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德育研究匯總十篇

時間:2023-09-01 16:49:3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中小學德育研究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小學德育研究

篇(1)

中圖分類號:G416;G6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02-0012-01

孝文化一直以來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始終發揮著重要作用。孝文化是現代人的基本道德規范,隨著社會經濟及現代教育改革的不斷發展,孝文化愈發受到人們的重視。相關研究表明,孝文化在我國現代精神文明建設、構建和諧社會以及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均起著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但不可忽視的是,中小學德育工作中并未充分發揮孝文化的積極作用,未充分挖掘孝文化資源,這對中小學德育工作而言無疑是一大缺失。

一、孝文化的內涵

“孝”在最初之時,僅指古人對待父母、長輩的一種本能及客觀行為。隨著父權制與等級名分制度的產生與不斷發展,國人對“孝”的倫理規范性變得越來越強,孝文化亦更加突出。隨后,古人又將孝文化和中華民族傳統觀念體系充分結合起來,形成了較為系統的孝文化。此時的孝文化不僅擁有了自身明確的含義,更有了嚴格的標準及體系。在孝文化的建立和發展方面,孔子、曾子、孟子、荀子等人均在不同程度上做出了突出貢獻??梢哉f,從封建社會伊始,孝文化便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及道德的重要文化系統。孝文化在促進我國社會經濟和歷史發展方面起著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孝文化包含很多內涵:善事父母、尊祖敬宗、傳宗接代等。

二、中小學德育工作中的孝文化滲透

孝文化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孝是中小學生應具備的基本道德品質?;诖朔N情況,中小學德育工作中應積極進行孝文化滲透。具體可從如下幾個方面做起:

(1)思品課堂中滲透孝文化。思品課是中小學德育的主陣地,是對中小學生進行孝文化教育的重要場所。因此,作為一名思品教師,必須積極借助自身的學科優勢,有效地在思品課堂中滲透孝文化。例如,在思品課堂上教師可播放一段視頻:一位老人年老體弱,無人照看,人們以為他是孤寡老人,但事實并非如此。老人有五個子女,且經濟狀況較好。視頻播放完畢后,教師可引導學生針對視頻內容進行以“我們到底應不應該贍養和照顧老人”為主題的討論。這樣的話題很容易激發學生的討論積極性,通過討論學生最終會明白:孝敬、贍養老人是每個人的應盡義務,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思品教材中有很多有關孝文化的知識內容,對于相關內容教師不能忽略,應對其進行深入挖掘,讓學生深刻理解何謂孝文化、何謂孝道。作為一名思品教師,應充分結合教材知識對學生進行孝文化滲透,應將其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內容來抓。相信在思品教師的積極努力下,孝文化定會在學生心中留下深深烙印,成為學生必備的道德品質。

(2)其他學科中滲透孝文化。對學生進行孝文化教育不僅是思品教師的重要職責,其他學科的教師在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也應積極滲透孝文化,讓孝文化滲透成為學科教學的亮點。例如,語文教師在執教《我的母親》一課時,可提出這樣的問題:“每個人都有母親。從出生開始母親就照顧我們的生活起居。因此,我們長大之后一定要孝順自己的母親。接下來,請大家結合自己的母親,談談對孝道的看法?!眴栴}拋出之后,有學生說道:“母親每天很辛苦。不僅要做家務,還要輔導我學習。另外,母親對外公外婆、爺爺奶奶也非常孝順。我長大了也要像母親一樣,做個孝順的人?!边@樣的話題,很容易加深學生對中華民族孝文化的理解。因此,其他學科教師在具體教育教學過程中也應積極滲透孝文化。作為中小學教師,所有人在孝文化傳播方面均具有重要職責。

(3)校園文化中滲透孝文化。在中小學校園文化中,同樣可有的放矢地滲透孝文化,這也是對學生進行孝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徑。很多中小學在對學生進行孝文化教育時,均發揮了校園文化的重要作用,取得的教育成效也較為理想。例如,在校園宣傳欄中定期或不定期張貼有關孝文化的文章供學生閱覽。又如,在班級黑板報中,呈現與孝文化相關的文章。再如,學??啥ㄆ诨虿欢ㄆ诮M織一些孝文化主題座談會、孝文化主題辯論大賽、孝文化主題演講大賽等。可見,相關校園文化的孝文化滲透,同樣可以達到理想的孝文化教育成效。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孝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孝是中小學生應具備的基本道德品質,孝文化在我國現代精神文明建設、構建和諧社會以及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均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為提高中小學德育工作質量,提升中小學生孝的品質,中小學可從如下幾個方面滲透孝文化:思品課堂中滲透孝文化、其他學科中滲透孝文化、校園文化中滲透孝文化,讓孝文化之花在學生的心頭綻放。

參考文獻:

[1]趙秀欣,蘇春景.中小學加強孝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對策探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 2016(06).

篇(2)

目前,我們中小學德育研究異常活躍,形形的研究實驗此起彼伏,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為我國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傮w而言,中小學德育研究的形勢令人振奮,研究問題日益集中,研究焦點正在形成。實際上,這些研究焦點就客觀地展示著我國中小學德育研究的現狀和水平。

一、德育工作的整體化創新

受全球化、信息化、價值多元化等社會思潮的沖擊,我國中小學德育工作正朝著四面開花、各放異彩、不拘一格的方向發展,各種德育理論與實踐層出不窮,相繼呈現,不斷豐富著我國中小學德育的研究領域。從德育理念上來看,德育體驗論、對話德育論、交往德育理論、生活德育論、德性論等各領,為德育工作者提供了豐厚的觀念智囊;從德育實踐上來看,網絡德育、生態道德教育、校本德育、敘事德育、活動德育、欣賞型德育等都是德育工作者創造出來的德育實踐樣式。由此可以說,我國的德育理論深化了,德育實踐豐富了,中小學德育工作的視野與思路拓寬了。然而,與之并行不悖的是,我國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離心”傾向日益明顯,到底什么樣的德育形態最適合我國中小學的需要開始成為令所有德育工作者頭疼的問題。如若對該問題給不出一個科學的答案,德育工作者極有可能在這五彩繽紛的德育理論面前無所適從、亂了陣腳。所以,在吸收、統整、綜合所有德育理論形態與實踐樣式的優勢和智慧的基礎上對德育工作進行綜合創新、整體轉換,就成為擺在我國德育研究者面前的一個關鍵問題。進而言之,這種“整體化創新”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以德育工作為中心對各種德育理論進行優勢互補、取長補短,形成一套適合我國國情、學校校情的德育思路;以學生品德形成與發展為紐帶來協調道德認識、情感、意志、行為,培育學生應對特定社會境遇、道德問題的道德智慧;以學校德育工作為線索來協調社會德育、家庭德育、網絡德育,構建立體交叉、合力最大的德育網絡,為學生品德的發展建立一條高速公路等等。這些工作將成為今后一段時期內我國德育工作者與教育者思考的重點問題。

二、德育工作要回歸生活

在90年代以前,德育工作者一直將德育視為一項道德規范、道德認識的傳達活動、道德理論的教授活動,甚至認為它與一般的學科教學活動別無二致。其結果,德育工作淪為課堂教學事件,淪為一種游離于生活之外,與學生的生活世界毫無關聯的事情,學生對道德教育產生了一種無言的抵制情緒,導致德育影響難以深入學生的心靈。近年來,隨之德育研究的深入,研究者越來越多地認為:德育源自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生活是德育的基礎和源泉;一種合理的德育活動應該時刻保持與學生生活間的血肉聯系,必須回歸生活,獲得德育活動的生動形象;德育必須在走進生活的同時將自己“隱藏”起來,著力構建一種“無痕”、“無言”的德育形態。正是在此背景下,德育回歸生活成為德育研究者們炙手可熱的一個課題,并獲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從現實生活出發,使道德教育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讓兒童在生活中認識到道德法則對生活的重要性,認識到道德就在自己身邊,是為保障自己生活服務的”。[1]關注中小學生的日常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去體驗、去感悟、去經歷,努力構筑一種社會與個體發展所期待的道德教育,這正是德育回歸生活的真正目的所在。在當前,德育到底回歸什么樣的生活?是日常生活還是非日常生活?怎樣回歸生活?回歸生活與聯系生活、面對生活的區別何在?到底是德育要回歸生活還是面對生活等等,這都是讓德育工作者絞盡腦汁的問題,是需要德育工作者給出創造性答復的問題。因此,德育回歸生活這一問題集中體現了當代中國德育研究的現實和狀況。

