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30 16:38:2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企業信息化目標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何謂3A?傳統意義上講,即營銷人員可在任何時間(Anytime)、任何地點(Anywhere)處理與業務相關的任何事情(Anything)。
何謂企業信息化?企業信息化是指企業在生產和經營的各個環節中推廣應用信息技術,充分開發和利用內外部信息資源,建立與此相適應的組織模式,從而提高企業生產、管理、決策等過程的效率、水平與經營效益,增強企業競爭力的過程。
企業信息化的3A模式,就是利用移動信息化技術使企業全員都處于3A狀態,大大提升企業的運作效率。有關專家指出,基于信息化的目標是實現信息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因此,實現3A,實現信息的隨時隨地傳遞將會是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最終目標!
特別是在提高企業的快速應變能力上,3A模式是強大而有力的。有研究表明,企業的管理者離開辦公室的時間遠遠多于在辦公桌旁的時間,隨身攜帶的信息化終端可以幫助他們不間斷地管理企業的運轉,即使在離開辦公室的環境下仍然可以進行管理。在全員管理方面,廣東中小企業計算機人均擁有率不到5%,卻有90%以上的員工擁有移動電話,而且所有的企業都有移動的網絡覆蓋。無論管理者與員工身在何處,依托移動信息化網絡,都能馬上對事件做出反應。
建設移動信息化對企業競爭制勝的重要性
高速發展的移動通信技術催生出了移動信息化解決方案,它有著響應速度快、應用靈活以及設備應用門檻相對低廉的特點。它可以為企業實現:
1.提高決策質量
管理者在決策時離不開信息,信息的數量和質量直接影響決策水平,這就要求管理者在決策之前以及決策過程中盡可能多地收集信息,作為決策的依據。中小企業的老板們經常同時分飾多種角色,總經理、業務員、采購員等等,因此及時準確地獲得信息至關重要。依靠移動信息技術快速響應的特性,移動信息化系統能夠快速、及時、準確地提供決策者所需的信息,這就為提高決策的質量提供了有利條件。另外,輔以信息系統科學的決策模型和信息加工處理方式,提高了企業管理人員、特別是中小企業決策者的方案選擇能力,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決策過程中的不確定性、隨意性和主觀性。
如在移動供應鏈管理系統的應用中,企業可以通過手機短信的方式實現全國各地的數據采集、統計、查詢和,讓企業決策人員即使身在千里之外也能運籌帷幄,真正隨時掌握最準確的市場數據,作出正確的決策。在湛江錦華通訊公司的應用實例中,采用了移動供應鏈管理系統,使數據采集的周期從原來的一周到數周縮短到1小時,既有效地避免了中間環節的時間差,也避免了層層匯總帶來的數據錯誤,獲得了降低超過20%的庫存壓力的顯著成果。
2.增強信息傳遞的及時性,提升企業整體快速應變能力
現代社會瞬息萬變,一個企業要求得生存和發展,必須抓住轉瞬即逝的機遇,而要做到這一點,除了企業的管理者要隨時了解企業內部與市場外部情況的變化,及時作出相關決策之外,更要求企業整體從上到下也必須迅速響應,根據管理者的決策作出應變。
現代信息系統能夠在瞬間處理并傳遞大量的信息,而且移動網絡技術實現了跨越地域的同步信息交換,實現了企業內部各分支機構、各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通過手機等移動終端,管理者的決策指令能迅速傳達到企業內部各相關部門,而企業內部各環節也能迅速根據指令作出反應,并把相關反饋信息收集整理后回傳到管理者,從而實現企業整體應變速度的提高。
3.有效解決資金不足情況下的營銷問題
對于部分資金、渠道不足的企業,要實現有效的營銷運作并不容易。移動信息化可以為他們提供一個營銷上的好出路。利用移動信息技術,信息化可以為企業創造不同的營銷方式。如使用短信系統發送最新的促銷信息,以及使用手機互聯網平臺,使企業擁有能有效直達消費者的廣告媒體和更有針對性的信息平臺等,這些都能夠讓消費者通過手機等移動終端隨時了解到企業的最新情況,其覆蓋范圍遍及全國乃至全世界,既增強企業開拓新市場的能力,同時又可以大幅節省市場營銷的成本。
4.有利于加強與客戶的溝通,更好地了解和滿足客戶的需求
現代企業要贏得市場競爭,需要以客戶的需求為導向進行產品的開發和生產。中小企業通過移動網絡與重要客戶連接在一起,可以直接實現與客戶的一對一溝通,隨時了解客戶需求的變化,改善企業與客戶之間的交流效果,為自己創造更多商機。如在移動客戶關系管理系統的應用實例中,汕頭金海灣國際旅行社采用該系統實現有效采集客戶特征等數據和將最新旅游線路、黃金周優惠線路及時準確地傳達到目標客戶的手中,大大提高了與客戶的互動效率,也提升了客戶的滿意度和忠誠度。
利用移動信息化,可以擺脫時間和空間對企業員工的束縛,實現企業內外信息在第一時間的反饋與統計,加強遠程協作,尤其是可輕松處理常規操作中難以及時反應的緊急事務,從而將公司內部決策機構與在外的營銷人員連成一體,提高市場反應速度,促進內部信息溝通。因為移動信息化有著如此的優點與特性,它讓我們看到了企業信息化建設實現3A的希望。
為企業量身訂做的移動信息化解決方案
我國物流產業處在發展的初期,中小物流企業是該產業的主力軍,他們以富于靈活多變的經營方式,服務于各類物流需求企業。他們彼此競爭,優勝劣汰,不但推動物流產業向前發展。然而由于物流服務業正處于快速成長時期,物流行業和企業自身的規范管理存在很多問題,其中物流企業的成本核算與控制問題顯得尤其突出。我國的中小型物流企業大多采用的還是傳統的成本管理手段,中小物流企業比較注重成本核算分析的事后處理,忽視了成本管理的事前預測和生產過程相關環節的控制,因而使得物流成本高居不下。
一、中小物流企業的成本構成與控制概述
物流企業的成本是指物流企業在包裝、裝卸、運輸、倉儲、流通加工、增值服務以及物流信息等過程中耗費的活勞動和物化勞動貨幣表現的總和。物流企業成本大致是由包裝成本、裝卸成本、運輸成本、倉儲成本、流通加工成本、配送成本、增值服務成本及物流信息成本等構成。其中增值服務成本是指物流企業在達到傳統物流基本功能的基礎上,根據顧客需求額外提供的延伸業務所發生的成本。在物流企業總的成本中,運輸成本及配送成本占得比例較大。
當前,物流成本控制主要分為部分成本控制和全面成本控制。部分成本控制主要是指對形成物流成本的各個部分施以控制,例如,運輸成本控制、裝卸成本控制、包裝成本控制,等等。全面成本控制是指對物流活動事前預算控制,事中行為控制和事后信息反饋及偏差糾錯控制。
二、信息化程度較低、信息化系統功能不完善對中小物流企業成本管理的制約
現代信息系統的使用是物流業務開展和物流成本控制的關鍵。通過信息技術,中小物流企業可以將影響到物流成本的各塊作業活動信息很好地共享,從而對物流作業的整個過程有一個全局的把握,從而對物流作業成本進行分析與控制。并且,現代信息系統網絡除了提高中小企業內部效率外,還使供應鏈上的所有企業形成一種效率鏈接,能有效地將搜集到的物料的價格、數量等在網上傳輸、共享,從而避免交叉、重復的物流現象發生,通過構建物流企業與其他相關方企業之間的物流供應鏈信息化系統,形成一個巨大網絡,中小物流企業能夠從整體上控制物流成本。
