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31 16:37:5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學情分析在語文教學的作用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學情分析對教學質量的提升有著重要的意義,因為在教學當中通過學情分析,能夠有效的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對于教師選擇教學方式、教學內容、課堂教學、建立師生管理也有著重要作用。其實對于學情分析來說,當前已經有了很多的研究,但是在長期的語文教學中仍然沒有得到較好的處理。每每談到學情分析,大多數研究都認為是教師的事業不夠開闊、學生知識、認識水平不高的原因,其實這是一種較為狹隘的學情分析,沒有從更廣闊的角度、科學的進行學情分析,以至于忽視了對學生內心的關注與學生未來的發展。學情,從字面意思來看就能夠直觀的了解,即學生情況。在具體的教學活動當中,學生情況不僅僅包括學生的認知水平,其中學生的學習方法、習慣、興趣和期望也是學情中重要的一環。
眾所周知,學生并不是一張白紙,因此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必須要對學生有一定的了解。語文新課程標準對老師的要求是從講課到教學,通俗來講就是要從老師的單項傳授轉變為師生互動。師生互動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課堂應該成為兩個部分,一半屬于學生,另一半屬于老師,互動的基礎應該是學生熟悉且有一定興趣的,只有這樣,才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起到更好的教學效果。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課文無非是一個例子”,這句話的意思其實是告知語文教師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應該用教材而不是遵循教材,小學語文教師只有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并在此基礎上完成對課程資源的開發,走入生活,才能夠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并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各方面素質和價值觀。
一直以來,語文這門學科的教學受到了一般教學論的嚴重影響,以至于小學語文教學設計中的學情分析停留在對學生基本特征上的分析。而教學設計作為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基礎,必須要做好準備,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打下基礎,同時這也是解決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問題的一個關鍵因素。
2學情分析
2.1了解學生對語文教學的期望
眾所周知,語文教學是母語教學,因此不論是對于哪一年齡段的學生而言他們都具有了一定的母語水平。小學生雖然認知水平并不高,但是他們在母語的口頭表達和應用上已經有了良好的基礎。因此在這一前提下,小學生的語文教學不應該是零起點。孩子們在語文學習中,其識字量和語文能力會得到快速的發展,除此之外,他們也更加渴望閱讀,更希望語文課堂能夠更加生動。但是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很多小學語文老師都忽視了孩子們在學齡前所具備的口語能力,認為學生們的能力需要重新開始培養。
這一情況在小學語文的作文教學中體現的尤為明顯,由于老師們沒有利用小學生已有的口頭作文能力,而直接教小學生們寫書面作文,甚至出現了老師讓孩子們在寫作文的過程中用拼音代替不會寫的字。因此極大的挫傷了小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很多小學生都感到本來趣味無窮的作文成為了一種負擔,不僅使得學生口頭作文能力時浪費,甚至在沒有培養學生一定的書面作文能力就已經讓孩子們感到害怕。
2.2分析學生的知識和生活視野
小學語文教學設計中的學情分析,教師除了要分析學生已經具備的書本知識,還應該對學生的知識和生活事業加以分析。我們在這里提到的知識事業主要是指之學生在課外通過其他獲取知識的渠道所得到了的,而生活事業則是指學生在不同生活環境中所得到了知識。比如,具體的某一學段而言,城市學生和農村學生的知識生活事業是截然不同的。就農村學生來說,他們主要是來自于學校附近的農村或山區地區,他們的知識視野和生活事業也有較大的區別,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設計的過程當中要對這一點加以充分的考慮,進而確定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因為城市學生同農村學生相比,他們的家庭條件往往優于農村學生,能夠從各種媒體、課外讀物、網絡中獲取到各類型系,因此老師在教學設計中也應該考慮這一點,從而避免由于教學拓展不合適,和他們已有的知識重合而導致學生對語文學習喪失興趣。
2.3分析學生的學習習慣
二、教師素質有待提高
1.教育理念滯后
農村職業高中語文教師大多由普通高中轉教職業高中,教學方式、方法基本沿用普通高中的,而普通高中的教學模式并不適合職高學生。因此,農村職業高中語文教師的教育理念要盡快轉變到以學生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育人觀上來,盡快形成“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的教學思想,積極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用先進的教學理念武裝頭腦,進而及時調整和不斷改善語文教學。
2.教學模式單一
