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30 16:38:2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民營企業對外投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關鍵詞 :中國對外投資 民營企業 政策 優勢
引言
很長時間以來,我國進行對外投資的企業大部分是國有企業,尤其是國有控股企業和大型國有企業。這些企業雖然在逐步改革經濟體系,但計劃經濟體現下產生的矛盾和問題并沒有完全解決,影響國有企業對外投資的步伐。而民營企業在三十多年的發展進程中,成為提高國民經濟的重要環節。據全國工商聯“2014中國民營經濟大家談”活動中所公布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民營經濟貢獻的GDP總量超過60%,部分大型民營企業如萬向、聯想、華為等公司,已經不同程度的對外投資。盡管民營企業現在對外投資規模上和國有企業還有一定距離,但運用其自己的優勢,未來會成為對外投資的主體。
一、我國對外投資的相關政策
近幾年,我國對外投資企業在數量增加的同時,規模逐步擴大、形式更加多樣化,對外投資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也在不斷改革和創新,提高長其合理化程度。但在操作中還面臨著法律政策不完善的問題,影響民營企業對外投資活動。所以我國各級政府還要更加努力。
(一)明確我國對外投資的各個主體。我國對外投資政策沒有切實推動和扶持民營企業的對外投資行為,其實質原因是我國很多政策法律并不完善,難以分清誰是對外投資活動的主體。民營企業在提高產值、稅收、就業等方面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未來民營企業會逐步成為我國對外投資的主體。民營企業的資本輸出在不斷提高,體現出蓬勃的生命力,其創造的利潤在國民生產總值里所占的比例下逐步提高。盡管現在對外投資的民營企業還比較少,但其中也不乏成功的案例。而先進國家對外投資的經驗表明,明確的產權、健全的營銷網、高效的管理體系以及遵紀守法和推行名牌策略,是其在對外投資中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二)在世貿組織的政策范圍內,政府要對民營企業的對外投資進行扶持。政府要和不同國家進行對外投資商談并制定出雙邊投資的保護條文、杜絕雙重征稅的協議,采取多邊投資擔保公司制度的約定,對我國民營企業的投資活動進行保護,降低或避免因為出現戰爭、匯款限制等風險而帶來的經濟損失。政府還應該根據國際慣例,構建起對外經濟投資合作基金和國家投資風險資金來保護和支持我國民營企業對外投資活動。我國駐外領事館的商務部門要發揮出信息服務和收集信息的作用,并幫助我國民營企業解決與當地政府間的問題。
(三)放寬政策,扶持民營企業的對外投資,促進其管理的國際化和標準化。就遠期規劃而言,政府在制定對外投資政策方面要避免短期行為,謹慎使用產業政策,降低行政干涉,創造出比較高級的生產要素;運用激發新企業加入、調動國內競爭積極性等方式,增強民營企業的活力和創新精神;運用制定產品標準的方式業促進民營企業向專業化、高質量的方向發展。
二、我國民營企業在對外投資過程中占據的優勢
(一)我國民營企業具有靈活的機制和明確的產權。在改革開放與發展市場經濟過程中誕生了以市場為經營導向的民營企業。和大型國有企業相比較,民營企業其具有明晰的產權和共擔風險的機制,其內在動力較為強大,其體制新且靈活,具有適應市場、經濟激勵的素質。現在國際市場上競爭激勵需要經營者時刻保持跟進的積極態度,重視市場變化,并及時對其經營戰略進行調整。而國有企業在體制、制度、產權方面的改革尚未完成,出現政企不分、機制不靈、產權不明的現象。民營企業在產品開發、用人機制、管理體制、市場洞察力和市場營銷等方面都具有明顯的優勢。
(二)小規模技術具有一定優勢。我國大部分民營企業屬于中小型企業,在對外投資方面的規模也比較小。當今國際市場的結構是多層次、多元化的,不但需要進行大規模生產,也需要獲得小規模技術投入。這是由于國家間的經濟發展程度具有一定差異,對技術也提出不同要求。再者,具有營銷優勢和低管理成本、低產品成本的優勢。民營企業和國有大型企業相比較,其管理效能的合理性更高。我國民營企業能夠實現自主經營,在營銷、人才、資金等方面都能靈活運用,并開展本土化經營,減少經營和管理的成本。
(三)產業集群化具有的優勢。產業集群的概念是具有相鄰的地理位置,相關或同處于某個特定產業的不同企業的集合。我國中小型民營企業在對外投資過程中明顯的劣勢在于沒有形成規模經濟效應,防范風險的能力較差。建立起產業集群就能夠解決這個問題,集約式投資能集合民營企業的競爭優勢,能推動企業互助、互動,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中,各個企業運用自身的技術優勢和競爭優勢以實現集群內部的聯系與互助,在溝通彼此觀念、戰略、信息的基礎上,促進集團內各個企業的發展。
(四)民營企業更適于外國的投資環境
第一、民營企業是在計劃經濟體制的夾縫中誕生并發展起來的,可以快速的適應國外的經營和投資環境,尤其是市場經濟環境,并得到快速的發展。
第二、在部分國家的法律中,對于投資法人是“國家”的不予承認,認為股份公司的法人才能夠負擔有限責任,而國有企業只會承擔無限責任。最后一些國家對于由外國政府所有的企業在對外投資方面保持謹慎甚至是排斥的態度。這些都促進民營企業更加順利的在外國市場實現投資和經營。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民營企業進行海外投資的過程中,我國政府在政策方面要給予民營企業更多的支持,在明確我國對外投資主體的基礎上,扶持民營企業的發展,并逐步放寬制度和限制,促進民營企業對外投資管理的國際化和規范化。在這些利好政策的推動下,我國民營企業有更加體現出小規模化優勢、產業集群化優勢,在機制靈活、產權明確的條件下更適應國外的經濟環境,其發展前景更加美好。
參考文獻:
[1]孫玉琴.我國對外投資的比較優勢、問題及策略選擇[J].中國科技投資. 2011(01).
[2]黃人杰.支持民營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金融體系研究[J].國際貿易.2014(07).
關鍵詞 民營企業 對外投資 外部支持 體系
一直以來,中國從事對外直接投資的企業大多是國有企業,特別是大型國有企業以及國有股占控制地位的股份制企業。這些企業雖然不斷地在進行體制改革,但長期以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深層次問題和矛盾并未得到很好的解決,制約了這些國有企業走出去的步伐。
一、我國民營企業對外投資的動因分析
(一)尋求市場優勢
所謂市場優勢是指東道國市場存在著吸引企業前往投資的因素。90年代以來,我國家電業、紡織業生產能力迅速擴張,國內市場已趨飽和。因此,為了擴大產品銷路,發掘國外消費市場潛力,一些民營企業進行對外投資進行當地生產。而那些擁有航天、原子能、生物工程、激光技術、超導材料等高新技術和相關產品的民營企業于是通過在消費和需求層次比較高的發達國家進行直接投資生產與銷售,以獲得產品市場。
(二)尋求資源優勢
由于國內礦產、森林、漁業、耕地等自然資源的緊缺,不少民營企業紛紛投資海外,有的通過開采取得自然資源,直接控制資源來源;有的直接利用當地特有資源,投入部分資金,生產國際市場暢銷產品。隨著國際競爭的白熱化,對高質量研究開發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長。一些民營企業紛紛著手建立全球性的開發網絡,利用其投資所在地區的人才優勢、智力資源,在全球競爭中搶占制高點。
(三)尋求環境優勢
民營企業對外投資一方面是為了尋求政策優惠,世界各國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為國際資本的進人提供了稅率優惠政策和良好的投資環境。另一方面是為了尋求產業群集帶來的區域創新優勢,如美國的硅谷,英國的蘇格蘭科技區。再者商務部統計顯示,中國已成為世界遭遇反傾銷案最多的國家,民營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可以繞過各種地區集團化的貿易壁壘,減輕民營企業在原有的
出口市場受到威脅,增加發展機會。
(四)發揮自身優勢
為發揮自身優勢而走出國門也是我國民營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自身優勢。
1.技術優勢。我國的航天、超導、生物工程及某些具有關鍵技術的行業,其技術水平在世界上居領先地位,擁有這類技術的企業可以發達國家進行直接投資。同時與非洲、拉美、前蘇聯等一些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的家電、紡織、食品加工等成熟技術具有明顯的適用性,因而我國這類產業的企業選擇到這些發展中國家去投資。
2.傳統產品的優勢。我國的中藥、園林、烹調技術等傳統產品具有鮮明的特色,為特定消費者所鐘愛。
3.低廉產品成本的競爭優勢。物美價廉是我國民營企業搶奪市場份額的秘密武器。由于中方派出人員和輸出設備、零部件的費用價格較低,加之廣告費、管理費所占比重不高,中國民營企業生產的產品能以較低價格進入東道國市場,進而擴展到第三國市場和國際市場。
二、構建我國民營企業對外投資外部支持體系
我國民營企業對外投資還處于自發的初級階段,特別需要各級政府和社會各方面的支持,構建和完善民營企業對外投資的外部支持體系對促進民營企業對外投資至關重要。根據我國民營企業對外投資的發展現狀,借鑒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或地區的做法,我們認為,建立和完善我國民營企業對外投資支持體系的主要內容是:
(一)建立和健全民營企業對外投資的法律保障體系
我國民營企業開展對外投資由禁止到開放應當說是一個歷史性的跨躍,尤其是新近修訂的憲法對私有財產的保護更是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得近一時期民營企業對外投資的步伐大大加快。與此同時,各種矛盾與問題也相伴而來。由于國家對民營企業對外投資活動缺乏法律制度保障,民營企業對外投資面臨較大的風險。為此,必須打破目前企業包括民營企業對外投資無法可依、法律空白的尷尬局面,盡快制訂對外投資的法律法規,并配套相應的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
(二)進一步完善民營企業對外投資的政策支持體系
