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6 17:26:5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地理學學科體系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問題的提出:統一旅游客體之下的多學科重復和交叉
旅游活動可以構成一個龐大的產業體系、學科體系,但基本上是圍繞著人們的旅游活動的管理、服務、消費而展開的,相對于人和組織而言,可以構成一個共同的載體或對象,即旅游客體。旅游專業的不同學科都要圍繞旅游客體展開教學,這也是開展旅游活動和旅游研究的必然要求。于是就形成了旅游資源學、旅游地理學、旅游美學、旅游生態學(生態旅游學)、旅游文化學等相關學科研究同一旅游客體的局面。這種多學科研究同一客體對象的現象,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加深對旅游事物和旅游產業的認識水平,但也不可避免地會造成一定的重復教學現象。
對于旅游研究而言,要求精、深、廣、博,學科發育越是細密,越是有利于弄清旅游事物的本質。但對于旅游教學,尤其是以職業技能為導向的高職類型和層次的教育而言,高、精、尖、新就未必合適。高職旅游教學時間短暫,所有課程教學基本上控制在二年以內,只相當于本科教育的一半(去除公共課、實訓實崗課后,課堂教學比例更低),不允許有更多的重復教學。雖然這種重復不是簡單的內容重復,但在較短的時間內也同樣會出現“教學疲勞”和“似曾相識”的感覺。隨便對比一下旅游資源學、旅游地理學、旅游美學、旅游文化學等教科書目錄,就可看清這些學科有著幾乎完全一致的教學對象——廣義上的“旅游產品”系列。
毋庸置疑,上述學科都有著自己明確的研究范疇,比如,旅游資源學研究旅游產品對象(景區)的資源屬性和特征;旅游美學研究旅游景觀的審美價值和心理體驗;旅游文化學研究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和特征;旅游生態學(生態旅游學)研究旅游景區的生態特征和生態關系問題;旅游產品學研究旅游勞動對象和旅游消費品的生產和消費價值性、市場適應性和產品銷售等問題;旅游地理學研究旅游地理事物的現象、特征、成因及其相互關系和發展變化規律。有了各自的研究范疇,就可以形成各自的學科,但這并沒有改變它們具有共同的研究客體物——旅游本體。是否能夠將關于旅游客體的不同學科的研究成果統一到一個教學環節中呢?答案是肯定的,道理也是簡單的。只要是同一事物,就可以對它進行綜合性的解釋和解讀,揭示其內在的本質屬性,只是需視其情況各有側重點而已。
應當看到,利用傳統的旅游地理學學科教學模式承擔這種對旅游客體的綜合性解讀,還存在諸多困難和不便。因為傳統旅游地理突出的是區域差異性、地理現象和成因,對于旅游對象的審美價值、生態價值、文化價值等價值體系并不十分關心。需要有一種共同的“紐帶”把它們聯系起來,這個紐帶就是旅游客體本身,也即各種不同類型的“旅游景觀”。如果能將傳統旅游地理的內容集約和簡化為“旅游景觀地理”,那么上述幾個學科的內容就能較好地統一到這個教學范疇中來。
《旅游景觀地理》課程概念的提出及其特性
《旅游景觀地理》課程的概念 《旅游景觀地理》既可以成為一門學科,也可以是由多學科綜合而成的一門課程,其核心在于“景觀”。“旅游景觀地理學”即依托地理學的綜合性和區域差異性特征,將對職業活動有用的旅游對象歸結到廣義的“景觀”概念中,對旅游景觀的現象、審美、成因、價值、特征和規律等內涵加以整合,形成一門相對獨立的課程。這門課程可以適應旅游活動和旅游服務的多樣性、審美性、體驗性及教育性要求,以“旅游景觀”(簡稱“景觀”)為紐帶,可以很自然地將旅游資源學、旅游美學、旅游生態學、旅游文化學、旅游地理學等學科的內容整合到統一的“旅游景觀地理學”中來,因為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研究對象,就是“景觀”,而真正能夠將它們整合到一起的也只有“景觀地理”這一學科,因為“景觀”(包括微觀和宏觀)都是供旅游的,類型和范疇是廣泛的,對旅游學科而言也是最為貼切的,“景觀”同時具有資源性、審美性、生態性、文化性、科學性等特征。但應注意,“景觀”的內涵十分豐富,不限于“觀光景點”,而是包括觀光、休閑、度假、體驗等各類旅游活動的旅游客體的統稱,是對不同旅游消費品類型的高度概括。
《旅游景觀地理》課程的特性 將傳統的“旅游地理學”改造成為以“景觀”為核心的“旅游景觀地理學”,其特征突出表現在以下方面。
1.基礎性。旅游景觀是整個旅游活動大系統的共同載體和基礎,旅游景觀地理以此為研究對象,其成果和教學內容將成為許多旅游活動的基礎知識,也可以進一步作為上述學科的基礎,使其研究基礎更加牢靠,可以吸收多學科的知識、技術和方法,鞏固和發展本門學科的知識和技術水平。因此,以“景觀”為核心的旅游景觀地理學,其基礎性不但沒有喪失,反而使其基礎性、服務性的地位更加鞏固和重要。
2.包容性。誠如上述對“景觀”概念范疇的擴展,“景觀”不僅包括各個類型、各個尺度的旅游產品型態,而且其研究內容涵蓋了各個學科的研究重點,旅游景觀地理學可以將這些內容有重點地整合在一起,充分體現出課程的包容性特征。這正是其他許多學科所不具備的,同時也是對“景觀”概念的真正回歸(許多學科都在運用“景觀”這個概念,但都存在著一定的片面性,導致“景觀”概念的泛化)。
3.實用性。傳統旅游地理難以直接應用,原因就在于教學內容的學科性太強,對教學要點和教材的選擇總是顧此失彼。改為以“景觀”為核心進行課程教學設計以后,研究對象的產品性、類型性、具體性(可視性)顯著增強,可以直接應用到旅游開發的實踐中去。課堂教學可以根據所學內容,直接引導學生進行導游詞寫作、講解,對旅游線路進行組合設計包裝,使旅游產品宣傳能夠真正找到訴求重點和景區賣點。
以《旅游景觀地理》課程為核心統一旅游客體諸學科教學的好處
可避免研究對象教學的重復和交叉,加深對景觀內涵的認識 在一定意義上,旅游客體諸學科研究的對象究其本質是各種不同類型、不同尺度的“景觀”,或者說“景觀研究”是旅游客體研究的共同內容,且都是為旅游建設服務的。如果對同一研究對象分出不同學科安排教學,必然會造成一定的概念紊亂現象,即每一門學科都在談“景觀”,但又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難以將其講清楚。如果將“景觀”的內容加以捆綁“打包”,則可以從不同側面將其本質內涵講清楚,學生對“景觀”概念的認識水平就會大大提高。
可大大節約旅游教學課時總量,促進課程教學分工簡捷化 將3~4門課程合并到旅游景觀地理課程中來,從表面上看將大大加重“旅游地理”的教學工作量,但經過認真篩選和整合以后的旅游景觀地理課程,內容更加充實緊湊,教學模式更加明晰有序,總體上是以識圖(是什么)、讀圖(審美,怎么樣)、釋圖(成因)、用圖(產品化)為基本環節的教學模式,教學活動總體上是在輕松愉快中進行的,對于未來從事旅游職業服務活動也將更加準確、更加有底氣,因為“景觀”教學的內容是與野外的景觀現象一致的,整個教學活動就像是對野外現場的預演,生動、形象、逼真。所以,課程教學合并后就可以一門課程的課時量(或略為增加)替代多門課程的課時量,使總體課時量大為減少,而教學效果反而會有所提高,成為促進以“工學結合”和“教學做一體化”為導向的高職旅游基礎課教學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包括旅游地理在內的旅游客體諸學科的課程教學計劃向來都是以專業基礎課為定位設計教學的,這種教學模式重基礎理論和基礎知識,輕職業實踐能力的培養,與職業技能活動的要求存在相當大的距離,這也是傳統的學科教育模式的弊端所在。建立“工學結合”和“教學做一體化”的職業能力培養教學模式,對專業基礎課同樣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景觀地理”為核心的教學改革,將“所學”與“所用”貫穿于一體,在教學過程中隨時隨地與職業過程相結合,導游詞的撰寫、講解,旅游線路(產品)的設計與整合,都可以很有效地“邊講邊做”,實現景觀地理教學的“學中做”,基本做到“教學做一體化”同步進行。這種教學改革雖然重點在課堂教學,但與旅游野外職業活動是息息相通、一脈相承的,同時可體現景觀地理學課程的基礎性和專業性,使景觀地理的教學功能和教學效果得到提高。
