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6 17:26:5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化學元素的作用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不重視元素符號
在教學中,我們通常在學習課本之前,首先學習元素符號,這個時候如果老師沒有把元素符號的重要性給學生說清楚,有些學生不知道這個東西很重要,隨便學一下;有些學生基礎太差,連26個字母的大小寫都還弄不清楚,現在學起來很吃力;這部分內容本身較抽象,很多概念難以理解,如果出現這些問題,那么學生就輸在了起跑線上,后面的學習就會覺得越來越難。
(二)概念混淆
教學實踐證明,要求學生闡述元素的概念并不難,困難是在應用的時候,元素和原子經常發生混淆,學生不能很好的理解元素定義中“一類”二字的意義。如:
水的化學式H2O代表的意義,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由氫原子和氧分子構成
B.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
C.由兩個氫元素和一個氧元素組成
D.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
這個題考察的是化學式的意義,稍稍不留神,學生就很容易選擇C答案。
(三)記不牢,易遺忘
很多學生反映,記元素符號和化合價毫無規律,比英語單詞還難記,其實這是因為學生沒有找到學習化學式的方法,其實化學式的記憶是有規律的,只要找到方法,那就會覺得學化學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四)記憶知識點太多
化學被稱為理科中的文科,需要記憶的知識點太多太雜。對一個初中生來說,元素符號、化合價這部分內容,它屬于無意義識記材料,學習中既枯燥又無實驗,學生僅靠死記硬背,記不住,易遺忘,學習效率不高,負擔很重,學生學得很被動。學生還沒有從形象生動的科學學習轉變到抽象的理解中來,往往有學生就是在這個“分叉口”迷了路,學習效率下降,學習成績也退步了。相反,如果能夠在這個難關處咬牙堅持,找到自己的方法,那么他將漸漸體會到學習化學的樂趣,學起來也會事半功倍。
二、解決上述問題的學習策略
(一)復述策略
我們兒時為了記住古詩,會反復誦讀,其實當時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可是知道現在這些古詩我們依然可以張口就來,可見反復誦讀有助于我們記住知識,而這種反復誦讀就是教育心理學上推崇的復述策略。為此,我們在平時學習化學知識我們就可以反復誦讀來加強記憶,這種方法尤其適用于元素符號和化合價的背誦。時這樣可以把知識記得很牢固。記憶時,一邊口念元素名稱,一邊手寫元素符號,這樣反復練習,便可較快地記住這些元素名稱和符號了。
(二)精加工策略
所謂精加工就是在意義理解的基礎上將信息加工的策略。有些知識是反復誦讀可以記住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知識都適用于這種方法,這時候我們可以采用將知識精細加工的方法來記憶,這要求我們做到以下幾點:
1.深入理解每一個概念的含義,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
2.可將知識通過畫線、做筆記、做卡片、將知識變成順口溜等方法加深記憶。
(1)元素名稱、元素符號
H He Li Be B (氫 氦 鋰 鈹 硼)
C N O F Ne (碳 氮 氧 氟 氖)
Na Mg Al Si P (鈉 鎂 鋁 硅 磷)
S Cl Ar K Ca (硫 氯 氬 鉀 鈣)
Br Hg Mn Fe Cu (溴 汞 錳 鐵 銅)
Zn Ag Ba Pb Au (鋅 銀 鋇 鉛 金)
五個五個背,比較順口。
(2)化合價的記憶
我們知道,物質的分子式跟元素的化合價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如果不知道或不考慮元素的化合價,分子式就無法書寫或難以書寫正確。化合價是書寫分子式的重要依據。因此,必須熟記常見元素和原子團的化合價。記憶化合價的“訣竅”,是把化合價編成口訣來記憶。例如,可以把常見元素的化合價編成這樣的順口溜:
一價氫氯鉀鈉銀,二價氧鈣鋇鎂鋅;
三鋁四硅五氮磷,二三鐵二四碳;
二四六硫全都齊,銅以二價最常見。
常見根價口訣:
一價銨根硝酸根,氫鹵酸根氫氧根;
高錳酸根氯酸根,高氯酸根醋酸根;
二價硫酸碳酸根,氫硫酸根錳酸根;
暫記銨根為正價,負三有個磷酸根。
這幾句韻語有兩個特點:一是較全面,基本包括了初中化學課本中二十余種常見元素的常用化合價;二是便于記憶,押韻順口,如詩如歌,重點突出,簡明易記。
(3)注意相關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在熟記知識點的基礎上加以運用
記憶化合價,還有一個訣竅,是在應用中記憶。化合價應用于書寫分子式的過程中,因此書寫分子式的過程也是記憶化合價的過程。寫多了,用多了,化合價的記憶自然就可以達到熟練程度。
(三)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化學符號既抽象、枯燥又容易混淆,如果一開始就沒興趣,,就必然導致學習空氣沉悶,學習效率低下,甚至使學生喪失學習化學的信心,那么學習的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運用教學中的一切可能,創設條件、聯系實際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重視新課導入。
導人技能是教學十大技能中最基本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它是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生興趣,引發學生動機,明確學習目的和建立知識間聯系的教學活動方式,一堂課、一個環節導人得好、吸引學生,課堂活動就能順利進行。
根據高職教育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以及高職院校學生這一特殊的群體,決定了高職院校宿舍文化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時代性。任何一種文化模式或文化形態、文化內容,都存在于具體的時代之中。[1]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信息技術的現代化,增進了高職學生與社會的溝通和交往,使他們在宿舍就能通過互聯網隨時了解到世界各地的新聞,獲取來自國內外的各種信息。正是由于物質條件的不斷變化,使高職學生通過網絡獲取更多更新的信息,緊跟時代的潮流。因此,高職院校宿舍文化的特點之一就是具有時代性。
(2)感染性。馬克思曾說過,人創造了環境的同時,環境也在潛移默化的創造了人。[2]在宿舍這個特殊的環境里,宿舍成員就形成了一個群體,在這個群體中形成的宿舍文化必然會影響到其成員。在這個環境中形成的宿舍文化氛圍很容易使宿舍成員在情感及情緒的相互交流與感染中形成心理上的認同,并影響著其成員的思想和行為。如果宿舍中多數成員學習積極主動,那么就會帶動其他成員一同努力,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相反,如果宿舍中大部分成員不思進取, 對學習沒有興趣,厭學逃課,那其他成員也會受到影響不求上進。
(3)多樣性。由于高職院校宿舍中各成員來自祖國各地,他們有著不同的性格、生活習慣、作息時間以及不同的價值觀念、成長背景、興趣愛好等,但由于他們長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在學習和生活中,各種價值觀念和生活習慣的相互影響和滲透,潛移默化的形成了多樣性的宿舍氛圍。比如有的宿舍的學習氛圍非常濃厚,宿舍各成員都有共同的學習目標和規劃。有的宿舍對參與學生會及社團活動積極性很高,他們將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鍛煉自己能力方面。有的宿舍風氣比較差,宿舍成員整天呆在宿舍里,集體沉迷于網絡。
2 高職院校宿舍文化對學生成長的積極作用
2.1 有助于高職學生適應社會能力的培養
一方面,現在的高職學生中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而且是第一次離開家,開始新的集體生活。其中,有些學生獨立生活能力很差,適應新環境的能力較弱。甚至有的學生面對新環境表現出焦慮緊張,感到孤獨和無助,對新的生活無法適從,這嚴重影響了高職學生的身心健康。積極向上的宿舍文化,首先可以培養和鍛煉高職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幫助他們盡快適應新的學習和生活,培養其健康的心理。宿舍成員之間的相互安慰和鼓勵,能夠迅速營造一個和諧溫暖的宿舍環境和氛圍。另一方面,高職階段的學習生活不同于高中,高職階段的學習生活給學生提供了許多發展和鍛煉自己的平臺和機會。高職學生應該通過積極參與各種形式的社團活動,充分把握住每一個機會, 不斷地開闊自己的視野,磨練自己,增強自信心,鍛煉培養良好的組織協調能力和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這樣的鍛練使得高職學生在今后邁入社??時,能夠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
2.2 有助于高職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
