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模塊化發展匯總十篇

時間:2023-09-05 16:46:2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農業模塊化發展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農業模塊化發展

篇(1)

一、我市農業發展現狀

(一)開辟特色運行模式,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為充分發揮區域特色,促進農業健康發展,我市在國家級標準示范區的基礎之上,在全市范圍內大力推廣能夠有效實現經濟利益合理分配的產業經營模式,如“一體化樣板基地”、“緊密型生產基地”、“松散型生產基地”、“公司+種植大戶合作社”等。

(二)注重農業專業人才培養,實施科技富農工程。將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與農業科技園區建設二者緊密結合,圍繞我市蘋果、葡萄、畜牧、水產養殖四大特色領域的發展,組織一批擁有技術的人員深入到種植一線,以技術入股、資金入股的形式加入到農業示范基地的生產建設中,或以個人創新、技術承包的形式參與到特色農業、優勢農業的發展中,全面促進我市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的推廣和使用,進而提升我市農業的科技含量,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促進企業的發展和農戶的增收。

(三)推廣農業產業化項目,打造農業特色園區。煙臺蘋果是山東干名優特產之一,其以綠色無公害的種植技術,逐年擴大市場份額,并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在漁業養殖捕撈方面,因引進大菱鲆等新品種,并形成相應的生產能力,加速了周邊區域乃至整個環渤海灣地區大菱鲆養殖產業化的發展;肉雞標準化養殖實現以沼氣為紐帶的集養殖、種植、生物能源、節能減排、可持續發展于一體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農業良性循環模式;釀酒葡萄基地規模不斷擴大,使蓬萊市成為世界七大葡萄海岸和全國三大優質釀酒葡萄產區之一,輻射帶動了全國釀酒葡萄品種的升級換代及高端葡萄酒品質的提升。

二、我市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我市農業經濟在產業化、規模化方面取得了迅猛發展,但在龍頭企業規模、品牌建設、監督監管、產業規劃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

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帶動能力弱。對任何一個行業來說,龍頭企業的生產規模、經營狀況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供應鏈上、下游的走向;而在農業中,龍頭企業的發展從深度與廣度兩個方向影響著農戶與市場的關系。當前我市農產品行業中,龍頭企業數量不多,并且多數企業還處于“小、散、低、弱”的狀態,但當前我市的農產品龍頭企業均無法對行業結構調整起到任何作用。

三、我市的農業經濟發展思路及對策措施

“三農”的發展以及農業產業格局均與農業產業化經營息息相關。在發展過程中,我市應借助“美麗鄉村建設”活動的契機,捋清農業經濟發展思路,加強服務監管,大力推動我市農產品龍頭企業的發展,并逐漸形成現代化、產業化的農業經濟體系,進而實現農民增收、企業創收。

篇(2)

我國高等農林教育改革提出要構建多層次、多類型、多樣化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農林人才培養體系[1],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是改革試點專業之一。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迫切需要進行配套的課程與教育教學手段的改革。“農業經濟學”是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最重要的基礎理論課,是專業課程體系的基礎與核心。以其為先導探索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改革,可以在教學內容、方式等方面為其他課程及人才培養改革提供直接的指導和范例。

 

按照改革方案,人才培養分為拔尖創新型、復合應用型和應用技能型。為此需要針對不同類型人才培養的要求來完善和調整課程內容、教學目的、教學重點及教學方法。“農業經濟學”是經濟學基本原理在農業部門的具體應用,屬于應用經濟學和部門(或產業)經濟學的范疇,以我國農業農村社會經濟現實為研究材料,以農業經濟基本原理和方法為線索,進行農業經濟內在規律解釋和政策分析。在一代代農經人的努力下,農業經濟學課程體系不斷發展完善,但在內容設置和教學實踐中仍存在急待解決的問題,難以滿足按類培養人才的需求。從課程體系上看,說教化的理論范式,使課程內容政策化;課程外延邊界不清,體系凌亂;缺乏嚴密的經濟學基礎,研究方法欠規范[2_3];從教學實踐看,作為研究型課程,教師科研業務水平顯著影響教學,有的老師教學僅是承襲所學,或是照本宣科,同時學生受到就業壓力的影響,對基礎理論課缺乏興趣和學習主動性,造成了教學形式一言堂,教學方法枯燥等問題[44];從教學效果和考核看,一考定終身的閉卷筆試是最常用的考核方法,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應用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寫作能力、團隊精神等綜合素質沒有通過教學和考核很好的培養起來。

 

針對以上“農業經濟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和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本研究以模塊化為突破點,以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例,對“農業經濟學”課程進行內容重構和設計,試圖探究人才分類培養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為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提供幫助。

 

二、“農業經濟學”模塊化教學設計的原則

 

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初首先在職業教育中引人了模塊化教學方法。本科髙校模塊化教學研究集中在宏觀層面的課程體系模塊化,比如建立基本素質模塊、專業基礎模塊和專業應用模塊,對理論課程和微觀層面具體課程的研究較少。模塊化是相對于長周期教學方式而言的一種教學形式,每個模塊是相對獨立、具有獨立功能、瞄準不同培養目標、具有較強實用性和針對性的一部分教學內容[8]。各模塊之間在內容上要有邏輯關系、銜接融洽,在培養目標上各有側重、相互補充。模塊化教學與人才分類培養具有很好的兼容性,既方便設計不同的教學形式,又利于不同興趣的同學自主選擇深人學習的模塊,有針對性的提高個人能力。

 

“農業經濟學”模塊化教學改革,要按模塊化思想對農業經濟學課程內容進行整合重構,要充分考慮其作為專業基礎課和理論課的地位和作用,從較髙的立意和目標出發,力求滿足培養不同類型人才的需要,為此應遵循以下原則。

 

首先,要將高等農林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針,“為生態文明、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人才支撐、科技貢獻和智力支持”作為導向,模塊設計貼近農業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和改革實踐。在理論教學中強化實證案例和數據,提高闡述和分析問題過程、總結觀點、分析政策現狀與走向等能力,通過實際動手來深化對實際問題的理解。對農業經濟理論教學做到以事實說話,避免說教灌輸,以問題為先導進行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其次,農林經濟管理學科的發展方向要在課程模塊化中有突出的體現。該課程承載著培養農林經濟管理各層面人才的重任,故而課程內容整合必須從我國“三農”實際出發。作為應用經濟學下屬學科,農業經濟學必須時刻關注經濟學理論發展的前沿,及時補充理論發展和實證研究案例,運用規范的研究方法。但又不能停留在解決問題層面,中國的農業經濟研究應為農業經濟學科直至整個經濟學界做出實證與理論上的貢獻,從而滿足拔尖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需求。因此研究方法規范化和研究成果國際化應成為農業經濟學追求的目標。

 

第三,“農業經濟學”課程模塊化要瞄準致用性,將應用經濟學的學科性質體現為學以致用的精神。早期模塊化教學研究中強調實用性,這與致用性有本質區別,實用性強調拋棄學術性的學習。本文認為農業經濟的學術研究依舊有很強的致用性。致用性原則要求重視主動思考的習慣和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通過作業或專題實踐教學等形式,組織學生就某些問題進行文獻和材料的搜集、整理、分析,通過撰寫論文、調查報告或項目策劃書等形式提髙學生寫作能力,以討論、演講、答辯、辯論等形式培養學生表達能力。并且在期末考核時將能力培養環節的表現記入成績,以激勵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第四,“農業經濟學”課程模塊化要貫徹面向人才分類培養的原則。模塊化的目標是提高學生在某一領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要適應學生未來職業走向,為學生就業和職業規劃做準備,因此內容上要及時補充新理論、新現狀、新問題等提高教學內容與實際的結合程度,教學中要保證學生接觸到農業經濟理論和實踐前沿,利用實驗室和實踐教學基地等資源,以社會實踐為輔助,增加學生接觸農業經濟實際的機會,也使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組織協調等工作能力得到鍛煉,從而為學生就業時與崗位順利對接提供保障。

 

三、“農業經濟學”課程模塊化設計的依據

 

“農業經濟學”課程模塊化重構須以農業經濟基本原理和農業經濟形勢變化為依據。農業經濟學是本科生的基礎理論課,以西方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等為先修課程,一般在大二學期開課,這一時期學生對經濟學原理和實際問題的理解往往比較淺顯和機械。作為第一門農林經濟管理的專業課,農業經濟學承擔著構建基本專業知識框架的重任,尤其在當前農業通識教育欠缺的情況下,農業基礎知識和農業經濟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教學不能削弱而是要強化。因此,重構農業經濟學課程必須以農業經濟基本原理的完整、全面為前提,突出與實踐聯系緊密、能激發學生主動思考的內容。

