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行業研究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30 16:38:3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現代農業行業研究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現代農業行業研究

篇(1)

強化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

從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發展經驗看,現代農業物流的發展,無論是體制還是促成農業物流模式的轉換,都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一定程度的干預,既需要有政策的指導,也需要行政和法制的強制,以及必要的資源支持。因此,要強化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充分發揮政府在現代農業物流發展中的基礎建設創造者、產業進步推動者、運行秩序維護者的作用。讓政府成為發展現代物流業的“助推器”。政府應加強對該行業發展的組織和引導,把發展現代農業物流作為中原崛起發展經濟的新增長源,采取有力措施,從政策、體制、法規等方面為現代農業物流的發展提供保障。政府要很好地發揮作用,必須有一個統一協調的政府機構來推動現代農業物流的發展。

這個機構應該有三個作用:第一、為現代農業物流的發展創造條件,包括準入、政策、法規等等;第二、要起到各廳局委合作協調的作用;第三、應該設立一個非常設機構,定期協調、解決現代農業物流發展中的具體問題。實施人才戰略,大力培養高素質人才。物流行業是一個人才密集型行業。物流企業的經營和管理要求擁有一批具備熟悉服務對象的生產、經營和銷售,熟悉物流服務組織、運輸組織管理的相關業務,熟悉市場營銷和計算機網絡技術以及物流信息開發維護等方面的專業人才。物流人才的培養應該是多層次、多方面的。要充分調動企業、學校和科研機構的積極性,促進產、學、研合作,加強物流技術的開發與應用。要加強培訓現有人才,包括物流管理、物流技術操作、物流宏觀決策與規劃、物流科學研究等方面的人才。同時,要以優惠政策吸引國際、國內物流專業人才來河南創業。大力發展農產品物流市場。要發展農業物流,就應出臺相應的法規、政策,鼓勵農業物流業的發展,確立農業物流的合法地位,規范農業物流的組織行為,將建立農業物流體系作為工作的重點,盡快研究制定構建農業物流與供應鏈管理體系的規劃方案和實施辦法,促進農業物流龍頭企業健康快速地發展。另外,還應盡快建立和完善農產品流通和農業物流的宏觀調控體系,有效調控農用物資、農副產品并引導農業健康發展、同時農業物流市場的開發與現代農業供應鏈體系的建立需要政府制造寬松適度的環境,保障市場運作走向規范化、法制化、科學化,實現農業生產與市場的緊密對接,形成我省農業物流系統的大生產、大流通、大市場的一體化運行格局。建立健全現代農業物流體系。必須做到:一要加強現代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交通樞紐、工業基地、商貿中心、物資集散地等,都要全面籌劃,建設合理配套的物流基礎設施體系;二要加強現有物流資源整合,建設培育物流市場。要全力整合現有物流資源,合理設置物流設施,發揮整體合力,避免存量資源閑置,增量資源浪費,要防止物流“虛熱”,避免重蹈其他產業一哄而上又一哄而散的舊轍。

篇(2)

中圖分類號:G71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05-1232-03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指出,加快發展現代農業要靠“兩大動力”,發展現代農業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在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加劇的情況下,發展現代農業,迫切需要通過科技進步提高生產能力,轉變發展方式,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1]。推動科技創新,實施科教興農和人才強農戰略,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必須大力發展與現代農業要求相適應的現代農業職業教育。

1 現代農業職業教育的概念

實現農業現代化、保障農產品安全和社會和諧發展必須加速培養現代農業技術人員,這一問題現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積極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和縣域職業教育與培訓網絡。《綱要》極具戰略眼光地將農村與縣域職業教育、將職業教育與職業教育體系緊密聯系、同步建設。從《綱要》的表述中可以清晰地認識到,建立和完善現代農業和農村職業教育體系,對促進教育發展和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和時代意義。

培養技能型人才,造就新型農民是現代農業職業教育面臨的新任務。原農業部副部長劉瑞龍認為,農業教育、農業科學研究、農業生產三方面緊密結合,要建立以理論聯系實際為思想內核,教育、生產、科研相結合為具體表現形式的農業職業教育辦學機制[2]。

現代農業職業教育目前并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相關論述也只是提到了農村職業教育、農民職業教育、農民培訓工程等概念。筆者認為,所謂現代農業職業教育,是指以教育培養現代農業技術人才和新型農民、研究推廣現代農業技術和管理方法、服務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職業教育體系。

2 現代農業職業教育的定位

2.1 發展現代農業職業教育是研究推廣現代農業技術的有效途徑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根據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數據來看,全國農村人口仍然有6.74億,占50.32%,農民占到了總人口的“半壁江山”。盡管中國正在向工業化、城鎮化不斷邁進,城鎮人口不斷增加,但新的問題也隨之出現。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劇,意味著“人口紅利”的持續衰減。要實現中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解決好“三農”問題,推廣現代農業技術是大勢所趨。通過發展現代農業職業教育, 培養新型農民,可以推動現代農業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運用,提高農業科技含量,推動農村經濟發展,這是發展現代農業職業教育的價值所在和歷史使命。

2.2 發展現代農業職業教育是培養現代農業技術人才的必然要求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形式,解決“三農”問題,要以“人”為本。這個“人”,就是要培養和造就一大批新時代農民,或者叫新型農民。新型農民應該具備“三個會”特征:第一,會運用現代農業生產技術與操作技能,使用新型農業機械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第二,會運用、開發和推廣優質高效的農業生產新技術,直接服務于農業生產;第三,會運用現代經營與管理知識, 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懂經營,會管理。新型農民還應該具有較高的政治思想素質、科學文化素質、文明素質和法制素質。如何讓傳統農民變為新型農民,發展農業職業教育在中國現行的教育框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

2.3 發展現代農業職業教育是服務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重要手段

農業現代化要求農業增長方式由傳統的粗放型向適度規模化、現代集約化、組織化、專業化轉變,必須有大批高素質的農業勞動者。只有這樣,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管理方法才可以推廣應用,現代化的農業機械才可能推廣普及,農業勞動生產率才會得以提升。然而,中國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仍占主導地位,大多數農戶仍然沿用一家一戶的生產種植方式。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研究表明,當一個國家農業科研投入占農業產值的比重大于2%時,這個國家農業科技才能展現其生命力,農業經濟與其他國民經濟才能協調發展,而中國農業科技投入僅占農業總產值的0.2%[4]。只有通過發展現代農業職業教育,大量的農業科技成果最終要被農民所掌握,才能轉化成為現實生產力。