多數農村職業高中語文教師仍采用教師為主、學生為輔的“滿堂灌”授課方式,甚至還有教師仍舊在使用一本教科書、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幅掛圖的傳統教學手段,多樣化的現代教學模式沒有得到有效推廣和應用。這種忽視學生主體地位、缺少學生參與的教學活動只能是一場教師個人的“獨角戲”,教學效果自然低下。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把課堂還給學生,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找回學習的樂趣,才能實現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果。
3.教師專業成長的動力不足
農村職業高中的語文教師參加脫產學習、外出培訓的機會較少,一些教師缺乏危機意識,主動探究意識不強,不能及時接觸、學習外界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教學方法陳舊,因此教師專業素養的提高較為緩慢。
三、學情分析不夠,缺乏因材施教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說:“學生的情況、特點,要努力認識,悉心研究,知之準,識之深,才能教在點子上,教出好效果。”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有全面了解學生,充分關注學生需求,才能使教師的“教”更有效地服務于學生的“學”。農村職業高中語文教學在學情分析、因材施教方面比較欠缺,教師只注重語文教學本身,不注重與專業的整合。一些農村職業高中倡導的“以學生為本”的價值取向僅僅停留在表面,很多教師死板地執行教學大綱規定的內容,對學生的學習基礎、接受能力、專業特點知之甚少,沒有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也不去調查研究。面對農村職業高中學生文化知識基礎普遍比較薄弱的現狀,教師要深入分析研究學生的知識基礎、語文能力、興趣愛好,適度降低大綱要求,給學生制訂切實可行的目標,科學合理地制訂教學計劃,采取適合職業高中學生的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寓教于樂,讓學生喜歡語文課,在樂中學習,并學有所得。語文教師要真正認識到學情分析、因材施教是教學活動設計和教學策略選擇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適合學生學情的教學活動和策略必將是教師一廂情愿的自我表演,任何講解、練習都難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2、《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4(人民教育出版社)
二、學情分析:
經過高一上學期的磨合,學生基本適應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大多數同學擺脫了初中時段機械地、死記硬背地學習語文的思維定勢,大體上能感覺到高中語文學習與以往有所不同,懂得了主動學習、主動選擇和確定學習內容,最起碼有了這種認識、這種欲望了。
在上學期期中考試中,許多學生摸不著頭腦,從不知考什么中反映出不知學什么,很迷茫。到期末考試時,大多數同學知道高中語文學什么,以及怎么學了。當然,迷惘的同學也還有不少。這需要我們進一步激發和引導他們學習語文。
三、教材分析:
本學期學習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3和必修4兩本書的內容。
必修3的“閱讀鑒賞”部分所選的課文既有古代詩歌散文名篇,也有中外小說和科普科幻作品。四個單元分別是:人物與環境(小說一),感受與共鳴(唐宋詩),質疑解難(古代議論散文),啟迪與想象(科普科幻作品)。
“表達交流”中的寫作部分主要訓練一般議論文的寫作,寫作專題分別是:多思善想——學習選取立論的角度;學會寬容——學習選擇和使用論據;善待生命——學習論證;愛的奉獻——學習議論中的記敘。口語交際專題為議論。
“梳理探究”設計的專題為:交際中的語言運用;文字作品的個性化解讀;語文學習的自我評價。
“名著導讀”介紹《紅樓夢》和《高老頭》。
必修4的“閱讀鑒賞”部分所選的課文,有中外戲劇,宋元詞曲,古代人物傳記及社會科學論文。四個單元分別是:性格與沖突(中外戲劇),情思與意境(宋元詞曲),理清思路(社會科學論文、隨筆),知人論世(古代人物傳記)。
“表達交際”中的寫作部分主要訓練議論文的寫作,寫作專題分別是:解讀時間——學習橫向展開議論;發現幸福——學習縱向展開議論;確立自信——學習反駁;善于思辨——學習辯證分析。口語交際專題為辯論。
“樹立探究”設計的專題為:邏輯和語文學習,走近文學大師、影視文化。
“名著導讀”介紹莎士比亞戲劇和朱光潛的《談美》。
四、教學目標和要求:
擬在期中考試前完成必修3內容的學習,其中安排3次寫作訓練,2次月考或單元測試;期中考試后完成必修4內容的學習,其中安排3次寫作訓練,1——2次月考或單元測試。
教學中要求做到:
1、依據新課標,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力求獲得的教學效果。
2、認真鉆研、領會新教材和新大綱,提高課堂效益,向45分鐘要質量。
3、本學期要完成必修3和必修4兩部書的教學任務,時間緊,任務重,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還要強化語文基礎知識的訓練與提高。
4、本學期在寫作上,著重培養學生寫作議論文的能力。先了解議論文文本的相關知識,提高學生議論說理的興趣和能力,訓練學生的理性思維。
五、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措施
1、做好學情分析,面對高一下學期文理分科的現狀,認識并了解新的學生,盡快熟悉學生的情況,有針對性地做到因材施教。
2、繼續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平時的教學中,圍繞學法設計教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3、講究提問設計,板書設計,幫助學生進行知識歸類、梳理。