 

同時在經濟全球化和農業國際化的時代背景下,農業經濟學課程還要關注全球農業經濟發展,了解世界農業發展前沿,把握農業經濟趨勢、熱點和影響全局的變遷,將對我國農業經濟的研究至于全球化和國際化的背景下,以現代教育理念為指導,瞄準不同類型人才培養目標,更新教育內容、教育手段和教學方法,促進課程體系的進步。

 

四、“農業經濟學”模塊化前提是對教學內容的多元化理解

 

農業經濟學課程被詬病的一個理由是繁雜,當前教學或教材內容一般包括:(1)農業(產業)經濟,主要從農產品市場、農業產業發展、農業產業政策角度分析農業經濟。(2)農業經濟管理,這是基于不同管理主體的分析,從微觀的農業家庭經營、到農業企業和合作社,再到各級政府的農業管理均在闡釋之列,但各主體的分析卻因內容不同被肢解到不同的章節。例如對我國建國初期合作化運動的論述就分散到土地、家庭經營、合作社、農業政策等多個問題上。(3)農業生產經營管理,繼承了生產經濟學的外衣,從生產要素角度研究農業經濟,但又加入了要素的宏觀經濟分析。

 

為滿足人才培養和全面闡述農業經濟學理論的需要,不能隨意取舍上述內容,但是單一研究線索又使內容結構和銜接難以令人滿意,若進行教學內容的模塊化設計,需要首先對教學內容進行線索梳理。本文從多元視角梳理了課程內容,多元是從多個線索理解農業經濟學課程思路,模塊化是將聯系緊密的內容整合在一起形成主題板塊,針對不同類型人才培養的要求設計教學重點、教學手段、教學方法、考核辦法等。

 

對課程內容和課程研究思路進行線索梳理是理解課程知識體系的前提。傳統農業經濟學課程體系中,農業生產(體現在資源、勞動力和土地等要素的利用方面)被放在核心位置,其影響農產品市場和消費,并要求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制度不斷調整與之適應。新課程體系對農業經濟學闡釋有兩種思路:一是農產品市場和消費推動農業產業發展,農業產業發展體現在農業內部是農業生產能力、結構、科技等變化,體現在農業外部是農業關聯產業和農業產業化,后者又與農業生產經營的制度變化互為推動;另一種思路基于農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起點,與經濟發展有著復雜關系的觀點,先分析農業發展的直接方面,包括資源利用、農產品市場、農業生產經營等,再分析其對社會經濟進一步的作用,包括農產品國際貿易、農業產業經濟、農業與資源環境以及農業組織制度變化等。不過,學者的共識是,將農業發展置于整個社會經濟中,討論其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資源環境的關系,尋求農業發展的路徑和支持政策。

 

通過上述對農業經濟學研究思路的整理發現,至少從這樣幾條線索來整理繁雜的課程內容才不致疏漏。一是以不同性質的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為線索,農戶——農場——合作經濟——農業企業——農業產業組織;二是以農業經營管理層次為線索:農業生產管理——農業生產經營管理——農業產業組織管理——農業產業管理——農業宏觀管理;三是以農業與社會經濟系統的關系為線索:農業利用資源——提供農產品和市場一促進經濟發展——具有資源環境功能并受其制約;四是以涉農市場為線索,農業要素市場農產品市場農業科技與人才市場——農業資本市場——農業生產服務市場——農業生態服務市場。

 

五、“農業經濟學”課程模塊化設計方案一以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例

 

課程模塊化是以上述原則和依據為指導,對各內容線索上的知識點和當前實際情況、問題、政策等進行盤點,與原有教學內容一起拆分組合構建課程模塊。“農業經濟學”模塊化的基本框架是,首先將課程內容劃分為五個基本部分,包括:農產品市場和消費、農業生產發展與要素利用、農業產業發展、農業生產經營制度、農業宏觀調控。各部分設計若千教學模塊,按人才分類培養對知識、能力、素養等不同層次的要求進行教學目標、重點和教學方法的設計。

 

篇(3)

一、可用性理論應用于微耕機設計的必要性

近年來,設計中對于可用性的關注在國內有著良好的發展,但由于國民經濟水平的制約,對可用性的關注在不同領域有著明顯的不均衡。生活用品在設計中對可用性關注最充分,工業生產機械其次,農業生產機械相對而言更為不足。在微耕機的設計發展中,這一點尤為明顯,機械設計師們多以功能為主,認為實現了功能,產品即可成為一件合格的產品,認為用戶應當去學習、適應當前高技術創造出來的機器,而非令機器遵循人的需求發展。

發達國家由于工業設計的發展較早,經濟的發達也使工業設計所關注的范圍更為全面,相對于發展中國家,他們的生產機械更多地注意到人性化的方面,在國際性質的機床展覽會上,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同樣功能的機器,發達國家的產品從使用上更顧及人的感受,使得產品的有效性、效率以及使用者的滿意度都較高,這也使得他們的產品更具備競爭力。

在工業化的早期,工、農生產用機械產品為更好的實現其功能,多是以機器為中心,使用者在操作過程中需使人適應機器,這對勞動者的身體機能造成很大的影響,是職業病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生產技術的發展已經達到較高的程度,生產工具的基本功能的實現仍然是機械設計的重點,但在多數基礎機械的設計中已不再是難點;此外,我國已逐步步入老齡化社會,勞動力逐步減少。在這樣的前提下,提出對勞動者更人性化的關懷,在農業生產設備的設計上更多的為勞動者考慮,運用可用性理論進行設計分析、對產品進行改進增強農機的可用性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

二、可用性理論指導的微耕機模塊化設計

2.1基于可用度的模塊化分析

評價可用性的標準稱為可用度。微耕機當前的使用可用度A= 農忙時間/全年,效率最高的狀態是A無限接近1。

可用度需要提高,總時間不會變化,因此只有增加可使用時間。農業生產是有地域性、時間性的。不同地區的耕作類型不同,接近赤道地區的或許農忙時間會較多,可用度相對較高,這屬于不可控的自然因素;播種、收獲等一切農業生產活動依據節氣進行,不可改變。因此增加微耕機使用時間,不能僅僅盯在農業生產上,應綜合考慮農戶需求,進行副業的輔助機械配套。可將微耕機的功能進行模塊化分析,使微耕機可在一年當中有不同的生產用途,做到農業有閑時,機器無閑時,使A=(農忙時間+副業時間)/全年。

從成本角度來看,麥爾斯在論著中提出“一切成本都是為功能”,從成本與價值的關系來看,可用度=價值/成本,產品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其功能上,而當前微耕機從技術層面上已相當成熟,成本已得到有效的控制,如何增加其可用度,在于增加產品價值。

2.2用戶層面的模塊化

模塊化設計常見的理解有兩種,一是將設計理解為動詞,指設計行為過程中采用模塊化的方法,有助于設計行為,是設計層面的模塊化;二是設計是名詞,是指最終成型的設計產品具有模塊化的特性,是用戶層面的模塊化。

由于勞動力總量下降、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長期落戶的趨勢增加、中西部地區吸納農民工量逐漸增大等原因,農村勞動力現狀堪憂。隨著社會老齡化發展,現在普遍存在勞動力不足的現象,加上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務農勞動力尤為不足,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水平較低,外出務工收益更大,勞動力大量轉移的趨勢更為明顯。當前農業勞動力具有勞動力老齡化以及勞動力女性化的特點。農村流傳著一種說法“短頭發的在城里,長頭發的在屋里,白頭發的在田里”,很生動的體現了當代農村勞動力流失的現狀。因此當前的微耕機的用戶的主體并非是青壯年勞動力。

首先對用戶的任務模型進行分析,清晰地展現了用戶使用工具的過程,才能了解到用戶在這過程中的需求。微耕機產品的任務模型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單一任務使用:1)發動機器,從儲藏地位移至勞作場所;2)在勞動地點的位移,主要是梯田環境的上、下、行走,以及在水田中泥濘的環境行走;3)進行某項農田管理功能(旋耕、水泵、噴藥等其中一種);4)勞動結束,放回儲藏位置,進行收納、護理。另一種從不同耕作季節來看,其任務模型如下:1)取出設備,換上相應機具;2)不同機具需進行不同任務分析;3)結束,取下機具,修復保養。

在單一任務模型中,用戶在勞動中通常需要早出晚歸,傳統的農戶常常勞動力早早去勞作,到了飯點,家人去送飯。而當前的現狀,往往缺少這樣的互動。那么用戶在整個勞作過程中,不僅僅是農耕等問題要解決,飲食、臨時的休息都應考慮在內。

