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提分的方法匯總十篇

時間:2023-09-04 16:41:4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高中歷史提分的方法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高中歷史提分的方法

篇(1)

長期以來,學校傷害事故一直影響著學校教育的順利開展。在學校傷害事故中尤以體育運動傷害事故出現的頻率最高,因此,一直以來法律界、體育界圍繞著體育傷害事故的責任確認、賠償實現爭論不休。由于人們對問題認識的模糊,相關的法律法規又存在著諸多盲點,導致實踐中的司法處理呈現許多分歧。事實上,體育傷害事故本身就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也因為傷害事故的頻頻出現導致了學校體育工作健身性、趣味性大大降低,從而失去體育課的本質意義。2002年9月1日,教育部頒布的《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正式實施,使學校處理學生傷害事故有了有力的政策依據,但是體育傷害發生時賠償主體的確立仍然是難以清晰明確的問題,這也嚴重制約了高校體育活動的開展。那么究竟學校在此事件中應該承擔什么樣的責任?本文就此展開討論與論證。

1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概念、范圍

1.

1高校體育傷害事故的概念

高校體育中學生傷害事故屬于學生傷害事故的一個特殊類型,它是指在高校體育教學、體育課外活動、體育運動訓練和體育競賽中發生的致使學生死亡、傷殘、組織器官損傷等人身后果。它具有多樣性、突發性和復雜性的特點。

1. 2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范圍

2002年出臺的《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二條規定了學生傷害事故的范圍:在學校實施的教育教學活動或學校規定組織的校外活動中,以及在學校負有管理責任的校舍、場地、其他教育教學設施、生活設施內發生的,造成在校學生人身損害后果的事故。學校體育傷害事故也適用這一范圍。

2體育傷害事故之“校方責任”確立的法理分析

2. 1適用于高校體育傷害事故的責任認定原則

我國《民法通則》所規定的三種歸責原則(過錯責任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公平責任原則)是否都適用與解釋體育傷害事故呢?有的學者認為三種歸責原則均有適用的余地;有的學者認為應適用過錯原則和公平責任原則。后者的觀點也就是我國法律界目前處理校園體育傷害事故時普遍使用的歸責原則。所謂公平責任原則,又稱衡平責任,是指當事人在對造成損害均無過錯的情況下,由人民法院根據公平的觀念,在考慮當事人的財產狀況及其他情況的基礎上,責令加害人對受害人的損失給予適當補償〔‘〕。現代各國的侵權行為法大多是過錯責任原則與無過錯責任原則并存,而公平責任原則是產生于這兩個歸責原則之后的另一個歸責原則,已經逐漸被各國立法所采用。

目前就公平原則的適用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分歧與困境。首先,我國\}民法通則》規定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的只有國家機關侵權責任、產品責任、高度危險作業責任、污染環境等幾種情形,其中并沒有學校傷害事故責任LZ。因此,由于沒有法律的明文規定,學校在體育傷害事故中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就沒有法律依據。此外,過錯責任原則的適用存在著巨大的弊端,也不符合國際上一般做法,因而存在著法律漏洞和適法困境,必須進行全面考察,合理規范。也就是說,學校不應當依據無過錯責任原則承擔民事責任。其次,從各國立法情況看,公平責任原則雖然與無過錯責任一樣不以行為人的主觀過錯為承擔責任的條件,但公平責任原則又是與過錯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有著本質的區別。過錯責任原則是一般責任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只適用于法律特別有規定的情況,而公平責任原則只適用于法律沒有規定適用無過錯責任,但根據過錯責任原則處理又顯失公平的案件。可見,公平責任原則的設定,彌補了過錯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的缺陷,更有利于受害者。作為高校體育傷害事件的受害人—學生而言,在整個事件中往往處于“弱勢”地位,所以,在適用公平責任時,法官所要考慮的因素不是當事人的行為,而是當事人的損害程度和負擔能力。在學校一般比個人有更強的賠付能力的情況下,即使學校沒有責任也應根據公平原則承擔一部分賠償。然而,在應用公平責任原則時,往往會造成學校有無過錯都要賠付的局面,從而給學校帶來不必要的經濟負擔,其實際效果是對學校的不公平。因此,在當前我國處理體育傷害事故的法律法規還不健全的情況下,適用公平原則。那么隨著專項法的產生,是否仍然要使用公平原則就成為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最后,一般來說,我國在處理校園體育傷害事件都依據過錯責任原則,同樣,美國也將學生傷害事故責任的性質界定為過錯責任,法院并不是對每一起學生傷害事故去追究學校的責任,而僅僅追究由于學校的故意或者過失而導致學生受傷害的責任川。簡單的說,構成過錯責任的必要條件只能是過錯,而不是損害的結果:有過錯就有責任,無過錯就無責任;過錯的大小與責任的范圍相一致。

當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發生后,如何確定雙方當事人的責任成為最棘手也是最為敏感的問題,責任的確立也為后續的賠償奠定了法律依據。在責任確立的過程中既要遵循《民法》中有關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同時還涉及到了許多其他方面的問題,因此在司法解釋還有許多分歧的情況下,確定主體的責任大小仍是個難題。

2. 2高校體育傷害事故之侵權行為的確立

我國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意見(試行)》第160條規定了原則性規定:在幼兒園、學校生活、學習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在精神病院治療的精神病人,受到傷害或者給他人造成傷害,單位有過錯的,可以責令這些單位適當給予賠償。由此可見,我國在處理未成年學生在校人身傷害事件中是按照一般侵權行為追究學校責任的。但是,高等學校的學生已經是成年人,與中小學生顯然在法律上是有明顯區別的。于是就有人認為這樣做一是對學校的責任規定明顯過輕,不能使受害人獲得完整的賠償,有違侵權行為法的公平原則川:另外,高校的有完全行為能力人受到的傷害或是給他人造成的損害時學校應負的責任沒有做出規定,從而導致司法實踐中屢屢突破該司法解釋的適用范圍。所以在確定侵權行為后,就應該根據具體的事故發生情況來進行責任與賠償確定。

2. 3確定責任之明確高等學校的性質

無論應用哪一種歸責原則,有一點我們一定要清楚,那就是當前我國學校的性質決定了它不可能承擔過多的責任和行使過多的權利。在某種情況下權利的大小決定了責任的大小,學校作為從事教育活動的公益機構,其民事權利能力是要受到一定的法律限制的。比如在一些法律法規中明確規定學校等以公益為目的的事業單位,不得作為保證人,其財產也不得抵押,其目的就是保護這些公益機構的穩定性CsC。因此,如果一所高校因為體育意外傷害事故不斷的賠償,勢必會給體育教學帶來不小的影響,而且在《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和《體育法》關于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民事責任只字不提,對是否承擔其他法律責任也未及一筆。顯然是為了保護學校這樣的公益性教育機構。所以,以此為出發點,在學校無過錯的前提下,體育傷害事故中公平原則的適用顯然是充滿矛盾的。