2.4 發展現代農業職業教育是教育體系適應社會發展的現實選擇

現代農業職業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建立現代農業職業教育體系。筆者認為,現代農業職業教育體系應該是以高等農業職業教育院校、中等農業職業教育院校、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班為主,以農業科研機構、高等農業院校、農民專業合作社和涉農行業(企業)內部培訓為輔的全方位的教育體系。將高等農業職業教育或中等農業職業教育誤認為是現代農業職業教育體系的觀點是很片面的。市場對現代農業職業教育的強大需求是推動農業職業教育發展的動力,農業職業教育體系也應該借助市場需求的拉動,加快認清自身的定位,建立和完善體系建設,使其成為帶動新農村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勁動力。

3 現代農業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3.1 辦學思想陳舊,自身定位模糊

目前,中國農業科研人才培養基本上是由高等教育涉農院校和專業來承擔的,農業技能人才培養絕大多數是由中、高等職業院校或政府組織的培訓班來承擔的,這些院校大多數是公辦院校,辦學觀念陳舊,辦學思想沒有跟上社會發展和“三農”發展的步伐,缺乏就業形勢發展變化的洞察力和辦學理念的轉變,招生和就業工作都沒有與市場經濟接軌,從而導致涉農專業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暗淡的就業環境反過來影響其生源逐年減少。如何在現代農業職業教育體系中找到自身的定位,是這些涉農教育機構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3.2 社會觀念制約,涉農專業受冷

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之前的農學專業由熱門也變成了冷門專業。究其原因,主要源于四個方面。第一,辦學思想、專業設置及教育教學方式落后于社會需求,就業率不高;第二,許多涉農院校和專業不能與時俱進,卻想走學科設置“去農業化”的捷徑;第三,社會地位不被重視加之一些社會偏見,很多青年人覺得學農和自己的理想相差太遠;第四,工資待遇低、缺少發展潛力,農業院校的大學生畢業后不愿到農業企業、基層農技部門就業。這些原因都使農業職業教育生源嚴重不足。多數學生及家長不愿選擇農業院校,學校普遍存在生源少、質量差的現象[5]。

3.3 實踐經驗缺乏,教育方式死板

影響現代農業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師資隊伍的問題。農業職業院校一線的專任老師大多是從普通農業高等院校畢業的本科生,剛走出校門又進了校門,在實踐技能方面明顯存在著不足。在職業院校推崇項目教學法、實踐教學法的教育教學中,其理論知識不能很順利地融入實踐教學中,而有實踐經驗的農業科研人員本就不多,且這些科研人員又不愿意到農業職業院校當專任老師。因此,現有的師資隊伍無法真正滿足學生和農民對實用技能的需求,更談不上服務“三農”。

4 發展現代農業職業教育的關鍵

4.1 健全農業職業教育行業指導制度

政府應該給予職業教育應有的地位,要將中等職業教育中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免費的政策繼續深化擴大,切實轉變“重普教、輕職教”的觀念。農業主管部門在構建農業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辦學體制機制,促進產學研相結合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指導和促進作用。要充分發揮行業在開展人才需求預測、推進校企合作、指導專業課程建設、開展教育質量評價等方面對農業職業教育的指導作用。指導農業職業院校根據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需要,調整優化專業結構,建立形成與現代農業產業結構和發展要求相適應的“種、養、加、機、貿”專業體系,促進農業職業教育專業鏈、人才鏈與現代農業產業鏈有效銜接。

4.2 建立農業職業教育集團運行機制

建立農業職業教育集團是發展現代農業職業教育的創新性項目。2010年,陜西省開始實施“現代農業職業教育發展工程”,成立了楊凌現代農業職業教育集團;2011年,遼寧現代農業職教集團宣告正式成立;2012年,由安徽科技學院牽頭組建,省內農業職業院校和農業企業聯合組建的安徽現代農業職業教育集團正式掛牌成立。一些省市相繼成立了農業職業教育集團,集團推動了行業企業與農業職業院校共建共享生產性實訓基地、產品研發中心、科技創新中心,鼓勵農業職業院校承擔農業科學研究和農技推廣項目,教學人員深入基層從事農技推廣服務,農業行業企業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和能工巧匠到農業職業院校兼職從教,實行校企合作共建“雙師型”教師隊伍等措施,形成了校企合作、產學研融合的長效機制[6]。

4.3 推進農業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創新

教育教學改革創新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培養模式和培養內容的創新。農業職業院校要堅持走產教融合、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加快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和評價制度的改革,使教學內容適應現代農業產業發展需要。二是培養方式和培養目標的創新。要采取定向培養、訂單培養、委托培養、職業培訓等方式,加大農業技術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力度,全面提升鄉鎮基層農技服務機構、現代農業企業人才隊伍素質,培養大批掌握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善于生產經營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三是培養理念和培養方法的創新。現代農業職業教育還要培養農民創新精神,其關鍵是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形成一支集現代農業專業理論、實踐技能與創新精神于一身的高素質教育師資隊伍,這是推動現代農業職業教育發展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制度創新 技術進步與現代農業發

展[C].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2.4.

[2] 程曉強.劉瑞龍農業教育思想對現代農業職業教育的啟示[J].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6):102-106.

[3] 王思萍.淺談加強中國現代農業職業教育的改革與實踐[J].農業考古,2008(3):356-357.