但是,目前我國中小物流企業信息化程度較低。平時的通訊與聯系主要是電話(包括移動電話)與傳真機,這不僅準確率低、及時性差,而且出錯率高。很多中小物流企業的物流成本控制采用的是手工操作,很難實現各個環節的最優化控制。中國倉儲協會調查顯示,絕大多數中小物流企業尚不具備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處理物流信息的能力。在擁有信息系統的中小物流企業中,其信息系統的業務功能和系統功能還不完善,缺乏必要的訂單管理、貨物跟蹤、倉庫管理系統和運輸管理系統等物流服務系統,物流信息資源的整合能力尚未形成。因此,信息化程度較低、信息化系統功能不完善制約著我國中小物流企業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中小物流企業實施信息化控制成本的目標
目前,很多中小型物流企業迫切需要信息化手段來解決一些發展瓶頸,但卻不知道自己的真正需求在哪里,因此對它們而言一個小而全的信息化方案是必要的。中小物流企業建立的信息管理系統應包括倉庫管理系統、客戶關系管理系統、運輸管理系統、財務管理系統,其中成本分析子系統是財務管理系統中的重要部分。通過建立這些系統解決中小物流企業信息資源的采集問題。這不僅要收集包括訂貨單、存貨單、應付賬、交易條款、用戶情況等大量內部數據資料和信息,還要收集外部的供應鏈上各參與方的信息。此外,還要求在包括定貨、采購、維修、服務、交易、存儲、運輸等各個環節,采用最新的信息技術,縮短運作的時間,減小運作成本。信息化管理需依靠軟件開發人才與會計人才合作,一同開發適應目前我國中小物流企業的成本核算與控制的應用軟件,此軟件的功能應做到方便實用,最基本的要求是可對中小物流企業接到的每個任務的全部成本、費用進行核算,所有數據只需輸入原始數額以及所設定的參數,結果能自動生成。
四、中小物流企業信息化中成本控制的策略
1.間接成本分攤時采用作業成本核算法
很多中小物流公司一直采用傳統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由于間接成本分攤不合理,無法對客戶進行有效的成本和利潤分析。我國研究物流成本的控制文獻中,對合理控制物流成本主要采用定額法和作業成本法的研究。而作業成本法是以作業管理為中心,包裝、倉儲、運輸、裝卸等作業環節分工明確,對各個作業進行管理,能有效地控制成本,所以中小物流企業有必要以作業成本法等新的核算理論作為指導,對成本核算的方法進行改進,根據客戶的物流作業活動,準確地計算出物流成本,不僅可以為物流服務的報價提供依據,對客戶進行選擇,而且可以對具體的物流作業過程進行更準確的成本控制,進而使企業獲得成本上的優勢。在中小物流企業實施信息化的前提下,以信息為基礎的作業成本法開始變得具有可行性,通過信息的共享與有效傳遞,中小物流有可能充分利用作業成本法來計算分析成本,從而更有效地進行成本管理與控制。
2.以派車單號(訂單號)為對象歸集各種運輸費用的方法
中小物流企業的運輸業務和信息反饋常采用如表1所示的表格,以便匯總各項費用。該表格雖然便于物流公司按照車輛匯總費用,但是不利于公司計算每次運輸作業的費用,從而計算每個客戶運輸業務的盈虧,企業無法為客戶提供具有競爭力的報價,導致客戶的流動性較大,客戶的維護費用較高,公司的效益一直停滯不前。
表 某中小物流公司按照車輛匯總費用的工作表格示例
由于中小物流企業的人力資源、財力、信息系統及實施成本等的制約,使得嚴格意義上的作業成本法在中小物流企業難以得到應用。筆者認為,針對在運輸中發生各種費用,例如燃油費、停車費、修理費、裝修費等,物流企業在建立成本管理模型時可以以派車單號(或者訂單號)作為對象進行運輸費用的匯總,然后與客戶運價相比,計算某一客戶的收益貢獻。這種在作業成本法指導下的簡易模型的建立使得成本核算按派車單號來劃分,從整體上來控制成本,而不是分解來控制成本,從而使物流成本降到最低。此外,根據這種模型可以及時統計各種數據,將客戶進行分類,也便于將客戶等級和服務費等掛鉤,為財務進行物流成本分析提供真實資料。
中小物流企業成本結構分析圖
3.在成本管理信息系統中合理設置和運用關鍵指標以控制成本
中小物流企業為了對物流成本客觀、科學地進行控制,有必要在成本管理信息系統中設置和運用關鍵指標控制成本,并提供財務提醒功能。下面列舉幾組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強的指標:
(1)燃料消耗指標。評價燃料消耗的指標主要有單位實際消耗、燃料消耗定額比,它反映了運輸活動中燃料消耗的情況,可以促進企業加強對燃料消耗的管理。其計算公式為:
單位實際油耗(升/百噸千米)=報告期實際油耗/報告期運輸百噸千米數
燃料消耗定額比=百千米燃料實耗量/百千米燃料定額量
(2)配送成本指標。配送是第三方物流企業的主營業務,也是第三方物流企業降低物流成本、增強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方面。配送通常通過集中、配貨等環節,將不同供應商和眾多品種的貨物進行統一運送,利用規模優勢以較低的單位運作成本來開發利潤空間。配送成本指標主要用于考核分析配送過程中發生的成本費用。
①每噸重配送成本=配送成本/配送總重量
②每容積貨物配送成本=配送成本/配送貨物總容積
③每車次配送成本=配送成本/配送總車次
④每公里配送成本=配送成本/配送總距離
(3)車輛空車率指標。車輛空車率指標可以用于衡量車輛的利用率。若該比率過高,表示物流企業未能充分做到回程順載的原則,或者未能合理安排好配送路線,以致造成實車去、空車回的現象。
空車率=空車走行距離/配送總距離×100%
五、總結
現代信息技術使物流企業成本管理的控制與管理更為方便有效,而實施全面信息化方案對中小物流企業而言成本較高,開發出合適的物流軟件并非易事,需要很大的投資。希望本文提出的策略能幫助中小物流企業克服信息化實施過程中的障礙,使其物流成本降低到較低的水平。
參考文獻:
[1]陳勝群.現代成本管理概論[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00
[2]楊英.物流企業財務管理系統設計與實現[J].沈陽航空工業學院學報,2006年4月
[3]蹇令香,李世民.第三方物流企業作業成本控制績效評價[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2006年11月
(一)企業利潤最大化
企業是以盈利為主要目的的社會組織,獲取利潤是企業所有經濟活動的最終目的。在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中,除去企業經營成本及稅收,剩下的部分就是企業的利潤。利潤是企業實施財務管理的首要目的,在市場經濟環境中,企業以自身所具有的制度特征、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等為依據,以最大的努力去追求利潤的最大化。通常情況下,我們判定一個企業的基本性質及發展目標的首要因素就是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企業在設立初期就必須制定帶有自身特點的財務管理目標,并以這個目標為核心開展企業的運營管理工作。企業管理目標的最終制定必須參考該企業的各項評估要素,這些要素包括:企業的組織機構、企業的資金構成、企業的控股方法、企業的基本性質、企業的商品等等。在現代社會中,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企業的經營自也在不斷擴大著,企業追求利潤是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所以,企業利潤的最大化追求是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趨勢的,是眾多企業實施財務管理的首要目標。