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治理的重心匯總十篇

時間:2023-09-04 16:41:3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社區治理的重心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社區治理的重心

篇(1)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2)1-300-01

下面我們從四個方面來闡述在鄉村社區服務中心中護士應具備的素質。

1 作為一名鄉村社區服務中心的護士,首先要有同情心[1]。由于鄉村醫療社區工作面對的是地處偏僻的廣大群眾,他們經濟比較落后,有時生病了是能拖就拖,往往到社區門診時病情就已經比較重了。這時護士就應該理解病人及家屬,不去斥責埋怨來晚了或輕視他們的貧窮,應積極幫助病人進行必要的檢查,盡快達到治療效果,并表示盡最大的努力去治療他們,幫助她們,促進康復。

2 要有愛心,作為一名鄉村社區服務中心的護士,不僅要熱愛自己的職業,還要愛護每一個病人,在鄉村人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一旦生病,病人及家屬不能清晰地條理分明地描述病情,有時甚至莫名發火,這時護士就應該換位思考,對他們多一些理解和寬容,態度要謙和,和他們溝通,了解他們的需要,并協助解決困難,減少病人顧慮,運用所學知識,耐心回答他們增加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

3 基層護士應具備有一個全科醫生應掌握的醫學知識。在鄉村醫護人員配備不完善,醫護人員沒有嚴格的工作區別,這就需要護士不僅要具備一個護士應有的素質,.還應具備一定的作為一個全科醫生應了解的醫學診斷治療知識。因病人只要生病,一般只要遇到醫護人員,哪怕是護士,他們都寄予無限的希望,特別是在基層醫療社區,醫護人員不可能全天候都同時當班,醫生不在現場,如遇到急診病人,就需要護士對病人的病情做出正確的判斷,并采取合理的用藥和措施(醫生到后馬上補醫),這就要求護士所掌握的醫學理論知識,遠遠地超出了以往赤腳醫生和城鎮里的護士所掌握的醫學知識范圍。

4 護士需有強烈的責任心和良好的護理道德[2],在鄉村社區醫療服務中心,由于檢查設備的老化落后,甚至缺乏,再加之急救設備的不完善,導致診斷的準確性和危重病人的急救質量存在誤差,這就要求護士要詳細地了解發現病人的癥狀,并細心的觀察用藥反應和病情的進展情況,及時地匯報給醫生,盡量早發現病人即將發生的生命風險,迅速果斷地配合好醫生做好相應的急救處理工作。

綜上所述,作為一名合格的鄉村醫療服務社區的護士,除了要熟悉患者的病理、生理、臨床方面的特點,以及正規的操作技術外,還應具備良好的護理倫理道德和一定的廣泛的醫學理論知識,讓病人在社區服務中心里放心地、安全的接受治療。

篇(2)

社區管理是一門藝術。要講究“質感”與“美感”,“質感”講的社會管理的質量,要符合地區性、社會性、群眾件、公益性,滿足科、教、文、衛、體等諸多方面,全面而不雜亂,步步為營,扎實地做好社區用戶的服務工作。社區管理的“美感”強調的是社區管理應講究策略和章法。盡量做到大方得體,安排合理。無論在“質感”或“美感”上,社區管理的信息化都完整地勝任。社區管理信息化的關鍵是細化出具體的指標,來規范社區管理。

指標細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對社區管理信息進行指標細化可以從以下幾步出發:

1、確定社區管理信息化指標細化的關鍵詞所在

(1)明確社區管理信息化的主體。社區管理“以人為本”,自然社區管理的主體也是人。即社區管理者與社區用戶。社區管理者用于制定社區發展的策略,保證社區正常的運轉,社區用戶正常地生活。社區用戶則是社區的受用者,他們居住在社區內,享受社區提供的各項服務,同時有義務保護社區的設施,有權利監視社區管理者的行為。

(2)明確社區管理信息化的載體。社區管理信息化的載體顯然是網絡。通過社區網絡的構建,社區管理者便可以將自己的工作轉移到一個全面的“平臺”之上。在這個“平臺”上。社區管理者可以細致地勾畫出對社區資源的利用、對社區用戶的服務應用等細枝末節,例如:社區購物網站、社區意見反饋論壇、社區資源映射網站等等。

(3)明確社區管理信息化的客體。社區管理的客體是以社區地域特征為表現的社區資源,包括社區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人力資源。在管理信息化的社區中,客體將被細致地反映在以網絡為主的信息化平臺中,一一對應。

2、確定社區管理信息化的內在關聯

(1)社區組織管理信息化。通過社區網絡的建設,社區組織管理的內容完全可以轉移到網絡平臺上。比如:社區組織和指導居民選拔居民委員會干部,并幫助居委會開展工作,這些工作都可以在MSN Messenger類似的聊天程序上展開。通過信息化的構建便將社區用戶與社區管理者互動起來,使溝通變得更加靈活。

(2)社區服務管理信息化。通過社區的網絡平臺,社區服務的公益性、群眾性、互、地域性四大特點便可以很好地被滿足。公益性指它不以營利為目的,而以社會效益為主,以滿足社區居民的生活服務需求為目標;群眾性,即群眾的事情讓群眾自己去辦,以自我服務的方式來進行;互即提倡“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風尚。發動社區成員廣泛參與,以互相幫助的方式來開展社區服務活動’;地域性即社區服務的對象穩定,并有一定的區域范圍的限制。這四點特性,毫無例外都可以在網絡的互動中展開。

(3)社區文化管理信息化。通過社區網絡的建設,社區便完全可以通過視頻點播來為整個社區用戶增加一些對應的講座及教程以供社區用戶點播學習。諸如社區學院、繼續教育中心、培訓中心以及代表今后發展方向并利用網絡進行教學的遠程教育中心等教育機構都可以在網絡上實現,提高社區居民參與學習的熱情。使廣大社區居民的素質得到提高。同時社區還可以將近期舉辦的文體活動通過網絡公布于眾,由社區居民自行選擇并決定參加與否,以方便社區管理者提前確定參加的人員數目,從而設計更加細致的策劃工作,省時省力。例如唱歌、跳舞、音樂、繪畫、書法、戲劇、讀書等。

3、保證社區的輔助設施信息化建設更加細致化

篇(3)

【中圖分類號】R197.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6-0554-01

隨著醫療體制的逐步深入,劉斌堡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自2007年3月經延慶縣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批準在劉斌堡鄉衛生院的基礎上更名而成,存在起點低、人員少、技術力量薄弱的特點。轄區面積130平方公里,行政村16個,常住人口7241人;2011年本服務中心編制人員18人,其中主任1人(兼內科),副主任1人(兼外科)、會計1人(兼醫保辦),出納1人(兼統計科),司機1人(兼后勤管理),護理2人(1人兼公共衛生、1人兼健康檔案管理),藥房3人(同時兼掛號室收費室),檢驗1人(兼心電、超聲、放射),中醫3人,全科醫師2人,預防保健1人,婦幼保健1人。這樣每人身兼數職的現象在基層醫療機構普遍存在,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管理單位,給管理者提出了挑戰。

1 健全內部制度建設,強健管理利刃

醫院內部制度是指在醫院內部用來約束和協調醫院職工行為、活動程序和方法的規范。醫院制度建設是醫院管理的關鍵之一,醫院內部制度的制訂與完善、執行與維護,涉及醫院每一位員工[1]。作為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管理者,絕大多數是從醫療專業業務優秀者中選拔的,沒有系統的管理理論體系,沒有實踐積累的管理經驗,一直以來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工作依靠慣性運轉,個自為科,內部管理存在很大的隨意性。在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各項制度的制訂往往流于形式,常用來應對上級部門的工作檢查,之后被束之高閣。制度的建立沒有從自身工作實際出發,不符合本單位實際情況,就起不到對工作的規范和對人的約束。由于身處基層,醫療信息化程度處于起始階段,很多工作處于人工手工狀態,如果事先沒有相關制度作支撐,沒有明確誰干什么、怎樣干,發生問題后處理無依據,給管理者帶來很多弊病,使單位管理易出現混亂,自律性強的職工敬業勤奮,自律性差的職工馬虎粗心,長期下去必會導致單位風氣不正、管理者的威信下降,直接導致患者滿意度低。自2009年起我單位從新修訂單位管理制度達50余項,從單位實際工作入手,從中心主任到保潔工、從早晨接班到24小時后的交班,所有人員在工作期間的行為都有相關制度進行規范和管理。