三、德育觀念現代化

當前,現代化是許多社會領域追求的目標之一,是社會實踐追求創新和自我超越的表現。與之同理,德育也需要現代化,德育現代化的基礎就是德育觀念的現代化,德育的其他現代化內容,如德育手段、德育管理、德育內容的現代化等都是德育觀念現代化的表現與延伸。德育觀念現代化是推動我國中小學德育工作穩步前進的引擎,是實現德育工作科學化、合理化的必由之路。當前,學者們對德育觀念現代化的研究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全面認識德育在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中的戰略地位,把德育視為國家經濟建設、文化建設中的一個能動因素來認識;對中小學德育的科學性進行反思和深究,提高德育目標、德育功能在人們心目中的認同度,切實轉變德育工作的思路,創造一種服務于學生發展、社會進步、人類文明增進的德育觀念形態;認識學生在德育工作中的主體地位,全面提高學生在德育工作中的能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擺正學生與教師間的地位,實現從灌輸型德育向學習型德育、從規范性德育向發展性德育、從道德知識傳授向道德素質提升的轉變;推行全員德育、全程德育、全面德育的觀念,貫徹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教學的所有環節都滲透德育、全面關注學生道德認識、情感、意志、行為等發展的德育理念,讓學生在學校生活中順利成長為一個“有道德的人”。

四、從“大德育”走向“小德育”

中小學德育不是一項面面俱到的教育工作,而是有其特定的關注對象、目標定位的,那種將對學生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都一股腦地放進德育工作的做法,即所謂的“大德育”,日益為學校德育工作者所拒絕。中小學德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基礎品德,如尊重他人、善待他人、關愛他人、誠實守信、孝敬父母、關愛社會等品德。一句話,其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學會用道德的方式去做人、做事、處世,學會用自己的道德“心”來控制自己的行為,而非用一定的政治標準、法律準則等去參與社會生活,處理社會關系,這就是“小德育”。北京師范大學檀傳寶教授的《學校道德教育原理》一書的出版標志著這一轉變的發生。這一轉變必將促使中小學德育工作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生基本道德素養的培育上,促使德育工作者更加明確自己肩負的使命和責任。葉瀾教授指出,德育具有四個層次的內容:最基本的是以誠實守信為核心的“為人之德”,其次是責任心,再次是愛國,最后是追求自我完善的“立身之德”。[2]應該說,這一概括比較準確地反映了“小德育”的基本內容。德育是一個從愛己到愛人,從愛家到愛社會,從愛國到愛人類依次推進的過程,推己及人、愛及社會是當代德育應該具有的一種視野。因此,那些基礎品德的培養正是德育的重中之重、立根之基,正是中小學德育的直接目的、核心使命所在。從“大德育”向“小德育”的轉變體現著德育研究者對中小學德育工作認識的深化,體現著中小學道德教育正步入一個科學的軌道。

五、德育工作者專業化

在中小學中,德育工作者主要包括兩部分:德育課程的授課教師和學校的其他專職德育教師(德育處、團隊專職教師)兩部分。所謂德育工作者專業化就是指按照專業的標準來培養、管理上述人員。德育工作者專業化的基礎是德育教師的專業發展。實現德育教師專業發展的必要性源自德育教學和德育工作自身的復雜性和艱巨性,以及學校德育工作專業化發展的需要。按照綜合性、高水平的德育教師專業標準來要求德育工作者是德育工作者專業化的實質。德育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主要是德育教師的職前與職后培訓、德育教師自身的知識更新與其在德育實踐中的積累。[3]同時,德育教師的專業化與教師的德育專業化是兩個密切相關的問題。在西方,伴隨著品格教育運動的興起,開設專門德育課程的問題再一次被提出,德育專業化問題隨之出現。因此,教師德育專業化是德育教師專業化的前提。要實現德育教師專業化,我們需要從三個方面來努力:其一,確立“將德育作為教育目的與教育任務同樣重要”觀念;其二,建立對所有教師的德育素養專業標準;其三,對狹義德育教師(即專職德育工作者)的專業標準提出有更高要求。[4]

六、德育實驗研究活躍

要推進德育工作的科學化,開展德育實驗是一條有效路徑。在探索中認識德育、開展德育、改進德育是當代我國德育工作的一大優勢。同時,隨著國家德育類課題申報、立項工作的有序化,一批有識之士、專業德育研究人員對德育實驗研究青睞有加,倍受關注。隨之,德育實驗研究在我國正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對德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理性認識。在這些實驗研究中,比較引人注目的有:中央教科所開展的“和諧德育研究與實驗”、“體驗德育研究”實驗、“整體構建學校德育體系深化研究與推廣實驗”,北京師范大學檀傳寶教授開展的“欣賞型德育模式研究實驗”、肖川教授等人開展的“主體性德育研究實驗”、山東師范大學戚萬學教授主持開展的“活動德育模式研究”實驗、江西省黎川一中開展的“3+1”德育改革、黑龍江省小學開展的“德育整體改革”實驗、廣東省小學的開展的“信息化條件下德育課程改革”實驗、重慶石柱中學校的“開發人性化德育校本教材的實驗研究”等等。這些實驗的開展為開拓我國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路徑提供了可貴的探索和嘗試,值得所有德育工作者重視和借鑒。

縱觀上述研究焦點,我們不難發現:當代德育研究正日益呈現出面向實踐、注重創新、專業發展的道路。這一研究勢頭的形成有助于提升我國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實際效能,有助于拉近理論研究與實踐工作間的距離,從而為促使我國德育研究工作健康、快速發展產生了積極功能。

參考文獻

[1] 馮建軍.兒童道德生活該如何加強.教育科學研究,2004(11).

[2] 駱風.上海市中小學生品德狀況調查研究.思想理論教育,2006(11).

[3] 藍維.德育專業化的關鍵.德育教師的專業發展.教育研究,2007(4).

篇(3)

    (1)學科德育有共同特點又有各自學科的特點

     學科德育的共同特點:一是以知識為載體。愛國主義教育是德育的核心,各學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都是同 本門學科的知識緊密結合在一起的。語文學科同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同文質兼美的愛國篇章的學習相結合; 歷史學科以祖國五千年的文明發展史實為載體,尤其是通過近代落后挨打的史實、中國人民前赴后繼反侵略斗 爭和無數仁人志士探索救國救民之路的事跡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地理學科通過祖國的地理環境、遼闊的 疆域、豐富的資源、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進行熱愛祖國的教育;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運用我國 燦爛的科技文明史,我國歷代科學家熱愛祖國和創造發明的事跡,解放后我國在這些領域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對 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等等,以上這些事實充分說明,德育以知識為載體具有巨大的說服力和感染力,能夠給 予學生深刻的影響,形成強大的內化力量。

     現代教育的重要標志就在于更加重視知識載體的作用,而任何知識、技能的傳授又總是同一定的思想品德 教育相聯系的。學科德育以知識為載體,體現了知識與道德、教學與教育、教書與育人的統一。

     二是面廣量大時間長。僅以必修課來說,小學有10門學科,初中有13門學科,高中有12門學科。這些學科 遍布所有知識領域,其延續時間,短的一年兩年,長的貫串12年。授課的時數,義務教育九年,23門學科7792 課時,高中三年,12門學科2513課時,普通教育12年35門學科共10305課時。各門學科都具備德育滲透的功能, 其教育力量是十分強大的。 

    三是有切實保證。學科德育有固定的課程、相對穩定的教材、排進課表的課時、專職的教師和評價考核的 制度,而學生在校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在學科的學習上。這些條件切實保證了各學科能夠有目的有計劃地在 教學中實施德育。 

    四是細水長流、潛移默化。人的思想政治素質,從品德行為的養成、基本觀點的確立到世界觀、人生觀、 價值觀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這個過程中,豐富的感性認識和知識經驗的積累是基 礎,對教育內容的領會、接受、內化是關鍵,實踐、認識不斷反復由量變到質變是過程。各學科教學給學生提 供大量的感性知識經驗,學科德育有顯性的,也有隱性的,有采取灌輸的方式,不少又是采取滲透的方式,使 學生在接受各科知識的同時受到感染和熏陶,潛移默化,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有利于學生吸納,并在學習 運用和實踐活動中逐步深化。 

    學科德育又有各自學科的特點。這次課題研究中,我們分析了中小學所有必修課20門學科德育滲透的主要 內容和特點(詳見《學科德育滲透一覽表》)。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課是德育的顯性課程,擔負著比較全面和 比較系統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既是學科德育一個組成部分,又是學校德育體系中的 一條主線,在學校德育工作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文科類,包括語文、英語、歷史、地理和作為史地綜合課的“社會”,具有廣泛的德育內容和很強的感染 力,既有顯性教育的特性,又有隱性教育的特性。  

