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的知識點匯總十篇

時間:2023-09-05 16:46:3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高二歷史的知識點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高二歷史的知識點

篇(1)

學生在初中的學習當中已經了解了一些串并聯電路的知識,對于一些簡單的電路圖學生可以清楚地了解其中的串并聯關系,但是一些學生只是簡單地知曉在串聯電路當中的電流是相等的等知識,而對實驗操作當中的高低電勢等知識卻沒有清楚的認識,同時也很少知道儀器的負極和正極該如何進行接。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因此在進行物理教學的時候,常常會需要對一些物理規律進行解析。比如可以強調在遇到有多條支路的電路時,可以選擇一條比較容易的支路進行連接,其他支路可以逐漸連接到電路當中;在進行儀器聯連接的時候,可以根據正極接高勢,負極接低勢的規律進行操作;在有電流流經的時候,電路所含有的電勢會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這些內容具有一定的復雜性,老師需要進行重點強調,使學生進行分別記憶,不僅可以有效解放學生的固定思維,也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物理解題能力。

二、閉合電路歐姆定律

一些學生無法靈活運用閉合電路歐姆定律,這是由于學生只是記憶公司,而沒有了解公式當中所蘊含的規律,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需要使學生掌握物理公式出現的原因,才能有效應用公式進行解決實際問題。尤其是在學習閉合電路歐姆定律的時候,需要對電源電動勢進行準確理解。電動勢是電源的特性之一,具有較強穩定性;在進行測量電動勢大小的時候可以通過測量未接電源之前的電壓,其數值是相同的;在測量電阻的時候,如果電路處于串聯的狀態,則總電阻則與多個電阻保持一致。如果電路處于并聯的狀態,則總電阻為各個電阻相加的數值。另外根據歐姆定律I=E/(R+r)可以了解到電阻、電壓、電流變化的影響,并且從中可以了解到許多規律。比如在總電阻變大的時候,電路當中的電流減少,并且電壓增加;在串聯電路當中,電阻的變化和電流、電壓是相反的;在并聯電路當中,電阻的變化和電流、電壓的變化是相同的。通過這些規律的學習,可以有效幫助學生進行靈活應用歐姆定律解決所遇到的物理問題。

三、電荷在磁場中的運動

篇(2)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2C-0158-04

電力系統的設備分為一次設備和二次裝置。一次設備指生產、變換、輸送、分配、使用電能的設備,如發電機、變壓器、線路、斷路器、電動機,等等。一次設備構成部分相對比較簡單、直觀,通過變壓器吊芯、電動機拆裝等對一次設備的安裝實訓項目可以清楚地觀察到一次設備的構成部分,從而較容易掌握其構成及工作原理。電力系統的二次裝置是對電力系統內一次設備進行監察、測量、控制、保護、調節等作用的裝置,主要包括測量裝置、自動重合閘裝置、備用電源自動投入裝置、繼電保護裝置、斷路器控制回路裝置、中央信號回路裝置等。二次裝置是保證電力系統安全生產、經濟運行、可靠供電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次裝置具有構成元件較多、裝置接線復雜、裝置構成不夠清晰直觀等特點,因而必須結合二次裝置的原理接線圖等二次圖紙才能更有效地掌握二次裝置的構成和工作原理。

識讀二次裝置的原理圖是電氣二次崗位的基本職業崗位技能。由于目前電力系統的二次裝置的自動化程度較高,功能比較完善,因而電力系統二次裝置的原理接線圖大多較為復雜。對于電力高職生來說,由于理論基礎知識相對薄弱,識讀二次裝置原理接線圖往往倍感吃力,而基于設計理念的四步識圖學習法的推廣與應用,將大大提高電力高職生二次圖紙的識讀能力,為將來的電力崗位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基于設計理念的四步識圖學習法的內涵

基于設計理念的四步識圖學習法,是從二次裝置各項主要功能分別采用哪些元件如何進行接線來實現的設計的角度逐步地去熟悉二次裝置的構成原理,其思路清晰,印象深刻,能讓學生透徹地掌握二次裝置的原理構成,熟悉裝置中每一個元件的作用及接線,在二次裝置的安裝、運行、維護、檢修的工作中做到胸有成竹,得心應手。掌握設計理念的四步識圖學習法,學生能做到化繁為簡,在將來的工作崗位上能快速適應新的二次裝置和不同廠家的二次裝置,迅速成長為企業生產一線的崗位技能骨干,并且具備對二次裝置進行研發設計和技術改造等能力。

基于設計理念的四步識圖學習法,具體方法及步驟如下:

第一步:熟悉裝置的作用。電力系統的二次裝置是對電力系統內一次設備進行監察、測量、控制、保護、調節等作用的裝置,因而在識讀二次裝置原理圖之前,首先要初步熟悉二次裝置針對相應的一次設備所起的主要作用。

第二步:基本功能的拆分。僅僅根據二次裝置的主要作用,還無法著手進行構成整套二次裝置的具體設計,還必須在熟悉裝置主要作用的基礎上,將二次裝置的功能進行拆分,具體分析為實現裝置的主要作用而需要滿足的各項基本要求。

第三步:分項逐步設計。針對實現二次裝置的每一項基本要求,按照由主到次、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的原則循序漸進逐項地進行裝置構成的過程設計。在實現每一項基本要求的設計過程中,分別分析應采取哪些二次元件,并設計具體的接線方式。

第四步:歸總分析裝置動作原理。將實現各個基本要求的所有元件、支路匯總構成整套二次裝置原理圖,依據原理圖紙分析二次裝置的動作過程及現象,進一步掌握二次裝置的作用及構成原理。

