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6 17:26:5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高中歷史的解題方法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夯實基礎靈活運用
俗話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牢固的數學基礎是數學解題的基石,牢固的基礎知識是高效解題的基本保障.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教學中不僅要傳授知識,讓學生記住知識點,而且要讓學生明白在不同情況下如何正確運用相關知識,靈活運用知識點.數學知識的掌握有利于學生正確理解出題者的意圖,理清解答思路,尋求解題的突破口,并應用所學知識靈活解題.
2.理清知識點間的聯系形成知識體系
目前初中的數學命題不再是單純地對一個知識點的考查,而是將不同的知識點整合進行考查.學生要想成功解題就必須弄清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因此教師在平時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會將不同知識點進行融匯貫通.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觀察、親自動手、合作討論、反思總結等,讓學生主動學習,加深對各個知識點的理解程度.
二、數學思想有助于學生解題能力的提升
1.培養數形結合的思想提高解題能力
數學思想是數學學科的精髓和鑰匙,掌握正確的數學思想有助于學生提高解題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將學生導入主動、自覺學習之中,引導他們對各種數學思想進行總結和比較,找到他們之間的異同點以及適用范圍,從而尋求到更好的解題方法.初中數學教學的內容是代數和幾何,兩者之間是具有聯系的.研究代數問題時一般會運用到幾何知識;探索幾何問題時往往會借助代數知識進行研究.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重對學生數形結合思想的訓練,培養學生運用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解答數學題目的能力.
2.培養學生利用方程思想靈活解題
方程思想的應用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在解題中遇到未知量往往會利用方程建立等量關系,然后解方程從而得到正確答案.初中數學方程的學習內容包括一元二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求解,如果掌握好這些知識點,就可以針對未知量問題時運用方程思想進行解答.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遇到含有未知量的題目時運用方程思想進行解答.
3.培養學生對數學轉化思想能力的把握
數學轉化思想就是當遇到復雜、繁瑣、未知、抽象的問題時往往將其轉化為容易、已知、具體的問題進行解決.例如:如何計算不規則圖形的面積,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將不規則圖形分割成一個個規則的圖形(三角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圓形等),然后將這些規則圖形的面積相加,得到的面積之和就是不規則圖形的面積.這樣就將復雜、困難的問題簡單化,從而解決問題.
三、培養學生正確的解題技巧和解題思路
1.引導學生高效審題提高解題能力
解答問題的步驟是從審題開始的.題目的大量信息和已知條件會在題目條件和結論中體現,良好的審題能力能使學生找到條件與結論之間的邏輯關系,從而形成解題思路.在教學中發現相當一部分同學存在審題能力不佳導致無法解題的實際情況.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在復雜的題干條件和題目設問中理清題目的邏輯,排除干擾條件,找到有用條件,尋求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從而提高解題能力.
2.培養學生數學建模思維方法
數學建模的意義在于:將題目具體、復雜數量關系通過所學知識抽象化、簡單化,建立符合某種規律的數學關系.簡而言之,通過題目的所給條件,建立含有變量和參數的等式或者不等式,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該將數學建模思想滲透至知識的講解之中.
四、良好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有助于解題能力的提高
1.培養良好的學習態度
學生的解題信心在數學解題中也相當重要.教師在教學中不僅傳授學生數學的解題方法,還要培養學生不怕困難敢于挑戰的積極心態.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遇到難題沉著、冷靜,抱有克服畏難的心態,認真審題理清題意,不忽略任何條件,挖掘題目潛在條件,把握數學問題的共性和特殊性,從而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
2.教導學生學會總結形成良好學習習慣
匈牙利數學家波利亞曾說過:“數學問題的解決僅僅只是一半,更重要的是解題之后的回顧.”數學學習的目的是掌握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解題只是鞏固知識的訓練手段之一.解題完成后進行總結有助于提高解題能力.
1. 抓立意
每道選擇題只有一個立意,即一個中心思想。因而,看到試題后應認真閱讀,并很快歸納出中心思想,最后用一句話的形式提出立意。然后再看設問,就能很快找出答案。
2. 找關鍵詞
不管是題干,還是選項,不能忽視時間、地點、人物等關鍵詞。一般情況下,每道選擇題的關鍵詞大多在題干的最后一句話中。立意和關鍵詞相結合的方法對做難度稍大的題目有較大的幫助。解答選擇題要突破識別“陷阱”關。應該注意六個方面:注意偷換概念或偷梁換柱;注意因果顛倒或過程與結果混淆;注意歪曲觀點或歪曲理論;注意以偏概全或以點代面;注意時空變換或語句太離譜;注意是否與階段特征相吻合。
3. 排除法
高考題中有一部分是難度大的題目,甚至有些設置考生一時也難以理解,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用排除法,先把明顯錯誤的選項去掉,然后進一步縮小范圍。
4. 猜測法(推理法)
對于實在搞不懂的題目,千萬不要放棄猜答案的機會,可用猜測法。如果此題大多數人都不會,每一個人都有猜測得分的機遇。先用排除法排除能確認的干擾項,如果能排除兩個,其余兩項肯定有一個是正確答案,再隨意選其中一項,這就意味著你答對的概率為50%,如果放棄就等于放棄了這50%的得分機遇。
(二)解答材料解析題
1.閱讀材料,尋找答案。
2.分析提問,明確要求。材料解析題,一般有三種設問方式:結合(根據)材料回答、根據所學知識回答、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回答。在閱讀提問時,應注意某一提問是怎樣要求回答的;如要求根據材料回答,則答案一般包含在材料中,只須依據提問要求通過閱讀相關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或對材料中的史實、觀點等進行概括。同時要看清提問要求回答的(回答內容)是什么;有的提問實際上包含著幾個要求回答的問題,在讀題時最好把要求回答的關鍵詞用筆劃上記號,以防答題時遺漏。