與此同時,我國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也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我國企業經營管理的主動性,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了。當然,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同時也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特別是企業的經營過程中,在利潤的驅使之下,企業很容易忽視投入與產出的比例,對投資風險的預期不夠。資本理論的核心問題就是企業利潤的最大化目標,企業在不斷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很容易出現忽視社會利益、損害他人利益的情況。所以,在將企業利潤的最大化作為企業財務管理的首要目標時,必須盡可能地避免決策短期化的情況,確保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的同時也不忽視社會利益的滿足。
(二)企業股東權益最大化
股東是企業正常運轉所需資金的首要來源,股東資金是企業資金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的股票價格決定著股東的財富數量。股東所擁有的股票量及所持股票的市場價格決定著股東權益最大化目標的最終實現。當股東所擁有的股票數量不變時,股票的市場價格就成為影響股東權益的唯一因素了。因此,要想實現股東權益的最大化,必須想盡一切辦法提高公司的股票價格。在現代企業的管理機制中,企業的所有權與經營權也早就已經分開處理了,企業的經營者要對企業的擁有者負責,這一點決定了企業的經營管理者必須想盡辦法實現企業財富的增加,這一過程也就是股東權益最大化的實現過程。現代企業的勞資結構決定了企業財務管理的重要目標就是實現股東權益的最大化。股東權益最大化符合現代企業兩權分離的發展趨勢,同時也有著較為明顯的不足:首先,股東權益最大化目標的制定很容易造成企業運營方向的偏離,經營者很容易為了增加企業所有者的利益,而嚴重忽略企業的可持續經營。在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中,企業的經營者以對企業的所有者負責為經營目標,所有活動的最終目的都是盡可能地增加企業所有者的財富。所以,經營者在實際經營過程中很容易做出投機違法的事情,最終損害股東的利益。其次,股東權益最大化的企業目標實現范圍比較小,并不具備代表性。股東權益最大化的目標比較適合已經上市的公司。但市場上已經上市的公司畢竟很少。沒有上市的企業并沒有參加到市場募資的活動中去,所以不能將股東權益最大化作為企業財務管理的重要目標。最后,股東的權益實際上并沒有充分顧慮到廣大小股民以及經營者的權益,只是將股東權益的最大化作為企業奮斗的目標,最終會造成企業利潤分層問題的產生。
(三)企業價值最大化
企業自身存在價值的最大化主要包括兩層含義:首先,企業必須通過自身的合法經營活動,讓企業的預期價值、潛在價值獲得最大程度的提高,這些潛在的價值還包括:企業資產價值、市場品牌價值、無形價值、企業潛在的盈利能力等。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的實現離不開企業方方面面資產額的最大化。其次,企業必須在確保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社會、國家、集體利益的最大化。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目標隱藏于我國公有制經濟為主的經濟體制之內,大型國有企業的控股人是國家和集體,國有企業的經營目標是為社會提供服務、為人民創造福利。所以,其企業價值最大化的實現帶有一定的社會必然性。與此同時,在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的過程中也比較容易忽略企業自身的盈利能力,造成行業壟斷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壓制了其他企業的生存空間,違背了市場經濟公平競爭的原則。
二、實現財務管理目標的措施
切實加強企業的集約化管理,實現企業的內部控制對企業的發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實施財務的集約化管理可以提高企業資金的籌集率以及使用率,同時保證企業資金的安全性,盡可能地避免內部控制不到位而造成的安全問題的出現。其次,加強財務管理的內部控制可以更好地實現企業資金的運轉,避免資金外流現象的出現,確保自己的安全性,從而提高企業的信譽。這樣一來,在和金融組織進行談判的時候,就能爭取到最大的綜合授信以及業務談判上的方便。然后,加強企業財務管理的內部控制可以有效實現企業利益的最大化,科學調整企業部門之間的資源配置、資金利用,最大限度地降低企業對金融組織的依賴,減少企業的成本支出。最后,企業財務管理內部控制的加強可以充分發揮企業的財務信息優勢,為管理層做企業決策提供財務信息支持,最終實現投資收益的增加。除此之外,加強財務管理的內部控制還可以更加靈活地調節公司的資金結構,切實提升資金的抗風險能力,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企業一旦制定財務管理目標,就必須采取一定的措施去實現這個目標,常用的財務管理目標實現措施如下:首先,一旦制定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就必須制定實現該目標的戰略及計劃。企業在制定具體的財務管理目標的時候,要以企業性質、企業組織機構等為依據,制定好財務管理目標之后,要以這個目標為核心堅定不移地行動下去。與此同時,還必須做好企業的財務規劃。其次,在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中,必須切實提升資產的利用率。企業要想實現其所制定的財務管理的目標,就必須想盡一切辦法提高經營管理活動的效率,提升資產利用率,同時讓企業閑置的資產、資金活躍起來,這樣一來,一方面可以實現企業成本的減少,另一方面可以實現企業利潤的增多。最后,實施財務管理有利于企業成本的減少。企業盈利的實現離不開企業成本的減少。在確保企業正常運營的基礎上,切實提升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同時最大限度地提高企業資產價值,最終實現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
三、企業財務控制管理的信息化建設