篇(3)

主管單位:廣東省農業廳

主辦單位:廣東省農業機械研究所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廣東省廣州市

種:中文

本:16開

國際刊號:1673-2154

國內刊號:44-1616/S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

創刊時間:1980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篇(4)

自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高新科技的迅猛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趨勢,農業作為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行業具有的作用和價值不可小覷,近年來備受社會各界的關注和重視,進而提高了我國農業發展水平。然而,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要用科學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農業在發展的同時,其中的農藝發展現狀還有待加強,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因此,要不斷研究和分析農業中農藝現存的不足,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農藝技術水平,并結合實際情況總結出適合我國農業發展的策略,以期為我國實現農業的現代化科技與高效化提供基礎和前提。

1 基本概念的闡述

1.1 現代農業的理念

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傳統的農業生產手段已經滿足不了時展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現代農業應運而生。所謂現代農業,就是應用大量的現代化科學技術和現代工業中可以提供的高科技生產材料、設備等,以此實現我國農業的科技化、現代化、產業化。

1.2 農藝及內涵

農藝,顧名思義,就是指利用各種與農業有關的設施設備對其進行農業改造以及促進農業發展的一系列措施和觀念,以此確保農業發展符合我國現代化發展的需求。一般情況下,不同時代的農藝農技所具有的特點是不同的,因此農業農藝的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國家在農業方面現狀、成就和進展。

1.3 現代農藝及特點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創新,我國農業農藝也逐漸呈現出科技化、現代化的特點,但是與發達國家的農藝農技相比,我國的農藝還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國現代農藝體現出以下特點:在保留傳統農業農藝優勢的前提下,不斷學習和總結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和農技水平,并在實際工作中加以探索和實踐。

2 農藝在現代農業中的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

2.1 農藝的理論價值

通常情況下,農藝的理論價值是指對多個學科進行綜合運用而呈現出不同的相應價值觀,因此農藝理論價值是一種綜合性的價值觀。農藝理論價值體現在多個方面,主要有農業設備、農業生產場地、農業自然環境,以及各種農業資源與規劃設計等等,以此來提升農業的品質,從而增強我國國民經濟建設水平,促進我國農業的健康、有序發展。換言之,實現農藝價值是一種新型的農藝理念。

2.2 農藝的應用價值

農藝理論價值與農藝應用價值的區別在于:農藝理論價值的主要作用和功能是實現價值導向,而農藝應用價值是指促使農藝與現代農業相結合,實現既定的目標與任務,進而達到預期設想價值的一種觀念。農藝應用價值的價值層次較高,在實際應用過程中要求綜合運用高新科技以及創新的管理理念和新型設備,從而促使我國農藝實現全面科技化、機械化、自動化。農藝應用價值的良好體現可以為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保障,并為從根本上擺脫自然環境的約束而發揮出更大的應用價值。

3 西方關于現代農藝價值觀的可取之處和我國的借鑒措施

近年來,我國經濟得到快速發展,農業作為提高國民經濟的重要行業,其發展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不僅能夠保證我國農業穩定,同時也能夠為經濟發展創造更多的資源。對于現代農業來說,農藝農技在其發展中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和地位,具有重要的價值。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對農藝在農業中的價值的研究較晚,還存在一定不足,因此,要想實現農藝在我國農業中的價值,就要積極探尋解決對策,并借鑒和使用西方國家的先進措施,并結合我國的基本國情進行總結。首先,由于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正確的意識能夠促進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事物的發展。所以要重視農藝工作人員的技能和意識培養,制定相應的激勵機制來提高他們的工作積極性,使資源得到有效利用,提高農業勞動產出率,促進農藝行業的的規范化發展,從而為農業的快速發展夯實基礎。其次,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農業發展方式已經失去應用的優勢和功能,并逐漸被淘汰,嚴重阻礙了農業的發展步伐,因此,發展現代化的高效農業是促使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須手段,實現集約化、市場化、多元化,創新農藝觀念,形成高功能的產業體系,完善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升農業發展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而實現農業高品質、高效率的重要價值。

4 實現農藝在現代農業中的重大價值我國應該采用的措施

4.1 提升農藝科技的自主創新和成果應用獎勵制度

農業發展對人們生活水平的影響重大,因此備受人們的關注和重視。就目前而言,我國在農藝科技的自主創新和成果應用獎勵制度方面投入了很多精力,這對于農業技術水平的創新和提升具有良好的作用和意義。從自主創新和專利的認可到成果應用獎勵制度的制定,更加創新了農藝科技水平,從而形成了良性循環。

4.2 運用新型的研究思路和創新的農業經營體制,以促成現代農藝的重大價值得以實現

現階段,我國發展更加多元化。對于農業而言,新型休閑農業、觀光農業,以及環保農業的促進了農業的多元化發展,現代農藝應用理念不斷更新和完善。但是在實際經營過程中,還缺乏實踐經驗,因此要善于運用新型的研究思路,以此呈現出獨特性、創新性的經營體制,以此為實現現代農業中的農藝的重要價值奠定堅實的基礎。

4.3 全面提高農村勞動者的素質,以構建我國現代農藝體制的人力資源

農業勞動者是體現現代農業中農藝重要價值的核心力量,他們的從業素質以及觀念對農藝價值的體現是極其重要的,全面提高農村勞動者的綜合素質是構建我國現代農藝體制的人力資源,也是將農業科學轉化為勞動生產率的必經之路。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全球信息科技的全面普及與發展,我國各行業、領域均實現了科技融合與交叉。對農業而言,農藝價值得以體現的前提是在具體的應用中進行轉化,為了實現農藝在現代農業中的重要價值,要根據我國農業發展的具體現狀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農藝手段,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進而總結出與我國基本國情相適應的農藝研究成果。明確農藝在現代農業中的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創造農藝效益,從而為人們的幸福生活以及國家富強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l]胡偉.農藝配合農機提升玉米生產機械化水平促進玉米產業發展[J].農業技術與裝備,2008.

