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4 16:41:5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低碳經濟概論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發展低碳經濟,創造其所需要的生產要素是首要條件,低碳經濟需要適應低碳經濟發展的專業的生產要素,比如低碳技術型人才、專業化的基礎設施和設備、良好的碳金融融資渠道等。同時,低碳經濟發展的基礎是低碳技術創新,高效的低碳技術創新是低碳經濟發展的基礎。而專業生產要素的獲得和創新體系的構建需要長期投資和建設。以2008年清華大學率先成立的“低碳經濟研究院”為標志,企業通過與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合作,我國在低碳技術性人才培養、先進的低碳知識生產和技術研發方面已經取得了巨大進步。
(二)區域性的低碳產業集群正在形成并成為新的經濟增長極
近年來,中國低碳環保產業年均增長速度一直保持在15%~20%,未來將繼續保持高速發展態勢。“十二五”期間,國家環保部等部門將通過多種措施推動低碳環保產業發展,預計我國低碳環保產業投資將超過3萬億圓,這將進一步促進相關低碳產業在一定區域內聚集,形成低碳產業集群。在集群內部,低碳產業、相關產業及支持性產業共用某些技術、共享營銷渠道或服務,具有較強的互補性,這些產業通過空間集聚而形成經濟增長極,這個經濟增長極具有較強的創新和增長能力,并能通過擴散效應以自身的發展帶動其他產業和周圍腹地的發展。
(三)經濟活動主體通過市場或非市場的行為獲得合理的低碳發展成本收益
低碳經濟是作為市場經濟的經濟形態之一而出現的,它從屬于市場經濟,但在市場經濟之外又有所突破。它在運行和發展過程當中,受市場機制的調節,市場機制仍然發揮基礎性調節作用,通過市場機制調節,建立一個同時獲得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低碳經濟市場體系。同時,它又允許或者說是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等非市場行為,以此來推動可持續性的低碳經濟市場體系的構建和低碳經濟發展道路的拓展。任何一種理論分析都要以一定的主要的經濟活動主體的經濟行為作為前提和基礎,在大力倡導發展低碳經濟的過程中,國有企業作為低碳經濟發展的主要踐行主體,研究其經濟行為目標演變,并在此基礎上結合制度的選擇與安排方能明確國有企業改革的路徑。
二、低碳經濟發展新趨勢關聯并加速
國有企業經濟行為目標的演變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保證經濟循環正常進行的動力應該是經濟利益。由于我國在經濟體制發展過程當中曾經出現過計劃經濟體制和市場經濟體制兩種體制,所以我國國有企業的經濟行為目標的演變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特點。在我國國有企業改革歷程中,國有企業經濟行為目標先后出現過產值最大化、利潤最大化、企業價值最大化、利益相關者價值最大化四種傾向。但這種“最大化”的目標是一種極端化的要求,帶有濃厚的單邊治理色彩。在47低碳經濟框架下,微觀經濟主體往往處于多邊治理的情境中,若仍以“最大化”作為行為目標,將與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及其微觀主體的目標確定存在較大沖突。因此,在低碳經濟發展趨勢和重要性日益顯著時,國有企業經濟行為目標發生演變則高度關聯了低碳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如前所述,國有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中非常特殊的經濟主體,它不僅在主要領域和關鍵行業中擁有控制力,發揮主導作用,而且是政府進行宏觀經濟調控和產業政策調整的重要工具。在國際低碳經濟高速發展的情況下,顯性化環境成本和環境激勵機制等新措施也不斷出現,我國國有企業應該很好地利用自身在政策、資金、人才和技術上的優勢,和國際接軌,率先踐行綠色技術創新,引導全社會企業關注低碳經濟和可持續發展問題,這是在低碳經濟發展過程中,國有企業應當肩負的特殊社會責任。同時,我們可以通過成本收益分析法看到,企業由傳統耗能向低碳經濟轉型過程中,成本收益比是會發生變化的,由于我國碳金融市場長期發展滯后,碳金融活動沒有很好地開展,加上我國在國際大宗商品上缺乏定價權和政府在節能減排補償方面量化政策模糊,導致在經濟發展中,以國有企業為主的經濟主體成本收益比一直居高,企業很難自發產生走低碳經濟轉型之路的動力。這種市場失靈情況的出現,使得政府干預成為了推動低碳經濟發展的必要手段。在此情形下,低碳經濟發展的新趨勢之一就是政府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的進一步加大,低碳產業集群正在形成。在一定區域內低碳產業已經成為新的經濟增長極的情況下,國有企業經濟行為目標沿著市場化和公益性路徑的演變步伐勢必加快。
三、低碳經濟發展新趨勢支撐國有企業改革路徑
不管是將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定位為公益性還是競爭性,都是為了優化國有企業發展模式、整合各種資源、打破國有企業改革瓶頸,增強國有企業市場競爭力和社會責任感。公益性國有企業的產品或服務是為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需要提供保障,是國有企業當中能夠率先踐行低碳經濟轉型的重要力量。在體現公益性企業性質的同時,它也面臨著政策性虧損的狀態。我們可以采用市場化的手段,吸引和鼓勵非公資本共同參與公開、公平的競爭。也要從政策層面及時糾正和彌補出現的問題,優化公益性國企的內外部環境。競爭性國企在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的同時,要意識到自身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義務。針對競爭性國有企業,在踐行低碳經濟發展道路方面,既要按照市場化規則來考察其企業價值增值能力,又要考慮到競爭性國有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注重對其承擔社會責任的考核。公益性和競爭性兩種國有企業改革路徑,是從服務經濟和發展經濟兩個方面來設計的,排除非經濟等因素在國有企業改革中的阻礙,如果兩種類型的國有企業能夠運用各種市場化和非市場化的經濟手段獲得自身發展的動力來源從而走向改革成功的話,那么未來我國經濟成功實現低碳轉型發展之路的可能性將大大增加。
商業賄賂在商品經濟社會可謂源遠流長,它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產生、發展起來的一種經濟現象和行為。鑒于商業賄賂對商品經濟社會的危害性,從近現代以來,許多國家的競爭法都把其看作是一項典型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加以禁止,給予法律規制。1909年的德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對商業賄賂行為嚴格予以禁if=,并規定了刑事制裁措施①0 1993年公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下稱《反不正當竟爭法》)第8條規定:“經營者不得采用財物或者其他手段進行賄賂以銷售或者購買商品。在帳外暗中給予對方單位或者個人回扣的,以行賄論處;對方單位或者個人在帳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受賄論處。經營者銷售或者購買商品,可以以明示方式給對方折扣,可以給中間人傭金。經營者給對方折扣、給中間人傭金的,必須如實人帳。接受折扣、傭金的經營者必須如實人帳。”這是我國對商業賄賂不正當競爭行為加以規制的法律依據。為準確把握《反不正當競爭法》有關規定精神,切實打擊商業賄賂行為,國家工商局于1996年公布施行《關于禁止商業賄賂行為的暫行規定》(以下簡稱《暫行規定》),進一步對商業賄賂行為及其法律規制具體詳細規定。《反不正當競爭法》及其相關規定實施以來,對各種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規制,特別是打擊商業賄賂行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也不可否認,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進一步深人發展,世界經濟一體化,各種不正當競爭行為出現了許多新的特點,商業賄賂也呈現愈演愈烈和形式更多樣,說明修訂《反不正當競爭法》迫在眉捷。本文結合商業賄賂的概念,現實各種表現與特征,出現原因與存在土壤的分析,提出(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八條的修改建議,僅供參考。
一、商業賄賠的概念
