時間:2023-09-06 17:26:5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海洋信息化前景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基于對國內外漁業電子海圖系統發展現狀的研究,提出了開發新型漁業電子海圖系統的構成、總體方案和功能模型,采用IHOS-57海圖國際標準即海道測量數據傳輸標準的電子海圖,介紹了應用VisualC++2010開發環境和ECIVMS組件進行系統開發的關鍵技術和方法。本系統的設計與實現結果表明,軟件已實現了海圖物標圖層顯示、漁業信息查詢、漁區數據庫管理、漁區及作業安全等深線標繪、遙感影像加載,實時潮汐計算及海況信息疊加顯示等主要功能,為漁業信息組網服務及構建一體化信息獲取、存儲、處理、表達、傳輸和平臺提供了基礎支持。
關鍵詞:
漁業;信息化;電子海圖系統;IHO
S-57漁業電子海圖系統融合了計算機、數據庫、網絡通信、導航和其他相關技術。它是現代海洋漁業信息化的基礎載體和平臺,描述了海洋地理空間、漁業生物資源和社會經濟等對象的分布規律及變化特征,是現代漁業生產、管理和研究的重要輔助決策工具。近年來,國外海洋漁業已經普遍采用了信息化的設備和技術[1-2],實現了對漁業生產、管理、經營、流通、服務等環節的數字化和可視化管理,有效地降低了生產成本,達到漁業資源的可持續化發展[3]。例如,挪威的dKartFishingProfessional系統以電子海圖為基礎平臺,它既能夠連接衛星導航系統、回聲測深儀、雷達、船舶自動識別系統等外部硬件設備,又融合了安全水域、漁業安全等深線、漁業危險障礙物、禁航區等信息,可實時監測航線并實現漁場分布信息的動態記錄和顯示。日本研發的ExplorerMarine系統,也將電子海圖作為基礎平臺,實現漁業信息、漁獲分析、衛星影像和CDT信息處理與分析等主要功能。我國目前也有一些商業化的設備和軟件系統。例如,邵全琴等[4]設計了海洋漁業電子地圖系統軟件EA2000,可制作和應用專用的漁業電子地圖;趙愛博等[5]提出并設計了漁業安全保障電子海圖綜合信息處理系統,在電子海圖基礎上,將漁船分布信息、預報警信息相疊加,能夠實時顯示相關海域的漁船情況;夏思雨等[6]提出了漁業電子海圖手持終端的設計方案,實現了在Android系統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中海洋漁業信息的可視化應用;周旭光等[7]開發了基于電子海圖的海洋漁船導航系統,具有海圖管理、顯示、航線導航等主要功能。上述海圖系統在保障漁船安全作業,提高生產效率等方面發揮了很好的作用。隨著漁業信息交換標準成為行業內的研究熱點,美國等海洋漁業發達國家正在展開相關研究,美國漁業協會、朱莉•德菲利匹、桑姆•利茲等機構和個人均提出了階段性研究成果,但迄今為止尚未形成統一的觀點[8]。在我國,相關國家規范和標準也正在研究中。因此,盡管目前市場上海洋漁業信息服務系統產品眾多,它們大多也應用電子海圖系統作為信息的基本平臺,但是受到信息共享“瓶頸”的制約,僅僅是一個初級的單機產品,與服務器和其他終端產品之間難以組成網絡,從而影響漁業信息的互聯互通。因此,構建集漁業信息獲取、存儲、處理、傳輸、分布和表達為一體的平臺成為了提高我國海洋漁業信息化水平的一項基礎性工作[9]。新型漁業電子海圖系統從近遠海的生產實際需求出發,應用了VisualStudio2010開發環境和ECIVMS開發組件,實現了海圖物標圖層顯示、漁業信息查詢、漁區數據庫管理、漁區及作業安全等深線標繪、遙感影像加載,實時潮汐計算及海況信息疊加顯示等功能。該系統的創新之處主要在于:使用了國際通用的IHOS-57國際標準電子海圖,并增加了漁場信息標繪功能。同時,系統具有非常好的適用性,兼容國際組織的潮汐、氣象(風場、溫度、氣壓)等信息,可同時滿足近、遠海作業的需要,保障漁業生產安全;系統界面友好,操作簡便靈活,支持用戶定制標繪各類海洋漁業專題信息;可作為單機應用,也可通過組網擴展成為一個網絡終端節點,加入到海洋漁業信息服務鏈。
1漁業電子海圖系統的構成
漁業電子海圖系統由硬件、軟件和數據三部分構成。
1.1軟硬件環境
硬件部分包括計算機及相關網絡等設備;軟件部分則采用Windows7操作系統,基于VisualStudio2010開發環境和ECIVMS海圖開發組件進行設計。ECIVMSSDK是電子海圖顯示信息系統的二次開發平臺,具有如下優點:1)顯示速度快;2)支持UNICODE、GB2312、日文等多種字符集編碼體系;3)支持氣象GRIB數據讀取和顯示,以及實時潮汐計算。
1.2數據
部分漁業電子海圖系統的數據包括:基礎海圖數據、漁業信息數據、遙感影像數據、潮汐站點數據、氣象數據和符號庫數據。
1.2.1基礎海圖數據
基礎海圖數據采用IHOS-57國際標準的海圖數據。該標準由IHO,推薦各國官方海道測量部門執行[10],以滿足全球海上航行安全的需要。
1.2.2漁業信息數據
漁業信息數據包括:范圍位置信息、水體環境信息、漁業資源信息、漁業生產信息和漁業管理信息五類。范圍位置信息包含經緯度坐標、水深、地形、底質、專屬經濟區、領海、港口等信息。水體環境信息涵蓋漁業作業環境相關水域的水文信息,包括魚種棲息地、溫度、鹽度、水色、葉綠色、海流等信息;漁業資源信息包括魚類分布及生物信息,魚類洄游路線、豐度中心、產卵地等;漁業生產信息與漁業作業有著直接聯系,主要包含了捕撈能力、漁獲量、漁場分布等信息;而漁業管理信息則包含了網目尺寸、捕撈季節、捕撈權、捕撈配額、總可捕量、禁漁區、管理區域等[11-12]。
1.2.3遙感影像數據
遙感影像數據采用TB級的衛星、航空影像數據及數字高程模型(DEM)存儲,可支持二維及三維顯示環境下的LOD訪問和電子海圖透明疊加顯示。
1.2.4潮汐站點數據
采用了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ationalOceanicandAtmosphericAdministra-tion,NOAA)提供的(9000個)潮汐站點預報模型,覆蓋全球主要港口,可實時計算潮汐。
1.2.5氣象數據
應用了國際氣象組織的國際標準氣象數據GRIB文件,可動態顯示多時間段的風場、溫度、氣壓等要素信息。
1.2.6符號庫數
據按照IHOS-52標準[13]ECDIS海圖內容與顯示規范,設計了基礎符號庫(159個物標類),并根據需要拓展了海洋漁業專題符號,如專屬經濟區、漁場等,見表1和表2。
2漁業電子海圖系統的總體設計
漁業電子海圖系統設計采用了工程化理念,以IHOS-57電子海圖系統為基礎平臺,包括:電子海圖、漁業信息、遙感影像信息、潮汐信息、氣象信息和符號庫信息輸入通道(圖1),可滿足用戶應用工作空間管理的工作需要。在電子海圖系統中,包含了信息輸入與管理、顯示與圖層管理、信息標繪、信息查詢和其他輔助功能等模塊(圖2)。其中,信息輸入與管理模塊主要用于對文件管理的一些操作,如打開、保存、卸載等;而海圖的基本操作,如:放大、縮小、漫游等,主要封裝在顯示與圖層管理模塊中,該模塊還加入了符號風格設置、晨昏、朦影等功能;信息標繪模塊主要包含圖形標繪、文字標繪和符號標繪等功能,可以手動選取符號添加漁業信息類物標,描述目標海域內漁汛、魚群動態變化;快速查詢、定位和顯示物標詳細信息是電子海圖系統中最主要的功能之一,主要包含在信息查詢模塊,如:物標位置、水深范圍、所在海區、比例尺、所在海區磁差等;其他輔助功能模塊則是主要新增了潮汐計算和漁業安全等深線設定等新功能,可根據漁船、漁汛等信息標示生產活動的范圍。
3系統功能結構設計
3.1信息輸入與管理模塊
信息輸入與管理模塊從數據源中獲取數據,數據源包括:IHOS-57國際標準海圖數據、標繪數據、地圖數據、衛星影像數據和氣象數據,打開文件功能中設計了針對不同數據源的信息輸入接口,并將其導入漁區工作空間中;隨后,將其按特征分類進行存放,每個類型分別有各自不同的屬性,存放于不同的圖層中,實現對圖層的管理;最后在工作空間中保存和輸出海圖信息(圖3)。
3.2顯示與圖層管理模塊
顯示與圖層管理模塊包含3個子模塊(圖4)。在圖層管理子模塊,可設置基本圖層、標準圖層和自定義圖層顯示和管理;在符號風格設置子模塊,設計了矢量和柵格兩套符號系統,按照IHOS-52國際標準設計了基礎矢量符號庫,并可選擇顯示傳統符號或簡化符號風格,同時拓展了海洋漁業專題符號,如:專屬經濟區、漁場等;在顯示子模塊,實現了放大、縮小、漫游等基本功能。
3.3信息標繪模塊
信息標繪模塊包含圖形標繪子模塊、文字標繪子模塊和符號標繪子模塊。通過新建圖層,選取點、線、面圖形或字體、符號樣式,既可以手動添加漁業信息符號,描述相關海域內漁汛、魚群動態變化,同時也可以讀取數據庫文件,實現漁汛、魚群等信息的自動標繪。
3.4信息查詢模塊
該模塊可通過物標名稱、位置等查詢水深范圍、所在海區、比例尺、所在海區磁差、基準面和投影類型等信息,也可以進行距離、角度、面積等量算操作。
3.5其他輔助功能模塊
輔助功能模塊包含潮汐計算子模塊和漁業安全等深線設定子模塊。在潮汐計算子模塊,采用NOAA提供的潮汐站點預報模型,可實時計算全球9000多個主要港口的潮汐。漁業安全等深線設定子模塊,可根據漁船、漁汛等信息標示海洋漁業生產活動范圍。
4漁業作業安全等深線設置實例
漁業作業安全等深線是由船體吃水深度及作業方式(拖網、圍網、刺網等)所決定的。如圖6所示,根據不同的船體和作業方式,輸入相應數值,利用電子海圖DEPARE(深度帶)物標中DRVAL1(深度范圍值1)、DRVAL2(深度范圍值2)等字段值,通過差值算法得到安全等深線范圍。如羊角礁附近海域,DRVAL1為10m,DRVAL2為20m,通過內差計算得出圖中淺綠色區域為漁業作業等深線設置為5m時的安全生產范圍(圖7a)。同時,分別設置5和15m漁業作業等深線的情形,可清晰地標示出生產活動的范圍,見圖7a和圖7b。
5結語
結合IHOS-57海圖國際標準,采用ECIVMS商用組件,設計和實現了漁業電子海圖系統,該系統作為海洋漁業信息化的基礎載體和平臺,具有如下優點:系統操作簡單,能夠快速顯示海圖和高效查詢信息;可創建漁業專題層,標繪與顯示漁業專題要素;支持風場、氣溫、氣壓等氣象要素的顯示并兼容遙感影像信息;提供全球主要港口的潮汐查詢和預報。對于提高漁業作業的工作效率,保障航行安全具有重要意義。隨著對海洋三維地形、海洋生物資源等表達方法的進一步研究和優化,對多波束測量數據和魚探儀數據的兼容和應用,以及配套網絡服務設施的建設,將形成集漁業信息獲取、存儲、處理、表達、傳輸和的一體化平臺,為現代海洋漁業安全生產、管理和研究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服務。
參考文獻:
[3]鞏沐歌.國內外漁業信息化發展現狀對比分析[J].現代漁業信息,2011,26(12):20-24.
[4]邵全琴,周成虎,張明金,等.海洋漁業電子地圖系統軟件與實現[J].水產學報,2001,25(4):367-372.
[5]趙愛博,劉明,彭模.漁業安全保障電子海圖綜合信息處理系統研究[J].科技咨詢導報,2013(15):232.