篇(5)

1.2堅持“科技強農”,彰顯為地方現代農業服務的優勢和特色在努力推進人才培養創新的同時,加強科技創新和服務創新,自覺增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要充分發揮農業科技教育的作用,使科技進步真正成為突破資源和市場對我國農業雙重制約的根本出路。中央強調建設現代農業的過程就是“改造傳統農業、發展農村生產力、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農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過程。農業職業院校應根據自身的行業特點,結合專業發展規劃,在“科技強農”的專業實踐中充實專業內涵,更新教學內容。所有“涉農”學校都要根據自身的實際,圍繞“建設現代農業”這一中心,選擇一定的項目和基地,定時間、定人員、定參與形式,緊密結合農時農事,使“科技強農”的工作走向常規化和制度化。堅持“科技強農”,提高技術開發與服務能力是農業高職院校走特色辦學的根本出路,也是辦學的生命力所在。農業職業院校要發揮科研優勢,堅持把技術服務與開發、成果轉化與推廣、信息咨詢與傳播以及促進產業升級與引導農民走向市場等作為產、學、研結合的重要內容,并使其成為學校強化為地方現代農業服務優勢和特色的載體。

1.3踐行“工學結合”,突出服務地方現代農業科技的功能農業職業教育應按照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拓展“校企合作”的領域和“工學結合”的形式,突出服務地方現代農業科技功能。“工學結合”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切入點,無論是共辦企業、參股聯營、基地開發,還是委托培養或項目合作,都要注重經濟社會效益同教育教學效益的統一。實訓基地建設是“工學結合”的重要保證。認真進行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盡力把實訓、實習基地建設成為現代農業新技術的展示基地、培訓基地、試驗基地、研發基地和創業基地。充分發揮實訓基地在地方現代農業中的科技服務示范功能、職業崗位培訓功能和科學研究功能。要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積極探索“課堂教學與實習基地一體化”模式,積極推行“訂單式培養”模式,不斷探索“工學交替”、“半工半讀”、“頂崗實習”等多種“工學結合”培養模式,把學校教學的空間延伸到工廠、企業、田間地頭和經營場所,在著力培養服務地方現代農業人才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的同時,按照“優勢互補、雙向互動”的原則,建立“工學結合”的長效機制;職業院校應根據地方的要求,積極主動合作進行規劃論證、技術開發和應用研究;并運用多種途徑和形式,提供各種機會和便利,推動企業專業人員深度參與職業院校的發展咨詢、專業建設、課程改革和教學指導。

1.4利用網絡教學系統的資源優勢,創新服務地方現代農業的模式由于農業職業教育具有鮮明的職業性、社會性,堅持把技術服務與開發、成果轉化與推廣、信息咨詢與傳播以及促進產業升級與引導等,作為服務地方現代農業的內容。由于受多方面條件的制約,當前的農業高等職業教育難以將這些內容都安排成實訓教學,這對于培養新型農民的能力無疑是一個缺陷。因此,如何在教學手段上實現現代化,以多媒體教學促進教改創新,發揮多媒體信息集成控制的特性,并在實踐中進行科學的教學設計和合理的使用,這是深化教學改革和實現農業高職教育目標的關鍵問題之一。農業職業院校要把網絡教學系統的資源優勢作為創新服務地方現代農業的新模式,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虛擬工廠、虛擬農場、虛擬工藝和虛擬試驗;充分運用多媒體手段,開辟多渠道、多形式的教學環境。

2農業高職院校為地方現代農業服務的實踐

2.1以科學研究為平臺,實施“農科教結合工程”2009~2012年鹽城生物工程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獲得省“農業科技支撐項目”2項,省“農業三項工程項目”3項,市級農業發展項目25項,每年獲得上級支持的各項農業科研經費300余萬元。經過科研攻關,先后完成了多項課題研究,如2009年完成了“棉花新品種種子加工中心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研究”;2010年完成了“蘇北沿海地區耐鹽苗木擴繁技術研究”和“有機稻米生產防治病蟲草害集成技術研究”;2011年完成了“蚯蚓糞便解決設施草莓連作障礙技術研究”“葉果兼用耐鹽桑新品種選育研究”“棉花抗草甘膦品系的篩選和培育”等。在對一些項目進行研究的同時將其應用于生產,起到了示范和引領的作用,如蠶桑專業教師的科研成果“防治強抗藥性桑螟的復配農藥”“桑黑枯型疫病的新防治方法”“一種復合桑葉茶液含片及其制備方法”“一種蜂蜜桑椹汁及其制備方法”獲國家專利,并成功轉讓企業批量生產;農學專業教師的“富硒生物有機肥及其制備方法”和“富硒米及其生產方法”也相繼獲得國家發明專利;育種專業教師的“棉花新品種鹽雜3號的選育和應用”獲得了鹽城市政府2011年科技進步二等獎;“棉花抗草甘膦品系的培育和應用”在國內技術領先。這些科研成果既有科技的先進性,又有一定的經濟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2.2以建設實訓基地為平臺,實現“新農村示范工程”鹽城生物工程高等職業技術學校通過幾年的建設,形成了“南園(都市農業生態園)北場(蠶種場、養殖場、園藝場)一中心(苗木組培中心)”實習基地格局。學校采取學校、專業系和教師共同入股及公司運營的模式,師生同步參與生產和管理,先后創辦了3個農業公司,即鹽城市育新種業有限公司,鹽城金海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鹽城綠之家園林綠化公司;校外將省市農業龍頭企業作為常年實習基地,如東臺市“仙湖農業園區”,大豐市“豐收大地”,建湖縣“九龍園藝”公司,鹽都區“臺灣郝氏農園”,亭湖區“悅達農園”和“華東鹽城農產品交易市場”等50余家大型涉農企業,實現了實習基地與農業實體的有機結合,展現了現代高效農業園區、農產品加工區和農業物流園區的新農村示范工程。在實訓基地,教師通過企業鍛煉,能夠及時了解農業生產最新動態,提高了生產和管理綜合技能,增強了博擊市場能力,激發了主動為社會服務意識,豐富了教學情境,擺脫了“黑板上種田”與生產實際脫節的現象,也增加了個人收入。學生參與管理增加,能夠早接觸生產和社會,加深了對農業、農村、農民的情感,使學生學農、愛農,愿意終身從事農業工作,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復合型人才,以建設實訓基地為平臺,實現“新農村示范工程”為師生更好地服務社會,實現了“農、科、教”共建、共培、共研、共享、共贏互動發展[7]。