商業賄賂是賄賂的一種形式,但又不同于其他賄賂形式。《反不正當競爭法》是從反不正當競爭角度規定商業賄賂的,即商業賄賂行為首先是一種不正當競爭行為。這是因為,倘若經營者不是通過降低成本、提高質量等參予競爭,而是通過賄賂手段購買或者銷售商品,那么必然違背競爭原則,扭曲市場關系,損害其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構成不正當競爭氣
商業賄賂的行為主體(行賄者和受賄者)是經營者。《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條第三款規定:“本法所稱的經營者,是指從事商品經營或者營利(以下所稱商品包括服務)的法人、其他經濟組織和個人”。也就是說,只有經營者為銷售或者購買商品而進行賄路(行賄和受賄〕時,才構成商業賄賂,經營者的范圍應從是否從事商品經營或者營利角度理解與界定。其他賄賂的行為主體主要是個人(也可以是單位),主要指國家工作人員。
商業賄賂的目的主要是為銷售商品或者購買商品③,即為達到某種商業目的,通過賄賂手段,獲取優于其他經營者的競爭地位,或者排擠其他經營者的競爭機會。“競爭法保護的是競爭的機會和過程,不是保護競爭者’,④。其他賄賂則是為了獲取商業目的以外的目的。《反不正當競爭法》禁止與打擊商業賄賂行為,就是為了實現社會公平競爭的目的。
商業賄賂的手段主要有財物手段和其他手段。《暫行規定》第二條第三款對商業賄賂手段的財物加以專門解釋。即:“前款所稱財物,是指現金和實物,包括經營者為銷售或購買商品,假借促銷費、宣傳費、贊助費、科研費、勞務費、咨詢費、傭金等名義,或者以報銷各種費用形式,給付對方單位或個人的財物”。結合現實商品經濟社會的各種財物的表現形態,只能說《暫行規定》在此對“財物”的規定是例示性規定,即例示概括規定的簡稱,是指法律條款由例示用語加概括用語所構成的一種規范類型,是一種舉例加概括的規范模式。法律這樣規定,并不是說沒有列舉的就不屬“財物”范圍。“其他手段”,《暫行規定》第二條第四款規定:“第二款所稱其他手段,是指提供國內外各種名義的旅游、考察等給付財物以外的其他利益的手段”。顯而易見,這也是典型的例示性規定。“財物手段”和“其他手段”都是試圖以合法的方式規避法律的手段,具體把握只能根據具體案情與上述法律規定,結合其他特征,對行為給予具體認定。這是商業賄賂行為的客觀屬性,是區別其與正當競爭行為的重要客觀標準。
在對商業賄賂行為的內涵(主體資格、主觀目的和客觀行為)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結合現實中的各種表現,商業賄賂行為的對象并不必然是經營者,非經營者亦可,也不必然是特定人,不特定對象亦可即一切掌握資源或權力的個體或群體。“有些主體雖然不與行賄人發生直接交易關系,但利用職務之便也可以接受他人的財物或好處為他人謀取交易機會或競爭優勢,比如象某些政府機構或官員”。顯然這里存在一個法律對受賄主體范圍規定過于狹窄的問題。
對“商業賄賂行為”界定的重要方面是要區分“回扣、折扣與傭金”的界限。(暫行規定》第五條第二款規定回扣“是指經營者銷售商品時在帳外暗中以現金、實物或者其他方式退給對方單位和個人的一定比例的商品價款”。回扣只是商業賄賂比較常見的一種表現形式,兩者的關系是一種包容關系,即回扣是一種商業賄賂行為,但商業賄賂并不都表現為回扣。從《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定看,“帳外暗中”只是回扣的構成要件,但法律并沒有將賬外暗中作為其它商業賄賂行為的構成要件,其他商業賄賂無論是帳外暗中還是賬外公開都是意圖通過違反誠信原則的方式來獲取競爭優勢,從而擾亂社會正常的公平競爭秩序,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總之,折扣是明示人帳,而回扣是帳外暗中,折扣發生在購銷買賣當事人之間,只能給交易對方當事人,不能給其經辦人員。回扣既可以給交易對方當事人,也可以給對方單位主管人員或經辦人員。《暫行規定》就七條規定:“經營者銷售或購買商品,可以以明示的方式給中間人傭金。經營者給中間人傭金時,必須如實人帳;中間人接受傭金的,必須如實人賬。本規定所稱的傭金,是指經營者在市場交易中給予為其提供服務的具有合法經營資格的中間人的勞務報酬”。由此可知,傭金是合法的、正常商業行為,回扣則是不合法的,不正當競爭行為之一即商業賄賂行為。據以上分析,《反不正當競爭法》意義上的商業賄賂應理解為:經營者為了銷售或購買商品而采用的以財物或其他關系賄賂有關單位或個人,以促成交易,排擠競爭對手或獲取優于其競爭對手的競爭優勢從而獲取市場的行為。
二、商業賄賠主要表現形式的類型化與特征
(一)商業賄賂主要表現形式類型化
任何法律規范一方面來源于社會生活,是對生活的抽象,另一方面又必須回到社會實際生活中,為調整現實社會經濟關系服務。《反不正當競爭法》要對商業賄賂更好規制的一個前提,立法者必須對現實經濟生活中的主要商業賄賂表現形式加以區分與研究,給予類型化。
1.行為主體類型化。商業經濟活動的行為包括多種多樣,既有法人,也有非法人,有經濟組織,也有非經濟組織,既有單位,也有個人等等。怎樣將商業賄賂的行為主體類型化。“在絕大數情況下,商業賄賂行為的主體是市場交易中的競爭者,或為競爭者從事具體行為的人’,⑧。商業賄賂行為主體包括兩類:即行賄主體和受賄主體。對各種行為主體分析,可以認定行賄主體是經營者,(包括購買者和銷售者),受賄主體是單位或個人。這里的經營者只要是從事經濟活動的一切行為主體,這里的單位和個人只要是妨礙公平竟爭,接受賄賂的所有單位和個人。這種類型化,就可避免現實執法中商業賄賂的主體認定的困難。
2.商業賄賂行為類型化。“商業賄賂行為的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在商業交易中,以競爭為目的,向另一個商業企業的職員或受托人提供、允諾或給予某種利益,以使其在采購商品或服務時以不正當方式優待自己或某個第三人’,對現實商業賄賂的行為分門別類加以類型化,其行為必須符合以下特征。第一:行為人必須在經營活動(商業交易)中從事行為;第二:行為人(行賄人)從事行為必須“以競爭為目的”,即客觀上要求行為人從事的行為是一項競爭行為,即任何一項可以促進競爭目的達成的行為;第三:行為人賄路與受賄的手段指向的必須是“利益”。這里所稱“利益”,是指受賄人并無權利獲得的、在物質方面或非物質方面客觀上能改善受賄人經濟狀況、法律狀況、社會狀況或人身狀況的東西;第四:行為人必須向相對人“提供、允諾的給予”某種利益。第五:行為人行賄旨在使自己或第三人在銷售商品或服務時以不正當方式獲得優待。受賄人是與經營活動有關的“單位或個人”,并且為行為人能帶來這種有損公平競爭“機會或環境”。當然,與商業行賄不同、商業受賄人是被動地索取或接受,行為人不需以競爭為目的。
3.商業賄賂主觀目的的類型化。商業賄賂的行為人必須具有故意。故意可以是直接故意,也可以是間接故意。這即是說,行為人行賄人必須知道,自己在經營活動(商業交易)中的對方單位或個人(受托人)提供、允諾或給予特定的利益,知道這種利益合適于充當對方以不正當方式優待自己或第三人的對待給付。反之,商業受賄人也具有這種故意。即行為人必須知道,自己在商業交易中向對方索取,讓人允諾或收受特定的利益,知道自己這樣做是為了在競爭中以不正當方式優待對方或第三人。
(二)商業賄賂行為的特征
商業賄賂是商品經濟社會比較典型與普遍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對各種各樣行為進行法律上的抽象,可以歸納為以下一些主要特征:
1.行為主體是對應對方的經營者或與經營活動密切相關的單位和個人。包括行賄主體與受賄主體同時具備。
2.主觀上是故意和自愿的心理狀態。過失行為或被勒索的不得已的行為,均不構成商業賄賂行為。
3.行為動機一方是為了促成市場交易活動或取得權利交易條件,以獲取競爭機會或環境,最后獲得利益。另一方一般是為獲得利益。
4。商業賄賂具有隱蔽性。即雙方通過秘密的方式在帳外暗中給付或接受財物或其他不正當利益,以避人耳目,逃避懲罰。
5.商業賄賂具有多發性與普遍性。世界各國商品經濟社會無不存在商業賄賂這一病疾。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是商品經濟的伴生現象。因為商品經濟的天性是要求自由公平競爭,也就會伴生其付產品不正當競爭行為。
6。商業賄賂具有違法性。世界各國法律與法規無不打擊止“業賄”,因“這是““經濟”康”展的必要“提條
三、商業賄賠的法律規制
(一)商業賄賂存在的原因
商業賄賂產生存在的原因很多,概括起來可歸納為:
1.市場經濟的非理性因素。市場經濟的非理性因素指市場的一種最本質的內在因素以及影響市場行為者抉擇的某些心理和精神層面的因素。人們的欲望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欲望是指社會的人基于一定的需要而產生對一定物質或精神事物的渴望,是人的有意識的、并指向清晰的目的的行為傾向。一般情況下,人的欲望越強烈。其動機與目的越明確,社會意義越大。欲望的非理性特征表現為:第一潛在性和本能性;第二,沖動性和無規則性;第三,不可直接由邏輯或其他理性認識形態來把握。
欲望是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發育與前進的重要內驅力。沒有欲望就沒有個人的經濟活動,沒有市場行為,更沒有市場的交換機制。西方商品經濟發展史充分證明了這點。人的欲望不但能推動人類社會科學技術與文明發展,更能夠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競爭是推動欲望的機制與發動機。
