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發展的痛點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31 16:37:5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農業發展的痛點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1通信技術的基本概念及其在農業生產中的發展現狀

1.1通信技術的基本概念

通信技術在現代化社會中已經十分普遍,主要是通過電子設備傳播數據、語言、圖像等信息的傳輸系統。其按照傳輸媒質可以分為有線通信技術和無線通信技術。

1.2通信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發展現狀

高科技農業生產方式在世界各地的農業領域十分盛行,大大減少了人力的資源和費用,同時提高了農業生產的工作效率。我國相比于其它發達國家來說,通信技術在農業領域的研究起步較晚,但是我國對于通信技術在農業生產領域的研究速度是十分快速的,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具備相對完善的通信系統[1]。但仍有少部分地區通信技術在農業領域的研究應用中存在著許多問題,例如,農戶思想傳統,對通信技術的認識不足,認為其安裝成本高、暫時利益小,從而不愿意在通信設備上進行投資。因此,我國要加強對通信技術的研究力度,解決通信技術在農業生產領域中的難題,實現全方面的農業生產信息化發展。

2通信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2.1有線通信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有線通信技術是通過兩個不同空間的電子設備作為傳送數據的媒介,其優勢在于傳播數據穩定、抗干擾能力強等。在農業生產領域常用的通信技術主要有RS-232/422/485、Field-bus、Ethernet等。RS-232/422/485在農業生產早期應用較為廣泛的有線通信技術受到地勢、距離以及環境的影響,其安裝以及維修的成本較高,當受到惡劣天氣或是環境變化的影響事,容易導致電子通信設備受損,從而降低其傳播數據的質量,因此這種通信技術逐漸被農業生產所被淘汰。Field-bus技術在農業發展的幾十年間不斷研究和創新,在40多種技術中最具代表性的有CAN、PROFIBUS、FF等。它取代了傳統的分布式控制系統,實現了用戶的互操作性、網絡的開放性、通信網絡的全數字化。雖然這種技術可以節省成本及硬件數量,但其受到距離的限制,要依靠Ethernet和信息網的骨干Inter-net進行傳送數據,這兩種通信技術的融合對實現全球化生產以及精細化生產起到促進作用。

2.2無線通信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無線通信技術根據所需通信距離可以氛圍短距離無線通信技術和長距離無線通信技術。短距離無線通信技術包括無線局域網以及無線個域網,長距離無線通信技術包括無線廣域網和無線城域網。無線廣域網主要采用GSM,GPRS,CDMA,GPS和3G等常見的全球化通信技術;無線城域網采用WiMAX(全球微波接入互操作性)通信技術,可以利用天線向地面設備提供高效的互聯網連接;無線局域網就是生活中最為普遍的WI-FI,用戶只需簡單的操作和小小的投資就能獲得良好的網絡資源。但是Wi-Fi受距離限制和環境的干擾而產生信號強弱變化,其路由器電子設備耗電量大;無線個域網主要包括Bluetooth,IrDA,RFID等技術,小范圍下的個體間傳播數據的網絡通信技術。在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建設中,無線廣域網在大型農業設施及其管理領域中獲得極大的收獲,例如,根據GPRS、GPS、GSM等技術為設計基礎的土壤信息實時監測系統、農田水樣數據監測系統、溫室大棚控制系統等。方便農戶實時掌握農作物狀態的同時,極大的提高了生產效率。另外,隨著通信技術在農業生產領域研究的深入,無線個域網在農業科技工作者的研究下也取得了許多成果,例如基于紅外線技術為基礎的變量磷肥施肥系統、以藍牙技術為基礎的溫室環境控制系統、對農作物灌溉水量的控制系統等。無線通信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較有線通信技術的應用更為廣泛,因為無線通信技術在設備的建設和維護方面的資金更為低廉、組網操作便捷、擴展更為靈活,可以根據不同的生產需求使用不同的無線通信技術,促進我國農業設施的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建設[2]。

3結束語

電子通信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是未來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根據不同的農業生產需求可以選擇與之相對應的通信技術,在合理使用現有通信技術的同時,加大對新型農業裝備通信技術的研發力度,促進我國精細化農業的發展,為我國農業生產提供新的現代化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篇(2)

中圖分類號:U665.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目前一些應用在電力公司的計算機管理系統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

1.電力行業使用的電力設施具有地理的分散性,給電力系統的設備管理帶來了很多困難。前期由于受到技術限制,只能采用數據庫技術管理設備的技術和運行參數,后期應用圖形處理技術繪制線路走向圖,又因為數據庫管理缺乏聯系,導致信息無法充分共享,低級的圖形處理技術無法應用地理信息系統進行設備管理。

2.在電力系統配電線路的設備管理中,涉及許多與地理位置密切相關的數據和圖紙。而且,工作的要求各有不同,產生的業務圖紙會因為地區不同、數據內容不同而各異。傳統方法費時費工效率不高而且容易產生差錯,而采用一些繪圖軟件繪制電力圖形信息系統,雖然作圖功能強,但無法對數據庫進行有效管理。

3.信息無法共享。

電力企業的生產運行及設施維護方面的特殊性決定了在生產過程中既有明確的分工又有緊密的聯系。各個管理單元中既要分散完成對電網設施資料的更新維護,同時又需要共享各種的“交叉信息資料”,但目前還無法實現信息交換和共享及時準確,影響了生產管理工作效率,也浪費了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二、配電地理信息系統簡介

眾所周知,配電網是連接供電企業與用戶的重要橋梁,對于整個供電系統而言作用至關重要,但它結構復雜,線路分布廣,設備種類多,改造更新頻繁等。因此,通過應用配電網GIS系統,把配電系統中的各種信息以及反映地理位置的圖形信息結合在一起,將會顯著提高供電企業的現代化管理水平。而以配電網GIS系統為平臺所做的配電網拓撲分析,也會給傳統的拓撲分析算法(即基于配電網一次接線圖)開辟新的思路。

1.地理信息系統平臺的選擇

在開發電力GIS之前,選擇合適的開發平臺至關重要。而當前使用較為普遍的幾種GIS平臺在操作系統和行業標準等方面各有不同,詳見表1-1:

表1-1 GIS開發平臺比較

Table1-1 Comparison of GIS development platform

從表1-1可見, 主要適用于龐大的、企業級、功能強大的系統,成本相對較高:ArcInfo主要應用于電力方面,其原因在于它不僅可以實現電力企業的一般功能,而且系統比較穩定,性價比高;MapInfo雖然在電力方面也得到了一定范圍的應用,但是其功能弱于ArcInfo,并且不支持拓撲矢量數據;國內產品SuperMap從整體性能上雖比它們差一些,但其價位比較低,本設計采用SuperMap作為開發平臺。

2.配電網GIS系統的構建原理

(1) 配電網的結構特點

輸電網和配電網在一次系統接線和二次系統裝備上有許多差別,因此,在設計及開發配電網GIS系統時應把握以下特點:

配電網以輻射式運行的網狀結構為典型,輸電網連接方式為網狀;配電網的分段器等設備一般是沿著配電線路進行安裝,而且主要是在送電線路桿塔上,輸電網的設備一般都在變電站內裝設;

配電網內要求安裝遠方終端設備(RTU)的數量通常比輸電網所需數量要多;

配電網的數據庫規模一般要大于所連輸電網的數據庫,而且設備種類繁多,數量龐大,需方負荷變動與檢修更新非常頻繁,使得配電網的設備管理和規劃設計更為繁瑣;配電網通信系統裝置比較復雜,對通信方式和通信速率造成不利影響。

(2) 配電網GIS系統構建的關鍵技術

配電網GIS系統的構建原理是:通過采取數據庫技術聯系起在配電網中電力設備的空間地理數據與屬性數據,進行空間定位數據進行綜合分析與檢索,建立復合拓撲結構的空間數據庫系統,實現生產信息與地理圖形信息的緊密結合。其中一些關鍵技術值得關注:

①GIS的基本技術:配電網GIS系統的本質是一種具有強大功能的GIS系統,需要在比較成熟的GIS平臺上進行二次開發才能得到;

②數據庫結構的設計技術:要確保建立的設備庫不受設備的數量、類型、屬性的影響。由于配電系統中數據類型繁多,各類數據間拓撲關系復雜,在設計時應保證數據結鉤的合理性和完整性。

