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5 16:46:2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骨折手術后的護理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手術對患者而言,是個很大的刺激,患者常會精神緊張,坐臥不安,害怕麻醉意外,害怕手術失敗落下殘疾。不少患者會問手術中是否會疼痛,手術后疼痛劇烈怎么辦;擔心造成過重的經濟負擔,害怕影響工作和家庭生活;有的患者聽到或見到過手術失敗或發生醫療事故的事例,希望手術由技術水平高的醫生主刀等等。手術前夜盡管服用鎮靜安眠藥,但多數患者仍難以入睡。手術前的這種不良心理狀態得不到緩解,將會直接影響到手術效果及術后恢復。因此,要求護理人員要有耐心、有水平,用恰當的語言向患者解釋病情及手術情況。要根據患者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的差異,合理、恰當地向患者解釋手術前的準備,簡單介紹手術過程及術后采取的護理措施,使患者精神有所放松,增加其安全感。對手術前需留置尿管或胃管的患者,需向患者說明。對心理負擔較重的患者,在交談時應了解其焦慮的原因所在,應突出介紹該患者手術的有利條件,介紹手術醫生和麻醉師的情況,樹立醫生的威信,使患者做到心中有數。另外,骨科患者住院時間較長,可以介紹其詢問同類手術患者情況及信息,這對術前患者情緒影響很大,可以增加其安全感。經過術前的心理護理,使患者產生信任感以消除其恐懼心理,很好地配合手術治療,對控制術中出血量和預防術后感染都是很有益的。
2 術后患者的心理活動及護理
術后患者最急切想了解手術效果。因此護理人員應該用關心、體貼的語言告訴患者一切正常,手術很成功。因為此類患者一般不采用全麻方式,手術過程始終是清醒的,所以患者始終精神很緊張,此時被告知手術很成功,患者又見到自己的家人,此時心情才放松,應該讓其安靜休息,保存體力。
術后患者,身體很虛弱,情緒煩躁、易怒,睡眠不好,應注意保持環境整潔、安靜,病房空氣清新,減少探視,減輕不良情緒刺激,治療操作應集中、輕柔,爭取患者家屬配合。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交通工具的日益普及,隨之而來的事故也日趨增多,需要骨科手術的患者隨之不斷增加,骨科手術部位感染是手術后較為嚴重的并發癥,是影響臨床治愈的主要原因,不僅造成傷口延遲愈合,同時也給患者造成極大的痛苦。骨科患者術后感染的預防護理尤為重要,為降低術后感染的發生概率,提高護理質量[1]。筆者對本院骨科收治的936例患者的病情進行跟蹤調查,并對骨科手術患者術后感染的預防進行探討,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1-12月骨科手術患者936例,其中男620例,女316例;年齡3~89歲,平均42.6歲;其中創傷骨科手術327例,四肢手術278例、脊柱手術134例、其他197例。
1.2 診斷標準 依據2001年衛生部頒布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進行診斷。
1.3 調查方法 專職人員與科室監控護士協同進行目標性監測。制定統一表格,逐項填寫。表格內容包括性別、年齡、診斷、手術名稱、手術時間、是否發生醫院感染等內容。
2 結果
本組共發生手術切口感染者16例,感染率為1.7%。骨科術后感染患者的部位:上肢3例,占18.8%;脊柱3例,占18.8%;膝關節1例,占6.3%;髖、股骨5例,占31.3%;脛腓骨1例,占6.3%;腳踝處2例,占12.5%;足部1例,占6.3%。由此可得感染部位主要分布在下肢、脊柱、上肢。骨科手術后患者住院時間與感染率的情況如下:1周內1例,感染率6.3%;2周內2例,感染率12.5%;3周內5例,感染率31.3%;4周內6例,感染率37.5%;4周以上2例,感染率12.5%。由此可得骨科發生感染的時間主要為住院3~4周,感染率為31.3%、37.5%;發生最低為1周內,可見住院時間越長,切口感染率越高。
3 護理
3.1 術后切口感染的護理對策 手術切口感染的防治是一項復雜的、持續性的工作,術后切口感染往往與多種因素相關。因此,要預防術后切口感染,應采取一系列的預防控制措施。
3.1.1 術前護理 仔細檢查手術區域,做好術前皮膚準備工作,徹底清除手術切口部位和周圍皮膚的污染。術前備皮應當在手術當日進行,確需去除手術部位毛發時,應當使用不損傷皮膚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發[2],避免備皮過程中的皮膚損傷,以減少術后感染。術前對患者應進行全方位多方面評估,尤其是老年患者,手術前應提高警惕。老年體弱的患者,往往有基礎疾病,應及時并積極治療原發疾病,同時加強營養支持,增強機體的抵抗力,有效降低術后切口感染的發生。
3.1.2 術中護理 各種手術器械的滅菌是預防切口感染的關鍵。應該采用正確的滅菌方法,并結合科學的監測手段,達到滅菌效果。對預計手術較復雜,手術時間較長手術,應盡量安排在第一臺,減少因接臺引起的感染危險因素。此外,手術醫師應提高專業技術水平、熟練掌握手術技術,充分暴露手術術野,縫合時避免留殘腔,做到充分引流,護理人員密切配合手術醫師,及時應對手術中發生的變化。手術護士在手術前應做到對手術情況了如指掌,術中認真配合,積極參加術前討論,以純熟的技術配合,加強團隊合作盡量縮短手術時間,防止發生切口感染。
