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30 16:38:2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個人理財的現狀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摘 要: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多層次市場的完善以及公民理財意識的增強,使得我國理財市場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與此同時,伴隨著發展也出現了許多問題制約的發展。本文主要通過對理財市場的現狀、面臨的問題、解決策略進行一個系統的歸納分析,以便清楚的認識市場現狀。
關鍵詞 :金融產品;理財業務;投資收益;經營格局
中圖分類號:F235.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0-8772(2015)07-0073-01
收稿日期:2015-02-10
作者簡介:王陽(1993-),女,山東臨沂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經濟。
一、個人理財的概念
簡單地說,個人理財即開源節流,管理好自己的錢。個人理財業務是幫客戶當好參謀,利用好手頭資金來積累財富,實現財產的保值和增值以及用最少的錢獲得最好地服務和最大程度地滿足。
關于個人理財業務,我們可以給予這樣的一種定義:在依靠現代技術電子化手段的基礎上,根據客戶的需求提供量身訂做的服務,對各項金融業務例如投資、貸款、存款、結算、保險、和信息咨詢等業務品種進行系列組合,滿足客戶多元化、個性化金融服務需求的一項綜合性業務。到目前為止,個人理財業務種類越加繁多,包括:儲蓄、外匯買賣、債券買賣、資金管理、個人信貸、黃金買賣等各種可以滿足顧客需要的種類。
二、個人理財的發展特點
我國個人投資理財市場的特點首先表現為起步晚。在九十年代中期,招商銀行推出了“一卡通”,集本、外幣、定期存款集中管理及收付功能為一體,至此,國內出現了個人理財產品,這是我國以客戶為中信的個人理財市場初步形成的開端。這一特點成為制約著我國個人理財市場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在社會主義特有的經濟制度下,我國個人理財業務蘊藏著無窮的力量,使得其起步晚卻發展迅速。
個人理財的發展的階段性比較明顯,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吸引客戶。各大金融機構在提供金融服務的同時,給個人提供免費理財服務,這樣可以吸引客戶在他們那里存款、買債券或者買保險;第二階段是提供全面的理財服務。這一時期主要是為有需要的人提供服務,比如房產、證券、股票或保險等的投資;第三階段逐步轉變成更為復雜的稅務問題,可以為有需要的客戶做出合理的資產安排。
三、個人理財市場發展中的問題
我國個人理財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方面:
1.市場規模小
由于起步較晚,發展不完善,導致目前理財市場規模小,規模優勢難以得到充分發揮,這已經成為目前制約其發展的重要因素。而市場本身規模的增長是其發展的前提條件。目前供需維持低層次均衡的局面一時難以得到有效改善。
2.缺乏有一定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
辦好個人理財業務,當好客戶參謀,需要一備投資市場知識、保險業務知識,懂得營銷技巧和客戶心理的高素質理財人員。但由于受體制等各方面的影響尚處于起步階段,我國的個人理財業務,還遠遠沒有達到這一標準。
3.組織機構不健全,缺乏系統支持,因此風險比較大
個人理財業務順利開展必須依靠銀行前后臺業務部門的通力合作,它涉及到銀行信貸、信用卡、國際業務、會計、個人業務等多個部門。但目前銀行與保險、證券公司之間有關客戶的信息資料無法共享,無法及時掌握客戶的需求變化,不利于個人理財業務的深入發展。
4.個人理財內容單一,理財產品的功能定位難以符合客戶的需求
客戶選擇個人理財業務的目的是希望能夠通過專家理財,在最短時間內使其資產取得最大收益,或者使其資金發揮最大的效能。個人理財的核心是投資收益的最大化和個人資產分配合理化的集合。而現有銀行產品的功能定位與客戶的需求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兩者難以溝通與交融。
四、理財市場今后的發展方向
1.科學定位市場,制定發展規劃。
分業經營的現狀限制了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范圍,決定了我國銀行的理財業務短期內不可能達到國際銀行業的深度和廣度,其發展過程只能是循序漸進的。研究出一套業務系統,可以根據客戶的實際情況和要求提供不同理財組合方案給客戶選擇,達到深受市場歡迎、吸引更多客戶的目的。
2.加快理財業務人員培訓
個人理財業務是一項“知識密集”型產品,具有綜合性、技術性強等的特點。這就要求我們的從業人員不僅要對銀行的公司業務、個人業務、銀行卡、外匯等業務了如指掌,還必須熟悉證券、保險等其它業務,為客戶提供多元化的投資渠道。加強員工培訓,盡快培養出一批綜合素質好、業務能力強、服務質量優的復合型、外向型人才是當務之急。
3.豐富理財產品,制定理財軟件系統。
目前國內商業銀行的金融產品同質性很強。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標準化的理財軟件系統的應用,必將成為理財業務強有力的支撐,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成為銀行理財專家為客戶提供理財建議和實施方案的好幫手。
4.充實個人理財業務內容,實現個人理財業務的多樣化。
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各銀行應把個人理財業務作為個人金融服務的核心產品,個人理財服務要與外匯、保險、基金、債券、股票等緊密相連,將業務轉向轉賬結算、外匯買賣、業務等方面。良好的產品延伸性將使理財服務最大限度地為銀行帶來效益。
隨著金融市場的逐步開放,中國個人理財業務這一巨大的潛力市場將會成為外國金融機構的必爭領域。處于個人理財業務剛剛起步的國內金融機構,應當研究和分析發達國家個人理財業務的經驗,從而借鑒其先進的理念和運作模式,構筑自身的競爭優勢,更好地服務于我國居民的投資理財需求。
一、前言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商業銀行的個人理財業務獲得快速發展。國際上成熟的理財服務是指:商業銀行利用掌握的客戶信息與金融產品,分析客戶自身財務狀況,通過了解和發掘客戶需求,制定客戶財務管理目標和計劃,并幫助選擇金融產品以實現客戶理財目標的一系列服務過程。在該服務過程中,商業銀行應綜合自身的所有金融資源,圍繞客戶的收入、消費、投資、風險承受能力、心理偏好等實際情況,來設計不同的金融產品組合,從而為客戶形成一套以個人資產效益最大化為原則的財務安排。
2007年3月20日,中國銀監會批準匯豐、渣打、東亞、花旗等四家外資銀行在中國內地開業。渣打銀行表示,轉制為本地法人銀行并成功申請人民幣業務牌照以后,將為中國內地客戶提供世界水平的個人銀行產品和服務。與此同時,隨著國內居民收入水平的日益提高,國內許多商業銀行也開展了個人理財業務。據統計,截至2008年共有39家商業銀行推出2404款個人理財產品,全年理財產品銷售額超過1萬億元。以工商銀行為例,其2008年的理財產品銷售額達l185億元,理財業務傭金收入達到50.89億元,占其非利息業務收入的35.4%。盡管如此,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還是明顯滯后于發達國家。
二、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現狀
(1)個人理財業務層次較低,缺乏特色產品與服務
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與外資銀行相比,存在著規模小、品種少的現狀,無法給客戶提供包括證券、保險、信托等在內的綜合性理財服務和理財產品品種;雖然各銀行推出的產品名稱各異,但理財產品的設計或提供的服務卻差別不大。
(2)個人理財業務起步較晚,對客戶研究不夠充分
由于國內商業銀行的個人理財業務起步較晚,目前還多停留在概念的推廣和形象的宣傳上。一些銀行推出的專業理財咨詢服務及投資組合建議僅停留在淺層次,在客戶細分、數據積累、專業理財產品設計等方面的服務不夠。
(3)缺乏高素質復合型人才,難以提供專家理財服務
現階段,大多數商業銀行的一線人員缺少理財專業知識,并不具備為客戶測算具體收益水平、分析可能存在風險的能力。各家商業銀行的理財水平還局限在某些業務的表面操作上,從而制約了銀行理財業務的開拓與發展。
三、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滯后原因分析
(1)理財需求與理財文化的雙重制約
根據相關資料,截止到2012年三季度末,我國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突破40萬億元,人均儲蓄存款余額接近3萬元。隨著居民收人和個人財富的迅速增長,個人理財的需求十分巨大。然而,現實的情況卻是我國個人理財的實際需求很小。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中國個人財富擁有的不均衡,中國儲蓄的60%集中在20%的個人手中。二是中國人長期以來缺乏投資意識和理財意識,不愿意把自有的財產委托給他人打理。三是居民對個人理財的內涵、業務及業務流程不了解,對商業銀行開展的個人理財業務缺乏認同感。
