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園林設計要素筆記匯總十篇

時間:2023-09-01 16:49:2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風景園林設計要素筆記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風景園林設計要素筆記

篇(1)

中圖分類號:TU-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5-569X(2009)06-0057-02

1 引 言

師法自然是我國傳統園林設計的準則。來源于先秦哲人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這里的“法”就是效仿的意思,對于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有著重要啟迪。自然資源是有限的,而來自大自然的智慧卻是無窮的,社會總是處于一種不斷發展變化、新舊交替的過程中,我們能做的就是掌握自然規律,用科學的方法,去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問題。

2 城市居民親近自然的愿望和需求

隨著工業時代鋼筋水泥建筑的發展,現代城市居住空間的密度越來越高,城市居民的壓力越來越大。現代社會,物質文明不斷的發展,磚、水泥、鋼鐵、塑料和各種新型建筑材料充斥在人們的周圍,高樓大廈和現代設施使大自然與人們的距離越來越遠。緊張忙碌的生活,也使得人們沒有更多的時間去走進大自然、親近大自然。

與城市公共綠地相比,居住區綠地是人們接觸最頻繁的空間之一,也是人們最經常利用的戶外活動場所之一。這樣高頻率使用的環境,空間環境的質量顯得尤為重要。在住區景觀中的綠色設計,滿足人對親近大自然的渴望,將大大促進人們的身心健康。

3 住區空間設計宜師法自然

大自然提供給我們寶貴資源的同時,也賦予了我們許多美好的感受:晨昏變化、四季更替、風霜雨雪、氣象萬千。自然風景更是豐富多彩:蒼勁的樹枝,嫩綠的新葉,芳香的花朵,松軟的草地,香甜的果實,汩汩的流水,挺秀的山石,可愛的動物。然而,隨著現代工業的進步,在社會經濟得到發展的同時,當今人們的生活環境卻遭到嚴重破壞。水土流失、空氣污染、物種減少等問題不斷地加重, 全球性的環境惡化,大自然的生態平衡被人為的打破。

在這樣的形勢下,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理念的綠色設計就成為一種必然的發展趨勢。現代城市住區空間是人工設計的環境,當我們營造這類環境的自然性的時候,“師法自然”成為復原和重塑環境的必然。概括的做法是研究大自然的構造,通過人工的手段建造景觀環境內部的生物、物理等屬性,從而完成對自然的復原和創造,為人們提供宜人的景觀環境,達到人類與自然共生。

4 觀察和體驗大自然是設計前提

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是有生命的,它們通過自身的顏色、形狀等表達著自己的感受。比如合歡樹、酢醬草等植物會在夜幕降臨的時候合攏小葉“睡覺”;含羞草會在受到外力的時候“躲”起來;缺水的時候,植株會葉子枯萎、枝頭低垂。在設計住區景觀時,需要理解相關的植物語言,按照植物的自然需求去安排空間,遵循自然規律來設計適合它們的生長空間。除了植物,大自然中的坡地、山石、水流也能給人不同的體驗與思考。

美國當代風景園林大師勞倫斯?哈普林就是一位經驗極為豐富的自然世界的觀察者。據說他曾經在加利福尼亞的山嶺中徒步旅行了數千里,積累了250個記滿了鋼筆速寫的筆記本,主要內容常常是自然景觀。他曾對圍繞自然石塊周圍溪水的運動、自然石塊的塊面形態及質感作了大量的寫生記錄。之后,他在《勞倫斯?哈普林的速寫本》中寫到:“設計的來源是自然形式,即是自然的形象被創造出來的過程。這些噴泉和廣場的建立是為了使它們與自然界生生不息的體驗聯系起來,而不是簡單的效仿自然。”

城市住區師法自然,不應局限于形式的模仿,而是提煉大自然的特征,是對自然體驗的模仿。因而對大自然的觀察描繪、調查體驗、思考分析成為設計的前提。

5 在設計中融入對自然的感知

在人們感受大自然風景的時候,包含著諸多感知要素,主要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這些感覺綜合作用,產生了人對自然的體會。在師法自然的過程中,不僅要將大自然中的顏色、比例、形狀等視覺元素考慮進來,還應當將其它感覺的體驗,也融入設計的空間之中,使人們能全方位的感受大自然的生動趣味。

