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30 16:38:3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小學音樂教育教學反思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告訴我們,健康向上的文化教育不僅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階梯,也是人類文明生生不息的源泉。而音樂教育造就了人的審美能力,是文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因此發展健康和諧的音樂教育,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相適應的先進精神文化基礎,是建設和諧社會目標實現的必要條件。而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在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具有不可忽視的地位,是建設農村和諧文化的前沿陣地。而目前我國農村音樂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管理、師資建設等各方面都相對滯后,嚴重制約了農村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因此筆者想針對目前農村中小學音樂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1.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現狀
1.1 教學思想觀念落后目前,我國正在大力推行的素質教育并沒有從根本上轉變大多數鄉村中小學教師和領導的教學觀念。不少學校仍把各種統考分數作為評價教師和學生的唯一標準,而且很多農村基層學校領導對音樂教育教學知之甚少,認為音樂課只是一門輔修課,與升學無直接聯系,在學校教育中可有可無。所以,忽視音樂教學,用數學、語文等“主科”搶占音樂課的現象在農村大有市場。另外,一些學校對教師的考核與學生升學考試成績掛鉤,音樂課不統考,音樂老師也就沒有成績,就成了教師中的落后分子和下崗的對象,甚至有的音樂教師干脆改行。這不僅破壞了音樂課的整體教學,打擊了音樂教師的授課積極性,還造成了音樂教師流失,遏制音樂教學水平發展。
1.2 音樂教師素質低在鄉村中小學音樂教師師資力量中大部分是當地的民辦教師。他們很少受過正規的音樂教育,又缺少接受音樂培訓的機會,缺乏必要的音樂素養,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技巧等方面,都存在相當大的缺憾。教師音樂素質低,是造成目前鄉村中小學音樂質量低下的重要原因。因此,重視對音樂教師的培養和繼續教育,是提高音樂教學質量的一個有效途徑,也是加強和提高鄉村小學音樂教學質量的根本性措施。
1.3 對音樂教育的投入不足,教學條件差,缺少相關設施。由于長期以來農村經濟落后,財政收入困難,地方政府在教學上的投入很低,在音樂教育上就更是微乎其微。要發放教師的工資都很困難,更別說升級音樂教學設施,引進優秀的音樂教師了。有的地區由于對音樂教學的不重視,即使有音樂教學設備也并未真正用于日常教學中,只是為了應付上級檢查評比;有的學校沒有獨立的音樂教室,教學條件得不到保障;有的學校缺少音樂教學所必需的多種教學設備和相應的音響、音像資料,甚至連音樂教材的配套磁帶都沒有。這樣對于音樂教學的開展是很不利的。
1.4 音樂教材內容偏深現在的有些音樂教材與農村中小學的教學現狀不相適應。教師教起來吃力,學生學起來費勁。甚至許多教師限于自身音樂水平不高,無法教授五線譜等樂理知識,學生也對此不感興趣,致使音樂課缺少系統性、多樣性和豐富性,從而破壞了音樂教學的整體,晦澀難懂的教材內容也成為提高學生音樂水平的瓶頸。
2.改變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現狀的對策
2.1 更新教育觀念,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要改變當前農村小學的音樂教育狀況,首先黨政教育主管部門和音樂教育工作者要轉變觀念,把農村小學音樂教育放在提高我國全民素質的高度,有長遠的教育眼光,將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這一變革,大力倡導音樂教育的新理念;建立正確的教師評估機制,徹底消除“正課”與“副課”的偏見,把音樂擺到與其他學科同等重要的議事日程上來,讓農村中小學的音樂教育正常有序地開展起來,讓音樂課成為中小學教學內容的一個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現行小學音樂合作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音樂合作教學是單純的模仿,還是為獲情感體驗。
由于教師對音樂課程的價值理解存在嚴重偏差,長期以來,教師在進行合作音樂教學的時候過于注重學生的模仿,單純地認為唱得像就是唱得好,只是進行加強合作、學會合作的說教與訓導的形式化合作學習,無視合作學習的內容,使學生陷入為合作而合作的怪圈。在音樂合作教學中,音樂與合作是互為基礎,互為前提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外一方而單獨存在,音樂合作教學要在模仿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學生音樂感知能力的培養,不斷溶入各種音樂審美、體驗、探究活動,才是名副其實的音樂合作教學,才能潛移默化地培養和發展合作能力,使學生在音樂合作教學中獲得一個美好的情感體驗。
(二)音樂合作教學是為了練“合作”,還是為了學“音樂”。
音樂合作教學,強調合作,但是更加尊重音樂,在合作教學中融入音樂審美,尊重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和體驗,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才是合作教學的目的。比如不少老師單純地追求教學課堂形式的新穎性,而不充分考慮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濫用合作教學。對于能夠利用傳統教學完成的學習任務,花費大量課堂時間合作探究完成,對于不符合用合作教學形式表現的內容也牽強地使用合作教學,這樣易使學生產生合作疲勞,喪失對音樂合作的興趣,同時也不利于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音樂感知力的提高。
二、音樂合作教學如何發揮最佳教學效益
(一)重視異質分組,實現均衡競爭。
任何人都有渴望獲得他人肯定的心理,特別是獲得能力比自己強的人肯定。要促使音樂合作教學發揮最佳效益,就要讓學生在競爭中獲得肯定。進行異質分組,實行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模式,使學生在競爭中激發潛能,獲得肯定,培養音樂學習的興趣。異質分組,簡單來講就是根據學生音質、音色的差異,音樂基礎、音樂思維的差異進行有目的的分組,使各小組之間實力均衡,音樂水平懸殊不至過大,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發揮合作協調能力,達到合作教學的效果。如果單純只按照姓名、學號或者座位號進行簡單分組,有可能造成各組之間實力懸殊過大,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發揮主觀能動性,使合作教學失去原有的意義。
(二)以全體學生為中心,實現全體進步。
合作教學的目的不是為了追求少部分學生的突破性進步,而是在整體協調合作的基礎上,促進每一個學生的進步,從而更好地實現音樂合作。教師在合作教學的過程中,除了要重點培養對音樂有良好感知力、有良好音樂天賦的學生,激發他們的音樂潛能,同時也不能忽視對音樂能力欠缺甚至五音不全的學生的音樂能力的培養。要以音樂合作教學為載體,培養每個學生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識,激發他們學習的信心,提高其對音樂學習的興趣,使每個學生都真正地參與到音樂合作中來,實現音樂教學的良性循環。
(三)科學安排合作時間,創設美感合作空間。
音樂合作教學不同于其他的合作教學,它要保證過程的完整性和流暢性,這就要求老師在組織合作教學之前,要事先對合作教學流程、合作教學時間、合作教學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做一個事先的預估,避免時間利用不當造成合作內容不能完成或者時間過于充裕導致同一合作內容反復進行。合作空間上,要打破傳統的“秧田式”合作隊形,勇于嘗試各種站隊方式,比如梯形、圓形、風車形等。新穎的站隊形式拉近學生之間的距離,便于互相交流,同時也激發小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增強合作音樂教學的藝術效果。