但另一方面,在商品經濟(市場經濟)條件下,人的欲望總是處于不斷激發、不斷擴張,保持沖動和追求滿盈的狀態,它把有限的本身的自然欲望變為一種對抽象財富的占有的欲望。因此,市場上往往會出現一些由欲望盲目驅動的現象,給市場經濟帶來負面效應。商業賄賂就是此種盲目現象之一尸
由此可知,在市場經濟發展中,合理的欲望可以成為正當的利益激勵,使人們保持旺盛的熱情和干勁;可以使市場行為者能動地、積極地組織和調動各種市場要素,加速市場良性、快速發展。但是,這種欲望一旦盲目驅動或超出了合理的“度”,就會導致市場行為者抉擇失誤,而且導致慘重損失或出現市場道德敗壞,甚至違背法律行為。商業賄賂正是這種欲望盲目驅使的行為。說明欲望是一柄“雙刃劍”,關鍵看行為者如何把握與利用。
2.各種制度與規范的不健全,包括道德上法律觀念的扭曲。我國市場經濟發展歷史不長,各種相應的制度與規范不健全,加上人們道德觀念和法律觀念的扭曲,通過非正當違法途徑獲取財富的病態心理嚴重,這種社會轉型時期的伴生現象必然非常嚴重,商業賄賂這種不正當競爭行為大量存在也就毫不奇怪夕
(二)商業賄賂的法律規制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8-0018-02
隨著全球人口迅速增長和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能源使用帶來的環境問題及其誘因逐漸被們所認識。這些現象嚴重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正是這種緊迫感促使人們關注這樣一個全新的領域――低碳[1]。低碳旨在倡導一種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低碳生活就是把生活作息時間所耗用的能量要盡量減少,從而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量。綠色文明是繼黃色文明(農業文明)、黑色文明(工業文明)之后,人類為了能夠持續滿足人們的幸福感,持續提升人們的幸福指數所追求的一種更高層次的新型文明。綠色文明包括綠色生產、生活、工作和消費方式,綠色文明強調人與自然的整體、和諧的雙贏式發展。
低碳生活和綠色文明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是為了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而進行的一種努力,是為了人類進行可持續發展進行的一種嘗試和自救。為了倡導低碳生活,推行綠色文明,筆者在全校開設了《低碳生活與綠色文明》全校公選課,以增強大學生的低碳環保意識,養成日常低碳環保的行為。選修該課程的大學生來自全校不同的專業,且每個教學班的人數在150人以上。由于專業背景的差異,學生數量的龐大,如何吸引學生參與到課堂,如何讓學生接受簡單易懂的低碳生活常識等,成為該課程教學的一個難點和挑戰。為此,筆者向學校申請并獲得了《低碳生活與綠色文明》課程的教學改革課題。在該課題的支持下,通過3年多的教學實踐,筆者對該課程進行了教學改革和優化,進行了幾個方面的教學改革,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普遍反映滿意。
一、精選教學內容
本課程選用的教材為《低碳經濟概論》(孫桂娟等編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0第1版)、《生態文明與綠色生產》(卞文娟編著,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第1版)和《低碳知識與低碳廣東》(梁桂全主編,廣東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版),幾本教學參考書的內容非常豐富。為了結合不同專業學生學習低碳知識,筆者精選了相關授課內容:低碳經濟、低碳廣東、環境問題、環境與文明的關系、低碳經濟與能源、生態文明、低碳經濟的實現途徑、低碳農村、低碳校園、低碳城市、循環經濟、生態工業、綠色農業等。從低碳的定義、由來,低碳生活的注意細節、廣東低碳領域的具體進展情況、綠色文明與生態文明的重要性及實現途徑等方面,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給學生講授相關低碳知識。學生普遍反映能學習到很多低碳生活小常識,增強了低碳意識和日常環保行為。
二、課堂教學改革
1.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具有直觀、省時、激發興趣等特征,是現代教育教學的重要手段,可有效解決現代教學內容豐富和課時缺乏的矛盾。多媒體教學可以隨時補充最新的教學素材和及時更新教學內容,這種教學方法在各類學校已被廣泛采用[2]。例如講解低碳飲食時,筆者選用佛山電視臺的視頻,通過播放素食的好處、年輕人對素食的理解與嘗試、素食飯店的盛行等,可以使學生清楚地理解日常生活中魚類、肉類等葷食的高碳排放及對身體的不利影響,加強日常生活中對低碳飲食的理解與宣傳。同時,筆者也大量播放其他類型的低碳生活視頻、動畫、公益廣告等,不斷強化學生的低碳意識。同時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查找相關低碳的教學資料,不僅可以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也能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2.互動式教學。互動式教學的最大特點在于能活躍課堂氣氛,通過學生的各抒己見,可以把一些問題討論的非常清楚透徹。教師可以提出一個學生感興趣的問題,然后鼓勵學生們參與討論。筆者也會鼓勵學生在課堂上提問,然后全班同學課堂集體討論。如講述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低碳常識時,筆者鼓勵學生思考、討論幾分鐘,然后讓比較活躍的同學發言,其他同學也可以補充或質疑。同學們的低碳生活常識表現在以下一些方面:淘米水可以用來洗手擦家具、洗餐具,甚至洗頭發;在室外空氣潮濕時將廢舊報紙鋪地板上吸潮;用過的面膜紙也不要扔掉,用它來擦首飾、擦家具的表面或者擦皮帶,不僅擦得亮還能留下面膜紙的香氣;喝過的茶葉渣,把它曬干,做一個茶葉枕頭,又舒適,還能幫助改善睡眠;出門購物,自己帶環保袋,無論是免費或者收費的塑料袋,都減少使用;出門自帶喝水杯,不用或減少使用一次性杯子、筷子、飯盒;養成隨手關閉電器電源的習慣,避免浪費用電;少用空調,熱時可用電扇或扇子;經過手工DIY的再創造,變廢為寶;在午休和下班后關掉電腦電源;手機一旦充電完成,立即拔掉充電插頭;衣服盡量手洗,少用洗衣機、脫水機;用節能燈替換普通白熾燈;不開或少開汽車,改騎自行車或步行,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在使用電腦時,盡量使用低亮度,少開啟計算機程序,盡量節電。冰箱內存放食物的量不宜過多或過少;晚上可以不用整夜開空調,到一定溫度關閉空調。
學生通過幾次這樣的討論活動,對日常低碳細節能領會的非常透徹。此外,筆者在課堂上也與同學分享了自己的一些低碳生活經驗:如堅持騎自行車上下班、堅持爬樓梯進課室、堅持關閉不必要的燈等。筆者通過采用這種教學方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學生能學到知識,課堂氣氛也輕松愉快。
三、考核方式改革
傳統的考試大多是依據期末考試學生獲得的分數來給出學生成績,這樣容易使學生形成平時不用功、考試臨時抱佛腳搞突擊的不良學習風氣。為此,我校特意改革了傳統考試模式,現在學校非常重視學生的平時成績。根據學校的相關要求,結合本課程的實際情況,筆者采用平時成績占50%、期末成績占50%的方式,最終合理地給出學生的期末總成績。平時成績主要包括課堂考勤、課堂提問、課堂作業、課堂討論、課外作業等,這樣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平時不遲到、不早退、積極回答問題、積極給老師提供教學視頻、圖片的同學,教師及時登記這些學生的名字,提高他們的平時成績。
本課程的期末考試不采用統一出試卷讓學生筆試的考試形式,而是采用期末撰寫課程論文的新型考試形式。為響應低碳生活的號召,筆者要求學生的期末課程論文盡量手寫(盡量選用廢紙的背面),或雙面書寫,此舉得到所有學生的大力支持。學生都覺得通過用廢紙撰寫課程論文,實實在在地做到了低碳生活理論與實際的結合。
通過對《低碳生活與綠色文明》課程的教學改革,學生收獲了很多低碳生活常識與低碳注意事項,學生普遍反映教學效果良好,對該課程也給予了非常高的教學評價與評分。當然,由于選課同學專業背景的差異,學生自身綜合素質的差異,學生個人的興趣愛好等,《低碳生活與綠色文明》課程的教學改革也需要不斷的改進和完善。隨著華南農業大學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加上諸多選課同學的獻計獻策和任課老師不斷地進行教學改革嘗試,本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優化必將取得更為理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孫桂娟,殷曉彥,孫相云,楊銳,孫少葉,王瑩.低碳經濟概論(第一版)[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0.
