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進信息化建設匯總十篇

時間:2023-09-03 14:57:5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加快推進信息化建設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一、2008年農村信息化建設主要目標

1、寬帶入戶:

新增寬帶上網農戶1萬戶,到2008年底,我市寬帶入戶率提升7個百分點,突破15%,并力爭達到全省平均水平(鄉鎮具體目標見附件1)。

2、信息化鄉鎮、村推進(信息化鄉鎮、村標準見附件2):

建成三星級信息化鄉鎮2個:高郵鎮、郭集鎮;

建成二星級信息化鄉鎮11個:開發區、車邏鎮、龍虬鎮、三垛鎮、八橋鎮、卸甲鎮、漢留鎮、湯莊鎮、天山鎮、送橋鎮、菱塘回族鄉;

建成一星級信息化鄉鎮8個:臨澤鎮、甘垛鎮、橫涇鎮、界首鎮、馬棚鎮、司徒鎮、周山鎮、周巷鎮。

建成信息化村40個(見附件3)。

3、對農民的信息化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建成信息化服務站12個,信息服務點覆蓋各行政村,力爭實現“一鎮(鄉)一站、一村一點”;

二、2008年農村信息化建設主要任務

1、實施寬帶入戶“1158”工程,每個行政村樹立一個農村信息化應用典型,有十名黨員干部、種養大戶、農民經濟人帶頭接入寬帶網,所有行政村百戶寬帶上網率提升5%,達到或超過8%,實現村村通寬帶,全面擴大農村地區信息網絡覆蓋范圍。

2、實施“服務新農村、建設信息村”工程,今年完成信息化示范村網站的建設。通過建設村務公開、村民論壇、村長信箱等網上欄目,在互聯網上信息,村務基本實現電子化,進一步展示新農村的風采,促進新農村信息化應用水平的提高,實現新農村信息化水平由電話村向寬帶村、信息村的提升。

3、實施農村信息平臺建設工程,抓好“高郵新農村”網站建設。根據我市實際情況,以服務農民為宗旨,由市電信局配合市新農辦、信息辦、農林局、水利局、農機局、國土資源局、民政局、氣象局、科技局、教育局等單位,通過開發整合與三農問題相關的“涉農新聞、涉農政策、氣象服務、在線咨詢、農產品供求、農業招商、農資農機、勞務用工、在線培訓”等信息,利用互聯網平臺,將“高郵新農村”網站建成能夠滿足農民各種需求的“信息大超市”和“大百科全書”,使其成為我市農民獲取信息和推銷農副產品的平臺,成為政府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成為外界了解高郵“三農”信息的重要窗口,打造具有高郵特色的“三農”信息服務鏈。

4、實施“農村黨員遠程教育網進農家”工程。在豐富農村黨員教育網內容的同時,依托先進的網絡平臺,實現由黨員干部向黨員農戶的拓展延伸,充分發揮農村黨員教育網的作用,年底前實現農村黨員教育網步入30%以上的農村黨員家庭,使其成為新農村信息化的開路工程。

5、實施電子政務向村延伸工程。利用農村信息化平臺將電子政務系統向行政村全面延伸,今年市政府確定建設的二星級以上的信息化鄉鎮要在2008年8月底前建設到位,其余鄉鎮于2008年年底前建設到位。

三、主要措施和要求:

1、加強組織領導。按照“政府發動、電信牽頭、市場運作、整體推進”的總體思路,調整和健全市、鄉鎮、村、部門四個層面的信息化推進領導組織網絡,切實加強農村信息化工作的組織指導。

2、組織應用培訓。市新農辦、信息辦、電信局共同制定全市信息化應用知識培訓計劃,按照計劃組織落實;加強互聯網絡應用技術在農村的推廣,市各相關部門在提升自身信息化應用水平的同時,充分發揮組織網絡優勢,動員黨員干部、種養大戶、農民經紀人和教師、醫生、學生等開展互聯網接入和應用,全面提升我市的農村信息化普及程度。

篇(2)

一、過去幾年重慶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的成績

(一)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初具規模

近年來,通過“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工程”“區縣教育城域網建設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設,初步形成了重慶市教育網絡體系。各區縣已建設教育城域網絡,同時以衛星接收和互聯網寬帶互為補充實現了農村邊遠學校和教學點網絡接入。目前,全市50%普通中小學、90%中職學校、所有高校建設了“校園網”。全市建成多媒體教室6.5萬間,計算機網絡教室8千余間。高校計算機生機比達到6:1、中職學校達到8:1、中小學達到13:1。特別是2009年以來,投入5億多元,為全市中小學教師配備了14.6萬臺筆記本電腦,配備率達76%。

(二)教學數字資源開發和應用不斷加強

建立了重慶市基礎教育資源庫、“重慶市中小學數字圖書館”、重慶大學城資源共享平臺。在渝高校建設了近2萬節網絡課程、300余門國家及市級數字精品課程,數字文獻資源規模和質量明顯提升。堅持以需求和運用為導向,不斷運用信息技術促進教育理念、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變革,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信息技術對質量提升的作用越來越大。

(三)信息化促進教育均衡卓有成效

近年來,我們始終把信息技術作為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手段,不斷改善農村學校、薄弱學校信息化設施設備條件,加強優質教育數字資源開發供給,推動偏遠薄弱學校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有效促進了教育均衡發展。從2014年起,我們又將信息化建設納入義務教育學校 “全面改薄”工程。同時,各地積極組織數字教育資源應用觀摩課、優質課,開展網絡備課、網絡教研,著力發揮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帶動作用。

(四)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明顯提升

重慶按照A級數據中心標準,啟動了市級教育數據中心建設,完成了中小學生學籍信息管理系統建設、教師數據采集、學生資助、學校資產和校舍管理等系統部署,具備了網上轉學、招生、辦證等業務管理功能。在全國率先全面實現了中高考網上報名、網上填報志愿、網上評卷和網上錄取。建成了重慶教育門戶網站、OA辦公系統、視頻會議系統等管理信息系統,與區縣、高校、委直屬單位實現了互聯互通。各區縣和學校積極推進“數字校園”建設,結合實際建設應用管理系統,促進管理水平提高。

(五)師生信息技術素養逐步提高

通過“國培”“市培”等師資培訓項目,強化信息技術培訓,先后培訓中小學教師45萬人次。把信息技術素養作為教師的基本要求,納入崗位職責和考核評價,并在職稱評聘、賽課等方面強化導向。同時,各級各類學校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程,組織開展學生信息技術創新與實踐、中小學生電腦制作等競賽活動,不少學校還積極探索網上布置作業、在線互動答疑,鼓勵學生使用網絡自主學習,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六)信息化建設應用機制不斷創新

近年來,一些區縣和學校在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務實進取,開拓創新,探索出一批切實可行的經驗和模式。

在管理體制方面,重慶醫科大學、重慶科技學院等學校,成立了信息處或信息管理中心,負責統籌學校信息化建設。

在建設模式方面,忠縣采用融資租賃模式,一次性完成所有學校的“數字化校園”建設;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采取以自身為主,以企業贊助、資源互換為輔的融資模式,解決信息化建設中資金不足問題。

在資源共建共享方面,建設了重慶大學城資源共享網絡平臺,實現了教學資源、科研資源、就業信息等共享。同時,各區縣、學校以學會、協會、聯盟等為平臺,積極加強資源共建共享。

在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方面,沙坪壩區利用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推進區域基礎教育資源與教學的深度融合;重慶大學利用開源網絡教學服務平臺,與慕課平臺相結合,開展網絡授課、在線答疑、師生互動等,促進了教育質量的提升。

在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方面,萬州區開展“教育云課堂”的數字化教學試點,打破優質教育資源的時空限制;大足、璧山等開創了“城鄉聯體課堂”教學模式,將主課堂教師上課的音頻、視頻傳輸到聯網學校,實現了城鄉學校同步上課,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在教育信息化管理和服務方面,重慶郵電大學綜合利用手機報、APP手機軟件、微信機器人等新媒體手段,深度貼近師生,提供便捷資訊、新生服務、陽光招生。

二、明確任務,抓住重點,加快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設

日前,經市政府同意,市教委等九部門聯合制發了《關于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的意見》,明確了我市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思路、目標任務和工作重點。我們推進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為“四個著眼于、四個堅持”。