[6]夏思雨,李佩原,郭立新,等漁業電子海圖手持終端的設計與實現[J].海洋測繪,2016(5):66-69.
[7]周旭光,陳崇成,蔡志明.基于電子海圖的海洋漁船導航系統設計與實現[J].交通標準化,2013(22):20-22.
[9]曾首英,閆雪,靜瑩.我國漁業信息化發展現狀與對策思考[J].現代漁業信息,2013,28(1):20-26.
2海洋空間信息安全軍事需求
1)海洋空間信息安全是維護海權和國家安全的必需手段當今世界最引人矚目的特征是全球化,表現為商品、資本、技術、人員、信息、觀念文化等社會要素全球流動,以及各種事物相互影響的全球關聯性。全球化顯著改變著人類社會的總體面貌,孕育著對海洋的巨大依賴。海洋作為天然通道不僅是經濟大動脈,也是方便快捷的軍事交通線和廣闊的戰略機動空間,軍事大國利用海洋對別國安全構成威脅。國家生存安全和發展安全都與海洋密切相關,維護海洋安全、掌控國家海權是一種舉足輕重的國家戰略手段;隨著信息化戰爭轉型,海洋空間信息安全是維護海權和國家安全的必需手段。2)海洋空間信息安全是全軍信息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洋空間占據地球空間的絕大部分,軍事大國借助海洋公共通道和戰略空間部署投放軍事力量,對世界局勢造成嚴重影響。海洋空間往往是覺察軍事行動和戰爭征候最有效的空間之一,然而海洋空間人煙稀少,海洋信息系統復雜,海洋空間信息安全既具有獨特性,又是全軍信息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3海洋空間信息系統特點
由于海洋空間浩瀚無際,人煙稀少,海洋信息來源比較少,隨著人們海洋活動日益頻繁,對海洋空間信息的需求與日俱增,因此海洋空間信息系統也越來越復雜,通常包括海洋氣象環境和海況信息系統,海洋通信系統,海洋導航系統,海洋警戒、預警系統,敵我識別系統,指揮控制系統等。海洋空間信息系統具有如下特點:1)海洋空間信息系統對外層空間的依賴密切海洋空間信息系統通常離不開天基的支持,海洋空間信息系統是空間信息系統的組成部分之一,因此海洋空間信息系統也具有空間通信的暴露性、脆弱性、鏈路距離長、誤碼率高等特點,海洋空間信息安全可借鑒空間信息安全技術。2)海洋空間信息系統移動性大由于海洋目標處于運動狀態,因此海洋信息鏈路的建立和保持通常是動態的,具有移動通信的特點,即海洋空間信息系統處于動態變化中,從而使得海洋空間信息安全技術復雜多變,難度大。3)海洋鏈路通信方式多海洋鏈路既有無線傳輸,又有電纜和光纜傳輸,無線傳輸使用的頻譜寬,從聲波到光波,傳輸介質從海水到外層空間,都有涵蓋,傳輸特性千變萬化。由于海洋目標姿態變化大,一般天線波束較寬,鏈路暴露性、開放性突出,海洋空間信息安全途徑擬采用聲納安全、電子安全、光電安全等手段。4)海洋空間信息網絡節點分散、規模小由于海洋范圍大,數據采集通常采用分散的數據收集平臺(含浮標等),數據率不高,而海洋艦船編隊相對規模也不大,網絡鏈路層比較脆弱,海洋空間通信網絡協議有一定特殊性,因此海洋空間網絡安全需要專門研究。5)海洋空間信號環境密度較低由于海洋范圍廣闊,海洋目標密度相對稀少,電磁信號的背景環境不像陸地那樣復雜,海洋上無線電干擾源很少,幾乎不存在工業干擾、無意干擾。無線電信號密度較低,電磁信號環境比較“凈”,信號安全相對容易實現。6)海洋空間信息系統開放性大海洋空間信息系統民用比例較大,有時軍、民交織,開放性較大,同時海洋的國際法規多,因此,海洋空間信息安全擬采用軍民結合、平戰結合、寓軍于民的策略。
4海洋空間信息安全技術途徑
海洋空間信息安全的任務可分為海洋空間的信息防御和信息支援。信息防御是指海洋空間信息系統所采用的旨在保持、保護、恢復和重構己方(含友方)信息系統的措施,可分為主動防御和被動防御。信息支援是為信息防御提供技術支持,也包括為軍事行動快速決策、提供近實時威脅識別而采取的行動。海洋空間信息安全技術途徑可分為陸基、海基、空基、臨近空間和天基海洋安全系統。陸基海洋空間信息安全系統是利用海岸、島礁構建的海洋空間信息安全系統。陸基海洋空間信息安全的繼承性和技術可行性較好,因為陸基設備的體積、質量和功耗可以不受限制,天線可以做大,所以既能接收微弱信號,也能發射大功率信號,但是由于受地球曲率和海況影響,其作用距離有限。海基海洋空間信息安全系統是利用艦船和水下航行器等構建的海洋空間信息安全系統。通常繼承性和技術可行性也較好,但是技術條件還要受到平臺一定的制約;海基信息安全系統活動范圍大,可利用公海海域、水上、水下完成海洋空間信息安全任務,可以擴大海洋空間信息安全的覆蓋范圍。空基海洋空間信息安全系統是以飛機或氣球為平臺構建的海洋空間信息安全系統。由于設備受到平臺技術條件限制,技術難度較大;而且飛機的活動范圍往往受到領空限制;另一方面,飛機的飛行速度快,駐留時間短,效能較低。臨近空間海洋信息安全系統是利用臨近空間飛艇構建的海洋空間信息安全系統,由于臨近空間處于空天過渡區,在覆蓋、靈敏度和精度等多種性能上常常有恰到好處的特點,并且能在給定海域上空長期駐留,但飛艇的技術難度大,當前還處于預先研究階段。天基海洋空間信息安全系統是利用空間飛行器構建的海洋空間信息安全系統,天基海洋空間信息安全系統瞬時覆蓋范
圍大,效能高,不受地域、時域限制,與其它技術途徑相比,具有較大優勢和發展前景;但天基系統載荷設備受到體積、質量和功耗的嚴格限制,而且空間環境惡劣。 5關鍵技術
“十二五”時期是促進我國地理信息產業大發展大繁榮的機遇期,全球地理信息產業也同時進入爆發式增長期。近幾年我國的地理信息產業產值以年均 25%以上的速度增長,去年達2600億元,預計到2020年將形成萬億元規模。而隨著北斗衛星定位系統軍轉民用,導航系統、遙感應用、電子地圖等地理信息服務全產業鏈將充滿投資機遇。
在各地區,隨著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國際化的深入發展,云計算、物聯網等高新技術應用不斷深化,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地理信息技術和產品以及服務的基礎保障作用更加凸顯,利用地理信息及其技術進行科學規劃和決策,解決資源和環境保護以及合理開發利用問題,應對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和自然災害,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等已成為共識。在產業和應用方面,地理信息在車載導航、物流配送、移動目標監控、定位服務、電子商務等方面的應用受到了廣大企業和社會公眾的歡迎,正在形成越來越大的市場需求。
2014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的意見》提到“地理信息產業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手段”,將促進物聯網、智慧城市以及關聯服務業的發展,完善“網格化”社會管理,支撐重大項目科學決策,帶動創業就業,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浙江:特色產業聚集
作為新型高端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和浙江省測繪與地理信息局制定的《浙江省地理信息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對具有科技含量高、環境污染少、市場前景好、吸納就業能力強等特點的地理信息產業,如何促進浙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出指導性建議。
浙江省是我國率先開展三網融合綜合業務探索的省份之一,信息化建設總體水平位居全國前列,特別是在互聯網基礎設施、寬帶普及率等方面具有較大的基礎優勢。據統計,截至2010年,浙江省實現3G網絡全覆蓋,互聯網用戶達3970萬戶,普及率居全國第3位。
在此基礎上,地理信息數據服務、地理信息應用及安全保密技術、衛星導航定位與應用技術、三維虛擬現實系統開發與應用技術等一大批產業發展關鍵技術已得到突破。據介紹,浙江省航天航空遙感發展迅速,已建立的2座地面衛星接收站,可實時接收、處理相關衛星影像數據,航天航空影像數據自動化處理難題已經破解;建立了應急測繪保障機制,成立了與國家聯動的省、市應急測繪保障隊伍;成功研制出了新一代航測內外業一體化立體采編工具軟件,大幅度提高了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的生產效率。
隨著信息化建設的不斷推進,浙江省地理信息產業得到快速發展。目前,浙江地理信息企業的從業范圍已從傳統的基礎測繪、工程測量、地籍測繪、地圖編制領域,發展到數據采集和開發應用、系統研發、信息服務、硬件制造、軟件、教學、培訓等領域,省內部分地理信息企業已發展成為國內知名度較高的地理信息公司,地理信息產品已廣泛應用于政府決策、城市規劃、環境監測、衛生防疫、社會經濟統計、人口計生、公安指揮、資源管理、交通管理、地籍管理,以及人們日常生活等方面。
浙江地處中國東南沿海、長江三角洲南翼,是經濟較發達省份,民間資本充裕而活躍。地理信息產業近年的快速發展勢頭已引起浙江民營企業的廣泛關注,民營資本投資地理信息產業,推動了產業的快速發展。為此,浙江省測繪與地理信息局和德清縣人民政府正在共同建設浙江省地理信息產業園,為產業集聚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根據產業發展已有基礎和發展要求,浙江省將以地理信息產業園為核心,以杭州、寧波、溫州、嘉興等市為副中心,結合當地經濟發展的特點和優勢,建立地理信息關聯產業發展的若干各具特色的相對集聚區,作為地理信息產業核心區的補充,形成覆蓋全省、產業鏈接、配套能力強的地理信息產業發展格局。根據規劃,到2015年,浙江省地理信息產業園將初步建成一個國家級地理信息產業園;形成涵蓋裝備制造、軟件研發、系統集成和地理信息獲取、處理、應用、服務的完整產業鏈;將浙江省打造成為全國地理信息產業發展重要省份和華東地區地理信息產業發展中心。
今年,產業園區通過特聘招商、中介招商,已有北京國遙新天地技術有限公司、北京新興科遙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等在我國遙感影像數據和應用軟件行業的領軍企業注冊落戶該園。也有包括高德軟件有限公司、北京中天博地科技有限公司在內的一批行業龍頭企業也紛紛前來考察洽談。
根據浙江省測繪局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浙江省地理信息產業園總產出2.4億元,同比增長28%;稅收1357萬元,增長20%,仍在建設中的浙江地理信息產業園就已實現開門紅。目前,該園已簽約項目167個,總投資約98.81億元。預計到2015年,該園年產值將超30億元,真正成為帶動長三角、輻射全國的地理信息產業龍頭。
在特色研發方面,“浙江省海洋基礎地理信息系統”提供了高精度、陸海關聯的現代測繪基準框架建設、海島基本比例尺地形圖及其數字化產品測繪、海島礁精確定位、淺海區域水下地形圖和潮間帶地形圖測繪。在此基礎上,圍繞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舟山群島新區建設和海洋綜合管理工作,大力促進海洋地理信息資源
的開發利用,服務江浙省海洋經濟發展,為海洋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供基礎支撐。結合海洋經濟空間格局優化、現代港口物流和海洋旅游業發展等,開展船舶監控定位、港口物流導航、漁業資源開發和保護、灘涂利用、海洋資源勘探、海島觀光等海洋地理信息技術應用服務,不斷提高海洋地理信息公共服務水平。
今年6月,中國總參謀部測繪導航局在浙江簽署“深化北斗產業發展戰略合作協議”,共建北斗(浙江)位置信息綜合服務平臺;共同推進重點行業北斗應用,率先在我省智慧海洋、城市安全管理、應急救災、車載信息服務、現代物流等領域,優先采用北斗系統成熟技術與產品;支持設立浙江北斗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用以創新衛星導航應用核心技術;在北斗衛星領域深化軍地融合,共建國家北斗導航應用(浙江)產業基地,將進一步加快北斗衛星導航在浙江的民用推廣和產業化進程。
與此同時,總投資約15億元國家首個北斗海洋產業應用示范基地也在舟山啟動,北斗海洋應用研究院、北斗海洋應用服務運營中心和北斗海洋應用示范中心將投入建設。屆時,通過工程示范、體系構建、平臺打造,有望深化和拓展北斗在海洋領域的應用,加快舟山傳統海洋經濟轉型升級,提升現代海洋產業的效能,有力助推浙江舟山群島新區建設;也將進一步創新海洋開發和資源利用的新模式、新途徑,為全國沿海地區海洋經濟的科學發展作出示范,發揮引領作用。