高職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正是其價值觀和人格形成的過程, 也是其人際關系走向社會化的重要轉折期。良好的宿舍氛圍不僅有利于培養高職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正確處理好和他人之間的關系,還有利于高職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為今后走入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高職學習階段的校園生活就是社會的縮影,人際交往是高職學生今后走向社會的必修課,宿舍為培養和提高高職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提供了實踐的場所。宿舍里的同學來自不同的家庭,他們性格各異,有著各自不同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在朝夕相處的過程中,難免會產生分歧和矛盾,這就需要每個成員學會換位思考,彼此之間要溝通交流,學會容忍,學會寬容,正確處理好與他人之間的關系。
2.3 有助于高職學生心理健康的培養
宿舍作為高職學生學習、生活、情感交流以及人際溝通的一個重要場所,對培養高職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有著重要的作用。和諧健康的宿舍有如家一樣溫暖,宿舍成員之間關系融洽,相互之間能夠真誠地交流,自然心情就會愉快。當遇到挫折或困難時,良好的宿舍文化會在很大程度上起到鼓勵,支持和幫助的作用。宿舍成員之間的相互關心和幫助,彼此之間真誠的傾訴,能在心理上給宿舍成員支持,很多問題都能得到很好的解決。由此可見,和諧健康的宿舍文化對高職學生心理健康與身心健康發展,有積極地促進作用。
3 高職院校宿舍文化對學生成長的消極作用
3.1 對個體學習的影響
高職院校宿舍學習氛圍不夠濃厚。一部分學生由于學習主動性差,不適應高職階段的自主學習;一部分同學因為學習基礎差,專業課程跟不上,導致對學習失去興趣,厭學情緒嚴重;還有一些同學,進入高職階段學習沒有明確的目標,不思進取,就是為了混張文憑,上課遲到早退、睡覺、玩手機甚至曠課。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宿舍的宿舍文化處于這種不健康的狀態,那么受到這種環境的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自然不會理想。因此,宿舍學習氛圍的好壞直接影響個體的學習成績。
一、校園文化活動在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校園文化活動是以校園為活動中心,以營造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為手段、以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為目的、由廣大師生直接參與的一系列活動,其實質是一種對學生的內在的文化熏陶和外在的素質培養,其主要內容是以文化熏陶為主的人文藝術活動和以培養青年學生實踐能力及創新能力為主的學術科技活動。校園文化活動是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中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渠道,對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影響。在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中,必須要突出教育者的目的性、受教育者的能動性、教育影響的規律性,讓大學生在校園文化活動的組織、策劃和參與中學到知識、增長才干、拓展素質,充分體現出校園文化活動在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二、校園文化活動開展存在的問題
經過十多年來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己經深入人心,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校園文化活動正朝著時代化、品牌化,特色化等方向大步跨進。但不可否認,校園文化活動或多或少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問題,大部分校園文化活動缺乏有力的引導和合理的規劃,僅僅只是流于形式,或者是迫于壓力應付式的開展,未能真正注重活動的開展質量以及活動的本身意義,從而導致校園文化活動無法對學生產生吸引力。隨著活動吸引力影響力和吸引力的降低,學生干部組織活動的難度將會逐漸增加,工作積極性自然也會不斷降低,活動的開展也就將越來越趨于形式化,最終導致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陷入一個惡性循環,違背了校園文化活動開展的真正意圖,未能充分發揮文化活動在培養大學生文化素質和大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方面應有的作用。
三、對于校園文化活動開展的建議
(1)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規范校園文化活動管理。制定切實可行的校園文化管理制度,一方面可以充分依靠和發揮學生和學生社團組織的自主性和創新性,強調學生的自我組織,自我參與。另一方面校園文化活動的管理者要對學生的文化活動進行引導,緊緊把握住校園文化活動育人的正確方向,保證活動真正起到拓展素質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同時注重活動開展的效益,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財力,盡可能滿足學生多方面的文化精神生活需求。建立相應的信息反饋系統,認真總結每次活動的開展情況和經驗教訓,堅持不斷地進行收集和整理工作,從而使大學生校園文化建設始終在正確的軌道上健康發展。(2)打造校園文化活動精品,著眼學生實際需求。打造校園文化活動精品,是提升校園文化活動影響力、增強對學生吸引和凝聚的重要途徑。作為校園文化活動的管理者和組織者,要著力擴大校園文化活動在青年學生心目中的影響力,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滿足學生不同方面的需要,開展學生喜歡的活動,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熱情,擴大了學生的參與面,以此形成良性循環。(3)凸顯專業優勢,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校園文化活動主要內容是以文化熏陶為主的人文藝術活動和以培養青年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及創新能力為主的學術科技活動,這為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指明了方向,即校園文化活動不僅是以學生的娛樂為目的,還要寓教于樂,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人文和科學教育,把握住學生的興趣所在,吸引更多的學生加入其中。同時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要緊緊依托社會舞臺,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開展各項活動,通過引導大學生與社會的接觸,加深學生對社會的認識,將自己所學的知識應用于社會,從中體驗到自己的價值,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不斷調適自己的健康心態和不斷調整自己的成才目標。
參考文獻
[1]李佳.論工科院校校園文化活動科學性與人文性的統一[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7,21(1):65~69
[2]張豈之.大學文化素質教育15年的兩點感受[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0(2):75~77
高職校園文化是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形成的一種特殊文化現象,有高職院校自身的特點,如專業文化、學風校紀文化、教學文化、環境文化、制度文化等,這些文化的合集,就構成了高職校園的總體文化。這些文化在高職院校日常教育以及學生培養方面,發揮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因此,作為培養社會一線重要勞動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高職院校一定要認識到校園文化建設在學生職業素質養成方面的重要作用,并結合自身教育特色,采取科學的文化建設措施,不斷提高高職校園文化的建設水平和影響力。
1、學生職業素質的內涵
對于職業素質,沒有明確的定義概念。不過結合眾多關于職業素質的論述,在本文認為職業素質其實就是勞動者對社會經濟環境中,職業的認識了解程度,以及自身的適應能力的一種綜合性體現。職業素質高,通常就是指的勞動者的就業能力、職業技能水平以及職業道德水平等較高。對于高職學生來說,其職業素質主要就是包含其在校期間掌握的相關專業技能知識、對未來職業的認識程度、就業能力等,這些因素關系著學生未來是否能夠順利就業。
2、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在學生職業素質養成方面的重要作用