[2] 科技網創新周刊.締造一個光明與綠色世界[DB/OL].[2010-11-23]..
[3] 曾祥素.揭開節能燈“節能不省錢”之謎[N].中國質量報,2005-06-02(16).
[4] 劉 虹.綠色照明概論[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9.
Estimation of Rural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Projects
in Hunan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een Lighting
Zhou Xuanhan Zhang Gefu Zhang Xiaolong Tan Bing Lv Xiang Zhao Ziheng2
(1.School of Electric Engineering,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Hengyang,Hunan,421001;2.School
(一)大學生低碳經濟素養實證調查
21世紀以來,低碳經濟已經成為了熱門話題,從低碳經濟角度來了解和關注高校學生生態文明素養,為高校生態文明的深入開展開辟了一條新路。為此,筆者對淮安市部分高校大學生低碳知識、低碳生活、低碳實踐等方面現狀進行了多次調查,為研究高校生態文明素質教育路徑提供了有效的數據和基礎。
本次調查的對象為淮安市內的五所高校,它們分別為:淮陰師范學院、淮陰工學院、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江蘇食品職業技術學院、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這其中涵蓋了理工科院校、師范類院校以及高職院校。本次調查問卷的內容主要包括大學生低碳經濟素養現狀和高校低碳經濟知識教育開展情況兩方面情況共19道選擇題和1道主觀題。調查共發放問卷 1000 份,回收955份,回收率為 95.5%。綜合考慮受調查者的性別、年級、學科背景、學校等因素,因此受調查者中人文科專業占 50%,理工科專業占50%,男女生比例分布為52%和48%,低年級和高年級大致各占一半。
(二)大學生具備的低碳經濟水平現狀
課題組從大學生具有的低碳意識、低碳素養、低碳倫理、低碳實踐四個方面對大學生生態文明觀現狀進行了全面的調查,通過詳細分析與研究調查得來的數據,發現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的整體素質偏低、高校開展低碳教育力度還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1.大學生低碳基礎知識薄弱,低碳素養不高
調查顯示,淮安高校大學生所掌握的低碳基礎知識較為薄弱,基礎不夠扎實。在“正確指出我國發展低碳經濟模式的重點和難點”這些選項時,只有不到1/3的大學生能從“低碳碳金融體制不健全”、“能源消耗高與能源效率低的矛盾突出”、“低碳技術研發能力的薄弱”、“產業結構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等方面來思考我國發展低碳經濟面臨的深層次的困難與矛盾。通過調查顯示,約75%的大學生對低碳經濟歷史沿革、內涵與外延、當今世界低碳經濟發展的格局、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可行措施與未來前景等系列問題知之甚少,甚至一無所知。
2.低碳教育力度不強,低碳實踐參缺失
通過調查發現,在市場經濟的刺激下,高校突出強調本課程、本專業教育與建設的市場化實用性和功利性。“低碳經濟、低碳生活、低碳消費、低碳教育”等理念沒有完全列入高校教育、教學工作成功與否的主要標準。有65%的大學生平時節約意思比較淡薄;71%的大學生對資源消耗沒有長遠戰略性眼光和緊迫感;63%的大學生沒有參加過有關低碳經濟的社會實踐活動。譬如問及“一水多用”生活習慣時,只有約15%的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一水多用”、循環節約用水。在每天吃飯中拒絕“剩宴”,踐行“光盤”行為的約70%。
3.對低碳經濟的認識不足,低碳責任觀不強
有42%的大學生認為“低碳經濟”是工業、農業、商業等其他行業的問題,與高等教育以及個人沒有多大的關系。有51%的大學生對教室、辦公室、實驗室的“長明燈”、“空電腦”、“長滴水”等行為習以為常。大學生低碳責任觀的缺失,是生態文明道德觀的約束薄弱、工業文明高消費的從眾心理、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滯后等導致的。
二、低碳經濟視閾中的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高校低碳經濟教育嚴重缺失,教育理念滯后
高校是傳播低碳基礎知識,開展低碳實踐活動的有效載體,對大學生低碳經濟教育的整體狀況起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通過對淮安五所高校大學生的低碳調查,發現高校生態文明教育還較為滯后。高校(包括主要領導和部門)對低碳經濟教育的重視不夠,實施低碳經濟教育方面的部署和安排(如課程設置、教學資源、軟件、硬件設施、資金短缺和師資)不足。高校的激勵機制和考核標準沒有向低碳經濟方向傾斜。同時,高校教師本身生低碳經濟知識儲備不足,主動提升低碳經濟教育水平的積極性不夠,教育理念僵化、失真。
(二)大學生接受低碳經濟教育意愿弱,低碳實踐貧乏
就目前的課程設置而言,大學生了解低碳經濟知識主要來源于《思修》、《形勢與政策》、《綱要》、《馬原》、《》等公共基礎課,而很少學習生態學的相關課程。在市場經濟的刺激下,大學生受功利主義、拜金主義、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等思想的影響嚴重,接受低碳經濟教育的意愿較弱。高校在生態文明方面的引導還不能足以改變大多數學生“高碳”模式下的觀念和價值取向。即便一些同學意愿良好地踐行生態文明行為,但往往不會受到社會的認可,挫傷了其積極性。還有些大學生受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連最基本的做人、做事道理都理解不了,更談不上去做一個生態文明的踐行者。
(三)高校自身規章制度不健全,獎懲力度不足
據 2010 年4月29日的《南方周末》報稱,如果全國近千所高校都成為‘低碳大學’一年便可節省約 210 億元。而創建低碳高校面臨諸多困難與矛盾,最主要是由于高校自身節能減排規章制度不健全,缺乏一套完善的節能減排獎懲機制,獎懲性的監督力度不夠、高校管理人員自身專業性技能不高等因素造成的。高校大學城大多興起于最近一些年,所采用的都是較為先進的儀器設備,不少高校節能減排管理崗位人員專業技能、學歷等方面因素制約了新設備的有效利用和推廣。
三、低碳經濟視閾中的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路徑選擇
2003 年,英國政府出版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首次提出了低碳經濟的概念。從《京都議定書》到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再到德班氣候峰會,低碳經濟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各國博弈的重要領域。建設低碳校園,提高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任重而道遠。
(一)培養低碳意識,樹立“低碳教育”的思想觀念
自近代以來,高等學校一直是中國先進思想傳播和創新的主陣地。當前形勢下,高校應率先落實國家關于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精神,在校園內通過課堂、網絡、廣播、板報、橫幅等豐富多彩的形式,讓“低碳生活、低碳消費、低碳教育”等低碳經濟理念像重要的政治思想一樣“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使每個師生有‘低碳生活、低碳消費、低碳教育’的意識,從而改變那種‘低碳’是工業、農業、商業等其他領域的事情,與高等教育無關的想法”。把“低碳生活、低碳消費、低碳教育” 的理念作為缺一不可的有機整體看待,為“低碳教育”、大學生低碳理念的轉變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
(二)深化教育改革,構建合理的低碳教育課程體系
合理的低碳教育課程理論體系以及低碳教學內容是低碳教育順利開展的必要支撐。一方面,高校應把低碳教育納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體系當中,將低碳教育提升到與政治理論課同樣的高度,同時充分挖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中的低碳教育因素,對學生