篇(3)

高二歷史的學習習慣課前的預習必不可少,只有預習,才能對課文有個大致的了解,明確重點難點,以便上課有目的、高效地學習。預習時遇上的疑惑,可做上標記,以便上課時重點突破,迎刃而解。預習時還要掃除文字閱讀障礙。預習就是自我學習的過程,體現出學習主體性原則。

上課認真記筆記,看書時圈點劃批,便于系統掌握,能夠分清主次。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多動筆墨還可以提高記憶力。古人講:“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之,思之,神鬼通之。”可見勤于思考多么重要。

歷史學習更要深入思考,大膽質疑,不然“讀史使人明智”只是一句空話。

我們常說“溫故而知新”,上完課要及時溫習鞏固。在溫習的基礎上,再去寫作業。很多同學等寫作業時,再把書拿來翻來翻去,這樣不僅學習效率底,而且掌握的知識也是支離破碎的。

高二歷史學習方法指導一、注意知識的系統性,整體性

注意比較學習法的運用

世界近代史不僅階段劃分明顯,而且幾條線索也非常清楚。即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運動的開展,資產階級思想運動,殖民擴張及社會主義運動和民族獨立運動等知識在各個階段基本上都有涉及,學習時要注意比較、歸納、概括,找出其共同點和不同點。

如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運動有17、18世紀早期資產階級革命(英、法、美),1848年歐洲革命和19世紀60、70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不同階段發生革命的相同原因都是資本主義發展,但資本主義發展的程度不同決定了不同時期資產階級革命發生的具體原因,革命的根本任務,革命的進程,革命的結局和影響有很大的差異。

又如思想領域出現的人文主義、理性主義、自由主義等進步思潮,其產生的原因,思想觀點,性質都有相同或相似之處,但處于不同階段的這些思潮其具體主張,歷史作用和影響又有很大的不同、學習時對一些相關歷史事件進行縱向聯系、比較、歸納,就能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認識歷史發展規律,提高學習效率。

關注小字,插圖和閱讀課的內容

作為文科班的學生,從高二年就要立足高考,注意知識的系統性,整體性。小字和插圖是正文的補充,學習時要緊密結合。對教材規定的閱讀課也要全面了解,尤其是一些重要的章節和重要的知識點在知識體系中是不可忽略的。如第一章第四節——宗教改革關于英國的宗教改革,第二章的第二節——歐洲封建國家的改革,第三節——西歐國家的殖民擴張,第三章的第二節——19世紀前期的歐洲和1848年革命等,把這些內容也加以掌握,才能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

二、歷史“死記硬背”也有技巧

注意中外史結合

中國近代史是世界近代史的一部分,在學習世界近代史時把中國近代史的相關知識聯系起來。如學習“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或“亞洲革命風暴”,就可以聯系“”和“運動”,對兩次發生的歷史背景,戰爭產生的影響和運動的地位有進一步的了解;學習“歐洲的啟蒙運動”,可以聯系“”和“”,認識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對中國革命的影響;學習“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可以聯系中國的“”和“中國民族工業的興起”,對中國工業化的起步,工業化的歷程及特點有進一步的認識。

通過中外歷史的聯系,比較,既可以拓寬知識面,又可以加速對中國近代史相關知識的掌握,使中外歷史形成有機的結合。

高二歷史的學習方法真正理解歷史學科知識特征,掌握歷史學科學習規律

宏觀上而言,歷史學科知識是把人類文明發展演進過程中的重要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編纂而成,從而體現人類社會發展的階段特征和發展趨勢。從微觀上講,就是要了解一個個歷史史實的前因、后果和大致過程。具有時空概念,了解歷史的縱向發展和橫向聯系是歷史學科的基本特征。理解了這一點,就會對歷史學科的學習有較好的思想準備。

明確學習任務,做到有的放矢

高二歷史教材采用模塊教學,內容結構是中外歷史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混編而成。再加上囿于篇幅的限制,一些知識環節是跳躍性的,缺少必然的關聯,尤其是高二第二學期的兩本選修教材的學習。因此,做好課前預習,明確學習任務,帶著疑問和思考走進老師的課堂,將有助于學習效率的提高。這個學習任務可以是一課的,也可以是單元的。單元導讀建議學生在本單元學習開始前一定要認真閱讀,它是對本單元內容的高度概述,并搭建了本單元的知識框架,而且闡述了本單元的課與課之間的知識聯系。比如必修Ⅲ第三單元的單元導讀,導言首先概述了本單元的內容,展示了人文主義精神的起源及演進歷程,其次,導言概述了本單元的三個學習要點:希臘先哲對人的價值的闡述;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對人文主義的倡導和弘揚;啟蒙思想家的觀點;第三,導言還指出了思想解放與科學發展之間的關系。

掌握好基本史實,建立起知識之間的邏輯聯系

掌握基本的歷史史實,建立起史實之間的聯系的過程通常首先是在課堂上,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因此,確保45分鐘課堂質量是學好歷史學科的中心環節和關鍵環節。保證課堂質量要做到:一聽,認真聽講,和老師進行有效的思維互動;二記,記錄每課的知識框架,對重點知識進行標注;三內化,老師當堂講述的知識最好能夠在上課時間內進行消化和吸收,不要給自己留下債務。否則,積累的問題越多,時間越長,學生就會成為“負翁”。四憶;是指對重要史實進行強化記憶。歷史學科的學習是建立在基本史實的基礎之上,識記重要史實是必要的,否則,一切都是“無米之炊”。其次,課后的復習和整理,建立起歷史知識之間的聯系。從一節課到一個單元,再到整本書。比如必修Ⅲ第一單元的知識,核心知識是講述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儒學)的發展演變過程。分為四個階段: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形成)漢代(出現新儒學,確立主流地位)宋明時期(儒學發展為理學)明末清初(儒學的批判發展)。建立起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更有助于對知識的理解和識記。歷史學科的學習切忌把歷史知識孤立開來,形成碎片化的記憶。