(四)強化教學手段的融合,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
音樂合作教學不必拘泥于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要勇于在打破陳規的基礎上加強創新,整體、優化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使音樂教學能夠更好地開展。音樂課程教學目標的多重性決定了教學方法的綜合性,在此基礎上,音樂合作教學必須在尋求與其他教學方法合作的過程中取得突破性進展。比如在合作表演的基礎上讓學生寫出或者畫出自己的真實體驗,充分調動學生多感官、全方位的感知,使其對音樂有一個相對完整的理解,甚至可以讓學生利用簡易的工具創設出“真實的”音樂環境,使學生在模擬的音樂環境中能夠更好地調動情感,發揮自身優勢,促進合作教學的完成。
三、結語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被提出,強調了音樂合作教學對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音樂學習興趣的重要意義。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質教育,離不開對學生團體意識、合作意識的培養。美國著名教育評論家埃里斯和福茨在《教育改革研究》中這樣描述到:“合作教學如果不是當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話,那么它至少也是最大的之一”。實踐已經證明,音樂合作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協調合作能力、審美情趣、活動參與性和活動積極性以及改善人際關系大有裨益,因此教育工作者應加強對音樂合作教學的研究,并積極指導實踐,使音樂合作教學對人才培養發揮更大的效益。
【中國分類號】G623.71
1.引言
音樂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它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影響著每一個人。作為小學的必修課程之一,音樂教育在啟迪青少年的心智、塑造良好的人格、豐富他們的想象力方面非常重要。然而在一些貧困地區,像貴州地區的農村,由于受到物質條件和思想觀念等方面的影響,小學音樂教育還遠遠達不到現代教育的要求,在接下來的討論中,筆者希望通過對貴州地區農村小學音樂教育現狀的介紹,讓讀者對于該地區小學音樂教育的現狀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并通過提出建議,和讀者們一起尋求更好的解決貴州地區農村小學音樂教育缺失的難題。
2.貴州地區農村小學音樂教育的現狀
2.1音樂教育思想落后,學校領導不重視
雖然我國的教育部門正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但是在一些偏遠地區,由于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很多學校唯分數論的思想依然非常嚴重,片面的追求升學率,以此作為評價學校優劣的唯一標準。這就導致學校將有限的資源用于語數外等可以提高學習成績的課程上來,在音樂教育上分配的資源、給予的時間就大大減少了,這就導致音樂教育不能夠在該地區的小學中深入開展起來。
2.2音樂教師素質偏低,師資力量薄弱
在貴州農村地區,由于受到教育水平的制約,這些民辦教師普遍存在整體素質不高的現象,在教育的理念、方法、技巧方面不能適應不斷改進的新教育模式,特別是像音樂教育這樣的課程,就更缺乏經過專門培訓的教師隊伍。四是現在正在農村任教的音樂教師,由于上級學校缺教師,也在不斷往上級學校調。基于這些因素,農村音樂師資力量確實很薄弱。
2.3教育資源有限,教學條件差
作為偏遠地區的農村,貴州農村普遍貧窮的狀況依然存在,這就制約了該地區相關設施的建設。這里的農村普遍存在缺少專用的音樂教室、缺少音樂器材、缺少影音設備等現象,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時,有時候只能靠親自領唱,對于一些發音不準的教師,很難將音樂的審美性展現出來,導致音樂教育功能的作用大打折扣。即使唱得準,一連唱三四節課,幾天下來,幾周、幾月、長時間下來,好些老師都累壞了。
2.4音樂教材內容與農村音樂教育實際不相符
貴州農村地區音樂教師隊伍素質普遍偏低,但是在音樂教材的使用上卻和一些城市相同,有的內容教師們都無法理解,更談不上教授學生。所以有的老師干脆將教材丟在一旁,用自己的辦法為學生們講授音樂知識,這樣的教學方法是無奈之舉,但是對于學生們系統的學習音樂知識、欣賞音樂的情趣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3.改變貴州地區農村音樂教育現狀的對策
3.1更新教育理念,樹立素質教育的意識
農村地區不重視音樂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育理念的落后,無法與先進的教育理念相銜接,所以應當提高該地區學校對于音樂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倡導新的教育理念。特別是一些教育部門的領導,更要將音樂教育提高的戰略高度,轉變過去唯分數論是舉的觀念,深入推進素質教育,將音樂教育課程的新標準貫徹落實。讓農村學生真正的感受到來自音樂的快樂,通過音樂教育影響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
3.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的作用是傳道、授業、解惑,要想使貴州農村地區音樂教育取得發展,首要的任務就是要建設一支強有力的音樂教師隊伍。首先要整合利用現有的教師資源,發揮他們的特長,為他們創造良好的環境,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其次針對農村音樂教師人才缺乏的現狀,可以通過引進高素質人才的方式解決,例如可以通過與大專院校合作,利用假期組織音樂專業的學生來此參加志愿者活動,也可以通過優厚的條件吸引專業的音樂老師來此教學;第三,可以在現有的一些年輕教師隊伍中,選拔出具有音樂愛好的教師,對他們進行音樂基本知識和技能、音樂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音樂文化素養等方面的培訓,使他們成為合格的音樂教師,做到資源的有效利用。
3.3各級部門要加大農村地區音樂教育的投入
在貴州地區的農村中,音樂教育設施和器材的缺失是制約音樂教育發展的關鍵因素,作為感官的藝術,如果缺少了音樂器材,就是使得音樂影響人的功能大大減弱,所以在音樂教育中各種音樂器材必不可少。上級部門應當加大對于農村地區音樂教育的投入,保障學校音樂教育的正常開展,學校也應當通過多種渠道籌集資金,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音樂教育中來,豐富學生們的文化生活,陶冶他們的情操。
3.4合理開發本地音樂資源,豐富音樂課堂內容
在貴州農村擁有非常豐富的民間音樂資源,作為土生土長的音樂,本地的教師對它們更加的熟悉,使用起來更加得心應手。本地的教育部門可以根據本地的特殊資源,將這些音樂資源進行采集匯編,融入現代音樂教育的元素,在所轄的地區進行推廣,這樣做不僅豐富了教學的內容和方法,也會讓學生們加深對于音樂和鄉土的雙重理解,對于他們更好的理解音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3.5因地制宜推進音樂教材改革
由于地區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適合一個地區的音樂教材可能不適合另一個地區,所以音樂教材要因地制宜的實行改革。在選編農村地區的音樂教材時,可以適當的引入本地區的優秀民歌和民樂,這些民歌來自學生們生長的環境,更容易讓學生們感受到它所表達的情感,增強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也可以引入一些音樂游戲,鼓勵學生們走進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中鳥獸蟲魚的叫聲,聆聽流水樹木的吟唱,在自然中學習音樂,培養他們對于音樂的興趣。
4.結語
音樂教育在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對于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任何學科都不可替代的。然而由于物質條件和思想觀念等方面的原因,貴州農村地區在小學音樂教育方面還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像教育觀念的落后、資金投入不足、教學條件差、師資力量不強等,這些因素的存在制約了該地區農村音樂教育的發展。雖然存在許多的問題,但是相信隨著人們越來越重視素質教育,該地區的教育一定會沿著這個方向前進,將他們的音樂教育搞出成績。