2 公開告知、設定期限,體現人文化管理

對于新進入單位的職工必須要做好崗前教育,將單位所有的規章制度進行充分告知,重要的制度可人手一份。新修訂的制度,要在職工會上進行宣讀、并逐條解釋,使每名職工明白制度的要求及獎懲標準,同時針對新制度所要管理的人員及事件的眾寡多少,來確定制度的實施時間。以前我單位對上班時間必須堅守崗位也有明確規定,但由于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地處農村,下午就診的患者不多,醫務人員容易串崗聊天,管理人員礙于情面便在不影響工作的情況下未予以警告制止,沉默就等于退讓,串崗聊天之風就愈演愈烈,管理者就很難將此項制度執行到位。直到有一天,一名醫生因串崗遭到患者的投訴,管理者抓住這一機會重新規定上班串崗聊天被發現者,一次扣績效獎金100元,此規定一周后實施,在一周內上班串崗聊天被發現者只進行批評警告不扣績效獎金。一周后在上班期間串崗聊天的人幾乎沒有了,都堅守崗位,也沒有人被扣績效獎金。

3 嚴格落實制度,賞罰分明

服務中心十分重視保護職工的正當利益,一項制度從開始實施就要嚴格的執行,并且隨時進行落實情況的督導,我中心主任每周不定期督察兩次,副主任每周檢查三次,對于違反制度的職工進行相應的教育處罰。職工對處罰有意見可以提出,院部組織相關人員進行徹底調查,院務會進行仲裁,最后讓受罰者信服。

通過幾年的努力,我單位門診量由2009年的15715人次增長到2011年20247人次,增幅達28.84%;業務收入由2009年84.60萬元增長到2011年的139.88萬元,增幅達66.05%。在2011年縣政府的農村居民滿意度調查中,我轄區居民滿意度在15家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名列榜首,滿意度達95%。

篇(4)

作者簡介:李明珠,天津市濱海新區胡家園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

一、“村改居”的內涵

“村改居”隨著社會經濟和城市化進程的發展應運而生,具體指的是:撤銷以往的農村組織,更改為城市居民社區委員會,借助管理城市居民的方法,對“村改居”展開管理。從利益分配角度而言,“村改居”屬于對社會利益的一種再分配形式,指的是:重新劃定進程農民在社會上的地位和利益分配形式。從政策上而言,“村改居”社區的居民屬于城市人;但從實際利益角度而言,他們與真正的城市居民所享受的待遇有所不同。而“村改居”要切實保障“村改居”人員的基本權益,提高“村改居”人員的社會地位,使其享受到與城市居民一樣的高品質、高水平的生活,最終實現“村改居“追求社會發展與進步的目標。

二、新型社區基本環境、治理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基本現狀

在城市化過程中,“村改居”社區在形式上已基本完成了由農民轉變為居民,農村轉變為社區,集體土地轉變為國有土地,集體經濟轉變為股份經濟的“四個轉變”。雖然“村改居”在形式將村委會的牌子換成居委會,在角色上宣布農民變為城市居民,在居住形式上由散落居住的平房庭院變成環境優美,配套完善的城市高層小區,但在社區形態又表現出諸多鄉村社區的特性,具有明顯的過渡性,異質性和不穩定性。

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村改居”社區的數量及其集聚的規模也將越來越龐大,并將成為未來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運行與治理狀況也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城市發展和社區管理的水平。通過對“村轉居”社區調研發現,其“亦村亦城”的特點存在著諸多問題,嚴重制約和影響著社區治理的轉型和發展以及社區居民的政治經濟利益的實現。因此,發現目前“村改居”進程中的問題并對其進行深刻剖析,從而為探尋新型城市化發展的社區治理對策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二)新型社區治理現狀及其中存在的問題

“村改居”這種新型的管理組織,隨著社會經濟和城市化進程的發展應運而生,其成員由失去土地后的農民組成。“村改居”作為一種新型的管理組織,在實際運作過程,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1.“村改居”是農村向城市過渡的一個特殊階段,此時的“社區居委會”行政化色彩偏重,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組織機構行政化。由于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政府對居民委員會的定位實際上有偏差,居委會在內部設置和職能上,基本上仍按上下對口模式,被納入政府的管理體系之內,并沒有體現社區的實際情況和居民群眾的實際需求進行設置,而居委會無論履行何種功能,都具有“金字塔式”行政化等級結構的組織特征,使居委會儼然貌似政府的派出機構,而不是群眾性自治組織。有的政府部門,打著“某某工作進社區”的旗號,把工作延伸或直接推向社區,社區居委會便成了一根針,萬事都要從這個根針的“針眼”穿過,于是居委會常常忙于上級督辦的任務,致使居民自治管理的空間不斷減少。

第二,人員安排的行政化。在實際工作中,現在社區居委會主要人員存在著“民選”和“街聘”的雙重身份現象。一方面,“街聘”的方式明顯提高了居委會干部的文化素質文化,使年齡結構年輕化,增強了居委會工作的活力,但也由于應聘人員年紀輕、社會經驗不足以及就業求職心態的影響,存在對社區工作的責任心不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限等問題,因而得不到社區成員的認同。另一方面,由于采取形式,居民對下派和招聘的居委會工作人員替代原有居民認同度高的工作人員,有被強加的感覺而產生抵觸情緒,因此致使“街聘” 在選舉中落選;此外,“街聘”的社區工作人員享受的待遇和保障與其他非聘人員之間的反差較大,也導致這些居委會干部的思想波動和工作上的攀比。

第三,組織職能的行政化。居委會在日常工作中偏向滿足于完成上面布置的工作,而為居民群眾需求考慮的職能越來越少。機關部門把社區居委會當作下屬單位,把社區當成一個筐,什么都往里裝,上面大量的行政事務和社會事務集中在社區居委會頭上。長此以往,居委會也從根本上忽略了原本的自治組織屬性,把自己看成是政府組織的一員,把政府的行政力量和工作內容向下延伸,于是便造成了居委會在日常工作中偏向滿足于完成上面布置的工作,而為居民群眾需求考慮的職能越來越少。目前社區居委會所有工作幾乎年年都有評比和考核,考核部門涉及黨委、政府的幾十個有關職能部門。這樣,社區居委會及其成員的工作業績主要取決于政府及各部門的認同,而不是社區居委會和居民群眾的認可,這樣就偏離了社區居委會作為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的自然屬性和本質要求,與居委會制度安排的初衷已相去甚遠。

第四,工作方式的行政化。社區居委會的主要工作就是解決社區問題、服務居民群眾,但其工作方式行政化以后,在實際工作中根本無暇顧及居民群眾的意見和需求,既不能很好地服務居民,也不能很好地與居民溝通,在工作中也得不到居民的支持。社區居委會的部分工作人員不適應社區工作的要求,在工作方式存在著機關化傾向,習慣于8小時坐班制,積極主動服務的少,在無形中拉大了社區同居民群眾的距離。時間一長,這樣的社區居委會也就得不到廣大居民的認可。

