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30 16:38:3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地理教學思想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認真研讀了地理課程標準及教學用書,發現每節課基本上都有思想教育的內容,有些比較明顯,教學時只需略加點撥,學生便心領神會;但有些思想教育內容,需要深入挖掘、仔細分析,教師應恰如其分地向學生闡明其思想教育的豐富內涵。
在教學過程中應突出愛國主義教育和國情教育。如在學習新課標的八年級地理教材上冊第三章“自然資源”時,知道我國自然資源總量豐富,但由于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所以國土面積位居世界第三位,人均量卻小等內容后,通過分析、計算、比較,使學生了解這些國情,既要激發學生的愛情熱情,又要初步確立合理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料的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養成珍惜和節約自然資源的行為習慣。更需要與當代中國建設的“資源節約型社會”相聯系,使學生進一步樹立正確的資源觀,培養學生節約資源,保護資源的意識,在生活中養成節約的良好習慣,并堅決與浪費資源的行為作斗爭。樹立“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思想,通過詩詞、圖片等手段,歌頌祖國山河美,使學生明確地理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培養學生了解祖國、熱愛祖國的情感。培養學生分析地理事物與人類生產生活關系的能力,樹立因地制宜、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基本地理理念。
一、新時期地理思想教育的特點
1.時代性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在創造現代文明的同時,也對環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環境與發展成為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兩大主題,人類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關注自己身邊的環境。如何協調人地關系,以保證人口、資源、環境與社會可持續發展已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主旋律。這一時代背景正好為地理思想教育提供了最佳的時機和廣闊的空間。因此,新時期地理思想教育適應時展的潮流,表現出鮮明的時代特性。
2.全球性生態環境破壞、全球氣候變化是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問題。因此,新時期地理思想教育也具有鮮明的全球性特點。第27屆國際地理大會通過的《地理教育國際》,把增強環境意識作為當今地理教育的最主要內容。許多國家在地理教科書中更加突出了環境教育的內容,并著手進行地理教育的國際合作。例如:目前正在實施的全球環境教育計劃,旨在促進世界各國的青少年都來關心人類唯一的家園——地球,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保護地球環境。這項計劃通過國際互聯網絡實現,我們只要借助這個網,就可以在計算機屏幕前獲得全球環境狀況的信息,也可以把我們自己的觀測數據輸入計算機,傳送到世界各地。我國已加入到全球環境教育計劃之中,準備在每個省會城市選擇一所中學作為實施這一計劃的基地,藉以向全國的中學生進行環境教育。
二、新時期地理思想教育的內容
傳統的地理思想教育主要包括國情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等內容,這些都應繼續堅持和發揚光大。在現階段,為適應地理思想教育的新特點,在教育內容上應側重于以下三個方面:
1.可持續發展戰略長期以來,由于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導致環境不斷惡化,資源日益匱乏。如何協調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保持資源的永續利用,成為當今人類面臨的、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1992年巴西里約熱內盧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了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21世紀議程》,明確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即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不應以犧牲地球環境和資源為代價,不應只顧眼前利益,而不考慮子孫后代的生存需要,而必須正確處理好人類—環境—發展之間的關系,保護好生態環境,珍惜和愛護人類唯一的家園——地球,走可持續發展之路。《21世紀議程》現已成為世界各國的行動綱領,成為各國人民的共識。廣大中學生作為祖國跨世紀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樹立起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觀念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可持續發展是地理學研究的優勢領域,在地理思想教育中貫穿這一戰略思想,比其他學科更具優越性。
2.“一國兩制”偉大構想愛國主義教育歷來是地理思想教育的重要內容。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繼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特別是充分利用''97這一世紀盛事,更加激發學生們的愛國熱情,洗雪中華民族百年恥辱,振奮民族精神,將來報效祖國。同時,要大力宣傳“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讓學生深信,隨著香港和澳門問題的圓滿解決,也必將最終解決,祖國統一大業一定能夠實現。
3.改革開放與市場經濟體制實踐證明,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中國經濟必須走向世界,融入到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之中,與世界經濟接軌,開展國際合作,參與國際競爭,才能不斷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應結合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教學,講清楚由于自然、社會和歷史等原因,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只有實行經濟互補,才能使各方受益。同樣,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也存在差異。因此,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要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發揮地區優勢,加強區間聯系,實現自然、人文資源的優化組合和配置。
三、新時期地理思想教育的實施
針對新時期地理思想教育的特點和內容,我們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對學生實施思想教育。