3.緊扣提問,認真做答。在組織答案時,首先要做到“怎么問就怎么答”,而且在做答時最好把關鍵詞(如原因、意義、措施、區別等)寫在前面。其次,要根據回答內容和提問賦分確定答案的詳略,不要輕易中止自己的思維,即有的提問其答案不是一點,應繼續思考,如提問中的“什么”、“哪些”、“怎樣”等詞語,其所包含的答案要點一般不只一個;從考題賦分和參考答案的采分點情況來看,一般每個答案要點是2~4分分,由此也可判定答案要點應該由幾點或幾句構成。
4.學會轉化,化難為易。對問題進行“變式”。“變式”是對問題的變換樣式,“變式”的目的是轉換問題的呈現情境和樣式,以使其與學生所構建的認知結構相接近,為知識的遷移和問題的解決做準備。一將學術化表述的問題轉換成自己熟悉或習慣的表達方式或簡化提問;二將普遍性表述的問題特殊化或將特殊性表述的問題普遍化。
(三)解答論述題
1.是要問什么答什么。要求學生做題時應先明確題目“問什么”,也就是說必須嚴格地審清題意。審題實際上就是分析句子成分,審明題目的中心詞和限制詞所包含的內容。中心詞是題目所要求回答內容的最簡潔表達,它們一般都是名詞。一道題中,中心詞有時是一個,有時是幾個。除中心詞外的其他部分是限制詞,主要包括時間、空間、主體、答題方式等四大類內容,其作用是限定、制約中心詞。
2.是要歸類對號,落實到課、節、框。高考試題雖然千變萬化,但都離不開用教材的內容來解答。讀題時,必須判明答題要用教材哪些章、節、框的內容。這樣就可縮小思考范圍,然后再根據題目的要求恰如其分地引用、組織某方面的知識作答。
3.是要用序號分解,要段落化。單一的問題比復雜的問題容易作答;所答內容段落劃分明確比不分段落更容易被人理解。基于這兩點認識,我們可以把復雜的問題分解成若干單一的問題分段作答,并在段落前標以明確的序號。這樣既可以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從而有利于作答。又可以把所答內容層次化、段落化,從而有利于評卷教師理解作答者的意圖。
4.是要注意同一道題內答案的份量與所給分值相適應。在同一道題內,給分多的設問應多答,給分少的要少答。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弄清一道題中每一個設問的具體分值。高考問答題有時給出每個設問的具體分值,有時則只給出一道題的總分。若是后一種情況,考生可以試著把分數分配到每一設問中。
(四)答題方法與技巧
為什么答題時答不好,得不到高分?問題在于答題不夠科學、不夠規范。所以要加強規范:審題要規范、答題要規范。非選擇題,審題要先審設問再讀材料,找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按照設問的程序作答。一般來說,設問是層層深入的,可以引領你的思路,跳躍作答容易出錯。答題時要做到段落化、序號化、整潔化。
“段落化”――指所需要回答問題要按答題紙中的序號自成一個段落,使段落分明、條理清晰。
“序號化”――指回答問題的各個并列要點之間用①②③之類序號分隔,使要點突出,一目了然。
方便面
面包
雞腿
酸牛奶
鮮奶蛋糕
可樂
臺布
每包1元
每個2元
每個3元
每盒2元
每個5元
每瓶3元
每包3元
讓學生說一說,根據這個價格表,你能提出那些數學問題?學生提出的有:買3個面包要多少前錢?買2個雞腿和1盒酸牛奶要多少錢?買3包方便面和2瓶可樂要多少錢?等等。學生對于自己提出的這些問題感到非常親切,很樂意去解決。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導學生善于解決問題。
每一個學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積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解決問題的策略。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就要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引導學生去動手實踐、自主探索,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徑去觀察、猜測、驗證、從而解決問題。例如教學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時,首先讓學生回想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之間的進率,以及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間的進率。然后復習體積單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猜想:1立方分米里面究竟有多少個1立方厘米呢?當學生紛紛猜測是1000時,問學生,你能用什么方法證明?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去想辦法,小組成員之間可以進行合作、交流。大部分同學想到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去擺一擺,沿著長擺了10個,沿著寬擺了10個,這樣就算出一層擺了100個,然后沿著高擺了10個,也就是10層,這樣一共就是1000個。還有少數同學把邊長1分米換算成10厘米來計算體積,即:10 × 10× 10=1000立方厘米。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不但解決了問題,對數學知識進行了再創造,而且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交流以及組與組之間的交流體驗到了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均有了一定的提高。
再如教學兩位數加一位數,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的算法。在探究時,教師不去過早地講述算法,只是提出問題:“你可以借助學具,也可以用別的方法,小組討論一下,看你們組能想出幾種方法?” 這樣留給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去嘗試、去發現解決問題的辦法。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有的組用數數的方法,有的組用小棒來擺,有的組用口算,得出了多種不同的方法。在交流用小棒擺的方法時,同學之間互相啟發,得出了三種擺法。并初步認識到:這三種擺法雖不同,但大都有滿10根捆一捆的過程,從而悟出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的算理。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都注重讓學生暢所欲言,對他們的回答不作指向性的評價,而讓各組之間進行評價、補充,再經過全班學生的進一步研討,讓學生自己去感受并選擇最優化的方法。在組與組的評價、補充中還初步培養了學生的反思意識。
三、實踐應用,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意識和能力。
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讓學生有機會親身實踐。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教學內容,設計現實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尋求解決方案。如在教學長、正方體的體積后,讓學生帶來長、正方體的物體或容器,以及小石塊、土豆、蘋果等不規則形狀的物體,讓學生動手試一試,能測量并計算出哪些物體的體積或容積。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向學生提出一個富有挑戰性的問題,你能利用正方體的容器、水和直尺,想辦法測量小石塊的體積嗎?