2.居住環境的改變影響了居民參與自治的意識和熱情。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和城市改造建設,居民的流動性加大,人們漸漸離開原來熟悉的生活環境,新的居住模式從客觀上限制了社區居民之間能廣泛而頻繁的交往,形成了“老死不相往來”的狀況。同時,社區居民在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都有很大差異。這也是現代社會人們很難象原來村落平房式的居住環境那樣維持較長時間的聯系,社區內鄰里間的情感淡漠,影響了居民之間的交往,進而影響了居民的社區參與意識和熱情。盡管“村改居”后,設置了社會為居民提供各項服務,但村民并未完全擺脫有事找村干部的心理依賴。此外,很多“村改居”的居民都具備較強的政治參與意識,但卻未將意識付諸于行動。 3.社區自治組織發展速度比較緩慢。“村改居”社區的居民大多是失地的農民,該群體存在年齡偏大,文化水平不高等特征,對規章制度缺乏正確的了解,參與自治組織管理活動的意識不強。大部分居民都不了解社區的主要功能,尤其是外來人口,導致社區事務缺乏關注度。自發性的群體組織大多由具有共同愛好的居民組成,缺乏系統性的規劃,其管理過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4.“單位制”的體制環境影響了社區參與的積極性。在長期計劃經濟體制下,“單位制”的后續影響制約著我國居民社區參與,由于各種利益和資源都集中在政府及其附屬的單位中,個人的利益絕大部分都是依靠單位來實現,在利益和情感的依賴上基本沒有“社區”的概念,居民的社區意識淡漠,導致普遍的社區參與積極性不高。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單位人”逐步轉變為“社會人”,居民的利益關系逐漸由單位轉入社區,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個人對單位的依賴。但居民的單位情結不會立即消逝,這仍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居民社區參與的積極性。

三、“村改居”社區問題的主要解決對策

“村改居”作為一種新型的管理組織,“村改居”隨著社會經濟和城市化進程的發展應運而生。從當前“村改居”社區管理狀況來看,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有效的規劃。相關管理人員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做好社區管理改革工作。

(一)淡化社區的政治色彩,強化社會的服務功能

從街道社區當前的管理模式來看,基本遵循了至上而下的領導與被領導管理原則,即:社區受街道辦事處的領導,按照街道辦事處安排的任務行事,這不利于社會服務功能的發揮。對此,應該按照“政社分開”原則,重新定位政府與街道、社區之間的關系,為社會服務功能的有效發揮,提供良好環境。居委會的主要工作在于:通過行使管理職能,為社區居民提供各項服務,同時重新構建社區與基層政府之的關系。政府應轉變自身對社區的指導方式,從政策、財務等方面支持社區工作,而不應該過度地干涉社區事務。作為社區服務管理人員,不僅要認真完成上級安排的各項任務,更重要的是強化自身的服務管理職能,切實為居民辦好事、辦實事,努力做好社區管理工作。

(二)健全社區居民政治參與制度,完善居民自治管理體系

篇(5)

一、關于 “農民自我組織”的概念

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在新農村建設中應該發揮主體作用,而分散、無組織的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是難以得到充分發揮的。因此,研究認為,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民自我組織”,就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中,農民通過正式的方式(村民自治制度)和非正式的方式(組建和參加農村各種合作組織、文化娛樂組織、社會化服務組織等)組織起來,集體行動,增加作為新農村建設主體的能力。

二、貧困地區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民自我組織能力建設現狀及評價

(一)農民自我組織參與村民自治的能力越來越強,效果越來越好。研究發現,貧困地區在新農村建設中,基本做到了建立健全了村民自治機制,規范村“兩委”工作,完善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等民主決策制度;完善“一事一議”制度,把群眾關心的公共事業建設等大事納入“一事一議”,并歸檔上墻;設置公示欄,實行黨務、村務、政務、財務“四公開”。

(二)農民自我組織解決村公共事務的能力越來越強。來自研究案例發現,M村是C縣縣級試點村,為了解決進寨道路爛、下雨非常泥濘的問題,今年年初兩個村民組由組長出面,召集大家協商,硬化進寨路,由于農戶勞動力基本上都外出了,大家愿意出錢而不愿投工投勞,采取自愿的原則農戶有的捐100元,有的捐200元(路程遠些),有的捐款50元,請施工隊伍來修建。其中硬化一共用了90多噸水泥,其中縣相關部門(黨建幫扶聯系部門)提供了60噸,捐款買了30噸水泥。有重大決策時兩個組長召集大家協商決定,帳目向村民公開。目前,一條干凈寬敞的水泥路面已經修好。這樣的例子在其他地方的實踐中還有很多,都充分說明了貧困地區新農村建設中,農民自我組織解決村公共事務的能力越來越強。

(三)農民自我組織農村合作組織(或協會)的能力越來越強,并帶動收入的增加。貧困地區新農村建設中,越來越多的由農民自我組織的農村合作組織(協會)不斷建立、完善和發展,對產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起到重要的重要。來自研究的4個縣5個村514戶農戶問卷調查發現,76.1%的調查對象認為本村有經濟合作組織或協會,這其中又有80.3%的人表示參加了活動。

(四)農民自我組織農村文化娛樂的能力越來越強,豐富了精神生活。農民文化娛樂能在潛移默化中倡導鄉風文明。貧困地區新農村建設中,許多農村都活躍著一些自娛自樂的民間文藝團體,深受群眾喜愛,例如具有民族風情的燈會、花會、賽歌會、家庭演唱隊、老年合唱團等等。這些組織開展的各項活動,不僅豐富了農民的業余文化生活,開闊了農民的視野,還化解了不同程度的利益矛盾和沖突,保障農村社會的平穩發展,從而推進鄉風文明建設。從貧困地區新農村建設中的民間文化娛樂活動的發展來看,組織的文化娛樂活動越來越多,得到廣大村民的支持和參與。

三、提高貧困地區新農村建設中農民自我組織能力的途徑和方法

(一)不斷加強以黨支部為核心的農村正式組織建設,創新以村務公開為內容的民主管理制度。要進一步規范村民參與民主選舉的程序,建立農民、鄉鎮政府共同參與的監督機制;要完善村民參與新農村建設決策的機制,從決策程序、人員比例等方面根據各村實際情況做出具體規定;要建立和完善新農村建設理事會,提高村民參與新農村建設項目實施、事務管理和監督的積極性和有效性。

篇(6)

【中圖分類號】R5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4)2-0524-01

近年來高血壓病等慢性疾病發病率和患病率逐年上升,已經成為威脅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給個人、家庭、社會帶來很大的負擔[1]。社區衛生服務在社區慢性病的防治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夠及時為他們提供醫療保健服務,同時利用電腦化的管理使得管理人員根據電腦的提示按時對患者進行訪視。為了更好地規范社區慢性疾病的綜合防治工作,特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所在大型社區采用人-機結合的管理模式進行了為期3年的綜合防治,現將研究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2011年1月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所在大型社區選取300名高血壓病人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160名,女性患者140名,患者的年齡范圍為36~62歲,患者的平均年齡為(47.50±1.25)歲,對病人的管理時段為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2011年底對300名高血壓病人進行摸底調查,將患者資料輸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統一使用的杭州市社區衛生服務信息系統進行統一管理。所選取的患者均取得他們的知情同意,排除患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惡性腫瘤、活動性肝炎、有精神病史和精神病家族史患者以及妊娠期、哺乳期婦女。使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方面經統計學比較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對選取的120例高血壓病患者實行分片責任制,將患者分為若干片,分屬不同的全科醫生管理。醫生根據患者的年齡、性別、健康狀況等進行分類管理,并將高血壓病人的家庭狀況、身體狀態、生活習慣等資料詳細的輸入電腦。醫生針對高血壓病人在心理、生理、行為、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給予合理的建議,經過反復溝通使患者接受所提出的建議。醫生還要經常組織患者參加適宜的娛樂活動,給他們定期進行健康講座,讓患者定期參加體檢。醫生每次將患者的相關資料輸入電腦,電腦會得出高血壓病的分級,同時提出相應的建議。醫生按照電腦的提示按時對患者進行健康指導,對癥用藥,及時處理問題。