建設《旅游景觀地理》課程體系的構想
集中力量編撰《旅游景觀地理》教學大綱和教材是整合相關諸學科的前提和基礎 目前,真正意義上的《旅游景觀地理》教材尚未出版,相似的專著即便有所出版,也難以真正為職業教育改革服務,難以符合這門綜合性課程教學的需要。因此,需要旅游教學工作者,尤其是旅游地理、旅游美學、旅游開發教學工作者下一番工夫,將與旅游職業活動密切相關的景觀地理教學內容篩選出來,建立完善的“旅游景觀地理教學大綱”,并以此為基礎,編著以景觀綜合知識為核心的《旅游景觀地理》教材,這是實現旅游客體整合式教學改革的基礎和前提。
通過師資培訓促進教材在師生中的合理應用,是旅游景觀地理教學順利開展的關鍵 將傳統的旅游地理教學模式改革為景觀旅游地理教學模式,對于多數教師而言在短期內是難以適應的,人們往往習慣于既有的教學模式,而不思全新教學內容的創新開發。主要是不了解其中的目的、價值與意義,不了解這種教學模式的直觀性、具體性、實用性,同時對相關旅游美學、旅游產品學等學科知識也比較陌生,這將給教學活動帶來一定的困難。筆者認為,對旅游客體的教學一定要盡可能做到通透連貫,尤其是旅游審美和旅游產品設計的知識和概念對旅游地理教學是必不可少的。多年以來,對景區景觀資源的價值評價主要還是在旅游地理工作者中進行的,他們自覺不自覺地應用了旅游美學和產品設計的知識和規律。至于課堂教學的流程與控制,經過簡單的模擬演示培訓,多數教師和學生是能夠適應的,而且會發現其中的好處要遠遠勝過傳統旅游地理教學方式。此后,景觀地理的教學就可以生動形象起來,對旅游活動的指導作用會更加明顯,旅游景觀地理的職業服務功能將大大提高。
搭建課程網絡公共平臺是促進課程科學化運行的重要載體和有效措施 不論是教材建設,還是教學模式創新,都是富有挑戰性的教學改革活動,都需要廣大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適應和完善,新教學模式的建立需要旅游教學工作者投入更大的精力和時間共同完成。為此,需要搭建《旅游景觀地理》精品課程公共網絡平臺,在這里形成統一的教學公共資源,相關學科的教師和學生都可以點擊學習、下載利用,也可以發表見解,提出建議,尤其是可在與職業活動過程的結合上多加探索,或作為典型案例加以推介和交流,同時也是對旅游業界的一大支持。現在有許多旅游產品設計質量低劣,粗制濫造,影響了公眾對旅游產品品種和質量的期待和要求,景觀地理教學模式的創新將為改善旅游消費品的產品類型、結構、質量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
地理學科囊括日、月、天、地、山川、河流;涵蓋自然人文、古今中外。其內容的趣味性和知識的豐富性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教師如能運用知識本身的魅力,做恰如其分的啟發,使學生隨時有所領會,又隨時覺得非立刻進一步追求不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動性積極性會穩定而持久。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促進興趣教學。
例如,以景觀的形式存在的地理知識,在地理學科中占比例很大,教師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把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用多媒體播放出來,學生的聽覺和視覺被同時調動起來,既激發了興趣,又強化了課本知識。
又如,在進行地圖知識的教學時,教師可從它的實用性出發,學習一開始,先給學生布置一項實驗作業:繪制一幅校園平面草圖。學生帶著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來學習,學習態度自然比以往認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主動找老師提出在準備這項作業時遇到的各種地圖方面的問題。最后,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學生通過不懈的努力,完成了這項難度較大的作業。因為這是一個室外觀察,室內繪制多次反復,最后成圖的過程,學生不僅體驗到了知識的力量,學習的樂趣,更有意義的是培養了學生面向未來、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實踐證明:興趣是一種愉快的心理傾向,成功的體驗對興趣的形成和發展尤為重要。對于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相對于成績優秀的學生來說,他們在學習中對于成功的體驗少一些,這也是造成他們學習興趣較差的一個原因,因此教師應特別注意發現和保護他們的學習興趣,用愛心培育他們的學習熱情。只要發現他們在學習上的一點進步,一定要在全班場合表揚;盡量不在班上批評這些同學,這樣可以增加他們享受成功的機會,減少他們因學習中的挫折而帶來的苦惱。
學生學習地理只有熱情是不夠的,課堂教學還要重點突出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讓學生會學。埃德加富爾指出:未來世界的文盲不會再是目不識丁者,而是不會學習的人。就是在這樣的意義上,當代世界著名通才學者奧本海末才說:“對現在和未來,方法比事實更重要。”同其他學科的學習一樣,學習地理的方法多種多樣,最重要、最基本的有三種方法。
一、把三大地理知識功能系統,即教材系統、圖像系統、作業系統緊密結合起來
教材是地理科學知識的載體,圖像是地理事物空間信息的載體,這兩者缺一不可,讓學生學會將課本上的內容落實到圖上,一定要把閱讀課文同地圖和課本內的插圖緊密結合起來,同時讓學生學會從圖中獲取所需的地理信息,努力做到圖文結合,這是建立地理空間想象力和地理思維能力的基礎。作業是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檢測,是鞏固提高的過程。這三部分有機結合,貫穿于地理學習的始終,對學生鞏固知識體系,提高空間思維能力至關重要。
二、用空白圖鞏固地理知識
學生在識圖、記圖的基礎上,再親手畫一畫,不需要太精確,把應掌握的重點圖,邊復習邊畫,邊積累,最后能脫開彩圖,用自己畫的空白圖去驗收應該掌握的知識。這種辦法對形成空間概念,發展學生空間想象能力,掌握牢固的地理知識,熟練運用知識方面都有良好的效果。
