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4 16:41:5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旅游業發展分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關鍵詞:旅游業;回扣;導游;“推-拉”理論
旅游回扣受到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并已逐漸成為旅游業發展的巨大阻力。旅游業的回扣是指在旅游活動中,旅游產品供給方(旅游購物商店、旅游賓館飯店、旅游景區景點等)為了銷售產品,給旅行社和導游等各種名目的好處費,這部分收入既未如實入賬又未在合同或其他協定中公開約定?!吨腥A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八條明確規定,“在賬外暗中給予對方單位或者個人回扣的,以行賄罪論處;對方單位或者個人在賬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論處。”顯然旅游業的回扣是一種違法行為,但是一段時間以來,旅行社導游收取回扣已經成為一種“行規”。
一、旅游業回扣現象的分析
(一)導游拿回扣的“推拉分析”
早在19世紀末,E.G.雷文斯坦(E.G.Ravenstein)在對人口的轉移進行了具有開創意義的研究中,提出了推拉理論(PushandPullTheory)。他在《人口轉移規律》一書中提出,受歧視、受壓迫、沉重的負擔、氣候不佳、生活條件不合適都是促使人口轉移的原因,而其中的經濟因素是主要的。系統的人口轉移“推拉理論”則是唐納德·博格(D.J.Bogue)于20世紀50年代末明確提出的,其主要觀點認為:從運動學的觀點看,人口是兩種不同方向的力相互作用的結果。一種是促使人口轉移的力量,即有利于人口轉移的正面積極因素;另一種是阻礙人口轉移的力量,即不利于人口轉移的負面消極因素。
推拉理論主要是用于分析人口遷移現象,筆者在這里將導游從旅行社向旅游購物商店轉移的行為看作一種新的遷移表現。推拉理論本身的內容十分豐富,本文只取其中一部分來分析導游帶游客去商店購物,拿回扣的現象。
1、導游拿回扣的推力分析。導游拿回扣的推力主要是導游的薪酬制度不合理、導游自身素質低、工作職責所需。我國導游員報酬的構成是:少量基本工資或零底薪+回扣+小費,且導游不享受保險、住房等福利待遇。導游服務是一種高智商、高技能的服務工作,它貫穿于旅游活動的全過程,是一項腦體高度結合的工作。從經濟人的角度來看,導游作為經濟人,也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這種高付出低回報的薪酬制度完全不能滿足導游人員的需求。為了追求個人利益,導游人員只能靠拿回扣和小費。導游人員的報考條件低,且在上崗前和上崗后沒有正規的培訓增加其業務知識、強化業務技能。導游與旅行社之間是委托-關系,導游只能憑自己有限的知識和經驗來完成工作。而工作的方式和質量完全取決于導游自身的素質。導游人員的門檻低,導致很多低素質的人員進入導游隊伍,他們缺乏倫理道德,經常昧著良心把游客帶進商店,賺取黑心錢。旅行社削價競爭,旅行社以零團費甚至負團費接團,其采取把損失轉嫁出去的辦法來彌補經營利潤。旅行社向導游收取按旅游團人數計算的人頭費,導游在帶團過程中還要完成旅行社的購物簽單任務,旅行社的損失主要靠游客的各種消費回扣尤其是購物回扣來彌補。
2、導游拿回扣的拉力分析。導游拿回扣的拉力主要來自旅游商品經營商。旅游商品經營商為了吸引更多的客源,促銷自己的產品,采取非法回扣的方式,主動向旅行社和導游提供高額回扣,并且有些購物商店會按旅游車的座位數、在商店停留時間給予導游和司機一定的回扣,稱為“茶水費”,或者贈送導游和司機一些禮品,以誘惑導游帶領游客前來購物。導游拿回扣的推拉模型如圖1所示:
(二)旅行社以零團費,甚至負團費接團
1、削價競爭。由于旅行社提供的是同質產品,旅行社與旅行社之間打的是價格戰,競相以削價為主要手段來銷售產品。削價競爭擾亂了市場秩序,降低了旅行社的利潤,有些旅行社甚至以零團費、負團費接團,為了保證旅行社經營必要的利潤,旅行社只能發給導游很少的工資或者不發工資,更有甚者,要求導游人員墊付團款,承擔過路、過橋費用。近年來,導游帶客購物,私拿回扣的現象被媒體頻頻曝光,旅游購物單位又推出“人頭費”和“購物簽單”,誘使導游人員帶客購物。導游人員迫于壓力,不得不帶游客進店購物。
2、旅行社數量眾多。旅行社只要交納規定數額的注冊資金和質量保證金即可以成立,門檻很低,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旅行社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市場上,而我國旅游業的“蛋糕”有限,必然引起惡性競爭。從表1中可以看出我國國際旅行社收入利潤率連續六年在3%以下,利潤總額也從2001年的12.28億元下降到2006年的5.79億元。我國旅行社數量從1996年的4252家增加到了2006年的18475家,規模擴張了4倍多。有關數據顯示在20世紀末旅行社的利潤率還在8%左右,但到了21世紀的最近幾年旅行社的利潤率已經跌到了2%左右,我國旅行社業正逐步成為一個低利潤行業。
(三)旅游者消費心理不成熟
1、旅游者和旅行社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由于旅游者在旅游前對旅游產品并不了解,旅游者與旅行社和導游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而這種信息不對稱,促使了導游帶領游客購物的機會主義行為的產生。旅游者到了人生地不熟的旅游地,不得不聽取導游的建議與安排。旅游者由于受“從眾”心理的影響或者是圖便宜,往往會在購物商店購買許多根本就用不著的東西,才給了導游和旅行社賺取回扣的機會。
2、游客的有限理性。西蒙最早提出“有限理性”(boundedrationality)概念,他指出“有限理性是指那種把決策者在認識方面的局限性考慮在內的合理選擇——包括知識和計算能力兩方面的局限性,它非常關心的是實際的決策過程怎樣最終影響做出的決策?!薄靶畔⒊杀臼菑囊粺o所知變為無所不知的成本,極少有交易者能負擔得起這一全過程的成本”(Stigler,1967)。旅游者往往由于獲得更多更全面的信息所需的時間成本太高昂,而寧愿讓旅行社為自己設計旅游線路,做充分的旅行安排。在旅游過程中,旅游者沒有太多的時間去思考導游帶他們去的定點商店的商品是否是自己所需,是否質價相符,就做出購買決定。
(四)旅游產品供應商競爭激烈
1、旅游產品缺乏特色。游客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而目前市場上提供的旅游商品大同小異,缺乏特色,不能適應游客的真正需求。投入了大量人力、財力、精力設計出來的新產品很容易被他人模仿,企業和設計者本人均得不到應有的回報。因此,目前我國旅游商品雷同現象非常普遍,缺少能代表當地特色、旅游景點特色的旅游紀念品。旅游產品的同質化又加劇了競爭,為了使自己的商品有一個好的銷售量,旅游產品供應商只能采取給旅行社和導游回扣的方法,讓導游帶領游客前來購物。
2、購物點布局不合理,市場競爭機制不成熟。在同一條旅游線中銷售同類型商品的商店設置過多,在同一個旅游景區(點)商場設置過多,造成過度競爭,旅游商品供給過剩,為了招徠顧客,旅游商品經營者只能給導游和旅行社高額回扣來維持自身的生存。旅游商品供應商之間的競爭不是價格的競爭,也不是產品質量的競爭,他們競爭的結果取決于供應商與旅行社簽訂的書面合同或與導游之間的心理契約。在當前旅行社低價競爭,靠回扣補償低價競爭的損失,導游無底薪或微薄底薪,靠回扣維持生計,旅游商品供應商的主要客戶來源于旅行社和導游的背景下,旅游商品供應商必須迎合導游和旅行社的需求,才能追求到自己的利益。
(五)政府監管不力
1、地方保護主義存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門從職責上來說承擔著維護旅游市場秩序的重任,各方面也期望他們在制止愈演愈烈的回扣風上發揮主導作用。旅游行政管理部門為了向上級和公眾說明本轄區內旅游管理和市場秩序良好,會對本轄區內出現的旅游回扣問題低調處理,而不公開公正處理。對于游客的投訴也是內部處理,受到投訴的導游也只是被扣分和罰款,懲罰力度達不到震懾違法者和警示旅游者的目的。
2、政府官員的尋租行為。政府官員的權力尋租屬于尋租行為的范疇。根據塔洛克的定義,尋租是指通過政治過程獲得特權從而構成對他人利益的損害大于租金獲得者收益的行為。政府官員的尋租行為并沒有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也并沒有增加社會財富,甚至造成了資源的浪費,但確實給尋租的官員帶來了一定的收入或獲得了一定的享受。政府官員的權力尋租行為嚴重影響了黨的形象,阻礙了經濟發展,破壞了旅游市場的有序競爭,使市場更加混亂。尋租是社會腐敗的突出表現,正是由于政府官員尋租現象的存在,使得旅游行政管理部門的官員執法不力,監管失效,從而使旅游回扣屢禁不止。
綜上所述,旅游業回扣現象是旅行社、導游、旅游者、旅游商品供給商、政府部門等利益相關者利益博弈達到的一種相對均衡的狀態。但是從經濟學的角度并沒有達到“帕累拖最優”狀態。旅游業回扣產生的原因如圖2所示:
二、結論
綜上所述,旅游業的回扣現象是由旅游者與旅行社和導游間的信息不對稱、旅游者的有限理性、旅游者消費心理不成熟、導游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及其機會主義行為、旅行社彌補其經營利潤、旅游行政管理部門監管不力及尋租、旅游商品經營商追求企業利益最大化等共同引起的。旅游業回扣問題的解決已有很多文章給出了對策。其中,傭金是將回扣合法化的一個有效途徑,其實行也有一定的可行性。使傭金公開化、信息透明化,旅游咨詢公司的存在是必要的。借助媒體宣傳教育使人們認識到傭金存在的合理性,從意識上接受“購物旅游”,使導游將帶領游客購物看成是自己的職責的一部分,按規定嚴格履行自己的工作職責,也是很必要的。政府應嚴格監督,使整個旅游行業運作合理化。
參考文獻:
1、塔克洛著;朱大可譯.對尋租活動的經濟學分析[M].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
2、梁鑫鑫,張秀娟.旅行社經營現狀分析[J].科技咨詢導報,2007(179).