1.3療效評定標準[2]:對患者在防治前和防治后的血壓控制達標情況進行比較,評定標準分為達標、基本達標、不達標。達標:患者血壓穩定;基本達標:患者血壓基本穩定;不達標:患者血壓波動大,其中達標率=達標率+基本達標率。

1.4統計學處理 統計分析時采用spss17.0軟件分析,用 檢驗計數資料,以p

2 結果

對患者在進行防止前和防治后的血壓控制達標情況進行比較,患者在防治后的血壓達標率(91.67%)明顯好于患者在防治前的血壓達標率(53.33%),兩組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患者在防治前、后的血壓達標率比較 例(%)

3 討論

高血壓病的防治工作一直是社區衛生服務的重要工作之一,防治工作的有效實施可以為居民創造一個健康的環境,對高血壓病的防治有著積極的作用[3]。通過對社區高血壓病人進行人-機結合管理模式,將患者的資料輸入電腦,電腦對患者自動進行分級和制定防治方案,每位病人的病情、診療過程、高血壓的等級評估等多種指標都能在電腦中顯示,能夠體現管理的系統性和科學性,極大程度上提高管理效率[4]。針對不同的病人采用不同的干預措施,通過向病人傳授高血壓病的相關知識,讓病人對自己的疾病有著更好的了解,從而更加注意自己的病情。

造成高血壓疾病的原因有很多,但如果能夠采取積極有效的預防措施則能有效的控制高血壓的發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員還應該多指導高血壓病人的日常生活中的飲食療法,還要多鼓勵病人進行適度的體育鍛煉,從而降低導致高血壓的危險因素[5]。

綜上所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機結合管理模式在社區高血壓病防治中有著重要的作用,能夠增加患者對疾病的了解,持續、有效的落實高血壓病的防治工作,從而降低疾病高發的情況,值得在臨床中大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俊清,安莉.高血壓患者的健康教育實施和體會[J].中國醫學創新,2009,6(30):176-178.

[2]李儉,侯惠鳳,張璇.鎮村一體化管理在社區高血壓病防治中的作用[J].華夏醫學,2013,26(3):496-500.

篇(7)

【中圖分類號】G728.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23-0027-03

一 前言

社區是城鄉的基層,是社會的縮影。社區教育是構建學習型社會的前沿陣地和實踐領域。社區教育是提高廣大勞動者素質和技能水平、提高人力資源開發的深度和廣度的重要手段,是實現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的切入點和重要途徑。可以說,終身教育的落實,有賴于社區教育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學習化社會的建立,亦有賴于學習化社區作為其堅實的基礎。

我國社區教育經過多年的發展,正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體系,并在經濟和社會發展進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因此,探討如何更有效地發揮社區教育在我國學習型社會建設中的作用,對于正在走向成熟的中國社區教育顯得十分必要。社區教育要想得到進一步深入與提升,思路可以多種,模式可以多樣,但其重要的一條途徑就是充分利用現代遠程教育的優勢,構筑全民終身教育學習的組織網絡、信息網體系。

社區教育與遠程教育都是終身教育、學習型社會的重要形式和基本載體。實現社區教育與遠程教育的聯手與合作,既是各類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優化,又是教育手段和路徑的組合與搭配,兩者相結合必將為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形成學習型社會發揮更大更好的作用。電大作為我國遠程教育的主體之一和骨干力量,開展社區教育是今后發展的必然趨勢。

奉化電大是寧波電大的分校,多年來,在開展社區教育的過程中,以電大開放教育理念為指引,創設了以網絡學習為主導的數字化社區教育,為外來務工人員建立了學習支持服務基地,從而推動了奉化市全民學習的開展,使縣級電大真正成為終身教育的主導,在學習型社會構建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二 奉化電大參與社區教育的實踐

1.項目的介紹

奉化電大于2010年6月被評為全國示范性基層電大,其后續建設項目為:“奉化電大力邦社區學習支持服務基地”,該建設項目目的是依托電大豐富的教學資源、優質的教學支持服務、有效的教學管理和良好的社會信譽,借助現代化遠程教學手段,在外來務工人員(以下簡稱“新奉化人”)聚居地奉化市西塢街道力邦社區,建立奉化電大學習支持服務基地,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平臺,送“學”上門,為“新奉化人”服務,提高“新奉化人”綜合素質,使他們真正融入當地社會,促進奉化和諧社會的建設;為奉化電大辦學探索新途徑、增加新增長點。

2.項目建設的主要內容

第一,基地硬件建設:在力邦社區新建多媒體教室一個,配置30臺電腦,具有上網及雙向視頻功能;多媒體教室以10兆帶寬專線接入公網,保證在線學習的順暢。

第二,基地教學資源建設:一是學歷教育資源建設。主要是基地網絡平臺實現和“電大在線”平臺鏈接,共享中央電大、寧波電大教學資源;二是非學歷教育資源。著力整合適合“力邦村”學生實際的培訓資源。

第三,基地服務指標:非學歷培訓。每年完成4期非學歷教育培訓,年培訓1200人次;學歷教育。開放教育每季招收“力邦村”村民30人以上,形成150人以上的在校生規模。

第四,基地運作方式:“五整合、三制度”。五整合指基地資源的整合,人力資源的整合,信息資源的整合、企業資源的整合和管理資源的整合。通過五整合,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為“新奉化人”提供學習支持服務;三制度指導師制度、上門幫學制度和網上互動制度。通過建立三個制度,幫助就讀開放教育的力邦社區居民順利完成學業。

3.建設項目實施以來取得的主要成效

第一,非學歷培訓工作成績斐然。2010年以來,我們與力邦社區聯合積極開展非學歷培訓活動,培訓效果顯著。

充實了培訓內容。高中學歷教育班是力邦社區的傳統項目,以前是為“新奉化人”獲得高中文憑而開設的。我們與力邦社區聯合開展培訓活動后,參照中央電大開放教育專科“雙證制改造計劃”的做法,把高中學歷教育班更名為“雙證制高中文化培訓班”,使學生在獲得高中文憑的同時,還可獲得一種職業資格證書,如:家政服務證書、電腦初級證書(電腦培訓輔導教師均由我校信息中心教師擔任)等,增強“新奉化人”就業競爭力,深受社區居民歡迎,培訓人數逐次遞增。

創新了培訓方式。為提高參加培訓人員的興趣,根據培訓項目和培訓對象的特點,我們不斷創新培訓方式,2010年采用了PLA(互動參與式)培訓方式。特別是在“青春期健康教育”培訓中,根據青年人特點,培訓活動采用“游戲”方式,讓每一個學員都參加“游戲”,從“游戲”活動中悟出青春期健康知識真諦,深受青年人歡迎,培訓效果良好。

開發了培訓項目。“新奉化人”剛到奉化,與奉化本地人交流存在語言障礙。針對這一情況,我們舉辦了“奉化方言”培訓班,兼職教師楊優贊自編了15000余字的培訓教材,其主要內容為:奉化方言特點;奉化方言發音、詞、短語、諺語、俗語與普通話的關系。該培訓班開設后深受“新奉化人”歡迎,報名者踴躍,第一期報名85人,通過培訓解決了“新奉化人”與本地人的語言溝通問題,加快了“新奉化人”融入當地大社會的進度。

第二,學歷教育規模逐年擴大。由于我們“送教上門”,為力邦社區就讀電大的居民提供人本、貼心、周到的學習支持服務,這種教與學的模式受到了社區居民的歡迎;另一方面,每季開放教育招生工作得到了力邦社區的大力支持,在社區宣傳欄張貼招生宣傳廣告,在社區網站招生信息,在社區廣場設攤進行現場招生宣傳活動,使開放教育這一品牌在力邦社區更響亮,報讀開放教育人數逐年增加。

