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31 16:38:0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數字教育的意義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我國建立了大量數字藝術產業基地(如杭州國家動畫產業基地、長沙國家動漫游戲產業振興基地、國家網絡游戲動漫產業發展基地等),共同構建中國完整的數字藝術產業鏈,形成一遍繁榮的市場前景。可見,就我國市場需求而言,國產動漫商機無限。然而,根據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規定進行預算,每年需播出國產動畫節目約28萬分鐘,而國內實際動畫制作能力才2萬多分鐘左右,每年國產動畫的市場缺口達25萬分鐘之多??梢姡試a動畫為代表的數字藝術人才極度匱乏,已經成為制約我國數字藝術產業健康快速發展的瓶頸。綜上所述,我國數字藝術市場前景極其廣闊,對數字藝術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我國數字藝術人才緊缺,急需相關院校培養大量人才以滿足市場需要。
二、數字藝術人才內涵及培養現狀分析
優秀的數字藝術人才應該對數字藝術的特征和本質有較好的理解與把握,除了具有基本的藝術創作能力外,還應該掌握數字化藝術特有的表現手法及相應的計算機應用技術,擁有良好的項目管理和策劃能力、設計與溝通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的精神。近幾年我國數字藝術人才培養的速度和力度都在不斷加強。1999年,全國只有2所高等院校開設動畫專業。到了2006年,經過約7年的發展壯大,全國設置動畫類專業的高校就超過200所。可見數字藝術教育的辦學規模大幅增加,發展非常迅速。然而數字藝術的辦學規模雖然大幅擴大,但人才培養方向等重要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直接的后果是相應的基礎理論研究、專業課程設置不盡合理,缺乏對應用課程體系的研究,教學內容跟不上應用的發展,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育目的不明確
首先表現在教育的短期目的和長期目的不明確。數字藝術教育的一個短期目標應該是讓學生在畢業的時候找到工作,而長期目標則是將學生培養成復合型應用人才或大藝術家。如果不能很好地區分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之間的關系,數字藝術的教育就落不到實處。如果不能確保培養的學生在畢業的時候找到工作,那么他們將來成為復合型應用人才或大藝術家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如果僅以畢業后找到工作為目標,那么培養的學生當中能成為大藝術家的可能也會少之又少。
2.教學內容不明確
數字藝術作為一種新置的熱門專業,許多院校對數字藝術的教育定位不明確,僅盲目地在已有計算機專業和傳統美術的教學內容上做加法。如在計算機美術專業的教學內容上將計算機和藝術類等課程進行生硬地拼貼和疊加,導致學生課程學習的內容是割裂的,無法對所學內容進行融會貫通。這種簡單化處理說明一些學院數字藝術的教學僅僅是為了滿足數字藝術對人才的急需而盲目招生的做法,還沒有深刻把握當前數字藝術設計的內涵。
3.片面夸大軟件的作用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各種繪畫軟件日新月異,且呈現出人性化、智能化和簡單化的特點。數字藝術逐漸忽略了傳統藝術理論及藝術規律,變成了一種依賴計算機技術與繪圖工具的創作模式。在這種趨勢的影響下,一些院校把軟件操作技法當做專門的課程來設置,片面強調軟件的作用。這種課程設置方法至少在專業教學體系上是不合適的。只有認真研究傳統藝術理論,廣泛汲取中外經典藝術的養料,將傳統藝術實踐經驗與當代數字技術進行有機結合才能使創作發揮到極致,得到好的數字藝術作品。
4.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脫節
數字藝術和傳統藝術一樣,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產物。然而一些學校在數字藝術的教學過程中過于重視相關理論和技術的培養,而忽略了與社會實際的結合。一些學校數字藝術教學的社會實踐只是組織學生到相關的企業公司進行考察參觀,僅此而已。這種忽略社會實踐的教育模式導致很多學生長期處在封閉的環境中進行學習,所學到的知識結構在進入社會后往往不能很快適應企業的人才需求。
5.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培養有待提高
在傳統的藝術教學當中,一般以個體的學習和創作展開,因此一些院校在數字藝術的教學中還是沿襲這一教學模式。這種教育模式與數字藝術的教育不相適應。數字藝術作品的創作往往涉及到多個專業的知識,通常需要一個創作團隊共同合作完成,因此必須培養學生在創作中交叉、組合的能力,讓學生在團隊合作中學習,在學習中進行團隊合作等。
三、數字藝術教育改革初探
針對以上分析數字藝術教學當中存在的不足開展相應的教育改革探討,為解決數字藝術人才短缺和市場需求極大的矛盾有著重要的意義。數字藝術教育改革大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構建主義學習理論和構建主義學習環境,并在此基礎上實現藝術教育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的有機結合。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首先要在教學設計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程度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力性;其次,要求教師轉變為學生主動構建意義的幫助者和促進者,而不是以往的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最后,還要求學生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知識的灌輸對象或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以學生為中心的構建主義學習理論和構建主義學習環境可以最大程度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作力,完美實現藝術教育的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的有機結合。以實踐牽引教學,建設嶄新的數字藝術課程體系。在數字藝術課程體系的建立中,首先要進行廣泛的社會調查研究,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學??梢杂胁煌恼n程定位、不同的培養方案。
教師還應該深入生產實踐的第一線,以得到第一手的工作經驗選擇課程教學內容,以崗位要求為相應課程的考核內容,實現教學和崗位的連接。只有這樣,才能改變數字藝術課程僅為計算機和傳統藝術簡單相加的教育局面,建設嶄新的數字藝術課程體系。在藝術和技術上“兩手都要硬”,不能忽視任何一方面。首先要注重數字技術的研究,只有數字藝術的設計人員具有專業的程序開發能力,有關圖形設計的質量才能得到保證。其次,在注重技術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數字作品的藝術性和內涵。要清醒地認識到計算機設計圖是設計師的圖形語言是用圖像這種直觀的形式表達設計師的意圖和理念,它只是一種表現手段,離不開設計師的思維。加強數字藝術和現實生活的聯系,建立數字藝術創作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理念。加強學校和各數字藝術產業基地的聯系和合作,讓學生的創作能力在實踐中得到提升。大力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在數字藝術教育中可以設置由團隊合作進行某件數字藝術作品創作的實踐課題。如一個動漫作品的創作可以讓學生分工合作,分別參與到創意的構思和劇本創作、人物和環境設定以及美術風格設計、人物建模和造型動作、音樂音響和人物配音以及后期制作等等當中,整個創作過程需要團隊成員交叉完成。這些實踐課題的完成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團體合作能力。
中圖分類號:TP4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7800(2013)002019703
0 引言
隨著計算機技術等數字技術的不斷更新和發展,人類生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不管是在認識世界的角度上,還是在探索自身發展問題上,尤其是在教育領域。數字技術作為發展的手段,作為人類表現意識的工具,具有不同于傳統形式的有形化方法,如數字媒體。與數字媒體相對應的數字化內容,是數字媒體所表現出來的數字化藝術,這是數字技術所能表現的內容,在教育領域有不同的教學數字藝術,包括內容藝術、交互藝術以及結果藝術等,這也是數字媒體給教育帶來的數字化革命。
1 數字化技術
數字化就是把客觀事物和想象的事物通過數字的形式表達出來。以后的藝術將由多媒體數字化的影音視聽與網絡傳輸的藝術形式所替代,數字將成為通用的語言。數字化技術的發展不僅從觀念上影響人們對現代藝術概念本身的理解,而且將成為人們溝通方式的一種應用工具。數字化技術作為一種信息傳播所依賴的物質媒介,因為應用方式的不同,人們對其期待也在逐漸加強,更多的是通過突破媒介的依賴,打破時空界限,縮小文化差異。教育領域中的數字化技術應用更是令人振奮人心,隨著新技術的參與,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將形成新的交流和溝通方式,更加自由,更加具有積極付出的欲望。
(1)數字化技術的內容。從廣義上說,數字化技術所能表示的內容很廣泛,如各種技術所蘊含的功能性和工具性,這是技術化內容中最普遍的領域;從狹義上說,數字化技術的內容包括數字技術的工具和技術內容,數字化技術工具最突出的是數字媒體,它包括媒體功能的內容,而技術內容則是關于數字媒體的發展和技術水平。