4、利用課外時間給學生解疑答難,加強輔導,補學補差。
5、強化基礎知識的教學,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6、在集體備課和教學中,以培養閱讀能力為中心,在作文備課和訓練中做到系列性、科學性、實效性。
六、教科研設想:
1、充分認識到教科研工作在實施語文教學、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主要性。
2、認真學習、鉆研新課程理論,切實轉變教育教學理念,用科學的教育理念來指導語文教學。
3、堅持集體備課制度,集思廣益,群策群力,用群體智慧和力量,提高整個高一年級組各位語文同仁的語文教學水平和能力。
4、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發揮筆記本電腦在備課、教學、輔導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5、課外認真學習有關語文教學的雜志,如《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語文學習》等,廣泛吸收,不斷充電,以期高屋建瓴地實施教學。
總之,不能做經驗型語文教師,而要做科研型語文教師。
教學設計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接受刺激,積極思維,心理結構和業績行為發生持久變化的過程和結果;“學情分析”應當成為教學設計的依據。強調:如果學生的特點能夠得以把握,那么大多數學習系統設計中出現的問題,都能得到妥善解決。因此,我們進行語文教學設計,應當以學生為依據,分析學情,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講學生之所缺,練學生之所需。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分析教學內容、選擇教學策略、設計有效的教學程序,力求使有效學習發生在每個學生身上。
(1)了解學生的興趣、動機
動機是激勵人去行動,以達到一定目的的內在因素,是行動的動力;而動機又產生于人的興趣和需要。課堂教學的對象是活生生的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會學生學習,是教學活動的核心;教師所追求的語文教學的目的要求,必須通過學生的學習活動來實現。因而,語文教學要獲得成功,就必須想方設法啟動學生的內驅力,將外在的教學目標系統轉換為學生的心理需要,成為學生的學習目標。只有當學生對所學的內容產生了興趣,形成了內在的需要和動機,他才能具有達成目標的主動性,教學目標的實現才有保證。
學習語文的動機是學生學好語文的內部動力。因而,在教學設計中,教師要充分分析.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并采取各種有力措施,把學生的興趣和需求納入合理的軌道,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使學生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
教學《石鐘山記》,我們根據教學中學生對蘇軾給石鐘山命名緣由的結論提出的質疑,設計了一堂研究型學習課。讓學生在課外查閱、收集相關資料,并分小組對資料進行分析整理,提出自己的觀點,然后在課堂上交流討論。由于教學設計是緣于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心理需要,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教學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這一學習研究過程中,增強了學生對“不臆斷”、“重實踐”觀點的感性認識,把“實踐第一”、“勇于探索”的精神自然而然、恰到好處地植根于學生的頭腦之中。既很好地解決了教學的重點:理解蘇軾的實踐精神給后人的啟迪,又有效地培養了學生勤于思考,善于質疑,有疑必察的個性品質。使教學呈現出勃勃生機,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分析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
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是學生達成目標的基礎。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規律,符合學生的知識建構,符合教學原理。教學成功的關鍵是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能夠有效地吸收和運用。教學設計要研究學生的知識起點,能力水平,要考慮學生的可接受性,把握學生學習語文的“最近發展區”。力求使教學內容和教學水準適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心理特征,使學生能體驗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滋味。
教學設計理論強調,教學設計要從分析學生的起點能力(學習新任務的先決條件或預備狀態)入手。認為起點能力是學生習得新能力的必要條件,它很大程度上決定教學的成效。起點能力與智力相比對新知識的學習起著更大的作用。指出,當學生的學習處于一個連續的過程中時,學生的起點能力實際上就是學生對新知識能力的學習掌握產生重要影響的先決條件,起點能力與教學目標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對于教學的成功與否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教學設計中,只有從了解學生的現有狀況出發,才可能提出切合實際的教學任務與具體目標,才能選擇恰當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
