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案例及分析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31 16:37:4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經濟學案例及分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經濟學案例及分析

篇(1)

中圖分類號:G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3-0121-02

計量經濟學課程中的相關理論、研究方法和實證模型設置都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目的性。是否能夠利用它們來解決經濟實踐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是學習該課程的目的,也是該課程教學實踐中的基本要求。本研究將以計量經濟學案例―對城市消費者購買行為研究為例,從實證項目的計量經濟研究的一般范式:選題、文獻回顧與評述、數據的搜集和預處理、課程論文的寫作,以及該課程計量經濟模型構建分析和技術等內容展開研究,以期為學生計量經濟學論文的寫作提供借鑒與參考。

一、選題

開展實證項目分析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選題,即確定“怎么開始,亦或如何開始”的問題。選題是一個不斷探索、逐步深化認識的過程,一般而言,需要從兩個層面進行考慮:首先應該確定自己感興趣的研究領域;然后是在所感興趣的研究領域中選題感興趣的具體題目。顯然,這是兩個不同的層面,前者是對擬研究問題的一個總框架或總領域的確定,后者是要明晰一個具體的、真正的研究問題。當然,研究領域的確定要依據我們所學專業,亦或結合在諸多經管類課程學習過程中,自己所掌握到的知識來確定擬研究的科學領域。在對課程論文選題時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第一,重點選擇我們在經濟、社會等領域中給予廣泛關注的現實問題。這就要求我們選擇的問題一定是具體化的問題,而不是空洞泛泛、言之無物的問題。第二,明確研究范圍。研究的范圍可以是宏觀領域,也可以從微觀層面來探討。第三,題目的選擇不應太大。我們應綜合考慮實證項目研究的條件和現實可能,如:個人理論水平層次、數據可獲得性、完成項目或課題的人力資源、物質成本及時間條件等。作為本科生課程論文,題目不能選得過大而無重點,否則工作量太大,建議選擇具體的切實可行的“小題目”。第四,數據的可獲得性。數據來源是進行計量經濟學建模及研究的基礎,若不能獲得具體的觀測變量數據,將無法進行具體的計量研究。另外,選題過程中也應充分借鑒已有研究成果,如圖書、報刊、電子圖書館和網絡數據庫等。有效利用資料和文獻,可避免做已有學者已做過的學術研究。對收集到的文獻資料進行梳理、綜述和評價,指出現有研究成果中存在的不足,也可從中發現自己論文寫作可能的創新。文獻綜述和回顧是研究論文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很多人會將文獻綜述部分作為文章的引言,以保持整個課程論文結構上的連貫性。

二、模型設定與數據處理

1.模型設定。課程論文研究題目選定之后,就要考慮模型的設定和建立問題。一般來說,模型優良的判別標準有:第一,構建模型的基本準則與所得數據表現的現實相統一和一致。第二,模型構建應與經濟理論一致。第三,構建的模型需要外生變量構成回歸變量,且構建模型中含有明確因果關系。第四,參數應具有相對穩定性。第五,模型必須具有對數據的代表性和優良的擬合性。第六,模型應具有盡可能大的包容性。最后,模型的簡潔性。設定模型首先要確定模型中的變量,其選擇的依據要根據研究目的,以經濟理論為指導,抓住其主要影響因素和特征,同時根據研究需要,對所選變量進行取舍并加以檢驗,以確保避免對變量設定的誤差。當變量選擇好之后,就要對回歸模型的函數形式進行設定,使所設定的變量間函數形式能夠體現變量間的基本關系。

2.數據收集與處理。在計量經濟研究中使用的數據,包括:統計年鑒數據、對外公報、實地調查數據和人為構造數據。可用于估計參數的數據主要有時間序列數據、截面數據、面板數據和虛擬變量數據。如何取得用于實際計量的適合的樣本數據,是計量經濟研究成敗的關鍵。計量經濟研究中所用數據,要力求真實、可靠、完整,數據的質量直接關系到所估計參數的可靠性,對明顯失真的數據,應當予以剔除。收集數據工作結束后,需要對數據進行預先處理,可進行一些初步查驗與分析,這樣可得到調查數據的統計特征。

三、計量經濟分析

當設定的計量經濟模型確定之后,就可利用所獲得的數據來估計模型中的參數。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普通最小二乘法、WLS法、廣義差分法、工具變量等方法估計模型中的參數。接著,還需要進行模型檢驗,主要從其經濟意義、統計推斷、模型預測等方面進行。此外還有模型診斷性檢驗,主要包括變量檢驗、殘差檢驗和穩定性檢驗。模型檢驗不存在通行的模式,每個階段的檢驗需要大量地判斷和驗證,不同學者使用的檢驗方法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我們要避免在沒有對模型進行更多深入分析之前就倉促地下結論,也需要對其進行一系列的診斷和檢驗。最后,利用我們選取的統計量數值對諸多模型的優劣程度做出判斷。經過檢驗和調整后的估計模型是符合要求的,接著就要對模型所提供的數量信息做具體的分析。根據研究目的,可能是經濟預測、結構分析、政策評價或驗證理論。對實證分析結果做出說明:如回歸系數正負符號、大小、經濟意義、檢驗結果解釋、不同估計方法的差異性等角度。

四、課程論文范例

1.題目:消費者對新疆特色農產品購買行為的實證研究。

2.前言: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一直是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對農產品消費的研究也已成為目前社會科學關注的焦點之一。我國對于食品質量安全研究起步較晚,但近年來,國內學者開展了消費者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地理標志農產品和轉基因食品等認知、支付意愿和購買行為的研究,且成果頗豐。區域特色農產品極具濃厚的地域特性,它們在生產后被營銷到當地,會發生如何的意義?與當地消費者的互動如何?這成為了值得關注和研究的問題。本研究在對鄭州市240位消費者問卷調查基礎上,從微觀層面探討消費者對新疆特色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認知狀況、需求動機和購買行為及影響因素。

3.數據來源與樣本特征:我們以面談形式填寫調查問卷,調查人員為高校研究生。在正式調查之前,先于2011年3~4月、6~8月進行預調查,并于2012年1~3月進行了正式、全面調查。調查內容包括消費者基本情況、對新疆特色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認知和購買等內容,獲得240份有效問卷。根據所調查數據,對消費者基本情況統計。

4.描述性統計分析:本文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對其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消費者對新疆特色農產品的認知和購買、了解渠道、購買及目的、消費者對新疆庫爾勒香梨的鑒別、質量安全性和價格水平的評價。

5.計量經濟分析:模型采用以下函數形式表示。

Y=F(X1,X2,X3…X11)+μ

式中,X1,X2,X3…X11分別表示年齡、文化程度、職業、個人月均收入、對健康的關注、對原產地的關注、銷售推廣介紹、親朋好友的推薦、個人喜好、對質量安全水平的評價和對價格的評價,μ表示隨機擾動項。本研究擬采用二元邏輯斯諦(Binary Logistic)回歸模型實證分析消費者購買行為,回歸模型可表述為:

log■=b0+b1x1+…+b11x11+μ

式中,Y1為購買過新疆庫爾勒香梨,Y0沒有購買過新疆庫爾勒香梨;b0為常數項,bi是Xi的回歸系數,μ為隨機擾動項。

6.結果分析:利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消費者購買行為進行回歸分析,由于本研究構建模型主要目的不在于預測,而是定量分析與檢驗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故在回歸處理過程中,采用向后逐步剔除法(回歸結果略)。

主要研究結論:影響消費者購買主要顯著性變量有年齡、文化程度、職業狀況、對原產地關注、銷售推介、個人喜好和價格水平評價等7個因素,另外可知它們的顯著性水平不盡相同。結合實際調研結果(描述統計部分),進一步可知:新疆特色農產品有著較高的認知度,相比較而言,新疆庫爾勒香梨和阿克蘇“冰糖心”蘋果的市場認知度有待提高;消費者對新疆特色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有著較高的評價,同時也認為價格較高;消費者對新疆特色農產品需求動機存在多樣性。

本文通過實際經濟活動―消費者購買行為研究作為教學案例,運用SPSS計算機軟件具體操作和應用,而不是從概念到概念,抽象地講解理論和方法。其目的在于使學生能夠掌握并運用計量經濟學方法和一般范式對實際實證項目進行分析與研究,能夠讓學生完成較高質量、有數據及數學模型支撐的“課程論文”或“畢業論文”,并達到教學效果的改善,及學生計量經濟理論分析和實際應用能力提高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龐皓.計量經濟學[M].第二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2]李子奈,潘文卿.計量經濟學[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Holm L,Kildevang H.Consumers’Views on Food Quality:A Qualitative Interview Study[J].Appetite,1996,27(1):1-14.