3.1.3 術后護理 術后醫務人員接觸患者手術部位或者更換手術切口敷料前后應當進行手衛生。為患者更換切口敷料時,要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原則及換藥流程。術后保持引流通暢,根據病情盡早為患者拔除引流管[2]。護士要定時觀察患者手術部位切口情況,一旦發現有感染跡象,應及時拆除部分縫線,充分引流,并加以抗感染治療,防止感染進一步發展;此外,術后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給予合適的支持治療,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3.2 嚴格控制手術間內人員流動 相關資料研究表明,手術室浮游菌落數量在手術開始時降落最大,術中將為低值,手術結束又出現峰值,表明手術室細菌數量與人員流動有重要關系,手術護士需在手術前將所需物品準備就緒,減少不必要的人員走動,減少患者的翻動[3]。盡量避免手術間門的頻繁開啟次數,盡量避免人員流動,減少一切可能引起手術感染的因素。
手術是治療外科疾病的主要手段,但手術也會帶來手術部位皮膚和組織的損傷,當手術切口的微生物污染達到一定程度時,會發生手術部位的感染。針對危險因素,醫護人員一定要將手術部位感染的預防提到一定的認知高度,要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規程及嚴格落實手衛生制度,加強手術室及外科病房的管理,對患者術前、術中、術后的每個細小環節均應嚴格控制,使醫院感染概率降至最低,保證患者安全,避免因感染而帶來的不良后果。
4 討論
本次監測髖、股骨手術的感染率最高,因為此部位手術切口深,手術復雜,切口暴露時間長,牽拉及組織損傷較嚴重。同時病原菌可黏附在內植物的表面,其代謝產物可形成生物膜,增加了致病菌對宿主免疫和敏感抗菌藥物的耐受性,使感染的風險增加[4]。
實施手術的時間越長,則切口感染率越高。這是因為切口感染與皮膚表面的細菌數量、切口中的細菌數量、切口敞開的時間呈正相關,手術時間越長,發生細菌感染的概率就越大;此外,筆者發現急診患者的切口感染率明顯高于擇期患者。急診手術由于時間倉促,術前準備不夠充分,不能全面評估患者的情況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從而切口感染的概率增加。
手術后病房環境與手術切口感染相關,有資料顯示,病區的環境不潔及醫務人員的手清洗消毒不當,可將病原菌帶入傷口引起感染[5]。所以一定要加強病房管理,每天開窗通風,保持病房空氣清新,同時醫務人員一定要落實手衛生制度,避免造成交叉感染。
參考文獻
[1]陸惠根,張中偉,徐紅偉.骨外科手術切口醫院感染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8):1548-1550.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外科手術部位感染預防和控制技術指南(試行)》(衛辦醫政發〔2010〕187號)[S].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10.
[3]劉文英,劉媛,張楠楠,等.骨科無菌手術切口感染臨床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13):2689-2690.
【中圖分類號】R826【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2-0068-01
隨著年齡的增加,骨折機率增大,尤其是女性因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質疏松更加明顯,所以股骨頸骨折多見于老年人,輕微的直接或間接外力即可發生骨折,創傷后患者長期臥床機體代償能力和組織修復能力均降低,易發生骨折延遲愈合,而且不少老年人合并有高血壓、心臟病及其他疾病,所以及時恰當的治療和護理對預防肺炎、泌尿系感染、褥瘡等并發癥的發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后期功能鍛煉也是治療的一個重要環節。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50例為我科收住均為60歲以上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60~70歲37例,71以上23例,女28例,男22例,本組患者均治愈出院。無并發癥發生,無一例形成下肢廢用性萎縮。
1.1 針對老年人緊張、恐懼、煩躁心理,耐心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說明手術的目的和意義,消除其思想顧慮,鼓勵患者有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手術。
1.2 協助醫師做好各項化驗檢查,并做好生命體征的測量,對癥處理。
1.3 術前3天做好患者的皮膚清潔工作,如洗澡、剪指甲等,嚴格備皮范圍,上到胸骨柄,下至小腿前后過正中線,包括會陰。囑其保暖、防感冒、忌食生冷刺激性食物,防腹瀉,為手術打下良好的基礎。
1.4 術前一晚飲用一杯熱牛奶或適當給予鎮靜劑,保證患者充足睡眠,術晨囑患者排空大小便,留置好尿管,協助穿好手術衣,女性嚴禁化妝,手術室護士來接。
2 手術后護理
患者從手術室回病房后,去枕平臥、頭偏一側,禁食水6小時,抬高患肢,保持患肢外展中立臥位,忌側臥位,盤腿內收、外旋等,觀察刀口流血及末梢血液循環及感覺運動情況,保持切口下敷料干燥,并定時換藥,保持負壓引流通暢,注意觀察引流量和性狀,引流量一般為200至800毫升。如引流量持續增多,色澤鮮紅,要立即報告醫生,做好搶救失血性休克的搶救工作,如建立良好的靜脈通道等,可暫時關閉引流器取消負壓,引流一般在術后切口疼痛可遵醫囑給予止痛藥物。
3 飲食護理
老年人骨折初期由于疼痛、憂慮、緊張加之臥床易出現腹脹、納呆、大便秘結等癥狀,飲食多餐,忌辛辣、油膩、腥發食品。骨折中后期疼痛已減輕,情緒基本穩定,應給予足夠的營養和能量,進食多鈣易消化食品。
4 專科護理
術后根據不同情況做牽引治療,牽引視病情分皮牽引和骨牽引。皮牽引時要注意牽引套有無松散、滑脫,骨牽引時應避免牽引左右移動,每日兩次用碘伏滴于骨牽引處。無論是皮牽引或骨牽引,都應觀察肢體的膚色、溫度、感覺、運動情況。同時嚴格檢查患肢是否處于外展中立位,如有偏差隨時調整。注意牽引滑輪與牽引是否起至牽引作用,中途有無阻力或被壓迫。定時測量上下肢長度,防止牽引過度或不足。