從全年度的任務模型來看,不同機具的拆裝是一大方面,拆裝的簡易性是提高用戶使用效率以及用戶滿意度的重點,其次,全年度是否都有農用價值?非農忙時機器的閑置不僅僅是資源的浪費,長期閑置還會增加維修等成本。為此,通過用戶調查,了解用戶非農方面的需求,增加可供選擇的使用模塊。用戶調查主要有問卷調查、用戶訪談等方式,在此對多地區多個用戶進行訪談,了解當地農副業的需求及可行性。在此,面向本應成為農業勞動主力的外出務工者訪談,了解他們離開農田的原因以及當地農民對于多功能的需求。表2-1為較為有代表性的幾組回答,體現了多數情況。

通過用戶訪談了解到用戶在非農田環境中的需求,依據當地所需求的功能進行詳細調查,從而探索微耕機副業功能模塊的可能性。以藤編為例,在編制過程中,需要彎曲、定型、烘干等,傳統的方式往往單純用手來完成彎曲和定型,常期勞作者的手指會有受傷、變形等潛在可能性。為此,可增加相應定型、烘干模塊,減輕勞動者負擔,增加勞動效率。不同的模塊均由微耕機主體部分提供能量,實現一機多用,也能避免機器非農忙時長期空置導致的機器老化。諸如小型作坊式工廠以及家庭式手工業等均可采用相應功能模塊,可增加微耕機主機使用效率、減少創業投資。

2.2.3 微耕機模塊化分析

當前微耕機主要有旋耕、提壟、打藥、提水等多項功能,廣泛應用于山地、丘陵以及平原的大棚環境中。模塊化在微耕機設計中早已有所應用,多應用于設計過程中,模塊化的方式有助于更高效、快速的推出新產品。也有在用戶層面模塊化的多功能微耕機產品,具有可選擇機具的接口,但連接方式復雜,需借助工具、經人員培訓,易學易用性較低。此外,有限的農業功能模塊對主機的使用時間無形的給了一個限制。

因此將微耕機依據功能分為幾個主要模塊,其中基礎功能模塊包括行走、動力、以及扶手部分;附加功能模塊主要包括農業功能以及副業功能兩大塊,農業功能與常規微耕機配件機具無異,副業功能可依據當地需求進行開發,可不斷擴展。

微耕機整體實現用戶模塊化,用戶可自主選擇購買相應模塊,根據需要購買當地所需農耕模塊以及擴展模塊,從而降低購機成本。基礎功能模塊部分僅需生產設計模塊化,可依據推廣市場的不同農田類型確定不同的行走裝置,依據不同耕作需求確定動力型號,依據不同的用戶群體,選擇適宜高度、形態的扶手。從而使微耕機更符合當地人需求,避免一廠機器只為一方人的現象,擴大市場范圍。附加功能模塊部分則依據可用性分析除農業模塊外增加相應的副業模塊,具體模塊類型可依據當地產業類型進行有傾向性的開發。

三、可用性思想與模塊化設計相輔相成

早期,工業設計未得到發展時提到的可用性,多指可靠性與維修性的綜合體現。隨著工業設計的發展,對人的關心日趨突出,可用性的重點落在用戶身上。可用性工程強調以用戶為中心來進行開發,能有效評估和提高產品可用性質量。產品的可靠性往往有明確的指標來限制,然而其可用性沒有硬性規章制度要求,這便造成了產品能用即可,產品的設計僅僅為市場競爭的籌碼,而非為人服務的必需品。國際標準ISO 9241-11將可用性定義為“特定的用戶在特定的使用情景下,有效、有效率、滿意的使用產品達到特定的目標”。有效性指用戶實現目標的正確程度和完成程度;效率指用戶完成特定任務的資源消耗量;滿意度指使用產品的舒適度和可接受程度。

微耕機產品從技術層面來講已相當成熟,產品的創新不僅僅是由技術推動,還應從用戶需求方面進行探索。可用性的中心便是用戶,主要體現在其效率、有效性以及用戶滿意度上,基礎功能模塊的模塊化設計有助于使產品更符合用戶需求,提高用戶滿意度;整機實現用戶層面模塊化,可有效的由用戶需求帶動配件機具生產設計從而更好地滿足用戶,提高產品的使用率。模塊化設計是提高可用性的方式,可用性理論可更好的促進模塊化的完善。

參考文獻

[1] ISO 9211-11(Guide on Usability,1997)

[2] 潘吉安. 可靠性維修性可用性評估手冊[M]. 國防工業出版社, 1995.

篇(4)

蔬菜機制栽培箱所選用的材料為泡沫、塑料,箱體結構單一,并且對于環境產生污染。為了促進蔬菜模塊化基質栽培箱的廣泛應用,需要研究新型的模塊化基質栽培箱。在實際設計中,需要秉持節約蔬菜種植空間、環保、箱體搬運方便的原則,一方面提升其在實際應用中的效能,另一方面踐行綠色生態種植理念。

1無土栽培與基質栽培

無土栽培是指在植株栽培過程中不應用天然的土壤,而是利用含有植物生長所需要的營養液,實現植物生長,該種方式能培養出品質優良的作物。基質栽培與無土栽培不同,依然應用天然的土壤,將農業種植與無土栽培方式相互結合。將植物的根系固定在有機、無機基質中,通過滴灌或是細流灌溉的方式,為植物生長提供所需要的營養液。該種植物栽培方式所需要的投資比較少、實際成本比較低、節約肥料、產品質量高[1]。

2蔬菜基質栽培發展現狀

伴隨著生態環境的惡化,人們越來越意識到環境對于生活、飲食等的重要性。蔬菜種植對于生態環境依賴性較高,一方面是植物生長所需要的水分、土壤肥力、陽光等;另一方面是良好的植物生長環境。在生態環境質量較差的情況下,蔬菜栽植的質量較低。綠色蔬菜種植秉持著無污染、高產量、安全生產的原則,在農業生產中得到了廣泛關注。基于基質栽培方式的出現,改變了大面積蔬菜種植方式,該種方式在蔬菜管理上比較方便,并能夠為蔬菜生長提供所需要的營養。新時期,調整農業生產種植結構,不斷改進蔬菜種植結構,多種利用有機固體廢棄物合成環保型有機栽培基質產生。在工業生產中,篩選、分類這些合成基質的原料來源,并且對其發酵的過程進行整體控制。近年來,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的發展逐漸向著規模化、集約化、自動化、工廠化以及小型化、家庭化方向發展。因此,使得模塊化基質栽培方式產生,如在居民陽臺、庭院上以及屋頂上的栽培種植。雖然該類新型的蔬菜栽植形式被廣泛應用,但整體上蔬菜基質栽培系統水平低,其在實際農業生產中的用途比較單一。最為關鍵的就是,蔬菜基質栽培技術方式比較簡陋,栽培基質槽的材料設計應用為塑料、聚氯乙烯、聚乙烯,這樣的結構材料不易處理,并且不具備相應的組合功能,對于生態環境的影響巨大[2]。在未來伴隨著模具生產研發,傳統模塊化的蔬菜機制栽培箱系統,能夠根據用戶的實際需求進行靈活性組裝,在結構設計、尺寸等的設計上能夠實現創新。基質栽培箱的研發,對于提升農戶蔬菜栽植效率,提高農業生產的現代化水平具有較為積極的意義,如通過栽培箱的結構變化、結構鑲嵌,將平鋪的栽培箱放置方式轉換為立體栽培方式,不僅有效降低了空間利用率,還能夠創新蔬菜生產方式。

3現行基質栽培設備缺陷分析

調查現行的農場蔬菜基質栽培現狀,發現很多問題,這些問題都是制約著蔬菜栽培發展的重要原因。目前,大部分的農場蔬菜栽培中所選擇的基質都為森林中的腐葉土、蛭石,這些材料都是構成蔬菜栽培的基本材料,這些材料的應用作用在于能夠有效固定植物,并且作為土壤之間的營養銜接環節,為植物的根部輸送充足的營養。采用何種材料作為蔬菜基質的栽培箱這很關鍵。在實際調查中,很多農場中的栽培箱為泡沫,該種材料價格低,但容易被破壞,并且埋沒在土壤中不可降解,對于環境的影響比較嚴重。同時,大部分栽培箱的體積都較大,不利于搬運,不僅浪費材料,還占據了大量空間。另外,栽培基質與過濾物在泡沫箱中混合,不能及時進行清理。蔬菜基質栽培要想提升蔬菜質量,要求栽培箱無論從箱體的結構上,還是從箱體的功能上,都需要滿足蔬菜模塊化栽培的需求。目前,基于蔬菜栽培這樣的情況,還不能滿足蔬菜栽培模塊化的標準[3]。