第三,形成了學習支持服務基地運作模式。經過一年多實踐和研究,已初步形成了學習支持服務基地“五整合、一平臺、三制度”的運作模式。五整合即基地資源的整合、人力資源的整合、信息資源的整合、企業資源的整合和管理資源的整合;一平臺指網絡平臺;三制度指網上互動制度、上門幫學制度和導師制度。通過整合五種資源,建設一個平臺,建立三個制度的運作,確保基地服務工作的有效實施。采用這一模式,基地學習支持服務工作就具有組織機構健全、人員落實、職責明確、思路清晰和條件保障等特點,支持服務活動實現了平臺網絡化、內容系列化、形式多樣化、師資多元化、過程服務化的目標,極大地提高了支持服務的效率,為全體“新奉化人”服務提供了實踐樣式。

第四,提升了“新奉化人”的素質。我校歷來重視對“新奉化人”的學習支持服務工作,力邦社區學習支持服務基地的建成,進一步促進了學習支持服務工作的有效實施,力邦社區居民的綜合素質得到了較快提升。今年4月份統計,力邦社區居民中具有高中學歷的人數占居民總數的51.5%,比2009年(2009年2月份統計)提高了4.5個百分點,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占11.9%,比2009年提高了3.9個百分點。提高了居民就業(創業)競爭力。通過形式多樣的培訓,提高了居民的技能水平、交流能力、文明程度和團隊合作意識,受到了用人單位的歡迎和重用,一部分居民的職務得到了提升,一部分居民由一線工人成功轉型為管理人員,一部分居民創業成功。

三 依托縣級電大進一步做好社區教育的思考

奉化電大在社區教育中具有某種創新性質的嘗試與探索,為學習型社會建設提供了借鑒與參考,無疑有助于積累經驗、發現問題、完善思路、凝聚力量、推動創新,同時充分說明電大遠程教育作為一種社會化教育服務的提供方式和重要途徑正在學習型社會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我們更應清醒地認識到,縣級電大開展社區教育,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面臨理念、體制、經費和機制溝通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地影響了縣級電大參與社區教育的廣度和深度,必須采取措施加以解決。

1.進一步電大參與社區教育的理順管理體制

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強化社區教育的政策指導和工作統籌。政府要加強管理、規范辦學,使其形成有利于統籌規劃、合理分工、優勢互補、優化整合的管理模式。按照“黨的領導有力、行政管理有序、各方廣泛參與”的目標以及“黨政合力、責任到位、上下配合、齊抓共管”的原則,建立由黨委、政府的分管領導以及相關部門負責人組成的社區教育工作委員會,在相應的教育行政部門設立辦公室,全面負責、協調推進本區域內社區教育工作的開展。同時,要按照相關部門的工作職責,明確各部門在發展社區教育中的職責。做到分工明確、職責清晰、工作到位、獎罰分明。要充分利用電大多年來形成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建立起一整套更加貼近社會成員的學習需求,為全民終身學習、自主學習提供支持服務的社區教育管理體系。建議成立中央電大社區教育咨詢委員會等機構,為縣級電大開展社區教育提供決策支持和業務指導。只有建立和完善一套有效的管理體制和社區教育運行機制,才能更好地規劃統籌社區教育工作、協調各部門、整合社區內各類辦學資源,進而形成社區內教育資源的良性互動,實現社區教育與社區建設、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目的。要著力解決教育管理體制方面的問題,通過管理創新促進電大教育與社區教育同步發展。形成高效率的工作責任機制,在當地市委市政府的領導和統籌下,全面承擔起面向市民的社區教育任務。

2.發揮電大遠程教育優勢,進一步搭建數字化學習服務平臺

縣級電大參與社區教育,面臨生源的多樣性,必須改革教學內容,形成各有所需、各有所得的靈活的教學結構。可以發揮電大遠程教育優勢,爭取將遠程教育學習支持服務體系建設成一個能夠兼容各種教育層次、各種教育形態、各種教育方式、各種教育機構的數字化學習平臺。要加強社區教育課程資源的開發、整合、優化力度,建設社區教育課程資源庫和信息庫,為社區居民提供“學習超市”或“菜單點菜式”服務。例如:“新市民”要想在社會上有更好地發展,需要提高技術水平,如果一個新市民掌握了一流的數控操作技能或平面制作技能,就會有更廣闊的生存空間,就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奉化市民營經濟發達,絕大多數企業是中小企業,老板很多,這些人希望提高生活質量,希望活得更有意義,他們有養生、健身、書畫等方面的需求;在奉化,很多企業面臨著轉型,企業的員工只有不斷在學歷、技能上提高自己,才能達到崗位的標準,所以工作上的學習需求也越來越旺盛。這些需求的存在要求縣級電大借助于遠程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數字化學習搭建的平臺,平臺的內容豐富多彩,可以讓各類學習者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及生存發展需要自主選擇學習內容,自主安排學習進程,自主調整學習方式,自主評估學習效果,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學習者自身素質。在平臺中最多的是非學歷類的項目,其涵蓋的學習項目可分為崗位技能、生活保健、娛樂休閑、天文地理、軍事天地、婚姻家庭、圖書資料、文化藝術、子女養育、婚姻家庭、個人理財等。數字化學習平臺作為一種新型的智能化學習服務機構,其辦學的低成本、教學的高質量、受眾人群的普適性和學習內容的針對性特征,已進入公眾的視野并正在獲得人民群眾的認同,它將成為全民終身學習社會建設發展過程中的一種途徑選擇。

3.構建并完善數字化服務體系

縣級電大參與社區教育,應該貫穿電大系統辦學的理念,使縣級電大真正發揮統籌作用,縣級電大應該尋求各級政府的支持,著力構建社區教育四級網絡服務體系。這個體系的頂端是縣級電大,中端是鎮、街道社區教育中心,村民社區學校,尾端是家庭學習網吧,從而構成了“龍頭、龍身、龍尾”的協調機制,形成了“十分鐘社區教育服務圈”。依靠四級辦學網絡,分別建立起了不同規格、不同檔次的電子閱覽室、市民學習網吧、市民學習書吧等,并且全天候向城鄉市民開放,使數字化的學習場所遍布城鄉角角落落。縣級電大不僅為當地的社區教育工作起示范帶頭作用,還應該積極發揮指導服務的功能,協調下屬鎮、街道社區教育中心開展社區教育工作,起到了紐帶橋梁作用。根據目前的情況,還應該全面推進家庭學習網吧的建設,以徹底解決“數字化最后一公里的”問題,縣級電大全力開展上網培訓,解答諸如“QQ文件如何上傳”、“博客、微博怎么操作”等具體問題,提升市民的數字化學習能力,從而引領奉化數字化社區教育、終身教育向縱深發展。

4.在電大與社區教育之間建立有效溝通與銜接機制

電大涉足社區教育時,一定要考慮不同學習層次間有機銜接和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溝通,以不斷滿足學習者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和潛在的學習需要。同樣,我國社區教育發展要想融入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大背景、大環境中,就必須在開放的理念指導下,與電大遠程開放教育實現無縫銜接,推動教育培訓“立交橋”的構建。就目前的情況而言,應該建立繼續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實現不同類型學習成果的互認和銜接,具體的做法可以建立市民學分銀行,為破解電大教育與社區有效溝通與銜接的難題提供一條可資借鑒的新模式。學分銀行以數字化存儲、認證、消費為手段,通過網上建立個人學習賬戶,實現個人學習與終身學習的信息儲存、學分認證、學分兌換、學分消費、學習信用管理。學分銀行給市民的學習帶來極大方便。以前市民在各個培訓點參加學習,培訓機構之間的學習成果不能互認,有時為了獲得一張證書,不得不重復參加一些課程的學習,現在有了學分銀行,遇到不同學習機構的相同培訓課程,只要通過學習達到了該課程的學分,系統就會馬上予以互認,不受機構限制。通過學分銀行,社區教育實現了學歷教育和非學歷培訓之間的互通。