   理科類,包括數學、自然、物理、化學、生物和理化生的綜合型課程“理科”,結合自然科學知識進行辯 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最具特色,說服力強,效果一般都比較好。

     技藝類,包括體育與保健、唱游與音樂、美術、生活與勞動、勞動技術、職業導向和計算機,這些學科的 德育都同一定的知識和技能訓練結合在一起,其德育內除共同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外,在思想、品德、 行為等教育方面又各具特色。 

    (2)學科德育的實施 

    課程改革方案是學科德育實施的依據。

     課程改革方案明確提出了加強德育的指導思想;在總的培養目標中,規定了提高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 質”,“適應社會主義事業需要”的目標,并相應地規定了思想品德素質在小學、初中、高中的分階段、有層 次的目標;設計了顯性與隱性結合的“三線一面”的全方位、多渠道的德育課程體系,要求面上各門學科、各 個領域都要滲透在貫穿德育工作,落實到各科課程標準和各科教材中去,使顯性德育課程外的各科,都作為德 育的隱性課程發揮各自的積極作用,寓德育于各科教學和各項活動之中。     學科課程標準和教材編寫有明確的德育要求和內容。 

    學科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和教學的依據,這次我們分析了中小學20個學科的課程標準和部分教材德育滲透 的情況??傮w上看,課程改革方案加強德育的指導思想和目標要求得到了貫徹和實施,各學科的課程目標、教 材編寫要求、實驗操作和練習、教學評估,都有相應的學科德育要求。各學科課程教材德育滲透的主要內容, 我們在《學科德育滲透一覽表》已作了歸納。這里僅舉高中數學的課程標準為例作為說明。     學科德育滲透在教師的教學中逐步得到體現。

     課程改革方案、學科課程標準和教材、所有關于加強德育、進行學科德育滲透的要求,都必須通過各學科 教師的教學來實施,而對教師是否在教學中進行德育,最有發言權的則是學生。為此,我們于6月底、7月初在 10所小學(一師附小、二師附小、虹口區三中心、復興東路第三小學、長寧區實驗小學、江寧路小學、青浦縣 實驗小學、金山縣實驗小學、控江路第二小學、曲陽路第四小學)作了1000份學生問卷調查;在11所中學(大 同中學、育才中學、曹楊二中、向明中學、松江二中、梅隴中學、婁山中學、尚文中學、羅店中學、青浦中學 、下沙中學)作了1006份學生問卷調查,了解中小學各項德育內容在各科教學中的體現。調查問卷顯示,在小 學各類課程中,思想品德課作為德育顯性課程,學生認為是最直接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課程,其次為小學社會 學科、小學語文學科,而學科之間在德育滲透方面的不平衡性也不同程度地在調查中得到進一步了解。中學學 科德育的問卷調查則比較清楚地反映了各學科德育的特點和實際。詳細請見《中學學科德育調查問卷》匯總表 。從調查問卷的匯總表上可以明顯地看出:(一)思想政治課在20個德目中,除“審美能力”占40%,其余都在 50%以上,“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占到90%,顯示出思想政治課是學校德育的主渠道,并為學生所公認。(二) 語文和歷史是學生所接受德育內容最廣泛的學科,地理相對次之。(三)音樂、美術學科在德育方面審美教育 和情操熏冶最為突出,而體育學科在愛集體、團結互助和頑強意志鍛煉方面的教育作用就比較顯著。(四)縱 向看,在理想志向、科學探索精神的培養,尊重事實以及一絲不茍的態度等四個方面以及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教育等方面則為文科、特別是理科所共有。(五)職業導向、中學社會、綜合理科等三門課 程,由于試點的學校不多,尚不能充分反映實際和說明問題。調查結果清楚地表明:課改方案中加強德育的指 導思想,課程教材在實施學科德育任務方面的要求,在各學科教師的教學中已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落實;而學科 德育滲透所具有不同的學科個性和側重,已為廣大教師所認識。

     實施學科德育滲透的成效

篇(4)

中圖分類號:{G40-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46-0038-04

一、對德育活動開展意義的探討

德育活動作為一種教育方式,它更加注重學生的實踐體驗,是對德育學科課程的有益補充。關于德育活動開展的意義,現有研究分別從學生道德情感培養、德育實踐能力提升、主體作用的發揮以及校園文化建設的角度進行了分析。有的研究者提出德育活動有利于繁榮和活躍校園文化。黃春芬和羅剛淮(2011)從德育氛圍和德育環境角度出發,指出營造適當的氛圍,創造良好的德育環境,可以讓學生全心于德育的滋養陶冶,喚醒心靈深處的德性善念。[1]胡遠遠(2014)則認為創設各具特色、豐富多彩的學校德育活動是校園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更能促進校園文化多渠道、深層次、高質量的發展。[2]袁潔認為德育活動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積極、健康的情感并培養學生的觀念意識。她在論述德育活動類型及其功能時指出德育活動開展的一個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正確的、積極的道德認知與道德情感,不同類型的德育活動在學生的道德情感培養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3]有的研究者還認為德育活動有利于學生德育實踐能力的培養。陳澤河與戚萬學(1995)在論述活動的道德教育意義時提到學校開展的各種德育活動,能夠促進學生道德知識的獲得,對道德行為的生成也有重要作用。[4]齊欣(2001)、[5]朱士海(2011)[6]等學者在此基礎上提出德育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德育實踐能力,并指出德育活動的開展使學生一方面踐行課堂、活動中學習的或教師要求的道德行為和規范,另一方面其自身也會產生這種遵守道德行為規范的認知和情感,在德育活動開展過程中學生的道德實踐能力得到發展。另有許多研究者(陳澤河&戚萬學,1995;齊欣,2001;張志剛,2010;朱士海,2011)在論述德育活動意義時都提到德育活動有利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齊欣(2001)[7]、張志剛(2010)[8]、朱士海(2011)[9]等學者認為在實踐過程中學生通過感受、領會和體驗,可以借助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不斷探索,達到強化道德認知、培養道德情感、促進自身道德行為發展的目的。于天紅和李冰梅(2012)也提出德育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學習空間和充分的實踐機會,每個學生都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主體作用。[10]

二、對德育活動類型及主要形式的探討

德育活動是實現德育目標的橋梁,也是開展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對德育活動的分類研究能為科學實施德育活動提供理論支持與實踐指導,提高德育工作實效性。一直以來,中外學者不斷地對德育活動的類型和主要形式進行探討。新課程計劃中規定的德育活動包括晨會(或周會)、班團隊活動、校傳統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等,分類比較明確,但在內容上存在交叉。因而,國內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德育活動進行了重新分類。袁潔從德育功能視角創造性的將德育活動分為六類:參觀型、服務型、知識型、組織型、娛樂型、生存型[11]。但武剛為德育活動提供了三個分類方式:根據個體操作對象的不同分為感性實踐活動、認知學習活動和游戲娛樂活動;根據活動規模大小分為個人活動、小組活動、班級活動和全?;顒?根據活動目的分為提高認識活動、培養情感活動、錘煉意志活動和養成行為活動。[12]盡管分類方式各有不同,但基本囊括了德育活動的主要形式。陳桂生在調查后發現小學德育活動的主要形式有軍訓、參觀訪問、郊游野營、文藝聯歡、體育競賽、公益勞動、興趣小組、科技活動等。[13]國外對德育活動的類型和主要形式也有一些探討,美國教育家杜威強調活動的社會性,認為兒童活動應包括園藝、紡織、金工、烹飪等方面。前蘇聯的心理學家彼得羅夫斯基從德育活動目的出發,把活動分為游戲、學習、交往、社會公益活動和職業活動等類型。[14]而從德育活動開展的具體方式來看,國外與我國是相似的,根據學者研究,日本有特別活動(類似于我國的第二課堂和活動課程)和整體教育(家庭、學校和社會三位一體)等[15];新加坡通過豐富的課外輔導活動、規范的社區服務活動和立體性的德育網絡來開展[16];美國則以生活指導、校園活動、社會活動、宗教活動、大眾傳媒與公共環境熏陶、家庭教育等方式來進行[17]。中外德育活動的類型豐富、形式多樣,為德育工作開展提供了良好載體。德育活動科學合理的分類能使德育工作者更全面把握德育工作,兼顧學生道德發展的各個層面,更好地處理家庭、學校和社會的關系。