“四個著眼于”,就是著眼于未來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著眼于全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和教育的科學發展,著眼于促進教育均衡公平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著眼于人的終身學習和學習型社會的構建。

“四個堅持”就是堅持面向未來,努力為每名學生和學習者提供個性化學習、終身學習的信息化環境和服務;堅持應用導向,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促進教育變革和質量提升;堅持統籌規劃,做好教育信息化頂層設計,分類、分步、分層推進實施;堅持開放共享,構建跨區域、跨行業的教育信息化合作推進新機制,推動信息資源的整合共享。

我市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總目標是:到2020年,建成與重慶教育現代化、長江上游科教中心和西部人才高地戰略目標相適應的教育信息化服務體系,為重慶教育的改革發展和質量提升提供保障。為此,要抓好以下六項重點工作。

(一)加快“三通工程”建設

“三通兩平臺”是“十二五”期間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目標和標志工程。“三通”就是“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

一是加快“寬帶網絡校校通”建設。此項工作的難點是偏遠農村中小學。近期,重慶市“寬帶中國”行動明確提出了“實現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行政村互聯網覆蓋達到100%”的目標。我們要抓好這個機遇,依托“寬帶中國”行動,盡快解決偏遠農村學校網絡“最后1公里”的問題。到2015年,全市所有中小學和職業學校要按照要求接入寬帶網絡,40%以上的高校校園網要建成IPV6網絡平臺。

二是加快“優質資源班班通”建設。要將“班班通”與農村薄弱學校改造工程結合起來,加快農村地區學校多媒體教室終端建設,配備基本設施設備,到2015年,60%以上的中小學和中職學校要實現“優質資源班班通”。同時,要配齊相應的教師和專業技術人員,確保盡快使用、發揮效益。

三是穩步推進“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我們要積極研究如何利用網絡學習空間,促進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變革。要鼓勵教師先開通網絡空間,搭建在線學習、教研互動平臺,引導學生、家長參與進來,逐步擴大使用率和覆蓋面。

“三通”工程是近幾年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任務艱巨、時間緊迫。當前我們正大力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也要堅持用改革的辦法來創新“三通工程”建設機制。教育部副部長杜占元在2014年3月的講話中指出:要加快構建“政府政策支持、企業參與建設、學校持續使用”的機制,推進“寬帶網絡校校通”;加快構建“基礎性資源靠政策、個性化資源靠市場”和“企業競爭提供、政府評估準入、學校自主選擇”的機制,推進“優質資源班班通”;加快構建“政府規劃引導、企業建設運營、學校購買服務”的機制,推進“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這為我們勾畫了“三通工程”的路徑圖,提供了操作指南,我們要按此思路,創新體制機制,加快推進“三通工程”。

(二)加快教育資源服務平臺建設

一是必要的硬件設施建設。按照“一級應用、二級建設、三級互通”思路,重點建市級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一方面,一些區縣和學校已經建設的資源服務平臺,要繼續建好用好。另一方面,我們不要求每個區縣都建立自己的平臺,但要與市級平臺對接來利用市級平臺承載自己的優質教育資源。

二是資源的建設。平臺搭建好了,解決了路和車的問題,如何備足貨,保證有豐富的資源共享使用,這不僅是平臺建設題中應有之義,也是決定平臺建設水平高低的關鍵。我們近期將制定市級教育資源建設規劃,按照“政府引導、多方參與、共建共享”的基本思路,統籌建設全市數字教育資源。主要是抓好兩個板塊的資源建設,一是基礎性教育資源,二是特色、個性化優質教育資源。基礎性教育資源建設,要充分利用企業,特別是主流的教材出版企業,按照符合新課標的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系統開發配套的教育資源。同時,積極拓展資源來源渠道,不斷豐富教育資源,逐步建成全市“數字教育資源超市”。在建設基礎性教育資源的基礎上,要加強個性化、特色、優質資源建設。教育部今年啟動了“一師一優課”活動,我們要抓好落實,并以此為契機,創造一批、匯聚一批個性化的優質資源。市教委將啟動建設市級統籌的高校大規模公開在線課程平臺。各高校要把本校優質資源都拿到這個平臺上來,實現校際優質資源共建共享。要深化教學改革,積極探索,促進學生跨校課程互選、學分互認。

(三)加快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這是“兩平臺”中的另一平臺。一方面,要按照教育部統一要求,以“兩級建設、五級應用”架構,加快完善基礎教育學籍管理系統和中職教育學籍管理等系統的建設,做到與學生一生一號、學校一校一碼。另一方面,還要對系統數據進行整理、加工,二次開發、深度應用,推進教育改革。在當今大數據時代,還要善于運用大數據技術,利用管理系統的數據資源,實現相關數據資源的整合與集成,為教育決策提供及時準確的數據支撐。

(四)建設全市統一的教育寬帶網

教育信息化必須有高速互連的網絡基礎作支撐。各區縣、學校要繼續完善現有的城域網、校園網,并推動有線網絡與無線網絡有機銜接,提高無線網絡覆蓋面。市教委將以市政府正在推進的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為契機,在現有高校骨干網和區縣教育城域網的基礎上,建設全市統一的教育寬帶網,各區縣的教育城域網、教育數據資源中心、高校校園網,都要接入統一的寬帶網,形成覆蓋我市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基礎教育和其他教育機構的教育城域網,實現全市教育部門、各級各類學校網絡互聯互通,免費、高速、安全訪問。計劃2015年完成教育寬帶網主干節點高速互聯,2016年所有區縣教育城域網均要實現高速互聯。希望各區縣、學校在規劃建設本地、本校的教育網絡時,要依據全市的總體規劃,在平臺、技術、標準等方面統一,避免重復建設、資源浪費。

(五)加強教育信息化隊伍建設

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取決于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而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取決于教師信息技術素養。必須把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放在突出位置。通過國培、市培、區縣培訓和校本培訓多個層次,采取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專項培訓與融合培訓相結合的方式,實現信息技術培訓提檔升級,進一步增強教師教育信息意識,提高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要加強信息化專業技術隊伍建設,配足配齊信息化專業技術人員,保證信息化基礎設施的正常運行和信息化技術的有效推廣。教育管理者也要自覺提高信息化素養,帶頭應用,提高信息化背景下工作水平和管理能力。各高校要加強教育信息化人才培養,為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提供人才支撐。

(六) 深入開展教育信息化試點工作

2012年,教育部在我市批復了32個教育信息化國家試點單位。我們將組織專家開展中期評估。各試點單位要認真總結試點工作經驗,爭取在全市乃至西部地區推廣。2015年我們將啟動市級教育信息化試點工作,推選一批市級試點單位,在各級各類教學應用、區域整體推進、機制創新等方面進行探索、積累經驗。各區縣、學校要加強改革創新、先行先試,為推進全市教育信息化積累經驗。市教委將兌現獎補政策,對試點效果好的予以經費獎勵。

三、統籌協調,強化保障,確保教育信息化順利推進

(一)進一步強化工作統籌

教育信息化是一項涉及面很廣的系統工程,需要加強統籌。市教委已成立教育信息化領導小組,設立了教育信息化推進辦公室,以從組織管理方面解決信息化工作的統籌問題。要統籌考慮城鄉學校、普職教育的實際,根據財力情況、分清輕重緩急,統一規劃項目庫和建設進度計劃,分步實施、有序推進。要建立跨部門的協同推進教育信息化的機制。近年來,相關市級部門從項目、資金、技術、人員培訓等方面,為教育信息化建設提供了積極的支持。區縣教育部門也要向政府匯報,爭取本地相關部門的支持,協同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

(二)進一步強化應用導向

應用導向是教育信息化建設必須始終堅持的首要原則。目前,我市教育信息化硬件條件已有一定基礎,今后,要在繼續加大投入、加強硬件建設的同時,將工作重心轉移到到應用上來,將著力點放到利用現有條件推動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上,放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上。要進一步探索信息技術應用的有效實現形式,促進教育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變革。一定要避免重硬件、輕資源,重建設、輕應用的問題。要注意防止平時不使用、來了客人“秀一下”的現象,防止絕大多數教師不使用、幾個尖子“撐門面”的現象,防止其他環節不使用、簡單地在課堂放幾幅圖片幾段視頻“造氣氛”的現象。學校要積極探索強化應用的工作機制,轉變教學和教研活動組織管理方式,建立相應的制度規范,來鼓勵、引導、要求、督促教師運用信息技術,促進教師普遍用、經常用,備課用、上課用、布置作業用、師生交流用,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