教師除努力為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創造條件和機會之外,還應鼓勵學生自己主動在現實中尋找用數學知識和數學的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機會,并努力去實踐。面對現實問題,學生能夠主動從數學的角度進行分析并探索解決方案,也是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的根本所在。如學校要舉辦“秋季運動會”了,學生對這個就在自己身邊的題材很感興趣,當教師提出運動會中有哪些數學問題時,學生積極性很高,紛紛談了自己想到的問題:(1)運動會幾時開始,幾時結束,一共經過多長時間?(2)共有哪些比賽項目?我們班有哪些同學參加?男生幾人?女生幾人?(3)每個比賽項目各獎幾名?我們班能有幾人獲獎?……盡管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師事先考慮的并不完全一致,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提出問題,并根據學生的問題展開討論,共同解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充分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進一步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綜合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中圖分類號:TP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08)35-2378-03
Institutions of Higher Management in a Number of Computer Lab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at Present
HONG Wen-zhen
(Guangdong Agriculture,Industry and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Guangdong 510507,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on the current computer lab manage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at exist in a number of issues put forward a set of practical solutions, and the program in detail to explore.
Key words: document management system;planning the management of fixed assets
1 引言
當前高職教育正處于快速發展,對高職院校的計算機實驗室管理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然而,在目前高職院校的計算機實驗室管理工作中,卻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 計算機系統和教學軟件多變的問題,每個學期都會因課程的改革、改變而導致教學軟件或系統軟件的頻繁更換;
2) 學生上機實驗數據和老師課件的存放管理的問題;
3) 學生上實驗課時存在考勤情況,實驗情況,下機不按時關機等多方面的管理問題;
4) 實驗室固定資產管理的問題;
5) 如何有效的監控管理實驗室設備使用情況問題。
針對以上五個方面的問題,筆者根據多年的實驗室管理工作經驗,在此提出了一套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下面將詳細的探討方案的實施。
2 方案實施
2.1 系統規劃與安裝維護
合理的系統規劃和高效的系統安裝維護,是目前解決計算機系統軟件和教學軟件更換頻繁的一種較好方法。下面將具體介紹系統規劃與安裝維護的實施。
2.1.1 系統規劃
我們利用硬盤保護卡(藍卡/增霸卡)創建多個獨立主分區的技術,根據不同系列課程的教學要求和各類考試的需要,將硬盤劃分成多個獨立的系統分區,并且在各個系統分區上安裝相關的系統軟件和應用軟件,同時還劃分了一塊共享的數據分區,用于存取實驗課和考試時需要的臨時數據,詳細的規劃如表1。
這樣的系統規劃,不但能為多個系列的計算機課程提供良好的實驗環境,還可以為各類職業技能考試提供優質的考試環境,同時還能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 合理、充分的利用硬盤空間和發揮計算機性能;
2) 可以在一個計算機實驗室安排不同系列的課程,提高實驗室的利用率;
3) 提高實驗室系統的健壯性,不會因為個別軟件或操作系統的損壞而影響到其他系統和軟件的正常使用;
4) 提高實驗室系統的擴展性,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進行調整個別系統和軟件,無需重裝整個實驗室系統;
5) 為一年兩次的大學英語AB級考試和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提供穩定的上機考試環境。
2.1.2 系統安裝與維護
目前,計算機實驗室較高效率的系統安裝方法有兩種:一種是使用ghost企業版配合windows 2000或2003服務器版操作系統的DHCP進行網絡克隆;另一種是使用保護卡(藍卡或增霸卡)進行網絡拷貝。這里我們以保護卡(增霸卡)的網絡拷貝進行詳細介紹。
1) 做好系統母機,按鍵盤F10鍵進入保護卡系統維護主界面,點擊“網路拷貝”,勾選“接收端開機自動連線”,填寫好“工作組名”、“本機名稱”、“本機IP”,單擊按鈕“網絡拷貝”,進入發射端/接收端選擇界面。
2) 進入網絡拷貝控制主界面等待接收端(客戶端)的登錄。
3) 接收端(被拷貝計算機)按順序開機登錄到發射端機器。
4) 接收端登錄完畢后進行自動分配計算機名和IP,并且鎖定;然后根據需要發送整個硬盤數據或單個系統分區的數據。最后,通過保護卡帶有的自動修改計算機名和IP的功能對接收端的系統參數進行自動修改完成整個實驗室的系統安裝工作。
在日常的維護工作中,我們遇到的最主要的問題是臨時加裝教學軟件。解決這個問題有兩種方法,一是安裝好軟件后進行一次系統網絡克隆或拷貝,二是采用保護卡的增量發送功能。在節約時間和人力的權衡下,我們采取了第二種方法,利用保護卡的增量發送功能。通過保護卡的增量發送和自動修改系統配置參數功能快速的完成我們的系統維護任務,提高維護效率。
2.2 搭建文件管理系統
網絡服務器的文件存儲管理能給學生和老師存放、共享實驗數據和實驗課件帶來很大的方便,這里我們采用了windows NTFS的文件系統來搭建實驗室需要的文件管理系統。NTFS是windows nt/2000/xp/2003專用格式,它能更充分有效地利用磁盤空間、支持文件級壓縮、限定用戶對文件夾的使用權限、具備良好的文件安全性和共享性。
整個文件管理系統的搭建比較簡單快捷,具體設置如下。
服務器設置:
1) 在用戶管理中創建一個用戶組(usergroup),用老師的工號和學生的學號創建相應的用戶并將這些用戶添加到用戶組;
2) 創建一個共享文件夾(usergroup),在共享文件夾里用老師的工號和學生的學號創建相應的用戶文件夾;