篇(4)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1―0120―01

一、打好基礎,重視高一高二歷史教學

高中歷史的學習方法和初中大不相同,高中歷史知識點多、難度大,知識所涉外延明顯且較為寬泛。由于每個學生的思維發展能力各不相同,高中老師的講課方式、習慣也和學生實際的學習實踐有所差異,這就往往會讓高一新生很不適應,導致一部分學生一開始就產生畏難情緒,對后續的知識就更難以理解消化,從而對高中歷史的學習越來越提不起興趣。

高一高二階段不僅僅是積累歷史學科基礎知識的階段,更是夯實歷史學科基礎能力根基,把歷史學科基礎知識逐步轉化為能力的重要階段。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從打好基礎入手,從培養學習興趣入手,從養成好的學法入手。一方面學習歷史必須要引導學生掌握學法,要理清線索,掌握要點,這是將厚書讀薄的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所謂“要點”,就是歷史事件和歷史概念的骨架,是歷史“鏈條”中的重要環節。提煉要點,必須具有邏輯概括的能力,這樣才能從繁雜的內容中提煉出記憶的要點,從而以綱帶目,化難為易,執簡馭繁;另一方面打基礎要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為目標,充分發揮“學案”等教學材料的導學功能和“合作學習”的智慧共享,讓全體學生能高效利用自主學習時間,完成基礎知識的學習,集中有限的課堂時間引導學生消化重點、難點,掌握知識要點和歷史節點。

二、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改革教法

篇(5)

(1)第一階段為夯實基礎,單元過關。我們深知雙基知識在高考中是至關重要的,沒有基礎,就談不上能力的提高,更談不上技能技巧的應用,這個任務在高一和高二完成。所以在這一階段,做到掃清每一個考點,突出重點、難點,不留任一個知識盲點。

(2)第二階段專題復習,重難點再現。經過高一高二,學生大體掌握了基礎知識,此階段我們著重提高學生的能力。把復習過程設計成一個個不斷提出問題、捕捉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最有效地節省時間,提高復習效率。針對學生存在的薄弱點,進行針對性的訓練,這一階段的考試題一般要有一定題量的能力題,以便不斷提高學生的應試技巧和水平,要求每一個學生都有一個集錯本(總結本),把復習中的經驗和教訓總結下來,不斷揣摸感悟。

(3)最后階段梳理知識脈絡,自行消化。這個階段有些同學錯誤認為高考已成定局,不重視回歸課本。所以我們進一步梳理高考考點,使知識網絡化,指導學生適度做題,注意多看課本,并提出在考試中應注意的問題和策略:答題速度的快慢節奏,字跡工整,先易后難等。

二、具體做到四抓四落實

(一)四抓

1.抓基礎知識和主干知識

(1)怎么看書是學生學歷史的基本功之一,因此我們重視指導學生看書的方法,看書要看正文,看目錄,看大事年表,要逐字、逐句、逐段地反復閱讀課本,弄清句與句間、段與段間、章節間的前后關系,弄清每一個知識點,熟悉課本知識,歷史概念,基本知識(時間、地點、人物、背景、歷史意義、影響、評價等。

(2)指導學生在看書的基礎上還要深入地理解,根據考綱上所列知識點,抓好每個知識點的內涵和外延。

(3)指導學生多次的反復記憶。遺忘快是學生學習歷史的最大的苦惱之一,這也符合學生記憶的規律,這就要求學生反復的記憶,給學生制訂固定的看書周期,不斷的反復看書反復記憶。我們還注意指導學生記憶的方法,如聯想記憶法、對聯記憶法、口訣記憶法等,要求學生根據記憶的內容和自己的實際情況巧記歷史。

為了做好上述的工作,我們特制定了一套詳細的看書計劃,具體每天看什么,看哪一節內容,把這些內容給細化,這樣學生就很有針對性。同時針對學生看的這部分內容,我們每周出一套試題進行檢測,這種做法能夠非常及時的鞏固學生的這部分知識,同時也能反饋出學生這部分的知識掌握程度,方便我們老師做好備考工作。

2.抓歷史學科立體網絡構建,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

網絡構建不僅在第二輪復習中,應該貫穿于整個歷史教學的始終。舊教材基本是按照時間順序對歷史進行敘述的,是一個平面系統,不能適應高考對學生能力的要求,這就需要教師在復習中對課本內容進行整合,指導學生把大量分散的、相對孤立的歷史史實、歷史概念納入完整的學科體系之中,變成脈絡清晰,主干分明,縱橫交錯的有條理的知識網絡。

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一方面注重歷史事件之間的橫向聯系,如英國工業革命、法國大革命,中國清王朝的統治。另一方面注重歷史事件的縱向聯系,如中國古代各個時期賦稅制度的演變,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中國的比較等。這些都使學生用聯系的方法學歷史,培養了學生歷史思維能力。

3.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強化課堂教學,抓好課堂40分鐘

特別到高三了老師和學生都感到時間不夠用,恨不能把時間掰開幾瓣用。學生的復習時間分兩塊,一塊是課堂時間,一塊是課外時間,其中課堂時間占主要地位,如何合理高效的利用課堂40分鐘的時間,避免課堂垃圾,是教學成敗的關鍵。我們高度重視上好每一節課,注重精講多練,力爭使每位學生收到最佳復習效果。