4蔬菜模塊化基質栽培箱創新設計與實際應用

傳統大模塊機制栽培箱不能滿足蔬菜模塊化種植,在栽培箱結構、形體設計上存在著不科學的地方。創新蔬菜模塊化機制栽培箱設計,從箱體比例、箱體結構、箱體組裝設計上、箱體尺寸設計上以及箱體顏色設計上進行優化。4.1箱體比例設定蔬菜模塊化基質栽培箱的比例設計,既要滿足蔬菜栽培,還需要具有較好的視覺性,模塊比例設計可以通過設計出突出、凹陷的結構,實現2個模塊之間的組合。從該種栽培箱的三視圖設計上能夠看出來,包含2個2∶1的疊席形和1個1∶1的正方形組成。基于這樣的設計,既能夠節省空間,也能夠模塊與模塊之間的隨意性組合與堆放。同時,這樣的設計也能夠符合培養方面的審美要求,箱體長短、高低設計合理,提升空間利用率。4.2箱體結構箱體結構設計決定著蔬菜的生長,在箱體的尺寸設計完成后,需要進行箱體的實際結構設計,保障結構設計完整,并且滿足植物基質栽培要求。由于該種箱體的外形看似“Z”字母形狀,箱體為不完整的長方體,結構設計需要充分借助該種不規則結構優勢。具體的結構設計中,每個箱體都是1個單獨模塊,其功能不僅完整,還能夠為蔬菜生產提供便利。如在每個結構箱體上都有主箱體、排水孔、進水孔、透氣孔、左右卡槽、上下卡槽。其中進水口能夠為蔬菜生長提供所需要的水分,營養液能夠經過過濾孔進入到基質中。當灌溉水分多余時利用排水孔排水,將箱體的上半部分做鏤空處理,便于植物呼吸。4.3模塊組裝箱體尺寸、結構的特殊性,使得其能夠進行隨意組裝,與積木原理相同,蔬菜種植者可以根據光照、水分等需求,隨意挪動栽培箱,該方面設計能夠體現出箱體結構設計的創新。用戶擺放箱體時,能夠根據個人意愿進行擺放,既能夠體現出產品之間的互動感,借助巧妙的卡槽結構設計實現箱體的疊放。通過不同類型的箱體疊放,空間能夠被利用起來,增強箱體擺放的隨意性。在實際的箱體組裝環節中,可以分為平面栽培模塊和立體栽培模塊。如可以進行2個箱體的橫向組裝和豎向組裝,也可以進行10個箱體的組裝,在變換組裝的方式下,提升了空間利用率,使得蔬菜栽培形式變得多變。4.4箱體尺寸在箱體的具體尺寸設計上,需要符合人體力學原理,保障箱體搬運省力。借助人機公程學,讓機器設備的尺寸能夠適合人的心理特點和生活方式。在蔬菜模塊化基質栽培箱的設計上,主要涉及箱體的搬運、推拉等,箱體被抬起的瞬間,其重心都落在了雙手與身體組成的平面內。一般情況下,人的手離開膝蓋的距離為25cm和50cm時,成年人所能夠提起物體的質量為最佳,其高度也比較合適。成年男子能夠提起的最大栽培箱體重量為30kg。如果箱體的質量超出30kg時,需要2個人進行搬運。箱體的設計尺寸為:長50cm、寬25cm、高25cm。這樣的箱體設計在形體上比較完美,并且其平均單體質量在25kg,實際搬運操作上比較便利。4.5箱體顏色在箱體的顏色設計上主要有2個設計方案:第一,單色設計。由于蔬菜農場所栽培的蔬菜種類比較多,自身環境比較雜亂,為了避免視覺疲勞,在箱體的設計需要保持箱體顏色統一,體現整潔、干凈的箱體環境。第二,根據不同的蔬菜種類進行顏色的搭配,有利于蔬菜分類,便于用戶進行識別。

5蔬菜模塊化基質栽培箱設計應用

蔬菜模塊化基質栽培箱設計在農業種植中的應用比較廣泛,與傳統的栽培箱設計相比,其具有較強的經濟性和環保性。5.1經濟性應用栽培箱的結構為長方體造型,大部分的結構由簡單的板塊面相互組合而成,箱體上的卡槽設計并不多,不會增加箱體的搬運難度。但簡單的卡槽設計就能夠實現多種箱體之間的組合,使得箱體與箱體之間穩定性結合。并且在箱體與箱體之間相互組合環節中,不需要進行多余支架的支撐,也不需要進行復雜結構的處理,基于這樣的處理有效降低了箱體的制造成本和使用材料,使得箱體的搬運更加便利。同時,在栽培箱體底部設有過濾篩板,該篩板能夠有效防止浪費營養物質,保障了栽培箱內部營養物質的回流。5.2環保性應用綠色農產品是農業生產中的重點項目,該模塊化蔬菜基質栽培箱設計,以其高度的模式化、標準化,將不同高度的植物設定在針對性的生長空間中,并且對于栽培箱自身進行結構調整,能夠保障不同植株充分利用陽光。如在進行栽培箱的拼裝過程中,將對光照依賴性較強的植物放在最外側和最高點,而對光照要求較低的植物,可調整其位置。基于這樣調整栽培箱位置能夠有效彌補大面積土地蔬菜種植環節中,對于自然光照的不可調節缺陷。在位置的設置上,如果是栽植小型植物,如生菜等,可以進行栽植箱的疊放,如果進行頂端需要固定的植物,如豆角、苦瓜等,需要將栽培箱擺成一排。

6結論

綜上所述,傳統大模塊機制栽培箱不能滿足蔬菜模塊化種植,在栽培箱結構、形體設計上存在著不科學的地方。農場中的栽培材料價格低,埋沒在土壤中不可降解,同時,大部分的栽培箱體積都比較大,不利于搬運,浪費材料。栽培基質與過濾物在泡沫箱中混合,不能及時進行清理。創新蔬菜模塊化機制栽培箱設計,從箱體比例、箱體結構、箱體組裝、箱體尺寸以及箱體顏色設計上進行優化。

參考文獻

1尚華.蔬菜模塊化基質栽培箱創新設計與應用模式研究[J].包裝工程,2014(12)

篇(5)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3-0021-01

模塊化教學的設計思路表現在,首先,通過對用人單位各職業崗位的工作進行分析,歸納出對應崗位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等;然后,通過教學分析,明確學習領域課程;第三,根據學習領域制定課程目耍壞謁模明確課程內容;第五,設計課程內容;第六,進行課程實施;最后,實施課程評價。建議高職教學中,采用模塊化教學法。以筆者所在文秘專業為例,模塊化教學法是順應本校文秘專業“職場體驗式教學”的特色,以“職場工作技能”為教學目標,提升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幫助學生形成“職場工作技能”。

以筆者所教授文秘專業《公共關系》課程授課為例。以秘書工作技能為導向,將《公共關系》分為五個模塊,模塊一“組織內部公關”――幫助形成秘書在企業文化建設方面的工作能力;模塊二“秘書接待計劃”――幫助形成秘書在接待工作能力、模塊三“公關調研”――幫助形成秘書調研能力、模塊四“公關活動策劃”――幫助形成秘書活動策劃能力、模塊五“公關活動執行”――幫助形成秘書活動執行能力。以模塊結合企業調研為基礎,分配典型任務給學生,幫助學生形成“面向職場”的文秘工作技能。

在課程安排形式上,首先,分配小組。開學初,教師給學生分配小組,以5-6人為一組,要求組員間學習能力和操作能力有差別,以達到互補而進步的目的。第二,聯系校外商家。要求學生自行聯系校外商家,并且以校外商家作為該學期的實際操作對象,該學期所有模塊化教學的任務都與商家合作完成。第三,模塊教學+任務+評估。教師分解知識點于實際操作中,運用案例講解知識點,指導學生運用知識點完成任務,教師評估任務完成情況。

模塊化教學法實施后,用筆試測量學生知識掌握,用操作考試測量學生操作力,用學生課堂評估測量學生的參與度及興趣。學生知識掌握水平提高12個百分點,操作能力提高17個百分點,參與度提升14個百分點,興趣提升13個百分點。

模塊化教學法應用于文秘專業《公共關系》課程在提升學生實際操作能力方面略見成效,以此例為文秘其他課程及其他專業提供模塊化教學法的實施建議。

(1)建議高職教學以“提升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為教學核心。高職教育應以就業為導向,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實踐能力強且職業道德高尚的高技能人才。模塊化教學以就業為導向,推動學生實踐操作,培養學生工作技能。以模塊化教學在高職文秘的實踐為例,筆者將課程中與文秘工作相關的知識點,按照文秘工作技能形成不同的模塊,在不同模塊的實戰操作過程中,學生形成小組,相互交流合作完成實戰項目,改變了傳統公共關系教學中理論與實際脫節的狀況。