旅游業是世界上最大的創匯產業和最高活力的經濟增長點,被稱為“無形出口業”和“無煙工業”。旅游業投入1元,能帶來4.3元的綜合收入;旅游業的一個直接就業崗位可以帶動5.2個其它就業崗位;旅游業與108個行業相關聯,可謂一業興而百業旺??梢姡糜螛I快速發展,將帶動山丹馬場經濟發展步入快車道。
一、山丹馬場旅游資源現狀
山丹馬場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亞洲規模最大、世界第二大馬場,位于甘肅河西走廊中部,地處祁連山冷龍嶺北麓的大馬營草原,總面積2192.54平方公里。山丹馬場地勢平坦,水草豐茂,夏季綠草如茵,冬季一片金黃,是馬匹繁衍、生長的理想場所,已有三千多年的養馬史。山丹馬場是世界上最大的馬場,場內有雪山、森林、峽谷、牛羊群、大馬群等自然風光,有大型機械化觀光農業、古城烽隧遺址等人文景觀,自然景觀與古樸民俗風情相融合,享有“祁連明珠”、“絲路綠寶石”的美稱,被《中國地理》評為國內六大最美麗草原之一。山丹馬場夏季平均氣溫20℃左右,油菜花盛開之時,金波搖曳,滿山遍野密源飄香,是旅游避暑、休閑度假的勝地,馬場風光旖旎,游客可在這里騎馬旅游、野營、觀看賽馬或馬術表演,并游覽自然風景名勝。自《牧馬人》、《蒙根花》、《文成公主》、《王昭君》等30多部影視片在此拍攝并播出后,山丹馬場成為了重要的影視旅游勝地。根據國家《旅游區(點)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標準》,山丹馬場可列為一級旅游景點(國際獨有或獨特),旅游資源概括起來主要有草原型綜合類自然風光、大型機械化農業觀光和山丹馬種群及馬運動項目觀賞三部分組成。
二、山丹馬場旅游業SWOT分析
1.優勢(Strengths)
①區位優勢。山丹馬場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祁連山冷龍嶺北麓的大馬營草原,地跨甘青兩省、毗鄰三市(州)六縣。從市場空間來看,在河西走廊,酒泉是傳統的旅游大市,武威和張掖市旅游正在全面振興。山丹是酒泉和武威旅游輸送中轉站和主要節點區,現已成為絲路旅游線一處不可缺少的重要站點。這為山丹馬場休閑農業的產業發展帶來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②區域內核心資源多元化。山丹馬場山脈、峽谷、草原、森林、水庫、山川等資源匹配合理,組合優勢明顯。以祁連松雪、窟窿峽谷、古城遺址、大小香溝、西大河水庫、奔騰群馬、雪山牦牛羊群、連片飄香的菜花、草原搖曳的野花、特種馬鹿、藏獒養殖、大型農田節水灌溉以及濃郁古樸的民俗風情等原生態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組合而成,具有濃郁馬場特色的休閑游憩項目。也就是說,在很小的區域內,集絲路、綠洲、草原、祁連雪山等多元知名資源。
③旅游資源感知形象鮮明。“皚皚白雪”,“油菜金黃萬頃”的美學景觀,“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古樸蒼涼”的自然景觀,甘肅良駒“山丹馬”,品牌香油“丹馬油脂”等,都使山丹馬場休旅游資源具有鮮明的感知形象。
④生物景觀生動、內涵豐富。生物構成的旅游資源是運動的、變化發展的。山丹馬場、窟窿峽等景區的植被與環境密切融合,構成景觀生動、內涵豐富的旅游資源。
⑤文化資源底蘊深厚。山丹馬場是目前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亞洲規模最大,世界第二大馬場。早在三千多年前,這里就已養馬。自西漢以來,這里以當地蒙古馬為基礎,又引進了各種西域良馬,雜交培育出的山丹馬馳名天下,這里遂成為歷代皇家軍馬養殖基地,經久不衰,為古今軍事要沖見諸于史冊,如漢代名將霍去病等歷史事實。此外,當地的草原風情、特色飲食、民風民俗等更增添了馬場的人文氣息。
2.劣勢(Weaknesses)
①資源與環境較脆弱。河西走廊的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弱,旅游資源的不合理開發,易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大馬營草原、西大河水庫、窟窿峽等地,若無適當的措施加以保護,旅游活動易造成草原植被和森林植被的破壞與踐踏、湖泊水體被污染等現象。
②山丹馬場區外進入性差。與主要客源地的交通條件較差。山丹馬場公路距蘭州、西寧、嘉峪關分別為 420km、300km 和 350km。路程遙遠,且只能通過公路進入山丹馬場。
③山丹馬場工農業發展造成資源退化。由于山丹馬場職能的轉變,進行了較大規模的現代工農業設施建設,將會對馬場草原風光產生不可挽回的損失,最終造成旅游資源在一定程度范圍內的退化。最為重要的是馬場氛圍的降低,已經脫離以牧業為主的所謂“馬場”,馬僅有2000 多匹,軍馬也已成過去,軍馬、軍人神圣又神秘的氛圍已基本消失,離開“軍”字馬場與其它少數民族草原區別不大,且民族風情不如他們濃郁,不利于開拓市場。
3.機遇(Opportunities)
①甘肅旅游業進入快速發展期,為山丹馬場旅游業發展提供了機遇。2009年甘肅旅游業實現總收入192.77億元,增長36.3%,旅游總收入相當于全省GDP的5.7%,旅游總收入相當于甘肅省GDP的5.7%,國內游人均花費僅535.4元,與發達國家和東部地區相比較,還有很大的距離。
②國家新的發展戰略的實施和經濟結構調整為山丹馬場旅游業發展提供支持。近年來,中央提出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兩型社會),按照這個目標,傳統的以資源消耗為主體的傳統工業的發展必然受到制約,而被譽為 “無形出口業”和“無煙工業”的旅游業必然會受到鼓勵。
③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都把旅游業作為今后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給山丹馬場旅游業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2009年12月,《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出臺,2010年5月,《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將扶持壯大甘肅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甘肅省十二五規劃中也明確指出要加快發展旅游業,把旅游業作為全省經濟的重要支柱,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這對山丹馬場旅游業乘勢而上提供了條件。
④中國公民的消費結構、消費檔次和消費理念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中國公民從原來舍不得花錢,到現在樂于旅游消費。2010年,中國國內旅游人數達21億人次,比上年增長10.6%,全國旅游業總收入1.57萬億元,增長21.7%,中國公民消費觀念已發生了巨大變化,這為山丹馬場旅游業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
4.威脅(Threaths)
①周邊區域旅游業快速發展,對山丹馬場形成了競爭和威脅。山丹馬場周邊各區域,如永昌縣、山丹縣、民樂縣、甘州區、肅南縣等縣區都制定了自己的旅游業發展規劃,并且他們都把旅游業作為今后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點,這將對山丹馬場旅游業的發展形成激烈的競爭。
②周邊區域缺乏人口眾多的大城市,使山丹馬場的客源受到重大影響。山丹馬場周邊的張掖、武威、金昌、酒泉及嘉峪關等各地級市總人口均不超過200萬人,所在地域人口稀疏,會導致周末等短期游客數量較少,使山丹馬場旅游業發展受到制約。
三、山丹馬場旅游業發展對策
1、強化旅游形象設計理念
旅游形象是指公眾對某一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產品及其服務質量、管理水平、經營行為等各方面的綜合評價,是對各構成要素的設計與塑造過程,其過程主要是將旅游地理要素、人文歷史、市場要素分析進行提煉,形成理念形象,將感覺要素進行設計,形成視覺形象,將感受要素進行規范,形成行為形象。設計鮮明形象,改良不良形象,更新過時形象和強化良好形象是旅游形象設計的目的,為旅游目的地塑造持久形象,增強市場吸引力和競爭力。旅游整體形象是對區域內在和外在精神價值進行提升的無形價值,不僅僅是一種資源,更是同其他區域進行旅游競爭時的強有力工具。
2、注重山丹馬場旅游品牌建設
品牌是現代企業的核心資源,是現代產業經濟、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市場競爭說到底就是品牌競爭。打造山丹馬場精品旅游線路,做大做強旅游品牌景區景點。大力推進觀光旅游和休閑度假旅游,積極培育擁有核心價值和持續發展能力的山丹馬場旅游品牌,推動山丹馬場旅游產業取得較快發展。
3、推動區域聯合,強化旅游網絡建設
現代經濟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在其運行時必須將其所處的系統當作一個整體看待。從旅游業的角度看,就是要加強區域旅游業的聯合發展,注重旅游業行動的統一性。因而,山丹馬場旅游業發展必須走與周邊區域聯合的道路,通過,整體營銷,構筑區域旅游網絡等,提高山丹馬場旅游業的總體綜合實力,增強其競爭力。
4、加強旅游人才的培養,提高山丹馬場旅游業的發展后勁
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產業競爭主要體現為人才的競爭,旅游業作為勞動密集型的產業,人才將起十分重要的作用。當前旅游業的競爭,主要是人才的競爭,這已在旅游業界達成共識。目前,山丹馬場旅游人才還相對短缺,旅游業的發展必須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加強人才的培養,同時注意建立有效的人才吸引和任用機制,為提高山丹馬場旅游業的發展后勁創造條件。
5、加快山丹馬場旅游基礎設施建設
重點建設旅游道路、景區停車場、游客服務中心、旅游安全以及資源環境保護等基礎設施。加強主要景區連接交通干線的旅游公路建設,完善旅游標識系統,確保景區和交通沿線通信順暢,方便游客出游。
參考文獻
[1] 劉立勇. 縣域旅游開發模式研究[J].經濟地理,2009,(12)
湖北省安陸市位于美麗富饒的鄂中腹地,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旅游業發展潛力巨大。安陸市旅游業文化底蘊豐富,自然資源獨特,旅游區位優勢明顯,具有很大發展潛力的旅游優質縣市。
(一)旅游資源豐富。安陸市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文化底蘊深厚,其中最具盛名的是李白旅游文化和錢沖古銀杏文化。龍王寺、青龍壽山、吉陽山等旅游勝地眾多,安陸還具有燦爛的紅色文化,比如錢沖革命舊址,趙家棚抗日烈士紀念館等一大批紅色旅游點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是重要的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二)區位優勢明顯。安陸市交通發達,漢丹鐵路、漢十高速公路、316國道縱貫南北,安花公路、安衛鐵路貫穿東西,并與京廣鐵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國道相連接,北往襄陽,南通武漢,距離武漢市僅110公路,距離武漢天河國際機場80公里,是九省通衢的大武漢的衛星城市,是湖北武漢、襄陽、十堰經濟走廊的重要連接點,是三峽、武當山旅游、襄陽古隆中旅游線路的經過地。
(三)良好的文化底蘊。安陸市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是全國有名的漫畫之鄉、銀杏之鄉、足球之鄉,具有聞名遐邇的自然風光,獨特的李白文化,瑰麗的銀杏文化,豐富的文化遺存,一方山水養一方人,安陸人民勤勞樸質,鐘靈毓秀,用自己的雙手建設著美好的家園。
(四)政府大力支持旅游業發展。安陸市不斷強化內生增長動力,不斷提高城市形象和影響力,隨著濱河園林城市建設偉大目標的提出,安陸市政府也把旅游業發展放在了突出的戰略高度,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大城市旅游業基礎設施建設,把我市旅游業發展也列入了“十二五發展規劃“中,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促進旅游業發展的戰略規劃,并把2011年作為旅游業發展升級年,推進旅游業標準化建設,加大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為推動旅游業又好又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安陸市旅游業發展的劣勢分析(Weakness)