三、對如何開展德育活動的探討

關于如何更好地開展活動,現有研究從不同的視角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大量的分析與討論。有些學者著重探討兒童道德品質發展的作用機制問題。德國道德心理學家喬治?林德建立了“道德行為與發展雙面理論”,他認為道德包含情感和認知兩個方面,即判斷某個行為是道德的,不僅基于個體所認可的道德理念和原則是正確的或符合社會規范的,而且還要有能力將這些理念和原則貫徹到個體行為中去。[18]檀傳寶(1997)認為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對道德認知、道德信念等的原初動力機制;二是對道德認知和道德信念等的放大增益作用。[19]李本書(2003)提出由利益、情感和快樂這三種因素構成的“三角形鐵律”。[20]王樹洲(2007)[21]、馬進(2009)[22]等學者認為道德行為的產生是個體在道德認知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道德評價做出道德判斷,進而進行道德抉擇,然后在此基礎上由道德意向轉化為道德行為。有些學者側重于活動目標的研究。例如,陳義祿(1993)在進行中日德育對比研究時提出,德育活動雖然沒有在課程標準中得到明確體現,但是更應該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出非常清晰的活動目標。[23]另外,許多一線教育專家對如何實施德育活動進行了大量的實踐、研究。在活動資源方面,李培忠(2008)[24]、黃建榕(2001)[25]等特別強調了社會――家庭――學校資源的整合,李媛(2012)[26]也持相同意見;在德育氛圍的建設方面,馮景南(2006)[27]、馮鈺(2007)[28]等人強調學校文化的建設,而李華釗(2011)則強調德育活動的持續性,讓學生在連貫而持有的主題系列活動中得到提升[29];在活動主體方面,所有研究人員一致認為應該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吳康寧(2006)、李媛(2012)[31]等學者對教師的引導和控制作用進行了強調。受多元智能理論影響,在價值取向和評價方式方面也呈現多元化趨向。例如王薇(2006)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美國德育課程改革研究》一文中提出,隨著社會的進步,社會的價值觀念、個人的價值選擇都在發生轉變,兒童必須獲得一定的道德判斷、選擇和推理能力。通過對以往的研究進行分析整合,歸納總結出優質德育活動的7個開展要素。

1.尊重兒童個體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及道德情感、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之間的作用機制。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為兒童之間存在橫向差異,兒童自身的不同階段也存在著縱向差異。因此,德育活動在符合兒童年齡特征的基礎上,還要兼顧兒童的個性化發展。此外,活動的實施必須符合德育活動促進學生道德品質發展的作用機制。道德情感是動力機制,道德判斷能力是核心[35],德育活動應該通過生活體驗內化學生道德情感,增強其道德認知水平,進而促進其道德行為的生成。

2.明確目標的意義,制定恰當、明確的活動目標。如果在活動施行過程中刻意追求預期目標,就失去了德育活動生成性的優勢,因此德育活動的目標并不意味著一成不變。但是我們也不能忽略活動目標指導教師和學生活動、檢驗和反饋活動效果的作用。

3.開發、整合、利用多方德育資源,實現活動形式的多樣化。德育資源除了來自學?;A設施和文化氛圍的建設、開發和利用,師生自身資源、家庭社區資源、社會企業機構都是可以并且必須進行挖掘的巨大隱藏資源。只有將資源進行整合并融入德育工作中,才能使學生切實感受到真實的社會,為認識問題、解決問題奠定良好基礎。此外,還應該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創新活動形式,增加活動的趣味性和生活性,讓學生通過感知體驗來品味生活、產生情感共鳴,理解意志力、自省、謙讓等優良道德品質在生活中的真正意義所在。

4.打造良好的活動氛圍,發揮德育活動無痕滲透的優勢。在道德教育中,隱性課程比起諄諄教誨可能更具優勢,良好的活動氛圍能夠使學生接受道德觀念于無形。良好的活動氛圍并不僅僅指學校自身的文化理念渲染,還體現在活動開展的持續性上,只有在連貫而持久的主題系列活動中,學生的道德情感與道德認知才能得到穩定的發展。

5.創設學生主導的德育活動,發揮學生主動性。學生需要學習的是如何成為一個有良好道德行為的人,而不僅僅是有良好道德知識的人,這就需要學校創設以學生為主導的德育活動,使學生獲得參與制定、修改活動具體環節的權利,主動規范自己的行為。但是自主并不等同于放任,教師和學生都應該嚴格遵守制定的制度,學生主導也不意味著教師成為旁觀者,這樣的活動需要教師具有更強的指導與組織能力,老師必須能夠保證活動本身及相關內容的合理性和道德性[43],引導學生在德育活動中獲得積極的體驗,而不是走向任意一個極端。

6.尊重、認可兒童的多元價值選擇并培養其基本的道德情感。在學習型社會中,學生需要學習的是如何分析、判斷、解決問題而不是直接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道德教育也應該由灌輸單一價值觀念向允許多元價值選擇轉變。同時,學校作為主要的教育場所,也必須傳達給學生核心價值觀并培養學生的基本道德情感(例如同情心、自尊等),這是社會安定的基本保障。

7.完善評價機制,實現評價方式和評價主體多元化。根據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不同的人在語言、數理邏輯、音樂、空間、體育、人際交往、自我認知等一到多個維度擁有不同的“天賦”,因而必須實現評價內容和方式的多元化。另外,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評價主體也應該是多元的[46]。在評價情境中,家長、教師和學生既是評價者也是被評價者,他們都是平等的評價主體。

四、對我國中小學德育問題的探討

建國以來,特別是自20世紀70年代起,我國德育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是,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國中小學德育工作還存在一系列的問題。相關學者從社會背景、德育工作關注點、德育內容以及德育方法等不同角度切入,對我國當前德育工作進行了反思。從社會背景來看,新媒體對德育工作的沖擊引起了相關學者的關注。李季(2014)分析,受媒體文化的影響,家庭和學校的正向教育功能不斷萎縮,魚龍混雜的社會特別是媒體使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風險性增加,同時也使德育環境更加復雜,難度增大[47]。李化樹、余海英(2008)等也意識到信息技術對中小學德育的沖擊問題,認為必須加快信息技術教育與德育的整合,推動德育改革,促進德育創新。從德育工作的關注點來看,趙宏義創造性地將德育概括為“規范約束”和“意義引領”兩個方面,并指出“現實的德育越來越習慣于或停留在規范約束方面,不專注、不習慣進行意義引領”[48],最終使個人完整的道德在教育中被明顯割裂,制約德育。

此外,許多學者關注德育工作實施的影響因素,從德育目標、德育內容、德育方法、德育評價以及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質等方面進行了探討。在德育目標方面,馮文全認為目標定位太高、太大,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認知水平,以致在德育工作中出現“名義上‘加強’,實際上‘淡化’,名義上‘落實’,實際上‘落虛’,乃至‘落空’的現象”。在德育內容方面,有更多學者探討:高波(2006)認為內容抽象、陳舊,缺乏層次;趙為糧(2014)指出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德育內容與時代和社會發展脫節的現象還不同程度的存在;張明卓在《當前中小學德育實效性探微》中指出,當前的德育在內容上過分強調政治和法紀教育,而忽視思想和道德教育,德育成了政治的附庸而喪失了自己獨特的品質、本質和價值;王振芬(2001)提到德育內容中對中華傳統美德與時代要求結合不良,甚至有割斷歷史,排拆和拋棄本民族傳統的虛無主義傾向。在德育方法方面,學者一致認為當前我國德育方法單一,貢和法(2014)指出“在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引領時,許多學校主要依靠‘道德說教’、‘道德灌輸’,內容乏味、形式單一”。在德育評價方面,學者認為評價方式簡單抽象,不夠科學是主要問題。史品南認為,由于德育成效難以量化,評價常常得出“大致印象”,評價方法也不夠科學,并且僅僅局限于校內,忽略了家庭和社會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影響。黃小平和胡中鋒具體指出了在中小學德育評價中存在的問題,在理論研究層面缺少系統性和比較性研究,在實踐操作層面,德育評價目標和內容“高、大、全”,缺少結構效度,評價方法追求量化,缺少人文關懷,評價主體單一,缺少多元化,德育評價強調選拔、控制和獎懲,缺少正確的價值取向。此外,劉曉麗提到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質不高,難以對學生道德品質發展給予積極有效的引導,也是我國當今德育開展的一個重要問題。

五、對我國德育活動研究現狀的探討

通過對現有的理論和實踐研究進行梳理和總結,發現基本集中于以下五個方面。

1.德育評價體制的研究。從已有文獻來看,研究德育評價的文章很多,并且2013年《關于關于推進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意見》中明確指出了品德發展水平的五個關鍵指標及其考查要點,將德育目標進一步具體化。但是大都集中于理論層面和宏觀層面,沒有在實踐操作層面上給予詳細的指導。