(2)金融政策及技術設施的客觀限制
一方面,由于我國現階段實行的是分業經營的金融政策和體制,銀行、證券、保險三大行業嚴格分開經營,業務不能交叉。因此,我國商業銀行提供的個人理財服務,還只能停留在咨詢、建議或者方案設計等方面;另一方面,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發展要以先進的電子信息技術、發達的金融網絡為依托。而我國金融電子化、網絡化、信息化水平比較低,自助銀行、電話銀行、網絡銀行、手機銀行等業務發展受到嚴重制約,進一步影響了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便捷性。
(3)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創新不足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金融創新雖然有所發展,但總的情況仍然是金融創新層次偏低、金融創新范圍較窄、創新產品的科技含量較低、創新業務的運用效果較差,尤其是中間業務方面的創新更為滯后,個人理財產品同質性大,差異不顯著,這也成為影響和滯約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的重要原因。
四、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存在問題的解決措施
(1)打造優質理財產品,盡快創建高端品牌
目前,國內各金融機構的個人理財業務都還處在初級階段,在這一現狀下,銀行一旦能創建屬于自己的理財品牌,無疑就確立起個人理財業務的領軍地位。因此。國內商業銀行應精心培育一批具有品牌效應的理財專家,提高自身在委托、咨詢等業務領域的競爭實力,并通過持續的包裝和營銷逐步擴大自身的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以通過品牌效應提升自身理財業務的市場競爭力和收益水平。
(2)分析客戶實際需求,創新個人理財產品
國外商業銀行通常是以個人客戶不同生命周期階段的理財需求為導向,進行理財產品的設計和提供。而國內個人理財產品的設計還主要停留在以自身傳統業務開展為基礎,以負債、融資、業務為核心產品的階段。為改變這一狀況,國內商業銀行應盡快分析客戶需求,在進一步實施客戶細分的前提下,以專業理財理論指導當前個人理財產品的創新設計和針對性提供。
(3)加快專職人才培育,建立專業理財隊伍
縱觀美國、日本等國的個人理財業務發展歷程,與其從業人員走向規范化執業資質是密不可分的。目前,國內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從業人員往往缺乏金融、債券、保險、基金等專業的金融產品知識,無法給客戶提供滿意的服務。因此,應該加強理財人員的培訓工作,建立專業理財隊伍,全面推進CFP資格認證制度。
五、未來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方向
(1)普及理財意識,培育理財市場
首先,加大理財意識培育。我國居民理財意識普遍缺乏,很多居民對理財觀念存在誤區。與之相反,發達國家從小就給孩子灌輸理財觀念,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其次,要加大產品的宣傳力度。商業銀行要借助有影響力的媒體來擴大宣傳的力度和廣度,讓更多的客戶了解推出的理財產品;第三,要不斷完善客戶信息保密制度。客戶的財產應該屬私有范圍,只有完善客戶信息保密制度,才能夠吸引更多客戶的加入。
(2)擴充理財隊伍,培育專業人才
首先,要加強對現有客戶經理的培訓,培訓課程應根據復合型金融人才的要求來安排,同時還要適當學習市場營銷學、公共關系學、心理學等知識。通過培訓使客戶經理成為既有金融專業知識、理財知識,又懂得營銷技巧、通曉客戶心理的全才。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個人理財師資格認證制度。在借鑒國外注冊理財規劃師制度的基礎上,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個人理財師資格認證、職業道德規范和繼續教育體系,提高個人理財師的專業理財水平。
(3)改革金融政策,完善技術條件
首先,如果我國的商業銀行在政策放松后實行混業經營,就可以融銀行、證券、保險、信托等業務于一體,這既是適應金融國際化、應對外資銀行挑戰的需要,也是拓展個人理財業務的重要途徑。其次,要加快金融電子化、網絡化和信息化建設,完善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加快金融電子化系統的集成、建立和完善銀行內部數據信息管理系統等方式,來精心打造個人理財服務的技術平臺。
(4)加快金融創新,培養優質客戶
第一,商業銀行要不斷推進理財產品的創新,設計產品或服務時不要一味模仿,要在做好市場調研的基礎上充分體現本行優勢。第二,商業銀行提供的創新產品要有準確的市場定位,根據對客戶的細分來量身定做理財產品,并加強對優質客戶群的識別并提供個性化服務。第三,產品要有一定的價值,真正能給客戶帶來增值收益。只有真正滿足客戶委托理財的增值目的,才能吸引大量客戶的加入,從而推動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個人理財業務;現狀;問題;發展建議
根據2005年9月出臺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規定,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為“商業銀行為個人客戶提供的財務分析、財務規劃、投資顧問、資產管理等專業化服務活動”,具有個性化、組合化、綜合化的特征。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入,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資本市場日益活躍,銀行進行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的速度不斷加快,個人理財業務成為內外資商業銀行爭奪市場的重要陣地。然而,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
一、我國個人理財業務的現狀
(一)個人理財產品市場規模持續擴大,股份制商業銀行仍為發行主力
2011年,我國銀行理財市場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產品發行總量明顯提速,2011年,我國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量為19176款,較2010年上漲幅度為71.40%;產品發行規模為16.49萬億元人民幣,較2010年增長幅度高達1.34倍。無論是產品發行數量還是產品發行規模,其同比增速均大幅超過2009年和2010年。
大型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占據個人理財市場主導地位,國有銀行的理財產品發行數量為6529款,市場占比由2010年的35.18%降至34.05%。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全年產品發行數量為7344款,市場占比達到了38.30%。城市商業銀行異軍突起,市場份額由2010年的15.88%上升至2011年的20.89%,產品發行數量超4000款i。
(二)理財產品短期化趨勢明顯,超短期產品受到限制
1個月以下期的超短期理財產品因其高流動性和高收益性而備受追捧。2008年這類產品發行量占理財市場的比例為10.64%,2009年為17.56%,2010年繼續上升為23.74%,而2011年這個比例更是高達30.28%,雖然銀監會為規范銀行理財市場的健康運行,防止商業銀行變相高息攬存,于2011年9月底,明確提出了要對“利用短期產品進行監管套利行為”進行限制,致使第四季度超短期理財產品發行量一路下滑,但當月發行的1個月至3個月期產品占比接近60%,其中32天至45天期產品占比更是高達30%。可見,在政策監管下,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期限只是避開了1個月以下期限的監管紅線,發行的理財產品仍然為短期性質。
(三)非保本型產品成為理財產品市場主流
2011年發行的銀行理財產品中,非保本浮動收益型是主要風險收益類型,該類型產品發行共計11246款,市場占比達到了58.65%,較2010年上升了3.33個百分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發行數量為2817款,市場占比近15%,而保證收益型產品的市場份額則出現回落。從各類風險收益特征產品市場占比的變化形勢可以看出,浮動收益類型產品越來越廣泛,固定收益類型產品的市場份額則呈萎縮趨勢。
二、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存在的問題