對外投資從根本上看應是企業行為,企業對外投資主要憑借的是企業自身的特定優勢,但是在企業對外投資活動中,政府的作用是不可忽視。自從2001年底我國加人WTO以來,財政部、外匯管理局、進出口銀行、出口信貸保險公司等機構在境外投資的財政支持、外匯支持、信貸支持、投資保險支持等方面,相繼改進了各自領域的促進措施,為民營企業對外投資提供了便利。現階段,我國民營企業對外投資正經歷由量變到質變的轉折和提高時期,政府應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完善民營企業對外投資的政策支持體系。
(三)建立和完善民營企業對外投資的信息服務體系
從信息咨詢和輔助系統來看,我國政府有關服務部門的設立和運作主要面向國有企業,民營企業難以獲得海外經濟信息、商業咨詢等服務。為了有效地幫助我國民營企業獲得對外投資所需的信息,減少企業信息收集的盲目性和降低信息收集成本,政府應利用我國駐外領事館的商務處、經參處等匯編一些國際商業、投資情報,利用外資委等機構進行投資、資信等的調查,與同業公會等中介機構合作,建立和健全企業對外投資的信息服務系統,為企業提供包括從項目推薦、市場調研、咨詢到提供資金支持等全方位、周到具體的服務。
參考文獻:
備受關注的江西民營企業賽維LDK集團危機重重,瀕臨破產,原因就是賽維盲目擴張對外投資,不斷借舉外債填補對外投資的資金需求,不曾想對外投資收益低下,資金不得回籠,債務到期無力償還。據有關資料統計①,決策階段需要投入的資源占整個工程項目總資源的比率不到3%,可是對工程造價的影響卻達到90%的程度。可見對外投資決策在整個對外投資業務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基于這樣的背景之下,本文探討民營企業對外投資決策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嘗試性地提出一些應對策略。
一、民營企業對外投資的特點
1.1民營企業的特點
民營企業有著自身的特點,從我國民營企業的發展過程和行業分布來看,我國民營企業的特點主要有:(1)企業資本來源于非政府機構和個人,民營企業的資金基本都是企業自籌的,主要來源于民間資產投資。據資料統計顯示,我國民營企業資金來源的90.5%是靠企業自我融資、4.0%靠銀行貸款、2.6靠非金融機構、2.9%靠其他渠道。(2)企業經營完全市場導向,非公有制的生產資料所有形式導致了大部分民營企業的經營目標就是實現企業資本的快速增值、追求資本利益的最大化。(3)管理體系不規范,我國的民營企業大部分都是家族式企業或合伙企業,這類企業往往組織架構不穩定,在企業形成一定的規模之后,就會對企業的管理產生不利的影響,制約企業的發展。
1.2民營企業對外投資的特點
基于民營企業上述特點,可以看出民營企業對外投資的特點,主要有如下幾個:
(1)投資短期化,民營企業大部分的投資都傾向于短期的、能夠迅速收回投資成本、產生投資收益的行業或產品。(2)投資決策快速化,由于這種完全以市場為導向的經營方式,使得民營企業在做投資決策的時候,往往會很迅速,希望能走在市場發展的前面。(3)投資決策高度集中化,企業的投資決策往往是由企業業主一個人或者幾個高層管理人員做出的。
二、民營企業對外投資決策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
對外投資決策內部控制制度是為保證對外投資決策的正確性和效率而在企業內部采取的一種約束、調整、評價和執行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的總稱。民營企業在發展、擴張階段,對外投資活動較為頻繁、發展速度很快,導致內部控制的制定、執行跟不上企業的發展,使得在對外投資決策過程中,內部控制存在諸多的問題,下面將結合一些案例對內部控制的一些問題進行闡述和說明。
2.1 決策權高度集中、董事會被架空
很多民營企業的治理機構不規范,主要表現在董事會被架空,決策權高度集中,甚至是一個人說了算。在總結巨人集團事件帶來的教訓時,史玉柱總裁說,巨人的董事會形同虛設,決策權力過于集中在少數幾個高層手中,造成了許多不良的影響。如果決策權力集中于一個身兼所有權和經營權的人手中時,其他董事會成員很難參與決策,可能致使決策不科學,企業面臨的風險更多。
2.2權限配置不合理、存在越權審批
當前民企中,存在很多授權審批控制失效的現象,這就使得投資部門的權限配置不合理,權力過大,容易產生不科學的、不客觀的、失誤的投資決策。在巨人事件中,所建的巨人大廈在最初的設計中,經財務部等統籌考慮公司可承受能力后,定為18層,后來在施工中不斷的臨時更改樓層設計高度,而且這一更改并沒有得到公司財務部們的論證和分析,最終投資失敗,導致巨人大廈成為一棟爛尾樓,巨人集團也隨之倒下。這就是一宗典型的民營企業中,授權審批控制失效的案例。
2.3外部信息收集不足、決策調整不當
民營企業的對外投資決策,往往在信息的分析之后而做出的。民營企業由于自身的情況,往往只重視內部信息的收集,而對外部信息收集不足,導致在對外投資決策的過程中,對企業面臨的外部風險估計不足,從而導致對外投資決策失誤。
2.4民營企業缺乏對投資后信息的跟蹤
由于投資項目處于不斷變化的環境中,決策時‘可行’的投資項目可能在實施過程中變得‘不可行’,所以企業應根據環境的變化適時對投資決策作出適當的調整,增加或減少投資。江西賽維集團大規模的進軍歐洲市場,可面臨歐洲市場的反傾銷政策下依然加緊投資,最后導致歐洲市場失利,經營虧損,以至于無法償還債務。
三、完善對外投資決策內部控制的對策分析
3.1優化對外投資決策機制及流程
(1) 制定適宜的對外投資決策機制
對外投資決策作為對外投資決策流程的最后一個階段,其正確與否對投資項目產生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民營企業應制定規范的對外投資決策程序,其次要重視投資業務的可行性評估,制定專家咨詢制度和決策論證制度,由于企業處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所以還要建立投資后的評估政策,以便企業隨時對投資項目做出調整,同時制定投資決策責任追究制度,提高管理層決策的謹慎性,并保證投資項目的良好實施。
(2)優化對外投資決策流程
流程控制是內部控制管理的重要形式。運用流程控制,將對外投資決策的流程制定相應的內部控制制度規定下來,使其運轉的順序固定下來,其目的是規范管理,落實責任,控制風險。為此,企業應設立對外投資決策流程、對外投資決策應急流程等投資決策管理流程,以規范對外投資決策行為,減少投資風險。
對外投資決策流程圖如圖1所示:
(3)對外投資決策應急流程。企業還應制定對外投資決策應急流程,當經營分部遇到個別緊急情況時,為了適應市場的臨時需求,抓住對外投資機會,可以執行對外投資決策應急流程。
3.2 建立投資后再評估再決策管理流程
投資活動處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當初的投資評估在執行過程中可能發生了不可行性的因素,所以民營企業必須建立投資后的再評估,以便企業對投資決策做出適當的調整,就算投資失敗,也能盡可能的降低損失。再評估再決策的流程是一個不斷迭代的過程,該流程一般不會啟用,只有在投資環境發生較大的變化之后才會啟用,否則,不斷的評估、不斷的決策反而浪費人力、物力,錯失投資機會。(作者單位:江西科技學院)
參考文獻
[1]陳慧群,企業對外投資內部控制制度的設計及實施[J],現代會計,2005(03):3-7。
[2]袁志明,對外投資內部控制的關鍵點之我見[J],財會月刊,2003(01):3-6。
[4]陳友邦、胡莉麗,集團公司投資業務內部控制研[J],2007(12):31-36。
[4]陳金鳳,略論可行性研究在工程項目建設中的作用[J],江蘇水利,2004(8):6一9。
[5]丁麗宏、李志剛,A工程項目內部控制的問題與對策分析[D],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10):17-37。
中圖分類號:F276.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8-0225-03
引言
近年來,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以及國家鼓勵民營企業對外投資等投資環境的變化,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開始進行對外直接投資。浙江以萬向、雅戈爾、吉利、華立等為代表的一批民營企業,積極實施跨國經營戰略,提高跨國經營能力,初步顯露出浙江本土跨國公司的雛形。截至2009年10月底,浙江省累計核準境外投資企業3 830家,總投資40.7億美元,境外投資企業數量連續多年居全國第一,遍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一方面,浙江民營企業在海外建立銷售市場或營銷網絡,擴大浙江產品出口;另一方面,民營企業參與并購具有全球營銷網絡的知名品牌企業和擁有核心技術的高科技企業。此外,浙江產能過剩的產業為減少國內市場的過度競爭,避開海外貿易保護主義的限制,對外直接投資與產業轉移不斷加快。因此,加強浙江民營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并從全球范圍內引進稀缺的戰略資源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對于提高民營企業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對外直接投資的相關文獻評述