3) 設置共享文件夾和用戶文件夾的訪問權限如表2。
客戶端設置:
1) 為教師機和學生機分別創建T+i和S+i名字的系統管理員用戶,并將其設置為默認的系統登錄用戶;
2) 在教師機的T+i用戶和學生機的S+i用戶下,分別創建映射“S:”盤為“\\服務器名\usergroup”。
2.3 使用多媒體網絡教室管理系統
多媒體網絡教室管理系統集同步教學、控制、管理、音視頻廣播等功能一體,并同時實現屏幕監視和遠程控制等網絡管理。針對學生上實驗課時存在的諸多管理問題,我們在實驗室安裝了多媒體網絡教室管理系統,幫助我們有效地管理學生上機實驗。
1) 通過直觀的系統管理界面可以一目了然的知道學生的到課情況,方便做好學生的考勤工作;
2) 利用音視頻廣播能更好的為學生進行實驗演示,達到同步教學目的;
3) 使用屏幕監視可以清楚的察看學生上課時是否在認真做實驗還是在做與實驗無關的事情,了解學生的實驗動態,一旦出現問題可以及時解決;
4) 采用系統中遠程命令的遠程關機可以輕松的關閉單臺或多臺計算機,解決學生下課后不按時關機的問題。
2.4 實施實驗室固定資產管理系統
實驗室固定資產管理系統是采用 2.0程序設計語言編寫,基于B/S結構的分布式處理系統;只要能上校園網的任何地方,系統授權實驗室管理員就可上網進入本系統完成各項固定資產管理工作。本系統具備了以下功能。
1) 設備管理:及時、準確、動態的掌握設備從購置到報廢的整個過程。
2) 實驗室管理:實現實驗管理數字化、實驗安排自動化。
3) 系統設置:建立基礎數據、為系統的使用做準備。
4) 物品管理:實現物品入庫、領用申請網絡化,物品查詢、統計自動化,物品帳目準確化。
5) 經費管理:隨時了解各單位的經費余額,實時查詢每筆經費的使用記錄。
6) 統計分析:各類統計分析報表能幫助了解各設備單位的情況、各實驗項目的情況、物品領用情況、經費使用情況。
7) 打印管理:提供各種設備固定資產標簽卡片的打印。
通過實施實驗室固定資產管理系統,使我們的實驗室固定資產管理變得更加科學和規范,改進了固定資產管理過程。
3 結束語
隨著高職教育的發展,高職院校計算機實驗室的網絡信息化管理、智能化管理、科學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是必然趨勢。我們需要不斷的探索更加高效快捷的管理手段,并且將其運用到實際的工作中,服務教學,滿足未來高職教育的需求。
參考文獻:
一、解決實際問題的困難分析
實際生活問題的解決過程實際上包含這樣的流程,從實際問題中提取信息,(包括文字、圖像、圖表)排除次要干擾因素(與解題無關的物理信息),確立理想化的研究對象和物理情境,應用所學的物理知識,尋找物理對象在變化過程中滿足的條件和定理、定
律,列方程求解。
在大多數情況下,傳統物理教學,往往直接給出簡化后的物理對象或物理模型,學生缺乏準確的物理模型。在實際問題的眾多對象中,思維容易受到問題表象的干擾,很難抓住對象本質特征,因而難以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物理情境和物理模型,從而形成認識上的思維障礙。且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不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缺乏對物理情境做理想化處理的方法和能力,缺乏知識的變通和遷移能力。
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指導
例1.人的心臟每跳一次大約輸送8×10-5 m3的血液,正常人的血壓(可看作心臟壓送血液的壓強)的平均值約為1.5×104 Pa,心跳每分鐘70次,據此估測心臟工作的平均功率為多少?
方法指導:心臟擠壓輸送血液,這種情景下功和功率的計算與以往力學中功和功率的計算很不一樣,力和位移都不像常規題那么清晰。解決該題的關鍵是:弄清題意后,要尋找一個合適的物理模型,然后才能運用物理規律求解。這里設想心臟跳動壓送血液類似于圓柱形氣缸中氣體等壓膨脹推動活塞對外做功的模型,(壓縮機模型)且血管橫截面積為S,平均血壓為p,則平均壓力F=pS,心臟每壓送一次,血液的位移為L,對于一次跳動,由功率定義得:
總結反思:解決實際問題,尋找合適的物理模型,往往是解題的關鍵。因此要注意兩點,一是要熟悉典型實際問題的特征,二是建立理想化物理模型。根據該題結果,還可求得心臟每天消耗的能量大致為E=W=Pt=1.4×3.6×103×24 J=9.7×104 J。正常情況下,身材越高大,心臟每次擠壓輸送血液的量越大,心臟消耗能量也越多,故心臟負擔越重。
例2.若近似的認為月球繞地球公轉的軌道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在同一平面內,且均為正圓,又知這兩種轉動同向,月相變化的周期為29.5天。求:月球繞地球轉一周所用的時間T。
總結反思:解有關天體物理的題,要養成畫示意圖的習慣,從實際問題中提取與問題有關的文字信息,并用相應的圖形或符號表示,使復雜的變化過程直觀化、代碼化。它能使各種關系變得清晰起來,建立各物理量的聯系列方程求解。
當然,高中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困難是多方面的,但只要重視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重視理論聯系實際,建立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加強物理情境的教學和畫草圖習慣的培養,不斷培養學生科學思維、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勇于探索創新精神,培養實事求是的態度,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就一定會促進三維課程培養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高中歷史課堂中微課的使用,就展現了微課與傳統教學結合的優勢和優越性。雖然微課是新興起的教學手段,但微課在教學中的應用已經顯示出了自身的魅力和特點,不但滿足了老師教學的需求,更受到了學生的喜愛,越來越成為老師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輔助教學手段。那么微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該如何加以科學合理的應用的呢?本文給出了應用的策略研究。
一、微課的內涵應用分析
1.傳授學習方法
微課作為新的高中歷史的課堂教學手段,微課主要的應用特點是怎樣的呢?根據應用的實踐和對微課的了解和認識我們可知,在我們應用微課前,一定要先理解和掌握微課的概念和本質。每節微課就是對一個知識點的講解,而對知識點的講解不是微課的價值所在,微課的真正價值在于使學生通過對知識的學習掌握知識的學習方法和理解老師的授課方法,以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歷史學科的學習方法。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和老師的授課方法,就會在以后的學習中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高中的學生已經具備了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如果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不但學習歷史可以提高效率,就是學習其他學科也會把這種能力遷移過去,并能掌握解題的技巧和解題的思路,從而自然而然地提高各科的學習成績。