首先,財務管理信息化有利于企業資金成本的降低,有利于企業運作效率的提高。相較于傳統的財務管理模式,財務信息化更多地是將數據信息轉換成網頁數據,可以最大限度地為相關工作人員提供方便。需要的財務數據可以隨時隨地在網頁上查找,突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有效實現了在線、遠程、分散及移動等辦公模式。利用網絡財務管理工作變得更加便捷高效了,同時也實現了企業運作成本的降低。電子貨幣是財務管理信息化過程中的一項特別重要的內容,以電子貨幣替換紙質票據,有效提高了資金周轉的效率,實現了企業成本的減少。其次,財務管理信息化有利于管理信息的統一,有利于資金使用效率的提升。財務管理的信息化實現了財務管理工作的遠程操作。企業的相關財務資料可以通過網絡實現遠程傳輸和審計,為財務工作者及時、準確地儲存財務信息提供了方便,與此同時,還可以統一配置閑散資金,使用這些資金為企業創造更多的財富,切實提升資金的使用效率。利用網絡采購、支付、結算等方式還可以提高財務信息的價值,企業管理層可以通過資源共享做出更加科學、更加符合市場發展規律的戰略決策,確保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然后,財務管理的信息化可以提高企業資金的安全性。現階段,企業的財務管理機構普遍使用了網上銀行,在網上進行經濟交易活動都會存有交易信息,同時會保有每一筆費用的使用信息,這些數據保障了企業資金的安全性。與此同時,在網上進行交易的時候,財務工作者不需要出門在銀行外排隊辦公,很大程度上節約了工作時間,也降低了票據損失的概率,確保了財務工作的安全性和方便性。最后,財務信息化可以實現財務信息共享,有效提升流程的時效性。財務管理的信息化通過網絡的形式實現了企業財務的動態管理。實現企業信息共享之后可以實現部門之間的連接,有助于實現企業部門之間的協作共贏,防止信息不對稱現象的出現。財務管理的相關軟件可以有效收集各個部門的財務信息,然后綜合分析,分類管理,對每一筆經濟項目都適時跟蹤,確保了管理流程的時效性。
【中圖分類號】F27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158(2012)09-0424-02
一、技術創新目標系統的自組織演化特征過程
系統的自組織原理表明:開放系統在系統內外兩個方面因素的復雜非線性相互作用下,內部要素的某些偏離系統穩定狀態的漲落可能得以放大,從而在系統中產生更大范圍的更強烈的漲落,經過一定時間的自發的調整,使系統從無序到有序,從低級有序到高級有序。企業技術創新的目標系統中的各個目標通過其在系統整體中的相互作用,使技術創新的各項目標從無規則性、信息量小、功能弱的無序狀態與結構,逐步轉變為有規則、信息量大、功能強的有序狀態與結構。
1、技術創新目標系統的定向評價性
技術創新目標系統除了符合一般系統理論所具有的普遍性特征之外,還具有其自身的特性,其中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當目標錯位發生時,它的定向評價性能有效地防止和控制由于目標錯位所引發的隨機性選擇過程。
這種通過分析目標錯位的漲落對技術創新活動影響的好壞做出選擇性的評價,一方面,可以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總結推廣可以復制的經驗。通過結果評價評估技術創新項目的價值,激勵創新活動向更高目標推進;另一方面,可以明確責任,客觀準確地評估出創新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和潛在的可能阻礙技術創新活動的因素,從而及時、準確地進行校正,使得那些能適應內外部漲落且不斷得到更多的內外部協作與支持的因素,得以被選擇為目標系統定向評價的主導因素,防止出現盲目的、隨意性的選擇。
2、技術創新目標系統的全面導向性
技術創新目標系統的全面導向性,首先體現在它可以將系統中各項目標整體導向為實現技術創新成果的目的,防止系統內部各項目標由于分別導向自身的目的而造成目標的選擇與設定的分散和決策上的混亂。
首先,在企業技術創新活動中,技術創新目標導向僅反映著一個企業的技術發展方向,市場目標僅反映著市場需求,其他目標也僅反映著自身導向,它們的自身導向都不可能單獨做到實現創新的目的。目標系統的導向性則不同,它的導向性是將系統中的各項目標統一規劃,有機連接在一起,對各個目標進行全面的引導,最終使技術創新目標轉化為效益成果。
其次,全面導向性同時也是實現目標系統的定向評價性的保障。這是因為,當目標系統做出了有選擇性的定向評價后,目標漲落形成的隨機的選擇過程也不會馬上結束。盡管技術創新的總體目標跟隨定向評價后所選擇的方向,在整體上形成了某種不可逆的正向漲落,但是由于在這個正向漲落形成的過程中,同樣會在其技術創新活動內部以及與外部環境之間產生出大量新的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使參與正向目標漲落過程中的各個目標的作用和相互關系不斷發生比較大的變化,這同樣會使系統內部的某些局部仍然存在著反向漲落的不穩定因素,不能排除它們之間發生目標的分裂、異化形成新的反向漲落的可能性。
二、技術創新目標系統的自適應調節機制
在明確技術創新目標系統自組織演化特征的前提下,健全和完善能夠適應當前和未來處于動態環境下的企業技術創新目標系統運行的自適應調節機制,能夠使對技術創新目標的選擇與設定更具有可操作性。
企業技術創新目標系統運行的自適應調節機制反映了一個企業在動態環境中為保證既定目標的實現而實施的控制活動或者控制過程的能力。是防止因目標錯位而導致創新失敗的有效措施。
企業的自適應調節機制,實質上是使企業自身得到自動調節以對內外部環境變化做出反應的自我調節機制,而把這一機制和具體的目標問題相結合,它應該主要具有對企業技術創新的目標和對外部環境目標進行有選擇的識別和鑒定,并進行調整、維護,保持動態平衡的目標適應功能。
這一自適應調節機制整個功能的運行和控制可以分為7大環節:①目標搜集②運籌分析③目標選擇與設定的推演④目標方向合理性審查⑤附帶效應評估⑥批準目標的啟動和實施⑦目標實際運行效果與程度評估。
①目標搜集:目標的搜集首先要確定目標搜集的主體。現階段可以考慮設立一個目標運行與控制管理小組,負責目標系統的運行管理工作。小組應由決策層內至少是一名副職直接管理,并直接對決策層負責。成員應由技術研發、技術設備、市場銷售、人力資源、財務、采購物流、后勤保障等相關部門人員組成,以保證執行的權威性和有效性。對于一個跨職能、跨部門、跨專業人員所組成的目標分析小組來說,應該在明確工作職責和具體分工的基礎上,把側重點放在各個部門、人員的目標選擇與設定問題的銜接和相互融合的管理上,統籌兼顧各個部門的利益,而不是孤立地看待下屬部門本身目標的實施情況。其次,企業內各個部門應該把本部門實際可能的目標的選擇與設定方向與決策層的總體方向相結合,制定出大致的目標規劃,包括備選方案,列舉大致的目標的清單和選擇欄目,并統一上報給專門負責目標分析與處理的機構以供參考。
②運籌分析:在初步制定出可供選擇的總體目標、各個部門目標后,目標分析小組應該對目標進行分析。可以從以下一些方面進行分析:所選目標的戰略、戰術價值對技術創新活動的影響會如何?目標結構性質、子目標的功能是否起足夠的支撐作用?一旦和實際不符合是否有備用的可選擇方案?如果出現矛盾,是否具有維護并進行適時調整的功能?在分析中,要著眼于在應急突發性問題出現時,從總體目標到各個部門目標的柔性能力是否能應對復雜的情況。
③目標選擇與設定:很多企業所面臨的一個很大的挑戰是不缺乏技術創新思維和創意,而是缺乏能夠鑒別創新想法、發展戰略規劃和實施想法的目標選擇程序。所以目標分析小組應該將所制定的總體目標和各個部門目標建立一套完整的目標選擇程序,并進行技術化推演合成。在電腦模擬推演的過程中一一標明或者計算完成目標所需要的時間段、所需要的技術設備、人力資源、規則決策等形成精確定位,進行目標選擇和設定。
④目標方向合理性審查:建立和完善目標的選擇與設定策劃信息數據庫,從中調取和當前企業所制定和執行的各項目標相類似的“目標群”信息,并進行相互比對,集中查找所制定的目標是否符合企業實際能力,比如實現其目標的技術研發能力、資金投入等方面的考量。
⑤附帶效應評估:當前很多企業強調的一體化的技術創新管理,易使每一個環節出現失誤或者問題都會影響企業整體技術創新活動,越是先進發達的企業越是敏感和脆弱。所以盡量減少目標選擇附帶效應所帶來的消極因素的評估就成為重點關注的方面,要對任何可能造成某一部門目標實施過程或者相關支持目標弱化或失效的選擇進行二次檢查,如果認為該目標評估結果失敗率很高就不應該作為實施目標。