在教育領域中,不僅僅是技術內容推動教育的變革,更是數字技術的工具內容所引起的。數字媒體功能的內容包括數字媒體的特定技術應用,以及與信息有關的獲取、處理、傳遞和使用等。這也是教育變革中能夠發揮重要作用的一部分。數字化技術的內容包含的數字技術的工具和技術內容這兩方面也是數字化技術內容的特點所在。
(2)數字化技術的形式。數字化技術的形式是指技術內容所能表現的意義。數字化技術形式一方面利用數字處理優勢得到前所未有的效果,如藝術欣賞、教育目的和社會問題沖突等,另一方面拓寬了人們理解事物的角度以及處理客體的方式和手段,把技術看作是展現方式,因而也參與了現實的構成。數字媒體的內容所帶來的形式包括數字媒體藝術,數字媒體藝術,不同的數字媒體作品所帶來的藝術感受和價值不僅僅帶有主觀性,更主要的是數字媒體的技術手段達到的內容表達使得作品更加神奇。
傳統的教育更多的是教材中內容的傳授,而忽略了學生主體用技術豐富知識的能力,教育變革就是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內容的編輯和交流,教師更多的是更好地說明教學目標、學生最終要實現的要求以及怎么引導學生使用學習策略和各種學習媒體。數字媒體藝術是潛在地傳遞的教學內容,一方面學生感受教學內容的價值,另一方面,學生自我有了藝術感染,因而能促進自我表達以及和其他人的交流。
2 數字媒體交互藝術
交互是經驗,這暗含著在時間和空間中發生的經驗累積。它往往和激起、選擇性注意、感知等這些詞有關,這些詞與行為有關,伴隨著情感的變化。因此,在教育過程中,隨著學習者的動機和情感參與,交互性過程開始從技術交互和交互環境轉變為情感交互。數字交互不僅讓人體驗日常的經驗,而且讓人能夠體驗生與死,探索生命的邊緣和宇宙的斷裂地帶。數字交互從行為出發,塑造經驗,創造境界,一種以往任何方式所不能給予的境界,因此,數字交互甚至比真實交互走得更遠。Ske Dinkla在《交互藝術的界面歷史》中認為:游戲賦予玩家個性,并強調合作和團隊精神。根本上,技術運用于對話徹底改變了圖像的傳統。因此,藝術家主要關注彼此的對話和界面的設計,這關系到最終呈現給大眾的內容和形式。交互藝術的產生和存在伴隨著內容的呈現和結果的展示,因此交互藝術的載體離不開內容和結果。交互、內容和結果在教學過程中同樣是不可忽略的。
(1)數字媒體的內容藝術。教學媒體的內容藝術是指利用數字媒體將教育內容用更豐富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內容藝術就是體現出內容形式和含義符合教學性以及突出學生主體意識和參與性,更多的是能引起學生對內容的思考和反思,對他們以后的學習產生影響。數字媒體藝術拉近了創作者與受眾之間的距離,綜合形成了一個很強的載體,使它成為獨立的藝術形式。當今教育,計算機和網絡的應用已經非常廣泛,但是至今沒有給教育者和學習者帶來革命性的影響,信息的數字化是數字媒體最核心的特征,所以一方面,教學內容上突出的是教育內容的符號化,其次是信息化,然后是內容的藝術性,教育變革不能單單只從內容上來行動,還要從方法上。
(2)數字媒體的方法藝術。數字媒體的方法藝術是指怎么樣利用數字媒體藝術的特征實現教育手段的變革,更多的是教學觀念上的變化,數字媒體藝術特征中的互動性是教育改革一個重要的突破口。數字媒體藝術是以新興媒體為載體、依托和手段,具有不同于傳統藝術特色的、集藝術與科學技術于一體的藝術形態。媒體和藝術之間的差距首先來源于藝術理解的不同,其次是由于技術手段的表達不利于真正的現實和理想的結合。媒體藝術對技術手段的依賴,本身已經被限定在了手段之中,常常成為一種技術能力的運用和展示,成為人對技術特性的理解的展示,因而弱化了藝術本身的目的性,藝術與技術的結合使藝術原有的內涵發生了變化。然而,從教育理論中得到,反饋是必須的,因此,在形成媒體藝術時,要突出其互動價值。
(3)媒體藝術的互動性?;有允菙底只囆g在創作與接受之間,作者與觀眾之間,過程與結果之間所表現出的一種角色換位,互動溝通、共同參與,共同分享的藝術模式。例如,互動性的數字創作平臺,給予觀眾對作品享有更大的選擇權利與修改權,每一個觀眾都能以個人的方式,找到有共同點的作品樣式。觀眾閱讀他人的故事之后,又以“媒體藝術家”的高度在個人意念的支配下對作品做出回應和新的探索,主動的參與創作,在互動式的溝通中,真正實現藝術家與觀眾,藝術創作與接受的換位思考與真誠的對話。觀眾在分享作品中,得到切身的精神滿足與情感的陶冶。
數字媒體的結果藝術。數字媒體的結果藝術不同于是數字媒體的內容藝術,更多的是數字媒體以及其藝術影響以后帶來藝術作品,或者說是通過各種形式包裝藝術產品。數字媒體藝術運用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以及在資訊、傳播、圖像、生物科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進行藝術創作的形成與過程。包括:①數字圖像,包括數字矢量圖形藝術作品、數字繪畫、數字攝影等;②只讀光盤藝術,即基于CD-ROM、DVD-ROM的多媒體藝術作品;③虛擬現實藝術作品,如基于VR技術的電腦游戲、基于VR技術的場景展示等;④網絡藝術,即基于Internet或其它信息共享網絡的數字藝術作品等。
教學領域中,學生的學習結果應該更注重學習作品,如作業或者是學生個人思想變化和提高。數字技術和網絡平臺為人們創作和發表自己的藝術作品提供了可能,個人表達與個人創意已經由藝術家延伸到了觀眾,藝術創作不再是少數藝術家的特權而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不斷地建構起一個圖像化的生活世界和文化世界。這時,藝術家的任務不再是自我創作,而是設計環境,空間,構造框架,讓觀眾能參與其中,任由觀眾在其中創造自己的世界。在網絡時代,各種理念也相繼產生,如凡客體的背后是一種自由表達理念的支撐,這對于教育的變革也是很有價值的,凡客體可以促進學生的自我表達。
3 數字化教育中的啟示
數字時代將人自身數字化,將自我意識數字化,從而形成外在于自我的數字自我,使人的身份和自我認同得到新的實現。麻省理工的馬文?明斯基在《心智的社會》中提出,把意識移至到機器內將可能實現。還有人提出,可以存在一種不依賴于具體的人的“網絡智慧”。 “數字化生存”成為數字時代個體和社會生存方式、發展模式的典型概括和表達。
學習者需要學習多媒體信息,同時用多媒體作品來反饋自身的學習效果,使教學結果更有直觀性,有利于促進學生對學習目標的完成程度。計算機網絡媒體能夠提供多種多樣的學習方式,如互助學習、個別學習、ELearning和遠程學習等。
(1)數字媒體的教育大眾化。數字藝術作為最普及的藝術與現實關系的媒體,始終與大眾媒體攜手共進。從當今“第四媒體”的網絡藝術而言,其中的交互性及雙向互動傳播而論,如開設電子論壇(BBS)、公布記者電子郵件、在每篇報道之后設置評論區等手段與途徑,給學生提供一個交換意見和發表評論的場所,使進入網絡的人們能夠直接參與作品和新聞報道。這不僅做到了媒體原創,還實現了受教育者之間的溝通,從而真正使媒體與學生融為一體,真正實現了數字媒體成為教學“學生的代言人”。但是,教育功能是否可以達到提高學生公共的參與性的水平,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2)教育媒體內容和形式如何統一。數字技術對藝術創作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藝術活動由一種美的藝術變成了后審美的藝術,前者是指本身具有審美屬性和自主性外觀的藝術,后者則不具有這種直接的審美屬性和自主性外觀,它的審美屬性是間接而來的,其存在也不再是自主的,而是依附在數字技術的展示價值上;二是人們對藝術品的接受由凝神專注式向消遣式轉變,這對教育也提出了挑戰。內容藝術、方法藝術(互動等)以及結果藝術是數字媒體藝術在教育變革中所能體現的三方面,這也是數字媒體給教育帶來的數字化革命。但是在用數字媒體變革教育內容時,若達到內容藝術實現的同時不能達到教育內容的準確性和完整性,那么還有必要為了數字技術的藝術形式舍棄內容嗎,還是根據實際教學內容來決定呢?這是值得思考的,也是教育變革中應該處理好的問題。
(3)教學互動的意義。交互是人與機器的共同參與,讓世界改變。教學作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互動關系,能夠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意愿實現對可視的和可聽的實際教育內容進行操作。在計算機科學領域,交互是衡量計算機是否更為人性化的一個標尺之一。人性化教育是可以通過藝術互動來說實現的。交互藝術可以認為是一個過程和選擇媒體的一種方式,以及使用媒體的一系列準則,通過那種媒體所能夠表達的一系列價值,即信仰、觀念、感覺或者一種感覺。特里?威諾格拉德把交互設計描述為“是人類和交互空間的設計”。交互藝術是藝術家與作品、參與者之間的交流,它時常強調交流、過程和知覺的建造。
教育領域中,學生與內容交互,與教師交互,與其他學生交互,無時無刻都在交互環境中,因為交互,使得學生不再限制在課桌上,不再限制在安靜地放好雙手,不再機械地接受著教師的灌輸,更不在學校中受到學習的限制。由此,數字媒體為學習開發了具有藝術性和互動性的學習環境,這為教育的數字化革命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例如,日本京都ICCNTT Inter Communication 博物館 “生命的空間”的互動場景,用戶與網絡用戶通過Email 傳來的文字創造的生命產生互動。
4 結語
學習方式的轉變在計算機網絡媒體發展下具有多樣性,而轉變的直接目的是讓學生去接觸教學媒體,與其發生交互,要發生交互行為,一方面在于學生的主動參與;另一方面,就必須要了解人類學習的認知過程,依據人來設計教學材料,如視頻材料、多媒體課程等等,才能更有效地將教學信息傳遞給學習者。計算機網絡媒體提供了強大的資源,又可以實現信息共享,并能滿足學習者進行交互和溝通。
多媒體學習方式是個籠統的概念,具體來說是拋棄學習依賴的想法,自主地尋找學習資源,不要只靠別人提供的資料,而是要在知識世界中有目的、有意義地形成自己的知識概念和結構,并通過各種渠道完成學習任務。
參考文獻:
\[1\] 楊虹.數字媒體藝術的呈現淺析\[J\].電影評價,2008(4).
\[2\] 杜衛民.淺析數字藝術的產生與發展\[J\].藝術理論,2007(5).
\[3\] 李于昆.從膜拜到展示――對數字藝術中的數字技術之解讀\[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7(4).
\[4\] 曹田泉.數字藝術的交互本質與特征\[J\].藝術與設計,2007(1).