③按設備分層的拓撲關系模型的實現技術:由于配電網中拓撲關系復雜的設備之間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網,因而對系統對拓撲關系的管理功能要求很高,能夠清楚地反映這些關系,比較方便地被分析和利用。因此建立一種設備分層的拓撲關系模型是很有必要的。

④網絡跟蹤技術:應用網絡跟蹤技術,可以幫助分析配電系統中經常進行的操作,比如轉移負荷、隔離鼓掌、分析停電范圍等。

⑤與其他系統的接口技術:配電網GIS系統主要是為了將SCADA、 MIS、負荷管理系統等統一在GIS平臺上,因此要求與上述這些系統進行接口,實現圖形和數據的交換。

(3)配電網GIS系統的開發方案

目前,開發配電網GIS系統的思路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作為整個配電網自動化的基礎平臺;另一種是把GIS系統作為組成部分與其他系統共同完成自動化的功能。目前國內大部分配電網的SCADA系統的功能己經開發完成,并已進入運行階段,作為新增的GIS系統,通過數據庫關聯共享數據,使得各個子系統相互獨立,從而提高整個系統的可維護性,降低GIS的開發強度,所以第二種思路更加合適。

三、基于GIS的農村配電網絡空間數據庫拓撲分析

配電GIS系統和配電高級應用軟件都是管理配電網的有效工具,具有獨立的功能。近幾年的研究工作,有力推動了在GIS平臺實現了高級應用,也就是利用可視化功能,在GIS平臺上顯示高級應用的分析結果,但是這種結合并未得到有機統一。要想實現有機統一,必須共享底層數據,也就是要為高級應用軟件提供靜態數據。

利用GIS平臺提供的地理數據進行分析高級應用軟件基礎模塊的拓撲分析功能,配電網絡拓撲分析的任務是應對由于開關信息變化所導致網絡接線變化,為網絡分析軟件的開發工作提供幫助。電力系統中的狀態估計、安全分析等許多程序都是基于拓撲分析而進行的。運行中,開關的變位導致網絡拓撲的變化,如果不能及時判斷網絡的拓撲狀態對網絡接線進行修改,必然會造成判斷實誤。網絡拓撲分析可以對開關信息的變化進行實時處理,其性能會對電力系統的其他應用程序造成影響。由于配電網絡中網絡元件比較多,接線相對復雜,對網絡拓撲分析提出的要求就會更高。

四、結束語

傳統的拓撲分析軟件是基于配電網絡一次接線圖的拓撲,主要通過手動錄入,初始數據工作繁重,準確度低。GIS系統本身具有一定強度的拓撲功能,可以支持連接性,這也正是拓撲分析所涉及的原始拓撲關系。基于GIS系統的配電網拓撲分析就可以免去原始數據的手動錄入過程,進一步提高拓撲分析的效率和準確性。

未來應該采用拓撲分析算法為廣度優先搜索法,參考深度優先的特點,設計一個更適合配電網高級應用軟件的空間數據庫算法。該算法的計算單元應為饋線單元,無論是在計算潮流還是計算短路電流都是一條一條饋線的計算,在饋線單元內對節點和線路進行廣度搜索,這樣的拓撲分析結果更有利于高級應用軟件的使用。

參考文獻:

篇(3)

一個場景可以說明:在智能化蔬菜大棚里,張大嬸通過手機可以隨時查看空氣溫濕度,土壤溫度濕度以及Ph值。什么時候澆水、施肥,手機會自動提醒,點擊手機屏幕,灌溉探頭就能噴出細密的水簾。從早到晚,大棚有什么動靜,通過手機也盡在掌握之中。

山東壽光蔬菜產業集團改變以往單純依靠感覺和經驗種菜的做法,充分應用物聯網技術,實現了對農業生產的精準“感知”和智能操作。

具體而言,壽光蔬菜產業集團在農業產業園中構建了“大棚管家”智慧農業系統:借助安裝在大棚中的無線傳感器,采集空氣溫度濕度、土壤水分、光照等各種影響蔬菜生長的數據信息,然后通過移動通信網絡傳送到服務管理平臺上,智能系統對數據信息進行整合、分析、處理,并將分析結果及時發送到農戶的手中。

農戶通過“大棚管家”,可以隨時在電腦或手機上監測大棚情況,并遠程操控大棚自動卷簾、自動噴灌,使農作物始終處在最佳的生長環境之中。“大棚管家”讓種菜更精準,蔬菜大棚中的溫度、濕度、風速等全都變成了數據,自動分析,自動處理。

對于蔬菜病蟲害風險,以往需要農戶將樣本帶到專家面前進行診斷,很容易錯失防治的最佳時機。而“大棚管家”則可以遠程“看病”:通過攝像頭對樣本進行拍照,然后將照片傳送到農業物聯網平臺,之后農戶便會在手機上收到病情診斷,并獲得具體的防治建議。

通過農業物聯網技術,壽光蔬菜大棚實現了更加精準、高效、智能的生產運營,提高了蔬菜產量和品質;同時,通過可視化管理和自動化操控,農戶對蔬菜大棚的管理水平也大大提高,降低了大棚管理的人力和時間成本。

4.0進行時

智慧城市被看作物聯網技術革命下城市生活和運行的更優狀態,成為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方向。同樣,發展基于物聯網的智慧農業,深度激發農業活力,實現農業的精準化種植、可視化管理和智能化決策,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方向。

從發展規律上看,智慧農業是現代先進的生產方式。農業發展經歷了4個階段,1.0和2.0階段分別是手工和機械階段,在2.0階段,雖然用上了機械化生產手段,但不并代表種植的品種、產量的高效以及各種資源的利用到位。而農業進入3.0甚至4.0的方向,就是要全程介入并掌握包括土壤、環境、氣候在內的數據信息,更加智能化地管理農作物的生長過程,改變“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業生產模式,真正將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

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農業實踐表明,智慧農業是農業發展進程中的必然趨勢。美國有70%的農場使用物聯網進行農業有關的生產經營活動,其中有很大部分農場使用DSL(數字用戶線路)服務和衛星遙感服務。

日本人均耕地不到0.7畝,但通過農業信息網絡、農業數據庫系統、精準農業、生物信息、電子商務等現代信息技術,實現了播種、控制與質量安全及農產品物流等方面的智慧化,農業安全生產和農產品流通效率位居世界前列。

目前我國智慧農業呈現良好發展勢頭,但整體上處于概念導入期和產業鏈逐步形成階段。因此,社會各界需要從培育社會共識、突破關鍵技術和做好規劃引領等方面入手,共同促進智慧農業發展。

智慧重新定義農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各種農產品人均占有量排在世界前列,但代價不菲,主要有兩大方面的痛點:

一是化肥農藥濫用、地下水資源超采以及過度消耗土壤肥力,導致生態環境惡化,食品安全問題凸顯;二是粗放經營,導致農業競爭力不強,出現農業增產、進口增加與庫存增量的“三量齊增”現象,越來越多低端農產品滯銷。

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大力發展以運用智能設備、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先進技術為主要手段的智慧農業,通過生產領域的智能化、經營領域的差異性以及服務領域的全方位信息服務,推動農業產業鏈改造升級。

具體而言,智慧農業將從三個方向實現目標:

1.實現精細化,保障資源節約、產品安全。一方面,借助科技手段對不同的農業生產對象實施精確化操作,在滿足作物生長需要的同時,保障資源節約又避免環境污染。另一方面,實施農業生產環境、生產過程及產品的標準化,保障產品安全。

2.實現高效化,提高農業效率,提升農業競爭力。云計算、農業大數據讓農業經營者便捷靈活地掌握天氣變化數據、市場供需數據、農作物生長數據等,避免了因自然因素造成的產量下降,提高了農業生產對自然環境風險的應對能力;通過智能設施合理安排用工用時用地,減少勞動和土地使用成本,促進農業生產組織化,提高勞動生產效率。

3.實現綠色化,推動資源永續利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借助互聯網及二維碼等技術,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聯共享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臺,健全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過程監管體系,保障“舌尖上的綠色與安全”。

由此可見,隨著智慧農業的應用逐漸普及并深入,傳統農業生產中的痛點和弊端將面臨終結。

新物種在哪里

智慧農業前景十分廣闊,2013年,我國智慧農業的產業規模達到4 000億元,2015年達到6 000億元,并將繼續呈現爆發式增長趨勢。

那么,在當前及未來的農業生產中,有哪些黑科技和新物種,會成為被追捧的熱門級應用?