5.建立穩定的人員、經費保障機制

篇(8)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3)18-0017-04

專職心理教師作為中小學教師隊伍的一支新生力量,在最近幾年蓬勃發展,如何加強和完善對中小學專職心理教師的管理已經成為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環節。廈門市中小學專職心理教師隊伍從2003年的20多名發展到2012年底近200名。作者對廈門市湖里區專職中小學心理教師進行了調查,以期了解廈門市乃至其他地方中小學專職心理教師隊伍建設的基本情況。

一、湖里區中小學專職心理教師隊伍的基本情況

湖里區中小學專職心理教師調查統計結果(調查時間:2013年4月)。

備注:兼職其他工作欄目中,如果兼職多項工作則按班主任、學科教學、事務性工作、教研組長順序取第一項。

二、結果分析

(一)重視隊伍建設,專職心理教師基本配齊且按規定開課

從調查中可以看出,湖里區的小學專職心理教師配備率達到88%,已經基本配齊;中學專職心理教師按照編制可以配9人,實際有11人,配備率達122%。專職教師所在校均按規定開設心理課,說明教育主管部門很重視心理教師隊伍建設。2003年,廈門市在中小學開評心理學系列中級職稱;2004年,廈門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項編制,規定“完全中學和中等職業學校各增加2個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項編制,初級中學和小學各增加1個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項編制”。2009年,市教育局又出臺文件,要求各校必須開設心理課、配心理咨詢室,從師資、地點、時間等方面進行強有力的政策保障。部分學校除了按照規定配齊1名專職心理教師外,還多挪出1個編制增加專職心理教師職數。

(二)專業基本對口、學歷層次較高且碩士學歷比例小學高于中學

從統計結果看,小學專職心理教師畢業專業基本是心理學(74%)、教育學(13%)、醫學院醫學心理學及社會心理學等專業(13%),中學專職心理教師基本都是心理學(55%)和教育學(36%)專業。這些專業都與中小學心理教育工作對口。小學和中學專職心理教師學歷都在本科及以上,學歷層次都比較高,其中小學和中學專職心理教師碩士學歷分別占13%和9%,小學專職心理教師碩士學歷比例略高于中學,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學專職心理教師配備時間比較早,在中學專職心理教師基本配齊的情況下,不少研究生只好選擇到小學應聘。

(三)性別比例失調,隊伍過于年輕,人才梯隊建設不夠完善

從性別結構來看,小學和中學男教師比例分別為13%和9%,女教師占絕對主導地位,原因在于就讀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的女生比例遠遠高于男生,另外一些學校在招聘心理教師時考慮到女教師的溫柔、細心、耐心等人格特質,優先考慮女教師。實際上男、女教師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各有優勢,在招聘心理教師時要根據學校實際情況有所側重。

從教齡來看,5年以內教齡的專職心理教師比例小學和中學分別為70%和45%,與教齡相關的職稱則顯示,小學和中學的職稱基本以初級職稱為主。小學高級職稱13%、一級職稱74%、見習期13%;中學高級職稱18%,一級職稱18%,二級職稱55%,見習期9%。可見專職心理教師隊伍,尤其是小學專職心理教師普遍比較年輕,隊伍年齡結構不合理,這與廈門市這幾年加快配置專職心理教師隊伍進程有密切關系。

(四)專職不專,兼職普遍且待遇偏低

除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外,大部分中小學專職心理教師其實并不全職從事心理教育,他們還要兼職許多其他工作。其中,小學和中學專職心理教師兼任班主任工作的分別為35%和27%;兼職其他學科教學的小學和中學均為9%;兼職其他事務性工作的小學和中學分別為43%和36%,兼任教研組長、備課組長的小學13%,無兼職的小學沒有,中學為27%。在所有兼職中,兼職事務性工作在小學和中學比例最高,分別為43%和36%,主要有學籍管理、校醫、黨務、少先隊、圖書館、德育干事、辦公室、報賬員、工會等工作,同時,小學和中學各有9%的心理教師要兼任綜合學科、語文、思想品德等學科的教學工作。另外,在學校的工資待遇、職稱評聘等方面,從事心理教育的教師與其他學科教師相比,往往處于劣勢,這嚴重影響了他們對心理教育工作的認同,缺乏相應的榮譽感,將制約這支工作隊伍的成長壯大,使其難以走上職業化、專業化的發展軌道。

(五)專業成長問題突出

首先,專職心理教師缺少縱向和橫向交流學習的機會。由于隊伍年紀輕、教齡短、職稱低、經驗少,加上一所學校一般只有一個專職心理教師,沒有師徒傳承的縱向學習機會,專職心理教師的成長就成為獨自摸索、孤軍奮戰的模式;在橫向交流學習方面,雖然本區很早就聘有兩名有經驗的一線專職心理教師為小學、中學兼職心理教研員,在廈門市各區心理教研工作中開展最早、成效也比較顯著,但由于兼職教研員本身也有諸多工作,能做的也就是組織心理課教研而已,有深度的心理教研和心理咨詢督導還很有限,市級的心理教研比區級還晚,省級教研則剛起步,所以專業心理教師普遍缺少橫向交流學習機會。

其次,培訓體系不夠健全,培訓實效性不顯著。由教研部門安排的培訓,通常是心理學知識和理論的重復,缺少實際操作能力與輔導能力的訓練。而心理教師渴望的培訓,大部分是一些營業性機構舉辦的工作坊學習,這種工作坊學習人數少、重體驗、操作性也比較強,但學費動輒每人幾千上萬元,教育主管部門基本給不起,于是心理教師或者自掏腰包學習,或者自學理論,或者干脆放棄學習,這也影響到專職心理教師的專業成長。

三、思考與建議

(一)配置專職心理教師要有區域整體考慮和嚴格的準入制度

從整個區域配置來看,教師隊伍建設必須注意年齡結構和人才梯隊建設。教師隊伍應該是由“老馬識途”的老年、“中流砥柱”的中年、“奮發有為”的青年這三類教師按一定的比例組成,這樣才能發揮教師群體結構的優勢,使教育可持續發展。如果短時間內以大學畢業生配滿崗位,顯然不利于教師之間的傳、幫、帶,影響新教師的成長,也不利于教師隊伍的梯隊建設。另外,他們在崗的幾十年里,心理學畢業生將無機會進入該區域的中小學工作,將來這批教師同時退休,又會出現后繼無人、人才斷層的情況。因此,在考慮配置專職心理教師隊伍時,不應只招高校應屆畢業生,可以參照其他學科做法,招聘一些具有一線經驗、年富力強的專職心理教師,也可以讓本地區教育教學經驗豐富,具有一定輔導技能的教師經短期培訓后擔任學校心理教師,這樣才有利于區域內專職心理教師隊伍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要注意提高男教師的比例,優化性別結構。

心理健康教育是實踐性、操作性很強的專業,國外很強調實習或見習環節,美國對培養對象進行一年的實習訓練,英國規定要在一年的督導下專業實踐,法國規定理論課程完成后進行兩年的專業見習。而我國目前高校心理學專業學生實習時間短(規定8~10周,實際常只有6~8周),且大多是放羊式實習,大批教育教學實踐經驗匱乏的心理學專業畢業生直接上崗擔任專職心理教師,不僅其本人開展工作常倍感挫敗,學校對心理教師的高期望也常因此變成高失望。所以要在教師隊伍準入制度上做適當改革,可以借鑒國外做法,規定必須至少有一到兩年以上被督導的學校輔導經驗方可參與招聘,以此提高專職心理教師的實踐能力。