⑥批準目標的啟動和實施:目標符合要求以后,最后被列入最優先的執行目標的清單當中,由最高決策層負責向各個部門發出貫徹的命令。
⑦目標實際運行效果與程度評估:即使是經過了比較精確的定位分析或模擬試驗以后,也不能完全消除誤差,由于技術創新的不確定性所帶來的目標的不確定性因素,在執行目標的過程中仍然還會出現一系列新的情況和變化,所以還要進行效果與程度的評估。由于技術創新的過程性與時間的密切相關性,可采用分目標評估法,即“對技術創新評估可采用對技術創新過程中的多環節、多因素的目標系統進行暫時分離的評估方法”。先分段進行,最后統一合并,將結果與目標相對比,確保在不做出大的調整和改變的情況下,向管理者報告潛在的偏差以采取提前補救行動,以此保證目標系統的協調有效運行。
三、技術創新目標系統的信息溝通機制
從理論上說,如果決策者們能夠與一線的員工在目標的制定與實施上有實質性的妥協或者諒解,那么就能在目標選擇與設定的問題上達成共識,形成技術創新成果溢出效應的最大化,使(轉下頁)決策者與員工之間實現雙贏。但是實際情況是,仍然有很多企業員工感覺同決策層隔離,特別是在對發展方向的意見遞交和表達時,決策者們往往認為他們善于聽取意見,而員工則堅持傾向于不同意見。而且一旦目標確定,那么負面的意見和反對的聲音就會被明顯地抑制或者弱化,決策的總體方向也會傾向于向贊同其信息方向流動。
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首先是建立決策層——技術研發層員工之間的發展方向戰略對話機制。這種對話機制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高層決策者與基層研發人員對于目標選擇和制定的全方位交流。
現任山西蘭花科技創業股份有限公司信息中心副部長。
曾獨立開發完成“蘭花科創銷售數據綜合管理系統”、“蘭花工程系列人才資源庫管理”等軟件系統。
榮獲過“山西省優秀青年技術創新能手”稱號。
企業信息化是一個系統工程,每個環節的實施對下一個環節的工作乃至整個工程的成敗都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
而準備工作作為企業信息化工程的第一個環節,更是保證整個工程成功的前提。
籌備企業信息化團隊
首先需要籌備企業信息化的管理團隊。團隊人員應該非常清楚企業信息化的目標,熟悉相應的管理和業務。
在準備實施信息化時,企業首先要成立一個信息化項目組,負責組織協調和領導信息化的實施。
這個項目組的成員中,首先要有企業負責人參加,以保證能對企業有總體的把握和決策權,使信息化全面有力推行;在成員中還應有對企業非常熟悉的人員,他們處于企業的管理、科研、銷售、生產等核心位置,了解企業的運行和發展情況;成員中還應有計算機信息方面人才,他們熟悉計算機軟、硬件系統,清楚信息化軟件的功能和實施,了解企業信息化行業。
自上而下了解信息化
了解企業信息化,可以找相應的專業人員或咨詢人員聽取建議,但公司一定要自己做主導。
組織好信息化實施項目團隊以后,就要開始全面了解企業信息化。尤其讓企業團隊所有成員對企業信息化有全面認識,清楚企業信息化到底是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這一過程很重要。
目前大多數企業進行信息化時,很多企業負責人、管理人員對信息化了解得非常籠統,只知道可以提高運行效率,及時查看財務信息、銷售情況等,卻不知道如何應用信息化手段分析企業運行,如何利用信息化真正提高企業效率等具體操作手段。
對信息化的了解可以采取通過相關咨詢培訓、專人授課等方式,也可以組織人員到信息化實施較好的單位進行觀摩、了解。此時如果有咨詢公司介入,也要以公司自身人員為主,不要過多地受咨詢公司人員的影響和干擾。
確立實施信息化目標
有很多信息化失敗的企業在進行信息化之前并不清楚自己的目標是什么或者概念籠統,比如只是提高企業效率、降低成本、加強管理等,并沒有認識和找出運用企業信息化如何提高效率的具體目標,比如通過加快財務決策,或者提高訂單處理,或者降低庫存等手段。
所以企業決定實施信息化之前首先要將企業信息化的目標和作用認識清楚,然后信息化項目組應根據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去制定企業信息化要達到的具體目標。
項目組也可以在了解信息化的同時就進行自身企業信息化的思考,并整理制定企業實施信息化的目標,即確定企業為什么要信息化,要解決什么問題,能達到什么效果,以及怎樣利用信息化去解決目前企業遇到的問題等。
企業應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去考慮需要利用企業信息化實現的目標,最好能訂出實施企業信息化后對企業貢獻的指標,并且該指標訂得越細越好。這樣企業就能對將來信息化的實施形成綱領性指導方向和思路。
做好流程、管理等變革準備
企業的信息化就是用計算機手段去實現企業的管理運作,其業務流程、實現方法和原來都有變化,所以信息化的企業管理和非信息化的企業管理是不一樣的。企業信息化不是模擬現有管理方式,而是對現有管理模式進行結合和變革。
企業在實施信息化時應做好業務流程、管理模式等變革的準備,以及做好將來人員崗位設置和調整的準備, 使企業在管理模式、業務流程、組織結構和績效考核等方面有明顯改進、提高和創新。
由于信息化管理與傳統管理的思想、方法、手段都不同,因此當企業實施該項目工程時,必須從整頓企業原有管理和工藝過程的基礎入手。要將企業信息化和現在的業務流程結合起來考慮,或進行徹底改變,或進行調整。
業務流程再造
在目標和思想確定以后,就要在具體管理模式和業務中實現,通過分析企業的現有業務,確定通過信息化如何實現,并進行整合。
一定不要用信息化去套現有的業務流程和模式,而應該首先整體分析目前企業的業務情況、運作流程、管理模式,根據已經制定的目標,分析研究運用信息化去改造優化業務,并將目標細化,貫徹到業務中,最終實現總體目標。這個過程被稱為“業務流程再造”。
這個過程有時很危險,因為將企業原來運作成熟的模式改變為新的業務模式,是否適合企業的實際情況,能否滿足業務要求,人員能否適應等都是需要面對的問題。
為了降低風險可以選擇合適的分公司或部門進行試點運行,待沒有問題以后再全面實施或一步步推廣實施。
優化重組確定信息化要求
這個過程是關鍵一步,它是既基于目前的業務流程和方法,又在此基礎上利用信息化手段來提高、重組和優化業務流程的過程。
在制定出實施企業信息化總的目標、管理模式和業務模式后,就要將業務目標分解到各個部門或業務系統。
例如,總目標是將產品和相關市場信息在一周之內匯總到決策部門,那么采購部門和相關業務系統應制定出在一周之內如何收集、分析信息,銷售部門如何統計和反映信息等目標。
這要求各部門或業務系統根據總目標、總管理和本部門實際的業務情況、目前的業務實現流程和方法、將來自己部門要達到的業務目標,制定出本部門或業務系統的目標和業務模式。
然后將企業新制定的信息化總體目標、總體信息化管理模式和業務模式,結合具體的部門和業務系統的信息化目標和業務管理模式,統籌兼顧,優化重組,匯總成一個整體信息化文檔,這個文檔就是實施信息化的綱領文件。
選擇好軟件提供商
在信息化實施目標和綱要都確定以后,就可以選擇信息化軟件提供商了。企業可以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也可以自己選擇,也可采取引進監理機構為企業把好質量關。無論哪種方式都要企業信息化項目組親自去了解信息化軟件企業。
傳統的“堆沙成山”