[4]Boccaletti S,Nardella M.Consumer Willingness to Pay for Pesticide-Free Fresh Fruit and Vegetables in Italy[J].International Food and Agribusiness Management Review,2000,(3):297-310.

[5]馬述忠,史清華.關于轉基因產品“加貼標簽”的思考[J].中國農村經濟,2002,(1):40-45.

[6]周潔紅.消費者對蔬菜安全認知和購買行為的地區差別分析[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35(6):113-121.

篇(2)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9-0161-02

一、研究意義和背景

西方經濟學是高校經管類專業的基礎課,是學生學習其他專業課的基石,除了經管類的學生必須學習這門課程,很多學校的其他專業學生也開設了這門課程。因為經濟和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不管我們是否意識到,就像《財經郎眼》這個節目中的口號所說的:生活無處不經濟。從上個世紀30年代開始,西方國家就開始奉行宏觀經濟學之父凱恩斯的國家干預經濟的理論,主張政府應該在國家的經濟發展中有所作為。國家干預經濟,成功地幫助資本主義世界走出了經濟危機的泥潭,眾多的西方國家如美國、英國等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成為了世界經濟強國。在這些國家的發展歷程中,西方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功不可沒,雖然很多理論有爭論,有各種不同的觀點,甚至有批判,但是西方經濟學也正是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不斷地完善,在百家爭鳴的各種理論中不斷發展,適應千變萬化、紛繁復雜的現實經濟社會。盡管有各種爭論和爭議,但是西方經濟學的很多基礎理論在現實的經濟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對于政府、企業和個人的經濟決策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不僅對西方國家,而且對于我國來講,西方經濟學中的核心基礎理論對于實踐的指導都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鑒于這門課程的重要性,就要求我們要去學好它,研究如何更好地加以運用,并且在理論的基礎上,不斷用實踐去完善豐富它,甚至去修正理論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之處。

二、西方經濟學教學中案例分析法的應用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感覺難教,學生感覺難學

西方經濟學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大部分,內容龐雜,理論多,涉及的范圍廣,既要將理論講透,又要深入學習運用案例,時間上比較緊。除了文字敘述之外,理論分析中運用了大量的模型、公式,運用到了高等數學的知識,對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較高要求,普遍老師感覺難教,學生感覺難學。特別是一些數學基礎比較差的學生,在看見公式、模型和各種圖表之后,就產生了學習的畏懼心理,越是看不懂聽不懂,就越是不愿意、不喜歡學,久而久之形成惡性循環。

(二)理論與實踐結合比較難,有的學生在學習過后仍然感覺茫然

西方經濟學中的很多理論雖然是從現實經濟中來,從人們的生活實踐中抽象得到具有一般規律的結論,有的也是人們的經驗總結。一些經濟模型的前提假設條件雖然不完全符合實際,但是是必要的,因為現實經濟紛繁復雜,各種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如果沒有前提假設條件,就無法構建模型,得不出任何的結論。嚴苛的前提假設條件,再加上各種公式,坐標曲線,組成的模型讓人感覺眼花繚亂,如果沒有很好的案例去深入到這些理論之中,將學生從理論中拉回到現實生活,就會讓人感覺人云亦云,理論空洞不切合實際,學了半天不知道這些理論到底有什么用,有的學生在學習過后仍然感覺茫然。如何更好地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將復雜的理論簡單化,還原到現實中,是我們作為教學工作者需要去認真思考的問題。

(三)案例更新速度快,對教學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西方經濟學由于其學科的特殊性,決定了一些案例需要不斷地實時更新,因為經濟狀況是千變萬化的,比方說GDP這樣的宏觀經濟數據,就需要每年進行更新,如果在將國民收入決定理論時,還總是在用以前的數據,就很難說明問題,也不易被學生接受。還有國家的一些宏觀經濟政策,也總是在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而不斷改變,企業的生產經營投資行為,也在適時而動,如果不隨著時事去更新案例,一直使用已經過時的陳舊案例,一是不能說明當前的經濟形勢,二是不能和過去做比較,三是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西方經濟學不像一些學科比如數學、英語、力學等,案例可以相對比較固定,它是一門時效性要求比較強的學科。案例的更新速度快,也對教學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三、案例分析法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比較

(一)純理論無案例分析

西方經濟學中的許多理論都比較抽象,特別是使用眾多模型來進行表述的方式,增加了初學者對它產生的神秘感和畏懼感。如果僅僅是純理論講述,勢必達不到良好的效果,也容易讓人遺忘,更談不上對理論的深刻理解,難以了解它的來龍去脈和實用之處。抽象的理論往往讓人感覺枯燥無味,提不起繼續深入學習和研究的興趣,久而久之便產生了厭倦感。

(二)案例較長,緊接理論之后,主要由教師陳述無討論

如果案例比較長,主要由教師陳述且沒有討論,學生會產生疲倦感,而且是長時間被動接受理論,自己沒有參與其中,會比較難找到學習的成就感,使得教學效果大打折扣,而且冗長的案例也會壓縮理論的講述時間,影響教學進度。

(三)提出問題,由學生討論,討論之后由教師陳述理論

在敘述一個理論之前,提出一個相關的問題作為案例,引導學生討論,討論之后由教師總結,再陳述理論。這種方法也能起到相對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自己參與進來,積極思考問題,能找到學習的成就感,從而激發興趣。但是這種方法對于教師的要求比較高,也有一定的難度,需要教師對討論的問題比較熟悉,能靈活應對在討論過程中遇見的各種狀況,總結的時候也需要有一些自己的見解。教師在討論中起到引導和主導作用,也需要合理把握時間,時間短內容少難以說明問題,時間長又會喧賓奪主影響進度。

(四)案例長度適中,教師陳述之后再講解理論

如果案例長度適中且比較新穎,來回穿插于理論之中,就能起到比較好的教學效果,吸引學生注意,一會輕松,一會嚴肅,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消除疲勞感。這種方法也能起到較好的教學效果,關鍵在于案例的選取和案例融入理論中的節奏掌控,且案例的選取針對性強,重點突出,冗余部分少。

就以上所列舉的幾種情況,第三和第四種都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如果能將這兩種方法交替靈活運用,相信一定會有較好的教學效果。

四、改進西方經濟學案例教學法的建議

(一)教師需加強學習,具備扎實的功底才能將案例靈活運用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筆者在幾年的教學工作中深有體會,要給學生一碗水,老師就要有一桶水,要做一名好老師,就需要不斷地勤奮學習,提升業務水平。教師只有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將每一個知識點吃透弄懂,才能熟能生巧,將各種案例靈活運用于課堂之中,胸有成竹,才能拋開教案,游刃有余。而且除了西方經濟學的教材之外,還需要多看其他專業書籍,才能觸類旁通,在編寫案例時才有更多的素材,也讓學生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感覺更加實用。筆者曾經聽過一位教授的講座,他說一個老師要想上好一門課,不能只看教材那一本書,確實很有道理,讓人感覺受益匪淺。

(二)案例需推陳出新,與時俱進,經典案例與時事并用

新穎的案例會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微觀經濟學中有一個邊際效用遞減理論,這一理論同樣適用于教學,也許一個案例涉及到好幾個知識點,但是如果重復使用,會引起學生的反感。而案例的推陳出新,就需要教師不斷地學習,緊跟時代步伐,關注時事新聞,并把一些比較具代表性的時事編寫成案例,放到課堂中來。當然經典的案例是永遠不會過時的,將經典案例與時事并用,然后將過去與現在進行對比,相信更能說明問題。

(三)討論式的案例能取得較好效果,應盡可能采用

討論式的案例,能吸引學生注意,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能使老師與學生有更多的互動,通過這樣的方式,也能讓老師和學生交流思想,在探討中學習,成功的討論式案例能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應盡可能采用。