環保道德意識是社會歷史條件和環境條件下,由環境價值觀影響、約束人們環境行為的思想規范。環保道德意識是環境教育的重要內容,要樹立保護環境光榮、損害環境可恥的道德觀念,明確人類對環境所負有的道德責任。人的世界觀的形成,價值觀念的建立,大都在中學階段開始形成。中學生環保道德意識的形成,環保觀念的建立非常重要。地理教學在這方面的教育功能有著不可替代的獨特性。教師在地理課上,運用環保案例進行教學,可以自然喚醒學生的環保道德意識,學生會從內心感嘆環境美好、祖國河山壯麗,激發學生愛國情懷的同時,可以將祖國地理狀況與水流量逐漸減少,湖水逐漸被污染、許多景觀不如從前秀美,泥沙逐年增多等,讓學生感到環保的重要性、主動樹立環保道德觀念。只有受到這樣的教化,從而樹立正確的環保意識。引導學生一切從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出發,愛護地球,做到保護環境,造福人類。使學生立志將來為環保事業做貢獻,讓學生在積極的環保教育中提高環保道德責任感,發展對環保生活的理想和愿望,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二、研究地理教材中環保思想的素材
我國大部分中學中使用的是全國統一的教材,沒有專門的環保課,因此教育滲透的方法是進行環保教育的主渠道。即在不改變現有課程配置體系的前提下,適當的將地理教材中體現環保的科學知識的思想向學生滲透。在地理教學課程中,基于忠實于教材的原則,又充分探索教程中環保教育的要素,多搜尋整理與環保方面相關的內容和資料等,我們發現許多關于環保教育的素材,教師在傳授地理知識的同時,應注意發揮教材本身的優勢,滲透環保教育思想。如在講授“中國地形特征”這個知識點后,可以聯系當前我國水土資源流失等問題,增加保護植被和水資源等知識。引導學生了解我國環境問題,介紹我國環境污染的現狀和解決的方式,引起學生對環境保護的重視。還可以在介紹一些地理基礎知識的概念時,不僅講解其基本含義,滲透環保教育是順理成章的事。只要這些地理名詞與環境教育相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引申幾句話點到環境教育即可,這也能使學生感受到環保教育,體會出保護環境是迫在眉睫的大事,是每個人的義務和責任。這樣將環保教育思想潛移默化地滲透進來,取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一、中學地理教學中地理思想方法的研究現狀
1.中學地理教學中的地理思想方法類型基本確定
根據文獻分析,關于中學地理課程中地理思想與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地理教育國際》中指出,地理學科圍繞研究對象,逐漸形成了關于位置和分布、地方、人與環境的關系、空間相互作用、區域等核心概念的基本觀念和法則,[1]包括:
空間觀念。涵蓋區位論,區域差異,因地制宜等基本原理、觀點,蘊含著空間定位、空間相互作用與聯系、將世界組成不同區域加以認識、地理環境差異與因地制宜等思想方法。
系統綜合的觀念。涵蓋系統觀、全球觀等基本原理、觀點,蘊含地理環境整體性、人地關系等思想方法。
動態觀念。涵蓋不同時間尺度和空間尺度的發展變化觀,蘊含地理過程、時空關聯等思想方法。
可持續發展觀念。蘊含人地關系的思想方法,其中“人對地”的影響中包括環境觀、全球觀、資源觀、人口觀等一些觀點。
第二種觀點,在《中學地理素養教育》一書中,袁孝亭教授從地理學家的倡導和地理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國際地理教育發展趨勢的角度分析,認為基礎地理教育階段包含的地理思想方法有:[2]基礎地理教育階段應把人地協調觀點、可持續發展觀點、空間觀點、因地制宜觀點作為地理觀點教育的重點;中學地理教學中科學方法教育的基本內容應主要包括地理觀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地理比較、地理分析與綜合、地理歸納與演繹等方法。
第三種觀點,《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出“地理課程引導學生從地理的視角思考問題”。“地理視角”即從地理學的角度看待問題和思考問題。[3]
(1)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中,與“地理視角”有關的知識主要包括人與環境相互影響的觀念、因地制宜的觀念、初步的環境倫理觀念、可持續發展觀念、全球化觀念等。
(2)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過程與方法”目標強調地理事物“形成”、地理特征“歸納”、地理成因“分析”、地理規律“理解”的過程與方法,其中包含著豐富的地理方法,例如歸納地理特征,包括運用地圖發現地理特征、運用比較法概括地理特征等。
筆者認為以上三種觀點基本上概括了中學地理教學中的主要地理思想方法,只是需要概括得再全面些,重點突出人地協調觀、可持續發展觀等地理思想,特別強調地圖法、野外考察法等傳統地理方法,增添GIS、GPS、RS等新技術新方法,同時新的地理課程改革也特別關注地理信息技術對地理課程產生的深遠影響。
2.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學研究初步展開
(1)理論研究
袁孝亭教授在《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地理課程與教學研究》一文中,指出真正意義上的地理課程與教學研究,應當是基于地理學科的、以地理思想方法為主要依據的研究。并從三個方面說明了如何基于地理思想方法進行地理課程與教學研究:首先是依據地理思想方法,提出具有基礎意義的地理課程與教學問題;其次是依據地理思想方法,探究地理課程與教學的基本教學策略;再次是提出給予地理思想方法開展地理課程與教學研究的“技術路線”。[4]筆者通過分析發現,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地理課程與教學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需要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2)地理思想方法體現研究
洪婷從目標體系、地理教材、學習方式、形成性評價等方面論述了地理“過程與方法”目標的體現策略。[5]陳啟洪提出高中地理教學要體現地理學思想,并把地理學思想劃分為可持續發展觀、人地關系、綜合性、地域性、系統性等。[6]崔準依據地理學的基本思想,把中學地理教學內容歸納為七個板塊(定位問題、圖像問題、區域分析方法、物質運動和分布、整體性和差異性、區位論、人地關系論)。[7]龐艷輝深入系統地分析了人教版高中教材《地理1》的地理思想與方法,認為《地理1》中體現了四類12種地理思想和三類13種地理方法。[8]分析教材中地理思想方法的體現情況,是一個新的研究視角,需要研究者的不斷努力。
(3)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學設計研究
張素娟認為“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從觀念性知識——原理性——事實性知識‘自上而下’梳理和解析教學內容,教學時再‘自下而上’幫助學生在事實和材料基礎上提煉觀念性認識,在具體知識和技能學習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提升概括,構建學科觀念和學科思想方法”,并設計了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兩個案例:“高中地理必修模塊‘洋流’”“高中地理必修三人教版教材‘資源的跨區域調配——以我國的西氣東輸為例’”。[9]褚麗娟運用案例設計法,設計了地理科學方法培養的案例教學設計和地理觀點培養的案例教學設計。[10]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學設計還處于起始階段,需要更多的人來參與。
(4)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學模式研究