(2)建議高職教學過程中改變“教師為主”的傳統講授法。同樣以模塊化教學在高職文秘的實踐為例,傳統的高職文秘公共關系教學中,以“老師講授,學生聽課”的形式為主。筆者試用模塊化教學法過程中,以《公共關系》課程為例,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獲取工作技能”為目標,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改變傳統單純的講授教學法。

(3)建議做好典型工作任務分析。只有做好專業典型工作任務分析才能按專業典型工作任務形成工作領域,幫助專業形成合理的教學模塊。因此,要精心設計訪談式問卷,走訪往屆畢業生及其所在單位。歸納本專業實際工作所需的技能。

(4)建議各個專業提升行業背景。以文秘專業為例,對于該專業來說,行業背景尤為重要。文秘專業的專業性較弱,因此以行業背景作為專業支撐,可以幫助文秘專業向專業化發展。以筆者個人體會而言,筆者在實行模塊化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尋找商家對接,并幫助商家完成公關活動,但學生很難找到層次高、經營規范的企業,而多集中于小規模經營店或夫妻店,對于學生實際操作能力提升空間較小。因此,高職任何專業均可依據自身特點及所在區域的條件,對接相應行業,以達到提升專業層次的目的。

參考文獻:

篇(6)

一、有利于防范農村金融系統性風險

功能視角的金融監管著重預測在未來實現中介功能的組織結構。有了這些預測,政府就能針對機構的必然變化設計政策和監管方案,而不是試圖保護現有的機構形式。這樣,基于功能視角的農村金融監管把注意力集中在最有效率地實現金融體系基本功能的制度結構上,目標是促進農村金融機構、金融市場的構成,根據農村經濟發展的要求進行必要變化,而不是試圖保護和維持現有的制度結構,因而能有效地解決各種農村金融創新產品的監管問題,不必再通過限制金融創新來維護金融業的安全,更有利于農村金融創新。

同時,由于金融混業的不斷發展,金融風險將不再局限于單個行業,農村金融極易產生系統性風險。而功能視角的金融監管強調的是跨產品、跨行業、跨市場的監管,主張設立統一的監管機構對金融業實施整體監管,以總體評價和監管不同行業之間產生的系統風險,因此能有效地控制和防范農村金融風險,更有利于維護金融業的整體安全。

二、有利于實現監管功能模塊化

模塊化理論的先驅、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卡利斯?鮑德溫和吉姆?克拉克曾指出,模塊化使得企業能駕馭日趨復雜的技術。通過把產品分解為模塊這一子系統,設計者、制造者和用戶都獲得了很高的靈活性。

同樣,模塊化也可以運用在農村金融監管中,但只有在功能視角而不是在機構視角下才能進行。基于功能視角的農村金融監管功能模塊化就是不再根據農村金融機構的特征進行監管,而是著重于其金融業務的分類,劃分為不同的功能模塊,且不論涉及這些功能模塊業務是何種類型的金融機構。通過這種金融監管功能模塊化分解,如負責各種農村金融市場準入的模塊、負責監督農村金融機構財務比率的模塊等。這樣就把復雜的農村金融分解為不同的子系統(各個功能模塊),各子系統相對獨立地運作,體現較強的靈活性與適應性,順應了農村金融的發展態勢。 圖/攝圖網

三、有利于提高監管效率

從功能金融的角度來理解,金融的發展過程實質上就是更有效率地實現金融功能的過程。與之相對應的基于功能視角的金融監管就應為更有效率地實現金融體系的基本功能營造效率優先的監管理念。有專家認為,金融監管的效率就是達成金融監管目標的成本和收益的比較。金融監管的目標一般意義上說是維護一國金融體系的安全、穩定,具體而言包括保護金融消費者,即投資人和存款人的利益;創造和維護金融業公平競爭的環境;保護貨幣政策的順利實施;提高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促進經濟發展。也就是說,農村金融的監管效率就是指以盡可能低的交易成本促進農村金融資源進行最優配置以實現其最佳效用。

有“金融鱷魚”之稱的雷蒙德?戈德史密斯把一國現存的金融工具與金融機構之和理解為該國的金融結構。功能視角的農村金融監管可以通過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性的金融安排,動員儲蓄資源,將其有效配置并直接作用于農業經濟增長,提高農業經濟增長的效率。同時,功能視角的農村金融監管有利于平衡貨幣政策在農業經濟中的效果,促進農業部門和非農業部門之間的資本流動,以便及時調整農村金融結構與農業經濟結構,保障農業經濟均衡協調發展。

篇(7)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29-0247-02

一、模塊化教學的必要性

計算機專業教學以培養信息技術應用人才為主要培養目標,該目標決定了計算機教學必須重視學生的信息素養和信息技術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以不斷適應社會發展對信息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基于此,計算機專業教學應突出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應用技能為目標。

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學科體系為中心,注重基礎理論知識的傳授,強調基礎寬泛,覆蓋知識點多。比較適應學術型、研究型人才的培養,而不能很好地滿足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塊化教學以能力培養為關鍵,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格局,已成為一種國際公認的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成功范例。在專業課程的教學設計中將一門課程模塊化,可以充分體現“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主導思想,同時構建一門專業課程完整的應用能力訓練流程,這些“模塊”之間相對獨立,但從整體上看又是互相耦合,彼此聯系的。這樣的課程體系真正體現了教、學、練的統一,體現理論指導實踐的應用能力培養理念。

因此,計算機專業開展模塊化教學將有利于提升專業教學質量、實現以應用能力為核心的專業培養目標,探討計算機專業的模塊化教學模式對契合我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辦學定位具有重要意義。

二、模塊化教學內容

根據我校計算機專業的培養目標和教學現狀,結合模塊化教學的內涵特點,模塊化教學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1.計算機專業模塊化教學設計。模塊化教學以職業需求為基礎,以專業能力培養為核心,因此模塊化教學應首先成立計算機專業職業分析調查小組,分析實際工作情況。如通過大量走訪信息產業相關企業、考查兄弟院校等廣泛調研,確定專業對口崗位群,分析各個崗位需要的專業能力,對照卓越標準,融合專業新技術形成本專業的能力標準和課程目標。然后再既定課程目標的基礎上,進行目標分解,形成可以量化的模塊,并結合課程設置規律和教學實際對課程模塊進行分類,據此選擇教學內容。

2.計算機專業模塊化教學的實施條件。為了使模塊化教學能夠順利實施,實現其教學目標,需要學校和教師的共同努力。從學校的角度來說,模塊化教學突出應用技能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因此學校必須有足夠的教學設備支持模塊化教學的開展,比如多媒體實驗室、圖書館、模擬實訓場地等資源,并充分利用校園網絡開展網上教學,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模塊化教學必須建立配套的師資隊伍,從教師的角度來說,應首先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提高教學業務素質,形成自身的教學特長。

3.計算機專業模塊化教學的評價機制。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因此研究建立合理的模塊化教學評價機制是模塊化教學改革成效的關鍵。結合模塊化教學的特點和我校計算機專業的實際情況,明確模塊化教學評價的核心是專業實踐能力評價。形成學生評價為主,專家評價、同行評價、領導評價、自我評價為輔的多元化體系。根據模塊化教學的知能結構制定適合模塊化教學的評價標準。建立和規范模塊化教學評價制度。

三、模塊化教學的實施方案

本研究在我校轉型發展的大背景下,以“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為出發點,研究循著“調研確定職業崗位群分析對應的專業能力形成專業能力標準對照能力標準分解知識要素開發模塊化課程體系以項目為導向實施模塊化教學評價模塊化教學方法成效”的思路展開。具體的實施方案如下:

1.確定崗位群,分析職業能力要素。遵循模塊化課程以行業需求為基礎的理念,對計算機的人才需求市場進行調研,確定專業所覆蓋的崗位群,分層次確定崗位。計算機行業的崗位可分為管理崗位群,如項目經理;中高級崗位群,如系統分析員、系統架構員、軟件設計師等;初級崗位群,如測試員、程序員、數據庫管理員、系統管理員等。還可以將初級崗位群按技術不同進行領域細分,如將程序員細分為Web程序員、移動程序員、嵌入式程序員等。分析職業崗位需要的專業能力,如測試員需要具備制定測試計劃、開展白盒測試、黑盒測試、性能測試、安全測試等能力。