英國經濟學家鄧寧(Dunning,1988)認為,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取決于其經濟發展階段和該國所擁有的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他把跨國公司的海外投資動機劃分為資源導向、市場導向、效率導向和戰略資產導向四種類型,并認為前兩種類型是企業初始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動因,后兩種類型則是企業追加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動因。美國哈佛大學劉易斯?威爾斯(Wells,1983)教授提出“小規模技術理論”,被學術界認為是研究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開創性成果。他認為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主要擁有為小市場需要服務的小規模生產技術的優勢、就地取材優勢以及接近市場和低價產品營銷的優勢,這也使得他們能夠與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相競爭。日本小島清(Kojima,1973)認為,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應是投資國國內已經失去比較優勢,而在投資對象國卻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比較優勢的變化在對外直接投資方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中國學者在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方面也做了比較深入的研究。楊德新(2006)認為,對外投資是中國企業在組織活動方式選擇上的變化,這種變化與企業的制度環境變化緊密相關,其核心是充分獲取網絡效益。王躍生(2007)認為,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動因可以分為尋找低成本型、擴大市場型、尋求資源型和利益驅動型。邱立成(2008)認為,國內的資源消費、制造業工資水平與對外直接投資呈正相關關系,而出口與對外直接投資的關系則是相互替代的,認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是以資源導向、成本導向和市場導向型為主的。上述學者對發展中國家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優勢、動因以及類型等方面做了比較詳盡的理論和實證研究,然而,目前的研究文獻尚缺乏對民營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策略以及融入當地投資環境實現持續成長等問題的深入研究。
二、浙江民營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模式
目前,浙江對外直接投資的模式由主要設立貿易公司和辦事處為主,向設立境外生產企業、資源開發、研發機構、營銷網絡以及商品專業市場等轉變。浙江民營企業已經從參與低層次國際分工向高層次發展,從市場國際化向要素國際化發展,民營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不斷提高。
1.建立境外加工基地,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浙江傳統優勢產業如紡織業、機械業、服裝業、建筑業和礦產開發業等不僅在國內占有主要市場份額,在國際上也具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力,也是民營企業對外投資的主要產業基礎。近年來,浙江民營企業紛紛通過開展境外生產加工的對外直接投資方式,實現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有效配置和原產地的多樣化,減輕國內的資源和環境壓力,轉移本地傳統優勢產業的過剩產能,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開展境外生產加工也可以有效地規避貿易壁壘,緩解貿易摩擦,并且利用東道國提供的稅收、土地等優惠政策。截至2009年3月,浙江已成立了831家紡織服裝類境外投資企業,境外投資7.63億美元。例如,寧波海天機械公司已在土耳其、加拿大、墨西哥等多個國家設立境外加工企業,已成為亞洲舉足輕重的塑料機械生產商。
2.構筑境外營銷網絡,培育國際知名品牌。浙江民營企業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構建海外營銷網絡,形式包括海外銷售辦事處、貿易公司、連鎖店等。其中,最具有浙江特色的就是在世界各地建立的商品專業市場和海外商城。如康奈集團在美國、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國等十多個國家開設了100多家康奈皮鞋專賣店,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此外,通過實施海外并購,也可以獲得外國企業已有的成熟銷售網絡。如萬向集團在歐、美等八個國家設立、并購、參股了19家公司,構建起涵蓋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營銷網絡。到2012年,浙江擬在境外建設50個省內優勢行業的地區營銷總部,重點扶持100家龍頭企業建設營銷網絡,其功能主要是自主品牌推廣、售后服務和物流配送。
3.設立境外研發機構,增強企業創新能力。浙江民營企業已經開始在境外設立研發機構,充分利用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技術、人才和資金等方面的諸多優勢,繞開知識產權壁壘,迅速獲取國外先進技術、人才和信息等資源。截至2009年3月,浙江民營企業在境外設立31家研發機構,總投資1.12億美元。如溫州正泰集團與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建立戰略聯盟,并在美國硅谷建立了電氣前沿技術研發中心。
4.實施海外并購,占領國際市場。隨著企業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浙江省民營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方式也在逐步升級,一些實力雄厚的民營企業已經開始實施海外并購。通過海外并購,可以獲取有效的人力資源和國際知名品牌,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升民營企業的跨國經營能力。此外,實施海外并購還可以減少投資成本,借助現成的經營網絡和社會關系,迅速打開國際市場,降低管理難度和經營風險。例如,雅戈爾集團公司斥資1.2億美元收購美國五大服裝企業之一Kellwood公司旗下兩家公司100%的股權,成為世界最大的男裝生產企業,壯大了企業自身的實力。
5.進行集群式對外直接投資,獲取產業集聚效應。 所謂集群式對外直接投資,是指在政府引導下,通過資金補貼、進出口銀行政策性長期低息貸款的方式支持相關聯的產業或者一條產業鏈的上下游企業,鼓勵這些企業在國外建立經濟貿易合作區,以避免企業惡性競爭,形成規范的產業環境來吸引國內企業集體對外投資的一種投資方式。集群式對外直接投資的重要載體就是在各個國家和地區興建的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如浙江華立集團、康奈集團、溫州協力皮革和吉利控股等已經分別在泰國、俄羅斯、越南和墨西哥建立四個國家級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占全國總數的20%,數量位居全國第一位。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和工業園區的建立,為民營企業提供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其他公共服務,推動一些有條件的民營企業開始對外直接投資,同時帶動一批與其有著密切上下游產業關聯的企業(如供貨商或客戶等)跟隨遷移,以降低交易成本,促進技術創新,尋求更高的投資回報率。此外,民營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成功也會帶動同類企業的競相模仿,產生強烈的示范效應,加之商會或行業協會的影響,民營企業集群式對外直接投資的意愿和動機會日益強烈。
三、浙江民營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策略
戰略學家波特認為,一個企業可以通過差異化戰略或成本領先戰略獲得并保持競爭優勢。民營企業也可以采取成本領先、差異化以及集群式對外直接投資等策略,提高民營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1.實施成本領先對外直接投資策略。成本領先對外投資策略是指通過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獲得新的發展空間,以尋求廉價的生產要素(勞動力、土地、資本等)、充裕的自然資源和能源、寬松的環境管制以及各種稅費優惠政策等,實現企業的低成本競爭優勢,如民營企業建立境外加工基地等。成本領先對外投資的動因源于本地日益高昂的超出其承受能力的經營成本以及狹小的生存空間制約,通過對外直接投資使企業更接近原材料產地、接近勞動力供應地或接近銷售市場,降低企業的生產經營和交易成本。
成本領先對外直接投資策略可以使民營企業獲得新的競爭優勢。然而,成本領先對外投資的競爭優勢是建立在特定資源優勢之上的,隨著投資地生產成本的提高以及市場競爭的加劇,這種低成本競爭優勢是難以長期維持的。此外,對外投資企業與當地區域文化的融合、管理理念的變革以及新生產關系的建立等本地化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隱性成本也會不斷涌現出來,因此,這類對外直接投資企業的跨國經營往往面臨著諸多困境。
2.實施差異化對外直接投資策略。差異化對外直接投資策略是指通過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尋求區域優勢、人才優勢、技術和信息優勢等,獲取戰略性資源,構筑企業的核心能力,以實現企業從價值鏈低端向價值鏈高端環節升級的擴張性策略。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也是企業價值鏈的某個環節或整個價值鏈的再區位選擇,進而謀求價值鏈增值,獲得核心競爭優勢。企業價值鏈中設計、生產和營銷等各環節具有跨區域分布的空間特征,這些活動在企業價值創造過程中對資源的需求存在著較大差異,因此,民營企業應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將價值鏈的各個環節配置于最具資源優勢的地區,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