基于學科思想方法整合學科教學必須改變以往學科教學中“部分—部分—整體”的知識組建和建構方式,代之以“整體—部分—整體”的教學模式,首先是從整體上幫助學生感知和了解各冊教材的內容,并以其中蘊含的學科思想方法作為核心歸納和概括各冊教材內容的知識結構,然后以學科教材的單元為基本單位實施整體性教學。[11]徐寶芳教授在“地理雙動兩案”教學模式中,也強調對學生進行地理思想方法的教育,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12]“地理雙動兩案”教學模式在教學方法思想中,強調地理思維方法,突出了地理學科思想與方法;從學案和教案的內容和形式來看,無論兩案中的地圖,還是圖表、景觀等,都蘊含著豐富的地理思想方法。教學有模, 教無定模,至于哪種教學模式才能促進有效教學,需要廣大師生在實踐中繼續探索。
(5)地理思想方法的培養途徑研究
有關地理思維方面的文章較多,尤其以空間思維培養方面的最多。如袁孝亭主張在教學有關空間位置、空間分布等內容時,可利用空間形狀、空間大小、距離等空間要素發展其地理空間思維;[13]代澤斌強調在區域地理復習中,應通過區域[ ]地圖訓練、區域對比訓練培養學生的地理空間思維能力;[14]龔倩認為“地理空間思維是地理學科獨特的思維方式之一,這就要求地理教學應以建立地理空間概念為先導,明確地理空間思維的內涵、特征、組成及其影響因素,進而培養學生地理空間思維能力”[15]。筆者通過對文獻分析發現:關于如何培養學生的地理方法的文章較少,缺少系統介紹培養學生地理思想方法的文章。
二、中學地理教學中地理思想方法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
1.中學地理教學中地理思想方法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
袁孝亭教授在《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地理課程與教學研究》一文中,指出非常有必要將地理思想方法作為地理教學理論研究對象的“基本單位”,并注重由地理思想方法推演開去,提出基于學科的重要研究課題,總結提煉有關地理課程與教學的策略、原理,以此構建地理教學的理論體系。[4]但是這僅僅是一個起點,如何總結梳理地理思想方法的內容;如何分析地理思想方法中所蘊含的地理教學原理;如何檢驗出地理教學原理的實際效果、運用策略等都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
2.中學地理教學中地理思想方法研究意識和力量薄弱
受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大部分的中學地理教師仍然堅持知識本位的思想,注重知識與技能的培養,而對于其中所蘊含的地理思想方法卻很少顧及。雖然地理教師和學生已潛移默化的運用著某些地理方法,但自覺地將地理研究方法轉化為地理教學方法的意識還不強,有關地理學家思想與方法轉化為地理教學思想方法的文章還鳳毛麟角,僅發現高建軍所作《赫特納地理教育思想評介》一文。[16]通過文獻查閱發現,研究中學地理思想方法的文章還比較少。筆者通過中國知網,采用“模糊搜索”方式,搜索關鍵詞“地理思想方法”從1972~2012年的文章,僅發現20篇;而當通過中國知網,采用“精確搜索”方式,搜索關鍵詞“數學思想方法”從1972~2012年的文章,卻發現2265篇。這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理思想方法研究力量的薄弱。
3.中學地理教學中地理思想方法研究比例失調
從研究力量來看,中學地理教學中地理思想方法研究主要集中在東北師范大學,而國內其他師范院校很少涉及這方面的研究。從中學教材中地理思想方法研究來看,只有龐艷輝系統研究了人教版高中《地理1》中的地理思想與方法[8],而《地理2》和《地理3》中的地理思想方法系統研究還處于空白狀態,顯示出一種重自然地理學思想與方法,輕人文地理學思想與方法的狀況。這與當代地理學中自然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融合的發展趨勢不符。從地理思想方法的內容研究來看,當前研究主要集中人地關系思想、空間觀念、可持續發展思想等方面,其他地理學思想方法較少涉及。如在搜集近五年的文獻中,有關地理計量思想方法的文章,僅發現了金光澤的《計量思想——高考地理試題所反映出的地學思維和方法》一文。[17]
4.中學地理教學中地理思想方法內容研究有待深化
關于中學地理課程中的地理思想,人們容易聯想到人地關系、因地制宜、空間觀念、可持續發展思想等;關于中學地理課程中的地理方法,人們也很容易想到地圖法、野外考察法、綜合分析法、歸納法、演繹法等。但是具體到某一地理思想具體包含那些內容,在教材中是如何體現的,往往不得而知;在解決某一地理問題時,是僅用一種地理方法,還是多種地理方法的綜合運用,都有待進一步探討。例如,蔣黎莉對人地關系思想進行了深入研究,并把人地關系的內容要點概括為客觀關系、動態關系、辯證關系和區域性關系,提出了人地關系思想在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書中的改進策略[18],這對于準確把握人地關系思想具有重要意義。龐艷輝系統分析了人教版高中《地理1》的地理思想與方法[8]。筆者認為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地理教材中地理思想方法,因為教材是“教”和“學”的主要工具,高質量的地理教材可以將地理思想方法巧妙地滲透其中。因此,要深入挖掘地理教材這方面的內容,以便更好地發揮地理教材的作用。
三、幾點建議
1.提高地理思想方法研究意識,構建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學理論體系
構建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學理論體系是地理教學的需要,把地理最精髓的、最本質的思想通過教師的理解和設計讓學生來感悟,是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學生地理學科思想的形成,對于完善知識結構,形成符合地理學科特點的思維方法,解決地理問題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學科知識、學科能力、學科思想是學科體系的三個要素,而學科思想是一個學科的靈魂。[19]通過培養學科思想和方法,可以增強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地理新課標也非常重視學生地理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這些能力的核心就是地理問題的發現與提出、地理問題的探究與解決,地理成果的表達與交流,而這正是地理研究方法的體現。地理思想方法教育可以滿足這些能力的培養。因此,需要開展地理思想方法的內容研究、教學過程研究和教學評價研究等工作。在研究的基礎上,逐步重視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學作用,發揮地理學科應有的教育價值。
2.準確把握地理思想方法的內容,體現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學價值
地理思想方法蘊含著豐富的內容,如何準確把握地理思想方法的內涵,注重地理思想方法對地理教學的啟示,對于形成學生的地理思維非常重要。因此應準確把握地理思想方法內容,加強地理思想方法理論方面的研究,在教學中致力于貫[ ]徹地理思想與方法。比如,地理學的基本思想方法之一,就是“根據其空間的差別性,根據空間劃分為大陸、地區、地方和地點來理解地表”。[20]學生學習了地理,應該對區域的尺度的大小有一種敏感性,懂得劃分不同的區域,是認識地球環境復雜性的一種方法,在教學中應當教會學生運用這種方法認識所學的地方。又如:關注地理事物和現象組成要素的分布、組合和它們之間的空間關系是一項重要的地理思想方法。[21]按照這一地理思想方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將地理事物和現象置于一定的空間范圍內,分析其中的地理要素的分布、組合及其普遍存在的空間關系,讓學生區分主導因素,進而把握區域的地理特征。這些都是地理思想方法在教學中的應用實例,準確把握地理思想方法的內容及其對地理教學的啟發,是探究地理課程與教學的基本策略。
在初中地理學科中滲透法制教育,既豐富了教學的內容,又加強了學生的法制教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需要,是培養中學生學會利用法律保護合法權利,明確作為社會成員必備的社會責任,了解公民應盡的義務,增強學生的守法意識。