教書育人是一個漫長而艱巨的任務。課程改革已經步入一個新的時期,作為一名地理老師,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深深感到地理教學的任重道遠,它需要我們不斷地研究學生的提點,發現教材的拜年話,在地理課堂教學中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找到樂趣,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效率。
一、教師要提高自身的教學素質,在教學中破舊立新
作為教師,必須不斷地學習國內外先進的教育理論,深入學習專業書籍,密切關注教育發展的新動向,把教學當做一門藝術來研究;提高自身的教學素質,鉆研業務,增加知識面;同時還要不斷了解學生心理,多接近學生,與學生打成一片,讓學生真心的喜歡你。
新課程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強調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生發展有用的地理;滿足不同學生學習的需要;重視學習過程與學習結果并重的評價機制的建立。這也根本上體現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而傳統的教師角色是“傳道、授業、解惑”,狹隘地將教材等同于教科書或教學媒體,這樣,教科書就成了唯一重要的教材,是至高無上的權威而被僵化的使用;教師的教學思想理念也就成了一種線性模式,即:目標――教材――教學――考試。這種模式早已不合新時期的要求原本兼有社會學科和自然學科性質,綜合性、實踐性較強的地理,同樣在這模式下失去了光彩,變得枯燥乏味,蒼白無力。要徹底改變這種狀況,實施素質教育,搞好地理教學,發揮地理學科應有的作用,地理教師必須首先從思想上更新舊的教育教學觀念,學習和樹立新的教學觀念。不破舊立新,不樹立和運用新的教學理念,那么就不能根本重塑地理教師角色,就不可能成為地理教學殿堂中能很好的組織學生學習和發展的指導者、組織者、促進者。只有通過對教師角色的反思和對新課程目標的剖析,才能夠樹立多元的教師新角色。
二、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充分利用課本的插圖,以形象帶動學生的抽象思維
地理多媒體課件在課堂上不是替代教師,而是輔助教師進行教學,故不能將高中地理多媒體課件設計編制成課本教材的翻版。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不是每堂課都適宜用多媒體手段。彌補傳統教學中的不足.是目前使用多媒體課件的最高境界,我們應該將多媒體課件作為課堂教學畫龍點睛之筆。
在地理教學當中,地理多媒體課件是課堂上不可替代的教學好工具。地理課程的特點就是圖標較多,需要很強的空間想象力,傳統的教學手段很難使學生理解,而多媒體課件就能夠使這些現象原理在課堂中生動形象的再現,幫助學生理解。以圖像和聲音的形式傳遞信息,學生能夠真正的做到眼耳并用,視聽并舉,同時也可以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既省時又省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自然災害中的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師生們都不能親臨體驗的,可以使用多媒體播放記錄片,讓學生回顧這些現象的發生過程。總結這些現象產生的原理及后果,并結合實際提出相應的對策。
地理教材有許多插圖,包括分布圖、統計圖、景觀圖等。地理插圖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過程中,教會學生閱讀、運用各種圖表,把地理知識落實到地圖上,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引導學生把基礎知識記憶在地圖上。以形象帶動學生的抽象思維。
三、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由于學生知識、基礎及能力的發展不同。對參與學習方式的適應性不同,參與學習的進度也有所差異。這就要求我們每位教師都能正視這種差異,在教學中改變過去的“滿堂灌”的教學方法,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給學生以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最大限度地處于主動激活的狀態,主動積極地動手、動腦、動口,從而使學習成為自主的活動。在課堂中,可以通過提問、檢測、練習等方式,即使的反饋學生的情況。整節課可以以轉化成若干個小問題,讓學生通過看書、思考解答。為促進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言,可采用靈活多變的啟發誘導方法。如一些地理概念、原理、填圖、指圖等問題.可多請幾個學生說一說、做一做、比一比;對于難度較大的問題,可以讓學生在討論中找到答案,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安排不同程度的參與。主動學習有激情,教學效果自然會較好。
四、地理課堂多樣化,盡量地聯系日常生活實際
地理課堂理應是精彩紛呈的,是教學人性化的,課堂教學不應該拘泥于教室,可以讓課堂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在應用中學習知識,而不應是枯燥乏味,蒼白無力的課程,這就需要我們努力去促使地理課堂多樣化,多使用情景教學,培養學生積極的情緒,啟發誘導學生的學習興趣。地理知識無處不在,就該學科本身的特點而言,與生活生產實踐有著密切的聯系。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從生活中學習地理也是課改的關鍵。理解地理與生活的關系,讓地理服務于生活。現在旅游休閑成為我們日常生活重要的一部分。我們在旅行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就要用到一些地理知識,而我們旅行的過程其實也是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
總之,要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就要明確課堂的學習目標,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掌握一些學習方法并運用這些方法去分析解決問題;注重知識的內部聯系,使所學知識前后連貫,建構統一的知識體系,并把這些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工作中去,這才是我們地理教育的意義所在。本文結合筆者的實際教學經驗,針對地理課堂中學生的學習效率問題從四個方面展開了詳細的討論,并提出了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相信對提高我國地理學科教學水平和學生課堂學習效果有所裨益。
參考文獻:
[1]羅秀杰.新課程背景下地理課堂教學的思考[J].2009.