植保無人機

國內大部分農民使用手動背負式噴霧器噴灑農藥,農藥有效利用率很低,且容易對環境造成污染。相比之下,用無人機進行噴霧施藥,作業面積大、效率高,每畝施藥所用時間僅1分鐘。無人機還可以實現農藥自動定量、精準控制、低量噴灑,大幅減少農藥對土壤和環境的污染。目前,已有包括大疆在內的上百家無人機廠商擁入植保市場,形成生產、銷售、租賃、作業一條龍。

農業機器人

農業機器人是一種由程序軟件控制,可以適應各種作業,具備檢測和演算等人工智能的無人自動操作機械。相比人工,農業機器人作業時間更長,效率更高,而且是精密勞作,能夠滿足現代農業高質量、高產量的需求。

比如,上海點甜機器人智慧農場,既有會灑水施肥的機器人,也有會除草的機器人,還有會耕地的機器人。農民只要用手機遠程操控,就能讓這些機器人代替人工勞作,同時進行數據監測和記錄。

VR技術

在農業生產中,可以利用VR技術演示農作物生長情況、病蟲害情況、土地中殘留農藥遷移的模擬等。除了可應用于生產外,VR還具有農業實驗、教育、觀光、營銷等功能。

最近,深圳某農業眾籌平臺就采用“VR+直播”的方式,將湛江農戶養殖沙蟲的情形生動展現在投資市民面前。人們在現場用VR眼鏡了解了沙蟲的生長過程,并用手機觀看直播視頻。通過直觀了解,迅速完成了20余萬元沙蟲生態農產品的認籌。

篇(4)

今天我們召開這次全鎮農業工作會議,旨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區委九屆五次全委會和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認真總結*年我鎮的農業工作,分析當前形勢,理清思路,科學部署09年農業工作。剛才,*同志已全面客觀地總結了我鎮今年的農業工作,并就明年的農業工作進行了科學合理的安排和部署。下面,我代表黨委、政府對同志們提三點希望:

一、正視成績,認清形勢,找準農業工作的痛點和難點

今年,算是個多災之年,年初的冰雪災害、5.12汶川大地震、5.28特大洪澇災害給我鎮基礎設施造成了嚴重的損毀,給我鎮的農業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但是,在全鎮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鎮的農業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績,呈現出以下幾個亮點:

(一)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治項目首次落戶我鎮,實現了我鎮農業綜合開發歷史上零的突破。整個項目總投資270萬元,通過修建便民路、蓄水池、路帶溝、沉沙凼、連戶便道等形式切實有效地改善林地村老百姓的生產生活條件。

(二)飲水工程相繼啟動,使老百姓“飲水難”問題得到有效地改善。*隧洞順利貫穿,*供水工程、城鎮供水改造工程和場鎮堤防整治工程相繼啟動,整鎮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即將實施,系列飲水工程的實施切實地解決了老百姓飲水難的問題,并使用水的質量得到了保證

(三)暢通工程的有序推進,切實改善了老百姓“行路難”的狀況。*大橋順利竣工通車,中心校到*崗段公路油化工程已經完成,毛雙公路建設基本完工,*公路改擴建工程已經完成了2公里油化建設,在*村、*村、*村、*村、*村修建水泥便道共計1.6萬米,大大改善了我鎮非常突出的行路難問題。

(四)農副產品喜進超市,前景看好。重點扶持的集星農產品公司的山藥種植基地擴大到150畝,其“*”牌山藥面已經通過質監局qs論證,進入重慶聯佳超市火熱銷售。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鎮當前農業工作面對的形式依然十分嚴峻:一是基礎設施仍然落后。我鎮是煤電化基地建設的主戰場,項目建設成為我鎮資金投放的重心,使得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沒有足夠的資金作基礎和保障,大部分設施陳舊老化,與我鎮煤電化基地建設極不配套;二是社會矛盾依然突出。伴隨著煤電化基地建設的強勢推進,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我鎮的社會矛盾日益加劇。征地拆遷、采空農賠、電廠污染等矛盾復雜交織,成為當前影響我鎮乃至全區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一個突出問題;三是人飲工程中存在著“強買強賣”的現象。老百姓服務大局的意識薄弱,優化發展軟環境勢在必行。

上述問題嚴重制約著我鎮農業發展的進度和質量,成為了我鎮農業發展的痛點和難點,對于上述問題,我們一定要高度重視,認真研究,采取有效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突出重點,強勢推進,力促農村經濟社會跨越發展

圍繞著“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明年我鎮農業工作的總體思路是: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央十七屆三中全會和區委九屆五次全委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推進新農村建設,加大資金跑上力度,加快土地流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森林工程建設,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和生態農業。圍繞工作思路,2009要重點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加大跑上力度,爭取上級配套資金支持。要高度重視農業項目申報和爭取,加大農業項目爭上力度,對擬申報的項目進行深入研究和謀劃,把前期工作做深做透;要利用各種關系,加大跑上力度,爭取更多的上級配套資金支持。

(二)加快土地流轉,實現適度規模化經營。以訂單農業、公司加農戶、土地轉包租用等方式,加快土地流轉速度,實現適度規模化經營。進一步擴大生態魚養殖規模,打造*生態漁村;進一步擴大山藥種植面積,壯大山藥企業;進一步擴大柑橘種植面積,發展林地柑橘專業合作社。

(三)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解決飲水難和行路難問題。以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治為契機,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解決全鎮飲水難和行路難問題。實施好投資整鎮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和場鎮及新村供排水改造工程,加大便民路修建和農村公路修建的實施力度,做好城市堤防工程的監管工作。

(三)認真實施森林工程,打造綠色宜居關壩。一是充分利用標語、廣播、電視、專欄等形式加大森林工程宣傳力度;二是精心打造*綠色小康村品牌;三是分步驟按計劃完成低效林改造、生態林和苗圃建設的任務。

(四)實施“一村一品”戰略,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和生態農業。要擴大*魚、林地柑、興文菜等特色農業、生態農業的規模,加強經營管理,樹立起我鎮農產品的品牌形象。

三、鼓足干勁、真抓實干,務求各項目標任務順利完成

當前我鎮正處于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同志們一定要牢固樹立“只為成功想辦法,不為失敗找理由”的責任意識,盡已所能,實干巧干,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以大干促大變,努力形成全鎮上下積極創業、奮發有為、勇于創造的良好局面。

篇(5)

2.全面機械化。

目前,我區農業機械化總體水平不高,行業發展“痛點”集中表現為:結構性矛盾突出,農機產品結構性過剩和有效供給不足并存,發展不平衡,如耕種環節機械化水平高、收獲環節機械化水平低;糧食作物機械化水平高、經濟作物機械化水平低。

篇(6)

中國農業生產模式發展歷程:

一、中國農業發展趨勢

2014年底,土地流轉呈現加快發展的態勢,全國家庭承包經營耕地流轉面積3.8億畝,流轉比例達28.8%,經營面積在50畝以上的專業大戶超過287萬戶,家庭農場超過87萬個。

2014年中國一產GDP占比9.2%,二產占比42.6%,持續穩定下降中。截止2014年底,中國農村勞動力人口約1.79億,約占人口總數13%。未來5至10年內,農業勞動力人口將加速下降,農業服務人口將加速增長。

美國從事農業生產領域的人口只占總人口的2%,但是,從事與農業生產有關的化肥、農藥、種子等生產資料的生產、供應和農產品加工、銷售以及為農業生產服務的人口至少占到了總人口的10%以上。

趨勢:種業—科技化;畜牧業種植業—規模化、專業化、產業鏈一體化。

二、中國農戶結構現狀分析

中國約1.79億人口于農村從事農業經營,生產及收入水平差異較大,導致經營消費特點也有較大不同,不同人群對于低價、賒銷、技術等的需求程度也存在非常大的差異,切入不同農戶的模式和方法也將不同。

農業服務之于不同規模農戶的現狀概覽:

三、農技服務現狀及問題

農技服務人員作為直接接觸農戶,并影響農戶經營決策的服務群體,值得深入研究。

1.農技人員數量不足:

我國注冊農藝師/農技師人數140萬,全國農民6.19億,平均500個農民可享受1一個農藝師的技術指導,加之非注冊農技師及獸醫約300萬人,農技服務缺口仍然較大,市場嚴重不成熟。

2.農藝師體系分布不完整:

政府農務部門(農業部、農科院等)的農藝師:公務員性質,薪資固定,與農戶溝通物理距離很長,無足夠服務動力,水平參差不齊。

農資經銷商群體中的農藝師:農資零售經銷商存在大都在縣級,鄉鎮級別的地方。零售商為了能夠有效的進行銷售行為,會在銷售初期簡單學習售賣農資的相關屬性,適用對象以及成效程度等。有較大規模的農資企業會有自己培養的農藝師進行各種農資新產品的研發,從而制作出對抗各種農業種植問題的有效方法。

由此可見,當前農藝師人群分布無法真正落實到農業種植當中,這樣就直接導致農業種植戶只能存在靠天吃飯的困境。

3.農技服務未市場經濟化原因:

傳播條件不完善:種植幾十年的農戶其自身經驗豐富,實踐能力強,能夠有效的解決種植的實際問題,但是由于其自身文化程度限制,很難將自身的經驗轉化為有限的理論知識,傳播途徑受到嚴重限制,農技能力隨時存在斷層風險。

利益機制不完善:當前市場沒有完整的體制支持農技服務進行市場經濟化,有經驗的農戶沒有較直接的利益驅動去傳播和扶持其他農戶,導致知識流通受限。

4.理論技術知識與實際經驗知識存在較大差距

當前市場沒有形成比較有規模和嚴謹體系的培訓機構,目前存在培訓流程混亂,師資力量不夠等問題。

培訓只為獲得認證:當前市場大部分培訓機構培訓流程是面授培訓3天以及1天考試,考試通過后便可成為農藝師。實際實踐能力欠缺,后續培養服務缺失。

培訓體系不完善:目前,農科院、農業院校都開設了下鄉實踐活動,在學生團體中能鍛煉部分學生的實際能力。農務政府部門周期性的在全國開展各種農業技術線下交流會,促進當地的農業技術發展。但是,由于交流會,實踐活動等受眾群較小,跟進不夠持續,各地農業針對性稍弱導致對提高種植農戶實際農技服務水平效果較慢。

相較國外先進的農業發展大國,例如美國、日本、以色利,其先進的農技服務已經在市場和農戶自身身上得到了體現,農技服務人員也成為了其國家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的中堅力量,此部分也將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重點。

四、互聯網+農業經營生態

(注:這里包含了主要的農業生產經營相關互聯網公司,不包括農村消費升級類型公司。)農民收入水平落后,全國農民人均收入約1萬/年,這是農業生產落后、食品安全等問題的源頭,農業生產經營互聯網化的核心是幫助農民賺到錢,可通過降低生產成本、科學種植、優化銷售渠道等方法實現。

仍然值得關注的領域:農業大數據、農業供應鏈金融、農產品品牌化、加工保鮮技術等。

五、互聯網+農業技術服務案例

針對農業技術服務諸多痛點,創業者從不同角度切入解決農業技術服務信息化難題,基于公開資料及創業團隊意愿舉例說明農技服務互聯網化進程情況。(農技服務+互聯網方面的創業團隊眾多,不乏呱呱農業助手、云種養等團隊,此文內不一一舉例說明。)

1.農醫生——農業互助社區

2.老農幫——農技服務平臺

3.富農場——養殖農技服務平臺

4.農管家——農技服務社區

六、國家的農業類型劃分

通過參照發達國家農業特點及其農業現代化發展歷程,有助于開拓思路、梳理投資邏輯,以及輔助創業團隊降低創業團隊是錯成本。

發達國家現代農業發展路徑大致可分為三類:

1、地廣人稀類國家:美國、加拿大、俄羅斯

機械化生物技術化管理變革

2、人多地少小農經濟主導:日本、韓國

生物技術機械化

3、工業發達土地資源相對不足:法國、德國、英國

機械化、生物技術并進

七、美國現代農業發展進程及啟示

美國農場數量及平均規模發展過程:

美國農業部1999年數據,全國210萬農場中,絕大部分農產品由3.8萬大農場生產,大農場也是絕大部分農資買主,全美農場主每年支出1850億美元購買土地、農機、化肥、農藥、飼料等生產資料。

1.美國農技服務市場概況

美國約1萬家農技服務公司,年銷售額70億美元,Top5公司聯盟占70%市場份額。典型的地方公司約20人組成,年收入$200W左右。1950年后,美國有些農業家庭聯合一起購置重型設備分時共享。六十年代后期,美國越來越多農技服務公司從事商業性農業生產。

從事農技服務行業的公司從生產廠/經銷商那里買來產品(種子,化肥,農藥,灌溉器材等),連帶技術上門服務于農民。農技服務公司不單賣種,肥,藥,還要提供病蟲草害預測,植保技術,施藥施肥服務和培訓。農技服務公司按照每畝的防治費用收費,利潤遠遠高于賣產品,農技服務公司直接面向農戶。

農技服務流程:

1)植保專家/顧問在生產季節開始給農場客戶提供全季生產計劃

2)技術人員根據專業人員制定的計劃,實施系列服務:施肥施藥、機械調試維修、操作記錄、灌溉服務、有機農作物管理、精準農業、測土測葉測水采樣、田間管理等。

農技服務推廣渠道建設:

聯邦政府推廣:農業部;

州級推廣:州立大學農學院,對推廣項目進行決策監督及評估,州級推廣專家全國4000多名;

縣級推廣:由大學推廣站組織聘用優質評審小組,向農民推廣科技知識,全國縣級推廣人員12000多人,25%博士,碩士占大多數。

2.美國農業數據與信息化

數據庫:美國國際農業數據庫(AGRI COLA)、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數據庫(NOAA)、地址調查局數據庫(USGS)等規模化、影響大的涉農信息數據庫對農業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信息系統:利用GPS、農田遙感監測系統RS、農田地理信息系統GIS、農業專家系統、智能化農機具系統、環境監測系統、系統集成、網絡化管理系統、培訓系統等實現對農作物精細化自適應噴水、施肥、撒藥。美國農業信息化高于其工業81.6%。

八、日本現代農業發展進程及啟示

日本農業現代化始于二戰后,目前日本農業的機械化、信息化、良種化水平居世界前列,標準化、產業化、組織化程度非常高,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和追溯體系完善健全,農戶收入、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與城市沒有太大差別。

日本農業發展客觀條件:日本國土37.8W平方公里(我國1/25),人口約1.27億(我國1/11),山地較多、人口少、一家一戶小規模經營。由于農業機械化程度提高、農戶有時間從事非農業活動,1970年后日本兼業農民增多:

戰后初期日本完成了地主制度解體和自耕農創設,日本農村小生產為主,與歐美農業現代化不同,日本要選擇先改良土地和農作物品種再實現農業機械化的“一改三化”路徑,即“土地改良-化學化-良種化-機械化”。

1.一改三化

1)土地改良—日本特有農業現代化開端

改良目的:提高地力、土地利用率,增加土地耕種面積。

改良三階段:1949對水田改良1960對旱田改良1960中期對草地改良

2)化學化

使用化肥農藥等對生產率的提高起重要作用,日本農業現代化過程中過度的化學化曾經造成巨大污染危害。

3)良種化

水稻:始終把品種改良尤其是水稻放在重要地位,水稻品種改良世界一流(不同維度有不同品種:氣候維度有特寒、寒冷、溫暖、暖等;災害維度有抗風、抗濕、抗旱、抗災、施肥、抗病等;季節維度有早熟、中熟、晚熟等)。

水果:1960后蔬菜種植主要為設施型生產方式,在水果質量及品種多樣化方面進行研究,使日本水果業發展位于世界前列。

4)機械化

特點:適用性強(適用化、小型化、輕型化、系列化、高效化)、種類齊全。

2.日本農業合作經濟組織三種類型:

農民協會:1947年《農協法》頒布后,開始出現農協。農協在日本網絡最龐大、功能最齊全,日本99%以上農戶都屬于農協會員。農協業務范圍三方面:共同銷售、采購農資及部分生活資料、共同信貸保險。從中央到都道府、市、町、村都建立了經營上彼此獨立而又相互聯系的民間農協組織,農協設有營農指導員,指導生產、經營,農民則集中精力搞生產。2009年日本共有農協741個,共有營農指導員14457人(其中農業技術指導員10881人,占總人數的75.3%;農戶生產經營指導員1551人,占10.7%;農機服務指導員314人,占2.2%),96.8%的農協有農營指導員,19.4%農協有31人以上農營指導員。

農業生產合作組織:由2個以上農戶組成的、共用大型設備的合作組織。如集體栽培組織、共同利用組織、畜牧生產組織等。

地區農業集團:以村為基礎,把區域內所有農戶組織起來,統一調整指導管理生產。

3.日本特色農業信息系統

篇(7)

無獨有偶,9月10日,多利農莊、尚作有機等生鮮宅配大佬和近百家農企負責人齊聚上海,參加由品牌農業組織的新農堂,共同探討以生鮮宅配為代表的農業品牌化發展。

現代農業到底該如何做好品牌化,這是所有農業人共同關注的話題。

做品牌如養孩子

有位企業高管說過這樣一番話:企業有兩種活法:養羊和養孩子。做生意如養羊,再愛也是送屠宰場一刀殺肉換利潤;做品牌如養孩子,不為短期的利益,只為他能健康成長光宗耀祖。

“拿做農業品牌跟養小孩相比,這句話說得很貼切。”杭州闖字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兼新農堂創始人鐘文彬指出。

他說,“做農業品牌和養小孩,都是和自然生長規律打交道,快不得,慢不得;投入特別大,風險特別高,產出特別慢;都需要一點一滴和他交流,一點一滴地積累品牌,絕無速成;有時候他的一點點小進步,都會讓你驚喜得不得了,有時候他又哭又鬧,讓你要上躥下跳;愛他的可愛,恨不得把全世界都給他,恨他不爭氣,你再咬牙也只能干瞪眼;縱使他作惡多端、千瘡百孔,也不拋棄不放棄;全家人呵護他,圍著他轉,都想為他架起一道城墻,但是在病魔和自然災害面前他又是如此的脆弱,叫人心疼。做品牌就好似養大自己的親骨肉。”

鐘文彬說,如果每個農企負責人能把農業品牌真正當做自家的孩子來對待,那這個企業肯定能做大做強。具體來講,做農業品牌的人必須尊重三大原則:

首先是尊重規律原則。既包括自然規律,也包括社會規律。“農業是與自然關系最為緊密的行業,它有最強的自然屬性。比如一只雞,明明是養殖6個月后才能正常食用,你非要它45天就出欄,最后大自然只能扇你一個耳光。”鐘文彬指出,運用工業思維,無限制地提高生產效率,所謂“與天斗,與地斗”,只能換來自然的嘲笑和懲罰,因為人就是自然的一部分,無法超脫于自然;農業不是與天斗,而是與自然和諧共處。農業的社會規律,就是這個行業是一個長投入,慢產出,持久發展的業態,一些投機倒把、急功近利的手段都會被淘汰。

第二是專注原則。“我們不得不承認,做每一件事,包括人力、物力、財力等都是有限的,尤其對于農業行業來說,這一切更顯得不足。認識到力量的有限性,就只能在刀口上下功夫。壓強=壓力/面積。“個人認為,再小的力量,只要刀口鋒利,就能切出一塊市場來。”鐘文彬指出。

第三是誠信原則。農業不同于其他行業之處,在于這是和溫飽、健康關系最為密切的一個行業。人對于它的需求,處于馬斯洛需求層次的最基礎端:溫飽與安全。人可以沒有iPhone,但不能沒有飯吃,不能吃毒食!所以人們對這個行業的從業者提出了最高的誠信要求。而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社會信息的透明度越來越高,任何一個昧著良心的行動或失誤,都會帶來排山倒海式的報復,消費者用腳投票,百年基業將毀于一旦。

上述三大原則也得到了很多農業人的認可。多利農莊方面即表示,要想做好有機農業,必須嚴格遵守有機農業標準,專注于為消費者提供新鮮、安全、放心的有機及天然蔬菜。

多利農莊基地的總經理丁亞萍在新農莊第六期論壇上介紹說,多利在過去的10年只專注于三件事――花錢、研究、讀秒。

所謂的花錢其實是對于土地的改良,要做有機必須對土壤進行改良,而土地改良需要3-4年時間。“2000年的時候,上海有機的種植面積達到3.5萬千畝,而到2014年8月份真正的有機種植面積只有7,000畝左右。從這里你可以看得到,一路走來,只有20%的公司或者20%的種植面積留了下來,有機種植走完這一段并不容易。”同時,多利農莊在2009-2012年對水質也進行了改良,花費了6,000多萬元。而研究指建立有機蔬菜標準。讀秒則指確保新鮮直達。在過去10年中,多利農莊在有機蔬菜品牌創立方面一直處于資本積累的過程。

正因為多利農莊在有機蔬菜上長達10年的投入,才可以厚積薄發,成為當前中國最大的專業從事有機蔬菜種植和銷售的企業之一,得到了品牌價值的回報。

做品牌要講創新

“創新”是近幾年各個行業里都很火的詞匯,農業領域自然也少不了它,尤其是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過程中,農業品牌的塑造更需要講究創新。這種創新更多地體現為對新農業發展模式的不斷探索。

尚作有機公司的創始人龍淼則認為,當前農業品牌的經營要借鑒互聯網思維,做好渠道創新。在創立尚作有機之前,龍淼在IT行業待了七八年,做軟件開發。后來誤打誤撞地跨界進入了農業圈。

他說,食品安全問題給新農業帶來了商機,但在今天的互聯網革命下,新的生活方式給農業發展也帶來了挑戰。因此,該怎樣把新農業和互聯網結合起來,讓消費者得到更好的體驗,這是新型農業人需要思考的問題。尚作有機的特色在于定制服務。

據了解,尚作有機在新生活方式上作出了探索,于今年夏天設立了一個社區店進行O2O的嘗試。

龍淼指出,開這個社區店的目的有兩個,一是發展會員,二是基于線上的下單,會員可到社區店取貨。“我們設計了一個APP,這不是單純的電商零售,而是怎么給客戶定制方案的APP,這個APP更多是以解決方案的方式給客戶配菜。”

而他也表示,新農業的創新不可盲目求成,必須要有成熟的時機,否則會影響自身品牌的發展。

龍淼說,“如果一家星巴克旁邊突然開了一家新咖啡館,這個咖啡館的裝修看上去比星巴克還要高大上,那你會去星巴克買咖啡還是去新開的咖啡館呢?我相信基本上90%多的人都會去星巴克,因為這是品牌的力量。同樣,你新進入這個行業,開店賣菜,別人不會輕易光顧,因為是一個新的品牌。并且開店的話,必須要裝修雇人,有成本的投入,否則沒有品牌的吸引力,別人都不會跨進來。除外,真正花時間去逛菜店買菜的人大多是老太太和保姆,他們不會進入價格相對高昂的有機菜店買菜。”

他繼續說道,“因此,我們當時就做了論證,決定先不開店,即初期不開店。但到了今天,我們在成都已有幾千個固定的家庭會員,還有兩萬多買過我們農產品的人,知道尚作有機品牌的可能在十萬個家庭以上。這個時候開實體菜店,他們會說尚作開店了,我們進去看一看。開店不是不可以,什么時候開更重要。”

因此,有機農業在渠道創新上,要考慮時間的積累及消費者對有機農產品品牌認知的沉淀。

龍淼說,“尚作有機成立四年來,我們既小心但又有一點貪心。我們不敢起步太快,因為尚作畢竟不是一個單純的平臺,所以只求每年翻一個小番,做到穩扎穩打。同時在不斷壯大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需要管控的環節越多,成本也越大,所以有些規模化也是必須要走的,要做大,就要做好大投入的準備。這也是我們對尚作有機這個品牌發展的基本規劃。”

