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種植發展情況匯總十篇

時間:2023-09-04 16:41:5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農業種植發展情況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農業種植發展情況

篇(1)

近年來,隨著我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迅速,現已形成了以糧、經為主,以養殖、林果、飼草等為輔的農業產業化結構。但由于我縣具有地理區位、自然氣候、土壤環境,土地資源等優勢,馬鈴薯的種植發展空間潛力巨大,因此,發展馬鈴薯將為我縣農業和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1 馬鈴薯種植發展現狀

目前,我縣馬鈴薯種植現狀主要體現為:一是以農戶粗放式零散種植為主,幾乎無規模化種植,種植面積小,產量不高;二是種植品種繁多,良莠不齊,嚴重退化,降低了產出量;三是道路、貯存設施尤其是農村條件差,即使種植了馬鈴薯也不能順利外運和大量貯存,極大降低抗御市場風險能力;四是不能及時了解和掌握市場信息,馬鈴薯交易形式為商販上門收購,來則收之,無則免之,其中不免有壓價行為,從而制約農民種植馬鈴薯的積極性;五是交易的馬鈴薯為農戶自足預留外部分,交易量極少,不能有效占有市場,影響銷售渠道。以2010年為例,全縣馬鈴薯種植品種有渭薯系列、隴薯系列、大白花、小白花、抗疫白等10多個品種,種植面積約為1.53萬hm2,占現種耕地7.07萬hm2的21.70 %;667 m2產量約為1 300 kg,交易量約為20萬t。由此可見,我縣馬鈴薯種植發展產業還很弱,如何利用有利的資源發展我縣馬鈴薯產業,推動我縣農業和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值得我們去思考。

2 馬鈴薯種植發展潛力

2.1 優越的自然條件為馬鈴薯種植提供良好的發展基礎 榆中縣位于甘肅省中部,海拔1 480~3 670 m之間,年均降雨量350 mm,蒸發量1 450 mm,年平均氣溫6.70 ℃,無霜期120 d左右。晝夜溫差比較大,光照充足,雨量適中,降雨80 %集中于7、8、9月份,適宜的氣候條件為馬鈴薯種植提供良好的氣候環境;全縣現種耕地7.07萬hm2,耕地以灰褐土、黑壚土淤土、黃綿土為主,土壤肥沃,土壤有機質含量高,土質比較疏松,廣大肥沃的土地為馬鈴薯種植和發展提供有利的空間。我縣具有獨特的地理位置,重要的交通要塞,適宜的氣候條件,肥沃的土地資源以及廣大的耕地面積等自然條件為馬鈴薯的種植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2.2 廣泛的用途和市場大量需求為馬鈴薯提供極強的種植發展空間 馬鈴薯是世界四大作物之一,是我國第三大作物,在農作物中的位置十分重要,與人民的生活密切相關。一是馬鈴薯是糧、菜兼食的高產作物,它營養齊全且價值高,含豐富的淀粉、蛋白質、脂肪、糖類、粗纖維、灰分等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元素,是每家每戶不可缺少的食物,在餐飲行業中占有很大比例;二是馬鈴薯塊莖和莖葉是優良的飼料,對發展畜牧業有重要作用;三是馬鈴薯還是輕工業、化工工業和醫藥制造業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料之一,它是制造淀粉、糊精、葡萄糖和酒精的主要原料;四是馬鈴薯作為加工工業材料需求越來越大,其加工品有油炸制品、脫水制品、膨化制品、冷凍制品等,且用途廣泛。五是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市場對馬鈴薯的需求越來越旺盛。由此,為馬鈴薯種植提供了極強的發展空間。

2.3 馬鈴薯種植面積和產出空間很大 一是我縣馬鈴薯種植面積小,且產量低。2010年,我縣馬鈴薯種植面積為1.53萬 hm2,占現種耕地的21.70 %,667 m2產約為1 300 kg。二是我縣種植馬鈴薯還處于較低水平。據有關資料報道,馬鈴薯單株產量可達8.50 kg,馬鈴薯理論產量667 m2產可達8 000 kg以上。馬鈴薯每667 m2種植按4 000株計算,667 m2產量一般可達到2 500~3 000 kg左右,優質馬鈴薯豐產年可將達到4 000~5 000 kg左右。三是我縣種植馬鈴薯品種繁多,良莠不齊,而且嚴重退化,同樣影響常量和質量,且產品市場化程度低下。從我縣種植馬鈴薯現狀看,馬鈴薯的種植面積和產出空間潛力很大。

2.4 脫毒微型馬鈴薯生產和馬鈴薯種植技術指導為馬鈴薯原原種、原種和科學種植發展提了保障 我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組培室成立多年,一直從事馬鈴薯脫毒育苗、微型薯生產,技術力量強,工作經驗豐富,為馬鈴薯種薯提供保障。馬鈴薯大田種植也有專人指導,在產前、產中、產后都有服務,能夠及時解決馬鈴薯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保證了馬鈴薯生產的質量,從而為馬鈴薯的科學種植發展提供保障。

2.5 馬鈴薯種植成本低,且符合無公害綠色農產品的生產要求 我縣在馬鈴薯生產過程中,基本只使用有機肥,尤其是南山二陰地區和北山,在馬鈴薯種植生產種不使用化肥、農藥和其他植物生長調節劑,投入少、易管理、種植成本低;并且馬鈴薯種植環境好,生產均能達到無公害綠色農產品的生產要求,將后可在做好產地環境認證的前提下,可以獲得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的認定。

3 存在問題

3.1 馬鈴薯種植未能形成規模化、產業化發展 我縣馬鈴薯種植以農戶自產自給,零散種植為主,缺乏以馬鈴薯為農產品商品而種植的觀念,市場交易的馬鈴薯均已農戶自留外多余的一小部分,對市場的占有率微乎其微,不能有效的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3.2 馬鈴薯品種繁多、良莠不齊、嚴重退化,脫毒種薯生產規模小,原原種不能供給 目前,我縣種植的馬鈴薯品種多以農戶自繁、自用、自推,繁育的種薯質量差,且種植多年,品種不能及時更新換代,少許量的種薯從周邊縣市引進,種薯質量更是難以保證;大部分農民文化素質不高,科技意識不強,栽培混雜,田間管理粗放,馬鈴薯種植水平和標準化程度低,致使馬鈴薯產量不高、品質不優;而全縣馬鈴薯脫毒種薯生產規模小,原原種不能提供本縣農戶種植,也不能運用于大田生產。