參考文獻:
一、更新教學理念
音樂課堂是培養學生音樂素養以及審美能力的重要媒介,音樂教師只有在教學理念上實行深刻的變革,才能為今后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先進理念的指導。首先,高校音樂教師要努力創設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構建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在教學進程中,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學生,要深入到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去,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習近況以及思想狀態,努力成為學生信任的朋友,為和諧、寬松的課堂氛圍的構建提供融洽的師生關系的動力。其次,高校音樂教師要將傳統意義上的重視傳授基礎知識的教學理念轉向為注重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體驗,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音樂應當遵循聽覺藝術的感知規律,突出音樂學科的特征,注重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情,讓學生在聆聽音樂、感受音樂的過程中充分挖掘音樂作品所蘊含的音樂美,引導學生利用對音樂的感悟更加直觀地了解歌曲的意義和內涵,激發出學生的情感共鳴,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能力;再者,高校音樂教師要努力與其他高校的同行進行溝通和交流,汲取他們優秀的教學經驗,同時還要加強教學之余的學習,努力地充實自己的知識體系與理論,為教學理念的更新與完善提供充足的活力源泉。
二、發揮多媒體信息技術的作用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多媒體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逐漸成為炙手可熱的事實。高校音樂教學中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作用,能夠發揮事半功倍的教學成效。詳細一點來說,高校音樂教師要結合新課改的要求以及教學的實際情況,打破傳統意義上的聽音樂、練樂譜的枯燥的教學形式,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制作生動的、趣味十足的多媒體課件,將靜態的音樂素材轉換成動態的表現形式,在更大的程度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關注點,拓寬音樂教學的手段。還有,教師要通過構建班級專屬的網上交流平臺、QQ、微博等一切現代意義的交流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地說出自己對多媒體教學的看法和建議,在集思廣益的前提下為多媒體教學的完善提供強而有力的催化劑,而且這樣的交流方式也符合學生的個性特征,在尊重他們隱私的基礎上能夠促進彼此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音樂教師也能夠掌握最新的關于學生和教學的動態,可謂一舉兩得。除此之外,多媒體信息技術在高校音樂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并不是完全排斥傳統意義上的教學方式,而是要求音樂教學要結合教學的實際,巧妙地將多媒體信息技術穿插到教學工作中去,促使多媒體技術在更大的平臺上發揮作用。
一、研究背景與目標
隨著二期課改的全面推進,音樂新課程的不斷深化,越來越多的音樂教師認識到“教學反思”的作用和意義。音樂新課程理念倡導課堂教學的反思,其真正意義是通過反思來重建,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葉瀾教授指出:“需要養成反思的意識與習慣,需要在反思中自我更新。而重建,是在問題發現之后的一種真實的自我提升。只有經歷了‘重建’階段,人的成長才能得到真實的提升。重建強調的更是一種正向積極的、建設性的自我更新。”
實踐證明,我們除了培養音樂教師個體的教學反思能力,關注學校基層教研組的合作反思水平,更要注重在區級音樂研修活動中系統構建科學合理的“反思制度”。因為一個區域就是一個鮮活的生命體,區域內每個音樂教師的專業發展是互相關聯、相互促進的。只有通過不斷反思、相互借鑒、共同研究才能讓這一區域音樂教師不斷散發出教學活力和智慧的光芒。
“反思制度”是區域教師群專業發展和音樂教師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通過構建區域“反思制度”,探索“反思制度”的實施過程,研究通過反思來促進音樂學科教學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通過“實踐―反思―創造與重建―再實踐―再反思―再創造與重建”的不斷螺旋上升的過程中提煉出有效的、富有個性的區域音樂學科研修文化內涵。
二、設計步驟與操作要點
1.聚焦主題
音樂課堂教學有效性。
2.基本意圖
通過反思找出音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找出有針對性的改進方法,指導音樂教育教學實踐,通過不同層面、不同方法和理念的診斷,幫助音樂教師找到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從而提升音樂教師個體的思維品質,促進音樂教師群的專業成長,逐步形成區域音樂教學研究型特色團隊。
3.實施途徑
4.典型案例
案例一:
教學反思包括課前反思、課中反思及課后反思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的反思目標、反思內容和反思方法都不盡相同,但它們對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和教師成長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學反思可以幫助教師從每天都在進行的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教學行為中
發現自身的教學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提升自身的專業化水平。我們首先要求本區音樂教師以個體為單位,圍繞區每學期提供的主題研討活動方案開展教學反思活動。通過區級研訓活動進行“案例式”“專題式”“診斷式”等研訓方式,學習理論及相關知識介紹,了解什么是“教學反思”?為什么要進行“教學反思”?通過學習、討論,讓音樂教師掌握“音樂教學反思”的要點、方法和途徑。
教師反思1:課前反思,貴在有備無患
(諸翟學校紀藝)在以往的教學經驗中,我總是認為課前的備課只是包括編寫教學設計和準備課堂材料兩個方面,而往往忽略課前反思。這可能也是缺乏足夠教學經驗的年輕教師的普遍問題。其實,課前反思不僅體現教師對教學目標和內容的預見性,更體現教學從學生需求角度出發來設計教學內容的“人本主義”理念。同時,它也能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工作打下良好基礎,真可謂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課前反思最大的價值在于教師能充分領會課改精神和新課程理念,并吸取以往教學經驗和教訓,從教材整體體系的宏觀角度思考,并根據實際教學進度和學生對已學知識的反
饋,有的放矢地設計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思路、教學方法手段等內容,真正做到“有備無患,有備而教”,并且為課中根據實際教學情況的靈活調整埋下伏筆。
以我參加上海市中青年教師教學評比的名為《我的拉丁美洲歌舞音樂》一課為例。在課前備課活動中,我在教研員的幫助下反復琢磨普通高中音樂新課標中提出的:“音樂課中,創設生動活潑的情境,能夠激起學生的表現欲望和創作沖動,并在主動參與音樂實踐中展現他們的個性和創造才能。”等相關理論要求,從“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角度出發,設計了這堂充滿樂趣,師生平等學習,而又充分激發學生創作熱情,凸顯個性的課。尤其在全體學生學跳桑巴舞蹈這一主要教學環節中,我充分考慮到學生對新知識的強烈好奇心和愿意積極探索、表現等心理特點,特意設計了全體圍成圓圈在教師引導下隨音樂盡情舞動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打破座位固定的常規習慣,積極投身音樂活動的體驗和表現中。課后證明,這樣一個別出心裁的設計正是本課最大的亮點和學生最盡興的