雖然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有了一定的發展,各銀行也普遍認識到開展該項業務的重要性,但由于我國的銀龍管理體制和金融市場發展程度的限制,我國個人理財業務仍存在很多問題。
(一)經營理念有待提高
由于在個人理財業務發展之初,被當作擴大銀行存款規模、提升業務模式和實現轉型的手段,單純的依賴產品導向的發展模式,至今仍未能成功的轉變為以客戶為中心的綜合性發展模式。錯誤的經營理念使得個人理財業務難以正常發展。
首先,忽視以客戶為中心致使本應合作雙贏的銀行客戶關系可能轉變為競爭性的零和游戲,雙方博弈陷入囚徒困境。銀行從自身利益出發,不顧客戶的投資需求,一味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給客戶帶來了不必要的損失。
其次,錯誤的經營理念造成銀行間及銀行與其它金融機構之間陷入過度和無序競爭, 一味追求占有市場份額,不利于產品和服務創新,導致同質化現象嚴重。
第三,產品導向的經營理念使得客戶定位不明確,市場細分不嚴格。在產品導向理念下,銀行理財產品的設計難免出現閉門造車的現象,難以符合客戶的實際需求,營銷過程是根據產品的特點尋求合適的客戶,這是很難完全匹配的。
(二)監管不足和政策限制
首先,監管標準不統一,商業銀行、證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等都通過信托原理開展了各式各樣的理財業務,僅僅是理財的主體不同,產品本質上沒有太大區別,但是不同的監管主體針對各金融機構推出了不同的監管標準,造成了金融機構間不公平競爭。
第二,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資金管理不規范,由于我國商業銀行的監管機制不完善,部分銀行沉溺在理財資金挪用的現象。目前,商業銀行通常對出售理財產品獲得的資金沒有設置專門科目進行管理,只是在儲蓄存款科目反映,資金實際用途難以監控,增加了監管的難度 。
20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商業銀行在金融創新浪潮的沖擊下,個人理財獲得了快速發展,尤其是在經濟發達國家,以美國為例:在過去幾年里,美國的銀行業個人理財業務平均利潤率高達35%,年平均盈利增長率約為12%-15%。美國商業銀行以超市的經營理念經營“方便銀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不少美國銀行的營業場所比以前變得更易于與顧客溝通,人們對金融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多。由于加強了溝通金融機構與客戶的情感聯系,由此帶來“雙贏”的結果。
二、國內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現狀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至今,國內經濟持續高速穩定增長,居民財富急劇膨脹、個人資產保值增值需求日益旺盛,這為理財市場的快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而且由代客理財業務特性所決定的高利潤,以及外資銀行的競爭壓力,更是直接導致個人理財業務成為國內商業銀行競相爭奪的市場,進而推動了我國的理財市場的飛速發展。1995年,招商銀行推出集本外幣、定活期存款集中管理及收付功能為一體的“一卡通”,是國內首度出現以客戶為中心的個人理財產品。1997年,中信實業銀行廣州分行成為首家成立私人銀行部的國內銀行,并推出了國內首例個人理財業務,客戶只要在該行保持最低10萬元的存款,就可以享受到該行提供的個人財產保值升值方面的咨詢服務。緊隨其后各家銀行都競相推出了自己的特色理財產品。近年來,個人理財業務的開展作為競爭優質客戶的重要手段和新的經濟效益增長點。
三、國內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中存在的問題
(一)商業銀行分業經營的制約
從銀行理財服務的宣傳資料看,似乎涵蓋了和生活理財與投資理財的全部概念,但實質上它們更象是一種傳統服務的延伸。受到政策的限制,銀行不能涉足證券、保險、基金、信托領域,除了存貸業務,只能代銷基金、保險等產品,因此,國內商業銀行的個人理財業務還只能停留在咨詢、建議或者方案設計方面,不能真正客戶進行組合投資。例如中國銀行的“精明眼”、工商銀行的“理財金賬戶”等。稍為貼近客戶要求的個人理財產品,也僅僅只是通過進行不同類型儲蓄組合,以及推薦購買其的保險和國債產品來增加收益,例如中信銀行的“理財寶”、農業銀行的“債券通”等。
(二)營銷模式落后,客戶認知度低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市場營銷觀念相對滯后,其突出表現為:市場開拓意識不強,不會主動挖掘客戶資源,尋找商業機會,仍習慣于等客戶上門;營銷手段,停留在一般競爭手段上;對營銷市場細分不夠,沒有按一定標志將眾多客戶的需求進行分類;同客戶沒有形成穩定的合作關系等。同時,客戶理財觀念落后。近年來,我國居民財產性收入增長較快,但理財觀念卻還停留在傳統的階段,對理財有著不切實際的期望。
(三)缺乏具備理財專業的金融人才
個人投資者的理財理念由自主理財轉變為委托理財是必然的發展趨勢,這個過程少不了專業人士的參與。參照國外先進經驗,只有同時具備金融、地產等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同時擁有較為豐富的從業經驗,并且能夠借助專業理財工具、大型數據庫和強大專家網絡為客戶提供有價值的投資建議,從而為客戶合理理財的復合型人才,才算得上合格的理財專業人士。
(四)法律環境尚未完善
由于目前許多金融機構都在進行代客資產管理業務,理財市場的競爭已日趨白熱化,但是同類業務在不同的金融領域卻有著不同的管理規范,導致市場競爭的無序化、有法不依、政出多門、多頭監管,因而對代客理財市場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而對于有“金融超市”之稱的商業銀行,在如此繁雜的市場競爭下,在2005年11月1日正式實施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使其個人理財業務開始有法可依,但是證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險公司,均有由其各自行業監管部門制定的法規,難免對相同業務要求不盡相同,這就導致統一市場領域不同金融機構的不公平競爭,而且理財產品日益提倡創新組合,銀信合作、銀保合作、銀證合作都已成定勢,市場更加復雜,當前的監管模式無疑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
四、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建議
(一)加快我國商業銀行從分業經營到混業經營的轉變
混業經營是當今國外商業銀行普遍采取的一種經營模式,我國商業銀行實現混業經營既是適應金融國際化、應對外資銀行挑戰的需要,也是拓展自身業務特別是個人理財業務的需要。隨著社會不同經濟主體對金融服務需求的多樣化,以及銀行間競爭的加劇,要求商業銀行不斷推出有市場特色、有效益的新產品。商業銀行應經濟與證券、保險、信托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合作,努力發展交叉性金融業務。
(二)轉變理財消費者的理念
全社會居民的理財理念應當得以轉變,將投資增值與風險控制、稅收、養老籌劃等結合起來,并需要加強對實物理財產品的關注,當然,這也與國內相關部門未推出相應的產品有關,這就需要市場供需雙方的共同作用來發展完善整個理財市場。
(三)培養高素質理財專業人才
對于培訓理財師,由于理財業務對客戶經理的高要求,僅僅靠單渠道的學習或實踐摸索是達不到標準理財師的要求的,這就需要我們創新培養理念,推行由正規學院教育培養理財師。因此,建議在高等教育財經院校開辟相關專業或方向,并通過與國外院校以及考試標準委員會合作等模式,從而培養出專業的理財規劃師。只有這樣,才能滿足我國日益增長提高的理財需求。
(三)設計合理的理財產品
雖然各銀行由于面對的市場環境與各自優勢不同,在推出主打理財產品類型時會各有不同,但都應當注定提升核心技術研發,突出品牌特性,增大發售頻率。并且在設計掛鉤標的產品時,應當提高透明度,及時公布掛鉤表弟的歷史數據和資料,以利于投資者把握產品動態。同時應當注意的是理財產品的風險控制問題,尤其是在越來越多的涉足海外市場與高風險標的時,應當按照《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辦公廳2006年6月13日的《關于商業銀行開展個人理財業務風險提示的通知》來進行理財產品設計和風險控制。
五、結論
我國社會經濟平穩發展和個人資產快速增長的趨勢,正在急切呼喚完善的個人理財市場。高質量的理財服務既是一國金融發達的重要標志,也是一國國民財富現代化管理的一個基本方式,受到金融分業經營的限制,我國在個人理財市場的發展過程中遇到不少問題與阻力,但隨著中間階層的興起和壯大,個人理財市場必將成為金融機構瞄準的目標。作為金融市場的重要參與者,證券公司要在這一新興市場爭取一席之位,必須盡快調整思路,立足于為個人投資者提供全面的金融理財服務,以本身專業優勢為依托,培育高素質的理財服務隊伍,通過擴大跨業合作領域,形成經營服務層面和業務品種層面的混業經營模式。
參考文獻:
[1]馬榮鏢.淺談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現狀與對策.金融管理.2008(06).