一、樹立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理念
通過多種途徑與方法把初中地理教學內容與法律法規恰當地、有機地組織起來,在地理課堂教學信息流的傳遞中把知識的傳授與現實法律法規以適合的形式鏈接起來,通過長期的潛移默化的法制滲透,逐步提升學生對法律法規的認知度,在思想上促進學生法律意識的增強和法律素養的提高。在地理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可以讓學生明白任何一個健康有序的環境都離不開法制規范的約束。什么是法律所允許的,什么是法律不允許的,學生在學習中對照自己的生活經驗獲得直觀的價值判斷體驗,逐步將法律的價值判斷內化為自身言行的道德訴求。
二、選擇合適的法制教育時機
初中地理教學過程十分注重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這種互動交流的活動中,蘊含著法制教育的良好時機。課堂教學中,選擇好滲透的時機,在最適當的時間以最合理的方式進行法制教育,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對于滲透時機的選擇,有賴于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進行精心的教學設計,對法制滲透內容的理解,并考慮到課堂教學進程以及課堂可能出的突發狀況,有備而為,信手捻來,適時滲透。
如讓學生真正接受“計劃生育”這一國家人口政策,就應該讓學生知道人多產生的負面影響。如:可放映非洲在自然條件和科技水平有限的情況下,人口快速增長,使整個大陸發生大面積饑餓后的慘景;也可以是中國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在人口擁擠、車輛眾多的情況下,給交通、市政管理、環境等都造成很大負擔的視頻。但有一次地理課上,我剛放到人多會造成很多負面影響的視頻時,突然一個同學站起來說:我覺得國家應該杜絕生小孩幾年,我問:那你覺得該杜絕幾年好呢?他居然說二十年,這樣就可以少生兩億人。全班大多數同學很奇怪的看著他。這是一個很好的展開機會,就布置了“國家應該杜絕育齡期的人二十年不生育嗎”的問題,教室里炸開鍋似的討論開了,某生說:要讓一個正值生育期的人20年不生孩子,這和國家“以人為本”的提法相符嗎?另一個說如果真的20年不出生小孩子,那國家各方面人才都會遇上青黃不接的現象。有的說:“不要說這樣,你看現在的很多西歐發達國家只是增長緩慢點,就出現了勞動力短缺,不得不向其他國家的勞動力開啟了移民綠燈”。總結:《中國人民共和國人口和計劃生育法》第三章的第十七條規定“公民有生育的權利”,要真讓一個正值生育期的男女20年不生孩子,有些將錯過了生育孩子的機會,相當于國家剝奪了這部分人的生育權利。所以國家提的是“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人口的增長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
三、選擇合適的法制滲透方式
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合理、有效地進行法制教育,涉及到法制滲透方式的選擇問題。講解、啟發聯想、案例剖析、討論交流、游戲互動、情景再現等,各種滲透方式各有利弊。教師的教學智慧在法制滲透教育中體現在選擇最能調動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廣泛參與,能引起學生共鳴的滲透方式,與教學內容融為一體,潤物無聲,在學生的主動參與中達到法制滲透教育的目的。
比如可以在游戲中滲透。游戲能有效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當學生對所學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有著強烈的求知欲時,就能主動進行學習。另外,學生在積極參與游戲的過程中,加強了組織和紀律觀念,培養了合作意識和集體主義榮譽感。也可以在案例中滲透。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列舉現實生活中的實例的形式,讓學生討論分析,最后明辨是非,掌握法律知識。
數學思想方法的種類和分類方式,各家說法不一。本文主要選取了中學數學中常用的五種一般數學思想方法,分別探究了這五種不同數學思想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符號是描述數學研究對象的語言,集合是數學研究對象的形式表述,數形結合是數學兩種基本研究對象之間的轉換,分類體現了具體研究對象之間的異同與關系,邏輯推理是數學論證的基本方法。
一、符號思想
符號思想的實質是通過建立某種對應,實現從感性到理性的轉換。符號的抽象程度和創造水平的高低差異直觀影響學科的發展方向與速度;表達符號的不同也是對一門學科水平的反映。在地理學科中,我們可以借鑒數學學科的基本語言和符號思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我們可以直接使用這些數學語言和符號,使地理學科的“理”性表達得更為簡潔、科學,例如:正午太陽高度的公式:H=90°δ-?漬。滿足了地理學,從定性的分析到定量的計算,公式的總結性表述,可以揭示地理事物的普遍規律,讓學生可以更精確、概括性地認識地理現象。
其次,也可以借鑒數學語言和符號思想,發揚地理學科語言和符號,從而確立地理學科的獨特地位。地理符號主要運用于地圖教學。地圖符號的建立需要嚴格的定義,要注重符號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地圖上的符號大致可分為顏色符號、事物標志符號、文字符號和線柱符號。這些各種不同的符號,就是我們地理學科的形式化語言。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廣泛地使用學科語言,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熏陶,增強其對地理學科的歸屬感。
最后,素質教育的教學目標有三個維度,在知識的傳遞過程中,主要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價值觀的建立,這些目標可以通過地理學科符號來實現。地理符號除了教學中的狹義地圖符號外,更包括人類長期以來的活動作用于環境的地理印記。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我們的祖先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和堅韌的毅力,不斷同周圍的地理環境相適應,并且改造地理環境,留下了人類活動的偉大印記,如天壇、長城、故宮、泰山等。這些改造自然的活動,不僅對地理環境進行了和諧的改造,而且將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意識深深地浸染于其作用的地理印記之中,也就創造了具有豐富民族文化精神的地理符號。在地理教學中,對這些地理符號進行講解時,一方面要讓學生明白它們作為一些地理分界線或是特殊城市地理布局的知識含義;另一方面要讓學生明白,地理符號是作為一種民族文化的載體,成為一種文化象征和文化精神。
綜上可見地理符號在地理教學中的重要意義,因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滲透地理學科的符號思想,讓學生可以通過一種符號,認識一門學科,學會使用地理學科語言,并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集合論思想方法
人類關于集合的認識,一直都有一個很樸素的觀念:把某類對象按照一定標準放在一起作為討論范圍。集合論思想方法就是指,運用集合論的語言和符號描述研究對象以及對象之間的關系,然后分析并解決問題的方法。集合論作為數學語言十分簡單,數學概念都可以看做是集合,可以用集合論的語言來表述數學概念。
在地理教學中,集合論思想的應用對地理學科整體性把握更具優勢;集合論的語言也可對地理概念進行簡化;對于地理試題的解題方面,集合論的思想也將起到指導作用。
1.從集合論的高度概括中學地理內容,能更好地從整體上把握中學地理的研究對象