環節。
教師反思2:課中反思,貴在靈活應變
(龍茗中學張一)有了充分的課前反思和課前準備,實際的教學活動因此變得游刃有余。但古人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每一次教學實踐活動總會存在諸多不可預知的因素,因為教育教學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所以,及時而準確的課中反思就成為教學工作高質高效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同時對教師的教學機智和教學技能提出了極大的挑戰。它要求教師高度集中注意力,捕捉學生的靈感火花,激發學生的創造與探究興趣,又要避免一味遷就學生自由發揮,被學生“牽著鼻子走”,逐漸偏離正常教學軌道。因此,課中反思可以說是教學反思環節中對教師素質要求最高的一個環節,而其最大價值無疑是根據教師的教學機智,激發和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
以我的一堂名為《綠色的家園》的區級公開課為例,由于我沒有充分了解學生過去掌握知識的情況,當我講述一個淺顯的切分節奏時,竟無人知曉。我靈機一動,拉起兩個比我矮小的學生充當八分音符,而我站在他們中間充當四分音符,然后形象地講述切分節奏的含義和拍法。這一舉動瞬間打破了我和學生的尷尬,拉近了師生距離,更讓學生形象地記住了切分節奏這一知識。
對于一個年輕教師來說,及時有效的課中反思確實是需要獨到的智慧和極大的勇氣,但無疑是教師成長道路中最難能可貴的經歷。教師在課堂教學工作中如能時刻把目光聚焦在學生學習過程上,關注使用的方法、手段及達成效果,不斷反思,捕捉教學靈感,及時調整思路,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就一定能有效
提高。
教師反思3:課后反思,貴在總結提高
(信宏中學馬婷婷)俗語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光鮮亮麗的成功固然值得驕傲,意想不到的失敗也并不可怕。一堂課的成功與否固然值得細細回味,但積極深刻的課后反思更值得重視。
2010年5月我參加區級音樂教師教學評比。最難忘的是我在課堂教學展示后緊接著的教學答辯中,專家評委拋出的一個又一個問題就立刻把我包圍,促使我趁熱打鐵地進行全方位的教學反思。
無論是有關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教學內容的設定,還是學生的反饋情況和繼續學習的可能性等問題,無一不考慮教師全面的教學能力和專業水平。當我事后重新整理出這些問題和解答之道后,猛然發現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理論又似經歷一次浴火重生的洗禮,教學水平有了脫胎換骨般質的飛躍,也增強了教學自信心,在以后工作中更加有了進行有針對性課題研究的沖動和底氣。
案例二:
從方法論的角度看,“同課異構”應該是一種行動研究方式。它借助于觀察、反思、行動三要素以及它們之間不斷的循環來實現行為的改善。教師通過教學實踐反思活動,來檢驗自己的教學行為,拷問自己的教學思想,提高教學的技藝水平。其根本目的不僅僅是上一堂公開課,而是要把教師的創造潛能誘導出來,將教師的生命感、價值感從沉睡的自我意識和心靈中“喚醒”。教師不僅僅是聽課的旁觀者,而且也是一個參與者,這兩種身份,使得在其作為旁觀者時更容易與另外一位上課教師融為一體,在聽課中不斷調節,改善自己的教學行為,領悟教學的技藝。“同課異構”還是一種“對話文化”。這種“對話”的本質不是用一種觀點來反對另一種觀點,也不是將一種觀點強加于另一種觀點之上,而是一種“共享”:共享知識、共享經驗、共享智慧。由此可見,“同課異構”不僅僅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合作的交流。
“同課異構”為音樂教師創設了一個群體交流合作的平臺,教師通過這一平臺研教材、說設計、議教學、談反思、解困惑,嘗到了集中研討的“甜頭”,感受到了同伴互助的作用,提升了自己的教學實踐能力。以這種靈活、開放的思想參與課題研究、探索教研方式,不僅活化了教研活動,提高了教研效率,還有效地提高了音樂教師的教學反思能力。
“同課異構”主要采用這樣的基本過程:每學期初先分片集體討論,提出若干課題,然后分組各自進行教學設計,接著進行行動(即上課),最后進行評課、反思。反思包含了重新設計,針對原有方案及其實施中存在的各種偏差或“失誤”,進行新的認識和新的思考,從而達到自我完善。例如,2010年5月為迎接“上海市中青年教師教學評比”活動,我區組織音樂教師積極展開了“同課異構”教學設計比賽,其中本區的王輝、馬靜波、陳艾三位老師共同針對《“音樂之都”維也納》一課展開了教學設計和反思實踐活動。
思考:如何設計精巧動人的導入
方案一:
師:同學們,首先我想問你們一個問題:你們喜歡聽古典音樂嗎?
生:喜歡(占少數)。
生:不喜歡(占多數)。
師:我知道同學們在生活中都喜歡聽流行歌曲,不喜歡聽古典音樂。但其實古典音樂就在我們的生活和身邊,其實現代生活中很多流行歌曲都融入了古典音樂或引用古典音樂元素。
方案二:
師:在優美的樂曲中,我們的音樂課開始了。同學們在生活中都喜歡聽什么音樂?
生:流行音樂(占多數)、搖滾音樂……
師:同學們的興趣愛好這么廣泛,是的,音樂就像空氣一樣,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最近電視正在熱播的“中國達人秀”里那位“斷臂鋼琴師”是誰?
生:劉偉!(整齊、有力、積極地)
師:劉偉說過,他的生命中有三樣東西不能缺少,你們知道是哪三樣嗎?
生:水……
師:對了,那就是水、空氣、音樂(語氣逐步加重)。音樂猶如王老師生命中的一位親密摯友,一直伴隨著我:當我仰望夜空,對著寧靜、美好的月夜之時,我的耳邊會飄起這段旋律――《月光》;當我心情非常快樂、開心的時候,我會用這首樂曲來表達我的心
聲――《小奏鳴曲》;當我遇到挫折和困惑需要振奮和鼓舞時,我要從這段音樂中獲得力量――《幻想即興曲》。
教師反思:在這兩種方案中,我們的設計意圖是直接開門見山與學生交流“古典音樂”的話題,在方案一中我們發現教師將自我主觀意識強加于學生之上,使學生感覺自己是不喜歡古典音樂的,反而造成一定誤導學生的傾向。而方案二中師生間的對話交流我們就明顯沒有教師主觀意識的痕跡,讓學生自己來說喜歡聽的音樂,師生在一問一答的相互交流中顯得十分自然輕松,從而就能很自然地導入對古典音樂的學習。同時也體現出教師已意識到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的原則,把充滿生活情趣的內容(如熱播“達人秀”的生活材料)充實到教學中去,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與審美愉悅。
案例三:
網絡互動教研活動是一種新型的教研活動模式。在以往的教研活動中,往往是自己學校2~4位音樂教師研討,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區教研活動,由于人多,又不能人人發表建議或想法,因此,往往呈現“學習多、討論少、反思無”的局面,研討存在一定的模糊性、應付性。自從我們利用網絡系統地進行新型的音樂教研活動后,教師積極探索、熱情合作、踴躍感言,既避免了往返奔波的勞累,又能集思廣益。通過合作、活動,拉近了音樂教師與研訓員之間的距離,能使基層音樂教師得到研訓員的悉心指導,大大提高了音樂教研活動的質量,提高了區域音樂教師學科知識與信息技術整合的能力。
對于音樂教師來說,“反思教學”就是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認識對象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進一步
充實自己,優化課堂教學。通過網絡教研,本區音樂教師的教學反思明顯多了,往往在課一結束就上網“反思”,這樣的反思及時、針對性強,效果更好。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章標識碼】D 【文章編號】1326-3587(2013)07-0071-01
我們可以從音樂合作教學尋找突破口,加強音樂教育的建設,完善音樂課程體系,推進美育的發展。音樂課程作為小學教育的必修課程,對小學生音樂學習興趣、審美情趣的培養以及人格完善具有重要意義。
一、現行小學音樂合作教育存在的問題
1、音樂合作教學是單純的模仿,還是為獲情感體驗。
由于教師對音樂課程的價值理解存在嚴重偏差,長期以來,教師在進行合作音樂教學的時候過于注重學生的模仿,單純地認為唱得像就是唱得好,只是進行加強合作、學會合作的說教與訓導的形式化合作學習,無視合作學習的內容,使學生陷入為合作而合作的怪圈。在音樂合作教學中,音樂與合作是互為基礎,互為前提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外一方而單獨存在,音樂合作教學要在模仿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學生音樂感知能力的培養,不斷溶入各種音樂審美、體驗、探究活動,才是名副其實的音樂合作教學,才能潛移默化地培養和發展合作能力,使學生在音樂合作教學中獲得一個美好的情感體驗。