建立國際營銷網絡、境外研發機構和實施海外并購等對外直接投資形式都是差異化對外直接投資策略的具體體現。建立國際營銷網絡可以拓展市場空間,樹立國際品牌,提高市場占有率等;建立境外研發機構則可以聚集更多科技人才、科技信息和創新資源,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堅實保障;而實施海外并購可以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升民營企業的跨國經營能力。企業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獲得資金、技術能力、管理經驗和營銷渠道等戰略資源,逐漸形成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不斷向客戶提供有別于其他企業的優質產品和服務。
3.集群式對外直接投資策略。集群式對外直接投資策略是指民營企業為了尋求生產的專業化分工合作、規模經濟、創新擴散效應以及交易成本節約等企業集群競爭優勢而進行的群體對外直接投資的策略。目前,浙江許多民營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行為已經逐漸由個體投資向群體投資變化。一方面,集群式對外直接投資可以更好地降低生產和交易成本。近幾年,浙江高新技術產業的規模不斷擴大,電子及通信業、醫藥制造業等一批新興產業逐步形成,而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競爭力日益下降,向發展中國家進行產業轉移的步伐不斷加快,這一趨勢使民營企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企業,為了尋找更加低廉的勞動力和土地等生產要素而發生集群式對外直接投資。另一方面,集群式對外直接投資可以獲得產業集群規模經濟的競爭優勢。浙江民營企業普遍規模較小、資金有限,承受對外直接投資風險的能力不強,而集群式對外直接投資可以實現專業化分工和相互協作;信息、基礎設施和服務共享;增強對外談判能力,節約采購成本;降低海外投資風險,避免惡性競爭等效果(衣長軍,2008)。浙江民營企業通過創辦并依托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和工業園區,充分發揮產業集聚效應,可以有效地增強民營企業的跨國經營能力。
四、浙江民營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跨國發展對策
1.構建嵌入全球價值鏈的區域生產網絡。全球價值鏈(Global Value China,簡稱GVC)是為實現商品價值而連接生產和銷售等過程的全球性跨企業網絡組織,涉及到從原料采集和運輸、半成品和成品的生產和分銷,直至最終消費者的整個過程。通過建立境外生產基地、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以及工業園區等,民營企業可以更好地嵌入全球價值鏈的某個或某幾個“戰略性環節”。民營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初期,應將價值鏈的部分環節嵌入當地價值鏈,采取成本領先或差異化對外直接投資策略。當價值鏈環節充分嵌入當地環境以后,應向更深層次發展,逐漸形成區域生產網絡。區域生產網絡能超越企業邊界進行資源配置,從而實現資源在更大范圍內優化配置,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此外,能夠使民營企業獲得基于專業化分工的報酬遞增、企業間的互動學習和合作創新等優勢,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2.構建融入當地創新環境的區域創新網絡。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民營企業應在建立區域生產網絡的基礎上,通過設立境外研發機構、營銷網絡等積極開展創新活動,與當地企業進行合作創新,最終在特定的區域范圍內形成促進技術創新和資源分享的動態創新網絡。此外,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或工業園區為區域創新網絡的形成搭建了有效的平臺,通過企業集群式對外直接投資,原有的創新合作關系仍然得以維持,并在當地開始拓展新的創新網絡關系。創新網絡內各行為主體之間在地理上的集中,不僅有利于高度專業化的技能和知識的累積,而且由于溝通的便捷性,如現場參觀、頻繁的面對面交流,使學習變得更有效率。在這種環境下,各行為主體更容易通過創新網絡關系,降低交易成本和創新風險,提高創新效率。此外,網絡成員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心理習慣、相近的社會關系以及共同的社會準則有利于企業間建立信任,增強企業間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
3.構建基于信任與合作的當地社會網絡。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是指某一特定產業區域內的企業,借助于產業相關資源的流動、彼此間形成的各種正式或者非正式關系,包括市場交易關系、社會紐帶聯結等。正式或非正式的社會網絡對民營企業外直接投資具有深刻的影響。浙江民營企業在國外的生存、發展和融入當地社會,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親緣和地緣式的社會關系網絡以及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的信任關系。然而,在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初期,很難直接從當地社會網絡中獲取社會資源的支持,因此,必須以血緣、地緣這些原有的社會關系為紐帶。浙江民營企業對血緣、親緣以及地緣的認同,使得社會網絡關系可以從家族關系擴展到同鄉關系,為對外直接投資企業提供信息、知識和社會資源的支持。隨著民營企業與當地文化的融合,這種社會關系網絡也會逐漸拓展至當地特有的更大范圍的社會網絡之中,并從中獲取資金、技術、人才等關鍵資源,進而實現民營企業的持續成長。
結論
本文剖析了浙江民營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模式,如建立境外加工基地、營銷網絡、境外研發機構、實施海外并購以及集群式對外直接投資等。提出浙江民營企業可以采取成本領先、差異化和集群式對外直接投資策略,來獲取國外的戰略性資源,形成自身的競爭優勢。并且認為民營企業需要嵌入當地生產網絡、創新網絡和社會網絡進行跨國經營,逐漸提高自身的國際競爭力。
參考文獻:
[1]Dunning,J.H.(1988),“The Eclectic Paradigm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A Restatement and Some Possible Extension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Spring.
[2]Wells,L.T.,1983.The Third World Multinationals:The Rise of Foreign Investment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Cambridge,MA:MIT Press.
[3]Dexin Yang,China’s Offshore Investments:A Network Approach,Edward Elgar Publishing,2006.
[4]Kojima,Kiyoshi(1973),A macroeconomic Approach to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Hitotsubashi,Journal of Economics.
中國是一個人均資源占有量相當匱乏的國家,積極開發投資境外資源符合國家經濟發展的戰略選擇。2003年至2007年,中國對10個資源豐富國家的直接投資流量增速較快(見表1)。2007年,中國采礦業對外投資流量達85.4億美元,在中國對外投資行業分布中排名第一。不難發現,資源獲取型ODI的主體是國有企業,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寶鋼等。這些企業成功“走出去”不但得益于雄厚的資金、人員和技術優勢,更得益于優惠的政策扶持和便利的金融服務。
如何有效地規避各類風險,加快推進“走出去”戰略的實施,特別是鼓勵近年來迅速發展的民營企業走出去,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近年來,寧波民營企業以明晰的產權優勢自主驅動走出國門,在境外資源開發投資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
一、寧波企業投資境外資源開發概況
截至2008年底,寧波在81個國家和地區設立892家境外企業和機構,其中,境外資源開發投資發展較快,總體呈上升趨勢,投資額從最初的10萬美元到2008年的7190萬美元,增長速度非常快(見圖1)。民營企業是境外投資的主體,占80%,以獨資或合資新建資源加工廠為主,收購并購為輔,主要分布于非洲、東南亞,南美洲、大洋洲和北歐。在開發投資的眾多資源中,礦產資源占80%,林業資源占6.7%,海洋資源占13.3%。礦產資源中黑色金屬和有色金屬平分秋色,銅、鐵、鈷是開發投資重點。
但是,境外資源開發投資額與企業數在寧波市境外投資總量中占比較小。至2008年底,寧波僅有19家企業投資境外資源開發,投資總額11896.5萬美元,占寧波企業對外投資總額的1.93%,相對于其他投資類別,排名最后。從運營狀態上看,61%的企業能正常運營,其中13%的企業能持續盈利,48%的企業基本維持現狀。另外39%的企業或面臨倒閉,或出現利潤明顯下滑,或因其他原因尚未正常運營。
二、民營企業投資境外資源開發的制約因素
(一)資金制約
從寧波民營企業投資境外資源開發的狀況看,之所以出現起步慢,無法投資大項目,或后續經營不佳的現象,最大的制約因素是資金不足,主要原因有四方面:
其一,投資額核準條件名亡實存,在源頭上制約著企業的對外投資規模。2006年以前,審批部門在核準投資額時執行“企業投資額不能超過凈資產一半”的規定。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正式實施,從法律層面取消了對外投資額的比例限制,但各部門操作不一,外匯管理部門審核企業境外投資外匯資金來源時仍按老辦法,如寧波興隆車業有限公司原打算投資2000萬美元,但因凈資產不夠,只能投資800萬美元,最終錯失良機。