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在學生職業素質養成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陶冶學生的情操和規范學生的行為;其次,引導學生精神、心靈和性格的塑造;最后,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塑造學生職業精神。具體表現為以下內容:2.1陶冶學生的情操和規范學生的行為。校園文化是學校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特殊文化現象??梢耘c之相對應的如社會文化、家庭文化等,校園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既包括學校的育人價值文化,也包含在培養現代高職人才方面的教學功能性文化。教師的授課、學生活動的開展,專業課程的實踐等,不同的校園活動中,沉淀著不同類別的校園文化。這些文化在潛移默化中,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并規范學生的行為。校園的各項管理制度,也形成了一種特定的約束管理文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規范學生的行為,提高學生們的整體素質。2.2引導學生精神、心靈和性格的塑造。作為校園文化建設核心內容的校園精神文化,是經過長期的發展,并且是學生和教師員工共同認同的,融合了學校自身的整體價值觀念。道德情操的較高層次文化。建設符合學生自身的精神文化,能夠發揮其引導學生精神,心靈塑造與性格修養重塑的作用。學校的校訓文化,校風、學風等,無疑不在學生們的學習成長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影響力。例如,校訓文化是很多高職院校立校、發展、持續不懈追求的精神價值,是學校培養現代高素質人才的核心文化基礎,這種健康、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對于學生們心靈的塑造,人格的培養,以及職業素質的養成,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2.3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塑造學生職業精神。高職院校在建設校園文化方面,對教育、教學方面,制定的各項規章制度,考試制度等,鼓勵學生們在校期間認真學習專業知識,為今后就業打好理論基礎。在高職院校各項課程教學過程中,形成的學習文化、實踐文化,對于學生進一步掌握和學習與專業相關的實際工作崗位,會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讓學生們在校期間,建立起對未來工作的信心和興趣。這樣有助于學生們更加熱愛自己的專業,也更加愿意主動探索學習,豐富和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養成起基于專業興趣的職業技能素質,同時提升學生們的就業能力。
3、建設高職校園文化,發揮其作用的措施建議
在上面的論述中探討了高職校園文化的建設,在學生職業素質養成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該如何建設高職校園文化呢?以下是本文對如何建設校園文化,充分發揮校園文化在提高學生職業素質方面的重要作用的一些措施建議。3.1構建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高職校園文化。高職校園文化的建設,要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基本原則。學校文化的建設,歸根結底在于服務人才的成長。因此,要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校園文化觀念,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才培養觀,就是在充分尊重學生個體獨立性基礎上,從學生的知識發展需求出發,按照職業能力成長規律和人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構建服務和成就學生的育人體系,提高服務學生的能力和水平,實現成就學生的目標。這既符合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又反映了高職教育供給端轉型升級的內在要求。同時,高職院校要結合教學安排和當前時事,推行一個月一個文化主題,學生發展處還圍繞“十大文化”擬定學生主題教育提綱,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生教育全過程,把人文和職業素養的培養寓于優良的校風、學風建設之中,大力倡導“陽光、自信、奮進”的校園文化,形成“立德強能”,有利于學生成人成才的校園文化氛圍,不斷提高大學生辨別是非、美丑的能力,為其構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將學分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對學生綜合素質表現進行量化。只有以課堂教學為主要形式的第一課堂和以校園文化建設的第二課堂相輔相成,互為補充,才能增強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系統性。3.2豐富的學生社團實踐,開展素質教育主題活動。高職院校在建設校園文化過程中嗎,要重視素質教育,通過豐富的學生社團實踐,和素質教育主題活動,不斷提升學生們的職業文化素質水平,全面服務學生的成長成才。高職院校要講素質教育主題活動,作為建設校園文化的的重要手段,傳播與發揮校園文化功能,構建校園文化體系。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講座活動,講座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質,關注心理素質,重視人文素質,突出專業素質,培養科學思維為目的,營造濃厚的文化育人氛圍為主要內容,達到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為目的,服務于學生”,實現以人為本,文化共享。3.3重塑學生自信,矯正學生品格。提升自我認同是提供“有效性”供給的基礎和條件?!?015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顯示,有91%的2014屆高職畢業生是家庭第一代大學生,52%來自“農民與農民工”家庭,這些學生普遍存在著學習經歷坎坷、自我認同度低、自信缺乏等問題。提高職業教育供給的有效性,一是搭建學生與校長、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平臺,使學校充分了解并尊重學生的需求;二是構建激勵學生成長成才的榮譽體系,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三是抓住新學期升旗儀式和重大節日等關鍵節點,強化儀式教育在學生成長成才中的作用。通過搭平臺、建體系、抓節點,實現為學生做主向由學生做主的轉變,提升學生自我認同。3.4厚植文化底蘊,為學生提文化素養教育服務。高職校園文化建設要注重對文化底蘊的開發,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底蘊,才能為整體文化水平的提升,打好基礎,也才能在高水平文化的引領下,實現為學生職業素質養成服務。學生們在這種文化氛圍中,能夠不斷發現個人的不足,并受到優秀校園文化的影響,無論是在學習、生活、工作實踐方面,還是做人處事過程中,都會自覺展示出良好的職業文化素養,能夠為學校文化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高職院校很多鍛煉自我,服務社會的優良傳統職業教育文化精神,已經成了不少學生的職業價值理念,支撐他們在今后職業生涯中勇于進取,不斷開拓,用自己的專業努力和執著追求的精神,奉獻社會,回報社會。3.5鍛造“工匠精神”是提供“引領性”供給的目標和歸宿。工匠精神是一種對職業的敬畏、對工作的執著、對產品和服務追求完美與極致的價值取向,是精益求精。雖然短短3年的高職教育無法培養出大國工匠,但可以而且應該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高職院校要牢固樹立質量意識和品牌意識,將敬畏寫入人生信條,將專注刻進理想信念,將執著融入師生血液,持續強化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和要求,不斷提升服務學生的能力和水平,將鍛造學生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
【參考文獻】
[1]唐靜.芻議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在學生職業素質養成中的重要作用[J].教育現代化,2016(12)
[2]張志強.芻議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在學生職業素質養成中的重要作用[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5(06)
目前,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在教學過程中,信息化教學手段在地方和軍事院校都得到了大范圍的普及,應用領域不斷擴大。信息化教學手段和傳統教學手段相對比而言,從教學方法、教學資源、教學工具和教學模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不同,同時,也對教員有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員素質從多個方面都要有不斷的提高,以適應信息化教學的發展。
