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4 16:41:3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勞動教育的概念界定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前言:課程意識影響著教師對整個教育活動體系的認識與理解,也影響著教師對整個課程系統的認識、理解與處理方式。具有課程意識的體育教師往往以整合的理念和策略對待體育教育活動體系中的各個子系統和教育要素,不會僅僅把課程視為教學內容。如美國課程理論家平納和格魯梅特就認為,課程是學生的“生活經驗”,是個體“履歷經驗”的重組,是學生生活世界獨有的東西。他主張不要從設計、教材、學程等角度來談論課程,而要從學生過去經驗和未來精神解放的角度來討論課程。
一、體育課程的概念及內涵
(一)體育課程是一門學科
我國學者吳志超等人認為:“體育課程是以發展學生體能,增進學生身心健康為主的一種特殊的教學課程,它與德育課程、智育課程、美育課程、勞動教育課程相配合,共同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是整個學校教育的一個方面的課程。”周登高等人認為:“體育課程是指與實現學校教育目標,配合德智美全面發展,并以發展學生體能,增進學生身心健康為主的特殊課程。”他在評論說,“這一界定比較強調學習體育運動的知識與技能,但對學生的活動與體驗關注不夠。
(二)體育課程是活動
我國一些學者認為,體育課程主要是相關體育教育活動的組合,如于小霞認為:“體育課程是納入學校教育計劃的體育方面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泵衩鹘淌诘热苏J為:“體育課程是在學校指導下,為了使學生能在身體、運動認知、運動技能、情感和社會方面和諧發展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他在評論時說:“這一界定主要是強調了有計劃、有組織的體育活動,而對學生的體驗與經驗關注不夠。”
(三)體育課程是諸課程的整合
根據他對上面體育課程含義總結和評說,他認為:“體育課程是整個學校教育課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體育課程’了一般的科學文化知識課程比較具有鮮明的運動認知性、生活教育、情意性等課程特點,它是綜合性課程?!北砻髁梭w育課程內涵的復雜性、區域性或情境性、辯證性和尊重不可一言喻性等后現代的課程特點。
二、課程意識概念及內涵
課程意識本質上是一種主體價值張揚的意識,是師生創造力彰顯的意識?!薄皬囊欢ㄒ饬x上來說,課程意識主要是指向教師教學觀念的,是教師從事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的內在力量,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學思路和行為方式,從而決定著教學的價值取向。因此,強化課程意識,把教學作為師生互動的過程、課程創生的過程,成為教育理論和教學實踐共同關注的課題?!闭n程意識關注教學的價值問題,即關注人本身,關注教學究竟是為了什么的問題。人們的教育行為總是受一定教育思想或觀念支配,不同的教育行為,反映出不同的教育思想或觀念。不同的課程意識和課程觀念都會反映在每一個教師的具體教學行為之中。它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校和教師實施新課程的質量和水平。同時,教師對課程系統的理解與把握乃至創造的程度,反映了教師的課程意識狀況和課程建設能力水平。
三、體育課程實施的忠實取向觀對體育課程意識影響
衡量課程實施成功與否的基本標準是課程實施過程實現預定課程計劃的程度。實現程度高,則成功,否則就是失敗。因此,量化研究成了主要方法,甚至是惟一方法。開發各類具有一定信效度的科學評價方法。因為,他們相信越是開發和利用在技術上高度復雜的方法,就越能準確測量課程實施的程度。課程變革的計劃的制定者與計劃的實施者之間是單向線性過程,強調課程變革的決策者和計劃制定者對課程實施者的控制。教師對課程知識的創造和選擇沒有真正的發言權。
四、學科觀念對體育教師課程資源開發影響
以前對課程的理解就是學科,而且是文本形式的,這種對課程的理解就導致了嚴格規范教學內容的準則,規范的是教師的教,而忽視了實際要學生學到什么。并且,按照學科組織內容,各學科之間具有明顯的界線。在教學上,按照學科分門別類地進行教學。這些,忽視學科之間的聯系,導致體育教師與其他學科的教師之間,與班主任之間,以及與學生家長之間的聯系較少,有的甚至不聯系現象。忽視學生的發展和培養需要以整體的教育思想,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相互協作,而是各自為政的浪費資源現象。
五、結語
體育教師要加強學習先進的課程理念,提高思想認識,把課程改革看作是一個自我發展的過程。通過學習,認識到課程不僅僅是文本、計劃,還有教師和學生在課程中創造的一個個鮮活的事件,而這正是體現教師和學生主體性解放和創造能力的展示,這才是課程的靈魂。認識到課程的價值負載和體育健康課程的有機整體性、生成性,以便更好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藝。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808(2013)01―0031―04
盡管目前學界對精英教育的定義與發展趨勢莫衷一是,但不可否認的是它至始至終都是教育整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可以說人類漫長的教育發展史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就是一部精英教育史。怎樣培育精英?這是個問題;競技體育發展到今天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其異化現象頻出,究竟未來的路在何方?這也是個問題。但這兩個問題并非是沒有交集的平行線,原因在于可以通過競技體育來培養精英,同時,競技體育也可以在此過程中尋回失落已久的價值和意義。因此,文章試圖通過追溯精英教育與競技體育二者之間關系的歷史變遷從而厘清這一關系的發展歷程,通過議古論今實現研究的旨意。
1 概念界定
1.1精英教育
“精英”是“精英教育”的核心詞,因此要對“精英教育”進行界定,首先要明確“精英”的涵義?!熬ⅰ弊畛踔饕敢粋€特定的、在政治或經濟上有某些特權的階層,而這個階層通常是世襲的,多由其成員的出身所決定。當“精英”作為社會科學領域一個專門的概念之后,不同的具體學科、不同的理論對其的定義也略有偏差,但卻不乏共識,即“精英意味著特定社會單位中的最高層次部分,而不論這種社會單位是一個階級還是整個社會,也不論是按人們所選擇的什么樣的標準所排列的,精英是由經過了某種挑選程序的少數優秀者組成。”由此看來,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精英”的含義:一方面“精英”指的是那些在社會中擁有特權的人,在有些社會形態中,人們通常會選擇這些有特權的人去領導和管理其他階層。另一方面,“精英”也包含了托馬斯?杰斐遜所指的“天才貴族”(aris-tocracy of talent),即他們天生極具才華,無論出生于何種社會背景中,他們都擁有一種在其所從事的職業中脫穎而出的個性品質和領導他人的能力。對應“精英”的理解,“精英教育”也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即對精英開展的教育和用來培養精英的教育。文章所指的精英教育指的就是后者。
1.2競技體育的功能
目前,學界對競技體育功能的界定龐雜,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研究角度對競技體育的內涵取舍也不盡相同。文章主要側重的是競技體育的教育功能,即通過身體競賽的形式或手段,提高個體的社會適應能力,促進個體的社會化進程,加強個體的競爭、進取、協同觀念及效率意識和法律精神的培養。需要特別提出文章強調的是競技體育而非普通的學校體育,是因為二者在教學實踐中所達到的目的不同,盡管學校體育也有教育功能,競技體育也有健身功能,但是學校體育把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作為首要任務,而競技體育則是通過激烈的身體對抗把促進學生在某些精神方面的發展作為主要目的。
2 競技體育與精英教育關系的歷史考察
2.1非形式化階段:精英教育與競技體育的直接同一
自人類社會誕生以來,與之相生相伴的教育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在階級出現以前,教育和人類的社會生產活動是混合在一起的,沒有從中分離出來?!吧顩]有高度發展的文化形式的復雜性,構成個體教育目標的那種一般的生活概念中的要素在性質上是簡單的,在數量上是很少的。用來幫助或強制個體服從普遍要求的復雜手段,絕大部分是無意識地對個體施加影響的,而這些普遍要求是個體為了能同他周圍的人共處所必須履行的條件。間接地用作生活指導基礎的大量知識或學習科目尚未組織起來?!边@種現象的出現,主要是由于當時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人類自我意識還處于混沌狀態,主客體尚未完全分化。人類的生存能力低弱,生命隨時都可能受到外界威脅,因此,“教育”的唯一目的只能是傳授與生存密切相關的技能、習俗等等。當時階級還沒有出現,所以也沒有后來到階級社會才出現的精英教育。競技體育也沒出現,但是它的本源“游戲”已經出現了。所以,“在原始社會,一個人是通過與別人共同生活的過程來教育自己的,而不是‘被人所教育的’,家庭生活或氏族生活、勞動或游戲、儀式或慶典等都是‘每天遇到的學習機會’?!泵總€氏族的成員,只要參加游戲就是在接受教育,教育即生活,生活也是教育。但是在當時生產力極不發達的條件下,成年人沒有太多的時間與兒童進行游戲,所以兒童在很小的時候就要照顧自己,由于這時的兒童還沒有真正的目的,未能完全掌握模仿成人活動的技術,也不具備當時的成人已達到的成熟的覺悟程度,并主動承擔成人的任務,因而“兒童早期參加勞動只能是一種類似游戲的行為。在這里游戲和勞動是不可分的……”??梢?,融于生活的、非形式化的教育總是同游戲聯系在一起的,這種狀況在我國現存的還處于原始社會的少數民族中的教育中仍可得到驗證。
之后,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剩余產品,在此基礎上私有制度產生,人類也就從原始社會步入了階級社會,形式化的教育應運而生。教育從此獨立于生活和游戲,這種“分化意味著活動的專門化、經驗的積累和才智的發展,對于當時社會發展而言,是利大于弊的”。正是由于教育從生活和游戲中分化出來,才使得各自都有了發展的機會和動力。
2.2形式化階段:精英教育與競技體育逐步分化
在原始社會,教育與游戲和生活都是相互融合的,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是同一的。但是隨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以及社會分工開始出現,社會中有一部分人從生產勞動中獨立出來,專門從事知識的生產和傳遞,自此,為教育的獨立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于是,出現了教師,產生了教育實體和由兩者組成的形式化的教育?!斑@一分化也同時促進了人類主體地位的提升和主體意識的覺醒”。但是,通過下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人類付出了昂貴的代價才成就了教育的每一個前進的腳步。在形式化階段,精英教育與競技體育的融合和分化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時期。
2.2.1古希臘傳統影響下的精英教育與競技體育的融合與逐步分化古希臘的歷史和文明因其復雜的結構而讓人眼花繚亂,因此,要詳細考證“競技體育”和“精英教育”在這段時期的各自發展歷程及二者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困難的。但是,可以從古希臘的文學巨作《荷馬史詩》中尋找到相關的線索。在這部偉大的史詩中,盲人荷馬塑造了大批英雄人物,“他們可謂是古希臘完人教育理念的最初起源與標準樣板”,“永遠爭取第一,爭取超過別人”的著名理想,也成為了西方競技體育觀的核心。古希臘的最初時期是精英教育與競技體育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結合的最緊密的時期,這除了要得益于古希臘提倡的“完人理想”外,還得益于當時競技體育的兩大特性:一是非功利性,二是非職業化。只是古希臘競技體育在最初的發展階段,更多是貴族精英內部用來自娛自樂的,只有很少的平民階層的參與,這個時候,競技體育可以認為精英教育是為了所謂的完人教育而準備的。可以說,“古希臘競技體育的繁榮和昌盛是離不開希臘人對完人體育理想的無限追求的?!钡餐瑯右彩且驗椤巴耆私逃钡睦硐?,導致了古希臘競技體育的衰落。