(一)旅游開發滯后,旅游基礎設施比較薄弱。安陸市雖說近年來加大了對旅游業的開發力度,加大了基礎設施建設,但是相比周邊地區而言,其旅游開發明顯滯后,缺乏對旅游業發展的深度開發,同時對旅游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夠,在旅游交通、服務設施、環境保護設施、管理設施等方面比較薄弱,還未建立起比較完備的旅游服務體系。
(二)經濟發展后勁不足,旅游投資力度不夠。安陸市經濟較前幾年相比確實有很大的發展,但是安陸市支持產業不多,經濟發展后勁不足,經濟稅源有限,可用財力不足,并且近年來,安陸市把有限的財政收入投入到民生領域中,相對而言投入旅游業的資金不足,同時安陸市還未真正解決旅游業投資機制問題,相關的優惠政策還未制定,多元化的投資模式還未建立,其投資力度明顯不足。
(三)旅游宣傳不夠,旅游品牌不多。安陸市雖說旅游資源豐富,但是為外界所熟知的甚少,只是李白旅游區和錢沖古銀杏在外界小有名氣,其他都知名度較低,去年舉辦的銀杏文化節雖說取得了一定的宣傳效果,但是其后續宣傳還未跟進,沒有廣泛的運用現代多元化的宣傳方式進行宣傳,同時與外界的旅游合作較少,旅游品牌不多,知名度不高。
(四)旅游景點分散,旅游效果單一。安陸市沒有較好的整合轄區旅游資源,只是一味重點打造李白和銀杏兩大品牌,造成的結果是到百兆山就是看看李白相,去錢沖就是看看古銀杏,現代旅游業應該是多角度、多視野的旅游,單一旅游注定缺乏長期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五)旅游人才不足。是否具有一支高素質的旅游服務人才隊伍對旅游業發展至關重要,安陸市還沒有真正意義上那種素質高、水平強、懂管理、善經營的旅游管理人才,真正的專業旅游管理人才應該具有深厚的旅游專業文化背景、嫻熟的旅游服務技巧,以及對本地旅游業發展敏銳的洞察力及較強的信息交流和處理能力。
三、安陸市旅游業發展的機會分析(Opportunity)
(一)旅游業發展勢頭良好。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在追求物質生活享受的同時,更加注重精神生活的豐富,旅游可以領略到各地的風土人情,陶冶情操。近年來,各地推出了各種旅游套餐,也給我們提供了大量的選擇。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技術部主任瓦爾瑪在出席第一屆旅游教育國際論壇時表示,中國旅游業在世界旅游發展中一直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作為旅游客源輸出大國之一,2006年出境旅游人數達三千四百五十萬,位居世界第六。從國際上而言,國際旅游處于不斷增長的趨勢,據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到2020年我國將成為第一大旅游目的地,為各地區發展旅游業提供了很大發展機遇。
(二)旅游者個性化需求增大。隨著旅游的發展,旅游者的消費意識轉變、成熟度提高,其需求發生了變化,逐漸呈現出多樣化和個性化的趨勢。他們追求刺激、挑戰極限、尋蹤問底、踏訪奇異之地。各種深山高地等驚險刺激的旅游活動的開展和具有文化底蘊的深層次挖掘,勢必會給安陸旅游帶來更多的客源。
(三)旅游者品味的轉變。近年來廣大旅游愛好者逐步轉變旅游品味,在他們游遍了祖國名山名水后,他們逐漸對小城市旅游,對鄉村旅游情有獨鐘,那種基礎設施良好、文化底蘊豐富、旅游產品到位,服務質量上乘的鄉村旅游往往是他們的理想選擇,我們可以加大鄉村旅游規劃、發展鄉村特色品牌、提高服務水平和質量,可以從中找到良好的發展機遇。
(四)假日經濟的帶動。假日催生了經濟的發展,每年的假日都是旅游業發展的黃金時期,如應城的湯池溫泉,在每年的元旦客人應接不暇,到來了一系列產業的發展,充分利用每一個假日,除常規法定假日之外,可以結合本地特色的節日搞一些活動,也可以帶動旅游業快速發展。
(五)政府的大力扶持。安陸市政府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2011年是安陸市旅游發展升級年,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旅游促銷活動,推進旅游標準化建設。先后制定了《安陸市旅游業發展總體規劃》、《百兆山旅游風景區控制性詳細規劃》、《錢沖古銀杏生態旅游區控制性詳細規劃》,這一系列舉措為安陸市旅游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會。
四、安陸市旅游業發展的挑戰分析(Threat)
(一)經濟支撐的有限性。旅游業是高投入高產出的產業,沒有一定量的投入,就難以形成規模效應,政府財政投資旅游開發是有限的,而有實力的企業因為信息不完全和不對稱,對旅游業認識不夠,投資熱情不高,應廣泛擴大資金來源渠道,全方位、多層次的籌措旅游發展資金。
(二)資源開發的不當性。在旅游資源開發中,有的為了追求一時的經濟利益,對資源開發不當,缺乏前期的資源開發調研力度,沒有統一的開發協調機構以及相關的機制,造成資源重復開發或者是流失嚴重,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生態環境,影響了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競爭的激烈性。安陸市旅游業發展的最大挑戰來自周邊競爭者的壓力,隨著旅游業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其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各地都在旅游服務、技巧、設施、質量等方面下功夫,提高自身的市場份額,安陸市周邊如孝感的雙峰山度假區、應城的湯池溫泉、孝昌的觀音湖度假區等都是巨大的競爭對手。
五、安陸市旅游業發展的對策分析(measures)
(一)加大投資力度,加大配套設施建設。采用政府主導下的多元化融資模式,廣泛開辟資金來源通道,充分利用有限資金搞好相關的配套設施建設,比如說交通設施、餐飲服務、酒店住宿、旅游購物、向導服務等服務設施,不斷優化城市環境、人文、提升城市文化檔次。
(二)狠抓品牌建設,加大資源整合力度。以李白和銀杏為品牌基礎,不斷加大品牌建設,以各種宣傳手段為推手,加大品牌文化創新,塑造安陸真正意義的旅游品牌,同時在建設品牌的同時,要加大和其他資源的整合力度,減少資源的分散性。
(三)加大旅游產品開發力度,提高旅游產品附加值。我市旅游產品開發不足,都是一些淺層次的開發,沒有深度開發。旅游產品在開發手段、理念、技巧、方式上落后,旅游產品附加值較低,不能形成產業鏈。建議聘請專門的研究開發機構加大對我市旅游產品的調研力度,結合我市實際,在開發理念、技巧等方面深度開發,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及核心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3-0255-02
在經濟欠發達但旅游資源豐富的地區,由于旅游業具有產業關聯度高、綜合帶動作用強等優勢,這些地區紛紛將旅游業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以期調整產業結構,促進和帶動區域經濟發展。邵陽經濟欠發達,但旅游資豐富,在湖南省內僅次于張家界和長沙,居全省第三位。所轄縣市內現有4個國家A級景區,3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個國家地質公園、1個世界自然遺產,2個國家森林公園,大小景區300景點余個,資源品類齊、品位高、數量多,為邵陽旅游業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一、邵陽市旅游業發展的回顧
邵陽的旅游業起步較晚,發展也一直不快。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邵陽市旅游業歷經了悄然孕育階段、初始階段、持續發展階段、新時期等四個階段。
1.孕育階段
20世紀80年代,邵陽武岡古城云山因生物資源蘊含豐富被湖南省政府于1982年批準建立省級自然保護區,但一直到1992年,國家林業部才在林場基礎上批準建立云山國家森林公園;同年3月3日山天然公園成立,并正式對外開放;第二年山被評為省級風景名勝區。這一時期因景區內基礎設施太差,周邊的居民只是出于對自然風光向往和對云山道教文化的朝圣而通過崎嶇的小路前往進行觀光,雖然這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旅游活動,但為后來邵陽旅游業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2.初始階段(1994―2001年)
2001年山又被國土資源部審定為第二批國家地質公園,以邵陽市九縣三區的周末周邊休閑游開始慢慢形成,但是這一階段的旅游活動并未成熟,只是起步階段。游客多為景區周邊的居民,一般是一些自發性的周末休閑游。到了2000年3月邵陽市第一家旅游社――邵陽宏達旅行社成立,邵陽市的旅游行業才逐漸發展起來,旅游業逐步規范化,形成了有組織性的大眾活動,2000年10月28日至31日邵陽市還舉辦了第一屆山旅游節,游客多達20多萬人。來邵陽游客人數比往年增長40%,揭開了邵陽旅游服務業的新幕。
3.持續發展階段(2002―2007年)
2002年山被國務院審定為第四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邵陽市政府對旅游產業開始逐步重視起來,2002年編制了《邵陽市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同年成立了“邵陽市旅游協會”,在旅游企業、市場和政府部門之間架設了“橋梁”。并參加了首屆湖南旅游節。2005年,邵陽市與桂林市正式簽署《桂邵旅游合作協議》;同年葉文智麾下的湖南山龍鳳旅游公司以7.6個億接管了山風景名勝區,景區管理改革邁出了新的步伐。市旅游局與武岡市政府成功舉辦“中國旅游策劃萬里行武岡峰會暨武岡旅游發展論壇”,協助城步苗族自治縣舉辦首屆“亞華乳業南山杯”中國?城步全國風箏精英賽;邵陽市市旅游局組團參加湖南旅游節暨首屆中國旅游精品博覽會、珠洽會等,邵陽旅游目的地的形象進一步加強,進入邵陽地區進行旅游的國內游客數量上有了可觀的增長。2006年全市共接待國內外游客391.2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24.3億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13.8%和27.2%。2007年武岡云山和隆回高洲溫泉被批準為3A級旅游景區,繼續推進旅游業發展政府主導戰略?!渡坳柺新糜伟l展十一五規劃》確定了“十一五”期間邵陽市旅游業發展的基本思路和框架,把旅游產業作為重點支柱產業來培育。全市繼續舉辦舉辦山旅游節、苗族姑娘節,并且與桂林、張家界攜手開展旅游熱線服務,使邵陽成為連接廣西桂林、湖南張家界的“接點”和“紐帶”。據邵陽市統計局資料顯示,2002年全市共接待國內外游客18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6.6億元,到了2007年,全市共接待國內外游客43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29億元,比2002年將近翻了五番。
這時期,應該說是邵陽旅游業發展的第一個,發展迅速。旅游客源地也由原來的湖南省內擴展到全國。市旅游管理部門和經營部門也開始總加大了投資力度和宣傳的力度,旅游形式呈現多樣化。
4.新時期(2008年―)
2008年元月8日山龍鳳公司退出山經營權,6月1日,邵陽市新寧縣人民政府全額出資成立國有獨資公司―湖南山恒源國際旅游發展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新寧縣確立“旅游立縣”戰略,啟動中國旅游強縣創建工作。邵陽市政府認識到旅游產業的發展對經濟的促進和帶動作用,采取了很多有力的措施,積極營銷宣傳,參加全國各地的旅游展銷會和博覽會,加大了招商力度,積極引進外資,11月初在廣州舉辦了旅游招商洽談會,引資11.1億元,進一步促進當地旅游業的發展。2008年,邵陽市接待國內旅游者473萬人次,比2005年增長37.6%,年均增長11.2%;實現旅游收入32.48億元,比2005年增長70.1%,年均增長19.4%;①2008年全市旅游星級賓館已達33家,其中四星兩家,三星級6家;旅行社25家,其中國際社3家,國內社22家;等級旅游區4家,省級農業旅游示范點3家,省級工業旅游示范點1家;旅游業直接從業人員達到2萬余人。隨著2010新寧山被評為國家級4A景區以及申請世界自然遺產的成功,邵陽獲得了一張世界級的“名片”,山申遺的成功標志著邵陽旅游業的發展進入一個全新的時期。