2.構建模塊化課程體系。根據崗位專業能力形成本專業的能力標準,確定本專業的能力模塊,以計算機專業為例,可分為科學知識、專業能力、綜合素質三大能力方面。以專業能力為例,又可細分為軟件分析設計能力、軟件實現能力、軟件測試與質量保證能力、數據庫設計與管理能力、軟件項目管理能力、專業基礎能力等。以軟件測試與質量保證能力為例進行能力要素分解,可將其分解為白盒測試能力、黑盒測試能力、自動化測試能力等等,白盒測試可分為邏輯覆蓋測試、路徑覆蓋測試等知識點,黑盒測試可分為等價分類法、邊界值分析法等知識點,將白盒測試和黑盒測試的知識點組成軟件測試課程模塊。計算機專業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如圖1所示。

3.以項目為導向展開模塊化教學。項目導向的教學方法是模塊化教學的主要方法,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逐一覆蓋模塊化課程的各個子模塊知識點,最后形成完整的項目,達到模塊化教學的目標要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協作學習。

4.進行模塊化教學評價。模塊化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重點強調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對模塊化教學進行評價時應綜合考慮教學目標,綜合運用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學生的最終成績構成為:平時成績*0.2+項目過程成績*0.4+項目報告及答辯成績*0.4。其中,平時成績的評價依據為出勤及課堂表現,項目過程成績的評價依據為項目各個子模塊的實現情況,項目報告及答辯成績的評價依據為最終項目整體的完成、項目報告的完整性。

四、總結

模塊化教學體現了我校轉型發展期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計算機專業偏重技能實踐的專業特點,促使我們必須轉變教學觀念,探尋新的教學方法,才能滿足社會對計算機相關人才的需求。(1)教學內容按模塊組織;(2)提高了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3)促進了教材建設:模塊化教學中所涉及到的知識通常以項目案例為支撐,需要不同課程知識的交叉融合,傳統教材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在目前模塊化課程還沒有廣泛推廣的前提下,很難有現成的教材直接用于模塊化教學,因此為了滿足模塊化教學的需要,必須研發適用于本校實際的校本教材;(4)避免了知識的重復講授;(5)提高了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實踐能力。

綜上所述,本項目的研究是順應我校轉型發展的要求,對提升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譚晨.基于模塊化教學的高職院校課堂教學評價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0.

[2]周志明,黃偉九,王興國等.模塊化教學改革探索[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2,26(9):116-118.

[3]張慧坤.高職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模塊化教學研究[J].當代教育職業,2012,(6):25-27.

[4]胡洋,蘇琳.應用型本科計算機專業模塊化教學課程體系建設的實踐[J].中國成人教育,2008,(3):142-143.

篇(8)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3)01(b)-0-01

如何構建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的人才培養模式,是以研究型大學為目標的高校,更是把這項工作當作重中之重,而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是研究型大學人才培養模式的集中體現[1]。培養方案是圍繞一定培養目標的一群課程的組合模式,本質上是不同課程間的搭配與組合[2]。如何把這些門不同課程間進行有機地搭配與組合這就是制定培養方案的精髓所在。培養方案既要依托學校學科專業的優勢和特色,還要體現以人為本的柔性化教學管理,從而實現管理嚴格與因材施教的有機結合[3]。該文以哈爾濱工業大學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為例,淺談一下培養方案修訂中實施模塊化課程培養的必要性,為建立高質量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培養方案提供參考。

1 原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培養方案的特點

哈爾濱工業大學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主要包括兩個主要研究方向,塑性成形方向和凝固成型方向。這兩個方向都是以金屬成形(型)為主,利用工裝模具對金屬成形(型)過程中規律變化進行研究。但是,這兩大主要研究方向也有著非常明顯的區別。塑性成形主要研究的是固態金屬材料在壓力作用下材料的流動規律、微觀組織形貌演變及力學性能變化等知識。而凝固成型主要研究液態技術在凝固過程中的結晶過程等。二者無論從材料的狀態還是外加載荷的大小都有著明顯的區別。原來的培養方案中,無論是塑性成形方向的學生還是凝固成型的學生都利用一套培養方案。具體的課程體系中,都是兩個方向的專業課程內容混合。

隨著培養方案的不斷修訂和完善要求,這種課程設置已經不能適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的發展需求。因為現行的培養方案在不斷修定過程中,總趨勢是總學時數不斷縮減。這樣,分擔到每門課程中的學時數也勢必會減少。這樣如果每門課程中仍然包涵兩大研究方向的內容,勢必會影響課程授課質量。現在面臨的問題是,課程門數的限制和課程學時數不斷減少。很多年輕剛留校或者留校不久的青年教師上講臺鍛煉和提高的機會變得越來越少。

哈爾濱工業大學材料工程系經過反復調研和比較分析,認為原有的培養方案已經不能充分適應新時期人才培養和教師隊伍建設的需求。所以決定在新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培養方案修訂中采用了大三學年模塊化培養體系的建立。即原培養方案中大一、大二和大四學年中課程設置保持不變,而在第三學年實行模塊化教學,即按照液態成型和塑性成形兩個模塊進行培養,學生根據自己的方向,只要完成其中一個模塊的學習即可。學生到大三學年的時候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選擇完成塑性成形或者凝固成型其中一個培養模塊中的課程即可。

2 在新的培養方案中實施模塊化培養的必要性

2.1 實施模塊化培養有利于夯實學生的專業知識,提高課程深度

新的培養方案中對本科生大三學年實施的模塊化培養。將原來的塑性成形和凝固成型兩大方向的內容集中講述變為分開講述。這對于夯實學生的專業知識、提高課程深度有非常重要。新培養方案中的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都分塑性成形和凝固成型兩大研究方向單獨講述。這增加了每個大研究方向內整個課程的學時數。之后的模塊化培養模式,將給予教師和學生更加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去完成“教與學”。教師可能適當增加課程知識點的深度和難度,讓學生更加充分地對知識點加以學習和理解。正所謂學習知識在“深而精”,而不在“多而淺”。學生畢業后大多從事技術工作或者繼續攻讀碩士、博士。如果學藝不精,那對于工作和繼續學習都是不利的。

2.2 實施模塊化培養有利于提高青年教師授課能力,為其全面發展提供平臺

青年教師是高等學校發展的重要組成力量。眾所周知,青年教師留校后要過第一關就是教學關。他們首先在留校過程中要經歷“試講”環節,而且即使成功留校工作后,想要上講臺還得經歷助課、試講等一系列教學環節。原培養方案中的課程門數少對青年教師的教學發展就是個重要限制。材料工程系根據原培養方案的弊端,切實從提高青年教師上講臺機會入手,提出了模塊化培養模式。這對于提高青年教師授課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2.3 實施模塊化培養有利于更加科學地構建課程體系

原培養方案中課程內容太多,不利于更加科學地構建課程體系。一個科學地課程體系應該是課程門數合理、課程內容適當、教學主體明確。必須先進的教育理念為指導,以專業教學條件為基礎,合理構建課程體系。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和提高教學質量,切實把好教學質量的第一關。新的培養方案采用模塊化培養適當增加了專業專修課程門數,這對于增加學生的選課興趣、拓寬專業領域內知識點都有好處。而且新的模塊化培養在學時方面,給與了教師和學生雙方一個更大的時間和空間。這樣教師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全排教學內容,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慢慢理解和體會。其實在某種意義上講,教學更是一門藝術。他需要時間和經歷的慢慢積累。所以充分地釋放一些空間和時間給教師和學生,會讓教師和學生更好地樹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理念,做到教學相長,事半功倍。

3 結語

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中實施模塊化培養是十分必要的。必須根據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對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要求,重新梳理教學內容,合理安排學時,做到有的放矢,以人為本。實施好模塊化培養模式對學生專業知識的深入掌握、教師隊伍的素質提高和課程體系的科學構建都十分重要。

參考文獻

篇(9)

由于過去農村長期粗放式的發展,致使我國農村約59萬個村莊面臨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在環境污染治理方面,生活垃圾處理僅占1/3,生活污水處理更是不到10%。 2015年環保部指出:在“十三五”期間全國將新增完成13萬個建制村環境綜合整治,農村水污染整治刻不容緩。目前,針對經濟發展相對落后、技術水平有限的農村地區,我國應用的主要分散式處理技術有土地處理技術、人工濕地技術、厭氧生物處理技術、穩定塘技術、生物膜處理技術以及膜反應器[1~4]。其中,人工濕地作為一種成本低、靈活、易于管理維護的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而獲得更多關注[2,5~7],這也給發展中國家的生活污水處理提供了理想的選擇[8]。研究表明:人工濕地對有機污染物有較高的處理效率[9],出水可通過農業灌溉等方式回用[10]。