2.分享與傳授經驗
高中的歷史老師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形成了各自的教學優勢和特色,歸納和總結出了寶貴和有效的教學經驗。而高中歷史老師的教學經驗的談論與交流,是提高老師自身教學水平和促進歷史教學高效的有效和必要的途徑。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的發達,使得高中歷史的教學手段、高中老師的教學交流平臺越來越多,在這樣的背景下微課產生了。老師可把自己的教學經驗錄制成微課上傳到公共微課平臺,隨著各個老師錄制的微課增多和上傳到微課平臺上的微課的增加,更多的老師可以看到具有不同教學特色的微課,經過不斷的學習和教學實踐,從而提高高中老師的教學效率,特別是能夠很快提高新歷史老師的教學質量。
高中歷史老師可以把高中教材中的知識點錄制成微課,錄制好后可以上傳到學校的微課平臺。學生學習歷史的時候,就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且有針對性的微課內容進行學習。對于自己的薄弱歷史知識可以反復的多看幾遍,以提高自己的認識和理解。在沒有微課輔助的傳統的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在學習歷史的時候,遇到不明白的問題,就的在課堂上問老師,如果老師不在,這個問題就不能順利的解決,久而久之不理解的問題會越來越多,這樣的結果就會降低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就會降低學生學習的效果。但是有了微課,學生就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不但沒有了空間的限制,時間的限制也沒有了,只要學生有需要就會得到滿足。
二、微課的應用策略探索
微課是新型的教學手段,在中學的教學中應用的時間還不長,但卻能得到快速地發展,并受到老師和學生的歡迎與喜愛,說明微課是非常適合應用于中學教學的。經過微課的錄制和實踐應用,我們可以發現微課不但能夠提高學生們學習歷史的興趣,提高高中歷史課堂的教學質量,更能促進歷史課堂教學形式的變革和發展。其應用的策略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微課與教材內容結合
高中歷史老師在應用微課教學時,要注意根據課堂教學的需要和學生學習中的薄弱環節錄制微課,微課錄制的內容僅僅和教材相符合,學生看到微課的內容就能熟悉教材中的知識點,而不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興趣,而錄制一些與教材不相關的內容。例如在學習“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歷史老師可去互聯網上收集一些與一戰相關的素材,根據教材的內容錄制成微課,學生看過微課后就能大概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相關知識。如果能把教材中提到的戰爭場面再現,就能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從更深層次上理解一戰,理解戰爭的本質。
2.利用微課構設教學情景
微課是被教師提前錄制的微視頻課堂教學,無論是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導入環節、還是在課堂的教學中,歷史老師都可以根據教學的進度和課堂的需要錄制成微課。例如在課堂導入環節,為了讓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有大概的了解,可事先根據教學內容錄制成微課,而微課的內容可構設出一定的教學情景,學生通過觀看微課的內容就能了解課堂將要講授什么,從而從心理上做好上課的準備。
3.強化微課的方法教學
傳統教學中歷史的學習緊靠死記硬背,學生對此確實不感興趣。因此在應用微課的過程中,應該突出微課的優勢和特點,多利用微課講解歷史學科的學習方法和解題方法。學生只有掌握了歷史學科的學習方法,才能提高學習歷史的效率,也才能以不變應萬變。例如,可把歷史材料解析題的解題方法制作成微課,然后讓學生認真觀看,學生掌握了這個解題方法后,經過解題實踐,就能很快地提高這類題的得分率。
總之,微課是新興起的課堂教學方式,為了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歷史老師應把微課應用到高中歷史的課堂教學中來,通過微課的教學輔助作用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微課的應用要做到科學合理,要以學生的方便使用和有效使用為前提,要充分體現出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感受到歷史學科的魅力和價值所在,并能體會到學習成功的樂趣。這樣的微課應用必將提高高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和學生的歷史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教學目標
初、高中歷史課程新標準均包含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科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以及注重結果和過程相結合的綜合素質評價要求”等方面的理念。但高中歷史明顯有進一步的提高,增加了“關注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關注學生生活、關注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和課程設置的多樣性”等理念。同時,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方面,梯度要求差異較大。在知識與能力方面:初中歷史要求掌握歷史人物、歷史現象及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注意歷史知識的時序性和系統性。高中歷史則要進一步提高閱讀能力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注重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歷史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過程與方法方面:初中歷史要求學生在探究與合作學習中感知歷史,積累歷史知識,初步認識歷史發展的基本特征、基本規律。高中歷史側重于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如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學會探究學習、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初、高中歷史均把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放到了首位。初中歷史主要培養學生具有科學態度、健全的人格。高中歷史突出了對人文精神、世界意識的培養。