2.德育活動形式的研究。許多學者(袁潔,2012;但武剛,2000;陳桂生,2003)側重于德育活動開展方式的研究,也有研究(李媛,2012)指出,學校、教師在紛繁的德育活動形式中忽視甚至忘記了活動最初的目標。但是對于什么樣的活動能夠切實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德育活動如何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等問題并沒有做過多闡述。

3.德育活動資源的研究。德育的實踐性與生活性的特點使德育工作必須與社會資源相聯結,許多學者對整合資源的必要性進行了細致的說明,卻沒有過多地對如何操作進行指導。但是室外活動和校外實踐又不可避免地存在安全隱患,解決兩者之間的矛盾是以后研究的重中之重。

4.如何發揮學校德育活動隱性教育優勢的研究。許多學者(馮景南,2006;李華釗,2001)強調隱性教育的重要性,重視校園文化的建設。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要力圖使學校的墻壁在說話。但是很少甚至沒有研究對如何確定校園文化的內容、形式等問題進行闡述。

5.開發學校特色德育活動的研究。國家教育政策大力倡導個性化教學,號召學校開發校本課程、開展自己的特色德育活動,但是并沒有對如何實施做出進一步指導。如何實現上級統籌與學校自主的和諧統一,在以后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中值得進一步商討。

結語:

德育一直是經久不衰的話題,已有研究涉及廣泛,內容上從理論到實踐、從德育課堂到德育活動,范圍上從國內到國外、從小學到高校,涉及德育的各個方面。面對新時期的挑戰,國家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也將進一步推動對于德育工作應如何學生有效促進道德品質發展的研究,我國德育工作也會在理論指導與實踐改進中取得新的突破。

注釋:

①感性實踐活動:包括參觀與調查、公益活動、生產勞動和集體儀式活動;認知學習活動:包括講授活動和討論活動;游戲娛樂活動:包括游戲活動和娛樂活動;

②新加坡課外輔導活動具體包括:榜樣、對話闡釋、規勸、環境影響和體驗五種活動。

③美國校園活動分校方發起和學生自發兩類,占據學生大部分時間。

④美國社會活動包括社會政治活動和社會服務活動兩類。

⑤“新媒體”是相對于通過某種機械裝置定期向社會公眾信息或提供教育娛樂的交流活動的傳統媒體(如電視、廣播、報刊)而言,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以交互性、即時性為主要特征,在這里主要指網絡對青少年的影響。

⑥“規范約束”是指對思想品德教育的規范性內容,主要體現為對人言行方面“什么是應該的、什么是不應該的”具體要求;“意義引領”是指對思想品德教育的意義性內容,主要體現為關于人的生命價值、生活意義、幸福自由、理想事業、友誼愛情等問題的意義性內容,如“為什么要這樣”、“什么樣最值得”。

⑦1996年6月份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國家明確出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26條規定,指出“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2001年,教育部辦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20條,指出“實行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

參考文獻:

[1]黃春芬,羅剛淮.讓德育活動少一些形式,多一些實效[J].思想理論教育,2011,(4):84-85.

[2]胡遠遠.各類學生活動在中高職學生德育中的作用[J].德育教育,2014,(3):36-38.

[3][11]袁潔.試論德育活動類型及其功能的發揮[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2,26(7):57-60.

[4]陳澤河,戚萬學.試論活動的道德教育意義[J].中國教育學刊,1995,(3):10-12.

[5][7]齊欣.對德育活動課的認識與實踐探索[J].教育科學研究,2001,(10):48-50.

[6][9]朱士海.德育活動在教育中的作用[J].吉林教育,2011,(1):117.

[8]張志剛.開展德育實踐活動的具體方法和意義[J].教學研究,2010,(3):26-27.

[10]于天紅,李冰梅.論活動德育課程的意義[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29(2):53-55.

[12][14]但武剛.論德育活動課的類型[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31(2):38-43.

[13]陳桂生.“德育途徑”問題的癥結[J].上海教育科研,2003,(6):18-21.

[15]孫炳海.中日兩國小學德育途徑與方法的比較研究[J].教育探索,2000,(3):30-31.

[16]鄭紅鶯.美國學校德育途徑方法借鑒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05.

[17]張鴻燕.新加坡德育途徑與方法淺析[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50-52.

[18][35]潘蕾瓊,黃甫全.道德行為與發展雙面理論的原理、方法與啟示[J].中小學德育,2012,(4):12-15.

[19]檀傳寶.道德情感、審美情感與道德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1997,(1):11-14.

[20]李本書.道德行為發生規律論[J].學術探索,2003,(12):52-54.

[21]王樹洲.試論道德行為產生的心理機制[J].江南大學學報,2007,6(4):100-108.

[22]馬進.論道德行為形成的四要素、四階段模式[J].道德與文明,2009,(2):45-47.

[23][38]陳義祿.日本德育教育對我們的啟示[J].當代亞太,1993,(3):54-57.

[24][37][41]李培忠.樹立新的德育理念、開展德育行動研究[J].中小學校長,2008,(5):24-25.

[25]黃建榕,劉社欣等.德育新模式:德育環境化[J].深圳大學學報,2001,18(5):108-115.

[26][31][42]李媛.小學德育活動課程現狀的調查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2.

篇(5)

參加這次會議的有xxx州中小學德育課題研究實驗學校的課題主持人或學術秘書、部分“忠孝雅誠主題教育和”和“民族常識、民族文化”教育成效顯著的學校代表近200人。xxx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崔久紅、xxx州教科所所長胡衛國、xxx縣教育局局長鄭遠宏、xxx縣沿渡河鎮黨委書記錢才東等領導出席會議并致辭。州教科所副所長陳澤奠、楊舜山分別主持會議。出席會議的領導還有州教科所副所長湯吉舜、xxx縣教育局副局長陳發劍。

這次會議的主題是實踐科學發展觀,努力提高全州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會上,我校校長庹自保、建始縣民族小學副校長譚瓊、建始縣七里坪中學教師向 莉、xxx市桂花園小學德育主任向恒舉、宣恩縣寶塔河小學校長揚長艷等同志,分別就湖北省民族文化課題“xxx州開掘運用本地德育資源,提高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研究”、xxx州xxx教育科研課題“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研究”、國家教師科研基金規劃管理辦公室xxx課題“關注關愛留守生”等課題的研究情況進行了大會交流;xxx州教科所所長胡衛國、副所長陳澤奠、湯吉舜、德育研究室主任袁玉榮等同志分別就“個人課題研究”、“ xxx州開掘運用本地德育資源,提高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研究和關注關愛留守生課題后期研究工作以及忠孝雅誠主題教育系列活動安排”、“課題結題要求”、“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研究后期研究工作”作了專題報告。與會代表還觀摩了我校10節課題研究及忠孝雅誠主題教育展示課,參觀了沿渡河中學校園,考察了沿渡河鎮學校德育活動實踐基地。

二、承辦工作的成功經驗

經過全體教職工的努力,我們圓滿完成了各項籌備任務:編印了一本相冊,一本校本教材,一本會務指南,七八年級各班準備了一節班會課,辦了一個展廳,籌備了一臺晚會,成功組織了一次大團隊赴神農架考察活動。

1、整個活動取得了圓滿成功,受到了與會代表和各級領導的充分肯定,贏得了好口碑,改變了沿渡河中學教師在人們心目中的印象,樹立了沿渡河中學在xxx縣乃至全州農村中學中的新形象,營造了良好的學校發展環境,推動了學校發展的進程。有人評價這次活動時說,這次活動將沿渡河中學的發展進程向前推進了三至五年。我們倒是更看重口碑,更看重學校發展的良好態勢。俗話說:“別人說你好,不好也好,別人說你不好,好也不好”。

2、教職工的團結協作的意識和能力進一步增強。在整個活動籌備工作中,需要我們與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需要協調,如:與酒店、鎮直各單位、文工團、鎮內兄弟學校等的配合達到了預想不到的效果。在短短的一個月內完成校園硬件建設投資近六萬元。

3、成功展示了德育課題研究班會活動課。其參與面廣,教育面大,通過編制方案和具體實施,創新了活動課的基本模式,特別是在充分挖掘和運用本地資源方面積累了一定經驗。通過教師的出謀劃策和專家的指導,使我們進一步明白了一個道理:眾人拾柴火焰高。

4、鍛煉了我們的團隊。通過編印會務資料、辦展示廳、策劃班會活動課、籌備晚會、接待與會人員、組織考察活動等,使我們的老師和學生都得到了鍛煉,進一步發現了人才,充分展示了師生的才藝,初步展示了教師的敬業精神和創新能力,進一步激發了師生的工作和學習激情。為承辦類似的活動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