2. 4確定責任之明確高等學校與學生之間的法律關系

按照我國法律規定,學校作為實施教育教學的場所,其基本職能是實施教育管理,傳授文化科學知識,因此,學校的法律地位較其他法人、單位、機構特殊,這是它鮮明的公益性決定的。所以,高校與學生只能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關系。學校應當關心學生、愛護學生,應當提供符合國家安全標準的教育教學設施,促進學生在體質、品德方面的和諧發展。高校作為教育機構,既要有責任使在校學生接受良好的教育,又要保護學生在活動中的人身安全和健康,防止意外事件的發生。在學校有人員管理的場所,比如運動會、體育課中受到傷害,學校有過錯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但是,一般的說,以享受閑暇時光作為一種興趣參與體育活動的參與者與學校之間不產生基于合同法上的特別關系。因此若出現傷害時,就要根據我國民法中的過錯原則和過錯推定原則確定賠償主體。當然,還有許多J情況下,學校與學生的關系不能單純的理解為教育與被教育的關系,如學生代表學校參加比賽時受傷,就需要事前簽定合同,從而產生基于合同法上的特別關系。因此,有學者認為高校與學生還應該是合同關系,合同一旦生效將在當事人之間產生法律約束力〔s7,雙方當事人各自承擔教育與被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可見,在高校體育傷害事故引發的民事責任中,存在著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竟合關系。日本的《民法》是處理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經濟索賠時依據的主要法律之一。其《民法》第415條是關于債務不履行責任,其中規定:“債務者未能按照其本旨履行債務,債權者可以要求其賠償損失。關于這一條文,不少日木學者認為,校方相當于債務者,學生相當于債權者川。因此學校負有保證學生在接受教育過程中的健康、生命安全以及對物、人、環境完備的義務,學生在學校中發生包括體育傷害事故在內的事故,說明學校沒有完全履行義務,應當承擔債務不履行的責任。因此,學校與學生的關系應該是處理體育傷害事故責任主體的前提條件。  2. 5確定責任之明確高校事故中承擔的責任

在高校體育傷害事故中一般都是根據《民法》的規則進行處理,將傷害事故定為一般侵權責任事故,之后的責任認定原則與賠償也都是按照侵權責任來進行。對于一般的體育傷害事故而言多數適用于侵權行為解釋,但是在判斷高校體育傷害事故的責任時還應有其他法律責任,那就是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a}。刑事責任適用于情節嚴重,事故后果影響比較大,帶有故意人身傷害的事件,具體的司法定義與處理有待于法院的判定。對于行政責任就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行政責任就是有過錯的學校及教師對國家和社會承擔的法律責任。具體而言就是高校及其教師因違反《教育法》、《教師法》、《高等教育法》、《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等法律法規和不履行行政義務而承擔的法律責任。這種行政責任的追究也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對于過錯的判斷就是看高校及其教師是否違反了有關法律法規,是否履行了義務。其中學校有過錯的,對學校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分別給予相應的行政處分。

2. 6高校體育傷害事故的分類與責任承擔

2.6.1高校體育的特點

高校體育具有群眾性、對抗性、人身危險性和開放性。此外,高校體育傷害事故相當部分都是意外發生,因此根據其特點高校在承擔責任時分為直接責任、間接責任與無責任事故。

2.6.2高校直接責任事故

學校的過失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是學校承擔責任的客觀依據。對于這類事故,學校要承擔主要甚至全部的責任:(1)學校有關人員玩忽職守,致使運動場館倒塌;(2)體育教師體罰學生或變相體罰學生;

2. 6. 3高校間接責任事故

這類事故一般不在學校內發生,而是在學生之間,或學生本人,或其他一些非學校因素等,但在事故發生過程中,學校由于某些過錯或措施不利,客觀上為事故的發生或傷害程度的加重提供了條件,對于這類事故主要由肇事方承擔責任,學校可以視具體情況承擔責任。此種情況有:(1)學校或有關人員在教育過程中有某些過失,但不直接導致學生傷害:(2)在正常的體育教學時間內,教師讓學生隨意離開;(3)在學校組織的校外體育活動中,事故的直接責任為校外部門,但是學校組織管理措施有不完善之處;

2. 6. 4學校無責任事故

有些情況之下學校沒有任何過錯,因此不承擔任何責任:(1)活動中不能預見、不可避免并不能克服的情況;(2)學生體質特殊或疾病復發,學校事先又未得到家長和學生的通知;(3)學生在教學場地內自傷、自殺;(4)學生在往返活動場所的路上發生交通事故;(5)無論是學校組織的課外體育活動還是教學,在學校與教師完全盡到管理監護的條件下,由于校外人員造成學生傷害。

3安全對策

在我國傳統經濟體制下,缺乏其他社會救濟手段,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我國逐漸建立起社會保險制度,在這樣的條件下,再讓無過錯的學校承擔賠償責任,顯然是不公平的。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應該樹立這樣的意識:社會是有風險的,體育運動由于特殊性所具有的風險更大,只能風險降低到最低程度,但不能消滅風險。因此最好的解決途徑就是保險,要通過社會保險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解決體育傷害事故所帶來的風險C97

篇(2)

隨著當前新課程改革的不斷加深,我國高中歷史教學的主要目標就是對學生掌握歷史知識的程度進行提升,注重對學生的歷史意識、歷史素養以及文化底蘊進行充分的培養,從而能夠使學生更加積極而主動的學習高中歷史知識,進而提升高中歷史教學的實效性,并且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整體質量,我們這樣做還會有效的減輕學生學習的壓力,使學生能夠更加輕松的進行高中歷史知識的學習。

一、引導學生提高學習興趣

在我國高中歷史的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一定要積極引導學生,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為學生創設一種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這樣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把歷史與實際情況相結合,這樣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師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時事資源,來引導學生對整個世界的熱點問題進行關注,并且還要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對這些熱點問題產生興趣。教師還可以利用古代與現代的對比方式,來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可以利用古代與現代一些名人的事跡進行相互的對比,在對比的過程中探索出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美德。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等方式為學生創設一種與之相關的歷史情境,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展示一些各個朝代的錢幣,或者運用多媒體讓學生欣賞一些風景名勝等,這樣就會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對歷史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歷史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可以采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來充分的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歷史中的角色進行扮演、對歷史劇進行編演、競猜謎語等。對于一些比較有爭議性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教師還可以以辯論賽的形式來使學生對這一人物進行充分的認識。

現今的高中生都對有才華的教師十分的欣賞,所以教師一定要做出良好的榜樣,讓學生都能夠對教師產生一種欽佩的感覺,這樣就會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還能夠獲得一定的文學藝術的感染與熏陶。如教師在向學生傳授先秦文化的時候可以結合孔子與孟子這樣兩位偉大學者的事跡來進行教學,在向學生講授艱難的歷史時,可以結合的作品來進行教學,歷史教師采用這些方法就能夠使歷史課堂的教學顯得格外的生動,隨著歷史課堂的氣氛也就活躍了起來,從而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也就能夠被充分的激發出來。

二、拓寬學生認識歷史的視野

教師一定要對課堂資源進行充分利用,并且對課程資源進行深刻的挖掘。高中歷史教師一定要把歷史教材中的知識與實際生活中的故事相結合,在這種基礎上對學生認識歷史的視野進行拓寬,使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認識與理解能夠更加的深刻。