2.3以校辦企業為平臺,推進“新種子惠民工程”育新種業公司常年生產雜交稻種、啤酒大麥原種和特色小雜糧,在農學專業教師的精心指導下,生產的各類種子質量好、純度高,享有較高的聲譽,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另外,校辦產業鹽城綠之家園林綠化公司通過“蘇北沿海地區耐鹽苗木擴繁技術研究”項目的開展,使得“海濱木槿、濱梅、杞柳”等一批耐鹽苗木在基地茁壯成長;蠶種場“葉果兼用耐鹽桑新品種選育研究”獲得成功,培育的蛹蟲草已批量上市;養殖場引進多個特色畜禽品種(香豬、野鴨、草雞、羊等),并輻射周邊農村,充分發揮了校辦企業技術推廣功能。通過作物栽培和育種專業教師團隊多年的研究,學校育新種業公司先后育成“鹽雜3號”和“蘇棉26”2個棉花新品種,2012年有大麥、水稻、棉花、雜豆等8個優良品系參加省內外各項比較試驗。“鹽雜3號”和“蘇棉26”2個棉種累計推廣17余萬hm2,60余萬農戶受用,為公司創造直接經濟效益2000余萬元,為社會創造效益3億余元,較好地推進了“新種子惠民工程”。

2.4以政府特色項目為平臺,參與“掛縣強農富民工程”鹽城生物工程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積極參與江蘇省2009年實施的“掛縣強農富民工程”,即每個農業科研院及其所對接掛鉤一個縣區,進行農業科技幫扶。選派技術精、作風實、能吃苦的25名農科專業教師駐點到建湖縣5個鄉鎮5個村。圍繞鹽城市政府提出的“一村一品”“一戶一棚”等項目,每個教師全年駐村100天以上,開展農民培訓和農業實用技術推廣。幾年來建成了“顏單鎮三虹村千畝有機稻米”“九龍口鎮梅蘇村花卉苗木”“慶豐鎮北秦村水稻雜交制種”“上岡鎮岡北村設施葡萄”“恒濟鎮強為村特種蔬菜加工”5個產業特色專業村,培育220個科技示范戶,為當地農業結構調整和“一村一品”建設發揮示范指導作用。例如,水稻組教師指導的“顏單鎮三虹村有機稻米生產”效益是種植常規稻的3倍,種植面積從起初的14hm2,2012年發展到的167余hm2,幫助該村成立有機稻米生產專業合作社,吸納社員108戶,同時為有機稻米注冊了“三虹牌”商標。并獲得2011年中國稻米博覽會金獎,產品供不應求,受到了省委領導和各級專家的好評,真正做到了“做給農民看、幫著農民干”“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裝進農民口袋里”。

篇(6)

新農業就是其中的重點之一。

新農業緣何火

早就有一些嗅覺靈敏的風險投資人,開始“下鄉”探路。2006年5月,紅杉資本首度進軍農業領域,向福建利農集團投資500萬美元,以工業化的方式種萊,產品40%進入沃爾瑪超市,其余則遠銷日本、韓國、東南亞。

資本“下鄉潮”在2008年開始加速。2008年,達晨創投投資5000萬元,幫助神農集團建設養殖基地。同年8月,德意志銀行注資6000萬美元,獲取上海宏博集團公司養豬場30%股份。2008年12月23日,全球最大的私募基金KKR獲批向蒙牛現代牧業投資1億美元,與KKR同時八股的還有鼎暉投資。近期,包括法國里昂銀行、美國大摩等在內的海內外投資商先后投資或參股中國的優質農業企業,培育廣闊并且正在快速興起的中國農產品市場。 市場相關數據顯示,包括茶葉、果汁、紅酒、花卉、蔬菜、雞蛋、育種、疫苗、水產養殖、肉食品加工、豆制品加工、生物肥、農藥、油脂加工等行業,都已經有海外資金背景的私募基金或風險投資的投資。

在接受《新經濟導刊》專訪時,清科集團研究中心咨詢師張靜宇解釋說:現代農業是以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生產要素為支撐,用現代組織管理方法進行經營,農、工、貿緊密銜接,產與銷融為一體的社會化農業。其主要特征是生產規模化,工具機械化和產品市場化。

而對于新農業企業,作為本土VC人士、深圳深創投資公司總裁的李萬壽,曾列出其必備的特征,包括:成規模的種植和養殖基地,工業化的標準控制和生產流程,有一定的科技含量和產品創新,并最終能夠建立全國性乃至全球性的市場。只有這樣的企業才能夠靈活調整產品結構,保持產品的高附加值,越做越大實現上市。

在中國,農業之所以吸引投資人,自然有著自身深層次的原因。資深風投人士杜楓作出如下解析:

其一是農產品的抗周期性。比如,“在金融危機的經濟寒冬中,人們可以不買游艇、不度假,但是總不能不吃雞蛋、不吃肉吧!”而金融危機下尋求安全保障的投資,被認為是境外資金加速下鄉的重要原因。中國鼓勵外商進行農產品投資,加上當前農產品生產水平較低也給了大的國際資本投入農業一個很好的機會。

其二是與消費者生活水平提高相關的特色農業、農產品在中國的商機。只要中國的國民人均收入在增長,這類農產品的消費就有望繼續提高。“綠色”、“環保”已經成為新農業企業的核心概念,除了自身產品無公害、健康,企業更加注重對生產廢料的再應用。如德青源,投入6000萬建設一套雞糞沼氣發電的設備。雖然投入大,但是發電站除了供養雞場的用電,還將多余的電量賣給國家電網,經濟效益明顯:另外,發電站還為公司帶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解決了公司的長期發展問題,將成功的模式復制在其他地區。

其三是傳統農業轉型及農業現代化過程中所帶來的巨大機會。中國目前處在從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傳統農業的組織形式、流通體系和服務體系都需要升級。、林權改革等關鍵政策的出臺,喻示著未來不少投資機會。

風投為之著迷的新農業,利潤究竟有多高呢?有關人士向媒體透露:以玉米為例,一些深加工后的產品附加值將比玉米原糧增值許多。玉米每噸的當地收購價格不到1500元,若是加工成玉米汁,每噸售價立即超過3000元。玉米淀粉,這兩年價格同樣在漲,如今達到2000多元;蛋白粉,價格在4000元以上。這樣的利潤率,足以讓習慣了低利潤率、跑量為主的制造加工業浙商們側目。當然,農業的投資“不單單只是糧食領域”,一般進入內地投資并成為當地舉足輕重的企業后,“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水、電、路、房、衛生都意味著更多的投資機會。”一位企業家表示,“當然,如果當地政府去引導、啟動得力,我們企業家就會事半功倍。”