地理學起到的作用主要就是溝通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橋梁作用,高中地理中必修一主要是自然地理學,必修二為人文地理學;自然地理中主要是根據地球的圈層結構,對課本進行編排;人文地理中主要是研究人口、人類的聚居地(城市)、人類生產生活(工業、農業)、對人類活動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交通)等。通過集合可以很好地表示高中地理的研究對象,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高中地理知識。
例如:
2.用集合論的語言表述有關概念更為簡潔
地理中的專業概念較為繁多,很多概念在內涵上存在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也有需要按照一定準則進行分類劃分,借助集合的思想來表達地理中的概念,使抽象繁瑣的語言表達顯得更直觀、形象,也更具有科學性。
例如:天體系統層次,用語言表達為地球所處的天體系統,按從低到高的級別,依次為地月系、太陽系、銀河星和總星系。看起來很繁瑣,借助集合知識表述為: 3.集合論的思想方法對解題的指導作用
運用集合論的思想對地理試題中的很多數學問題有著指導作用,以集合為工具,可將地理中涉及的幾何、代數、三角等綜合問題用幾何形式表示出來,并提出解題思路。
案例一:地理概念
(1)從屬關系:如,能源、一次能源、常規能源;土地資源、土壤資源、耕地資源。
(2)包含并列關系:如,降水、降雨、降雪;鋒、暖鋒、冷鋒、準靜止鋒;淡水與各種陸地淡水資源。
(3)交叉關系:如,可再生能源、新能源、二次能源;自然資源、礦產資源、能源。
(4)排斥關系的概念:如,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
三、數形結合思想方法
地理學科最初的含義就是地圖學,因此地理學科對圖形的使用是普遍存在的,很多地理事物、地理現象和地理規律都是可以通過“數”與“形”歸納其本質屬性的;其次,地理學科內容具有系統性,知識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應用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可以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結合地理學科特色,可以發展地理空間思維能力;數形結合思想方法的應用也可以使學生的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能力得到提高,多種思維的互相促進,對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掌握知識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對學生的綜合能力有較大提高,還能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數形結合思想方法在地理學中應用的主要內容有:
(1)通過給出的圖表,建立適當的代數模型;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一中給出了太陽黑子數隨時間的變化,通過圖可以得出太陽黑子與時間的變化規律,發現太陽黑子活動的周期性。
(2)運用幾何模型解答有關代數問題;例如時區和區時的計算,通過圖形可以直觀地看出世界不同地區所在的時區。
(3)與函數有關的幾何、代數綜合性問題;例如太陽高度角的計算,畫出太陽直射點所在位置,結合幾何與代數知識,可以很便捷地得出結果。
(4)以圖像形式呈現信息的應用性問題;例如自然界的水循環示意圖。
案例二:關于地球自轉的線速度,課本上只是說明了:地球自轉的線速度,因緯度的不同而有差異,那么學生該如何理解這種差異,即地球自轉的線速度隨緯度變化規律。
解:如圖所示,設地球赤道半徑為R,緯度為δ處自轉軌跡半徑為r。
線速度(v)=■
赤道處線速度為:v赤道=■;
緯度δ處線速度為:vδ=■
又r=R?cosδ
vδ=v赤道?cosδ
δ∈0°,90°,vδ隨δ的增大而減小,因而地球自轉的線速度隨緯度的增大而減小;且當δ=60°時,v60°=■v赤道,也就是緯度為60°時,其線速度為赤道地區的一半。
四、分類討論思想方法
分類討論是指當問題中所給出的對象不能進行綜合研究時,需要研究問題的對象按某個標準進行分類,然后每一類分別討論,最后根據各類結果進行綜合得到整個問題的答案,這種先進行分類再討論,把復雜問題“分而治之,逐個擊破”的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就是分類討論思想。這種思想體現了化整為零、逐個擊破,再積零為整的數學思想,反映了研究對象之間的內在規律,可以幫助學生總結歸納知識,提高學生思維的條理性和概括性。分類討論時需要注意的是:每次分類時必須按照統一標準;分類討論中的每一個部分要相互獨立;分類討論要注意層次,逐級進行分類,做到不重復、不遺漏。
地理作為綜合性學科,地理事物導致的地理現象成因復雜,一個地理現象往往是多方面因素綜合影響形成的結果,在分析地理現象時往往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這會給我們的思維增加難度,因而可以通過分類討論的思想,把復雜問題分化成多個簡單的小問題。
引起分類討論的因素較多,但常見的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
(1)根據概念、公式、定理進行分類討論;
(2)根據計算的要求進行分類討論;
(3)根據地圖的形狀或位置變化進行分類討論;
(4)當條件或結論開放時進行分類討論;
(5)當問題中條件較少,需通過分類來補充條件時進行分類討論。
例如,在講解三圈環流:
第一步:假設下墊面性質均一,地球不自轉、不公轉;地球的大氣環流形式為單圈環流。
第二步:去掉地球不自轉的假設;形成了基本的三圈環流模型。
第三步:去掉地球不公轉的假設;推導出了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第四步:去掉地球下墊面性質均一的條件;出現了氣壓中心。
案例三:“地球表面有適宜生命過程發生和發展的溫度條件。”
對于這句話的理解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從兩個方面去考慮:
(1)如果地球表面溫度過高,由于熱擾動太強,原子根本不能結合在一起,也就無法形成分子,更不用說復雜的生命物質。
(2)如果地表溫度太低,分子只能以晶體存在,生命物質也就無法形成。
五、邏輯推理思想方法
邏輯推理是根據已知的條件作出合乎邏輯的推斷,推出未知的判斷的一種思維方式。邏輯推理方式一般有三種:演繹、歸納和溯因。演繹推理主要是由前提得出必然的結論,由“前提”和“規則”推導出“結論”;歸納推理是從特殊到一般,借由大量的“前提”和“結論”所組成的例子來學習“規則”;溯因推理與演繹的過程相反,由“結論”和“規則”來支援“前提”,數學中常用的推理方式是演繹。在研究中,有學者發現中學生常用的證明和推理方法有:間接證明法和直接證明法;分析法和綜合法;對比法和類比法;歸納法和演繹法。
在地理教學中,地理邏輯推理思想就是借助地理知識的相關概念,依照邏輯的規律推斷出新的地理知識的思維活動。簡單來說,是指借助地理概念,通過推理和判斷,反映和揭示地理事物的內在聯系和本質屬性,從而獲得對地理現象的規律性認識。地理學主要研究各種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及其成因和變化,而地理事物是相互依賴、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因而在中學地理學習過程中,可結合學生已具備的地理知識基礎,運用邏輯推理的數學思想方法來研究諸多地理現象。
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在探討黃赤交角的變化對地球上五帶的變化,教師可用邏輯推理的思想方法來講解:
{目前黃赤交角:23°26′;南北回歸線緯度:23°26′;極圈緯度:66°34′}
?圯{南北回歸線緯度=黃赤交角,極圈的緯度=90°-黃赤交角}
?圯{黃赤交角變大}
?圯{回歸線緯度變高,極圈的緯度變低}
?圯{溫帶將縮小,熱帶和寒帶將擴大}