其二,融資渠道過窄,使企業投資后難以持續經營。目前,企業的官方貸款機構只有進出口銀行、國家開發銀行兩家,重國有企業,輕民營企業,惜貸現象普遍存在。寧波華州礦業投資有限公司在加蓬勘探到礦產后進入冶煉階段,東道國落后的經濟條件逼迫企業自行投入大量資金來建設基礎設施,而向中國進出口銀行申請的貸款始終未獲批準。只能將大部分股權(開采權)忍痛賣給投資商,大大影響公司發展。
其三,財政支持覆蓋面小,大多數企業難以獲得。目前,國家對“走出去”企業的財政支持包括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專項資金、境外經貿合作區發展資金、支持紡織企業“走出去”專項資金,主要形式為前期補助或貸款貼息,但“僧多粥少”現象十分嚴重。如2007年全國有1000多家企業申請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專項資金,只有十分之一的企業能得到,其中中石油等國有大型企業又擠占了民營企業的得款空間,寧波已連續數年未獲資金。當然,地方政府對這幾類支持基金也會同比配套,如寧波市級和區級財政就根據投資額的大小給予3―15萬元人民幣的補助,而這對企業而言是杯水車薪。
其四,外匯和稅收制度阻礙資金的有效運作。目前,外匯管理部門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放寬了資本項下的用匯條件,取消了境外投資外匯風險審查和匯回利潤保證金制度等,但仍需對資金來源進行審查,自有外匯投資的仍需在外匯賬戶上存足對應金額外匯,對后續外匯投資和資金匯出仍需逐筆登記與核準等,依然阻礙著民營企業流動資金的有效動作。
對企業境外收入主要采用稅收抵免等直接鼓勵措施,加速折舊、延期納稅等間接鼓勵措施涉及較少。這些政策雖然透明度高,但對于投資大、見效慢的資源類項目刺激效果有限,資產運營效率較低。
(二)行政制約
表現一,審批程序復雜。商務部在今年已出臺《境外投資管理辦法》并將于5月1日實施,原第16號令《關于境外投資開辦企業核準事項的規定》同時廢止,該辦法大量下放核準權限,但國家發改委于2004年的第21號令《境外投資項目核準暫行管理辦法》仍在實行,對境外投資項目核準做出的具體規定與商務部標準不一,造成同一個境外投資項目兩頭申報,效率低下。行政部門間的權力制約使投資項目越大越難成功。2008年,寧波合盛集團已被寧波外經貿局批準赴俄羅斯投資建廠,但因注冊資金過大(7000萬美元)至今仍壓在國家發改委,未獲批準。
表現二,審批材料多且隨意性大。行政部門隨意或變相增加核準所需材料的現象頻現,如對境外收購項目,需先備案(即先書面上報項目的基本情況)然后核準。
(三)人才制約
一是缺乏國際型的企業家。調研顯示,民營企業“走出去”的動因之一是創辦人具備國際眼光或在國際市場上建立了良好的私人關系,但在后期管理、決策與運營中這種企業家精神的效應減弱,小富即安、國際化管理水平弱等民營企業家的軟肋開始顯現。
二是缺乏復合型的國際化操作人才。對外投資的復雜性和國際性需要大批通曉金融、外語、科技、管理、法律、信息工程的復合型人才和高素質的穩定員工,但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的規模、財力和環境都無法吸引這些高素質人才,人才瓶頸從根本上制約了境外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四)支持服務體系薄弱
一是信息服務體系缺位。調研顯示,民營企業獲取東道國的信息渠道單一,主要以進出口貿易、商務考察和國外親友介紹為主,缺少專業的信息與評估中介,
企業由于獲取信息不暢導致投資失誤或延后的案例不少。
二是對外直接投資保險機制不夠健全。目前,我國的海外投資保險處于起步階段,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是國內唯一的政策性保險公司。承保對象主要惠及國有企業,承保范圍僅涉及政治風險,即征收、匯兌限制、戰爭以及政府違約風險,未涉及海外市場風險。
當然,民營企業本身也存在問題,如內部治理不完善,缺乏突發事件的應急能力等。
三、加快中國企業境外資源開發投資的政策建議
當前,“走出去”的主客觀條件已成熟,政府在借鑒其他國家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應從戰略高度規劃、管理、指導和支持境外資源開發投資。
(一)提高認識,形成境外資源開發投資的戰略機制
投資境外資源開發是企業行為,更是國家的戰略行為。應發揮新聞媒體的主渠道作用,如開辟“走出去”專欄,定期宣傳“走出去”政策導向、成功典范和各國投資信息等建立對外投資的共識。應制定資源開發投資的遠期規劃,建立多元化資源合作與供應渠道,發揮外交為經濟服務的作用,構建長效的支持服務體系。
(二)深入改革審批管理體制。加快核準進程
一是改革對外投資管理體制,理順關系,歸口一個部門核準管理。嚴格執行國務院《關于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2004年),除重大項目和限制類項目外,對不使用政府投資資金的建設項目,一律實行備案制,淘汰審批制。按照“誰投資、誰決策、誰收益、誰承擔風險”的原則真正落實企業投資自。
二是提高核準效率。放寬核準條件,徹底消除投資額與企業凈資產間的關聯;簡化手續,減少申報材料,可要可不要的材料堅決不要,不隨意增加材料;確立具體可量化的審批標準,對材料的必要性和繁簡度在部門間實現統一評價;嚴格執行《行政許可法》加快核準進程。
三是根據中國外匯儲備現狀,相應改革“寬進嚴出”的外匯管理政策。如取消境外投資外匯資金來源審查或先規定取消的時間限額,放寬境外企業利潤匯回等限制,簡化對外擔保的審批和履約核準手續,消除境外放款資格條件和資金來源的審查要求,為企業“走出去”提供外匯便利。
(三)加大金融、保險、財政支持力度,完善稅收鼓勵政策
1 充分運用金融創新,構建雙層三位的金融保險支持體系
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政府提供政策性金融和保險至關重要。中國應充分運用金融創新,嘗試構建國家與地方相結合,政府與企業、銀行相結合的雙層三位支持體系。
第一層,國家應增加政策性金融機構的資本金,增加貸款額度,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合理擴展貸款貼息和保險的規模與范圍。不但在“走出去”的初期,更要在后期加大政府財政支持的力度,對民營企業不但要“扶上馬”更要“送一程”,真正顯現支持效果。
第二層,作為地方政府應結合國情市情,通過金融創新構建政企銀三位一體的合作模式。首先,政府整合服務資源篩選優質企業推薦給金融機構獲取貸款,并做好后期跟蹤服務,借銀行之力振興企業;銀行通過財團貸款或企業聯保等多種形式支持企業,借政府之力降低風險。其次,建立風險補償基金。由銀行“出讓”部分貸款上浮利率的利潤和政府的一部分財政補貼組合,為銀行提供風險保障,同時彌補資源獲取型ODI周期長、見效慢等項目劣勢。第三,政策性金融機構實行項目貸款制。對各類企業一視同仁,簡化手續,提高服務水平。第四,降低保費,增加保險品種,拓展高風險國家(地區)的保險業務。
2 完善稅收鼓勵政策。
結合新一輪稅制改革,制定獨立的民營企業海外投資稅收鼓勵政策,尤其加大境外資源開發投資的優惠力度,增加設立虧損準備金、加速折舊等間接鼓勵措施。建立健全與資源豐富國家的稅收協調網絡,避免重復征稅。并以信息化建設為基礎,提高稅務機關的納稅管理水平。
(四)以境外投資促進機構為服務主體。形成服務體系
學習外商投資促進中心的做法,成立境外投資促進中心。設立“境外投資業務咨詢專窗”,將外經貿、海關、商檢、銀行等境外投資所涉及和全部行政部門歸口咨詢,實行首問責任制,使企業在遇到困難時的第一時間得到服務,減少“關系”成本。
中心主要職能是:提供人才培訓與引進,成立人才服務中介;為企業提供境外投資項目的信息咨詢;提供經常性投資業務培訓;組織企業參加各類國內外投資活動,推動企業與外方的聯系;提供行業協會的辦公場所,以第三方力量整合“走出去”優勢。
(五)建立健全符合國際慣例的對外投資法律體系
建立完善一整套法律體系。包括最基本的《對外直接投資法》及配套的單行法,如《對外投資保險法》《對外投資企業所得稅法》《對外投資審核法》《對外投資外匯管理法》等,加快制定《對外收購法》,填補法律空白。
四、企業對策
關鍵詞 中國民營企業 對外直接投資 品牌戰略
一、中國民營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融資戰略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政府為民營企業融資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和必要的服務,但無論是政府扶持,還是銀行信貸,都要求民營企業自身具備一定的條件。
(一)提高盈利能力,建立自身的良好信用
中國民營企業大多數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信用不佳。一部分民營企業自有資本金不足,內部管理不規范,缺乏鍵全的財務制度,從而不符合貸款條件。而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信用是融資的基礎,如果信用問題不解決,即使外部融資環境再優越,企業也難以獲得資金。因此,中國民營企業提高融資能力,首先必須加強內部管理,提高盈利能力,增強信息透明度,建立自身的良好信用。
(二)走銀企聯合道路,促進國際化經營
企業的對外投資、設備更新、技術改造、研究開發等,都需要巨額的資金和各種國際金融服務。民營企業可以充分利用我國跨國銀行廣泛的國際網絡和一體化的資金傳輸系統,使其境外子公司在現匯管理、匯率變動預測、國際金融市場行情變化預測等方面得到我國跨國銀行提供的高效服務。通過銀企密切合作,我國民營企業和銀行可以在國際化道路上相互提攜、共同發展。
二、中國民營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人才培養戰略
(一)制定合理的人才建設途徑
1.重視員工培訓,內部挖潛
對于一些已經在國際化道路上取得初步成功的民營企業,比如華為、格蘭仕等,通過內部培養國際化人才十分重要。民營企業從內部選拔的人才對本企業的情況,特別是國際化經營策略掌握得比較透徹,能更好的為企業的國際化服務。因此,對于有潛質的員工,企業應該在不同階段給予不同的培訓,包括上崗培訓、不同崗位的在職培訓等,同時鼓勵員工進行各種繼續教育。
2.拓寬人才引進渠道,引進外智
所謂引進外智,主要指與國際化人才擁有量比較豐富公司結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借助他們的人才庫,對一些重要崗位和特殊的專業技術人才,不惜重金的聘請。