2.教學內容
初中歷史側重于對歷史進行感性描述,中國史和世界史各自分塊,著眼于培養學生基本的聽講、聽寫、識圖、閱讀、理解和記憶能力等。高中歷史則突出理性分析,必修內容以三大學習模塊、25個專題的形式古今貫通、中外關聯,反映人類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等領域的重要歷史內容,更加關注了學生發展的均衡性和選擇性,要求學生會多角度認識歷史發展過程中全局與局部的關系、辯證認識歷史與現實和中國與世界發展的內在聯系,培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弘揚民族精神,進一步提高人文素養,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同時,輔之于多達六個模塊內容鮮活、形式多樣的選修內容。選修內容供學生選擇,目的在于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歷史視野,促進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高中教學內容打破了歷史學科傳統的知識體系,改變了編年史體例,很明顯,高中歷史中外史合編的專題式教學模式取代了初中歷史的通史式基礎教學,具有容量大、跳躍性強的鮮明特點。
二、有效銜接,促進師生共同發展
1.教學內容的銜接
對于初中已出現過的重點歷史知識,我們在高中教學中既不能簡單重復,更不能視而不見,避而不講,而應從已知過渡到未知,充分利用原有知識,找到突破口,經過啟發思考,進行深化和拓展,為高中教學服務。如在講到必修三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專題“”內容時,筆者先設計了一個小專題式問題:1、近代中國的任務是什么?2、完成了哪些民主革命任務?哪些沒有完成?3、有哪些教訓和啟示?4、以后是哪個階級何時如何完成的?經過學生課前預習和課堂討論,通過引導,學生較好地掌握了相關內容,初中歷史知識靈活遷移到高中教學。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從初中簡單地“死記硬背”知識,過渡到高中比較、聯系和理解等新要求。
對于初中沒有作為教學重點,學生了解不夠的知識,而在高中階段必須掌握的,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適時進行有效的補充,以利于掌握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對于初中沒有涉及到或學生較難理解的知識點,高一教學可增加感性知識,激發學生興趣,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如相關的電視、電影或科教片等的片段,創設一種具有歷史真實感的特定情景,使學生身臨其境,激發學生思維活動中的感知、想象、聯想,產生共鳴。當然,如果能提供合適的情景材料,又通過設置新情景,提出新問題,進行啟發誘導,在增進了解新知識的同時,又訓練材料解析題的審題答題的方法,提高信息閱讀、搜集、概括、分析和論證等方面的綜合能力,不失為“一箭雙雕”的好做法。
根據實際情況,開學時在高一新生中有針對性地進行通史知識的專題補課,也是一種可行的辦法。
2.教學方式的銜接
初中學生和高中學生的思維能力有較大差異,初中學生思維主要停留在形象思維或者是較低水平的經驗型抽象階段,初中歷史強調學科的情感教育功能,注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現代化。高中學生思維能力有較大提高逐漸趨向成熟,需要我們全面發展學生綜合能力。同時,初中歷史課程改革后,許多教師的教學方式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在師生交往、積極互動方面有了很大的改進。而高中歷史教師由于會考尤其是高考的壓力,教學方式改革發展不均衡,可以說并沒有真正突破瓶頸制約。知識和能力相輔相成,知識是能力的基礎,能力的形成又是進一步獲得知識的條件。筆者認為初中歷史教學在創設歷史情境、夯實知識基礎的同時,要將能力培養一以貫之,分層次有步驟實施。高中歷史教學特別要落實課程改革理念,樹立民主平等的師生觀,正確認識和處理好師生關系,將自己定位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學生呼聲的傾聽者,讓歷史課堂充滿民主和諧、生動活潑的氣氛。要有意識培養學生新的學習觀,引導學生認識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對歷史學習和自身發展的重要意義,鼓勵學生勇于實踐。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習的過程。幫助學生樹立“我要學”的主動學習意識,培養學生具備“我能學”的獨立學習能力,提高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要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一步一步落到實處,提高學生的學科綜合能力。
3.學習方法的銜接
初中歷史內容較為簡單,許多要求局限于理解和記憶的層面,機械記憶的舊方法在初中歷史學習方式中還相當大的影響。高中歷史內容多,跳躍性大,課時安排較緊,如果仍沿用老一套學習方法,學生倍感困難,無法適應。因此初中歷史教學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首先要重視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包括課前預習、上課專心聽講、大膽回答提問、認真做筆記、課后及時復習、獨立完成作業、書寫工整規范等一系列基本的習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好歷史的前提。其次,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如開卷考試背景下的初中歷史教學,要教會學生勾劃知識重難點、理順基本的知識網絡以及掌握相應的解題答題基本方法。高中歷史教學在上述基礎上,則進一步深化到學會歸納、分析、論證,學會探究和質疑,將學與問、學與練、學與用逐漸有機結合起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要學會閱讀,篩選歷史信息,進行分析、綜合、比較,聯系實際、聯系生活,對情景材料的解題答題能力有質的提高。從被動學習的方法到主動學習的方法的積極過度,顯得尤為重要。
組合式選擇題占整個論文的20%到30左右,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題型。多選題一般都設置在單項選擇題之后,這個安排是為了使解題的難度由淺至深,也讓我們學生在單選題的鋪墊下可以提高組合選擇題的解題正確率。我們可以深入探索排除法和這兩種常見問題解決方法解決問題,再輔以其他方法,使解題正確率在班級的前列。
一、組合式選擇題對于高中生歷史理解的促進作用