(三)進一步強化經費保障

今后五年,中央和市級將在“改薄工程”中安排6億元左右,用于全市薄弱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下一步,我們還將設立教育信息化工作專項經費,“以獎代補”,對信息化工作推進有成效的區縣和學校予以經費支持。各區縣也要把教育信息化建設經費列入本級教育經費預算,增加教育信息化投入,不要出現“擠出效應”,保障學校信息化基礎設施、人才隊伍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以及購買教育信息化服務和運行維護的經常性支出。同時,區縣和學校要加強創新,積極探索教育信息化建設多種模式,用好市場機制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多渠道籌措經費。需要強調的是,教育信息化投入要突出資源建設、人員培訓、推進應用等“軟”環境,不要簡單地理解為開展新一輪大規模的硬件建設。

篇(3)

二、邊遠地區審計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傳統審計習慣和思維的桎梏

一是存在著用傳統思維方式看待信息化審計,缺乏推進信息化審計的信心。二是對計算機審計持觀望和等待的態度。認為邊遠地區會計電算化程度低,信息化審計沒什么大的用場,還不如手工審計快。三是存在著技術困難和理念困惑,還沒有真正認識到信息化審計對審計思維和方法的深遠影響。

(二)審計力量薄弱

阿里地區審計局在職職工24人,一線審計人員只有10人,而審計任務卻非常繁重,2014年審計項目有34個,其中包括縣(市)長經濟責任審計等18個重大項目審計,還配合相關部門完成了“小金庫”清理、財產清查等臨時性工作任務10多項,同時因為阿里地區地處邊疆,維穩工作任務十分繁重,審計人員身兼多職,顯得力不從心。

(三)信息化審計培訓亟待加強

阿里地區審計局審計任務繁重,致使審計人員忙于應付項目,無暇安排系統的計算機知識培訓,使得很多審計人員對計算機審計的認識與應用仍停留在用電腦打字、制表上,即使使用AO審計軟件,也只是用來填寫審計日記、審計底稿、審計證據和生成審計報告初稿,而對數據的采用、分析、查詢則很少應用。

(四)專業單一,復合型人才缺乏

阿里地區審計局現有的審計業務人員從事財務審計人員較多,而金融、計算機、工程預決算等專業人才很少,其信息化審計基本處于空白狀況,工程預決算審計要依靠聘用相關專業人員來完成。審計人員專業知識學習不夠,缺乏系統專業的培訓,缺少“一專多能”復合型審計人才,無法適應新形勢下審計工作的需要。

(五)審計業務經費不足

阿里地區審計局地處西藏自治區西北部,與印度和尼泊爾接壤,經濟發展水平落后,財政收入極其有限,絕大部分靠中央轉移支付,很難保障審計業務經費,制約了局機關業務培訓、審計信息化建設等工作的開展,至今未能實現審計業務人員人手配備一臺筆記本電腦;辦公地點也很緊張,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審計工作的開展。

(六)被審計單位信息化程度較低

阿里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比較落后,審計對象絕大多數是行政事業單位,仍有部分單位是手工記賬管理。這使得審計人員在審計項目中只能利用AO審計軟件編制審計底稿、審計日記,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信息化審計。在實行電算化管理的單位中,采用的基礎數據庫也各不相同,所以,采集數據比較困難。

此外,阿里地區審計局截至目前沒有建立OA管理系統,審計項目不能進行交互管理,同時由于基層審計機關沒有專業的計算機人才,工作人員計算機水平較低,對建立被審計單位信息庫的認識不夠,普遍忽視了對被審計單位信息庫的建設,也影響了信息化審計管理效果。

三、推進和深化邊遠地區信息化審計的建議

(一)轉變觀念,提高認識,全面推進審計信息化建設

要進一步推進信息化審計,首先要轉變觀念。近年來,審計人員對開展信息化審計的重要性、緊迫性已有一定認識,但還不夠全面深刻。要加大信息化審計知識的學習、培訓力度,形成我要學、人人學的氛圍。建立計算機輔助審計的規章制度,并在優秀審計項目評比中,采取對應獎勵辦法,調動積極性,加強審計項目中信息化手段的應用。

(二)著力于隊伍建設,增強審計力量

一是嚴把審計人員準入關,通過擇優錄取等方式吸引高素質人才到邊遠地區審計隊伍中來;二是建立審計人員學習、業務培訓制度,對現有人員要普遍輪訓,特別是計算機、金融、工程預決算、審計知識和AO系統操作培訓,激勵審計干部走上專業型、知識型和復合型的成長道路,以不斷提高審計人員的業務水平。同時,增加審計編制,優化審計干部隊伍,把地方優秀的財會人員和相關專業技術人才充實進審計隊伍;三是加強審計隊伍績效管理,嚴格考評和獎懲。

(三)強化培訓,提升信息化審計能力

把計算機審計普及性學習、計算機審計骨干培訓與計算機審計高級人才的培養相互結合,打造一支素質較高、梯次健全、適應信息化環境下審計工作需求的審計隊伍。在強化人員培訓的基礎上,培養審計人員樹立信息化思維方式,創新信息化審計方法。積極引導其將所學的計算機知識與審計業務有效結合,在審計中活學活用,真正體會到計算機給審計工作所帶來的便捷和效率,從而提高信息化審計水平。

(四)多方籌措經費,保障審計發展

現行財政體制下審計機關要積極爭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利用阿里地區是河北陜西兩省援助地區的優勢,多方籌措經費,解決審計機關經費不足問題,建立相對固定的經費預算和撥付制度,使審計經費制度化、規范化、剛性化,創造條件加快信息化建設,上級審計機關也應加大支持力度,促進邊遠地區審計工作的正常開展。

(五)加快審計機關信息化建設步伐

篇(4)

酒泉市是一個以農業為基礎的城市,農業是本市經濟發展的命脈,加速農業科技推廣工作,實現農村結構的調整,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迫切需要農業和農村科技推廣工作者及時、準確掌握農業信息,高效、快速進行信息的傳遞,當好農民朋友需求科技信息的向導,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轉化,實現農民與農業科技工作者的親密接觸,全面實現“科技興農”的戰略目標。

1農業信息化的概念

農業信息的內容十分廣泛。農業信息化就是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最新成果,促進農業持續穩定發展的過程。它通過對知識及時、準確、有效的獲取、處理,把農業信息及時準確地傳達到農民手中,實現農業生產、管理、農產品營銷信息化,加速傳統農業改造、升級,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管理和經營決策水平。總的講,凡是傳播農業管理、科研、教學、推廣以及產、供、銷等活動,與農民之間發生聯系的信息交流,統屬農業信息的范圍。從農村信息需求的內容分析,總體分為政策信息、市場信息、種苗信息、植保信息、農資信息、氣象信息、勞務信息和法律法規的信息等。

2農業科研推廣信息化建設的目標及作用

2.1從實際需要出發,實現農業的信息化從農業發展和農民實際需要出發,實現農業信息化,能夠加速農業科技推廣工作,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和科技應用水平,加速農業科技進步與創新,提高農民收入,加快我市新農村建設步伐。

2.2信息的引導對農業生產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農民是農村中的主體,與農民進行信息交流是農業推廣的基礎和手段,也是農業推廣工作者的職業技能。在廣大的農村,農民迫切需要信息和科技的引導,以指導生產,經營、開拓市場,提高市場競爭力。

2.3與農民進行有效的信息溝通,使農業科技成果得以盡快轉化農業技術推廣,不僅技術要新,效益要好,關鍵是要讓農民樂意接受,使其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這就需要我們農業技術推廣人員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了解農民心理。但是,我市農民受環境因素的制約,知識水平和經濟條件的限制,不能夠及時、準確掌握科技致富信息,致使他們成為“聾子的耳朵”,接受新的信息和新生事物慢,一些成熟宜于推廣的新成果新技術不能及時應用到農業生產中去,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因此,市委市政府把“農業信息化建設”作為推動我市農業經濟發展的主渠道。