3.3 馬鈴薯存貯設施條件差,難以大量貯存,從而難以抵抗市場風險 馬鈴薯是一種鮮活、易損的農產品,良好的貯藏環境是保證馬鈴薯品質不變的主要條件,也是馬鈴薯外銷不受經濟損失重要因素。由于缺乏資金等條件的制約,大型貯藏設施少,貯藏能力極為不足,農戶所建種薯貯藏窖標準不高,種薯混雜比較嚴重,管理措施跟不上,沒有分等、分級管理,種薯腐爛和發芽現象多,損失和浪費嚴重,影響了種薯品質,降低了銷售價格,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馬鈴薯良種的發展,也難以抵抗市場風險。

3.4 信息閉塞,道路不暢,銷售困難 我縣大部為山區,農民對馬鈴薯的科技種植、優良品種的引進,市場供求、市場價格、品種需求、品質要求等信息,幾乎是閉塞的,不能夠及時掌握。尤其是南山二陰地區和北山地區,道路難行,即使種植了一些馬鈴薯,也很難外運,造成馬鈴薯銷售困難。

4 建議與對策

4.1 加強種薯品種更新換代,提高科學種植水平,促進馬鈴薯種植向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發展 一是引進馬鈴薯優良品種,做好試驗、示范、推廣工作。二是大力發展馬鈴薯脫毒育苗繁殖和原原種生產,保證優良種薯能夠自己生產提供。三是加大科技培訓力度,提高馬鈴薯種植生產科技含量,保證馬鈴薯產品產量和質量。四是提高農民對馬鈴薯種植的積極性,擴大馬鈴薯的種植面積,使馬鈴薯的種植向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發展。

篇(2)

[中圖分類號] S1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7-0068-02

一、大田種植信息化的概述

大田種植信息化是運用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和微電子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在產前農田資源管理、產中農情監測和精細農業作業中的應用和普及程度。主要包括五個方面內容:農田管理與測土配方系統、墑情氣象監控系統、作物長勢監測系統、病蟲害預測預報與防控系統和精細作業系統。

農田管理與測土配方系統是基于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和農機智能裝備技術進行農田管理和科學施肥,能夠根據田間作物生長條件和產量狀況差異,進行農業生產信息管理,避免資源浪費,減少環境污染。

墑情氣象溫控系統就是充分利用GIS技術特點與優勢,建立墑情氣象監控平臺,以達到有效提高精細農業綜合管理水平。整個平臺系統分為三部分:(1)農田測控網實現農田墑情、作物長勢等田間實時監控和遠程灌溉變量控制;(2)綜合信息平臺為系統核心部分,主要功能是接收田間參數并實時監控和存儲數據,綜合管理作物種類、產量、土壤、氣象等方面信息,并運用智能決策服務功能,為管理者提供決策服務;(3)用戶可以通過訪問網站平臺,獲得多種農業技術服務等信息。

作物長勢監測系統是對作物苗情、生長狀況及變化宏觀監測,可及時獲取作物產量信息或為早期的產量預測提供信息,并及時為農業管理部門提供決策支持。

病蟲害預測預報與防治系統是把病蟲害的發生區域、面積、程度、時間等預測信息,實時直觀地以圖像的形式傳輸到計算機屏幕上,上傳病蟲害發生情況以及發展趨勢,及時向政府、農業部門和社會,提升病蟲害監測預警信息的入戶率和覆蓋度,實現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警信息可視化和圖形警示。

精細農業系統由農田數據采集系統、信息處理系統和農機作業系統三部分組成,目的是解決作物的精細施肥、土壤肥力評價、地力等級分類和產量預測,提高農業部門進行農業管理決策的能力。

二、我國大田種植信息化發展現狀

我國農田信息管理系統開始在農場使用,內蒙古、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黑龍江農墾等使用農田信息管理系統對農田地塊及土壤、作物、種植歷史、生產等進行數字化管理,實現了信息的準確處理、系統分析和充分有效利用,并及時對電子地圖進行不斷地更新維護,確保農田一手數據的時效和準確性。

墑情監測方面:我國現在已經開發了農田環境參數信息采集與灌溉控制系統,該系統可以實時自動監測土壤以及空間氣象等各種參數信息,測算出灌溉具體日期,將控制信號傳輸到自動灌溉系統,根據計算得出的灌溉需水量對農作物進行適度灌溉,是水資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避免了水、電資源的浪費。

在測土配方施肥信息化方面:我國建成了測土配方數據匯總平臺,收集了不同區域、不同層次的測土配方施肥數據,開發了縣域的耕地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在糧棉油等大宗作物測土配方方面,向果樹、蔬菜等經濟作物拓展,農戶持農業部門發放的測土配方施肥的IC卡,到指定的鄉村智能化配肥供肥網點,根據種植作物種類、面積等信息,可以獲得現場智能化配置的配方肥,做到施肥科學合理。

遙感系統已經應用于作物的生育期、長勢狀況及產量宏觀監測,以遙感系統為依托的精細農業開始在全國小范圍內推廣,開發了用于實施精確農業變量施肥作業的田間地理信息系統,開發了小麥病蟲害圖像檢索系統和玉米大斑病的診斷模型。

三、我國大田信息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1.大田信息化發展基礎設施投入不足

由于我國大田信息管理機制和運行機制不健全,部分地區還沒有完整的信息收集、整理、傳播等體系,信息的采集、處理、加工、等手段落后,致使大田信息技術不能深入鄉村,不能面向廣大農民開展有效的農業信息服務。

2.信息技術開發應用滯后于大田種植發展

在人工智能系統、農田管理信息系統、作物長勢模擬技術、“3S”技術、精細農業等方面的研究與我國現在的大田種植發展實際情況不相稱,取得的成果數量少、種類單一,我國大田信息化程度不能滿足現階段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