因為組合式選擇題的難度和考查內容明顯大于多項選擇和純粹單選,已成為現如今試卷考核的大勢所趨,它主要的突出特點是信息容量大、知識涵蓋面廣,呈現出的形式可以是異同分析,評價對比,知識總結等。歷史的長河貫穿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時間作為歷史這門學科的明線,對我們的學習掌握程度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一名優秀的高中生必須提高自身對待歷史重大事件的認知水平,鞏固分析問題、比較異同、概括結論的能力。首先選擇題的出題形式通常是給出四個明確的答案供我們選擇,相較于主觀題和解答題已在無形中降低了些許難度;其次我們抱著猜測的心理忽視了選擇題的重要性。運用組合式選擇題的形式加入數字序號或者英文字母可以改善試卷的單一度,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試卷內容。不可置否,組合式選擇題囊括的文字會比普通選擇題多,需要我們聯系上下文仔細閱讀,如果我們學生能把這種閱讀方式持之以恒下去,審題能力自然會日復一日提高,也就同時考察了我們對近來所學知識的再現再認能力和邏輯思維推理等綜合能力。[1]
二、正確解決高中歷史組合式選擇題的措施
1、利用排除法,深入了解每道問題本質
組合式選擇題是由多項選擇題開發的,所以兩種方法解決問題應該大相徑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傾向于排斥法,使用排斥不僅可以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解決問題的時間,為試卷后面的主觀敘述題留出足夠的時間思考和回答時間,并且可以保證正確率。雖然排除法有很多不確定因素,但是高中歷史常用的問題解決方法也不例外,都有利有弊。排除法的正確方法應該是逐一排除答案,然后逐步縮小范圍的選擇。如果你遇到困難的題目,我們必須經過反復的思考,反復排除可能得出正確的答案。例如:由德國人完成的發明有①飛機②發電機③汽車④電話⑤無線電報。A①③⑤B②③⑤C①③D②③解這道題時,我們的第一反應應是飛機是美國人首先發明的,由此即可排除A、C這兩個選項。這道題的考察點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的重大科技發明,通常這類題目極易造成混淆,導致題目錯誤率上升。經反復推敲分析之后,正確答案應該是選擇D,因為無線電報是由意大利發明家馬可尼創造的。在做題之后,為了彌補這一板塊的記憶漏洞,我們應該記住德國人發明的技術有發電機和汽車等。在排除法得出正確答案之后,如果能夠在每道題以后做下備注,便會為以后的學習減輕許多負擔。[2]
2、利用法,尋找出問題的突破口
除了上述排除法之外,許多組合式選擇題旨在教導我們區分同一時期的不同歷史事件,或者每一代帝國政策之間的相似性和差異性,這類問題適合用的解題方法。例如:在做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和結束的標志是①1640年新議會的召開②1649年共和國成立③1688年“光榮革命”④1689年《權利法案》頒布。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③上述這四大關鍵轉折點分別是如何發生,又有何聯系與分別,都需要我們去探索發現,在我們自主思考的過程中也就掌握了的解題方法。經分析之后,根據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相關基礎知識可直接選A。總的來說,是一種嚴謹的解題方法,它全面地分析了題目中各個選項的異同,非常考驗學生的解題耐心,也提升了審題能力。歷史這門學科隱藏著許許多多不為人知的秘密,高中三年的歷史涉及程度遠比初中、小學深得多,課本內容的難度是和學生的年齡及接受能力成正比的,因此我們不應抱怨組合式選擇題的難度,而應該全盤接受這種出題方式,讓歷史課堂成為自己的一種學習習慣。[3]
三、結束語
總之,高中歷史組合選擇題的組合增加了一個美麗的風景。關于歷史,我們不僅僅可以理解為一種學習的目的,更是表達自己真知灼見的一種渠道。歷史是靈活的,深刻的,當老師將穿插在這些美好的內容在試卷中很容易喚起我們的好奇心。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習了2-3個課程的課程,如果你不介紹多選題的組合,文章會出現太空的離散化,以滿足高中歷史的點睛之筆,模塊化選擇的選擇是必要的。其實,歷史與語文、思想政治等學科都是掛鉤的,我們對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絕不可停留在淺表性層面,否則會失去對文學的興趣。
作者:林麟 單位:湖南麓山濱江實驗學校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178
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五千年的歷史文化需要我們去繼承發展,于是在教育階段便有了歷史這一學科,歷史讓我們站在現代卻可以看到過去,以第三者的視角去觀察研究古人的生活和思想,通過對歷史的考察和探究,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遺產,更能夠激發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通過研讀歷史,吸取古人的教訓,汲取歷史文化中有營養的部分,有利于我們國家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雖然探究歷史對當代生活很有價值,但當下很多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還存在一定的偏見。歷史與政治、地理等學科在高考中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單單就歷史這一學科來說,本身所涉及的內容比較枯燥無聊,教材中的插圖還都是一些黑白圖畫,毫無生動形象可言。這讓很多學生都提不起學習興趣來,而高中階段所學習的歷史內容較初中階段更加深入,涉及的方面也更多,包含了經濟、思想等方面的所有內容,這讓許多學生都頭疼不已,因此對于高中歷史教師來說幫助學生找到適合他們并且有效的學習方法非常重要。
一、興趣培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無論是哪一領域的科研工作者,他們在自己的領域頗有建樹,其中一個重要的成功因素肯定是興趣,只有對自己所研究的領域有濃厚的興趣才能牽引著自己不知疲倦積極地研究創新。因此,要想學好高中歷史就必須要培養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讓他們真正愛上歷史,才有源源不斷的動力去學習探究,才能考出好成績。那么如何幫助學生完成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的過渡呢?以下有幾個方法供大家參考。
(一)讀書看報,關注新聞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與發展,通訊越來越發達,新聞傳播的媒介也越來越多,信息共享的便利讓我們觀看新聞也更加容易,通過讀書、看報、觀看新聞可以增強學生對歷史事件的敏感程度,而且高考的材料往往都是最新的歷史素材,經常看新聞并且關注時事可以幫助學生有效的掌握高考命題,最重要的是新聞具有畫面感,比起文字來說更加直觀形象,更容易激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例如新聞聯播中經常涉及我們國家的外交事務,從這一點來說可以和學習的中國歷史上的反侵略戰爭聯系起來,通過了解當代我國與西方國家的外交關系,引發學生對古代及近代史中我國的外交事件的思考,屈辱的近代史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從此奮發圖強,爭做社會主義的接班人。