3農業科研推廣的信息化實現途徑

3.1農業信息體系的建設,必須以政府為主導,積極吸納農業科技推廣部門、農業院校參與建設農業信息體系的建設是一項投資大的系統工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是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前提。因此,農業信息化建設應以政府為主導,創造多元投入的政策環境,拓寬投融資渠道,鼓勵農業科技推廣部門、農業院校和社會團體投資農業信息化領域,加快推進我市農業信息網絡平臺的建設。

3.1.1通過多種形式強化領導干部的信息化知識培訓,提高政府部門工作人員對信息重要性的認識。政府作為農業信息化建設的組織者、管理者和信息服務的重要提供者,管理人員的信息意識和信息利用能力對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需要通過多種形式強化領導干部的信息化知識培訓,提高政府部門工作人員對信息重要性的認識。

3.1.2農業科研推廣部門與科研院所強強聯合,搭建信息平臺。切實采取有力措施,讓農業科技推廣部門、農業院校和有關社會團體在農技推廣的實踐中有位有為,發揮各自優勢,形成推廣合力,能更有效地推動我市農技推廣事業的發展。對于農業科技推廣部門和農業院校,建議以文件的形式賦予其一定的推廣職能,撥給適量的推廣經費。同時,積極引入競爭機制,讓他們參與重大推廣項目的競爭,促進推廣效率的提高,給農技推廣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機。對于社會團體,要加強溝通,給予指導,提高他們的積極性,不斷提高農技推廣的深度和廣度。

3.2建立健全鄉、鎮、村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創建鄉、鎮、村信息服務站,發揮基層農技推廣部門主渠道作用

3.2.1從事鄉鎮農技科研推廣的專業技術人員是傳遞農民新品種、新信息、新技術最基層的工作人員,較為艱苦,與其他行業相比,待遇相對較低,一些鄉鎮農技服務部門“脫鉤”、“斷奶”,被推向市場,有的甚至被拍賣或撤消,造成部分農業科技推廣人員離崗和下海,出現了“線斷、網破、人散”的被動局面。因此,好多鄉鎮農業推廣人員都不愿涉足于此。要創建鄉鎮信息服務站,就必須建立健全鄉鎮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充分利用WTO“綠箱”政策,合法保護與支持農技推廣。同時,鄉鎮農技推廣服務部門要丟掉“等、靠、要”的幻想,在自身建設和推廣服務上不斷創新和突破,在堅持公益性的前提下,積極走農技推廣市場化的道路,在發展農業、繁榮農村、致富農民的實踐中求生存、求發展,這才是農業科技推廣部門的根本出路。

3.2.2農業科技推廣信息化對于農村鄉鎮經濟發展的重要,其實是不言而喻的,通過不斷探索,摸索出了一條適合我市農業發展的信息化道路。農業信息網絡向農村網絡教育信息化延伸,最終解決農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的難題,使廣大農戶直接獲取充分的技術信息和市場信息,促進農民增加收入。鄉鎮農業技術推廣部門按照“一套設備、一條電話線、1~2名專兼職人員、一個組織網絡,一套管理服務制度”的標準建設農業信息服務站,村隊一級按照“金塔模式”創建信息平臺。

3.3加強農村圖書館的建設,構建信息資源平臺,為農民提供信息服務我市應當借鑒外省在農業信息化建設方面成功的經驗和農村信息服務模式,結合我市農村的實際,創辦農村圖書館,以此為依托,建立“三農”信息網站和網絡,構建農業信息資源平臺,從而改善提供信息、傳播信息、引導信息的條件和實力,及時、準確的把最新技術和信息資料傳遞給農戶。

3.4借助龍頭企業的信息集中優勢,為農業科技推廣帶來活力和生機市委市政府積極鼓勵各農業部門在農業信息服務工作中大膽創新,利用得天獨厚的便利條件,將農業信息知識、政策、科技、市場等信息推向農戶,把先進的農業技術傳給千家萬戶,使農業技術迅速轉化為生產力, 取得很好的推廣成效。同時,農業龍頭企業的迅速崛起,為學農的畢業生造就了飯碗,找到新的用武之地,壯大農業科研推廣隊伍,實現了農業產業化經營。

3.5以“農民為本”,滿足農民對科技信息的需求

3.5.1充分了解農民的信息需求,尊重農民的意愿。多年來,我國所形成的農技推廣模式是自上而下的,是單向的,農民缺少參與的機會。因此,在“以農民為本”的時代,要真正建立起一種有農民參與和選擇的推廣模式。在制定農技推廣計劃、評價推廣效果時,要廣泛征求農民的意見,讓農民廣泛參與,這樣可以使農民與農技推廣員的關系得到強化,見識得到分享,問題得到更有效的解決。

3.5.2掌握市場信息,選準好的推廣項目,滿足農民對農業科技信息的需要。農業科研推廣要處處以農民為本,時時為農民著想,好的、能夠給農民帶來好的效益的新成果、新技術、新信息總是受農民歡迎且樂于接受。因此,作為農業科技工作者要具備收集、處理、分析和信息的能力,快速、遠程和便捷地為農民提供技術服務,成為農民生產、生活的貼心顧問。要密切關注農情信息,把那些成熟、效果好的科研成果、實用技術帶給農民,為農民帶來顯著的效益。

篇(5)

農業信息化的發展極大的豐富了農村生活,給農村現代化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農業發展的新格局下發揮著關鍵性作用。農業信息化的發展不僅使農村居民享受到了最新的農業動態、科學種植的方法和專家指導等,還帶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影響了農村的消費理念。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和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是當前農村改革的重要課題,是農業發展的新方向。是構建生態文明型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農村生態平衡的重要手段,科學合理的農業信息化建設方法的實施,必將引導農村經濟走向繁榮。

一、農業現代化與農業信息化的基本內涵

1、農業現代化

農業現代化顧名思義,就是將最新的科學技術應用到農業現代化建設上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實現,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農業信息化是將我國傳統同業推向現代農業的重要手段,是提升我國農業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方法,無論從時間,還是空間上都體現著農業現代化的優勢。農業現代化的內涵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化的推進、經濟全球化的帶動、時代的革新而有了新的詮釋。就現代化水平而言,某一特定時期有不同的對比,衡量標準以同期發達國家的平均生產力水平為依據。在我國追趕發達國家生產力的農業現代化過程中,不同時期,隨著代表當時生產力水平的知識、技術的不同,就有了不同的目標。當然,完成了階段性目標并不代表實現了現代化,沒有達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之前,我國的農業現代化建設就沒有完結。目前,國家現代化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到本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而農業現代化的時間表也與之基本相同。所謂農業,按照于光遠先生的定義,農業指的是十字形大農業,一橫是動物、植物、微生物種植養殖業,這一概念比農林牧漁更加全面;一豎分別是農業服務業、農業種養殖業、農業經濟產業。十字形大農業概括了大農業的所有方面,而農業現代化就是對十字形大農業整個體系的現代化過程。

2、農業信息化

關于信息化的表述,1997年召開的首屆全國信息化工作會議, 對信息化和國家信息化定義為:信息化是指培育、發展以計算機為主的智能化工具為代表的新的生產力并使之造福于社會的歷史過程。國家信息化具體體現在國家的宏觀調控,如統一規劃,統一分組等,在農業、工業、科學技術、國防及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深入開發、廣泛利用,加速實現國家現代化進程。其中,智能技術的應用,也就是信息化技術的應用,給信息技術提供了許多新工具,具有獲取數據、傳遞數據、數據處理、數據衍生和數據使用的功能。和智能化產品用具相關聯的生產力,就叫信息化生產力,是農業信息化發展的重要動力。農業信息化就是培育、發展以計算機為主的智能化工具為代表的新的生產力并使之應用于農業領域的過程。農業信息化是農業全過程的信息化,是在農業領域全面地發展和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使之滲透到農業生產、 消費、市場等各個具體環節,加速對。傳統農業改造,大幅度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業生產力水平,促進農業持續、穩定、高效發展的過程。