作者簡介:王林瑤(1981-),女,山東煙臺人,湖北工程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講師。(湖北 孝感 432100)羅大成(1981-),男,湖南新邵人,第二炮兵工程大學理學院,講師。(陜西 西安 710025)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23-0004-02
數字藝術以數字科技為基礎,以互聯網等為傳播媒介,既具有傳統藝術的人類理性思維,還具有遠超傳統藝術的視覺和聽覺效果。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及普及,數字產品得到了最廣泛的應用,并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數字藝術逐漸發展成了21世紀知識經濟產業的核心產業,并將成為全球最具發展前途的產業之一。數字藝術市場對人才的急需使數字藝術教育被史無前例地提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因此分析數字藝術的特點、開展數字藝術教育改革的探討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數字藝術的概念與特點
狹義的數字藝術[1]一般指的是用計算機處理或制作出和藝術有關的設計、影音、動畫或其他藝術作品。相對于傳統藝術作品,它在傳播、存儲、復制等各個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廣義的數字藝術[1]泛指一切由電腦技術制作的媒體文化。這些媒體文化通常對語音、文字、圖像等加以數字化設計并整合運用,最終形成以網絡媒體進行傳播的、具有互動性和獨立審美價值的藝術作品,包括數字音樂、數碼影像、電腦插畫、影視特效、網絡游戲和虛擬現實等。
在數字藝術的創作過程中,必須以數字技術為基礎,全面或者部分使用數字手段。數字藝術作品一般具有以下幾個特點:[2]
1.原創性
數字藝術和所有的藝術創作一樣,是以審美為主導的原創性活動。大凡藝術都要講究原創,沒有原創就沒有藝術。并不是只要利用數字化工具隨便地“發揮”一下就可以冠名為“數字藝術”作品的。
2.復制性
數字藝術作品的復制不同于傳統藝術作品中的復制,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數字藝術作品以數字技術為基礎,在復制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可以進行大量、快速地復制,且復制品的質量基本不受人工因素的影響;數字藝術作品復制的群體可以很方便地進行替換;通過數字藝術作品相應參數的修改,復制出來的物體既繼承原物體的特性又可以有自身的變化。
3.互動性
數字藝術作品的許多種類完全不同于傳統藝術的單向式的創作和欣賞過程,而是以互動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主要表現為創作主體與欣賞主體在相互交流的方式下進行,欣賞主體可以參與作品的創作,并成為數字藝術作品的一部分。
4.獨特性
首先,數字藝術的視覺效果具有獨特性。計算機為數字藝術的設計提供了很多特效,如數字藝術作品中的流動光效使得數字藝術作品的動態效果極具感染力。其次,數字藝術作品的顯示形式具有獨特性。很多數字藝術作品在電子顯示器上觀看,視覺效果非常完美,然而一旦打印或出版后視覺效果則明顯變差,原本非常清晰、亮麗的作品可能會變得模糊、灰暗。
5.群體性
傳統的藝術作品通常涉及到的專業較少,通常由單人獨立創作完成。數字藝術作品則不同,一般涉及到音樂、美術、計算機程序技術等不同專業的技術和素養,因而往往需要多人的合作才能完成。換而言之,數字作品通常不是由某個人,而是由某個創作群體共同完成的,即具有群體性。
二、數字藝術市場前景及人才需求分析
數字藝術作品涵蓋了絕大多數的數字產品,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包括數字音樂、電腦動畫、影視廣告、數字視頻、網絡游戲、虛擬現實和網絡藝術等。數字藝術市場不僅包含以上所有的數字創意產業產品,還包含其衍生產品,如以動畫形象為主題的兒童玩具、兒童文具、兒童服裝以及兒童音像圖書等。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我國互聯網絡的普及應用,數字藝術逐漸發展成了產業。該產業不僅有國家政策支持,還有各產業基地作為支撐,具有非常廣闊的市場前景。下面以國產動畫為例進行分析。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規定[3]從2006年9月l日開始,全國各級電視臺所有頻道在每天17點到20點之間均不得播出境外動畫片和介紹境外動畫片的信息節目或展示境外動畫片的欄目,必須播出國產動畫片或國產動畫欄目。國產動畫片與引進動畫片播出比例不低于7比3。這項政策極大地促進了我國動畫產業的發展和壯大。同時,我國建立了大量數字藝術產業基地(如杭州國家動畫產業基地、長沙國家動漫游戲產業振興基地、國家網絡游戲動漫產業發展基地等),共同構建中國完整的數字藝術產業鏈,形成一遍繁榮的市場前景。可見,就我國市場需求而言,國產動漫商機無限。
然而,根據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規定進行預算,每年需播出國產動畫節目約28萬分鐘,而國內實際動畫制作能力才2萬多分鐘左右,每年國產動畫的市場缺口達25萬分鐘之多。可見,以國產動畫為代表的數字藝術人才極度匱乏,已經成為制約我國數字藝術產業健康快速發展的瓶頸。
綜上所述,我國數字藝術市場前景極其廣闊,對數字藝術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我國數字藝術人才緊缺,急需相關院校培養大量人才以滿足市場需要。
三、數字藝術人才內涵及培養現狀分析
優秀的數字藝術人才應該對數字藝術的特征和本質有較好的理解與把握,除了具有基本的藝術創作能力外,還應該掌握數字化藝術特有的表現手法及相應的計算機應用技術,擁有良好的項目管理和策劃能力、設計與溝通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的精神。
近幾年我國數字藝術人才培養的速度和力度都在不斷加強。1999年,全國只有2所高等院校開設動畫專業。到了2006年,經過約7年的發展壯大,全國設置動畫類專業的高校就超過200所。[4]可見數字藝術教育的辦學規模大幅增加,發展非常迅速。然而數字藝術的辦學規模雖然大幅擴大,但人才培養方向等重要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直接的后果是相應的基礎理論研究、專業課程設置不盡合理,缺乏對應用課程體系的研究,教學內容跟不上應用的發展,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育目的不明確
首先表現在教育的短期目的和長期目的不明確。數字藝術教育的一個短期目標應該是讓學生在畢業的時候找到工作,而長期目標則是將學生培養成復合型應用人才或大藝術家。如果不能很好地區分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之間的關系,數字藝術的教育就落不到實處。如果不能確保培養的學生在畢業的時候找到工作,那么他們將來成為復合型應用人才或大藝術家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如果僅以畢業后找到工作為目標,那么培養的學生當中能成為大藝術家的可能也會少之又少。[5]
2.教學內容不明確
數字藝術作為一種新置的熱門專業,許多院校對數字藝術的教育定位不明確,僅盲目地在已有計算機專業和傳統美術的教學內容上做加法。如在計算機美術專業的教學內容上將計算機和藝術類等課程進行生硬地拼貼和疊加,導致學生課程學習的內容是割裂的,無法對所學內容進行融會貫通。[5]這種簡單化處理說明一些學院數字藝術的教學僅僅是為了滿足數字藝術對人才的急需而盲目招生的做法,還沒有深刻把握當前數字藝術設計的內涵。
3.片面夸大軟件的作用[6,7]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各種繪畫軟件日新月異,且呈現出人性化、智能化和簡單化的特點。數字藝術逐漸忽略了傳統藝術理論及藝術規律,變成了一種依賴計算機技術與繪圖工具的創作模式。在這種趨勢的影響下,一些院校把軟件操作技法當做專門的課程來設置,片面強調軟件的作用。這種課程設置方法至少在專業教學體系上是不合適的。只有認真研究傳統藝術理論,廣泛汲取中外經典藝術的養料,將傳統藝術實踐經驗與當代數字技術進行有機結合才能使創作發揮到極致,得到好的數字藝術作品。
4.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脫節
數字藝術和傳統藝術一樣,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產物。然而一些學校在數字藝術的教學過程中過于重視相關理論和技術的培養,而忽略了與社會實際的結合。一些學校數字藝術教學的社會實踐只是組織學生到相關的企業公司進行考察參觀,僅此而已。這種忽略社會實踐的教育模式導致很多學生長期處在封閉的環境中進行學習,所學到的知識結構在進入社會后往往不能很快適應企業的人才需求。
5.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培養有待提高
在傳統的藝術教學當中,一般以個體的學習和創作展開,因此一些院校在數字藝術的教學中還是沿襲這一教學模式。這種教育模式與數字藝術的教育不相適應。數字藝術作品的創作往往涉及到多個專業的知識,通常需要一個創作團隊共同合作完成,因此必須培養學生在創作中交叉、組合的能力,讓學生在團隊合作中學習,在學習中進行團隊合作等。
四、數字藝術教育改革初探
針對以上分析數字藝術教學當中存在的不足開展相應的教育改革探討,為解決數字藝術人才短缺和市場需求極大的矛盾有著重要的意義。數字藝術教育改革大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構建主義學習理論和構建主義學習環境,并在此基礎上實現藝術教育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的有機結合。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首先要在教學設計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程度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力性;其次,要求教師轉變為學生主動構建意義的幫助者和促進者,而不是以往的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最后,還要求學生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知識的灌輸對象或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以學生為中心的構建主義學習理論和構建主義學習環境可以最大程度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作力,完美實現藝術教育的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的有機結合。
以實踐牽引教學,建設嶄新的數字藝術課程體系。在數字藝術課程體系的建立中,首先要進行廣泛的社會調查研究,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學校可以有不同的課程定位、不同的培養方案。教師還應該深入生產實踐的第一線,以得到第一手的工作經驗選擇課程教學內容,以崗位要求為相應課程的考核內容,實現教學和崗位的連接。只有這樣,才能改變數字藝術課程僅為計算機和傳統藝術簡單相加的教育局面,建設嶄新的數字藝術課程體系。
在藝術和技術上“兩手都要硬”,不能忽視任何一方面。首先要注重數字技術的研究,只有數字藝術的設計人員具有專業的程序開發能力,有關圖形設計的質量才能得到保證。其次,在注重技術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數字作品的藝術性和內涵。要清醒地認識到計算機設計圖是設計師的圖形語言是用圖像這種直觀的形式表達設計師的意圖和理念,它只是一種表現手段,離不開設計師的思維。
加強數字藝術和現實生活的聯系,建立數字藝術創作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理念。加強學校和各數字藝術產業基地的聯系和合作,讓學生的創作能力在實踐中得到提升。
大力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在數字藝術教育中可以設置由團隊合作進行某件數字藝術作品創作的實踐課題。如一個動漫作品的創作可以讓學生分工合作,分別參與到創意的構思和劇本創作、人物和環境設定以及美術風格設計、人物建模和造型動作、音樂音響和人物配音以及后期制作等等當中,整個創作過程需要團隊成員交叉完成。這些實踐課題的完成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團體合作能力。
五、結束語
數字藝術是當今數字技術高速發展的產物,是藝術與技術的完美結合。我國數字藝術的教育正處于蓬勃發展的階段,然而數字藝術的教育還并不成熟,教育的各個層面都有待于大膽革新,突破前進。廣大數字藝術教育者應把握住數字藝術教育的時代主流,深入研究數字藝術的內涵和特征,積極地參與社會實踐,及時地調整數字藝術課程體系,建立完備的數字藝術學科,為推動中國數字藝術教育的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李茂寧.高校美術教育專業數字藝術課程研究[D].廣州:廣州大學,2009.
[2]龍全.關于數字藝術教育的思考[J].計算機教育,2006,(4):10-11.
[3]紀濤,孫冬梅.我國數字藝術產業發展現狀的思考[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1,10(21):21-23.
[4]高峰.淺談數字藝術人才培養[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06,23
(4):110-112.
[5]黃麗民,劉錫冬.淺議高職高專數字藝術人才的培養[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6(4):49-50.