3.信息化意識和利用信息能力不強

我國農民文化水平和綜合素質普遍較低,接受專業培訓人員少,尚未形成充分利用信息資源的能力。

4.農業信息化人才缺乏

農業信息化在我國的實施的時間不是很長,各種基礎設施不完善,我國還處于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的過渡階段,大田農業種植大多還是依靠傳統農民進行人工經驗管理,現代農業人才的培訓也是剛剛起步,農業部門從事大田信息管理的工作人員在專業知識層面不能滿足大田信息化的管理需求, 缺乏對大田信息的整理、歸納和預測能力。

5.農田墑情監測存在差距

與國外相比,我國目前的農田墑情監測技術還存在較大差距,監測方法與手段比較落后,大多數還是通過現場采集獲取農田參數信息或者通過有線的方式來得到農田墑情信息,而像國外那樣通過無線傳輸方式來獲得農田墑情信息的方式還處于研究起步階段。

6.測土配方系統推廣難度大

測土配方軟件都是針對某一特定地區、特定作物的施肥系統,由于我國地域狀況差異非常大,數據要根據各個地區的實際情況來定義,因此測土配方軟件可移植性差,通用性不強,無法有效地大范圍推廣。

四、我國大田信息化發展趨勢展望

把現代科技手段運用到大田種植生產過程之中,減少了人力資源,獲得更大的產出,實現單位面積上大田種植的效益最大化是我國研究大田種植的根本目的,今后我國大田種植信息化發展是以“精細農業”為核心的數字化、智能化、精準化、管理信息化和服務網絡化等發展模式,以信息化帶動現代化,通過信息技術改造傳統大田種植業、裝備現代農業,以信息服務實現生產與市場的對接,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作物生長模擬以及人工智能和各種數據庫等結合與集成應用到大田作物生產中,通過計算機系統進行科學的生產管理。

參考文獻

[1]李安渝、楊興壽 信息化背景下精準農業發展研究[J],宏觀經濟管理,2013年第4期:40-41

[2]劉麗娟 物聯網環境下農業信息化發展模式研究[J],華章,2014年第11期:69

[3]董薇 新時期下農業信息化建設存在的若干問題和對策[J],北京農業,2014年1月下旬:275-276

[4]許萍 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探討[J],農業網絡信息,2014年第1期 :5-7

篇(3)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431049

東北平原是北方玉米的主要種植基地,自從實行市場經濟以來,玉米種植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發展形成了玉米經濟產業鏈。但是就我國先階段對玉米的市場需求量來說,生產力還滿足不了人們日益增長的消費要求,亟需提高玉米產量,加快種植技術的生產力轉換,本文對北方玉米種植技術推廣展開研究,探討技術推廣的有效對策,以提高生產力,促進玉米經濟發展。

1 現有的玉米種植技術推廣體系

我國北方的氣候條件,土壤結構都比較適合玉米的種植,這也導致我國玉米的產量主要看北方。此外,玉米也是北糧南送的主要糧食品種,在種植發展中,生產技術的研發、推廣一直是我國政府重視的農業問題,但是就目前來看,我國的的農業推廣技術體系還很不完善,直接對玉米種植技術的推廣運用造成了不利的影響,制約著生產力的進一步解放,對農業發展形成了阻力。由于我國的農業基礎廣泛,技術推廣體系的建設只有根據實際的技術推廣特點進行,才能實現有效推廣,玉米種植技術的推廣迫切需要建立并完善符合玉米現代化發展的推廣體系。

2 推廣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們國家對農業經濟的發展給足了政策支持,對技術創新非常重視,從政府層面來看,設置了專門的農業技術推廣站,這也是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分布在全國各地的基層農技站形成了推廣體系的網絡構架。但是,我國推廣體系仍然有待進一步完善,還有很多問題等待解決。就玉米種植技術推廣體系的發展來看,現行體系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2.1 農技站沒有充分發揮推廣的主力軍作用

我國每年都有針對玉米高產、優化品種的種植技術被研發出來,在具體推廣運用中,農業技術推廣站作為國家的農技推廣主力軍,發揮的推廣作用卻微不足道,很多農技站的工作人員專業素質低下,也根本沒有工作的主動性,更不用說積極地到田間地頭送技術,這就使得技術的推廣在最后環節斷了聯系紐帶,推廣終止在了最接近轉化生產力的邊緣。

2.2 推廣手段欠缺,方法單一

現階段的情況是技術研發很給力,推廣運用缺動力。在玉米種植技術的推廣方面,動力明顯不夠,推廣主要靠農技站,農技站的消極工作作風直接扼殺了技術的推廣運用,這種單一的推廣手段、方法十分不利于技術的發展以及推廣運用。

2.3 推廣投入不夠

在我農業的發展上,在種植技術推廣上是相對比較薄弱的環節,在技術研發,規模化發展中卻都給予了大量資金投入,而技術推廣卻少有人重視,這使得在推廣上缺乏正常開展工作的資金支持,沒有先進的推廣硬件支持,推廣設備跟不上信息時代的步伐,沒有專業的技術人才充實到推廣隊伍中,這些都使得推廣工作無法順利的進行,從而達不到推廣的目的。

3 解決問題的對策研究

玉米種植技術的推廣主要依靠推廣體系,只有建立健全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推廣的問題,讓高產、優產的玉米種植技術推廣到真正需要的田間地頭,轉化成高效的生產力。針對目前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出現的問題,本文通過深入學習、分析,總結出了解決問題的對策如下:

3.1 精簡推廣環節

精簡的推廣體系才能高效地運行,我國現階段的推廣不力,主要在于環節多,經過的工作人員多,機構臃腫卻不辦事。結合我國現階段大力推進的簡政放權,提高辦事效率的行政宗旨,可以建立技術研發單位結合推廣團隊,直達規模化企業以及種植戶的推廣體系,使得玉米種植技術的研發、推廣、種植三位一體,無縫對接,為技術直接轉化成生產力提供綠色通道。既能在先進的研發平臺為種植生產提供優良技術支持,又能在種植生產中為技術研發提供課題,實現技術推廣價值的最大化。

3.2 加強推廣體系的建設

精簡推廣環節后只有加強體系的建設,才能實現推廣體系的高效運轉,就玉米種植技術的推廣來看,首先要加強推廣制度的建設,制定有利于推廣體系發展、創新的工作制度,規范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功能,建立與市場化經濟體制相符合的推廣機制,同時也應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農業技術推廣。其次要借助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建立健全現代化的農業技術推廣信息平臺,如今網絡的互聯互通使得信息傳播閃電般進行,對玉米種植技術的推廣是非常有利的。