傳統的信息化建設方法是“堆沙成山”,從網絡建設入手,再建設核心業務系統、管理信息系統、信息安全系統等。經過5~10年后,逐漸在企業形成了多個系統并存,系統規模也在不斷增加,大型企業一般都會有幾十個甚至上百個信息系統。由于系統之間關聯的復雜性、功能重復和累贅,IT人員忙于應付復雜的管理運維工作,信息化績效被煩瑣的多次錄入和復雜的處理過程所湮沒。因此,有專家認為,國內企業信息化投入正在進入瓶頸期; 甚至有人認為,目前國內企業信息化已經觸到天花板。這些看法在“堆沙成山”的傳統思路下不足為怪。
從實質看,上述問題的出現與以往由下到上金字塔式的建設過程是分不開的,也是企業往往過度重視功能需求規劃、而缺乏績效能力規劃造成的,導致結果只能是事后監測,即使企業做出部分改進,也不能根治。筆者認為,上述問題的出現是企業信息化績效能力規劃不足造成的,企業只有盡快導入績效能力規劃的思想,并逐步構建績效能力規劃、應用能力規劃、IT管控能力規劃的動態體系,迅速開始績效能力目標導向下的應用系統建設或優化,才能根治上述問題。
績效能力目標導向
計世資訊(CCW Research)在企業信息化可持續發展能力模型(BSP)中,將企業信息化績效能力定義為: 在改變信息化投入、管理和控制措施的條件下,企業信息化建設對企業整體效益的正向促進能力。
企業信息化績效能力建設目標是IT應用建設與管控體系建設,績效能力的規劃過程就是確定適應企業業務目標的IT績效目標的過程,并由此作為依據確定IT管控能力目標和IT應用能力目標。企業信息化績效能力包括: 物流績效能力、信息流績效能力、資金流績效能力、戰略績效能力(包括財務目標、創新能力、執行能力、客戶滿意度提升)四個方面。
企業信息化績效能力規劃可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要想讓IT系統得到有效的應用,并讓信息系統績效最優,最根本的不是取決信息技術和設備的先進性,而是要向管理要效益。因此,企業信息化建設迫切需要解決的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IT 管控理念和方法的問題。探索一套操作性強的思想或方法,用來有效地規范、指導和管理企業實施信息化工程,提高信息化實施成功率,已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參照ISO9000質量管理系統的原理和方法,在企業建立和運行一套信息化管理系統,實現對企業信息化全過程、全方位的指導和管控,解決信息化建設及管理無章可循,無法有效控制的問題。
1 企業信息化管理系統的概念
根據ISO9000對管理系統的定義,可將企業信息化管理系統理解為:以企業信息化建設各階段的過程為控制對象,以提高信息化項目實施成功率為目的,由信息化建設方針和目標驅動的一個標準化的管理系統。信息化管理系統將建立一套指導、控制和管理企業信息化建設的規范化的運作程序,與企業其他標準化管理系統一樣,信息化管理系統通過控制各種過程來保證信息化建設的順利進行。
2 信息化管理系統的內容
在借鑒IS09000質量管理系統的基礎上,將信息化管理系統劃分為4大過程:“管理職責、資源管理、信息系統的實施、測量和改進”。這4個過程并非相互獨立,而是按照順序形成內循環。每個大過程又包含很多子過程,信息化管理系統就是由這些過程組成的有機整體。
“管理職責”過程規定了企業決策層的活動,其主要包括:企業信息化建設方針和目標;明確部門職責;主持管理評審;系統的策劃等。系統文件主要包括:手冊、程序文件和其他與信息化建設相關的文件。系統文件作為企業標準(包含技術標準和管理標準),是企業開展信息化建設和及管理工作的指導和依據。
“資源管理”過程保障信息化建設所需的資源,及資源的合理利用。其中資源包括人力、資金、硬件、軟件、數據、信息和政策。
“測量和改進”過程涉及企業系統改進和過程改進兩個方面。其中,通過“內審”進行系統的運行控制,評價系統運行的有效性、適宜性和績效。其中“信息化績效評價”能促使企業采用正確的方式和合理的依據,主動評價信息化的績效或重視信息化產生的價值,幫助企業走出“IT黑洞”,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應急準備和反應措施、糾正措施、預防措施等,為改進信息化實施的過程,以及信息化建設持續、有效地進行提供保障。
3 企業信息化管理系統的運行模式
信息化管理系統是一種系統化管理模式,強調按系統思想管理信息化建設的相關事務,以達到提高企業信息化實施成功率的目的。為了適應系統化的管理需要,信息化管理系統采用了戴明模型,即按照PDCA循環思想,通過識別影響企業信息化的因素,有針對性地制定計劃和管理方案,實施運行控制,并采取必要的監控和測量,發現問題,實施改進,實現管理系統的持續有效運行。
4 信息化管理系統的實施步驟
4.1 系統策劃
系統策劃的實施步驟,包括企業戰略規劃、企業信息化規劃、信息化管理系統過程識別、建立系統總體結構和編制系統文件6個步驟。
第1步:企業戰略規劃。確定企業的戰略定位和戰略目標,明確企業是做什么的,是一個什么樣的企業。如何將企業的要目標、方針、策略和行動信號構成一個協調的體結構和總體行動方案
第2步:企業信息化規劃。通過對企業信息化應用現狀的優勢、弱點、挑戰和機遇進行分析,使企業充分認識到其自身的發展階段以及信息化水平所處的層次。開展企業信息化瓶頸分析,針對企業業務流程現狀,找到阻礙企業信息化發展的關鍵點,增加決策的準確性,決策者根據企業信息化現狀和瓶頸分析來確定適合企業的信息化發展規劃。
第3步:信息化管理系統過程識別。其內容包括確定信息化管理系統適用范圍、確定方針、目標設定與分解、所需資源分析等。根據信息化管理系統內容確定系統適用范圍,以指導信息化管理系統的建設;確定系統方針,以它作為信息化管理系統建設的推進原則;設定系統目標,以明確企業信息化管理系統的發展方向,然后根據總的目標,明確各個階段每個部門的目標,以保證企業總的信息化目標的實現。
第4步:建立系統總體結構。參照ISO9000質量管理系統的方法,對識別出的信息化管理系統過程進行分層歸類,建立3層結構,分別為系統層、過程層和活動層。
第5步:編制系統文件。根據建立的系統總體結構,系統文件也分為3層,其內容包括管理手冊、程序文件和相關記錄的編制。系統文件的建立有利于企業信息化管理的制度化、標準化,有利于規范員工的行為,有利于提高企業整體水平,并為員工學習和培訓提供了良好的教材。
第6步:系統文件的評審。由企業系統管理部門組織相關人員對系統文件進行評審,然后正式。
4.2 系統運行
在系統文件完成評審和后,系統運行的步驟,包括宣傳、培訓、組織調整和資源配置,信息化管理系統實施4個步驟。宣傳、培訓和培訓主要針對的是部門領導和從事企業信息化工作的骨干人員。其主要內容包括與企業信息化相關的各種理念、技術和方法。組織調整和資源配置是根據企業戰略規劃中制定的企業業務模型以及信息系統規劃中對組織、資源配置的需求,對組織進行相應的調整,對資源進行合理的優化配置,以解決企業舊體制對信息化工作的阻礙。
4.3 系統評價
該階段主要是對系統運行過程的監控,主要內容包括內部審核、過程測量和監控、信息化效益評價、應急準備和反應。通過對運行過程的評審和對數據的收集分析,使企業決策層清楚地知道信息化管理系統和信息系統的運行情況和需要改善之處。
4.4 系統改進
根據系統評價的輸出成果,制定一系列相應的糾正措施和預防措施,對系統運行過程提出過程改進意見,促使企業信息化水平螺旋上升,業務流程越來越優化,綜合實力不斷增強。
5 結束語
信息化管理系統的內容基本涵蓋了信息化建設的各個方面,采用標準化的管理方式,運用過程方法,通過系統文件指導企業做什么、怎么做、由誰去做,避免出現缺乏監管、控制不力、運營不善等現象,有利于規范企業信息化的建設行為,提高企業信息化實施的成功率。
參考文獻
[1] 朱瑜慶,張根保,任顯林.標準化的企業信息化管理系統的探索與研究[J].現代制造工程,2008(02).