2、音樂合作教學是為了練“合作”,還是為了學“音樂”。
音樂合作教學,強調合作,但是更加尊重音樂,在合作教學中融入音樂審美,尊重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和體驗,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才是合作教學的目的。比如不少老師單純地追求教學課堂形式的新穎性,而不充分考慮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濫用合作教學。對于能夠利用傳統教學完成的學習任務,花費大量課堂時間合作探究完成,對于不符合用合作教學形式表現的內容也牽強地使用合作教學,這樣易使學生產生合作疲勞,喪失對音樂合作的興趣,同時也不利于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音樂感知力的提高。
二、音樂合作教學如何發揮最佳教學效益
1、重視異質分組,實現均衡競爭。
任何人都有渴望獲得他人肯定的心理,特別是獲得能力比自己強的人肯定。要促使音樂合作教學發揮最佳效益,就要讓學生在競爭中獲得肯定。進行異質分組,實行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模式,使學生在競爭中激發潛能,獲得肯定,培養音樂學習的興趣。異質分組,簡單來講就是根據學生音質、音色的差異,音樂基礎、音樂思維的差異進行有目的的分組,使各小組之間實力均衡,音樂水平懸殊不至過大,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發揮合作協調能力,達到合作教學的效果。如果單純只按照姓名、學號或者座位號進行簡單分組,有可能造成各組之間實力懸殊過大,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發揮主觀能動性,使合作教學失去原有的意義。
2、以全體學生為中心,實現全體進步。
合作教學的目的不是為了追求少部分學生的突破性進步,而是在整體協調合作的基礎上,促進每一個學生的進步,從而更好地實現音樂合作。教師在合作教學的過程中,除了要重點培養對音樂有良好感知力、有良好音樂天賦的學生,激發他們的音樂潛能,同時也不能忽視對音樂能力欠缺甚至五音不全的學生的音樂能力的培養。要以音樂合作教學為載體,培養每個學生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識,激發他們學習的信心,提高其對音樂學習的興趣,使每個學生都真正地參與到音樂合作中來,實現音樂教學的良性循環。
3、科學安排合作時間,創設美感合作空間。
音樂合作教學不同于其他的合作教學,它要保證過程的完整性和流暢性,這就要求老師在組織合作教學之前,要事先對合作教學流程、合作教學時間、合作教學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做一個事先的預估,避免時間利用不當造成合作內容不能完成或者時間過于充裕導致同一合作內容反復進行。合作空間上,要打破傳統的“秧田式”合作隊形,勇于嘗試各種站隊方式,比如梯形、圓形、風車形等。新穎的站隊形式拉近學生之間的距離,便于互相交流,同時也激發小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增強合作音樂教學的藝術效果。
4、強化教學手段的融合,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
2001年7月,我國頒布并實施了《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這是我國基礎音樂教育改革的重要標志。在這項重大的改革中,從事基礎音樂教育的教師承擔著不可替代和義不容辭的義務與責任,他們是開展基礎音樂教育改革、實施“新課程標準”要求的主要力量。高師音樂教育是基礎音樂教師培養和培訓的主要渠道,高師音樂教育的質量直接影響到基礎音樂教師素質的建構。在新課標實施多年的今天,研究高師音樂教育如何適應“新課標”要求下的基礎音樂教育改革與發展需要的音樂教育人才、適應基礎音樂教育市場的需求、改變傳統專業化的培養觀念,以及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教學策略等,無疑更具有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
一、當前中小學音樂教師教育質量現狀
1.教師音樂專業知識不全面、知識結構失衡。調查中我們發現,有的教師畢業時由于受所學專業及愛好的限制,在音樂的某一領域很有特長,或在聲樂方面、或在器樂演奏方面、或在理論方面有較深的造詣,但偏科現象比較突出;還有的音樂老師在音樂教育教學、音樂教育心理學、新課程標準方面的知識明顯不足,對國內外教育思想及相關學科知識特別是姊妹藝術知識、藝術之外的文化知識、民族民間音樂知識等方面明顯薄弱,知識結構失衡,不能更好地勝任一線教育教學工作。
2.音樂教師專業基本技能和教學技能參差不齊。調查結果表明,部分音樂教師雖然具有基本的音樂理論和技能,具有某方面的音樂專業特長,但實際教學水平卻很有限。如在與教師交談的過程中,一位教師這樣告訴我們:“一支歌,我能唱好,能處理好換氣、換聲、聲帶的控制及高低音的處理,但是如何讓學生學會這種方法、讓他們更好地掌握這方面的技巧,我卻不知道用什么教學方法”。
3.現代教育信息技術手段在音樂教育中的運用與普及程度不夠。音樂作為融知識傳授、技能培養、人文素養、審美情趣為一體的學科,掌握、運用多媒體方法進行教學是非常必要的。然而調查表明,有60%的中小學音樂教師從來沒有用過多媒體教學方法進行音樂教學,有27%的教師也只是在上公開課時偶爾使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輔助教學,而平時很少或根本不使用現代信息技術方法。這說明現代信息技術方法在中小學還沒有得到廣泛的普及,一些教師還不能夠熟練地運用這種方法進行教學。
4.音樂教育的專業化傾向違背了基礎音樂教育的規律。在音樂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上,由于受師范專業教育的影響,重教師的講授,輕學生的主動參與;重知識技能的訓練,輕對音樂的鑒賞與理解;重教學的結果,輕教學的愉悅過程;重音樂課程的輔德價值,輕音樂課程的審美價值,從而漠視音樂教育在開發潛能、培養創造力、完善人格及美化人生等諸多方面的獨特作用,也導致了在音樂教育教學實踐中,音樂課程審美性和藝術性的喪失。
5.教師不能很好地把握、運用新課程標準。在當前實際教學中,很多音樂教師對新的課程標準理解得不透徹,也不知道應該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手段與方法完成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而只是過分地強調學生學習的結果,忽略他們對音樂體驗的過程和參與態度。教師在評價學生的音樂成績時,主要是看他們掌握知識、技能的程度與水平,即僅僅重視音樂基本知識的傳授和基本技能的訓練,而忽視對學生音樂感受力及表現力的培養。
總之,大多數音樂教師都具備一定的音樂專業理論知識、專業技能和一定的教育實踐經驗,基本能夠根據課本的要求安排、組織一些音樂活動。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一些音樂教師在知識結構、能力水平、教育教學觀念及教學方法等方面,仍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而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當前師范院校音樂專業的定位不準,即在培養目標上與現行的中小學音樂教育要求還沒有接軌。
二、反思目前高師音樂教育存在的問題
1.師資隊伍高技能化的培養模式。音樂師范院校教育分科過細、專業性過強。當一些已畢業或在讀的師范生被問及所學專業時,大部分回答的是:我學的是鋼琴專業、我學的是聲樂專業,而很少有人說我學的專業是音樂教育。從上面的問答,可以看出,學生對自己所學的專業概念還不是十分清楚,也比較模糊,這和我們音樂師范教育專業化的培養是分不開的。其結果就是淡化了音樂師資隊伍的教育職業意識,形成重技能、輕理論、片面追求單一技能提高的學習導向,培養出的部分教師專業技能單一,知識面較窄,導致教師人文素養和知識結構的嚴重失衡。這與音樂教育對教師教學素質全面化的要求是相悖的。
2.課程設置和內容比例等不盡合理。在課程設置上,過于強調音樂學科本位,門類過多,追求單科課程的系統性和完整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窄、專、深的課程體系,從而使課程之間缺少橫向聯系,缺乏互相滲透和整合,課程結構比例失調。只注重專業知識,忽視綜合文化知識,就會使文化課程形同虛設,無法起到真正提高文化素質的作用,導致學生的人文素質較低。這種以專業音樂院校教育模式辦師范音樂教育的做法,難以適應中小學音樂教育的迫切需要,而與學生將來就業要求不相符合的發展趨勢無疑也是對學生前途的一種誤導。