2.2.2羅馬時代精英教育與競技體育的進一步分化到了羅馬時代,重視政治生活成為精英教育最顯著的特征,反映在教育上就是以培養能說善變的演說家或政論家為目標。這種演說家或政論家“不是通過私人的辯論,而是通過自己在觀眾生活中的經歷和成就,證實自己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政治家,正因如此,對他們來說,“教育既是眼睛的事,又是耳朵的事。通過對長者的觀察,年輕人學會了他們不久要做的事情,而且知道輪到他們教育后代時,他們該做些什么?”但是這種教育仍然是上層社會或有閑的統治階級的專利,勞動階級仍然因為社會與經濟的原因與此類教育無緣。這種教育的目的就是對兒童天性的訓練和強化,因而,通過言語的教育被過分的強調和肯定,“身體運動”反倒受到忽視,或可有可無。游樂和體操也只是學習生活之余的一種補充,僅僅是一種娛樂或消遣而已。當兒童到了十一、二歲的時候就會進入文法學校學習,直到十六歲,就開始在教師的指導下練習演講術,類似于競技運動的活動在教育中所占的比例和出現的頻率則越來越少,古希臘思想中有關精英教育和身體運動的關系的理念在羅馬時期喪失了,二者進一步走向分化。
2.2.3基督教倫理引導下的精英教育與競技體育的對立公元5―6世紀的西方,基督教剛剛興起,生產力發展水平仍然較為低下,教育被統治階級壟斷,普通勞動者對于生活技能的獲取和掌握仍然是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因此不必要、也不可能、也沒有機會接受到真正的教育。傳教士和貴族作為這一時期主要的知識接受者、創造者和傳播者活躍在教育的舞臺上。教會“以一種精神價值作為它的主”。早期的基督教徒輕視人體,他們把擁有健美體形的運動員看作是異教徒,并認為古希臘通過競技運動來祭奠神靈,這樣的身體崇拜是太過看重世俗的東西,而忽視了精神世界的熏陶。這時,古希臘的“身體運動”的整個價值遭到否定和拋棄,人的最基本的權力和地位也被剝奪。身體活動被活生生地從教育中剝離,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2.3制度化階段:精英教育與競技體育的片面結合
2.3.1制度化教育萌芽時期,身體運動回歸受教育者的自然生活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逐步形成,資本主義社會由此形成,與此同時,“文藝復興運動的蓬勃發展,更是打破了長期以來占據了人們頭腦的封建思想禁錮”,“人”朦朦朧朧地開始顯身,“教育”與“身體運動”再次出現聯系。
法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盧梭認為身和心是統一的,智力和體力同等重要,體力的增強不僅可以服務于智力,也可以促進心理品格的發展。他的這種自然教育思想對后世影響很大。裴斯泰洛奇強調把體育看作是教育的要素、人和諧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體育的任務就是要把所有潛藏在人身上的天賦和生理上的力量,全面發展出來,并主張體育要和勞動教育緊密結合。德國的古茲姆茲(GutsMuths)、楊(Jahn)和施皮斯(A.Spiess)是自然主義體育流派的三位代表人物,被人們稱為“體育之父”。盡管他們的自然體育思想異彩紛呈,但就本質而言都是強調按照人體的自然規律來鑄造人體。著名奧地利體育課程改革的奠基人高爾霍夫爾(Karl Gaulhofer)更是把這一理論吸收和深化,從生物學的價值和受教育者運動興趣來設計體育課程。另外,查爾斯?H?邁克羅伊也從生物學的角度認為應該以受教育者的身體特點為中心,用體育作用于身體,使身體發揮有效的生物促進作用。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學者們的觀點存在著相同點,那就是,身體活動要與教育結合起來促進人的全面的、和諧的發展。
2.3.2制度化教育形成時期,身體運動走向受教育者的“科學生活”現象學派創始人、德國哲學家胡塞爾(E.Edmund Husserl)認為,在19世紀后半葉,隨著實證科學的發展,現代人的整個世界觀逐漸被實證科學所支配,并在實證科學所造成的“繁榮”中不斷迷失,以至于類似于人生意義、生命價值之類的重要問題被忽視,取而代之的是事實的科學造成了只見事實的人。這些問題歸根結底涉及人在人和非人的周圍世界的相處中能否自由地自我決定的問題,涉及到人能否自由地在他的眾多可能性中理性地塑造自己和他的周圍世界的問題。以上種種皆說明了在西方近代社會實證科學對受教育者現實生活的遮蔽。
總的來說,在這個時期,人們未能自覺地、深入地認識和探討競技體育在精英教育中的多維價值。
2.3.3制度化教育完善時期,精英教育與競技運動全面結合的努力
制度化教育的完善帶來的負面影響是系統的封閉和統一,而這種已經封閉的學校體系就會存在著選擇和競爭的傾向性(當然這種傾向能否實現還與現實中的諸多因素有關,諸如就業形勢與社會的價值取向等),對于傾向于培養精英的學校更是如此。
在“美國的進步教育之父”杜威的實用主義思想的巨大影響下,著名的體育家托馬斯?D?伍德(Thomas D Wood)開始以新思想來審視體育,并發起了“新體育”運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7-337-01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每個孩子身上都蘊藏著某些才能素質。這些素質,如同火藥,要有火花來點燃它們。”
一、案例背景
在學校教育中真的有學困生嗎?這個問題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我。學困生這個概念是如何界定的呢?學習不好是學困生嗎?行為習慣不好是學困生嗎?放眼看古今中外教育家誰也沒有定義過什么是學困生,直到兩年前我接觸到了魏書生教育思想后有了一些模糊的定義。通過學習魏書生教育思想的有關書籍,我逐漸意識到想改變他人,要先從改變自己開始,而改變自己的教育理念是關鍵的第一步。幼兒師范的老師肩負著光榮而艱巨的使命,那就是培養并給社會輸送合格的幼兒園老師。因此我們更應該在平時的教育工作中做到不急不躁、有愛心、公平公正的對待每一個學生,耐心的去傾聽每一個孩子的心聲,找出問題的關鍵,對癥下藥。這樣才能找到合理的解決問題方法,才能達到育人的目的,也能夠使“差生”轉換成集體中不可或缺的成員。
二、事件描述
校園網絡的普及,每個班級的電腦都能鏈接網絡,這給任課老師上課提供方便的同時也給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學生開了綠燈。有一次我班第一節課是空課,我正好在隔壁班上課。上完課后,我就走到我班的教室看看學生在干什么,發現電腦是開著的。由于第一節沒有老師,那么就排除了老師打開電腦讓學生玩的可能性,那么結果就只能是一個――學生破解了密碼。后來,發現電腦密碼是我們班張某破解的,抓個現行后,張某也承認自己犯下的錯誤。
張某是我們班非常特殊的學生,他的那股懶散勁兒是整個年級組聞名的。有時我感覺這學生不只是行為懶惰,連思想也懶惰。每次找他談話,感覺他連話也不想說,各任課老師一提到張某都是一副痛苦的表情。從與他母親的談話中了解到,張某小時候患過一種疾病,醫生建議讓孩子少運動,再加上父母的過度溺愛,包攬他的一切事物,導致他變得很懶散,凡事都依賴別人。他的這種情形著實讓人覺得束手無策,我也時常為這學生的不學習、懶散感到頭疼。但讓我沒想到的是,這樣的張某電腦操作水平卻有如此之高,破解密碼對他來說信手拈來。事后張某保證從此不玩兒班級電腦并信誓旦旦的說:“老師,我以后決不擅自打開電腦玩游戲了,要不以后我來管理多媒體吧?!甭犃怂脑?,我感覺可行,于是就把多媒體管理的任務交給了張某。
自從張某擔任多媒體管理員以后我們班的多媒體干凈整潔,沒有零食袋,沒有飲料瓶,也沒有人在電腦上充電了。多媒體是一種先進的教學設備,有了張某的管理,老師們能夠充分利用它來提高教學效率,活躍課堂氣氛,也利用它來把枯燥的課程內容圖文并茂的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讓課堂氣氛變得更加有聲有色。據我們班學生反映,張某管理多媒體以來時常幫助任課老師調試電腦,人也變得愛動手了,懶散勁兒也有明顯的改善。
三、案例評析與反思
1、案例的點評。(1)張某如何變成這樣一個懶散的孩子呢?很顯然張某在成長的道路上缺乏勞動是很關鍵的因素。這一點從他母親的談話中能看出。勞動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勞動就沒有充實的生活,勞動能帶來快樂,勞動使人的精神得到充實,勞動中孩子的個性才能得到很好的發揮。很多父母恰好忽視了這一點,他們認為孩子干活做事是孩子在受苦、受罪、受磨難,有這樣錯誤的觀念,才造成了張某今天的懶散,不愛動手,甚至不愛說話的不良習慣。其次,不難看出這與父母的過度溺愛,包攬孩子的一切事物也不無關系。這樣做的結果某種意義上說是剝奪了孩子參加勞動的權利,也剝奪了孩子自我成長的權利。在當今社會,獨生子女的家庭較多,孩子便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霸王”,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甚至有些人這樣比喻,父母把孩子當成“寵物”來養,而不是把孩子當成一個發展的個體來培養。這就使孩子的心理方面變得不成熟,例如:自私、冷漠、心理脆弱、乃至懶散、不與人交往,自理能力差等。這也逐漸顯現出,現如今中國式家庭教育的突出問題。
(2)張某雖然生活習慣上,學業上懶惰,不求上進,但是他也有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俗話說興趣愛好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愛好能引領人走向成功的彼岸。放眼看古今中外很多成功的偉人,大多數是在他們感興趣的領域內做出成就,做出貢獻。新課程教育理念要求張揚學生個性,而不是一味兒的統一要求,用同一個尺度衡量學生。每個學生都是發展的個體,都有他潛在的才能,就看老師們能不能當好伯樂,去發現他們的優點,他們的閃光點,以此來引導學生,鼓勵學生,做好學生成才的道路上的墊腳石。
(3)張某的言行,如“老師,要不以后我來管理多媒體吧”,而且當多媒體管理員后盡心盡力維護電腦,從這一點看出張某除了對電腦有愛好以外,大腦意識里僅有的責任心開始蘇醒,這對改善他的懶散的習慣有很大的幫助。
音樂教育是一種富有強烈藝術感染力的審美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方面,有著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比擬的作用。然而,在目前普遍存在對音樂教育偏重于審美功能而忽視其德育功能的現象。鑒于此,筆者深入探討音樂的德育功能,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概念界定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的影響,把一定的社會思想和道德規范及價值觀念轉化為個體的思想意識和道德情操與價值觀念的教育。德育是全面發展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與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都有著密切的聯系。
二、小學音樂教學中德育的滲透
德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靈魂,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我們必須想方設法去尋找實現德育的途徑。音樂學科對德育的影響要明顯高于其他學科,這兩者是學校育人和培養高尚道德的有效途徑。
1.課前備課充分,傾注德育心血