做品牌需要理性

然而,龍淼也認識到,做好農業品牌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他說,農業有兩大痛點,種不出來,賣不出去。實際上就是一句話,如何實現品牌的產銷。因為農業不在于腦力的高低,而在于你種出來的菜賣掉了多少,賣不掉的就是損耗。

“相信很多農業人都有這個歷程,整車整車的菜被扔在地里,沒有菜販子收你的菜,你找人采收都費勁,因為種菜規模太大,即使幾百個員工都拿菜回家吃也解決不完。這對企業來講是很大的考驗。即使已經干了幾年的農業,哪怕再做五年、十年,每當要在一個新地區開拓新基地,或者要去投放新品種,都是很謹慎的過程,因為有風險。氣候、自然災害等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永恒難題。因此,未來平臺化的運營是終極的趨勢。”

龍淼說,雖然一些有機農業的小莊主們,在一個幾十畝最多一百畝的莊園里,搞循環經濟,發展立體農業,搞得有聲有色,但若讓他們擴大規模到十多個莊園,可能就做不了。真正的農業人不僅需要能在小地盤上把產銷、農業風險等問題都解決掉,還需跨城市、跨區域經營后也能解決這些問題。所以專業的人必須做專業的事。

“現代農業中涌現出大量品牌農業的專業生產者或機構,形成有影響力的大型品牌,才是整個農業產業化成功的一個符號。”龍淼如是說道,“無論是做有機農業,還是做生鮮產業鏈,希望各個農業人能結合自己的特點做得更專業,更有個性,形成自己的品牌,這才是一步步走下去的道路。”

天安農業總經理林源對此指出,隨著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問題愈加關注,越來越多的人進到了農業,關注、參與農業的人呈現年輕化趨勢,但卻不像以往那樣專業了。“他們對農業更多的體現在興趣方面,或者說投身農業是為理想或抱負。這一點固然是好,但因為農業生產,尤其是有機農業等新農業的發展依賴豐富的專業知識,因此光有興趣是做不好農業的。”

他說,在農業品牌的塑造上,要糾正一些有失偏頗的思想。經營農業品牌,要從我國現實國情出發,根據市場需要對產品做專業化定位和布局,而非完全跟著政府的一些扶持、補貼政策走,否則一旦政策失效,企業就會因為缺少自我造血功能而受重創。

篇(8)

主動對接新一輪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積極發展規模種養業、特色農業和設施農業;發展農產品烘干、貯藏、保鮮、凈化、分等分級、包裝、營銷等農產品加工流通業,引導開發營養安全、美味健康、方便實惠的加工食品;主動對接農業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升級版農家樂、采摘園和休閑農業聚集村,提升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產品和服務檔次,把r業打造成養眼洗肺、健康養生的幸福產業;發展農村電商、文化創意、養生養老、中央廚房、農村綠化美化等生產性生活業和各類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主動對接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農業生產接二連三,三次產業互動,形成良好的產業分工和利益分配關系,讓農民參與產業發展并分享二三產業增值收益。

返鄉下鄉人員咋創?

在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上,返鄉下鄉人員可以與農民合作,創辦、領辦農村合作組織,通過承包、租賃、入股等方式,不僅要自己富起來,也要帶動更多農民富起來;也可以利用農村電商平臺,開展網上創業;還可以與其他農村經營主體(包括企業、村集體、合作組織)合作,創辦農業企業和各類相關產業,成為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引領者;還可以通過開展網上營銷,打造特色品牌等贏得市場、分散風險,形成創業創新的命運共同體。

返鄉下鄉人員注冊登記該咋辦?

目前各地正在落實注冊資本認繳登記和“先照后證”改革,在現有“三證合一”登記制度改革成效的基礎上大力推進“五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制度改革。三證合一,是指把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證和稅務登記證這“三證合一”。

五證合一是指,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證、稅務登記證、社會保險登記證和統計登記證“五證合一”登記制度。一照一碼是通過“一口受理、并聯審批、信息共享、結果互認”,將原來由三個部門(工商、質檢、稅務)分別核發不同證照,改為由工商部門直接核發加載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的營業執照,并將辦理時限由8天縮短至3天以內。首先,可以在縣里設立的返鄉下鄉創業“綠色通道”享受辦理登記等程序的便利服務,如果在創業園區內創業,既可以享受工商等部門直接到園區集中辦理證照等服務,還可以申請得到政策咨詢、創業輔導等服務。其次,可以享受“五照合一”和“一照一碼”的優惠政策。還可以結合當地的法律法規,享受簡化創業住所(經營場所)登記手續,“一址多照”、集群注冊登記等服務。第三,可以享受對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免收登記類、證照類等行政事業性收費等優惠政策。有了這些政策,只要有到農村創業的想法并付諸實施,就能夠得到很多方便、實惠的開業登記服務。

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咋貸款?

到農村創業最大的痛點之一就是融資。過去,銀行不愿意為其發放貸款,最重要的原因是沒有抵押物。現在,承包經營的土地、或者流轉到手的土地經營權,包括農業設施、農機具等,基本上都可以作為抵押物在銀行獲得貸款。

全國正在推進土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三權分置”,目的是把土地資源盤活為土地資產,加上房屋、宅基地、農業設施、農機具等,通過這些“資產”的抵押,可以到銀行獲得貸款。國辦意見明確指出,大學生、留學回國人員、青年、婦女等人員創業的財政支持政策,要向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延伸覆蓋。把返鄉下鄉人員開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所需貸款納入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

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在稅收上有啥優惠?

在農村金融方面,自2016年5月1日起,在營改增試點期間,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由銀行業機構全資發起設立的貸款公司、法人機構在縣及縣以下地區的農村合作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提供金融服務收入,可以選擇適用簡易計稅方法按照3%征收率計算繳納增值稅;對中國農業銀行納入“三農金融事業部”改革試點的縣域支行提供農戶貸款、農村企業和農村各類組織貸款取得的利息收入,可以選擇適用簡易計稅方法按照3%的征收率計算繳納增值稅;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總行及其各分支機構提供涉農貸款取得的利息收入,可以選擇適用簡易計稅方法按照3%的征收率計算繳納增值稅;2016年12月31日前,對金融機構農戶小額貸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稅,對中和農信項目管理有限公司和中國扶貧基金會舉辦的農戶自立服務社以及中和農信項目管理有限公司獨資成立的小額貸款公司從事農戶小額貸款取得的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稅;自2011年1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對金融機構與小型、微型企業簽訂的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稅。

對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實行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對符合條件的股權激勵和技術入股遞延納稅等。

年應納稅所得額30萬元以下的小型微利企業均可依法享受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的優惠,并將于今年按照國務院統一部署,把上限提高到50萬元。四是在創業就業方面,明確對符合條件從事個體經營的人員,自其在工商部門首次注冊登記之日起3年內免收管理類、登記類和證照類等有關行政事業性收費。

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用地用電有啥優惠?

在征得村集體的同意后,可以采取入股、合作、租賃等形式來使用農村集體土地進行創業;可以使用自己在農村的住房或者其他農民閑置的房子和院子來發展農家樂;如果在農村沒有住房,只要符合農村宅基地管理規定和相關規劃,允許與當地農民合作改建自住房;如果創辦的企業需要建設農業配套輔助設施用地,可以在縣級人民政府年度建設用地指標中進行申請,因為新增的建設用地指標重點要用于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可以利用荒山、荒溝、荒丘、荒灘和和廠礦廢棄地、磚瓦窯廢棄地、道路改線廢棄地、閑置校舍、村莊空閑地等地進行創業;如果創辦的項目屬于農林牧漁業產品初加工范圍,在確定土地出讓底價時,可以在全國工業用地出讓最低價的基礎上,再打一個七折優惠。

篇(9)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新的風險管理工具提供保障。

我國正處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的關鍵時期。這兩年我國農業面臨國內農業生產成本“地板”與國際市場價格“天花板”雙重擠壓,以及“國貨入庫、洋貨入市”等問題,給我國農業造成了巨大沖擊。其根本原因在于,加入WTO后較低的關稅承諾,使我國農產品,尤其是大宗農產品不具備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從大的趨勢來看,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應該是提高農業競爭力的根本出路。以往一家一戶的小規模分散經營,對于資金的需求不是十分強烈。現在,我國耕地流轉比例已經達到了30%,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經達到了270萬家左右,他們發展生產所需的資金數量,是以往普通農戶的幾百甚至幾千倍,因此必須借助金融的力量。