[2]喻凌云.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的現狀與發展策略探討.新西部.2008(06).
一、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現狀
根據銀監會的定義,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主要分為理財顧問服務和綜合理財服務。本文研究對象主要是綜合理財服務,即指商業銀行在向客戶提供理財顧問服務的基礎上,接受客戶的委托和授權,按照與客戶事先約定的投資計劃和方式進行投資和資產管理的業務活動,其最早出現于美國,先后經歷了初創期、擴張期、成熟穩定期三個階段。在我國,初具理財特征的產品始于20世紀80年代。2002年,招商銀行推出“金葵花理財”業務,表明國內商業銀行理財顧問服務正式拉開序幕。2004年,中國銀行推出的首個個人外幣理財產品及光大銀行推出的首只人民幣理財產品,成功開啟了我國銀行綜合理財服務的先河。隨后,在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強勁市場需求的雙重推動下,我國的商業銀行理財市場不斷擴張,呈現出飛速發展的趨勢。
(一)商業銀行理財業務規模不斷擴大。
在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財富不斷增加、理財理念也隨之不斷提升的情況下,個人理財產品以其低風險、多種類、渠道便捷等優勢,逐漸成為社會居民實現個人資產保值增值的重要選擇。商業銀行作為理財產品的重要發行主體,逐漸成為推動國內理財市場發展的主要力量。2004年,12家商業銀行發售了133款產品,募集資金規模不足500億元。2012 年,我國針對個人發行的銀行理財產品數量達 28239 款,較 2011 年上漲 25.84%,而發行規模更是達到 24.71 萬億元人民幣,較 2011 年增長 45.44%。從下圖可知,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數量和發行規模于2012年達到歷史新高,并呈現出繼續擴大的發展趨勢。
(二)理財業務形式不斷多樣化。
目前,我國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發展漸趨成熟。從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所募資金的市場投向來看,我國商業銀行理財市場上存在的產品主要有四類:一是貨幣性理財產品,主要投資于國債、金融債、中央銀行票據、債券回購以及高信用級別的企業債、公司債、短期融資券等貨幣市場金融工具,因具有投資期短、資金贖回靈活、信用風險低、流動性風險小等主要特點,通常作為活期存款的替代品,市場占有率較高。二是組合投資類產品,此類產品同時投資于多種標的,如民生銀行的“安心理財計劃”,在投資組合中,60%為美國國債,40%為穩健型結構性產品。三是結構性理財產品,它是運用金融工程技術,將存款、零息債券、股票、利率、匯率、股指等基本產品與期權等金融衍生品組合而成的一種新型金融理財產品,具有高風險、高收益特征。目前,這種產品主要應用在外幣理財領域,是衍生金融工具與傳統存款業務的結合。近年來,結構性理財產品開始主導市場。四是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它本質上是企業通過銀行向投資人借錢,并在到期后向投資人支付本金和收益的一種類似企業債券的產品。商業銀行通過發行這樣的產品,將募集到的資金通過信托的方式,專項用于替換商業銀行的存量貸款或向企業發放新貸款。一般情況下,此類產品具有按期兌付、收益高、安全性高等特點。
2011至2012年里,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上述四種類型占比如下表所示,其中,貨幣性產品占比最大,但隨著理財產品種類的不斷豐富呈現出下降趨勢,一枝獨秀的現象有所弱化。整體上,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種類不斷多樣化、均衡化。
表 2011-2012年商業銀行各類理財產品市場占比
數據來源:金融類網站整理所得
(三)理財業務創新力度不斷加大。
商業銀行運用金融創新手段開拓個人理財產品市場,一方面能在利率市場化背景下,通過提高中間業務收入,改變傳統的主要依靠利差收入的模式,提高商業銀行的競爭能力、穩定銀行的基礎客戶群,另一方面,能有效規避存貸比限制和銀行混業經營限制等金融監管措施,更好地追逐商業利益。自2007年來,商業銀行針對理財業務的創新手段層出不窮,其創新方式主要滲入到投資方向、網絡渠道、營銷理念等方面,給傳統理財市場帶來了新的活力。一是基于酒類、鉆石、茶葉、藝術品等標的的創新性理財產品日益繁多,給投資者帶來了更多的選擇空間。二是基于網銀專享、理財夜市等創新性營銷渠道不斷拓展,如招商銀行于2011年7月率先推出在晚間發售理財產品的“理財夜市”,對于白天沒時間理財的上班族有了全新的投資理財渠道,進一步拓寬了理財空間。三是基于特定節日或特定主題的概念型營銷理念逐步凸顯,如工商銀行“六一”推出兒童專屬理財產品,為兒童提供保險保障服務,逐步體現出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轉型趨勢。
二、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中面臨的挑戰
(一)個人理財市場中商業銀行的發行主體地位受到沖擊。
個人理財產品的發行主體包括商業銀行、基金公司、證券公司、信托公司、保險公司、私募公司和PE/VC公司等機構。一直以來,由于商業銀行與其他發行主體相比所顯現出的市場接受程度高、營業網點多、快捷便利、規模經營等特征優勢,其在理財市場中所占份額穩居第一位,所發行的理財產品規模遠超過其他市場主體所發行的理財產品的總和。但是,隨著“余額寶”等第三方理財產品的出現,商業銀行的理財業務從長期來看勢必會受到沖擊。“余額寶”是第三方支付公司支付寶與天弘基金聯手開發的一款互聯網理財產品,自2013年6月13日上線以來的短短5個月時間里,其規模便突破1000億元,用戶數近3000萬戶。更值得注意的是,余額寶的增長還在以每天上億元的速度在持續,同時它的成功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效顰者紛紛推出各種類“余額寶”產品,如財付通和華夏基金聯合推出的微信理財業務、百度公司推出的“百發”理財產品等。這些產品與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相比,不僅能夠因持有貨幣基金得到較高收益,還能隨時贖回基金用于消費支付和轉出,其流動性與活期存款相當,并且余額寶對用戶的最低購買金額沒有限制,一元錢就能購買,讓廣大支付寶用戶通過“存零花錢”方式就能獲得增值機會,從而與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構成競爭關系,可能會對銀行理財產品銷售構成一定沖擊,甚至會威脅到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發行主體地位。
(二)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同質化嚴重。
經過幾年時間的快速發展,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內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豐富。但是,由于銀行業創新動力不夠、監管機制不夠開放等主客觀原因,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存在著簡單的模仿和跟風效應,缺乏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主要表現在期限結構、收益性、流動性、投資標的、目標客戶群體、營銷模式等一方面或者多方面的趨同性。從期限結構看,目前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普遍表現出短期化特征,以3個月以內期限為主,3-6個月占比次之且整體保持較為穩定;從收益性來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大多在3%-5%,其次是5%-8%,其他區間分布的較少;在目標客戶的劃分上,一般只分為兩大類,即根據客戶的資產水平或者收入水平將目標客戶劃分為普通客戶與高端客戶,很少進行客戶群體的進一步細分。具體到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如果每款產品都完全一樣,沒有差異性,那么對于投資者來說,選擇哪一家銀行的產品與服務都無明顯差異,這一方面會導致投資者的多樣化需求難以滿足,無法對具有特定需求的客戶提供個性化的理財產品,另一方面也會因其較強的可替代性導致商業銀行間的競爭更加激烈,甚至會引發惡性競爭,最終使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發展遭遇瓶頸制約,不利于長遠發展。
(三)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的風險日益突出。