充分備課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對教師而言,充分備課可以加強教學的計劃性和針對性,有利于教師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在小學這個學習階段,音樂教師一定充分要樹立德育理念,以教材為指導,以課堂為主陣地,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德育因素,保證每節音樂課都存在德育的注重點。例如,在備課時,要注重把詞、曲作家的高貴品質與作品所要表達的思想與內涵進行有機統一,讓學生在欣賞音樂的同時,了解作品的歷史文化,從而更有益于讀懂這些音樂家的人生,更有利于對作品的理解。這不但能夠大大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效率,而且能夠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教育。
2.挖掘潛在因素,進行品德教育
新課標指出要不斷培養小學生的愛國主義與集體主義精神,從而讓學生更能產生愛國情懷,使他們能夠和諧相處,團結互助,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努力去挖掘教材存在的其他潛在的德育因素。因此,音樂教師用的教材都明顯地存在思想教育。例如,《國歌》就是對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培養的最好的教育題材。在教學過程中,音樂教師可以對歌詞的意義、時代的背景等采用賦有激情的語言進行描述,以此來感染學生,激起學生對祖國的無限熱愛。
3.妙用有趣游戲,營造德育氛圍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運用合適的游戲,并配上適當的音樂,可以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圍,能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體現,起到良好的德育效果,能夠提高學生自我認識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最終促進良好文明習慣的養成。例如,通過捉迷藏游戲,不僅使學生能夠快樂的游戲,而且能夠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感受到音樂的氣氛,有助于培養學生堅毅的性格及團結友愛、互相幫助的品質。
4.巧借實踐活動,健全學生人格
音樂實踐活動是學校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既能使學生的生活更豐富,集體主義感更強,而且對于學生的音樂表現力有很大的提高作用。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懂得互相幫助,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提升紀律組織性及上進心,記住集體榮譽高于一切的理念。另外,還能使學生得到美的熏陶和文化的滋養,對學生健全人格的養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通過大合唱活動,可以將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與堅強毅力的養成達到最大化,從而促進人際交往,激發學習欲望,使他們能夠在其他方面也奮發向上,幫助他們突破自我,促進人格完善,達到優秀行列。
5.創新評價機制,滲透德育理念
為了達到充分檢驗學生學習效果及為今后的教學提供可借鑒的寶貴經驗的目的,教師需提高評價機制的創新性,以此來不管推進小學音樂評價制度改革,在評價時要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以提高學生的藝術眼光和審美能力為目的,從而讓音樂評價成為滲透德育的重要途徑。例如,在學習“踏雪尋梅”一課時,教師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每組選取一位組長,讓學生集合小組的力量分配好每人負責的版塊,增強了學生團隊合作意識。在各組進行學習匯報時,教師可通過小組互評的方式對各組的表現評價,并以此作為評優標準,在此過程中引導各組以公平、理性的態度進行評價,以此來促進學生養成嚴謹、謙虛、公正等良好的人格品質。
以上便是我在音樂教學對德育教育的幾點體會,德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關注學科教學的同時,必須要充分重視德育,要充分挖掘德育的價值,利用其價值來促進音樂教學的發展。音樂教師要始終堅持站在育人的角度進行備課,深入挖掘教學過程中的德育內容,借助游戲及合適的實踐活動進行德育,并通過創新性的評價將德育的內容寓于整個音樂教學之中,充分發揮音樂的教育作用,切實提高音樂的育人質量與效率。由此可見,音樂教學與德育的巧妙結合是一種突破,是教育的創新,我們必須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探索、研究與創新,使德育滲透到音樂教學的每個環節之中,而不是孤立地進行德育,從而促使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形成優良的品格,成為祖國優秀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一、學校教育、管理和保護學生是法律上的強制性義務
在教育教學活動期間,學校對學生負有安全教育,通過約束、指導進行管理,保障其安全健康成長的職責。學校與學生的關系應為教育、管理和保護的關系。如果學校因為過錯違反該義務導致學生傷害事故,應承擔侵權賠償責任。這得到了《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教師法》《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等的法律法規的支持。《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7條規定:“未成年學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依法履行監護職責,配合學校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管理和保護工作。”《教育法》第29條第3項規定:“學校應維護受教育者、教師及其他職工的合法權益。”第44條規定:“教育、體育、衛生行政部門和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應當完善體育、衛生保健設施,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未成年人保護法》第5條規定:“國家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應當教育和幫助未成年人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第16條規定:“學校不得使未成年學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學設施中活動。”第17條也對學校的管理、保護職責作出了規定。最高人民法院的《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60條規定:“在幼兒園、學校生活、學習的無民事行為能力的人或者在精神病醫院治療的精神病人,受到傷害或者給他人造成損害,單位有過錯的,可以責令這些單位適當給予賠償。”教育部制定的《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5條也規定:“學校應當對在校學生進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自護自救教育……學校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管理和保護……”可見,學校對學生所負的教育、管理、保護義務是法律上的強制性義務,其產生無需學校與家長之間存在身份關系,也無需學生家長與學校之間進行約定。學校不得推卸責任。但對于成年學生來說,因其屬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學校對他們的管理、保護義務較未成年學生要輕。學校的教育、管理和保護職責不同于監護人的監護責任:第一,學校的教育管理保護責任來自法律的強制性規定;而監護職責是一種源自身份權的職責,是親權的延伸補充。第二,在履行義務的時間、空間上,學校只對學生在校期間負有教育、管理、保護義務。而監護人應隨時隨地履行自己的監護職責,時間上不能中斷。第三,義務不同。學校的教育、管理職責主要包括學生的受教育權利和人身權利;而監護職責卻涉及被監護人生活的各個方面,例如保護被監護人的身體健康,照顧被監護人生活,代管被監護人的財產,被監護人進行民事活動,對被監護人進行管理和教育以及被監護人進行訴訟,等等。第四,歸責原則不同。學校因過錯導致學生受傷害,適用過錯推定原則。監護責任是無過錯歸責原則,只要損害發生,監護人就要承擔責任。
(一)教育職責教育義務是學校對學生應盡的最主要的義務,也是學校存在的價值所在。《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均作出了明確規定,并將其立于學校與學生之間的核心位置。受教育權是每個學生享有的基本權利,任何人不得剝奪。學校有義務根據黨和國家的教育政策、國家和上級行政部門制定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要求自主實施教育教學活動,學校有義務對學生進行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以及社會生活指導和青春期教育等。
(二)管理職責學校的管理分為學籍管理和日常教學管理。學籍管理主要包括學生的報到、注冊、招生、錄取、升降級、轉學、休學、退學、頒發畢業證、授予學位等;日常教學管理是指教學期間學校為了維持教學秩序而對學生進行的日常行為管理,如早操、早自習、學校評優活動、日常紀律管理、紀律處分(不包括開除學籍,勒令退學)及獎勵。對學生進行管理是學校的權利也是學校保證學生人身安全的一項重要義務。學校的管理帶有濃厚的命令服從色彩,如何在學校的管理活動中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是法學界關心的問題。學校不同于企業,也不同于行政機關,但就其內部管理行為而言,卻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值得深入研究。
(三)保護職責“如果將視野擴展,我們其實可以將學校與學生看成是一種教育產品提供方與享有者的關系,學生進校是來享受學校的教育服務的。而作為教育服務者,學校當然要保證服務接受方———學生在接受服務時的身心財產安全。”無論是未成年學生還是成年學生,學校均對其負有安全保障義務,僅是程度上不同而已。學校的保護職責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學校應當提供安全的校舍、設施;學校有照顧學生身體的義務;學校有義務將與學生人身安全有關的重要信息通知家長的義務。
三、教育管理法律關系屬社會行政法律關系
法學界大多數人認為,學校與學生之間屬教育管理關系,卻很少有人對教育管理關系的性質作更進一步探討。教育管理關系到底是一種什么法律性質,是行政法律關系還是民事法律關系抑或其他?“因為任何社會組織要實現其本身的職能都有其法律規定的管理職權。不但國家機關有,而且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也有這種管理權。”正如法律規定的企業享有經營自一樣,法律規定的管理權并不一定就是公法權利。“由于社會組織的性質不同,其管理的性質也就不同,由此產生行政管理、企業管理、事業單位管理和社會團體管理。以管理來給學校與學生法律關系定性,不可能揭示兩者之間關系的法律性質。”所以,中國目前大多數學者從《教育法》《義務教育法》等法律規定的教育、管理權利角度來對學校與學生之間的關系進行論述顯然是不夠的,必須尋找其他途徑,必須從學校所處的法律地位入手來進行論證。筆者認為,教育管理關系是一種社會行政法律關系,學校屬于社會行政主體。社會行政是工業化社會以后,公共權力由政府本位轉向社會本位,權力回歸社會的必然結果。社會行政主體是指為了達到一定的行政管理目的,依法從事某種特定公共事務并能以自己的名義履行行政法上的權利與義務的非營利性組織。社會行政主體是與國家行政主體相對應的公共行政主體的一種,具有以下特征。第一,非政府性或稱民間性。社會行政主體不是政府及其附屬機構,也不隸屬于政府或受其支配,它往往以社團組織、自治組織、事業單位等形式出現。第二,非營利性。社會行政主體不以營利為目的,其資金來源主要是國家財政撥款和社會捐助等。第三,公共性。社會行政主體的職能活動范圍與多數人的利益相關,有普遍的社會公眾參與性。第四,公益性。#p#分頁標題#e#