然而,相比于排放集中的城市生活污水,農村生活污水因人口居住分散具有排放分散、污水量小[11,12]的問題,施工隊伍的施工水平難以保證人工濕地生活污水的處理效果,同時,堵塞后的維護問題是阻滯人工濕地推廣應用的最大障礙[13,14]。因此,在借鑒國內外人工濕地先進處理技術的基礎上,立足于中國國情,國內學者在人工濕地的施工質量、堵塞等方面做了諸多探索。

2農村生活污水分散式處理現狀

2.1農村生活污水的污染現狀及水質特征

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農村水環境質量不斷惡化,近幾年每年生活污水排放量有80億t。目前農村水環境問題主要表現在:①工業點源污染,鄉鎮企業和集約化養殖場布局不當、污染治理力度不夠導致的污染;②農業面源污染,現代農業生產手段的過度使用帶來的污染;③生活源污染,鄉鎮等農村聚居點因缺乏規劃和環境管理滯后造成的污染。其中,生活污水因人口居住分散、經濟基礎薄弱、地形條件復雜[15]不便進行集中處理。

農村生活污水是指農村居住分散的居民生活過程中糞便及其沖洗水、洗浴污水和廚房污水等[16,17],還包括一些農村分散養殖過程中所產生的污水。農村生活污水含有機物質、氮磷營養物質、懸浮物及病菌等污染成分,各污染物排放質量濃度一般為: CODCr為250~400 mg/L,氨氮為40~60 mg/L,TP為2.5~5.0 mg/L。中國農村生活污水主要水質特征有以下幾點:農村村鎮人口較少,分布廣泛且分散,大部分沒有污水排放管網;農村生活污水濃度低,變化大;大部分農村生活污水的性質相差不大,水中基本上不含有重金屬和有毒有害物質,含一定量的氮、磷,水質波動大,可生化性強;不同時段的水質不同;廁所排放的污水水質較差,但可進入化糞池用作肥料[18]。因此,根據農村生活污水的水質特點,適合用生物法進行處理。

2.2農村生活污水分散式處理現狀

目前,在農村生活污水的治理過程中,分散式污水處理已成為國內外生活污水處理的一種理念和方法[19]。國外較早對于農村生活污水分散處理技術展開了相關研究,并積累了一定經驗[20],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體系。

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開展生活污水分散式處理的研究工作,許多形式各異的無動力或微動力的低能耗型一體化污水處理裝置得到應用。在我國農村常用的分散式污水處理工藝主要有:化糞池、沼氣發酵、垂直流人工濕地、土地快速滲濾系統、高效藻類糖等以及上述各種工藝的組合[21~26]。例如,在上海針對相對落后的松江地區使用穩定塘、土壤入滲的人工濕地系統、穩定塘處理系統處理農村生活污水,展現出良好的可行性[27];朱海波等[28]在陜西關中農村采用水解酸化池和人工濕地組合工藝,并提出冬季運行管理技術要點,確保了污水處理效果的穩定。

然而,受到經濟條件和環保意識的限制,農村生活污水整體處理率仍然很低[1]。人工濕地作為一種靈活、成本低的分散式污水處理措施同樣面臨施工質量、堵塞的問題,這限制了人工濕地的推廣應用[13,14,29]。

3模塊化人工濕地在處理農村生活污水

中的應用我國第一座人工濕地于1987年建成[30],隨后約有450座人工濕地系統相繼建立。截至2012年,人工濕地已占農村生活污水的20%。但是堵塞問題往往制約著人工濕地的推廣應用[31];同時,處理農村分散式農村生活污水的問題在于,工程量太小,專業施工隊伍參與的積極性不高,由村里的施工隊施工的質量難以得到保證。人工濕地模塊化是解決以上問題的可行思路,通過模塊化和系列化實現施工過程的標準化,可以有效解決人工濕地基質堵塞后的快速更換及農村施工隊伍專業化程度不高的問題。在我國,現有的人工濕地模塊化設計思路主要有以下3種。

3.1單元型模塊化人工濕地

將人工濕地分為一個獨立的填料單元,兩個單元可以交替運行實現人工濕地的輪休以解決堵塞問題。

張統等[32]公開了一種快速裝配式人工濕地填料單元,系統自上而下包括,土壤層、隔土層、承托層、人工填料單元層、卵石承托層、防滲層(圖1),工廠可進行批量生產,方便裝配施工,組建的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生物量大,水力停留時間短,處理效果好,并且系統不易堵塞、可修復、運行費用低、土地可復用。

3.2筐籃型模塊化人工濕地

筐籃型人工濕地是指在不影響人工濕地內部水流前提下用一定尺寸的外部網狀結構將基質一塊塊框起來,筐籃直接的縫隙利于供氧,同時方便人工濕地的施工及后續維護。章北平等[33]發明了一種長、寬、高為100~1 000 mm的盒狀無蓋筐籃結構(圖2),壁厚2~4 mm,外框上有多個穿孔,可實現規模生產,質量穩定,便于現場安裝施工,所用模塊有多種尺寸,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改裝和拆卸,能夠節省人力物力,降低成本。

3.3粘結型模塊化人工濕地

粘結型模塊化人工濕地是指在盡量不影響人工濕地基質處理污水的情況下,用粘結劑將基質粘結起來做成塊狀基質并應用于人工濕地的技術。堯平凡[34]針對垂直潛流人工濕地堵塞問題提出表層布水系統基質模塊化的思想,即用骨料、水泥、水、減水劑為原材料制備成多孔混凝土磚塊,堵塞時可以實現快速更換,在施工

上解決堵塞問題;王晟等[35]利用高爐渣、粉煤灰、水泥為粘結劑發明了小型人工濕地的模塊結構,模塊分為有管模塊和無管模塊,有管模塊中含穿孔管用于輸送污水,無管模塊不含穿孔管在濕地中起支撐、蓄水和布水作用,模塊由套網、輕質填充料和穿孔管組成,易于搬運安裝,可由非專業施工隊伍完成,應用于農宅房前屋院;曾麗璇等[36]將電廠廢棄物粉煤灰作為人工濕地填料的材料,結合碎石、水泥和萘系高效減水劑根據正交實驗得到所用碎石級配10~16 mm,粗骨料∶水泥∶粉煤灰∶水的質量比為1∶0.15~0.20∶0.05~0.1∶0.06~0.08,減水劑按水泥和粉煤灰總質量的1%~2%添加,并應用于水平潛流濕地取得比傳統人工濕地更好的處理效果。Park等[37]在多孔混凝土凈化污水的實驗中得出:浸泡在污水中的多孔透水混凝土的多孔結構提供了適于微生物生長的生存環境,可以去除90%的總懸浮顆粒物、65%的總磷和80%的總氮。因此,將多孔混凝土應用于人工濕地基質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2016年1月綠色科技第2期

篇(10)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14-0095-03

《酶工程》是高等院校生物類專業基礎專業課程之一,在生物學教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該學科隨著酶學研究的深入而迅速發展,通過和工程學相互滲透結合而成為一門新的邊緣科學技術。這門學科是生物技術領域產業化前景較為明朗、具有很強應用背景的學科。但是較長時間以來,酶工程專業人才教學培養模式比較單一。整個模式以老師的“講授”為主,學生以“背書”為主,學生沒有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其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專業酶工程研發人才培養的質量。因此,如何規劃設計《酶工程》課程新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在實踐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從事酶學研發的高質量專業技術人才就顯得非常迫切和重要。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大學高等教育的觀念、模式、和管理均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這種變化也使現代生物學教學由傳統的講授式向各種新的教學培養模式發展。目前大學教學中存在的新型教學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問題導向教學法(PBL)、集中討論式教學法和基層實踐式教學法以及多媒體教學法等。這些新的培養方法均在傳統的教學法上有所突破,具有顯著的模式特點,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尤其在大學生物學專業《酶工程》教學培養上更顯得捉襟見肘。因此在總結前期培養模式以及經驗的基礎上,又創新發展了一種新的教學法,即模塊式教學法。傳統的教學思想認為專業課(例如生物科學)不宜采用模塊式教學方法,原因是各授課章節聯系緊密,難以明確地劃分出合理的授課模塊。但是,隨著當今信息軟件模塊式的開發產品的推出,依據學生心理變化尋求適當的教學方法尤為重要,有必要將傳統“填鴨式”教學轉向“自主式”教學。模塊式教學法,主要站在學生“學”的角度,以學生為主體,遵循大學本科學生心理認知發展規律,將適宜的老師授課和學生主動學習的形式有機結合。它含有上述前期教學模式的大部分優點,是在多種大學生物學教學的基礎上總結發展出來的更加全面和完善的一種教學模式。“模塊化”教學模式在生物學課堂教學摸索中慢慢成熟。