(四)注意案例的長短,并且合理穿插于課堂之中

教學中應盡量避免長篇的案例,選取一些言簡意賅,沒有冗余,長度適中的案例。并且合理穿插于課堂之中。西方經濟學由于運用到了數學公式和模型,課后也有一些習題,可以將這些習題作為案例放入課堂,先由學生做再講解,理論陳述與討論、案例分析、習題交替進行,有助于消除學生疲勞感。就像一個人坐多了想站起來,站多了又想睡一睡,是一樣的道理。

(五)增強案例的趣味性,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

教師自己生活中的體驗和引用別人的案例相比較,學生往往對前者更感興趣。有趣的案例,需要和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而要用自己的體會編寫案例,就需要教師多走、多看、多想,多外出學習,多參加各種學術活動,見多識廣,才能有更多的素材編寫成案例。同時也需要老師平時注意收集各種趣聞趣事,慢慢積累,增強案例的趣聞性,提高理論的實用性,必定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結論

西方經濟學是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案例教學法的運用是否得當,直接關系到教學的效果。本文對案例教學法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進行了比較,最終得出結論:要提高這門課程的教學質量,需要教師不斷學習,提升業務水平,不斷更新案例,和現實生活緊密聯系,同時注意案例的長短,與理論分析、討論、習題交替進行,增強案例的趣味性和實用性,相信能夠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篇(3)

厭學,顧名思義就是不喜歡學習,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產生厭倦情緒和冷漠態度,并在行為中有所表現。具體來說,會表現為認為讀書無用、消極對待學習、逃避學習活動等。輕者,厭學的學生對上學不感興趣,但迫于家庭或外界壓力又不得不走進學校。在校學習狀態消極,不做作業,不認真聽講,學習效率低下,人也會變得煩躁不安,多思多慮,容易發怒,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看什么都不順眼,對自己和別人都感到厭煩,每天如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重者,覺得自己無論如何再也學不進去,覺得上學、學習對他來說簡直就是一種折磨,他就可能會從心底產生對上學和學習的厭惡情緒,最終可能會選擇退學、離家出走等極端行為。

一、相關案例

案例一:小李同學在升高一時,成績適中,在軍訓期間,因為兜中裝煙,被老師懷疑有抽煙現象,老師請來家長。家長是一個脾氣比較暴躁的父親,當場將兒子帶回了家。開學后,這個學生就對老師、家長都有了抵觸情緒,學習一落千丈。到高二時,學習成績在全班的排名不是倒一,就是倒二。在家里,和父母特別是和他父親很少說話;但在學校,除了不學習外,他能積極參加各種活動,樂于幫助別人,也看不出有啥問題,但成績越來越差。

案例二:本學期,學生小王在開學不久感冒了,結果連續兩周沒到校上課。上課后,正好又趕上甲流在金昌出現,學校每天測體溫。醫療部門到學校抽查,正好抽查到我班,該生被測出體溫偏高,又被責令回家治療、觀察一周;回來一查體溫仍高,又回家一周。開學不到兩個月,該生沒上幾天課。病好回來,怎么也跟不上課。于是就不想上學了,中期考試也沒參加,后來就借故不來上課,老師打電話給家長,家長說去上學了,原來他在逃課。找到該生后,老師和家長達成協議,共同幫助他學習。可是,堅持了不到一周,他又不來上課了,給家長打電話,家長也沒辦法,家長說的多了,到后來直接既不到校也不回家,最后就不上學了。

案例三:學生小川,從開學以后就常不交作業,和家長溝通,效果不明顯。班主任和任課老師就采取每天督促其做作業的辦法。但是,該生仍然不能按時完成作業。任課老師感覺,帶這樣的學生很難,管這樣的學生讓人很費勁。再加上老師和家長交流后,家長配合不是很好,不能積極督促學生學習,按時完成作業,養成了懶散的習慣,一時改不過來。

二、背景原因分析

第一,單一學科厭學。此類厭學學生在思想上都能夠認識到自己當前努力學習與自己未來前途、命運等方面的關系,有的甚至有較好的學習習慣。學科性厭學只對某特定學科的學習產生厭煩情緒。往往是由于某些偶然刺激導致消極情緒反射形成的。如:師生感情沖突、課堂情緒挫折、考試嚴重失利等刺激都可能導致其對該學科的課堂學習、作業練習等厭煩反應,嚴重者連聽到這個學科的名稱都心情煩躁。案例一中的學生小李,由于班主任向其父母反映過情況,便對班主任所任科目反感,上課不聽、不做作業,慢慢的其他科都不愛學了。

第二,家庭關系不和,是造成學生厭學的重要原因。有的家庭父母關系緊張,給子女的心靈留下了嚴重的創傷,致使他們不能把精力集中在學習上。學生小王和小川都屬于這種情況,這兩位同學,父母都離婚又重新建立了家庭。孩子今天在爸爸家,明天在媽媽家,孩子不論到誰家,都覺得不是自己的家。有時孩子回家時,看到父親和母親吵架,內心感到十分痛苦,都覺得自己多余。這些父母,他們往往疏于對孩子的管教,把這些學生視為“包袱”,甩到學校里,懶得去管。這些學生對學都抱無所謂的態度,因而很容易產生“厭學”情緒。比如小川同學,當班主任多次給家長反映孩子不做作業的情況后,家長居然說“老師,你把他開除了吧”。班主任只好每天早讀督促學生做作業。家長不負責,不配合,對孩子的學習生活不關心,孩子對自己沒信心,對學習缺乏興趣。

第三,文化課基礎差,對現在所學的課程聽不懂,缺乏學習興趣。厭學的同學,他們本身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更沒有明確的人生奮斗的理想,稍有挫折,就產生厭學,這是產生厭學心理的內因。這些學生當中,可分四種情況:一種是普通班的擇校生,所占的比例較大,這些擇校生很多不是自愿來讀書的,是父母自費擇校硬逼著來的。第二種是在文化學習方面能力不太高。第三種是家庭溺愛環境中長大的的子女,承受不起任何挫折和批評;第四種是單親家庭的子女,對生活、學習都很茫然。這些學生對學習信心不足,于是借故遲到、曠課,在課堂上打鬧,搞惡作劇。犯了錯誤,他們往往不思悔改,與家長關系緊張,頂撞教師,更有甚者棄學出走。學生小王由于長期生病拉下課太多,跟不上。上課聽不懂,于是就逃學,造成和家里矛盾重重,最后自己不愿上學,家長沒辦法只好順其自然了。

第四,人格不完善,心理不夠健全,是造成學生厭學心理的另一個原因。造成學生厭學心理的原因一般分三個方面:一是我們現在的孩子承受力越來越差,抗挫折能力很弱,但家長和社會對其期望值卻越來越高。孩子情愿躲到家這個蛋殼里,也不愿去學校。二是我們的教育目前都是向成績看齊,缺少一個全面衡量孩子的標準。家長對孩子的成長沒有正確、及時地引導教育,對孩子的生活能力、責任感、健全人格等教育都極度缺乏。只有在學習上出現問題時,我們才覺得有問題了。三是還有很多孩子因為迷上網絡游戲而厭學。因為孩子的生活相對單調乏味,沒有快樂體驗,所以才專注于上網,對學習產生厭倦。

篇(4)

    前言

    隨著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推進,經濟專業課教學的理念也發生了重大變化。教學理念的轉變必然帶來教學方法的變化。案例教學越來越引起廣大專業課教師的重視。 

一、案例教學法的特點 

    案例教學具有三個重要特點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第一、案例教學是討論對話取向的而非灌輸“獨白”取向的。案例教學強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討論對話,重視師生以及生生之間的平等交往與彼此的尊重和信任,注重形成相互間的理解與溝通。案例教學的這個特點體現了“一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的新課程理念。每個學生都是獨立于教師的頭腦之外,不依教師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教師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而且連自己的知識也是不能強加給學生的。案例教學法讓學生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觀察、分析、思考,從而使他們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第二、案例教學是集體合作取向的而非個體“單干”取向的。案例教學強調有效的學習只能發生于共同的合作與集體之中,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那種單干方式是與案例教學的思想背道而馳的。案例教學的這個特點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的新課程理念。案例教學滿足了不同層次的學生需求,在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發展權的基礎上,遵循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承認他們的理解能力和最終發展程度上的差別。案例教學給每個人提供了創造才能的機會,鼓勵他們通過討論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合作、探究的課堂處處洋滋著民主的氣息,寬松和諧的氣氛,使每個人都充滿自信,充分發展了他們的潛能。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了基礎,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支撐。第三,案例教學是批判反思取向的而非結論教條取向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強調“正確結論”的至高無上性,學生的義務就是要循規蹈矩地遵從那個神圣不可侵犯的標準化、程式化、固定化結論。而案例教學強調學生的自我探索,珍視學生個人的想法和意見。案例教學為人們反思自我、社會及其兩者的關系提供了可能性。探究式案例教學通過把一些真實典型的事例展現在學生面前,要求他們設身處地地作出反應,讓他們分析、推理、思考、概括,幫助學生逐步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法,提供了一個相對個性化的、多渠道的獲取知識的機會,形成了主動參與、探究發展、交流合作、樂觀向上的學習方法,符合新課程“一切為了學生的終身”的價值取向。 