這一時期是邵陽旅游業發展的一個轉折點,機會與挑戰并存,邵陽的多個景點基礎設施初步完善并且運行,多條跨市旅游線路開始基本形成,旅游產品開始多樣化,客源地開始從以本省為主轉移為國內為主。新時期邵陽市旅游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面臨著重大的機遇和挑戰。
二、邵陽市旅游業發展現狀分析
1985年之前,邵陽的旅游業發展基本處于空白狀態,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邵陽旅游配套設施逐漸完善,逐步形成和呈現了觀光旅游為基礎,休閑度假為方向,文化主題為特色,鄉村旅游為補充的旅游格局。回顧邵陽旅游業的發展歷程,審視邵陽旅游發展的現狀,我們發現有如下特點:
1.政府主導力不夠強,發展目標不明確
2002年,邵陽市旅游業持續發展之初,確定了邵陽旅游的發展思路為“以山為龍頭、整合旅游資源、聯合打造山品牌、創建旅游大市、培育新興支柱產業”,至2004年,邵陽市旅游業戰略目標轉變為“建設旅游支柱產業”,2007年,旅游業的戰略目標成為“建立旅游大市、旅游強市”,2009年,邵陽市召開旅游工作會議,把發展的思路定位為“以市區為中心,以山為龍頭、堅持“三個結合”,突出六個重點,把旅游業發展成為重要的支柱產業”。由此可以看出,邵陽市對旅游業的整體發展把握不夠,思路不清晰,目標不明確。其次市縣都沒有設立專項旅游發展資金,要資金全靠向上面跑,基本沒有出臺支持加快旅游業發展的政策措施。
2.旅游資源豐富,但旅游產品不精,旅游資源的整合依然不夠
邵陽旅游資源豐富度在全省排名第三,但是邵陽市目前景區開發經營分散,點多面廣,規劃性不強,重復建設多的局面確是不爭的事實,尤其在開拓市場等方面單兵作戰,分散經營,互動性、互補性差。邵陽市旅游具有生態、紅色、人文資源的多樣性,但未能很好將各自特色統籌規劃到旅游總體形象之中。難以體現邵陽旅游業的整體形象,不利于提高旅游規模效益。我們有旅游資源精品卻因為交通等問題形不成精品線路。
3.旅游產品文化內涵不深,旅游產品類型單一
一是對旅游產品文化內涵挖掘不深。比如周敦頤老先生的《愛蓮說》名揚天下,古遺跡在邵陽,而且在市政府內,但是那個“出污泥而不染”的蓮花池就是找不到,一些生態景區有點看頭、沒有說頭,文化景區有點說頭、沒多少看頭,可參與性不強,缺乏足夠的吸引力。二是旅游產品類型過于單一,基本是以觀光為主,旅游產業鏈條短,各環節銜接松散。旅游景區基本停留在傳統的觀光層面,游客享受不到成熟旅游景點的“白天看景點、途中有購物、晚上觀演出”的“一條龍”服務,而是“白天看山看廟,晚上睡覺”,沒有或很少有旅游六環節中的“購”和“娛”,綜合效益上不去。
4.旅游收入增長緩慢,客源主要以國內甚至省內為主,游客停留時間短
2004年,全市全年接待國內外游客324.2萬人次,實現國內旅游總收入17.86億元,接待入境旅游者234人,國際旅游收入6.13萬美元,其中過夜旅游者191.43萬人次,約占整個旅游人次的3/5。經過四年的發展,2008年國內外游客473萬人次,實現國內旅游總收入32.48億元,入境旅游者不升反降,只有187人,國際旅游收入5.69萬美元,其中過夜旅游者288.53萬人次,依然約占整個旅游人次的3/5。從以上的數據我們就可以看出,邵陽市的旅游客源依然以國內和省內為主,景區品牌在國際上沒有什么影響力,同時過夜旅游者比例不高,游客停留時間短,導致旅游收入增長緩慢。
就目前而言,邵陽經濟相對落后,旅游業總體水平低于湖南省其他地區,旅游目的地形象沒有樹立,旅游影響力相對較低。邵陽市的旅游業總體發展水平還處于初始階段。
參考文獻:
引言
SWOT分析法又稱態勢分析法,20世紀80年代初由美國舊金山大學的管理學教授韋里提出,是把組織的優勢(Strengths)、弱勢(Weaknesses)、機遇(Opportunities)和威脅(Threats)的分析綜合在一起,構造SWOT矩陣。然后用系統分析的思想,把各種因素相互匹配起來加以分析,從中得出一系列相應結論的分析方法。運用SWOT分析法,對張家口旅游業發展的內部、外部條件進行具體分析,以便于張家口在旅游開發中更好地抓住機會、避開威脅、發揮優勢、克服弱勢,促進張家口旅游業的快速發展。
一、優勢(Strengths)
(一)地理位置優越,區位優勢明顯
張家口地處京、冀、晉、蒙四省市區交界處,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素有“張庫大道”上的陸路商埠之美譽。京包、豐沙、大秦鐵路和4條國道、14條省道、25條縣級以及700多條鄉級公路并網交錯,四通八達;京張、京大高速公路全線貫通,大大縮短了張家口與京津等地的時空距離。京津等周邊地區也將成為張家口市旅游資源市場的主體。特別是毗鄰京津,距北京178公里,距天津320公里,是沿海發達地區經過北京向西北經濟輻射的第一站,區位優勢十分明顯。
(二)資源優勢
張家口坐落在太行山和燕山環抱的盆地北沿,蒙古高原與華北平原銜接地帶,東臨首都北京,西連煤都大同,北靠內蒙古高原,南接華北腹地,面向沿海,背靠內陸,是河北省旅游資源分布密集區。其歷史悠久,風景秀麗迷人,名勝古跡薈萃,四季氣候皆宜。這顆璀璨的塞外明珠,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賦予其奇特的地形地貌,形態迥異的景色,濃縮了北國雄峻與南國秀美于一體,堪稱旅游、觀光、度假的天然寶地。張家口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完好,藍天、白云、清水、綠地兼具,地形地貌齊全。壩上高原是內蒙古高原的一部分,海拔1300米~1500米。這里地勢平坦,地域遼闊,氣候涼爽,水草豐茂,歷來為觀光避暑度假之勝地。境內有永定河、潮白河、灤河、大清河和內陸河等五大水系貫通。各類水庫一百多座,淡水水域24萬畝,還有地熱資源18處,現已開發赤誠溫泉、懷來溫泉和陽原溫泉等。張家口作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有千年始祖遺址。四五千年以前發生在涿鹿的黃帝、蚩尤之戰,黃帝,炎帝之戰,促成了中華民族的形成和文明的產生。她由軒轅黃帝城、黃帝泉、軒轅湖、蚩尤寨、蚩尤泉、三祖紀念堂等景觀組成,為游人提供了中華民族人文三祖黃帝、蚩尤、炎帝在這里生息戰斗的生動歷史,在全國具有壟斷優勢。
二、弱勢(Weaknesses)
(一)制度環境約束明顯
制度作為約束人們行為的一系列規則,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但是制度環境改變是一個漸變、滯后的過程,制度環境的變化直接影響著地方旅游業的發展。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在1969—1995年期間,張家口被定為北京的“北大門”,開始長達二十六年的“閉關鎖張”,直到1995年5月,國家才允許張家口對外開放,此時中國改革開放已經過去十七年了。雖然近幾年在國家的支持下以及不斷學習其他區域的經驗過程中,張家口的制度環境也在不斷地完善,但是由于張家口改革開放時間晚,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強烈,對制度環境的改變只是停留在一些表層上的東西,對一些深層次的制度環境并沒有改善,從而使制度環境建設沒有完全到位,宏觀上限制了旅游產業的發展。
(二)人才缺乏
人才缺乏是限制張家口旅游業發展的又一個重要因素。由于自然條件的限制,張家口不僅吸引不到優勢人才來此工作,而且本地人才也大量的流失。張家口市縣級及以下各類科技人員總數為67245人,具有高級職稱的1348人,僅占2%;具有中級職稱的16100人,占23.9%,人才密度僅為4.44%,而全省平均水平已經達到6.05%。在市級科研機構中,有研究生以上學歷的科研人員屈指可數。知識貧困不僅是教育水平低下,更是獲取、吸收和交流知識能力的匱乏或途徑的缺乏。正是這些原因使得張家口地區一些人觀念陳舊,思想保守,完全脫離了市場經濟體制,從領導到群眾,對旅游業的認識至今還不到位,各級政府對旅游業的支持也常常是道義上的支持多于實際的行動,旅游從業人員主動開發市場、發現市場的觀念淡薄,導致了張家口旅游市場的單一狹小。
(三)經濟基礎薄弱
張家口地區經濟文化落后,貧困人口眾多,開發資金嚴重缺乏,旅游投入不足。旅游基礎設施數量少、檔次低。進入張家口域內公路以及進入部分景區景點的公路路況比較差、基礎設施不完善。特別是鄉村的基礎條件更為嚴重,臟亂差問題仍比較突出。通往鄉鎮一級道路沒有路燈,晚上行車困難,路況復雜。有的示范點鄉村道路還沒有硬化,人們戲稱為“晴天‘揚灰路’,雨天‘水泥路’”。有的農家旅館沒有供游客入廁、洗澡的地方,其他基本設施也不夠完善,給游客帶來了諸多不便。同時,景區停車場有限,在景區車輛擁擠的現象十分突出,嚴重破壞了游興。
三、機遇(Opportunities)
(一)國家政策的調整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也在不斷地調整產業結構,逐步將旅游業確定為中國支柱產業。為了促進旅游業的發展,中國不斷完善休假制度。特別是針對“黃金周”集中出行的種種弊端,國家在2008年對節假日進行了調整,調整目標是將長假分解為幾個短假期,節假日調整方案明確提出“允許周末上移下錯,與法定假日形成連休”,改革后少了一個“五一”黃金周長假,多了“五一”、清明、端午、中秋四個短假。國家休假制度的改革增加人們外出旅游的頻率,增加了短途出游的幾率,而張家口的區位和資源優勢使其成為京津游客的首選旅游目的地。
(二)中國人均GDP的穩步提升
隨著中國人均GDP的提高,旅游人數將呈現出逐年增長勢頭,即人均GDP與旅游人數呈現出較強的正相關關系,經濟發展水平已成為推動旅游業發展的根本動力和最重要的決定因素。中國現在已經總體上進入小康水平,人們的消費觀念也在發生變化,由過去追求物質享受轉變為精神享受,人們逐漸走出家門開始追求異地的體驗,進一步促進旅游業的發展。有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將成為人們追求的對象,張家口旅游資源豐富,容易打造富有個性的旅游目的地。只要張家口加快資源整合轉變思路,就可以成功地打造一個富有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吸引國內外游客來此消費旅游。
(三)京津冀區域合作
隨著京津冀一體化的逐步推進,京津冀地區將在產業分工、交通構建、市場培育、環境改善、旅游發展等五大領域內通力合作,特別是地方政府之間主動地積極磋商和全方位的經濟合作,為區域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發展空間。京津冀區域的旅游資源十分豐富,不僅具有壟斷性的歷史文物,而且還有獨一無二的自然風光,同時又有著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為三地發展旅游提供了首要條件。張家口作為京津冀都市圈中的一個重要城市,在發展區域一體化大旅游中可借助京津旅游知名度,充分發揮自身旅游資源優勢,制定相應的旅游發展規劃,從而促進旅游業的快速發展。
四、威脅(Threats)
(一)旅游影區效應
旅游影區效應的核心觀點是指旅游地的形象級別和旅游吸引力存在差異,并且高級旅游地在周圍地區(形象作用半徑范圍內)會形成形象上的陰影區,處于陰影區內低級別的旅游地的形象和旅游吸引力會受到不利影響。張家口位于京津冀旅游區域內,在這個區域張家口的知名度偏低,在全國知之者甚少,更不要說在全世界了,缺乏吸引旅游者的著名景點和景區。在京津冀旅游區內,北京有故宮博物館、天壇公園、頤和園和八達嶺長城四個5A級旅游景區,天津有古文化街旅游區和盤山風景名勝區兩個5A級旅游景區,河北有秦皇島市山海關景區、保定市安新白洋淀景區和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景區共三個5A級旅游景區,這些景區知名度高,吸引力強,而張家口缺少這樣高級別的旅游景區,從而在京津冀旅游區形成了“灰度區”,失去了旅游市場,特別是周邊的同質性旅游資源影響更為深刻。
(二)旅游市場競爭激烈化
隨著中國居民人均GDP的不斷提高,觀念的轉變,休閑時間的增多,擴大了旅游范圍,豐富了旅游內涵。各地都想法設法提高自身形象建立有特色的旅游產品來吸引游客,旅游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面對如此激烈的競爭環境,目的地需要獨具特色的旅游資源、成熟的精品線路、鮮明的旅游形象、個性化的旅游產品和高質量的旅游服務。張家口旅游業發展問題從消費層面看,主要表現為游客人均逗留時間較短和人均消費額偏低;從供給層面看,主要表現為旅游產品供給單一,主要為觀光旅游產品,導致旅游產業鏈短,旅游收入不高,尤其缺乏休閑娛樂度假類產品。目前張家口旅游業在京津冀乃至環渤海地區中旅游業中缺乏競爭力,處于劣勢。
五、結語
通過用SWOT全面分析張家口旅游業,可以清楚地掌握旅游業發展所面臨的優勢與弱勢、機遇與威脅,在制定旅游業發展戰略時要抓住機遇利用優勢,轉變思路創新體制將弱勢轉變為優勢,將威脅轉變為機遇,全面促進張家口旅游業持續快速的發展,培養成地區的支柱產業,為張家口經濟的騰飛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楊晚華,張瓊霓,鐘志平.湖南旅游業發展的SWOT分析及對策研究[J].湖南商學院學報,2005,(3):57-60.