此外,酶工程是一門理論兼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我們在注重學科理論的基礎上,突出與課程實驗實踐的銜接。為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創新酶工程新的教學體系過程中, 我們生物工程系的老師主動實施“因材施教,個性化培養,注重生物專業學生素質教育”的課程教學改革,依托于廣西大學亞熱帶農業生物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良好的硬件和軟件設施平臺,基于模塊化教學模式的不斷成熟,創新設計了“雙平臺+模塊化”的教學模式。即整合學院教學團隊的教學資源平臺,有機地結合重點實驗室良好的科學研究平臺,引導生物專業的本科同學積極參與各類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從而達到“寓學于研”的教學效果。該教學模式的提出,為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培養學生在酶學領域從事科研的能力,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團結協作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獨立開展科研的能力等提供了新的途徑。

“雙平臺+模塊化”的教學模式的規劃設計和實踐,主要依據生物酶工程研發人才具有較強的實踐探索性的學科特點,彌補單純的“模塊化”教學中學生發散思維能力培養不足和團隊協作能力培養的劣勢;增加本科學生參與科研的機會,有利于深入了解科學研究的實質,開啟學術之門。在大學“普及教育”和研究生“精英教育”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在整個現代生物工程教學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生物學專業《酶工程》的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在教學理念“因材施教,強化科研訓練,按‘理、工復合型’培養模式”指導下,主要通過 “雙平臺+模塊化”教學模式的創新性規劃和實踐,改善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具有基本的生物實驗技能、良好的實驗技術綜合運用能力和正確的科學思維能力;正確引導學生了解現代生物酶工程研發的實質,有意識培養學生的學術思維能力,樹立正確的專業思想,達到培養理論基礎扎實、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酶工程專業研發的“復合應用型”人才目標。

“雙平臺+模塊化”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實踐,首先完成了教學內容的模塊化。根據酶工程學科內容的特點,分成酶工程研究歷史模塊、酶學基礎理論研究模塊、酶學研究應用知識模塊和酶學研究發展方向模塊等。將講課內容按照主要讓學生掌握的內容和教學的最終目的進行分塊,通過計算機的最新應用軟件PowerPoint幻燈片的制作,將大學《酶工程》課程的主要應用研究和基礎研究的內容和模塊層次顯示出來,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酶工程》相關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和能動性。接著對學生課堂學習內容進行模塊化操作:課堂時間調整為復習和預習模塊,老師引導學習模塊,學生討論模塊等,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和時間,誘導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在問題中學習。并根據學習效果,將學習效果反饋的形式和內容模塊化。

“雙平臺+模塊化”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實踐,最重要的是完成了學生創造性研究“寓學于研”方式的模塊化。利用重點實驗室的技術平臺,通過相關項目的誘導式操作,實現學有余力的學生有目的的進入課題組,通過自己的動手,增強對現代酶學研究的認識和了解,初步開啟學術研究之門。注重各個專業模塊在教學過程中的真實體現:在具體的教學過程當中,應該圍繞老師最終的教學目的,以生物酶工程模塊的相對獨立性和相互間的聯系為基礎,盡可能讓課程變得松緊適度和通俗易懂,并且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然后讓學生樂在其中,快速接受專業觀點。并且要注重學生的各種創新模式并及時總結等。這樣就將相對枯燥的生物學《酶工程》授課教學變成了豐富多彩的專業學術交流討論會,既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讓學生形成酶工程學科完整的認知結構,有機地綜合利用各個模塊,實現學生對酶研發和應用的認識與掌握。

“雙平臺+模塊化”教學模式的改革實施具體方案以及計劃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圖1)。首先是由注入式的教學方法轉移到討論互動教學、啟發式教學方法。課程組教師通過分析課程各部分內容的特點,將教學內容劃分為學生可自學部分、適宜課堂討論部分、需要教師主講部分等多種模塊。布置學生查閱資料,自制PPT文稿,講述并接受提問或質疑。有機結合啟發式、討論式、互動式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營造輕松、活躍的教學氛圍。最重要的是教學和培養模式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授課注重在《酶工程》的理論與生活實際中搭建橋梁。如注重新酶的結構和功能之間關系的引導,提高學生學習酶學專業知識的興趣。另外,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酶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酶分子的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系,這些內容復雜抽象,很難用語言描述。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輔以教學模型和自制的教具,使復雜的結構直觀化,抽象的描述具體化,同時增加教學的信息量,大大提高教學效率。最后,積極體現信息技術手段在教學中的應用。廣西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實驗教學場所屬于廣西區級生命科學實驗教學中心,每個實驗室配有現代化的多媒體網絡教學設施,教師全部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學生也可以免費使用免費進入并使用生命科學實驗教學中心的實驗教學專用網站,共享各種信息和技術資源;借助廣西大學強大的網絡專用服務器和100多臺含固定IP的實驗用高性能計算機,同時也可以使用教師隊伍成員所在的亞熱帶農業生物資源保護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網絡資源。

圖1:《酶工程》課程“雙平臺――模塊化”教學模式技術路線圖

專業課程教學模式“雙平臺+模塊化”的實施,完成了與重點實驗室技術平臺的對接。指導教師提供生物學研究相關項目的內容和具體材料,學生根據材料自己創新設計實驗方案并付諸實施。在實驗動手過程中接受專業老師的精心指導,學生根據最終的實驗結果分析討論實驗結果的成敗和得失,并提出相關的修正方案。通過實驗,進一步地培養學生獨立創新發現和分析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學生撰寫專業科學研究報告的能力,為完成相關大學畢業學位論文以及以后從事相關生物學科學研究打下良好基礎。學生完成具體的學習和科學研究任務之后,專業指導老師要進行集中討論和總結以及評比,使酶工程教學內容得到進一步的強化,完善實驗結果分析。各獨立的課題小組依次對完成的研究任務發表見解,其他小組提問或發表自己的看法或質疑實驗結果,相關課題小組負責人進行深入總結,最后由專業指導老師評價。評價方面包括各小組成員對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運用專業理論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生在研究中的綜合表現等,充分發揮學生對專業的興趣和主動求知的欲望。

專業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我們生物工程專業的老師根據教學改革的要求,通過與大學本科同學的充分交流,積極了解同學學習情況,了解本科同學日常學習的各項安排、明確專業學習的自我要求以及希望專業授課教師的教學重點等,增加了互動環節,努力體現酶工程教學理論與實踐的充分結合,積極有效地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及時掃除部分同學的專業學習盲區。在平常的教學環節中,根據學期教學日歷的安排,結合酶學國際研究的最新發展,結合亞熱帶生物資源保護利用重點實驗室各個研究方向,向本科同學積極闡述本校相關生物學學科的優勢和以后的發展趨勢,培養同學的專業學習興趣。同時以各種相關教材為基礎,結合酶工程專業授課的實際特點,做到經典理論知識和當代生物學研究熱點的結合,開闊本科同學的學習和研究視野。探索了各種酶工程研究的最新手段。做到了講授與探究討論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傳統教學與網絡多媒體教學相結合、課堂與社會相結合。課程改革通過“啟發式教學”,結合“討論式教學”,逐漸向“研究性教學”過渡。通過這樣的形式,培養本科同學以后的學術涵養,開始了酶學的研究啟蒙。這種形式不僅開拓了生物學專業同學的學習視野,而且激發了專業研究興趣,提高了專業素養。近幾年來,學院一大批優秀本科畢業生被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中國科學院等名校和單位錄取,升碩率保持在30%以上。實踐證明,有關酶工程的課程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較好地完成了相關教學改革的具體要求。

總而言之,依據大學生物專業《酶工程》理論課程設置的特點, 創新性地探索了新的教學模式:加強專業指導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雙向交流,注重強化教學內容,培養大學本科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倡本科同學注重學習形式,同時增加創新實踐,努力提高學生的綜合專業素質;還要緊密結合其他生物專業和課程的發展趨勢,加強本科同學的現代科學素養意識培養。通過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本研究室倡導的“雙平臺+模塊化”教學模式改革獲得良好的課程教學效果。依據新的教學改革模式,努力培養二十一世紀高素質創新型和應用型專業技術人才,為社會相關行業輸送合格的從事酶工程研究及生產的專業技術人才。

[ 參 考 文 獻 ]

[1] 張庭廷,施媚.《酶工程》教學與課程建設的探討[J].生物學雜志,2009,3(26):91-92.

[2] 歐陽嘉.關于高校《酶工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引進與咨詢,2006,(4):74-75.

上一篇: 初中基礎化學知識 下一篇: 科研成果的特點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本精品不在线一区二区色 | 日本欧美成综合视频 | 亚洲精品资源久久 | 午夜宅男永久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二区国产综合 | 最新亚洲精品国自产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