進行系統、有序的低碳經濟知識和理念教育;另一方面,各學科根據本學科的學科特點,探索將低碳教育與本學科的專業教育有機結合,例如,可以考慮在高校的所有專業中有選擇地開設環境方面的課程,例如,“環境概論”、“能源與環境”等課程培養既掌握專業知識又具有低碳素養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三)開展低碳教育實踐活動,增強低碳教育的實效性
一、發展低碳經濟的機理與內涵
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等多種手段,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倡導與環境和諧發展,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對經濟活動的要求是走“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流程,物質和能源在過程中需要得到循環可持續利用,做到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最大限度地降低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
低碳經濟理念是20世紀90年代引入我國,其定義為:“低碳經濟是走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增長模式,基本特征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以資源的高效及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從根本上摒棄了傳統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經濟增長模式”。因此,道路運輸業發展低碳經濟的內涵為:依據低碳經濟發展的基本原則,在生產過程中可循環利用資源要循環利用,不可循環利用資源要提高其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源利用率,實現低排放、低能耗的目標,在實施過程中要遵循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有序原則,實現資源的循環使用。
道路運輸企業發展低碳經濟的首要原則是在輸入端進行減量化,即在生產源頭要考慮節約資源,用較少的原料和能源來實現既定的生產及消費目的。這要求道路運輸企業實現資源集約利用,減少浪費,從生產源頭就開始注意資源的節約以及環境保護,實現節能減排的目的。
道路運輸企業資源的資源化為輸出端,主要表現在交通運輸工具的更新換代、系統管理及服務等方面。目的在于再次資源化廢棄物,減少最終處理量,通過避免產生、循環利用、最終處置的順序來處理廢物。
由以上分析可知,道路運輸企業發展低碳經濟是基于可持續發展理論之上的。因此,在此機理上建立道路運輸企業低碳經濟層次模型可為低碳經濟評價提供理論方法依據。
二、道路運輸企業的低碳經濟評價層次結構
通常運用的綜合評價方法有以下幾種:專家評價方法、數據分析法、層次分析法、人工神經網絡評價法、模糊綜合評價法、灰色綜合評價法等。對于道路運輸企業低碳經濟評價而言,考慮到所涉及的因素具有層次性,難于準確計量,因此選用層次分析法對交通運輸企業低碳經濟發展程度進行評價更有意義。
1.評價目標
交通運輸業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基礎即對道路運輸企業發展低碳經濟進行評價。道路運輸企業的低碳經濟體現了企業內部的低碳經濟實現,企業目標是利潤最大化,社會目標是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廢棄物資源化,而低碳經濟恰恰將二者統一起來。因此道路運輸企業低碳經濟的評價目標為:
(1)評價道路運輸企業低碳經濟的發展現狀。達到了解道路運輸企業發展低碳經濟的狀況、水平,以及影響發展的各種因素,能為交通運輸業或其他行業提供發展經驗的目的。
(2)監測目前的發展狀態并預測未來的變化趨勢。根據能全面反映道路運輸企業低碳經濟評價數據的分析整理,通過評價可以監測目前的發展狀態并預測未來各個方面的變化趨勢。
(3)為道路運輸企業提供優化管理決策的依據。依據以上評價結果并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運用相關決策原理來為道路運輸企業優化管理決策提供依據。
2.指標體系層次結構構建
在建立評價指標體系時,應基于低碳經濟的基本內涵及設計原則來構建指標體系層次結構。遵循道路運輸企業發展低碳經濟的機理,將目標層設定為低碳經濟發展水平,同時按照低碳經濟的基本原則,將一級子目標設定為減量化指標以及再利用和資源化指標。再考慮到清潔燃料車輛的使用可實現無害化生產,也將無害化指標設定為一級子目標。在一級子目標下設定指標層,即相關具體指標如單位周轉量固定資產、單位周轉量直接生產資源、單位周轉量占地面積、單位周轉量輔助生產資源、單位周轉量能源消耗、廢舊資源再利用率等。
3.評價指標計算
(1)減量化指標
減量化指標即為在生產過程中所消耗資源的產值,包括單位周轉量固定資產、單位周轉量直接生產資源、單位周轉量占地面積、單位周轉量能源消耗、單位周轉量輔助生產資源等。各指標數值越小越體現低碳經濟發展的效果越好。
(1)單位周轉量占地面積=企業占地總面積周轉量;
(2)單位周轉量固定資產=固定資產總額/周轉量;
(3)單位周轉量直接生產資源=直接生產資源總量/周轉量;
(4)單位周轉量能源消耗=能源消耗總值/周轉量。
(5)單位周轉量輔助生產資源=輔助生產資源總量/周轉量;
以上計算指標中,占地面積為企業占用土地面積總和,固定資產以企業財務報表中固定資產科目所列資產總值計,直接生產資源包括汽車、輪胎等,能源包括燃料、電等能源,輔助生產資源包括維修、安檢、清潔設備等。
(2)再利用及資源化指標
再利用指標是指道路運輸企業的生產過程中要延長資源的使用時間以及使用時效,達到較高的使用效率。這主要包括直接生產資源以及輔助生產資源的利用率。相關計算為:直接(輔助)生產資源利用率=已用直接(輔助)生產資源/直接(輔助)生產資源總量。
資源化指標主要是指在在生產過程中對陳舊落后的生產資源的再利用程度,主要包括廢舊資源再利用率等。相關計算為:廢舊資源再利用率=再利用資源/廢舊資源總量。
(3)無害化指標
無害化指標反映著清潔低碳能源的使用狀況,評價指標為使用清潔燃料載運工具比率,相關計算為:使用清潔燃料載運工具比率=使用清潔燃料載運工具數量/載運工具數量。
再利用及資源化指標、無害化指標越接近1,說明低碳經濟的發展效果越好。
在構建層次結構模型以及建立標評價體系后,便可根據層次分析法,運用專家調查法、標度法等來確定各層次以及各元素的權重并建立判斷矩陣,最終評價出低碳經濟的發展效果,并實現評價目標。
在進行低碳經濟評價時,考慮到各道路運輸企業的經營特質不盡相同,可以結合企業獨特的特點設計相關指標,修正完善上面的指標體系以及層級結構,對自身發展低碳經濟進行全面的評價。
三、道路運輸企業發展低碳經濟的對策
在可持續發展發展理念下,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道路運輸業的重點內容。在道路運輸企業采用評價指標進行低碳經濟發展應用時,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來采取措施:
(1)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不盲目追求高標準、高指標,節約土地,避免重復建設,合理分配企業資源,使資源的有效利用率最大化。建設時注重經濟效用,保證企業收益,對可通過改造作為其他用途的基礎設施,可合理使用將其資源化。
(2)車輛的選擇及使用方面:選取節能環保的車輛,使用過濾裝置或配備尾氣催化轉化裝置以減少尾氣污染,使用清潔燃料車來節約能源。提高車輛利用率及運輸效率,在滿足市場需求基礎上選用大型運輸車輛,陳舊車輛可改做其他用途。
(3)經營管理方面:重點發展低碳經濟,要求有新技術、新科技產品投入市場。時刻關注新技術的發展并及時引進與使用。在運營過程中做好統計預測工作,預測未來市場走向并對車輛、能源的使用成本、辦公設備、清洗清潔設備使用成本等進行成本管理。合理利用自身優勢,注重資源優化利用,增加企業收入并提高設備利用效率。
(4)信息技術應用方面:合理調配企業資源,實施資源計劃建設,提高信息平臺信息共享水平與服務能力,加強可視化管理技術、集成化管理技術、智能技術在運輸車輛方面的應用,延長運輸資源使用年限并提高運輸效率及安全性。
(5)生產經營方面:應多學習借鑒新的生產經營理念及管理模式。如采取先進的管理制度或運輸企業聯營模式,運用先進的的車輛調度制度保證車輛利用效率最大化等。
四、結論
在道路運輸業經營管理過程中,我們不但要從基礎設施建設、經營管理、車輛選擇使用、信息技術應用、生產經營這些方面考慮交通運輸業在低碳經濟發展方式下的對策,而且要根據經濟、科學技術的發展變化運用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進行合理決策以提高生態資源、經濟資源和土地資源的利用率,從而促進道路運輸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二、研究領域