[2]劉永濤.河北省發展旅游業的SWOT分析[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5,(4):53-56.
經濟增長煙臺
煙臺市位于中國經濟發達的山東省,是我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之一,近年來通過“藍色發展”以及圍繞從單純觀光向休閑度假型旅游城市的轉型,煙臺的濱海旅游業獲得較快發展,并日益成為促進煙臺經濟發展和城市美譽度提升的重要途徑。同志在2009年視察山東時曾提出:“要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科學開發海洋資源,培育海洋優勢產業,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蓖?月,煙臺市政府出臺了《關于打造煙臺藍色經濟區的指導意見》,為煙臺旅游休閑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良好機遇。濱海旅游業是指以海岸帶、海島及海洋各種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為依托的旅游經營、服務活動。在沿海地區,濱海旅游不僅是休閑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海洋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煙臺市海灣眾多,擁有全省近1/3沿??h市區、全省第二海岸線、全省第一島岸線和唯一海島縣,山海一體的濱海風光、曲折漫長的海岸線構成了獨特的濱海旅游風景線,使得濱海旅游業在煙臺的旅游發展中地位日趨上升,并成為環渤海經濟圈的重要產業。本文以煙臺為例,對煙臺的濱海旅游業進行SWOT分析,以期為相關政府部門制定政策,推進煙臺濱海旅游業的發展提供政策依據與決策參考。
一、煙臺濱海旅游業的發展現狀
自1995年以來,煙臺旅游收入的增長迅速,旅游業對CDP的貢獻日益凸顯。2007年煙臺市接待入境旅游人數為30.71萬人次,入境旅游收入為22900萬美元,接待國內旅游人數為1988.67萬人次,國內旅游收入為183.84億元,位居山東省第二位。但到2010年,煙臺市的旅游總收入已達到331.2億元,同比增長21.2%,占GDP(4358.46億元)的7.60%,相當于服務業增加值(1457048億元)的22.72%。到2012年,煙臺市實現旅游總收入進一步增加至475.51億元,比上年增長17.9%,全年接待海內外游客4502.99萬人次,同比增長14.9%。作為第三產業的龍頭產業,旅游業的關聯帶動作用日益顯現,不僅體現在直接為交通運輸、商品貿易、賓館餐飲、景區景點帶來客源和市場,同時還有效地推動著工農林業、城市建設、文化體育、海洋環保等行業的發展,進而促進金融、保險、信息、房地產等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從煙臺市的海外客源市場來看,韓國、日本在煙臺海外客源市場中不僅占有相當市場份額,而且較為穩定。國內客源市場呈現出相對穩定增長的態勢,這為煙臺市濱海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條件。
“山海仙境·魅力煙臺”是煙臺市對國內市場及海外市場的旅游形象宣傳口號。通過宣傳推介作用,該旅游形象已在全國乃至海外市場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對煙臺的旅游休閑產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經濟社會形勢的發展為煙臺旅游業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目前,煙臺濱海旅游業的發展正面臨向更高層次、更廣闊領域發展的挑戰。進一步推動旅游產業的增長、轉型、升級,是時展的客觀要求,也是經濟社會發展對煙臺提出的新挑戰。
二、煙臺濱海旅游業發展的SWOT分析
1.優勢(strengths)
(1)資源與氣候優勢
煙臺地處山東半島東部,東連威海,西接濰坊,西南與青島毗鄰,北瀕渤海、黃海,與遼東半島、大連隔海相望,在全長909公里的海岸線上,分布著眾多的天然海灣和沙灘,蘊藏著巨大的旅游開發價值。另外,煙臺屬于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氣候溫和半濕潤,四季變化明顯,年均日照2826h,形成冬暖夏涼的特點。同時,由于受海洋調節,氣溫日差變化小,海濱空氣清新且富含負氧離子,空氣中含有一定量的碘,氧和臭氧的含量比內陸高,有利于人體內維生素的積累和新陳代謝.是天然的海濱療養與休閑度假場所。
(2)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較為完備
吸引游客的關鍵因素在于目的地是否能夠提供高質量的休閑旅游服務,這就要求目的地的旅游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良好,以便為游客旅游活動中的各種需求提供服務。因此,與濱海休閑旅游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濱海生態環境的改善,構成濱海休閑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基礎。近年來.煙臺市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城市環境和濱海生態環境與濱海休閑旅游游發展結合起來.濱海休閑旅游的服務功能得到日趨提升和完善。
交通建設方面,有煙威、青威、濰萊、繞城等高速公路及多條國道、省道。鐵路交通方面有煙臺至北京、廣州、深圳、貴陽、上海等多條全國鐵路干線,以及煙臺至大連鐵路輪渡的運營、藍(村)煙(臺)復線的開通、德(州)龍(口)煙(臺)鐵路的建設,便利的交通條件使煙臺成為國內重要的鐵路交通樞紐。不僅如此,煙臺空港還與國內外的許多城市開通直航。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既方便了游客,又改善了煙臺的濱海城市形象。
旅游娛樂接待設施方面,隨著濱海觀光大道的修建,濱海各景區(點)的旅游娛樂、旅游餐飲、旅游廁所、停車場、環衛設施、中英文對照的交通指示牌等服務設施配備日趨完善。
(3)城市濱海旅游形象初步確立,旅游形象宣傳日見成效
一個準確鮮明且富于感染力的旅游形象對城市旅游業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近年來,煙臺堅持以細分市場為基礎、以定向促銷為重點,大力加強旅游宣傳促銷活動。入境市場上,重點突破韓、日、東南亞和俄羅斯。如針對煙臺第一大入境客源市場韓國,在推廣金沙灘、高爾夫之旅的基礎上,還專門開發了周末游、修學游、宗教文化游等產品,使煙臺旅游在韓國引起強烈反響,逐步培育建立起煙臺旅游品牌形象。
2.劣勢(weaknesses)
休閑漁業的主要形式有養殖垂釣、海上垂釣、潮間帶采集、漁區生產體驗、涉海食品加工與品嘗、觀賞魚類養殖、漁村休閑居住等。濱海休閑體育是一種在濱海地區開展的集休閑、娛樂與體育運動為一體的活動,主要包括沙灘項目、水上和水下項目、海上空中項目等。休閑健身主要是在濱海地帶和海島上建設具有健身設施和療養功能的度假設施。目前,煙臺的濱海旅游開發中,休閑漁業、濱海休閑體育和休閑健身設施等還處于不斷完善的過程中,有待進一步強化和推進。
另外,煙臺的濱海旅游業開發尚停留在陸域和岸上開發階段,以海洋和海島為中心的旅游開發尚未形成規模,旅游開發中海洋特色不鮮明。海上觀光和海上游船旅游是濱海觀光旅游的一大特色,由近岸觀光走向中遠程海上觀光、休閑、娛樂、探險旅游,是世界沿海國家發展濱海旅游休閑的普遍趨勢。而煙臺海上交通發展滯后,設施落后,缺乏集海上運輸、游覽觀光、娛樂休閑為一體的大中型游船,海上觀光線路和游船旅游項目開發較少。缺乏能夠帶動整體發展,集參與性、娛樂性、知識性為一體的、具有轟動效應的大型旅游項目。大型旅游項目、節慶活動是突出城市形象的強化劑,一方面它吸引無數人的眼球,另一方面它又展示著城市美好的一面,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煙臺尚缺乏強化煙臺美好形象的濱海主題活動與強有力措施,同時,還存在著某些海域水質和沙灘污染嚴重、旺季過于擁擠、岸段和海域被占等現象。
3.機會(Opportunities)
“十一五”以來,煙臺海洋經濟獲得快速發展,海洋經濟規模迅速膨脹,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全市海洋產業總產值由548億元增加到1265億元,年均增長18.19%,海洋產業已發展成為煙臺的支柱產業。“十二五”開局之年,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又上升為國家戰略,海洋經濟的發展、藍色經濟區的建設將為煙臺的濱海旅游業發展帶來新的活力與生機。目前,煙臺正在加快推動旅游產業由數量型到效益型、由粗放型到集約型、由觀光型到觀光度假復合型轉變。
從與完善旅游設施相關的投資來看,截至2009年,全市有總投資739億元的114個旅游項目登記在冊,其中47個項目在建,總投資288億元,投資過億元的達30個。目前,煙臺中心區在建旅游項目達15個,總投資113億元。煙臺旅游大世界、馬山寨植物博覽苑、南山皇冠假日酒店等項目開業,地質博物館竣工,規劃22平方公里的萊山省級度假區經省政府批準成立,大南山、雨岱山等一批重量級大項目快速推進,中心區在全市旅游格局中的地位進一步提高。
旅游業與會展業的發展相輔相成,會展業的發展已成為煙臺濱海旅游業發展的助推器。目前在煙臺舉辦的會展主要有中國北方旅游交易會、果蔬會、汽車展覽會、絲綢展等。以2009年中國北方旅游交易會為例,29個省市自治區及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團隊來煙臺參會參展,總人數達10萬人,實現旅游總收入7.1億元,成為中國北方旅游交易會有史以來層次最高、規模最大、成果頗豐的一屆,對于展示煙臺旅游和城市形象,起到了積極而有力的推動作用。
4.威脅(Threats)
通過發展旅游休閑產業以促進經濟增長,備受世界許多國家的重視,在區域發展競爭中,也成為各地區積極采取措施強有力推進的舉措之一。目前,國內旅游項目紛紛上馬,區域旅游競爭日益激烈。煙臺地區的一些旅游資源與省內的青島、威海以及遼寧半島地區的大連等城市相似,并且旅游客源市場又有重疊部分,面臨一定的競爭。另外,從更廣闊視野來看,煙臺同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在爭奪旅游客源市場份額上,競爭力明顯不足。與海南地區的濱海旅游業的發展相比較,無論在景觀特色方面,還是知名度、美譽度上,煙臺也都面臨一定的競爭壓力。
今天,國際旅游業正面臨著由觀光旅游逐漸向參與性、娛樂性、知識性、休閑性旅游方式轉型,度假休閑旅游趨勢日益突出。國際旅游業新的發展趨勢對煙臺來說,既是一個發展的難得機遇,同時也是一個嚴峻挑戰。煙臺應該堅持以建設“國際濱海生態宜居城市”為發展目標,突出歷史文化優勢和城市發展特色,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煙臺的濱海旅游業發展。同時,要注意海陸統籌、統一規劃、集約發展、整體開發,明確煙臺濱海旅游的合理定位與分工,創新旅游產品開發,創新濱海旅游產業發展模式,從而形成煙臺濱海旅游發展的新高地。參考文獻
[1]郭朝陽,趙耀.膠東半島濱海旅游資源規劃與開發SWOT分析[J].北方經濟,2007(5)