二、合理把握棉紡企業信息化架構的關鍵點
企業信息化建設的主要工作就是企業信息化架構的設計與實施,在這項工作的過程中,要把握住信息化架構設計的關鍵之處,為技術架構的實施打好基礎。第一,企業信息化架構的設計要與企業長期的市場經營目標和公司戰略有機結合,本著總體設計、分步實施的建設原則,使信息化架構的實施有可操作性,同時符合企業發展的核心利益。第二,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技術架構要注重實用、功能穩定、平臺的可擴展性良好的原則和要求,在信息化處理系統的選擇時要選用技術成熟、品牌先進、性能優良的信息平臺,并考慮到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成本、公司信息安全、軟硬件的合理匹配、信息管理便捷穩定等不同選擇要素。第三,企業業務流程、相關的生產技術標準、企業的信息流程制度要規范、合理,本著經濟節約、使用方便、流程規范、技術先進的統一架構標準制作信息化平臺模式化的表單。第四,在信息化平臺建設的功能設計上要以資源和信息共享、處理手段統一為目標,滿足各個功能模塊的相互聯通和信息整合,使企業的信息資源在信息平臺上要統一協調。第五,信息化系統要有良好的適用性和較好的可擴展性,使信息平臺適應于不同的企業環境,滿足不同的業務需求和管理需求,增強企業在業務擴展和業務綜合管理方面的適應性。總之,企業信息化架構的設計與實施要以信息集成和資源共享為目標,以計算機網絡為基本的信息通道,將生產設備和企業員工統一管理,實現企業決策信息化、生產管理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2)04-0030-02
21世紀,人類已經邁入了信息社會,互聯網的存在使得各國的經濟變得密不可分。在經濟全球化的當下,傳統企業如何保證持續的高速發展,如何在與全球各個國家的同行業對手的競爭中占領先機,如何進一步節約企業成本增加企業收益,如何科學高效地決策以降低企業運營風險,都成為了企業不得不思考的問題。解決這一些問題的關鍵就在于信息,信息即是生產力。在當今時代,掌握住了信息就握住了企業發展的先機。筆者將就此主題進行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探討。
一、企業信息化基礎理論
(一)企業信息化概念
企業信息化是指企業選擇先進適用的計算機、網絡、通信軟件等現代信息技術及設備,結合先進管理理念,對企業的生產與經營、研究與開發、市場與銷售等各個環節的各個方面進行整合,逐步實現企業運行的全面自動化,及時地為企業的管理決策提供準確而有效的信息,提高企業對市場的反應速度,從而提高企業經濟效益與企業核心競爭力。
企業信息化即是借由先進的信息技術實現企業運行的自動化和精益化。通過企業信息化建設企業可以更迅速更準確地掌握公司內部現狀以及外部市場信息,從而為企業科學決策進行服務,幫助企業提升經濟效益。
(二)企業信息化內容
企業信息化建設以計算機、路由器等現代信息設備為硬件基礎,以企業業務流程的信息化、自動化為核心。主要包括:(1)生產過程的自動化,CAD、CAP、CAM的使用。(2)辦公過程的自動化,使用OA系統進行辦公室傳統事務的處理。(3)SCM(供應鏈管理),SCM的目標是建立從供應商―企業―消費者的聯系,整合這幾者之間的所有的交易與合作流程。(4)ERP(企業資源計劃),ERP運用計算機網絡將企業內外的信息進行匯集,形成數據庫以供企業內部各個單位查詢利用。(4)CRM(客戶關系管理),CRM利用網絡與其他信息技術收集、整理、分析企業顧客的信息,通過對于顧客信息的分析,及時了解顧客最新的需求,并針對性地提供相應服務以最大程度地滿足顧客,與顧客建立緊密的穩定合作關系。
二、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
(一)企業信息化有助于降低成本
通過加強企業內部管理,借助供應鏈管理與ERP系統,接到產品訂單之后,對于生產環節進行精細規劃,減少各個環節的延遲。減少企業的實時庫存,讓企業的資源流動起來,避免庫存浪費,從而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通過供應鏈管理系統企業可以對于原材料供應商進行合理選擇,避免信息不對稱從而選擇價優質好的原材料降低企業生產成本。
(二)企業信息化有助于提升管理決策水平
企業信息化借助計算機與信息設備,通過對客觀數據的分析與整理,客觀地真實地衡量企業現狀。并且,通過各種與外部相連的系統,企業可以了解市場動向、競爭對手、科技成果、顧客最新需求等諸多有價值的信息。通過這些有價值的情報,企業領導在進行企業管理與決策的時候,相對以前的盲人摸象般了解情況然后拍腦袋進行決策的傳統管理有著很大的提升。
(三)企業信息化有助于提升客戶服務水平
借助企業建設的CRM(客戶關系管理)系統,企業可以進行顧客信息的搜集分析,發現顧客真實的產品需求,針對性地開發出符合顧客需求的產品。同時,借助CRM可以建立起顧客與企業的聯系,CRM可以充當企業的宣傳與售后平臺,提升企業形象贏得顧客的品牌忠誠。借助CRM還可以建立起企業的電子商務系統,使得顧客可以多種途徑地進行產品消費。
在競爭白熱化的現時經濟社會,信息化建設對于企業提升服務水平、降低生產成本、降低企業風險、提高企業收益水平有著重要的意義。可以說,企業信息化建設已經成為企業做大做強的必由之路。
三、企業信息化建設戰略發展規劃
企業信息化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其前期所需要的投入也是相當巨大,所以企業信息化建設不能盲目開展,一定要在掌握企業現狀的前提下,做詳細計劃分布實施開展。本文認為企業信息化建設戰略發展規劃應當如圖1所示分布實施開展。
(一)企業戰略目標
企業進行信息化建設是大勢所趨,是企業做大做強的必由之路,但是信息化建設不能僅憑信息化建設負責人個人的喜好或者程序化地復制其他企業的信息化建設經驗。企業信息化建設必須因地制宜,根據不同企業的不同情況開展實施。不結合企業戰略目標就盲目地進行企業信息化建設,很有可能會出現事倍功半的無用結果,不僅達不到提升企業經濟效益的目的,反而會白白浪費針對信息化投入的巨額資金。所以企業信息化建設必須與企業的戰略目標與愿景緊密結合并相互統一。
(二)現狀評估