由于語文學科的特殊性,語文教材中教學目的要求的重復現象很多。如散文的“形散神不散”,初中的《白楊禮贊》中講,高中的《風景談》中也講;記敘文中抒情,議論手法的運用,初中的《挖薺菜》等課文中講,高中的《記念劉和珍君》等課文中又講。同樣,小說的三要素、議論文的三段式結構、說明文的說明方法和語言風格等,均是初中講高中還要講。如果處理不當,教學設計中就往往出現機械反復的現象。不同年級,不同課文,同一設計,同一教法,“千課一面”,無效重復。勢必使學生感到索然無味,學無所獲。因而,要進行有效的語文教學設計,必須在對學生情況準確分析把握的基礎上,確定學生的起點能力,找準其起點能力與語文課程標準所規定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間的差距,落實真正的教學需要,教學中才能真正減少無效勞動,提高效率。
教學《記念劉和珍君》,我們根據學生實際,設計了將課文與一般記敘文進行比較閱讀的方法,使學生對課文抒情、議論文字多于記敘文字的特殊結構和表現方法有所感悟;并設計了將文章按一般記敘文的寫法(記敘為主,穿插少量議論抒情文字)進行改寫的練習,引導學生將修改后的文章與原文進行比較;然后指導學生深入閱讀課文中的抒情議論文字,分析、體會作者這樣結構文章的目的。這樣的教學設計,使學生很快把握了文章的抒情線索,理解了文章運用多種表達方式的作用,進而能夠準確地闡釋文章的思想內容;既很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又避免了重復講解記敘文中運用抒情、議論等表達方式的作用等學生已有的知識,節省了教學時間,提高了教學時效。
(3)了解學生的認知傾向
認知傾向也稱認知風格,指學習者個體在認知即信息加工和組織過程中,表現在認知方式方面的穩定的獨特傾向。表現在學習者個體對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考、記憶和解決問題的方式上。學習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對信息的加工、處理、存儲的過程。不同認知傾向的學習者對于信息的加工、處理方式是有差異的。主要表現為場獨立型與場依存型,沖動型與沉思型等。認知傾向是學生的理智性特征,是學生表現在認知上的個性特征,它構成學習風格的主要方面。它是一種介于認知與情感之間的因素,沒有高低,好壞之分。但不同的認知傾向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因而,它是影響教學設計的一個重要因素。
1 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性
首先,時展對學生語文素養的要求。21世紀是世界各國各個領域競爭激烈的時代,也是我國進入現代化的一個關鍵時期。這樣的時代趨勢和社會背景下,從根本上無疑是高素質人才的競爭,這對學校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挑戰。作為學校教育來說,只有不斷地提高和促進學生的素質,才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需要,才能夠推進社會的全面進步。所謂高素質人才,指的是學生不僅要具備必要的專業技能,還要有較高的綜合素質,而語文中的人文素養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提高學生的個人修養、文化素養和道德水平等發展,通過教學提高學生的人際溝通、語言表達、心理素質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而這些內容都與語文素養有關。只有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了提升,才能才能跟上時展的步伐。其次,當今育人模式給語文教育提出了挑戰。隨著時代的發展,學校越來越注重對學生進行接近社會生產的教育,試圖不斷滿足社會生產的需求。這就使得學校的育人模式發生了轉變,給語文教育這樣的基礎課程帶來了巨大影響和沖擊。這主要表現在:當前的教育模式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動手能力,這導致語文課如何定位,無疑成為語文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再次,是語文教育工作者面對的壓力。面對以上現象和變化,這對語文工作者提出了嚴重的挑戰。語文教育工作者必須明確方向,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同時,面對這些困難與挑戰,要求語文教師必須對語文的出路進行積極地思考和探索。語文教師要巧妙地把語文與學生的特長結合起來,使學生體會到語文既是一種工具,也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使語文課在教育中發揮更大的教育作用。
2 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理論基礎
第一,人本主義理論。人本主義教育思想是當今教育倡導的主流思想之一,以人為本是其的核心和精髓所在。它強調學習過程中人的因素,強調開發人的潛能。教師要珍視、鼓勵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使他們能夠創造性地學習。第二,教育心理學理論。教育心理學認為,教育要促進學生的素質提高,就必須按照學生的身心進行因材施教。比如,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而實現的主動建構知識意義的過程。因此,教師要由知識的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促進者。再如,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認為,人的需要是由較低級的需要逐步到較高級的需要。這就要求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心理需要,激發其高層次的學習動機。第三,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根據新課程教學大綱要求,語文課要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既要重視語文課程的工具性,也要提高學生基本的語文素養。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培養現代社會發展的創新型人才。
