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基礎認識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30 16:38:2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中醫學基礎認識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醫學基礎認識

篇(1)

所有的這些言論并非是對中國書法藝術的溢美之詞,而是人們的真正的共識。中國人就是通過的書法藝術中關于線條、關于結字、章法、墨法等的訓練,掌握并發展了關于美的本質和美的內涵的全部內容,并且古人將這種書法理論著書立說,將優秀的法書刻帖、刻碑,代代相傳,綿延不絕。也正因為此,我們今天才會有這么多的寶貴資料,才會一睹古人的風采,例如楷書中歐、顏、柳、趙體,如圖。

唐 歐陽詢 《九成宮醴泉銘》(局部) 唐 顏真卿 《多寶塔碑》(局部)

中國的書法藝術何以奠定了中國人的美學基礎?原因有二:書法歷朝歷代都被人們看作是“修身立命之根本”,為了這個根本,人們孜孜以求,終生求學;另外一點就是在中國的美學歷史上,是書法藝術最先開啟了藝術理論這扇大門,為中國的其他藝術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唐柳公權 《玄秘塔碑》(局部) 趙孟頫 《玄妙觀重修三門記》(局部)

一、修身之本

中國的書法藝術奠定了中國人美學基礎的一個主要原因,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古人對書法的重視。中國古代的文人又稱士大夫,當時貴族生活中必要的知識和技能,有所謂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書是其中一藝。《禮記·土制》云:“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禮記》卷四)書又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唐代選仕的三條標準之一便是楷法俊美,再到后來詩、書、畫合流,無不透露出中國人對書法藝術的重視性。書法在古代是人們的修身之本,正是人們在一遍又一遍的重復著“書品即人品”、“人品即書品”當中,不斷地通過人品來提高書品,通過書品來彰顯自己的人品。中國的書法藝術盛于漢魏晉,在接下來的歲月里,它影響了中國人的方方面面。就包括中國的繪畫,李苦禪曾經說過:中國的畫上有書法,書法上有詩歌。在宋元以后的幾百年里,文人畫長期的占據中國畫壇。而文人畫的主要特點便是引中國書法的筆法入畫,文人畫家首先就是一個書法家,文人們為了畫好畫,就會更加努力地練好書法藝術,這是相輔相成的。

二、最早的關于美學研究的書籍、理論與實踐

“系統地閱讀和比較自東漢歷六朝至盛唐的書法、詩文、畫理論資料,清理一下諸種文學藝術觀念發展、演變的脈絡,你會驚奇地發現:書法藝術在這一段‘文學的自覺’、為藝術而藝術的道路上,竟然起著‘導夫先路’的作用,對于詩歌、繪畫藝術走向成熟攀登高峰,做出了特殊貢獻。”

在中國古代的眾多藝術中,書法藝術以其成熟早在中國藝術史上占據重要位置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書法美學理論的最早出現和最早完善。中國的書法史其實就是一部完備的書法美學史,這其中記錄著中國古人關于美的最初的認識和關于美的最根本的認識。

“中國的書法藝術,一方面追求著一種純形式美,另一方面又有著表現情感的高度自由”,從崔璦到蔡邕,前后不過百年間,書法美學已基本成型,并且“已產生了相當系統的理論”出其不意地走到了詩文繪畫理論的前面。”

“在書法藝術的理論中,包含著可與其他各門藝術相通的一些最基本的規律。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不懂得書法就不能真正地理解中國藝術。所以,關于書法理論中的美學思想的研究,是中國古代美學研究的重要方面。”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中國的書法藝術造就了中國人關于美的整體模糊觀念。當中國文化開始以書面形式積累、傳承時,也便有了書法藝術的萌芽。在其后的發展中,書法藝術不僅成為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還和整個傳統文化一起延綿發展,同步相應。因此,通過書法藝術可以看到傳統文化的種種精神與實質。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工具、而文字本身又不過是由筆劃、線條組成的符號。然而我國歷代的書法家卻能以漢字為材料,通過豐富多彩的想象與加工,使之成為藝術形象,從而創造出一種完全土生土長、高度民族化的造型藝術來。由于中國人民對美的執著追求和卓越的創造能力,所以整個書法藝術無論在歷史的發展上,還是在各個發展階段的空間展布上,都表現出千姿百態、爭奇斗艷,既有深刻傳承又有飛躍創新的局面。因此可以說,書法藝術乃是傳統文化中最為生動活躍的組成部分之一,它突出表觀了中國傳統文化勃勃的內在生機和在歷史發展中的不斷充實與更新。

總之,在這個從再現到表現,從寫實到象征,從形到線的歷史過程中,人們不自覺地創造了和培育了比較純粹(線要比色純粹)的美的形式和審美形式感。勞動、生活和自然對象與廣大世界中的節奏、韻律、堆成、均衡、連續、間隔、重疊、單獨、粗細、疏密、反復、交叉、錯綜、變化、統一等種種形式規律,一舉逐漸被自覺掌握和集中表現在這里。

篇(2)

1 關于元認知

自弗萊維爾(Flavell)于1976年在其《認知發展》一書中明確提出元認知的概念以來,人們對元認知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弗萊維爾認為,元認知就是對認知自身系統進行反思的一個知識系統,即對認知的認知。其結構包括三個方面: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和元認知監控。包括認知操作的各個方面,以及對個體對自己的認知操作進行監視、控制和調節。近年來心理學家們已經逐步認識到元認知對于人心理的發展的價值。

元認知知識就是關于個人的認知活動以及影響這種認知活動的各種因素的知識;元認知體驗是任何伴隨著認知活動的認知體驗或情感體驗;元認知監控,是主體在進行認知活動的全過程中,將自己正在進行的認知活動作為意識對象,不斷地對其進行積極、自覺的監控和調節。在實際的認知活動中,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和元認知監控三者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

由此可知,元認知實際上就是指導、調節自身的認知過程,選擇有效認知策略的控制執行過程,其實質就是人對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

將元認知教學與物理學科相結合,就能形成一種元認知物理教學:以物理學科知識為載體;充分發揮教學活動不同層面的功能,既注重學生物理知識技能形成、又注重學生物理學習和問題解決策略積累;促使學生構建知識、技能、策略三者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統一網絡性結構,并借助物理學習過程中的體驗,使學生形成正確態度、價值觀。