浙江省不斷完善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加大政府對產業的支持力度,在建設“大企業、大平臺、大產業、大項目”的總體要求下,結合近年來“數字城市”、“智慧城市”、“天地圖·浙江”、物聯網、“三網融合”、海洋經濟發展、山區科學發展及地理國情監測等發展重點形成若干個大項目,引導地理信息企業集聚發展、創新發展,為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山西:智慧城市帶動
智慧城市是“十二五”期間,國家城鎮化的重要發展方向。前幾年,數字城市、智慧城市的概念被炒的鋪天蓋地。2013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分兩批公布了193個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名單,更是將這股熱浪推向了新。在數字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設推進的同時,也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尤其是地理信息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
在智慧城市推進過程中,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建設將會涉及國土、房產、公安、環保、衛生等幾十個領域的2000多個應用系統,為智慧城市的創建提供支撐平臺。據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數據,影像獲取、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生產、應用系統開發、系統集成、軟硬件設備生產制造等領域的眾多企業積極參與,帶動地理信息產業產值達300多億。這一方面,使地理信息產業在智慧城市建設進程中得到提升;另一方面,也為地方帶來了智慧城市與地理信息產業 “1+1>2”的市場效應。
地理時空信息的大數據特點,只有與云計算結合,才能進一步滿足智慧城市應用需求,從而加快地理信息產業發展。“數字山西”的建設,從一開始就基于不斷豐富和完善基礎地理信息資源的工作基礎上,通過推進山西省各市、縣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豐富測繪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內容。 經過多年的積累,山西省已形成大量的地理空間信息資源,建立地理空間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后能夠使分散在各個專業部門的地理空間信息資源進行整合,形成社會化服務能力的地理空間信息資源,為社會的發展提供服務、發揮效益。
2013年初,在數字城市建設的基礎上,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正式開展智慧城市時空信息云平臺的建設及試點工作,一直致力于地理信息測繪和數據支撐城市建設的山西省首府太原,首當其沖成為試點之一。
太原試點的城市信息多層次智能決策關鍵技術與系統、時空信息云平臺,致力突破城市智能決策共性關鍵技術,構建城市信息多層次智能決策系統,開展城市綜合管理決策應用示范,為城市運行、管理和規劃提供面向多層次、細粒度用戶的綜合輔助決策支持能力,先后被列入科技部智慧城市領域國家863計劃。
據山西省太原市基礎地理數據中心主任衛啟云介紹,智慧城市時空信息云平臺由數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臺發展而來,該平臺圍繞經濟轉型、城市管理、民生服務等主題,以強化基礎、促進應用為主線,著力加強智慧基礎設施建設和基礎資源的整合共享,著力提高智慧應用水平,從過去測繪地理信息部門提供地理信息公共平臺,逐步發展為向各部門提供各自所需的個性化服務平臺,使其服務更科學、更精準、更智能、更高效。
智慧城市的建設,將有力推動了山西省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為產業鏈上的企業帶來更多的機遇。不過由于地理信息產業覆蓋范圍廣,產業鏈巨大,既包括GIS(地理信息系統)產業、衛星定位與導航產業、航空航天遙感產業,也包括測繪業和地理信息技術的專業應用,還包括LBS(基于位置服務)、地理信息服務和各類新興技術及其應用……市場需求的增長與本地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的矛盾日趨明顯,存在基礎地理信息資源不夠豐富、開發利用不足,教育科研薄弱、專業人才緊缺,產業總量偏低、企業規模小、分布散、產業集聚能力亟待加強,政府、企事業單位和居民對地理信息產品及其技術服務的消費應用仍需引導和培育等問題,已經成為制約山西省地理信息產業大省建設的重要因素。
因此,對山西來說,國家863計劃項目是提升山西省測繪地理信息服務能力的重要載體,是山西省測繪地理信息實現產業化的重要環節。在地理信息產業落地實施過程中,山西省聚合多方資源積累創新經驗,充分利用國家和地區促進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建設地理信息產業基地,為企業創新創業搭建更好的平臺。通過多種形式的合作,將具有自主創新技術和產品優勢的企業引入產業基地,發揮地理信息企業孵化器作用和產業集群效應,支持企業申請建立地理信息工程中心和技術中心。時空信息云平臺的項目實施,就走了一條由太原市國土資源局牽頭,武漢大學、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武大吉奧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羅克佳華工業有限公司和廈門硅田系統工程有限公司7家單位共同承擔的合作路徑。通過項目的實施帶動和造就一批業內高端技術人才;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發揮好各自的優勢和潛力;將所取得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同智慧太原試點建設相銜接,迅速地轉化為生產力,發揮經濟效益。
根據《山西省地理信息產業發展指導意見》,山西省將會通過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導向以及推廣宣傳等方式引導社會資金投資地理信息產業,鼓勵傳統產業與地理信息產業融合,推進傳統產業和社會各行業對地理信息的應用。通過提供政策、資源、技術、資金支持,引導和鼓勵企業進行兼并、重組和聯合,發展地理信息龍頭企業。
在財政方面,設立地理信息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實施稅收激勵政策。一方面為地理信息企業提供各種形式的貸款擔保服務,推動地理信息企業自主創新產品在政府采購及投資項目中的應用;另一方面對于經認定的從事地理信息獲取、處理、開發、服務有關業務的地理信息企業,按有關政策享受稅收優惠政策。
為促進山西省信息消費快速增長,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山西省政府辦公廳進而印發《山西省促進信息消費實施方案》明確要求大力發展地理信息產業,拓寬地理信息服務市場;發展北斗應用及服務,推動北斗導航與移動通信、地理信息、衛星遙感、移動互聯網等融合發展,推進北斗導航在交通、減災、電信、能源、金融等重點領域的示范應用。到2015年,信息消費規模力爭達到1000億元。
二、高端物流與海洋經濟聯動發展的戰略選擇
隨著海洋開發的深入,加上港口建設等使得海洋在經濟發展和資源利用中的作用日益凸顯。物流業在此過程中得以大力發展,陸與海的有效結合形成促進物流發展的兩個雙翼。筆者研究海洋經濟與高端物流聯動發展的戰略選擇,目的在于通過以高端物流為紐帶,實現海陸統籌、通過協同發展來促進雙方效率的不斷提高,進而達到系統整體的最優資源配置。
(一)實施沿海開發戰略
當前世界海洋經濟發展的特點和趨勢主要表現為海洋經濟發展速度迅猛,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趨重要;海洋經濟意識普遍增強;人口、經濟向沿海地區聚集,人類經濟活動與海洋資源利用的聯系日益緊密;河口海岸和河口島嶼成為海洋經濟開發的熱點和重點。在我國,一系列數據也可以說明,國民經濟正在越來越多地依賴于海洋經濟。在推進海洋開發的過程中,應由淺海向深海延伸、由單一向綜合轉變、由低端向高端發展,把海洋資源優勢與陸域產業、科技、人才等優勢有機結合起來,構建海陸統籌的港口集疏運、能源供給、水資源保障、信息通信、防災減災等網絡,實現海陸產業聯動發展、基礎設施聯動建設、資源要素聯動配置、生態環境聯動保護。基于此,我國海洋經濟布局包含了整個沿海地帶。從北往南看,包括遼寧沿海經濟帶、河北曹妃甸工業區、天津濱海新區、河北渤海新區、江蘇沿海經濟帶、福建海西經濟區、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和海南國際旅游島以及2011年批復的山東、浙江、廣東三省的規劃和成立的舟山群島新區,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帶狀和點狀空間布局基本成形。
(二)實施港口發展戰略
港口既是海洋運輸的必經通道,又是高端物流的重要節點。在當今國際供應鏈系統中,港口集成了系列服務功能,為沿海城市帶來大量的物資流、技術流、資金流、信息流,并以其強大的資源集聚和整合能力,為港口城市及其周邊地區經濟快速發展提供巨大的空間。加之內陸無水港的發展以致現代港口物流追求的集運效率進一步得到提升,物流運輸方式從車、船換裝提升到聯合運輸、聯合經營等,港口為此提供相應的服務功能來滿足需求,港口從傳統裝卸服務發展成為以國際集裝箱為主的門到門多式聯運[5]。港口發展戰略可以有力地推動港口和港口產業的發展,港口和港口產業的迅猛發展又能有力地推進城市及其經濟圈的騰飛。當今港口已經成為沿海城市經濟發展的增長極,成為沿海城市吸引和集聚現代工業、物流業的最佳區域,是一個區域走向繁榮富強的基礎和推動力。根據《全國港口布局規劃》,港口建設和航運事業的發展在我國經濟發展戰略布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港口建設方面,規劃明確了長三角地區要盡快建成以上海為中心、以江蘇和浙江港口為兩翼的上海國際航運中心,上海國際航運中心要“具有全球航運資源配置能力”;珠三角地區要有效整合港口資源,完善廣州、深圳、珠海港的現代化功能,形成與香港港口分工明確、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珠三角港口群體;天津濱海新區要建成為中國北方國際航運中心;海峽西岸經濟區要形成以廈門港、福州港為主,布局合理的東南沿海地區港口發展格局;江蘇沿海地區要重點加強沿海港口群建設;廣西北部灣經濟區要打造泛北部灣港口物流中心。港口不僅成為就業和經濟增長的催化劑,而且吸引了大批的商業機構聚集于此。國際經驗表明,港口及臨港經濟區的發展并不完全依賴于其設施規模,而在于因地制宜的總體規劃和管理。因此,借鑒國內、外的經驗,把握發展機遇,是各級地方政府在新一輪的經濟發展中不能不關注的主題。
(三)海陸聯動戰略
海陸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貫通,是一個有機整體。《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堅持陸海統籌,制定和實施海洋發展戰略,提高海洋開發、控制、綜合管理能力。”國內、外實踐也表明,單純的海洋資源開發對國民經濟的貢獻是有限的。加強海陸經濟的聯動,實現海陸資源互補、產業互動和布局對接已成為海洋經濟發展的必然。中國近幾年經濟的發展使得海陸關系越來越密切,海陸資源的互補性、產業的互動性和經濟的關聯性進一步增強。陸海結合,以陸帶海,以海補陸,綜合利用,既可以拓展經濟發展空間,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同時也直接關系到沿海經濟帶發展戰略實施取得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沿海經濟發展的狀況和前景。在實施海陸聯動戰略中要打破海陸分割的二元結構,破除海陸界限的束縛,樹立資源互補、產業互動、布局互聯的海陸一體化發展新理念,統籌規劃海陸產業、統籌配置海陸資源要素、統籌基礎設施建設、統籌整治生態環境,把海洋與臨海、涉海產業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推進,集中力量,開發大港口,緊盯大項目,培植大產業,搶抓大配套,形成強力推進沿海、沿江開發的態勢,促進陸海聯動,形成以海帶陸、以陸促海、海陸協調、整體推進的新格局,推進海陸經濟一體化發展。