數學與地理起源相同,隨著兩個學科的發展日益壯大,學科之間可以相互借鑒、相互促進。地理學科橫跨自然與人文兩大領域,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借鑒其他學科的思想方法,其中數學作為科學的工具性學科,對所有自然科學學科都有促進意義,因而在地理教學中應用數學思想方法,一方面可以解決僅用地理知識難以處理的問題,對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發現地理現象、探究地理規律,都能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和創新性精神,從而培養符合素質教育要求和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綜合型人才與創新型人才。
本文舉例主要涉及高中地理的自然地理,有關人文地理中的很多問題也是可以用數學思想方法解決。當然,數學思想方法并非唯一的一種方式,也并非是最有效的方式。在學科教學中,還有其他學科的思想方法,教師也可以在地理教學中適當應用。各個學科的思想方法都是學科的精髓,學科間的相互借鑒、融會貫通,學科的綜合化是一種必然的趨勢,教師在這方面需要有敏銳的判斷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堅持德育為先。立德樹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把德育滲透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貫穿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各個方面。切實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構建大中小學有效銜接的德育體系,創新德育形式,豐富德育內容,不斷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中學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和具有廣泛聯系性的學科。中學地理課的科學內容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思想教育因素。通過中學地理教學,學生可以受到多方面的思想教育,以及道德教育和個性心理素質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高度的社會主義覺悟,良好的道德情操,以及文明健康的情趣。
一、高中地理教學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根據高中地理教學大綱的規定和高中地理的教學內容,結合高中學生的思想實際,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思想教育主要應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1.展現國情的愛國主義教育。
(1)中國地理國情。地理教學內容和手段對于我國的現實國情給予了很好的展示,她既包含優越的自然環境,又有多發性自然災害;既具有豐富的資源,又凸顯利用不盡合理,人均資源少,人口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突出。
(2)中國民族團結現狀。中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必須大團結。充分發揮少數民族地區及中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和沿邊地區的地緣優勢,促進民族的共同繁榮;經濟、文化較發達的地區或城市,有責任幫助目前經濟、文化相對后進的地區和民族,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3)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就。隨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不斷發展,我國綜合國力逐步增強,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我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地區之間發展還不平衡,共同富裕的道路還很長。要充分發揮地理環境的優勢,進一步實行改革、擴大開放,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要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高度重視與發展農業,加快發展基礎工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第三產業,擴大對外開放的地域,促進全國經濟布局的合理化,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我國的國際地位。
(4)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先輩們留下的優秀民族文化遺產和傳統值得我們很好地發揚光大,要以祖國的繁榮昌盛為己任,致力于祖國和家鄉建設。
2.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教育。
(1)辯證唯物主義地理觀。在地理教學中要運用辯證唯物的觀點看待人地觀、資源觀、人口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教育學生人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一方面要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滿足人們不斷提高的物質與精神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要保護有限的資源,保護人類生存的環境,搞好國土整治,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科學世界觀教育。時間和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基本形式。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事物的發展都具有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要遵循客觀規律,促進事物的發展。懂得科學技術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敢于抵制各種形式的封建迷信活動。
3.國際主義和全球觀念教育。
(1)“和平共處”的國際主義教育。要在改革開放中發展我國同世界各國人民的友好關系,尤其是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爭取有利的國際環境;要堅持我國政府一貫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反對國與國之間的霸權主義,反對侵略戰爭,保衛世界和平。
(2)保護地球的全球觀念教育。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地球村的概念已深入人心,環境問題、污染問題、海洋資源開發、外太空利用等都是人類的共同問題,要建立環境問題的全球觀念,增強關心與保護世界資源及環境的責任感,為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二、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體系
筆者所在高中學生水平參差不齊,感到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思想教育工作很重要。高中地理教學中思想教育的目標可從觀念、情感、意志行為三個方面衡量,根據高中地理教學的內容和特點,高中地理新教材注重深化人地關系,反映社會發展需要和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依據新大綱的要求,筆者認為可以大致從以下幾個方面實現目標。