2 理論基礎

2.1 奧蘇伯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

20世紀7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提出了“有意義學習理論”,把課堂學習按兩個獨立的角度劃分為:機械學習和意義學習,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認為發現學習和接受學習都可能是有意義的,其條件是:學生表現出一種在新學內容與自己已有知識之間建立聯系的傾向;學習內容能夠與學生己有知識聯系起來。在有意義的接受學習中,要學習的新內容供給學生后,學生需要主動地在意義上把它同自己的認知結構中己有的相關的知識聯系起來并予以保持,以便于以后的回憶和再認,或者把它作為學習有關新材料的基礎。至于發現學習,就要使學習的新內容在能夠被內化到學生的認知結構中以前,必須是被學生獨立地發現出來,才是有意義的學習。奧蘇伯爾提出了意義學習的心理機制是同化和順應,這是學生用自己頭腦中的認知結構與新知識發生聯系,建構新知識的心理意義。奧蘇伯爾認為知識是有豐富的內容、網絡性結構和認知功能的,認知結構就是知識在學習者腦海中存留的一種表述。學生可以通過概念圖的制作進行知識的完善、方法的整理,是知識的再建構過程。

2.2 皮亞杰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源于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的兒童認知發展學說,皮亞杰以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觀點來研究兒童的認知發展,認為兒童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或者說,認識并非思維對外部或現象簡單的、被動的反映,而是認識主體的一種主動建構活動。課堂教學中,學生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積極主動的加工者。

2.3 維果斯基社會建構理論

維果斯基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社會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也就是說,既強調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因此,社會建構主義強調在一定的情境中協作、會話對意義建構的作用。

教師在課堂設計的學習環境一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課堂教學可以以學習小組形式進行,“協作”發生在學習小組學習的全過程,協作使學習小組成員之間更好地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使各學生個體的學習才能形成互補,也是小組內個體的學習收獲成為整個學習群體的共享資源。社會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就是在這一定的情境中的協作、交流通過“同化”和“順應”來完善和豐富個體認知結構,認識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完成意義建構的學習過程。

從心理學角度看,學生的課堂學習是主動建構過程,是主動將新知識與已有知識發生聯系的過程,并形成學生個體的知識結構,還可以以概念圖的形式呈現。學習小組這種課堂合作學習形式可以發揮很好的作用,特別在思維過程回顧分析,將思維過程言語化,并進行交流、討論,更好地構建策略。學生就可以通過這種方式積累學習策略、問題解決策略,提高學生的元認知水平,提高學生課堂學習自我監控的水平,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自主性。

3 元認知理論結合物理教學實踐的意義

物理學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其學習過程中蘊涵著大量的思維活動。在物理教學實踐中有效開發學生的元認知能力,將元認知理論融入到物理教學實踐中,即會成為提高學生物理思維能力與學習能力的突破口,也會對物理教育產生積極的影響。

3.1 元認知能改善物理思維品質

物理認知活動的核心是物理思維品質與物理思維能力的培養。物理思維品質主要表現在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和獨創性等方面,比如在物理學習過程中,會發現學生思考問題的速度有快有慢,解決問題的方法有靈活也有死板,對概念的理解有深刻也有膚淺等。心理學實驗研究表明,元認知與思維品質存在著因果關系,即元認知的差異是形成思維品質差異的根本原因,思維品質的提高是元認知能力提高的結果。也就是說上述物理思維品質上的差異其實是由學生元認知水平的不同引起的。因此,開發學生物理元認知能力,正是改善物理思維品質的關鍵。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有助于他們提高思考問題的速度,靈活解決問題,對物理概念和問題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刻。

3.2 元認知能發展物理學習能力

學習的過程不只是對認知任務、認知材料的識別和加工的過程,同時也是對該過程進行積極的自我監控和調節的過程。同樣物理學習能力也應包括學習中的各種認知能力和元認知能力,元認知能力的發展制約著學生物理學習能力的發展。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培養元認知能力,使學生能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制定好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選擇好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能自主分析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且能及時反思尋找問題的原因,并準確糾正過來,能不斷總結學習中的經驗教訓,根據不同情況調控好自己的學習過程,從而保證學習質量,提高學習效率。

3.3 促進自我反思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個體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自我反思,這也是策略積累的自我建構過程,外界點評只是外因,自我反思才是策略積累的動力因素,是提升學生元認知水平的根本。教師要注意明確要求學生在討論中多回顧自己的思維過程,自己對自己的思維過程進行反思,在回顧評價中感悟。教師的點拔要導向策略學習,就不要僅停留在會不會做,學會做那一步,而要學生回答為什么這樣做。

3.4 元認知能提高物理教學效果

篇(3)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158(2013)06-0451-01

在臨床實習中,醫學生要經歷各種人際關系,怎樣正確的分析和處理各種關系,對醫學生的實習效果至關重要。下面著重探討實習生對醫際關系和醫患關系的處理。

一、醫際交往

在臨床實習中,醫學生首先要面對的老師、同學的相處相融。在這里要說明一下,這里所說的“老師”其實是包含了醫院所有的已經工作的醫生、護士、工作人員等。之所以這么分類,是秉承醫學院對學生臨床實習前一貫的教育思想,即“先工作一天就是老師,不管他(她)的身份、角色和職務”,在醫院里面,他們都比實習生先到醫院工作,至少在某些方面都懂得比實習生多,也值得實習生學習,所有都是“老師”。

在實習中,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很重要。實習生應客服膽小和自卑心理,克服不喜歡或不敢大膽向老師問問題和不敢在病案討論中發言的弱點。實習期間的學習不能只寄希望于老師單方面的講授,主要還是靠自己把教科書和病例有機的結合起來,這樣收獲更大。實習中若能經常和同學一起討論問題,交換經驗,一起翻閱文獻學習一些典型和特殊的病例,既輕松,印象又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實習中,很多同學比較在乎老師對自己的印象,甚至一些同學因此還處于應激狀態,這其實是不必要的,應該平常心、放輕松去對待老師對自己的評價。下面幾點是實習生在處理醫際交往的幾點基本原則:

(一)學會尊重人、關心人獲得尊重和關心是人的基本素養之一。實習生在臨床上無論對帶習老師還是護理人員、進修醫生以及服務的工人均應從內心尊重他們,叫他們老師,均應以和善和謙虛的態度向他們請教。即使有時在具體問題有矛盾沖突,實習生也應擺在自己的位置,不和他們頂撞,更不能有任何過激言行。當然實習生之間理應互相尊重和關心,尤其是對兄弟院校的實習生,應和他們保持友好,互相學習。要誠懇待人,注意對他人進行誠意的贊美和善意的批評,言而有信,不要虛偽做作,待人以誠是人際交往得以延續和升華的保證,真誠是友誼的基石。實習生各有優點和缺點,應承認和學習別人的優點,認識和客服自己的缺點,相互鼓勵和幫助,不斷增強自己的協作精神。