(二)參觀歷史文化古跡
歷史文化遺址是我們研究古代的一面鏡子,古代生活已離我們遠去,但古人所生活過的地方以及他們曾用過的東西都是我們研究歷史的重要線索。國家花費大量物力財力保護文化遺產就是為保留了v史遺留下來的各種參考線索,以便我們更好的探究歷史,盡可能真實的還原歷史。學生可以通過參觀各種具有歷史文化氣息的古建筑、博物館等等培養自己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喜歡旅游觀光,參觀文化遺址的同時還可以感受濃厚的歷史文化氛圍,一舉兩得。而且通過參觀歷史遺址或者博物館,學生能夠將自己置身于歷史文化情景當中,特別是當走過人民英雄紀念碑這種帶有英雄影子的建筑時,能夠馬上激發學生內心強烈的愛國情感,對歷史知識產生探究的欲望,做到以史為鑒,投入到建設國家的奮斗中去。
二、以教材為主,引導學生鉆研課本內容
盡管高中歷史每次考題內容都特別廣泛,但無論如何都離不開最基本的教材,因此學好高中歷史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是掌握課本知識,統籌全局。雖然大部分學生反映歷史學習枯燥無聊,解題也沒有做出數學題那種極大的成就感,但是拋開高中歷史的應試要求來看,歷史本身就是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因此,可以暫時拋開考試,把歷史課本當成一本故事書來讀,從這個角度思考,閱讀教材就顯得有趣多了,帶著興致去閱讀往往有助于學生理解得更加深入,還可以引發學生對歷史的思考,再通過做練習鞏固,掌握歷史發展脈絡簡直是手到擒來。因此,無論在任何時候都要回歸課本,以教材為主,盲目的做題是沒用的。在做題之前要求學生先仔仔細細把材料閱讀一遍,閱讀完材料后要馬上在腦海中搜尋相關的課本知識,爭取把材料和教材內容對應起來,縷清答題思路,有條不紊地利用課本知識答題,只有課本知識掌握好了才能提高答題的正確率,減少做題時走彎路浪費過多時間。
(一)初高中教師的教學目標要求差距較大
中考在考查知識和能力的同時,更注重滲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如對教材上所提及的人名要求記憶,但對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的分析,總體上教學內容少,知識難度不大,考試要求較低。而高考不僅重視歷史基礎知識,更重視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解題能力要求較高。筆者在課堂上也將新課改之后的歷史笑稱為“數學”,高考所考的知識點在書上,但你又不能在書上直接找到答案。由此,不難看出中高考的考查側重點不同,造成教師教學側重點的差距較大。
(二)課程編排內容的脫節現象
在課程內容上,初高中歷史課程相互之間有所脫節。初中課程改革在“改變‘繁、難、偏、重’的現象,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方面取得了成績,見到了效果。但在上課當中發現,講到一些事件時,學生可能了解,但問他為什么這樣、這樣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時,卻答不上來,使得學生們就像從相對“低級”的初中課程進入比較“專業化”的高中歷史課程。因此,新課程下高中世界歷史教學的形勢是比較嚴峻的。
從教材編排結構來看,初中為通史框架,而高中新教材“模塊-專題”的編排方式宏觀性強,便于對同類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但忽視了歷史的時序性,同時也導致很多學生所表現出來的時間觀念不強,難以反映歷史的全貌,給教學帶來不少困難。目前初中教材敘述方法比較簡單,語言通俗易懂,重視學生的參與活動,結論也容易記憶;而高中教材敘述比較嚴謹、規范,抽象思維要求明顯提高,知識難度加大,且習題類型多,解題技巧靈活多變。
二、初高中歷史教學脫節現象的解決對策
解決初高中歷史脫節,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升入高中后,學生要實現學習方法的轉換和歷史觀念的轉變,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升華,還有知識的結構化。筆者認為應該從下列方面來探求解決對策。
(一)教師教學觀的轉變
傳統的教學觀是單向性的,包括“傳授知識”和“應付考試”。而新課程強調的是互動培育式的“發展能力”“端正態度”“教書育人”的教育觀。教學觀的轉變,對實現初高中教學的銜接有現實意義。
(1)加強世界整體史觀教學。由于初中教材不重視,導致高中生世界歷史知識基礎的貧乏也是不爭的現實。這就要求教師必須高度重視世界歷史教學,要以世界為全局作綜合安排,要把握世界歷史發展的整體性和聯系性,盡可能幫助學生拓視野、補基礎,提高學習世界歷史的興趣和能力。
(2)轉變歷史授課觀念。新課程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激發學生的內在的學習動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但這并不是對傳統學習方式的放棄或否定。教師要善于根據教學實際,靈活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創設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從而影響、引導或決定學生的學習方法,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益。
(3)樹立學習型、合作型的教學觀。初高中歷史教學脫節,要求教師在自我反思的同時,必須高度關注初中歷史的教學現狀,加強對初中歷史教學內容的了解。在有條件的學校,初高中歷史老師應該相互間多聽課、備課,以一種學習的態度、合作的意識開發課程資源,改變“孤軍作戰”的工作狀態。這也是新課程對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要求。
(二)讓學生參與進來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是引導者。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調動學生主要體現在調動學生的興趣,一個問題一個問題的銜接,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在此過程中傳授了知識。下面以“問題解決”模式為例來探討初高中教學中的銜接。
例如,高中教材專題 “列強入侵與民族危機”與“中國軍民維護國家的斗爭”兩課內容其實就是對初中教材“匯入工業文明大潮的中國”一課內容的再現,主要強調知識和情感目標。對學生而言難度不大,也沒有太多的新意。但在授課中,教師也可以將本來平淡的課變成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內容。
教師:近代首先入侵中國的國家是?
學生:英國。
教師:為什么是英國率先入侵我國?(此處應講解英國工業革命)
學生: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是先進的工業國。
教師:為什么中國當時會被動挨打?(此處應介紹中國封建時代的小農經濟)
學生:中國是落后的農業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