3 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近幾年的語文教育教學的發展過程中新課改的力度較大,因此在導入新課之后給語文的教育教學策略和教師的教學理念都產生了重大影響。這就要求教師要以不同的方式方法來展現教學內容、提取教學重難點,改變傳統的填鴨式的教育教學模式,拋棄原先的那種收效甚微、漫無目的的教學狀況。因此如何在新課改的挑戰中在明確教學目標的前提下來確定教學的重難點是我們接下來要討論的主要問題,具體的情況的探索如下:
一、據教材和課程標準確定重難點
依據教材來確定語文教學的重難點顧名思義就是依據教學的內容來確定教學重難點,以語文閱讀為例:注重內容就是指要注重τ鏤腦畝戀睦斫夂土煳潁也就是說要讀懂所學課文的內容并且理解其中心思想。眾所周知語文閱讀教學的本質就是要理解內容,這也是課改新大綱對語文閱讀教學目標的要求,也強調以理解閱讀內容為核心。因為只有做到正確的領悟了閱讀內容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甚至提升自己的語文功底。只有像學習語文閱讀的態度來對待語文教學才能滿足在教學過程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就課程標準來說就是要了解新課改的內容和目標設置吃透新課標,據此來確定教學重難點,只有明確了語文教學系列的知識框架和和教學目標的完整性,并且把新的課程標準和語文教材一起整合起來,才能更加科學明確地提取語文教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二、結合教學實踐確定重難點
總結多年的教育教學的實踐經驗可以看出學生感覺學習困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針對學習的內容來說,教材中一些綜合性較強、時空跨越較大、變化較為復雜的內容,使學生一時難以接受和理解,而這些內容往往非一節課所能完成,這些問題講好了,可以循序漸進地完成教學任務,講不好則成為生硬的說教。學生缺乏對語文知識的感性認識、缺乏開展抽象思維活動的動力,不能做到又快又準確的理解學習內容。二是在學習新的概念和新的技術軟件模塊時,缺乏基礎的操作知識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基本操作掌握不準確、不清晰,使學生陷入了認知的困境。且由于新知識認知的不清晰形成了學習的障礙,并且傳統的舊知識在其中也起了干擾作用,因而在已知向新知的轉化中,注意力常常集中到對過去概念、操作的回憶上,而未能把這些概念、操作運用于新的學習之中,反而成為難點。所以在新課改的標準設置下 要求教師要進行實際分析,了解學情,分析學情,根據學情來確定重難點。因此要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和技能的狀況,了解他們的興趣、需要和思想狀況,了解他們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 備課時,教師要根據教材特點及學生情況,對可能出現的教學難點做出判斷,并采取有效措施。教師要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做出預見,預見學生在接受新知時的困難、產生的問題,以便對癥下藥。避免教學中的主觀主義和盲目性,切實做好理論聯系實際。從而確定好自己的課堂教學科學切合實際的靜態和動態重點難點。從教育學的活動要求來看,培養學生能力,掌握學習方法是教學重點難點;從情感教育和品德養成來看,激發學生積極的情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是教學重點難點。
三、確定重難點要體現時效性
新的課改標準中對教材中的重難點都有明確的規定和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是確定不便的,但是在我們的實踐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學習的情況和教學課程的進展來靈活的確定我們語文教育的重難點。我們要知道教材是死的但是教學方法和教學環境以及學生的學習現狀是靈活多變的,我們要根據實際發展情況,完善教學環境、改變教學方法、提高我們的教學質量。我們要把教材的固定性和學生的能動性做到有效的整合,因為我們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面對的對像是學生,所以作為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特別是在進行教學學情分析以及挖掘教學重難點時就要求教師要有學生的心態,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換位思考,這是時效性的要求也是對現代教學中教師的一個挑戰。同時在對教學內容的了解以及提取重難點的時候,要與時俱進,緊跟時展的潮流和方向,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畢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真正挖掘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在學習重難點問題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要做到讓學生在短期內學習好語文知識,同時又要避免不同學科之間的搶時間,讓學生全面均衡成長和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這也是新課程改革下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內在要求之一。為了實現農村地區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語文教師要不斷研究和實踐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我校自新課改實施起,就不斷研究和實踐在農村地區構建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經過多年不斷的探索和實踐,已形成了比較成熟的高效課堂模式,現將經驗總結如下。