鄧愛民教授研究方向主要有旅游管理、旅游開發、旅游規劃、飯店管理,長期從事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旅游地產管理、旅游規劃與開發、旅游企業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在各領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鄧教授主講課程包括博士生課程:《旅游哲學研究》;碩士生課程:《旅游規劃理論與方法》、《旅游規劃與開發實務》;本科生課程《酒店管理》、《旅游資源開發與規劃》、《世界遺產與旅游》。
三、研究成果
鄧教授出版專著7部;在《管理世界》、《經濟學動態》、《財貿經濟》、《經濟管理》等權威刊物上100多篇;獲省部級獎勵2項;主持省部級課題6項;主持修訂了《湖北省旅游條例》、《武漢市旅游條例》和《武漢市旅游標準化管理辦法》等地方法規;主持了《武漢市宗教旅游開發總體規劃》、《武漢水鄉旅游城總體規劃》、《新疆博樂市旅游發展總體規劃》等各級政府和企業委托的旅游規劃100多項,課題費累計達600余萬元,有較強的理論功底和實踐能力。
主要承擔課題包括:《武漢城市圈旅游聯動機制研究》(2011LJ042,湖北省社科);《低碳經濟背景下武漢鄉村旅游產品轉型升級研究》(11047,武漢市社科);《基于低碳視角下武漢城市圈生態旅游綜合體聯動機制研究》(13021,武漢市社科);《湖北省旅游條例》修訂,湖北省旅游局;《武漢市旅游標準化工作管理辦法》制定,武漢市旅游局;《湖北省鄉村旅游發展規劃》,湖北省旅游局;《武漢市宗教旅游總體規劃》,武漢市旅游局;《武漢水鄉城旅游開發總體規劃》,武漢楚都旅游發展有限公司;《武漢市東西湖區旅游發展總體規劃》,武漢市東西湖區旅游局;《湖北省武穴市旅游發展總體規劃》,武穴市旅游局;《湖北省黃梅縣旅游發展規劃》,黃梅縣旅游局;《武漢市江夏區鄉村休閑游發展規劃》,武漢市江夏區旅游局;《武漢市新洲區鄉村休閑游專題規劃》,武漢市新洲區旅游局。
四、主要論著
1、武漢城市圈旅游聯動機制研究,科學出版社,2011年。
2、縣域旅游發展規劃理論與實務,化工出版社,2012年。
3、世界遺產旅游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4、長江流域的文廟書院――長江文明之旅,長江出版社,2015年。
5、旅游資源開發與管理,中國旅游出版社,2015年。
6、關于“三結合”旅游教育體系的研究,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年第2期。
7、中國大城市旅游圈的構建與發展,財貿經濟,2003年第12期。
8、對城市旅游形象的思考――兼論武漢城市旅游形象的設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4年第10期。
9、武漢市發展會展旅游的SWOT分析與對策,湖北社會科學,2005年第3期。
10、對我國發展鄉村旅游的思考,財貿經濟,2006年第5期。
11、我國旅游投資研究綜述與展望,經濟學動態,2009年第8期。
12、旅游企業的投資環境層次比較研究,宏觀經濟研究,2010年第7期。
13、我國鄉村體驗式旅游項目開發研究,農業經濟問題,2010年第7期。
14、武漢城市圈旅游聯動及其策略研究,管理世界,2010年第9期。
15、中國出境旅游需求決定因素的實證研究,宏觀經濟研究,2011年第12期。
16、旅游規劃“創新內核”的一個探究,經濟管理,2011年第7期。
17、武漢市鄉村休閑游產品體系深度拓展研究,農業經濟問題,2011年第10期。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 A
1 概論
低碳經濟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低碳經濟,是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到2013年底,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10.4萬公里,已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如此長的高速公路,在設計、施工及運營過程中的能源消耗及對環境的破壞將成為一個嚴峻的問題,如何實現減少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模式,越來越受到重視。
1 低碳因素在高速公路設計中的體現
低碳高速公路定義為在高速公路設計、建設、運營的整個生命周期內,通過設計方案優化、施工組織優化和運營管理優化,應用新技術、新能源和新材料,達到在資源、能源、材料的占用和使用時降低消耗數量、調整消耗結構、提高使用效率,減少對碳吸收生態系統破壞,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標。其中高速公路的規劃和設計決定了建設和運營階段的資源消耗及低碳的實現水平。
2 高速公路設計中的總體設計
在路線布線過程中,應全面了解掌握路線所經區域城鎮布局和經濟發展規劃,緊緊把握路線經過范圍的路網布局,盡可能的通過本項目的建設,通過互通立交的設置,優化原有路網,達到既最大限度的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創造最大經濟效益,又提高運輸效益,從而降低運輸成本、減少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的排放。在路線布設時,應與自然景觀相協調,因地制宜,順勢而為,融入自然,盡可能避免高填深挖,破壞自然和當地的植被,以保護當地的氣候環境。使方案既選擇工程造價較低方案,又能使道路與周圍的地形、地物和地貌有機的融為一體,成為當地風景的一部分。在路線布線中,應充分利用建設用地,嚴格保護農用耕得。盡量利用荒地,少占或不占林地、耕地,特別是高產地。本著以人為本的精神,盡可能的不拆遷或少拆遷沿線民房,以避免因拆遷后帶來的資源、能源和建筑材料的使用。
3 高速公路設計中的路線設計
平原區路線宜短捷、順直,曲線半徑前后順適自然、曲線長度搭配均勻,指標均衡、平縱搭配合適,應盡可能避免指標突變,避免使用過長直線。設計時因地制宜,順應地形,在考慮平面走向、路基高度、橫斷面填挖的基礎上,綜合考慮路基防護排水、結構物設置、取棄土場、互通立交設置的位置以及沿線的敏感點等因素,以達到優化現有路網、拉動區域經濟發展、創造最大經濟效益,又提高運輸效益,從而降低運輸成本、減少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的排放。
丘陵區路線應充分有利地形,因地制宜根據地形起伏,考慮平縱面配合,以曲線定線為主,布設盡可能流暢的線形,路線盡可能不占或少占山區田地,特別是高產良田,以免給沿線居民帶來不可挽回的生活影響。在丘陵區布線時,可根據地形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線性指標,當路線處于開闊地段時,在根據地形的情況下,可采用較高指標。當處于地形起伏較大時,根據地形采用較小指標,以減少高填深挖、對山體的破壞。
在山嶺區布設路線時,在滿足功能安全的前提下,合理采用工程技術標準,靈活運用技術指標,按照“能打隧道的不開山、能架橋的不填溝、能當時恢復的不拖延、能保留的不破壞”等指導思想,最大限度地保護和利用原生地貌,協調處理安全、環保、和諧、耐久的關系,全面落實了工程建設新理念。在山嶺區布設路線時,除要考慮上述的相關內容外,還要考慮長大縱坡,對車輛的安全影響,要對道路的安全措施要予以重視,做好路線的安全設施的設計,比如爬坡車道、緊急停車帶、避險車道、降溫池以及交通警告標志等的設計。山嶺區路線布設應把減少對環境的破壞、沿線工程地質、路基防護放在重要位置,以避免對沿線環境造成大范圍的破壞及減少工程造價及后期的維護費用。
3 高速公路設計中的橋梁、涵洞設計
橋梁、涵洞設計個人認為主要是從橋梁采用的橋型、橋梁跨徑、根據取棄土的數量對橋梁或路基方案的選擇方面來考慮,以達到節約資源、減少原材料的使用、降低造價的目的。項目初期應做調查清楚在項目區,相關原材料的價格、橋梁各橋型的施工工藝熟練程度及當地材料的來源的情況,并根據此做好橋型的方案比較,選擇具有針對性最優方案。另外在項目最后確定方案時,應根據之前項目中的取棄土數量、填挖高度,對橋梁的孔徑進行優化。比如在需要取土的路段就偏向于采用橋梁代替路基;而在棄土段落,在在滿足橋梁最大橋臺高度( 一般以8m 控制) 的情況下,盡量減少橋梁孔徑,或在合理的情況下采用通道代替橋梁,以用來消耗部分廢棄的土方,以減少取棄土占用土地的面積,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同時也減少對原材料資源的消耗。
4 結語