5、各級領導的正確指導和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是辦好這次活動的保證。xxx州教科所、xxx縣教育局、xxx縣教學研究室、沿渡河鎮黨委政府、沿渡河鎮中心學校的領導多次深入學校指導承辦工作,沿渡河鎮黨委政府撥??钊f元,xxx縣教育局撥??钜蝗f元,民營企業人士萬紅衛耗資萬元為學校移置“校訓石刻”石頭,張劍鋒無償捐助迎賓用品和晚會舞臺裝飾用品,許國鋒捐款一千元,鎮內民營企業老板和鎮直各單位主動做條幅和橫幅28條。

實踐再一次證明:

1、人心齊,泰山移;

2、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是可以做好的;

篇(6)

一、在課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學德育教育面臨的機遇

在中小學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被進一步強化,最新的課程綱要指出,中小學校應當密切結合新課標要求,創新德育工作的新途徑、新方法,加強德育工作的實效性。新一輪基礎課程改革的立足點在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各個學科的課程標準中注重實現價值觀及道德教育目標,要求盡量展示、挖掘道德教育在不同學科領域的真正價值。

總而言之,新課程標準為解決中小學校教育當中長期存在的道德與生活分離、知情分離、智德分離等問題創造了一個實踐平臺,用生活德育的全新理念對傳統德育課程模式進行了創新,強調在開放、真實的生命體驗當中構建學生的道德經驗,回歸生活和生活德育成為了德育課程創新的核心理念。

二、學校德育教育的創新模式——生活德育

為了解決傳統德育工作中的諸多問題,順應新時期的發展需求,本文提出生活德育這一全新的德育模式。所謂生活德育,即從現實生活出發,在生活中實施并回到實際生活中的道德教育模式,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

1.把德育教育融入到學校的日常生活中

生活德育模式首先是從實際生活出發,在日常生活中實施并回到實際生活。所謂日常生活,即日常人際交往活動和消費活動。學校不僅僅是學生進行體育鍛煉和學習知識的場所,其也是德育教育工作的主要場所。學校能否構建自身獨特的校園文化,一個班級能夠構建自身個性化的班級氛圍和班級文化,這些都是學生整體道德素質的外在體現。學校的日常生活會發生大量情感的、心理的、精神的人際互動與交往,還包括學校核心校園文化和道德價值觀的成形、和諧校園氛圍的營造和良好學習氣氛的構建等,同樣其也是學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生長點和切入點。

2.在學習過程中展開德育教育工作

學校教學課程的不少內容具有一定的倫理意義,學生在接觸這些教學內容的時候,往往不會意識到其中包含的德育內容。而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知識本身所包含的道德與人文內容會被有機地整合到學生現有的道德體系中,即知識特有的涵養作用。

參考文獻:

篇(7)

一、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內涵特征

德育滲透就是指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把所學的知識內容和教材中所蘊含的思想內容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影響,并轉化為自身內在的一種思想道德品質,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水平。德育滲透的實質就是寓德于學科教學中,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不斷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使學生的知識技能和思想道德同步發展。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心理特征和教學內容,借助于各種教學載體和教學平臺,形成一定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接受正確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規范,從而實現德育潤物細無聲的功能。德育滲透在教育教學中具有漸進性、持久性、隱蔽性、主動性和多樣性等特征,因此,在學科教學中要寓教于無形的德育滲透中,從而實現德育的科學性和實效性。

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就是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把教材中的知識和所蘊含的思想充分聯系和結合,能夠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受到文化的熏陶,通過語文教材、創設教學情景、語文綜合訓練、開展語文課外活動,無形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質。

二、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必要性

1. 素質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素質教育的目標是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和道德素養。而當前有些學校和教師在實施素質教育時,常常出現注重知識技能教學而忽視學生德育的現象,這與素質教育目標相背離,嚴重影響了學生道德素養的提高。因此,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積極進行德育滲透,能夠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不斷提高思想道德品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素質教育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2. 新課程標準的內在要求。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把德育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始終,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使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擔負著教書育人的重要責任,要積極挖掘教材中的思想點,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有效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逐步順應新課改發展的需要。

3. 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需求。中小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而其自制力又較差,對于一些事情缺乏正確的判斷力,容易受到不良社會思想道德的影響,常常會走向人生歧途。因此,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有責任和義務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中小學語文教材中許多內容都是經過嚴格篩選的,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的典范,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積極向上的道德觀念。

三、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策略

德育滲透是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有利于提升中小學語文教學效率。在新課改形勢下,中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采取有效策略進行德育滲透,從而實現語文教學與德育的有機結合。

1. 充分發揮語文教師的人格魅力。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闭Z文教師是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實施者,對學生的思想情感具有直接影響。因此,語文教師本身就必須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只有這樣才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形成一定的感染力。中小學語文教學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雙邊活動,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對學生思想道德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在語文教學中,一方面,教師要加強自身思想政治素質和師德教育,嚴格要求自己,注重自己的形象和舉止,不斷提升自身魅力,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折服學生,使學生愿意模仿教師的行為,聽從教師的教誨,從而形成良好的品行。另一方面,教師要積極學習有關理論知識,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平等地對待每位學生,對于學生取得的進步要及時進行表揚,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使學生樂于接受教師的熏陶。

2. 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語文教材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的最佳陣地,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因素,是語文教師開展寓德于教的重要載體。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都是千挑萬選出來的精華,包含著優秀的思想道德,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的好素材。學生在閱讀這些內容的時候,就是接受德育的過程,通過閱讀教材中的課文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不斷激發學生積極追求真善美,對社會生活中的假丑惡進行大力批判,從而培養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認真鉆研語文教材內容,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把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與語文教學內容巧妙地結合起來,使二者有機地融為一體,讓學生在獲取語文知識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德育,在無形中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高尚的人格,從而不斷增強語文的德育功能。

3. 創設教學情境實施德育滲透。創設教學情境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的重要途徑??斩吹恼f教式德育很難產生良好的效果,無法實現以情動人的目的。因此,教師應該根據中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積極創設教學情境,為學生營造一種特定的教學氛圍,給學生真實的、切身的感受,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中與作者產生思想上的共鳴,并從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德育滲透。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教師可以積極借助于多媒體技術進行德育滲透,語文教材中包含著豐富的思想內容,而多媒體技術具有直觀性、形象性和生動性等諸多優勢,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一定的課堂教學氛圍,這樣可以使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真實感覺,從而能夠潛移默化地接受德育滲透,實現陶冶中小學生情操的重要目的,使德育滲透產生最佳效果。

篇(8)

中圖分類號:G403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15)01-0095-02

“德育微課”的定義

微課程,最早是美國人戴維?彭羅斯提出來的,有人將這種課程稱之為“知識脈沖”,它是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將教育內容與信息技術結合起來,以教學視頻為主要授課方式、圍繞具體的知識點進行的教學過程及相關資源的有機整合?!拔⒄n”時長一般為5~8分鐘,最長不超過10分鐘,其核心是“微視頻”,因此也稱“微型視頻課程”。

“德育微課”主要是以“微課”的形式為基礎,但承載的內容則是關乎學生道德素養和人生價值觀成長的德育元素。它圍繞某個德育主題,通過情境陳述、詮釋分析、點評反思等手段,把德育主題中的教育觀點正確地歸納并展現出來,供學生學習與思考。比如,一個以感恩為主題的德育微課,主講人以“臥冰求鯉”的典故為情境進行陳述,配以畫面、音效等。引用經典國學《二十四孝圖》中“臥冰求鯉”的故事將感恩孝順這一主題凸顯出來,能讓學生在學習傳統文化的同時感悟“感恩”教育的內涵所在。

因此,“德育微課”也可以說是專題微課,是將德育內容以主題形式融入“微課”進行教育教學的一種新形式。

“德育微課”的特點優勢

“德育微課”基于“微課”的形式進行設計,所以具備“微課”的特點。同時,在制作和應用上又不同于專業學科,它的特點和優勢更明顯。

“德育微課”以音視頻為主要載體,具有易操作、易傳播的特點。在數字化時代的今天,無論學校還是家庭,學生所處的學習環境基本已覆蓋數字化載體。將德育知識進行碎片化、情境化、可視聽化處理,學生既可以在家中觀看,也可以在校園里集體學習,只要通過視頻、網絡等數字化載體都可以進行觀看學習,十分便捷。

“德育微課”時間短、篇幅小,符合學生觀看學習的特點。一般認為中小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間約在10~15分鐘左右。精短的“德育微課”能在這一時間段內完成情境展示,可以讓學生高效率地接收教育資訊。另外,因為現在的學生普遍存在對新鮮事物的向往,對視頻等多媒體信息接受程度明顯強于傳統說教的特點,“德育微課”是通過精心剪輯設計而成的德育視頻,能很好地適應廣大學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