5 預防并發癥
骨折患者長期臥床,最常見的并發癥是便秘、泌尿系感染、褥瘡等。要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使患者及家屬要有耐心,消除不良情緒,幫助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并使其自覺接受飲食治療。多食青菜、水果、粗纖維食物,保持大便通暢,多飲水,每天至少1500毫升到2000毫升,預防泌尿系感染。多做擴胸運動,深呼吸,鼓勵做有效咳嗽,預防墜積性肺炎的發生。做好皮膚護理,注意保持床單清潔、干燥無渣屑。防止褥瘡的發生。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452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8-2773-01
骨折是一種由于外傷或病理等因素導致骨質出現部分或者完全斷裂的疾病,其主要的臨床表現為骨折部位出現壓痛、腫脹及瘀斑,嚴重者甚至部分或者完全喪失肢體功能,使患者的自理能力受到影響[1]。我院通過對骨折患者采取不同的護理措施,在比較不同護理模式對骨折手術后患者自理能力的影響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自2011年5月至2012年7月共收治骨折患者180例,其中男102例,女78例。年齡18-64歲,平均年齡38.6±2.8歲。骨折部位:脛骨骨折42例,股骨骨折35例,肋骨骨折34例,肱骨骨折28例,撓骨骨折18例,指骨骨折14例,其他骨折9例。隨機將180例患者平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90例,兩組患者在病情、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等方面無明顯的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加壓鋼板內固定治療。
1.3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的方法,包括心理護理,飲食指導,健康宣教,出院指導等方面的護理。觀察組采取康復護理模式,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增加康復訓練計劃。
1.3.1 心理護理 醫護人員對待患者的態度要和藹、親切,耐心的與患者進行溝通,注意聆聽患者的主訴,消除患者的焦慮與不安等不良情緒,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從而積極的配合治療。向患者的家屬講解患者治療過程中家人的支持與安慰的重要性,滿足患者的愛與歸屬感。
1.3.2 飲食護理 指導患者建立合理健康的飲食習慣,鼓勵患者多攝入高蛋白、高鈣、高維生素、高熱量的飲食,促進機體的愈合和康復。患者由于長期臥床,活動量減少,叮囑患者多飲水,多吃新鮮水果及蔬菜防止便秘的發生。
1.3.3 健康宣教 根據患者的骨折部位,用易于患者理解的語言向患者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及疾病的預后。指導患者聽音樂或看書以分散注意力,減輕疼痛的不良影響。幫助患者保持合適的臥位,如平臥位或健側臥位,采取有效的制動,抬高患肢促進血液回流,減輕患處的疼痛和腫脹[2]。
1.3.4 預防并發癥 術后給患者常規使用抗生素防止發生感染。合理使用彈力繃帶,防止過緊或過松。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及病情變化,及時更換傷口敷料。保持患者皮膚干燥、清潔,及時更換衣物及床單位,防止壓瘡的發生。
1.3.5 康復訓練 根據不同患者的病情不同制定科學的康復訓練計劃,手術后前期可采用理療如熱敷、冷敷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從而減輕疼痛和腫脹。術后1-3周,主要進行制動休息,可以小范圍的按摩、被動活動,不宜進行關節活動。術后3-6周,可逐漸的進行主動鍛煉,如關節屈伸活動、肌肉等長收縮等。術后6-8周,可進行負重練習、旋轉等運動[3]。
1.4 療效評價指標 通過肢體功能評分和生活自理功能評分來評價患者自理能力。
1.5 統計學方法 將所得數據錄入SPSS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采用t檢驗,當P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術后自理能力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兩組觀察指標差異明顯,P
3 討論
骨折不僅給患者帶來生理上的痛苦和不適,還會給患者帶來焦慮、煩躁、抑郁等不良情緒,患者由于擔心疾病的預后而出現心理上的不適應。對骨折患者的健康宣教和心理護理很有必要,但是由于骨折患者的特殊性,只采用常規護理并不能有效的幫助患者早日康復。因此,康復訓練在對患者進行肢體功能訓練和日常生活訓練方面意義非凡,直接影響著患者術后的自理能力[4]。
綜上,康復護理在促進骨折手術后患者早日康復和自理能力的恢復方面有著積極的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靖.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對骨折病人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復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1,25(9B):2398-2399.