從個人理財產品風險的表現形式看,主要存在市場風險、法律風險、政策性風險、操作風險、經營性風險等,并且這些風險之間可能存在相互迭加的現象,比如由于操作風險、經營性風險等導致的理財產品風險潛在集中的情況下,監管部門可能會加大政策監管力度,從而進一步加大政策性風險,等等。近年來,銀行理財糾紛案件的頻頻發生,以及不斷爆出的理財產品負收益、零收益、眾多投資者損失慘重等風波,表明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正在日益凸顯,同時也給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發展擴大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和嚴峻的挑戰。究其原因,主要表現在投資者和銀行兩個層面上。投資者一般是在不了解理財產品風險特征、不清楚產品結構設計的情況下盲目購買,以致最終無法承擔非預期損失,引發理財糾紛。銀行層面,信息披露不到位、操作不透明、風險提示不足等則是導致理財產品風險的主要原因。這些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所潛存的風險隱患將成為制約其深入發展的重要因素。
三、實現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健康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強化創新意識。
信息化技術及“以客戶為中心”的營銷理念在類“余額寶”產品的推出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給商業銀行的啟示是,商業銀行應當實現理財業務發展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貼合客戶需求,強化創新意識。一是加強技術上的創新。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在網絡的鋪設和軟硬件的升級上,應加快理財業務的并入步伐,從外到內把商業銀行包裝成一個網絡信息化的銀行,加強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在互聯網金融浪潮下的整合力度,使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朝著線上線下相互融合的趨勢發展。同時,商業銀行要以開放姿態迎接大數據時代,著力于“大數據”挖掘和分析技術的提高,為科學決策、戰略升級和經營轉型提供強力數據支撐。二是加強理念上的創新。商業銀行在理財業務發展中必須轉變傳統的“產品中心”思維,規劃建設"以客戶為導向”的產品線,準確把握客戶的金融服務需求,切實從客戶的角度創新產品、優化流程、提升服務,不斷提高客戶滿意度,為商業銀行贏得更大的客戶市場,并全面提高銀行的市場競爭力。同時應注重整合營銷,加強市場細分和客戶分層,進行零售業務中心下移,構建客戶的分層服務模型,不斷拓寬新的客戶群體。?三是加強制度上的創新。如果制度建設跟不上,創新將缺乏強勁的制度保障,只會是紙上談兵。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發展中,應加強人才激勵機制、產品開發機制、營銷管理機制等的整體創新力度,確保制度建設不滯后于產品和服務創新的步伐。
(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強行業自律。
為切實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維護商業銀行在理財市場中的良好信譽、促進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健康持續發展,監管機構、行業協會、商業銀行等部門應攜手合作,自覺完善理財市場信息披露制度,加強行業自律。監管機構應進一步完善關于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法律制度,對信息披露的范圍、要求與具體方式也應進一步細化與明確,并依據理財產品的類型予以差別化監管,同時應進一步健全金融消費權益保護法,完善投訴、爭議處理機制。行業自律方面,應充分發揮銀行業協會和理財業務聯席會議的作用,對銀行業協會而言,應建立銀行理財參與機構的評價機制,建立產品說明書、客戶風險承受能力評估書、理財產品風險評級等行業規范模板,對理財業務聯席會議而言,應當加強與媒體的溝通和引導,建立行業專家團隊,嘗試建立相應的創新咨詢委員會,共同確保理財市場的有序開展。商業銀行則應當根據《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風險管理指引》等一系列監管規定,及時披露理財產品的投資去向、投資標的、市場表現、投資收益等相關信息,使投資者能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理財資金投資情況,實現信息公開化、透明化,同時在營銷過程中也應加強理財產品的風險提示,全面客觀地向客戶介紹理財產品收益水平及風險程度,以適合不同風險承受能力的客戶需要,確保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的健康發展。
(三)加強風險管控,完善理財產品管理方式。
隨著監管法規的逐步完善、互聯網金融的介入,理財產品市場競爭將會進一步加劇,商業銀行只有通過加強內部流程、風險控制等各個環節的管理,才能建立起富有競爭力的品牌優勢,經受住新時代的考驗。一是商業銀行內部應建立風險管控專門機構,側重于從宏觀大局角度把握和控制個人理財業務風險,并將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納入全行風險管理范疇,同時應進一步完善風險損失抵補機制和責任追究制度,定期按比例計提最低風險準備金,以降低客戶的投資損失風險,一旦發生任何風險問題,應嚴格追責到人。二是商業銀行應建立專門的風險管理信息系統,通過收集大批量的客戶信息和市場信息,適時對個人理財業務風險進行識別、預警,并制定相應的風險處置和應急預案,合理確定風險防范措施,做到對個人理財業務事前、事中、事后風險的全面控制。三是商業銀行應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和公平有序的競爭原則,不踩政策紅線,如不將資金信托業務混同為理財業務、不變相突破分業經營限制和國家利率政策、不開展信托活動或者進行變相高息攬儲,盡量避免政策性風險等的發生。此外,監管部門也應加大立法支持,積極引導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健康規范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倩倩,楊立社。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發展現狀研究。海南金融,2011年第8期。
個人理財業務指的是商業銀行為個人客戶提供財投資顧問、資產管理、財務規劃與分析等專業化的金融服務,為客戶提供專業化的投資建議,幫助客戶實現科學的投資,以實現個人資產的增值,滿足客戶對收益的要求。個人理財業務有市場前景大、風險小、業務范圍廣、收入穩定等特點,成為了許多發達國家商業銀行的主要利潤增長點。
一、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現狀
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在全球金融創新浪潮的推動下,個人理財業務得到了迅猛發展。擁有富裕資產和高收入的群體,開展重視個人資產的穩健增值,但是由于這類型群體往往存在精力有限、專業知識不強的缺陷,他們需要專業人士提供全方位的服務,以滿足個人需求的資產管理服務。隨著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不斷發展,現在已經進入了以專業化、標準化、個人化等特點的新階段。
我國個人理財業務起步于上世紀90年代初期,當時商業銀行為客戶提供投資顧問和個人外匯理財服務。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金融市場的完善,特別是2005年之后,客戶對理財的需求日益旺盛,同時加之商業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對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的重視,使得個人理財業務得到全方面的發展。
現階段,我國個人理財業務處于新興階段到成熟階段的過渡期,市場前景非常廣闊。首先,持續增長的個人資產為商業銀行個人業務的開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其次,我國住房、醫療等體制改革提供了居民對個人理財的需求;并且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成為了商業銀行盈利的新增長點,轉變了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有利于豐富商業銀行金融服務的功能,推動商業銀行更加多元化的發展。