4 結束語

篇(4)

集安市將全力創建特色精品鄉鎮

為了全力抓好創建精品鄉鎮工作,市委、市政府制定出臺了《集安市創建精品鄉鎮實施方案》,并于8月21日召開了全市推進新農村建設暨創建精品鄉鎮啟動大會,決定從今年下半年開始至2015年,利用二年半的時間,分三個階段,包括基本達標階段、全面建設階段、提檔升級階段,將鄉鎮政府所在地打造成鎮容鎮貌整潔、生態環境優美、地方特色濃郁,能充分體現集安特點和亮點的精品鄉鎮。

和龍市特產管理總站組織陽光工程培訓學員考察黑木耳種植先進基地

為進一步增強學員對國家陽光工程食用菌工專業培訓的了解,提高黑木耳種植實用技能,8月7日,和龍市特產管理總站組織85名培訓學員到和龍市發展規模最大、種植戶最密集的頭道鎮長仁村,進行了實地考察學習。在種植基地,學員們認真聽取了種植大戶由少到多的黑木耳種植發展過程,并與種植大戶進行了交流學習。通過此次實地考察,不僅使學員們開闊了眼界,學到了經驗,也大大提升了他們的種植熱情,為和龍市陽光工程項目的順利實施起到了積極地促進作用。

篇(5)

中圖分類號 F32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6-0313-01

打造生態產業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內容。為貫徹落實黨的十確定的“五位一體”發展戰略,信陽市河區從該區區情出發,利用資源優勢,大力培育林業生態產業,實施富民強區新舉措,開辟生態文明建設新途徑[1-2]。培育油茶產業就是近年來河區打造林業生態產業的重要新舉措之一。河區是豫南林業大區,林業用地面積寬,自然條件優越,為保護生態環境,兼顧經濟發展和農民致富,近年來河區著力培育可兼顧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油茶產業,扶植油茶種植企業和大戶,建設油茶種植基地。現已發展油茶種植基地4個,油茶種植面積已達566.67 hm2,參與農戶達1 000戶以上。在基地的示范和帶動下,林區群眾發展油茶的積極性穩步提高,通過種植油茶發家致富和美化家園的信心逐步增強,油茶產業發展形勢良好。

1 依托項目打造油茶種植基地

種植基地是油茶產業發展的基礎。為夯實基礎,示范帶動周邊群眾發展油茶種植,激發群眾參與油茶產業發展的熱情,河區依托林業生態省建設、退耕還林后續產業建設、農業綜合開發等工程項目,通過資金和政策傾斜,著重發展油茶種植基地。經過各方的共同努力,現已建立油茶基地4個,營造高效油茶林566.67 hm2。其中,信陽五云茶葉集團公司董家河鄉三角山油茶種植基地333.33 hm2、孔畈油茶種植基地100 hm2,碧豐園農業綜合開發公司游河鄉高臺油茶種植基地66.67 hm2,信陽市河區康立有機茶農民專業合作社董家河鎮駝店油茶種植基地66.67 hm2。在油茶種植基地建設中,共爭取項目支持資金近400萬元,有力地支持了基地建設。為獲得可靠的種質資源,培育優良的油茶種苗,信陽五云茶葉集團公司還在董家河鎮駝店村建立油茶優良種苗培育基地13.33 hm2,專門收集、保存油茶種質資源,培育油茶良種壯苗,為高效油茶種植基地建設提供種苗保障。在種植基地的示范帶動下,林區群眾紛紛自發種植油茶,現群眾種植油茶面積已達500 hm2,全區油茶種植面積穩步擴大。

2 依靠企業帶動油茶產業發展

企業有穩定的工作團隊,籌措資金能力強,技術基礎扎實,在帶動產業發展上具有先天優勢。河區在培育油茶產業中,堅持引進和扶持龍頭企業,并利用龍頭企業的優勢,帶動油茶產業快速發展。信陽五云茶葉集團公司是信陽市的老牌林業企業,在河區茶葉產業發展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是河區茶葉產業發展的龍頭企業。為拓展林業生態產業發展路子,培育油茶產業,河區制定優惠政策,通過在資金、政策、林地流轉方面給予支持,鼓勵信陽五云茶葉集團公司在河區發展油茶種植基地,建立優良種苗基地,開展油茶加工、銷售業務,把信陽五云茶葉集團公司培育成為河區油茶產業發展的龍頭。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信陽五云茶葉集團公司制定了油茶種植、加工發展規劃,通過林地流轉,租賃了數萬畝林地用于油茶種植,現已建立油茶種植基地2個、油茶優良種苗基地1處,組建了由10余位油茶種植、育苗、加工方面的技術人員組成的技術團隊,油茶加工也正在籌劃當中。河區在培育油茶產業發展的龍頭企業的同時,還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了碧豐園農業綜合開發公司等數家油茶種植企業,引導建立了數家油茶種植專業合作社,并幫助他們建立了自己的油茶種植基地,逐步把引進的油茶企業和專業合作社扶植為油茶產業發展的骨干。在信陽五云茶葉集團公司和一批骨干企業的帶動下,現河區的油茶種植已初具規模,油茶產業發展壯大已有穩定的基礎。

3 以開展林地流轉拓展發展空間

2013年,河區編制了林下經濟發展規劃,油茶產業作為一個重要板塊被列入規劃,規劃中油茶種植發展目標為2萬hm2。為拓展油茶種植發展空間,河區繼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面開展林地流轉,進一步盤活森林資源,計劃把大面積的低質低效林改造為高效油茶林,提高林地生產力,促進河區油茶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2008年9月以來,河區全面啟動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至2011年,集體林地以農村家庭承包為主的確權到戶率達99.9%,發放林權證5.65萬本,放活了林地的經營管理權。2009年4月成立了信陽市河區林權管理中心。2011年2月,該中心被市、區編制部門批準為副科級事業單位。林權管理中心全面負責全區林地流轉管理、信息、林權抵押貸款服務等,全力推動河區林地流轉的快速有序進行。河區還進一步完善了2個區級流轉服務中心、12個鄉級流轉服務中心,按照“依法、規范、有序”的原則,認真做好土地確權登記、變更、頒證工作,嚴格審核、鑒證流轉合同,土地流轉做到依法申請、審批嚴格、程序到位、合同規范。截至2013年底,全區累計流轉林地達6.73萬hm2,為油茶種植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河區還制定各種優惠政策,把產業結構調整和土地流轉有機結合起來。區財政對凡是流轉土地種植油茶的,給予一定的資金補助;凡是3.33 hm2以上連片營造油茶林的,均納入項目規劃給予資金扶持。在政策的激勵下,全區通過林地流轉種植油茶的面積增長呈加速趨勢,為油茶產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4 以強化科技支撐提升發展層次