“德育微課”內容豐富,更貼近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德育的目的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質的教育,使其形成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也是各個社會共有的教育現象,與人類社會共始終,具有社會性和歷史性。因此德育是一種涵蓋整個社會意識形態的“大德育”。在此背景下,凡是有利于學生提升品質和正確引導價值觀的人物事件都可以成為“德育微課”的重要題材,并且貼近學生的現實世界,更能夠引起思想啟示和共鳴。

“德育微課”的開發具有廣泛的社會資源。不局限于教師講課,主講人也可以是警察、法官甚至普通人。主要的是其能夠把自己的觀點通過情境展示出來,對學生的成長給以啟迪。聽不同的人講述道理是“德育微課”的重要特點,也說明了德育不僅僅在學校課堂,也在社會各個階層;不僅僅存在于大是大非的大道理中,也存在于生活的細微處。

“德育微課”的設計開發

高品質的“德育微課”,應在吸引學生關注微課視頻的同時,使德育影響滲透于欣賞觀看的過程之中,它的關鍵在于如何開發。對于“德育微課”的開發,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選題和腳本設計,二是微課的制作。

首先“德育微課”的選題和腳本設計方面要注意以下幾點:

選用素材要貼近學生的學習生活領域。要從中小學生的視角來選擇他們可以理解的實際典型案例。比如,關于交通安全警示教育的主題,在案例中最好能針對青少年的典型案例進行分析和普法教育,這樣更有角色滲透感,能更好地引起中小學生的關注和重視。

主題鮮明,適于中小學生的思辨能力。既然是“微課”,就要求主題不宜太大,要求精心解讀一個問題。例如,“文明禮儀”作為微課主題就顯得太大了,可以用更小些的“語言文明”這一主題來代替,這樣在設計和解讀上也有利于更清晰全面地分析和理解。同時,在分析解讀時要注意符合這一年齡階段青少年的思辨能力,切忌“高、大、深”,否則學生難以理解。

歸納分析正確,要形成正確的教育引導。這是“德育微課”設計的重要環節,關系到對學生道德教育的影響。對于開發者來說,要反復斟酌和思考,從培養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方向把握其“德育微課”的真正內涵和用意。

其次,從“德育微課”制作要求上來講大致要符合以下幾個要求:

“德育微課”在制作模塊上應該具備四個步驟:①情境創設。就是德育微課主題涉及范圍,該模塊中要點明微課的德育元素的重點,也可以說是一個主題的引入部分。②主題呈現。微課所涉及的典型案例或者主講人對情境完整的敘述,是整個微課的核心內容,也是主題展現的重要承載體。③分析點評。主講人對該微課情境的理解,并從德育角度的解讀分析。④啟迪引導??偨Y微課體現的核心價值觀點,并結合聯系學生群體和實際背景,給學生以啟迪和指導。

語言表達簡明準確。微課本身內容精悍,因此在敘述解讀時要在文字措辭上多下點功夫,通俗易懂,能夠讓學生理解。

視頻畫面清晰。在選擇制作工具或軟件上盡可能考慮到畫面質量。清晰的畫面展現不僅可以引起學生的觀看興趣,更能增加感官沖擊力,增強德育微課的效果。

“德育微課”的應用價值與思考

筆者所在學校已經開始了“德育微課”的開發規劃和試點,它的應用是學校德育的一種全新的嘗試和突破,總結“德育微課”在應用中的作用,可以概述為:

“德育微課”制作成形后,它的教育實效性長,可以循環利用,只要它的核心價值體現符合現代道德教育,那么“德育微課”可以成為高效的教育資源。

篇(9)

一、引言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體育教學的目標已經不再滿足于單純教會學生體育技能和提高學生身體素質這一層面了。尤其是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小學體育教學越來越趨向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滲透德育已經成為小學體育教育的首要任務,而如何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則成了需要小學體育教師不斷研究的課題。本文通過對小學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的分析,提出小學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策略。

二、小學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部分體育教師尚未形成在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意識。

調查顯示,目前大多數小學體育教師已經認識到了在教學中滲透德育的重要性,并且能有意識地在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知識。然而,仍然有一小部分教師認為德育是思想品德教師和班主任的事情,與自己所教學科無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只是講授體育基本技能,很少滲透德育知識。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這一小部分體育教師的教學觀念存在問題,他們對在小學教學中滲透德育的重要性缺乏正確認識,沒有認識到德育是與各科相聯系的,因此在教學中滲透德育只是口頭說說,簡單應付了事。

2.小學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方法單一。

德育滲透方法是決定德育滲透效果的主要因素,然而,當今小學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方法是比較單一的,主要以說教為主,學生已經厭煩了傳統說教教育,因此,單一滲透教育方法已經成了小學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瓶頸。造成這種單一教育方法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教師沒有掌握好小學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方法,忽略對小學生身心特點的考慮,因而選擇的滲透方法不適合小學生。其次,教師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個體的差異性,缺乏因材施教的觀念。最后,少數教師受傳統灌輸教學觀念的影響較大,仍然采用“填鴨式”教學,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知識,而缺乏接受德育知識的興趣,有的甚至反感教師在教學中滲透德育知識。

3.小學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的評價體系不夠完善。

調查顯示,當前小學體育教師只有在上公開課或者有領導聽課時才注重對德育滲透情況進行評價,而在其他時候很少對德育滲透情況進行評價。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師缺乏在教學中滲透德育的觀念,而且學校不注重對德育滲透評價體系的管理與完善,從而使小學體育教師只能根據自己熟悉或者學?,F有的教學評價體系對體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情況進行評價。

三、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策略

1.開展培訓工作,提高小學體育教師的德育滲透能力。

教師是教學工作的引導者,小學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的首要任務是培養教師的德育觀念和德育能力,只有教師的德育能力提高了,教師才能主動在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第一,小學體育教師應通過培訓提高自己對教材中德育知識的把握能力。教師在備課時應充分理解教材,挖掘教學內容中包含的德育知識,找準在體育技能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切入點,適時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教師可以在學生參加球類比賽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自己的拼搏精神和團隊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第二,通過培訓,教師應提高自己對德育滲透的“度”的把握能力。體育教學最主要的目的是傳授體育基本技能,通過體育鍛煉,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而德育滲透只是體育教學的一部分。因此,小學體育教師對在教學中滲透德育度要把握好,既不能在體育教學中過分滲透德育,又不能將德育教育看得太輕,簡單說一下的形式化德育是起不到育人效果的。

2.創新教學方法。

有好的德育方法才能有好的育人效果。在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傳統單一的說教方法起到的育人效果不是很理想,已經不能滿足教學需求。因此,為了增強小學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效果,教師必須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目前,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教學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游戲法

游戲法是為了迎合小學生愛玩的天性而設立的。在游戲中,學生為了游戲的順利進行必須遵守游戲規則,從而學會克制自己,使自我控制能力得到提高。還有的游戲需要多人共同完成,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學會團隊合作精神,能讓學生在歡樂的環境中受到教育,寓德于樂。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安排一些小游戲,讓學生在玩中學,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2)競賽法

競賽法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競爭精神,讓學生勇于拼搏、力爭第一,進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可適當應用競賽法,如進行50米短跑訓練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分組比賽,讓學生明白起跑前要集中注意力,然后全力以赴,進而使學生明白贏在起點的重要性。

(3)名人效應法

名人效應法是通過向學生講述體育明星的故事,讓學生從中學到該明星身上體現出來的精神和品質。名人效應法比較適用于室內體育教學,如因天氣原因不能在室外上課或講述理論性體育知識等。

(4)巧抓時機法

體育教學一般在室外進行,活動量比較大,而體育教師要面對幾十位學生,所以在體育課上難免會有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能隨機應變,抓住時機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德育教育。對于在課程中表現好的學生,教師應及時表揚,告訴其他學生向其學習;而對于學生不好的表現,教師應及時制止并予以糾正。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體育課中的小事對學生進行德育,例如,在進行籃球訓練時,教師可根據學生拿放籃球這件事,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學生輕拿輕放,愛護學校財物,進而讓學生從小培養起愛護公共財物的優良品質。

3.健全相關德育評價體系。

建立和健全德育評價體系應從對教師的評價和對學生的評價兩方面入手。首先,對教師的評價,學校應健全教師師德評價體系。如今,為了讓教師更好地履行職責,學校會采取學生對教師評價、教師之間互評、領導對教師評價等多方面民主評價方式對教師進行考評,但是在實踐中,每一種考評方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使考評有失公平。因此,學校在進行這種民主評價時應當適度,不斷健全相關德育評價體系,使評價更為公平、公正。其次,對學生的評價,學校應健全學生思想品德評價體系。由于學生之間具有差異性,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評價時應因人而異,對學生的表現及時評價,對于表現優異的學生要及時給予表揚,進而使對學生的評價更準確、科學。

四、結語

在素質教育不斷落實和深化的今天,德育與體育在教學中都相當重要。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經之路,小學體育教師需要不斷為之付出努力。

參考文獻:

[1]王苗.隨“情”潛入夜,潤“生”細無聲――例談如何在英語課堂中有效地進行德育滲透[J].學生之友(小學版)(下),2010(09).