三、高端物流平臺與海洋經濟聯動發展的實施路徑
開發海洋資源、發展海洋經濟已成為國內外沿海地區實現經濟振興的重要舉措。國際化知名自由港均制定并著手實施以構建高端物流平臺為切入點,發展海洋經濟。我國實現高端物流平臺與海洋經濟聯動發展的實施路徑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構建高端物流支撐體系,促進海洋經濟發展
1.大力發展物流金融。隨著經濟金融化趨勢的加深,國際航運中心要求同時是國際金融中心已成為基本規律。目前倫敦在航運融資、海事保險、海事仲裁、海損理算等航運金融業上具有無可爭議的領先位置;紐約、漢堡在航運融資、船舶融資領域,東京、紐約、漢堡在海上保險領域,香港、新加坡、紐約在航運資金結算及國際航運價格衍生品交易領域,具有全球領先優勢。相對而言,近年來我國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迅速增加,在全球10大綜合港、集裝箱港中均占有半壁江山,但航運金融業發展水平較低。為此,國發[2009]19號文件中,把上海國際金融和航運中心建設重點放在了通過航運融資、海事保險、航運交易、航運資金結算等航運金融服務的培育上。近年來,上海決策層也明確提出將上海港的發展重心,從貨物吞吐量增加轉移到以航運金融為核心的航運服務業培育上。
2.大力發展高技術服務。林紹花(2010)認為實施科技興海戰略,大力發展戰略型海洋新興產業,提升海洋經濟的素質和水平必須依靠科技力量[6]。目前,國際上海洋高技術發展有以下五個重點領域,即海洋生物技術、海洋生態系統模擬技術、海洋油氣資源高效勘探開發技術、海洋環境觀測和監測技術、海底勘測和深潛技術。在這五個重點領域中涉及到高端物流的有海洋環境觀測和監測技術、海底勘測兩大重點行業,這對于我國發展海洋經濟具有重大的支撐作用。高端物流的核心是突出系統整合、優化的理念,對分散的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運用信息技術和供應鏈管理手段,實現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有效結合,從而提高效率、優化服務,更加有效地促進區域的分工與協作,形成區域間的交流與互動,協調區域經濟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3.完善海運配套服務體系。在國內、外海運企業和海洋運輸產業發展的同時,集國內水運服務企業、國際船舶公司、無船承運業務企業、國際船舶管理公司、外籍航商辦事處等多種服務機構或企業于一體的海運配套服務體系也逐漸完善。借鑒國際通行做法,我們應該積極探索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政策和制度創新,完善市場準入機制和政策配套機制,重點發展提供融資咨詢、融資擔保、結算、通關、信息管理及相關增值服務的供應鏈管理企業,鼓勵引進為電子商務交易提供物流及相關增值業務的綜合服務型企業。世界經濟發展史表明,一個區域的發展往往依托于一些經濟基礎較好的點,再通過這些增長點向周圍輻射、擴散,從而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的崛起。目前我國海洋經濟中的物流業大部分還處于低端產業,在我國調整產業結構背景下,打造高端物流平臺將對海洋經濟的發展和產業升級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二)以臨港經濟為依托,打造高端物流平臺
物流經濟發展規律告訴我們,物流的形成從來都不是孤立的,繁榮的物流背后都有強大的區域經濟作后盾。物流業的發展是港口經濟和沿海經濟發展的重要風向標。大港口只有與大工業相互依托,才能帶動區域經濟的繁榮,進而激活腹地發達的物流業。因此,打造高端物流平臺,實現“原料產地海洋運輸臨港工業制造多種運輸途徑進入不同區域市場”的大生產和大運輸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將充分利用國外、國內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
1.構建冷鏈物流平臺。目前,在我國海洋水產物流產業發展過程中冷鏈物流發展滯后已經成為造成物流體系增值服務水平偏低和物流主體發育不良等問題的重要因素。冷鏈物流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發改委、農委、交委、商務委、供銷社等部門的橫向聯動以及政府、物流協會、企業的縱向聯動。一方面各部門應建立聯系協調機制;另一方面政府應制定冷鏈物流發展的政策和措施,行業協會協助政府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相關企業合作支持加以運營,合力推動冷鏈物流的逐步發展。加快發展海洋水產的冷鏈物流,已成為未來市場不可阻擋的強烈需求和發展趨勢。我們應建立以國有企業為龍頭、民營企業為支撐,打造全程低溫冷鏈物流體系,在國家政策與市場需求條件的支持下,抓住發展的關鍵時刻,與國外企業合作,加快冷鏈物流項目進程,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冷鏈食品的運輸及下游銷售,上臺階、出亮點、增績效,迅速搶占市場。在構建冷鏈物流平臺的過程中,首先要完善冷鏈物流標準體系,包括:(1)制訂各類海洋水產品原料處理、分揀加工與包裝、冷卻冷凍、冷庫儲藏、包裝標識、冷藏運輸、批發配送、分銷零售等環節的保鮮技術和制冷保溫技術標準,制定冷鏈各環節的有關設施設備、工程設計安裝標準;(2)圍繞海洋水產品質量全程監控和質量追溯制度的建立和發展,制定數據采集、數據交換、信息管理等信息類標準;(3)建立符合國際規范的HACCP、GMP、GAP、ISO等質量安全認證制度和市場準入制度;(4)對于海洋水產品等密切關系居民消費安全的產品,執行國家強制性標準。其次,要打破行業、地域、所有制等方面的限制,合理配置資源和健全經營網絡,培育和壯大一批經濟實力雄厚、經營理念和管理方式先進、核心競爭力強的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
2.構建物流金融平臺。我國金融物流市場需求旺盛,國內、外物流企業都力求抓住這一巨大的市場機遇積極開拓自己的金融物流業務。近些年來我國金融物流業務在廣度和深度上都發展很快,眾多的物流企業和金融機構將金融物流這一理論成果應用于實務,開展了一系列金融物流業務。中儲、中外中遠物流、廣東南儲等國內大型物流企業,怡亞通、越海物流、飛馬國際等新興物流企業,UPS、DHL等跨國物流公司在中國金融物流市場已經占據了各自的競爭優勢。物流金融是銀行熱衷開發的信貸產品,是中小企業歡迎的融資渠道,同時給物流企業創造了監管合作的空間,形成多贏的局面。因此,金融物流是有廣闊發展前景的。
3.構建物流信息平臺。物流信息化將成為物流產業調整與升級的重要內容。現代物流服務已經超出了傳統意義上的貨物包裝、配送、倉儲或者寄存等常規服務。由常規服務延伸而出的增值服務正在成為物流發展的新趨勢,在此基礎上物流信息改造及物流平臺建設將涵蓋加強物流技術裝備的研發與生產,鼓勵企業采用倉儲運輸、裝卸搬運、分揀包裝、條碼印刷等專用物流技術裝備;鼓勵企業采用集裝單元、射頻識別、貨物跟蹤、自動分揀、立體倉庫、配送中心信息系統、冷鏈等物流新技術;以政府部門提供的公共信息服務為支撐,建設區域性電子商務綜合平臺,加快建立安全、方便的網上支付體系,實現信息互通共享、集中。以企業、產業的信息需求為動力推動公共物流信息平臺的建設,建立以物流信息采集、信息傳輸、信息儲存、信息共享和信息使用為核心的標準化、多功能、一體化物流信息處理平臺,為各類企業提供物流信息服務,促進物流信息資源共享和物流網絡互聯互通。
4.構建供應鏈平臺。供應鏈管理觀念的形成和供應鏈平臺的構建將加速物流服務方式向網絡化、信息化方向發展。企業物流整合,分離外包速度加快,外包的方式由簡單的倉儲運輸業務向供應鏈一體化深入,制造業與物流業進一步融合。金融物流就是物流業和金融業融合發展的結果,物流業與其他行業融合發展已經成為物流業發展的新趨勢。供應鏈金融是物流企業與金融機構合作,在供應鏈運作過程中向客戶提供的結算、融資和保險等相關服務的創新業務,其核心是物流融資,即物流企業與銀行等金融機構通過合作創新,對供應鏈上企業資金投放、商品采購、銷售回籠等經營過程的物流和資金流進行鎖定控制或封閉管理,依靠企業對處于銀行和物流企業監控下的商品和資金的貿易流轉所產生的現金流實現對授信的償還。
(三)以臨港經濟為紐帶,促進臨海經濟與海洋經濟聯動發展
1993年和1994年美國先后以總統令的形式提出建立"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II),即通稱的信息高速公路,以及"國家空間數據基礎設施"(NSDI),這是進一步推進社會信息化,搶占信息產業發展新的制高點和主動權的重大戰略步驟,時隔五年,這一計劃的實施初見成效,刺激了美國的經濟增長,于是去年又以美國副總統演講形式推出數字地球的概念和構想,并計劃到2020年試圖達到地球信息化的最終目標,亮出了美國這一近期全球信息戰略的底牌。由美國政府高層出面提出的這一"數字地球"構想引起全球各方關注,并成為學術界熱點話題。中國學者尤其在地學界也作出了積極的反應,不論從科學技術的角度還是從國家利益的角度,中國要準備迎接這一嚴峻挑戰,已成共識。作為測繪學科,測繪行業反應更顯強烈,數字地球概念為測繪事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更高層次的發展前景。這里我們想就現代測繪學的發展從學科的觀點稍為具體地探討一下它與數字地球的關系和在構建數字地球中的作用。
一、測繪學的現展
空間技術,各類對地觀測衛星使人類有了對地球整體進行觀察和測繪的工具,好象可以把地球擺在實驗室進行觀察研究一樣方便。由空間技術和其它相關技術,如由計算機、信息、通訊等技術發展起來的3S技術(GPS、RS、GIS)在測繪學中的不斷出現和應用,使測繪學從理論到手段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測繪生產任務也由傳統的紙上或類似介質的地圖編制、生產和更新發展到地理空間數據的采集、處理和管理。GPS的出現革新了傳統的定位方式;傳統的攝影測量數據采集技術已由遙感衛星或數字攝影獲得的影像所代替,測繪人員在室內借助高速高容量計算機和專用配套設備對遙感影象或信號記錄數據進行地表(甚至地殼淺層)幾何和物理信息的提取和變換,得出數字化地理信息產品,由此制作各類可供社會使用的專用地圖等測繪產品。我國960萬平方公里國土的國家基本地圖的成圖或更新周期可望從十幾年,幾十年縮短到幾年或更短,測繪業的體力勞動得到解放,生產力得到大的提高。今天,光纜通訊、衛星通訊、數字化多媒體網絡技術可使測繪產品從單一紙質信息轉變為磁盤和光盤等電子信息,產品分發可從單一郵路轉到"電路"(數字通訊和計算機網絡傳真),測繪產品的形式和服務社會的方式由于信息技術的支持發生了很大變化,進入了信息化的發展。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經濟所有制成份和運行體制的改革,需要開放民用國家測繪產品;從技術方面看,西方國家衛星測地技術可制作全球幾乎任一地區1米分辨率(相當1∶1萬比例尺)的地圖,衛星上的GPS又可將這種地圖納入全球參考框架和轉換為他們的國家坐標系,中、小比例尺國家地圖的保密價值已大大降低;對于軍事敏感的重力數據,衛星重力技術所發展的低階全球重力場模型已足夠用于他們的遠程戰略導彈發射。目前全球高階重力場模型(如EGM96)分辨率已達50公里,已接近我國現有重力數據的分辨率,其保密價值也需要重新評估。這一形勢使絕大部份測繪產品可以作為普通商品服務于全社會,測繪業從單一國家事業逐漸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產業,這無疑為測繪學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擴大了發展空間,這也是一個有重要意義的歷史性轉變。
綜上所述,由于以空間技術、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和信息技術為支柱的測繪高新技術日新月異的迅猛發展,測繪學的理論基礎、測繪工程的技術體系、其研究領域和學科目標,正在適應新形勢的需要發生著深刻的變化,表現為正在以高新技術為支撐和動力,進入市場競爭求發展,測繪業已成為一項重要的信息產業。它的服務范圍和對象也在不斷擴大,不僅是原來的單純從控制到測圖,為國家制作基本地形圖的任務,而是擴大到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中與空間數據有關的各個領域。它必將隨著21世紀更加成熟的信息化社會的到來向更高層次發展,在未來數字地球的概念和技術框架中占據重要的基礎性地位。二、數字地球和現代測繪學