但農業“融資難、融資貴”也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一些發達國家也沒有找到很好的解決辦法。銀行不愿意貸款給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核心問題是他們的有效抵押物不足,滿足不了銀行風險控制的有關要求。農業產業的特殊性,決定了商業性擔保機構與商業銀行面臨同樣的風險管理難題,難以承擔起為新型經營主體提供信貸擔保的主力軍責任。因此,創設新的政策工具,建立一整套體現政策性、專注于農業、相對獨立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發揮銜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資金供給者的“橋梁”和“紐帶”作用,解決銀行的后顧之憂,成為破解這一難題的關鍵。

2015年下半年,中央決定調整完善農業三項補貼政策,將三項補貼合并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每年拿出20%、約230億元用于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前三年作為注冊資金重點用于建立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計劃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在全國范圍建立省級農業信貸擔保機構,在國家層面組建國家農業信貸擔保聯盟有限責任公司,為省級機構分險增信,構建起完整的專門支持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全國性擔保、再擔保組織機構體系。

各省積極響應、迅速行動,目前已有26個省成立了農業信貸擔保機構,另有7個省正在積極籌建中,預計年底前掛牌成立。財政部、農業部、銀監會報經國務院批準,于今年5月成立了國家農業信貸擔保聯盟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國家農擔公司”)。國家農擔公司擬分三年形成150億元的注冊資本金規模,首批約10億再擔保業務也在10月份正式落地,國家農擔公司確立“風險共擔、利率優惠、不繳存保證金”的基本原則,先后與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郵儲銀行等簽署“總對總”戰略合作協議,與中國工商銀行、國開行、農發行、中信銀行等十幾家主要銀行類金融機構初步達成戰略合作意向,將于近期舉行戰略合作簽約儀式。

應該說,國家創設農業信貸擔保體系這一新的政策工具,找準了農業融資難、融資貴的痛點,順應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于資金的迫切需求,打消了銀行等資金供應者在風險管理方面的顧慮。同時,改變傳統的農業直接補貼方式,創新財政支農方式,發揮農業信貸擔保體系政策性、普惠性、市場化、專業化優勢,可以將更多金融活水引入農業農村發展領域,既提高了財政資金使用的效率,也保證了財政資金的公平,代表了財政支農資金改革的方向。

現代農業金融風險管理需要組合運用多種風險管理工具。

建立專注農業、相對獨立的政策性農業融資擔保機構,是解決農業融資難、融資貴政策設計中的重要一環。作為政策性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中央財政和省級財政正在從保費補貼、風險代償、系統風險救助等方面,進行一系列的風險防范政策設計。但是,農業信貸擔保體系的運行是完全市場化的,需要運用市場化的手段管控風險。農業風險最主要的是自然和市場兩種風險。在中國,尤其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今天,農業還有第三種風險――政策調整帶來的風險,比如今年開始實施的玉米收儲制度改革。

就傳統的融資擔保業務而言,風險是農戶、銀行、擔保公司三方共擔的關系。首先,農業信貸擔保機構要承擔信貸風險造成的代償損失的大部分。同時,通過建立與銀行之間的風險共擔機制,銀行也要對代償損失擔負一定比例的責任。擔保機構也需要新型經營主體出具必要的反擔保措施。除了上述的傳統模式,目前比較流行的是供應鏈金融的方式,通過農業生產資料的下行鏈和產出農產品的上行鏈,把資金流轉化為可控的商品流,可以有效防范信貸資金被挪用的風險,同時資金的閉環運行,也可以保證貸款償還的優先順序。

但是,僅僅依靠上述的風險管理措施是遠遠不夠的。需要進一步拓寬視野,創新思路,使更多的風險管理工具聯起手來,共同分散風險。

首先,擔保公司與保險公司具有天然的合作屬性。一方面,如果擔保公司的擔保客戶同時是保險公司的保險客戶,客戶的保單就是一份優質的抵押品,起到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增信,為擔保公司分險的作用。同時,擔保公司也可以把新型經營主體購買保險,作為提供擔保的必要條件,有助于保險公司擴大客戶群體規模,開發新的產品,增加業務收入。

其次,保險公司也需要一個分險的渠道。隨著中國期貨市場的不斷發育,運用期貨、期權分散大宗農產品風險,成為可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購買保險公司相應品種農作物的目標價格保險產品,來確保和穩定預期收益;保險公司通過購買期貨公司的“場外期權”產品,實現風險分散轉移;期貨公司將轉移過來的風險在期貨市場上化解。

從農業信貸擔保的角度,今后可以探索“擔保+保險+期貨”組合式的風險模式,這可以說是現代農業金融風險管理模式的創新。一方面保險和期貨提供了從自然到市場的全方位風險管理保障,保險標的成為農業融資的優質抵押物,提升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抗風險能力,很大程度上保障了貸款資金安全。另一方面,擔保業務可以反向促進農業保險以及期貨市場的產品創新和結構優化,提升保險市場和期貨市場的活躍度。實現了三方風險共擔,才能實現互利共贏。同時,三方共同發力,既有利于防范化解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也有利于平緩糧食收購市場化改革所帶來的政策性風險,推動改革取得預期成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融資過程中,與銀行、擔保公司和保險公司,進而與期貨公司打交道,也有助于進一步提升他們的市場意識、風險意識、質量意識。隨著這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不斷發展壯大,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就會不斷增強。

根據上述模式,最初的農業融資風險控制只涉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銀行、擔保公司三方,在此基礎上,增加了保險和期貨,風險控制體系就更完善了,成為同舟共濟的關系。

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愿意與保險、期貨行業通力合作。

張洪武介紹了國家農擔公司下一步的重點工作。

一是跟蹤“保險+期貨”試點工作的進展,積極介入相關新型經營主體的融資活動中,為其提供優質、優惠的擔保服務。

二是探索與大的保險機構、期貨公司開展“總對總”的戰略合作。目前國家農擔公司與銀行之間的“總對總”戰略合作談判已基本完成。下一步,國家農擔公司將把合作重點放在與互聯網金融、產業金融等新的金融業態合作上,還將積極探索與保險公司、期貨公司、交易所的通力合作,借助現有的客戶資源,從中挖掘和培育共同客戶群體,分工合作,共同推動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壯大。

篇(10)

一方是我國唯一以環保為主題的國家高科技術開發區――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一方是擁有國內一流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哈爾濱工業大學。當雙方的手重重地握在一起,共同在合建“哈爾濱工業大學宜興環保研究院”(以下簡稱“哈宜”公司)的戰略合作協議上落筆的那一剎那,全中國環保行業人的目光全部聚焦于此,大家明白,這一次的強強聯合,嶄新的運營模式與雄厚的基礎與科研力量,必將引領中國環保行業就此走進一個新的時代。

時任哈宜環保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的馬放表示:“哈宜擁有我國實力最強大的水處理研發團隊,依托著我國國家級環保專題園區的綜合優勢,我們的目標是為全國環保產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帶動整個區域的環保產業技術進步,促進國內環保產業的升級,我相信這將為今后的‘政產學研用’合作提供一個新的范本!”

事實證明,馬放的話所言不虛。經過5年來的建設與發展,哈宜公司立足長三角地區,打造出了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環保產業基地,集政、產、學、研、用于一體的“哈宜模式”,成為業界優秀品牌。專注于水污染控制、污染環境的生物修復等環保技術的產業化推廣,在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方面都已初具規模,擁有了自己的核心技術及高素質的研發與轉化團隊,建成制藥廢水處理、有機廢棄物能源化、資源化、飲用水成套設備、流域綜合治理、農業清潔生產技術與產品、生態規劃新技術等一批具有標志性成果的示范工程。

作為哈宜公司的總經理,馬放繼獲得科學中國人(2012)年度人物獎的兩年之后,在不久前北京舉辦的科學中國人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上,再次登上了領獎臺,代表哈宜公司領取2014年度唯一的“科技型企業獎”。哈宜公司成立近五年,在各方面取得了噴薄式的進展。10余項科技核心技術,發明專利25項,實用新型專利10項,參與污染治理實際工程以及應急污染治理工程100余項,用鐵打的數字證明了實力,在“哈宜模式”的引領下,一個“技術為王”“服務為王”的環保新時代已經到來!