    二、案例教學法中案例的選擇 

    學校是學習的小課堂,社會是學習的大課堂。案例是現實問題的縮影,它能把大課堂中的真實生活引進小課堂,通過展現一些真實的典型問題,讓學生進人案例情景,設身處地地做出反應。但案例不是信手拈來的,而是事先經過精心選擇的。一個好的案例是一種把部分真實生活引入課堂,從而可使教師和全班同學對之進行分析和學習的工具,它可使課堂討論一直圍繞只有真實生活中才存在的棘手問題來進行。所以案例的選擇,應依據教學目標、課程內容,以及案例教學法的特點進行選定。教學案例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的好壞。能夠適應新課程教學的教學案例應該具備以下特點: 

    第一、目的明確性。進行案例教學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個良好的案例至少應該能使學生通過討論加深對課程中的某些重點和難點的理解,并能利用課程中所學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案例中所涉及的問題,從而使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較大的提高。 

    第二、生動典型性。應從千變萬化、錯綜復雜的的實際活動中,分門別類地選擇和整理出具有代表性的經濟法實例,并能反映同類事物的一般特性,對學生能起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作用。同時選擇的案例必須生動活潑、引人人勝,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以便展開深人的討論。 

    第三、綜合時效性。教學案例要具有一定的難度,不要過于簡單也不應是陳年舊事。應有意識的選擇一些有一定難度、緊跟形勢的案例,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感興趣,可激發學生進行深人仔細的調查研究和分析評價,便于對這些難點和重點問題的認識和掌握,從而取得更好的整體教學效果。如在講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經營者的義務時,舉了網吧非法通宵營業致學生死亡的案例,切中了學生的關注點、興奮點,使學生在飽滿的精神狀態下完成了學習任務。 

三、案例教學法的組織實施 

案例教學實質可歸為一種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為基礎,從學生的生活和社會生活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主要以個人和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通過親身實踐獲得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的精神和科學的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最常用的是討論法和實驗法。我認為討論法案例教學大致可分為以下四個步驟:第一步是閱讀案例、個人分析階段。這是案例討論的準備階段,由教師根據課堂教學要求選好案例,下發案例材料(教師可以選擇一個或幾個案例,提前一周左右發給每一位學生,)或創設案例情境,同時。下發一些思考題,供學生分析、閱讀。

有些與生活聯系比較密切的案例可以提前發動學生自己搜集、歸納、案例應貼近現實生活,可讀性、趣味性較強,適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學生能很快進人了情境;了解、掌握案例中揭示的有關事實、情況;很容易將自己已有的知識與過去形成的經驗與案例展示的背景材料整合起來,通過思考、分析、推理,從個體的角度形成初步的結論;同時在此過程中獲得樂趣、自信及終生學習的方法。第二步是分組討論、形成共識階段。合作小組是課堂上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單位,為了最大限度的發揮好討論的效益,根據我校實際,把每4位同學劃為一個合作小組,討論中小組的每個成員都要簡要地談出結論形成的過程和思考,允許意見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記錄員應認真把意見記錄在《合作小組討論記錄本》上,討論一致的形成本組意見,有疑同的帶人全班討論。通過分組討論,使大家對于復雜的安全的觀點能夠充分展開,在這個過程中,互相啟發,相互補充,分工協作,鼓勵支持,便可以逐漸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謀求最佳的解決對策。這一階段工作主要是由學員自主完成的,教師只

需適當維持課堂秩序,控制討論節奏即可。第三步是正式發言、全班交流階段。全班討論是小組討論的繼續,由組長匯報本組的觀點,同時將本組案例分析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提出討論,全班討論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多角度、多層次的看問題,通過擺事實的方法講道理,使不同觀點相互補充、相互接納,形成合力解決問題,繼續允許不同意見進行爭論,集全體同學的智慧,共同討論所要解決的問題。同時還要進行必要的引導,使案例討論緊緊圍繞中心問題展開。但是教師一般不輕易參與爭論,也不發表權威性意見。只是鼓勵大家充分表述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及分析,同時注意吸取其他人的見解,發言時要求盡量做到邏輯清晰、言簡意賅、有理有據。第四步是總結歸納、消化提升階段。在全部討論結束后,教師要進行系統的總結。教師對案例討論結果不應簡單做結論,而只就整個討論情況做出評價,指出案例涉及的理論問題及討論的優點和不足,并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一步引導其深人思考,這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對學生的討論情況進行總結,既要充分肯定學員討論中的科學分析和獨到見解,也要指出其中的不足,如發言的熱烈程度,論題的集中程度,問題分析透徹程度等。這樣有利于逐步提高案例討論的質量。在集思廣益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寫出案例分析書面報告,以此來鍛煉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全局觀念和書面表達能力。 

篇(5)

1 學前階段兒童自閉癥案例分析

這一學期,經過一段時間的日常觀察,發現班里有一個叫孫晟誠的小孩,有自閉傾向。經過了解得知,其父母平常忙于工作,很少關心孩子,孩子主要由爺爺奶奶照顧,平常也是爺爺來接送。幼兒園剛開學,這孩子初來幼兒園,問題不甚突出,但隨著在園時間的增多,孫晟誠的問題日漸明顯,遇到了吃飯、睡覺、如廁和上課中的一些困難。

事件一:小朋友的游戲時間到了,像往常一樣把每一個幼兒分配到各個區角,我也正常對待孫晟誠分到娃娃家,可是接下來卻發生了一件事,他不僅不好好玩游戲,別的小朋友跑過來說,他把娃娃家的東西亂丟,搞得一團糟,還不讓別的小朋友碰(自閉癥兒童溝通交往障礙),我走過去,把他拉過來問他 ,可是他和平常一樣嘴里不知道在說什么,這正是自閉癥兒童語言障礙的表現。所以對于自閉癥兒童我們要更關注他們,比如在游戲時間讓他自由選擇,想在哪玩就在哪,在不傷害刺激他的情況下,多了解他喜歡參加什么活動,給他創設一個他喜歡玩的環境。逐步耐心教育,正確引導,這也是有必要的。

事件二:每天早上的第一節課,孫晟誠來得也比較晚,爺爺帶他進來后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老師在前面上課,他就開始坐不住了,下位子到處亂跑,有一次,因為教室里的另外一個老師有事不在,只有一個老師在教室上課沒有注意,他竟然跑開了,找了好久,最后竟然是在隔壁班的區角游戲區,著實令人嚇了一跳。而且上課時為了更好地管住他,我會讓他回答問題,可是他每次都站在那邊,嘴里發出吱吱唔唔的聲音,不知道在說什么。后來老師實在沒有辦法,讓他媽媽過來陪同,還勸導他去治療,可是家人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是不去,還說沒什么事,只是缺少關心。現在他媽媽每天都在幼兒園陪讀,因為有了專人的看護,老師都輕松了好多,可以多去關注別的孩子了。老師給予一定的幫助是一定的,但是同時也得擔負照顧班級其他的小孩,而且孩子因為從小缺少溝通現在有了家長在身邊的陪伴的機會,也為時不晚。

事件三:每次中午吃午飯的時候,當保育員分飯時孫晟誠就開始站到旁邊,讓他回去也不回去,每次看到幼兒園的飯菜就開始搖頭不吃,后來養成了只吃白米飯的習慣,有點菜都不吃。為了給他增加營養,想方設法耐心地勸導他,甚至選擇喂他,卻仍不見效。我又想也許他是沒嘗過幼兒園的飯菜,于是先嘗一口,說:“好香,快吃哦。”可他依舊選擇不吃。所以自從來幼兒園都沒吃過菜,據他的家人說在家也不吃。