油茶產業在河區是新興產業,同時也是朝陽產業,所以河區給油茶產業的定位是“高”、“新”,即產業的科技含量高、生產水平高、效益高,產業發展模式新、產品新。為做到“高”、“新”,河區在油茶產業發展上不斷強化科技支撐,提高產業發展水平和層次。一是組建油茶生產科技隊伍,通過招聘,引進高新技術人才,通過委托培養、短期培訓等方式提高當地技術人員的素質和水平。二是抓好油茶種植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速度,縮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效益的過程。三是切實抓好油茶種植科技示范基地建設,把高新實用生產技術展示、傳授給林農,快速提高林農的管理水平。四是健全激勵機制,鼓勵科技人員開展技術創新,研究、攻克生產技術難題。五是和油茶相關科研院所加強合作,開展技術引進和科研攻關[3-4]。

5 結語

河區的油茶產業化發展現已初具雛形,種植基地穩步發展,種植規模逐步擴大,林農種植油茶的積極性逐漸提高,信心逐步增強。在政府的引導和多種得力措施的驅動下,今后油茶產業一定會成為推動河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和增加林農收入的新型林業生態產業。

6 參考文獻

[1] 徐建敏,姚建林.安徽省油茶產業發展情況綜述[J].安徽林業科技,2013(4):39-42.

篇(6)

中圖分類號:F3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1(b)-0217-01

紫金縣地處廣東省中東部,河源市東南部,全縣土地總面積3627 km2,總人口8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67萬人,全縣林業用地面積424萬畝,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典型山區縣。國民生產總值32.85億元,其中工業23.75億元,農業17.31億元。為提高林地產值,發展林業,使林下經濟發展成為農民脫貧奔康的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近年來,紫金縣越來越重視林下種植經濟的發展,根據紫金縣的縣性、林性,本人提出一些發展林下經濟有關種植的對策和技術措施,供同行參考。

1 林下種植基本情況

據調查,我縣現有的林下種植模式有如下3種。林藥模式:總面積100公頃,總產量 0.016萬噸,總產值1500萬元。種植的品種有雞骨草、金銀花等,涉及小型企業2個,惠及林農200戶,農民收入860萬元;林菌模式:總面積1.5公頃,總產量0.0022萬噸,總產值450萬元。種植品種有靈芝、香菇、木耳等,涉及的專業合作社數1個,惠及林農30戶,農民收入300萬元;林茶模式:總面積356.3公頃,總產量0.08萬噸,總產值24050萬元,種植的品種有龍須茶、龍王綠、金萱茶、竹殼茶、溪王茶等,涉及的專業合作社數1個,企業2個,惠及林農605戶,農民收入1512萬元。

調查結果表明,紫金縣林下種植的現狀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1)種植模式類型不多,林下種植的品種數量少;(2)林下種植的規模小,產值低下;(3)從事林下種植的人數少,專業合作社惠及的農戶少,不能成為林農脫貧奔康的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2 林下經濟發展的思路、目標、原則

根據紫金縣的實際促使發展林下經濟成為紫金的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以帶動人民脫貧奔康,我認為要有明確的發展的思路,發展的目標、發展的原則。

(1)發展思路。圍繞實現“十二五”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量雙增,促進林業主體發展。

(2)發展目標。以“善治林業、生態林業、和諧林業、幸福林業”為奮斗目標。

(3)發展原則。堅持“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兼顧的原則,強化“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發展理念。

3 林下種植發展的對策

(1)加強宣傳、規范引導。為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應通過科普宣傳、科學講座等方式,深入廣泛地宣傳發展林下種植的重要意義,技術和模式等。同時,應根據紫金縣林地資源等自然條件情況進行科學的調查和設計,把發展林下經濟與林業產業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做到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因勢利導,準確把握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充分挖掘林下經濟的發展潛力。

(2)積極扶持,強化服務。為推進林下種植的發展,應加強對林下種植發展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對符合條件的示范戶和種養大戶列為優先支持對象和重點扶持對象,實行稅收和信貸扶持政策,有效地解決林下種植經濟發展企業和個體資金不足等方面的困難,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并定期組織相關部門技術人員下鄉開展技術指導,努力解決農民技術骨干和示范戶的專業技術水平,為林下種植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技術保障,并及時為林農群眾提供市場信息,努力做好購銷服務工作。

(3)示范帶動,全面推進。應堅持示范帶動,講求實效的原則,積極引導和培育林下經濟發展龍頭企業,創辦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形成有效輻射帶動能力,大力推廣“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以基地帶動農戶,全面帶動林農群眾投身林下種植經濟的發展,促進林下經濟發展上規模、上效益。并積極鼓勵和引導農民組建成相關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行業協會組織等,建立利益聯結的機制,全面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發展林下種植的積極性,推動林下種植業類型多樣、典型全面發展。

4 林下種植的技術措施

(1)科學規劃。為了推進林下種植業的健康發展,必須認真做好調查規劃工作,這是推進林下種植業發展的關鍵。紫金縣屬山地丘陵,地勢由中間向東、西延伸傾斜,山地主要分布在東、南、北部,山高谷深,地形復雜,山勢較陡;丘陵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勢較為平坦。在規劃、布局時,可分為三個發展區進行布局:①東南發展區;②北部發展區;③中西部發展區。

(2)樹種選擇。發展林下種植業應堅持適地適樹的原則,結合該造林地的立地條件及種植的經驗,選擇耐陰性較強的優良品種,種植模式有林藥、林菌、林糧、林果、林菜、林草、林茶、林花等。