[2]肖若祥.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學實踐[J].教學月刊(中學版),2006,(01).
一、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著名大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樂學是個最基本的教學原則,它不僅指教學過程中的娛樂功能,還包括激發學生身深層次的勤學苦練的“苦學”,凡愿苦學者對所學的學科必然產生濃厚的興趣與頑強的拼搏精神,其結果必然自得其樂。教師教學的藝術就是要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那么如何使學生從“要我學”進入到“我要學”的境界,并能不斷地保持下去呢?
(一)要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動機
通過對學生學習行為的調查了解到,學生學習的共同目標是考上大學。但具體調查他們為什么要考大學時,則出現了不同的答案:有的是為了將來找到好工作、有的是為了拿到高工資、還有的是奉父母之命,為了滿足家長的要求等等。有上述動機的學生在學習上往往表現出目光短淺,學習的積極性、愛好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要想讓學生的學習動機端正起來,就要開展一系列的思想教育工作。要做到這一點,當然離不開學校、年級組、班級、團隊等一系列教育活動,但是最經常性的工作還要靠地理教師本身在教學過程中的不斷滲透,使學生認識到自己肩負的歷史責任,從單純為謀出路、壓力到想成為振興中華的有用之材,把國家和人民的需要真正變為自己的需要,從不想學到想學。只有實現了上述轉變,解決了為誰學習的問題,學習時才會有源源不斷的動力,學習時的積極性才會高,目光才會更遠大。
(二)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
我曾經對高一學生進行調查,結果大約有45%的學生承認自己學習不好的原因是意志太差,由于意志太差使自己實現不了學習目標,導致自己喪失了信心,學習的積極性就逐漸降低甚至消失了。
要想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首先要讓學生不斷地加深對學習的認識。教師幫助學生制定明確可行的學習計劃,讓學生經常檢查自己的學習成績,并不斷調整自己的學習行為,在有目地、有計劃的學習過程中不斷磨練自己的學習意志 。
(三)要讓學生不斷地看到自己的學習成果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有不少學生的學習信心是從獲得成功后開始建立起來的,但也有的學生對學習信心的喪失是屢遭失敗后釀成的。一個學生可以因某學科得到一個好的成績或一個小問題的正確解答而受到老師的表揚就開始喜歡這門學科來,相反,也可以因總是學不好或經常受到教師的批評而討厭某一學科來,甚至對教這門課的老師也產生了反感的情緒。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成功就是對學生過去學習的正強化,它會激勵學生進一步努力下去,它會使學生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所以說:“學習以成功為動力”這句話是非常有道理的。
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看到自己的學習成果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例如:在課堂教學中采取一系列措施來鼓勵舉手回答問題,當學生回答問題成功后教師對其進行有效的表揚,讓其它同學對其產生欽佩感;當學生回答錯誤或不完全正確時,教師對其進行積極的引導使之獲得成功,而不是采取簡單的批評甚至奚落;平時的檢測題或考題不要過難,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使絕大部分學生都能得到成功的體驗等等。
(四)要不斷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調查中發現:很多學生學習積極性差的原因是對學科缺乏興趣!但是當他們想到了學習后果與自己前途、利益產生了利害關系時,或迫于家庭、學校的壓力時才無可奈何地坐在那里學習,心中非常苦惱。
當然,造成學生學習興趣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綜合治理,但是做為一名教師則應當通過教學過程本身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師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方法是多方面的,如:生動幽默的教學語言、嚴謹的教學風格、 親切民主的教態,良好的師生關系等等。但是最能令學生信服的還是教師全力發掘教材本身蘊含的興趣因素,運用知識本身的魅力使學生隨時都有所領會,又隨時需要進一步追求不可的地步,只有這樣才能利用地理學科本身固有的趣味去激勵學生學習地理、學好地理,因而學生學習興趣才會穩定而持久,而不會出現曇花一現的局面。
地理教材中大量基礎知識的記憶是備戰高考的必要條件,單靠高三年級的復習是很難有效完成的。因此,高一、二年級的課堂教學,就應該注重學生對基礎知識的鞏固。在課堂教學前復習鞏固上節基礎知識時,許多教師一般都采用提問回答的方式。往往是教師點名前,大部分學生都會積極背記準備回答問題,一旦教師點名回答之后,其他學生就松了一口氣,不管會不會都不再思考。于是,我把“課堂提問――回答”模式變為“課堂提問――默寫”模式。這樣,不僅促使所有同學都動腦、動手共同參與,還可以檢查出學生寫的錯別字和答題的條理性等問題。為了節省課堂時間,讓學生只寫清題號和答案,寫完后隨即上交,教師課后及時批閱和反饋。對成績不達標的學生,有針對性地加以彌補和強化。
二、加強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
地圖是地理學課的第二語言。新課程地理教材中,圖幅數量增多,甚至許多地方采取以圖代文,使圖像成為課文的有機組成部分。但是高一學生的讀圖能力很低,許多學生只會死記知識點,根本不會讀圖,連最基本的經緯線的劃分和經緯度的標注、地圖方向等一些基本知識都不知道,分析理解圖意的能力水平也很有限。所以,課堂教學首先要補充一些有關讀圖的基本知識。其次,在教學過程中也要特別注重引導學生多讀圖、分析圖意。如,在《水循環》的教學當中,首先引導學生讀圖,明白水循環的類型、過程和各個環節的基礎知識,在課本插圖中是怎樣讀出的,之后再通過指圖、畫圖,讓學生發現:水的三態變化就是物質和能量遷移過程。最后,聯系我們當地實際,畫出有關水循環示意圖。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讀圖、說圖、指圖、繪圖能力,還鍛煉了學生知識遷移、比較、分析、獲取信息和解決實際問題等各方面的能力。
三、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資源,在教學中插入一些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故事,讓學生體驗身邊的地理知識,并從中去探索、領悟、學習。這樣,學生既感到很親切,又覺得學地理也很有用。如:教學《鋒面與天氣》時,我們這里正好經歷冷鋒過境天氣,我就先將這幾天整個天氣的變化過程和學生一起做了一次回憶:哪天是冷鋒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后?相應天氣狀況怎樣?最后以“一場秋雨一場寒”進行小結。學生興趣濃厚,還主動對比著“冷鋒”自學了“暖鋒”的天氣,也明白了“一場春雨一場暖”的道理。身邊的事物與書上的知識有意識地聯結在一起,不但可以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還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保護環境,發展生態農業,是當今農業發展的主流。我市槐樹鄉建有許多“養豬-沼氣-林果”工程,這是丘陵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也是一項重要的生態工程。通過實施這一工程,槐樹鄉的水土流失減少了,農民的收入增加了,而且槐樹鄉還成為孟州市的優質蘋果產區,這一切激發了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和自豪感。
四、因“材”施教,優選課型
講授型:教材中“地球的運動”“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和移動”等一些基本地理規律和原理的內容,往往難度較大,邏輯性較強。對于這些內容,我們在課堂上仍采用講授為主的教法,但絕不能再出現“一言堂”“滿堂灌”的現象。教師必須認真鉆研教材,在課文中抓住教材章節的重難點進行精講,讓學生理解基本原理和規律。然后適當留下一些時間,再讓學生結合教材和練習進行自我領悟,融會貫通。如講了有關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后,可引導學生通過確定城市中樓間距和太陽能熱水器與地面之間夾角,加深對正午太陽高度角的理解和應用等。
活動型:教材的每一課后都有“活動”的內容。要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真正地用課本中學到的知識來分析說明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這有利于能力的培養、綜合素質的提高。如果有些“活動”的內容較少,并且“活動”設計的知識還是課標要求的重點知識,就可以利用課堂時間在教室內完成。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指出:學習是一種個性化行為,學生應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面對新課改的挑戰,如何讓地理課堂煥發新的生命力呢?