高中歷史教師還一定要對現在我們所使用的教學參考資料、圖片以及視頻等相關材料進行充分利用,同時還要對歷史課堂中所運用的多媒體資源進行適當整合,并且通過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展示來拓寬學生的歷史視野,從而達到當前新課程標準下我國高中歷史的主要教學目的。

我國的高中歷史教師還要對各個地方的歷史資源進行充分挖掘,這樣才會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拓寬學生認識歷史的視野,同時也能夠充分的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如歷史教師在向學生傳授佛教的時候,可以適當利用一個地方的歷史資源,如大明寺、龍潭寺等,從而有效的拓寬我國高中生認識歷史的視野。

另外,高中歷史教師一定要對教材中的歷史知識進行適當的擴充,這樣才能夠滿足學生學習歷史的需求,同時也符合當前新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并且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認識歷史的視野得到拓寬。教師在向學生傳授歷史知識的時候,不能單純只為學生講解歷史教材中的內容,還要在講課的過程中為學生講述一些與之相關的歷史內容,不能只是照搬歷史教材中的內容,一定要讓學生在多了解一些歷史知識,這樣才能夠真正的使學生了解歷史的足跡,從而使學生養成一種良好的學習歷史知識的習慣,進而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認識歷史的視野進行拓寬。

三、培養學生總結歷史的能力

教師要培養學生總結歷史的能力,就一定要注重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的培養。歷史課堂是高中歷史教師向學生進行知識講解、道德傳播以及疑惑解答等相關學習的場所,歷史教師在課堂中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時候,一定要充分培養學生總結歷史的能力,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對學生提出有一定針對性的問題,使學生充分結合歷史教材或者與之相關的資料來進行解答,同時還要要求學生在回答問題的時候,使用規范性的語言。教師要對總結歷史能力較強的學生進行充分表揚,對于那些總結歷史能力較差的學生也一定要給予積極鼓勵,這樣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的信心。

歷史教師還要為學生選取一些歷史事件,讓學生利用所搜集到的資料來寫出對這些歷史事件的歸納總結與認識,這樣不但能夠充分的激發高中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同時還能夠對學生總結歷史的能力進行鍛煉。教師還要在課堂上開展一些歷史的故事會、成語的典故等活動,這樣一方面增加了學生的歷史知識儲備量,使學生養成一種良好歷史學習習慣,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總結歷史的能力,讓學生在娛樂中不知不覺形成總結歷史的能力。

總結:

綜上所述,在當前我國的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積極引導學生提高學習歷史的興趣、拓寬學生認識歷史的視野、培養學生總結歷史的能力,這樣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篇(3)

我們高中生在日常的學習當中,若無法準確的掌握不等式解題技巧,不僅不能提高數學成績,而且還會在數學習題解答中遇到困難,降低解題速度。因此在不等式學習過程中,我們需要重視挖規律、重邏輯的解題技巧,找到自己所存在的問題,以此提高數學學習的效率。

1學習不等式所遇到的問題

在向老師請教不等式的問題后,我常會對老師這樣說:這個題這么簡單,老師沒講之前,我怎么就沒想到呢,但是老師稍微一解釋我就會做了。面對此現象,我不得不深入思考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其實,之所以會有上面的這些現象的出現,以筆者個人學習經歷為例,不外乎有以下原因:第一,學習遷移能力不高,老師只是個引路人,具體該怎么走,還要靠自己找到途徑;第二,思維不夠靈活,數學中的不等式確實比較難,它的解題方法也比較單一,在解題的時候,如果想不到適當的方法就會很難把問題解決;第三,不明確問題的解集區域,或者是在求出解集范圍后,未明確范圍的邊界,也就是不能確定邊界值;第四,穿根法在解題的實際使用過程中,無法明確函數所具備的升降規律,致使解題中出現錯誤。

除此之外,參變量符號被忽視而導致錯誤的出現,也屬于我在學習不等式過程中最普遍的錯誤之一。例如:1+x1-x>0的不等式解集在x>1或者是x0的不等式解集是-1

2加強數學不等式學習的策略

2.1把握好不等式解題過程的思路

從學習的過程中,我們知道解不等式不僅要熟悉不等式的各種性質靈活變形,還要利用很多數學思想幫助解題。我總結了以下幾種思想方法:首先是數形結合,許多不等式與函數、導數、數列結合的題,都需要將代數轉化為圖形判斷其定義域、值域、單調性、增減性等問題,選擇題運用數形結合很多時候還可以避免復雜計算。其次是分類討論,不等式與二次函數、三角函數結合考察的時候這一點尤為重要,我以前也會經常忽略對二次項系數和三角函數象限的討論而導致丟分。再次是劃歸與轉化,有些不等式可通過加一個數等方式,再運用換元法進行轉化,使問題變得簡單。最后是函數與方程,復雜的不等式最值問題往往很難直接計算,需要轉化成函數,確定其定義域之后再用方程求最值進行計算。通過我自身在不等式中的運用,以及在自由靈活掌握了四種數學思想之下,其可以幫助我靈活應對不等式的各種題型。

2.2歸納不等式類型,以各個擊破

例如在解絕對值不等式,遇到求解不等式|4x-1|>x+4時,常用做法是將不等式兩邊同時平方,然后將絕對值不等式轉變為一元二次不等式問題,但正是這種慣性思維讓我忽略了其中的問題,造成了錯誤,同時這也是由于對于絕對值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問題。因此對于這樣的問題,老師告訴我正確的解法應是先考慮絕對值內(4x-1)的正負問題,當(4x-1)>0時,可以直接去掉絕對值符號,按照一元一次不等式求解,如果(4x-1)

2.3運用線性規劃解決不等式問題

在日常學習過程中,我發現線性規劃和不等式問題結合的題型出現頻率較高,且還逐漸發現與面積求解、定義域等知識有關,因此在解題過程中,就需要注意最大值與最小值,熟練掌握線性規劃與不等式性質,明確上述兩知識點的聯系,讓自己轉變解題思路,以逆向思維求解,從而保證解題的正確率。舉一個自己遇見的題例,如:已知條件如下:a>0,x、y均符合x≥1,y≥a(x-3),x+y≤3的要求,若z=2x+y,且最小值是1,求a值。我在解答這道題時,會對上述題目先進行觀察與分析,然后發現該題的重點是對三直線確立的三角形及其面積的計算,與常規的最值求解存在很大區別,并且該題已經率先給了最小值,所以我僅需找出題目中存在的不等式關系,明確可行域范圍與三角形可行域,對其中某條直線位置的變量進行求解。

2.4加強知識的聯系,有趣味性的學習

不等式作為一項數學知識,事實上同我們的現實生活、工作等密切相關,因此我們要善于將看似抽象的數學知識同簡單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以此來激發自己的學習熱情和信心。比如,在正式進入不等式知識學習前,我可以舉出一個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例子,如某市出租車的計價標準為1.2元每千米,起步價為10元,最初的4千米計費10元,如果我身上只有23元錢,而我要去17千米的地方,那么我至少得步行多遠呢?當我自己舉出這一例子時,會立刻進入生活化情境中,將自己帶到乘坐出租車的真實體驗中,從而進入思考狀態,帶著興趣和熱情來分析問題,然后通過分析已知條件,結合題目中的未知變量,經過思考、分析,列出了一個不等式,建立起已知條件與未知變量間的關系,并利用不等式的相關性質來解不等式,以通過這樣的方式,達到訓練自己思維的目的。