解除痛點,打通環保產業鏈“最后一公里”

在“哈宜模式”出現之前,我國各地的環保企業還處于一片原始競爭的局面。用馬放的話來描述,就是“大多是‘萬能公司’,什么都做,而往往卻什么都難以做精。”

當時發展環保產業的情形往往是“兩頭熱,中間冷”,國家很重視,企業很積極,但高校學術成果的產業轉化卻往往斷檔。不少環保企業也在搞“產學研”合作,但往往流于形式,根源就是在于合作方之間沒有結成“利益共同體”。以往高校與企業之間,大多是科研人員以個人的身份與企業采取松散的合作模式,雙方并沒有找到牢固的對接點。由于科研人員很難對企業的實際經營狀況與利潤有真實了解,而企業參與市場的風險卻無形之中轉移給了科研人員,所以造成他們大多積極性不高,直接影響到雙方合作的長期性與穩定性,企業在合作期間也很難取得“真經”,一些合作最終不了了之,甚至雙方產生了矛盾。而“哈宜模式”則直接解除了這一痛點,開創了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礎上尋求共同發展、謀求共同利益的一種合作模式。在哈宜公司的矩陣中,核心科研人員及團隊,全部以技術入股,并有‘哈宜’代持,進行統一管理,既保證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又解決了其后顧之憂,為產學研合作、技術轉化、機制創新探索出了一條新路。

“哈宜模式”的一個新概念叫做“政―產―學―研―用”,將傳統的“產學研”前面加上“政”,后面加上“用”,旨在充分利用政府、高校、企業各自在政策保障、科研力量、產業化平臺上的優勢,發揮“公司化”在市場中的靈活性、自主性,讓科研機構以技術控股,政府參與而不干預,從而徹底擺脫以前環保產業粗放加工、近親繁殖、簡單粗暴的產業模式,克服了傳統產學研合作的弊病,將淤塞多年的“最后一公里”打通,使產業化落到了實處。

“一品一所一公司”這個新鮮模式也是哈宜公司率先創造性提出來的,即“一個科研產品+一個研究所(團隊)+一家實施產業化的企業”,通過聯合優秀企業和機構,在某一領域或以某一專項技術為基礎建立專項技術公司或合資子公司,參與各方明確了各自義務,又能從中獲益,形成了一個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在這種機制下,科研院校大大提高了科研成果的轉化效率,企業則獲得了國內優秀科研團隊的技術支持,迅速發展壯大,而地方政府則獲得了產業轉型發展的新機遇,真可謂是一舉三贏的模式。

如今,在公司孵化上,哈宜公司針對環保產業鏈的分布和特點,與社會資本結合,先后成立了哈宜鼎澤厭氧技術公司、哈宜戴沃斯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哈宜明軒泥科技術有限公司、哈宜卓易信息技有限公司、哈宜美科面源污染治理有限公司和哈宜乾坤凈水技術有限公司等6家專項技術公司。在平臺建設方面,與國內眾多知名科研院校都確立了合作意向,先后引入武漢大學、遼寧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山東大學等多家國內知名高校和研究院所的研究團隊,建立了面向全國的開發共享技術平臺。

在記者看來,哈宜公司就如同一條健碩的藤蔓,不斷地延伸和舒展,通過枝干不停地輸送著營養和水分,上面則結滿了晶瑩的果實,這種葡萄串效應將哈宜公司打造成了一個積水成淵的大平臺、大基地,開創了國內環保產業的新生態。

治污專家,千江有水千江月

近年來,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的水污染也呈現出錯綜復雜的特點。污水排放量很大,不同行業、不同企業以及生活污水的排放形成了嚴重的交叉污染,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國污水治理和修復的難度,而這種污染的狀況已經到了一個不可等閑視之的程度。

就在不久前,國內首個提供環境整治綜合服務的“中宜環境醫院”落戶宜興環科園,為區域環境治理提供系統解決方案及工程建設和運營服務,從而達到解決各種“環境疑難雜癥”的目的。而這其中自然不可缺少哈宜公司這樣著名的“主刀醫生”。其實在環境醫院開業之前,作為國內知名的環保公共服務平臺,哈宜公司以其獨特的先進技術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就已經在積極為各方服務,參與了國內多項重大環境應急污染治理工作,在制藥、石油化工、食品發酵等特種工業廢水處理、污泥處理及資源化、農業循環經濟建設、流域污染治理等領域建成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標志性示范工程,為我國污染治理行業的技術提升和產業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2014年5月,江蘇泗陽某酒廠廢水排放濃度和水量大幅增加,導致污水處理站出現出水嚴重超標及厭氧系統嚴重污泥流失等問題,嚴重威脅當地水環境。哈宜公司接受其請求,為其進行可應急改造工程,提出的基于厭氧反應器精確流態控制及污泥相分離技術為核心改造方案,在僅用其他廠家方案造價三分之一的費用,只用了兩個月的時間便成功解決了該廠的技術難題。

2014年8月浙江溫嶺上馬污水廠被曝光超標排放,后經當地環保部門要求限期整改。但由于水質復雜原有工藝設備技術問題多,多輪整改未能解決。哈宜團隊于12月受當地政府委托,進行應急改造,通過高效菌劑強化等核心技術,僅用8天便實現一級A達標。

2014年10月,哈宜公司參與了昆山市巴城鎮茆沙塘河河道污染應急治理工作,為政府進行應急監測、提供應急治理法案。

2014年11月,內蒙奈曼旗發現嚴重的地下水污染問題,哈宜為政府進行了應急監測,編制地下水污染綜合整治方案,并于今年已著手開展治理工程。

…………

最值得一提的是“雙城可持續污水處理示范項目”,這是哈宜公司與黑龍江省雙城市合作推進綜合利用的環保示范項目,目的是為有效解決農業面源污染和能源消耗問題。雙城市是黑龍江省農牧業的發展大縣,也是全國聞名的糧食生產大縣與全國食品工業百強縣。但是在農業、畜牧養殖業、食品工業發展過程中,伴隨產生大量廢棄物,如農作物秸稈稻殼,畜牧業生產過程中的禽畜糞便和廢棄物,嚴重影響了村屯的生態環境。為了探索出一條生態農業發展的新型產業鏈,哈宜公司融合國內領先CSTR工藝與沼氣發電機技術,充分利用農作物秸稈、畜牧養殖業產生的牛糞及城市污水處理廠產生的污泥,通過控制反應器中適宜的溫度和濕度,經微生物厭氧發酵作用,一方面產生可燃燒的沼氣,將沼氣用于發電,另一方面將產生的沼渣經干化加工成有機肥。

通過這個項目,哈宜公司探索出一條“污水―污泥―農業利用”的良性發展技術路線,不僅有助于污水處理廠長期困擾的污泥處理處置問題,實現能源、資源回收,變廢為寶,同時還結合當地生態農業發展,助力當地經濟發展,實現環境與經濟的和諧發展。這套“一體化、零能耗城市污水處理系統”的運作模式得到了業內專家的一致肯定,為此,國際水協會(International Water Association, IWA)在新加坡公布的2014年項目創新獎東亞地區獲獎名單里,哈宜公司的這一項目獲得了設計項目類榮譽獎,成為中國內地唯一獲獎項目,進一步擴大了哈宜在行業內以及國際地區的影響。

不懼競爭,環保產業前景更廣闊

盡管現實一次次以“極端”的方式向世人敲響環境污染的警鐘,但仍未能有效遏制一些地方、企業只顧追求片面發展而忽視環境保護的錯誤做法。對此,哈宜公司總經理馬放認為,其實我國環保科學技術的許多方面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目前對幾乎所有類型的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都有有效的處理辦法。但是因為購置和運行排污設備,需要大筆資金,會大大提高企業的生產成本,降低經濟效益。所以,一些企業由于利益驅動,不愿購置和使用排污設備,違法排污。所以說,真正的“污染源頭”還是在一些人的頭腦中。

上一篇: 檔案管理的優勢 下一篇: 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高潮在线观看 | 视频偷拍一区二区三区 | 最新日本aⅴ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 亚洲全国免费性爱网站 | 日韩精品国产一区国产二区 | 在线观看91免费精品国产拍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