大自然中的視覺因素有形態色彩、明暗遠近等;聽覺因素有蟲鳴鳥叫、風聲水聲等;觸覺因素有景觀元素的質地手感等;嗅覺因素有植物芳香、泥土氣息等;味覺因素有植物果實等。這些感覺會隨著參與體驗者的立足點的變化而變化,遠距離的視覺、聽覺,近距離的觸覺、嗅覺、味覺都給人不同尋常的趣味。

城市住區景觀設計時,設計者不僅要把自己對大自然的認識、感知和體會融入到景觀空間中,還要在設計中照顧使用者對景觀的各種感覺。通過合理的景觀布局,微妙的感覺刺激,創造出如同置身自然界般的感受,這樣的環境有滋有味,有聲有色。

6 結 語

現代城市居住空間關注居住建筑本身之外,更應該重視環境的利用與塑造。師法自然,將感受到的大自然的體驗融入到城市居住空間中,鋼筋混泥土的現代建筑與綠色山水融為一體,成為景觀的有機組成部分。在這個過程中介入科學技術手段,合理布置人們活動的功能性場地,使整體空間成為生態良好、環境優美的家園。那么,我們距離真正的可持續發展就不遠了,徜徉其中,茂密的樹林、開敞的草地、涓涓的溪流、蜿蜒的小路,大自然在生活中,生活在大自然中。

參考文獻:

篇(2)

中圖分類號TU98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22-0033-02

21世紀是尊重個性、弘揚個性的時代,也是以個性化人才培養為主題的時代。教育理所應當承擔起培養未來創造性和個性化人才的歷史重任。大學本科教育應與時俱進,與現有的課程教學進行有機融合,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

在我國城市化進程飛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市民對城市生態環境的要求日益提高,社會對園林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如何培養具有更強競爭力、更能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本科專業復合型人才是高校園林本科教學所面臨的一大挑戰。

1園林專業設計類課程的教學特點

1.1園林專業的培養目標

園林專業是涉及領域極廣,融園林規劃設計相關理論、園林藝術、園林要素、建筑藝術及園林技術于一體的應用性和綜合性學科[1]。其目的在于培養合格的風景園林設計師和園林相關管理人才。學生應具有園林規劃與設計和園林植物等方面的知識與能力,能從事風景區和森林公園規劃、城鎮各類園林綠地的規劃設計、園林植物繁育栽培、養護及施工管理工作,是具有創新意識、創業精神,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專業技術人才。該專業經過一定年限通過考試可以取得注冊規劃師、注冊建筑設計師、監理工程師、注冊建造師等資格。其專業領域涵蓋范圍極廣,如圖1所示。

由此可見,要學好該專業,應有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和相應的專業技能,而這些知識與技能的培養,僅憑4年課堂上的教師講授是遠遠不夠的。其中,園林專業設計類課程又是園林專業中最為核心、最為重要的環節。該課程主要是訓練學生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和專業知識的應用能力。與其他課程相比,園林設計類課程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成績考核、課外安排等各個教學環節都有其特殊性。

1.2園林專業的教學模式

傳統教學模式中,最具典型意義和啟示意義的為:“講授―接受”教學模式。該模式為“五段教學法”,即“組織教學―復習過渡―講授新教材―鞏固新教材―布置課外作業”,由19世紀下半葉的赫爾巴特提出。這種模式以“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的“三中心”為理論核心,重視人的社會化,重視教師對學生的管教和學生學習的控制,強調通過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文化知識教育。

園林設計類課程目前多采用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為輔的教學方式[2]。基本做法是:教師先在課堂上進行理論知識講述,然后分階段布置相關專題作業,指導學生進行幾個相關內容的設計實訓。在課堂上,教師主要是以理論傳授和修改學生的方案為主。這種教學方式雖然重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結合,并在一定程度上鍛煉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但還屬于傳統教學模式。在當今以個性化人才培養為主題的時代背景下,設計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多種多樣,設計培養目標也由單一化走向多元化,一味遵循舊的教學模式,難免會存在一定問題。

2存在的問題

2.1教學周期長,時間安排呈間斷性,不利于培養學生應用能力

我們先看一組公式:48×0.75=36。48指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園林設計課程的平均課時數,0.75指的是1個課時(平均為45 min),36指1個學期該專業課總教學時長為36 h。以1名大學生每天學習4 h為例,只需9 d就可以完成該課程的學習;而實際上大學教育卻往往要用16周(近4個月)來完成教學。當然大學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但作為設計類課程,該方式有其明顯缺陷。