21世紀的今天,網絡技術、計算機技術以及數字通信技術逐漸引領當今時展的潮流,同時數字媒體藝術作為一種獨特而又全新的藝術性專業,和我國經濟建設以及地方經濟的發展有著直接的關聯。如何對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學生進行綜合性創新性的培養,已經是當今人才培養的重中之重,因此,本文對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建設和教學進行探討分析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教學現狀
當前,我國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人才相對匱乏,同時其專業性不強,以至于學生在社會實踐中仍然不能正確定位。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教學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性教學,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難免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如較為落后的專業知識、相對較差的實踐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同時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仍然和計算機技術有著直接的關聯,但計算機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有著相對較快的發展速度,以至于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教學跟不上時展的腳步。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過于注重學生理論知識的培養,往往忽略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其培養出來的學生難以適應當今社會發展。
二、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作為一門應用技術型的專業,對于其實踐能力比較重視,在對學生電腦動畫和計算機圖形學理論知識進行培養的過程中,更應該保證學生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對大規模的游戲架構設計和策劃等能夠獨立完成。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過程更應該綜合文化性、藝術性和技術性,將學生的文化素養、藝術品位、審美眼光以及思維水平加以培養,并將創造性的人文品格進行培養。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課程體系在實際的建設過程中,主要有專業基礎課程的建設、文化藝術史論課程的建設、計算機技術類課程的建設、專業方向應用課程的建設以及專業實踐實習課程的建設。專業基礎課程建設的過程中主要是指一些素描、速寫以及色彩等設計的基礎課程,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一種培養,應不斷對教學進行改革,并將著重提高其教學質量。而文化藝術史論課程的建設主要是對學生完善藝術理論知識體系的建設,并將學生的文化藝術品位加以提高,對學生創意思維以及設計理念加以培養,進而順應當今時展的潮流。計算機技術類課程的培養主要是服務于我國科學技術研究中心,專業實踐實習課程的建設更是從相關的經驗和基礎理論知識出發,對學生進行一專多能的培養,將學生的就業面拓寬。專業實踐實習課程的建設主要是以社會發展的動力為出發點,并為學生提供相關的實習基地,對學生的團隊精神以及創新能力加以培養,并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三、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教學策略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作為一門全新的藝術性教學,在實際的教學中要想真正與人才實質需求相掛鉤,就要立足于當前,順應當今時展的潮流,從根本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審美能力以及實踐能力等。對于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教學策略,主要有以下幾點具體體現:
(一)注重藝術的培養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更應該加強對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學生的藝術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加以培養,并借助現代化媒體技術以及數字科技,將藝術的感性思維和人的理性思維巧妙地融為一體,其教學的重點更要和數字技術的教學內容加以滲透,并不斷激發學生的藝術想象能力。
(二)在傳統藝術上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
對傳統藝術加以重視,并將創新能力著重提高,一方面要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不斷融入全新的教學內容,并對學生三維空間思維能力以及動手能力的培養進行建立,對傳統手繪的腳本進行推敲,并和現代新科技發展相融合;另一方面則要在藝術創作中保證有相對豐富的素材,并將我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處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注重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
一般而言,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有著多元性、交互性以及跨學科性的特點,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更應該立足于當前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人才市場對人才的實質需求,并將具有科學性和創造性的藝術人才加以培養,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加強學生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總之,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本著藝術的眼光,加強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并在實際教學中不斷應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以及多媒體技術,全面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合作。
結語
數字媒體藝術作為現代化信息學科和文化藝術相融合的一門新興學科,在實際建設和教學過程中更應注重學生藝術審美、創新能力以及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還要加強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的培養,進而服務于我國數字媒體行業的綜合發展。
[注:本文為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規劃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文化產業學科群建設的理論與實踐》,項目編號:11YJAZH094]
參考文獻:
[1]杰.高校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現狀分析及教學體系的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
高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以計算機為主的數字化工具很快普及,我們正步入高速的數字化傳遞系統,基于眾多的多媒體的信息來源的數字化社會。數字化的社會具有以下三個基本特征:(1)我們生活在數字化的今天,使用數字化的工具,創造影音形態的數字化產品;(2)新的知識不斷地增長, 數字化的新鮮事物層出不窮,落后于社會發展的事物也快速被淘汰;(3)知識分布不平衡的狀態將被打破,數字化的高速信息傳播速度使得社會文化全球化趨勢加快,共享成為現實。數字化生存方式已成為一種改變社會生產方式、經濟方式的基礎性因素和生活方式,一定會改變我們的行為態度和價值觀,從而引起人們對舞蹈教育觀念的深度思考。
二、舞蹈的數字化
影音資料是舞蹈傳播的重要途徑,今天我們的網絡技術主要是傳播影音資料的欣賞和劇照欣賞。當今具備條件的文藝團體均建設有自己的網站,用最快的時間關于各種藝術的信息,進行舞蹈藝術的多種交流。一般來說一個舞蹈劇目經過壓縮處理后的文件大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完成網絡上傳。社會在進步,舞蹈藝術也在不斷進步,這個時候需要有更好的技術、文件格式來縮短文件傳遞的時間,為此,人們開始使用已有的技術條件來制作舞蹈影音視頻資料。最開始的是動畫格式的舞蹈文件,它是經過單一的動畫技術制作,大多以手工繪圖來制作,伴隨著視頻技術和音樂制作技術水平的不斷完善提高及舞蹈工作者技術的不斷提高,就出現了專門的舞蹈音樂剪輯工作,各種音樂制作的最為典型的是MD制作方法,這也是目前最為常見的方法。伴隨著舞蹈專業工作者中上網人數的增多以及電腦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就不在滿足于觀看那種只有畫面沒有聲音的動畫形式的舞蹈節目,逐漸地就形成了其他類型的舞蹈影音被制作出來并在網站上進行了傳播,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事情,這種技術的運用讓我們體會到舞蹈的魅力所在,這有利于提高舞蹈愛好者的舞蹈藝術鑒賞水平,并大家來關心和支持舞蹈事業的發展?,F在傳統的傳播一般以學校和社會舞蹈教育為主,這是舞蹈教學中的重點,舞蹈要依靠課堂舞蹈教學為主,因為課堂舞蹈教學的直接影響舞蹈學員水平,這是最有效的。數字舞蹈的定義更加廣泛,它基本包括:舞蹈通過數字化途徑的傳播和舞蹈的數字化創作。首先對舞蹈傳播途徑進行分類,這也是數字化傳播和傳統傳播方法。傳統的包括培訓班、專業院校舞蹈教學、影音資料、舞蹈比賽及書面資料等,數字化傳播包括架設網站、論壇網絡、下載舞蹈、利用數字技術制作舞蹈。數字化舞蹈的最終目標就是利用軟件編排舞蹈,只有完成了這些,才具數字化傳播所需要的條件。
三、現代數字化的社會給舞蹈教育提供的機遇
(一)“教”與“學”關系的新變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人的認識本質是主體的“構造”過程(即主體借助自己的認知結構去主動構造知識),提倡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強調學生與學生間的互動,以及學生要從實踐中獲得知識??偠灾?,“學”被看成是認知過程;“教”被視為影響和促進“學”的一種外部條件。新課程觀認為:學習是主動的、個性化的過程;學習的方法是多樣化的;學習的一般目標是使學生學會學習,最終使學生能在不斷變化的數字化社會中更好的生存發展?;谝陨嫌^點,舞蹈教育必須制定數字化的教與學新的教育模式,改變自我以求發展,構建一個以數字化技術為支點,基于數字化的生存方式的數字化教學模式已經到來。
(二)數字化的生存向舞蹈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也提供了機遇
(1)知識的快速更新。大多知識的更新周期在五年左右,而借助高速的數字化傳播系統和數字化工具,知識的更新只需要一周或更短;(2)有助于加強理論學習與實踐的聯系。因為有了高速傳播系統的支持及數字化工具,我們在學校所學的理論知識得以更多樣化的形式實踐;(3)舞蹈教育長久化。知識的不斷發展,新事物的不斷變化,迫使我們必須長久處于學習的狀態,以跟上社會發展的速度。一次性舞蹈教育制度必定會被舞蹈教育長久制所顛覆。
四、舞蹈數字化的意義
一、前言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源自關于兒童認知發展的理論。由于個體的認知發展與學習過程密切相關,建構主義詳細說明了人類學習過程的認知規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強調以學生“學”為中心,不僅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且要求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梢娫诮嬛髁x學習環境下,教師和學生的地位、作用和傳統教學方法相比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就意味著教師應當在教學中摒棄以教師為中心,一味向學生灌輸知識的傳統教學模式,采用以學生“學”為中心的全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設計思想。由于多媒體計算機和基于互聯網的網絡通信技術適合建構主義學習環境,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因此基于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越來越被廣大師生接受。
二、《數字電子技術》實訓教學的特點和目前存在的問題
《數字電子技術》是高職高專電子類專業學生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課程內容主要包括組合邏輯電路和時序邏輯電路兩大部分。學生既要精通數字電子技術理論,又要掌握電路設計、電路研究和調試技術。為達到這些要求,各院校均開設了實訓課程。通過實訓,學生能掌握實訓內容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操作技能,并具備一定的科學素養,養成良好的操作習慣和創新意識。該課程具有很強的工程性,各院校有必要采用適合該課程特點的建構主義教學模式。
目前由于高職院校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還沒有完全達到職業教育的要求,因此《數字電子技術》實訓課的開展存在以下幾點問題:(1)平時學生動手做實驗,動手進行小制作的機會少,對硬件功能、特點和參數的認識、了解不多。學生往往依賴教師的講解,有的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出現故障不會排除。(2)實訓內容完全由實訓指導書決定,學生在實訓過程中基本上是依葫蘆畫瓢。一次實訓下來,一些學生往往只會焊接,使其養成了惰性。(3)理論課進度往往落后實訓課,難度較大、綜合性較強的實訓往往沒辦法做,加之有些學生依賴性太強,實訓效果也達不到要求。為了改變目前的狀況,強調學生主動思考,主動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主動建構意識,教師采用建構主義的教學方式來進行實訓課的建設勢在必行。
三、基于建構理論的《數字電子技術》實訓教學實例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倡的方法是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起組織、指導、幫助和促進的作用。教師可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基于該課程的特點和多年的教學經驗,筆者在實訓教學過程中將“情境”、“協作”、“會話”、“意義建構”四要素有機地結合,最終達到了使學生最大限度地主動獲得知識的目的。
(一)創設情境,探究問題。
教師要想帶學生成功地完成一次《數字電子技術》的實訓,首先必須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讓他們有強烈的欲望積極參加實訓,而不會被復雜的電路和制作過程嚇倒。因此教師要為學生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提示新舊理論知識的聯系,幫助學生建構實訓內容當中所涉及的知識的意義,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初步的意義建構。在教師的教學設計中,這一點非常重要。
下面以實訓課題之一――《智力競賽搶答器的設計》為例,介紹具體的實施方法。
在實訓開始的第一課,筆者通過多媒體讓學生觀看電視智力競賽搶答類的節目,讓學生仔細發現競賽中的每一個細節,讓其找尋搶答控制的規律。學生通過找尋每一個細節,提高了探索興趣,同時也找到了這次實訓任務的每一個設計要求。在這種情境中獲得的設計要求比教師直接給出設計要求效果要好。在學生對搶答器的工作順序有了初步認識的情況下,筆者把具體的設計要求用問題的形式展示給每個學生。筆者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是學生頭腦中即將形成的意義建構的概念框架的節點,隨著學生對問題探索的深入,意義建構的框架就會逐步形成。筆者對智力競賽搶答器提出的問題有:
1.參賽選手搶答時按下的按鈕是何種開關?它需要手動復位嗎?