(3)造林技術。

①林地清理。

林地清理應嚴禁煉山、全墾,而采用1 m2小塊方式清理林地,清理的雜草、采用帶狀和塊狀堆漚,以增加土壤腐蝕質,提高土壤肥力,林地清理過程要注意保護原有的鄉土喬木幼林,林地清理時間要在12月底前完成。

②整地挖穴。

整地可根據所植作物的需要進行挖穴或開溝。植穴的規格30 cm×30 cm×30 cm或開墾20 cm深的溝壯等,整地要求在春節前完成,讓植穴有足夠時間冬曬,使土壤充分風化及消毒,以利于林下作物的生長。

③基肥和回穴土。

基肥選用復合肥,每穴0.1~0.2 kg。基肥施放要求在春雨季節,先回表土至半穴高,再施放復合肥并與表土充分攪拌混勻,使復合肥均勻平鋪在穴土中,然后填至穴滿,且形成反傾斜,以便積累水分,保土、保肥。

④栽植。

根據紫金氣候及所選樹種習性,栽植的時間為清明節至端午節間。栽植時應踩實,并復蓋松土,以便保濕。

⑤撫育。

篇(7)

種植基地負責人黃彬權是東源縣煒楹種養專業合作社的創始人,早年在外做小本生意,總結了自己的一套致富經。2008年回鄉時,看到家鄉的面貌和父老鄉親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與大城市相比,家鄉仍然處于相對貧困落后的狀態,他深受觸動。恰好那時鎮里大力宣傳發動群眾種果樹發家致富,市縣出臺一系列惠民政策,黃彬權抓住了這個機會,毅然放棄了自己在大城市的事業,回到家鄉租山種果樹,庭前院后養雞養鴨養豬養魚,就這樣大刀闊斧地搞起了種植養殖業。

然而,柚子是生產周期較長的名優水果,掛果期為三至四年,這意味著這三四年內柚子基地沒有經濟收入,只是一味地前期投入,在這種情況下投入的基金從何而來?黃彬權告訴記者,前幾年全靠養豬養魚的微薄收入維持著,如今好不容易盼到這一兩年沙田柚基地稍微好轉起來了,養豬又虧本了。“農民確實挺不容易的”,黃彬權向記者傾訴道。

是的,不可否認搞農業是一件辛苦的差事,然而黃彬權堅信萬事開頭難,只要堅持就沒有到達不了的彼岸,時間就是最好的見證。

搞農業,需付諸行動

2012年9月份,黃彬權帶領村里的其他幾戶鄰里老鄉成立了東源縣煒楹種養專業合作社。目前已小有規模,沙田柚的種植面積達300多畝,魚塘占地約100畝,豬舍5座。據了解,該合作社一直以原生態目標來謀求發展,沙田柚種植基地選址在遠離外界污染的山坡地,土質肥沃、氣候適宜,加上管理措施到位,沙田柚長勢良好,柚果生產保持穩定發展態勢。

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一切都好轉起來了,黃彬權的果園搞得有聲有色,市場對沙田柚的青睞讓黃彬權收獲了比外出做小本生意更豐厚的收益,他成了遠近聞名的種植大戶,生活好起來了,建起了新房,換上了汽車……

在沙田柚基地的管理上,黃彬權有自己的一套系統的管理理念,他一直朝著標準化生產栽培和綠色食品生產的標準看齊,從沙田柚保花保果及修剪技術、病蟲害防治、肥料使用,采果后商品化分級包裝處理,流通領域等個個環節把關,加強細化每個相關環節的管理。黃彬權告訴記者,“種植、管理、技術、資金與營銷樣樣都需要給予重視,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種一片,成一片,收獲一片。”

據了解,該合作社目前正在研究簡化施肥、簡化修剪的技術,希望可以在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提高沙田柚生產效率,黃彬權告訴記者,他們有意以選育的方式培育出具有車田村特色和適應車田村自然環境的優質沙田柚株系苗,利用它進行高標準連片發展新柚園,今后會有計劃地更新老果園,從而提高產量和品質。

篇(8)

[中圖分類號]S5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650(2013)07-0051-02

隨著大農業水平的不斷發展,傳統煙葉生產模式困難重重。一是,農業產業化步伐不斷加快,農民收入逐年提高,種煙收入比重降低,影響煙農的積極性,部分煙農棄煙改種其他經濟作物或從事二、三產業。二是植煙地塊生態環境變化給烤煙生產帶來潛在威脅,土壤板結、理化性狀變差、保護地栽培面積越來越多等影響著煙葉種植。三是國家相關惠農政策的出臺對煙葉生產造成一定影響,農民種糧得到的實惠逐步增加,刺激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部分地區的農民回現了種地熱情,惜地情況顯現。四是農村勞動力轉移進程加快,導致煙農隊伍日趨老齡化,年齡結構和知識水平呈下降趨勢。所以發展煙葉規模化種植是推進現代煙草農業的必然選擇。

結合阜新地區近年來推進規模化種植煙葉的實踐經驗,可分析出現代煙草農業的發展基礎是規模化種植。實行基本煙田保護制度,積極探索土地流轉方式,主動轉變生產組織模式,充分優化土地資源是發展煙草規模化種植的必然選擇,也是我們亟待研究和探索的主要問題。

一、影響煙葉規模化種植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土地流轉方式不健全

目前,農村的土地流轉很多是農戶間自發進行的私下流轉,流轉雙方多是親戚、朋友,流轉規模較小,很難形成規模。煙草企業和地方政府很難進行行政干預,對適宜煙葉生長的土地不能有效進行連片集中整合規劃。絕大部分煙田的土地承包權都掌握在以各家各戶為單位的小面積土地上,很難進行集中統一的規劃分配。煙草部門即使有主動意識,但是缺乏調控的權利和手段,對集中調整完的土地也缺乏控制的主動權,很難形成約束力。這也使基本煙田保護制度流于形式,沒有形成以煙為主的耕作制度,對前茬作物的選擇權上也處于被動地位。加之阜新地區煙田列當發生較重且難以根治,造成煙田連續耕種兩三年就難以維持煙葉正常生長的現象,土地如何輪作倒茬,適應煙葉生產規模化發展,更成為影響土地合理利用的障礙。