二、農業信息化的包括哪些方面

在農業信息化的建設過程中,認清農業信息化與農業電氣化、 農業信息數字化、農業智能化、農業自動化、農村信息化、農業現代化的關系,抓住當前階段的建設重點,是十分重要的。目前部分專家學者的觀點不同,造成具體實施方案整體思路不清,對資源造成了極大浪費。因而,農業信息化的先導是農業電氣化,電能在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領域中的廣泛應用,是農業信息化和農業自動化的重要技術基礎。農業信息化的基礎是農業信息數字化,農業信息數字化要求農業的各個結構要素(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等)與各種過程(生產、 加工、儲運、經銷等) 全面數字化、農業以及農業各相關部門(生產、科研、教育、行政、流通、服務等)全面數字化與網絡化管理。農業信息化是農業智能化的前提,農業信息化是農業自動化的支撐,農業信息化是當前階段農業現代化的內容和建設重點。

三、以農業信息化建設全面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農業信息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其載體主要包括農業產前、 產中、 產后等過程的農業生產、 經營管理、 決策的信息化等。 農業信息化通過上述方面對傳統農業產生影響,對農業現代化的促進作用體現在農業現代化體系的各個方面。

1、農業信息化促進現代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

以計算機和現代通信技術為主的信息技術在農業上的廣泛應用,能促進農業產業化過程信息化、 高效益化。農業生產率將大幅度提高, 生產成本下降。粗放式大批量生產和高消耗的農業生產模式將被高度集約式的 “高產、高效、優質” 生產模式所代替,農業產業中服務、銷售比重逐漸加大,勞動密集型比重下降,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的比重將提高。農業產前、 產中、 產后規劃將更加合理, 聯系更加緊密,這些都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的進一步升級和優化。

2、農業信息化提高現代農業經營管理水平

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創造的智能工具改造和裝備農業各部門,建立農業信息網絡體系,可為農業服務、生產、銷售等各階段的經營管理決策者提供強大的技術手段和高效、暢通、豐富的信息渠道,將農業各階段經營管理提高到一個新水平,解決管理效率低、調控不及時等問題, 促進管理科學化、 合理化和最優化, 從而加快農業的全面發展。 利用農業信息技術中的管理信息系統和決策支持系統技術輔助農業決策者、 經營者進行包括農業生產方案選擇、過程控制、農事管理、 施肥配方、成本核算、產品銷售等工作,將使農業生產實現以最小投入獲取最大利潤,從而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益。

結語:農業信息化已成為農村建設規劃中的重中之重,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各種農業信息工具得到更新,農業信息化管理辦法也不斷增多,有效擴大了農業信息化建設的覆蓋區域。而如何將電氣、數字、智能、自動和現代化技術應用到農業信息化的建設上來,是影響整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點,有效的農業信息化手段的運用是全面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環節。本文通過對農村信息化的必要性和應用范圍進行系統的分析,提出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和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有效措施,努力構建最優的農業信息化發展體系。使信息化方法以最美的姿態,最合理的運用出現在農村現代化建設中。

篇(6)

一、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的要求

1、有一個比較完善的局域網。當然局域網最好與外網物理隔離,有自己專門的服務器,以保護數據庫的安全。每個科室都應配備電腦與局域網連接,能夠數據共享。

2、國土資源管理基礎資料。國土資源管理基礎資料必須是按照信息化標準要求搜集整理出來的,可以電腦是別的數字化資料,這是最重要的。如果沒有相應的資料,即使是所有的硬件設備準備齊全,也是等米下鍋更談不上應用了,即使是資金充足,短時間內也難以將資料準備齊全。將國土資源管理活動中所形成的資料搜集整理成計算機所能識別的數字化資料,不僅工作量大,也需要相應的技術手段及資金、時間,在實際操作中有相當的難度。

3、對工作人員的要求

首先,硬件、軟件的維護人員要求,雖然此項工作可以由供應商的售后服務來做。但是我們不能完全依賴供應商來解決問題。在實際工作中我們遇到的問題多數由于人為操作方面的問題,嚴格地說不屬于售后服務的范圍;另一方面,信息化是一個大系統,局域網內的電腦也是幾十臺以上,計算機硬件、軟件出問題也是正常的,但是絕大多數的問題都是一些操作中的小問題,我們自己的工作人員經過必要的培訓是可以處理的,這樣可以及時處理,不至于耽誤工作,因此,我們要培養自己的維護人員,在可操作的范圍內,進行必要的維護,保障設備、軟件正常運行。

其次,要求我們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工作人員都要懂得電腦操作的基本技能。信息化管理,大多數操作都需要操作電腦來進行,不了解基本的電腦操作將寸步難行。不僅一線的國土資源管理人員要懂得操作電腦,而且領導也要能熟練操作電腦進行審批、檢查工作。

第三十所有國土管理工作人員都要了解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的法規、規程與程序,至少要了解本職的工作程序。管理軟件的設計都與我們的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程序是一致的,如土地登記信息管理系統的流程設計、操作步驟與土地登記流程一致,雖然程序允許操作員自行設計流程,但是還是要符合必要的流程,管理系統才認可。了解國土資源管理流程,就明白一項工作已做到什么階段,該由哪一個部門處理,就不會束手無策了,可以在數據庫中輕易找到自己所要的資料,將自己處理的工作轉交到應該得到資料的部門,最大限度地的發揮數據共享地優點。

二、加快信息化建設的建議措施

1、領導重視是關鍵。

信息化是逐步深入與不斷完善的系統工程,也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領導班子要始終把信息化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保證信息化建設的資金支持,保證信息化建設的人才配置。不斷加大引進高學歷、高素質信息化人才力度,堅持對專業激素人員繼續教育,建立科學的激勵、獎勵、競爭機制,造就國土資源行業的信息化優秀人才和領軍人物,為信息化建設營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

2、急用先行、重點突破、應用主導、力求成效。

處理好“建”與“用”的關系。從急用的部分開始建設,重點突破地籍管理部分。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信息化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我們這樣不發達地區,各項工作相比發達地區都比較落后,設備、技術、基礎數據、資金等各項備件都不具備的情況下,更是沒有可能一下子就不信息系統建設起來了。堅持邊建設、邊應用、邊完善,加快建設進度,問題及時解決,不足之處及時完善。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牢牢把握住這條主線,以應用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成果為突破口,以應用需求為主導,將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與國土資源管理融為一體。在國土資源信息建設進程中,采取以數據庫建設先行的做法,進而從管理系統建設著手,搭建政務辦公平臺,掛接各種業務應用模塊,根據功能能的需要不斷擴展數據庫,以應用促進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以應需求引導系統建設是行之有效的推進信息化建設的方法,可以在國土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建設中應用,在應用中建設,不斷總結經驗,針對出現的問題完善數據庫與信息系統。

3、加強數據庫建設。

數據是信息化建設的基礎,加強國土資源基礎數據的收集整理是信息化建設的前提條件。國土資源數據規模龐大、時空性強、具有多個空間和時間尺度。客觀真實、上下一致、及時更新的國土資源數據是落實最嚴格國土資源管理和保護制度、強化國土資源監管的信息基礎。由于種種原因,過去以各主題數據作為相應主題的國土資源信息系統附屬的源數據分散、封閉、壟斷的管理模式,滿足不了國土資源數據大規模即時共享的要求,必須建立全新的國土資源數據管理模式。利用開展“第二次土地調查”、“全國礦產資源潛力潛力評價”、“全國礦產資源利用現狀調查”、“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等大型數據采集項目的契機,建立國土資源相關數據庫:將有關測繪、土地、地礦等方面的基礎數據庫進行集中存儲,建立及基礎地理信息、土地和地礦基礎數據于一體的國土資源數據中心,實現數據共建、共享。對以往國土資源管理生成的數據庫資料按標準化整理,形成能夠誒計算機識別的數字化資料,不斷完善國土資源管理數據庫,收集與整理國土資源管理的基礎數據資料是信息化建設的重中之重,有數據基礎,數據庫才能運行,才能在此基礎上管理,才能在國土資源管理中發揮作用。

4、注重技術培訓,夯實信息化建設發展基礎。

篇(7)