一、信息素養
應用信息化教學手段要求教員必須掌握一定的信息化教學工具,比較常用的主要有:
(一)信息搜索工具
通過信息搜素引擎去檢索信息資源,是目前人們獲取信息資源的一種常見方式。世界上最大的搜索引擎Google(谷歌)和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Baidu(百度)是目前最為著名的搜索引擎。越來越多的教員經常使用Google或Baidu來收集教學中所需的各種資料。教員在網絡上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資源時,掌握信息的查詢方法和技巧,掌握使用搜索引擎來獲得自己在教學中需要的資源,成為教員必備的一項基本功。
(二)課件制作工具
現在的教學過程當中,使用多媒體課件已經成為一種基本的教學方式,熟練使用各種軟件制作精美的課件也成為教員必須掌握的能力之一。要想制作出一套精美的多媒體課件,除了要掌握常用的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或Director此類軟件以外,還要掌握Photoshop一類的圖像處理軟件以及其他包括圖像視頻處理軟件,這樣就對教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教學交流工具
無論在教學過程當中,還是在教學后,教員都需要與學員有一定的交流。比如在計算機教學中,教員可以通過某些軟件,比如極域電子教室,實時掌握學員在下面操作的情況,可以通過屏幕監功能看實時查看,可以通過學員演示功能在大屏幕上顯示學員的操作情況等等。在課后,教員可以通過QQ、E-mail、BBS、博客等方式與學員進行交流。
二、角色定位
(一)學習環境的構建者。教員的作用不僅僅是把現有的教學內容講解給學員,而應該構建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幫助學員學會如何獲取資源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這些資源。
(二)學員學習的引導者。在教學的過程中,靈活利用各種信息化教學手段,創造出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輔助學員進行學習。這樣,教員在教學的過程中起到一個幫助學員、促進學員進行學習的角色。
(三)學習過程的組織者。教員可以根據學習的內容和目標,按照一定的策略將學員分成若干不同的小組,通過小組之間的討論,開展協作學習。比如可以按照班級、學習成績、興趣愛好等方式進行分組,使不同類型的學員相互搭配,有利于發揮學員自身的優勢。教員制定適合的小組學習目標,讓學員在學習中分工合作,相互交流,共同實現目標。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的豐富
傳統的教學方式一般以板書為主,這樣就造成了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單一,而且書寫板書的內容也不夠形象,需要一定的時間,書寫板書過多,教員也比較容易勞累。新型的以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為特點的信息化教學手段,以先進、快速、方便、廣泛的方式更加直觀和更加形象地表達和描述一些不便于用語言描述的現象和規律,與“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方式形成了強烈反差。將原來以書本形式存在的各種文字、圖像、數據、表格轉化為數字化的電子形式。而且還能夠錦上添花,配上多媒體的形式,也能夠快速方便的在網絡上傳遞,提高了教學效率,更新了傳統教學多年來的教學手段。
教學方法和手段豐富的同時,也對教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種類多樣的表現形式,就需要掌握多種多樣的網絡展示、軟件使用和設備使用的方法。而且,如何合理的在不同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多種途徑插入信息化教學手段,也對教員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因此,信息化資源的合理利用,就需要在教學之前進行一定的設計,如果設計出現紕漏,就會難以實現預定教學目標,與正在進行的教學活動之間出現矛盾。這樣對教員的要求也就比較高,既要有豐富的實際教學經驗又要有相當高超的信息技術素養和操控能力。
四、教學理念的更新
傳統的教學以教員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也就是以“教”為主。學員的學習往往局限于課堂里和教材中,學員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信息化手段的形式多樣和豐富,為教員提供了更多的教學手段的選擇,計算機教學作為一門專業性很強的課程,更是可以應用更多的信息化教學手段。這樣就使教學空間無形中進行了擴展延伸,通過網絡,將其他的課堂以外的內容帶入教學過程當中,教員只需要設計出合理的教學設計,通過引導學員,讓學員進行主動的學習,而不必全部教學過程由教員獨立完成,也就是將教學模式變為學員的“學”為主,讓學員成為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使學員的學習變得更加輕松愉快。
教學理念的改進,必將促進教員能夠更加合理利用信息化手段進行教學設計。由于信息化手段的多樣性,使得計算機教學的課程設計沒有固定的模式,教員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但是,教員進行教學設計的同時,除了了解教學過程所應用的信息化手段有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外,還要通過不斷實踐、創新、總結,逐步掌握利用信息化手段進行教學設計的技能,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DOI]10.13939/ki.zgsc.2017.10.241
1 校園行為文化的內涵及特征
1.1 校園行為文化的內涵
就目前來看,國內學者對于校園行為文化的含義還沒有達成一致。筆者認為校園行為文化是全校師生在教學、科研、文體、社團等活動中形成的對學校發展或校園文化起積極作用的活動文化。它強調“人”的主體性,是一種“活”文化、“動態”文化。
1.2 校園行為文化的特征
校園行為文化是校園文化中的動態文化,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多樣性。校園行為文化的多樣性主要體現在其內容形式上的多樣性。校園行為文化不僅包括教學課堂活動,還包括課堂外的活動,比如,各類社團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學術科研,其內容也豐富多彩。
(2)自主性。教師和學生是校園文化的主體,校園行為文化的產生與發展需要全校師生的主動參與。[1]比如,在教學活動過程中,需要教師積極傳授課堂知識,創新授課方式,同時也需要學生自主學習探索新的知識。這就說明校園行為文化具有自主性。
(3)實踐性。校園行為文化主要是以開展活動為載體。大學里開展的各種活動都是在實踐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而這些活動也是校園行為文化的組成部分。因此,校園行為文化具有很強的實踐性。
2 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內涵及其影響因素
2.1 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內涵
創新是個體為達到一定目的,創造某種符合社會或個人價值需要的具有獨創性產品的行為。創新素質則是以創新為核心的通過學習、教育、實踐活動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種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2]而大學生創新素質是指大學生這個群體所具有的創新素質。大學生創新素質包括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知識、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格五個方面。
2.2 校園行為文化是影響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的重要因素
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是一項很復雜的系統工程,它是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共同作用的過程,其中主觀因素是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的關鍵,客觀因素是外在動力。良好的客觀因素對大學生的創新素質培養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客觀因素包括校園文化、家庭環境等要素。其中,校園文化對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具有很大的影響,尤其是校園行為文化,它可以說是影響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最重要的外在因素。具有多樣性、自主性和實踐性的校園行為文化是促使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的重要因素,對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3 校園行為文化對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的作用