這是指社會行政主體的成立目的是為了實現公共利益,服務于某些公共目的和為公眾奉獻。第五,自治性。社會行政主體應有獨立的決策與執行能力,能夠進行自我管理。學校作為事業法人,其成立的公益性、經營的非營利性和管理的自治性等特征決定了其實質上處于社會行政主體的法律地位。而民間性的特點要求“公務法人”應將私立學校包括在內。中國有學者借鑒德國“公營造物”和法國的“公立公益機構”概念創立了“公務法人”這一新的稱謂,實際上就是社會行政主體的另一種表達方式。但德法兩國的“公營造物”和“公立公益機構”僅包括公立學校,私立學校被排除在外。而社會行政主體民間性的特點決定了私人機構也能構成社會行政主體的一部分。所以,公立還是私立,不應是判斷學校成為社會行政主體的衡量標準。
(一)旅游發展簡史
人類旅游活動的發展歷程是從遷移、旅行、旅游的過程。遠古時期,人類為了生存,從一個地方遷移到另一個地方,這是最古老的人口流動現象,這種遷移不免帶有某種被迫性和求生性色彩。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剩余產品增多,人們開始了有意識的外出旅行。“就整個世界而言,人類有意識的外出旅行活動應始于原始社會末期,并在奴隸社會時期得到了迅速地發展。”(李天元),主要形式有商務旅行、帝王巡游、士人漫游、宗教朝拜等,此時旅游人數少、范圍小。大規模的旅游開始于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產業革命,尤其是1841年7月5日,英國人托馬斯·庫克組織的團體旅游,標志著近代旅游及旅游業的開端。社會化大眾旅游起源于二戰后,由于旅游業的作用,使旅游業在眾多國家和地區已經逐漸實現了由“新興產業”向“支柱產業”的跨越。
(二)旅游定義的產生
國內外對于旅游的認識滯后于旅游現象。我國“旅游”一詞出現在南朝時期,梁朝詩人沈約在其作品《悲哉行》中寫道:“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 這是迄今所知“旅游”一詞在中國典籍中最早的一次出現,而且在當時就有外出游覽之意。而在此之前,漢語中用于表達旅游活動和旅游現象的詞主要是獨立的“旅”和“游”。我國被公認最早給旅行、游覽下定義是唐代孔穎達,他在作品《周易正義》中解釋“旅”:“旅者,客寄之名,羈旅之稱;失其本居,而寄他方,謂之為旅”,“閑暇無事謂之游”,即認為旅游是在閑暇中進行,并離開常住地到異地的一項活動。
國外對于旅游定義,資料顯示1811年英國《體育雜志》首次使用了“Tourism”這個詞。雖然現在英文詞典對Tourism的含義有不同理解,但在當時就包容漢語所說的“旅游”的意義。
隨著旅游活動大眾化、商業化,人們開始關注于旅游,并對旅游進行多方面研究。對于旅游定義的研究國外始于20年代,中國始于80年代。
二、旅游定義的界定
(一)旅游定義的相關研究觀點
歷史發展到今天,旅游的定義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人的實踐和認識是處于運動、變化和發展過程中,這就決定了事物定義或定義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這種發展變化的過程或是原有定義的內容逐步遞加和累進,或是新舊定義的更替和變革。旅游定義也在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對旅游認識的深入而不斷的發展變化。下面是按時間順序梳理了一下國內和國外學者對旅游定義的研究,并對定義的側重點給出了標示。讓我們來縱觀一下歷史上出現的較有代表性的定義(選取了有影響力和最新的12個觀點):
旅游定義的演變—國內:
1985年黃輝實旅游是一定社會條件下一種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它表現為人們為了實現新的感受為主要目的離開常住地的一種綜合性的物質文化活動。
1994年國家旅游局人事勞動教育司 旅游是非定居者出于和平目的的旅行和逗留而引起的現象和關系的總和。這些人不會導致在旅游地定居和就業。
2003年李天元旅游是人們出于移民和就業任職以外的其他原因離開自己的長住地前往異國他鄉的旅行和逗留活動,以及由此引起的現象和關系的總和。
2003年謝彥君個人以前往異地尋求愉悅為主要目的而度過的一種具有社會、休閑和消費屬性的短暫經歷。
2008年張凌云旅游是人們一種短暫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狀態,是人們對于慣常的生活和工作環境,或熟悉的人地關系和人際關系的異化體驗。
旅游定義的演變—國外:
1927年德國莫根·羅特狹義的理解是那些暫時離開自己的住地,為了滿足生活和文化的需要,或個
人各種各樣的愿望,而作為經濟和文化商品的消費者逗留在異地的人的交往。
1942年瑞士學者漢澤克爾和克拉普夫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暫時居留而引起的現象相關系的總和。這些人不會導致永久居留,并且不從事任何賺錢的活動。1970年被旅游科學專家國際聯合會正式采用,所以又稱為“艾斯特”定義(IAEST)。
1966年法國學者讓·梅特森旅游是一種消閑的活動,它包括旅行或在離開定居地點較遠的地方逗留;其消閑的活動,它包括旅行或在離開足店地點雙邊的地萬遲苗;只目的在于消遣、休息或為了豐富他的經歷和文化教養。
1995年世界旅游組織旅游是人們離開慣常居住地,到一些地方的旅行和連續停留不超過一年的休閑、商務或其它目的的活動。
1997年英國地理學者斯蒂芬·威廉斯旅游是一個綜合的定義,不僅是離開慣常居住地,在目的地做短暫停留的行為本身還包括這類活動的組織和實施過程,以及滿足旅游需求的設施和服務。
1999年加拿大生態旅游學者芬內爾旅游是一個互相關聯的系統,這個系統包括旅游者和為旅游者提供的相關服務(設施、景點、交通和食宿)。
2005年美國旅游學者戈爾德耐和里奇在吸引和接待旅游和訪客過程中,由游客、旅游企業、當地政府、當地居民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現象與關系的總和。
(二)旅游定義分析
1.國外的研究較早,我國的研究也已20多年,但到現在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旅游研究者從地理學家到經濟學家,從文化審美者到旅游學者;研究機構從非官方到官方;從對旅游的表面描述到旅游本質的發現;從某一方面的淺薄到全方面的深刻;從概念性定義到技術性定義。各有視角,各有側重,從不同方面對旅游定義有不同的認識,作了不同的闡釋。不難看出旅游定義涉及層面廣,它的二級定義就有旅游者、旅游活動、旅游業等,而現有定義就有泛化傾向——旅游者的外延界定;旅游活動的外延界定;旅游實際持續時間的界定等。定義的界定影響一個學科的建設。旅游定義的界定,直接影響旅游的學科建設方向,使旅游學的學科體系尚未完善地建立起來。最終致使旅游研究方法不到位,旅游教育中各個學校的專業課程設置、人才培養目標都各不相同,處于混亂中。
2.在眾多旅游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首先,人們出游可能源于商務、教育、交際、和平、休閑等一個或幾個動機,但有一個共同點:“旅”是“游”的前提,“游”是“旅”的目的,即愉悅或說休憩。它是現在定義中趨同點。所以,筆者同意謝彥君先生的說法,即旅游本質或內核;其次,還有一個認同,即旅游是在非居住地,也就是非慣常環境下的,“盡管非慣常環境對于旅游者有著較大的吸引力,但很少有游客愿意將其轉化世慣常環境?!保◤埩柙疲w現了旅游的兩大特征:異地性和暫時性;再次,旅游是非功利性的一項活動,那么反映在定義的本質屬性上,它所具有的屬性就是消費、休閑、社會屬性;最后,旅游這項活動既然是客源地到目的地的人員流動,必然涉及到客源地與目的地的基礎設施、人員、環境,從而產生一系列的相互間的復雜關系,即旅游的綜合性。
三、旅游的鼎式定義
定義的基本特征就是概括性和抽象性,筆者認為旅游定義可能涉及到的諸如旅游產業、環境影響、社會文化現象等屬于連帶因素,也就是建立在旅游內核、特征、屬性基礎上,屬于學習旅游內容范疇,不應列入旅游定義之中。
筆者認為謝彥君先生對旅游的定義性定義相對成熟,概括一下即為:
一個內核:愉悅目的;
兩大特征:異地性和暫時性;
一項目教學的基本內涵
項目教學最早來自于西歐國家早期的勞動教育,19世紀60年代經美國教育學家約翰•杜威完善,逐漸發展成一種重要的理論教育和技能教學模式。參與項目教學的學生能夠獲得大量理論課程難以提供的一手實踐經驗,并在項目教學中鍛煉解決實際生產問題的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目前對于項目教學并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國內外的學者根據自己的研究和理解,將項目教學定義為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或者學習方式。無論學者們如何界定,對于項目教學都已形成了基本共識:項目學習強調對概念和原理的深層次理解,而不只是了解事實本身;項目學習培養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而不是孤立地練習刻板的技能;項目學習強調尊重學生的興趣而不是循規蹈矩地服從于課程;項目學習強調對寬泛的、交叉學科知識的學習,而非局限于狹窄的基于現成課程的知識;項目學習用的是直接的、基本的或原始的材料,而不是課本、講座以及二手的材料;項目學習強調學生自己開發數據和材料而教師不能越俎代庖。項目教學作為一種相對靈活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鍛煉多種技能的機會,既能增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還能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生在團隊中能夠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同時,項目教學一般有較長的周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時間、有能力深入地鉆研項目所涉及的專業知識,鞏固課堂教學成果,并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
二項目教學的設計原則
項目教學針對不同學科、不同年級的學生設計,項目設計應當具有多樣性和靈活性,但是無論想要實現什么樣的教學目標,項目設計的過程中,都應該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能力及知識水平,結合人才培養方案和專業建設目標進行綜合衡量。在作者看來,項目教學的設計應當遵照以下原則:
(一)典型性
項目教學作為鍛煉學生實踐能力、實現理論與實踐接軌的一種教學模式,項目來源應當與行業生產息息相關,具有行業的直觀性、技術性和應用性特征。即項目設計可以是虛擬的,但應當來源于行業或生活中的實際項目,并且是能夠體現整個系統化生產的項目,具有一定的行業代表性和典型性。學生通過參與項目,可以直觀地了解社會生產、生活的實際情況,開創教學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打造“學思結合、知行統一”的教學途徑,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綜合性
來源于實際的項目內容,一般來說不會局限于某個專業,而是圍繞著某個實際生產問題,涉及到多專業、甚至跨學科的知識。通過設計的教學項目,將這些學科與專業整合到某一個項目當中,突破傳統教學模式中單一專業的限制,乃至可以突破學科界限,以項目為依托,構建學習內容。在綜合教學項目,可以構建跨專業、跨學科的項目團隊,在教學中推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交流溝通的能力??梢哉f,項目教學是建立在跨學科基礎上的,通過項目所包含的綜合內容來達到教學的完整性。
(三)開放性
項目教學貫穿在學生的整個學習時間中,不僅包括正常的課堂教學,而且分布在學生的課余時間里。學生可以利用學校提供的教學資源,自主地選擇項目內容、團隊成員、指導教師,在不影響預期教學目標的前提下,自由地規劃項目進度,選擇學習時間。同時,學生完成項目目標的方法和程序不是唯一的,可以根據自身專業知識,采用考核、論文、報告、實物等開放形式,多角度全方位的解決問題。