1 臨床資料
31例骨折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男18例,女13例,年齡為52~74歲,平均65.3歲。既往有糖尿病史22例。9例為人院檢測時發現患糖尿病。上肢骨折9例,下肢17例,其他5例。經過手術治療和護理。31例患者中27例甲級愈合,3例乙級愈合,1例丙級愈合,無延期愈合者。
腰椎骨折是臨床上較常見的創傷,它需較長時間的臥床治療,易出現各種并發癥,對工作和生活有很大的影響。“三分治療,七分護理”在脊柱骨折后的康復過程中尤為突出。脊柱骨折大多數由于間接暴力引起,臨床表現為受傷腰椎疼痛,局部后突畸形,常合并脊髓損傷,造成截癱,使患者喪失全部或部分下肢功能,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及生活質量。手術是治療腰椎脊髓損傷最重要的手段,但手術風險與難度大,術后并發癥多,因此,做好手術前后各項治療護理、心理干預和康復指導,才能最大程度地恢復神經功能,降低致殘率,提高生活自理能力[1]。現將我科2002—2008年骨科中24例腰椎骨折手術前后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2—2008年本科室經手術治療胸腰椎骨折患者24例,其中男15例,女9例; 年齡16~68歲,平均年齡42歲;重物砸傷2例,高空跌傷6例,車禍16例;合并脊髓損傷17例。入院時有1例帶入初期褥瘡;住院最長6個月,最短住院為2個月,平均4個月。
1.2 方法 本試驗采用同源配對對照,即同一病者既屬試驗組,又屬對照組。通過體檢與觀察手段,記錄病者的情緒變化。選擇情緒變化作為心理狀態測試指標。結果采用秩和檢驗。情緒表現采用心理研究方法中的量表法檢測。見表1。
1.3 手術方式 本組在全麻及連硬膜外麻醉下行骨折切開復位+AF釘內固定16例;+Dick內固定8例;本組術后并發尿道感染5例,遵醫囑給予抗生素應用,生理鹽水+慶大霉素行膀胱沖洗,2次/d, 及對癥處理,2~4天感染癥狀得到控制;并發呼吸道感染3例,給予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定時變換,輕輕叩擊胸背部,囑患者深呼吸,做擴胸運動,霧化吸入后3~5天感染癥狀消失。本組其中1例下肢癱瘓未能完全恢復,其余均痊愈出院。表1 病人手術前后情緒變化比較 (例)
2 護理
2.1 了解病情 通過詢問病史、交談、護理體檢、翻閱病歷等方式收集資料,包括患者的不適癥狀、自理能力、康復愿望、家庭環境、心理狀態、有無其他系統疾病存在以及患者對健康知識的了解程度等,全面正確地了解患者的整體情況和健康需求。
2.2 術后護理
2.2.1 一般護理 術后回病室讓病人平臥于硬板床,觀察切口有無出血,引流液的量,保持輸液通暢,全麻未醒者應平臥,頭偏向一側,以防嘔吐物吸入呼吸道引起窒息,硬膜外麻醉及腰麻醉應平臥6h[3]。
2.2.2 壓瘡的預防 為防止壓瘡的發生,硬板床上應加放氣床,兩踝之間、足跟后上面均放置軟墊,每2h軸心翻身1次,輕輕按摩受壓部位皮膚,保持皮膚干燥、清潔、床整,經常檢查骨突處皮膚,防止壓瘡的發生。本組經上述護理未出現壓瘡病例。
2.2.3 深靜脈血栓 每天定時活動下肢,結合定期翻身,預防腓腸肌部位長期受壓,避免深靜脈血栓形成。本組經上述護理未出現深靜脈血栓病例。
2.2.4 肢體畸形 為了恢復癱瘓的肢體功能及防止肢體畸形,每天數次活動,按摩髖、膝、踝及足趾各關節,并用預防垂足板托起雙足,防止攣縮或畸形,本組無肢體畸形發生。
2.2.5 康復訓練 脊髓損傷早期康復訓練是恢復神經功能的重要保證。(1)指導呼吸練習;(2)做擴胸運動,腰背肌,兩側股四頭肌舒縮訓練;(3)每天做抬腿訓練;(4)排尿訓練,對于殘存排尿功能的患者進行輔助排尿訓練,按壓,尋找刺激排尿敏感區,對于完全喪失排尿功能的患者應培養自行或間歇性清潔導尿,男性患者可行假性導尿,盡可能避免長期留置導管。
2.2.6 心理支持 對于脊髓損傷的患者,心理護理應貫穿疾病的始終,針對不同時期的心理變化,給予相應的心理支持和心理誘導,增強信心,使病人從心理上和身體上都盡早融入社會。
3 結果
表1顯示,病人手術前后情緒的變化非常明顯(P
4 討論
脊柱是人體的中軸,其內有脊髓通行,倘若治療和護理不當,易使骨折移位進一步造成脊髓損傷,同時脊柱骨折需長時間臥床休息,如護理不當易出現褥瘡、墜積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等并發癥。因此,護理的重點在于避免造成進一步的損傷、預防并發癥的發生,對臨床治療和護理起著積極的作用。
4.1 做好基礎護理是預防并發癥的關鍵 脊柱骨折后臥床時間長、活動減少,容易出現褥瘡、墜積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等并發癥,嚴重的并發癥甚至威脅到病人的生命 [4] 。臨床上我們對生命體征的動態觀察、每天的晨晚間護理、會陰護理、褥瘡護理等基礎護理,雖然很瑣碎,但卻是預防并發癥的關鍵之一。
4.2 手術治療是骨折治療的三大原則之一,而手術前后的專科護理及心理護理的干預是達到治療的最終目的——恢復功能的主要手段 如果脊柱損傷后不鍛煉活動,就會增加軟組織的粘連及組織纖維化的機會,還可使脊柱各關節活動性減退,影響以后的脊柱運動,導致腰背部慢性疼痛,背部肌肉常因疼痛而發生保護性痙攣,使患者不敢活動背部,從而導致背肌的廢用性萎縮。所以,指導、督促患者進行功能鍛煉是一項很重要的護理工作,適量的功能鍛煉能幫助患者消除功能障礙、促進功能恢復、進一步提高治療和護理質量,達到治療骨折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顧沛.外科護理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416.