3總結

不等式是高中數學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而且與其它知識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有時候還能夠利用不等式來求解多種問題,是成功解題的工具。所以,我們要在數學學習中,不斷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歸納出不等式的求解類型,各個擊破,并對問題進行深入探索,以此不斷提高學習不等式的思維能力和解題能力。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 高中歷史;歷史教學;史料教學

史料教學是指在學習過程中,通過教材上引用的史料或者教師找的其他史書上的補充材料來對相關歷史學習的主題進行分析和佐證,使得學生歷史史料中提升對歷史的領悟力,提高歷史學習的興趣,最終提高歷史學習的成績。高中歷史教材中常常引用史料來佐證歷史世界和歷史人物,高考歷史教學中也常常引用史料來出題,學生普遍反映學習歷史史料需要很強的古文功底,才試題中有些歷史史料的引用完全不明白什么意思。面對這樣的情況,高中歷史教師應該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多引入歷史史料。《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專門就史料教學問題提出具體而明確的要求與建議,新編高中歷史教材的重大變化之一就是增加了大量的史料。

一、高中歷史史料教學的理論

所謂史料,簡單來講,就是在人類發展歷史上所遺留下來的一些證據,史料有助于重現歷史的,有助于人們認識和了解歷史,同時它也是高中歷史教學的基礎前提。在傳統的高中歷史教學的課堂,中學生們理解歷史有著比較大的難度,并不能真實的感知歷史。而在新課標的指導下,若是將史料運用于教學中,不但能生動形象的還原歷史的原貌,讓中學生真實的感知歷史,主動接受知識,還進一步的拓寬了學生的視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尋找史料,從而掌握科學的學習歷史的方法。此種教學方法,早在20世紀70年代的英國就有歷史教育學家進行開始實踐。多年的實踐證明,史料教學的方法更符合新課標下的教學,大大縮短了學生與歷史的距離,有利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充分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能力,樹立了正確的歷史觀,從而能生動清晰的認識并掌握歷史知識。

二、高中歷史史料教學方法

1.落實史料教學方法,史料教材和試題的編寫必不可少

眾所周知,課標是編寫教材的出發點,而在新課標下,要充分落實好史料教學的方法,則應緊緊圍繞新課標的要求,對教科書的內容和結構進行新的改革,打破以往的編排模式,注重引導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養成學生獨立學習思考習慣,以突顯史料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這就要求,新的教科書按照歷史主題進行編排,每個主題中都應當配有大量的史料信息和史料練習題,同時還應配有史料資料的探究方法和能力目標,從而激發學生發散思維,讓學生努力做到“史論結合”。同時,經過每一次的教學,教師也做到了史料分類、史料概述、史料轉述、作者推斷、史料質疑等環節教學,從而形成了模型化的史料教學。不僅如此,普通中等教育證書考試歷史試題的編寫也在史料教學理念的影響下有了新的變化,試題中出現的結構性試題的提供背景材料、創設問題情境等,都充分彰顯了史料教學的魅力。

由此可見,在新課標要求下,要落實史料教學方法,不僅僅是要把控好教材的編寫,還應當把控好考試試題的編寫,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落實和推進史料教學方法。

2.關注細節,才能讓史料教學更具持久力

在史料教學的研究過程中,英國的研究者十分注重細節,從微觀著眼,許多論文都是在研究如何讓史料教學更具持久力。值得一提的是,在研究中,有作者發現,要讓學生最大限度的對史料感興趣,就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應讓教師從不同的角度引導學生分析史料,而在另一方面,俗話說的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應將史料學習的方式方法都教給學生,以便學生可以有效的學習史料知識。同時,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歷史資料的瀏覽和獲取系統應運而生,極大的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英國學者還指出,在史料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只是一個橋梁,要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到史料教學中來,積極的分析史料,縮短學生與歷史的距離。與此同時,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史料資料的準確性,一般情況下,“原始資料”比“二手資料”更為可信,也更能還原歷史的真實面貌。

3.根據學生情況來選擇適量的史料

在課堂上,學生是主體,學生的情感的改變和行為變化都會影響到教學有效性,因此,應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史料。新課標下的教材,大幅度增加了史料,蘊含了較為豐富的歷史信息,這就要求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盡量使用教材里的史料,并且組織學生對這些史料進行有效的研討。通過對史料典故的仔細講解,精心設問和引導,才能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發散思維,開動腦筋,充分培養學生的歷史分析和思考能力。當然,不同年齡和能力的學生需要使用不同的史料教學方式,比如高中生在學習歷史時,受教材的篇幅限制,難以提取學習重點,這就要求教師對原有史料進行講解的同時,補充那些容易理解的史料,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李惠麗.高中歷史史料教學有效性之我見[J].教育教學論壇.2013(40)

[2]王紅微.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的探索及反思[J].現代教育科學.2012(06)

[3]廉旭光.淺談新課改下的高中歷史之史料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4(05)

篇(5)

一、前言

高中歷史是一門較為基礎的人文科學,主要是較會學生如何從歷史的角度去思考和了解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學會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善用科學的歷史觀,對于促進高中生全面發展、陶冶學生情操、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等方面將發揮出極為重要的作用[1]。但是在高考指揮棒的作用下,歷史課的最大特色就是強調記憶性,成為單純的復述性的學科。很多學生都喜歡歷史,但是不喜歡歷史課,學習方法不好,學習效率不高,本文就高中歷史的有效學習方法與備考策略進行探討。

二、高中歷史的有效學習所要求的基本素質

1、背功:其實歷史很多人認為要死記硬背,其實不然。在高中歷史考試中,要全部默寫的當然得“硬”背,但是要抽取關鍵字,一句中總有一兩個是關鍵字,只要抽到關鍵字,整句話的意思也就差不多了。(當然,不能改變史實)。同時,自己要善于總結,做小抄,可以按時間順序,按事件類別順序等等,以一定的規律去記憶,效果更好。小抄可以隨身攜帶,有短暫空閑就可以拿出來瞄一眼,把記憶時間化整為零,即免去打斷時間背書的痛苦,效果亦比死背書要好。畢竟在路上或者其它時候想起一個模糊的地方的時候不一定帶著書,卻能夠帶著小抄[2]。

2、練習:想要學好歷史,練習是肯定的。試卷和練習冊里的題目在考試中占較多(比如我們的段考歷史80%都是試卷、練習冊和書本的)。試卷和練習冊是幫助復習高中歷史的有效工具,每次做的時候,都要好像是明天要檢查,而且對、好、工整之類的要求來做練習。同時,認真分析你的考試試卷,看哪些地方丟分,把做錯的題好好分析,看錯在哪里,這樣明白了問題所在才好對癥下藥。準備一本錯題集,將錯題記下,認真分析錯的原因,然后舉一反三,看這樣的重點內容還有哪些,這樣的題今后碰到怎樣才不會出錯,然后不時翻看,不要等到知識完全忘記了才去復習。