(二)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勵約束機制
由于我國相當一部分民營企業是家族企業,在國際化經營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克服家族主義和任人唯親的思想,競爭用才,才真正有利于企業的發展。對于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和技術骨干等,不僅僅靠高薪,還可以考慮利用股份、期權等能將他們的個人利益與企業發展狀況聯系起來的手段留住并激勵這部分優秀人才。
三、中國民營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品牌戰略
(一)統一的全球化品牌戰略
該戰略是指企業在全球范圍內使用一個統一的品牌。使用統一的品牌,能為企業節省大量的廣告費用,有利于企業集中所有的資源塑造一個大品牌,綜合品牌下單一產品的市場狀況還會反哺其他產品的市場狀況。但是,在品牌的前期建設方面需要投入較多的資金,品牌建設周期長,這就需要企業有相當的實力。已經在國際化道路上取得了喜人成績的中國聯想集團,2003年宣布其標識由原先的Legend變為Lenovo。聯想更換品牌標識一方面是為了進一步梳理并明確品牌內涵,另一方面更為主要的是為下一步的國際化步伐奠定基礎,并盡力將其塑造為世界品牌。
(二)多品牌戰略
多品牌戰略指在不同國家和地區使用不同的品牌。比如我國的TCL集團通過跨國并購等方式,已經擁有了TCL、樂華、施耐德和Govedio四個品牌,并計劃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上針對不同的營銷區域、不同的消費者結構層次積極開展多種品牌市場戰略。在這一戰略指導下,企業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推出自身品牌或者是并購當地品牌,迅速獲取市場和銷售渠道。但是,這一戰略可能分散品牌資源,削弱主流品牌的影響力及其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
(三)OEMOBM戰略
OEM能充分利用企業的閑置資源、消化過剩產能、獲取資金積累,同時獲取相關的技術、管理以及人力資源的積累,避免產品的技術風險以及在國際市場銷售的市場風險。企業通過OEM積累各方面的資源和經驗,最終目標是建立自有品牌,即實現OEM到OBM的戰略轉移,開展跨國經營。作為目前中國最大的民營企業之一,格蘭仕從一個不知名的鄉鎮企業,通過OEM開始企業的創業,也通過OEM走向國際經營之路,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總體而言,作為具有強大實力的民營企業來講,可以考慮統一的全球化品牌戰略或多品牌戰略。就我國民營企業實際情況而言,目前只有像聯想、萬向、TCL、華為等為數不多的企業可以采用這種模式。對于大多數中小型民營企業來講,由于規模、資金等的限制,采用OEM可以為企業積累發展所必需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以及培養國際化人才,最終實現自身品牌的國際化不失為中小民營企業實施品牌國際化戰略的現實選擇。
參考文獻:
一、引言
外商直接投資是我國出口商品制造業的迅速發展的重要因素,引進外資使我國出口商品制造業的技術和產品種類、數量上有極大的提升。1997-2009年外商直接投資額顯著增長,具體數據如下表所示。
從成本角度講人民幣持續升值,中國就會變成相對較昂貴的投資地。大量外資企業將從中國撤出尋找更為便宜的生產基地,尚未進入中國的外資企業也會因為投資成本的上漲而放棄對中國出口產品生產制造領域的投資,或者進入中國的國內市場領域。外資企業的撤出、以及降低對中國投資對中國出口商品制造業的影響力是長期的,投資不足將會使中國的出口商品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無論是出口商品的種類還是出口商品數量,甚至在出口貿易方式上上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二、文獻綜述
Wilhborg(1978)認為匯率的波動程度等價于投資者所面臨的匯率風險,東道國匯率頻繁或劇烈的波動對于風險厭惡偏好的外國投資者,往往具有負面效應。Cushman(1985)認為匯率波動對FDI的影響取決于跨國公司產品的銷售地。于津平 許小雨(2011)的研究認為:長三角地區在投資高速增長的背景下,該區域粗放型經濟增長的特征并沒有根本改變。宣燁 李思慧(2010)的研究表明:FDI地區間差距與我國制造業競爭力存在負相關關系。目前學者對外國直接投資的研究多傾向于對本國產業的擠出擠入效應,本文立足于發展中的中國出口制造業分析匯率變動導致的外國對華直接投資的變化情況,本文認為人民幣匯率的變動將導致外國直接投資在出口商品制造業中的比例下降,如果外國來華投資有流回趨勢,這對于我國的國際收支將產生不利影響。
三、實證分析
本文對1997-2009年外商在華投資額的變動情況進行回歸分析。因為名義匯率的變動是外商投資的風向標,所以此處本文選擇人民幣與美元的名義匯率(間接標價法)作為解釋變量。被解釋變量外商直接投資額、中外合資企業投資額、中外合作企業投資額、外商獨資企業投資額的數據分別來自中國統計年鑒,(單位億美元)。
回歸結果如下表所示:
結果顯示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變動與外商直接投資總額呈負相關關系,當D.W.統計量低于1.5時,序列可能存在正自相關,所以本文對外商直接投資總額、中外合資企業投資額、中外合作企業投資額的過去觀測值的誤差包含到現在觀測值的回歸模型中即引入AR(1),這不會改變對系數、標準誤差和T統計量的解釋,只會使系數的估計以及系數的估計標準差更為可靠。單整自回歸移動平均模型的結果顯示,人民幣相對美元升值時中外合資企業和中外合作企業的投資額可能會增加,外商獨資企業的投資額會減少,外商獨資企業的投資額下降將使外商直接投資總額迅速下降。
四、結論
2008-2009年人民幣對美元大幅升值,外商獨資企業的實際投資額從2008年的723.15 億美元降為2009年的686.82 億美元,降低了36.33億美元。外商直接投資總額從2008年的923.95億美元降為900.33億美元。從2002年開始我國的外商直接投資的60%以上都是外商獨資企業,2008年這一比例甚至達到78%,所以人民幣兌美元的變動方向對外商直接投資有重要影響。國外直接投資(FDI)企業的出口額已占我國制造業出口總額的50%以上。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將導致中國出口商品制造領域的外國直接投資額下降,尤其外商獨資企業的生產制造類產品的出口數額將受到很大的影響。如果不是大幅度利潤流回型的外商投資下降,我國的經常賬戶和貿易收支應該不會受到很大影響。我國也可以趁此機會,加大對本國大型出口商品制造企業的政策扶持,使其加快技術更新換代、產品創新升級,產品質量上一個梯次,海外競爭能力更強。經濟的發展不能太刻意的破壞經濟規律,在新的形勢下,我們應該在應對策略上下功夫,政府的調控辦法會遭致多方面的抵制,所以針對匯率變動導致的出口商品數量和種類的減少,政府應該加強容忍度,加快本國經濟結構合理化,為世界經濟復蘇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Cushman,D.O.(1985)Real Exchange Rate Risk,Expectations and the level of Direct Investment.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67(2):297-308.
一、國際化經營戰略
國際化經營戰略又稱“走出去”戰略、海外經營戰略、跨國經營戰略或全球化經營戰略。廣義的國際化經營戰略指的是使中國的產品服務資本技術勞動力管理以及中國的企業本身走向國際市場到國外去投資建廠去開展競爭與合作。國際化經營戰略可分為兩個層次。較高的層次是資本輸出層次,是指對外直接投資,主要涉及的是到海外投資建廠和投資開店。國際化經營的初級層次是商品輸出層次,是指貨物服務技術管理等商品和要素的輸出,主要涉及到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技術貿易以及承包勞務等。
二、民營企業國際化經營現狀分析
我國民營企業充分利用國家一系列鼓勵企業“走出去”的優惠政策,出現了大型企業主動“走出去”,中小企業抱團“走出去”的局面,民營經濟已經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主體。2010年,我國民營企業出口總額達4812.66億元,較2005年增長223%,年均增長26.4%。民營經濟“走出去”集中體現出以下特點:(1)工業化發展水平決定企業走出去的實力。工業化發展較早的浙江省、上海市、江蘇省和廣東省民營企業的出口和對外投資的企業數量較多。(2)民營企業總體對外投資數量少。由于我國民營企業多處于紡織服裝業、鞋帽制造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勞動密集型為特點的產業分布決定了我國民營企業的資產規模偏低,產業的國內競爭程度高。企業參與國際經濟活動的主要方式是產品出口,有能力對外直接投資的企業數量較少。(3)對外投資形式和投資目標具有多樣化特征。我國民營企業盡管在海外投資的企業的數量較少,但從這些企業的總體投資方式看,還是具有一定的多樣化特點,具有“設立銷售機構、生產機構、研發機構、信息窗口”等多種形式。(4)對外投資區位選擇更加合理化。隨著企業對外投資的區位選擇理論科學性的增強,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區位選擇更加慎重。對外投資不再局限于非洲、拉美等欠發達地區,而是在包括大洋洲、北美、歐洲、日韓等眾多國家和地區開展業務。另外,民營企業通過收購海外能源礦產資源來滿足國內對能源資源持續增長的需求成為投資新趨勢;通過收購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國際著名品牌,民營企業在開拓海外市場、引進先進人才和技術的同時,也展現了中國民營經濟走向世界的強烈愿望。與此同時,民營企業更加注重提高經濟管理水平,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資金來源的日趨多元,股份制成為企業更為科學的經營模式。