2.幾位選手同時搶答時,為什么只有一個選手的搶答有效,指示燈亮并伴有音樂,而其他選手的搶答無效呢?
3.回答問題正確與否、加分還是減分由主持人決定,成績是如何顯示和調節的呢?
4.一輪搶答結束后,指示燈如何熄滅?該動作應如何控制?
(二)獨立探索,適時幫助。
問題的提出相當于給了學生一個探究的方向,接下來學生進入到自主學習、獨立探索的階段。鑒于數字邏輯電路的復雜性,教師完全放手讓學生獨立探索,會讓一部分能力有限的學生望而生畏,此時教師的適時幫助是有必要的。教師應當向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有關線索。比如應收集哪些硬件資料,從何處獲取有關信息,可以參考哪些相關電路知識,等等,教師給學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對于某些學生不懂的環節,教師還應當適時地對學生講解理論知識,將新舊理論知識進行連接。
進入到獨立探索階段,學生需要必要的支持,這包括硬件環境和軟件環境的支持。硬件環境指的是教學院系給學生提供實訓教學環境:1.配備有互聯網的多媒體教室,學生可查閱資料,還可以為協作討論提供便利。2.配備需要的硬件和工具,比如制作所需的元器件、芯片、電路板和操作工具。軟件環境指的是教學院系提供的計算機輔助設計、仿真分析、調試軟件,如EWB。
通過多方位分析和查找資料,學生對筆者提出的問題和設計思路有了一定的想法,形成了意義建構的初步框架。比如對于按鈕開關,學生查找了歐姆龍開關B3F,以及無抖動開關的工作原理;對于控制搶答的核心芯片,學生參閱了各類鎖存器,比較了它們的不同特點;對于顯示計分,學生查閱了十進制計分電路,各類集成加減法計數器、譯碼顯示器等硬件芯片的功能。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學會了多方面地利用現有的資源,而且能在學習中反復、主動地去理解以前學習的各個理論知識,以前在頭腦中的觸發器、組合邏輯電路、時序邏輯電路等知識點逐步連接在一起。通過EWB,學生可以將自己的設計隨時進行仿真、修改、調試,雖然許多學生的設計暫時會不成功,但這些感性和理性認識的交互進行,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三)協作學習,完成實訓。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強調“協作學習”與“會話”。協作發生在學習過程的始終。協作對學習資料的搜集與分析、設計的提出與驗證、學習成果的評價直至意義的最終建構均有重要的作用。會話是協作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學習小組成員之間必須通過會話商討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通過會話,每個學習者的思維成果(智慧)為整個學習群體所共享,因此會話是達到意義建構的重要手段之一。
學生經過前期的工作,邏輯電路設計初步完成。借助于多媒體教學工具,筆者根據具體情況,讓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進行設計展示,充分展示各自的觀點。鑒于數字電路的特點,同一邏輯可以采用多種方式完成,學生的設計也是各式各樣,但一定存在優劣差別。學生彼此相互交流、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在筆者指導下對電路設計進行了優化。比如對搶答器核心芯片八D鎖存器74HC573的鎖存功能端子自動鎖存及解鎖的控制環節設計,很多學生的設計都存在各種矛盾,經過筆者和學生共同參與的協作會話環節,這個難題得以解決。
實訓設計最終要進行硬件的制作,如果僅僅只停留在計算機輔助設計和調試上,那就是“紙上談兵”。硬件的制作和調試是高職電子類學生的必需技能。在制作的過程中,協作學習同樣可以幫助學生應對各種實際問題。學生通過協商解決,不僅可以完成實訓,而且可以培養團隊精神。
通過這樣的協作學習環境,學生群體的智慧和思維可以被整個群體所共享,也就是整個學習群體共同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幾位學生完成意義建構。
(四)意義建構、效果評價。
實訓設計和制作過程后,學生需要寫出詳細的實訓報告。筆者指明了實訓報告的項目和描述方法。通過詳細的整理報告,學生進一步理清了頭腦中與本次實訓有關的所有感性和理性的知識,再一次他們找到了各種感性和理性的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達到了對知識的完整意義建構的目的。
效果評價是實訓課程的最后環節,也是建構主義教學方式的一個環節。效果評價可以通過自我評價和集體評價兩種方式進行。自我評價采用在報告中寫出“實訓感言”的方式進行,筆者既能了解學生在本次實訓的收獲,又能了解學生對這種教學方法的具體看法,對筆者的建議,有些學生還及時向筆者反映仍未明白的知識點。這些都為今后教學改進提供了參考。集體評價筆者采用了小組交流的方式,評價內容重點包括:自主學習能力、對小組協作學習作出的共獻。筆者積極鼓勵那些努力探索的學生,激發他們學習創造的信心,也給其他一些存在依賴性的學生一些探索的經驗,鼓勵他們學會與同學合作,努力完成實訓。
四、結語
在《數字電子技術》實訓教學中,筆者將實訓的重點以問題探究的形式給出,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自主建構學習平臺,變被動學習為主動研究,筆者給予適時的幫助,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學習質量的目的。這種教學模式依托于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良好的實驗條件,在國家大力扶持職業教育的政策下,各高職院校的實驗室建設日趨完善,相信這樣的教學模式會越來越受到學生的歡迎,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何克抗.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設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5).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03(2015)07-0032-03
網絡和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置身于信息的海洋,信息量大、容易獲得,所以能夠把信息組織起來使其具有語境,并富有情感地表達出來就顯得極其重要,這就是故事感[1]。傳統的講故事方式一般是以文字表述,比較單一,不夠具體,現在利用信息技術的多媒體手段以文字、圖片、聲音、動畫以及影視等方式表征信息,能把故事講得有形有聲有色。
寓言是一類比較特殊的文體,它是根據事實或者改編的故事向人們講述一個道理,給人以啟發。大部分寓言是為了講述一個道理而改編的,并沒有真實的根據,如果用單純的語言敘述講授寓言類課程,就顯得單調而空洞。而數字故事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的最大特點是將感情融入其中,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增強教師授課的吸引力,促進師生思想的深度互動,將知識技能教育與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融合,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學習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2]所以,對數字故事應用于小學語文寓言教學的設計進行研究十分必要。
一、數字故事與小學語文寓言類教學的契合關系
(一)數字故事的內涵
“數字故事”是編寫教學故事,并加入聲音、圖像、音樂等多媒體元素,創造可視化故事的過程,它源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數字故事呈現方式多樣,集成了文字、圖片、動畫等元素,使故事的聆聽者可從聲音和畫面中獲得故事內容,比傳統敘述形式更具體、直觀,并且承載信息量更大[3]。數字故事的魅力不僅來源于作品本身,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創造豐富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二)數字故事與小學語文寓言教學的契合關系
數字故事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有著自己獨特的魅力,這些特點與寓言教學是相契合的。
1.數字故事的教學內容故事化
數字故事應用于教育中,又可稱為教育敘事,是以敘事、講故事的方式展開對現象的思索和問題的研究,是將客觀過程、真實體驗和主觀闡釋有機融為一體的教育經驗的發現和揭示的過程[4]。寓言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用假托的故事或擬人手法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常帶有諷刺或勸誡的性質。寓言中對角色的描繪并不形象,主要是通過角色出人意料的語言、行為、思想方法,用可笑而可悲的結局構成一個完整的、耐人尋味的小故事[5],寓言本身具有故事性,符合數字故事教學內容的特點。
2.數字故事的表征方式可視化
傳統的語文課堂只用黑板和粉筆來表達寓言的內容,比較單調,學生們不能充分理解寓意。把寓言設計成數字故事具有明顯的優勢,利用圖、文、聲、像充分調動學生聽覺、視覺等多種感官,有利于實施情景教學;數字故事的視覺化表達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適應學生的認知能力[6],對小學生的表達能力、閱讀和書寫能力的培養都有一定的幫助作用。數字故事還能夠表達豐富多彩的內容,傳遞的信息量大,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率。