4.抓練習精選,答題規范,應試技巧

學生的時間是有限的,不能搞題海戰術,但是題目必須有針對性的做。做題的目的是鞏固知識點和補缺補漏,是了解知識點的遷移和變形,訓練各種題型的解法。我們挑選的題目大都是高考的典型題目,或者是好的模擬題。

復習的不同階段編制不同的練習以鞏固知識、提高解題能力。

一輪復習階段,按照復習進度的章節編制單元過關系列和高考考點背書提綱,步步為營,夯實基礎。

典型題好題我們還要求學生反復做,在訓練中鞏固知識,升華能力。給學生概括不同類型題的答題技巧與點撥,結合試題詳細具體講解。把握好每一次講評,努力把每一次講評都當成是一次答題技巧的傳授和規范答題的示范。

(二)四落實

1.落實學生復習計劃制訂和實施

有效的學習必須是有序的和有計劃的,是一個系統工程。有些學生有了計劃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會半途而廢,必須要老師及時的檢查跟蹤。指導學生制訂學習計劃,在計劃中每天固定的復習時間里,對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的進行定量復習,具體到每一階段甚至每一天的復習的看書量、練習量以及在一定時間里對教材的復習遍次, 教師進行及時的跟蹤檢查,確保落實到位。

2.落實講評和錯題糾正

每次考試后,我們都進行認真批閱,仔細分析答題情況,有些特殊學生還進行面批。通過試卷批閱,進行數據分析,統計出具體錯題量,發現具體問題所在,統計能力題與知識題的失分比例,以及與以前考試的不同之處等,并設計出幾道與錯的比較多的試題內容、題型相仿的備用題,做到舉一反三。

3.落實考點的掌握

如何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尤其是考點的掌握情況呢,除了單元和專題測驗、月考等重要的途徑外,我們還通過默寫、單純的選擇題訓練、學生之間互相抽背等多樣的方式,對考試說明上所列知識點進行拉網式的復習,做到不遺漏一個知識點。

4.落實培優補差計劃,抓好臨界生

抓好優等生、學習困難生和臨界生都是整體提高歷史成績的關鍵,也符合教育的面向全體學生的理念。我們對優等生著重在學習方法上進行指導和點撥,指導和檢查每一個階段的復習計劃的制訂和執行情況,作業面批。而學習困難生和臨界生的情況比較復雜,有的學生是學習方法問題,有些是態度問題,有些是基礎問題,有些是能力問題,我們對這些學生進行個案的歸因分析,對他們傾注更多的愛心,針對每個學生性格特征落實好幫教的對象、時間、方式、每個階段的目標等,建立學生檔案,每一次月考后跟蹤指導,找出提高他們學習成績的突破口。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溝通在高三比什么都重要。

三、自編資料,精選練習題,精編測試題

篇(6)

一、導讀首先應立足于引導學生認識并掌握歷史學科的基本特征

1.認識、掌握歷史重大事件是歷史閱讀的一大特征

歷史記載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它是由無數的歷史現象、歷史事實組成的,是歷史的客觀存在。歷史學 習的第一步就是認識、記憶這些客觀現象,不過,這是較低層次的閱讀能力。第二步的學習要求是,認識為什 么發生這些事?這些事件在歷史上起什以作用,有什么經驗和教訓?并能找出歷史的基本規律。這屬于較高層 次的閱讀能力要求。

記憶并掌握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是歷史閱讀的基本活動內容,占去學習歷史的大量時間。如何幫助學生高 效、省時、牢固地掌握歷史事實是導讀的一項任務。首先要引導學生認識到每個歷史事件都包含有原因、經過 、結果、影響(意義)四個部分。其中經過和結果是歷史事件的客觀存在。歷史的經過又分為時、地、人、事 四個基本要素。也就是歷史現象或事件的發生時間、空間、重要人物、基本過程。這四要素是歷史事件的精髓 ,記憶與表達歷史事件必須牢牢抓住四要素,并采用歸納法閱讀,要求做到準確、精要、完整。摒棄逐字逐句 、整段整章地死記硬背課文的陳舊閱讀方法。

2.因此,掌握歷史知識結構的閱讀,采用結構式的記憶法,能夠有效地促進有意義學習,增強學習興趣,提高 邏輯思維能力,從而提高學習成績。

二、加強導讀的基本做法

1.開設閱讀方法指導課

利用新學期導言課或專門開設學法指導課指導閱讀方法,學法指導課應注意介紹歷史學科特點,把記憶歷 史事件的“四部分”、“四要素”交給學生。介紹歷史發展的縱向線索和社會橫向面貌的基本內容,使學生對 歷史結構有初步認識,然后結合教學內容反復強化認識。

學法指導課的另一重要任務是介紹學習歷史的基本理論武器,即的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 義的基本原理和觀點,并指導學生運用理論武器去觀察、思考、解決歷史問題。