下肢深靜脈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創傷骨科患者手術前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目前DVT已成為創傷骨科臨床護理工作的重點內容[1-2]。本研究采用PDCA循環持續護理質量管理模式對創傷骨科手術前后的患者,且入院24 h深靜脈血栓風險因素評估表評分≥3分的高危風險患者進行護理,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11月~2015年11月創傷骨科收治的83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入組標準:創傷骨折手術的患者;深靜脈血栓風險因素評估表評分≥3分;年齡36~75歲;簽訂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非手術骨折的患者;凝血功能障礙;近期使用皮質醇激素等。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觀察組:42例,其中男27例,女15例,年齡36~75歲,平均(55.1±4.01)歲;疾病類型:股骨干骨折13例,脛腓骨骨折10例,骨盆骨折8例,股骨頸骨折7例,脊柱骨折4例。對照組:41例,其中男26例,女15例,年齡40~75歲,平均(56.9±3.14)歲;疾病類型:股骨干骨折12例,脛腓骨骨折9例,骨盆骨折9例,股骨頸骨折6例,脊柱骨折5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疾病類型等方面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模式,觀察組給予PDCA循環持續護理質量管理模式。
1.2.1常規護理模式 ①基礎護理:保持床單位整潔,口腔、會陰清潔;幫助患者做好術前各項檢查,做好術前備皮、禁食禁水等術前準備工作。②心理護理:護士針對患者情況進行有效心理疏導,以改善患者的負面情緒,提高手術配合性。③專科護理:下肢骨折牽引護理,脊柱、骨盆骨折常規護理。④傷肢的觀察及局部皮膚傷口的護理。
1.2.2 PDCA循環持續質量管理模式
1.2.2.1護理前準備 對原有DVT預防護理情況進行分析,以總結出目前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根據分析,我院目前創傷骨折患者手術前后導致DVT發生的主要原因有[3]:①護士對手術前后的患者DVT風險評估不夠準確、客觀,評分記錄容易低于患者的真正風險。主要原因包括是由于護士對DVT風險評估表不了解。②DVT發生風險高的患者未得到及時、有效的管理。主要原因是護士對預防創傷骨折患者手術前后DVT發生風險意識薄弱、DVT監測指標關注不夠、預防DVT的知識掌握不足。③患者及家屬對DVT知識了解較少,不掌握DVT的預防方法。
1.2.2.2建立持續改進護理小組 由研究者擔任持續質量改進護理小組的負責人,同時納入科室主任、科室護士及醫生共計18人。其中研究者為護理小組組長,科室護士12人為小組成員。將42例患者分為4組,每組10~11例;并從12名護士中選取出4名護理經驗豐富的護士擔任護理分小組組長(分別記為一組、二組、三組、四組組長);其余護理人員為責任護士,分管不同的患者,具體落實持續護理質量改進措施。
1.2.2.3健康教育 由小組成員及臨床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制定創傷骨折手術前后DVT發生相關知識的閱讀材料,并由本院專家審核,印刷成冊,由責任護士分發給患者閱讀,以使患者及家屬掌握DVT發生的原因及預防方法[4]。
1.2.2.4 PDCA循環持續護理質量改進措施實施 ①早期肢體鍛煉:護士床旁指導患者行床上主動肢體鍛煉,主要對健側下肢進行抬舉、外展、內收等動作,早晚各1次,每次10~15 min。②鼓勵患者深呼吸及咳嗽,盡量避免膝下墊枕,由護士和家屬被動按摩下肢腿部比目魚肌和腓腸肌。③機械預防:采用氣動壓迫或使用分級壓力襪,來促進血液流動和深靜脈回流至心臟。④藥物干預:根據患者實驗室檢查結果,給予低分子肝素鈉或抗血小板活性的藥物等治療。⑤總結與反饋:由研究者對DVT風險評估及護理預防為護理查房的主要內容之一,并每周進行DVT護理管理總結與反饋,?K總結護士履行DVT管理的職責情況;?L護士進行DVT護理服務的行為過程是否符合標準;?M患者對DVT預防及控制的效果及護士工作質量進行總結。并根據反饋情況及時調整后續護理計劃。
1.2.2.5檢查階段 研究者將DVT風險評估和護理干預作為護理查房的重要內容之一,由護理分組組長負責檢查落實情況;研究者負責檢查1次/2 d,對各組DVT風險評估及護理干預措施落實及記錄情況進行抽查1次/w。小組成員每周五下班前組織進行預防創傷骨折患者手術前后DVT的小結,并對在此之前的護理中發現的問題進行討論,總結分析得出處理辦法,形成下一步工作計劃。
1.3效果評價
1.3.1血流動力學指標監測 兩組患者于干預前及干預后由同一醫生用彩色超聲多普勒儀檢測股靜脈血流峰速度及平均速度,檢測數值在多普勒系統的電腦屏幕上讀取。同時觀察DVT發生情況并記錄。
1.3.2患者滿意度評價 住院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調查表:自編問卷,包括病房環境及設施、服務態度、知識技能3個方面共25個問題,每個問題1~3分,滿分75分。對83份有效問卷進行李克特量表常用的折半信度檢驗,信度系數0.874。
1.4處理階段 根據評價標準所反應的效果,找出護理實施中的不足之處,并分析原因,及時加以改善,以完善持續質量改進的模式。根據結果,發現給患者的DVT閱讀冊內容過于專業化,文字繁瑣,圖片較少,患者難以看懂。針對此問題進行了改進,閱讀材料中增加了圖片,減少了繁重的語言,使期更加通俗易懂。另外,護士在記錄DVT發生風險時書寫過于繁瑣,占用較多的護理時間,在召開小組會議后,修改、簡化了記錄單的書寫內容。