(二)在交往中要善于自我暴露,消除封閉心理,多和別人溝通意見有些實習生一天中很少和老師以及同學說幾句話,整天埋頭干自己的事。其實,有時和同學、老師一起聊天,對一些話題交流自己的看法,這是師生和同學問一種很好的溝通方法。

(三)把握交往適度的原則即要遵循人際交往中暴露的安全性和對等率。醫院的人際關系很復雜,很多科室老師間存在一些矛盾,為了不被卷入進去,此時把握好人際交往的度,敏于思而慎于言就很重要了。

(四)保持自己的個性,保持豁達的風度實習生在與老師和同學交往時,保持自尊、自重、自信的同時,但對一些問題的觀點,不應固執已見,白以為是,也不應與別人發生爭執。對別人的缺點以及別人對自己的批評意見,要正確對待。

(五)保持良好的儀表實習生應衣著整潔大方,白大褂應經常保持整潔,而有的實習生的白大褂常懶于洗而太臟。這對實習生的形象的影響應引起實習生的重視。

二、處理醫患間交往關系

實習生能與病人較好的溝通、交流、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不僅是實習期間應努力培養的至關重要的能力,也是鞏固和深化基本理論和技能、鍛煉臨床思維非常重要的環節。在臨床實踐中,最適用的方法有:

(一)耐心傾聽這是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一項技巧。醫生必須盡可能耐心、專心和關心的傾聽病人的傾訴,并有所反應。飽受各種痛苦折磨的病人常擔心醫生沒聽清他的病情而不能給他做出正確的診斷和治療。有時,病人可能答非所問,說跑了題,這時醫生可以禮貌的引導病人回到主題上來,醫務人員耐心聽取患者及其家屬的傾訴,這樣不僅能疏泄他們的不良情緒和心理壓力,對治療產生積極影響,而且在此基礎上可以建立更加信任的醫患關系。總之,醫生不要干擾病人對身體癥狀和內心痛苦的訴說,尤其是不要武斷、突然的打斷病人的說話。

(二)善于肯定、解釋這是指醫務人員應肯定病人感受的真實性。即理解病人痛苦,不對病人的感受妄加否定。假如醫生輕易否定病人的感受,病人會認為醫生不理解他的痛苦,對自己缺乏同情心。醫學對病人的多種奇異的感受仍然不能做出令人滿意的解釋,因此即使病人想法是明顯的病態,也不可采取否定的態度,更不要與病人爭論。醫生應努力站在病人的角度去理解病人的內心痛苦體驗,并流露同情。否則,很難與患者進行順利的溝通。

(三)樂于接受即不分病人貴賤、美丑、職業、群體及信仰等都應無條件的接受病人,不能有任何拒絕、嫌棄和不耐煩的表現,醫生要努力營造一種氣氛使病人感到自在和安全,尤其是對一些現在社會上因缺乏道德約束而患病的人或殘疾的病人,醫生切不可對他們有歧視態度,不僅要作為病人同等的對待他們,而且還要更加的關注他們,因為他們的心理扭曲往往比一般病人還嚴重些;所以切忌不能因自己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態度對他們產生情緒化偏見,否則更易釀成嚴重的醫患沖突。

(四)鼓勵病人表達這種技巧與病人溝通有多種方法。(1)用未完成的句子,意在使病人接著說下去;(2)用正面的敘述啟動病人進一步發揮以解除壓抑在心理的情緒;(3)與病人產生共鳴。努力與病人產生共鳴,可以繼續與病人溝通、交流,如此等等。只要醫生能捕捉病人某些煩惱、顧慮的苗頭,便可以不同方式鼓勵病人表達。

(五)代述有些想法和感受病人不好意思或不便說出來,而憋在心理卻是一種不快,對此醫生可試探的問病人,若病人表示同意,這就使病人內心的顧慮或隱憂等到了表達和理解,當然醫生就可以就此對病人作出適當解釋,以緩解或消除病人的不良情緒。

參考文獻

篇(4)

一、首先教師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

1.教師的教學觀念對于教學的規劃、實施都有主要的意義,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師的教學效果。在新時期,就需要我們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樹立素質教育、創新教育是終身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明確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是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明確素質教育的實施,應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明確創新教育也是終身教育。

2.其次教師也要樹立全新的教學觀。特別是在在現代教育技術的教學過程中,使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產生了重大變革,傳統的教學觀念已經不適合新的教學要求。所以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樹立全新的教學觀,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與學習感知,不斷的提升他們的信息技術技能。

二、其次教師要采取分層教學

由于不同的學習基礎與學習環境,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也各有不同。在實際的初中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受遺傳和后天環境及教育均衡程度的影響,在知識的接受過程中學生的差異性較大。如果在教學中采用“一刀切、齊步走”的教學模式,就會造成優等生“吃不飽”,中等生“提不高”,后進生“吃不了”的局面,這樣勢必加大兩極分化,難以提高教學質量。為此我在教學中通過研究,根據學生知識水平、學習態度和潛能的差異把學生劃分為a、b、c三個層次,a層為優等生,他們電腦基本功扎實;b層為中等生,電腦基礎一般;c層為后進生,電腦基礎差或沒有。上課時結合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提出不同的學習目標和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既有統一要求,又有因材施教,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所得。

三、再次教師要注意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信息技術是一項對于學生綜合能力要求較高的教學科目,既考驗學生的理論知識素養,同時對于學生的實踐能力也有較高的要求。信息技術課更主要的是培養學生利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所以,教師應當在原有知識基礎上,充分利用現有工具軟件,進行拓寬知識面教學,信息技術課本中的知識畢竟有限,而實際應用卻是無限發展的,軟件的開發應用日新月異,能否利用工具軟件進行加工處理所需信息,是培養學生素質的重要體現,如圖形圖象的制作、聲音文件的處理、簡單動畫制作、網頁制作、防毒殺毒等,拓寬這些知識面對學生的發展能起促進作用,因此,教學中要有意穿插工具軟件教學,教學中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讓學生對各種對象處理有一個了解也就足夠了,這些工具軟件的學習不僅不會給教學效果帶來不利,而且能鞏固所學知識,促進各種基本操作及應用能力的發展。

四、另外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新課改確定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更加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與學習感知,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就需要我們能夠更加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進行自主學習與探究性學習。沒有積極主動的學習,就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我們要創設各種機會,鼓勵學生去主動參與,把他們智慧的火花盡量激發出來。在課堂中,由于時間有限,傾向于訓練基本功,掌握基本操作,而課外則可以讓學生們自由發揮,教師要有意識的加以引導,把課堂上所學的內容延伸到課外,把課外這個第二課堂變得生動活潑,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得課外成為課內所學知識有益的鞏固、補充,從而促進課堂教與學,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五、再者教師要采用多元化評價