3.1 校園行為文化的多樣性為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提供了發展空間
校園行為文化的多樣性可以彌補傳統課堂的不足,比如教學內容和形式單一。它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在各種行為活動中提升自己的個人能力,[3]為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提供廣闊的空間。在科研活動中,大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研發,訓練了自己的研發能力,鼓勵和激勵著大學生攀登一座又一座科技高峰,培養了大學生的創新素質。在社團活動中,由于成員來自不同的專業和年級,他們時常交流和學習,可以整合他們的知識結構乃至思維方式,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在教學活動中,大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相互探索學習新知識,掌握新知識,有利于大學生創新意識的確立和創新知識的整合。在文體活動中,大學生在寬松愉快的環境中展示自己的風采,得到其他人的認可,這有利于大學生創新人格的塑造。
3.2 校園行為文化的自主性為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奠定了堅實基礎
創新素質作為一種核心素質,需要人的主動性與能動性。在校園行為文化的實踐活動中,其主體是學生。當代大學生具有很強的獨立意識、自主意識與參與意識,校園行為文化尊重學生的自我意識、參與意識。在不違法犯紀的基礎上,校園行為文化活動的內容、形式以及實施都不會有嚴格的要求與固定的模式。如參與科研活動的負責人及其活動骨干在老師的指導下,盡可能地按照自己想法組織設計與實施活動,能夠讓大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力得到充分發揮。校園行為文化具有較強的自主性的特點,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活動的主動性、能動性。[4]而主動性與能動性的調動對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起著關鍵性作用。比如社團活動是由愛好興趣相同的同學自覺自愿組成起來的,他們會互相影響,互幫互學,變成了活動的主體,提高了他們參與社團活動的積極性,并且更能激發他們主動地思考問題,進而會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有時還能通過參加某些社團中的實踐活動,潛移默化地形成一種創新意識和創新人格。
3.3 校園行為文化的實踐性為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創造了實踐平臺
校園行為文化主要是通過動態的校園文化活動體現出來的。校園文化活動為大學生進行學習實踐和能力實踐提供了很好的機會與平臺,而這些機會與平臺正是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十分重要的途徑和渠道。在學習實踐方面,大學生在參加各種與專業相關的創新創業競賽活動時,不僅培養了他們運用專業知識的能力,增強了實踐能力,還開闊了他們的視野,增加了創新知識,從而激發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學生在參加科技競賽發現問題時,一部分問題可以運用書本上學到的理論知識進行分析與解答,但有可能一部分問題是無法用某些理論去解釋的,而這種問題就會激發學生探索答案的興趣,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創新人格。[5]校園文化活動是一門隱性課程,對于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以暑假社會實踐為代表的實踐類活動,能夠很好地幫助大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為其提供實踐機會,使大學生的表達能力、動手能力、交際能力得到提升。參與實踐活動的大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會得到很大提高,這將有利于大學生創新能力的訓練和創新人格的塑造。校園行為文化通過不斷引入符合社發展的新活動,引導學生真正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培養與提升了大學生的創新素質。
4 大學生在校園行為文化中培養創新素質
校園行為文化的多樣性、自主性和實踐性對大學生的創新素質培養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素質就要從這三個方面入手。
4.1 豐富校園行為文化的多樣性
改變校園文化活動單一形式,朝著多功能多形式的方向發展。如在第一課堂中老師講一些有關創新創業的事例時可以結合第二課堂,將創新創業教育的有關知識有機地融入到學術活動、文體活動、科技活動、黨團活動等校園文化活動中,讓大學生對創新創業產生興趣,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能力。可以開展有明確主題的創業能力類專題社會實踐調查,鼓勵與組織大學生參加“挑戰杯”創業計劃競賽等。宣傳與傳播方式除了用課堂、板報、廣播等傳統載體外,還可以用微博、微信等新興載體。
4.2 發揮校園行為文化的自主性
要發揮教師的主體能動性,積極主動地指導學生參與校園文化活動。當學生不適應“灌輸式”的教學活動時,老師要及時進行教學改革,比如可以用科技手段改進教學條件,主動吸引學生探索新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意識,挖掘每個學生的創新潛力。在校園文化活動中,學生也要發揮主體能動性,積極主動地參加各種校園活動。大學生在參與各項學術活動的過程中要帶著問題開展研究,多搜集相關資料,不斷豐富創新知識的深度與廣度,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素質。
4.3 利用校園行為文化的實踐性
大學生要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把自己已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社會實踐中,吸收新的知識和積累新的經驗。在實踐中培養動手能力與獨立思考能力,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在實踐中,學生也可以大膽提出問題,發現問題,激發創新熱情,從而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高校在培養大學生創新素質過程中要積極搭建一些踐平臺,如社會實踐活動基地、就業實習基地等,利用寒暑假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增長學生創新知識,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支持、鼓勵大學生創業活動。
參考文獻:
[1]李海明.高校校園行為文化育人功能研究[D].齊齊哈爾:齊齊哈爾大學,2015.
[2]馬立平.構建多元化實踐平臺促進大學生創新素質提高[J].科技視界,2016(2):61-62.
一、教學文化是中學校園文化的基礎,用制度建設傳承教學文化
中學教育,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要使命,既是基礎知識傳承的基地,也是素質人才創造的高地。因此,教學文化既包括追求知識、勇于探索、提倡創新的科學精神,也包括追求個性、兼容并包、以學生為本的人文精神,兩者有機融合,相互促進。制度是學校發展思路和實踐經驗的積累總結和集中體現,具有規范性、穩定性和實踐性,是學校發展的重要基礎。
(一)堅持規范性與導向性的統一。
教學文化以制度為載體引導中學建設,必須體現規范性和導向性。我們既要善于把好的教學傳統、工作思路等歸納總結,以制度的形式保障教學文化的良性發展。我們還要嚴格遵守和維護制度的嚴肅性,把真正經過師生教學、實踐檢驗、切實可行、長期管用的文化精神內涵轉化為制度,用正確的導向、完善的體系來依法辦學。
(二)堅持沿繼性與創新性的統一。
中學教育層次大、內容廣、期望高等特點,教學文化自我更新和持續發展的創新性是學校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同時,中學校園文化的發展需要長期積累和不斷沉淀,必須保持一定的沿繼性。因此,要發揮制度建設在中學校園文化傳承發展中的基礎作用,用具有穩定性、沿繼性的制度將師生的教學理念思路內化到學校建設的進程中。
(三)堅持科學性與實踐性的統一。
中學校園文化是一種教育文化,因此,不論是精神引導,還是制度規范,最終要轉化為廣大教師、學生的科學行動和實踐行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高校和社會輸送更多的人才。因此,要把學校制度建設和中學校園文化建設統一到教學建設上來,最終落實到學生的學習實踐中,用完善的制度保障發展,推動學校在教學文化上科學發展。
二、德育文化是中學校園文化的內涵,用環境建設融匯德育文化
中學校園環境包括人文環境、自然環境和網絡環境,它們共同構成了中學校園文化的重要物質基礎。環境建設是學校的“形”,德育文化是學校的“神”。環境建設是德育文化的載體和支撐,而德育文化又可以促進和帶動環境建設,形成和諧、安全、文明、優美的學習環境和氛圍。兩者相互制約,相互促進。