1.5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均以統計學軟件SPSS 17.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 表示,兩組資料的組間比較行獨立設計的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行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兩組患者血流速度比較 兩組患者干預前靜脈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靜脈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DVT發生情況及患者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DVT發生率為2.38%,對照組發生率為26.83%,經統計學處理,觀察組DVT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DVT是創傷骨科常見并發癥,其發生與臥床時間、年齡、肥胖、創傷、基礎疾病等密切相關。而調查顯示,血管內皮損傷、血流速率減慢和血液成分改變是DVT發生的前提條件,而導致這一現象發生的主要原因是:①肢體骨折同時伴有血管內皮損傷,血小板、血細胞易于聚集。②骨折手術前后患者需長期臥床,肢體活動受限使下肢靜脈減慢。③創傷和手術等應激反應致使機體將動員一切凝血機制,以阻止失血,加之止血藥物的應用等,致使血液成高凝狀態。④創傷失血,使血容量減少,血黏度升高,血漿纖維蛋白原增高。臨床上主要采用藥物、常規的專科護理來預防,但由于抗凝藥物易造成出血等并發癥,故采用PDCA循環持續護理質量管理模式預防創傷骨折患者手術前后DVT的發生有重要的臨床意義:①持續護理質量改進可有效預防DVT的發生;②PDCA循環持續護理質量管理模式可提高患者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股骨粗隆間骨折多發生于老年人。由于患者年齡較大,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保守治療因長期臥床很容易發生多種并發癥,并危及生命。目前認為只要能耐受手術,手術治療仍為首選,以利于早期活動,減少并發癥發生。臨床較多采用DHS內固定,人工股骨頭或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我院自2006年1月~2009年10月共手術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58例,護理效果滿意。現就體會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自2006年1月~2009年10月我院股骨粗隆間骨折58例,男23例,女35例,年齡55~91歲,平均67歲。損傷原因:跌傷45例,車禍12例。患者合并有高血壓病25例、慢性支氣管炎11例、糖尿病9例,老年性癡呆2例;其中并存2種疾病13例、3種疾病5例。患者入院后對患肢暫行皮牽引制動及各種必要的檢查,術前積極治療內科并發癥,使其達到能夠耐受手術的標準,征得家屬同意,盡早手術。麻醉方式:氣管內插管全麻13例,腰硬聯合麻醉3例,其余均采用持續硬膜外麻醉。所有患者術中無并發癥發生,手術順利完成,手術時間平均2h,平均失血量200~300ml,術中需輸血4例。術后安全返回病房,住院期間無內固定松脫發生,2例壓瘡患者出院時均愈合,經積極治療后好轉,平均住院日15天,且骨折均達到解剖復位,愈合良好。
2.護理措施
2.1術前護理
2.1.1心理護理老年患者因心理調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差;有些還合并有高血壓、糖尿病、癡呆等內科疾病。在住院期間易出現急燥、焦慮不安、煩躁等。在護理中,根據患者的心理狀態,及時給予耐心的解釋和安慰,關心體貼患者,及時解決其生活問題、舒適問題、疼痛問題、睡眠障礙問題,取得其信任以增強或保持其戰勝疾病的信心[1]。并作好家屬的思想工作,愉快地配合治療及護理,使患者處于接受、配合治療的最佳狀態。本組所有患者入院后及手術前均按患者個人評估進行心理護理,取得了患者及家屬積極的配合,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2.1.2皮膚護理因骨折部位疼痛,患者不愿意翻身,造成強迫而發生褥瘡,尤其合并糖尿病患者,多給以翻身,按摩受壓部位,加強皮膚清潔。
2.1.3疼痛護理在臨床護理工作中,解除或減輕疼痛已成為護理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2]。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疼痛劇烈,特別翻身時容易引起骨折部位移位,引起并加重疼痛。本組患者使用三人翻身法(一人立于床尾牽拉患肢,一人分別將手伸入患者的肩和背下,另一人將手伸入臀和肢下同時用力翻轉,應保持軀干、臀、患肢在同一軸線),盡量減少了患者的痛苦。必要時可應用止痛藥。
2.1.4生活指導給予本組病人術前積極的生活護理:指導患者行深呼吸鍛煉,協助翻身;鼓勵患者多飲水;指導患者術前功能鍛煉:主要是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踝關節伸屈運動;指導并教會家屬及患者學會床上大小便。
2.2術后護理
2.2.1傷口及引流管護理術后72h內應嚴密監測生命體征、吸氧等。引流管一般留置24~48h,術后要注意引流是否通暢,應注意觀察引流液的顏色、性質、量的變化。嚴格遵醫囑使用抗感染藥物,保持傷口清潔、干燥。