評價的主要目的不是把學生分等或分類。而是用來改進教與學。積極的評價有利于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的成績與不足,有利于激勵學生發揚優點、克服缺點,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培養學生自信自強、積極進取的精神。為此我上課總是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對于不會的學生,我從不訓斥,而是鼓勵和耐心輔導他,即使有一點小小的進步,我也會真心地表揚。事實證明,信息技術教學采用多元化評價能使更多的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他們的課堂主人翁意識,提高課堂四十五分鐘的教學效率。

六、最后教師要創新教學模式

信息技術課大部分時間是在機房上課,而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幾乎大部分同學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特別是在剛開始上機操作的時候,教師忙不過來,也就挫傷了未能輔導到的同學的積極性。因此,我大膽地采用學生輔導學生的辦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即注意觀察哪些學生能順利地完成任務,然后運用廣播功能展示他們的成績,予以表揚,并宣布由他們作為老師的助手,一人或兩人負責輔導一組同學。這樣做減輕了教師的輔導壓力,使教師能有重點地輔導某些方面的問題或某些同學,解決了輔導不過來的問題,使得人人都能得到及時的指導,保護了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不好意思問老師的學生,可以問同學,既解決了問題,又增進了同學問的友誼,且學生間的輔導自有特點,也易于交流,有時比教師指導的效果還要好教學目標的達成率得到了提高。

總之,國家教育部門已經將信息技術課納入中小學必修課程,這是我國面向21世紀國際競爭、提高全民素質、培養具有信息素質和創新素質的新型人才的一項重要舉措。而信息技術課又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很多教學方法和教學經驗還有待于我們去摸索。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力避傳統教育的缺陷,使信息技術課成為親切易學的實用課程。作為一名初中信息技術教師,擔負著培養一代新人的重任,不僅要使學生掌握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更要勇于探索,大膽創新,為信息技術的普及作出應有的貢獻。

篇(5)

自以來,儒家思想特別是宋明時期理學因社會的急劇變化而迅速沒落,其價值與思想也成為許多先進知識分子的批判對象。“從‘五四’洋溢浪漫激情的倫理革命到“”充滿荒誕與嚴峻的政治批判,戴震的所謂‘以理殺人’成了知識階層與社會公眾鄙棄宋明理學的口頭禪。” 宋明理學作為近千年來封建統治時代的統治思想,其本身是有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糟粕,但其中的一些合理思想和人文精神在當代依然綻放著思想光芒。

一 、宋明理學中所蘊涵的主要哲學思想

宋明理學指宋明(包括元清)時代占主導地位的儒家哲學思想體系。從狹義上理解:理學主要是指在宋代占統治地位的以洛學為主干的道學,至南宋朱熹達頂峰的以“理”為最高范疇的思想體系。其主要哲學思想表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理學“存天理,滅人欲”思想。“天理”包含有道理、規律、秩序、準則、規定性等意思,而“滅人欲”主要是指克己省身。因此,“存天理、滅人欲”就是要防范個人欲望的過度膨脹,追尋維護社會、道德的和諧與美好;其次是“格物窮理”的思想。主要指窮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再次是“天人合一”觀念。主要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天人一致。指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二是天人相通。指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其中“天”并非指神靈主宰,而是“自然”的代表。

二、宋明理學中所蘊涵的主要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指人文知識化育而成的內在于主體的精神成果,主要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人文精神包含人性、理性和超越性三個主要元素。宋明理學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后期有見識的知識分子在思考和解決現實社會問題中所產生的哲學智慧,它深深影響了中國古代社會后半期的社會發展和文明走勢。因此,發掘其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1.“存天理,滅人欲”思想中蘊涵的人文精神。

“人性”主要精神就是尊重人,尤其是尊重人作為一種精神存在的價值,它是尊重人的理性價值追求,而“存天理,滅人欲”恰恰體現了這一思想的命題。

理學家們著重于封建社會倫常秩序的建立,因而提倡節欲以維護封建社會的人倫關系的平衡。“天理”反映的是人的理性追求和理性精神,而“人欲”反映則是人的感性需求。因此“理”就成為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從某種意義上說“理”就體現了人的人性,而“欲”只是人的非理性部分。鑒于此,理學家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欲”思想。其中,“‘天理’是指社會的普遍道德法則,而‘人欲’并不是泛指一切感望,是指與道德法則相沖突的感望。” 因此,“滅人欲”就是消除這些不合理、沒有人性的欲望。至于“飲食男女”的“人之大欲”,理學家并沒有加以否定,并稱“飲食男女之欲”為性,性就是天理,而天理則是加以肯定。此外,“富貴利達、取之有道”也可看作為“理”。二程說:“以富貴為賢者不欲,卻反人情。人無利,直生不得,安得無利?” “富,人之所欲也,茍于義可求,雖屈己可也。” 主要是指人們追求物質利欲是正當的合理要求,但是這種追求不是不擇手段、不通人情,而是生財有道、取之有道。

從“男女之欲”和“富貴利達”之欲中可知:理學家并沒有對人的欲望加以否定,而是對人的欲望加以區分。理學家的“去欲存理”的道德修養,雖然有其許多不足之處,但他們在否定的同時又肯定了人的正當利欲追求,對于現今社會中存在的不擇手段、追求利欲最大化確有其反思功能。只有在合理性、合理義的前提下追求利欲,人們才能保持人的理性。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就是尊重人自身,進而才能達到人文精神中尊重人的要求,再進而實現人性與理性的統一,其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也就不言而喻了。

2.“格物窮理”思想中蘊涵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另一個命題就是“理性”,指的是人是有思想、有頭腦的,能夠思考真理、追求真理,而“格物窮理”思想就體現了這一人文精神要素。從 “格物窮理”、“格物致知”上看:理學家要求人們成為理性的認識主體和實踐主體。

首先,理學家認為人是理性的認識主體。理學家們的“理”是通過“格物”得來的,而不是從感性直觀中得到的。二程曾說:“格物,須物物格之,還只格一物,而萬理皆知?怎生便會該通?若只格一物,便通眾理,雖顏子亦不敢如此道。 從中可知,“理”即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上帝賞賜給人們的,而是靠人們“格”所得的。一個“格”字就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體現,是人們在認識“理”過程中主體地位的完美表現,也是人理性的認識主體的體現。

其次,理學家們的知行關系也要求人們成為理性的實踐主體。不管是二程的知先行后,朱熹的論先后、知為先,還是王陽明的“知行合一”,都要求人們重視“知”的重要性。從某種層面來說,“知”代表的就是人的理性,“行”則表明是人的實踐。理學要求在“知”的理性指導下進行實踐的“行”,也就是說“行”必須是有理性的。從這一點上看,雖然理學家們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實踐觀,但他們在“格物”的觀點中體現出的人是理性的實踐主體這一思想是不可否認的。#p#分頁標題#e#