近年來,我區高度重視農田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設工作,在上級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農田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設工作取得了長足發展。但由于農村基礎薄弱,受資金、技術等諸因素的制約,農田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設水平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現代水利、促進農民增收的需要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亟待進一步加強。加快推進農田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設,有利于促進農田水利工程科技和生產相結合,推動現代農田水利工程的發展;有利于提高農民群眾文化素質,加快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有利于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提高管理效能,增強為三農服務的能力。各鎮(街道)、區直各部門要充分認識加快推進農田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意義,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把加快農田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設作為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信息橋梁、發展現代水利的信息之窗、實現農民增收的有力舉措,努力打造推動全區農田水利工程發展的信息平臺和服務網絡。

二、明確目標任務,積極推進農田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設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統籌規劃、整合資源,建立以區級農田水利工程信息服務平臺為樞紐,以各鎮(街道)信息服務站為節點,上聯部、省、市、區,下聯村級信息服務點、農村供水協會等。要按照“科學規劃、分步實施,因地制宜、重在應用,政府引導、多元投入”的方針,堅持“以人為本、以用促建,面向需求、服務群眾”的原則,加快實施農田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設工程。爭取到年底全面完成全區農田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設任務,即建立電腦、手機和信息機三套農田水利工程信息平臺,完善區、鎮(街道)兩級農田水利工程信息服務中心,各村普遍建立農村信息服務點,培訓農村信息員600人。

三、突出工作重點,加快推進農田水利工程信息化平臺建設

(一)建立和完善區、鎮(街道)兩級作業信息服務中心。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區農田水利工程信息服務中心建設,各鎮(街道)在年底前建立一處農田水利工程信息服務中心。區、鎮(街道)農田水利工程信息服務中心要強化水利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拓展服務內容,提高服務水平。

(二)加快農田水利工程信息服務點建設。農田水利工程信息服務點是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環節,各鎮(街道)要加快建設農田水利工程信息服務點,力爭在2年內達到每村1個服務點,在全區建立起信息快速傳遞到村的互聯網絡體系。

(三)開展農田水利工程地理信息系統建設。要以上級有關業務部門為技術依托,積極創造條件開展農田水利工程地理信息系統建設,利用現有的測繪成果、農田水利工程現狀和國土資源部門的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成果,逐步建立包含農田水利工程設施、土地資源、基本農田、標準農田、土壤環境、地力狀況等內容的地理信息數據庫,為政府決策提供依據。

(四)加強培訓農田水利工程信息員。要把農田水利工程信息化培訓列入“農民素質培訓工程”,實行分級負責,分級管理。區農田水利工程信息中心負責農村信息員的培訓。農村信息員的選拔對象重點是:農田水利工程的施工人員、管護人員等。要加大培訓力度,確保到年底,每個村都有1名以上經過專業培訓的農田水利工程信息員。

(五)充分利用網絡公開有關信息資源。要利用現有的信息網絡平臺,向社會公開農田水利工程的設計、建設、管護、技術人員等信息。同時,大力宣傳建設農田水利工程的重要性、必要性,調動廣大農民群眾投身建設農田水利工程的高漲熱情。

四、進一步加強對農田水利工程信息化工作的領導

(一)加強領導。各鎮(街道)、有關部門要把推進農田水利工程信息化作為水利現代化建設的基礎性、戰略性措施來抓,納入經濟發展規劃,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建立健全農田水利工程信息化領導協調機制,明確農田水利工程信息化工作的職能部門。區政府確定建立區農田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由分管副區長任組長,水務、農業、發改、財政、科技、通信等有關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成員。各有關部門要搞好溝通協調,形成各負其責、相互配合的高效工作機制。

(二)加大投入。農田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設是一項社會公益性事業,要科學規劃,充分整合優化現有資源,根據需要增加財政投入,重點保證信息應用推廣、信息化培訓、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和信息系統維護等方面的資金。要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導向作用,綜合運用行政機制、公益機制、市場機制,建立穩定有效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篇(8)

要進一步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必須卓有成效地開展信息知識宣傳和教育,增強政府管理部門及農業生產經營者的信息意識,提高對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以觀念的更新,思想的解放,來推動農業信息化的建設。政府作為農業信息化建設的組織管理者,同時也是信息服務的重要提供者,其管理人員的信息意識對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起著重要作用。要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提高政府部門工作人員對信息的重要性、嚴肅性、風險性、時效性的認識;基層科技人員作為農業基層科技的主體,要加深對農業信息化建設重要性的正確認識,找準自身的位置,充分發揮其自身的作用;農業企業和農戶是信息服務的最終用戶的接受主體,要加大信息的宣傳力度,擴大宣傳領域,提高他們的信息意識,刺激農民利用農業信息的欲望、動機,并積極引導其投入到農業信息資源的開發之中,使他們不僅成為農業信息所帶來利益的享受者,而且成為農業信息的生產者。推進農業信息化體系建設思考調查報告范文

二、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為農業信息化建設奠定物質基礎

農業信息化建設是高技術、高投入的社會公益性工程項目,必須加大資金投入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在對農業信息化建設統籌規劃下,嚴格資金管理和項目管理,使有限資金按需合理使用,真正發揮實效,避免重復建設和資金浪費。農業信息化建設又是一項新興的事業,政府要充分利用計劃和市場的作用,通過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個人、集體、企業和外商多方投資,形成多元化投資渠道,共同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同時要盡快建立農業信息化引導基金和風險投資基金,以扶持農業信息技術業和農業信息服務業的順利健康發展。不斷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業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盡快建成相對完整的縣、鄉、村三級農業信息網絡體系,創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農業信息網站,建立和完善計算機局域網,加快信息網絡軟硬件設施的更新換代,加強各種農業適用數據庫的研制與開發,加強并完善包括農業自然資源信息、農業生產管理信息、農產品市場信息、農業科技信息、農業實用技術及科研成果等數據信息在內的各種類型數據庫。加強信息資源建設,開發利用信息資源,充分開發和利用現有涉農信息資源,繼續拓展實用性的信息資源的整合。在不斷完善現有的信息資源的同時,應著手研發構建高質量的實用性農業應用系統。

三、強化組織和引導,為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提供領導保證

篇(9)

、寶山、嘉定、奉賢四個區的發言反映了郊區信息化取得的許多階段性成果,使我們看到了郊區信息化建設的廣闊發展前景.下面,我先講三點意見。

一、提高認識,抓住機遇,加快推進郊區信息化工作

郊區信息化工作是城市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郊區各項工作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動力。在郊區面臨新的發展機遇的形勢下,加快推進郊區信息化工作,對于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進而增強特大型城市郊區的綜合競爭力,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第一,市委、市政府確定的郊區發展目標,對大力推進郊區信息化工作提出了緊迫要求。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推進,郊區的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進入了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歷史新階段。市委、市政府提出“‘九五’變化看市區,‘’變化看郊區”,郊區要“體現實力水平”,這充分說明了郊區在未來城市發展中的重要地位。與此同時,伴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廣泛應用,信息化已成為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成為衡量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現代化程度和綜合實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們一定要站在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戰略高度,抓住郊區發展的歷史機遇,加快推進郊區在農業、工業、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各個領域信息化的全面發展,從而以信息化推動郊區的城市化、帶動農業的現代化、促進農民的市民化,實現郊區的跨越式發展。

第二,城市信息化的發展為推進郊區信息化工作創造了有利條件。一是全市信息基礎設施框架的形成,為郊區信息化發展奠定了基礎。經過前幾年的建設,信息傳輸的瓶頸問題已得到解決;二是信息產業主導地位的確立,為郊區產業經濟發展提供了空間。隨著信息產業的發展壯大和郊區軟件等各類信息產業基地的加快培育,將會有一大批IT企業入駐郊區,進而帶動郊區經濟的快速發展;三是一批全市性的重大應用項目相繼建成,為郊區信息化的推進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如“中國”門戶網站的建成開通,社會保障、銀行、公共交通三個“一卡通”的投入使用,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等,正在為社會各界和廣大市民帶來更多的便利和實惠,隨著郊區信息化的發展,可以將全市一些已有成效、且適應郊區特點的信息化應用項目加快向郊區延伸;四是全市信息化發展的整體工作環境,為郊區信息化的推進提供了良好基礎。目前全市在信息化建設的政策、法規、安全、人才、培訓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進展,初步形成了市、區兩級信息化組織推進的工作格局,必將有利于加快郊區信息化進程。