3、課外:學好歷史,除了課內還有課外。在學習課本的基礎上,還要從電腦或課外書中了解有關的歷史知識,以便幫助加深印象,開闊眼界,在考試中如果考到課外知識,你就能夠得心應手。學歷史就像看故事一樣,只要你喜歡聽故事,你就會喜歡歷史這門課程,不要只看老師說的重點,小字也去看看,這樣你就會增加對歷史的興趣,時間是積累財富的本錢,多花時間去看去記,你一定會喜歡歷史的,這樣你就不會覺得歷史難了。

4、復習背誦:一次背完了還不行,得經常復習,這樣才能在考試中得心應手。(告訴你,我一般都在睡前反復背歷史,效果不錯。)另外,最重要的是你對歷史的興趣,沒有興趣你不管怎樣都會開小差的。還有,就是“勤”。要有一個知識結構知識網絡知識體系。方法是自己編結構圖表,將課文中的章節目內容用一個大表格整理出來,所有的知識用簡短的語言加以歸納整理。以后所學知識都放到這個框架里,你的知識就會很清晰準確,越集越多,且不會混淆了[3]。

三、應該及早積累歷史方面的知識

我建議那些早已決定選擇文科的人,一定要從初中,最晚高一時就開始注意積累歷史方面的知識。它有一個知識沉淀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絕對不可以存有“臨陣磨刀快三分”的僥幸心理。如果時間充裕,就能夠詳細地了解歷史的整個過程,而不是將歷史分成若干獨立的部分,因為這會使你看不清完整的歷史發展脈絡,且容易犯以偏概全、以點概面的錯誤,而造成不能掌握歷史的真正內涵,也許在個別的細節題上能得分,但一遇到綜合論述性的題,就只會出現將凌亂的材料堆砌在一起的情況,留給改卷老師的不好印象,會大大影響你的得分[4]。

四、列好基本框架

每一學科都有自己的知識結構、線索,即基本框架。了解基本框架可以使大家對學習的知識有一個整體的清晰的認識。比如在學習秦朝時,可簡單設計為:建立(包括時間、人物、都城)——鞏固(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措施)——繁榮(指具體表現)——衰亡(包括衰亡的原因)。

掌握了這一簡單的方法后,在今后學習漢、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時,就可以自己來歸納學習,對每一朝代的特點可以自己補充。在這些大致內容列出來之后,不妨深入思考一些問題。比如說,為什么有些城市經常被作為首都,選擇首都的標準有哪些,為什么會有這些標準?再比如,為什么有些朝代能堅持幾百年,有些朝代卻如曇花一現,各個朝代都有哪些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我們在學習歷史當中,要培養自己的就是思考意識,這個世界沒有什么事情是無緣無故發生的,去探究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會極大鍛煉自己的思考能力和預見能力。

五、加強高中歷史知識點的記憶

我們都知道,要學習好高中歷史的前提和基礎就在于一定要記憶住歷史知識。但是從我們學生的角度來看,我們常常都被歷史弄得非常煩惱,因為有很多東西需要記憶,而且就算把幾本書都背下來也不一定會做題目。那么從這里就可以看出,我們應該掌握和學習一些有效的歷史知識記憶方法。第一,應該培養對歷史的興趣。愛因斯坦說過:我認為對于一切情況,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所以要培養對于歷史的興趣。第二,要遵循記憶的一般規律,例如:在理解的基礎上去記憶,先理解后記憶,先記憶后理解、記憶和學習相互結合、邊學習邊記憶,還可以那些已經能夠熟練掌握的歷史知識與比較陌生的歷史知識相結合。第三,還應該采用科學的記憶方法,如數字記憶法、歌訣記憶法、諧音記憶法、邏輯記憶法、聯想記憶法、歸類記憶法、圖表記憶法、提綱記憶法、比較記憶法、形象記憶法等。歷史是記憶量最大的課程之一,厚厚幾本書,內容多,頭緒繁雜,如果沒有科學的記憶方法,就很難把握好。我認為學歷史最重要的是掌握好一系列的對比:古今對比、中外對比、背景對比、特征對比……要善于將不同的歷史事件聯系在一起,在對比中掌握這些事件的實質。沒有哪種方法是最好的,只要是適合自己的,那么就是好的記憶方法。例如,我們可以采用數字記憶法來記憶重要法案的年份。如“1689 1787 1789 1791 1889 ”(1889:日本 《大日本帝國憲法》、1791:法國 《1791年憲法》、1789:法國 《人權宣言》、1787:美國 《1787年憲法》、1689:英國 《權利法案》)[5]。

六、多組織交際性活動來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交際性活動可以更加充分地發揮學生在學習高中歷史的積極性,能夠在活動中排除那種呆板、機械的“注入”,形成學生“自組織”,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我認為,教師在高中歷史交際性活動可以完全放開對學生的控制,是活動的參與者,同時也可以是裁判者,要最大程度地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判定的模式為:教師啟動—學生自學—小組討論—組際交流—練習評定。可以圍繞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歷史問題來與學生展開了互動交流,讓他們自己圍繞這些問題來提出新的問題,然后通過查詢資料來回答問題。當學生有困難時,教師不要輕易地給他(她)“標準答案”,而是設法引導,讓他(她)自己做出正確或接近正確的答案。對于回答錯誤的學生,也應該盡量地予以支持和鼓勵。“交流-互動”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而在于鼓舞、呼喚和激勵[6]。

同時,我認為老師在上課時要多關注學生思想,消除高中歷史課堂沉悶死角。由于高中歷史課程內容有些較為枯燥,需要記憶的知識點實在太多,而有些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速度較快,我們很多學生還沒有聽懂,他已經講完了。所以,我建議我們的高中歷史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要有相當的耐心,而且教起來不能太快,必要的時候,速度要適中,等我們過渡到一定的時間了,才能按照正常的速度來教,尤其對于對后進生,更是要非常的耐心,而且決不能輕言放棄,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按照現代教育心理學的觀點,后進生依然有著強烈的進取心和榮譽感,教師應該付出更多的鼓勵和關愛,盡量地去滿足他們的成功欲,多給他們具體的幫助指導和表現的機會,讓他們在課堂上能夠有表現自己的機會,提高他們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7]。

另外,我覺得老師應該走近學生、融入學生。高中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從生理和心理上逐步趨向成熟.凡事都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和看法,雖然這些見解、看法不一定完全是正確的。但老師首先要懂得尊重這些見解和看法,然后才能去引導他們。高中歷史涉及內容繁多,受閱歷和知識的制約,學生不可能對這些內容都感興趣。他們往往都是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采取不同的學習態度。喜歡的就抱積極的態度去欣賞;不喜歡的,就表現出厭煩情緒,不認真聽,不動腦想。其實這是所有人正常的反應。這就要求我們的歷史老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加以引導,由淺入深地給學生進行教學,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謝志芳.再議小組合作學習策略的實踐與思考——高中歷史課堂“減負、增效、提質”策略探析[J].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10(03):133-136.