這個孩子結合以上自閉癥的表現,以上的語言障礙、行為障礙,社交障礙他都有,在跟家長的交流溝通中大概知道原因,尋找問題的根源,爺爺奶奶只是注意了她的溫飽冷暖,爸爸媽媽缺少對他的關心,日常生活中缺少和他的交流,進入幼兒園這個集體,對他來說是個陌生的環境,由于語言表達的障礙使他心理更加緊張,更加無所適從,因而不能融入這個集體,不能適應幼兒園生活。通過與他的家長溝通,果真如此,這孩子的飲食作息習慣都是隨性隨意的,家長在撫養他的過程中并沒有理性的引導,大多數時間都是把他扔給電視。可見家園合作還是有一定的必要性,要充分利用家長的教育資源,這樣會有較好的教育效果。

2 學前兒童自閉癥的教育途徑

自閉癥兒童多數是在小時候引起的,許多行為問題是與家長、家庭成員及孩子的成長環境和教養方式有著直接關系。

2.1 家長需要提高陪伴質量

因為是幼兒,家長對其性格會放松,出現小問題都會覺得無大礙,其實積少成多,比如家長缺乏對幼兒的關心,幼兒缺少對外的交流,就會出現言語障礙,這正是自閉癥的表現 ,促使兒童獨立做事,鼓勵引導兒童增加社會互動,不要每天都讓幼兒觀看動畫,有時間多帶幼兒外出,增加兒童休閑娛樂技能減少問題行為的出現。

2.2 老師要多關心

自閉癥多在幼兒時期,所以與幼兒教師有一定的關聯。作為幼兒的啟蒙者,在園應該要有足夠的耐心去關注他們,要比平常幼兒更多的關注。比如:在教室上課時注意力要給他們多一點,注意他們的舉動。區角活動時,不要限制他的活動,讓他按照自己的興趣逐步適應。生活方面,多方面關注他的自理能力,及時幫助。

篇(6)

對中小企業物流管理安全效益規律的思考

為了降低事故風險,就需要預先采取一些措施,需要一定的安全投入。安全性的提高必須以科技水平和經濟能力為基礎,但人類的這2種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在進行各種安全活動時,就必須講求經濟效率和效益,這就需要研究安全效益規律。安全效益是指通過安全水平的實現,對社會、國家、集體、個人所產生的效益,其實質是用盡量少的安全投入,提供盡可能多的符合社會需要和人們要求的安全保障[11]。安全效益從性質上分為經濟效益(直接經濟效益和間接經濟效益)和非經濟效益(社會和心理效益)。安全的直接經濟效益是人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保障與財產損失的減少,這是安全的減損效益;安全的間接經濟效益是維護和保障系統功能(生產功能、環境功能等)得以充分發揮,這是安全的增值效益。在一定的技術水平下,安全效益=減損效益+增值效益+社會效益(含政治效益)+心理效益(情緒、心理等)[10-11]。安全就是效益,但安全效益具有隱蔽性、滯后性、長效性、潛在性等特性,有一些中小企業領導只看到安全投入增加的成本,某個安全法規的實施對經濟利益的影響,未能正確認識安全效益規律,這種認知偏差的后果是非常嚴重的。2008年7月31日,貴州省銅仁市川某公司成品倉庫發生火災。火災燒毀倉庫及大量庫存羽毛絨成品,過火面積近700m2,所幸事故未造成人員傷亡。最終認定火災原因是倉庫電線老化、電路故障引發的電火花[12]。近年來我國發生的重、特大火災事故中,倉庫火災占有相當比例,造成重大損失。倉儲建筑設計不合理、電氣設備安裝或使用違規、工作人員消防安全意識淡薄是主要火災原因。因此,企業領導應充分認識到“安全是最好的經濟效益”。在包裝、裝卸、運輸、倉儲和信息流通等諸物流環節中,從源頭上防范事故發生。安全效益有個“金字塔法則”,即設計時考慮1分安全性,相當于制造時10分安全性效果,進而達到運行使用時1000分安全性效果。同樣對企業人員進行安全知識培訓等方面的投入也極為重要。重慶市渝北區一家工廠發生火災后,工人們由于缺乏常識,竟將4、5個滅火器丟進火場,以為滅火器外殼燒得爆炸后,里面的干粉會迅速噴射出來,可以形成滅火炸彈。好在消防人員趕到及時糾正這一錯誤措施。消防專家稱,滅火器會因高溫產生氣爆,導致滅火劑四處噴散,反能使火勢瞬間擴大,還會嚴重危及人員生命安全。安全效益規律告訴我們,預防性的“投入產出比”遠遠高于事故整改時的“投入產出比”。只有具備超前預防意識,注重防患于未然,才能有效防范安全風險,獲得安全保障;寄希望于臨時抱佛腳式的安全投入,或者在安全隱患日趨嚴重時才迫不得已地進行安全投入,往往為時已晚,于事無補。

提高中小企業物流安全效益的基本途徑

安全即效益,安全出效益。提高中小企業物流安全效益的基本途徑有2個:本質安全化是通過各種措施從源頭上堵住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即利用科學技術手段使人們生產活動全過程實現安全無害化。物流本質安全化必須在物流新建、改建、擴建時做好安全評估、科學設計,以前瞻性有效避免或減少事故發生[13]。隨著高新科技的發展,先進的智能自動化設備不斷出現,為實現物流系統的本質安全化提供了條件。例如,自動導向小車(AGV)是一種自動化物料搬運設備,不需要人工干預,即可根據程序設定沿規定路線完成物料的搬運,應用于工作人員不宜進入的場所,如搬運有毒物質、地下煤礦等,可提高物流安全[14]。投入安全活動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財力的總和稱為安全投入,也稱安全投資或安全資源。例如,企業物流專職人員的配備、企業安全設施投入、消防設備保養維修、安全教育和培訓費用、個人防護和保健費用、事故傷亡人員的救治費用等都是安全投入。安全投入是為了提高企業物流整個系統的安全性,防范各類事故發生、保障企業順利運行的一種經濟行為。安全投入不僅要關注投入在數量水平上是否充足,更重要的是要考慮投入方式和配置結構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安全投入不是越多越好,合理配置需要處理好以下幾方面問題:(1)各項安全費用的比例關系。如企業安全設施投入、消防設備保養維修、安全教育和培訓等費用之間的合理分配。(2)本質安全化費用與輔安全防護費用的比例關系。本質安全化的投入主要是企業物流系統建造時安全設施設備投入。輔安全防護的投入主要是指個體防護、輔助設施等方面的投入。一般而言,相對于防護性投入,用于本質性安全化的投入應該占有較大比重。(3)安全硬件投入和軟件管理投入的比例關系。企業物流硬件投入較多,而人的安全教育跟不上,安全意識差,會引起安全事故。如人的安全意識很強,但物流硬件設備老化,同樣也存在安全隱患。(4)主動性投入與被動性投入的比例關系。預防費用為主動性投入,事故處理費用為被動性投入。很多實證分析證明,1分預防性投入勝過5分事故應急或事后整改投入。

篇(7)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9(a)-0148-03

學生缺少熱情、課堂學習情緒低落、學生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低、缺乏靈活性和探索性思維是當前經濟法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經濟法課程是諸多工商企業管理類專業的課程,致力于為社會培養懂經濟法律的企業管理人才,如果學校教育不到位,就不能夠為國家和社會培養新型的法律人才。因此,必須實施新的教學方法,提升經濟法教學的效果,案例教學就是比較好的一種選擇。

案例教學是一種通過模擬或者重現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場景,讓學生把自己納入案例場景,通過討論或者研討來進行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主要用在管理學、法學等學科。教學中既可以通過分析、比較,研究各種各樣的成功的和失敗的經驗,從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結論或原理,也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或者他人的思考來拓寬自己的視野,從而豐富自己的知識。

1 案例教學法自身優勢分析

1.1 提升學生的分析能力、實踐能力

經濟法理論知識體系的學習就是為了給將來的實踐運用打下基礎,為將來經濟司法案件的處理提供法律依據,案例教學法在教學方式和內容上,與此有著類似的效果。案例教學法最為典型代表就是以某一實際案例來講解理論知識。其運用于經濟法教學過程中,則一般會通過舉某一實際經濟案件的審理來解析理論知識及其運用。通過模擬法庭與角色扮演,讓學生在模擬法庭上,運用書本中所學到的知識,讓學生猶如身處于實際的法庭審理當中。此方法的運用對于提升學生的分析能力、實踐能力極具現實意義。