3.教學沿用專業院校的方法,沒有師范院校特色。在教學中,由于高師音樂教育存在著向專業音樂院校看齊的現象,使學生在專業思想和專業知識的要求上偏離了師范院校音樂教學目標的方向。他們只重視對選修、主修課,及唱、奏技巧的學習,而對其他科目的學習不重視,致使學生從事音樂教育的實踐能力較弱,影響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4.為基礎教育服務的觀念不牢固,不能與音樂新課標的需求相適應。高師音樂教育存在著嚴重的與基礎音樂教育相脫節的現象。高師音樂教育忽視來自基層中小學音樂教師的聲音,沒有及時地調整和改革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為培養適應“音樂課程標準”要求的優秀音樂教師創造條件。特別是在課堂教學、課外輔導、節目編排等方面的能力及相關知識的掌握,與基礎音樂教育的要求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畢業生到了教學崗位后才發現,由于在學校所學知識和所掌握的能力不夠全面,而無法勝任基礎學校的音樂教學工作。由此可見,高師音樂專業教育一定程度上成為了基礎音樂教育發展的瓶頸,直接影響著基礎音樂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和教學質量與水平,影響了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和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
三、高師音樂教育改革的幾點構想
1.發揮高師音樂教育的引領,建立以地方高校為依托的音樂師資培訓基地。作為音樂教師培養基地的地方高校,應在當地各市縣建立培訓基地,積極干預中小學和社會音樂教育,發展非全日制成人音樂教師教育,為當地在職中小學音樂教師提供有效的業務培訓。對中小學音樂教師除了在專業理論、技巧上進行培訓外,還要開設音樂教育學、音樂心理學、音樂教法等有關課程。結合實際,采取案例教學法、問題教學法、課堂調查法等更直觀、更生動、更具思辨性的教學方法,讓學員在觀察、體驗中增長教學經驗,在評價、質疑中反思各種教育現象,在調研、討論中將教育理論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使其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步提高。通過熟悉教材、分析教材、課例研究,加深在職教師和“準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充分發揮地方高校對當地中小學音樂教師的引領和指導作用。
2.高師音樂教學模式應呈現多元化。高師音樂教育專業要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育思想,建立適合基礎音樂教育發展的教學模式。具體地說,一是在課堂教學中,要多創造機會讓學生進行自我講解、相互輔導、共同提高,使學生在邊做、邊學、邊練的過程中掌握知識。要致力于把音樂教學作為各種感性體驗、探索、發現和認知的手段,從而挖掘和培養學生的內在潛力和綜合智能。二是專業教師應到基層學校去掛職鍛煉,這樣有助于了解基礎音樂教育,了解當前中小學需要什么樣的音樂教師。三是要采取多種途徑和形式,走出校園,組織學生參加教育實習和教育觀摩實踐,參加社會上組織的一些有意義的音樂實踐活動,進而培養學生適應社會需要的能力。四是要把專業教學內容與情境相結合,把教育原理與教學實踐相結合,進行情境教學、案例教學,讓學生從入校學習開始,就面臨作為一個未來基礎教育的教師所應接受的種種挑戰,在思想上牢固樹立起作為一個現代合格的人民教師的專業思想。
3.以適應基礎音樂教育需要為出發點設置音樂專業課程。在課程地設置和安排上,必須有明確的指導思想,既要考慮適合培養中小學音樂教師的需要,又要考慮到未來的發展;要針對“新課標”內容中的四大“教學領域”和學生實際,以及學生將來從事的職業與社會發展的現狀來設置課程。要改革不適應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教學內容和形式,突出學生學習領域內容的整合性和綜合性。基礎音樂教育應多以活動課為主,要適當增加一些應用型技能課的時數,如即興伴奏、樂隊編配常識、舞蹈編導等,以豐富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內容、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課外藝術活動的組織能力。
4.高校音樂教師要轉變和更新教育觀念。新的教育觀念是推動教學創新和改革的基礎,具備新的教育觀念、新的教育方法和新的教育技術,是新時期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師素質的主要標志。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師應徹底改變那種把音樂教育僅僅當做傳授音樂知識與技能的狹隘眼界,真正把音樂教學作為自主學習、交流和探索音樂藝術的過程。要注意搜集教育信息,了解代表時代特點的教育教學觀念、研究成果和教改思路,要主動更新現有的專業知識,改進陳舊的教學方法,以適應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
5.立足中小學音樂教育的需要,體現師范性。高等師范院校的音樂教育專業要堅持師范音樂教育的培養目標,專業教育教學要緊緊圍繞基礎音樂教育的要求進行不斷的研究,及時對學科建設、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等進行合理的調整,做到教育教學能夠適應基礎音樂教育及合格基礎音樂教師的要求,真正體現出“師范性”,并在實踐中找出與基礎音樂教育要求的差距,從調查中了解基礎音樂教育發展的實際需要,明確高師音樂專業教育教育教學的改革方向,制定具體措施,使高師音樂教育教學真正服務于基礎音樂教育,成為基礎音樂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堅強后盾。
6.積極構建新的教育實習模式。教育實習是高師音樂專業教學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高師音樂專業教學目的、體現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培養合格基礎音樂教師的重要環節;是提高學生實際教學能力的重要手段;是高師音樂專業“師范性”的象征。針對目前高師音樂專業在學生即將畢業的前一學期安排僅一次實習的方式,對此,要積極地進行相應的調整和改革,即要將學生的教育實習安排在學生入學到畢業學習全過程的始終。包括教學基本功訓練、教育調查、教育見習、模擬教學、教材教法研究、教學實踐、教育實習等活動,還包括課內教育實習與課外教育實習、校內教育實習和校外教育實習、有形教育實習與無形教育實習相結合的教育實習方式。這些實習方式以其“長期性”為最大特點,可以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教師職業道德,盡早地進入教師角色。如果這種實習方式能夠真正在高師音樂專業教育教學中實施與推廣,將對基礎音樂教師隊伍的建設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7.培養學生多媒體網絡教學能力。隨著時代的前進,多媒體和網絡的發展為教育教學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改革,還要培養學生把傳統技能與現代教學技術融為一體、協同互補以及應用開發利用CAI教學課件等能輔助教學的信息技術處理能力,通過電腦網絡學習音樂的邊緣學科知識,為未來基礎音樂課堂教育教學的現代化技術應用打下堅實的基礎。
8.充實、完善教材體系。針對目前教材中缺乏對我國民族、民間音樂內容介紹的問題,要鼓勵高師音樂教師在新課標的引領下,結合基礎音樂教育教學實際對現有教材進行拓展與整合。要充分利用本地區的各種音樂教育資源,建設富有地方文化特點和校本特色的音樂課程。不斷地加強對教材的研究和培訓,使教材能更適合基礎音樂教育的需要。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小學音樂;教研團隊;研訓模式