2.從事煙葉生產勞動力結構不合理

由于國家對農村產業化和城鎮化政策的不多深入,使得傳統意義上靠種地為生的農民越來越少,具有一定知識水平和頭腦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絕大部分都放棄了自己土地,到城市或者鄉鎮企業務工發展。這使得煙葉生產勞動力也隨之大幅減少,以前傳統意義上的“農村富余勞動力”以不復存在。糧食作物與其它經濟作物在價格上的不斷沖擊,和勞動力價格的水漲船高,使生產環節繁瑣且生產投入較大的煙葉生產以不再具有競爭優勢。很多“老煙農”都放棄了曾經使他們發家致富的煙葉種植改投其它行業,現有煙葉生產勞動力逐漸向老齡化和婦女化轉變。

3.薄弱的生產基礎設施建設

現在的生產形式與規模化種植的差距很大的原因之一是部分地區育苗設施、農事操作機械欠缺的問題。如煙水、煙路、烤房、煙站等綜合配套設施不完善,導致灌溉能力差、室內溫度與濕度調控能力較弱,造成煙葉產量和質量不穩定、生產機械化及信息化程度較低。絕大所數煙農

4.單一落后的生產組織形式

解決制約現代煙草農業發展的重要瓶頸,推進煙葉生產的可持續發展。首先,促進我區主要的煙葉組織形式的多樣化。目前,我區主要的煙葉生產組織方式仍然是一家一戶分散種植,種戶多、區域分散、戶均種植面積小等問題,導致煙葉種植集中度低。其次,改善生產組織管理方式。絕大部分煙農自己實施整個過程,從而難以完全掌握技術難度較大的環節。煙葉生產水平低、煙葉質量差異性和波動性大的另一個原因是農村勞動力缺乏,導致的管理粗放。

二、提高煙葉種植規模化水平的對策

1.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

土地使用權流轉,是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將土地經營權(使用權)轉讓給其他農戶或經濟組織,即保留承包權,轉讓使用權。目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進程明顯加快,流轉規模擴大,從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方式已呈現多樣化。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的建立健全是極大的有利于促進煙草產業向規模化、標準化邁進。

首先,煙草行業一定要牽頭聯合縣、鄉各級政府,制定基本煙田保護政策,對個人、村、集體土地的集中與分配都要有不同的劃分,堅持形式多樣化的原則。對重點發展煙葉生產的鄉、村要進行基本煙田的長期可持續發展規劃。并根據規劃進行宣傳、指導,鼓勵引導盤活土地資源、明確土地流轉的形式、補償及期限、依法簽訂相應的流轉合同,并做好流轉合同的鑒證和備案工作。加強補償植煙土地流轉力度,加大支持對土地流轉承租者的資金、技術、物資等的力度,并妥善處理土地經營過程中發生的矛盾和問題,有效提高土地流轉的成功率。積極鼓勵土地向種煙能手、種煙大戶要打破傳統舊觀念,轉租種植,整合煙地資源,發揮規模種植效益。實施土地流轉還要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正確有序進行流轉規范,從而促進煙葉生產健康持續發展。

對煙區進行布局和規劃,將煙葉生產逐步向煙葉種植適宜區轉移,要根據各地區水源、土壤等生態環境因素的科學分析。實現煙葉規模化種植,保障煙葉原料上水平的有效途徑是利用合理開發、集約、集中連片土地資源。同時,充分考慮規模化、機械化水平,因地制宜,選擇適合發展連片種植,有利于機械化操作的區域。在尊重煙農意愿的前提下,建立以煙為主的基本農田保護制度,確保煙葉合理輪作。

2.探索創新煙葉生產組織形式近幾年來,我國煙葉產區出現了煙葉生產合作社、煙葉農場、煙農協會、煙農互助組等煙葉生產組織形式,我地區也產生了烤煙生產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煙葉生產組織模式。煙農協會和互助組的主要作用是服務煙葉生產,維護煙農利益,管理模式比較松散。結合近幾年生產實踐,我地區煙葉規模化種植的組織形式以煙葉生產合作社和煙葉農場最為適宜。各級煙草部門也大力號召基層單位扶植發展烤煙專業合作化組織。各地區可以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尋找適合當地發展的生產組織形式。

煙葉生產合作社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煙農從事煙葉生產,自己管理自己的股份制、群眾性經濟組織。它實行“入股自愿,互惠互利,利益共享”的原則,其目的是組織煙農連片種植,規模經營,提高品質,增加收入。煙農以土地和資金入股,依托煙草公司技術、物資扶持,按照優質煙葉生產技術方案搞好生產技術服務和生產銷售。合作社多采取模式是“公司+合作社+種煙戶”。根據生產情況劃定煙葉生產區域,對規劃片內的土地實行統一管理,并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轉制度,在煙農不能自行流轉的情況下,由集體進行反租倒包,有效提高了規模化種植水平。這種由烤煙合作社出面引導承包經營的土地流轉方式在煙草行業被積極探索采用,這是當前種煙土地流轉形成規模化種植的一個發展方向。承包經營者根據煙葉統一規劃及自己烤煙種植面積向烤煙專業合作社申請再由烤煙專業合作社向外出打工、有閑田、想出租的農戶手中有償租田,達到各自的目的。

煙葉農場是一種以租賃承包形式集中土地并統一管理的生產模式,擁有豐富的土地資源、種煙戶數量較少的區域,一部分有技術,有意愿的,可鼓勵煙農發展成為、規模種植的種煙專業戶,興辦種煙農場。一般由煙草公司或煙葉大戶租地,進行機械化、集約化、規范化生產。可以安排轉讓土地的農戶到農場打工,這樣既滿足了煙葉規模化生產的需求,又解決了轉讓土地的農戶的就業問題,同時便于技術員統一指導,提高技術到位率。它能有效配置土地、資金、勞動力、技術等生產要素,有利于持續改進煙葉質量,加快科技興煙進程。

3.科學布局同時要切實做好基礎設施建設

建設現代煙草農業的基礎工程,實現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經營的必要條件是建設實施煙葉基礎。在國家實施煙田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以來,我區生產配套基礎設施有了很大的改進,為向現代煙草農業轉變打下了堅實基礎。但從規模化種植方面,煙葉基礎建設還需要繼續改進及完善。要以“規劃先行”的觀念,注重科學規劃,堅持“因地制宜、整體推進、適度規模”的原則設施建設煙葉基礎,發揮綜合效益。同時要經得起煙農、實踐和時間的檢驗,就要實時注重工程質量和工程管護,使煙葉基礎發揮長久效應。