3.數字故事的內涵具有教育意義
與其他教學方式相比,數字故事最大的特點是具有教育意義。寓言用故事寄寓道理,語言簡潔明了,極具概括性,對學生的思想道德、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數字故事用于寓言教學,將寓言內容豐富化,使寓言故事更有感染力和說服力,生動的故事內容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寓言的教育意義。
4.數字故事的形式數字化
數字故事體現的就是將文字和故事轉化成數字媒體,是提高信息技術使用率的一個很好的方式,也有助于培養教師與學生的視覺素養和多媒體素養。數字故事的“數字化”特征來源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信息技術不僅僅是作為輔助教或輔助學的工具,更多的是強調利用信息技術來創設一種信息化的教學環境,該環境能支持寓言教學創設情境、啟發思考、合作學習等多方面要[7]。
二、支持小學語文寓言教學的數字故事設計
(一)數字故事內容的設計
數字故事的主題必須能清晰地反映出制作者的想法,且與教學內容貼合。寓言一般可以分為四類:哲理寓言、勸誡寓言、諷刺寓言和詼諧寓言。教師應根據寓言的類型設計不同的數字故事內容。
1.哲理寓言數字故事內容設計
哲理寓言,在簡潔的語言中,透露著極大的智慧,我們要透過表面看本質,在設計時就要側重寓意的表達。但寓意一般比較隱晦,在設計數字故事內容時最好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化抽象為具體,寓意就不難理解了。比如:《塞翁失馬》,在數字故事的結尾處加入一些例子的圖片或者視頻,如貧困的家境造就堅毅的性格,最終獲得成功;再比如:《庖丁解牛》,在故事中就可以呈現拉面師傅“穿針引線”的精彩畫面等等。學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這些鮮活的例子,因此,哲理寓言的教學也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勸誡寓言數字故事內容設計
勸誡寓言是通過故事來傳達歷史的經驗教訓,給人必要的勸導、規誡和警示,以免重蹈覆轍。在設計勸誡寓言時,要側重表達寓言中事物造成的后果,可以用切合情境的背景音樂或者豐富的配音呈現這些后果,讓學生印象深刻,從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反躬自省。比如:《諱疾忌醫》,可以用數字故事形象地表現蔡桓公的語氣、病痛變化的表現以及最后不可收拾的結果,引導學生感悟故事形象,快速理解寓意。
3.諷刺寓言數字故事內容設計
諷刺寓言暴露和揭示了病態的世態和人心,諷刺的力度比直接批評更大,有的比較含蓄,旁敲側擊;有的非常犀利,直指實質,所以諷刺寓言類的數字故事應注重演繹角色出人意料的語言、行為、思想方法等。比如:《掩耳盜鈴》,可以用豐富的動畫展現出偷鈴人的丑陋行徑,讓學生通過故事描述寓言中偷鈴人的神態,談談自己的感悟,這樣,鍛煉學生語言表達的同時也為作文積累了素材。
4.詼諧寓言數字故事內容設計
詼諧寓言是笑話和寓言的結合體,具有趣味性和娛樂性,但是比單純的笑話意義更加深刻,能讓學生在輕松幽默的情境中領略到寓言故事的深意,在詼諧寓言中教師應注重情境的創設。比如:在《黔驢技窮》中,可以把驢子和老虎相互試探的過程配上輕松搞笑的背景音樂,讓學生在歡笑中理解寓意。
(二)數字故事表征形式的設計
好的故事內容+新穎的表征形式=好的數字故事,所以,數字故事表征形式的設計也很重要。筆者對于數字故事表征形式的設計有以下幾點思考。
1.創新式設計
普通的數字故事都是具象的,雖然容易理解,但是不夠新穎。根據故事內容的不同,可以將數字故事進行創新改造,把一些文字可以翻譯成圖片、圖標、圖示等,比如:“水果”用一個色彩豐富的概念圖代替,能更好地呈現故事內容;用逼真的圖片取代模擬的圖片,故事更具說服力;平淡型圖片替換成創意型圖片,更能吸引學生注意力;趣味型圖片代替普通型圖片,使故得生動活潑。當然,和諧的背景音樂和生動的講解是創新式設計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2.扮演式設計
數字故事通常都是利用軟件制作,而真實的場景才最容易引起共鳴,所以,教師設計制作數字故事時,可以嘗試人物扮演的方法。課下預先錄制故事,在課堂上進行播放,真實人物的表達能把故事形象化,對于學生理解數字故事內容起到一定的幫助。也可以在課堂上進行錄制,讓學生根據數字故事內容進行角色扮演,最后,數字故事可以作為生成性材料被保存下來,用到以后的教學中。
3.整合式設計
在進行數字故事設計時,可以將現有的素材嵌到數字故事中,比如電影片段、動畫片段等。契合數字故事內容的部分都可以適當地用于數字故事的設計,使數字故事更加立體,更加豐滿。
(三)基于教學環節的數字故事設計
在小學語文寓言教學中,針對不同的教學環節,數字故事的設計側重點也是不同的。以講授教學的教學環節為例,數字故事的設計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導入環節的數字故事設計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導入環節在教學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利用數字故事進行導入,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下學習語文課程,快速地跟上學習的節奏。在設計數字故事時,應該充分展示寓言中人物的性格特點或者事物的特征,抓住學生的眼球,創設情境,將學生引到故事中來。這里的數字故事可能不是寓言故事的全部,也許是寓言故事中的一個點或者一個片段。比如:在《狐貍和烏鴉》的導入環節,可以這樣設計(如表1)。
表1 《狐貍和烏鴉》導入設計
[畫面\&解說\&出示大樹:樹可以畫得很怪,形成一種發生寓言故事的氛圍\&這則寓言故事,把我們帶到一顆大樹下\&添上一個窩\&烏鴉在大樹上做了一個窩\&出示狐貍:嘴巴很尖,尾巴長而大\&大樹底下有一個洞,狐貍就住在這洞里,故事就發生在這兒,故事的主角就是狐貍和烏鴉\&]
這樣的導入激起了學生學習這則寓言的興趣,學生思維隨之進入積極狀態[8]。
2.講授環節數字故事設計
講授環節是整個課堂中的重要部分,講解寓言時,一般先讓學生通過朗讀對寓言進行整體感知,為理解重點句子及寓意做好鋪墊。學生對于圖聲像俱全的數字故事更容易理解,所以,在講授環節設計數字故事時,應該把整個寓言作為故事內容進行設計,可以用前面講過的不同的表征形式來設計,經過可視化的方法把寓言表達出來。比如:在《亡羊補牢》的教學中,可以把寓言做成動畫的形式,在講授寓言時,播放數字故事,以其豐富的視聽效果刺激學生多種感官,用生動的故事情節吸引學生,讓學生對寓言有初步印象,在教師對重點句子和寓意進行點撥時可以結合數字故事中的情節,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等活動。
3.拓展延伸環節數字故事設計
在組織寓言教學時,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有趣的寓言故事本身的分析去揭示和“消化”寓言的真正用意[9]。所以,在寓言教學中,拓展延伸環節是必不可少的,有時教師容易直接將寓意揭示出來,讓學生去記憶,學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利用數字故事呈現故事寓意并使其聯系生活實際,有利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理解寓意,感悟真善美,鞭笞假惡丑 。比如:在教學《蟬和狐貍》時,可以在課前找一些表演者通過角色扮演的方法扮演寓言中的“狐貍”和“蟬”,將生活中防止上當受騙的方法演繹出來,錄制成數字故事,在寓言講完之后,讓學生來看看這些“蟬先生”是怎樣拒絕“狐貍”的誘惑的。學習知識是為了更好的應用,把生活實際與寓言的寓意聯系起來,有利于學生在明白道理之后有所感悟、有所收獲。
三、結論
在本文的研究中,數字故事的制作是由教師來制作的,所以,數字故事在學科中的應用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有條件的情況下,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數字故事的制作,其制作過程為學生提供了一種高質量的學習體驗。這種高質量的學習體驗,需要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主動參與[10]。數字故事的設計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考慮教學內容,故事形式等等,更是一個與教學長期磨合的過程。數字故事與寓言教學的整合是一次新的嘗試,所以要求教師不僅具有扎實的語文學科知識和指導能力,而且還要求教師具有信息技術能力,這樣才能在設計和應用數字故事的時候游刃有余,提高課堂質量,創新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 李頌.數字故事:一種新學習和表達方式――以“上海市女教師
的故事大賽”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1,(03):44-46.
[2] 黎加厚.數字故事的教育意義[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2,(06):
9-10.
[3][10] 周靜,趙志靖.數字故事設計及其教學應用[J].中國教育技術
裝備,2011,(36):100-101.
[4][7] 沈慧玲.數字故事應用于教育中的特征探析[J].科教導刊,
2014,(02):58.
[5] 馬玉璽.淺談小學語文寓言教學[J].學周刊,2011,(03):186-187.