(二)出臺規范化的管理措施,明確崗位、待遇和考核標準

針對一些學校領導對心理教育、心理教師有誤解,專職心理教師被挪用,崗位和待遇隨意化的普遍現象,有關中小學專職心理教師隊伍建設的政策法規存在明顯不足情況,各地教育主管部門有必要出臺規范化的管理措施,明確專職心理教師的崗位、待遇和考核標準。

首先,要讓心理教師有屬于自己的課堂陣地。只有開設心理課才能促進心理教育工作的開展。但不少學校招專職心理教師卻不開心理課,專職心理教師被安排上語文、數學、信息、品社、思想品德的不在少數,往往學校中缺哪科教師或哪個教師休產假、病假等就立即讓心理教師頂崗而上,心理教師扮演全能救火隊員的角色。針對此,2009年廈門市教育局印發了《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規定:“從2010年開始,各校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配備情況列入市、區兩級文明學校暨素質教育督導評估內容”,“中小學必須開設心理課”,市、區督導室專門下校檢查,才保證了專職心理教師都能有屬于自己的課堂。

其次,要取消不合理的兼職。目前專職心理教師“被兼職”相當普遍,其中兼職最多的就是事務性工作,其次是班主任、其他學科教學等。作為學校領導,學校事務性工作多,心理教師又大多是年輕人,兼職一點其他工作可適當鍛煉也無可厚非,但所安排的兼職工作首先不能喧賓奪主,不能占用心理教師太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使他們有足夠的精力從事心理教育及研究;也不能和心理教師的角色有沖突,如德育處工作、各種檢查評比等。作為新教師,適當的班主任工作經驗有助于增加對學生的了解,有助于今后的心理教育工作,但不宜長時間擔任,這樣將不利于心理教師的成長,也不利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

再次,明確專職心理教師的待遇、考核標準。目前心理教師的待遇,各校都沒有統一標準,一個普遍的現象是占心理教師工作內容很大比例的心理講座和咨詢輔導工作不被納入工作量或者只算很少的一部分,心理課則被要求要和政治歷史等學科一樣上14節以上才算滿工作量。所以要制定區域性的心理健康教師的崗位待遇和考核標準。按照統一加靈活的標準,對課時量、心理咨詢輔導、心理講座、心理專題活動等統籌規劃,并鼓勵學校根據實際情況在一定幅度內靈活調整。

最后,制定學校心理輔導設施標準。要撥出經費并保證學校心理輔導設施完備。要組織有關專家對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行定期督導與考核,并把此項考核作為評價學校工作的一項重要指標。

(三)建立健全區域性教研平臺,重視專業化培訓

針對大多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孤軍奮戰的狀況,區教師進修學校應有專人負責開展區域性的心理教研活動,心理教師定期一起備課教研、研討問題、同行督導等并實行資源共享。在還不具備開展心理教研條件的地方,專職心理教師可以通過和自己專業水平接近的同行組建專業學習共同體,同伴互助共成長。

目前在職心理教師的培訓,最缺乏的內容不是理論知識,而是實踐操作以及個案咨詢督導。有條件的地方可為每個心理教師聘任咨詢督導,條件不具備的則要開展同行相互督導。培訓方式上要避免單一的“講座”“報告”方式,盡量采用體驗式工作坊培訓,因為這種重體驗交流分享的工作坊模式對提高教師從事心理輔導活動的能力具有顯著效果。由于隊伍人員專業水平參差不齊,所以培訓時也要設計不同層次的培訓。

(四)專職心理教師要有職業生涯規劃及成長意識

目前專職心理教師的職業之路有些崎嶇不平,很多工作都在探索之中,很少有前人的經驗可以借鑒,但我們也要看到心理健康教育是“朝陽事業”。專職心理教師可以通過借鑒其他學科優秀教師的經歷、樹立自己身邊的榜樣、多與同行交流等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規劃,有了規劃和目標,路才能走得更遠、更寬;專職心理教師還要有不斷成長的意識,要通過多種途徑,不斷地學習積累,補充自己的心理能量,不斷提升人格素養,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心理導師。

總之,在中小學配置專業心理教師要有區域整體考慮,還要盡快解決好專業心理教師的崗位職責和職稱、待遇問題以及專業成長問題。只有創設一個責、權、利相統一的管理環境,才能使這支隊伍不斷得到鞏固和壯大,從而使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順利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程靈,梁美鳳.中小學心理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思考與建議——基于福建省371名中小學校長、班主任、心理教師的調查分析[J].龍巖學院學報,2010,6.

[2]馬曉晶.試析促進中小學心理教師專業成長的對策研究[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1,9.

篇(9)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5)06-0208-02

冠心病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這種疾病發病率較高,且在老年人中比較常見,它是由于冠狀動脈狹窄以及供血不足等引起的,患者發病后臨床上主要以氣短、心悸、焦慮等,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目前,臨床上對于社區冠心病尚缺乏理想的治療方法,常規方法更多的以阿司匹林治療為主,這種方法雖然能夠改善患者癥狀,但是患者長期使用阿司匹林容易產生乏力、血壓下降等,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近年來,復方丹參滴丸聯合阿司匹林在社區冠心病患者康復管理中廣為使用,且效果理想[1]。為了探討復方丹參滴丸聯合阿司匹林在社區冠心病患者康復管理中的臨床效果。對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80例社區冠心病患者資料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對我院收治的80例社區冠心病患者資料進行分析,根據不同治療方案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實驗組有患者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齡為(52.4~89.7)歲,平均年齡為(65.1±0.3)歲,患者從發病到入院護理時間為(1.1-8.9)年,平均病程為(2.2±0.5)年;對照組有患者40例,男27例,女13例,患者年齡為(50.7~88.5)歲,平均年齡為(68.4±1.3)歲,患者從發病到入院治療時間為(1.2-7.8)年,平均病程為(2.4±0.6)年。患者對治療方案、護理措施等有知情權,患者年齡、病程等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入選患者均記錄其病史,并做好治療前的檢查,如:血常規、尿常規、血脂、血糖等。對確診患者給予降低血糖、降壓等綜合治療。對照組采用阿司匹林治療,方法如下:根據患者臨床癥狀、病史等每次口服100mg阿司匹林腸溶片(上海海虹實業(集 團)巢 湖今辰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34021119),每天1次,連續服用1個月。實驗組聯合復方丹參滴丸治療,方法如下:根據患者臨床癥狀、病史等每次口服8丸復方丹參滴丸(天士力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Z10950111),每天3次,連續使用一個月[2]。

1.3統計學方法

搜集的數據采用SPSS16軟件分析,計數資料行卡方檢驗,采用n(%)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采用(均數±方差)表示,P

2 結果

本次研究中,兩組患者治療前血脂指標如:TC、TG、HDL-C、LDL-C等差異不顯著(P>0.05);實驗組治療后TC、TG、LDL-C指標顯著低于對照組(P

3.討論

冠心病是社區常見的慢性疾病,這種疾病發病率較高,且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其發病率出現上升趨勢,患者發病后臨床癥狀顯著,患者如果不采取積極有效的方法治療將會誘發其他疾病,嚴重者將威脅其生命。近年來,復方丹參滴丸聯合阿司匹林在社區冠心病患者中廣為使用,且效果理想。本次研究中,兩組患者治療前血脂指標如:TC、TG、HDL-C、LDL-C等差異不顯著(P>0.05);實驗組治療后TC、TG、LDL-C指標顯著低于對照組(P

綜上所述,社區冠心病患者康復管理中采用復方丹參滴丸聯合阿司匹林治療效果理想,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苗成龍.復方丹參滴丸與硝酸甘油聯合治療老年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療效研究[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2(16):14-16.