第三,郊區信息化建設已經具有一定的基礎,但與全市的整體發展水平相比還有差距。經過幾年的發展,全市一批重點項目有的已經在郊區得到了落實。如郊區各區縣的政府網站已全面建成并投入運行,實現了與“中國”門戶網站的鏈接;基礎教育“校校通”工程已經啟動;公務網建設按照市的統一部署正在積極推進。與此同時,市農委對郊區信息化工作也積極推動,建立了農業網,并先后組建了金山、松江等7個區縣農業網,形成了農林實用信息技術網等9個市農業網一級分站;開通了“為農熱線”,在區試點建立了5個基層信息服務站,開發了農業技術綜合服務、“菜籃子工程”管理、農業標準化咨詢服務等一批信息系統,對以信息化帶動農業的現代化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郊區企業信息化也取得了初步成果,如光明乳業股份有限公司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提高了企業為客戶的服務能力,增強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郊區各區縣從實際出發,結合區域特征以及經濟和社會發展要求開展信息化建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但是從總體上看,郊區信息化與全市整體水平特別是與中心城區的信息化發展水平相比,存在的差距主要反映在:對信息化在改進傳統管理方式、優化業務流程、提高服務水平方面的推動作用認識還不足;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與郊區新一輪發展的要求還不相適應,如郊區有的地方固定電話普及率不到60%,有線電視家庭覆蓋率不到40%,家庭電腦普及率、寬帶接入覆蓋率等與全市平均水平還有較大的差距;適應“三農”特征、郊區特點的信息化應用項目開發建設的面還不夠寬,信息化對郊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推動潛力還需不斷挖掘;目前郊區各區縣信息委組建不久,工作正處于起步階段,信息化組織推進機制需要完善,有關職能還需加快理順。因此,我們要充分認識郊區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努力縮小城鄉數字差距,推動全市信息化建設的持續平衡發展。

二、按照郊區發展的總體要求,進一步明確郊區信息化的工作目標和主要任務

根據城市信息化的發展戰略,圍繞郊區發展的總體目標,郊區信息化準備用兩個三年時間分階段推進年至2年是基礎先行、重點突破階段。要通過推進郊區信息化基礎設施的規劃、建設與管理,使網絡條件和基礎設施得到明顯改善;完善和優化推進郊區信息化工作的組織機制和發展環境,初步建立郊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重點領域的信息化應用體系框架,為郊區信息化全面推進奠定堅實的基礎。年至年是全面推進、快速發展階段。基本形成城鎮信息化、產業信息化、社會信息化、政務信息化的郊區發展新格局;做到郊區信息化與中心城區信息化同步發展,消除城鄉數字鴻溝,為年基本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作出貢獻。

按照城鄉一體化的發展要求,根據城市信息化發展戰略和郊區信息化的發展目標,市農委會同市信息辦已經制定了《關于推進郊區信息化工作的若干意見》。下面,主要強調九個方面的工作。

(一)按照“統一規劃、加強管理、聯合建設、資源共享”的原則,加快郊區信息化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和管理。到“”期末,郊區城鎮寬帶接入覆蓋率要達到90%;新城和中心鎮實現每百人擁有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主線數80線;實現有線電視“村村通”。要做到與郊區城鎮、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同步規劃、同步施工、同步驗收。在具體實施中,要加強政府的協調指導作用,注意整合現有各種信息網絡資源;同時運用市場機制,引入新興運營商和二級運營商,共同推進郊區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以促進服務網絡的完善和服務質量的不斷提高。當前,要按照市政府的統一部署和要求,由市信息辦會同有關部門和通信運營商,重點抓好郊區城鎮信息基礎設施的規劃編制工作。

(二)圍繞郊區城市化的發展目標,探索推進城鎮信息化工作。要根據城鎮的特點,加強對城鎮信息化的統籌規劃、協調推進和綜合管理。要以城鎮管理信息化為切入點,積極探索信息資源采集、交換、整合、共享機制,加快鎮務公開上網和辦公業務網絡化建設,逐步形成城鎮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模式和工作機制,實現政府與企業、公眾之間的信息共享和良性互動。加快社區服務網向郊區城鎮的延伸,探索形成集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就業指導、農業服務等于一體的城鎮信息服務體系。要充分利用市統一開發的地理信息系統平臺,加快對氣象、水利、土地、森林、環保等各種信息資源的整合和開發,特別要重視各類規劃信息的開發應用。當前,市農委、市信息辦要在“一城九鎮”中做好城鎮信息化的選點、布點和試點工作,以積累經驗,逐步覆蓋到22個中心鎮和一般集鎮。

(三)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以信息化帶動農業的現代化。經過幾年的探索,的農業信息化已經有了一個良好的基礎,產生了一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當前,要按照發展種源農業、創匯農業、裝備農業的新要求,進一步加強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著重抓好三項工作。一是繼續推進農業網信息平臺建設。以農業信息服務為重點,加快推進農業網區域分站和專業網站的建設,建立高質量的信息處理系統。年內實現郊區每個區縣都有農業網分站和若干個產業特色專業網站,完成12個市級農業園區網站的建設,并開發建設休閑農業網;二是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檔案農業信息體系。要按照食用農產品安全監管的需求,不斷推動農產品檔案數字化,強化對農產品產銷質量的跟蹤,為農業標準化奠定基礎;三是區域性農業信息服務站建設。進一步加快農業信息服務網絡向鄉鎮、村的延伸,要通過郊區龍頭企業、行業協會、營銷組織等建立區域性的農業信息服務站,不斷強化農業信息服務的實際效果。年內實現每個區縣2個區域性農業信息服務站。以上3項工作主要由市農委牽頭組織實施。

(四)抓好教育衛生信息化,提高郊區人口的整體素質和勞動技能。當前,重點抓好三項工作。一是抓好農民遠程教育培訓系統的建設。要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在“”期間建成連接各鄉鎮的農民遠程教育培訓網絡,開發適合郊區農民特點的實用技術、就業技能等一批課程軟件,加強對郊區農民的繼續教育。到“”期末,123個鄉鎮都要建成遠程培訓教室。每年完成遠程培訓教育課時不低于1萬小時,培訓人數不少于30萬人次。今年主要做好可行性研究,形成系統建設方案。該項工作主要由市農委會同市教委、市信息辦負責實施;二是要按照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會議的有關部署和要求,確保基礎教育“校校通”工程的有序推進。要根據全市統一部署,實現中小學電腦的配置和聯網,以學校為單位,電腦配置比例在高中達8:1,在初中達10:1,在小學達15:1;實現中小學校寬帶接入因特網,全面普及信息技術教育。該項工作主要由市教委、市信息辦負責推進。三是加快推進社區健康保健服務系統建設。圍繞衛生體制改革和居民群眾對健康保健的需求,運用信息化的手段,以進一步建立完善個人健康檔案為切入點,積極推進社區健康保健服務系統。當前,市衛生局要會同市信息辦、市農委繼續抓好嘉定區的試點,積累經驗,逐步擴大推進。

(五)加快郊區社會保障和市民服務信息系統建設,探索建立有效的服務管理模式。社會保障和市民信息服務系統建設在中心城區已經取得了實際效果,形成了一些有效的做法和經驗。當前要積極創造條件,加快向郊區延伸和拓展。為此,首先要統一技術標準,規范數據項目,建立并不斷完善業務數據庫,同時注重對數據信息的統計和分析,為推動郊區“三農”改革提供決策依據;其次要結合郊區的實際,開拓農業人口社會保障卡的應用功能;第三,要探索建立適合郊區特點的社會保障卡應用和服務管理模式,在郊區補設并完善社會保障卡應用服務網點,并抓緊啟動社會保障卡的申領和發放工作,到年底,要基本完成郊區農業戶籍人口社會保障卡的制卡、發卡工作。今年市信息辦要會同市農委加強調研,通過奉賢的試點工作探索郊區社保卡申領和發放辦法。