從“格物致知”到“知行合一”中我們可以看到宋明理學存在著我們現代社會中的某些人文精神的元素,即人既是理性的認識主體又是理性的實踐主體。

3.“天人合一”思想中蘊涵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另一要素就是“超越性”,就是指人可以超越自身達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和諧統一。宋明理學中“天人合一”思想就是這個“超越性”的集中體現。

宋明理學中的“天人合一”的觀念到宋代的張載、二程而達到成熟,張載提出“天人合一”、“人但物中一物耳”的思想,二程強調“一天人”、“人與天地一物”思想,這一思想基本上是宋明理學各派思想家的普遍思想,主要包括三個命題:“一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即肯定人是自然的產物;二是認為人與自然遵行同一規律;三是認為人性即天道。” 具體來說,“天人合一”思想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提倡一種人對自然的自然順應,主張人和自然之間保持平衡、融洽、和諧一致。“天人合一”思想的合理性和深刻性在于認識到人和自然的倫理關系。當人成為理性的認識主體和實踐主體時,人與自然的關系直接關系到人與人的關系,關系到人類活動的自由度和發展命運。直至今天,當人與自然的關系惡化而直接威脅到人類自身命運時,理學家們所倡導“天人合一”的觀點,正體現了人類社會拯救自身命運、對自身終極人文關懷和自身不斷發展過程中的超越性。

三、宋明理學蘊涵的人文精神的時代價值

宋明理學中蘊涵的以上人文精神,反映出了宋明時期的中國古代哲學家的不斷進取、不斷追求的精神,這種追求精神不斷給當代提供了啟發和啟示作用,所蘊涵的人文精神具有跨時代的價值。

1.“存天理,滅人欲”思想在現代化建設中的時代價值。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社會轉型的進行,市場經濟的觀念不斷強化并使得一些人把功利、利欲看的高于一切,窮奢極欲、揮霍無度。遏制貪欲、提倡節儉,構建“節約型社會”成了我國當務之急。現在我們重新審視宋明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欲”時,發現其思想對于我國在現代化建設中有效地反貪、反浪費和構建和諧社會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存天理,滅人欲”主要是只對于那些人之常情、人的正常欲望,這是“理”,均為“存”的;而對于貪欲、無節度的欲望我們應該滅絕的,因此,我們不應該擴大自己的欲望,要時刻遵守法律規則和崇尚道德。此外,“存天理,滅人欲”不僅啟示我們要戒“貪”,而且啟示人們要反浪費。節約從某種程度來說就是對自身欲求的節制,“滅人欲”就蘊涵了要節制人的各種欲望的要求。現代化建設所面臨的生態失衡、資源枯竭等許多問題都與人的欲望過度膨脹有關,過度的欲望消耗了太多的能源資源,也使我國現有資源浪費了太多。因此,要改變這些狀況,達到人和自然和諧相處,我們在現代化建設中就必須節制我們的欲望,走環境友好型發展戰略。

2.“格物窮理”思想具有指導人們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時代價值。

宋明理學中“格物窮理”思想對于開啟和發揚現代人們的尊知理性精神和理性實踐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論思想指導作用。從“格物窮理”、“格物致知”的內涵和外延我們可以看出,物之理是人們不斷通過“格”所得來的,人的知識是“窮物之理”才產生的,人們對物之理的認識不能靠天,不能靠神,只能靠“格物”。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存在著盲目迷信、不努力學習、學術腐敗不斷滋長時,“格物窮理”思想的時代價值就顯得尤為重要,人們只要不斷的“格物”,就不再會被迷信思想所蒙蔽和學術腐敗所侵蝕。我們經過“格物”來取得知識后,才會更加尊重知識,從而才會產生尊知的理性精神。

宋明時期的許多哲學家在談到“格物窮理”、“格物致知”時,都會不可避免的談到“知行合一”,宋明理學中“格物窮理”的目的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前提是“格物窮理”。“格物窮理”、“知行合一”的時代價值主要體現為人的實踐不是盲目的,是有一定的知識作為指導下進行的,人們的實踐不能離開“知”。“格物窮理”、“知行合一”思想彰顯了人是理性的認識主體和理性的實踐主體。它對當今社會那些盲目盲干、不講科學的人具有良好的啟發和批判作用,并科學地引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3.“天人合一”思想體現了和諧社會發展理論的時代價值。

“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含義是指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人類各種關系和諧的基礎。“天人合一”思想為人們正確認識人與自然關系、為現代可持續發展觀戰略的建立和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理論依據和思維模式,同時“天人合一”思想也有助于中國和諧社會的建設。

20世紀以來,人類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環境、人口、生態問題,而且這些問題所帶來的危機在近年來更是有增無減,人炸、土地沙化、資源枯竭、能源危機、環境污染等問題使得人類陷入了生存的困境。可持續發展思想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而“天人合一”思想對于現代可持續發展觀的建立和發展有一定的啟示和借鑒作用。如張載“天人合一”、“民胞物與”,二程的“與天地萬物為一體”,“一天人”等都包含著豐富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都追求“天”與“人”之間的和諧、均衡、統一,都追求人與自然的協同進化,這些思想恰恰與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吻合。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建設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和諧統一的社會,其中最基本的就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天人合一”觀認為,自然是一個和諧的整體,有其自身的秩序;人類是在自然演化中誕生、發展,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與自然是和諧的一體,天人相依、相存;人與自然之間應該和諧相處,在二者之間尋求統一。這些思想與“和諧社會”的觀點具有相同之處,可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提供可借鑒的理論依據和思維模式。#p#分頁標題#e#

21世紀是人的世紀,是人類全面對自身關懷的人文精神的世紀,為了更好的貫徹實現人的現代化即“以人為本”的精神,我們就應該融合各方面有利的積極因素,對其加以揚棄為我所用。因此,對待宋明理學的態度也應該是把它的思想精華融于現實當中,吸取其合理的精神因素從而形成現代人的思想飛躍。

參考文獻:

[1]陳來:宋明理學(第二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引言第1頁.

[2]陳來著:《宋明理學》(第二版)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引言第2頁.

[3]程顥,程頤撰:二程遺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第72頁

[4]程頤,程顥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 第1144-1145頁.

篇(6)

2.比較下面各對數的大小:(1)-821與-|-17|;

(2)-2 0142 015與-2 0152 016.