[2]馮旗紅.新課程背景下歷史學科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探索[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10):154-157.

[3]池志樂.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歷史課堂小組合作學習實踐體會[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9(05):166-169.

[4]胡林梅.談談高中歷史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7(06):120-124.

[5]王稚韜.新課改下的高中歷史教學重在實施素質教育[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0(03):154-156.

篇(6)

目前的高中歷史教學中,一般都存在教學模式單一,著重點在于灌輸歷史知識,忽視思維引導和問題意識的培養等問題。

1.只注重歷史知識的灌輸

受到傳統的教育模式的習慣影響,目前的高中歷史教師都只注重了對學生灌輸歷史知識。教學往往都是采用“灌輸式”的教育模式,這樣使得學生的歷史記憶能力較佳,但是往往不能靈活使用,成為“書呆子”。

2.思維引導的缺乏,忽視問題意識的培養

目前,很多的教師都沒有意識到學生興趣問題的培養的重要性。歷史教師往往都強硬地灌輸歷史知識,并且沒留時間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提問時間。歷史課對于學習歷史文化、歷史人物思想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只顧著知識灌輸的教學模式,會使學生長時間地處于機械、無思考的學習過程,對學生歷史知識的運用水平和自身成長造成不利影響。

二、歷史教學中應當多培養問題意識

在歷史教學實際過程中,教師可以營造一些問題教學的氣氛,通過設計情境問題、梯度問題等,提升學生在學習時的興趣,這樣的歷史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1.情境問題的設計,問題教學氛圍的營造

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情境問題來適當地激發學生對問題的回答欲望,將學生加入到情境問題中,將教學氣氛營造起來。

例如,實際教育工作中,教學人教版的高中歷史必修1第五單元“的誕生”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知識接受能力,再結合“的具體定義、意義、目標”等問題,進行分小組合作分析、探究,自主學習等,在遇到一些問題的時候,學生之間共同解決。另外教師也可以通過實際生活,將所學的內容和學生的現實生活相連接,提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譬如,“大家假想一下,如果并沒有被提出,或者是另外一個主義,那么我們的生活會是什么樣子的?為什么?”,等等。將枯燥、壓抑的傳統教學方式拋棄,采取學生更愿意接受的趣味教學。

2.梯度問題的設計,增強學生的探究能力

在實際的高中歷史教學工作中,教師可以適當地提出一些梯度問題來強化和學生的互動、交流,利用梯度問題,將歷史教學內容引導出,讓學生一直處于思考狀態和有問題答疑的狀態中,再將歷史知識和歷史文化背景提出,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問題意識。

例如,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教學人教版的高中歷史必修課3第一單元“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自主猜測封建教育中傳統課程的內容、誰提出的等問題。在實際歷史教學工作中,教師還可以將學生的學習效果作為參考,結合當前課堂所教的歷史內容、知識提出一些問題,依據具體情況逐漸增加難度,提高學生對歷史課堂教學的興趣。

3.杜絕偽問題和淺問題

篇(7)

    將信息技術和高中歷史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在先進的教學理論的引導下,運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將高中歷史教學內容與高科技技術進行有機的結合,形成一種新的能夠充分地將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出來的教學模式,以計算機高科技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作為現階段促進學生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工具。

    首先,現代信息技術的出現改變了以往高中歷史教學中不能給予學生直觀歷史現象感受的缺點,使得學生能夠通過信息技術對歷史現象進行直觀的觀察,替代了以往干枯的理論講述。以往的單純講解理論的高中歷史教學,其單純依靠教師講解歷史相關知識,讓學生逐漸對高中歷史失去興趣。與此同時,因為現在的歷史教學減負的問題,使得高中歷史課本中的內容有所刪減,學生了解高中歷史的相關知識增加了難度,給教師的相關教學、學生的理解學習都帶來了不小的困難。

    而現代信息技術的出現則有效地解決了這個問題,運用電視或者電影錄像等手段,將高中歷史課程中需要講解的歷史現象進行再現,讓學生能夠在一個直觀的對歷史現象的了解下對高中歷史相關知識進行學習,這樣不但能夠提高學生對于高中歷史相關知識學習的積極性,還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相關的高中歷史知識。

    其次,現代信息技術的存在也使得高中歷史教學的各種難點能夠得到有效的突破。一般歷史現象的學習中,這種歷史事件的內容和存在的意義是高中歷史教學的重點之所在,而如果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將教師歸類好的歷史事件要點進行展示,也就是以多媒體的形式將相關的知識信息進行展示,讓學生對這些相關的知識信息產生直觀的圖片記憶,使得學生能夠對這些相關的知識保持長久的記憶。然后在多媒體展示教學的過程中,能夠讓學生對這些知識要點進行比較,引導學生對這些知識要點進行歸納總結,這對于加深學生相關知識的記憶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最后,現代信息技術的存在對于高中歷史教學還有一項十分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對高中歷史教學的相關歷史場景進行模擬。比如,高中歷史課程中康有為與頑固派之間的論戰,可以讓學生以實際論戰的形式模擬歷史上的情景,加上多媒體的背景設置,能夠讓學生更好地融入相關的場景中,對于將來的相關知識的記憶也會深入很多。在課堂教學之后還可以讓學生整理相關的資料,比如相關的聲像、圖片、影像,加深學生對于之前學習的知識的記憶。

    2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高中歷史教學的具體措施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高中歷史教學的具體措施有很多,本文闡述如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相關的教學情境,來激發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如何構建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大高中歷史教學課程中的課堂信息容量;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陶冶學生的歷史情操,提高學生對于高中歷史的知識理解和相關的道德修養,優化高中的歷史教學。

    首先,教師在進行高中歷史教學的課堂中應該對學生學習的心理特征和學生對于高中歷史知識的理解規律進行深入的了解,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中的多媒體技術來設置出讓學生感覺到悅耳舒心的情景,激發學生對于高中歷史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能夠在高中歷史教學課堂中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最大限度地將高中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進行提高。比如在講相關的歷史事件的時候,可以讓學生欣賞一下早期的諸如地道戰或者地雷戰相關的影視資料,引起學生對于相關的歷史事件的興趣,再加上巧妙地設置一些相關的問題活躍課堂的氣氛,就能夠很好地讓學生參與到高中歷史課程的教學當中。

    其次,隨著現代素質教育的全面推廣,高中歷史課程的考試內容也變得靈活多變,這樣的情況使得以往老舊的教學模式必須得到一定的改革,才能夠適應現在的社會發展lunwen.1KEJIAN.com。現代信息技術的出現正好順應了時代的發展,使得高中歷史的教學課程得到了全面的改革。高中歷史教師在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時候,可以向學生提更多有意義的問題,能夠向學生提供更多有用的材料,讓學生能夠在高中歷史課程的教學中帶著問題來進行思考,讓學生對于相關的高中歷史事件產生深刻的印象。教師在高中歷史課程的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技術,能夠讓不同學生的意見都展現在所有學生的面前,讓學生自己開動腦筋進行思考,獲得更多的相關知識經驗。