2.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培養閱讀能力 。

要使教師傳授的閱讀方法轉變為學生的閱讀能力,還需通過大量的思維訓練活動來完成。導讀必須重視學 生的實踐活動,包括課堂內外的教學活動。

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除了注意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還需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點。采用活潑多 樣的教學手段,充分調動思維積極性,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在思維訓練中提高閱讀能力。筆者就這一方面作了 一些嘗試。具體做法有:①強調歷史課的預習作用。學生依照教師的預習思考題預習課文,通過預習,認識課 文內容的基本結構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②發動學生設計板書標題,教師對他們設計的小標題進行評論、評比 。培養閱讀概括和提煉觀點的能力。對歷史事件的評價不局限于課文結論,不簡單灌輸觀點。而 是開展課堂討論,發動學生廣開思路,根據歷史的客觀情況,作合情合理的分析。這樣,在課堂傳授知識的同 時,使學生得到閱讀能力訓練的機會。

3.利用復習課培養閱讀能力 。

篇(7)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2-0142-01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著名物理學家丁肇中說:"成功的真正秘訣是興趣,因為興趣總在鼓舞著你向未知世界挑戰。"在多年的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就對學習歷史的興趣而言,高三學生積極性相對較高,畢竟是文科生,歷史又是主打學科;高二其次,可能因為有小高考的壓力,很多學生課堂上也能全神貫注;高一學生興趣最差,很多學生不喜歡上歷史課。為什么會出現在高一就厭煩歷史的現象?怎樣調動高一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這是很多教師在高一歷史教學中遇到的困惑,本文欲對以上兩個問題進行探討并找出解決之道,以對廣大同行有所幫助。

1.造成高一學生對歷史不感興趣的主要因素

1.1 n時因素:目前各校基本上按照新課程設置安排課時,高一年級歷史每周開設二節課,這就要求一課時的內容在一節課內完成。實際上由于知識容量大、學生基礎薄弱,一節課難以完成教學任務,常常要用一節半課或二節課完成一個課時的內容。

1.2 教材因素:初中歷史教材知識容量小、內容較簡單,高中歷史教材在結構上采取了"模塊+專題"的形式編寫,知識容量多,時間跨度大,內容介紹精要,歷史概念較抽象,對學生的學習難度加大,要求更高,不僅僅是知識的記憶,更注重能力的培養。高一新生普遍對高中歷史教材的體例不適應,學習起來感到吃力。教師為照顧大部分學生,在教學中不得不對初中學過的知識進行補充,因此感到非常耗時費勁。

1.3 學生因素:初中歷史的考試試題比較簡單,偏重于知識的識記,能力考查題所占比重小,中考又是開卷式考試,以致學生對基本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概念也不愿熟記。基礎知識差甚至一問三不知是普遍現象。筆者帶高一時就從未找到一位學生能準確說出中國歷史朝代的先后順序。而高中歷史教學是建立在學生對初中基本知識一定程度的掌握的基礎上的,沒有初中通史知識作依托,學習起來自然很吃力,甚至學不進去。進入高中后許多學生在思想上又極不重視,認為史地生等是副科,一些高一新生對歷史的閉卷考試形式和所應分值為100分感到非常驚訝。很多學生認為歷史學習只要考前背一下就行了,甚至一部分人認為學習歷史毫無用處。

1.4 教師因素。(1)對學生要求過高,操之過急,教學內容偏難。有些教師的課堂教學一味追求全、求廣、求深,對歷史事件左右比較、前后拓展,生怕遺漏一個知識點。面面俱到,沒有重點,"滿堂灌",學生面對繁雜的知識點,無所適從,逐漸喪失學習興趣。(2)教師的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方法單調。一些教師的課堂教學常常一支粉筆一本書,一講到底,呆板沉悶,沒有師生互動,沒有情境創設,沒有問題探究。有些教師沒有深刻理解"三維教學目標",只注重基礎知識的講解分析,不重視教學過程和方法的運用,更不重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和培養。

以上是導致高一學生厭煩歷史學習的一些主要因素,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注意這些因素,更要想辦法克服并解決這些因素,讓高一新生逐漸喜歡歷史,喜歡上歷史課。筆者認為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是成功進行高一年新生教學的前提。

2.培養高一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對策

2.1 大膽取舍教材,靈活使用教材,為培養學生的學史興趣擠出時間。高一年級課時吃緊,一課書的內容一節課講不完,對此,必須根據新課標要求,考慮高一新生實際能力水平,控制好深度和廣度,大膽取舍教材,靈活使用教材,抓主干知識,抓重難點知識。教學結果表明,一節課內,如果教學面面俱到,四處出擊,則其結果是一面不到、處處游擊,教學任務完不成,學生對教學要求領會不了。教師要通過對教材的抓大放小處理為激發學生的學史興趣擠出時間。

2.2 拋開高考教學,重視基礎教學,為提高學生的學史興趣減少阻力。筆者聽過很多市區級公開課,發現為數不少的老師把高一的歷史新授課幾乎上成了高考一輪復習課,拼命加大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還理由很充分的認為是為高二文科班打基礎。事實上,只要分析一下高一年級的學情與教情就會發現我們在做吃力不討好,事倍功半的事。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一問三不知、思想上又極不重視的學生和體例新、跨度大、跳躍性強的教材以及高一歷史學科的尷尬地位。眾多的不利因素決定我們高一的歷史教學應以重視基礎教學為定位,以提高學生的學史興趣為目標。過早的憂慮高考于事無補,反而造成一團亂麻的局面,更何況還有大多數以后是要讀理科的學生。學的沒興趣,即便為了高考也將成為負擔。學的有興趣,困難就變成樂趣了。

2.3 更新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式,全方位激發學生的學史興趣。新課程倡導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同時倡導教師采用靈活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創造必要的前提。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主動學習。因此要提高學生的學史興趣,就要求我們應轉變陳舊的教學觀念,改變單調的教學方法以適應新課程、新學生的需要。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

篇(8)