一、營造民主氛圍,使學生自覺、主動學習
民主、和諧、愉悅的課堂學習氛圍,可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激起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自主探索知識的欲望,給學生一個無拘無束的表現空間,使學生敢想、敢說、敢問、敢辯。
1.營造氣氛寬松的課堂,民主合作
新接手一個班級的時候,和學生幽默一下,學生顯得很緊張,然后習慣性地向老師辯解。這足見學生對老師的戒心。新課程下的教師應當從“傳道授業解惑”的舊框框中走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謀”“助手”“服務者”和“配角”,在課堂上與學生平等交流,全身心地融入學生中間,與學生一起合作、交流,使學生有效地獲取新的知識和能力。這樣能有效調動起師生合作的積極性,使學生得到應有的發展。
2.構建開放課堂,鼓勵學生合作、探究
注重課堂上的學情調查,講完一個地理原理或規律后,安排一個相關的練習題。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學生或闡述做題思路,或在黑板上板書答題。獲取學生掌握知識的真實情況后,釋疑解惑,集中講解。教師不必將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而是組織、調動學生多合作、多探究。學生自然會有其他角度的答題,教師應予以鼓勵,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據。
二、學習生活中的地理,掌握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識
實踐表明,尋找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實例,讓地理從生活中走出來,再有目的地將地理問題提煉出來,讓地理知識回歸生活,既能讓學生感受生活化的地理,增強學生生活中的地理意識,又有利于發掘每個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這無疑是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積極性的靈丹妙藥。
1.生活實例融入地理
把身邊的實例融入地理課堂,讓教與學跳出教本,走到現實生活中,使地理課堂大起來。農村學生對農事較熟悉,在《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章節,有土壤形成及土壤肥力的內容,我們就從生產、生活中的實例、疑問來展開有效的學習。提出的實例與設問是:“為什么稻田里撒鹽可以獲得好的收成?”土壤肥力的主要成分是N(有機肥)和P、K(礦物養分),食鹽不是肥分呀?這既幫助學生掌握了土壤的肥分,也促使他們進一步探討、學習。接著引入有機質的分解(與氣候有關,高溫環境分解快)知識點。食鹽本身不是肥分,但能促使難以被農作物吸收的有機肥長鏈分解為能被農作物吸收的短鏈,從而獲得高產,而且這一茬之后,農田肥力明顯衰竭。這一事實,農村學生耳熟能詳。如此親切,如此觸手可及,全成了學習地理的素材。運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這樣的學習無疑極大地激發了學生求知的內驅力,使所要學習的地理問題具體化、形象化。
2.地理問題回歸生活
比如,學氣的受熱過程,學生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太陽照大地”“大地暖大氣”,錯誤地認為是太陽輻射直接把空氣“曬”熱了。這樣的地理問題,可以回歸生活,啟發思考:大熱天,越靠近墻壁越熱;赤腳踩在地面上,腳感覺燙,而手不會。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地面是大氣的直接熱源,太陽是大氣熱量的最終來源。地理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為此,我們要創設學生有深切體會的生活中的例子、場景,來加深對新學知識的理解、鞏固。讓學生運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既對地理內容進行了拓寬,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了課堂的活力,同時也達到學習地理的最終目的。
三、優化評價方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學完一個段落,必然有一個段落測試。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只是學習基本原理與規律,知識的拓展、延伸,能力的培養,還得在做題當中實現。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意識和自我評價觀:考試不是對學生學習絕對的、終極的評判,只是通過考試,讓學生發現問題,分析答題錯誤的原因,培養正確的答題方法,認識地理學科的分析、判斷、推理與歸納的特點,從而在做題當中學習,在做題當中提高,也不挫傷學生學習的興趣與信心。《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中強調:“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地理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方法多樣化的評價體系。對學生地理學習的評價,既關注學習結果,又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既關注學生的學習水平,又關注他們在地理實踐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
不止一個學生向我抱怨:地理太不好學了,地圖太多,眼花繚亂的地點,紛雜的氣候現象等,甚至還有計算等,太難了。真的是這樣嗎,作為新課程改革下的地理教育,到底該怎樣才能征服孩子的心呢?理想的地理教學應該是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同步發展的過程。在眾多的非智力因素中,興趣是學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礎,是非智力因素中最為活躍的一個,是入門的向導,是學生探求知識、促進思維發展的巨大動力。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應注重對興趣這個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下面,我將如何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興趣談談自己的觀點:
一、利用生活事例啟迪學生思維
在教學中列舉學生司空見慣的地理現象,以豐富學生的感知,從這些現象中,挖掘蘊含的地理知識。生活經驗是學生經過自己的實踐檢驗過的感性認識,是學生最為可信、也是最能從淺顯中見深奧、最能說明問題的事實材料。授課時及時聯系生活,可使教學內容變得親切可感,使難點易化。還能使學生感到地理就在身邊,并不神秘。生活中處處有地理,處處有地理思想。教師要創設問題情景關鍵在于教師要有敏銳的觀察力,離不開平常在生活中的觀察和積累,善于從生活中提煉地理知識。利用生活現象提煉地理知識,引入新的教學課程,才能隨心所欲,隨口而出。
二、講授生活地理,讓學生體驗地理的魅力
1.運用地理知識解釋生活現象。如:人們的衣食住行都有自然環境烙印,教師可結合教材,讓學生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如我國南方房頂是陡斜的?為什么夏天喜歡穿白色衣服?為什么冬天農民用熏煙方法來保護農作物?為什么本地正午日影總朝北?……,這些多姿多彩的生活現象,引起他們的探究心理,他們會體驗到地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對地理建立一種需求感。讓學生將所學原理擴展,學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2.運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生活中有許多問題與地理有關,引導學生用地理知識來解決一些問題,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應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是地理學習的終結目標。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到地理知識的用途,使學生能自覺地在生活中應用地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必然要用到許多地理知識,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例如建筑中房屋、街道的朝向;太陽能熱水器的安放角度和朝向。如何根據交通圖選擇出行的路線和交通工具,如何根據旅游景區圖選擇游覽路線,如何根據天氣預報安排生產和生活等。如何利用文化擴散規律,選擇適當商品推銷方式。近階段房地產很熱,假若你是購房者你會選擇怎么樣的房子等。