一、以人地關系為主線進行國情教育
國情教育是向學生傳授有關自己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人口等方面的最基本情況,并以此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促其樹立建設祖國的堅定信念和信心。地理作為一門科學,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都是從自然與人文等諸多地理要素所反映的客觀事實出發,運用科學原理和方法進行論證。所以,進行國情教育要始終抓住人地關系這一主線。從地理角度認識國情,即認識我國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以及我國人地關系的基本狀況。在教學中,要始終貫穿反映人與環境的對立統一關系,良性循環與惡性循環的關系,以及如何正確解決這些矛盾等問題。在國情教育中,除了要遵循科學性原則、針對性原則、漸進性原則外,還要堅持以知國―愛國―報國為教學目標的正面教育,講清我國國情的優勢:遼闊的國土、壯麗的山川、富饒的物產、多樣的氣候,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日新月異的經濟建設……同時,要實事求是地讓學生認識到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均資源少,人口文化素質不高等國情劣勢。既使學生明確國情優勢,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感,又使他們了解國情劣勢,激發他們的憂患意識和責任心。通過教育活動,學生逐漸形成憂患意識與愛國情、責任感,樹立報國志。
二、在分析地理事物和現象中,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的思維方法
辯證唯物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研究自然科學的理論依據。辯證唯物主義是地理思想教育的思想基礎和方法。認識人類、資源、環境、社會與發展的辯證關系,能夠更好地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內容豐富、內涵深刻。在教學中,應加強以下觀點的教育:物質觀,教材中涉及的內容有“宇宙是物質的”、“大氣的物質組成”、“陸地環境的物質組成”、“自然資源的物質屬性”等;運動觀,教材中涉及的內容有“地球的運動”、“大氣的運動”、“海水的運動”、“陸地水的循環和轉化”、“地殼物質循環”、“生物循環”等;聯系觀,教材中涉及的內容有:“日、月、地三者的關系”、“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地理環境為人類提供資源”、“自然災害及其防御”、“工業、農業、交通和商業的區位選擇”、“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系”、“全球性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影響”等;發展觀,教材中涉及的內容有:“天體演化”、“氣象氣候變化”、“海陸變遷和地表形態的變化”、“工業、農業、交通、商貿、旅游等的發展”、“城市聚落的形成”、“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產生”等。自然地理的各章節普遍貫穿辯證唯物主義思想,這給教師挖掘教育點、抓住時機、畫龍點睛、培養學生用唯物辯證法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辯證思維的素質提供了良好契機。
三、以傳授知識為契機,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
把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掌握的基本規律與生產、生活實際相結合,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觀點和思想方法,是智能培養的需要,也是地理學科的重要內容。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把所講授的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及從電視、報紙等媒體中獲取的有關自然現象和生產活動信息相結合。比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每天都收看電視臺的天氣形勢預報和天氣預報,記錄下本地一個月以來每天的天氣預報內容,在講天氣時就可以利用天氣符號表示的“天氣圖”,讓學生說出圖中反映的天氣狀況,并說出天氣與日常生活、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商業活動的關系。在講課時,從感性到理性,既激發學生的興趣,又增強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培養良好的學風。以上三個內容是高中地理思想教育的總體目標,在每節課的教學中如何進行具體操作,教師還有必要將其深化細化為要素目標和課程目標,以保證各部分知識在各級目標的控制下,發揮應有的教育功能。
四、充分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完善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促進觀念的形成和情感的不斷加深
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特別是投影、錄像、計算機等現代化電教手段,有著直觀、生動、形象和感人等優點,因而它們不僅有利于地理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傳授,有利于智能的培養,而且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特別是在今天強調課堂教學是主渠道的情況下,它可以起到“請進來”解決學生不易“走出去”的作用。因此,充分運用現代化電教手段,開闊學生視野,提高他們的感性知識,對于加速和完善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促進學生正確思想觀念的形成和愛國主義情感的不斷加深,都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這種教學手段可以隨堂進行,也可以專題進行。
五、展現新時期地理課堂思想教育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單一的學科知識應很難對一些實際問題進行解決,這就使得能夠將多學科知識進行交叉運用的符合性人才,成為了社會急需的一種人力資源。在高中階段,地理學科有著知識內容豐富、課程結構復雜,學科綜合性強的特點,因此在高中教學過程中,地理教學成為了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因素。從高中地理教學現狀來看,數學思想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滲透,已經成為了地理教學的一種創新模式,因此我們有必要對數學思想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滲透問題進行探究。
1 地理學科與數學學科之間的關系
數學學科與地理學科之間的聯系,是數學思想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在研究數學思想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滲透問題的過程中,我們首先要對數學學科與地理學科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解。在徐建華所著的《現代地理學中的數學方法》中,地理學和數學中的幾何學被認為是同為研究地表問題的學科(在來自希臘文的西方文字中,幾何學有“測地術”的含義)[1]。從地理學科的發展來看,數學方法的運用,是解釋地理現象的發展內在機制和運動規律的重要因素,這就說明數學思想方法是促進地理研究發展的重要因素,從地理學的分支學科來看,氣象學、地質學和地震學等學科的發展,也離不開數學學科的幫助,因此學科與地理學科之間存在著一種密不可分的關系。數學學科與地理學科之間的關系就為數學思想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提供了便利條件。