篇(10)

【中圖分類號】 R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4)03-104-2

一、研究背景

根據江蘇省衛生廳《關于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實施有效工時績效考核的指導意見(蘇衛社婦【2013】6號)》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國家和省深化醫改的部署要求,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原則,引入“有效工時”概念,建立健全以服務數量、服務質量、群眾滿意度為核心內容的新型考核指標體系,完善科學規范、便于操作的績效考核機制,實行多勞多得、優勞優酬,激發廣大醫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建立和完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運行新機制,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促進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健康可持續發展,保障居民公平享有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實施“收支兩條線”管理運行機制,需要解決一個既體現公益性又調動積極性的問題,就是建立有效的“績效考核”評估機制,以“有效工時”為主的績效考核機制最大限度的體現了“多勞多得、優勞優得”宗旨,充分調動了職工的積極性,有效地促進了公共衛生服務的開展。

二、目的、意義

(一)研究目的。優化績效考核方法,建立以有效工時為主的社區衛生績效考核機制。

(二)研究意義。充分體現“多勞多得、優勞優得”的分配宗旨;較大限度的顯示績效考核的公平性;解決既體現公益性又調動積極性的問題;平衡基本醫療與公共衛生兩大服務體系的關系;最大限度的調動職工工作積極性,全面提高工作質量,有效促進社區衛生各項工作又好又快地發展。

三、研究內容

1.圍繞社區衛生服務的基本醫療、十大類四十一項基本公共衛生項目及其他各項工作,經縝密科學測算,確定各崗位完成工作的月工作有效工時;2.結合各崗位風險大小、技術含量、勞動強度、運行模式、目標考核等因素,確定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各項工作的有效工時比例;3.有效工時與工作質量、群眾滿意度三要素完善績效考核機制。

四、研究、實施方法

(一)建立評定體系。本項目組織專家對工作數量、工作質量、群眾滿意度進行評定。

(二)實施以有效工時為主的績效考核方法。1.制定科學的績效考核指標體系。在制定績效考核體系中,指標的選擇、指標系數的確定是決定指標體系是否科學、可行的兩個關鍵環節。根據考核要求和工作要求,全面實施“量”與“質”相結合的雙套績效考核體系。在指標選擇上滿足以下條件:第一是實用性,可操作性強;第二是整體性,基本涵蓋社區衛生工作的主要方面,不遺漏任何一項重要指標;第三是確定性,即指標確定性好,各項指標判定客觀,確定;第四是獨立性,即選入指標體系的各項指標都具有獨立的信息,不能相互替代;第五是可測性,是指考核指標可用操作化語言定義,所規定的內容可用運用現有的工具測量獲得明確結論。中心在“有效工時”量化指標體系中,從工作風險、技術難度、工作方式、占用時間和成本核算幾個方面綜合考慮,確定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的單位有效工時標準。具體見表1.

(表1)鴻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本醫療科室單位有效工時標準

2.制定科學的績效工資計量辦法。在現行的績效工資中分基礎性工資和獎勵性工資。

(1)制定基本有效工資時間。

(2)制定衛生材料消耗比例。

(3)制定質量考核要求。

(4)制定滿意度考核要求。

3.搭建規范的績效考核運作機制

(1)建立中心內部質控平臺。為確保有效工時績效考核管理形成優化運作、良性循環的長效工作機制,中心建立了中心領導下的多部門參與的質量控制平臺,分別由醫務科長、臨床各科科主任、防保科長、財務科長組成,對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實施過程中進行監督、指導。每月進行一次檢查、考核,考核得分作為當月績效考核工作質量質控考核分值。

(2)規范服務實施技術。中心以基本醫療規范和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為實施標準,定期進行各崗位的業務學習,對每項工作流程和操作方法進行詳細培訓,確保各項工作質量。

五、結果

(一)工作數量

1.2012年1-9月份門急診人次為128678,2013年1-9月份門急診人次為135498;2012年1-9月份住院病歷為586份,2013年1-9月份住院病歷為611份;2012年1-9月份公共衛生服務數量為25976,2013年1-9月份公共衛生服務數量為27301,經綜合評定2013年1-9月份全中心工作數量較去年同期上升4.9%。

2012年7-9月份門急診人次為46626,2013年7-9月份門急診人次為50682;2012年7-9月份住院病歷為198份,2013年7-9月份住院病歷為215份;2012年7-9月份公共衛生服務數量為8992,2013年7-9月份公共衛生服務數量為9795,經綜合評定2013年7-9月份全中心工作數量較去年同期上升8.7%。

(二)工作質量。1.2012年1-9月份全中心各部門(科室)工作質量綜合評定為91分,2013年1-9月份全中心各部門(科室)工作質量綜合評定為94分,2013年1-9月份全中心工作質量較去年同期上升3.3%;2.2012年7-9月份全中心各部門(科室)工作質量綜合評定為92分,2013年7-9月份全中心各部門(科室)工作質量綜合評定為96分,2013年7-9月份全中心工作質量較去年同期上升4.3%。

(三)群眾滿意度。1.2012年1-9月份全中心各部門(科室)群眾滿意度綜合評定為91%,2013年1-9月份全中心各部門(科室)群眾滿意度綜合評定為94%,2013年7-9月份全中心群眾滿意度較去年同期上升3.3%;2.2012年7-9月份全中心各部門(科室)群眾滿意度綜合評定為92%,2013年7-9月份全中心各部門(科室)群眾滿意度綜合評定為96%,2013年7-9月份全中心群眾滿意度較去年同期上升4.3%

(表2)鴻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9月份各項指標評定結果

六、分析

以有效工時為主的社區衛生績效考核理論是績效管理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按照一定的標準,采用科學的方法檢查和評定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人員履職盡責的程度,以確定其工作成績。考核的目的在于通過對社區衛生工作人員的全面評價,并以此作為人力資源管理的基本依據。有效工時績效考核機制有利于實現社區衛生傳統的人事管理向現代化人力資源管理的轉型,對于提高社區衛生科學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有利于建立科學的績效工資分配機制。通過有效工時績效考核制度的試點,中心建立了以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工作數量為主要參考依據,結合工作質量、群眾滿意度和物資利用率測評為輔的績效考核指標體系,實行了科學的績效工資分配方案。削弱了職工醫療收入和醫療機構的收入及藥品收入的聯系,有效防止了趨利行為和過度醫療現象,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居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創建了社區衛生服務激勵平臺,充分調動了工作人員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增強了職工的集體榮譽感和凝聚力,維護了社區衛生服務的公益性,從而保證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持續、健康發展。

(二)有利于形成明確的社區衛生導向機制。績效考核體系就像一個“導航器”,可用讓職工清楚職工需要改進的地方,指明職工前進的方向,為職工的自我發展鋪平道路。同時,職工績效考核的結果對單位的年度績效考核結果作出貢獻。有效遏制了醫療費用的增長,提高了工作人員的積極性,提升了服務質量和工作效率,提高了滿意度。

(三)有利于優化社區衛生內部運行機制。中心確定的績效考核項目、內容、有效工時換算方式、質量控制內容和方法、考核結果的運用,對無錫新區所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借鑒的模式。通過績效考核的合理操作,建立良好的崗位競爭機制和獎優罰劣、多勞多得的分配激勵機制,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工作重點有過去的“重基本醫療,輕公共衛生”向“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并重”方面轉變,由過去以治療為主向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方向轉變,提高轄區居民的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朱月偉,章菱,陳國生.社區衛生機構“收支兩條線”運行機制研究[J].中國衛生經濟,2007,26(6):32-35.

上一篇: 社會調查研究概述 下一篇: 公共危機管理理論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久久精品视频21 |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 | 亚洲一级一级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与邻居少妇性刺激 |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粉嫩 | 一级a一片久久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