三、在地理課外活動中,讓學生學會思索、求真
教師要加強教學的實踐性,創設一切條件,引導學生把課堂中學習的知識和方法,應用到實踐中去,引導學生運用地理知識的眼光,去觀察和認識現實生活中的客觀事物。通過地理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培養學生用地理眼光看問題,用地理的角度觀察現實生活,增強學生用地理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意識。利用地理課外活動,參觀氣象站,進行天氣預測、物候觀測;組織學生看星空,找星座,觀月相等。讓學生在自然環境中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進行獨立思考,大膽求真求新,主動探索科學知識。從課題研究實踐活動中看出,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初步形成主動參與決策意識。其活動的過程,可培養學生交流與合作的意識,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思想品德。培養學生關心愛護環境、關心他人、關心社會,樹立了學生正確的價值觀,通過鄉土地理的調查,使學生了解自己家鄉的變化和發展,看到家家鄉美麗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經濟的變化就能使學生樹立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愛國主義情操。可見,通過學生親身實踐,親身體驗,不僅能豐富見聞,擴大視野,培養了學生生活實踐能力,還培養了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敢于創新精神,讓學生去欣賞體會自然及人文景觀的美和美育價值,對學生進行環境觀、道德觀的教育,培養學生的環境和生態意識。培養學生自覺去保護和美化生活環境的意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這樣不僅能發展了智育,而且能發展了德育、美育、體育。
素質教育是指以提高全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實施素質教育正是為了克服“應試教育”的弊端,準確地貫徹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而新課改正是這一時代下發展的產物。我們知道地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素質教育,領會新課改下的精神呢?我想對于教師來說,就要轉變教學思路,改變教學方式,特別是在課堂中要創設一個有利于張揚學生個性的“場所”,讓學生的個性在寬松、愉悅的氛圍中得到釋放。那我們又如何在地理課堂中煥發新的生命力呢?
一、靈活運用生活實際、提升學生地理思維能力
所謂學以致用,就是要我們尋找與生活相關的實例,讓地理從生活中走來,再有目的地將地理問題提煉出來,讓地理知識回歸生活.這無疑是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積極性的活力源泉。
1.加強啟發誘導,將生活實例融入地理。把身邊的實例融入到地理課堂,讓教與學跳出教本,走到現實生活中,使地理課堂大起來。例如我們在講述《農業區位》中對比我國南方與北方農業差異時,即可回到現實生活中。先可設問靖安的農作物,一年種幾次,進而聯系當地的氣候等自然狀況,再擴大到南方整體的自然環境與農業的關系。運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這樣的學習無疑是極大的激發了學生求知的內驅力,使所要學習的地理問題具體化,形象化。
2.地理問題回歸生活,提升思維能力。地理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例如在教學《正午太陽高度》的應用一節時,可以用實例設問:我們高一高二兩幢樓高相同15米,南北排列,樓間距是10米,請大家計算一年中北樓(高二教學樓)有多長時間不會被南樓(高一教學樓)的影子所遮擋。在教師的引導下,在推廣到各自的家里,讓學生運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既對地理內容進行了拓寬,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的課堂的活力,同時也達到學習地理的最終目的。
二、巧用實驗教學,激起學習地理的興趣
新課程的“三維”評價標準要求我們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倡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而實驗教學也是一種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下面以“宇宙中的地球”為例,對新課程中的地理實驗教學進行淺析:
1. 觀察實驗――月相的觀賞。連續觀測一個月的月相(一般選擇剛開學9月份),記錄并總結月相的變化規律――“上上上西西,下下下東東”。(見下表)
觀測日期
(農歷) 初一 初七 初八 十五 十六 二十二 二十三
月相名稱
月出時間
月落時間
所見形狀
在天空出現的方位
規律
通過觀察實驗,能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
2.探索實驗――地球自轉的驗證。利用沙漏同樣也可以驗證地球自轉:①用三根木頭搭一個高約2.5m的支架,選擇硬版紙(規格45×40cm),用紙制成一個圓錐體。圓錐體尖留一個小孔,另一端系三根長約2m的細繩,三根細繩須均勻系在紙上,使圓錐體尖端垂直向下,再將繩子系在三角支架上。②將準備好的沙漏尖端小孔用塞子塞住,里面裝入彩色沙子,推動沙漏做鐘擺運動,并撥掉圓錐體尖端的塞子讓細沙流出。③分析沙跡,發現沙漏并不是來回做直線運動,而且近似的扁長的橢圓形運動軌跡,由此可以證明地球自轉的存在。
實驗教學雖然有趣,但我們在地理課堂嘗試要注意實驗中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由此才能得到一個有效的成果。
三、妙用名句和諺語 加強知識的記憶
中國語言可以說博大精深,文學名詩名句猶如璀璨群星,民間諺語更是數不勝數。這些名句時常被引用來進行地理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更快地加強學生對某些基礎知識的記憶。如在自然地理的教學中引用”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來幫助學生記住赤道的周長,從而可以算出赤道的線速度。朱自清先生在《春》里寫道:“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韓愈的《早春》“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王之渙的《涼州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從“雨是最尋常的, “尋常”二字領悟春暖花開,在春雨滋潤下的美景。”潤如酥中的一個“酥”字形象的寫出了中部地區春雨貴如油的氣候特征,盡管如此,但春天畢竟還是來了,下起了霏霏小雨,才催生了“草色遙看近卻無”頷聯。 “春風不度”且不說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及得不到朝廷的關愛,單就說是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這與東部地區的“雨是最尋常的“和”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的長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可以看出降水量由東向西遞減的分布規律。
四、積極評價,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新《地理課程標準》中強調:“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地理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方法多樣化的評價體系。對學生地理學習的評價,既關注學習結果,又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既關注學生的學習水平,又關注他們在地理實踐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在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評價不僅要看課堂內知識的掌握情況,還要關注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學會傾聽,多角度的賞識學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不斷進步,才能保護學生學習的熱情。比如:教師一周課程結束前,可以向學生提出如下幾個問題:
(1)你認為這周中有什么收獲?你在課堂上哪些方面有了提高?