三、民營企業國際化經營問題及政策建議
經過多年的改革和發展,同時國家引導和鼓勵民營經濟國際化經營的力度也有目共睹,具備國際化經營實力和意愿的民營企業越來越多,具有國際視野、戰略觀念、敢于開拓的新一代民營企業家隊伍逐步壯大。但是我們也應看到,民營企業國際化經營的形式大多以綠地投資為主,投資規模較小;國際化經營的目標大多放在擴大出口規模上,缺少利潤中心國際化、研發中心國際化、戰略布局國際化作為國際化經營目標的企業,民營企業的國際化經營總體上還處于起步階段。
(一)民營企業國際化經營所面臨的問題
1.政策和市場環境層面導致的問題。第一,對境外投資的政策法律和投資信息缺乏了解。推進企業境外投資,不僅需要政府提供優質服務,而且需要法律、會計、投資、咨詢等社會中介組織提供各類專業服務。而目前我國這類社會咨詢服務機構發育尚不成熟,阻礙企業向外發展。第二,境外投資融資困難。融資渠道少,境外資金籌措困難已成為制約民營企業國際化經營的主要因素。由于民營企業大多屬于中小企業,在境外銀行中缺乏信用基礎,往往不具備擔保條件,難以從境外銀行獲得貸款支持,而國內銀行對民營企業國際化經營融資貸款的門檻較高,企業申請貸款難度也較大。第三,國內境外投資管理和審批程序較多,環節繁冗,法律法規不規范。當前我國對企業進行海外直接投資的審批由多個主管部門負責標準過嚴、手續繁雜、耗時費力,這導致有的企業錯失投資良機。政府對外投資的外匯管理制度和投資的法律制度與政策不適應企業對外投資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民營企業國際化經營。
2.民營企業層面導致的問題。民營企業要想在國際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真正顯示出競爭力,那么首要地、根本地是切實地提高自身的實力。而目前我國民營企業在國際化經營的進程中存在一些問題。第一,民營企業基礎不扎實,規模小,優勢不明顯。在目前境外投資企業的構成中,中小企業占絕大多數,規模小缺乏實力,而發達國家的投資企業規模都比較大,大型的和特大型的跨國公司居多。境外企業規模偏小,難以形成規模經濟,也難以與世界大型跨國公司相抗衡,難以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立足。第二,缺少國際化經營人才。民營企業在國際化發展過程中,人才匱乏的矛盾依然存在。大多數企業缺乏國際市場調研和國際投資方面的專業型人才,了解國際市場環境,熟悉國際通行規則和主要目標國法律法規的人才不多,具有國際戰略頭腦、善于成熟操作跨國投資實務的人才更少。第三,民營企業對外投資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民營企業國際化經營的形式大多以綠地投資為主,投資規模較小;國際化經營的目標大多放在擴大出口規模上,而把利潤中心國際化、研發中心國際化、戰略布局國際化作為國際化經營目標的企業不多,即民營企業過于關注短期利益而不是專注于長期發展。
(二)加速民營企業國際化經營的建議
由于民營企業自身處于市場競爭激烈的初級產品和生活必需品等行業,產品的獲利能力較低,企業的資產規模較小。同時,我國民營企業國際化經營獲得國外資源的能力也較低,民營企業國際化經營尚處于起步階段。民營企業要實現經營的國際化,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不僅有賴于我國的整體工業化水平和創新能力的提升、產業結構的高級化調整,也需要我國政府進一步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增強海外投資的風險擔保機制,提升信息服務水平。目前我國民營企業國際化經營的政策環境得到了一些改善。但實際上,與國有企業相比,民營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環境仍然存在不公平的現象,需要在財政支持、融資便利、外匯管理、稅收減免、出入境管理等方面更好地落實公平待遇。長期困擾民營企業的融資難、貸款難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民營企業的發展,更制約了民營企業國際化經營的步伐。
而要真正地加速民營企業國際化經營,民營企業自身必須做出自己的努力。對于那些準備國際化經營的民營企業來說,重要的一條是要在思想上首先國際化經營。對于那些實力和經驗不足的民營企業,則要注意選擇靈活多樣的國際化經營模式。要把企業國際化發展、實現更快成長作為本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同時,對于那些已經國際化經營的企業,則有必要借鑒西方跨國公司在本土化戰略中的創新體制和成功發展經驗。民營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要注意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創造名牌產品,形成品牌優勢;積極培育國際化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劉迎秋,張亮,魏政.《中國民營企業“走出去”競爭力50強研究》.《中國工業經濟》.2009(2)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 盡快培育上海本土跨國公司已成為上海全面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 提升對外開放水平的必然要求。上海民營企業對外投資領域廣泛、方式多樣、發展迅速,已成為本市“走出去”和跨國經營的重要力量。
2012年,在上海市商務委登記的上海民營企業對外投資項目157個,占項目總數的63%,投資金額達9.73億美元,占中方投資金額的33%。上海民營對外投資主體中既有以復星集團、鵬欣集團、奧盛集團為代表的本土優秀民營企業,也有一批在細分行業中具有領先性的中小企業。上海民營企業“國際化”道路在挑戰中前行。
二、本市民營企業“走出去”呈現的主要特點和方式:
1、主要特點:
從投資主體來看,民營企業投資的項目數多但金額較小;從投資地區來看,對外投資項目地區分布多元化;從投資行業來看,商務服務業、交通運輸倉儲業和采礦業對外投資位居前茅。
2、主要方式:
通過品牌合作,拓展營銷渠道,提升品牌價值;融入全球產業分工,實現產業鏈資源整合;探索開發資源類項目,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利用國際資本市場,提升企業資本運作能力;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區,實現集群式對外投資;注重海外技術類投資,提升技術水平。
三、上海民營企業“走出去”的主要困難:
1、缺乏培育本土跨國公司的戰略規劃和機制保障
民營企業境外投資自發性較強,產業分散,政府在對外投資區域分布、產業布局等方面還缺乏中長期的戰略性規劃和投資指引;針對民營企業跨國經營的風險補償機制缺失;民營企業境外投資手續較為繁瑣。
2、有效的公共服務體系發展不充分
現有服務機構分散,服務不深入,各類資源未能有效整合;海外投資促進機構缺乏預警機制,對企業在外的利益保護力度不夠;行業協會、商會和中介組織在支持和服務民營企業開展“走出去”方面作用有限。
3、金融機構對民營企業跨國經營融資支持尚待加強
如民營企業申請商業銀行貸款時,利用海外資產作擔保、實施“外保內貸”融資難以有效落實;政策性銀行和商業銀行的境外分支機構能力不足;針對民營經濟重點產業、龍頭企業“走出去”的財政專項扶持資金有限。
4、國內外經濟形勢嚴峻帶來的負面影響
近幾年來,各國向中國民營企業的招商強度日益增加,但同時西方國家限制中國有競爭力的企業開展投資,遏制中國進入戰略性新興產業也值得高度警惕、需積極應對。我國企業在開展對外經濟合作和交往中,存在不注重駐在國文明禮儀、文化風俗、法律法規,不重視融入、回饋駐在國社會等問題,影響我國企業和國家形象。
5、企業自身素質有待提升
民營企業海外投資不同程度地存在專業資訊欠缺、專業人才短缺、資金準備不足、組織管理水平不高等內功不足問題,特別是穩定的跨文化職業經理人隊伍嚴重匱乏。
四、進一步推動上海民營企業“走出去”、培育本土跨國公司的建議
近兩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對支持企業跨國經營,培育本土跨國公司都出臺相應文件,2011年,浙江省實施了《浙江省中小企業全球化“綠卡”計劃》;2012年4月,廣東省出臺了《關于支持企業開展跨國經營,加快培育本土跨國公司的指導意見》;7月,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等13個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積極開展境外投資的實施意見》等,為此,上海應在引導企業加快提升國際化經營水平,培育本土跨國公司上采取切實行動,并積極爭取相關改革政策先試先行。
1、上海率先自我統計考核本地區GNP(國民生產總值=GDP+對外要素收入凈額)或GNI(國民總收入)
從經濟學角度看,GNP相比GDP更注重本地區企業的發展,GNP(國民生產總值)或GNI(國民總收入)=GDP+對外要素收入凈額。希望通過對GNP的統計考核,使我們對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從輸入性增長轉移到內源性增長上來。
2、研究制訂促進民營企業跨國經營的中長期發展規劃
形成跨國投資的地區與產業戰略、技術、市場戰略,對民營企業“走出去”的扶持力度、對象、區位、領域、節奏等問題進行協調。培育一批競爭力和帶動力強的本土跨國公司,打造服務全國民營企業“走出去”的“橋頭堡”。
3、創新服務體制機制
一是建立“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培育本土跨國公司”的專題協調機制,由相關政府部門、社會中介機構參加,發揮統籌協調組織功能。二是建立境外投資“一門式”審批、核準平臺。三是設立境外投資綜合服務平臺。提供對外投資合作指南、產業指南、駐在國法律政策等信息和咨詢,對重點項目進行綜合策劃和協調,推薦專業中介機構。市工商聯(商會)、市對外投資促進中心、市貿促會等非贏利性機構要加強聯系、形成聯動機制。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補貼等,鼓勵投行、律所等中介機構提供服務。
4、引導民營企業調整投資策略
一是在新興國家加大投資力度。通過財政、稅收、金融政策,引導民營企業加大對亞非拉等國的投資,避開西方對我國企業的投資限制。二是調整進入西方戰略性新興產業市場方式。采取“迂回”、間接的方式,與當地企業、第三方聯合并購,多渠道實現“走出去”。