地球上一切事件都發生在一定的空間位置,人類社會經濟活動所需要的信息絕大部分(約80%)都與地理位置相關。中國21世紀議程62個優先發展項目中,約有40個需要建立或應用地理信息系統。數字地球是利用海量地理信息(即地球空間數據)對地球所做的多分辨率、三維的數字化描述的整體信息模型,便于人類最大限度地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和合理使用,為人類認識、改造和保護地球提供一種新的手段,這里在數字地球的概念中突出顯示了地理坐標的框架作用,因此NSDI是數字地球的基礎設施,要求提供(地球)空間數據框架,包括大地測量控制框架(國家定位網和重力控制網)、數字正射影像、數字高程模型、道路、水系、行政境界、公共地藉等基礎地理數據集。在此框架上加載各類地球自然信息和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等一切所需要和感興趣的人文信息。為數字地球提供上述地球空間數據框架是測繪業本身的"專職",但又對測繪學提出了更高層的技術要求。
NSDI要建立在NII上,要在因特網上運行,要求開發功能強、效率高的因特網GIS軟件。這表明還要大力發展測繪產品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它的技術基礎是寬帶、高速圖形圖象網絡,當然其中寬帶高速問題需要國家投資在NII中解決。數字地球構想的另一個高技術特點是虛擬現實模型。目前發展起來的全數字化攝影測量就能夠利用功能強大的計算機系統或工作站,對數字化影象進行處理,建立立體地形或地物虛擬模型。但如何將這一技術用在因特網上對多種測繪產品和普通用戶提供虛擬模型甚或虛擬現實模型,則是要進一步研究和發展的。數字地球是對真實地球及其相關現象的多分辨率、統一性的三維數字化整體表達,這里強調了統一性和整體性,要求全球多源數據無縫無邊的連結和整合。從空間數據框架來說,其統一性和整體性是由大地測量來實現和給予保證的。大地測量是傳統測繪的基礎,對當前信息化測繪和構建未來數字地球更是基礎的基礎,即空間數據框架的框架。它要求全球采用統一的參考橢球模型和相應的地心坐標參考框架(如ITRF);全球統一的高程基準,即統一定義和使用的大地水準面;全球統一的重力測量基準(重力基本網);全球統一的地圖投影系統。一切原有的測繪成果,特別是國家基本地圖都要轉換到上述全球統一的參考系中。數字地球對全球大地測量提出了更高更緊迫的要求。GPS配以少量SLR和VLBI站是各國保持和維護各自的地心參考框架的基本技術,但局部坐標到全球坐標的轉換目前還難于達到優于米級的精度;全球高程系統的統一問題,大地測量學家經過幾十年的研究,目前還是一個未能解決的難題,最終要通過全球重力數據,特別是新一代衛星重力計劃和衛星海洋測高計劃在國際大地測量協會的統籌和協調下實現。
海洋占全球面積的70%,海洋將是21世紀資源開發的主要競爭空間,海洋動力環境的變化(如厄爾尼諾現象)又是決定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控制"閥門"。數字地球向海洋測繪提出了挑戰。從全球來說,目前海洋的精細測繪基本上還是空白,多波束測深技術的發展加速了各國領海海底地形的測繪,但要將陸地坐標參考框架以相近的精度擴展到海洋仍存在困難,海上GPS定位精度還低于5米;由于陸地高程基準不能用水準測量傳遞到海洋,在衛星測高技術的支持下用某種去掉潮汐影響的平均海面作深度基準,精度可達米級,和多波束測深精度相當。但廣大的開闊深海的海底地形測繪不可能用船載測深儀完成,用衛星測高結合重力數據(低階或中階重力場模型)反演海底地形,目前試驗精度可達10-100米。數字地球將要求海洋測繪技術有新的突破。
測繪學由于其技術的突破已日益向相關地學領域滲透。大地測量更成為研究地球動力學(包括海洋動力甚至大氣動力)的重要技術手段,GPS監測已能提供全球板塊運動和地殼形變精密數據,可用于研究地學災害(地震、滑坡和火山爆發等)的預測;GPS已可以和VLBI相近的精度和頻譜分辨率監測地球自轉的變化,由此研究地球深部結構和動力過程及全球變化;專題GIS也成為環境災害問題分析預測工具。數字地球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為解決21世紀人類面臨的環境和災害問題提供一個可供觀察、分析、模擬和預測的全球信息系統,以期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
我們贊成活數字地球或動態數字地球的提法,因為人類是生活在不斷運動變化的地球上。現在在全球性的觀測中,各種對地觀測新技術已可能連續快速獲取地球表面(或淺層)隨時間變化的幾何和物理信息,了解地球上各種現象及其變化。因此測繪學或者說測繪業則應當利用3S技術結合合成孔經雷達干涉技術(INSAR)以及其他新技術(如衛星重力探測技術等)對地進行觀測,為構建活數字地球提供描述地球動態變化的地理信息產品。
數字地球構想是推動人類大踏步跨進信息社會的重大戰略步驟,有挑戰也有風險。測繪是數字地球的基礎,測繪工作者也將是構造數字地球的"尖兵",也要求測繪學有新的發展和突破。
三、測繪學和地球空間信息學
在本文第一部分已談及測繪學在新的技術進步推動下的現展趨勢。從現代信息論的觀點看,測繪學本質上就是一門關于地球空間信息的學科,傳統的測繪受地面測量技術、時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產品主要是單一的地形圖和在地形圖基礎上編繪的專用地圖。它不能反映、至少不能及時反映地球表面形態的變化,特別是大范圍和全球變化。其產品制作周期長,已不能滿足地區經濟和全球經濟高速發展的多種需要。信息技術加快了人類社會的運行速度。測繪學應該是提供人類生存空間自然環境及其變化信息的學科,它的學科內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如何界定測繪學的含義,已是世界各國測繪工作者所關注的問題。于是從90年代開始,國際上將測繪學(SurveyingandMapping)更改為一個新詞,以準確反映學科實質,Geomatics一詞由此應運而生。隨后,有關Geomatics的提法在我國學術界,主要是地學界成為熱門話題,由于對其含義理解不同,其中文譯名也是五花八門,現在將它譯成"地球空間信息學",已基本得到認同。不管人們對Geomatics的含義如何理解,但根據ISO的標準定義和國際測繪聯合會(IUSM)對"測繪學"的定義,兩者的含義是基本類同的,只不過Geomatics所涉及的地球空間信息的范圍更寬一些。Geomatics更準確地描述了測繪學在現代信息〖CD2〗通訊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適應了現代社會對地球空間信息的極大需求的特點,因而發展和提高了測繪學的研究和工作領域,符合現代測繪學發展的實際。現代測繪工程的核心技術是空間技術,包括GPS、衛星遙感和航測,測繪的范圍擴展到整個近地空間,例如近地空間航天器的導航定位,近地空間重力場的測定,大氣層甚至電離層的信息;其支撐技術是信息技術,主要處理電磁波信息和影像信息,加之通訊、計算機網絡等信息技術,使地球空間信息學科的理論和技術體系比傳統的測繪學有了很大的發展和更新,由此,Geomatics適合于納入數字地球的理論和技術框架。
隨著數字地球構想的實施,測繪學面臨一個歷史性的發展新機遇,傳統的或現代測繪學將以地球空間信息學的新面目立于地球科學分支學科之林,以更強的活力向前發展,前景良好。
四、建議
本文漫談了測繪學的發展及其與數字地球構想的關系。為在21世紀加速建設我國空間數據基礎設施,發展我國的測繪學科和測繪事業,以迎接"數字地球"的挑戰,根據我國目前測繪事業發展的現狀,從一個側面(主要是大地測量方面)提出以下建議:
1.盡快統一我國大地定位參考框架的建設,對近年來由各個部門獨立建立的各等級GPS定位網進行必要的聯測和統一整體平差,此舉可望進一步加強國家級的大地定位框架;
2.將沿海各部門100多個驗潮站統一組織GPS聯測,精密確定各驗潮站水位標尺零點的大地高,填補陸海相接地帶重力測量空白。此舉為統一陸海大地水準面,建立海洋高程基準,研究海平面變化至關重要;
3.研究將陸地GPS定位框架向我國領海擴展的方案,著手建立我國包括海域的廣域差分GPS定位系統;
2 梅山保稅港區物流業發展機遇和挑戰
2.1 機 遇
(1)政策優勢顯著 首先,作為我國14個國家級保稅港區之一,梅山保稅港區具有對外開放層次高、政策優惠、功能齊全等優勢;其次,以梅山保稅港區為核心的梅山國際物流產業集聚區是浙江省“十二五”期間打造“大平臺、大產業、大項目、大企業”的14個產業集聚區之一;最后,作為寧波市“十二五”期間重點建設的六大新城之一以及寧波市北侖區新一輪經濟發展重要增長極,梅山保稅港區以其獨特的自然資源優勢和政策優勢形成吸引國內外優秀企業投資落戶的強磁場。
(2)區位條件突出 梅山保稅港區具有優越的區位條件:①地處南北海運航線與長江黃金水道的“T”形交匯處,江海聯運航線與國際遠洋航線在此緊密結合;②距離寧波市區不到,直接連接在建的穿山疏港高速公路、象山疏港高速公路及規劃建設的六橫高速公路;③距離國際主航道不到,距離大陸僅500多m,四面環海,適合封閉管理,是建設自由貿易港的天然良址;④瀕臨深水航道,岸線資源豐富,岸線總長,其中深水岸線,平均水深超過,具有波平、水深、流順、浪小的先天優勢,適宜開發遠洋集裝箱泊位、近洋多用途泊位和游艇泊位,具備建設綜合性國際大港的優越條件。
(3)腹地經濟發達 梅山保稅港區的直接腹地是寧波市及浙江省其他地市,寧波市北侖區雄厚的臨港產業基礎及寧波市和浙江省其他地市發達的外向型經濟為梅山保稅港區物流業發展提供強大支撐;間接腹地涵蓋長三角地區乃至整個中西部地區。
2.2 挑 戰
(1)外部競爭激烈 梅山保稅港區擁有廣闊的經濟腹地,這是其發展壯大的突出優勢和條件;但隨著周邊港口的興起,腹地貨源競爭日益激烈,導致腹地對港口的支撐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梅山保稅港區不僅面臨上海洋山保稅港區和浙江舟山群島新區的挑戰,還面臨與臺州、溫州、麗水、衢州、舟山、紹興、金華等港口爭奪貨源的壓力。
(2)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作為寧波市乃至浙江省對外開放的橋頭堡,梅山保稅港區在政策創新、產業發展等方面還處于探索階段,其管理經驗還不夠豐富,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在人才儲備方面也有所欠缺。
3 梅山保稅港區物流業發展對策
3.1 加強物流戰略規劃研究
根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對外經濟研究所的《寧波梅山保稅港區功能定位和產業發展研究》,梅山保稅港區可以發展國際中轉、國際配送、國際采購、國際轉口貿易和保稅加工等產業。建議通過加強物流戰略規劃研究,有步驟地完善梅山保稅港區的核心產業:首先,利用深水碼頭資源優勢,結合當今世界海運船舶大型化、集裝箱化的趨勢,以集裝箱中轉為重點,發展國際中轉業務;其次,借助梅山保稅港區的優惠政策,大力培育進口優勢商品交易展會,發展進出口優勢商品交易功能,打造國內外商家集聚、展示、交易和采購的基地,從而進一步拓展國際采購功能;最后,區內企業可從事轉口貿易、展示、出樣、訂貨等經營活動,區內加工的出口產品免征出口稅,國內采購的商品進入區內享受出口退稅。
3.2 與其他港區聯動發展
在港口物流發展方面,梅山保稅港區應當加強與其他港口和園區的聯動、協同及合作,通過資源配置、交流和共享,形成各自的核心競爭力,并通過核心競爭力的轉移和擴散,實現各自業績的大幅提升,從而達到“1+1>2”的效果。
舟山群島新區作為浙江海洋經濟發展先導區以及我國海洋綜合開發試驗區和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重要增長極,與梅山保稅港區隔海相望。通過探索梅山-舟山聯動發展機制,建立物流企業戰略協作關系,可以從整體上提升長三角地區物流業發展水平。此外,梅山保稅港區內的物流企業還應當與寧波出口加工區、寧波保稅物流園區和寧波現代國際物流園區協調發展,通過提供完善的物流服務,解決多方運營過程中的物流瓶頸,提高物流運作效率,實現資源整合及優勢互補,產生規模效應,從而更好地發揮梅山保稅港區物流業在促進寧波市對外貿易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總之,通過制定和實施協同戰略,能夠形成合作與競爭并存的格局,使物流企業快速進入各地市場,搶占先機,獲得“先入為主”的優勢,以彌補自身在基礎設施和集疏運方面的不足,促進梅山保稅港區物流業發展壯大。