【摘 要】依據地理科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提出了現行地理科學專業課程體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應重視和增加地理教學中的實踐環節,增加基礎課程在地理科學專業課程體系中的比例,增加課程設置的分類方向。目的在于構建起符合綜合素質培養要求的地理科學課程體系。
關鍵詞 地理科學專業;培養目標;課程體系
作者簡介:劉永林(1983.10—),男,博士,環境科學專業,講師,從事地質環境方面的教學研究。
自1998年教育部頒布《關于深化教學改革,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高質量人才的意見》以來,地理科學專業課程體系一直在進行著改革,并且形成了百花齊放的局面。每個高校都結合自身的發展特點,對地理科學專業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但隨著科學技術、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人口健康、城市化、能源結構優化、國家安全等的需求和發展,社會一些部門對地理科學專業畢業的學生要求也在變化[1-2]。要培養高素質的地理科學人才,就必須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和課程設置方案。什么樣的課程體系是合理的,什么樣的課程是學生所需要的,這是高校地理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因此,本文將結合目前的科學技術、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對地理科學專業課程體系構建發表一些個人見解,希望對其發展有所幫助。
1 地理科學專業培養目標
培養目標即人才定位問題,其針對性決定了社會對學校所培養人才的接納程度。地理科學專業培養目標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與現代公民素養、具有健全的人格與健康的體魄;具備堅實的地理科學基本知識、基本理論以及自主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既掌握地理科學基本思維方法和基本實踐技能,具備高素質人才所必需的人文社科基礎知識和人文修養,又懂得現代教育基本理論與技巧,具有良好教師素質,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地理學科人才。對于一個專業,其課程體系要圍繞培養目標進行構建。
培養目標具體體現在以下6個方面:(1)培養現代公民具有的基本人格素養和強健體魄;(2)培養現代公民基本地理素養;(3)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興趣需要;(4)重視培養學生對科學問題的探究能力;(5)培養學生掌握必要的地理信息技術;(6)培養學生自學和自我發現問題的能力。
2 現行地理科學專業的課程體系問題
目前高校地理科學專業課程體系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課程的設置不能很好的符合現行社會的需要,課程結構失衡。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重理論輕實踐
地理科學是一門十分重視實踐的科學,在課程體系中,實踐性教學應該占據及其重要的地位。教育部現行規定的理科專業實踐學分應占總學分的25%。表1為部分師范高等院校地理科學專業課程結構,可知地理科學專業中實踐課學分占總學分的6.4%~14.3%,遠低于教育部規定的標準。這樣的課程設置沒有體現出地理科學專業的理學特點,也沒有體現出地理科學實踐性學科的優勢[3]。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伴隨著物價的上漲,使部分高校面臨實踐經費短缺的問題。這可能是高校轉向理論而輕視實踐的一個原因。另一原因,伴隨著科學知識的大爆炸,學生學習的知識越來越多,而每學年的時間總數是固定的,那么高校不得不擠壓一些課程的學時以擴充一些選修課而滿足學生的知識需求[1]。
2.2 課程結構失衡
任何一門學科都是為了培養專業性的人才,地理科學專業也不例外。首先,地理科學在課程設計上偏重專業課,而較忽視基礎課。以重慶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專業為例,基礎課程的學分數僅為13個,而基礎課程為一門必修課高等數學和兩門選修課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計量地理學。這使得基礎課和專業課程比例嚴重失調。隨著地理科學的發展,物理和化學中的基本知識在地理科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但目前有些高校地理科學專業竟然沒有與物理和化學相關的課程,這使得學生自學和應對今后的一些實際問題,不能很好的做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其次,基礎課與地理學應緊密結合,不能僅僅學習物理而學習物理,也不能僅僅學習數學而學習數學。應將基礎課程與地理專業課程統一起來,但目前這種授課方式還處于實驗和探討階段,因為這要求老師具有很好的基礎課知識和地理專業課知識。
2.3 高中地理與大學地理課程不銜接
地理學在高中階段被列入文科,而在大學階段地理學屬于理科,這使得高中地理課程與大學的地理專業不能較好的銜接。大學的地理科學專業需要學生具有較好的理學思維能力,而高中階段將地理列入文科,并且地理學課程在高中階段是一門副課,使得高中生在無意識中忽視了地理學的重要性。也使得進入大學地理科學專業學習的學生,不了解地理學,甚至認為地理學是一門及其不重要的科學。
2.4 課程與課程之間交叉聯系少
任何一個專業都注重學科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地理科學專業也不例外,課程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可以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地理學的基礎理論,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方式。教師在給學生授課時,不能僅靠所教課的書本知識,而應該聯系其它相關課程和擴展書本外的知識,給學生一個開放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探索過程。
3 課程體系的改革思考
針對以上地理科學專業課程體系中的一些問題,我們應該做如下的改革,以使地理科學專業的課程結構能夠更加適應現行社會對地理人才的要求。
3.1 增加實踐課
地理科學專業是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地理學的許多理論知識都是來源于實踐。地理實踐教學,對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素質高、能力強、具有科研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創新人才起到重要作用[4]。為能使學生能更好的掌握地理學知識,地理科學專業應增加實踐課的學時,加大實踐課的學分比例,增加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野外地理工作方法方面的實習。以重慶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專業為例,實踐課程主要包括室內實驗、野外實習、社會實踐及畢業論文設計與教學實習,這些實踐課充分體現了地理科學專業實踐性強的特點,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理論知識、創新精神、動手操作能力和野外工作能力。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建立了一定的基礎。
3.2 基礎課和專業理論課配置合理
隨著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社會對地理科學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再僅是地理教學方面的需求,國土部門、環境部門和規劃等部門也開始需求地理科學方面的人才。這就需要地理科學的學生不僅僅具有地理學知識也需要具有一定的計算機、信息技術、環保等方面的知識。因此,地理科學專業的課程體系中應該增加普通物理、普通化學等基礎課程,以使學生能更好的理解地理學中的一些基本原理。但針對地理科學的學生授課時,需選用具有地理學特點的物理、化學教材,在授課中能較好的結合地理學專業講授物理和化學等基礎課程。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地理學基本理論知識,才能更好的適應社會對地理科學人才的要求。
3.3 設置專業分類方向
結合學校自身的特點,設置地理學專業的分類方向,如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專業就設置了自然地理方向、人文地理方向、資源環境方向、GIS方向和其它方向。增加了學生自主選擇的機會,也會使學生更好的順應自己的興趣而發展。這對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和能力素質做了基礎。
4 結論
大學是學生綜合素質(科學素質、能力素質、人格素養等)形成的關鍵時期,而課程體系的設置是培養學生的根本。課程結構的設置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學生的成長,甚至關系到學科的發展。課程體系是否合理,我們必須結合當前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而與時俱進的進行評價,并改革課程體系。地理科學是實踐性很強,且是多學科交叉的學科。因此地理科學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具有其特殊性,第一,應重視實踐;第二,注意基礎學科和專業課程的交叉,注意專業課程之間的交叉;第三,應設置專業分類方向,以使學生能更好的發展自我。
參考文獻
[1]管華.地理科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探討[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9(5):420-424.