開展企業信息化建設,必須建立在對企業現狀準確評估的基礎之上。應當明確企業現在已經有了哪些資源,有了哪些系統。避免今后信息化建設的進程當中重復投入,費時費力。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在現狀評估中需要理清楚現在企業最需要的是什么,也即企業現在最需要通過信息化建設補充哪一部分的能力。
(三)戰略制定
在戰略制定環節,我們需要根據前面企業戰略目標分析與企業現狀評估所得出的結果,進行企業信息化建設戰略的制定。目標即是將信息化建設過程的各項業務整改按照輕重緩急程度進行排序,為下一步的具體實施進行指導。這一環節對于整個企業信息化建設過程非常重要,因為企業信息化建設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需要投入巨額的資金以完成整改。如果沒有一個合理的戰略先后,后期的收益可能顯得非常漫長。
如果說一個企業原有的生產流程已經非常合理完善,其供應商所提供的原材料已經是價格優惠質量超群。然而其在銷售環節的成果卻不如人意。盡管如此,企業信息化建設負責人沒有具體分析,就直接進行企業SCM(供應鏈管理)的建設。SCM投入使用之后并沒有取得企業收益明顯的增長,企業可能便會對信息化建設失去興趣。既喪失了一個提高企業收益的機會,又白白投入了大量資金進行了原本不需要整改的次重要環節。所以,企業信息化建設必須依據企業現實進行戰略制定,孰前孰后應當
有理有據地制定好,并有條有理地開展實施。
(四)戰術制定
這一環節的要點即是根據戰略制定的順序進行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具體實施。在這一環節中企業應當在項目實施階段要求并監督系統供應商嚴格按照已經制定的實施方案進行項目實施。同時,企業應當注意企業信息化系統操作維護人員的培養,在保證企業信息化系統的質量同時,保障系統穩定運行,以使得信息化系統能夠對企業的收益增長貢獻重要力量。
(五)實施與試用
在系統建設完成之后,應當進行系統的使用與試用。并對使用情況進行總結,反饋給前面的各個流程,以促進前面各個流程的優化,保障企業信息系統的質量。
四、結論
企業信息化建設是企業做大做強的必由之路。我國加入WTO之后,我國的企業面臨來自各個國家企業的競爭。我們只有做好企業信息化建設,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在激烈的競爭當中立于不敗之地。企業在信息化建設進程中一定要重視信息化建設戰略發展規劃的制定,穩扎穩打、分步實施,這是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核心原則。
參考文獻
[1] 譚興,譚策.淺談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戰略規劃[J].科技信息,2008,(20).
[2] 沈光寶.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戰略思考[J].情報雜志,2001,(3).
[3] 嚴怡民.加速企業信息化建設為振興經濟服務[J].圖書情報工作,1998,(10).
[4] 范玉順.企業信息化需要整體規劃[J].信息系統勤務員,2004,(1).
[5] 王端詳.我國企業信息化建設戰略規劃分析[J].民營科技,2010,(9).
[6] 趙戈.信息化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研究[J].圖書館學刊,2008,(3).
[7] 鐘永健.大型集團企業信息化規劃與建設問題研究[J].中國工程咨詢,2007,(1).
2信息化管理系統的實施步驟
2.1系統策劃
系統策劃的實施步驟,包括企業戰略規劃、企業信息化規劃、信息化管理系統過程識別、建立系統總體結構和編制系統文件6個步驟。第1步:企業戰略規劃。確定企業的戰略定位和戰略目標,明確企業是做什么的,是一個什么樣的企業。如何將企業的要目標、方針、策略和行動信號構成一個協調的體結構和總體行動方案第2步:企業信息化規劃。通過對企業信息化應用現狀的優勢、弱點、挑戰和機遇進行分析,使企業充分認識到其自身的發展階段以及信息化水平所處的層次。開展企業信息化瓶頸分析,針對企業業務流程現狀,找到阻礙企業信息化發展的關鍵點,增加決策的準確性,決策者根據企業信息化現狀和瓶頸分析來確定適合企業的信息化發展規劃。第3步:信息化管理系統過程識別。其內容包括確定信息化管理系統適用范圍、確定方針、目標設定與分解、所需資源分析等。根據信息化管理系統內容確定系統適用范圍,以指導信息化管理系統的建設;確定系統方針,以它作為信息化管理系統建設的推進原則;設定系統目標,以明確企業信息化管理系統的發展方向,然后根據總的目標,明確各個階段每個部門的目標,以保證企業總的信息化目標的實現。第4步:建立系統總體結構。參照ISO9000質量管理系統的方法,對識別出的信息化管理系統過程進行分層歸類,建立3層結構,分別為系統層、過程層和活動層。第5步:編制系統文件。根據建立的系統總體結構,系統文件也分為3層,其內容包括管理手冊、程序文件和相關記錄的編制。系統文件的建立有利于企業信息化管理的制度化、標準化,有利于規范員工的行為,有利于提高企業整體水平,并為員工學習和培訓提供了良好的教材。第6步:系統文件的評審。由企業系統管理部門組織相關人員對系統文件進行評審,然后正式。
2.2系統運行
在系統文件完成評審和后,系統運行的步驟,包括宣傳、培訓、組織調整和資源配置,信息化管理系統實施4個步驟。宣傳、培訓和培訓主要針對的是部門領導和從事企業信息化工作的骨干人員。其主要內容包括與企業信息化相關的各種理念、技術和方法。組織調整和資源配置是根據企業戰略規劃中制定的企業業務模型以及信息系統規劃中對組織、資源配置的需求,對組織進行相應的調整,對資源進行合理的優化配置,以解決企業舊體制對信息化工作的阻礙。
2.3系統評價
該階段主要是對系統運行過程的監控,主要內容包括內部審核、過程測量和監控、信息化效益評價、應急準備和反應。通過對運行過程的評審和對數據的收集分析,使企業決策層清楚地知道信息化管理系統和信息系統的運行情況和需要改善之處。
2.4系統改進
根據系統評價的輸出成果,制定一系列相應的糾正措施和預防措施,對系統運行過程提出過程改進意見,促使企業信息化水平螺旋上升,業務流程越來越優化,綜合實力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