3.3 建設物流信息平臺
引言:1993年和1994年美國先后以總統令的形式提出建立“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II),即通稱的信息高速公路,以及“國家空間數據基礎設施”(NSDI),這是進一步推進社會信息化,搶占信息產業發展新的制高點和主動權的重大戰略步驟,時隔5年,這一計劃的實施初見成效,刺激了美國的經濟增長,于是去年又以美國副總統演講形式推出數字地球的概念和構想,并計劃到2020年試圖達到地球信息化的最終目標,亮出了美國這一近期全球信息戰略的底牌。由美國政府高層出面提出的這一“數字地球”構想引起全球各方關注,并成為學術界熱點話題。中國學者尤其在地學界也做出了積極的反應,不論從科學技術的角度還是從國家利益的角度,中國要準備迎接這一嚴峻挑戰,已成共識。作為測繪學科,測繪行業反應更顯強烈,數字地球概念為測繪事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更高層次的發展前景。這里我們想就現代測繪學的發展從學科的觀點稍為具體地探討一下它與數字地球的關系和在構建數字地球中的作用。
一、測繪學的現展
空間技術,各類對地觀測衛星使人類有了對地球整體進行觀察和測繪的工具,好像可以把地球擺在實驗室進行觀察研究一樣方便。由空間技術和其他相關技術,如由計算機、信息、通訊等技術發展起來的3S技術(GPS,RS,GIS)在測繪學中的不斷出現和應用,使測繪學從理論到手段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測繪生產任務也由傳統的紙上或類似介質的地圖編制、生產和更新發展到地理空間數據的采集、處理和管理。GPS的出現革新了傳統的定位方式;傳統的攝影測量數據采集技術已由遙感衛星或數字攝影獲得的影像所代替,測繪人員在室內借助高速高容量計算機和專用配套設備對遙感影像或信號記錄數據進行地表(甚至地殼淺層)幾何和物理信息的提取和變換,得出數字化地理信息產品,由此制作各類可供社會使用的專用地圖等測繪產品。我國960萬平方公里國土的國家基本地圖的成圖或更新周期可望從十幾年,幾十年縮短到幾年或更短,測繪業的體力勞動得到解放,生產力得到大的提高。
今天,光纜通訊、衛星通訊、數字化多媒體網絡技術可使測繪產品從單一紙質信息轉變為磁盤和光盤等電子信息,產品分發可從單一郵路轉到“電路”(數字通訊和計算機網絡傳真),測繪產品的形式和服務社會的方式由于信息技術的支持發生了很大變化,實現了信息化的發展。
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經濟所有制成份和運行體制的改革,需要開放民用國家測繪產品;從技術方面看,西方國家衛星測地技術可制作全球幾乎任一地區1m分辨率(相當1∶1萬比例尺)的地圖,衛星上的GPS又可將這種地圖納入全球參考框架和轉換為他們的國家坐標系,中、小比例尺國家地圖的保密價值已大大降低;對于軍事敏感的重力數據,衛星重力技術所發展的低階全球重力場模型已足夠用于他們的遠程戰略導彈發射。目前全球高階重力場模型(如EGM96)分辨率已達50km,已接近我國現有重力數據的分辨率,其保密價值也需要重新評估。這一形勢使絕大部份測繪產品可以作為普通商品服務于全社會,測繪業從單一國家事業逐漸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產業,這無疑為測繪學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擴大了發展空間,這也是一個有重要意義的歷史性轉變。
綜上所述,由于以空間技術、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和信息技術為支柱的測繪高新技術日新月異的迅猛發展,測繪學的理論基礎、測繪工程的技術體系、其研究領域和學科目標,正在適應新形勢的需要發生著深刻的變化,表現為正在以高新技術為支撐和動力,進入市場競爭求發展,測繪業已成為一項重要的信息產業。它的服務范圍和對象也在不斷擴大,不僅是原來的單純從控制到測圖,為國家制作基本地形圖的任務,而是擴大到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中與空間數據有關的各個領域。它必將隨著21世紀更加成熟的信息化社會的到來向更高層次發展,在未來數字地球的概念和技術框架中占據重要的基礎性地位。
二、數字地球和現代測繪學
地球上一切事件都發生在一定的空間位置,人類社會經濟活動所需要的信息絕大部分(約80%)都與地理位置相關。中國21世紀議程62個優先發展項目中,約有40個需要建立或應用地理信息系統。數字地球是利用海量地理信息(即地球空間數據)對地球所做的多分辨率、3維數字化描述的整體信息模型,便于人類最大限度地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和合理使用,為人類認識、改造和保護地球提供一種新的手段,這里在數字地球的概念中突出顯示了地理坐標的框架作用,因此NSDI是數字地球的基礎設施,要求提供(地球)空間數據框架,包括大地測量控制框架(國家定位網和重力控制網)、數字正射影像、數字高程模型、道路、水系、行政境界、公共地籍等基礎地理數據集。在此框架上加載各類地球自然信息和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等一切所需要和感興趣的人文信息。為數字地球提供上述地球空間數據框架是測繪業本身的“專職”,但又對測繪學提出了更高層的技術要求。
NSDI要建立在NII上,要在因特網上運行,要求開發功能強、效率高的因特網GIS軟件。這表明還要大力發展測繪產品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它的技術基礎是寬帶、高速圖形圖像網絡,當然其中寬帶高速問題需要國家投資在NII中解決。數字地球構想的另一個高技術特點是虛擬現實模型。目前發展起來的全數字化攝影測量就能夠利用功能強大的計算機系統或工作站,對數字化影像進行處理,建立立體地形或地物虛擬模型。但如何將這一技術用在因特網上對多種測繪產品和普通用戶提供虛似模型甚或虛擬現實模型,則是要進一步研究和發展的。數字地球是對真實地球及其相關現象的多分辨率、統一性的3維數字化整體表達,這里強調了統一性和整體性,要求全球多源數據無縫無邊的連接和整合。從空間數據框架來說,其統一性和整體性是由大地測量來實現和給予保證的。大地測量是傳統測繪的基礎,對當前信息化測繪和構建未來數字地球更是基礎的基礎,即空間數據框架的框架。它要求全球采用統一的參考橢球模型和相應的地心坐標參考框架(如ITRF);全球統一的高程基準,即統一定義和使用的大地水準面;全球統一的重力測量基準(重力基本網);全球統一的地圖投影系統。一切原有的測繪成果,特別是國家基本地圖都要轉換到上述全球統一的參考系中。數字地球對全球大地測量提出了更高更緊迫的要求。GPS配以少量SLR和VLBI站是各國保持和維護各自的地心參考框架的基本技術,但局部坐標到全球坐標的轉換目前還難于達到優于米級的精度;全球高程系統的統一問題,大地測量學家經過幾十年的研究,目前還是一個未能解決的難題,最終要通過全球重力數據,特別是新一代衛星重力計劃和衛星海洋測高計劃在國際大地測量協會的統籌和協調下實現。
海洋占全球面積的70%,海洋將是21世紀資源開發的主要競爭空間,海洋動力環境的變化(如厄爾尼諾現象)又是決定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控制“閥門”。數字地球向海洋測繪提出了挑戰。從全球來說,目前海洋的精細測繪基本上還是空白,多波束測深技術的發展加速了各國領海海底地形的測繪,但要將陸地坐標參考框架以相近的精度擴展到海洋仍存在困難,海上GPS定位精度還低于5m;由于陸地高程基準不能用水準測量傳遞到海洋,在衛星測高技術的支持下用某種去掉潮汐影響的平均海面作深度基準,精度可達米級,和多波束測深精度相當。但廣大的開闊深海的海底地形測繪不可能用船載測深儀完成,用衛星測高結合重力數據(低階或中階重力場模型)反演海底地形,目前試驗精度可達10~100m。數字地球將要求海洋測繪技術有新的突破。
測繪學由于其技術的突破已日益向相關地學領域滲透。大地測量更成為研究地球動力學(包括海洋動力甚至大氣動力)的重要技術手段,GPS監測已能提供全球板塊運動和地殼形變精密數據,可用于研究地學災害(地震、滑坡和火山爆發等)的預測;GPS已可以和VLBI相近精度和頻譜分辨率監測地球自轉的變化,由此研究地球深部結構和動力過程及全球變化;專題GIS也成為環境災害問題分析預測工具。數字地球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為解決21世紀人類面臨的環境和災害問題提供一個可供觀察、分析、模擬和預測的全球信息系統,以期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
我們贊成活數字地球或動態數字地球的提法,因為人類是生活在不斷運動變化的地球上。現在在全球性的觀測中,各種對地觀測新技術已可能連續快速獲取地球表面(或淺層)隨時間變化的幾何和物理信息,了解地球上各種現象及其變化。因此測繪學或者說測繪業則應當利用3S技術結合合成孔經雷達干涉技術(INSAR)以及其他新技術(如衛星重力探測技術等)對地進行觀測,為構建活數字地球提供描述地球動態變化的地理信息產品。
數字地球構想是推動人類大踏步跨進信息社會重大戰略步驟,有挑戰也有風險。測繪是數字地球的基礎,測繪工作者也將是構造數字地球的“尖兵”,也要求測繪學有新的發展和突破。
三、測繪學和地球空間信息學
在本文第一部分已談及測繪學在新的技術進步推動下的現展趨勢。從現代信息論的觀點看,測繪學本質上就是一門關于地球空間信息的學科,傳統的測繪受地面測量技術、時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產品主要是單一的地形圖和在地形圖基礎上編繪的專用地圖。它不能反映、至少不能及時反映地球表面形態的變化,特別是大范圍和全球變化。其產品制作周期長,已不能滿足地區經濟和全球經濟高速發展的多種需要。信息技術加快了人類社會的運行速度。測繪學應該是提供人類生存空間自然環境及其變化信息的學科,它的學科內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如何界定測繪學的含義,已是世界各國測繪工作者所關注的問題。于是從90年代開始,國際上將測繪學(Surveying and Mapping)更改為一個新詞,以準確反映學科實質,Geomatics一詞由此應運而生。隨后,有關Geomatics的提法在我國學術界,主要是地學界成為熱門話題,由于對其含義理解不同,其中文譯名也是五花八門,現在將它譯成“地球空間信息學”,已基本得到認同。不管人們對Geomatics的含義如何理解,但根據ISO的標準定義和國際測繪聯合會(IUSM)對“測繪學”的定義,兩者的含義是基本類同的,只不過Geomatics所涉及的地球空間信息的范圍更寬一些。Geomatics更準確地描述了測繪學在現代信息——通訊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適應了現代社會對地球空間信息的極大需求的特點,因而發展和提高了測繪學的研究和工作領域,符合現代測繪學發展的實際。現代測繪工程的核心技術是空間技術,包括GPS、衛星遙感和航測,測繪的范圍擴展到整個近地空間,例如近地空間航天器的導航定位,近地空間重力場的測定,大氣層甚至電離層的信息;其支撐技術是信息技術,主要處理電磁波信息和影像信息,加之通訊、計算機網絡等信息技術,使地球空間信息學科的理論和技術體系比傳統的測繪學有了很大的發展和更新,由此,Geomatics適合于納入數字地球的理論和技術框架。
隨著數字地球構想的實施,測繪學面臨一個歷史性的發展新機遇,傳統的或現代測繪學將以地球空間信息學的新面目立于地球科學分支學科之林,以更強的活力向前發展,前景良好。
四、建議
本文漫談了測繪學的發展及其與數字地球構想的關系。為在21世紀加速建設我國空間數據基礎設施,發展我國的測繪學科和測繪事業,以迎接“數字地球”的挑戰,根據我國目前測繪事業發展的現狀,從一個側面(主要是大地測量方面)提出以下建議:
1.盡快統一我國大地定位參考框架的建設,對近年來由各個部門獨立建立的各等級GPS定位網進行必要的聯測和統一整體平差,此舉可望進一步加強國家級的大地定位框架。
2.將沿海各部門100多個驗潮站統一組織GPS聯測,精密確定各驗潮站水位標尺零點的大地高,填補陸海相接地帶重力測量空白。此舉為統一陸海大地水準面,建立海洋高程基準,研究海平面變化至關重要。
3.研究將陸地GPS定位框架向我國領海擴展的方案,著手建立我國包括海域的廣域差分GPS定位系統。