(四)階段性
項目的設計不僅要體現生產生活中的實際情況,還要考慮學生的知識水平,使其在現有的知識儲備下,能夠通過探索研究完成項目。這就要求項目的設置要合理,難易程度要適中,具有一定的階段性,前一階段的項目要為后一階段的項目做好鋪墊,并預留一定的拓展空間,按照由簡入繁的思路設計項目。
三項目教學的目標設計
項目教學能夠培養學生不同層次的能力,根據德國學者Gudjons的理論,兩項要素在項目教學中極為重要:(1)溝通在項目教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項目教學中,良好的溝通可以協調整個項目團隊的工作,協調團隊成員間的位置,加強成員的責任感,便于成員間交換意見,解決問題。(2)處理信息的能力。在豐富的教學資源中選擇合適的信息進行選擇和整理是解決任何問題的基礎,同時,將所有信息匯集并總結成適當的表達形式是進一步研究的基礎。而結合實際,作者認為,項目教學培養的核心能力應當包括以下三條:
(一)合作能力
學生在項目教學中學會如何積極參與到與他人的合作中去,建立整個教學團隊結構的過程就是學生磨練團隊溝通技巧的過程。在應用型本科教學中,項目教學很可能將跨專業、跨學科的學生融合在同一個團隊中,這就需要學生在短時間內與本組的其他成員熟悉起來,在完成教學項目的過程中互通有無,共享觀點,不僅要和本項目組成員進行溝通,在整個項目進行過程中,還要跟指導教師保持交流。在達成一致觀點的前提下,合理分配任務,明確每個學生在團隊中的位置,并盡心盡責地完成好自己的工作。每個團隊中都應當有成文或者不成文的團隊規則,每個學生需要明確自己的責任并為之負責。可以說,良好的合作能力是一個項目團隊能圓滿完成教學項目的前提條件。
(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在完成教學項目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復雜的問題。首先需要的就是定義問題的技巧,在繁雜的實際情況中精確地找到問題的核心,并將復雜的問題分縷成簡單的階段問題,由簡入繁,逐步實現。在定義問題之后,需要的就是收集相關信息的能力,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資源,檢索與問題相關的信息并進行篩選,從中提取出真正需要的數據為己所用。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還能夠鍛煉規范寫作和語言表達的能力,以及合理安排時間和任務的能力等。
(三)運用專業知識的能力
高等教育與社會需求脫節為人詬病已久,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學生缺乏實踐經驗,難以把所學的專業知識運用到理論中去,造成動手能力較差,理論不能跟實踐相結合。項目教學的特點之一在于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學生是認知主體,是知識的主動構建者,教師在項目教學中起引導、監督的作用。通過項目教學的形式,逐漸轉變學生對學習模式的認知,樹立新的學習觀念,改變學生慣于被動學習的局面,調動學生參與項目開發研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以自主學習為主的學習方式,將理論與實踐結合,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綜上所述,項目教學能夠培養學生在實際中解決動態復雜問題的能力。在項目教學的環境下,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參與到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創新性和實踐性,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之成為培養具有較強的獨立思考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的人才。
四項目教學的層次設計
項目教學作為一個綜合性的教學模式,重點是構建多層次、立體化、理論與實踐并重的項目教學體系。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組織形式。作者以為,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種:(1)高年級階段專業課程框架內的項目開發。這種模式建立在學生具備一定專業知識基礎之上,主要面向應用性、專業性、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在課堂教學框架內設計小型的項目開發課題;(2)設置綜合性項目開發的獨立課程。主要面向綜合性較強、工作量較大、無法在常規課程內開設的項目,通過修改人才培養方案,將項目開發訓練納入現有的教學方案,成為獨立設課的教學項目;(3)以教師科研項目、企業委托項目、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為依托,建立以項目為中心的團隊,在指導教師的引導下,以課外自主研究的方式完成項目教學活動。
參考文獻
[1]杜威.經驗與教育[M].姜文閔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劉育東.我國項目學校研究:問題與趨勢[J].蘇州大學學報,2010(4).
隨著醫學模式的發展,人們對于健康的需求水平逐漸提高。護理專業人才,不僅需要扎實的理論與技能基礎,還應該具備較高的人文溝通與綜合處理問題的職業能力。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當前護理專業的發展,改革勢在必行。我院一直積極探討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努力踐行護理專業課程的教學改革。項目教學法日前也已經在護理專業主干課程中進行了試點與推進。我們在《基礎護理學》項目教學法的改革與應用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進行如下的思考與探討。
1基于信息傳播模型的項目教學法是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有效嘗試
1.1傳統課堂的信息傳播內涵
信息傳播模型認為,信息的傳播有四個要素:信源、信息、通道、接收者。根據認知心理學的理論,學習的過程可以概括為“知識傳遞”、“知識內化”兩個過程[1]。傳統的課堂教學過程:信源(課程知識點)經過教師的加工理解,進行信息編碼,經過通道(學生的聽、看等途徑),進行二次的編碼綜合,還原為學習到的信息成果。通過信息傳播的過程,我們可以發現,傳統課堂的兩大弊端:一是信息傳播過程中,教師的信息理解偏差、學生的堂上關注度及紀律等要素,都能成為知識學習過程中的干擾信息。根據香農的信息傳播模型[2],信息在傳播過程中,會受到噪音信號的干擾,影響信息傳播的效果。二是,傳統課堂的傳播方式為“教師學生”單向傳播,限制了學生的主觀創造性。
1.2基于信息傳播模型的項目教學法,能有效的翻轉課堂
項目教學法是以“項目為驅動、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一種教學方法,萌芽于歐洲的勞動教育思想,最早的雛形是18世紀歐洲的工讀教育和19世紀美國的合作教育,經過發展到20世紀中后期逐漸趨于完善,并成為一種重要的理論思潮。2001年,“項目教學法”被引入我國[3],主要是以“項目”的形式進行教學。它改變了傳統的“教師為主導”的講授式,將教學內容進行整合設計,轉化為“項目”。從信息傳播視角,項目教學法優勢在于:一是降低信息傳播過程中的錯誤信號(噪音)干擾。改變傳統的堂上“知識傳遞”、堂外“知識內化”的過程。課前“知識傳遞”、課上“知識內化”。學習的第一步是先主動獲取信息,信源又是規范的視頻與直接資源,可以避免教師編碼偏差及堂上紀律等要素造成的師生噪音干擾,提高了知識傳遞的質量。二是,將信息的傳播拓展為雙向循環過程,突出了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堂上討論體驗式的“知識內化”,也更有利于相互的啟發與知識吸收。可以說,根據信息傳播模型原理,利用項目教學法,能有效的實施翻轉課堂,提高學生學習的動力與信息(知識)傳播的有效性,是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值得嘗試的一種途徑。
2項目教學法應用于《基礎護理學》的設想與實踐
2.1《基礎護理學》的課程地位與性質
《基礎護理學》是護理專業一門必修課,屬于職業能力課程。本課程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掌握護理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及護理實踐技能。它承接著醫學基礎課程與護理專業課程,開設于護理專業第二學期,是臨床各專科護理課程的基礎與橋梁。在護理教育課程體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痘A護理學》課程教學涵蓋兩方面的意義,基礎知識的學習與護理技能的訓練[4],所以從課程性質上來說,我們一般將它界定為理實一體課。
2.2我院《基礎護理學》項目化教學組織
本院自去年開始,為滿足教師對項目化教學改革的需求,先后派出骨干教師外出系統性學習了項目化教學方法理論,并將專家請進校園,開展全院性項目教學法培訓。《基礎護理學》作為全院第一批項目化教學改革課程,在去年與今年的上半年,通過教研組老師的討論與修改,基本完成了項目教學法的項目重組與內容設計,并在對口護理班進行了教學改革實踐。2.2.1內容組織重新整合的項目教學法,以闌尾炎、股骨頸骨折、肺心病、糖尿病、宮外孕、貧血、顱腦損傷、小兒腹瀉等病例情境將常用護理技能與急救技術進行貫穿。共整合出11個模塊(見表1)與子項目若干(見表2)。2.2.2教學形式以項目一子項目3《運送法》為例,教學過程:(1)教師通過超星學習通APP在班級群里推送《運送法》課件與微課視頻及任務導學單,讓學生觀看自學。(2)學生以組為單位參照導學單進行學習與練習體驗(理論學習運用學院圖書館與教師網絡微課資源;練習以組為單位,運用了本人前期課題建立的開放式實訓中心資源)。(3)通過課前的準備,學生基本掌握了《運送法》的操作,課堂上,將運送法分解為三個板塊:運送前的與患者溝通交流、運送前的各種準備、運送操作。分別小組情境展示三個板塊操作情景劇—小組間討論與互評—教師指導及結合掌握程度的技能規范。(4)分組規范性體驗與技能完善練習。(5)情景劇評比形式,檢測技能掌握度。
3項目教學法引入《基礎護理學》課程中的有效性
3.1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項目教學法的開展,以學生為主導,以項目任務為載體,學生分組課前根據任務自學準備,課上結合項目情境進行角色模擬等展示,然后學生討論,教師在整個過程中起著指導的作用。這種先自學后授課[5]的教學形式,以學生先行體驗為主,學生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源的構建者,有利于學生學習自主性的提高。
3.2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項目教學法以“學習-實踐-創新”為主線[6],堅持實踐能力為本位,以職業性情境為載體,讓學生在做中學、在體驗中探究、在探究中創新,自我分析與解決任務學習中碰到的問題,自我的思考結合教師的指導,摒除了堂上關注度、紀律等要素的噪音干擾,比單純性教師講授更有效。
3.3豐富了課堂形式、活躍了課堂氛圍
將授課內容整合到職業情境中,通過學生自學,在課堂上展示學習的效果并討論,這過程中用到的諸如情境模擬表演、小組式討論等方法,改變了傳統職業教育課堂氛圍差、教學效果不佳的現狀?!皩W、找、演、看、想、聽、議、做”的過程中,將學生變為課堂的主人,提高了課堂的有效性與互動性。
3.4強化了職業實踐
有別于傳統課堂的“老師講授-操作演示-學生模擬練習”形式,項目化教學法以“會做”、“解決問題”為最終落腳點與評價標準,符合《基礎護理學》課程性質要求,強化了動手能力,提高了職業實踐教學效果。
3.5有利于教學相長
在課堂討論與教師指導過程中,學生結合自己的體驗提出的問題與視角,并不是每位老師都可以預期的。作為項目化教學的指導老師,必須不斷的豐富自己專業與相關知識,提高課堂信息傳播的有效性,對教師的自我發展,也起到了促進的作用。