2 高中地理教學中常用的數學思想方法
2.1 分類討論思想
分類討論思想主要指的是在某一問題不能通過統一標準進行一次性解決的情況下,通過對問題進行劃分,對劃分出的不同問題采用不同的對應方法進行處理的數學思想[2]。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這種數學思想也可以在地理教學中進行滲透,例如教師在講解地球運動這一知識點的過程中,教師會告訴學生,某地的經度數除以15,將結果四舍五入以后,取整所得的結果就是該地的時區。針對學生對計算時區過程中的四舍五入問題難以理解的現象,教師就可以通過對時區計算公式的余數問題進行分類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對這一問題進行理解。
2.2 歸納思想
歸納思想主要是通過對特殊例子進行分析,通過舍去非本質因素和次要因素的方式,從事物本質聯系中概括普遍性結論的方式[3]。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講解一些地理規律的過程中,就可以通過歸納思想的應用,引導學生對這些知識點進行學習,例如教師在講解晝夜長短的變化的過程中,就可以通過對春秋分日、夏至日和冬至日的全球晝長和正午太陽高度角之間的關系進行探究的方式,讓學生對晝夜長短問題進行歸納。
3 數學思想方法在地理課堂教學中的滲透途徑
通過對新的數學教學大綱進行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在獲取知識過程中產生的思維變化過程,成為了新數學教學大綱中較為重要的因素,這就表明學生對數學知識形成的理性認識過程,成為了教育界較為關注的一個問題。這樣,在地理知識的形成過程中,教師就應該通過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數學思想的方式,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消化理解。例如教師在講解自然地理環境差異性這一知識點的過程中,針對教材中提到的“由赤道到兩級的地域分異規律”這一問題,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自主觀察地球儀的方式,讓學生對由赤道到兩級的熱量差異進行了解,在對熱量差異進行了解以后,學生會發現,熱量差異是影響植被分布的重要因素。接下來,教師讓學生對既影響熱量變化又影響植被變化的因素進行分析,學生經過分析以后得出結論,氣候因素是影響熱量變化和植被分布的重要因素。在這一教學過程中,邏輯推理的數學思想在教學過程中得到了一定的滲透,通過這種思維方式的滲透,學生對由赤道到兩極的植被分布情況進行了充分的了解。這就表明數學思想的應用,是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的重要方式。除此以外,在解題思路的探索過程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數學思想方法進行滲透。
4 數學思想方法在地理教學滲透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教師的知識儲備是影響數學思想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滲透的重要因素,因此數學思想方法調查滲透過程中,教師要對以下幾方面的問題進行注意:首先,在數學方法的滲透過程中,地理教師要提升自身的知識儲備量。通過前文的論述,我們可以發現,高中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強的學科。這樣在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對相關的數學思想進行了解,在日常工作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旁聽數學課的方式,對自身的數學知識進行豐富,以便讓數學思想方法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得到更好的滲透。第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要對數學思想的滲透程度進行把握,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對地理學科知識點的講解,是課堂的主要教學目標,數學思想的滲透是為提升地理課堂的教學有效的,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滲透了過多的數學思想,那么,地理課就已經變成了數學課,因此,只有十分必要的情況下,地理教師才能利用大量的時間對數學思想進行了解。
5 結論
數學思想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滲透,可以增強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手段。邏輯推理思想、分類討論思想和歸納思想是高中地理教學中可以應用的數學思想。在數學思想方法滲透過程中,地理教師對數學思想的滲透情況進行控制,以避免流于形式的數學思想方法滲透問題的產生。
參考文獻
1.坐標法
在學習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分布規律時,可用數學坐標圖來代替語言描述。如圖1,該圖為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的緯度分布規律,圖中橫軸為緯度,縱軸為正午太陽高度,折線反映了夏季日太陽高度隨緯度的分布情況,從圖中可直接得出這一規律:夏至日時,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從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進一步還可歸納出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變化的一般規律:正午太陽高度以直射點所在緯線為最大(90°),向南北兩側遞減。類似的圖在中學地理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氣溫的日變化曲線,冬季(或夏季)氣壓沿經(緯)線的分布曲線,大洋表層鹽度、溫度與緯度的關系曲線,人口增長曲線等,這些圖能精確地反映地理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在學習時,教師應借助這些圖像,將地理規律和事物之間的聯系講透徹。又如,在學氣的垂直分層時,可將課本上的氣溫的垂直分布圖看作是一條氣溫與海拔高度的函數關系曲線,將這一復雜的曲線劃分為若干單調區間,每一區間就是一層大氣(圖2),圖中有兩個單調遞減區間,即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它們分別是對流層和中間層(高空對流層),因為其溫度變化規律一樣,所以空氣運動都以上升為主,另兩個單調遞增區間分別為平流層和高層大氣。
2.數軸法
應用數軸表示地球經度分布和時區分布,使復雜的空間思維簡單化,這也是許多地理教師經常使用的方法。如圖3,數軸中點為0°,往東為東經度,往西為西經度,學生在解題時應先找出0°經線,再作其他經線排列,學生對此容易理解和掌握。但在實際解題中,還有很多學生茫然不知所措,學生常常在180°附近的經度分布上出現錯誤判斷。因此我們在用數軸表示經度分布時應補充圖4,數軸中點為180°,往東為西經度,往西為東經度,這一表示相對圖3,屬于逆向思維,是很多學生對180°經線東、西經分布易錯之處。將圖3與圖4結合起來,指導學生在解題時遇到低數字經度區就用圖3解,遇到高數字經度區就用圖4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