中圖分類號:F5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0)10014703
1 引言
海南,中國唯一一個熱帶島嶼省份,位于南太平洋的核心地帶,風景旎旖,氣候宜人。迷人的熱帶海島風情決定了其“熱帶休閑度假勝地”定位的科學性及廣闊的發展前景。2010年初國務院關于海南島國際旅游島建設的意見再次讓海南成為熱點話題,眾多專家學者積極參與,同時也吸引了大量海內外投資商。當地政府廣納社會各界意見,科學規劃部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方案,為海南建設國際旅游島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氛圍和平臺。
2 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背景
海南省位于太平洋西海岸中部,是中國最南端的熱帶島嶼省份,由中國第2大島海南島及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組成。在地理位置上是鏈接大東亞地區、中亞、非洲、大洋洲等的要塞通道。在氣候上,為典型的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暖熱濕潤、四季如夏。海南是散落在南中國海上的璀璨珍珠。海南省在經濟、國防上,對中國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過去的近半個世紀,由于諸多原因,海南的發展相當滯后。盡管擁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絕佳的地理位置、宜人的氣候,但是同當今知名熱帶休閑度假島嶼,如夏威夷群島、普吉島、毛里求斯相比,之間的差距還相當大,海南的發展前景值得期待。2010年1月31日,中國政府網《國務院關于推進海南島國際旅游島建設的若干意見》,將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上升到國家戰略。國內外眾多人士對海南島國際旅游島建設提出寶貴意見,指出夏威夷、巴厘島等模式可以復制。但海南省作為中國最南端的省份,與普吉島、毛里求斯等相比,有著很大的特殊性,簡單的復制并不符合我國國情。
3 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總體規劃
3.1 佛羅里達模式
海南位于太平洋西海岸、中國最南端,是亞洲、大洋洲、非洲、歐洲的海上中心,連通著4大洲的要塞通道。佛羅里達位于大西洋西海岸、美國的最南端,是美洲的中心,佛羅里達面積17萬km2,人口1 700萬人;海南省面積3.4km2,人口800萬人。同時,海南與佛羅里達州在自然資源、氣候環境上也很相似。海南島經濟要定位于以旅游業為中心,農業、漁業為重點,再輔之以林業、制藥業等潛力產業。佛羅里達,旅游業為經濟第一支柱,第二大產業是農業,是美國柑橘類水果的生產基地。海南,同樣擁有著優越的旅游和農業資源。因此佛羅里達發展模式值得借鑒學習。
3.2 三亞定位――東方邁阿密
三亞,應該是濱海休閑度假勝地,藝術、商貿、金融中心,是充滿公寓和游泳池的濱海城市。眾所周知,位于佛羅里達州最南端的邁阿密,美國著名濱海度假勝,一個充滿了游泳池和退休公寓的城市。同時,“中南美洲金融之都”、“南北美洲貿易命脈之地”、“美國最大的轉口貿易集散地”等眾多頭銜為邁阿密的經濟注入永不衰竭的活力,優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更是為邁阿密錦上添花。同樣三亞位于亞、歐、非、大洋洲的海上樞紐中心,風景旎旖。隨著“東亞自由貿易區”的擬建,及亞、非、中東地區、大洋洲的經濟聯系日漸緊密,三亞成為“東方邁阿密”潛力無限。三亞――東方邁阿密的定位,也使得三亞有別于臨近海域“塞班島”、“巴厘島”、“普吉島”,不是純粹的旅游海島,而是“熱帶海濱度假勝地”、“國際性經濟、金融、商貿中心”。
(1)打造三亞城市名片型的景點。到邁阿密度假,必去的地方就是邁阿密海灘。大多數去邁阿密的游客都不會錯過邁阿密海灘,甚至有好多訪客是專程為了邁阿密海灘而選擇邁阿密的。而邁阿密城風景最秀麗之地-Key Biscayne,更是靚絕南佛羅里達州,除了欣賞沿途絕色海景風光,島上的“邁阿密海洋館”也是游客吹捧的對象。三亞也需要樹立城市的“休閑度假賣點”,開發打造以“陽光、海水、椰林、沙灘”為特色的熱帶海洋風情Golden Beach、特色度假海灣、熱帶海洋公園。
(2)建立、健全現代化金融服務體系,為資金流入海南創造客觀有利條件,方便外匯的兌換與自由流通;建立、健全銀行卡、信用卡消費模式。
(3)加強郵輪、貨輪碼頭建設,規劃建立三亞港,使其成為環太平洋西海岸的客源、貨物集散中心。海南省得益于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加之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旅游業的發展,勢必吸引大量的投資者和商人,使得大量的社會財富流向這里。資金和商貿人士的聚集,三亞成為商貿中心、貨物轉口集散地也就水到渠成。
(4)政府應著手考慮循序漸進地在三亞打造“國際性會展中心”及“區域性展廳”,來自世界各地的琳瑯滿目的商品充斥于名目繁多的展會,以吸引世界各地的商戶,為三亞成為“國際金融、商貿之都”奠定基石。
(5)自由文化之都、時尚之都的建設。要把三亞打造成自由文化、時尚的殿堂。因此應該為海南省提供一片自由文化的土壤,任自由文化、時尚潮流在三亞繁衍生息。政府可以聘請業界精英擔當三亞發展的形象顧問,通過他們在時尚界、藝術界的影響力及交際圈,把國際品牌、潮流文化、藝術精神和媒體產業帶到三亞。屆時,國際性時裝會、影視藝術節、演唱會、音樂會等將會是三亞的城市元素,商業巨擘、社會名流、設計師、泳裝模特、電影明星、藝術家、歌手及街頭藝人都將是這個城市的常客。一個自由、開放的商業、藝術、潮流之都將在太平洋西海岸與邁阿密遙相呼應。
3.3 馬爾代夫“主題海島旅游”模式
眾所周知,“袖珍王國”馬爾代夫近年來快速發展的小型開放海島旅游業成為其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貢獻了30%的GDP和60%的外匯收入。西沙群島是我國南海諸島中島嶼最多,海拔最高、陸地面積最大(近10km2)的島嶼群。西沙群島現在被國務院設立為管轄西沙、中沙、南沙的“三沙市”所在地,并開放旅游業。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要充分利用如此優越的旅游資源,參考馬爾代夫的經驗,以“主題旅游海島”為中心理念,把西沙群島打造成“主題鮮明、別具特色”的海島旅游鏈。
4 推動國際旅游島建設的對策
4.1 提供多元化生活元素
隨著經濟全球化,歐美文化、思想對東方的影響,以及中國城市化帶給人們巨大的壓力,休閑、度假日漸成為人們旅游的主題。休閑、度假就是為了放松身心,釋放壓力。對于80、90后這群日漸主流的消費人群,夜生活已是都市習慣。北京三里屯、上海衡山路、新天地等國際化大都市的城市路標,都讓我們看到了西式酒吧、餐廳的巨大市場前景。因此作為國際旅游島應將部分都市生活元素復制,使旅游、休閑、娛樂融為一體。
4.2 提供高檔次的飲食文化
東方飲食文化源遠流長,中國8大菜系、日本料理、韓國美食、泰國菜等東方美食一定會為游客奉獻出一道道饕餮大餐。伊斯蘭文化光輝燦爛,穆斯林美食聲名遠揚,以土耳其菜系為代表隊慕斯林美食是世界3大菜系之一。中東地區以及非洲的伊斯蘭國家是海南巨大的潛在客源地,而伊斯蘭教徒對食物的嚴格限制性,因此,在海南普及土耳其菜系是相當必要的。
4.3 開發潛在的國外客源市場
要在世界范圍內,借用各種媒介和機會做好旅游宣傳工作,把潛在的市場挖掘出來。人才是最核心的競爭力,政府要構建一支高水平的營銷隊伍。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同時積極與世界各地的旅游組織合作,參加當地的旅游論壇,或在當地舉辦旅游宣傳活動。可以聘請在世界范圍內有聲望的華人,或者當地很有影響力的名人擔當海南的旅游形象大使,充分利用名人效應去做旅游的宣傳、推廣。
4.4 為海外客源提供便捷的交通
便捷的交通會對“海南國際旅游島”地位增加籌碼。因此政府部門應做好島內機場的建設工作,促進島內航空公司與世界各地的航空公司的合作,盡可能的開辟世界各地到海南的國際航線,以方便旅游出游,也優化海南的國際旅游島形象。
4.5 加強海南的現代信息化產業的建設
現代信息通信技術已然成為促進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進步的原動力。國際旅游島、自由貿易區的建設更離不開現代化的信息產業做后盾。海南島定位不是純粹低端的旅游業,三亞未來應該是亞洲通向世界的門戶,是國際性的“濱海度假勝地”,是“商貿、金融、文化之都”。現代通信技術是世界“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角色,以現代通信技術為依托的現代信息管理體系對金融業、國際貿易及政府管理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面對今天海南通信化產業相對落后的現狀,海南的信息化建設應該以完善基礎設施入手,并充分利用各種先進的信息通信技術,構筑起高效、嚴密、適合海南實情的現代信息化體系,為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構建強有力的客觀環境。
4.6 打造海南國際時尚經濟平臺
目前,依托博鰲亞洲論壇的品牌優勢,全方位開展國際性經貿、文化和交流及高層次外交外事活動。同時海南島免稅購物政策,為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加上了必要籌碼。面對附近海域的巴厘島、普吉島、塞班島的競爭,大型免稅區的建立,將會使海南島更具競爭力。而且還會有很多游客會專程為了“購物”而青睞海南,也會吸引很多東南亞、非洲、中東地區,甚至歐美的游客。
4.7 打造大三亞區的熱帶野生動植物園
國際旅游島打造熱帶海洋動植物園的理念不應該僅僅是純粹的乏味觀光游覽。應加強與游客的互動性,讓他們能參與進來,譜寫海南模式。因此動植物園可規劃為熱帶動植物觀光游覽區和互動參與區。觀光游覽區的主題-熱帶雨林之奇幻旅程,這一主題區要確保熱帶雨林的原生態,不要刻意去人工雕琢。互動參與區的口號是熱帶天堂之魔幻生活,為游客提供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與動物同樂的世界。
4.8 發展豪華郵輪業和游艇市場
測繪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工作,一直以來都在我國經濟發展、國民經濟建設領域發揮其重要的服務職能。
一、新型測繪技術的含義
(一)測繪技術的含義
測繪是測量與繪圖的總稱。測繪學為研究和推算地面點的幾何位置,地球形狀及地球重力場提供數據,據此測量地球表面自然形態和人工設施的幾何分布,并結合某些社會信息和自然信息的地理分布,編制全球和局部地區各種比例尺的地圖和專題地圖的理論和技術的學科。
它是以計算機技術、地理信息技術光電技術、網絡通訊技術、空間科學、信息科學為基礎,對自然地理要素或者地表人工設施的形狀、大小、空間位置及其屬性等進行測定采集、表述以及獲取的數據、信息、成果進行處理而提供的活動。
(二)新型測繪技術的含義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進步,現代數字化技術的發展當前測繪技術已從傳統的模擬時代走向信息時代,它以傳統測繪技術為基礎,以全球定位系統(GPS)、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為技術核心,將地面已有的特征點和界線通過測量手段獲得反映地面形狀的圖形和位置信息,供工程建設的規劃設計和行政管理之用。隨著經濟和社會的進步現代的,數字化技術。
二、新型測繪技術在建筑領域的創新應用
(一)3S集成技術
GPS技術可以實時、精確的提供物體的三維坐標信息,但無法獲得地理的屬性信息。RS技術能獲取大面積的地理信息,但在實時與精度上不足。GIS具有信息查詢分析和管理功能,但數據的獲取與更新很困難。三者的集成實現功能互補、資源共享。
3S本是三者的簡單組合,而是利用現代測繪技術、遙感技術、定位技術、圖像處理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為一體向GIS和RS數字圖像處理系統提供足夠的數量、精度、可靠性、完整性的空間數據,通過空間分析、預測、決策,確保地理信息優化系統的解決。
1.3S集成技術在公路工程建設中應用