不少人持有“歷史無用論”,所以不想浪費時間在這一科目上。殊不知厚重的歷史就是我們的根!它是一個民族的靈魂!高中歷史教學除了可以作為加強道德修養增強我們的愛國情感和國際主義精神的一個手段之外,還可以提高我們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高中歷史不是初中歷史的簡單重復,例如它在學習目標方面,除了要求必須識記基本的史實之外,還特別注重理性分析和學習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二、夯實基礎

1.對于課本文字內容的學習應做到

一是熟讀課文。“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只有反復閱讀,才能更好地領悟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影響、意義等等。雖然現在的高考幾乎不再有哪一道題目本身或者答案可以直接從課本當中得出的,即使是一道選擇題也往往是考查兩個以上的知識點,其中又有對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考查,但是不管專家怎么出題,它都不能脫離教材本身的內容,它都立足于課本。二是標注重點,加強記憶。看書必動筆,對于課本中的基本知識點、基本結論要做好標記,有所側重地識記。記憶的方法有很多,如順序記憶法、隔年記憶法、諧音記憶法、口訣記憶法、詞頭記憶法、對比記憶法、歸類記憶法等。

2.養成“左圖右史”的習慣

歷史地圖和圖表內容可幫助我們形成準確的空間概念,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有效地減輕記憶負擔。對于這部分教材內容一般這樣處理:一是據史讀圖。即把教材文字相關內容落實到地圖上,再現其空間位置,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二是據圖說史。即根據歷史地圖復述材料內容,借此檢查歷史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加深鞏固、記憶。三是據圖分析。即根據地圖或圖表設置歷史問題。四是以圖補文。即利用地圖中隱含的知識點,補充教材的正文內容。

三、提高能力

在學習基礎知識的過程中,我們要逐漸了解和掌握高中歷史學習的基本要求,掌握學習方法。比如類比遷移,總結解決問題的規律性。這樣不僅有助于解決同類歷史問題,而且有助于認識歷史事物的本質。例如通過對一些歷史事件基礎知識的學習之后,我們應該可以基本了解到:要初步了解一個歷史事件的概貌,必須掌握這個事件的背景、經過、結果、性質,并據此對這個事件產生的影響和作用進行分析。對歷史事件背景的分析,則一般要從當時中國國內的政治、經濟、階級關系、思想等方面入手,同時還應該考慮到當時的國際形勢,把中國歷史置于世界大環境中去考查,從中認清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或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對事件性質的判斷,則要從事件主角的階級屬性、事件的任務或目的動機、事件發生的方式、事件的發展前景等方面去思考。掌握了這些基本要求后,我們才有可能去探討如何更有效地理解掌握這些知識,最終形成相應的學習能力。

掌握一定的歷史理論,學會運用歷史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分析歷史現象和歷史事物,揭示其本質,闡述歷史發展的規律,培養全面地、辯證地分析問題、認識問題的能力。高中歷史常運用到的理論主要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范疇和基本觀點,它主要包括以下四個內容:第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第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第三,歷史是人民創造的;第四,歷史是不斷向前發展的,違背歷史發展的潮流必將滅亡。以上四大歷史理論,不論是在材料題還是在選擇題都有可能運用得到。

比較辨析。歷史課本中有不少的事件是存在相同點的,比如高一近代史中的和,高二歷史中的美國的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等,這些事件如果能運用比較的方法來學習、記憶的話,思路更清晰,記憶更深刻。一般可以從這幾個方面進行比較:一是背景要素中的原因、條件、目的;二是內涵要素中的特點、特征;三是后果要素中的性質、作用、影響等。通過比較找出它們各自的本質特征和不同點,明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和相同點,概括分析得出一定的結論或認識,以準確、深刻地認識歷史事物。

歸納概括。每學完一節課、一章的內容,要及時梳理它的知識結構,做到胸有成竹、了如指掌,正確認識歷史發展的階段性和階段特征。

掌握處理文獻資料的能力。這是歷史學科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高考考查的主要能力,特別是近幾年的高考,從選擇題到材料題,幾乎都是以材料題的形式出現。解答材料題一般應遵循如下原則:第一步,閱讀材料所提的問題,并審清問了哪幾個問題;第二步,帶著問題認真閱讀材料及其出處,如文件、書籍、年代、人物等;第三步,找出材料的關鍵語句或者詞組,并用筆做標記;第四步,簡明扼要地寫出自己或歷史的分析結論,且要條理化、序號化、層次化。

篇(9)

“授人魚,供一餐之用;授人漁,則享用不盡。”學習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律和正確的方法,才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交給學生的應當是一把開啟知識之門的鑰匙。針對高考要求,歷史學科尤其應側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和知識內容的規律性把握以及高考解題的引導。

人類歷史的發展和歷史事件本身都有其發生與發展的客觀規律。教師在自己善于把握規律的同時,應教會學生如何運用規律分析歷史問題。要做到這一點,教師要將講授的側重點從以歷史過程為中心轉向以歷史發展的邏輯關系為中心。很多教師對教材相當熟悉,每到高考復習時把線索講得頭頭是道,學生卻在下面不知所云。其實歷史教科書上占篇幅最大的是一件件具體的歷史事件。這些就高中的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而言,完全可以通過閱讀得到解決。教師課堂上的講授應把重點放在分析事件發生的背景、原因以及事件發生后對歷史發展的影響等問題上。即透過歷史事件的分析讓學生了解歷史發展的本質聯系,培養學生逐步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分析方法。