1.2 激發學習積極性,強化交互教學

案例教學重在參與,師生共同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可以有效的提升的師生交互程度。案例教學常取材于典型的實際事件、時事熱點、新聞看點等內容,這些資料都是當前備受關注和爭議的話題,將其用于教學當中,讓學生們接觸到社會現實,完全可以達到提升學生積極性的效果。利用學生們感興趣的事物進行教學,學生的參與程度自然就會上升。與此同時,經典案例的選取以及模擬法庭教學方式的運用還可以有效的增加師生之間的溝通。對于經濟法教學來講,不再僅是枯燥的法律理論的學習,而是能夠被用于處理一般人不能夠處理的問題,這就是其最大的吸引力。在傳統的課堂教學當中,學生很難真切感受到經濟法的價值和意義。而在處理經濟案件中所彰顯出來的權威性及其匡扶正義與公平的使命感、光榮感就是對學生學習的最大鼓勵,也是最大動力。

1.3 優化教學模式,提升教學層次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變被動為主動的有效教學方式,此教學過程中,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快樂。課堂教學之前,老師進行案例準備、課件制作、教學計劃等一系列的活動,對于老師來說,都是一個難得的自我提升的過程,在備課的過程當中,老師所使用的各項工具(計算機、多媒體教具)、資料整理方式,無一不是對于傳統備課方式的改革和優化。

2 當前經濟法教學中案例教學的缺失

2.1 案件選擇問題

當前在經濟法教學中所實施的案例教學在案例的選擇上存在很多的問題。老師在選取案例的時候,首先要做到的是必須與當堂課程所講述的理論知識相對應。很多時候,老師在選擇案例的時候,沒有講究其知識適應性,使用的時候,強行的將課堂理論知識加入進去,不僅起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反而容易誤導學生。另外,很多學校都沒有配備完善的資料庫,老師在選取案例的時候,如同大海撈針,海量的經濟案件,讓老師們在選擇的時候,有些不知錯所,有時覺得這個案件不錯,一會兒又覺得另一個案件也還可以用。

2.2 課堂可控性較低

教學改革、新教學方式的實施不僅需要老師的推動,更需要學生的配合。而學生長期受限于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已經習慣了在傳統說教式的學習方式,在老師實施案例教學的過程中,無法快速的進入到教學情景當中,很多老師面對這樣的局面,不知所措。有時候,學生也受于思想的限制,認為模擬法庭根本不能與真實的庭審現場相比較,按照老師的角色走下去,就好像是在演小品一樣,這對于自己的學習并沒有什么實際價值。

2.3 課堂活躍程度低

在當前的經濟法案例教學過程中,很多的學生將學習視為汲取理論知識,為了以后更夠獲取一個好的文憑,而并未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自我創新。他們與老師一樣,形成了一種古板的學習思維,不在學習的過程中去思考、去創新。這并不完全歸結于他們缺少獨立思考的能力或是創新的思維,而是缺少一個去激起他們創新性思維和能力的事物。在實施案例教學初期,教師也是初步接觸到這樣的教學方式,缺乏對學習氣氛的烘托,也不能夠很好的將學生帶入到教學情景當中,造成了課堂教學的尷尬氣氛。

3 案例教學在經濟法教學中的實施

在經濟法的案例教學當中,首先應當處理好案例教學、講授教學、學生自主探究之間的關系。其次,則需要科學的選擇適用案例,精心設計教案,實施與庭審現場高度相似的模擬法庭,增強學生對法律知識的運用能力。還可以借助于學校或自己的關系,讓學生進入到庭審現場,置身于案例當中,現場了解經濟案件的審理過程和審理方式;觀察律師、法官、陪審員等應該如何履行自己的責任,發揮在案件審理中的作用。筆者擬定了以下幾點在經濟法當中實施案例教學法的措施。

3.1 處理好案例教學與講授教學之間的關系

講授教學自中國開設學堂以來,一直都在使用的教學方式。隨著現代各類教學方式與模式的興起,很多的教育學者認為應該淘汰掉講授教學,甚至完全的抹殺了講授教學的作用和價值。筆者認為講授教學是教授基礎理論知識很好的教學方式。一個安靜、緩和的講授課堂,老師站在三尺講臺上嚴肅的教授學生各種知識;在安靜的環境下學習,可以促進學生對于基礎理論知識的記憶。這是經濟法學習的第一步,先記憶,而后才能理解、分析和運用。講授教學這一度被視為給學生施加壓力的教學方式,使用得當將會轉化為一種動力,甚至是文化。其次,需要在講授教學的基礎上,增加案例教學,改變傳統教學過于板結的課堂模式,靈活傳授經濟法知識,鞏固理論知識,并加深理解與分析,這是繼講授教學知識記憶之后的第二步,同時讓學生初步感受一下經濟法知識的運用。

3.2 從實際生活入手

經濟法是一部實用性和普遍性非常強的法律,對于教學來講,這就是其開展案例教學的優勢所在。在進行案例教學時,老師完全可以信手拈來一個生活實例,對某一知識點進行講解分析。法律,尤其是經濟法,本就來源于生活當中。法律是國家對大眾化道德和倫理知識的總結,賦予了大眾道德與倫理更加正義、客觀和公平的特點。這是從大眾認知觀念當中提取的最具權威性和最具客觀性的思想,并將其作為一種強制性的規定,用于限制和規范每一名生活于國土之上的人民的行為。從實際生活入手,取材身邊的例子,哪怕是賣水果的小攤販的經濟行為、早餐店老板的某些違反經濟法的行為,都能夠輕易的激起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取材于實際生活,讓法律為生活服務,展現其保障性和權威性, 凸顯其魅力,不僅可以將需要講授的法律知識講解的透透徹徹、有條不紊,同時也滿足了國家對法律人才培養的需求――那就是一個具有正義感和匡扶責任的法律人才。

3.3 案例的適用性和拓展性

關于經濟法講學案例,要想找到一個與講學知識完全符合的案例并不容易,因此,大多數情況下,需要對案例加工改造。根據當堂課程的內容,首先選擇適應性比較強的實際案例,樹立課程知識,查看是否能夠完全依靠這一案例進行講解,如果不行,就需要老師對案例進行加工改造,案例的改造首先應當符合生活邏輯,合理設置案件情節,并在每一個情節當中,融入一點或兩點經濟法知識。與此同時,老師還需要增加案例的空間和彈性,不能夠將案例設計的太死,使其具有一定的拓展性,這樣才能夠更好的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因此,在進行案例選擇與設計時,必須使其具有適用性和拓展性。

3.4 合理處理案例教學與學生自主探索之間的關系

學生自主探索存在于案例教學的過程中。于法律,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決定了其對于經濟法知識的應用能力,從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甚至可以預測學生將來是否能夠成為優秀的法律工作者。如何處理法律和情感,這是很多法律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最難處理的問題,經濟法學習期間,一個有效的自主探索過程,就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問題。合理處理案例教學與學生自主探索之間的關系,首先應當在案例教學過程中,留足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其次,需要老師引導學生進入到自主探索的情景當中。

例:教師舉例某一經濟糾紛案件的實際庭審現場。案件情節設置:王某雨和王某心是同父同母的姐妹,父母親老家拆遷將要獲得大筆了補償款,兩姐妹就拆遷款分割的問題有了矛盾,在分拆遷款的過程中,妹妹王某雨與父母將房產證更改到自己名下,拆遷以后,妹妹也因此獲得大筆的拆遷款,而姐姐只獲得了少部分的拆遷款,妹妹認為自己未出嫁,應該獲得大部分的拆遷款,而姐姐已經出嫁,不是這個家庭的一份子了,不應該得到拆遷款。最終,姐姐因記恨父母將其拋之不顧。后來父母病重,全權由妹妹悉心照料,父母去世之后,姐妹倆又因父母遺產分配問題鬧起了矛盾。模擬庭審現場:原告姐姐認為父母遺產全部或大部分屬于自己,以補償之前的拆遷款;被告妹妹認為姐姐沒有盡到贍養父母的責任,不應當獲得遺產。