[6] 周潔.數字故事在小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六一小學
兒童哲學校本課程為案例[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2,(03):28-
20世紀末21世紀初,國內外先后掀起了數字圖書館開發的熱潮,對數字圖書館的開發熱潮,對數字圖書館的研究不僅引發了信息技術專家和圖書情報工作者的濃厚興趣,而且引起了人文、社科研究人員及其他人員的注意。目前,在圖書館界甚至整個學術界還沒有一個被廣為接受的定義。從眾多的數字圖書館定義中,我們一般趨向于這種解釋:數字圖書館是指“具有豐富內容的多種媒體的數字化信息,具有網絡環境下多種電子技術工具和服務手段,能為讀者提供高效、方便的數字化信息服務機構”。用一個公式來表示,那就是:數字圖書館=豐富的數字化信息+先進的技術手段+高效的信息服務。這個定義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數字化、網絡化和先進的服務手段。數字化是指數字化信息和信息載體;網絡化是針對信息通道而言的;而先進的服務手段是直接連接圖書館與讀者的橋梁,并最終使數字圖書館有所用、有所為。相對于傳統圖書館來說,它們都是全新的概念。
一、數字圖書館與傳統圖書館的區別
數字圖書館是在傳統圖書館的基礎上,經脫胎換骨的改變發展起來的,與傳統圖書館的功能、結構、運作方式、服務方式、評價標準、工作重心等多方面存在著差異,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比較。
1.館藏結構的不同
傳統圖書館是以紙質載體為主,其它載體并存,它的復本概念和拒借率等現象不會消失;而數字圖書館則是全部以電子出版物和網上數字信息為管理對象,它的存儲介質已不限于印刷體,它具有文本、聲、光、圖像、影視等多種媒體,其存儲的載體也相應的有光盤、錄音帶和各種類型的數字化、電子化裝置。它通過多媒體、超文本、超媒體等技術,提供智能化的信息檢索手段,向讀者展示各種生動、具體、形象、逼真的信息,而且網絡化的信息資源,不存在復本和拒借率的現象。
2.服務方式不同
傳統圖書館的服務是以物理的圖書館為中心被動地為讀者服務,它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只能局限在一定的地區和在一定的時間段里為讀者服務;數字圖書館的服務是開放型的,是一個分布式的圖書館群體。數字圖書館通過寬帶高速互連的計算機網絡,把大量分布在一個地域或一個國家的眾多圖書館或信息資源單位組成聯合體,把不同地理位置上及不同類型的信息按統一標準加以有效存儲、管理并通過易于使用的方式提供給讀者,超越空間和時間的約束,使讀者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可以在網上遠程跨庫獲取任何所需的信息資源,達到高度的資源共享。它是以用戶為中心,用戶通過網絡終端的方式查找信息,網絡可以把大量的網絡信息資源帶到用戶的家里或辦公室里,用戶們可以同時存取許多數字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它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一天24小時為讀者服務。
3.工作重心不同
傳統圖書館是通過采購、編目后進行流通和閱覽為工作重心的;數字圖書館則以信息的收集分析、參考咨詢和網絡導航為中心,圖書館員真正成為信息的導航員。數字圖書館可實現異種數據庫之間、服務之間、工作站之間的可互操作性,并正在探索深層語義上的可互操作性。它采用一種聯合式或協調性軟件,從類型相似的數據對象和服務中,取得一致性和連貫性檢索內容。
4.文獻信息載體的壽命不同
傳統圖書館以紙張載體為主,中國素有“紙千壽”之說,迄今為止,沒有哪一種輕便的文獻載體能比紙張更容易長久地保存和保護,只要保管好就能使用上百年時間;而電子載體不僅保存條件苛刻,而且壽命極短,數字化的信息容易受病毒等因素的影響,導致數據永遠丟失,如果圖書館因經費拮據不能續訂網絡數據庫,那圖書館將會一無所有,因為圖書館只不過是購買過一段時間的使用許可權。
5.圖書館管理員工作的任務不同
傳統圖書館管理員主要任務是對文獻信息進行收集、整理、保存、傳播,成為社會文化傳播的角色;而數字圖書館時代的管理員不再只是被動的信息資源管理者,而是成為信息采集者、管理和傳播者,成為利用文獻信息的導航員,由文化工作者轉向教育工作者。它可以通過網絡隨時和傳播各種文獻資源的信息,對讀者進行“引導”或“導航”,向讀者提供多種語言兼容的多媒體遠程數字信息服務。
6.圖書館發展經費的兩極分化
傳統圖書館的發展緩慢,圖書館建設在基本完成以后花費不多;而數字化的圖書館的發展建設的投入很高,具有高資金投入、高技術設備、高人力消耗的特點,而且信息資源共建共享也是高投入的,例如中國國家圖書館的中國數字圖書館試驗計劃和教育部的Calis項目的啟動均已耗資數千萬人民幣。 轉貼于
7.評價圖書館的指標不同
傳統圖書館一般用藏書量的多少作為主要的評價指標。如評價一個高校圖書館要看師生人均有多少冊書、刊,每年又新購多少冊書、刊,或藏有某些大部頭圖書、特色圖書等,這些指標的著眼點都是各館的藏書量。它的特點是:重投入和規模,輕產出和效益。投入和規模等指標,如書刊購置費、設備購置費、館舍、館藏、人員等是量化的,而產出和效益,如服務的質量和數量、整體效益和效率、人均效益和效率等往往缺少量化指標,要求是模糊的,評價是難以操作的。而現代圖書館是以本館和讀者群所能利用的文獻量、信息量及利用這些文獻、信息所產出的產品的數量、質量和經濟效益來作為評價一個圖書館的指標。它的特點是:重產出和效益,投入和規模的權值降低,被利用的文獻量、信息量及產出產品的數量、質量、經濟效益等都是量化的,評價較易操作。
二、數字圖書館的發展前景
數字圖書館雖然還處在理論研究與局部開發研究中,但它強大的生命力已經展現在了我們面前。數字圖書館是圖書館的一次革命,它必然會對圖書館界及整個社會造成深遠的影響。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從傳統圖書館到建成數字圖書館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因為大量的國內外科技資料的數字化處理很可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圖書館數字化建設應分為兩步走。
第一步是建立復合圖書館,也就是傳統圖書館與數字圖書館并存,電子版文獻與印刷版文獻并存。復合圖書館是館藏與虛擬的網絡資源結合體,因此應從實際出發,科學地處理多種載體類型的關系,制定策略,做好紙質文獻資源與數字化信息資源的整合工作。首先對現有信息資源進行統一標準的存儲和重新加工,建立完善的復合型圖書館信息資源體系,在技術標準上與國家標準保持一致。其次在進行數字化建設時,要分清主次,優先將特色館藏資源進行數字化加工處理,并為讀者提供更便利的服務如開辟網上閱覽、查詢、檢索、培訓等,使復合圖書館的服務更貼近讀者。
第二步是在復合圖書館基礎上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數字圖書館。在此期間,首要的任務是強化服務。數字圖書館是應服務的要求而產生的,因此,數字圖書館在傳統圖書館的基礎上要更充分地滿足讀者的服務要求,適應信息載體發生的變化,使服務更趨多樣化,由封閉走向開放,并與世界各大圖書館在因特網上融為一體。
與此同時,數字圖書館的建設還要加大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從通訊、網絡、計算機等方面為數字圖書館的正常運行提供保障。此外,各地區、各部門的圖書館要打破區域界限,在編目、館際互借、聯機檢索、采購等方面互相協調,按照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的原則實行大聯合,以便最大限度地共享信息資源。
三、數字圖書館與傳統圖書館的聯系
數字圖書館是傳統圖書館的發展,是以傳統圖書館為基礎,仍是傳統圖書館的組成部分。兩者構成因素、特征、功能、作用不完全相同,從而形成兩個不同的體系,各有相對的獨立性,各有自身的脆弱性和局限性,兩者又具有不可分割的聯系性。所以,數字圖書館和傳統圖書館兩者不是相互排斥,而是共存互補,相互結合為一個有機的混合體,這不僅是自身發展的需要,還符合社會發展與需要。
參考文獻
一、多媒體網絡資源庫建設的目的
美術教育專業是新疆教育學院的特色專業,隨著我院教育信息化的逐漸推進,尤其是校園網的飛速發展,教學資源庫的概念已經逐漸地走入了信息化校園。當代的現代化教育更是離不開網絡,我們應該更好地利用網絡資源為我院的美術教育教學提供便利條件,這也是當前所有學校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應重視的問題。
二、國內研究現狀、水平和發展趨勢
現今是數字信息技術進入全面發展階段,以網絡資源庫為平臺的教育形勢已經發展成熟,這對高等教育的教學打破傳統意義上的教學模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為適應社會信息化要求,各高校也都將數字信息技術導入了各專業領域中,即多媒體信息技術教學簡稱多媒體教學。隨著多媒體教學的進一步發展,各高校逐步形成了一套以多媒體信息技術為依托的教學資源系統——多媒體網絡資源庫,實現了教育資源的整合,使教育資源網絡化、多元化、共享化。如,哈爾濱工程大學的《自動控制元件網絡多媒體教學》;大連理工大學的《機械制圖校閱資源庫》;暨南大學的《中國的鳥類》等。這些多媒體資源庫的研究和開發為現代教育奠定了基礎。但從目前研究結果和高校的現實性來看,這些多媒體網絡資源庫的開發都以理工專業為主,文史類專業比較少,尤其是國內各高校的美術教育專業,雖然多媒體教學技術已普及到高校美術教育專業,并有效地提高了美術專業的自身特色為美術教育增添了新的活力,但從現在教育需求上來看,高校美術教育專業對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應用還只是停留在多媒體課件制作上,和真正意義上的數字信息技術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不能完全滿足和達到現在的教學要求。
三、我院美術專業現有資源的概述
1.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普及
計算機輔助教學cai是 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的簡稱,是在計算機輔助下所進行的各類教學活動,在計算機普及的今天,計算機輔助教學對我們來說既是進行教學訓練的方法與技術,又是我們采集信息的工具。cai能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課內、課外學習環境。綜合應用各種技術和軟件,用在現代教育技術上,克服了傳統教學方式上單一、片面的缺點。它的使用能有效地縮短學習時間,使課堂教學更精彩、更生動,更能為學生所接受,對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起到推動作用。
2.大量的優秀課件儲備
隨著我院計算機普及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計算機和網絡的使用已推廣到各個專業學習和教學當中。尤其是在美術專業教學上利用教學軟件將文字、圖像、影音等資源融合在一起,為課堂教學研制了大量內容豐富的優秀教學課件,這些優秀的課件全面、生動地推進課堂教學,提高了授課質量,活躍了課堂氣氛,給美術專業帶來了從教學方式到教學內容上的轉變。但是這些優秀的課件只是在課堂教學中才能展示,如果學生在課堂外想要進一步研究學習,也只能自己在其他途徑去尋找相關內容,這樣并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
3.豐富的圖書資料
圖書資料是大學生在課堂學習外,掌握知識、獲取信息資源的主要途徑,具有教學、輔助教學和科研的使命。圖書閱覽室更是提供這一資源的重要場所,尤其是美術專業學生更是需要觀看、閱覽大量的優秀作品來充實自己,這樣對學生的技能、技法表現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創作能力、欣賞水平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幫助。
我院的圖書閱覽室資料經過長期積累和及時采集,具有品種繁多、內容新穎、補充及時等特點,為大學生在學習、創作中的信息采集提供了豐富的圖形資料及文字資源。為了更好地讓學生能夠隨時利用這些資源來充實自己,我們必須利用好網絡資源建立多媒體網絡資源庫來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
四、網絡資源庫建設的意義
1.改變教學資源的封閉性,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
建立多媒體網絡資源庫可以改變以往的封閉式教學方式,對各個任課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學資源進行歸納整合,并可供教師和學生根據教學需求將這些資源進行任意調用,適時調整專業學習內
,優化專業結構,整合、擴充教學資源。學理念,加大美術專業課程的輻射面,擴大我院美術教育專業的影響力。
2.建立多媒體網絡資源庫可以讓學生主動、創造性地學習
網絡技術的出現,改變了學生獲取知識、交流信息的方式。美術專業的教學有著它自身的特點,主要表現為理論教學和技法、技能訓練上,注重視覺效果,強調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學生可以在任一時間自由地選擇不同知識層次的學習內容,以便對自己查漏補缺。美術專業多媒體網絡資源庫的建立可以不斷地更新教學內容、以此來突出我院美術教育專業的教學特色。
3.引導教育教學的改革方向,提高教師的素質及創新能力
網絡資源庫的建設是美術專業教學信息化建設的核心和基礎,教師可以利用資源庫中的素材來完善自己的課程制作,同時教師之間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還可以相互交流,縮短差距,使教學手段與教學內容相一致,可以提高教師團隊的整體素質及創新能力。這樣無論是對于課堂教學還是網絡教學都是十分有益的,因此,我們要把教學資料庫的建設作為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
4.建設美術專業多媒體資源庫也是教學管理的需要
多媒體資源庫有利于課程開發和教學資料的管理,在教學大綱、教學日歷、教學課件、教學資料等教學文件的管理上,可以方便地整理、調用這些教學資料,同時還有利于學生學習情況的管理和信息的反饋,也為加強教學檢查和教學質量提供了便利條件。
五、我院網絡資源庫建設的優勢
美術專業多媒體網絡資源庫實效性研究的平臺是建立在新疆教育學院美術分院(二級)網站的基礎上,將課程資源分門別類地根據各專業教學要求將每個專業領域所包含的專業課程、教學大綱、教案、課件、參考資料(文獻、作品)、學生資料等,以文本、圖片、動畫、語音、視頻等形式儲存,以便組建各專業信息庫。再結合多媒體技術將各專業信息點以資料庫的形式加以鏈接組合,將資料庫分為教師閱覽區、學生閱覽區和作業提交區三個區域。在教師閱覽區教師隨時將自己收集、加工的素材方便地添加到資料庫中,為資料庫不斷補充新的內容。在學生閱覽區,學生可以根據學習需求閱覽、摘取所需學習內容,但不能對資料庫內容進行修改。作業提交區是學生提交作業、儲存作業的區域,由教師整理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納入學生資料區,以便學生間的相互交流。最后再建立一個完善的多媒體網絡資料庫維護系統,通過相關部門適時地對資料庫進行檢測、評估等,從而保證資料庫的可持續發展。資源庫的建立能激勵教師積極參與資源庫的建設,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通過不斷地創新,發揮潛在優勢,才能推動美術專業教學的發展。課件合成軟件、語音制作軟件、文本、圖像處理軟件、視頻軟件及動畫制作軟件等技術進行采集、編輯、剪輯、格式轉換制作處理成數字資料文件放置在服務器中,建成一個數字化資源庫。
六、網絡資源庫建設的價值
多媒體網絡資源庫,作為一種輔助教學手段,為美術教學帶來了“教”與“學”的重大改革,便利性打破了學校、課堂的地域范圍、時間范圍,它集圖像、聲音、文字、視頻等各種功能為一體,為學生建立了一個動態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有更多的時間主動、創造性地學習,同時教師通過不斷地創新、更新教學內容,發揮多媒體網絡資源庫的潛在優勢,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良好的教學環境,推動美術專業教學上的發展,帶動了教學效率的提高。
總之,建立多媒體網絡資源庫可以改變以往的封閉式教學方式,對各個任課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學資源進行歸納整合,并可供教師和學生根據教學需求將這些資源進行任意調用,形成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加大美術專業課程的輻射面,擴大我院美術教育專業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黎加厚.aect2005教育技術定義與啟示.上海師范大學,2012.