    再次,現代信息技術的存在對于加強高中歷史課程教學中的信息含量有著重要的作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存在使得高中歷史教學的手段得到變化,從而使得高中歷史教師能夠通過不同的方式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散,讓學生在學習相關的歷史知識的時候能夠進行有目的的學習,使得學生頭腦中的高中歷史知識形成一個體系,有一個具體的高中歷史知識框架,對于學生將來的高中歷史知識學習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篇(8)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20-0062-02

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人才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也是時代賦予當下素質教育最重要的使命之一,任何一門學科都應肩負起這個責任。一直以來,大部分學生和教師都把歷史當做一門只要死記硬背書本上的知識點就能學好的學科,忽視了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高中是學生創新思維形成的關鍵期,高中歷史教學必須重視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那么,如何利用歷史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呢?本文認為應從營造氛圍、創設情境、鼓勵質疑三個方面入手。

一、尊重學生主體性,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

1.培養學生自信心,營造勇于發言的氛圍。學生沒有自信心大都是因為害怕自己的表現得不到認可,所以要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教師是否具有培養學生自信心的意識是關鍵。具有培養學生自信心的意識,教師才能在日常教學別注意保護學生的自信心,才能不管學生表達怎樣的觀點,都會有意識的給予肯定和鼓勵。但是,光有意識還不夠,還要掌握科學的方法。例如,在學生表達觀點時,即使錯的離譜也不要叫停學生的發言,不要直截了當的做評論,特別是在討論開放式話題時,更應鼓勵學生舍棄對錯的觀念大膽去想去說。又比如,對“學困生”決不能冷言冷語,而是要多創造機會讓他們表現并給予充分的肯定和信任。[1]

2.保護學生好奇心,培養勇于創新的氛圍。心理學研究表明,好奇心強的學生相對好奇心弱的學生更喜歡鉆研,更勇于創新,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意保護學生的好奇心。特別是當學生提的問題超出了課本所限制的范圍,或學生對課本上的觀點提出“不恰當”的質疑時,教師不能一概一棒打死,而應與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在不知不覺中讓學生具有站在歷史的角度運用客觀歷史規律去分析事件的能力,并對學生的大膽質疑給予鼓勵。

3.激發學生參與意識,培養輕松活潑的氛圍。要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能夠主動地在課堂上與同學和教師溝通交流,教師就要舍棄自己只管站在講臺上講,學生只管在下面坐著聽的傳統“一言堂”模式,想方設法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擔當學習的主角。例如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問題,然后讓學生自己去討論解決,問題的解決過程就是學生的參與過程。

二、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1.創設歷史情境。歷史是以往的事件,與學生所熟知的現實距離甚遠,而且任何歷史時間都是唯一的,不可能重復出現。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一方面教師要懂得在課堂上通過多媒體教學,利用視頻、圖片等為學生創設歷史情境;另一方面應讓學生盡量多的參觀博物館、歷史古跡等。

2.創設問題情境。創設問題情境就是教師提出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主要的手段有兩個:第一,創設“懸念式”問題情境。教師別出心裁的設置一些學生迫切想要知道答案的問題,也就是留下“懸念”,從而激起學生探索的欲望;第二,創設“探究式”問題情境。教師在學生已學知識的基礎上,設置一些相互關聯、層層深入的探索性問題,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去發現、分析,然后創造性地解決問題。[2]

三、鼓勵質疑,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掙脫課本觀點的束縛,大膽質疑,提出新的見解,這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有著重要的意義。[3]具體來講,就是要鼓勵學生自己針對某一問題進行創造性解讀,從不同角度多提幾個“為什么”,毫不夸張地說,每一個“為什么”的質疑都是創新思維的結晶。在鼓勵質疑的基礎上,教師應該有意識的提高學生質疑的能力,提高的途徑大致有以下兩點:

1.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養成質疑的習慣。具體方法就是當學生發現問題時,教師不要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要鼓勵學生自己去思考問題的答案。有時教師可以有意識的犯錯并讓學生指出,使學生看到自己獨立思考的成果,從而對獨立思考有更深的認識,最終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例如:在教學中可以要求每一組的學生都要準備一個問題在課堂上提出來,然后由另外幾組同學自己思考答案對問題進行解答。[4]

2.重視對開放式問題的運用。所謂開放式問題是指那些沒有固定答案的問題,回答者只要能對自己的見解自圓其說就行。[5]一方面,教師可以在課本的基礎上,設置開放式問題讓學生去討論;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對同一個問題設置不同的回答角度,引導學生做不同的思考,從而得出多個結論。在回答開放式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到鍛煉,創新意識得到加強。[6]總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一項系統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配合,但是只要我們多措并舉,能夠在思想上予以重視,在實際教學中予以有意識的培養,是能夠取得實效的。具體言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自己本身創新意識和能力的提高,還要從根本上重視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為學生創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用創新的思維認識歷史現象,從而能夠學以致用,舉一反三。

參考文獻:

[1]劉振平.創新意識與歷史教學[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1999,(7).

[2]靳穎.關于實施創新教育的思考[J].歷史教學,2000,(8).

[3]吳敏.新課改下如何有效進行歷史教學[J].宿州教學學院學報,2007,(5).

篇(9)

一、對學生情感的培養

讓學生在故事教學中領悟情感。梁啟超曾說:“用情感激發人,好像磁力吸鐵一樣,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吸引多大分量的鐵,絲毫不得躲閃。所以情感這東西,可以說是人類一切的原動力。”在高中歷史教學學生感情培養中,教師要針對歷史學的特點來展開行之有效的教學,應用故事教學方法使學生加深情感領悟是重要途徑之一。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向學生講解歷史人物的奇聞異事,以及具有積極引導意義的歷史故事,使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逐步放寬思維活動的范圍。

在課堂討論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情感。古羅馬哲學家賀拉斯說過:“你自己先要笑,才能引起別人臉上的笑容,同樣,你自己先要哭,才能在別人臉上引起哭的反應。”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合理配置課堂教學時間,盡量在每堂課中都設置5分鐘左右的談論環節,結合課堂教學內容設定相應的討論題目,進而讓學生結合自身感受暢所欲言,自由的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認識。在高中歷史課堂討論教學中,學生通過深入的思考將自己的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而且有效激發了學生形成正確的感情觀念。

二、培對學生法制意識的培養

結合高中生法制意識的現狀,通過正面歷史材料培養學生的法制意識,可以針對三個方面,分別是法制權威意識的培養、法制平等意識的培養和程序意識的培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緊扣歷史教育與法制教育的“結合點”,精選生動、典型的案例,力求使法制內容具有感染力和說服力。(l)培養學生的法制權威意識法制的權威,表現為法制是公民或社會組織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任何人違反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同時,要同一切違法行為作斗爭,以維護法制的至高無上性。(2)培養學生的法制平等意識法制平等,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或組織都沒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針對還有高中生否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現狀,因此需要通過課堂教學予以糾正。 (3)培養學生的程序意識實體法與程序法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不可偏廢。程序法是實體法正確運行的保障。侵犯公民的程序權利,同樣是違法行為,對此可以提訟。