教育是立國之本,國家的發展離不開教育,教育的發展離不開教師。教師是教育發展的保障者,是教育改革的深入者,是新課程的實施者,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對教育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造就人才和提高國民素質的奠基工程,基礎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中之重”,音樂課程作為人文學科的重要領域,是實施美育的有效途徑之一。小學音樂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小學生審美教育的重要內容,是義務教育階段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隨著教師職業專業化的發展,要求小學音樂教師具備高素質的綜合性專業素養——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精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廣博的文化知識、必要的教育教學理論知識,這對小學音樂教師專業化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如何提高小學音樂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探索符合本地區實際情況的音樂學科研訓模式,是我區全面推進基礎音樂教育課程改革,落實素質教育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在多年的音樂學科教學研究、師資培訓工作中,我結合本地區音樂教育教學實際情況,對小學音樂學科研訓一體化模式進行一系列探究與實踐。
一、以點帶面——學科教研團隊的建立
(一)成立小學音樂學科中心組
為了更好地開展全區小學音樂教育教學工作,有效實施審美教育,促進音樂學科全面發展,決定成立區教師進修學校小學音樂學科中心組。中心組由教研員領銜,現有成員九名,成員包括市級骨干教師、區級骨干教師、校級音樂教研組長、校級骨干教師。學科中心組的成立旨在于發揮教研團隊示范、引領和輻射作用,服務帶動全區小學音樂教師師資隊伍建設,促進音樂教育教學水平的整體提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建立小學音樂學科片區教研隊伍
我區地域較廣,包含中心城區、城鄉結合部以及新建城區三大區域,各區域的學情、師資、教學硬件配備等等都有巨大的差異。為了更好地開展研訓工作,我們根據全區的地理地貌、交通線路、學校布局、音樂師資配備等客觀因素,將全區劃分為三大音樂教研片區,第一片區以中心城區為主,第二片區以新建城區為主,第三片區以城鄉結合區為主。每個片區由片區教研組長負責,教研組長由音樂學科中心組成員擔任,并配備教研組長助理協助開展本片區教研活動。每個片區由若干教育集團或學區構成,片區教研組即由片區教研組長、教育集團龍頭學校音樂教研組長和學區中心小學音樂教研組長組成,片區教研活動由教研組組織開展。這樣,既適應了不同區域對研訓工作的差異性要求,又實現了全區研訓工作的有組織、有實效的開展。
(三)組織小片區音樂教研小組
教育集團由若干區直獨立校組成,并把其中一所綜合實力強的作為龍頭學校;學區由一所鄉鎮中心小學和若干完小組成。教育集團或學區為相對獨立的小片區,小片區內音樂教研小組由各校專任音樂教師組成,日常教研活動由龍頭學校或中心小學組織開展。從音樂學科中心組,到片區音樂教研組,再到小片區音樂教研小組,形成階梯式的音樂教研團隊,各級音樂教研團隊即相互獨立又緊密聯系,它的建設是音樂學科研訓活動的重要保障。
二、從線到面——三級網絡研訓模式的構建
(一)師徒結對,共教共研
師徒結對是學校采用的一種較為普遍的教師培訓方式,是培養青年教師的有效途徑之一,具有直接性、簡便性、有效性等特點。小學音樂教師徒弟結對在全區各校全面開展,我們根據各校師資情況,為剛入職的音樂新任教師安排一位本校或外校的在教育教學方面具有豐富經驗的老教師作為指導教師,直接在教育教學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引領。青年教師師徒結對則遵循自愿的雙向選擇原則,由年輕教師自主選擇指導教師。師徒結對后雙方以指導教學設計、相互聽課、評課等日常教學活動為主要形式進行教學研討。同時,根據年輕教師教學成長情況,由指導教師指導其準備一節較高質量的校內觀摩課或小片區教學研討課,統籌小片區內音樂師資,共同備課、磨課,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小片區教研中產生的好課、優課,則進一步向片區或區里推廣,以更高的平臺鍛煉教師,展示教師的風彩。
(二)片區聯動,協作研討
在學期音樂教研計劃中,各片區每學期至少開展一節教學研討課。每學期初召開教研工作會議以統籌安排各片區教研計劃。
(1)注重研討前的準備工作
開課教師選定開課課題,做好備課工作,并準備好教學資料和教具。音樂教研員、片區教研組長、片區骨干教師與開課教師進行集備,以試上、評課議課等方式調整教學設計、教學策略和教學思路,改進教學手段,進行有效磨課。
(2)重視有效課堂的生成
日常的教學研討課中,我們注重課堂的實效性、注意引導兒童發揮學習的主動性、重視兒童的學科興趣的培養及音樂能力的發展。
(3)關注課后的評課議課
課后開展的說課、評課、議課活動是教師專業進步的重要途徑。開課教師簡單概述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教學思路;觀課教師進行本節課的評課議課。通過對課堂教學中優缺點的深入分析研究,借助研訓一體化這一平臺共同解決教學問題。
(4)強調教學反思的重要性
教學反思是教育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它是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有效途徑。教學反思即是對教學業務的反思,也是對教師自身的反思。課后教師的一系列教學反思——本節課教學目標是否達成,教學手段是否恰當、教學策略是否適當,教學效果如何,以及結合觀課教師的評課議課內容,對本課部分教學環節、教學方法的深入思考都是促進教師教育教學水平不斷提高的不竭動力。
(三)骨干引領,示范教學
在全面落實素質教育,加強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突出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過程中,骨干教師是教育教學的中堅力量,他們熱愛教育事業、師德修養高尚、專業理論與技能扎實、課堂教學能力強、教學科研能力強。小學音樂學科也應當充分發揮骨干教師的引領、示范和輻射作用,骨干教師可以通過教學研討課、學科講座等方式分享自己的教學經驗、專業成長體會與感受,從而帶動其他音樂教師的成長和提升。
(1)教學研討課
教學研討課是骨干教師展示教育教學能力的方式之一,具有直接性、有效性等特點。一節好的優質課,是骨干教師智慧的結晶,從課題的選定到教學的設計,從教法的運用到策略的靈動,從課堂的生成到教學的升化,每個步驟每個環節,都是骨干教師精心的設計,這樣的一節課展示在觀課教師面前,仿佛它不是一節課,倒像是一件“藝術品”。聽完這樣的一節課,澎湃之情油然而生,心中充滿贊揚、充滿期許——期許開課教師以后把課開得更好,期許自己也能把音樂課上得更精彩。由此可見,骨干教師的教學研討課具有很好的模范榜樣作用。
(2)學科講座
開展學科講座,講究時效性,應反映當前廣大教師在教學上急需充實的內容或急需解決的問題。同時學科講座要注重專題性,就教育教學的某個方面或某個點進行展開,即要有寬度也要有深度。音樂教育教學含概音樂教學論、音樂教學法、音樂教學策略、音樂教學評價、音樂教學研究等方面。每位音樂骨干教師都有自身的優點,都有自己擅長的一面,學科講座就可以充分發揮骨干教師擅長的一面。以新課標專題講座為例,2011年教育部頒發《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版)》,2012年區教師進修學校即組織專題講座——新課標學習與解讀,主講者為區名師工作室骨干教師。骨干教師精彩的授課贏得了陣陣掌聲,樸實的語言不乏精練的詞藻,可見主講教師深厚的理論素養。通過這次講座,大家清晰了新舊課標的異同,明確了教學方向。通過骨干教師的教學研討課和學科講座,形成輻射效應,帶動其他教師增強專業發展意識,積極探索課程改革,大膽實踐,敢于前進,為祖國的藝術教育事業貢獻力量。
三、結語
綜上所述,三級網絡研訓是在新課程改革精神的引領下,根據本區小學音樂學科教育教學的實際情況探究而成的一種行之有效的音樂學科研訓模式。這一模式通過教研團隊建設,分級開展教學研討活動,在教研中強化了師資培訓;通過教學引領,示范教學,提升教學研討有效性,讓教師在研訓中獲得了成長。我們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落實審美教育,以點帶面形成一個良好的教學輻射圈,在研訓一體化進程中,提高音樂教學有效性,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作者:曾霖聲 單位:福州市倉山區教師進修學校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曹理.曹理音樂教育文集[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