二、商業銀行個人理財存在的問題
我國實行的是分業經營的政策,銀行、保險、證券是分開經營的,隨著金融體系的不斷發展,這種趨勢有一定的緩解,但是相比于發達國家還是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個人理財業務營銷方式、創新能力、人員素質以及外部環等各方面均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問題:
(一)產品設計管理機制不完善
部分商業銀行不能按照客戶的風險與利益相適應的原則開發理財產品,沒有從資產配置的角度進行產品開發和投資組合設計,沒有應用科學合理的測算方法預測理財投資組合的收益率,沒有設置相應的市場風險監測指標和有效的市場風險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體系。同時,商業銀行在代銷產品時,沒有對產品進行有效分析,沒有對產品抗風險能力、產品開發者的經營管理能力進行有效評估。
(二)市場定位模糊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個人理財服務主要定位于少數的高端客戶,限制了理財服務的全方位發展。為了實現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應該仔細研究市場,研究不同的客戶對理財服務的需求,主動去發現市場機會,針對高端客戶展開個性化的服務。但實際上,目前個人理財普遍傾向于對客戶資產提供有關儲蓄和國債方面的靜態化理財建議,至于向客戶資產提供的有關投資方面的動態理財建議,僅僅局限在了銀行為數不多的基金與保險產品。
(三)個人理財人員整體素質不高
總的來看,從事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人員,整體素質不高,主要表現在專業素養不夠、業務能力低等方面。個人理財人員需具備知識面廣、開拓能力強、善于營銷等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目前我國符合專業型理財人才缺失。
三、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對策研究
(一)加大產品創新力度
長期以來,個人業務僅僅是作為商業銀行籌措資金的一種方式。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商業銀行應進一步細分市場,對不同的客戶開發出不同的金融產品。針對客戶不同的風險偏好、客戶自身情況進行理財規劃,對高端客戶要求理財經理實行一對一的服務。個人客戶經理應憑借其服務的全面性、主動性及人性化的特點,成為各家商業銀行吸引黃金客戶的重要個性化服務手段,使個人理財服務朝著個性化的方向發展。
(二)找準市場定位
為了更好的開展個人理財業務,商業銀行應該根據自身特點確定目標市場,從而推出差別化的金融產品,以此提高客戶的滿意度。首先從根據客戶收入水平進行市場劃分,中低收入客戶提供穩健性金融產品,對高收入人群提供在風險可控的基礎上的多元化金融產品;其次從地理角度進行市場劃分,對經濟高度發達地區提供高收益、高科技的個人理財業務,對經濟相對落后地區開展信用卡、個人信貸等業務。
(三)提升人員素質
商業銀行應建立起一批對保險、股票、債券等金融專業知識熟練的精英理財團隊,同時懂得營銷技巧,可以為不同背景的客戶提供理財服務。同時國內商業銀行應與境外機構積極合作,引進國際經驗建立和完善金融理財執業人員自律性的行業標準、職業道德;創建一套符合我國國情的從業人員資格認證體系,以規范中國金融理財業務的發展,全面提升理財師的服務素質。
參考文獻:
[1] 史萍.城市商業銀行個人金融產品若干問題研究[J].改革與戰略,2008(2)
中圖分類號:F8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9-00-01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以及居民理財觀念的提升,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異軍突起,在國內刮起了一股“理財”潮流。然而,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在獲得了巨大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一定的問題,本文將針對個人理財產品的發展現狀進行深入研究。
一、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的發展現狀
1.總體獲得較大發展
從2010年到2014年,我國個人理財產品市場的年增長率在30%左右,個人理財產品成為銀行之間競爭的一個主要市場。2014年8月,市場上在售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有140多只,產品的投資金額、投資周期、收益率和風險種類繁多。
由于受金融危機的蔓延影響,投資者在投資熱情和風險偏好程度都有一定成度的降低,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開始青睞投資期限短、低風險和保本型的銀行理財產品。
2.還存在改進空間
雖然當前理財產品的數量繁多,但是其理財產品的質量不高。某一家銀行推出一支理財產品,在短時間之內就會被其它銀行跟風模仿,銀行個人理財產品同質化嚴重,創新力短缺,也表現出監管機制的不夠開放。
金融危機爆發時,個人理財產品出現大面積的虧損,給理財產品帶來了負面影響,同時也暴漏出銀行理財制度的不完善、風險管理欠缺。在客戶方面對理財產品不夠了解,不知道自己的資金要投放于那個市場,盲目購買,最終無法承載理財產品存在的風險,從而給自己造成損失;在銀行方面操作不透明,私募性質強,介紹產品時內容不夠全面,只介紹優點,銷售產品時過度宣傳收益,而對風險提示不足。
理財產品對于市場的劃分缺乏多樣化和層次化,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的準入門檻為5萬元,而基金產品已經做到了1元起投,這也是近年來余額寶的投資規模達到2500億元,不是因為它具有高收益,而是余額寶理財門檻低,目前銀行由于其準入門檻高,造成大量小額散戶流失。
二、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的發展對策研究
1.加強自主創新
創新能力取決于人才,銀行對人才的吸納不到位,創新就無法落到實處,建立更好的激勵制度,加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出更好的產品。
理財產品的開發與銀行的經營戰略、管理制度和人力資源都有很大的關系,最重要的是需要了解客戶的需求,可以參照國外銀行在開發理財產品上的先進經驗,多做關于理財產品開發的市場調查,推出受投資者歡迎的產品。
可以開發出免費大眾理財服務,在學校內普及財務管理教育,并在銀行理財網站上專門的視頻、文章對大眾進行理財培訓,從而提升其理財品牌知名度,發展大量潛在客戶。
2.完善管理制度
首先是加強風險管理,理財產品的收益達不到預期甚至出現虧損,對投資者和銀行都是不好的結果,投資者損失了錢,銀行損失了信用。對于風險管理,不僅要做好市場風險調查,更要防信用風險、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及其它風險潛在隱患。
其次是加強客戶關系管理,如今銀行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借助于理財產品的銷售,有助于緩解銀行的存款壓力,通過加強客戶關系管理,保持投資者對銀行的信賴。根據客戶的需求合理提供理財產品,并做好風險提示,建立客戶投訴機制,對客戶的投訴及時妥善的處理。
最后是加強制度的執行管理,加強對理財產品設計、資金投向和銷售環節等環節的管理,加強品牌建設工作,提升銀行理財業務員工的業務能力,做好突況應急預案等。理財產品由于涉及金額巨大,在管理過程中需要精細化,將責任具體化、明確化,并實行首問責任制。
3.促進產品多元化
對于投資周期,當前理財產品的周期大多在三個月以上,這樣就無法吸納那些持有大額資金但是短時間內不打算投資的投資者。通過開發出超短期理財產品,增強投資的流動性,吸納這部分資金。
對于投資金額,可以適當的降低投資門檻,并根據不同的投資金額設置不同的投資回報率,這樣讓更多的人體驗到投資的樂趣和獲得一定的回報,通過培養人們的理財意識,從而促進自身理財產品的銷售。
我們通過余額寶的調查,可以發現,其成功因素無外乎流動性高、門檻小,還有借助于電商平臺,而這些因素正是目前銀行個人理財產品所欠缺的地方,我覺得銀行可以分別從以下幾點來扭轉其劣勢:
(1)適當降低門檻,銀行的個人理財產品在便捷性方便無法與余額寶相比,且銀行在理財產品上的管理成本比余額寶大些,但是其投資門檻可以降到1000元。
(2)減少投資周期,余額寶類似于銀行活期存款,當前銀行個人理財產品類似于定期,銀行可以適當減少投資周期,在減少投資周期的同時,可以適當減少回報率。
(3)基金用處多,當前居民生活中的水費、電費、天然氣費都是在銀行辦理,可以吸引居民投資基金,然后水費、電費、天然氣費都可以在基金當中扣取。
(4)發揮網上銀行線上平臺,當前各家銀行都已開發出手機app,手機app上可以嵌入基金理財板塊,讓人們感受到理財的便捷。