2.2.2預防并發癥老年人骨折患者因臥床時間長,容易引起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褥瘡、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等并發癥,甚至危及病人生命。因此,應針對每個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護理計劃,預防并發癥。
2.2.2.1肺部感染的預防老年人由于肺功能減退,動脈血氧分壓降低,呼吸道黏膜萎縮,纖毛功能及保護性咳嗽反射敏感性下降,易因分泌物貯留引發感染。術后因傷口疼痛不敢咳嗽、體弱者咳嗽無力,痰不易咳出,容易發生墜積性肺炎。因此,加強呼吸道護理極為重要。對于本組病例給予相應的護理措施主要有:術后每隔1~2h促使患者進行深呼吸,做有效咳嗽、咳痰,減少肺部并發癥的作用。適當抬高床頭低半臥位,預防墜積性肺炎;合有慢性支氣管炎及有痰的患者,給予霧化吸入,以減輕氣管黏膜充血水腫,稀釋痰液,并定時拍背,促使痰液咯出。
2.2.2.2褥瘡的預防老年病人因皮膚干燥、彈性差,骨突出部位局部受壓,血液循環障礙,極易引起褥瘡。患者術后回病房后均平臥氣墊床,保持床鋪清潔、干燥平整、定時翻身,每2~4h變換1次,并定時為患者按摩骨突受壓部位皮膚,以改善血液循環,防止褥瘡的發生。正確指導患者進行大小便,防止皮膚擦破損傷。
2.2.2.3尿路感染的預防老年男性病人常合并前列腺肥大,易引起尿潴留;女性病人由于雌激素減少,陰道pH值相對升高,細菌容易由尿道逆行至膀胱引起感染。另外患者合并有糖尿病、腎臟疾病等內科疾病更會使全身抵抗力下降,易受到細菌侵襲。因此,對這類老年病人要保持清潔衛生,在不影響病情的情況下鼓勵病人多飲水,經常上身抬起,有助于排凈膀胱中尿液。本組病例有50例均留置尿管3~5d不等,每天給予膀胱沖洗,嚴格無菌操作;每天行尿道口及會皮膚護理;翻身時應始終保持尿管處于低位。
2.2.2.4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DVT)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骨科患者的常見并發癥,而一旦發生可導致嚴重后果。術后7~14d內如發現患肢疼痛加劇,壓痛明顯,皮溫升高,毛細血管充盈時間延長,若發現兩側下肢的周徑相差0.5cm以上時[3],則可能有DVT的發生,應立即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確診。主動肌肉關節活動、被動肌肉按摩和關節伸屈以及翻身等是預防靜脈血栓的重要護理措施[4]。術后對本組病例密切觀察患肢腫脹程度等,盡早鼓勵病人進行下肢肌肉和關節的功能活動(每h活動患肢肌肉10~20次),抬高患肢,以增加靜脈回流,定時為患者按摩患肢。
2.2.3功能鍛煉術后24~48h在床上練習屈曲髖及膝關節活動;1周后可坐起和離床扶拐步行訓練,患肢不負重,2~3周可行部分負重練習,骨折愈合后方可棄拐。關節置換患者術后2~3d即開始下床適當站立、行走。
3.小結
股骨粗隆間骨折以老年患者居多,由于股骨粗隆部血管豐富,一般不存在不愈合問題。但治療不當極易發生髖內翻等畸形愈合,對活動及生活影響較大,傳統的牽引治療方法因臥床時間長極易產生各種并發癥,甚至危及生命。手術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本組患者發生肺部感染4例,占6%,褥瘡2例,占3%,深靜脈血栓形成2例,占3%,對癥治療及護理后好轉,未遺留后遺癥。術前認真評估病人,全面了解病情,有預見性、針對性地制訂護理措施;術后密切觀察病情,做好專科護理預防可能發生的并發癥,指導功能鍛煉,是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最大限度地恢復的重要保證。
參考文獻:
[1]畢世偉,修春娥.老年人下肢骨折術后的心理分析及護理[J].實用護理雜志,2007,16(3):41-43.
作者單位:516001廣東省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骨科
胸腰椎骨折比較復雜,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神經損害,手術大出血多,我院自2005年3月至2008年3月收治胸腰椎骨折45例,均行手術治療,護前、護后的護理十分重要。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45例,男29例,女16例,年齡23~52歲,平均39.3歲。高處落傷34例,車禍傷11例。伴下肢骨折6例。伴胸部損傷3例,伴腹部損傷2例,
1.2 手術方法 后正中切口中,切開皮膚、皮下、腰背筋膜,分開骶棘肉,顯露關節突,在傷椎上下方椎體打入椎弓根釘,以橫突中軸為水平線,關節突外緣為垂線,交叉點為進釘點,垂直椎體,向內傾斜15°,鉆孔,測深,攻絲,擰入螺釘,適當撐開復位,有神經癥狀者行椎板切除減壓,將切除的骨顆粒放于橫突植植骨。
1.3 結果 44例患者神經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復。有1例發生骶尾部。
2 護理方法
2.1 術前護理
2.1.1 術前同患者講明手術的必要性,讓患者不必擔心過多,患者的神經功能有希望恢復,讓患者有信心有勇氣,同時也要同患者講明手術有風險,希望理解。
2.1.2 術前熟悉患者的雙下肢的運動、感覺情況、大小便情況,以便與術后進行對比,術野皮膚注意有無傷口,需傷口無感染才能手術,術前皮膚準備要徹底,術前3 d清洗手術區,用消毒巾蓋住。骨突起的地方如骶尾部、大粗隆、腓骨小頭要注意壓瘡,用棉墊、氣圈保護。向患者講述手術治療的過程,手術的時間長短,手術醫生的工作經驗,讓患者放心。術前多做深呼吸運動,預防術后肺部感染,防治感冒。術前注意有無胸痛,有無呼吸困難,注意發生氣胸或血胸的可能,必要時行胸片檢查。注意有無腹痛,必要時行腹部B超或CT檢查,注意有無血尿,注意泌尿系損傷的可能。術前皮膚準備要徹底,備皮范圍要足夠,采有術前連續3 d,2次/d清洗皮膚。
2.1.3 注意翻身防褥瘡,行局部皮膚按摩。促進血液循環,使用氣墊床。小便困難要停留尿管,注意尿道的護理,保持大便通暢,多吃水果、纖維素多的食物,多吃蜜糖水,芝麻糊。便秘患者可使用開塞露,麻仁軟膠囊,必要時行溫鹽水灌腸。