[2]郭金銘,袁天鳳.我國地理科學專業空間分布格局研究[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3,28(8):46-49.
活動是主體參加的目的、對象與內容,離開了活動就無所謂主體。要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體,我們必須強調學生對活動的親自性、參與性,它表明學生對教學活動的態度與方式,決定活動的方向、性質及結果,決定活動的始發和質量。我們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體的目的是促進學生個體的發展,而教學是集體的活動,在教學活動中我們要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就要突出每一個學生的能動性,激發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參與集體是教學活動的過程而言,個體參與的結束,不等于整個活動的結束。因此,我們要讓學生個體的活動與集體的活動同步,以防止任何一個學生游離于教學活動之外,從而保證每個學生的最優表現。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指的活動是外在的、看得見的活動,是外部的“行動邏輯”,而這種“行動邏輯”是受隱性的“思維邏輯”支配的,同時又促進“思維邏輯”更加完善,這就是內化的過程。學生的發展是內部活動和外部活動雙重性建構的過程,內部活動需要外化,外部活動需要內化。
因此,我們在體育教學中,第一,要重視教學設計,使活動富有吸引力,有思維的空間和創造的余地,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要把學生的個體活動和集體活動結合起來,以促進個體的發展和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第三,要處理好“行動邏輯”和“思維邏輯”的關系,促進學生個體的認識發展。
二、擁有自由空間是確立學生主體地位的必要條件
在體育教學中不難發現,如果一堂課的教學內容與時間全部都由教師安排得死死的,學生只能按照教師的布置一步一趨地學,便顯得被動,注意力難以集中,課堂氣氛顯得沉悶,學習效果不好。如果教師給學生一定的自由支配時間,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學生就會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學習效率明顯提高。產生這種差異的根本原因在于,前者學生是被動參與學習的,而后者學生是主動參與學習的。主動參與是一種自由狀態,而被動參與是一種非自由狀態。沒有自由的學生,在學習上是難以真正成為主體的。
我們這里所提到的自由,不是純粹意義上的自由,而是相對的自由,它意味著權利與責任。學生作為教學中認識與發展的主體,應該有自主參與教學的權利。學生的責任感往往是在自主性活動中培養起來的。同時,學生在教學中要成為真正的主體,就必須有一定的自,也必須承擔一定的責任。沒有自,就不能成為真正的主體;沒有責任,主體參與就失去了意義。學生在教學中的責任就是他們必須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我們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體的目的是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自由不等于自流,不是沒有任務、沒有目的、不受教師指導的。
因此,我們在體育教學中,第一,要給學生一定的自由支配時間。要相信學生有能力支配自己的時間,同時給予的自由支配時間是有學習任務的,是在精心策劃下,用來提高教學質量的一種手段;第二,要給學生思考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時間與機會;第三,教學難度的設計要有梯度,讓學生能夠自主選擇適合自己學習能力的學習內容。
三、發揚教學民主是確立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保證
民主的教學有利于形成一個和諧的教育環境,在這種環境中師生會產生許多正向的互動,有助于師生間的溝通、理解和配合。因此,我們在體育教學中,第一,要把自己外在的權威轉化成內在的權威,即去除外表的威嚴,注重塑造以淵博的知識和高尚的師德為核心的內在的具有親和力的人格形象;第二,要建立一種資源分享的伙伴性師生關系。當給學生傳授知識時,不是自上而下的“給予”,而是與學生一道去探索,在主觀上“分享”他們尚未獲得的經驗與知識;第三,要真誠地信任和鼓勵學生。
四、滿足需要是確立學生主體地位的根本基礎
需要是個體或群體生存與發展的基本動力。當個體的需要不能滿足時,便容易產生一種“缺乏感”。所以,需要常以一種“缺乏感”被個體所體驗著,并以愿望、意向的形式表現出來,最終成為推動人進行活動的動機。作為體育動機的基礎,需要主要有以下幾種:身體活動的需要、認知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感官刺激和調節身心的需要、發展的需要、成功的需要等。同一個學生在同一時期可能會表現出一種或多種需要。不同的需要引發不同的學習動機,從而形成不同的學習效果。
因此,我們在體育教學中,可以采用以下具體的教學策略:第一,與沒有明確需要的學生多進行個別交流,幫助他們確定目標,從而激起他們的學習需求;第二,了解學生的需要類型,盡可能地創造條件滿足他們的不同需要;第三,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使他們的學習需要不斷得到提升。
五、結語
只有充分認識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體育教學才能真正做到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從而促進學生全面、自主地發展。因此,在體育教學活動中我們要突出學生的學習親自性和參與性,給予學生一定的學習自,提倡教學民主、師生平等,結合學生的需要開展教學。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