因此,在中國農業整體的產業化還不夠發達,且企業都規模較小,所以,新農業投資在中國有較大的擴張和整合的機會,加上政策層面的支持,大規模集中化、產業化的生產給農業企業提供了較好的前景。

諸多業內人士認為,從長遠的角度看,全球人口的增長、耕地資源的稀缺將使農產品處于全面的“牛市”。投資大師羅杰斯也反復強調,農業是未來幾年最值得投資的行業之一,在中國最有投資價值的就是農產品。

風投下鄉熱的背后,正是農業投資熱的大趨勢。

政策利好,瞄向創業板

近年來,隨著“三農”問題的凸顯,發展現代農業逐漸成為我國農村建設的重點,中央政府對現代農業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

2006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未來農村主要的工作任務是以發展現代農業為著力點,推動農業生產和農民增收。2007~2009年間中央政府針對農業連續出臺三個“一號文”,其中2009年1月《2009年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著重指出2009年將在2008年的基礎上較大幅度增加良種、農機具購置等補貼,同時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及科技投入,重點支持高科技育種、農業機械化、優勢農產品、畜牧水產業等領域產業及企業發展。這些扶持政策的出臺,將直接惠及育種、農機具生產銷售、規模化農業生產、畜牧家禽養殖加工一體化等企業。

同時,創業板的推出再次為現代農業企業帶來利好。福建圣農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今年7月已順利上市,其背后“隱匿”的一批創業投資公司或將獲得高額收益,其中占其總股本8%的達晨創投,將會獲得超過700%的收益。創投人士認為福建圣農有標榜意義:“這是主板IPO重啟后,第一個新農業概念的企業,體現了國家對農業的支持”,因而堅定投資新農業的決心,新農業同時也是即將打開的創業板市場備受青睞的寵兒。

清科研究中心咨詢師張靜宇認為,創業板將優選成長性高、科技含量高以及新經濟、新服務、新農業、新材料、新能源和新商業模式企業上市,其中新農業屬性涵蓋農副產品深加工、農業龍頭企業、綠色食品和生態農業、種子工程、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循環農業。

他指出,近年來,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生產經營方式轉變,農業資金需求逐年高漲,逐漸從生產延伸到產、供、銷各環節,從一般農戶延伸到育種、養殖、農產品加工等多個主體,單純依靠政府資金已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創業板主推“兩高六新”企業上市,不僅能為現代農業企業提供更為廣闊的融資平臺,滿足現代企業發展的資金需要,

還能夠提升農業企業的知名度和市場形象,并通過上市農業企業的示范作用,吸引更多的民間資本、創投和私募股權資本投身于現代農業領域。

張靜宇表示,風投界紛紛看好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機會,創投和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從2006年加速了在農業領域中的投資。另據清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02~2009上半年間,共發生了69起創投或私募股權投資機構投資農業企業案例,涉及金額7.08億美元:其中2006年以來創投和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在現代農業領域中的投資案例和投資金額快速增長,2006年一2008年三年間,年投資案例增加1.75倍,年投資金額增長4.15倍;2009年上半年受經濟持續低迷影響,創投和私募股權投資機構投資收縮,農業領域的投資所有放緩,但投資金額超過2006年全年水平。

不僅如此,創投和私募股權投資領域也逐漸拓寬,2006年前創投和私募股權投資機構還主要涉足于育種、奶業、肉類加工、化肥等農業領域,2006年以來投資領域已擴展至農機生產與銷售、環保農藥、花卉、林業、有機農產品種植、農牧漁產品深加工等其他領域。

在張靜宇看來,創投和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的投資決策與退出渠道有著重要關系。

目前,滬深兩市上市的農業企業有70多家,其中獲得創投和私募股權機構支持的農業企業為3家,市場容量還很大。創業板重點扶持“新農業”領域企業上市的導向,增加了現代農業企業上市機會,一方面直接為現代農業企業提供融資平臺,另一方面也將健全創投和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在農業領域中的“投資一退出一再投資”循環模式,引導更多創投和私募股權機構投資現代農業。

“近日,媒體披露創業板首批申報的95家企業中就有明月集團、四川光友、吉峰農機等7家現代農業企業。而與此同時,更多的創投和私募股權機構將目光轉向現代農業企業,深圳創新投、達晨創投、智基創投、優勢資本、賽宮、KKR等多家機構均看好現代農業,正加大在現代農業領域的投資力度。”張靜宇透露說。

現代農業任重而道遠

現代農業企業的崛起,有待提升綜合能力。

張靜宇特別指出,“目前我國現代農業企業還普遍存在經營管理能力落后、人才缺乏、產品科技化程度低、品牌意識不強、市場單一等問題,與刨投和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的投資要求以及創業板上市條件相差較遠。”

他認為,根據清科研究中心整理的創業板首批申報和vC/PE支持的已上市農業企業的特點,現代農業企業至少還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明確企業定位,形成獨特優勢。現代農業企業應結合其地域特點,發揮比較優勢,確定企業的主導產業,并整合企業資源優先發展主導產業或產品,或利用先進的技術和設備;或整合上下游產業鏈,形成產業化經營:或優化銷售模式,擴大產品影響等等,逐漸形成企業優勢。

篇(7)

信息化、智能化時代背景下,我國農業發展同時面臨著機遇和挑戰。以全面感知、可靠傳輸和智能處理為核心的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推動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變革,其前景不可估量。種子行業作為農業生產的根本,必須要重視物聯網技術應用,逐步整合有效資源,并實現優化配置,為廣大企業及農戶提供更加全面、智能的信息服務。