知識體系的建立是一個漸近的過程,同時需要不斷的外力刺激[3]。據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H.Ebbinghaus)的記憶遺忘規律研究,遺忘的發展速度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則。按上文所述,1周3學時的教學模式很難給學生相應的知識刺激,更何況學生要面臨1周4~5門課程的同時教學。學生剛在課堂上找到的設計感覺,1周后就消失殆盡,可見這種分散教學并不利于學生設計能力的培養。

實際上,現在社會上有很多理論或技術類培訓班,往往15 d甚至1周就能教會學生在學校一個學期還不一定能完全學會的知識與技能。比如魯英燦的AiTOP 方案創作設計師高效率專業培訓中心,對學員進行高效率專業培訓,經過1個月左右的集中強化教學與訓練,就能培養具有相當專業素養與能力的設計類人才,這種形式值得從事教學的同行反思。學校與社會的明顯脫節,顯示出大學教育的“象牙塔”特性。

2.2學生缺乏快速完成方案及多方案推敲能力

傳統的教學模式易使學生形成一種思維定式,方案至少得用4~5周(實際教學時間只是9~10 h)才可能完成;而創意構思則需2周以上的時間;更不要說同時進行2個甚至2個以上的方案推敲。理科思維是單一思維,往往只有1個正確答案;設計是多維思維,在多個方案中優選、優化,反復推敲,最后選中最合理、最優化的方案。

專業教師們都清楚一個事實:絕大多數學生的設計方案都是在最后幾天才真正完成,一些平時不認真的學生甚至在最后一天才把方案完成,草草地應付了事。這種思維的學生走上工作崗位立刻就會產生不適應。甲方或單位領導都不可能給你幾周時間來確定一個方案,多方案和快速完成方案的能力是設計師的基本素養,學生往往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才能面對并適應這種社會現實。

2.3學生不理解課程本質,與教師主動交流少,學習效率低

設計課教師布置課題后,需要學生的配合進行草圖創意構思,但由于上課時間相隔過長,不僅教師授課不能連貫,學生更很難在課堂中集中精力。不少學生在課堂上思想放松,不能進入設計思考狀態。長此以往,學生學習效率低,做事緩慢拖拉。有些成績優秀的學生在課后能東拼西湊一個方案,并能表現得精細美觀,但卻忽略方案形成過程,漠視與教師交流學習的重要性,實際上方案形成過程的理解才是園林專業設計類課程最重要的。

2.4傳統教學評價標準過于單一,重考試弱平時

傳統的考試內容主要是通過名詞解釋、選擇、判斷、填空、簡答題等主觀題和客觀題來評估學生的平時學習與知識的接受程度[4]。這些呆板、機械的問題,將具有豐富想象力和思維能力的學生導向成 “背書的機器”。很多學生平時不努力,考前很刻苦,通過臨時抱佛腳就可以得到高分。現有的教學模式不重過程與理念,以一份作業甚至一張試卷來代替評價學生一學期的努力。長此以往,這種情況會導致學生更不重視平時教學,喪失個性,缺乏能力與創新。經常有學生以一種設計套路來應付所有的場景設計。園林專業設計類課程的教學與理論課的不同在于其更重視學生平時的方案創意及設計能力。

2.5學生只注重課堂教學,缺乏主動學習、自我學習能力

在目前的設計類課程教學中,學生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教師提過的章節才會在考試之前認真背誦,甚至有的學生課程結束后,課本依然如新,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我學習的能力。園林專業是一個需要多種知識與多種能力的應用型學科,光靠課堂的幾本教材不可能完善學生知識能力的架構。雖然教師都會在課堂上推薦參考書籍,但是真正能利用課余時間自我學習提高的學生卻寥寥無幾。

2.6課程授課學生過多,不利于教師與學生相互交流

設計類課程需要教師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指導。根據經驗,1個班的學生數控制在18~22人比較合理。這樣教師有時間也有精力與學生面對面地交流與研評方案,學生也方便進行分組討論交流。在活躍的氣氛中師生對方案各抒己見,在爭論中提高學生的各項能力。

3園林專業設計類課程教學的創新模式

針對現有的園林專業設計類課程的教學模式及考核模式存在明顯的不足,筆者認為“個性化”教育將取代傳統的“模式化”教育,具體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3.1加快課程教學節奏,采用設計單元課或階段性單元課