5、加強對外經濟合作、交流的教育培訓和宣傳引導
一是加強對外經濟合作、交流的教育培訓。在企業對外經濟合作交流、出訪考察時,針對當地法律法規、外交禮儀、文化宗教、全球社會責任等開展培訓;平時可結合各類企業家培訓班,增設相關課程,進行常態化培訓。二是做好民營企業文明守信的引導宣傳。策劃、組織各類活動,宣傳典型企業,引導企業尊重駐在國社會習俗,履行必要的社會責任,樹立中國企業良好形象。
6、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先試先行
一是簡化境外設立企業和投資項目核準程序。如投資額3000萬美元以上、3億美元以下的資源開發類和1000萬美元以上、1億美元以下的非資源開發類境外投資項目直接由本市核準,無需國家發改委備案。二是簡化企業境外上市審批程序,爭取將上海企業境外上市審批權限下放本市。三是鼓勵“外保內貸”的融資模式。
(市工商聯調研部、聯絡部供稿,本刊略作調整)
案例鏈接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對外貿易大幅增長,針對中國產品的所謂反傾銷、反補貼和技術壁壘等,變化多端的貿易摩擦隨之而生。2005年,歐盟調整策略,發起對中國皮鞋反傾銷立案調查。2006年10月,歐盟正式對中國產的皮鞋征收16.5%的反傾銷稅。16.5%的反傾銷稅,對于絕大多數微利的中國外貿企業來說,無疑掐住了最為緊要的命門。從2006年到2010年底,歐盟的反傾銷關稅實施,促使中國出口歐洲的皮鞋銷售額下滑20%,直接導致20000人失業。
中國最大民營制鞋企業浙江奧康集團,面對歐盟對華不平等反傾銷貿易舉措,毅然拿起法律武器,耗時6年,在5家上訴鞋企一審敗訴,其中4家放棄之后,依然單槍匹馬打贏官司,堅決維護中國產業的合法權益,譜寫了中國鞋企抗辯歐盟反傾銷成功第一案。
點評:
中國的企業與西方的企業有一個明顯的區別,西方企業的經營理念是法律先行,先搞懂、搞通國際貿易的法律、法規、規則,在法律的框架下再制定商業模式,開展商業經營和競爭。中國企業是商業為先,商業競爭先行,制定商業戰略和商業模式,一股腦兒開展經營和商業競爭,等出了問題、遇到麻煩后,“臨時抱佛腳”,去找法律“救火”。
奧康長達6年的抗辯之路,讓世界看到了中國民營企業的自信與擔當,更為日漸走向國際的中國民企應對國際貿易摩擦與經濟糾紛,提供了彌足珍貴的經驗與借鑒。我國出口企業,大多缺乏對國際市場的深入調研和總體把握,在國際市場上沒有制定總體營銷和自己品牌戰略,單純依賴低價戰略打入國際市場的居多。殊不知,品牌附加值等非價格競爭手段,是當下國際市場競爭的重要砝碼。
直接投資是指一個經濟體系的投資者在另一經濟體系的企業所作的投資,而此投資令及投資者能長期有效地影響有關企業的管理經營決定。在統計上,若投資者持有某一企業10%或以上的股權,便被視為能長期有效地影響有關企業的管理經營決定。2008年上半年,我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迅猛增長,對外直接投資額已遠遠超過2007年全年,達到256.6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了229%。引導規范企業對外投資合作,既是我國應對經濟全球化挑戰的必然選擇,也是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一、引導規范企業對外投資合作的基本思路
我國企業對外投資合作應該有明確的指導思想,建議采用邊際產業擴張論。影響廣泛的國際直接投資理論主要有壟斷優勢理論、內部化理論、維農的國際產品周期理論、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和邊際產業擴張論等。這些理論都從不同的層面解釋了國際直接投資的發生問題。其中,小島清的“邊際產業擴張論”對我國較有現實意義。所謂“邊際產業”是指,在投資國處于產業比較優勢的下層而在東道國處于比較優勢的上層。投資國通過“邊際產業”的轉移可以為國內產業結構升級創造條件。同時,這些產業轉移到國外后可以充分利用東道國的比較優勢重新發揮它對國內經濟的積極作用。由于這類產業上投資方和受資方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的落差并不大,容易被東道國吸收消化,是較有效的技術轉移方式。
規范企業對外投資合作,應注意我國作為世貿組織(WTO)成員國在投資方面承擔的權利義務與我國參加的各種雙邊或多邊自由貿易區(FTA)協定的規制銜接。世貿組織規范國際投資的框架是《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議》(TI:UMs協議)。與此同時,區域經濟合作已經成為當前世界經濟合作的一個熱點。2002年《中國一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貨物貿易協議》與《中國一東盟爭端解決機制協議》,使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成為亞洲第一個多邊貿易自由化安排2003年有范圍廣泛的《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2003年《上海合作組織多邊經貿合作綱要》標志著上海合作組織區域經濟合作進入了實質性階段。就我國來講,中國一東盟自貿區是進展最快,也是富有成效的自貿區。此外,我國還在積極推動中、日、韓合作和整個東亞的經濟一體化合作。
在全球價值產業鏈視角下鼓勵企業“走出去”。全球價值鏈是指為實現商品或服務價值而連接生產、銷售、回收處理等過程的全球性跨企業網絡組織,包括所有參與者和生產銷售等活動的組織及其價值、利潤分配。基于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國際分工不斷深化的背景,我國應從更開放、更全面的視角。一方面制定實施支持性政策。從宏觀微觀各層面上推動企業嵌入全球價值鏈,并逐步占領全球產業分工中的有利位置和全球價值鏈中的高端環節,為國家謀取更大的戰略利益:另一方面還要制定實施保護性的政策措施,將產業安全保護工作前置化,降低嵌入全球價值鏈之后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將對外投資與引進外資緊密結合,統籌規劃。十六大報告提出“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20多年來,基于國情和實際需要,我國對外開放在很長一段時間是以“引進來”為主。隨著國內外大氣候的變化,大力開拓海外市場逐步具備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我國企業對外投資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企業對風險的評估不夠,缺乏預警機制
對外投資風險是指在特定環境下和特定時期內觀客存在的導致國際投資經濟損失的變化。我國企業對外投資過程中同樣面臨著眾多風險,主要有政治風險、法律風險、跨文化風險、外匯風險和技術風險等。隨著我國企業對外投資步伐的加快,對外投資的風險也在凸現。2004年11月曾被譽為“走出去”明星的國有企業――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爆出了5.54億美元巨額虧損,其直接原因是公司從事石油衍生產品交易本身就具有巨大風險,而更大的風險在于管理機制的不完善。特別是缺乏有效的風險管理機制。
(二)企業對東道國法律研究不夠重視
我國某工程公司在加蓬的一個建設項目為例。當該項目主體工程完工后,公司隨即解雇了大批當地雇用的“臨時工”,然而此舉卻遭到被解雇工人的強烈抗議。雙方對簿公堂結果中方敗訴,原因是違反了加蓬的勞動法。我國公司管理人員按照國內形成的對臨時工和技工的規則來處理加蓬的情況,導致了企業的高額損失。但是企業沒有收到來自有關專業人士和政府的善意提醒也是重要原因。
(三)在政府層面上,對民營企業“走出去”問題重視不夠,措施不到位
如在融資方面,民營企業融資渠道狹窄,擔保體系不夠健全,企業在境外形成的資產無法為貸款抵押擔保。金融服務跟不上企業“走出去”的形勢要求:在政策的執行方面,一些部門和地方鼓勵民營企業“走出去”的認識還很薄弱,沒有予以重視,在政策的執行和支持力度上遠遠不夠,一些鼓勵民營企業“走出去”的優惠政策難以及時到位等。
三、引導規范企業對外投資合作的基本對策
(一)擴大對外投資風險擔保的范圍,建立投資風險預警機制
國家開發融資和擔保機構為“走出去”的企業,特別是對體現國家重大利益的投資活動提供貸款、投資擔保。發揮出口信用保險的作用,進一步完善為國家鼓勵的境外投資項目提供政治風險和非商業性保險制度。
(二)提供投資法律顧問支持,并建立相應的法律案例數據庫備查存檔
企業在“走出去”時。要遵守國際投資的通行規則,遵守當地的法律法規。法律服務具有較高的專業性。單靠企業的能力難以做到。政府建立投資法律顧問中心,或者鼓勵民間參與海外投資法律咨詢業務,同時建立海外投資案例數據庫,不僅有利于保護企業海外投資,防患于未然,還可以為政府決策提供依據。為我國企業海外投資的理論研究積累第一手的珍貴資料。
(三)鼓勵民營企業“走出去”
目前,民營企業已經成為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生力軍。加強面向民營企業的信息服務。以境外企業、項目、資本和人員的基本狀況等作為國家數據庫的主要內容,據此建立相應的民營企業“走出去”管理服務系統;完善“走出去”業務統計制度,對對外投資與合作項目及相關數據進行動態分析,及時調整國家宏觀管理政策:發揮我駐外使領館一線作用。多方面收集駐在國法律、法規及具體業務信息,幫助民營企業了解與對外投資和商品進出口相關的政策和法規。為廣大民營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創造機會。
(四)樹立規范經營的意識
幫助企業管理者樹立規范經營的意識,并注意前瞻性地培養他們前沿的經營意識如培養當地消費者的消費倫理,注意保護當地環境;注意公平貿易,使當地工人受益更多;杜絕商業賄賂等。目前多數我國企業家的法律風險觀念仍然淡薄,甚至把法律風險的防范視為創造利潤的絆腳石。與此同時,隨著我國市場與境外市場的雙向接軌。我國企業所面臨的法律風險正在急劇增大。從全球企業發展規律來看,選擇企業外部專業法律顧問支持是一個趨勢。具有涉外業務的我國企業選擇幾家不同專長、不同地域的律所作為長期戰略合作伙伴,這種合作模式可適應我國企業日益增長的跨國境、跨地域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