以數字信息為主的管理系統,它以空間地理信息系統為依托,應用3S技術,借助計算機及網絡技術,把公路數據信息化、數字化,實現公路從規劃、勘測、設計到施工、運營等環節數字化管理,將公路的路網、路況、管理機構及人員等海量信息通過3S集成技術采集、存儲、分析、處理等功能,使公路達到預期效果,因此3S集成技術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現實意義。[1]
2.3S集成技術在數字城市建設中的應用
城市建設的核心是城市空間信息科學,而數字城市空間信息科學的核心是3S技術及其集成,所以3S集成技術在數字城市的數據采集、處理、存儲中具有廣泛的作用和應用前景。利用RS信息,經糾正、處理、形成正射影像圖,進一步目視判讀后,可編輯成各種專題圖,經掃描或手扶跟蹤數字化后成為數字地圖,進入到GIS中,實現多種信息的綜合分析,派生出新的圖形、圖件,便于城市規劃建設和運營管理。[2]
(二)PPP單點定位技術
采用精密單點定位技術,利用單站GPS就可以達到幾厘米的精度,即傳統的RTK的精度,其作業不受距離限制、不需要基準站支持,這無疑大大提高高精度定位作業的靈活性,降低作業成本。
PPP單點定位技術應用:
GPS-RTK的正常工作需具備基準站和移動站要同時接受五個衛星的信號;基準站和移動站要同時接受衛星的信號和基準站發出的差分信號;以及移動站遷站過程中不能關機等要求,所以PPP單點定位技術廣泛應用在RTK作業盲區、精密海洋工程測量、海岸線測量、海洋測量、大面積航空攝影測量、土地測量(開發造地、土地整理)等方面。
(三)GPS—RTK聯合全站儀在地形測繪中的應用
GPS是美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研制,歷時20年,于1994年全面建成,具有海、陸、空全方位實施三維和定位能力的新一代衛星導航與定位系統。
RTK技術是在GPS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能夠實時提供流動站在指定坐標系中的三維定位結果,并在一定范圍內達到厘米級精度的一種新的GPS定位測量方式,是GPS應用的重要里程碑。
1.GPS-RTK聯合全站儀在地形測繪中的應用
以GPS-RTK和全站儀結合的手段進行地形圖測繪,大大減少外業的工作量,工作效率顯著提高。在衛星測量無法滿足的情況下,采取全站儀進行有效補充,為我們圓滿完成任務打下堅實基礎,但在繪圖過程中仍要繪制草圖一邊內業成圖,接下來將將從坐標數據的傳輸入手,實現移動站接收機通過藍牙等無線手段將數據傳輸到便攜電腦和掌上電腦,這樣無需繪圖而直接在外業成圖,內業修改也可以防止測錯、漏測現象發生。
2.在高層建筑中的應用
GPS測量技術參數主要包括:設計精度、觀測計劃、設計基準和網線。在確定設計精度時,應根據測區的具體情況和工程需要,選擇工程或城市GPS網作為測區首級控制網。平均邊長小于1KM,最弱邊相對中誤差小于千分之一,GPS接收機標稱誤差a
三、新型測繪技術的應用前景
隨著傳統測繪技術向新型測繪技術的轉變,工程測量科技進步很大,發展很快,取得顯著成績,以空間技術,通訊技術,信息技術為支柱的測繪高新技術迅猛發展,測繪業已成為一項重要的信息產業。測繪技術的廣泛應用必將給國民經濟的發展帶來新的生機,他作為社會發展的服務行業為我國的創業時期的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當今的發展時期,測繪技術更需要提升行業技術水平,創新應用進一步擴展其應用領域,才能更好地發揮其服務職能為政府的決策部門提供科學依據,從其職能和社會需求它的應用和發展前景是令人樂觀的。
測繪是準確掌握國情國力、提高管理決策水平的重要手段。提供測繪公共服務是各級政府的重要職能。加強測繪工作對于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具有重要作用。現在測繪技術已經成為國家科技水平的重要表現,地理信息產業正在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全面提高測繪保障服務水平,對于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進步現代的,數字化技術的發展,測繪技術已從傳統的模擬時代跨過數字走向信息時代,已廣泛應用在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特別是國家政府部門的決策,測繪技術和產品在各個行業起著關鍵的作用。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TU198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地理信息量不斷擴展的今天,數據單位已經達到了TB,面對各行各業的需求,信息的管理出現了“既多又少”的局面,一方面海量的數據無法有效的得到處理;另一方面用戶想要獲取到自己所需的數據又無法找到,得不到快速高效的回答。所以地理信息的處理加工要求向著智能化、自動化以及實時化方向發展,這是對系統整體格局的適應也是數字化提升的要求。
一、信息化概述
全球信息網格是建立在現代信息技術不但發展的今天,人們所面對的是當下3G互聯網時代,網絡以及計算機的發展使得人們在進行信息的檢索和查詢過程中,不僅能夠獲取GIS時空數據,同事還能夠網格計算網絡資源。正是由于網格計算你的發展,使得在該種環境下,空間信息的全球統一化成為了必然的趨勢。至此多級空間信息網格的概念應時而生,這種概念以用戶作為出發點,對時空數據通過粗細網格進行統一的管理。該種結構的基礎理念是以地理坐標作為基礎框架,依據社會發展的差異性將全球范圍進行劃分,以粗細不同的網格作為基本單位,地球地心以及全球網格的中心店是整體坐標的參照物,將不同網格中的地物和地物屬性進行存貯,這種存貯方式在國家經濟數據的空間統計中較為適用,便于對社會經濟的發展狀況進行分析。若能夠有效解決多級網絡同實際不同比例尺的空間信息之間的相互裝換問題,那么GIS技術會從理論上上升到一個新的技術高度,空間數據的應用更是能夠得到飛速發展,從輔助決策以及空間分析上更進一步。并且明確了信息化測繪的發展方向以及發展目標。無論是自然界的變化還是人類活動都是以時空作為框架進行變遷的,地球及其周圍的空間是所有活動的信息載體,可以作為信息計算的基礎。信息時代是以互聯網以及計算機終端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并且隨著網絡的移動化,終端的便攜化,時空信息服務越來越趨向于大眾化,這是未來時代的基本特征,也是保證信息產業是否能夠正常運轉的核心內容。因此,公共產品、平臺以及服務是信息化測繪能夠得以推廣應用的基本依托。
二、信息化測繪的若干關鍵技術
1、城市地理信息共享標準
由于標準化工作未得到重視的危害有滯后性,往往被忽視,而一旦發現失誤再去彌補,代價很大,有些工程需要重來。主要包括:地理基礎框架與地理信息分類標準、數據質量標準和分發服務標準等。
2、現代化城市測繪基準體系
該技術不僅可逐步取代傳統的城市測量控制系統,還可以提供實時動態的空位置服務,將帶來城市測量的歷史性進步。
3、智能化移動測量技術
移動測量技術是多傳感器集成技術、空間同步技術、自動提取技術、移動信息實時傳輸等技術的總稱。
4、無人飛行器航空攝影測量技術
無人飛行器航空攝影測量技術主要包括:長航時無人飛行器技術、傳感器姿態控制技術、平流層平臺攝影測量技術與應用、航空攝影二維及三維信息的提取技術等。
5、地理信息動態更新技術
地理信息動態更新技術主要包括:基于遙感信息的地物要素變化的發現與測定技術、級聯更新技術、基于時態的增量更新與歷史數據保存技術等。
三、信息技術在工程測繪中的實際應用
現代化的測繪技術中主要應用了全球定位系統技術(GPS),數字化技術,地理信息系統技術(GIS)和遙感技術(RS),并且這幾種技術作用較大,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測繪技術的質量和工作效率。
1、數字化技術
跟傳統的地形測圖相比,數字化測圖技術具有更高的優越性,不僅提高了測圖的效率,還可以提高測圖的精度,保證測圖的質量"數字化技術可以更好的適應當前科技的發展,在地籍測量、工程測量、房產測量和管網測量中應用廣泛,既降低了工作量,還提高了作業精度,實現了數字化的要求。
2、自動化
在地形測圖中大比例尺地形圖的測繪是工作的重點任務,而數字測繪技術剛好可以在大比例尺地形圖測繪中發揮作用。數字測圖是通過利用計算機的各種軟件來進行計算!連接!識別和調用圖式符號的自動化,然后準確的繪制出規范、合理、美觀的數字地形圖。并可以通過計算機軟件將測繪出的數據制作成模型,能清楚的觀察到其模型的特點,對于地形和地貌的特征和要素等一目了然,讓施工人員更容易讀懂測繪出的地形圖。同時降低了地形圖的出錯率,并可以自動的提取所需要的數據坐標和高程等信息,方便、快捷。
數字化測圖可以利用分圖層的形式來進行圖幅的管理和保存,這樣可以減少負載量,方便的對圖幅進行變更和修改,保持圖幅的現勢性和可靠性,隨時對其進行更改,提高了工作效率。
施工案例
案例一:定向測量在北京地鐵復八線中的應用北京地鐵復八線的中間段全長12.7千米,東西走向由復興門至八王墳。其中地上線接近2千米,地底線十千米左右。地下線處地質情況復雜,有多層地下水分布,施工面臨防水的挑戰。這種情況下,進行豎井定向采用全站儀、垂準儀和陀螺經緯儀組成的聯合作業方法可以提升圖形清晰度,縮短占用井筒時間。而且采用雙投點-雙定向的方法的好處是對數據的檢核條件進行了優化,也令測量定向精度有所提高。測量中所使用的陀螺經緯儀(型號gak―1)的一次定向中誤差理論值為±20毫米′,實際作業時自動校對其定向邊陀螺方位角誤差可達到±8′。在工作推進中他們引進操作簡便的智能陀螺經緯儀定向系統,保證了定向成果的可靠性。
3、全球定位技術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技術是在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發展的,主要運用于海洋、陸地和航天等領域,隨著全球定位系統技術的發展和進步,逐漸被運用于測繪技術中。定位技術和定位理論的不斷改變,使得測繪技術也有了革命性的變革。目前使用的GPS接收機的重量和體積逐漸變小,便于操作,且質量越來越好。在現代化的測繪技術中,全球定位系統技術逐漸成為了主要的測繪技術之一,能夠通過測角、測水準和測距的方式來快速的為客戶提供所需要的三維坐標和其他數據。實現高效率、高精度和高速度的測量水準,并逐漸將測量領域擴展到宇宙空間,測量方式也實現了實時動態化。
施工案例
案例二:北京地鐵四號線GPS控制網測量四號線的建設難點在于北京南站一段地處交通樞紐,車多客流量大,施工地有限且干擾大。車站周圍建筑物布局集密存在民工互擾問題。采用盾構就要求施工配合度較高,因此必須加大工程測量的幅度。為滿足盾構施工的需要,要對已提供的一級GPS控制點、精密導線及精密水準點進行檢測,保證各級控制點相鄰點的精度分別小于±10mm,±8mm和±8mm(l為線路長度,以km計)(精密水準路線閉合差)作為盾構測量工作的起算依據。
四、工程測繪的信息化發展趨勢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信息化進程也不斷加快,推進信息化技術,是工程測繪工作中必須可少的。傳統的工程測繪技術主要包括了航空攝影測量、大地測量、工程測量、海洋測量、地圖印刷和制造以及測繪儀器的生產和制造技術等。目前出現的高科技的信息化測繪技術主要是指空間定位、衛星和航空遙感、地理信息技術和地面的一體化測量技術等。該現代化的測繪技術主要是通過當前的通信技術、系統技術和測繪技術配套,對地理信息的產生!收集、整理、檢測、傳遞、儲存、識別等,并對這些信息進行應用,滿足測繪工作的需要。當前的測繪技術信息化主要是通過各種先進的信息技術,深人的利用和開發地理信息的數據和資源,實現現代化,其中涵蓋了測繪技術的數字化,測繪產品的數字化和信息服務的網絡化。未來的測繪工程,必然要利用信息技術,實現測繪的現代化和科學化。
結束語
現代測繪技術中多學科經過交叉融合,逐步的形成了新型的信息化測繪技術手段,其主要以數字化測繪作為體系依托,快速更新、獲取地理空間信息,實現一體化的信息管理,使得系統在進行數據處理的過程中向著智能化方向發展,這種生產的網絡化使得地理信息在空間上逐步的融合,使得技術產品同測繪信息社會化。使得測繪服務在形式上更加的多元靈活,因此信息化測繪是測繪技術后數字化時期的必然發展趨向。
參考文獻
[1]郭振方.工程測繪新技術應用分析[J].科技傳播,2012(04)
[2]段惠明.測繪新技術在測繪工程測量中的應用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3(12)
[3]洪立波.工程測量技術發展回顧與展望[A].紀念中國測繪學會成立四十周年論文集[C],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