4.提升服務水平
首先是美化服務環境。銀行內的物品、資料擺放有序,地面整潔,并且挑選適當的花木盆栽放置在銀行內外,讓投資者進入銀行后,感覺舒適。
其次是加強培訓,通過案例分析,讓員工意識到提升服務的重要性,每日清晨進行早訓,將服務理念貫徹于心。對于一線柜員,需要進行嚴格的培訓與考核,提升員工的業務水平和服務態度。
最后是樹立典型,通過參考員工的服務水平和業績水平,評選和獎勵先進人物,起到帶頭模范作用。
結語
雖然當前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市場存在產品同質化、理財風險加大、監管不足等問題,但是總的來說還是處于一個健康發展的狀態。在個人理財產品競爭方面,銀行面臨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只有做好自主創新、健全管理制度、產品多樣化和提升服務水平,才能進一步繁榮我國的理財市場,保障投資者的權利和利益,推動金融市場健康穩定的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個人外匯理財 匯率機制 初級階段
一、相關文獻回顧
外匯理財產品從誕生之日起,由于制度上的優勢,發展步伐一直快于人民幣理財業務。
國內研究主要集中在風險管理,如黃毅(2006)闡述了外匯理財產品風險管理的風險計量、操作風險、衍生交易等十大問題;顧少華、于葉陽、陳凡(2009)對世界經濟危機導致的國際經濟環境改變對外匯理財產品市場的調查研究;張曉樸(2006)對投資監管提出系統建設、交易限額等監管措施;王美瓊(2007)分析了制約產品差異化的因素,強調加強營銷與服務。
國外學者已經在銀行外匯風險度量、外匯風險規避等方面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其先進成熟的外匯風險管理理論和技術工具對我國商業銀行外匯風險管理提供了借鑒。從國外研究成果來看,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國外銀行不斷豐富套期保值等金融衍生產品,其已成為主要的匯率風險管理方式,具有更高的時效性、成本優勢和更大的靈活性。然而,國內外對銀行外匯理財產品的研究大多是注重理論的分析,采取文獻調研、實地訪談、問卷調查等多種研究方法研究的卻很少見,在所翻查文獻中很少見到。
二、外匯理財產品概述
(一)外匯理財產品的簡介
外匯是指:{1}外國貨幣。包括紙幣、鑄幣。{2}外幣支付憑證。包括票據、銀行的付款憑證、郵政儲蓄憑證等。{3}外幣有價證券。包括政府債券、公司債券、股票等。④特別提款權、歐洲貨幣單位。⑤其他外幣記值的資產。
外匯理財產品是指個人購買理財產品時的貨幣只針對自由兌換的外國貨幣,收益獲取也以外幣幣值計算。現在的外匯理財產品主要有:貨幣、大宗買賣、貴金屬(其中又有許多很小的門類)。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二)外匯理財產品的風險類型
表1 外匯理財產品的風險類型主要是以下幾種
三、調查問卷基本情況說明
國內外對銀行外匯理財產品的研究大多是注重理論的分析,采取文獻調研、實地訪談、問卷調查等多種研究方法研究的卻很少見,在所翻查文獻中很少見到,所以這次本課題從個人投資者和商業銀行兩個角度進行研究,尤其注重個人投資者對外匯理財產品的需求研究。
為了使結論更加深入客觀,本次研究專門設計了對投資者需求狀況的問卷,在北京市海淀區、朝陽區、東城區、西城區、石景山區等區域的公共場合簡單隨機抽樣,發放問卷800份,在發放及回收問卷后,將利用SPSS20統計軟件對調查問卷進行數據統計分析,以深入全面地了解投資者的需求狀況。另外,通過查閱文獻和到銀行實地考察的方式,進一步了解商業銀行對外匯理財產品的供給情況。從而揭示投資者對外匯理財產品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四、我國個人外匯理財產品的需求狀況調查結果分析
問卷發放共800份,有效回收627份,有效回收率為78.375%。對有效問卷進行統計,總結出:
第一,被調查的有效的627人中,在18~25歲之間的被調查者有209人、26~32有177人、33~40的有153人、41~50有145人、50以上92人。在這個調查中也可以看出一點就是被調查者以年輕化為主,可是在中國的財富分布中主要財富掌握在45歲以上人群手里。可是他們大多數不愿意接受調查,因為他們害怕自己的個人資料被泄露而遭致各種金融機構的各種形式的“騷擾”。這也是現在很多投資者比較厭煩的事,也是很多金融機構亟待解決的營銷方式和戰略手段,怎樣提高效率是關鍵。
第二,調查顯示在被調查的對象當中,高中/中專及以下205人、大專科382人、研究生及以上180人。從中也可以看出中國的教育水平越來越向更高的教育層次發展,調查者中大部分是大專及以上學歷的,且主要是大專及本科。
第三,根據調查顯示,雖然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手里的閑置資金也逐漸增多,可是對理財產品的了解還是很不透徹的,對于外匯理財產品更是很少,被調查對象中非常了解41人只占8%、 了解部分146人占30%、很少了解134人占28%、不了解163人卻占到了34%。在目前比較常見的理財產品中,投資者的投資偏好各有不同,在調查者中,選擇銀行理財產品188人、股票144人、基金123人、保險176人、房產66人,可是沒有投資理財產品的人占的比重還是挺大的,有267人。
第四,隨著網絡信息化的普及,投資者的許多信息都是通過網絡來了解的,大多數人了解外匯產品都是自己去網站查閱了解信息。但這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投資者的信息了解渠道是有限的,而且較為盲目,很大部分的人是根據“經驗者”的選擇而選擇。他們所能掌握的信息也不是很全面。
第五,由于大家對金融市場風險的擔憂,不愿意把自己的大部分錢投入未知的事情當中,所以被調查的757人中只有120人購買過外匯產品,僅占被調查者總數的16%。其中購買美元的最多,歐元和日元也是較多的。但是多數人還是沒有買過外匯理財產品的。此外,大多數投資者認為銀行和證券公司風險較其他的金融要小,所以證券公司和銀行是購買外匯理財產品主要的交易機構
第六,對于理財產品來說,廣大投資者認為收益和風險是他們最關心的,投資就是為了使閑置資金得到最大化利用,使它們帶來更大的利益。當然期限也是很關心的,都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最大收益,并且時間越長,要承擔的風險也就會越大。但是很多投資者認為不太懂那些理財產品是怎么設計出來的,而且也不需要理解,因為他們最關心的是自己投資后是否有收益,所以對于設計原理不太關注。時間太短利率不高,但時間太長風險有太大,所以折中之后就是能夠在足夠的時間里承擔少數的風險而達到獲取高效的利益是大多數人的追求。但是相比利率而言,投資者對風險更敏感,在兩者不能兼得的情況下,會有多數人選擇低風險型的投資方式。
圖1 問卷調查分析摘錄
綜上,我們可知外匯理財產品在北京的發展前景很廣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閑置資金的增加,怎樣讓大家把錢投資出來,是大多數的金融機構亟待解決的營銷策略問題。另外就是設計怎樣的理財產品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資者也是一大問題。因此,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外匯理財必將成為投資者以后面臨的重大問題,外匯理財產品必將成為人們所熟知、所專注的金融產品之一。
五、北京地區商業銀行外匯理財產品的供給分析
(一)被調查商業銀行外匯理財產品的基本情況
表2 被調查銀行主要外匯理財產品
(二)被調查商業銀行外匯理財產品存在的問題
1.客戶與銀行間信息不對稱。一些商業銀行在對相關產品進行宣傳時宣傳資料不全面,主要體現在沒有提供必要的風險提示和便于客戶理解的例子,只是一個簡單的列表。對于一些更復雜的產品,銀行在與客戶簽訂合同時,沒有為客戶做出明確的關于理財計劃合同相關指標的定義和計算方法的解釋。
2.專業人才異常匱乏。在全球金融自由化的形勢下,由于中國的金融市場尚不發達,但可以預計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我國的金融業務將面向海外市場,主要投資產品屬于衍生品的范疇,所以熟悉國際貿易規則的衍生品,是維護我國商業銀行的合法權益,是從事國際貿易的衍生品的關鍵。但銀行相關員工異常缺乏國際規則的衍生品交易的經驗,不能對國際慣例靈活使用,以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
3.宣傳力度不夠。金融機構對外匯理財產品宣傳力度一直停留在“雷聲大,雨點小”的狀態。在銀行營業大廳,只是把金融產品宣傳冊、宣傳紙等陳列在一個專柜里,銀行職員一般也都不會去主動介紹,客戶根本不知道有這款理財產品。另外,有些理財產品具有復雜的條款,客戶往往需要解釋才能懂,但銀行都沒有主動介紹給客戶。
4.“同質化”現象嚴重。我國商業銀行的外匯理財產品也存在“跟風”的現象,一家銀行剛剛發出新的品種,其他銀行就能立刻跟進,一時間市場就會出現很多“克隆品”,這種“同質化”現象嚴重。此外,銀行的外匯理財產品缺乏特殊的產品和個性化的項目,不能及時滿足客戶的需求。