高考解題方法的引導,對學生成績的影響非同小可。歷史題型分選擇、材料和問答三種,各大題型內部又分為若干題型。有關歷史題型的解法比比皆是。但考試下來,很多學生仍答得不得要領,其主要原因在于答法與題目脫節。運用“講練結合”講授法,可輕松解決這一難題。“講”要精神,“練”要活練。在講授歷史事件的同時,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將涉及相關知識點的歷年高考試題糅合其中,以講帶練,以練帶講,趁熱打鐵,當堂鞏固。至于表達能力,首先要學生理清思路;其次要文字通順,表達簡潔;再次要史論結合,以理服人,觀點鮮明,邏輯嚴密。

二、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歷史學科博大精深,針對高考能力要求,高三學生獨立學習時應具備以下良好習慣:①讀與釋疑習慣:閱讀課文并善于從字里行間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必尋找問題答案。②記習慣:包括課堂筆記和讀書筆記。③寫提綱習慣:即理清線索和課本知識結構。④理習慣:將每次試卷、每本筆記、每張卡片、每份表格分門別類地收集起來,尤其是建立錯題庫。

上列習慣中較難培養的是閱讀釋疑和編寫提綱。閱讀釋疑習慣的培養關鍵在于引導學生吃透教材,形成精讀、分析、鉆研的習慣。教材不光蘊含著豐富史實,而且也是史與論結合的最好的范例。根據課本史實,探究歷史問題,得出歷史結論并對之進行研究,這是對高三學生的基本能力要求之一。編寫提綱是整理教材結構,將課本由厚變薄的過程。歷史知識包羅古今中外、紛繁復雜,但萬變不離其宗。課本各個具體歷史時期的編寫一般分縱橫向兩個方面。將線索一開始復習時便教給學生,讓其在教師指導下逐步學會自己縱橫歸納,做到胸有丘壑。

學生難以把握的往往是具體知識之間的聯系。為此,教師應進一步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習慣,將教材化難為易。邏輯推理分為:對應推理、因果推理、演繹推理、類比推理、遷移推理、線索推理、規律推理、分解推理、順向推理、逆向推理等十種方法。教師可將各類知識進行歸類之后,再讓學生舉一反三。

三、激發每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篇(10)

1.分析必修科目的學測說明(以2014年為例)

從學測的命題指導思想來看,學測力圖體現基礎性、公平性、時代性、創新性和情境性,以科學評價引導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有效實施。從測試能級看,學測主要側重于調動和運用歷史知識,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敘述和闡釋歷史事物這三類。從測試具體內容看,學測的知識點都是各專題的主干知識,在所有202個二級內容中,“了解”要求的有132個,占比65%。從試卷結構看,試題難度比例中容易題占70%,中等難度題占20%,較難題占10%。

綜上所述,必修科目主要測試學生對主要史實的了解狀態、基本的歷史思維能力和必備的人文素養。

2.分析近四年來的學測試卷(以2011、2012、2013和2014年江蘇學測試卷為例)

圖表一:2011―2014年學測試題知識點來源分布圖

圖表二:2011―2014年學測試題能級分布圖

注:①表格中的百分比是分值占比。 ②能級1-4分別為:調動和運用歷史知識,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敘述和闡釋歷史事物,論證和探討歷史問題。 ③在能級分類時,如果涉及多重能級要求,以主要考查能級計入。

盡管數據統計很費事,統計口徑也會因人而異,但從統計數據中我們大致可以得出如下結論:(1)學測必修科目知識點的考查仍然與教材知識密切結合,年均約88%的分值與教材知識相關。(2)在材料情景成為命題趨勢時,年均約60%的分值需要我們閱讀、解析材料獲得,這對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和語言理解能力提出較高的要求。(3)從能級目標分布看,歷年的試卷基本能夠在四級目標上做到全面覆蓋,但側重在前三個能級目標,即調動和運用歷史知識,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敘述和闡釋歷史事物,年平均分值占比約為91%,但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能級4即論證和探討歷史問題能力也增長的趨勢。連續四年數據的量化分析可以驗證學測與課標、考試說明的要求基本吻合。

根據以上兩個方面的分析,學測試題主要是對主干知識、基本能力的考查,題型以基礎題為主,在短時間內集中地講與練,學生能夠掌握一些基礎知識和基本的應試能力,“保C”問題較小。但是在材料情景成為命題趨勢下,教師的講和學生的練不可能涉及所有的知識點,對材料解析的視角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試圖以全講全練來替代一切顯然是行不通的,“沖A”難度很大。“白羽雞式”的教與學將使新課程精神不能得到張揚,歷史思維、創新精神、價值觀念、人文素養不能在課程的學習中得到落實。對于原本就不喜歡歷史的理科生們,在這樣的課堂中如同遭受著鈍刀的宰割,有點兒效率恐怕也是依靠高耗換取的,效率之低下可想而知。

二、設計與例證

課程目標決定考試目標,應對學業水平測試的課堂教學首先要從課標出發,分層次地落實課程目標,讓學生獲得不同層次的發展。具體而言如下所述。

1.合理地選擇教學內容

依據課標、教學要求和測試說明等學科指導性文件,選擇面向考試的教學內容,既不是單純的教教材,也不是單純的羅列和鋪展歷史知識。而是將歷史新課程精神懸于頭頂,謹嚴而又富有創意地分解新課標的內容標準,充分而又節制地闡釋內容標準里的知識內涵,擷取校情和學情能夠接受的內容塊面,內容的確定才是效率的依據。[3]我們以“工業革命”為例。內容標準:了解兩次工業革命的基本史實,探討其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必修科目的測試內容和要求:了解工業革命發生的主要條件,了解兩次工業革命中的主要發明,了解兩次工業革命中生產組織形式的創新,認識兩次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