4實踐中的問題與對策
4.1問題
在《基礎護理學》項目化教學改革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1)項目化教學,將理論知識整合融入到項目的設計中,以學生“做中學”為主旨,特別適合《基礎護理學》中單一實操項目??墒?,用幾個項目貫穿整個《基礎護理學》所有的理論知識點,很難做到,勢必影響諸如危重病人的病情觀察、生命體征等理論知識的系統性。(2)結合職業教育學生的學情,《基礎護理學》應用項目化教學,需要學生課前準備的知識與技能要求較高,學生必須具有一定的主動性、自學能力及團隊協作等綜合能力,才能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我們在教學改革中發現,有部分學生自學能力欠佳,學習較為吃力。(3)一個項目的課堂組織與完成,需要同學課前的大量自學與準備,也需要課堂上的因勢利導及課后的指導延伸。這對教師的能力要求也很高。(4)由于護理技能操作與工學實踐有一定的區別,護理服務的對象是人而非機械,這就要求《基礎護理學》的學習,學生不但生會做,而且要做規范,還需要做的讓患者滿意。這里面涉及到復雜的人文護理與評判性思維的方法。有些項目,傳統的兩學時無法完成,要保障項目教學法的實效而非走過場,還需要學時的調整。
4.2對策與思考
(1)提高認識在項目化教學改革推進過程中,也有很多爭議:有些老師是唯項目教學論,認為項目化教學是改變目前職業教育瓶頸問題的萬能良藥;有些老師與同學則是反對項目化教學,認為這種教學不利于醫學教學的規范性與嚴謹性。其實,項目化教學只是一種教學方法與理念,它為我們職業教育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作為一線教師,首先要善于接受新的方法,把它與自己的教學經驗與體會很好的磨合、與多種教學方法靈活的整合,做到真正的“以教促改”。(2)注重團隊的協作項目化教學改革,需要老師以團隊的力量對課程進行整體的設計;在教學過程中,要老師與同學的集體智慧去不斷完善。(3)整體設計做到一門課程的項目化教學改革,需要從課程自身、課程與專業其他課程銜接等角度整體設計,比如改變傳統的授課組織形式、課時分配及授課時間等等。(4)素養提升項目化教學改革,對學生與教師的學習能力、知識儲備、人文素養都是一個挑戰。學生需要在項目化教學改革中不斷改進學習方式與方法;教師需要在項目化教學改革中提升自己專業素養,更好的指導項目的開展。(5),靈活運用項目化教學改革,并不是對其他教學方法的否定,我們在實踐中,可以靈活運用各種方法的優勢,展開任務教學。比如,有些理論知識,我們可以結合講授與PBL,來保證理論的系統性;有些操作,堂上情景表演可能觀看效果不強,甚至由于同學操作的不規范性,可能會起到誤導作用,那我們就可以結合目前的在線教學APP及同學都有的移動手機,將同學自己的操作轉為視頻,利用多媒體形式堂上展示,保障了操作的可視性與討論規范的及效性。
一、背景
1.職業教育發展的機遇
近幾年,國家對職業教育越來越重視,先后出臺一系列有利于職業教育的政策和措施,職業教育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春天,隨著辦學規模的擴大,學校招生人數也在不斷增加,特別是國家創建改革示范學校項目的實施,在政策資金方面有一次的支持,技能型需求越來越大,職業教育的吸引力越來越強。
2.生源質量差
根據問卷調查得知,當前,選擇上職業學校并不是學生的首選,近八成學生愿意上普高,以藁城區為例,隨著初中人數的減少,但是藁城區一中、九中仍保持24規制的招生規模,我校為了完成招生任務,所有應歷屆畢業生均可無條件的來我校就讀,計算機專業也沒有門檻,生源質量差是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
3.教學模式滯后
中職計算機應用專業的課程普遍是理論性、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且內容多,課時緊,但目前的學生普遍存在基礎差、學習動力不足的現象。很多計算機應用專業教師雖然在教學中投入了很大精力,也下了很大功夫,但是效果不太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學方法不對路、教材內容安排不合理,導致學生學習難度大,造成厭學情緒。課程單調,實踐性內容少,課程內容比較陳舊,技術老化,已跟不上時代的要求。雖然職業教育比較推崇“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等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這必將改變課程體系的設置、教學目標及教學模式的改革。這些模式由于受到我國經濟發展現狀以及企業人才培訓的方式不同的制約,這種模式在中職教學中很難實施。
二、概念的界定
項目教學法萌芽于歐洲的勞動教育思想,項目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工業社會、信息社會基礎上的現代教育的一種形式,它以大生產和社會性的統一為內容,以將受教育者社會化,以使受教育者適應現代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相統一的社會現實與發展為目的,即為社會培養實用型人才為直接目的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
項目教學法最顯著的特點是“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被動的教學模式,創造了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創新的新型教學模式。
項目教學法的具體實踐中,教師成為了一名向導和顧問。幫助學生在獨立研究的道路上迅速前進,引導學生如何在實踐中發現新知識,掌握新內容。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獨立完成項目把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僅提高了理論水平和實操技能,而且又在教師有目的地引導下,培養了合作、解決問題等綜合能力。同時,教師在觀察學生、幫助學生的過程中,開闊了視野,提高了專業水平??梢哉f,項目教學法是師生共同完成項目,共同取得進步的教學方法。在職業學校、職業教育中,項目教學法有其獨特的優勢,應更進一步總結提高,大力試用推廣。
三、在中職計算機專業推行項目教學法的必要性。
當前中職計算機專業還是采用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學生在校期間學習文化課程、專業課程、各個課程有相對獨立的標準,學習完這些課程,第三年頂崗實習,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有了扎實的理論基礎,但是綜合能力的訓練,無法依靠這樣的模式來實現。例如學生在建網站時,相關課程《平面設計》和《網站建設》等,然而在實際生活學習完這些課程,還是不知道一個網站是如何做出來的來的,這種模式很難適應當今互聯網+的時代,必須改變教學模式。
同時對企業人才需要求進行調研,企業目標性強,需要精誠協作的人才。
四、措施與方法
1.校企合作,共同開發
有計劃地組織專業教師外出考察、參加行業培訓、到企業實踐調研、邀請企業專家論證,定教學項目的內容,選擇合適的企業共同開發課程與教材。邀請企業的行家當學校的教學指導教師,提高教學的針對性。
2.開發項目教學的校本教材和實訓指導書
通過校企合作,與神州數碼網絡公司、河北網訊數碼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開發了一整套計算機應用專業基于項目教學的校本教材和實訓指導書,并且有4本教材通過河北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目前與高等教育出版社數字化資源中心合作開發了項目教學、任務驅動的核心精品課程,建成網絡教學資源庫,實施了網絡教學。同時合作開發了計算機應用專業全部專業課的項目教學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形成了本專業項目教學的立體化教學、實訓資源。
3.理論教學堅持以應用為主,適當調整教學內容
理論教學方面,堅持以”應用”為主旨,課程建設在教學中應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在教學實踐中,增加新知識、新技能的訓練,對教學內容進行了調整。重點的知識精講、細講,非重點知識一帶而過。將理論貫穿到項目實訓中去,這樣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實踐牽著理論的鼻子走”,使理論知識簡單化,建立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項目中中理解、掌握、鞏固所學知識。
4.量身定做實訓項目,增加項目的實用性和趣味性
根據本專業的實訓設備情況和企事業崗位需求,設計一些符合實際崗位需求和有趣味的實訓學習項目。在實訓課中,教師可結合學生所掌握的基礎知識,設置一些合理的,有創造性的實訓項目。學生明確了實訓目的,在實訓過程中,可提高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通過實訓找到答案,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5.融人現代教學手段,增加項目的可操作性
建立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項目實訓教學新模式,培養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掌握科學技術與研究科學理論的有效途徑。利用現代化手段,采用多媒體技術和信息化手段輔助教學,使計算機應用技術教學更趨生動、形象,加大了課堂教學的容量,增強了學生對教學過程的理解與感受,教師與學生處于互動的學習狀態,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認知過程更為生動和深刻,并拓寬了學生的認知、想象和思維空間,營造了和諧的學習氛圍,增強了課堂教學的凝聚力,提高了教學效果。
6.融人科學的考核方法,幫助項目的掌握。
對于中職的學生來說,理論的學習在于應用,所以每門專業課的教學中都要求學生掌握一門實用的專業技術,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且考核采用理論考試與操作技能考核相結合的方式,用這種考評方式來檢查專業課的教學質量。在教學中,每完成一個項目內容,都要求學生掌握相應的操作技能,整門課程講完后,則必須掌握全部操作技能,而且操作技能都以職業崗位能力要求為依據,以適應經濟發展的現狀及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
五、開展項目化演練
項目實戰就是以企業真實的工作項目作為教學內容,為學生營造真實工作環境和氛圍,教師在教學過程擔任項目經理人的角色,學生在項目中擔任工作角色。
“項目”是計算機應用專業教學核心內容,學生通過真實的項目實施,將專業知識轉化成專業技能。教師在教學中對項目進行監督、控制和知道,學生按照項目工作流程開展工作,教師按照項目標準對項目實施結果進行考核和評價。
項目實戰最重要的是嚴格按照企業產品開發、生產實際需求和崗位職責規定,對學生進行職業技能,職業規范、職業素質和團隊精神的綜合訓練。學生在“項目實戰”的過程中深刻感受學習不再停留的書本表面上。而是學要全面開發學生學習潛能,將知識轉化為應用,全面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同時也將全面了解、熟悉掌握企業對職業崗位的工作目標、工作方法、工作流程和標準、員工行為規范、使其完全樹立一個合格員工的立體形象。
六、項目教學法的結論
1.有利于學生自身能力的培養。
企業企業親自參加課程開發與建設、用實際項目參加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同時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和適應社會和企業的能力。本專業通過項目教學改革,學生的教學質量明顯提升。兩年來計算機應用專業學生參加省市技能比賽取得團體獎4個、個人獎16個,畢業生全部通過職業資格中級工認證考試,由于項目與企業工作崗位的知識技能要求更加接近,畢業生更好地適應了工作崗位的需求.