1物聯網技術概述

所謂的物聯網,是指人與物或物與物之間的信息交換和互聯,需要傳感器、二維碼以及RFID等多種信息技術的支撐。其中,傳感技術主要應用于自然信源信息的采集、識別和處理,是物聯網技術的核心部分。而RFID是對通信嵌入技術的突破,能夠自動識別人和存儲物件信息的電子標簽。目前,物聯網以極大的技術優勢,改變了現代農業的生產經營模式,促進了其數字化、智能化的發展。從宏觀的角度講,物聯網的核心理念是“感知世界、服務人類”,它創新了經濟增長點,大大提升了資源的利用率,符合可持續發展觀的要求。同時,從微觀的角度看,物聯網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有利于降低生產成本和提升生產效率,為廣大農戶及相關企業提供更加智能的信息服務平臺,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根基。

2物聯網技術在種子行業的運用

作者基于對物聯網技術的認識,主要從生產與營銷兩個方面,探究了其在種子行業的運用,并提出了一些相關建議,以供參考和借鑒。

2.1生產

種子物聯網技術在生產階段的應用,體現為信息監測、智能灌水、苗情控制以及智能驅蟲等系統的構建,這樣既可以保障種子培植的效率,還大大提升了種子培植的質量。該服務平臺主要分為信息感知層、網絡傳輸層和處理應用層3個構架,其中,信息感知層通過傳感器搜集農田土壤、生態、氣象、灌溉及作物生長等信息,之后由網絡進行傳輸,最終到達處理應用系統,從而實現對整個種子生產過程的控制。基于種子物聯網平臺的智能控制系統,使得整個生產過程更具科學性、實效性,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節約了人力資源,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識,也是我國大力提倡的。具體而言,該服務平臺可遠程監測種子農田的生態環境,如空氣濕度、土壤溫度及含水量等,可以直觀地演示其數據動態變化,經過科學合理的處置,能夠使種子達到最佳生長狀態。此外,智能灌水系統可以根據種子的生長規律和信息反饋,自動調節灌水量及灌水時間,同時滿足了種子生長及節水示范的雙重功能。因此,種子物聯網是綠色農業發展的主要途徑之一。

2.2營銷

種子營銷是整個種子行業關注的焦點,影響其他環節的發展。我國是一個農業生產大國,對不同類型種子的需求量很大,為種子行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時機。事實上,種子行業的發展還相對滯后,其根本因素在于營銷模式存在缺陷。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人們逐漸形成了對互聯網的依賴,也更傾向于新的信息服務方式。而物聯網技術在種子營銷階段的應用,擴大了營銷信息的傳播范圍,有助于整個資源平臺的配置優化。以物聯網技術為基礎的種子營銷鏈條,既可以向農戶及采購企業直接展示種子生產全過程,以增強他們的品牌信心,還可以通過信息共享平臺,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有利于供應鏈條的核心競爭力提升。在此過程中,營銷中心與物流平臺進行信息共享,整合種子供應鏈條相關信息,并結合經濟市場的動態變化,及時調整營銷方案。而在運輸階段,倉儲中心要根據物聯網數據庫的備案,合理地安排倉儲、出貨及運輸等時間,并與車載傳感器和GPS進行連接,以充分了解種子運輸途中的存放環境或地理位置,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快速送達農戶手中,以免錯過種植良機。

篇(8)

(2)現代農業規制下的生態旅游優勢。這種模式是農業經濟與旅游經濟的混合體,它的產品既是農產品,也是旅游產品。現代農業廣泛采用最新的農業科技成果,如無土栽培、農業生態和環境技術、農產品加工技術等,它向游客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科學技術。它是集科研、觀賞、度假、生產、加工等于一體的,參與性、知識性和娛樂性最為明顯。在現代農業生態園區,游客可以欣賞農業景觀,還可以親自參與其中,體驗農民生活。現代農業視域下的生態旅游具有農業生產的特點,它所生產的農產品都是綠色健康的,可以讓旅游者能夠食用到最新鮮和最健康的原生態食品。

(3)發展前景預期。從客源分析,現代農業與生態旅游相融合的旅游模式主要是以城鎮人口為主體客源市場,城市人口越多,提供的客流量也就越大。休閑、飲食、文化的消費需求都可以在對農業和農村的生態旅游過程中得到實現。因此其客源市場較為寬廣。從政策環境看,現在許多城市和地區,無論從旅游道路交通和硬件接待設施等來衡量,還是從服務水平、政策導向等軟環境來看,特別是政府制度安排來說,都為現代農業視域下生態旅游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目前類似成都地區的城鄉統籌發展較好,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發展現代農業指導下的生態旅游,可以促進城鄉統籌的協調發展。

2實踐層面的突出問題

目前,我國廣大農村地區都在開展相關的實踐,尤其以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為載體,有效實現了農業與旅游的融合。但從總體看,仍然存在一定的共性問題。一方面,總體發展規劃不夠全面,行業發展政策引導不力,還存在著一些產業發展的自發行為,開發理念落后、決策不力;另一方面,經營管理水平不高,重點不突出、項目雷同,尤其是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從產業結構與產品質量分析,該模式的產業發展層次不高,一二三產業結合不緊,產業及產品開發缺乏文化內涵。

3對策與建議

(1)高端理念引領規劃布局。要充分認識維護農村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正確處理好旅游開發和環境保護的關系,在旅游開發和環境保護的相互關系中探尋內在規律,結合研究生態農業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采用較為合理的措施,促進旅游同自然、文化、環境融為一體。在編制地區產業發展規劃時,一定要重視現代農業園區的建設,發展生態旅游要將農業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等融入到旅游產品的開發中來,開發出各種內容豐富、農業文化內涵深厚的旅游產品。

篇(9)

中圖分類號 F32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4-0267-01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of Pudong District,Sunqiao Modern Agricultural Park as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modern agricultural park facing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hanghai vigorously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center with global influence,Sunqiao Modern Agricultural Park with its location,policies and other advantages will build modern agriculture innovation center.In this paper,the choice of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the strategic realization path were described.