篇(7)

中圖分類號:R38G642.3 文獻標識碼:A

An Investigation in Teaching Method of Human Parasitologybetween South Asian and Chinese Students

LI Qian, LI Hai-long, ZHANG Li

(Department of Human Parasitology, School of Basic Medicine, Dali University, Dali 671000,Yunnan,China)

Abstract:Human Parasitology is an important basic discipline of medicine, the discipline has a strong regional differences.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activities between the South Asian and Chinese students in the teaching of human parasitology.Depending on the two types of students, the paper explo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to carry out better teaching work in the future.

Key words:Human Parasitology;South Asian students; Chinese students; Teaching

目前,隨著國際教學交流的日益頻繁,越來越多的留學生進入中國學習,云南大理作為中國面向南亞、東南亞的橋頭堡,對于中國與南亞、東南亞的經濟、文化、教育交流有重要作用。大理學院是一所具有30多年辦學歷史的綜合性高等院校,早在2002年就開展與南亞、東南亞國家的教育交流并開展了南亞留學生臨床醫學的招生培養工作,以輻射南亞、東南亞的國際化教學為特色,目前臨床醫學的教學工作已在南亞各國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在2013年教育部對留學生教學評估中得到了專家的認可。

人體寄生蟲學是一門臨床醫學和預防醫學的主干學科,是聯系基礎和臨床的重要橋梁課程。人體寄生蟲學作為病原生物學的分支學科有很強的地域性特點。因此,對于南亞留學生和中國學生這兩個不同的教學主體而言,在教學的方式、方法,教學內容選擇等多個方面都有較大的差異,本文就此做一初步探討。

1教學語言

大理學院招收的南亞留學生大多來自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等南亞國家,他們普遍英語水平較高,但是由于受當地語言的影響帶有很濃重的地方口音,這些學生毫無中文語言基礎,到大理學院進行臨床醫學學習均采用全英文教學模式,給師生之間的交流造成一定困難。中國教師受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英語聽說能力相對較弱,在課堂上運用英語傳授知識沒有運用母語自如靈活[1],同時由于文化背景和口語表達的缺陷,面對南亞學生教學過程有一定難度。面對中國學生的教學是以中文語言教學為主,有時穿插雙語教學。由于語言交流順暢無障礙,教師能夠更貼近臨床講述,并且運用鮮活病例和生動比喻使學生容易理解理論知識。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要求授課教師課后應多練習英文口語表達,經常與留學生和外教交流,了解他們的課堂知識接受程度和習慣其口語發音,提升英語表達能力進而提高授課水平。隨著授課教師英語水平的提高,對于中國學生雙語教學的開展和深入有促進作用,推動學生英語能力的提高,使課程質量進一步提升[2]。

2教學內容

中國與南亞各國在生物種群、地理環境及生活習慣等方面的不同,造成寄生蟲病流行情況差異也較大,因此在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教學重點的劃分上就應該因地制宜、有所側重。例如我國流行的豬帶絳蟲病在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很少見,由于以上國家大多信奉伊斯蘭教,不能食用豬肉從而限制了本病的流行傳播。對于中國學生重點講授的豬帶絳蟲病,對于南亞學生來說就不是重點講授內容[3]。另外,麥地那龍線蟲廣泛流行于印度、巴基斯坦等國,但在中國僅在1995年安徽見一例病例報道[4],從而面對中國學生時該蟲為自學內容,但對于南亞學生就是需要講授的內容。因此,對于不同學生要詳細安排不同的教學內容、制定個性化的教學計劃,以達到理論知識符合臨床應用,教學內容符合臨床常見病診治需求的目的。

3教學手段

3.1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case-based learning,CBL)是聯系基礎理論和臨床實踐的橋梁,將基礎理論穿插于臨床案例當中,便于學生培養良好的臨床思維能力[5]。中國學生在學習當中,多采用臨床上收集的真實病例教學,從臨床實際工作出發,讓學生能夠認真思考、積極參與教學,提高臨床分析能力。而南亞學生由于地域限制,一部分資料來自將中文病例翻譯為英文后教學,另一部分通過網絡資料收集找到貼近南亞學生當地的病案資料加以編輯采用,另外還可以要求學生收集本國寄生蟲病的流行情況,針對相應病例進行分組討論,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2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方法在形態學的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該方法信息量大,集圖文聲像為一體,內容豐富直觀,利于學生加深記憶并理解[6]。對于南亞學生多搜集以當地環境、病患為主題的圖片加以講述,使之直觀了解當地情況。而中國學生教學多采用本地為主的特色圖片,重點講述當地情況。例如,講授杜氏利什曼原蟲時,印度患者多有皮膚色素沉著和發熱的表現,因此該病又稱"kala-azar",這一內容就要向南亞學生重點介紹并配上相應的印度患者的圖片加以表示。

4教學評價

南亞學生由于本國教育背景、風俗文化和傳統思維的特殊性,自律性較差,上課遲到、早退現象比較嚴重。針對這一情況,南亞學生要采取嚴格的考勤制度,將考勤分列入總成績中,使南亞學生養成嚴肅認真的學習態度,重視課堂教學活動。而中國學生由于從小的教育環境影響,上課紀律較好,但對于課堂討論積極性差,不敢開口發言參與討論,因此在成績評價方面特別增加了討論分,鼓勵同學積極發言,培養臨床自主思考能力,有效運用書本知識解決臨床問題。

隨著國際交流合作的大力開展,大理學院力爭于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國際應用型人才培養基地,今后南亞留學生將會日益增多,針對不同的教學主體-南亞學生和中國學生進行教學活動會大幅度提高。因此,對于教學內容的合理化選擇,教學方法多樣性和教學評價的完善,增加教學的針對性、特色和地域性,可以提升教學效果,因材施教,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理論知識。

參考文獻:

[1]秦元華,崔昱,鄭莉莉,等.留學生人體寄生蟲學全英文授課的教學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2011,6(26):253-254.

[2]王衛群,向征,陳熙,等.《人體寄生蟲學》課程雙語教學的應用研究[J].昆明醫科大學學報,2013, (1):160-163.

[3]王媛媛,楊小迪,孫新.人體寄生蟲學留學生教學的體會[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9,11(6):735-737.

篇(8)

2.能力訓練要求:通過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等一系列活動,提高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要求:通過學生互相幫助,互相學習,體驗集體榮譽感和成就感,發展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學會重點詞匯的發音,單復數形式的掌握。

難點:表示大小,顏色的形容詞同時出現在名詞前時,該如何擺放。

【教學過程】

一、課前熱身

教唱英語歌曲 color song設計意圖:為了給學生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盡快融入到所教知識中去,也可以為接下來的顏色的教學作鋪墊。

二、導入新課

⑴媒體圖片,教授學生新單詞。T-shirt,sweater,bag,hat,skirt,socks,shorts,pants,shoes,然后完成書本P41的活動1a.