根據上述案件,讓學生根據所學的經濟法知識對案件進行分析審理,該案件的每一個環節都有涉及到相關的法律知識。第一步:老師模擬庭審現場,分配角色,第二步:老師擔當總導演的角色,對各個角色的發言進行指導分析,第三部:等到學生充分進入角色以后,老師不再發言,并記錄學生發言過程,讓學生自主探索,第四i:結合發言記錄,對這次案件審理進行講解。

3.5 模擬庭審現場

模擬法庭是經濟法案例教學法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老師一定要為學生營造出一個近乎于法庭案件審理的真實狀態,調換不同的角色;讓學生從原告、被告、原告律師、被告律師、陪審員以及法官等各種角色運用法律,探析不同角色下,法律的運用方式,拓展其思維方向。從教育教學的需求上看,老師可以將庭審現場模擬成刑事、民事或者行政模擬法庭,讓學生經歷不同的司法審理模式。現實的庭審現場、庭審模式以及審理等級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過程,需要老師對審理系統進行分解,一一讓學生經歷才能夠更加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4 案例教學法在經濟法教學中的未來運用前景

由于經濟法教學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而案例教學法又能夠完全對口經濟法教學的需求,因此,未來案例教學法在經濟法教學當中的應用前景會更加廣泛。

筆者認為未來的案例教學法將拓展至實際庭審過程中,學校或將與就近的法院建立合作關系,將在校部分學生輸送至法院進行深造學習,讓學生真實進入庭審場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從案例教學法本身來講,未來教師應從四個能力(交際能力、運用能力、轉換能力、分析能力)的培養出發,對案例教學法進行進一步的改革,使其能夠更加貼合經濟法教學的需求。學校也將會為之配備更加完善的教學設置,如庭審模擬室、案例題材庫等等。案例教學法還將根據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需求,增加模擬現場,亦或是進行某一案件的辯論,強化溝通能力的同時,還能夠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辯論能力。

從教學用具上來講,未來用于案例教學的教學用具將會更加豐富,在科技水平上也更升一個檔次。

5 結語

案例教學法適用于經濟法教學。未來隨著法律體系的不斷完善,經濟法也將進行內容更新,而社會經濟糾紛、經濟案件也會更加復雜化。未來應當對案例教學法進行深化改革,使之在任何時期都能夠適應教學需求。

參考文獻

[1] 李紀恩,沈意浩.案例教學法在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中的應用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4(50):291-293.

[2] 廖曉虹.高職院校非法學專業經濟法課程的課堂實踐性教學模式構建與應用――以案例教學法為基礎[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4(6):516-518.

[3] 王麗萍.案例教學法在《經濟法》課程中的應用[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11(4):166-167.

[4] 胡青華.案例教學法在高職《經濟法》課程中的優化路徑探析[J].海峽科學,2012(8):164-165.

篇(8)

一、案例分析法在經濟法課程中應用的優勢

(一)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對于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而言,法律專業術語未免過于艱澀難懂,這樣的學習開展不利于學生學習法律內容且很容易挫傷學生的積極性而不能起到開展法律教學的目的。尤其是經濟法基礎教學的教授,其內容相對抽象,導致學生產生厭學心理,而采用案例分析法,則能形象生動的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二)能夠幫助學生更快掌握知識內容

案例分析法的應用還有在于能夠幫助學生更快掌握知識內容。經濟法課程是市場經濟作用的產物,是學生步入社會后在商場中接觸最多的具有實用性的自我保護的內容,因而對于學生的成長發展至關重要。采用案例分析法教學,引導學生充分理解課本內容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法律思維,指引學生運用法律的觀點看待問題、解決問題。

(三)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

在現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對人才的需求也由單一型向復合型轉變,因而職業教育對學生的要求也在向全面化過渡。經濟法課程的開展,正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重要表現。首先,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呈現教學案例,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其次,運用視頻形式進行案例分析教學,可以有效地發散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理解力;最后,再利用法律知識將案例進行透徹分析,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的能力,以此達到綜合素質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目前在中等職業學校中開展經濟法課程出現的問題

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普遍反應聽不懂。這是經濟法課堂表現中的主要問題,很多學生的熱度只能堅持幾分鐘,就不愿意再聽教師講解。筆者調查發現,經濟法內容專業術語多,理論性強,且大多是涉及商業活動、公司創建等內容,與學生現在的生活密切聯系不大,學生自然較難提起學習興趣。此外,還與教師的講述方法有關,個別教師在進行講述時雖然也有舉例說明,但并未把舉例內容實際講解透徹,致使學生的聆聽質量大打折扣,甚至還會因為事例理解的相對模糊而混淆教材內容,導致學生的理解與認知出現偏差,影響學生學習經濟法課程的內容。其次,學生與教師互動少,課堂氛圍沉悶。這也是經濟法課堂中的主要表現。課堂教學沉悶,則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容易影響教師教學的積極心理。探究其根源還是在于教學設計沒有按照學生的領悟能力為根本出發點,教師的講解過于高深,而不能讓學生更加清晰明了。

三、案例分析法在經濟法課程中的實際運用

(一)與教材內容緊密貼合,促使學生學習目標明確

案例分析法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學生理解領悟法律知識,所以教師在實際應用時必須與教材內容相結合,目標明確。如案例“甲有限責任公司與乙企業共同出資創建丙公司,出資比例為70%和30%,一年后,丙公司經營不善,拖欠丁公司債務80萬元,且無力償還。之后丁公司了解到丙公司是由甲與乙共同合資創建的,且甲公司經濟實力雄厚,完全具備償還能力,是丙公司的母公司,遂去法院要求由甲公司承擔相應債務,丁公司的訴求能否得到法院支持呢?”這一案例就涉及經濟法中的《公司法》內容,讓學生在觀看案例后有針對性的學習,什么是母公司,什么是子公司,與總公司和分公司又有什么區別,他們的決策機構是如何劃分的等內容,通過插入案例,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給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以此達到教學目標。

(二)和實踐生活相互結合,幫助學生強化訓練

教師在講解經濟法內容時注意將案例與實際生活相結合,這樣能夠促使學生的學習更加具有有效性。比如在學習經濟法中的稅法內容時,教師要注意引用與學生息息相關的案例,可以以個人所得稅的計算方法為案例進行講解。同時在學習稅法前先要了解稅收的概念,為什么必須交稅?稅收是我國財政收入的其中一種形式,古時朝代更迭就有百姓向朝廷納稅之說,旨在朝廷以此作為國家的各種支出,包括邊疆戰事、抗震救災等,因而現在的稅收制度也是仿效古人創建而來,但是與古人相比卻有大大不同,現在的稅收更加具有人性化的特點。納稅上升為法律層面,是每個公民應該履行的義務。根據稅收對象的不同而將稅收分為所得稅、流轉稅、財產稅、行為稅和資源稅等內容。而對于個人主體而言,以個人所得稅為主,這也是日后學生在進入工作崗位后普遍面臨的問題。個人所得稅不僅包括個人的工資、薪金,還包括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等內容,自2011年9月1日施行的《個人所得稅》中明確個稅的起征點按照3500/月作為起征標準,意思就是說工資水平在3500/月以下的個人不用繳納稅款,這也是人性化的主要表現,以此減少貧富差距。具體算法為實發工資=應發工資-四金-稅額,稅額=全月應繳納的所得稅×稅率-速算扣除數,以月收入為8500元為例,扣除保險后為8200元,他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為(8200-3500)×10%-105=365(元)。以涉及學生自身的案例進行實際講解,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此強化學生關于經濟法的基礎知識。

(三)注意合理的時間安排,提高課堂利用率

案例分析法的運用更多的是為了提高課堂利用率,而不是成為主要的講解內容,所以教師在具體講解時還要注意時間安排的合理性,切勿使得案例繁復冗長,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致,反而更容易混淆不清。因此教師在準備案例時可以采取之前講解過的案例,學生充滿熟悉感,有效得提高了課堂利用效率,反而更容易促使學生理解學習新內容。比如教師在講解《反不正當競爭法》時,可以給學生講述關于美國杜邦公司北京國網信息有限責任公司計算機網絡域名侵權糾紛案,先給學生布置成預習作業,讓學生自己上網搜查相關內容,搞清楚此案的種種糾紛及其緣由,以及所涉及的相關法律條文等。在學生預習之后再進行課堂內容的講解時則相對應的減少了時間成本,這樣教師就可以直接進行對該案例與《反不正當競爭法》相關內容的講解,從而將課堂時間高效的應用于案例分析上,增加了學生的理解程度,提高了課堂時間利用率。因此案例分析法的應用必須要注意時間的合理安排,將案例講解時間把握在1:1的節奏上最為合適,從而加深對經濟法的主要了解。