反面: (l)“蘇格拉底之死”法律制度,是統治階級制定的用來維護階級統治的工具,不可避免的帶有階級性、局限性甚至盲目性。并不是所有的法制,都意味著合理與進步。 (2)反思“”1954年,中國頒布了第一部憲法,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的第三章規定了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第八十九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經人民法院決定或者人民檢察院批準,不受逮捕。”①但是,“”期間,中國的民主與法制被踐踏,國家的憲法成了一紙空文,根本無法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

三、對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

課堂上提問要揭示本質。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擺在第一位的不是背書和記憶別人的思想,而是讓學生本人進行思考。”由于歷史是一門抽象的學科,歷史知識繁多、雜亂、易忘,學生往往將歷史學習當作一種負擔。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幫助學生通過學習,透析歷史現象,形成歷史概念,梳理歷史線索,從而形成歷史結構。[3](P221)而揭示歷史本質提問是激發學生質疑興趣,達成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這種提問往往似是而非,有一定的迷惑性,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鍛煉學生的意志。如在講授“”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是否是因為商業利益而引起的?”在新課學習中,學生會積極地各抒己見,這時,教師不妨要求學生展現思維過程,各自陳述理由。最后,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對戰爭發生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的討論分析,就會得出清晰的結論。

四、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運用。當前,考試是檢測學生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唯一手段,或者說是最重要手段。因此,解答考題的技巧,也就成為學生學習能力一個重要方面,而進行各種題型的練習、考試訓練,則是培養這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每次考試后,通常由教師進行分析、點評,但平時更多的訓練甚至考試,可以讓學生借助參考答案,進行相互批改或自我分析、評價。從中發現自己在解答問題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失誤原因,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提高自己分析、解答各類問題的能力。

五、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

在高中歷史學習中,閱讀能力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良好的閱讀歷史教材的行為,是學習歷史的基本途徑,是保證歷史學習效率的根本方法,對于提高學習成績有重要的幫助。通過實踐和研究,筆者認為以下閱讀方法比較適合學生所用:

框架式閱讀:學生在閱讀教材時一般是一節一節內容進行,一點知識一點知識地記。這種方法導致閱讀速度緩慢,在課堂教學中影響教學的進程,更導致學生不能從整體上把握教材的內容,使學生陷入小知識的海洋不能自拔。框架式閱讀是宏觀上把握歷史教材的閱讀方法,也稱粗讀。這樣的閱讀方式,能夠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里了解一本書的內容。

細節閱讀要全面:這里的細節閱讀指的是每節、每目內容的具體閱讀,又稱細讀。所謂全面,就是既要關注正文部分,也要關注小字、引文、注釋、各種實物圖片、人物畫像、圖表、練習等。之所以需要如此細致的閱讀,是因為當前的考試考察的內容很細把粗讀和細讀結合起來,是閱讀歷史教材的基本方法。

帶著問題閱讀:學生在閱讀中存在的問題就是不能產生問題,只是對教材進行機械閱讀,這需要訓練才能獲得這種能力。事實上,在閱讀中產生問題很容易。

結束語:

教無定法,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和具體需要采用適當的教學手段,以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篇(10)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9-224-01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在新課程標準下,我們應該認識到,歷史學科是一門科學,它不等于傳統意義上說的歷史只需要死記硬背。要更好地學習歷史,還是要講究學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我總結了科學上好歷史的三個環節,只有充分注重這三個步驟的歷史教學,我們才能更好的開展自己的歷史教學,提升高中歷史學科的教學質量。

一、引導學生預習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我們同樣需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歷史的學習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學會預習。預習實際上也就是課前的一種自學過程。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課前有無預習對本節課的成功與否有著相當大的意義,這是由于小學的基礎知識比較淺顯,容易掌握,只要課堂注意聽講還是應付得了的。到了中學以后,老師的授課方式和教材的知識結構較以往有了質的飛躍。假如課前不作預習,僅靠課堂聽講,勢必難以當堂完成學習任務。于是許多老師為了讓學生充分掌握知識要點,只好加班加點,進行補缺補漏。雖然學生的考試成績上去了,但課余時間亦被各科瓜分殆盡,這與當前開展的素質教育相違背。針對這一現象,我想:與其讓學生留著一大串問題走出教室,還不如使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以達到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學目的。

在教學過程中,我就刻意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經過預習,他們對老師今天將要講述的新課內容已有了一定的認知,但同時也帶著困惑和本能的求知欲來到課堂。如原來我在上《戰國七雄》一課時,由于準備充分,一上課就有學生舉手問道:“為什么上節課對春秋五霸介紹詳盡,而這篇課文只重點介紹秦國而不全面講解其他六國呢?”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課前預習的方法必須是在老師有計劃、有目的的指導下完成的。學生的學習具有盲目性,一旦脫離了教師的指導,就會產生兩種可能性:一是求全,全面預習而無重點,頭緒雜亂,二是走向極端,自以為已無師自通,忽略聽課。所以教師要在學生預習之前進行必要的啟發,以明確預習的目的性。因此,預習和啟發為密不可分的兩個環節。

二、鼓勵學生提問與思考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我們同樣需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而不只是傳統的死記硬背。授課中,我創造機會多設計問題由學生作答,使他們時時參與課堂活動,還可以增強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尤其是多把機會讓給那些靦腆或成績較差的同學,對其作答要及時予以肯定,一方面樹立起他們學習的自信心,另一方面還可鍛煉其語感。無論是書本上的思考題或預先設計好的練習題,要留有一定時間思考,讓學生輪流回答或進行討論,后由教師歸納總結。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對學生的思維結果盡量肯定,一方面無須要求他們遵循一成不變的答案。只要能消化、吸收教材,在理解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語言來組織,中心意思明確即可。如果只靠死記硬背卻不愿花時間來吃透問題,那只能停留在認識的表面上。所以我們應追求言之成理,言之有據。在課堂教改實踐中,對學生的踴躍回答,我就經常加以贊賞、鼓勵。另一方面,對學生提出的不同看法給予肯定。我們老說學生只會死讀書或讀死書,這跟我們平常對答案的唯一性是有莫大的關系,因此我對學生對問題的看法是十分贊賞的,如我們對秦始皇進行評價時,學生提出了功過對半、功大于過或過大于功等看法,我都進行肯定并啟發,希望學生能保留自己的看法,并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再論證。當學生的思維結果經常被肯定后,學習歷史的自信心增強了,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同時課堂的口頭交流也訓練了學生的膽量和語言表達能力。事實證明,只要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調動起來,會使我們的課堂常常出現熱烈、活潑的場面,也會使我們的教學目的達到預期的效果。

三、注重教師的主導作用和鞏固檢查

在重視學生因素的同時,并非就可以忽略教師的因素。不管怎樣,教師導入新課、講授新課、分析問題仍然是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無論怎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講述仍然貫穿全過程。如果把學生比喻成針,那么教師就是線,脫離了線,針還是織不出美妙的圖案。

上一篇: 采購管理的工作目標 下一篇: 高層民用建筑結構設計規范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日韩首页中文字幕在线 |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精品99 | 亚洲一区视频香蕉 | 色综合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中国少妇性爱视频免费的 | 中国日本亚洲综合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