[2]胡琳琳.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濱海旅游業發展研究[J].曲阜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2)
一、引言
貴州旅游業興起于上世紀80年代,受地理位置和配套基礎設施的制約,初期的旅游業發展規模小,檔次低,通過多年的開發努力,特別是近年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貴州旅游業無論在旅客人數,還是經濟收入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較大進步。2007年,全省旅游業增長勢頭良好,全年共接待海內外游客6262萬人次,同比增長31.9%;實現旅游總收入512億元,同比增長32.36%。全年旅游收入凈增124億人民幣,比2006年增長47%,相當于全省GDP的18%,相當于第三產業增加值的45%,略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九五’看云南、‘十五’看四川、‘十一五’看貴州?!边@是國家旅游局副局長杜一力對貴州旅游業的充分肯定和期望。旅游產業作為成長性很快的朝陽產業,抓住了將會成為貴州省重要的新的經濟增長點。我們要立足省情,正視貴州旅游產業發展現狀,看清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充分把握機遇和迎接挑戰,以更大的決心、更有力的舉措,推進貴州省旅游產業又快又好發展。
二、貴州旅游業發展的SWOT分析
1.優勢分析(Strength)
(1)奇異的自然風光。貴州省地處亞熱帶溫濕季風氣候地帶,年均氣溫15度左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被評為國內惟一的“避暑之都”。貴州是山地王國,山地和高原占全省總面積的87%,其中70%以上是喀斯特地區。按照《中國旅游資源單體質量評估指標體系》,截止2007年底,全省建設世界自然遺產一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3個,省級風景名勝區59個,國家級生態示范區12個,國家森林公園21個,國家自然保護區8個,國家地質公園6個,國家水利風景區7個,國家礦山公園1個。這些自然風光充滿奇異的色彩,其中最負盛名的有:全國乃至亞洲最大的瀑布――黃果樹;被譽為“亞太奇觀”的地下明珠――安順龍宮;享有“舉世無雙” 的巖溶博物館――織金洞;被列為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的喀斯特森林保護區――荔波茂蘭,及佛教名山、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梵凈山。
(2)顯赫的紅色旅游資源。貴州可作為紅色旅游區開發的資源有60多處,如會址、烏江天險遺址、四渡赤水渡口遺址、婁山關戰役遺址等。在《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中,貴州被列為全國重點紅色旅游發展區。這些寶貴的文化旅游資源,為貴州開展紅色旅游提供了難得的優勢條件。
(3)獨特的原生態民族文化。貴州是少數民族集居區,由于地處偏遠,開發程度低,一些民族村鎮的格局保持得相對完整,許多古樸的文化傳統和生活習慣完好地保存下來,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原生態文化資源。如貴州黔東南地區的苗族,世界保護鄉土文化基金會把其列入了該組織在全球的18個保護圈之列;從1995年開始,在挪威政府援助下,貴州陸續建立了六枝、隆里、鎮山、堂安四個“生態博物館”。近年來,世界旅游組織又把貴州黔東南巴拉河流域的苗族村落和安順屯堡文化,列入了發展鄉村旅游的示范點。貴州各民族歷來以能歌善舞著稱,如苗族的“飛歌”,有“天籟之音”之譽的侗族大歌,布依族的“織布舞”,苗族、侗族的蘆笙舞等。貴州的民族建筑如吊腳樓、土司莊園、蘆笙堂、鼓樓等都是極具民族特色的建筑物。這些民俗文化,編織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斕的貴州高原風情畫,成為獨具特色的旅游資源。
(4)源遠流長的國酒文化。中國作為世界三大酒文化發源地之一,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積淀了豐厚的酒文化。香飄四海的茅臺酒,起于秦漢、熟于唐宋、精于明清、尊于當代,在中國酒文化史上輝映了兩千多年,是我國名酒之冠,享有“國酒”、“外交酒”的美譽。在長期的釀酒和飲酒過程中,貴州茅臺鎮人民創造了絢麗多姿的酒文化,這為發展以酒文化為主的工業旅游提供了前提條件。
(5)區位優勢。貴州在宏觀區位上處于大西南中部,屬近海的內地前沿,周邊省市區人口稠密,經濟發展快,旅游消費能力強,客源充足。既便于接待東南沿海和港澳臺地區游客觀光旅游和休閑度假,又是內地游客赴沿海開發地區旅游的重要通道,有利于發展過境旅游。同時,貴州在旅游區位上處于桂林、石林、九寨溝、三峽等旅游熱點的中心區,有利于加強橫向聯合,建立高端旅游網絡系統。
2.劣勢分析(Weakness)
(1)景區景點資源整合不夠,整體競爭力和吸引力有待提高。目前,全省旅游區景點,由于產權關系、地方和部門之間利益沖突等,導致政出多門,分頭管理,景區缺乏統一規劃,景點開發各自為陣、孤立作戰、分散經營,區域之間、部門之間缺少有效合作,影響和制約了旅游資源的整體開發,區域旅游資源得不到合理整合,旅游產業整體競爭優勢尚未形成。
(2)旅游產業鏈條上還存在瓶頸和薄弱環節,綜合配套不夠完善。旅游六大要素及其相關產業發展不協調,產業結構尚處在資源開發的初級階段。旅游信息服務、交通運輸、旅游商品、餐飲住宿、保健娛樂等關聯產業還不夠完善配套,尤其在旅游購物方面,特色旅游商品開發力度不夠,普遍存在旅游商品研發能力弱,文化內涵淺,產品檔次低、結構雷同,在旅游消費中比重過低等問題。
(3)專業人才奇缺。貴州旅游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低,專業水平差,缺乏高層次的研究和管理人員。特別是缺乏能對景區自然環境進行監測的專業從業人員,同時也缺乏旅游導游人才,旅游規劃人才,旅游營銷人才,旅游電子商務人才及會展人才。
(4)信息化建設滯后。貴州省旅游從業人員的計算機網絡知識相對貧乏,這是貴州省實現旅游網絡信息化的主要不利因素;另外,有些部門對建立旅游網絡信息化在認識上、管理體制上存在一些問題,致使貴州旅游成為全國專業旅游網絡信息管理系統滯后的省份。
3.機遇分析(Opportunity)
(1)國內外旅游業的快速穩定發展。21世紀世界經濟將進入新一輪上升階段,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極廣闊的市場空間。據世界旅游組織預測,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旅游市場。隨著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推進,我國人均GDP將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旅游已經成為居民消費結構轉型的重要內容,旅游消費需求逐年大幅提升。
(2)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和不斷推進。國家勢必會繼續加大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加快西部地區對外開放、推進西部地區的城市化建設進程,有效改善西部地區生態環境,這為西部地區旅游業加快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使西部地區旅游業有望成為受惠最早、最具活力、發展最快的產業。
(3)各級政府大力扶持。2002年,貴州省委、省政府制定了《關于加快旅游業發展的意見》,提出至2010年力爭把貴州建成多民族特色文化和喀斯特生態旅游的重要目的地,成為中國西部旅游熱點地區。同時,世界旅游組織和世界銀行首次合作提供貸款資助,由省政府、國家旅游局、世界旅游組織共同編制了《貴州省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幾年來在《總規》指導下,陸續完成了各市、州、地旅游發展總規劃及各種專項旅游規劃,形成較完整的全省旅游規劃體系,使旅游業按照“規劃先行、保護第一”的原則,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從2006到2008年,省委、省政府組織召開了三屆貴州旅游產業發展大會,同時還成功舉辦了“多彩貴州”歌唱大賽、旅游商品設計大賽、原生態民族文化藝術節、貴陽避暑節、遵義酒文化節等系列活動,全力打造“多彩貴州”形象品牌,省領導還親自帶促銷團到海內外宣傳推介貴州旅游,形成黨政推動、齊抓旅游的大好局面,掀起了中外游客到貴州旅游的新。
(4)交通設施的進一步改善。2007年,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加快了以交通為重點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全省航空、鐵路、高速公路組成的立體交通網絡已經形成,旅游交通大為改善;貴陽龍洞堡國際機場由4D級擴建為4E級,并建成了6個支線機場,開辟了通往中國香港、泰國、新加坡、韓國的海外航線和旅游包機,日前又開通了兩岸周末聯程旅游包機。
4.挑戰分析(Threat)
(1)與其他旅游地的競爭。貴州旅游正遭遇四川、云南等鄰省的激烈競爭。貴州雖具有獨特的旅游資源,但也有一些自然、人文旅游資源與周邊鄰省相似,旅游客源市場相近。如何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不斷提高旅游產品知名度是保持競爭力的關鍵。
(2)旅游開發過程中對天然環境造成破壞。貴州的自然景觀和文化遺產既豐富又脆弱,特別是不可再生的自然和歷史文化遺產,一旦破壞很難恢復。例如一些早期開發的村寨,由于開發水平低,缺乏經驗和有效管理,隨著游客的涌入而迅速人工化和過度商業化,甚至流于庸俗化。失去了傳統文化的真實與質樸。
(3)民族民間文化的衰落。貴州在開放市場條件下,民族民間文化面臨嚴峻挑戰:首先是少數民族有形文化的流失與衰退。現在許多民族村寨里年輕人都不懂傳統手工制作;其次是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流失與衰退。貴州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節日,但隨著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變化,一些節日在歷史發展中逐漸消失;第三是語言文化的萎縮。現在許多少數民族年輕人已經不會說自己本民族的語言。
三、促進貴州旅游業發展的對策思考
1.實施旅游精品戰略。以旅游產品體系建設為重點,加快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化。以國際、國內旅游市場需求為導向,在不斷鞏固和完善現有觀光、度假旅游的同時,大力發展生態旅游、鄉村旅游、文化旅游和紅色旅游,突出特色,打造一批交通便捷、環境優美、安全舒適、服務配套、在旅游市場上影響大、競爭力強的旅游精品,建設一批重點旅游城市、特色旅游城鎮及民族文化村寨,構建起初具規模的特色旅游產品體系。