(四)運用模擬法庭的形式,增強案例分析教學的目的性

在學習經濟法中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時,教師可以利用模擬法庭的形式開展教學,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法律的公正與神圣不可侵犯。比如很多餐飲業在營業期間巧立名目亂收費,尤其是餐具的使用會有服務人員惡意隱瞞其需要收費,給消費者造成錯誤認知,而在最后結賬時才真正予以告知,這無疑欺騙了消費者的知情權,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以此案例作為模擬法庭的練習,讓學生真正從課本中超脫出來,按照開庭審理的各個環節有效進行,包括當事人陳述、傳喚證人、出示證物、宣讀對證人證物的鑒定意見、法庭辯論以及最后的結案陳詞,讓學生清楚掌握案件審理的流程,學會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等在實際生活中真正遇到這種現象時,可以采取拒絕買單或者撥打12315進行投訴,以確保自己的合法權益的最大化實現,這樣才是引導學生運用案例分析法進行教學使用的最高要求。以上就是經濟法基礎課程中的主要精髓,學生在理解經濟法的宏觀概念后才能更好地進行經濟法內容的學習,尤其是作為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而言,在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后就更加容易系統的學習。

四、對經濟法課程中案例分析教學方法的完善建議

(一)案例分析注意與時俱進

法律條文隨著市場的變化發展而不斷制定更新,所以有很多案件在新的法律頒布之后就不會構成犯罪事實,這在《刑法》中非常多見。因此教師在準備教學案例時也要注意與時俱進,不斷變化,防止陳舊案例不能引起學生關注的同時還達到物極必反的效果,不利于學生的整體學習。尤其是涉及法條變更的相關案例,教師必須要注意正確引導學生的思考模式,讓學生明確二者的區別。

(二)案例分析注意教學設計

在運用案例分析法教學方法時注意教學設計,可以采用比較有名的案例引導學生自行分析總結,比如“三鹿奶粉”事件,可以將全班學生進行分組,奶粉生產商、奶粉銷售商和奶粉消費者等,讓學生自己利用互聯網平臺查閱相關資料,進行自主學習的模式。這樣在進行模擬法庭的訓練時,更加具有充分性和思想性。教師在學生理解準備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指導,有利于增加學生的理解深度。

(三)案例分析注意考核標準

教師在運用案例分析法進行教學后注意對學生進行考核標準的總結。這不同于考試的考核標準,只是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個具體針對性的評價,比如在模擬法庭練習之后,對學生扮演的角色有個統一的點評,尤其是作為辯護人的發言陳述,哪里準備得不夠充分,怎樣表述能使事實更具有信服力,運用哪些法律法條能夠更加佐證這一觀點等,對學生的考核標準以引導鼓勵型為主,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加肯定自己、充實自己,進而增加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會意程度。綜上所述,經濟法的內容廣博而復雜,運用案例分析法應用于經濟法教學中能夠最大程度的幫助學生分析理解,以至于將所學內容進行內化吸收,對于學生日后踏入社會具有重要的指導性意義。

參考文獻:

[1]唐淑艷.“混合式教學”在經濟法教學過程中的應用探討[J].時代金融.2015(20)

[2]呂繼妍.翻轉課堂模式在經濟法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5(23)

篇(9)

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陣地,在當前新課改深入發展的階段,課堂教學評價已成為理論和實踐者乃至整個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也是落實教學理念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為什么要進行評價?評價應該發揮怎樣的功能?這是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

評價到底是什么,至今仍缺少統一的認識和界定。20世紀30年代,泰勒提出:“評價在本質上是一個確定課程與教學計劃實際達到教育目標的程度過程。”本文所說的課堂教學中學生數學學習評價,是指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促進學生學習和改善教師教學而實施的,對學生學習過程與結果的評價。[1]

1.教學中學生評價情感性處理策略的認識

對學生進行評價的目的是全面考查學生的數學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知識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

最近筆者閱讀了上海師范學院盧家楣教授撰寫的《以情優教》一書,該書以教育科學規劃“九五”教育部重點課題《從情感維度系統優化中學教學研究》的研究成果為基礎,從四個層面上論述了基于情感維度的教學策略。在此基礎上,筆者結合學生學習的特點,聯系自己的教學實際,深感數學教學要適應新時期要求,做到與時俱進。

所謂教學評價的情感性處理,是指教師從情感維度著眼對教學評價進行優化處理,使教學評價在對學生教學中的反應作出認知反饋的同時還給予情感上的影響,以充分發揮教學評價在情感方面的積極作用。[2]

2.教學案例分析

下面通過教學案例來闡明情感性學生評價策略在教學中的運用。

案例:集合的表示方法。

教師A與教師B是我校兩位青年教師,分別任教于高二年級的兩個平行班,兩個班的學生學習情況基本相同。下面是兩位教師講授同一內容的教學片斷。

從上面兩位教師的教學片斷分析,可以看出教師A與B的課堂教學的不同之處:

同一授課內容,教師A與教師B的課堂教學表現出不同的教學評價觀念,教師A比較注重認知性知識的傳授,缺乏與學生情感的交流;而教師B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運用了情感性的積極評價、特色性評價、主體性評價、象征性評價策略,注重激勵學生學習的情感,在每位學生回答完之后,教師都給予鼓勵性評價,如“你說得很好”等。這種鼓勵的話語能使學生產生愉悅和自信,產生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3.對數學課堂教學評價的幾點思考

3.1 評價不僅要關注認知,更要關注情感。

關注學生的認知能力曾經是評價學生發展的重要指標,人們真正關注的是學生認知性目標的掌握,是教師教學設計的完美。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僅僅掌握知識與技能已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于是在學習評價中關注認知的同時,人們開始關注個體發展的其他方面,如積極的學習態度、合作與溝通能力,以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因此,課堂教學不僅要從認知維度評價學生,更要從情感維度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

3.2 評價主體不僅是教師,更是學生主體。

傳統的數學教學,教師是唯一的評價主體。而新課程的改革,使評價主體趨向多元化,不僅教師是評價主體,學生也是評價主體,讓學生參與評價過程和評價結果的分析,有助于學生通過自我評價提高自主意識、反思能力,也就是新課程所強調的通過“替代性強化和自我強化”,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動機。例如生B對生A的評價。

3.3 評價需要激勵性評價,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評價時,要從鼓勵的角度出發,充分給予學生以積極的評價,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著重指出其身上能區別于他人的特點和優點,使學生產生一種真正被老師重視的情感體驗,從而提高其自尊和自信水平。也可以采用象征性的刺激物來強化學生的正確反應,以增強其積極情感體驗的強度。

篇(10)

所謂西方經濟學本土化案例教學,是指在西方經濟學案例教學的過程中,增加符合我國市場經濟發展國情的案例內容、方式等方面的基本內容,在實踐教學中,西方經濟學本土化案例教學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西方經濟學的學科特點決定了案例教學的本土化

西方經濟學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學科,當前,我國高校西方經濟學案例教學中使用的案例、教材大都來自于西方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典型案例,嚴重脫離了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現實,因此,有必要在西方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進一步加強案例教學的本土化,從理論、方法、實踐等各個方面對其加以改造,從而使該專業學生在畢業后能夠更好地服務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實踐。

 (二)西方經濟學本土化案例教學符合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實踐的客觀需要

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實踐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在二十多年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我們積累了大量的寶貴的經驗,也遭遇了許多重大的挫折和教訓,可以說,我國二十多年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為我國西方經濟學案例教學提供了大量的外部素材,在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地位已經獲世界許多國家承認的大背景下,西方經濟學案例教學本土化的條件已經相當成熟,這要求我國高校西方經濟學案例教學必須進一步加快本土化步伐,從而為提高高素質的應用型經濟類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上一篇: 舞蹈在音樂教學中的作用 下一篇: 物流市場行業分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欧美视频 | 五月天AV电影在线播放 | 亚洲欧美日韩v在线观看不卡 | 日韩在线猛人视频 |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高清 | 一本大道在线播放欧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