[2]周小勇,宋敏.現代信息技術運用于專業課教學的利弊及對策.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03).
藝術設計教育是教育領域的一個重要分支,它通過培養人們的藝術修養和情操來提高審美水平,是對情感的豐富和個性的培養的一個系統化的教育。然而,藝術與設計教育并不是一個孤立的單體,它們的發展受到當前時代下的諸多因素的制約,例如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發展水平等都對藝術設計教育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2、數字時代對藝術教育的影響
藝術教育通常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上的藝術教育是指傳統的藝術類院校,例如音樂學院、美術學院、舞蹈學院和戲劇學院等專業藝術院校對于藝術教育制定詳細周密的周期性教育計劃。通過完善系統的理論課程和專業的實踐練習,來提高學生對于藝術能力的把控和藝術修養的理解。廣義上的藝術教育是指各類各級藝術院?;蚪M織機構以及以家庭為單位所開展的廣泛的藝術教育活動。從藝術的功能性來看,它有著認識、審美和自我的教育意義,首先人們通過藝術賞析活動來更加深刻的認識物質和意識。其次,人們通過藝術審美活動對自身藝術修養的提高具有與生俱來的教育意義。從藝術的發展上看,藝術并不是靜止不動的,它隨著社會經濟意識形態的發展而發展,不同的時代背景下的藝術結構和形態都有著不同的主題、風格、表現方式以及情感寄托,體現著歌謠文理,與世推移的規律。其次,由于人是群居動物,社會結構和人文環境對人的思想行為有著重要的影響,正是由于社會人文的這種不確定性,才使藝術的發展規律變得復雜起來,它從一定程度上制約甚至是決定了藝術的發展方向。而信息化時代下,無論何時、何地、何人都能夠快速的獲取圖像、文字、信息的傳播,正因為如此,藝術教育才更加依賴于數字化的智能傳輸對象,使學生能夠更加快速準確的獲取社會經濟意識形態變化的信息,和教育資源的快速準確傳播。同時,藝術教育基于藝術的發展進行探索,而藝術的生命在于不斷的革新,革新就包含著新的表現手法、新的主題以及新的時代精神,這具有典型的時效性,而智能傳輸設備如多媒體、互聯網等即時性信息傳輸媒介能很快的進行圖像、文字、視頻的數字化傳導,對藝術教育的發展更是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如同,沒有科學發明就沒有現代攝影、舞蹈、電影甚至音樂藝術。然而,隨著現代科學飛速發展,藝術傳播的媒介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3、數字時代對設計教育的影響
設計是人們把自己的計劃或想法通過某種方式表達出來的過程,而設計教育是學校或某種社會團體、組織機構通過系統的理論和實踐培訓,對人的設計方法進行指導的行為過程。然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意識形態的悄然改變,設計也同樣在進行著潛移默化的變革。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設計創新研究首席教授Ken Friedman 說過在早期的工業設計中,主要工作重點在有形的產品上。然而今天,設計師也處理組織結構和社會問題,從事交互、服務和體驗設計。許多問題牽涉到復雜的社會和政治問題。所以,設計師已經成為應用行為學家。因此,現在的設計師不僅要通過設計來為人類生活提供更加高效可行的行為方式,同時要為社會商業提供必要的價值。對設計教育的發展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設計教育注重技能或實踐訓練,而現代設計教育相比實踐訓練而言,對于主觀的設計思維和必要的知識結構也同樣重視。正因為設計是由設計師通過某種特定的方式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從而解決生產生活中出現的一系列復雜的問題已經轉變為一個整體系統的設計,它是包含著人們的行為方式、政治特點、傳統習慣等內的一個系統的整體。
二、當今世界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
1、中國藝術與設計教育發展現狀
目前中國國內藝術教育呈現出一種全民藝術的虛假繁榮景象,使原本不受關注的藝術教育受到廣泛的注目,然而在市場經濟作用下的藝術教育卻難以受到市場經濟的把控,充分的生源導致藝術院校找到了擴大招生的理由。但這就導致藝術教育的發展水平顯得十分令人擔憂,例如師資力量的分配不均、資源配置缺失、教育理念的不合理等。這不僅沒有促進藝術教育的發展,反而從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國藝術的整體質量。為了藝術而藝術的發展方式會導致中國藝術的未來永遠停留在表面,而無法具有深度的藝術內涵。而西方藝術發達的國家,如意大利或法國都有著深遠的藝術傳承,因此人文精神和創新精神的缺失是我國藝術教育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過去幾年中,中國的迅速崛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驕人進步并確立了從中國制造轉變為中國創造的宏偉目標,政府已經開始意識到設計創新對于打造國家的可持續化戰略發展和以人為本的新型社會中所體現的重要作用。2016 年在國內專利申請方面,國家電網和中國石化以6111 件和4372 件分居企業專利申請的前兩位,在民營企業方面,歐珀、小米以及奇虎科技的專利申請量也分別達到了3338 件、3183 件和2777 件。專利數量固然是衡量國家設計水平的一個重要標準,但數量并不等同于質量,更加不等同于設計競爭力。蘋果公司是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而據美國2015 年的專利統計表中,排名前三的依然是IBM、三星電子和佳能公司。因此中國的轉型之路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從制造走向創造的過程中設計是必不可少的關鍵一環,而一個國家的設計水平又與設計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甚至設計教育始終決定著一個國家的設計發展方向。
從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到德國包豪斯到美國克蘭布魯克藝術學院的建立,對中國藝術設計教育都產生了很大的啟發,但不幸的是教育卻始終沒有被當做一個引領一個時代藝術設計水平的重要活動來看。今天的中國的藝術設計教育依然是雷聲大雨點小,各地高校都紛紛開展藝術設計教育相關課程,但效果卻不盡如人意。許多急功近利的院校缺乏系統的教育理念、教學師資、教育設施和前衛的資訊,比起社會經濟的的突飛猛進,藝術設計教育卻顯得營養不良。
2、發達國家的藝術設計教育現狀
德國是世界著名的設計大國,無論是包豪斯還是烏爾姆學院都孕育了一大批專業的設計人才,包豪斯的教育理念是藝術與技術統一,奠定了藝術設計教育與社會工業生產相適應的發展模式。法國作為一個浪漫的國度,有著悠久的藝術設計教育歷史和渾厚的藝術氣息,首都巴黎成為藝術之都,法國的教育理念重視以人為本的同時鼓勵學生將優秀的成果加以利用,幫助學生讓自己的創意理念實現增值。美國藝術設計學院十分注重高層次教師人才的引進,并且鼓勵教師進行特色教學,為國家的藝術設計__發展提供軟實力,同時倡導藝術設計教育與社會和市場狀況進行緊密結合。
三、資源配置對藝術設計教育的必要性
提高中國的藝術設計教育水平,教育資源建設問題又顯得尤為突出。目前,國內高校對于藝術設計教育的投入非常大,有超過百所高校都開展了相關課程。盡管如此,仍然有多數高校在基于傳統技能培訓來發展藝術設計教育,其水平有待提高發展方式也有待商榷。提高教育資源覆蓋和利用率是發展藝術設計教育最為直接的方式,但藝術設計教育資源是一個系統而整體的因素,它包含著圖書、影像、視頻資料、網絡、多媒體甚至教育工作者等全方位的教育體系。此外,當今的設計教育和上世紀相比還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點在于無論哪個范疇的設計師,都需要進行多學科的交叉和融合,它不僅包含著藝術和技術還有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等學科,設計已然變成一個復雜的綜合體。而在數字時代背景下的教育產業中,完善和整合教育資源又是發展教育水平的重要一環,落后的教育體系才是一個國家設計教育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從硬件水平上,我國的設計教育條件依舊落后于部分發達國家,很大一部分原因歸結于發展設計教育的高校中對于教育設備的完善意識不夠充分,部分教育設施與數字時代的大背景不夠融入,使信息爆炸的時代特點沒有得到有效的發揮,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性信息沒有得到合理的反饋,而這一切都依賴于設計教育的資源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