2.加強區域旅游合作。按照“資源共享、市場共拓、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以資源為載體,以交通為紐帶,發揮比較優勢,明確區域旅游發展方向,確定功能定位和區域分工,促進資源在空間上的有效配置。加強與國內外旅游界的合作及與重點客源城市的協作,聯合周邊省區市共同策劃推出省際特色線路,形成開放、聯動和多元化的市場格局。不斷推進川黔渝、滇桂黔、湘渝黔等多邊合作。
2.實施人才興旅戰略。以旅游業為新興產業的貴州省,旅游發展最缺乏的不是資金,而是思路和人才,進一步加快旅游院校教育、職業資格認證教育和崗位培訓的協調發展,擴大旅游教育培訓與國際間合作與交流,在穩定和用好現有人才的基礎上,形成吸引國內外優秀人才服務貴州旅游業的良好機制和有效渠道。加大對旅游人才資源開發的投入,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旅游教育投入機制,努力培養造就一支適應旅游業快速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隊伍。
4.樹立強烈的品牌意識,打造具有貴州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品牌戰略是現代旅游業的一種核心戰略,可以給旅游業帶來多種綜合效益。要想使貴州成為一個真正的旅游大省,就必須從文化入手,打造具有貴州特色的文化旅游。貴州旅游文化最突出的亮點就是喀斯特地質文化、文化、原生態少數民族文化、國酒文化等。我們應該盡力挖掘旅游景點深深積淀的文化底蘊,將之反饋給游客,從而吸引更多游客到來。通過品牌與旅游的“聯姻”,以人文資源提升貴州旅游品牌。
5.推動旅游目的地營銷系統(DMS)建設,建立健全旅游統計體系、旅游信息調查制度和假日旅游預報制度,提高旅游辦公自動化及電子政務應用水平。建立旅游咨詢服務機構,提供旅游市場信息服務。發展旅游電子商務,推進網上查詢、預訂和結算。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11-0-01
筆者長期從事石林旅游管理工作,針對石林旅游業的現狀,對石林旅游業所面臨的發展形勢作出如下分析:
一、國際國內形勢
隨著人們對休閑娛樂活動和文化消費的需求快速增加,世界各國紛紛大力發展以休閑服務經濟為先導的第三產業,通過發展旅游業為當地社群提供非熟練及高階層的工作,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根據世界旅游組織(WTO)2009年的報告,2008年全球共接待國際游客9.24億人次,比2007年增加1600萬人次,全年增幅為2%。
改革開放以來,云南省抓住旅游發展的機遇,把旅游產業作為龍頭產業來發展,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歷史性飛躍。2008年,接待入境旅游者比上年同期增長11.4%,旅游外匯收入同比增長15.6%;國內旅游者同比增長14.1%;國內旅游收入同比增長20.2%;旅游業總收入同比增長18.6%。云南目前已經進入由傳統的大眾旅游地向休閑度假、生態旅游、文化體驗轉型的關鍵時期。
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為了進一步拉動旅游市場的需求,國家旅游局已向有關部門提出“國民休閑計劃”,以進一步拉動國內旅游市場;2009年云南省旅游產業發展大會提出要緊緊圍繞把云南建設成中國一流、國際知名的國際旅游勝地的目標,力爭到2015年全省接待海內外游客達到2億人次,旅游總收入達到1300億元,力爭建成一批旅游產業要素齊全、設施完善的旅游產品基地,爭創一批品位高、特色突出的精品旅游景區,培育一批全國一流、世界知名的名牌旅游產品,推出一批具有較強吸引力的黃金旅游線路,真正把旅游產業打造為重要的支柱產業。
2009年昆明市委提出把昆明建成面向東南亞、南亞的國際旅游休閑度假勝地,強調抓好7方面工作:一是提升旅游發展理念,二是創新旅游體制機制,三是壯大旅游規模企業,四是深化旅游產品開發,五是加大旅游開放力度,六是優化旅游發展環境,七是培養旅游人才隊伍。
石林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確立旅游立縣的目標,通過創建世界一流景區、打造國際旅游勝地,全面推進旅游國際化,以大旅游帶動經濟結構大調整,實現旅游升級、轉型。
200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7億元,同比增13.6%,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01億元,同比增41.3%。鹿阜鎮和石林鎮城鎮集群已初具規模,連接縣城與石林旅游區的石林大道已建成,巴江環境整治工程已取得初步成效;社會事業的整體發展為石林旅游提供了直接的發展動力,今后石林旅游的發展應致力于全縣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的聯動建設,形成各產業相互支撐、城鄉統籌共建、社會和諧發展的大旅游發展格局。
二、石林與國內同級別景區的比較
以國內同為《世界自然遺產名錄》,且以景觀取勝的頂級景區作為比較對象,選擇四川九寨溝、安徽黃山、張家界武陵源三個景區進行橫向比較。
1.發展模式比較
石林旅游一直帶有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雙重轉軌”的體制特征,資本運作以政府投資和管理局自籌資金為主導,缺乏市場有效性融資,處于單一門票經濟發展模式;九寨溝、黃山、武陵源等景區實行“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戰略,實現了由資源主導到資本運作的轉變。
2.經濟收益比較
采用高峰值年2007年數據對四景區進行比較,可以看出:
四景區旅游收益指標
通過比較,我們得出如下結論:
(1)石林門票價格最低,且沒有附加費用(如交通),可適當提高門票價格以提升旅游收入;(2)石林的旅游人次和九寨溝相當,但旅游總收入差距大,應提升觀光旅游模式,將吃住行游購娛6大要素有機融合到景區中來;(3)以旅游業為主體的石林三產產值接近總產值的一半,對地區經濟有著很大的帶動作用。
三、SWOT分析
一、蔚縣旅游業發展背景
蔚縣素有“千年蔚州,九朝古城”之稱,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被稱為“河北省古建筑博物館”,同時蔚縣煤炭資源豐富,一個時期全縣涉煤產業曾占經濟總量80%,呈現出“一煤獨大”畸形產業結構,也形成依賴煤炭的慣性思維,發展旅游業是產業轉型中重要的一步。
(一)蔚縣經濟轉型
蔚縣屬全國產煤百強縣,煤炭產業曾引領縣域經濟一度繁榮,但也形成了一煤獨大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被動局面。2009年初,蔚縣縣委、縣政府在困境中探尋轉型發展的突破口,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引導干部群眾樹立“煤炭資源越挖越少,文化資源越挖越厚”“文化是軟實力,更是硬支撐”的理念,形成多項共識,踏上了向文化要生產力、向文化要競爭力、向文化要凝聚力的新征程。
(二)經濟發展趨勢―旅游業成為未來重要行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旅游業快速發展,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體系日趨完善,已經成為世界旅游大國,正在向世界旅游強國邁進。旅游業是全球最大的產業和發展最快的新興產業之一,被稱為"無煙產業"和"永遠的朝陽產業",與石油業、汽車業并列為世界三大產業。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行業高歌猛進式的發展,旅游消費早已不是少數人才能接觸的“小公舉”,而是走向大眾,成為居民常態化生活選擇。而蔚縣擁有豐厚的文化底蘊,擁有發展特色文化旅游業的無限資本。
二、蔚縣旅游業優勢分析
(一)旅游資源豐富
蔚縣有文物遺存點1613處,其中國保單位21處,是全國第一國保文物大縣。蔚縣是200萬年前東方人類發祥地泥河灣遺址所在地,境內有國保單位9處、省保單位30處,是排名全國第二、河北第一的文物大縣。特別是800余處古建筑,讓蔚縣擁有了“八百戲樓、八百莊堡”、“南有福建土樓,北有蔚州古堡”之稱。
(二)文化底蘊豐厚
蔚縣民俗文化豐厚,蔚縣古稱蔚州,又名蘿川,曾是古“燕云十六州”之一,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地處燕山、恒山、太行山三山交匯之處,是全國文化先進縣、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剪紙藝術之鄉,2011年第七屆中國城市品牌大會被評為“中國最佳民俗文化旅游城市”。
蔚縣自古為京西重鎮,數千年文明延續,城與國的數度興廢離合,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地域特色文化。這里還綻放著五朵金花,它們是――文脈深厚、刀工獨特的蔚縣窗花:名揚海內外、獨一無二的“打樹花”;古建筑上巧奪天工的雕花;春季漫山遍野的杏花;空中草原上的雪絨花。這里旅游資源秀美獨特,已形成小五臺?金河景區、飛狐峪?空中草原景區、暖泉古鎮、蔚州古城、蔚州古堡等景區(點)。這里民俗活動豐富多彩,年節文化獨具風情?!按驑浠ā?、“拜燈山”、“民間社火”聞名全國,被譽為傳統民俗演繹“中國式狂歡節”、“中國北方年節文化之都”。
(三)政府扶持力度大
為加快發展文化旅游產業,蔚縣著力發展“古建游”,聘請國內一流的規劃機構編制了古城保護規劃,對古城內各類建筑搶救一批、復原一批、搬遷一批、整治一批,恢復蔚州通衢大邑的人文勝景。以新建蔚州博物館為中心館,建成了古寺廟壁畫藝術、糧倉文化、五谷文化等18個專題博物館,成為展示蔚縣古今生活畫卷的平臺。同時,為了突出“春城、古城、水城、云城”四個特色,實施五大類、35項建設工程,目前已完成投資5.5億元。其中,玉壺公園及壺流河沿岸綠化工程完成投資4900萬元;圍繞挖掘“純粹生態,原真文化”主題,啟動實施了飛狐峪、空中草原和小五臺、金河口兩大景區整合改造項目。此外,暖泉古鎮文化旅游整體開發與保護工程總投資11.6億元,突出“暖泉一夢?蔚州千年?家國天下”理念,規劃新建東水堡,實施游客服務中心、室內演藝劇場、觀象玻璃古塔等工程;整治修繕西古堡,完善公共配套設施,通過古鎮整體開發,帶動全縣旅游產業蓬勃發展。
三、旅游文化發展對策
(一)集中整理旅游資源
蔚縣古城區古建筑相對比較集中,景點之間距離較短,將散亂的單一景點整理成為特色鮮明,內容豐富的旅游集群,有利于發會園區的聚集效應。
(二)品牌化發展
蔚縣擁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剪紙、打樹花、中小堡的“活驢”、西古堡的“牛斗虎”,北官堡的“高蹺”,太平莊的“耍獅子”,風水莊的“獨龍杠”,蔚縣的悠久深厚歷史文化,造就了這里多彩豐富的民俗活動。打造民俗特色文化區域品牌,培育有競爭力的企業品牌,保護和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無形資產。
(三)增加管理力度