(一)在建設規劃上,要突出人文性。
優秀的中學都有優美的環境和突出的人文。中學環境建設面臨著資金少,周期長的問題,如果脫離歷史和實際盲目建設,就會出現亂而無神,雜而不精的現象。因此,在環境建設上,始終貫徹建校園、為師生的導向,注重整體規劃、系統設計,在總體布局中體現辦學理念,在細節建設中加入精神元素。
(二)在內容設施上,要體現功能性。
培育和激發學習創新精神,必須構筑起“教育引導、心理啟示、環境熏陶、操作實踐”四位一體的綜合體系。因此,中學環境建設既要發揮教育熏陶、實踐創新的功能,又要注意健康身體和心理錘煉的功能。例如,在中學校園網絡建設中,不能簡單照搬地方網絡重娛樂休閑功能、輕教育學習功能的建設模式,突出教學文化內涵,增加富于教育性、專業性的內容,實現教育資源共享;在現代化教學設施建設上,要大力扶持,突破傳統教學的限制,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在組織參與上,要注重群眾性。
廣大教師和學生是校園環境建設的受益者,也是建設參與者。因此,在環境建設過程中要堅持群眾性,突出師生參與的廣度與深度,集思廣益、群策群力,發揮校園環境建設的通用功能和普遍教育作用。充分考慮學生、教師和社會的不同需求。
三、素質文化是中學校園文化的伸延,用學科建設引領素質文化
學科建設是中學發展的根本,也是素質文化的龍頭。加強中學校園文化建設,必須把中學校園文化滲透到學科建設之中,把不同學科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充分發揮學科建設的載體和基礎作用,突出中學素質文化。
(一)正確認識學科建設在素質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學科教學是中學教育的主陣地,是提升學生全面素質的需要。素質文化建設首要目的是培養學生,這與中學校園文化建設的目標是一致的。學科建設作為有效銜接校園文化與素質文化的橋梁,每個學科的學習都是學生必經之路,在共學中找到愛好、在比較中找到強弱。
(二)積極發揮師生教學在素質文化中的主體地位。
1 醫學高職院校園網絡文化發展現狀
醫學高職院校園網絡文化集校園文化與網絡文化為一體,體現了學校的信息化發展水平。校園網絡文化環境是醫學高職生直接身處的實際環境,對他們信息素養的形成及發展起著正面的促進作用。作為高職院校的教育者,我們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并能正確引導校園網絡文化朝著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以便更好地推動大學生信息素養水平的提高。
校園網絡文化是大學生群體在網絡中的普遍活動而培育起來的一種校園文化。[1]校園網絡文化基于學生的網絡行為,將校園文化內涵進行大幅擴展,融網絡文化的特殊性于普遍的校園文化之中。這種融入,帶來了一種精神、觀念乃至行為上的變革。[2]
以鹽城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具體描述醫學高職院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幾大主流陣地:學院的門戶網站及學工、教務、圖書館等若干子網站;各部門的微信公眾號及社團公眾號;不計其數的師生及時通信群;愛課程網及智慧職教云等SPOC平臺;專業數據庫資源平臺;移動圖書館及學習通APP;信息技術及醫學文獻檢索課程;外請專家的講座視頻、專業資料包及推薦公眾號等。
醫學高職生基于以上校園網絡環境學習生活,形成了以網絡行為為核心的校園文化,這種文化對醫學高職生態度、行為、能力、道德等方面進行重構。校園網絡文化與傳統文化相比,具有自由性、開放性、交互性、實用性和平等性等特點。
2 信息素養構成要素及醫學高職生需達成的具體指標
醫學高職生的信息素養主要包含四個層面:信息知識、信息意識、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其中知識和意識是基礎,能力是保證、道德是準則。醫學高職生需達成以下具體指標,如表1所示。
3 校園網絡文化對醫學高職生信息素養水平的實際效用
①信息素養涉及的信息知識是指與信息技術有關的知識,包括信息技術基本常識、信息系統的工作原理及信息技術發展新問題等內容。醫學生可以通過圖書館網站的網絡與服務、電子資源等欄目獲取,最主要的信息知識來源是信息技術課堂。近幾年,該校購置了智慧職教云、愛課程等MOOC平臺,結合衛生高職類學生的學習特點,大批學院教師自行建課,錄制教學視頻,輔以名校名師的教學視頻上傳至平臺,并設置在線討論、測驗和考試等環節,大大拓展了課堂教學,為醫學生信息知識獲取提供了充足的保證?!夺t學文獻檢索》課程得到教務部門的重視,現針對不同專業,逐步開設,越來越多的醫學高職生享受到了醫學專業教師文獻檢索課程的授課,這有助于他們在專業領域里一展宏圖。
筆者通過問卷星網站設置了一份醫學高職生信息素養情況調查問卷,通過即時通訊軟件廣泛推送,最后成功收回466份答卷,結果顯示,35.54%的高職生能主動完成校內SPOC課程的線上學習。
②信息意識是人類特有的一種意識,是指人對信息敏銳的感受力、判斷力和洞察力。面對困惑時,需要個體有意識地運用身邊的信息技術手段與資源去尋求答案。基于校園網絡文化環境培養醫學生的信息意識已然實現,醫學生身處開放的校園網絡環境中,學工、教務、團委、圖書館、社團等微信公眾號不斷推送各種生活、學習及就業資訊,加之超星移動圖書館、學習通公司專業人員的公開講座,外請知名專家學者對學生開設的專題講座、推送的資料包等等,本校教師不定期開設信息素養類講座,醫學高職生既已自覺適應了這種網絡環境,同時,他們的網絡行為又成了校園網絡文化的一部分,醫學生的信息意識在這樣的雙向作用下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③信息能力是大學生信息素養中的核心能力,主要指高職醫學生需具備信息技術的使用能力、信息獲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及信息綜合表達能力。通過信息技術課程、醫學文獻檢索課程、系統維護等課程的線上線下的學習模式的推廣、各種專業講座的舉辦、IT精英聯盟社團的宣傳與培訓,該院醫學高職生的信息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問卷調查顯示,參與的醫學高職生具備的信息能力情況比例如表2所示。
④醫學高職生信息道德的健康發展,需要依賴一個健康、成熟、有序的校園網絡環境。該校主要采用上網行為管理系統進行實名認證,通過對醫學高職生日常網絡行為的規范,逐步提升大學生的信息道德。通過校園網絡環境弘揚正面主流的價值觀,幫助醫學高職生構建正確的價值觀,使其能夠自主約束自己的網絡言論,控制自己的網絡行為。
一、校園文化的核心內涵與呈現方式
校園文化是在特定的校園區域內所形成的一種社會亞文化形態,各個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迥異的概念內涵。山東師范大學史潔教授認為:“校園文化是以校園為空間,以學生、教師以及其它教工群體為參與主體,以精神文化為核心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相統一的具有時代特征的一種群體性文化樣式。”[1]而吳修藝先生則從微觀的角度提出:“校園文化是指開展學校教學活動所短缺的藝術教育以及各種文化活動,由此提升學生文藝修養,包括各種各樣的社團活動等等?!盵2]
因此,校園文化的呈現方式主要表現為:
首先,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最直觀的呈現方式,包括學校內的建筑布局、自然環境以及學習與生活設施等等。它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有形實體,折射和蘊含著學校的精神追求、審美思想以及獨特的品味等等。物質文化是學校主體改造的成果,是學生進一步活動和發展的基礎。
其次,制度文化是由學校主體所制定的一系列規章制度以及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行為方式等等。它不僅體現了學校主體的意志,具有強制性和約束力的實施特征;而且也是高校內順利實施各項活動的重要保障。各個學校所處環境以及人才培養理念的不同,由此形成了迥異的制度文化,從而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
最后,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與靈魂,是各個層次校園文化主體在長期的繼承與創造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生活態度、價值觀念、理想追求等等,體現在學生人際關系、輿論氛圍、生活態度、學習目標以及各種校園活動之中。它從根本上體現在校園文化的層次和水平。
二、校園文化建設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引導學生正確的人生方向
當前,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極大地提升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同時也帶了來一系列的弊端,比如重私利輕公德、重功利輕氣節、重索取輕奉獻等等,從而為社會的健康發展,尤其是維持良好的社會秩序產生嚴重威脅,因此,如何引導學生正確的人生方向,使之朝著主流社會所期望的方向發展成為諸多高校思考的重要問題之一。
而優秀的校園文化氛圍,一方面,從整體的校園環境、集體生活到具體的文化活動、人際交往模式等等,都給學生提供了具體的參考標準,比如名人肖像、名人名言、校風校訓以及諸多社團活動等等;另一方面,學校也可以通過各項規章制度來約束和培養學生的思想觀念與行為方式,從而引導學生正確的人生方向,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由此端正生活理念和學習態度,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2.提高學生的個人修養