無論是內容標準還是測試要求涉及歷史概念(工業革命、生產組織形式)、歷史線索(工業革命的發生、世界市場的發展)、歷史認識(工業革命對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歷史階段(兩次工業革命),當然還涉及歷史的過程與方法(了解史實,探討影響),以及價值觀(認識影響)。針對這些教學內容要素,我們可以進行細分:需要“知道與了解”的為工業革命的概念,工業革命的主要發明創造,工業革命的形成條件。需要“理解和認識”的為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辯證地認識“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觀點。對內容標準進行細致合理的分解,既是新課改的教學要求,也是教學功利化的使命。

2.通過學生的學習行為分解的內容才能轉化為他們的知識與能力

時下常用的材料教學法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在識讀、記憶、體驗、表述、制表歸納、質疑、比較中逐漸形成一個較為系統的知識體系,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理解和解釋歷史,培養學習歷史的興趣和激發歷史學習的激情。[4]此外,觀察式教學、思辨式教學效果也很好。觀察歷史實物、歷史圖畫、歷史環境等可以使學生具有更為敏銳的觀察力,從而為學生思維能力、想象力乃至創造能力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學生從歷史材料中獲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也漸漸地獲得提升。歷史的學習不僅僅在于讓學生掌握必要的知識和能力,還在于讓學生依據有關材料能獨立思考、質疑、認識和判斷,得出相關的結論,同時也能在已經學到的知識、能力和方法的基礎上進行知識的遷移,在思辨的過程中正確運用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等形式,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和創造性思維能力,以獲得對歷史過程的初步認識,掌握歷史概念,對事實和性質進行判斷和推理,從而達到深刻理解和認識歷史的目的。還是以“工業革命”為例,我們可以用五個步驟來轉化分解后的教學內容。

第一,教師用“資本、勞動力、市場、政治環境”等關鍵詞去啟發學生,使其通過知識遷移,了解英國率先進行工業革命的原因。

第二,指導學生制作“工業革命中的主要發明創造”的表格,一方面進行知識整理,另一方面面對成就表,談談兩次工業革命中的科學家、發明家的故事,體會他們的科學探究精神。

第三,繼續用圖表的形式來組織教學,即工業革命的線性進程:棉紡織部門 動力部門交通運輸部門。

第四,進行材料解析、圖片觀察等,重點從“世界市場的孕育和成熟”以及“世界連接為一體”兩個方面分析討論工業革命的影響。

第五,圍繞“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展開辯論,探討并認識工業革命為世界市場的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先進的技術基礎,同時就后工業革命時代國際貿易和殖民主義、物資和物種交流、人口遷徙與種族融合、文化的交流與撞擊、各種社會形態的沖突與選擇等議題進行思考和交流。[5]

3.培養良好的閱讀和解決難題的考試品質

重復、機械的訓練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們的應試技巧,但這種技巧會隨著訓練的消失而逐步消失,而且這也會使我們的課堂失去潤澤之感,選拔失去愉悅之情,注定是一種高耗而又低效的行為,更不可能成為學生終身受用的品質。閱讀、審題、解析、歸納、表達、書寫等良好品質的形成,一方面可以通過教與學的雙向行為在活動中逐步提升這種品質,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典型例題的講解和適度的訓練使其得到養成和提高。當然我們也不要忽視對學科知識和技能的遷移和應用。只有這樣,技巧才能沉淀為自己的學科素養,成為一種品質。猶如上文設計的教學步驟,在第一步中,教師用關鍵詞啟發,使學生開闊了視野,打開了思維的閘門,鍛煉了知識遷移的能力,學會了舉一反三。在第二步和第三步中,學生通過制表,學會了歸納;通過讀圖,學會了觀察。制表和讀圖也讓學生進一步清楚理解了工業革命的概念,懂得了史論結合的道理。在第四步中,材料解析讓學生養成閱讀、提取有效信息、歸納、表述和書寫的好品質。在第五步中,學生通過辯論,訓練了思維,錘煉了語言,學會了合作、交流、判斷和推理。如此長期地鍛煉下去,怎愁學生的學養不能提升呢?

三、從鈍刀宰割到如飲甘泉

不難看出,有效且高效的教學行為應該是圍繞著內容目標,在師生的互動交流中步步為營,穩健推進。那種不斷地講、反復地練的教學不適合歷史學科的特點,也會使課堂變得沉悶、機械和索然無味,無論對于教師還是學生都是鈍刀的宰割。新課程和考試并不矛盾,用新課程的眼光審視考試不應只是一種技術行為,圍繞教師給出的“標”,師生之間通過雙向乃至多向的互動,在體驗中不斷地提升教師的教養和學生的學養。我想無論是從“沖A”、“保C”的功利視角還是新課程視角看,上述教學設計是目標實現的必由之路,如此師生才能如飲甘泉。

注釋

[1]必修科目的學業水平測試在下文中簡稱學測。

[2]白羽雞:生長速度快、飼料轉化率高的雞種,常被冠名為“速生雞”。本文所指的“白羽雞式”教學是指希望通過短時間的講、練、背,提升學生的應試能力的教學方式。

上一篇: 談談科學技術成果的轉化 下一篇: 快遞行業市場結構分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国产资源动态gif | 日本永久免费Aⅴ在线观看 午夜激情视频国产 |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影院八 亚洲人人夜夜澡人人爽 | 制服丝袜国产中文亚洲 | 亚洲欧美久久一区二区 | 在线观看国产高清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