三、發展規模化種植還需要不斷研究探索

經過幾年來的探索和實踐,阜新地區已初步探索出了適合本地實際的規模化種植模式,但我們面臨的難題還有很多方面。一是缺乏一套科學、系統的烤煙規模化種植管理體系,并與烤煙生產標準化管理體系銜接。二是如何把合作社和農場化等生產組織模式更好的納入到規模化種植中來,使之互為其用。三是土地流轉方面我們還需要在實踐中摸索出更多、更好的形式和辦法。這些問題都要我們在今后的生產中積極探索實踐,為不斷發展現代煙草農業建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篇(9)

一、組織領導建設規劃制定情況

1、成立組織,加強領導

月二十五日我鄉召開黨政聯席會議,研究部署了農業產業化工作,成立了由鄉長同志為組長、副鄉長同志為副組長、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鄉農經站,同志兼任辦公室主任,通過成立組織切實加強對此項工作的領導。

2、制定詳細性的發展規劃

月二十五日黨政聯席會議制定了農業產業化發展規劃,規劃制定詳細符合我鄉實際,具有較強的特殊性。

二、龍頭企業培植發展及農產品連片情況

我鄉籌劃并實施了黃澳糧貿公司,今年四月份投入500萬元,占地300畝,日產30萬噸大米的龍頭企業,目前正在實施中。

糧貿有限公司積極向縣申創寶貝、久久香大米品牌,目前已申報成功,并領取了相關證件。

三、農村土地流轉及適度規模經營發展情況

年我鄉土地流轉4000畝具體分布在、草安、、仁巷等村,用于種植“三品”蔬菜、草莓等農產品生產。其中集中連片流轉土地500畝在村。目前,正在規劃1000畝集中連片土地流轉。

1、草安村草莓專業合作社的有效發揮作用,連片200畝,目前已具規模,見成效。

2、村水面綜合養殖專業合作社,面積達500畝已具規模成效。

3、村陳永兵、陳長金、陳長豐集中連片養殖家禽4萬只。劉朝輝鴨子養殖5000只,村陳必忠家禽養殖5000只,目前,已見規模成效。

4、村高麗霞等人“三品”蔬菜和草莓生產已具規模成效。

四、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及運行帶動情況

目前我鄉已有兩個專業合作社,現在正在積極申報良種專業合作社,相關證件正在辦理中。

草莓專業合作社帶動輻射全鄉的村、村、村三個村的發展,受益群眾達2000人。水面養殖專業合作社,帶動了周邊水面養殖的品種多樣化、精品化,輻射到、、三個村的水產養殖。

五、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及農業招商引資項目編制情況

1、特色農產品基地主要有草安草莓、的毛蟹養殖、孫集的精品水產養殖等。

2、月十五日及月二十五日兩次黨政聯席會議,制定了農業招商引資項目。

六、現代農業示范園區

規劃編制及啟動情況。

1、編制情況:

(1)、四家劉兩個村2000畝麥、稻示范區。

篇(10)

從現在的情況分析,較貧困的山區和發展落后的地區是現代煙草試點的主要地區。雖然在這樣的地區辦試點有一定的優勢,但這樣一來,在改變交通、生產、生活條件方面需要增加額外的投入,這樣造成對煙草行業的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經濟上的減少,直接導致煙草行業的科技投入、機械化等方面的困難。

(2)遵循經濟法則與加大基礎建設的矛盾

現代煙草農業反應的是一項經濟活動,因此,經濟法則是其中的依據之一。從企業來講,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為社會服務,但是其根本的目的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并且從企業角度分析,只有創造了價值,才有可能為社會服務。如果沒有經濟價值,服務社會也將是一句空話。所以,在創造價值的同時,如何服務社會是值得考慮和研究的。比如西部的一個州,整個管網建設以及設備的建造等從2004年起,直到2008年建成,總投入4個多億,如果說投資要多少年收回,這是很長的時間的。但是,企業是長遠的目光,企業是為社會服務的,社會發展了對企業也是一種促進,對企業也是一種幫助。

(3)土地流轉與農民自由種植的矛盾

煙葉的最大特征就是其需要輪作。因此,煙草部門就要考慮較多的煙田的儲備,來實現煙草有較大和穩定的產出。雖然這樣要求,但是實際的執行情況卻很不理想,原因有許多,其中之一就是煙葉的效益較低,種植環節高,無法與其他經濟作物作對比,其他的農作物比煙草有較大的產出,這樣煙草只能轉向貧瘠的土地進行種植,這地區的基礎設施不完備,給煙草種植發展科技等投入產生不利的影響。土地流轉是在“依法、自愿、有償”的基礎上實現土地出租者與承租者雙贏,規模種植就涉及到土地流轉,而在現實中,土地流轉還存在一些困難問題,這些問題不是煙草部門能夠解決的,要依靠社會的力量來主導。

二、現代煙草建設與農村經濟發展的關系

發展現代煙草農業,是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健全農村經濟體制,提高煙葉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的基本途徑。在發展現代煙草農業建設方面,必須提高煙葉生產規模、采取集約化經營、專業化分工、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土地的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從而增強抵御風險能力,切實轉變生產組織方式,促進煙葉生產又好又快發展。通過發展現代煙草農業,提高了煙葉生產規模化、機械化、專業化水平,提高生產資源集約配置效率,能有效減少生產用工,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煙農收效,解決目前勞動力價格上漲帶來的煙葉生產成本迅速增加、比較效益下降問題,從根本上解決零星分散小生產方式與社會化大生產的矛盾,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建設現代煙草農業是一種以人為本的生產理念,深受廣大煙農的支持,是我國農村經濟生產發展的必有之路。

三、推進煙草現代化建設的措施

上一篇: 旅游業發展分析 下一篇: 科學技術的雙重作用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综合色婷婷七月丁香 | 午夜男女爽爽刺激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精品专区精品 | 午夜高清拍精品福利 | 在线a免费播放a视频 | 亚洲特黄在线免费视频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