2.加強了師資力量的建設。
企業項目參與教學,使教師接觸到先進的企業理念,完善的企業和社會經驗,并將這些應用到實際教學中,達到更好指導學生的目的,同時激發了教師對先進的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以及各種技能渴求,進而尋找各種途徑提高自己能力。本專業通過項目教學改革,不僅提升了教學效果,而且促進了教師教學素質和專業技能的雙提高。兩年來計算機應用專業培養兩名學科帶頭人、五名骨干教師、八名雙師型教師,專業教師中28人次在市級以上教學活動中獲獎,7個項目教學有關的專業課題被中國職教學會立項研究,兩位教師被評為省市技能大賽優秀指導教師,一名老師取得計算機網絡管理員技師職業資格證書,8名教師取得高級工職業資格證書,取得聯想、神碼、H3c、深信服等企業認證25人次。
3.有利于企業和社會的發展。
以企業實際項目為教學平臺,培養出來的學生必定實用性強,滿足企業和社會的需求,體現了企業參與教學的必要性。將社會的人力物力投放的教學中,達到企業和社會的雙贏。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3)13-0011-05
一、引言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社會對知識和技能的要求越來越高,社會和個人越來越重視教育的發展。小學教育作為基礎教育,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性,因而也受到家長的重視。學校和家庭是小學生生活的兩個主要環境,學校教育的作用越來越顯著,家庭教育的作用也不容忽視。父母是子女的最早啟蒙者,父母的文化程度、言行舉止以及對子女采取的教育措施等都對子女的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有機結合,不僅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學業成績,更會對學生今后的身心各方面的發展產生直接和間接的影響。
研究表明,家庭環境中的諸多因素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對子女的學業產生積極影響的因素有親子溝通、高的家長期望[1]、父母的陪伴、家庭藏書及購書支出[2]、家庭民主程度和教育方式[3];此外,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尤其是母親的教育程度,以及家庭經濟收入等對學業成績的影響也不容忽視[4]。為此,朱衛紅等提出了家庭支持這一概念,并把它界定為父母(或撫養者)為了一定教養目的,在某種家庭教養氛圍下,對子女(或被監護人)成長過程中所提供的物質、情感和信息方面的幫助、指導[5]。而家庭學習支持則指父母或者撫養者圍繞子女的學業這一中心問題,為了使孩子獲得知識的增長和學業水平的提高,在某種家庭教養氛圍下對子女或被監護人在學習過程中提供各方面的支持、指導和幫助[6]。家庭支持能夠促進兒童學習的適應性[7],對學業成績存在著影響。
班級作為學校教育的一個子系統,其內部成員的社會地位是不平等的,這種地位既是學生活動能力的反映,也是學生學業成績的體現。另外,班干部的選拔也往往注重學業成績,且往往被教師當作對學生學業成績和良好表現的獎勵。由此可見,學習成績直接影響著學生在班級內的地位。作為一個組織,班級與其他社會體系一樣,既存在班級權力結構下的正式群體,也存在同伴交往過程中形成的非正式群體[8]。正式群體是以教師為支配者的,且一般認為班干部通常都是品學兼優的學生,他們在同伴交往中往往成為交往的中心,其正式地位直接影響著非正式地位。有研究發現,擔任班干部對學生學習成績有促進作用,而且不同的班干部角色對學習成績的影響程度是不同的,擔任重要班干部對學習的促進作用較大[9]。然而,學生班級地位與學業成績之間的關系是單向還是雙向仍有待研究。
小學生學業成績的影響因素有很多,學校(尤其是學校內的班級)與家庭對小學生的影響最大。本研究主要關注家庭學習支持、班級地位與小學生學業成績之間的關系,為家長進行有效支持、教師合理分配班內職務,進而提高學生學業成績、促進身心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對象
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法,選取寧波市新城第一實驗學校4~6年級學生為調查對象,發放問卷282份,最終回收有效問卷254份,有效率90.07%。其中四年級71人,五年級76人,六年級107人;男生144人,女生110人;班級中高等地位者77人,中等地位者76人,普通地位者101人。
2.研究工具
(1)家庭學習支持量表
家庭學習支持測量采用自編的《小學生家庭學習支持量表》。該量表包含學業和學習策略輔導、學習困難問題支持、學習壓力緩解、物質支持以及興趣和習慣培養五個維度,共25個題目,總分100分,分數越高代表獲得的支持水平越高。該量表采用4級記分法,全部為正向表述題,從“很不符合”到“非常符合”依次記1~4分,因素分相加得總分。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80,五個分問卷的Cronbach’s α系數的系數范圍在0.628至0.820之間,分半系數范圍在0.621至0.817之間,具有良好的信度。各個項目與總分的相關系數在0.345至0.642之間,各因素之間的相關系數在0.205至0.512之間。
(2)班級地位
采用班級正式地位,按照該學年學生擔任班干部的情況分類,其中,大隊委員、中隊委員、語數外科代表與其他班干部一起,視為班級正式地位高者;小組長以及其他科目科代表歸為班級正式地位中等者;不擔任任何職位的學生歸為班級地位普通者。如有重復擔任職務,則按照最高班級地位進行歸類。
(3)學業成績
學業成績包括很多方面,如智育成績、德育表現、勞動教育、美育、體育等,本研究選取了當前學校及社會相對較為看重且較為客觀的智育方面,即選取所調查學校的語、數、英三科期末考試成績進行研究。
3.施測與統計處理
對抽取的被試進行集體施測,由經過培訓的調查者講解填寫要求,確保被試正確填寫,并當場回收問卷。填寫時班主任及其他科任老師不在場,避免對被試產生不必要的干擾。所得結果輸入SPSS數據庫中,采用SPSS 17.0進行統計分析。
三、研究結果
1.小學生家庭學習支持的人口學變量差異
研究表明,小學生的家庭學習支持總分在性別、年級、生源、獨生與否以及父母文化程度上均存在顯著差異。
表1 不同性別、生源及獨生與否家庭學習支持差異分析
量表 性別 生源 獨生與否
M±SD t M±SD t M±SD t
家庭學習支持總分 男81.60±10.718 -3.996*** 城鎮86.83±7.502 9.609*** 獨生84.91±8.806 3.302**
女86.34±7.213 農村75.33±10.099 非獨生80.59±10.883
學業和學習輔導策略 男19.70±3.131 -2.037* 城鎮20.76±2.512 7.504*** 獨生20.37±2.707 2.831**
女20.45±2.525 農村17.96±2.936 非獨生19.18±3.194
學習困難問題支持 男20.42±2.893 -3.526** 城鎮21.53±2.254 6.896*** 獨生21.17±2.405 2.319*
女21.55±1.961 農村19.19±2.704 非獨生20.28±2.912
學習壓力緩解 男15.83±3.306 -3.633*** 城鎮17.10±2.489 6.693*** 獨生16.71±2.836 2.409*
女17.16±2.281 農村14.48±3.373 非獨生15.68±3.197
物質支持 男16.33±2.662 -2.508* 城鎮17.14±2.033 5.575*** 獨生16.85±2.198 1.978*
女17.09±2.025 農村15.31±2.924 非獨生16.19±2.889
興趣和習慣培養 男9.32±1.917 -3.380** 城鎮10.10±1.557 7.268*** 獨生9.81±1.760 2.148*
女10.08±1.586 農村8.39±1.907 非獨生9.27±1.911
注:***表示P
從表1可以看出,不同性別、生源和獨生與否的小學生所獲得的家庭學習支持有顯著差異。在家庭學習支持總分及各維度上,女生得分高于男生;城鎮學生高于農村學生;獨生子女高于非獨生子女。
表2 不同年級、父母文化程度家庭學習支持差異分析
量表 年級 父親文化程度 母親文化程度
F 事后檢驗 F 事后檢驗 F 事后檢驗
家庭學習支持總分 16.007*** 四年級>五年級
四年級>六年級 9.436*** 大專>文盲
大專>高中 11.284*** 大專>文盲
大專>高中
學業和學習輔導策略 7.710** 四年級>五年級四年級>六年級 9.848*** 大專>文盲
大專>高中 13.520*** 大專>文盲
大專>高中
學習困難問題支持 18.310*** 四年級>五年級四年級>六年級 3.046 3.623* 大專>高中
學習壓力緩解 6.327** 四年級>五年級
四年級>六年級 2.528 2.983
物質支持 4.008* 四年級>五年級 9.995*** 大專>文盲
高中>文盲
大專>高中 10.322*** 大專>文盲
大專>高中
興趣和習慣培養 14.835*** 四年級>五年級
四年級>六年級 3.010 4.510* 大專>文盲
注:“大?!北硎敬髮<耙陨衔幕潭?;“高中”表示大專以下、高中以上(含高中)文化程度;“文盲”表示高中以下文化程度。
從表2可以看到,家庭學習支持總分及各維度在不同年級上均存在顯著差異。事后檢驗發現,除物質支持維度外,四年級的家庭學習支持總分及其他維度得分均高于五、六年級,而五、六年級差異不顯著;物質支持維度上,四年級顯著高于五年級,四、六年級以及五、六年級差異不顯著。在母親文化程度上,除學習壓力緩解維度外,家庭學習支持總分及其他維度均存在顯著差異;在父親文化程度上,家庭學習支持總分及學業和學習輔導策略、物質支持維度上均有顯著差異,大專文化程度得分高于高中,高中又高于文盲。可以認為,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小學生獲得的家庭學習支持越多。