由于旅游文化資源屬于不同的部門,各部門條塊分割,部門之間缺乏良好的協調互動,使得旅游資源管理效率下降,景區內部管理同樣松散,導致景區臟亂差現象偶有發生,影響了蔚縣文化旅游業的整體發展。增加管理力度有利于打造良好口碑,增加吸引力。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生產力水平大幅提升,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顯著改善,精神文化需求持續增長。對于旅游而言,人們已經不再樂于接受那些“趕時間、看經典、拍照片”的傳統套路,而是開始追求以文化積淀為核心的精致、休閑、優雅、高尚的旅游方式,以期修身養性、品味生活、感受生命的價值所在。在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現代社會,講究靜、凈、閑、悠的茶文化日益彰顯出其迷人的魅力,去茶園種茶、采茶、制茶、品茶、讀茶的文化活動,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新興旅游項目中最具吸引力的一項。那么,如何發揮茶文化的獨特優勢,如何更好地傳承和發揚豐富多彩的茶文化資源,如何實現茶文化和旅游業的有機結合,就成為當前茶文化旅游所迫切需要解答的問題。
1茶文化旅游綜述
我國是茶葉的故鄉,茶葉在我國已有四千多年的發展歷史。自古以來,茶就被人們視為一種雅俗共賞的藝術形式,既是高雅悠遠的上層文化,也是深入生活的大眾文化。可以說,茶葉在某種程度上是連接各個階層、各個職業、各種生活、各個地區乃至各個國家之間的橋梁。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涵極為豐富,其中既有關于文化藝術、歷史考古、歌舞民俗的部分,也有餐飲旅游、新聞出版、醫學保健的部分,還有關于茶葉品評、茶道操作、品茶環境的內容。它是我國各家優秀思想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不斷發展完善著的中華民族的品格之魂。茶能夠與旅游業結緣,一方面是由于茶葉本身品質優良,可將產茶之地發揚光大,另一方面則是由于產茶地區自然地理條件優越,山水人文情結深厚,在產茶地區多有歷史悠久的名山名寺、風光旖旎的詩意山水以及適宜人居的氣候環境。例如,著名的中國早茶之鄉宜賓市位于四川盆地南緣,這里是金沙江、岷江、長江三江的交匯之處,素有“萬里長江第一城”的美譽,自然風光之美自不用多言。在建設茶鄉的過程之中,宜賓市依據優越的地理位置條件,逐步成為我國最大的早茶生產區和省內三大產茶區之一,并被冠以“長江上中游特色出口綠茶”生產基地以及“西南紅茶及特種茶”生產基地的美名,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觀賞與體驗茶園風光。在《茶經述評》一書中,吳覺農指出,高山地區多出名茶,這是因為高山之上云霧多,漫射光多,濕度大,晝夜溫差也比較大,有利于茶葉中有效物質的積累,特別是芬芳物質的積淀。例如,宜賓境內屏山、老君山、宜賓縣黃山、筠連大雪山、珙縣王家山等連綿延續,整體地形呈現西南高、東北低態勢,海拔落差比較大。此外,這里的氣候屬于典型中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特征,淺丘、河谷兼有南亞熱帶的氣候屬性,森林覆蓋率高達百分之四十以上,茶區內雨量充沛,常年云霧繚繞,晝夜溫差大,這些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條件特別適宜于茶葉的種植和發展。同時,宜賓市茶園的土壤含有豐富的礦質養分,其中屏山縣、興文縣等地的土壤之中還富含硒等微量元素,使得產自這里的川紅工夫茶具有“橘糖香”、屏山炒青茶擁有“板栗香”的特點。加之宜賓市交通區位優勢明顯,水陸空立體交通網絡發達,茶文化歷史悠遠,茶產業初具規模,使得宜賓市的茶文化旅游日益興盛起來。無獨有偶,武夷山壯麗的自然景觀與武夷巖茶、廬山清麗的山間風貌與廬山云霧茶、杭州西湖秀美的水上風光與西湖龍井茶等,產茶之地與茶葉之間無一不是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關系,名茶將產茶之地的文化及景致發揚光大,茶文化旅游則進一步推動了茶葉產業的發展。茶文化旅游通常是指那些以茶文化為核心,帶領游客在休閑輕松、親近自然的旅游過程之中,靜心體會茶文化之內涵,感受茶園自然魅力,體驗茶葉產地民風民俗,學習鑒賞茶葉品質,實現提升身心修養的特色旅游項目。它是一種基于現代茶葉產業與旅游產業的新型旅游模式,是一種獨特的人文生態旅游項目。它將茶園生態環境、茶葉生產過程、茶葉品鑒學問、茶文化賞析等內容融為一體,旨在通過優質旅游項目,開展豐富多彩的茶產品展會、茶文化節慶,使得我國的傳統茶文化得到較好的保護和傳承,實現我國傳統茶文化的復興和光大。
2我國茶文化旅游現狀
茶文化旅游是當今旅游業的新興板塊,以其獨特的自然氣息與人文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加入其中,在我國乃至世界范圍內引起了一場文化旅游的熱潮。作為茶葉的發源地,我國擁有豐富的茶園、茶事、茶藝、茶俗等資源,在多方人士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國的茶文化旅游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其一,以茶園資源為依托的綠色生態觀光游備受游客青睞。我國茶園自然地理條件得天獨厚,大都位于環境優美、風光旖旎之處,這正滿足了現代人追求自然、回歸自然、品味自然的精神文化需求。其二,以茶葉的藥用價值與保健功效為依托的生態保健旅游正逐步升溫。茶葉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相當一部分已經被古今醫學家證明擁有顯著的保健作用,這些在《神農食經》、《千金翼方》等著作中均有體現。飲茶活動可以幫助游客消除疲乏之感,加速生理機能的恢復與提升,長期飲茶更可預防多種疾病,起到延年益壽之功效,這正與當前大熱的生態保健旅游不謀而合。其三,以茶藝茶俗為主題的文化旅游不斷涌現。茶藝是茶道精神的物質載體,通過觀賞茶藝表演,人們不僅能夠領略到茶葉沖泡、烹煮、品飲之中的深厚學問,還可以切身感受到茶文化的深刻內涵以及茶道精神的博大精深,在物質層面與精神層面獲得美的享受。很多茶文化旅游基地都興建以品茶為主旋律的茶館、茶社等文化交流場所,在為茶文化旅游增加項目、注入活力的同時,極大地提升了茶文化的吸引力,促進了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與茶藝一樣,茶俗也是我國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云南大理白族的三道茶、土家族的擂茶等,都是在濃郁的民族風情之中開采出來的帶有鮮明民族特色與地域色彩茶文化旅游資源。參與茶俗活動可以讓游客領略到多種多樣的民族文化,進一步深化游客對生活的認識和對世界的看法,提升對人生價值的理解層次,達到凈化心靈之目的。其四,以茶文化研討交流會為契機的茶文化旅游推陳出新。我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多次舉辦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對于推進茶文化走向世界、促進產茶地區旅游業的發展等,都具有顯著的效果。在重慶、成都、武夷山等地舉辦的茶文化旅游節同樣成果突出,極大地推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拓寬了茶文化旅游的發展空間。
3我國茶文化旅游的發展方向
文化旅游歷來是最受游客歡迎的旅游項目,為各個文化旅游區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文化效益、生態效益。在茶文化旅游開發的過程之中,我們應當大力挖掘和保護傳統茶文化資源,提升旅游項目的文化品位,樹立獨特的文化品牌,實現長足的效益增長。第一,設立主題鮮明的茶文化旅游項目,樹立知名文化品牌。我們應當積極挖掘產茶地區的自然及文化資源,構建不同的主題風格,借助區位優勢,形成產業集聚,實現優勢互補。例如,可以茶點為主題,開辦茶文化美食節,推出一系列圍繞特色茶餐飲的宴會,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品嘗消費;可以茶藝為主題,開展中外茶藝交流活動,為國內與國際上的茶藝愛好者提供文化與技藝交流平臺;以茶文化體驗為主題,開創茶道精神之旅,讓中外游客置身茶園之中親身體驗茶葉采摘的過程,在茶社之中切身體會茶葉品鑒的樂趣;可以文化特色為主題,設計專題旅游欄目,包括茶文化尋根之旅、茶道溯源之旅、茶文化工業之旅、現代都市茶館之旅、傳統茶社之旅、茶園自然風光之旅等。通過這些主題活動,將茶葉產地的區位優勢與資源優勢以卓越的姿態呈現出來,提高游客對茶文化內涵的理解水平,同時幫助打造良好的茶文化旅游品牌。第二,以歷史文化為積淀,努力提升茶文化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一方面,要充分挖掘茶葉產地的文化資源,努力提升茶文化旅游的附加價值,以獨特的地域民族文化為亮點吸引游客的關注。例如,云南大理白族在旅游項目設計中著重突出“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文化,將“人生如品茶,先苦后甜方能回味無窮”的人生哲理展現在游客面前,取得了極好的宣傳效果和品牌效益。另一方面,要全面提高茶文化旅游景區內服務人員的綜合素養,突出其文化使者的角色,將景區服務人員作為當地茶文化的傳播媒介,以生動活潑的形式將本地的旅游特色與文化內涵傳達給游客,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充分運用茶事、茶俗等民間活動,提高旅游項目的互動性與參與度。茶文化旅游的開發離不開對產茶地區歷史文化特色的挖掘,茶文化旅游的長足發展則立足于項目內容的參與度與吸引力。我們應當充分運用茶葉生產地區的茶事與茶俗活動,將茶藝表演、茶歌、茶舞、茶戲等引入旅游內容之中,并讓盡可能多的游客參與進來,以提升游客對茶文化旅游的體驗。同時,還應當積極吸納相關專家的建議,以市場為導向,以專業知識為依托,根據游客的不同需求,設立專門的旅游項目,比如茶園自然生態游、茶葉保健休閑游、茶藝學習賞析游、茶葉制作工藝游、茶葉品鑒游等,將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充分顯現出來,令游客在有限的時間內領略到大好的茶園風光和多彩的茶文化,身體得到放松,心靈得到升華。第四,充分利用多種宣傳形式,全方位、多層次地對茶文化旅游活動進行宣傳和推廣。各旅游單位之間應當加強合作,不斷推出具備本地特色和文化內涵的旅游線路。以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大眾傳媒手段為媒介,積極打入客源市場,挖掘潛在客戶,以多種方式吸引更多游客前來游覽。還可以通過盛大的茶文化節日慶典活動、公關推介活動、新聞會等,讓更多的游客了解茶產地的特色旅游產品與游覽線路,同時可以依托名人效應,邀請茶文化專家和各界知名人士對茶文化旅游進行宣傳或者從事公益營銷活動,借助他們的效應來擴大茶文化旅游的影響力。
4結語
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茶文化的旅游方式不僅能夠將茶葉產地發揚光大,促進茶葉的宣傳與銷售,形成茶產地與茶產品之間良性互動,還可以推動茶文化資源的開發與保護,使茶文化得到較好的傳承和發展。我國的茶文化旅游應當充分借助其獨特的地域民族特色和歷史文化積淀,積極宣傳,多加推廣,形成品牌效應和集群效益,實現茶文化旅游的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