一、扎實備課是實現高效課堂的前提
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是課前扎實備課,高效課堂的實現也依賴于此。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大都忙于批改作業,將學生作業的完成好壞看作是能否上好一節課的關鍵。這樣一方面導致教師將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批改作業上,忽略了備課的重要性,很多教師都是依靠現成的參考教案盲目隨意地進行教學;另外一方面,這一情況會導致學生學習興趣降低,直接影響高效課堂的有效建立。這種情況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尤其突出。眾所周知,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相比城市,有著更大的教學困難和障礙。因此,我們語文備課組一致認為高效課堂的成功與否在于課前有沒有扎實備課。
(一)重視研讀課標要求
很多教師認為語文課最好教,這是因為他們都忽視了語文課標。在備課之前,必須做好對課標的研讀,然后根據要求將課程標準分解到每個模塊、每個單元、每篇課文甚至是每節課中,真正落實好課程目標,為高效課堂保駕護航。
(二)重視課本內容的鑒賞
在給學生上課之前,教師自己首先要認真品味文章,領悟文章所要表達的深刻內涵,準確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這一點對農村地區的語文教學更為重要。農村地區的小學生閱讀量相比城市孩子較少,領悟能力也相對較弱,這個差距的彌補很大程度上就需要我們的語文教師,只有讀透了文章,才能給農村的小學生講透內容,才能做到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
(三)挖掘適宜的教學資源
農村地區的小學教學資源相對落后,很多地方還沒有多媒體教學設備。在缺乏這些設備的情況下,有些教學內容會讓學生理解起來較為抽象和困難。因此,需要在承認客觀條件的基礎上,深入挖掘當地特有的教學資源,用類似的農村資源去替代,實現教學目標和要求,實現高效課堂。在教學行為上,盡可能發揮農村地區的優勢,彌補劣勢,促進高效課堂的形成。比如教學中,讓學生在親近農村特有的自然環境中去有感情地朗讀,這也是對語文教學中“語言”的培養。
(四)重視學生學情分析
農村地區學生相比城市孩子,存在其特殊性。因此在備課之前,教師要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充分的了解,了解他們的學習狀況、興趣愛好、生活閱歷以及心理需求,然后根據了解到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他們身心發展和要求的語文教學策略,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二、合理建構是實現高效課堂的關鍵
(一)發揮學生主體性地位,引導學生有效學習
新課程相比傳統教學的一大理念就是發揮學生主體性地位,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全面發展、持續發展。因此,在師生關系上,教師要以“合作者”的身份進行語文教學。這對于農村的小學生來說尤為重要。通過與學生的合作和交流,幫助學生自己去發現未知,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這樣,才能讓農村地區的學生不再感到膽怯和羞澀,保證他們能夠以更加旺盛的精神狀態投入到語文和其他科目的學習中去。
(二)及時評價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
小學生不同于中學生,他們學習的動力一般來說不夠持久。因此,教師要對學生的良好表現適時地做出較為客觀的評價。當然,這種評價不是單純地以學生的考試成績為依據,要求評價標準多元化。評價的目的是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激發他們對于學習的興趣,保持學習的持久性。當然,評價必須是建立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不能隨意化、擴大化以及無原則化。同時要明確,評價并不是單純的表揚,教師要明白適當的批評也同樣具有促進學生學習的作用和功能,要做到批評與贊賞相輔相成。
總之,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學中師生關系是雙邊互動的,這點在農村語文教學中更加重要。高效課堂的構建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要不斷鉆研教學方法,創建更加科學合理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需求,做到課堂教學的高質量和高效率。
參考文獻:
[1]周小燕.構建農村小學語文高效課堂之淺見[J].小學教學參考,2010(8):19.
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實施,小學語文教學也面臨著新的轉變。經典古詩文誦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經典詩文誦讀既是對語文教學本質的回歸,又是對傳統語文教學的超越。這在傳承民族優秀文化、培養學生誦讀能力、健全學生人格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而我校《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經典古詩文誦讀教學模式的研究》省級教科研立項課題,則是在審視目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經典古詩文誦讀現狀的基礎上,對誦讀經典的內涵、小學生誦讀經典古詩文的必要性、可行性,誦讀經典古詩文的價值及經典古詩文誦讀教學的實施等問題作的初步探究.,現將其中的一些所得與各位讀者交流探討。