Key words Sunqiao Modern Agricultural Park;science and technology;innovation;strategic path;Shanghai;Pudong New District

孫橋現代農業園區作為國內首家綜合性現代農業園區自成立伊始就定位為“國外農業與中國農業接軌、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橋梁,在現代農業先進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輻射推廣等方面發揮了突出的引領示范作用。隨著浦東快速城市化發展進程,由于級差地租高、勞動力成本大、能耗費用居高不下,孫橋區域繼續發展種植業已難以為繼[1],孫橋“二次創業”勢在必行。在上海市大力推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建設的背景下,應充分發揮孫橋現代農業園區位于上海自貿區和張江科學城的區位、政策和資源優勢,將其建設成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中心,集聚科技創新資源、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構建科技創新靈活機制、提升農業產業能級,提升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成為承載國家戰略、面向世界的中國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新高地。

1 創新點戰略選擇

科技創新是一項系統工程,孫橋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中心首先應該從科技創新點方面進行戰略選擇,既發揮其既有優勢又能面向農業科研前沿,既有解決中國農業發展瓶頸的自我科技創新,又有面向國際的農業科技協同創新,因而孫橋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可選擇5個科技創新點。

1.1 設施農業

1994年孫橋現代農業園區在全國率先從荷蘭引進玻璃溫室,通過對荷蘭溫室的建設與管理的研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溫室建設和溫室生產管理規程。但溫室智能化控制核心技術仍然掌控在國外企業手中,國內目前尚達不到該水平。溫室能耗在溫室生產成本中占比居高不下,降能耗技g尚有待開展因地制宜的研究。天敵防治在國內尚未啟用,而國外已普遍采用天敵防治來極大程度地減少農藥使用。因而在設施農業方面,孫橋現代農業科創中心可選擇溫室智能軟件研發、溫室能耗技術開發、自有天敵資源的應用研發作為突破點。

1.2 種源農業

種源作為農業生產的重要環節,是農業生產鏈“微笑曲線”的一端,利潤空間大。國內種源市場巨大,國外種源巨頭紛紛投入巨資進行研發和市場推廣,而國內種源企業以小企業居多,在研發與市場推廣方面資金和技術有限,在種源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我國的種源農業研發大多由科研院所進行,且偏重于基礎理論研究,與市場脫節嚴重,為充分發揮產學研一體化的優勢,充分利用好國內科研院所的研發優勢和企業的市場優勢,孫橋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可作為試點,加大種源研發和應用推廣工作。

1.3 農業土壤治理

當前我國很多省份都面臨著土壤鹽漬化、重金屬污染、土壤板結等問題,極大地影響作物的正常生產。土壤修復涉及多學科,集聚區位、人才、資金等優勢的上海浦東孫橋現代農業科創中心可集聚專注于土壤修復的國內外企業和科研機構,開展聯合攻關,形成具體可行的土壤治理方案。

1.4 節水農業技術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嚴重匱乏的農業大國,農業用水占社會總用水量的70%。目前,我國農田灌溉尚缺乏科學高效的節水灌溉條件,相當一部分農田仍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灌溉,既浪費寶貴的水資源,又嚴重影響當地及中下游的生態環境。與國外相比,我國在單位農業產量上的用水量上遠遠高于國外水平,孫橋現代農業科創中心可加大節水農業技術的研發。

1.5 農產品加工技術

浦東在物流和運輸方面擁有位居世界前列的港口和浦東國際機場,海、陸、空交通便捷。借鑒荷蘭農業貿易大國的經驗,通過大力發展食品加工行業,研究開發創新的農產品和食品產品,為初級農產品增值,可提高農業產業經濟效益。目前我國農產品深加工環節比較薄弱,孫橋現代農業科創中心專注于農產品加工技術與設備研發將大有可為。

2 戰略路徑

2.1 產學研推一體化的“農業硅谷”

協同創新可以通過優勢、能力和經驗互補促進創新資源有效集成和最佳配置,進而降低創新風險和成本,加速創新產業化進程[2]。在孫橋現代農業科創中心理應集聚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吸引國內外頂尖的企業總部和總部研發落戶,加大國內外協同創新,利用好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交易平臺,實現農業科技的市場價值,形成良好的農業科技創新閉環體系。

2.2 以點帶面的輻射推廣

在浦東范圍內建設孫橋現代農業科創中心技術示范點,把全國農業發展中遇到的技術問題匯聚到孫橋現代農業科創中心,由其進行研發及示范,再推廣到全國。

3 結語

浦東孫橋現代農業科創中心建設承載國家戰略,其發展需要在頂層設計、機制體制、政策扶持等方面予以支持。選準科技創新突破點,完善戰略實現路徑,以期通過若干年的發展,使其為上海乃至全國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3-4]。

4 參考文獻

[1] 王雅鵬,呂明,范俊楠,等.我國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構建:特征、現實困境與優化路徑[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5(2):161-167.

篇(10)

農業綜合試驗示范中心、園藝試驗示范中心合并組建現代農業試驗示范中心。合并后,現代農業試驗示范中心隸屬農業委員會,公益二類,按正處級事業單位管理。

主要職責任務:承擔繁育引進非轉基因大豆、馬鈴薯、蔬菜等農作物新品種,繁育引進工作;并與現代農機智能裝備和現代農藝技術有機結合,探索高產優質大豆、馬鈴薯和設施蔬菜生產模式。與農業院校、科研機構合作,建立農業科研成果轉化試驗示范基地,擇優篩選可推廣、可復制的現代農業示范項目,在全省示范推廣;承擔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和北斗衛星應用的智慧農業項目,重點引進衛星遙感監測、北斗定位導航技術,開展農機智能指揮和導航精準作業、農情時空動態監測、農業災害遙感定量分析、衛星遙感產量估算和無人機智能航化植保等試驗示范,為全省智慧農業、數字農業發展做好示范。制定全省農業物聯網設施裝備、數據接口、建設維護行業執行標準,指導全省農業物聯網建設;開展一二三產業高度融合、綠色產業加快發展、農產品特色營銷和農民持續增收的新理念、新模式示范,重點研究探索“土地入股、二次分紅”的二三產業帶動農民持續增收的利益分享機制,示范引領全省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

 

上一篇: 民事刑事訴訟法 下一篇: 工程監理的核心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综合精品视频 | 亚洲综合欧美日韩国产一区二区桃 | 一区二区欧美日韩动漫精品 | 三级中文字幕在线有码 |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乱码在线 | 亚洲免费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