2.2 術后護理
2.2.1 術后監測患者血壓、心率、呼吸,觀察傷口滲血情況,傷口有無裂開或積液積膿,傷口有無紅腫,注意引流量,24 h引流超過200 ml,提示有活動性出血,及時報告醫生,引流袋一天更換一次,注意引流管有無打折或堵塞。注意患側肢體有無麻木,注意雙下肢肌力恢復情況,有無好轉和加重,如果加重要報告醫生,可能會是血腫壓迫或螺釘位置不好或植骨塊移位。
2.2.2 注意下肢深靜脈栓塞發生的可能性。患者有無腫脹、疼痛,有無活動障礙。深靜脈栓塞患者,擠壓小腿會疼痛。隨時報告醫生,必要時行血管彩超或行CT下血管造影,術后鼓勵患者多行下肢肌肉主動收縮,多行踝關節、膝關節、髖關節主動活動。護士可幫助活動下肢各關節,行雙下肢大小腿肌肉按摩。
2.2.3 沒有癱瘓的肌肉同樣行康復活動,肢體不康復時,保持功能位,膝屈曲15°,踝關節背伸90°,防止跟腱攣縮、足下垂。多行腰部肌肉的鍛煉,頭和肘雙足跟用力使腰部離床,維持5 min,休息10 min為一組,每次做10組,2次/d,注意不要過度活動,防止受傷,要循序漸進。股四頭肌、股二頭肌、脛前肌、脛后肌、長伸肌、趾長伸肌活動。多行雙下肢肌肉按摩,促進血液循環。術后床上翻身防褥瘡,搖高床頭,多咳嗽排痰,多做深呼吸運動。
2.2.4 術后不完全癱患者插尿管時間不要過長,防止泌尿系感染。對不全癱患者,停留尿管,定期夾閉,尿袋更換1次/d。
2.2.5 術后平臥6~8 h后可行患者翻身2~3次,翻身時注意整個身體一齊翻身,采用軸樣翻身,一護士扶住患者肩部,另一護士扶住骨盆處,使患者成一整體翻身,不要扭轉。術后定做支具,3~5 d后帶支具下地多行走,配帶支具約3個月。
3 討論
胸腰椎骨折是脊柱外科較常見的骨折,患者受傷后腰背部會疼痛,入院后需立即止痛處理,使用嗎啡效果較好。患者需要絕對臥床,腰背部用枕頭墊高,在去行各項檢查時,搬動患者要小心,要4~6個人,將雙手插入胸背部和腰背部,不能將患者抱起過床,也不能將患者扭曲,防止脊髓損傷,加重病情。
患者入院后要將病情講明,做好心理護理,要患者有信心,有勇氣,樹立必勝的信心,患者不全癱瘓患者有希望恢復下肢肌力,有希望下地走路。患者一入院,腰背部不痛情況下多行雙下肢髂腰肌、股四頭肌、股二頭肌、脛前肌活動。多行雙下肢按摩,骶尾部多行按摩,防止發生褥瘡。
胸腰椎骨折患者有的合并腦的損傷,所以護士要注意神志的改變,如有病情變化,隨時報告醫生。有的患者會有胸部損傷,注意患者呼吸情況,必要時行胸片檢查有無血氣胸。有的患者合并腹部臟器損傷,注意患者血壓、心率、脈博變化,必要時行腹腔穿刺,B超檢查腹部臟器有無損傷。
術后患者的護理要注意深呼吸,用力咳嗽,將痰排出,患者適當搖高床,多行大力拍背。術后叫患者多飲水,尿袋更換1次/d,尿道口要用碘伏原液消毒,尿管1~2 h開放1次,用呋南西林沖洗膀胱,2次/d,能自主小便的盡早拔除尿管。曲艷[1]報道50例胸腰椎骨折的護理經驗,患者的下肢肌力有不同程度的恢復,21例生活能自理,9例重返工作崗位。朱麗芳[2]報道胸腰椎骨折AF內固定術的圍手術期護理,要多注意壓瘡、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沈玉蘭[3]認為胸腰椎骨折翻身要小心,不要扭轉身體,防止加重損傷。李苗[4]認為胸腰椎骨折患者術前訓練床上大小便,保持大便通暢。
胸腰骨折患者術前術后進行正確的護理,使患者下肢的功能、大小便功能有較好恢復,早日能夠生活自立,重返工作崗位。
參 考 文 獻
[1] 曲艷.胸腰椎骨折病人圍手術期的護理.局解手術學雜志,2008,17(3):209.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骨科在本院收治的60例手術患者的護理資料,年齡30~62歲之間,平均年齡39.5±4.3歲。其中:腰椎間盤突出癥20例,股骨骨折11例,肱骨骨折13例,椎骨骨折10例,手部骨折6例。
1.2 方法
將60例骨科術后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手術時間、焦慮抑郁評分差別無統計學意義( P>0. 05) 。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性的外科手術護理,如協助患者進行術前檢查及其他針對性治療等。
1.2.2 研究組
1.2.2.1 防止感染準備
術前準備:于術前給予研究組患者靜脈滴注抗菌藥物,到手術時要求達到有效血藥濃度,防止發生手術期感染,對于手術時間長的患者給予追加抗菌藥物。術時:對開放性骨折手術應用肥皂水、生理鹽水、過氧化氫溶液、聚維酮碘等依次對傷口進行徹底的清創,然后再常規碘酊、乙醇消毒皮膚。
1.2.2.2 疼痛藥物干預
在術前對疼痛原因清楚、性質明確的患者,如手術切口疼痛,應采用預防用藥和定時用藥。如給予骨科患者塞來昔布聯合帕瑞昔布聯合超前鎮痛方案;硬膜外間隙預先置管, 術后定向硬膜外間隙注入小劑量長效局麻藥或小劑量麻醉性鎮痛藥。
術后用鎮痛藥物前, 應觀察和檢查手術局部情況, 以明確疼痛的發生原因。術后需要應用鎮痛藥者, 應首先采用非麻醉性鎮痛藥和鎮靜藥聯合應用, 盡量不用或少用麻醉性鎮痛藥;對于術后鎮痛藥物, 首先從最小有效劑量, 通過肌肉途徑給藥;且用藥間隔長,用藥次數少;用藥時間應短, 通常鎮痛藥的應用不應超過48h。
1.2.2.2 心理干預
主要對骨科患者進行一對一的心理干預性護理,及時發現患者的不良情緒,進行相應的心理護理。
1.3 數據處理
記錄數據均采用SPSS14.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t檢驗進行組間比較。P
2 結果
護理干預前,分析發現研究組和對照組焦慮評分和抑郁評分之間無明顯差別(P>0.05)。在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后第10d,發現研究組和對照組焦慮評分和抑郁評分之間存在明顯差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