篇(10)

作者簡介:陳永輝,任教于安徽省南陵縣籍山南翔學校。

九年義務教育初中(三年)、小學(六年)分屬于兩個學段,在兩個學段之間存在一定事實上的較大的“跨度”,我們南翔學校是九年一貫制學校,對于這教學中客觀存在的較大的“跨度”或者說“坡度”的體會可能更直接些,這幾年筆者和同事們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隨著《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的頒布和實施,為我們研究和實踐中小學數學教學的銜接提供了學科教學理論方面的支撐。作為數學教師,本著對這一問題的求知與敬畏,現談談我們的一些思考。

一、做好中小學數學課程的銜接是學生學習的需要

實踐表明,許多小學生升入初中后,開始時成績不錯,過了一段時間后數學成績卻很快落了下來,尤其到了八年級,分化情況更是嚴重(現在已經提前到七年級),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呢?從表面上看,一方面,小學階段學科少、內容淺,而到了中學,學習科目倍增,內容不斷加深;另一方面,小學和中學教學方法存在差異,要求也不相同,學生長期在小學學習適應了小學的教學方法,到了中學有部分人不能適應。事實上,為了使學生能夠迅速適應中學教學,促進課改的深入推進,我們必須樹立“大課程觀”,從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視角加以研究,解決好小學數學教學和中學的銜接問題。這既要從小學的角度考慮與中學的銜接,也要從中學角度考慮與小學的銜接。

二、做好中小學數學課程銜接是新課程標準對我們的要求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提倡現實數學、數學的探究學習、數學的發展性要求,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面臨新的挑戰。當然,初中教師也面臨艱巨的任務,因此,每一位中小學數學教師都要認真研究《中小學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尤其是與初中知識銜接緊密的知識、能力要求,找到小學在知識、能力、教學中對中學教學產生負遷移的教學內容,做好課程標準的銜接。當前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以德育為核心,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學習方式的改變為特征,以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為標志的課程體系。以學生發展為本,建立以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和探究型課程為主干的課程結構。要使學生有清晰的數學觀念,有全面的、牢固的,結成網絡的數學知識,有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做好中小學數學課程銜接有利于在實際教學中實現新的課程標準。

三、客觀分析中小學數學課程的變化,為銜接做好知識上的準備

1.首先我們比較一下七年級(上)新老教材的目錄。老教材包括“代數初步知識”、“有理數”、“整式的加減”、“一元一次方程”;新教材包括“有理數”、“一元一次方程”、“圖形認識初步”、“數據的收集與整理”。這種變化體現了新課標的第一大理念,即“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另外,新教材把“有理數”作為第一章,目的也是為了與小學銜接。

2.面對數的范圍、形式的變化、幾何拓展能力要求的不斷提升等問題要有理性認識

從小學進入中學,學生遇到一些新的問題。比如測量溫度,當氣溫在零度以上時,測量一座山的海拔高度時,學生能用小學所學的數表示其溫度的高低和山的海拔高度,而面臨零下溫度,測量海平面以下海水的深度以及一條線段的長度時難以用小學所學的數表示了。這樣,數的范圍和形式都發生了變化。從正數到負數,甚至從有理數到無理數。對圖形的認識能力也是如此,盡管幾何問題已經向小學學段延伸,可僅僅靠小學階段對圖形的那種最直觀的認識是不夠的。比如在角的概念的形成過程中,教師就有意識引導學生經歷觀察、抽象、總結和概括的全過程,最后形成角的概念。比如角的表示,從角由兩條射線OA、OB構成出發,經比較∠AOB、∠ABO、∠OAB等幾種表示法,得出用∠AOB表示最科學合理;從數學追求最簡性出發,得出在不引起混淆的情況下,∠AOB可以簡寫為∠O;從數學的確定性出發,當以點O為頂點的射線有3條或更多的時候,角又必須用∠AOB、∠AOC等表示;再從數學的最簡性出發,又把∠AOB、∠AOC用∠1、∠2或∠α、∠β等來表示。所有這些,無論從內容還是從知識的形成過程上,都與小學進行了很好的銜接。

四、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增加親和力,搞好學生學習心理的銜接

學生從小學升入初中,從心理到生理上都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這個時期學生在學習上是屬于獨立性和依賴性、主動性和被動性同時存在的時期,感知的有意性有了提高,但不夠穩定和持久。由于環境和教學的對象變了,學生對任課教師存有一種既畏懼、又信任的心理,很容易對教師采取一種琢磨的態度。因此,首先應與學生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以火一般的熱情去溫暖學生的心田,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授課時,要采用深入淺出、形象鮮明、幽默風趣的表達方式,使教與學始終處于和諧民主的氣氛之中,同時利用學生日常生活中切身感受的事例,用別出心裁的比喻和推理、巧妙的計算方法,誘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學生主動走近教師,和教師一起求知,一起創新。其次,還需結合教學內容向學生介紹數學的發展史和古今中外數學家的成就、數學在科技領域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等來激勵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立志學好數學。此外,還可利用課內和課外的有利時機,組織不同層次的學生開展一些形式多樣、活潑有趣的數學游戲,諸如二十四點游戲等,活躍學生的身心,拓展其心理空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五、加強學法指導,幫助學生做好學習的銜接

實踐表明,學生在學習上往往表現為知識相對孤立,方法理解較膚淺,使用時模棱兩可,似是而非,缺少系統的歸納與整理,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應指導一些有效的學習方法,讓學生感到數學并不可怕,數學很有用,自己也可以用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一些問題。

1.重視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自學能力的培養,加強學法指導

中學數學教材的內容增加了,小學升入初中的學生已具有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與自學能力,因此,教師因有意識、有步驟地指導學生怎樣做好預習——聽課——復習——作業——單元小結五個環節;怎樣理解與掌握好基礎知識;怎樣進行數學閱讀;怎樣運用科學記憶法提高學習效率;怎樣做好總結與歸納等。在此基礎上,教師可讓學生運用學到的方法自學,充分動腦、動口、動手,鼓勵學生勇于質疑問難,教師則抓住契機,巧為點撥,為學生釋疑解難,努力消除學生的依賴心理,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2.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掌握學習方法

在學生剛進入初中時候,教師可適當降低要求,幫助學生打好基礎,對綜合問題采取分解的方法,分解成幾個學生可以接受和理解的問題,引導他們積極參加數學活動,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合作,從而掌握知識和領會學習方法。在活動中也要珍視他們的點滴進步,保護學生的學習熱情。

3.糾正課后復習的不良做法

小學畢業剛升入初中的學生往往存在一些錯誤的復習方法,比如:(1)不復習;(2)粗略復習;(3)先做作業,后復習;(4)一次性完成課外復習任務;(5)單打一的復習方式。面對這些錯誤的做法,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啟發和引導,幫助他們正確復習、科學復習。

4.糾正學生及家長的錯誤認識

(1)僅靠興趣支持學習還不行。要教育學生產生理想和期望,用理想來支持學習。

(2)等待教師傳授還不行,要學會自學,養成自學習慣,提高自學能力。

(3)等待教師布置任務還不行。要學會自己安排學習,應適當放寬控制,給學生時間和空間安排學習內容、選擇學習方式。如找同學討論、向教師請教等。

總之,學生從小學到中學主觀上雖然都存在著一種求知的良好愿望,但客觀上也存在著很多不適應的地方,如果教師不能引導學生過好這一關,不注意采用根據由小學到中學這個過渡期的特點的教學措施和方法來教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喪失,成績就會大大退步。因此,做好中小學數學教學工作的銜接尤為重要,對搞好中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和提高教學質量有很深遠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上一篇: 項目管理知識要點 下一篇: 勞動教育小課題研究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婷婷丁香五月欧美在线播放 | 亚洲一区污色多多 | 亚洲欧美日韩动漫一区二区在线 | 九色九热国产在线视频 | 一级A爱做片免费观看国产 香蕉精品偷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高清自产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