誦讀時根據古文特性、學生年齡特點,先背誦經典原文,教師就古文中的典故、事例作介紹。我們的基本要求是:不求甚解直面經典;激發興趣以讀為主;方法靈活快樂為旨;學而時習,溫故知新。最后,在經典誦讀教學中,我們研究采用課堂誦讀教學五步法:讀詩文、知詩人、解詩題、明詩意、悟詩情。
1讀詩文
現階段,小學生基礎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教師的課堂教學,教學內容與教學時間在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中都會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在古詩課堂教學當中,教師始終要以學生的“讀詩”為本。
(1)要求學生對照拼音,劃出生字,做到讀準音,不遺字,不添字。然后變換各種不同朗讀方式,如:齊讀、獨讀、輪讀、對讀等,讓學生在變換中體會到讀古詩的樂趣。(2)要想實現教學目標,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更要在古詩詞的教學中堅持課堂朗讀與課余閱讀相結合的原則,借助一切有利條件擴大學生的古詩朗讀視野。(3)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引導學生帶著思想感情對教材中的古典詩詞反復地進行大聲朗讀,這便是小學語文古典詩詞教學的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學方法。經過大量誦讀,學生可以直觀地了解到詩詞的內容,進而體會作者的內心感受,更好地理解出詩詞表達的思想內涵。同時,在誦讀中強化學生創造性思維,豐富聯想,將詩歌藝術的魅力內化。
當然,在讀古詩的過程中,一定還要要注意緊抓最基礎的字音和斷讀及語氣,從而拓展至所有的語文基礎知識的鞏固當中。
2知詩人
關于作者的了解,其實在小學古詩的學習當中,尤為眾多的當屬唐代的幾位有名詩人了,他們不外乎“詩仙李白”,“詩圣杜甫”了,二人又合Q為唐代詩人中的“大李杜”,以及后來的李商隱和杜牧,二人合稱為“小李杜”。除此之外,還有唐代著名的田園隱逸派和山水行旅派詩人孟浩然,他與王維并稱為唐代詩人當中的“王孟”。對于以上幾位“知名詩人”,在小學各年級的古詩教學當中都可以對學生做出一致的講解,以便使學生從低年級開始就對古詩的作者產生大致的了解,為以后的更多古詩學習打下良好鋪墊。同時,我們也可以由一位作者,聯系到他在小學階段出現的大部分詩歌,以便在教學中達到共性的學習。
3解詩題
所謂“解詩題”,就是理解詩歌題目中蘊含的表面意思和深一層意義,為進一步理解整首詩歌的意思打下基礎。這一方面可以從作者寫這首古詩的具體時代背景做起。如在進行古詩《游園不值》的教學時,我是這樣幫助學生“解詩題”的:春天里,一片大好美景,作者到外面去游玩,但卻遇到了不如人意的地方,題中的“值”是“逢、遇到”的意思。詩題的意思是:作者游園未遇到主人,不能進去欣賞。那么后來會怎樣呢?我們讀了古詩就知道了。自然而然的引導學生進入詩歌詩意的學習當中去了。
4明詩意
要讀懂一首古詩,就要求我們對這一首詩的每一字、每一句話都要有正確的理解。初讀詩歌時,老師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其自由朗讀古詩詞,讀準詩題、作者,讀通每一句詩,直至將整首詩讀得正確、流利、有節奏,讀出詩詞合仄押韻的韻律美,培養學生的語感。進而在誦讀中感悟詩詞情境。這時的誦讀要求高于初讀課文時的朗讀。老師師要通過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讀,讓學生讀得朗朗上口,讀得如癡如醉。在讀中去理解詩詞的含義,在讀中去品味詩詞的意境,在讀中去體驗詩詞的美,感受詩詞的音律美、形象美、意境美。進而由然的生發出對整首詩歌詩意的理解。
5悟詩情
在古詩文教學當中思想感情分析對于理解詩歌尤為重要。那么,在教學中,怎么引導學生體會古詩的思想感情呢?
(1)由于作者所處的時代、社會生活及個人際遇、經歷、創作意圖、個性氣質不同,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樣。因此,學生在學習詩歌時一定要明曉作者的生平、思想,了解當時的創作背景。
(2)我們在教學中一定要抓住詩歌中的重點詞句,圍繞重點詞句幫助學生分析詩歌的思想感情。如孟浩然的《春曉》詩,詩眼就在“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抓住這兩句誘導,可以提挈全篇,領悟詩人隱居山野,不了世事的感情。
一、準確把握,悉心挖掘
語文教材是一個承載多種情感信息的載體,是一個儲滿情感的倉庫,因此語文課最易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依據文章創設的情境對文章進行教學,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備課時要先體會文章,有自己的真切感受,用豐富的知識、飽滿的情感、豐富的語言積累,對文章進行深刻的領悟,把握文章的情感脈搏,達到情感上的共鳴,并把這種情感保留到課堂上,激起學生的共鳴。
二、創設情境,激活情感
我們都知道,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在我們的語文課本中收錄了古今中外許多優美的篇章,“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凄美、“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豁達、“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的悲壯、濟南冬天的溫情、北京春天的寒冷、孔乙己的可悲……這些都是作者感情的結晶,只要我們教師深入理解文章中作者的情感并把學生帶入到文章中去,就能使學生真正融入到文中去,和作者的情感融為一體。
三、激情朗讀,抒感