低碳高速公路中的控制低碳因素,規劃和設計中的低碳考慮是基礎,它制約著項目設計后期的建設、運營、管理的各個階段對資源、能源、材料的占用和使用,制約著各階段對降低消耗數量、調整消耗結構、提高使用效率,減少對碳吸收生態系統破壞,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標的實現。實現高速公路在設計中考慮對資源、能源、材料的占用和使用的控制,對我國高速公路節能減排,實現綠色低碳公路的普及,推進我國的節能與低碳建設起到積極地促進和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徐吉謙,交通工程總論,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關鍵詞:公路交通運輸業 低碳經濟 經濟環境 發展對策
1、引言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我國在社會經濟得到迅速發展的前提下,也面臨著眾多的環境問題和生態問題,因此,低碳經濟模式在此種情況下應運而生,成為現在重要的經濟發展模式,所以,我們能夠看出,低碳和低碳經濟的概念已經開始傳入經濟領域的各個行業當中,而公路交通運輸業也不例外,現在,我國的低碳運輸系統發展得還很不成熟,根據相關的統計數據,2007年我國交通運輸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4.36億噸,預計到2015年和2030年將分別達到5.22億噸和11.08億噸。因此,結合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看出,公路交通運輸業是造成環境污染的罪魁禍首,對于公路交通運輸業來說,如何構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綠色低碳運輸系統問題已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在“十二五”期間,我國公路交通業的發展面臨著許多機遇和挑戰,在發展現代物流業的趨勢下,公路交通運輸業需要充分利用國家政策的占率優勢,結合自身發展前提,在良好的經濟環境下進行公路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從而促進我國交通運輸業在低碳經濟發展過程中能夠得到巨大的發展和提升。
2、低碳經濟的基本內涵和公路交通運輸業發展的低碳模式分析
2.1 低碳經濟的基本內涵
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低碳經濟的概念和發展模式開始被引入我國,這對我國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低碳經濟”的概念,是相對“高碳經濟”而言的,其定義可以總結為:低碳經濟是走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增長模式,基本特征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以資源的高效及循環利用為中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從根本上完全拋棄了傳統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不恰當的經濟發展模式。“低碳經濟”的概念具有廣泛的社會性,是非常前沿的經濟理念,旨在減少人類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碳足跡。低碳經濟概念的提出,是以可持續發展觀點為基礎和基本原則的,低碳經濟通過科技創新、產業更新等多種模式和手段,結合生態學、環境學等基本理論知識,來對人類的經濟活動進行指導,從而達到環境和人類的和諧發展,因此,在經濟活動當中,要求各種物質和能源在利用過程中,能夠進行循環和可持續利用,從而達到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的經濟目標,最大限度地降低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
2.2 公路交通運輸業發展的低碳模式分析
因此,在發展低碳經濟的同時,公路交通運輸業作為一個高能耗的經濟行業,需要順應這一趨勢,沿著低碳經濟模式的發展走下去,因此,公路交通運輸業發展的低碳經濟模式可以系統的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1)首先,遵循低碳經濟發展的基本原則,在從事生產活動的過程當中,對于能夠進行循環利用的資源要盡量進行循環利用,不能夠進行循環利用資源要提高其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源利用率,從而實現低排放、低能耗的經濟發展目標,在實施過程中要遵循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有序原則,從而達到資源循環使用的目標。
(2)對于公路交通運輸行業來說,根據自身情況,進行低碳經濟模式的發展,需要堅持的首要原則便是在輸入端進行減量化,也就是要求公路交通運輸企業在源頭上要考慮資源的節約和利用效率,在進行經濟活動的過程當中,要用最少的原料和能源,實現相應的經濟目標,素以,公路交通運輸企業要從根本上實現資源集約利用,盡量避免浪費,從生產源頭就進行資源的節約以及環境保護的種種工作,從而達到節能減排的總體目標。
(3)道路運輸企業資源的資源化為輸出端,主要表現在交通運輸工具的更新換代、系統管理及服務等方面。目的在于再次資源化廢棄物,減少最終處理量,通過避免產生、循環利用、最終處置的順序來處理廢物。
所以,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公路交通運輸業當中,依照低碳經濟模式,是在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基礎上進行的,所以,公路交通運輸企業的低碳經濟層次模型可為低碳經濟評價提供相應的理論方法和依據。
3、公路交通運輸企業的低碳經濟評價層次結構
一般來說,公路交通運輸企業的低碳經濟綜合評價方法有以下幾種:(1)專家評價方法;(2)數據分析法;(3)層次分析法;(4)人工神經網絡評價法;(5)模糊綜合評價法;(6)灰色綜合評價法等。對于道路運輸企業低碳經濟評價而言,其所涉及的方面有一定的層次性,很難進行估量,所以利用層次分析法,對公路交通運輸業低碳經濟的發展程度進行評價,相對于其他的評價方式來說,有著更加重要的意義:
3.1 評價目標
在公路運輸企業中運行低碳經濟模式,充分地體現出企業自身的低碳經濟實現形式,對于企業自身來說,其目標是實現利潤的最大化,而對于企業自身的社會目標和社會責任,便是實現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和廢棄物資源化,也就是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因此道路運輸企業低碳經濟的評價目標為:
(1)對公路交通運輸業的低碳經濟發展情況進行相應的評價:充分了解道路運輸企業發展低碳經濟的相關情況及其影響其發展的相關因素,從而為公路交通運輸業和其他經濟行業的發展提供一定的經驗。
(2)監測目前的發展狀態并對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全面的評估:分析和整理能夠全面反映公路交通運輸企業低碳經濟評價數據和資料,結合相關的評價結果,對目前的發展狀況進行評估,并全面預測未來的發展情況。
(3)為公路交通運輸企業提供優化管理決策的依據:基于以上的評價結果,充分考慮其他的發展因素,為道路運輸企業優化管理決策提供依據。
3.2 指標體系層次結構構建
在建立評價指標體系時,應基于低碳經濟的基本內涵及設計原則來構建指標體系層次結構。遵循道路運輸企業發展低碳經濟的機理,將目標層設定為低碳經濟發展水平,同時按照低碳經濟的基本原則,將一級子目標設定為減量化指標以及再利用和資源化指標。再考慮到清潔燃料車輛的使用可實現無害化生產,也將無害化指標設定為一級子目標。在一級子目標下設定指標層,即相關具體指標如單位周轉量固定資產、單位周轉量直接生產資源、單位周轉量占地面積、單位周轉量輔助生產資源、單位周轉量能源消耗、廢舊資源再利用率等。
3.3 評價指標計算
3.3.1 減量化指標
減量化指標指的是在生產中所消耗的種種資源的總值,如單位周轉量固定資產、單位周轉量直接生產資源等等,在計算當中,各指標數
值越小,越能夠充分說明低碳經濟發展的效果和作用。
(1)單位周轉量占地面積=企業占地總面積周轉量(占地面積指的是企業占用土地面積總和);
(2)單位周轉量固定資產=固定資產總額/周轉量(固定資產以企業財務報表中固定資產科目所列資產總值計);
(3)單位周轉量直接生產資源=直接生產資源總量/周轉量(直接生產資源包括汽車、輪胎等);
(4)單位周轉量能源消耗=能源消耗總值/周轉量(能源包括燃料、電等能源)。
(5)單位周轉量輔助生產資源=輔助生產資源總量/周轉量(輔助生產資源包括維修、安檢、清潔設備等)。
3.3.2 再利用及資源化指標
再利用指標是指道路運輸企業的生產過程中要延長資源的使用時間以及使用時效,達到較高的使用效率。這主要包括直接生產資源以及輔助生產資源的利用率。相關計算為:直接(輔助)生產資源利用率=已用直接(輔助)生產資源/直接(輔助)生產資源總量。資源化指標主要是指在在生產過程中對陳舊落后的生產資源的再利用程度,主要包括廢舊資源再利用率等。而其計算公式為:廢舊資源再利用率=再利用資源/廢舊資源總量。