設計意圖:這一步是為了讓學生為接下來的口語活動打下基礎,有話可說。

⑵學生走進一家虛擬的服裝店,讓學生根據所學單詞,進行結對活動,學會提問:How much is/are…? 以及回答:It’s/They’re…dollars.

設計意圖:目的是給學生創設半真實的情景,在這樣的情景下呈現新的句型能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在結對活動之前,先讓個別學生操練重點句型以作示范,以使全班同學都能理解并準確地操練新的語言點。

⑶卡片教授顏色:red,green,yellow,orange,white,black,blue…

教授學生形容詞:long,short,big,small.

設計意圖:為了教會學生用一個或多個形容詞來描述物品,使其語言更加豐富。

⑷42 任務2a,

設計意圖:目的是使整節課自始至終圍繞著課本,不致于脫離課本。

⑸英美國家貨幣單位dollar及其復數形式,還有怎么填寫標價簽。人民幣與美圓的區別也適當介紹。

完成P42 任務2b,

設計意圖:目的是滲透英美國家與中國在文化上的差異,發展他們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

三、課堂小結

你有那些收獲?請同學們談談。

篇(9)

一個人要過一條寬闊的大河,河面上沒有橋也沒有船,此人不知如何是好。恰巧上帝在天上看見了,于是點化此人——伐木造船,乘船渡河。此人照辦,順利過河。過了河后,此人舍不得丟棄辛苦打造的船,背著船繼續前行,越走越辛苦……不禁仰天長嘆:此行何故如此重矣!上帝聞言驚異:過了河還背著船干什么?

這個故事與數學教學有什么關系呢?我們還是轉入正文——《認識11~20各數》一課的教學思考與設計。這是“高效課堂·新修訂課程標準全國培訓活動”(徐州站)中的交流展示課。

一、教學目標的思考

對于《認識11~20各數》一課,蘇教版小學數學教學參考上擬定的教學目標是這樣的:(1)能正確地數出數量在11~20之間物體的個數,認識11~20各數,能正確讀出11~20各數,初步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2)初步認識計數單位“十”,初步了解十進制,知道10個一是1個十、2個十是20。(3)初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初步培養數感。這個目標明確而詳細。對于課時目標,這樣擬定應該說也是可以的;不過,每個課時的教學目標都如此具體而確定的話,那累積下來會怎么樣呢,能累積下來嗎?

筆者曾經問過一名教師:“教學《認識11~20各數》,你期待學生最久遠的收獲是什么?”“數感、十進制,還有感悟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這位教師的回答簡練而深刻。可是筆者并不滿足,繼續追問:“你期待學生最本質的收獲是什么呢?”這位教師啞然……

當然,“本質”肯定不是考試的分數,而且,我們也不能大而化之地說是學生的數學素養。筆者在思考:通過《認識11~20各數》一課,學生有了知識(計數單位、十進制),有了能力(數出11~20、讀出11~20、掌握數的順序),也有了感悟(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之后,那更深層、更久遠、更本質的收獲是什么呢?

二、教學過程的設計

筆者深知學生不能成為知識信息的“儲蓄”者,也不能僅是前人技能的再現者,而應是智慧的創造者。于是,我們遵循“智慧數學”的理念,凸顯智慧的萌生、發展、生長和創造,設計了《認識11~20各數》一課。教學過程通過三個板塊展開:

(一)第一板塊:從小石子數起

教師和學生一起追溯人類智慧的萌生與發展,從小石子,到小棒(算籌),再到計數器,記數實物的簡化是工具創造的過程;最突出的創造是“以一當十”,從1個大石子(重量與1個小石子不一樣),到1捆小棒(形狀與1根小棒不一樣),再到1個珠子(完全一樣的珠子),學生沿著先人智慧的歷史足跡成長。

師(出示10個小石子)瞧,老師這兒有一些小石子,咱們也來數一數有多少個。

師今天的課呀,我們就從這些小石子數起。(展示幻燈片)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們的祖先以打獵為生,他們捕獲1只獵物后就在地上放1個小石子,2只獵物呢?3只呢?(出示10個小石子)10只呢?就這樣,獵物越來越多,小石子也越來越多了,數得過來嗎?怎么辦呢?聰明的祖先又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演示10個小石子換1個大石子)看,你知道他們是怎么做的嗎?

師小朋友們,這個大石子就是多少呢?

師這是古人用的方法,可是石子畢竟太重了,古人又想到了用算籌,也就是小棒,工具就越來越輕便了。(出示若干小棒)看,這兒有多少根小棒?

師10個小石子可以換1個大石子,那10根小棒怎么辦呢?(演示動畫)10根小棒就可以捆成1捆小棒。小朋友們,你會像這樣先數出10根,再捆成1捆嗎?動手試一試。

師捆好了嗎?這1捆是多少?對,它就是1個十。1個十里有幾個一呢?好,10個一就是1個十。

(教師出示“智慧心語”:記數的工具越來越輕便了。)

師請同學們用捆好的和散著的小棒表示出12。

師(出示1捆帶2根小棒)剛才,小朋友們用小棒表示出了12。現在,想看看老師是怎么表示12的嗎?(出示計數器)認識嗎?它叫計數器,右邊這一位是個位,左邊這一位是十位,計數器上的算珠也可以表示數呢!看,這是12嗎?說說你的理由。

師大家看,十位上這1顆珠子表示多少?哦,十位上這1顆珠子能表示1個十。真厲害,能以一當十!(板書:以一當十)一起讀一讀。知道是什么意思嗎?

師瞧,人們多聰明啊!從小石子到小棒,剛才我們又認識了什么?從計數器上我們感受到了以一當十。

(教師出示“智慧心語”:以一當十。)

(二)第二板塊:“十”就在我們身邊

第一板塊追溯先人智慧的歷史足跡,讓學生從中感悟智慧的萌生、發展,第二板塊則回歸學生實際的生活經驗與認知基礎,通過身邊的1捆、1包、1盒、1袋、1份等感受“十”,理解“十”是計數單位,理解十進制,理解十個十個地數的優越,讓學生從中體驗智慧的生長。

師“十”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出示1包餐巾紙)看,這是什么?老師把它打開,數1、2、3……多少?

師(出示1盒餅干)再看這1盒有多少?我們一起來數一數。

師老師這兒有“十”,你們的學具里說不定也有“十”呢,趕快找找吧。

師誰找到了“十”?請起立。你的“十”在哪?數給我們看看。

……

師大家看,十個是1包,十個是1盒,十個是1袋……身邊的“十”還真不少啊!(出示3捆鉛筆)看,這是多少?為什么?