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個別教師往往忽略了朗讀在教學中的作用。其實我們都知道,文學的語言是優美的,情感是豐厚而感人的。這就要求我們通過自己的朗讀把這些美的東西表現出來,把學生帶入到文章的意境,使學生感受到文章中活生生的形象,領略文中壯闊美麗的風光,感受作者的情感,從而收到“聞聲現義”的效果。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手段,以情發聲、聲情并茂,讓濃郁飽滿的激情進入學生心中。例如:《春》、《小巷深處》、《風箏》等文章都是極適合朗讀的文學作品。當然,除了教師的朗讀之外,更要重視學生的朗讀,使學生在朗讀中和作品及作者進行交流,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把握情感。
中國現當代文學是發端于1917年的文學革命以來的中國文學,這門學科作為教育部指定的二級學科課程與中國古代文學、外國文學、文學理論等課程共同構成了中文專業的知識框架,在高等中學語文課本入選的文章中百分之五十五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家的重要篇目,由此可見,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現當代文學占據了極其重要的位置。隨著新課改的開展,中學語文教學逐漸改變以往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借助于多媒體技術的發展,以及素質教育的推廣,中學語文課堂出現了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維將學習的主動權遞交到學生手中,教師成為了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在與學生互動的學習過程中,開發學生不設限的發散思維,在對教學課本學習掌握的基礎上,深入探尋語文學科自身深厚的文學、文化資源,與學生共同領略人文科學的博大精深。《語文課程標準》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看作語文教學的基本特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創設師生之間平等對話的教學氛圍,倡導參與式教學。
語文教學過程包含教師、學生、教材三個因素,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過程還包括了多媒體教學,傳統的行為主義教學模式強調教師發揮主動性,組織協調課堂教學活動,通過講授法,重視教師教的過程,課堂內容主要是對課文的講解,一般分為課文內容介紹、作家介紹、作品思想感情分析、藝術手法鑒賞。這種行為主義的教學方法將課堂活動歸為“刺激――反映”的過程,沿襲“傳道授業解惑”的師道,對于學生的內部心理接受過程并未給予過多的關注,強調外部教師、教學工具的作用而忽視了學生內部主觀的心理學習過程,這種行為主義的教學法對于系統掌握知識是有益的,對于學生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的拓展效果卻并不明顯。
隨著新課標語文教材理論研究的深入,語文教學的意識觀念發生了改變。王榮生針對語文教材內容撰文闡述了“語文教材內容”的概念內涵,提出應弄清它與“語文課程內容”“語文教學內容”的區別以建立語文教材研究的正確學理基礎;他認為語文教材是指為了有效地傳遞、顯現課程內容諸要素而組織的文字與非文字材料,為了能夠真正落實到語文教材的問題,真正有效地切入到語文教材的編纂策略與技術應將教材內容、課程內容與教學內容暫時隔離開,鎖定在“用什么去教”的層面。
針對中學語文新課標的闡釋魏本亞認為:《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取代《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必將引起語文教學范式的革命。這種革命體現在五個方面:語文教學形式上由“得形忘意”到“得形得意”;閱讀教學上由“單一理解”到“多元理解”;寫作教學上由“為文造情”到“為情造文”;學科教學上由“學科封閉”到“學科開放”;學科課程上由“單一課程”到“多元課程”。
在語文教學目的的上也發生了觀念的轉變,一些專家認為語文教學應該把培養學生熱愛語文作為重要目的之一,以熱愛為目的的語文教學追求的是非智力的積極情意境界,這是在語文智力或能力之上的境界,可以超越認識的局限性,拓展教學的教育性,激活學生的創造性。隨著觀念的深入,有關語文知識到底是什么的討論將語文教學回歸到了最本質的層面:語文知識從對象性質來說分為社會知識、自然知識、人文知識。從學習類型來看,分為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策略性知識,從時代特征來看具有文化性、情境性、價值性、建構性。韓少功、南帆、李陀、王曉明等中國現當代文學學者認為:文學最核心的靈魂是提供了一種精神價值觀。在當今高度理性化、技術化的社會中,文學教育的最高理想是成為人的必不可少的有意義的生活方式。范冬梅從文學的審美性、體驗性、文化性等特殊品性入手,提出中學階段的文學教育屬于狹義的文學教育范疇,是一種教學行為。因此她認為文學教育的本質在于“立人”文學使人發現自身的“反觀”效應能潛移默化地改變人的精神世界和人格構成。關于文學教育“立人”的本質,有專家在存在主義哲學和主體間性理論的雙重關照下對“立人”的過程和機制進行了闡述,指出所謂文學教育就是一種有意識的文學審美活動,落實到學校教育中主要指文學鑒賞教育,應遵循優質、優先的“雙優”原則,讓優秀的文學作品盡早進入學生的視野從而構筑他們的精神世界。文學作品的語言表達出神入化,這是作家用語言確切留住人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思想感受的結果,學生借助作品的語言對自己的情感、精神世界進行反觀認識、開拓提升,這樣言語和精神的東西才能水融,一起留在學生的靈魂里,若把文學作品簡單作為言語表達的成功范例,則無法或很難開拓學生的情感和精神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