大學生正處于生理、心理、情感素質快速成熟的階段。良好的校園文化既可以通過校風、學風、人際關系、價值觀念、文化傳統等等,創造一個陶冶學生心靈的精神環境,使其在潛移默化之中塑造自身的思想觀念與行為方式,逐漸提高自己的修養;同時還可以建構起一種與學生觀念體系相適應的優美和諧的物質環境,在靜謐、舒適并且具有強烈的文化感染力的校園環境之中,激發學生創造的靈感、學習的熱情,尤其是增強個人的自尊心和思想情操,規范自身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逐漸養成高尚的品格,提高個人的修養。
3.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
各種文體和社會實踐活動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增強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首先,在高校內開展的以學生為主體的豐富多彩的活動,包括運動會、文化藝術節、演講比賽、書畫展、大學生辯論會以及各種講座等等,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參加文體活動的熱情,極大地增強其各項才藝能力。其次,這些社團組織和各項活動大都是由學生自發組織起來并進行管理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不僅很好地培養學生組織與管理能力;而且也增強了其創新意識和自信心,從而為高質量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奠定了基礎。
4.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性格特征
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一方面激勵學生或者是采用嚴格的制度措施要求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積極、樂觀的性格;另一方面也通過各種校園文化活動,比如演講比賽、才藝表演等等,使學生積極參與群體生活,由此加強自身的溝通能力。
5.提升學生專業學習能力
當前,校園文化建設活動主要是圍繞人才培養進行的,因此,很多校園文化活動之中滲透著濃厚的專業教育內容,積極開展與專業知識相關的比賽活動,或者是進行相關的講座和學術報告會等等,一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讓學生及時了解學術動態及學科前沿知識,最終提升學生的專業學習能力和效率。
三、優秀校園文化的建構措施
從核心內涵與表現形式的角度來說,校園文化主要體現在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與精神文化三個方面,因此,構建優秀校園文化也應該從這三個方面入手。
首先,物質文化建設要堅持科學合理的規劃、歷史與現代的結合、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統一、美觀與實用的統一等各方面原則,從而建構起既具有一定的文化意蘊和歷史厚重感;同時又具有美觀效果的校園文化環境,大到圖書館、教學樓、學生宿舍、運動場,小到一石一木、一花一草,都要呈現出文化性、藝術性的特征以及協調一致的秩序感。
其次,制度文化建設方面要體現出個性化與人性化色彩相結合的特征。
最后,精神文化建設要以營造和諧校園、提升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才藝能力為核心目的,在秉承豐富學生多樣化生活、提高專業知識學習質量和效率的前提下,幫助學生組建各種社團以及開展各種各樣的文體活動等等,由此將社會主流思想、道德觀念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實現其思想上的升華。
總體來說,良好的校園文化在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呈現出重要的功能價值。它的建構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科學的規劃、全面的積累和長期的堅持,從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上協調一致地進行,才能達到預期的人才培養目的。在當前我國高校文化教育事業大發展的環境下,只要學校重視,措施得當,就必然能夠早就高格調、高品味、高層次的校園文化,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尤其是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
注釋:
[1]史潔.校園文化的內涵及其結構[J].中國高教研究,2005(5):85.
[2]吳修藝.中國文化熱[J].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89.
參考文獻:
[1]楊叔子.校園文化與時代精神[J].中國高教研究,2007(3):21-22.
[中圖分類號] R54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6)36-0037-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gulatory effects of hydrogen sulfide on abnormal accumulation of typeⅠand Ⅲ collagen in pulmonary vascular wall of rats with hypoxic pulmonary vascular remodeling. Methods A total of 38 cases of healthy male Wistar rats purchased from the experimental animal center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these rats were divided into hypoxia group (n=14), hypoxia+sodium hydrosulfide (NaHS) group (n=12) and control group (n=12)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rat model of HPH was established, hemodynamics was monitored, contents of H2S in plasma were determined, typeⅠand Ⅲ collagen in the lung tissues were detected, finally the results were determined and semi quantitative analyzed and statistically analyzed. Results The mPAP level, RV/(LV+SP) of the hypoxia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P
[Key words] Hypoxic pulmonary vascular remodeling of rats; Hydrogen sulfide; Collagen typeⅠand Ⅲ; Abnormal accumulation of pulmonary vascular wall; Regulation
低氧性肺動脈高壓(HPH)的病理基礎主要為肺血管重塑,而在低氧性肺血管重塑中,膠原重塑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該領域的重要課題就是研究其調節機制[1]。以往臨床普遍認為[2]硫化氫(H2S)屬于毒性廢氣,最近臨床發現[3],心血管系統會內源性生成H2S,同時其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學效應,在調節心肺血管功能的過程中,H2S屬于新型氣體信號分子,能夠在極大程度上緩解低氧誘導的肺血管重塑及肺動脈高壓。本研究探討了大鼠低氧性肺血管重塑時硫化氫對Ⅰ、Ⅲ型膠原蛋白在肺血管壁異常堆積的調節作用,現報道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實驗動物
2016年1~6月購買首都醫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的38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批準號:091017),體重200~1800 g,平均(190±10)g,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大鼠分為低氧組(n=14)、低氧+硫氫化鈉(NaHS)組(n=12)、對照組(n=12)。
1.2 方法