師(出示多捆成捆及多支散裝的鉛筆)想拿50支鉛筆,你準備怎么拿?

師為什么不一根一根地拿呢?

師拿62支怎么辦?如果拿100支呢?

師看來,十個十個地數還真快呀!

(教師出示“智慧心語”:十個十個地數還真快呀,以后我們還會一百一百地數,一千一千地數……)

(三)第三板塊:從小石子中“走出來”

“走出來”是指從實物到符號。數字符號的發明是人類的偉大創造,因此,這一板塊中,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感受智慧的超越。

師“十”就在我們身邊,但記數時我們總不能把計數工具一直帶在身邊吧。于是,人們就設法從石子、小棒、計數器中“走了出來”,創造了圖形和符號。(出示數字“0、1、2、3、4、5、6、7、8、9”)瞧,阿拉伯數字就是人類偉大的創造。會數嗎?我們一起數一數。有了這10個數字,我們就可以組成很多很多的數啦!

師(出示數字“12”)這是多少?對,它就是12。

師現在我們知道石子、小棒、計數器、數字都能表示12,你知道它們的“十”都在哪嗎?

師(指著數字“12”)這里的“十”在哪?這個“2”表示什么呢?

師比一比,你覺得哪一種表示方法更簡單?是呀,用符號表示更簡潔了!

篇(10)

目前,我國人教版初中語文實驗教科書的所有單元設計,大多以活動方式為主,內容基本相同,語言表述的風格也大同小異,這種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習目標的實現,沒有達到綜合性學習的目的。因此,必須進行教科書設計的改革,深入綜合性學習的方法,統籌研究和考慮編排,真正發揮教科書應有的價值。

一、人教版初中語文實驗教科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人教版初中實驗教科書的設計中存在以下幾個問題:首先,教科書中大量的活動設計很容易誤導教師和學生對綜合性學習的認識,鮮明、豐富的活動設計會將學生的吸引力集中在實踐活動中,并不能達到活動真正設計的目的,不能有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其次,人教版教科書中活動的設計大致相同,不能體現出不同時期學生的學習特點,重點不突出,梯度不大,不變的活動形式會引起學生的厭倦情緒,與活動設計的初衷相背離。最后,人教版綜合性活動的設計描述步驟基本相似,而提高學生的綜合性學習能力和交際能力,離不開學生自己的討論和思考,相似的語言表述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學生思考力和交際能力等的培養,不能突出教學重點,盡管學生進行活動的內容不通過,但是最終收獲的經驗確實一致的,不能真正起到因材施教的作用,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

總而言之,人教版初中語文實驗教科書在設計沒有很好的將活動與綜合性學習聯系在一起,重視選文教學,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嚴重的阻礙了活動的設計,將學科與活動對立起來,沒有有效的利用活動來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學習。這樣不僅會讓語文課程變得枯燥無味,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在影響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和形成,沒有真正做到綜合性學習,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無論是哪個學科的學習,都要建立在實際生活中,讓學生真正學以致用,將學習和生活聯系在一起,這樣才能讓學習任務變得更充實、更有意義。課程的活動設計中,要指導學生進入一種生活情境中,在這種特定的生活情境中,促進學生的想象,對事實的觀察和思考,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適應性,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真正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把抽象的學習變為有一定價值的活動型學習,真正做到綜合性學習,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和知識水平。有效的達到綜合性學習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思考的能力,通過一些社會熱點問題引起學生對社會問題的思考,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促進學生進行綜合性的學習,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盡情的在知識的海洋中暢游,真正起到綜合性學習的目的。

二、人教版初中語文實驗教科書綜合性學習的設計建議

綜合性學習對于學生自身的學習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綜合性設計方案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全面豐富自己的知識。本文對人教版初中語文實驗教科書的綜合性學習設計提出以下幾點建議。首先,教師和學生都要更新學習觀念,擺脫對教科書的盲目依賴,要有針對性、創造性的分析教科書,真正讓教科書發揮其作用,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其次,教師在授課時要重視案例選擇,在合理的例子表述下,增強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能引起教師的反思與提高。在設計教科書時,也要根據案例的反饋信息,完善教科書的設計工作。

教科書的設計者要轉變設計觀念,將設計重點放在學生和語文學者上,兼顧語文學習的實際性和學生掌握的程度,淡化設計目標的期望值,真正讓教科書起到教本和學本依據的作用。初中生正處在心理、生理等的突變期,不同的學習階段都會表現出不一樣的特征,由于學生在初中三年中成長較快,思維意識、逆反心理等逐漸顯現出來,不同學生的性格特點、愛好、智力水平等各不相同,其語言的發展水平也會出現差異。教科書的設計要能體現出不同階段學生的心理水平,達到積極配合學生這種成長變化的目的,讓學生易于接受教科書的設計理念。進行活動性質的設計,通過綜合性的學習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興趣,轉變為學習的意識,從而進行主動的學習,達到綜合性學習的目的。此外,教科書還要充分滿足學生的信息需求,通過一些小測試、小活動的板塊設計,引導學生培養積極的學習興趣和態度,全面擴展學習內容。綜合考慮學習能力、過程和方法以及學生個體的情感價值觀等,人教版語文實驗教材以探究式的學習方法,突出學習過程,但是相對弱化了學習能力,缺少綜合性學習的概念深入。教科書的設計要充分表現出思想觀念、交流表達等內容,最終達到綜合性學習的目的。

人教版初中語文實驗教科書的綜合性學習設計,要體現出自主選題的重要性,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突出學生自主學習性,引導學生自主觀察社會環境、感受自然與生活的各個方面,體驗與人交流、發現事物美的樂趣。人教版教科書的設計較為豐富的提供給學生活動內容,這樣會固定學生的思維,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發現能力,限制學生想象力的發展。教科書的設計要盡量考慮到綜合性學習,引導學生勤于動腦,留出自己設計活動、選擇活動的空間。此外,還要重視學生的個人體驗,保證綜合性學習的實踐性目的。通過綜合性學習的設計,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交流能力和書寫能力,讓學生親身體驗收獲的快樂,達到學習目的,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

三、結語

總而言之,良好的教科書設計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思維方式,通過綜合性的學習設計,全面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思考能力,引導學生合理的學習、思考,充分體現出教科書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上一篇: 海洋環境污染問題 下一篇: 農作物市場前景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色一色噜一噜噜噜人与 | 五月丁香色综合久久4438 | 亚洲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 亚洲一区在线精品 | 亚洲欧美久久天堂综合一区 | 亚洲不卡一区综合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