2.小學生不同班級地位的家庭學習支持、學業成績差異
在班級中處于不同地位的小學生所獲得的家庭學習支持有顯著差異,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班級地位家庭學習支持差異分析
家庭學習支持總分 學業和學習策略輔導 學習困難問題支持 學習壓力緩解 物質支持 興趣和習慣培養
F 36.243*** 17.751*** 23.711*** 22.261*** 13.424*** 15.321***
事后檢驗 高等>普通
中等>普通 高等>普通
中等>普通 高等>普通
中等>普通 高等>普通
中等>普通 高等>普通
中等>普通 高等>普通
中等>普通
事后檢驗表明,在家庭學習支持總分及各維度上,處于班級高等地位和中等地位的小學生獲得的家庭支持均高于普通地位,而高等地位和中等地位兩者之間差異不顯著。
在班級中處于不同地位的小學生的學業成績也有顯著差異,如表4所示,在學業成績總分和語文成績上,高等地位學生顯著高于中等地位學生,中等地位學生顯著高于普通地位學生;在數學和英語成績上,處于班級高等地位和中等地位的學生均高于普通地位學生,而高等地位和中等地位兩者之間差異不顯著。
表4 不同班級地位學業成績差異分析
學業成績總分 語文成績 數學成績 英語成績
F 47.633*** 64.962*** 31.540*** 32.553***
事后檢驗 高等>中等
高等>普通
中等>普通 高等>中等
高等>普通
中等>普通 高等>普通
中等>普通 高等>普通
中等>普通
3.小學生家庭學習支持與學業成績的相關分析
將家庭學習支持總分及各維度與學業成績總分及各科成績進行相關分析,結果發現,學業成績總分及各科成績與家庭學習支持總分及各維度均存在顯著正相關,各相關系數如表5所示。可見,小學生的家庭學習支持水平越高,學業成績越高。
表5 家庭學習支持與學業成績的相關分析
家庭學習支持總分 學業和學習策略輔導 學習困難問題支持 學習壓力緩解 物質支持 興趣和習慣培養
成績總分 .637*** .451*** .522*** .547*** .391*** .497***
語文成績 .524*** .381*** .415*** .470*** .303*** .403***
數學成績 .611*** .423*** .530*** .515*** .365*** .476***
英語成績 .624*** .442*** .492*** .528*** .408*** .490***
4.小學生家庭學習支持總分及各維度與學業成績的多元回歸分析
以小學生學業成績總分為因變量,家庭學習支持總分及各維度為自變量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分析結果見表6。
表6 小學生家庭學習支持與學業成績的回歸分析
自變量 R R2 R2 F p Beta t p
家庭學習支持總分 .655 .430 .430 399.225 .000 .557 910.157 .000
學習壓力緩解 .660 .435 .005 203.656 .000 .123 2.245 .025
如表6所示,小學生家庭學習支持總分及學習壓力緩解對學業成績有顯著的預測作用,聯合解釋的變異量達到43.5%,說明小學生家庭學習支持總分和學習壓力緩解能有效預測其學業成績(P
四、討論
1.小學生家庭學習支持的人口學變量差異
在小學階段,女孩與男孩之間存在著性格上的差異,女孩相對于男孩更喜歡安靜,更加乖巧懂事,女生的獨立性、好奇心和進取心強于男生[10],因此會較多地得到父母的關心,父母對女孩的學習支持水平就會相對高些;此外,由于女孩的這些性格特點,她們體會到的父母的學習支持也會更多,對學習支持的利用率也相對較高。而男生由于其生理特點,需要更多的課外活動,在學習上不像女生那樣用功;而且男生的讀寫能力發展比女生晚,造成了小學生學業成績上的性別差異。
在生源上,來自城鎮的小學生得到的家庭支持水平高于農村的學生,這可能有很多原因:一是城鎮學生的學習條件要優于農村學生;二是城鎮學生家長在孩子的學習上給與的支持和關注更多;三是城鎮學生所受的學前教育要好于農村學生,造成他們在基礎和智力開發上要好一些,因此出現了城鎮小學生的家庭學習支持水平高于農村的現象。與生源相聯系的是父母文化程度,文化程度較高的父母,對知識的力量認識得更透徹,關注子女學業的意識更強,更希望子女在學業上有所成就,因此,對子女的學習支持更多。
獨生子女的家長因為只有一個孩子,將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以最大的精力和物力支持孩子的成才,因此相對于非獨生子女來說,獨生子女獲得的家庭學習支持更多。
小學階段跨越的時間較長,兒童從一年級到六年級經歷了各項認知能力和情感發展的重要階段,尤其是小學的中年級階段。處于此階段的兒童已不再像幼兒那樣喜歡游戲,隨著思維和社會性的發展,他們開始意識到學業的重要性,家長也開始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以保障孩子打好基礎。因此在小學四年級,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支持高于五、六年級。
小學生家庭學習支持的人口學差異提醒家長應給予男孩更多的關注。農村家長應意識到知識改變命運的重要性,在精神上和物質上給予子女必要的學習支持;非獨生子女的家長也應努力做到一視同仁地關注每一個孩子,保證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四年級的學生應得到更多的支持,但并不是說其他年級的孩子就可以不用關注,對于兒童發展的每一個階段,家長都應細心、耐心地提供子女成長的各種條件和保障。
2.小學生家庭學習支持的班級地位差異
無論是高等的班級地位還是中等的班級地位,擔任一定的職位都是對學生價值的一種肯定和關注,這不僅有利于小學生自尊心的提高,還能夠讓家長看到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家長為了進一步增強孩子的優勢而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注和支持,由此,出現了班級地位較高者家庭學習支持水平較高的現象。因此,班干部的選拔和任用不僅僅關系到班級各項活動的順利進行,還關系著每個學生的發展。馬杰的研究認為,班干部的任用有利于學生進行角色定位,認識自己在班級中的位置,這對其發展是有利的[11],對家長來說也是一種正向的強化。教師應合理利用這種班干部效應,促進學生身心發展。
3.小學生家庭學習支持與學業成績的關系
不同的家庭學習支持代表著不同的教養方式,對子女的目標定向和學業自我概念產生不同的影響,從而影響學業成績[12]。本研究結果顯示,小學生家庭學習支持與學業成績總分及各科成績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表明家庭學習支持水平越高,學業成績越好。家庭學習支持總分高的學生,在學業和學習策略輔導、學習困難問題支持、學習壓力緩解、物質支持與興趣和習慣培養上能夠獲得更多的支持與幫助,而這些又與學習的順利進行有著密切的聯系。此外,得到家長較多關注的學生能體會到更多的愛和關心,心理能更加健康地發展。因此,家長應在孩子的學習上給與全面的支持,不僅要為孩子的學習提供物質上的支持,還要傾聽孩子的心聲,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上的困難,盡量少施加壓力,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策略、興趣以及習慣。
4.小學生家庭學習支持及其各維度對學業成績的影響
小學生的家庭學習支持能夠有效預測學業成績的高低,基于前文所述,家庭學習支持代表著父母對小學生在物質上和精神上的關心和幫助,這對于小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有著積極影響,尤其是學習壓力的緩解對小學生學習成績的影響較為顯著。因此,家長對小學生學習的支持不應該僅僅局限在物質上的支持,更應該關注學生的心理需要。
參考文獻:
[1] 葉月嬋. 家長參與對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研究[D]. 西北師范大學,2009.
[2] 馮麗. 父母陪伴與小學生自我意識和學業成績的關系[D]. 曲阜師范大學,2011.
[3] 孫越,孫蒞野. 家庭環境與兒童學業成績的關系分析[J]. 教育探索,2001(5):67-68.
[4] 王真紅,馮成志.小學生學業成績與家庭背景關系的調查啟示[C]. 江蘇省教育學會 2006 年年會論文集(理科專輯),2006.
[5] 朱衛紅.基于家庭支持的初中生應對方式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2010,37(19):3694-3696.
[6] 李茂平,陳瑜. 小學生家庭學習支持與自尊的關系研究[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1(20):18-20.
[7] 徐速,孫洲,樂艷娜. 兒童學習適應性與家庭支持的個案研究[J]. 心理研究,2009,2(006):73-77.
[8] 朱慧欣. 班級內學生地位分化及對策探究[J]. 教學與管理,2008(9):24-26.
[9] 曾杰華,劉良華. 擔任班干部與學生學業成績的相關性的調查[J]. 當代教育與文化,2011,3(4):54-58.
[10] 高華,彭新波. 小學生性格發展的測驗研究[J]. 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0,21(3):136-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