(六)加快推進郊區政務信息化,提高政府部門的管理效率和服務水平。當前的政務信息化建設要以區縣公務網建設和政府網站建設為載體,加快推進政府內部的辦公自動化和行政管理信息化,以及政府對外的網上辦事、在線服務工作,從而進一步提高政府的行政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務水平。郊區各區縣政府要按照全市的統一部署,結合本區縣的實際情況,切實抓好兩方面工作:一是區縣公務網建設年內要基本建成并投入應用。要用兩年時間全面建成郊區各級政府部門及鄉鎮內部工作局域網,年底郊區各區縣政府以及22個中心鎮要全面建成內部工作局域網。要通過公務網平臺積極推進內部辦公、信息、會議、督查等主要辦公業務的數字化和網絡化,促進政務信息的交換與共享,加快開發各類政務應用系統;二是政府網站建設及網上辦事要加快實施。年內要實現政務公開信息全部上網,并進一步豐富和完善網上信息內容和欄目。加快推進網上辦事系統的開發和應用,不斷擴大網上辦事范圍,深化在線服務功能,到“”期末,郊區各級政府所有行政審批事項和公共服務內容要實現網上辦理和在線受理,以提高政府辦事的透明度和服務水平。

(七)加快軟件等信息產業基地、園區建設,形成郊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優勢。郊區的廣闊腹地以及不斷優化的發展環境,為軟件和信息產品制造業的落戶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近幾年,郊區各區縣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已經吸引了一大批IT企業入駐,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軟件業目前在我市正處于高增長期,需要相應軟件產業基地、園區的支撐。目前全市已經授牌的軟件產業基地有7個,最近科技部授權的軟件專業孵化器已放在郊區。因此,要繼續加強郊區基地、園區的規劃建設,郊區各區縣要統籌布局,抓緊落實軟件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有關政策,要根據實際情況,創造良好的郊區軟件發展環境,為郊區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支持。

(八)高度重視信息安全工作,確保郊區信息化工作順利開展。要從戰略高度充分認識信息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復雜性和長期性,進一步增強信息安全工作的責任意識和使命感。要通過強化信息化主管領導的安全意識,加強對信息安全工作人員的培養、使用和管理,進一步做好信息安全工作。要貫徹落實市信息安全工作會議的有關要求,對于一些信息化重大工程和重點項目、一些新建或改建的重要信息系統,必須配套建設信息安全子系統,使其與主體工程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并經有關信息安全測評認證機構認定合格后,再正式投入使用。郊區各區縣信息委要會同有關部門,確保本區域的信息安全和社會穩定。

(九)進一步抓好郊區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為郊區信息化持續發展提供保障。信息化建設,人才是關鍵。要針對當前郊區信息化人才匱乏的情況,采取引進和培養并舉的方式,加強不同類型、各個層次的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充實和優化郊區信息化人才隊伍。要在郊區營造信息技術人才創業、工作的良好環境,廣泛吸引信息技術人才參與郊區的信息化建設。郊區各級政府要重視對郊區各級干部信息化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制定信息化培訓綱要,并將其納入干部培訓的總體規劃。要利用各種渠道,在群眾中大力普及信息化知識,強化信息化意識。市信息辦和市農委要為郊區信息化培訓提供各方面的支持。

三、落實措施,奮發有為,推動郊區信息化快步躍上新臺階

(一)緊扣郊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搞有效益的信息化。要從郊區發展的總體目標出發,著眼于提高社會公共服務水平、滿足廣大群眾對信息服務的需求,著眼于郊區傳統產業的改造、產業結構的優化,認真抓好郊區的信息化工作。信息化只有實實在在地幫助解決區域發展中的熱點、難點、重點問題,才能真正體現出價值,只有讓廣大群眾切實感受到信息化帶來的各種便利和實惠,信息化發展才會有廣泛的社會基礎,才能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郊區信息化建設一定要腳踏實地,有所為有所不為,集中力量,重點突破,切忌不切實際地盲目投資和盲目建設。

(二)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形成政府主導、市場主體、各方參與的信息化推進模式。信息化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滲透性強、涉及面廣,推進成本高。僅靠政府有限的人力、財力、物力投入,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我們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好政府部門在信息化建設中的引導帶動作用,為郊區信息化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另一方面,也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確立企業在信息化建設中的市場主體地位,積極運用財政、金融、稅收等各種經濟杠桿,拓寬投融資渠道,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形成多元化的投資體制。對一些有收費機制、收益穩定的信息化項目,可以充分吸納社會投資者投資;對一些有收費機制但效益難以做到投資收益總平衡的信息化項目,可以通過適當補貼等政策,鼓勵社會資金規范、有序地投入。

(三)各級信息化主管部門要充分履行職責,推進郊區信息化持續健康的發展。市信息辦作為市政府主管全市信息化工作的綜合部門,對郊區信息化負有規劃和指導的責任。郊區各區縣信息委是本區域內信息化工作的主管部門,對本區域信息化工作負有主要的推進責任,要切實加強對本區域的信息化建設統籌規劃和組織協調,牽頭或配合各有關部門全面落實各項信息化任務。郊區各區縣信息委還要結合區情、縣情,多為領導出主意,主動為其它部門提供服務,真正建設成為一個懂信息化、了解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有戰斗力的政府工作部門。

作為一支信息化推進工作的新生力量,郊區各區縣信息委還處于成長階段。希望郊區各區縣政府多給予一些關心和支持,多創造一些有利于開展工作的條件和環境,市信息辦也要多加強指導和幫助,使郊區各區縣信息委真正發揮區縣政府綜合管理部門的作用。

篇(10)

二、加快推進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醫療機構信息化建設。以優化醫療服務流程,規范醫療服務行為,方便群眾看病就醫為目標,推進電子病歷建設和應用,建設和完善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醫院信息系統,逐步實現臨床服務精細化管理,提高醫療服務效率和質量。通過區域衛生信息平臺逐步實現居民電子健康檔案與電子病歷動態融合,以居民健康卡為紐帶,促進醫療機構之間的檢驗結果、醫學影像、用藥記錄以及患者基本健康信息的交換、共享和業務協同。完善中醫醫療機構信息化建設,突出中醫藥特色,提升中醫醫療服務質量。

三、全面推進居民健康卡普及應用。完成省級卡管平臺搭建工作并實現上下對接和數據共享。制發省級居民健康卡建設實施細則等標準規范及與金融機構合作發卡用卡指導意見,加強醫療衛生機構發卡用卡環境改造。各設區市至少明確2個以上縣(市、區)試點發卡,并不斷擴大試點數量和規模,年底前,力爭全省發卡突破1000萬張,各市試點縣(市、區)發卡實現全覆蓋。

四、進一步加快信息惠民工程建設。推廣遠程醫療建設,擴大遠程醫療服務規模。整合現有已建的邯鄲市、滄州市遠程會診系統資源,統一接入省級遠程醫療平臺。探索與第三方遠程醫療服務平臺對接服務模式,積極推進與京、津兩地遠程醫療資源整合與共享,形成覆蓋京津冀的區域遠程醫療平臺。在全省預約診療服務平臺基礎上,加快推進“健康河北”醫療惠民移動平臺建設,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使優質醫療資源更加便捷高效地服務群眾。各地結合本地實際,以需求為導向開展區域雙向轉診、區域臨床檢驗、區域體檢等區域化新型醫療服務模式。

五、加快推進“金人工程”項目。按照有關程序,繼續協調做好河北省全員人口統籌管理信息系統項目(“金人工程”項目)省級立項事宜。繼續推廣鹿泉市計劃生育網上辦事大廳等業務系統。

六、開展全省網絡規劃與升級改造工作。結合省級云中心建設進程,按照“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原則,規劃全省衛生計生業務專用網絡,統一分配網絡與信息資源。制定全省網絡應用管理辦法,規范用網行為,努力打造一張安全、可靠、暢通、高效的人口健康信息專用網,確保數據快捷、安全交換與傳輸。整合委機關局域網絡,強化管理。

上一篇: 發展經濟的建議 下一篇: 電影的起源和發展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一级a一片免费久久 | 亚洲精品色在线网站 | 亚洲v欧美v国产v在线观看 |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在线 | 日韩欧美亚洲每日更新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日韩久久精品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