把分散的課時集中起來,安排1~2周時間進行教學。把教學知識點與設計實訓結合起來,在短時間內不斷對學生進行知識能力的強化,提高學生的設計能力,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進行高效率的強化訓練,讓學生看到自己的提高。筆者曾對教授過的學生作過調查,其中82%以上的學生希望設計課能采用階段性設計單元課的安排,以提高其專業能力。這種模式讓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緊張興奮、注意力高度集中,全身心的投入到設計思考、分析與表現之中。

3.2重視前期草案的完成、多方案的設計與選擇

強化平時的草案訓練,降低理論授課所占比重。理論并非不重要,關鍵在于教師的指引。教材上的內容盡量少講,經過12年教育的學生有能力閱讀教材并掌握相關知識點;教師的工作是點出課本重點所在,指導學生課外自主學習,而課堂時間重在案例分析與方案交流。鼓勵學生多提問題,多作方案分析。設計課中的自我教學將成為未來設計教學的一項主要原則和方法。教師的主要責任在于為學生創造和組織好學習環境,啟發和引導學生發展自我的設計才能、自我的設計個性,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想象力,避免學生思維過早模式化、定型化。

3.3完善課程考核方法,重視設計過程,創新評價制度

學生成績的評定方法對學生的學習有較強的導向作用。注重培養學生設計理念,考察重在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等諸方面,幫助學生捕捉自己的思想火花,升華為設計的創意并以有序的方法表達[5]。采用定性考核與定量考核相結合的新考核制度,以設計及表達成果的客觀標準為輔。

考核應遵循以下原則:全過程考核的原則,即從開始到結束,從課內到課外均考核;公開考核的原則,提前讓學生知道課程考核標準;重能力、重素質的原則,即將學生能力的表現和素質的體現作為較大的權重系數在考核時加以考慮。

設計考核不僅表現在最后的方案圖表現上,更應把平時的交流、學生主動性提問作為評分標準。經常性的進行分組,培養學生的相互合作精神。理論考試內容答案不一定在課本上,教師在課程開始指定幾本參考書(教研室可集中購買借與學生,或制作成電子文本形式發給學生),課程結束后學生上交讀書筆記作為一部分成績。

3.4將設計課程分成若干單元,由不同專業教師授課

傳統教育一般每門課只由一位教師講解,而設計課應與之不同,可由不同專業教師授課,以便發揮教師所長,也利于學生博采眾長。以《園林規劃設計課一》為例,可分解成理論知識單元、道路與廣場規劃設計單元、居住區規劃單元、附屬單位規劃設計單元、公園規劃設計單元,由不同的教師進行單元課教學。學生可以從不同教師那學到不同的專業(下轉第36頁)

(上接第34頁)

理念,而教師也由此確定自己的專業教學方向,并結合自己的課題傳授給學生行業內最新的理念與知識。

3.5促進學生對外交流,鼓勵教師對學生方案進行點評

對外交流包括班級里的學生交流、各班相互交流和與社會交流。每學期組織方案評比、展覽,獎勵優秀作業與作品;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創作激情,形成學生討論互助的學習氣氛。同時,結合實訓項目創作,把學生的優秀作品階段性地進行展示,既是對優秀學生的一種肯定和激勵,也是對其他學生的一種示范和引導。教師應積極指導學生參加社會競賽與實際項目,如該校參加園冶杯、大學生設計競賽等比賽均多次獲獎。

3.6建立專業教學網站,合理利用網絡資源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各種學科的知識呈現出綜合性和多樣性的特點,學科間相互交叉、分化、重組的趨勢愈來愈明顯。單純的課本知識已不適應時代的快速發展。園林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近幾十年發展相當迅速,各種新理論、新觀點層出不窮。在專業教學網站上,教師可以共享一些園林設計案例與理論,指導學生了解最新的行業觀點與理論;學生可發言提問,教師在網上進行指導與解答。

4結語

園林專業設計類課程教學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而非執著于技巧。設計課程的講授是一個復雜的、動態的系統過程,教師應積極主動地探索課程教學改革,促進教育符合時代潮流,培養出大批具有綜合素質的專業人才。

5參考文獻

[1] 朱天志,萬東穎,李政.設計類課程中運用個性化教學的思考[J].河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86-88.

[2] 田耀全.對《園林設計》課程實踐教學的思考[J].科技創新導報,2008(27):140.

上一篇: 高層住宅平面設計 下一篇: 數控機床維護與保養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本一区二区三不卡精品区免费 | 亚洲一级免费在线免费视频 | 亚洲成年人电影在线观看 | 亚洲综合在线精品女同 | 日本天堂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ⅴ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