3.3.3 無害化指標
無害化指標反映著清潔低碳能源的使用狀況,評價指標為使用清潔燃料載運工具比率,相關計算為:使用清潔燃料載運工具比率=使用清潔燃料載運工具數量/載運工具數量。再利用及資源化指標、無害化指標越接近1,說明低碳經濟的發展效果越好。
在構建層次結構模型以及建立標評價體系后,便依據層次分析法為基礎,結合專家調查法、標度法等來確定各層次以及各元素的權重并建立判斷矩陣,最終評價出低碳經濟的發展效果,并實現評價目標。在進行低碳經濟評價時,考慮到各公路交通運輸企業在經營模式上的多樣性,結合企業自身的經營情況進行考慮,并對上述指標和層級結構進行修正和完善,對自身發展低碳經濟進行全面的評價。
4、道路運輸企業發展低碳經濟的對策
由此可見,交通運輸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進行低碳轉型對社會經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其發展階段越高級,低碳轉型對社會經濟產生的影響就越小。交通對經濟發展水平、人們生活水平等有著巨大的影響,交通運輸領域的低碳化不能夠阻礙經濟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經濟的發展與交通運輸之間的關系能夠進行調整。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交通運輸領域的發展程度還遠低于發達國家。在未來一段時間,據統計,運輸量與經濟增長水平有著巨大的聯系。因此,隨著可持續發展的深入進行,低碳經濟的發展對于公路交通運輸業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對于道路運輸企業來說,可以從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4.1 基礎設施建設
在進行企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過程當中,需要充分考慮企業自身情況,優化資源配置,本著節約的原則,不盲目進行建設,盡量通過改造的手段進行基礎設施的有效利用,從而恰當地對企業的資源進行合理利用。
4.2 運輸車輛的使用
與傳統燃油型汽車相比,混合動力汽車、壓縮天然氣(cng)汽車及電動汽車均可較大幅度降低能耗和碳排放。根據美國麥肯錫咨詢公司2008年的調查報告《中國蓄勢待發:電動車的機遇》,我們發現,在其生命周期內全混合動力汽車能夠減少接近六成的的碳排放量,在現有內燃機技術條件下,如果用小型電動汽車來代替燃油動力汽車,可減少接近20%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如果電力供應更加多元化,有50%的可替代能源,電動汽車可以給中國帶來49%的二氧化碳減排放。在能耗問題上,清潔能源汽車便能夠節約50%以上的油耗,而電動汽車就完全不需要任何油耗,若我國的汽車中有三成為電動汽車,大約70億桶以上的石油將會被節約下來。
所以,低碳交通工具已經成為未來我國汽車行業的發展趨勢,這就需要充分發揮清潔能源的作用,不斷增加清潔能源在能源供應中的比重,進一步減少燃油汽車污染和碳排放空間,從而逐步減少溫室氣體和有害氣體的排放,甚至實現零排放的標準。
4.3 經營管理方面
在低碳經濟的發展過程當中,需要充分關注并了解各種新技術和新產品的使用情況,并根據自身情況進行引進和使用,并要結合市場現實情況,預測市場的未來走向,并對企業內部的各個因素進行分析,如企業車輛的使用、能源成本等,了解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注重資源的合理利用,從而提高企業收入和設備的利用效率。
4.4 信息技術應用方面
結合信息技術的運用,進行企業資源的合理配置,從而提升信息平臺的信息共享水平與服務能力,尤其是在運輸車輛的管理上,充分運用可視化管理技術、集成化管理技術、智能技術等,以此達到延長運輸資源使用年限,并提高運輸效率和安全性的作用。
4.5 生產經營方面
隨著現代企業模式的發展,企業應該改善自身的生產經營模式,持著開放的態度,學習新的生產經營理念,尤其是在公路交通運輸業當中,可以利用先進的車輛調度模式,從而有效保證車輛利用效率最大化等。
5、結語
在公路交通運輸業進行發展的過程當中,我們首先要考慮基礎設施、經營管理、車輛選擇、高科技等方面,充分考慮公路交通運輸業在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下的相應對策,并且要結合科學技術的發展,運用低碳經濟評價指標,制定相應對策,提高各類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公路交通運輸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24-0183-01
一、設計的重要存在
所謂設計,指的是把一種設計、規劃、問題解決的方法,通過視覺的方式傳達出來的活動過程。即:(1)計劃、構思的形成;(2)視覺傳達方式,即把計劃、構思、設想、解決問題的方式利用視覺的方式傳達出來;(3)計劃通過傳達之后的具體應用。
在如此一個充斥著小資情調的社會里,人類對設計的要求除了要體現功能性外更重要的是與藝術性的完美統一,在功能性都達到相差不多的基礎上,追求著產品外表的美感,所以設計者在設計過程中要將人-自然-社會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來思考。
二、低碳設計的重要性
社會發展至今,自然在不斷被人類改造,地球負荷的人工因素越來越多,那么設計作為人工改造的首屈方式,要如何在合乎人的需求的同時,不以破壞自然環境為代價來進行設計生產呢?
低碳是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出現一些現象后所產生的新詞。Low carbon意指較低的溫室氣體即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生活就是倡導大家從自己的生活習慣做起,控制自身乃至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
那么低碳與設計又有何種的關系?是敵是友,是“分道而立”還是“志同道合”呢?這些都是人類需共同思考的問題,選擇“低碳生活”對于每一個普通人來說都是選擇一種生活的態度,對于設計師來說,卻不僅是一種設計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表現,如何讓“低碳”深入設計?如何將優質設計與低碳設計完美結合已成當代社會極為重要的熱點話題。
三、優質設計與低碳設計的完美統一
設計的產生及發展一切都是以人類為中心,將設計與低碳完美相融合才能更持續的造福于人類,但有設計就必定有消耗,有消耗就必定有污染,如何將兩者的矛盾降到最低,從設計的角度出發是各領域設計師該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1、樹立正確的“可持續”設計消費價值觀,多些重復使用,少些不必要的浪費;發現再造之美,轉變設計思路,將廢舊之物呈現煥然一新的狀態,例如具有強烈設計感的DIY環保袋,當今社會要摒棄奢華的設計理念,返璞歸真將廢置的元素通過設計的創新、改造引領新一代的時尚潮流,“可持續發展”的設計概論是需要設計師用新的角度來思考分析解決問題并有極具的創新意識去進行再造的過程,真正將“可持續觀念”融入設計。2、推崇實在避免冗長、繁瑣的設計,不靠噱頭、形式的變化來表現設計,這是對設計師的藝術表現力和設計表達能力的一種考驗,少些繁瑣、多些簡約,減少設計中不必要的繁文縟節,減少生產中能源的消耗,建筑大師密斯·凡德羅提出“少即是多”的設計名言也符合了當下的“低碳理念”簡約是設計師設計把控能力的一種體現,簡約而經典的設計是不變的時尚。3、少些工業、多些原始,發現材料的原始之美、發現色彩的原始之美,低碳設計并非一定要靠高科技來支撐,材料和色彩的原始狀態也可構建不俗之美,以淳樸的狀態創造新的設計。“低碳設計”不僅僅是創意的本身,更重要的是在設計的基礎上推廣低碳的設計原理、理念、方法、手段。在產品制造、儲運、流通、消費乃至回收等各個環節。設計師應該通過自己的設計發出聲音及口號,將低碳設計推入市場,去引導整個社會注入“低碳環保、新時尚”的生活態度和思想理念。4、將“物理”設計與“化學”設計有機的結合,在科技相當發達的現代無論是石油還是煤炭或是電能等都是促使科技產物高速運轉的最有力保證,然而可否在可能的情況下減少能源的消耗將“化學”與“物理”相結合去創造新的設計理念與技術從而推動“低碳”經濟的發展,這就對各領域設計師從理論到實踐上有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優質的設計作品在現今社會已層出不窮,但低碳設計卻仍如新芽需要全社會呵護、培育,當優質設計與低碳設計完美結合時,整個設計領域乃至世界才能真正發出經久不衰的溢彩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