課程教學目標定位偏向音樂教育專業化,我校2009年7月修訂的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的專業培養目標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具有科學的教育理念、寬厚的文化基礎知識,系統掌握現代教育理論和從事小學教育的知識技能,學有專長,能勝任小學各科教育教學、管理的復合型小學教師。”[1]有的教師依據培養目標中的“能勝任小學各科教育教學、管理的復合型小學教師”,在本課程的教育教學中,套用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教育目標和教學模式,在教學中重視理論的講解和技能的訓練,輕視審美教育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所以,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課程教育目標與教學時數、學生基礎形成很大的反差,達不到預期的教育目標。最終令教師感到不知所措,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
1.2教學管理不規范
這門課程是我校師范學院開設的,由藝術學院、高職學院及外聘的音樂教師任教,目前還不知道歸屬于哪個教研室。任課教師各人編寫教學大綱、授課計劃和教案,主要是針對每學期的教學檢查而寫。沒有針對該專業和課程的特點,經過認真研討而制定的教學大綱缺乏科學、合理性與全面性,起不到指導、規范教學的作用。教學存在盲目性、隨意性。
1.3選擇的教材不適用
本課程目前使用的教材是尹鐵良、孫蘭娟主編的《音樂基礎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才內容分為四篇:樂理與視唱基礎;聲樂與合唱指揮基礎;音樂欣賞基礎;少兒歌曲創編基礎[2]。各章的音樂知識以“作者獨白式文字闡述”的陳述方式編寫,各章內容沒有建立橫向聯系,融合貫通性不強,留給教師和學生的創造性教學的空間不大;教材選用的曲目大多是八九十年代中等師范音樂教科書上的經典曲目[3],反應當前學生社會生活與思想情感的曲目很少。在“反應學科最新信息,并適合學生能力和需求。”[5]、學科綜合及文化滲透方面做得不夠。所以,我認為該教材對于小學教育專業的《音樂基礎》課程來說不適用。
1.4教師教學觀念落后,大多采用傳統的傳授接受或示范模仿的教學模式教學
首先,由于任課教師外出學習、交流的機會很少,閉門造車,缺乏先進的教育教學思想理論的支撐,教學觀念肯定會落后。其次是沒有專門的《音樂基礎》學科教研室,缺少教學經驗的總結與反思,導致該課程的教學改革與研究處于停滯狀態。再次,由于《音樂基礎》學科教學的硬件設施不夠完備,不能充分給教師提供運用現代教學技術手段、嘗試新型教學模式的平臺。
2解決教學現狀的對策
2.1合理定位《音樂基礎》課程教育總目標
從本專業學生的實際況來說,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大多數學生中小學階段沒有接受正規的音樂教育,音樂基礎很差,經過64學時的音樂基礎課程的教學與訓練,不可能成為合格的小學音樂教師。況且,目前我國小學的音樂學科教學一般是由畢業于音樂教育專業的教師承擔。從培養方案的課程設置上看,小學教育專業培養目標上的“學有專長,能勝任小學各科教育教學”應該理解為:能勝任小學語文、數學主要課程的教學,且能兼帶一門或幾門其他學科(英語、科學、社會)的教學。如果要擔任小學音樂課程的教學,需要在學習《音樂基礎》必修課以后,通過進一步的音樂專業學習(選修),才能勝任。所以,本課程主要是以審美為核心的普及型教育。它既不同于音樂教育專業的音樂專業課、也不同于普通高校音樂欣賞選修課。本課程的性質是學科基礎平臺必修課程,它的教育目標應該是:讓學生接受審美欣賞、審美表現、審美創造的同時掌握基本的音樂知識和技能,提高感受、表現和創造音樂的能力;體驗音樂的美感,同時具備傳承音樂文化的責任感和基本能力;把審美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作為音樂教育的主要目標;最后達到開發創造潛能,培養全面、和諧、充分發展的個體的終極目標。
2.2建立音樂基礎學科教研室,嚴格組織與管理(非音樂)教師教育專業的《音樂基礎》必修課程和全校公共《音樂》選修課程的教學與研究
目前,全校只有藝術學院有一個音樂教研室,主要負責音樂教育(本專科)專業的音樂各科課程的教學研究與管理。而(非音樂)教師教育專業的《音樂基礎》必修課程和全校公共《音樂》選修課程的教學與教研基本上顧及不上。我校(非音樂)教師教育專業包括小學教育、初等教育、學前教育、英語教育都開設了《音樂基礎》必修課;目前每學期面對全校本科學生開設的《音樂欣賞》選修課也有一定的規模。可見,建立一個音樂基礎學科教研室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嚴格組織與管理該課程的教學,依據本課程教育目標制定符合實際的教學大綱,適當進行集體備課,編寫授課計劃和教案;進行教學經驗交流與反思,積極研討課程改革與發展,使該課程教學逐步走向合理化、規范化、最優化。
2.3精心選擇一本適合于本專業特點的音樂教材
關鍵詞:中小學音樂 教師 高師教育教學
2001年7月,我國頒布并實施了《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這是我國基礎音樂教育改革的重要標志。在這項重大的改革中,從事基礎音樂教育的教師承擔著不可替代和義不容辭的義務與責任,他們是開展基礎音樂教育改革、實施“新課程標準”要求的主要力量。高師音樂教育是基礎音樂教師培養和培訓的主要渠道,高師音樂教育的質量直接影響到基礎音樂教師素質的建構。在新課標實施多年的今天,研究高師音樂教育如何適應“新課標”要求下的基礎音樂教育改革與發展需要的音樂教育人才、適應基礎音樂教育市場的需求、改變傳統專業化的培養觀念,以及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教學策略等,無疑更具有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
一、當前中小學音樂教師教育質量現狀
1.教師音樂專業知識不全面、知識結構失衡。調查中我們發現,有的教師畢業時由于受所學專業及愛好的限制,在音樂的某一領域很有特長,或在聲樂方面、或在器樂演奏方面、或在理論方面有較深的造詣,但偏科現象比較突出;還有的音樂老師在音樂教育教學、音樂教育心理學、新課程標準方面的知識明顯不足,對國內外教育思想及相關學科知識特別是姊妹藝術知識、藝術之外的文化知識、民族民間音樂知識等方面明顯薄弱,知識結構失衡,不能更好地勝任一線教育教學工作。
2.音樂教師專業基本技能和教學技能參差不齊。調查結果表明,部分音樂教師雖然具有基本的音樂理論和技能,具有某方面的音樂專業特長,但實際教學水平卻很有限。如在與教師交談的過程中,一位教師這樣告訴我們:“一支歌,我能唱好,能處理好換氣、換聲、聲帶的控制及高低音的處理,但是如何讓學生學會這種方法、讓他們更好地掌握這方面的技巧,我卻不知道用什么教學方法”。
3.現代教育信息技術手段在音樂教育中的運用與普及程度不夠。音樂作為融知識傳授、技能培養、人文素養、審美情趣為一體的學科,掌握、運用多媒體方法進行教學是非常必要的。然而調查表明,有60%的中小學音樂教師從來沒有用過多媒體教學方法進行音樂教學,有27%的教師也只是在上公開課時偶爾使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輔助教學,而平時很少或根本不使用現代信息技術方法。這說明現代信息技術方法在中小學還沒有得到廣泛的普及,一些教師還不能夠熟練地運用這種方法進行教學。
4.音樂教育的專業化傾向違背了基礎音樂教育的規律。在音樂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上,由于受師范專業教育的影響,重教師的講授,輕學生的主動參與;重知識技能的訓練,輕對音樂的鑒賞與理解;重教學的結果,輕教學的愉悅過程;重音樂課程的輔德價值,輕音樂課程的審美價值,從而漠視音樂教育在開發潛能、培養創造力、完善人格及美化人生等諸多方面的獨特作用,也導致了在音樂教育教學實踐中,音樂課程審美性和藝術性的喪失。
5.教師不能很好地把握、運用新課程標準。在當前實際教學中,很多音樂教師對新的課程標準理解得不透徹,也不知道應該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手段與方法完成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而只是過分地強調學生學習的結果,忽略他們對音樂體驗的過程和參與態度。教師在評價學生的音樂成績時,主要是看他們掌握知識、技能的程度與水平,即僅僅重視音樂基本知識的傳授和基本技能的訓練,而忽視對學生音樂感受力及表現力的培養。
總之,大多數音樂教師都具備一定的音樂專業理論知識、專業技能和一定的教育實踐經驗,基本能夠根據課本的要求安排、組織一些音樂活動。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一些音樂教師在知識結構、能力水平、教育教學觀念及教學方法等方面,仍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而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當前師范院校音樂專業的定位不準,即在培養目標上與現行的中小學音樂教育要求還沒有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