1.2.1 大鼠HPH模型 低氧艙有縫隙相通于外界大氣,能夠為艙內氣體以較慢的速度進出提供良好的前提條件,從而始終保持艙內氣壓和大氣壓的平衡。在進行低氧處理的過程中在低氧艙內放置大鼠,將氮氣通入艙內,將艙內的部分氧氣替換掉,從而有效降低艙內氧氣濃度。用小風扇不斷混勻艙內混合氣體,采用上海雷磁公司生產的RSS-5100型氧濃度監測儀對艙內氧濃度進行隨時監測,對向艙內注入的氮氣流量進行控制,途徑為對減壓閥及氣體流量表進行調節,保持艙內氧濃度為(10.0±0.5)%。在常壓低氧艙內放置低氧組、低氧+NaHS組大鼠,艙內O2、N2分別占10%、90%,每天10:00~16:00連續低氧6 h,每天1次,共持續3周。低氧前給予低氧+NaHS組大鼠腹腔注射新鮮配置的14 μmol/kg H2S供體NaHS溶液,每天1次,給予低氧組、對照組大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鹽水。三組大鼠具有相同的飲食飲水條件。達到低氧性肺動脈高壓大鼠診斷標準,提示造模成功。
1.2.2 血流動力學監測 完成低氧后給予大鼠腹腔注射1.2 g/kg體重烏拉坦麻醉,肺動脈、頸動脈插管分別對肺動脈平均壓(mPAP)、體循環平均壓(mAP)進行測定。將胸腔打開,取出心臟,分別對右心室(RV)、右心室(LV)+右間隔(SP)進行稱量,然后計算RV/(LV+SP)。
1.2.3 血漿H2S含量測定 將0.5 mL 1%醋酸鋅加入試管中,然后將0.1 mL血漿標本加入其中,混勻后將0.5 mL 30 mmol/L三氯化鐵+0.5 mL 20 mmol/L對苯二胺鹽酸鹽加入其中,在室溫下進行20 min的孵育,之后將1 mL 10%三氯醋酸沉淀蛋白加入其中,將2.5 mL蒸餾水加入其中將體積補足至5 mL,離心 5 min,將上清液吸出來,在670 nm處對上清液的吸光度(A)值進行檢測,然后計算上清液中H2S含量,在此過程中運用亞甲藍分光光度法,嚴格依據標準曲線。
1.2.4 肺組織中Ⅰ、Ⅲ型膠原蛋白檢測 采用天津TBD公司生產的Ⅰ、Ⅲ型膠原免疫組化試劑盒對肺組織中Ⅰ、Ⅲ型膠原蛋白進行檢測,采用武漢博士德公司生產的Ⅰ、Ⅲ型膠原mRNA原位雜交試劑盒對Ⅰ、Ⅲ型前膠原mRNA原位雜交進行檢測。
1.3 結果判定與半定量分析方法
陽性信號的標準為光學顯微鏡下棕黃色顆粒[4]。運用半定量積分方法分析肺血管壁Ⅰ、Ⅲ型膠原表達強度,隨機檢測每張切片中的10條肺小型、中型肌性動脈,外徑分別在50 μm以下、50~150 μm之間[5]。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統計學分析軟件SPSS10.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x±s)表示,多組均數比較用單因素方差分析(ANOVA),用Bonferroni進一步進行組間比較,檢驗標準α=0.05。P
2 結果
2.1 三組大鼠的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低氧組大鼠的mPAP、RV/(LV+SP)均顯著高于低氧+NaHS組、對照組(P0.05),三組大鼠的mAP之間的差異均不顯著(P>0.05),見表1。
2.2 三組大鼠的血漿H2S含量比較
低氧組大鼠的血漿H2S含量[(192±22)μmol/L]顯著低于低氧+NaHS組、對照組[(317±36)μmol/L、(302±32)μmol/L](P0.05)。
2.3 三組大鼠肺動脈Ⅰ、Ⅲ型膠原蛋白表達比較
低氧組大鼠肺小型肌性動脈Ⅰ、Ⅲ型膠原蛋白表達均顯著高于低氧+NaHS組、對照組(P0.05);低氧組、低氧+NaHS組、對照組大鼠肺中型肌性動脈Ⅰ型膠原蛋白表達逐漸降低(P
2.4 三組大鼠肺動脈Ⅰ、Ⅲ型膠原mRNA表達比較
低氧組大鼠肺小型肌性動脈、肺中型肌性動脈Ⅰ型膠原mRNA表達均顯著高于低氧+NaHS組、對照組(P0.05);低氧組、對照組、低氧+NaHS組大鼠肺小型肌性動脈、肺中型肌性勇觫笮徒涸mRNA表達均逐漸降低(P
3討論
低氧性肺血管重塑一方面包括細胞外基質的改變,另一方面也包括中膜平滑肌細胞的異常增殖。細胞外基質主要包括兩種成分,一種為彈性蛋白,一種為膠原蛋白[6-8]。Ⅰ、Ⅲ、Ⅳ型等不同類型的膠原存在于血管壁中,其中血管壁的抗張力及韌性受Ⅰ型膠原直接而深刻的影響,而其彈性受Ⅲ型膠原直接而深刻的影響。在血管壁中,Ⅰ、Ⅲ型膠原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在對血管的完整性維持方面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9-13]。相關醫學研究表明[14],大鼠肺動脈羥脯氨酸(代表膠原)含量特異性在HPH形成的情況下提升,進而一方面在極大程度上提升Ⅰ、Ⅲ型膠原蛋白表達,另一方面也在極大程度上提升其前膠原mRNA。因此,在低氧性肺血管重塑中,血管壁內Ⅰ、Ⅲ型膠原蛋白的異常沉積是重要的病理過程。
迄今為止,低氧性肺血管結構重塑的形成機制尚不清楚。氣體信號分子如一氧化氮與一氧化碳具有快速產生、迅速彌散、作用廣泛等生物學特性, 它們的發現將肺動脈高壓發病機制研究帶入了新的階段。以往的研究提示[15-18],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在低氧性肺血管結構重塑中發揮重要的調節作用。然而低氧性肺血管重塑的形成機制非常復雜,至今尚不明了。在諸多內源性生成的氣體分子中,探尋對心肺血管調節具有重要作用的新型氣體信號分子并揭示其對肺血管重塑的可能作用機制是該領域的重大前沿課題。本研究結果表明,低氧組大鼠的mPAP、RV/(LV+SP)均顯著高于低氧+NaHS組、對照組(P
總之,大鼠低氧性肺血管重塑時硫化氫能夠有效抑制Ⅰ、Ⅲ型膠原蛋白及其mRNA在肺血管壁的表達,進而可能對低氧性肺血管重塑進行有效緩解,值得臨床充分重視。
[參考文獻]
[1] 劉毅. SDF-1/CXCR4生物軸調控骨髓來源的血管平滑肌祖細胞參與低氧性肺血管重塑[D]. 第四軍醫大學,2010.
[2] 石海霞. 脫離低壓低氧環境對大鼠低氧性肺血管重建的影響及氟西汀的干預作用[D]. 青海大學,2011.
[3] 揭偉. 循環平滑肌祖細胞在低氧性肺無肌細動脈肌化中的作用[D].華中科技大學,2009.
[4] 吳西玲. 低氧性肺動脈高壓中亞硝基谷胱甘肽還原酶的表達及其調控機制的研究[D]. 浙江大學,2009.
[5] 張新. COPD合并肺間質纖維化HRCT評分與肺功能、TGF-β1、FGF-1的相關性研究[D]. 河北醫科大學,2009.
[6] 陳建波. 埃他卡林β性低氧性肺動脈高壓大鼠肺組織HIF-1αmRNA和蛋白表達的影響[D]. 南京醫科大學,2009.
[7] 何創. Caveolin-1對內毒素性肺損傷TGF-β1/Smads信號通路的調控[D]. 廣州中醫藥大學,2012.
[8] 郝淑玲. 腎上腺髓質素及其受體在肺成纖維細胞中的表達及抗纖維化作用的研究[D]. 第三軍醫大學,2012.
[9] 時全星. U50488H對低氧性肺動脈高壓內皮功能的改善作用及其機制研究[D]. 第四軍醫大學,2012.
[10] 李柏完 ,蔣永亮,戴愛國. TGF-β1誘導成肌纖維細胞形成在低氧性肺血管重塑中的作用[J]. 基礎醫學與臨床,2008,11(3):232-237.
[11] 殷廣,羅穎. 成纖維細胞活化在低氧性肺血管重構中的作用[J].心臟雜志,2013,20(6):716-718,725.
[12] 顏金花,樊海寧,格日力. 硫化氫在低氧性肺動脈高壓發病中的作用[J]. 生理科學進展,2008,39(4):359-361.
[13] 劉毅,牛雯,張博,等. SDF-1/CXCR4生物軸調控骨髓來源的血管平滑肌祖細胞參與低氧性肺血管重塑[J]. 中國病理生理雜志, 2010,2(10):2003.
[14] Xu Dunquan. The Preventive Roles and Mechanisms of Estrogen on Hypox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 in Rats[D].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2014.
[15] Lv Ying. The Role of Kv1. 5Channel in Hypoxic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Following In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 and Its Epigenetic Mechanism[D]. Zhejiang University,2014.
[16] Church Alistair C,Martin Damien H,Wadsworth Roger,et al. The reversal of pulmonary vascular remodeling through inhibition of p38 MAPK-alpha:A potential novel anti-inflammatory strategy in pulmonary hypertension[J].AJP:Lung Cellular and Molecular Physiology,2015, 309(4):L333-L347.
[17] Christophe Guignabert,Carole Phan,Andrei Seferian,et al. Dasatinib induces lung vascular toxicity and predisposes to pulmonary hypertension[J].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2016,126(9):3207-3218.
[18] Robert von Arx,Yves Allemann,Claudio Sartori,et al. Righ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conceived by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ies[J].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2015, 118 (10):120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