六、針對出現各種問題的建議
(一)銀行方面
從長遠來看,我國的金融業務將面向海外市場,主要投資產品屬于衍生品的范疇,個人外匯理財將是一項極具潛力的投資項目。這一舉措與商業銀行利用金融創新實現戰略轉型和多元化經營的內在需求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拓展空間。
1.突出個人外匯理財業務對銀行轉型經營的重要性。首先,個人外匯理財業務的快速發展能夠提高手續費和傭金收入在營業收入中的占比,有助于商業銀行實現收益來源的多元化和收入結構的優化;其次,商業銀行可以通過個人外匯理財業務與客戶建立持久信任關系,成為客戶完全可信賴的金融顧問,不僅能夠極大的降低優質目標客戶的流失率,還將促進理財業務與儲蓄存款、銀行卡、電子銀行等不同業務類別交叉銷售和協同效應的實現。
2.提供特色服務,不斷創新。對商業銀行而言,目前的個人外匯理財產品市場還是一塊尚待開發的“處女地”。目前國內銀行的個人外匯理財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所以只有依靠特色的服務提高客戶的認知度和榮譽度,商業銀行應準確定位自己的目標客戶,并為他們推出合適的個人外匯理財產品,不斷更新理念,做到針對,才能在紛繁復雜的產品和激烈的同業競爭中超出。
3.健全個人外匯理財業務風險管理體系。銀監會相繼了《商業銀行并購貸款風險管理指引》、《銀行與信托公司業務合作指引》等多項政策,很多投資對象的價值將被重新發現,更多的市場品種將被發掘,所以健全個人外匯理財業務風險管理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商業銀行應根據自身業務發展戰略、風險管理方式和所開展的理財業務特點,制定具體而有針對性的內部風險管理制度和風險管理規程,建立健全理財業務風險管理體系,并將理財業務風險納入全面風險管理體系中。
(二)投資者方面
1.學會基本的理財知識,多方面了解行情。對于投資者來說,收益是他們投資的最終目標。面對變幻不定的市場環境,投資者應該慎重選擇,學會基本的理財知識,并且多方面了解行情,盡量減少信息不對稱對自己造成的損失。如: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大多數商業銀行都已經有自己的專門網站,投資者應該定期關注以了解情況。
2.豐富理財經驗,學會分散風險。豐富理財經驗,嘗試多樣化投資,學會分散風險,不要把全部“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3.避免跟風,理智投資。許多投資者并不懂得該如何去投資,都是看別人買什么就跟風,有的甚至聽信那些投機分子的投機思想,盲目投資。針對這一現象,需要投資者培養自己的理財能力,加強鑒別能力。
七、結論
該項目運用文獻調研、實地訪談、調查問卷等多種研究方法。
一是文獻調研方法,了解外匯理財產品的含義、種類、特征等。
二是實地訪談方法,通過實地走訪銀行等方法對商業銀行外匯理財產品的供給情況的了解,揭示北京地區商業銀行個人外匯理財產品還處于初級階段,并且管理機制不全面的供給現狀。
三是問卷調查方法,在街頭簡單隨機抽樣,主要調查區域是:北京市海淀區、朝陽區、東城區、西城區、石景山區等區域的公共場合。發放關于“個人外匯理財產品的需求狀況調查”的問卷800份,利用SPSS20統計軟件對調查問卷進行數據統計分析,揭示投資者對外匯理財產品并不十分了解,并且也不太愿意去了解的現狀。
通過對供需情況的調查分析,得出的建議結論是:銀行從自身入手,提高產品研發質量和產品銷售服務質量,以獲得更多的優質投資客戶。
投資者也應從自身入手,提高自身判斷能力,開拓身邊的資源,在了解行情的基礎上理智投資。
參考文獻
[1]黃毅.當前銀行機構外匯風險管理的十大問題,2006.
[2]顧少華、于葉陽、陳凡.經濟危機導致的國際經濟環境改變對外匯理財產品市場的調查研究,2009.
[3]王美瓊.制約產品差異化的因素,強調加強營銷與服務,2007.
[4]王思程.外匯理財操作策略及其應用,2009.
[5]王欣.外匯理財內涵、特點及主要方式,2009.
[6]杜淼淼,許 敏,金義旻.我國商業銀行外匯風險管理的對策研究,2009.
最后提出結論和展望。
關鍵詞:民生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營銷策略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引 言
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義
1.1.1研究背景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居民收入持續增加。但受消費物價上漲、利率水平較低等因素的影響,使得居民理財意愿迅速增加,這是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的一大契機。民生銀行的個人理財業務發展順速,對各銀行的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1.1.2研究意義
本文研究試圖以點代面,針對民生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的營銷策略進行探究,嘗試從個人理財營銷策略方面為銀行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決策依據。這對促進其個人理財產品銷售、培植新的利潤空間提供幫助,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2論文結構及主要研究內容
1.2.1論文結構
第一部分提出個人理財產品營銷策略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義。
第二部分指出國內外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相關文獻及研究綜述。
第三部分將對國內的理財產品的營銷環境和營銷現狀進行探究,并對民生銀行的理財產品營銷的動因及發展趨勢進行分析。
第四部分闡述個人理財產品的營銷現狀,分析現階段國內外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營銷的優點及不足,依據市場細分的結果,對民生銀行個人理財產品進行市場選擇和市場定位,提出民生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的營銷策略選擇。
第五部分提出結論和展望。
1.2.2主要研究內容
通過對國內外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營銷環境的分析,對民生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營銷的對象進行市場細分和市場定位,為民生銀行做出正確的決策提供必要的依據并對其個人理財產品營銷提出針對性的建議和措施。
國內外個人理財研究現狀
個人理財,是在對個人收入、資產、負債等數據進行分析整理的基礎上,根據個人對風險的偏好和承受能力,結合預定目標運用像證券、外匯、儲蓄、保險、住房投資等多種手段管理資產和負債,合理安排資金,從而在每位個人風險可以接受的范圍內實現資產增值的最大化的過程。
1.1國外研究現狀
個人理財業務最早出現于20世紀80年代的西方商業銀行,是一項風險小、附加值高、領域廣、批量多的優質業務,被國外各大金融集團視為重中之重。因此,在個人理財產品營銷方面有眾多的研究文獻,主要包括各種金融理論、如何制定個人理財計劃、理財產品創新、品牌建設、產品定價、服務提升等方面。
(一)國外經濟學家根據“有效市場假說”發展起來的各種金融理論,包括現代資產組合理論、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套利定價模型、期權定價模型等一起構成了現代金融理論的基礎,這些理論模型形成了個人理財投資策略的理論基礎。
(二)眾多學者在如何制定個人理財計劃方面做了詳細的闡述。霍爾曼和諾森布魯門介紹了多種理財工具及如何根據個人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理財工具。
1.2 國內研究現狀
中國的個人理財業務起步比較晚,但近幾年發展勢頭強勁,國內學者主要從適合本國國情的角度,對個人理財業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對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特點與發展趨勢的判斷及我國個人理財業務發展上中出現的問題做了研究。
(一)眾多學者對個人理財業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毛丹平在《個人理財,究竟意味著什么》中認為個人理財對于消費者,就是意味著:制定理財目標,了解自己的風險偏好,在專家指導下進行資產分配,選擇投資品種并不斷進行績效管理,實現個人資產最優和收益最大。
(二)更多的學者針對我國個人理財業務發展指出了其中的問題。吳雪指出我國理財業務的發展仍停留在內部產品或服務上,產品之間的差異化較小,個人理財服務也只能為客戶提供比較淺層次服務,主要表現在服務便捷、環境優雅、成本讓利等。
第二章 個人理財產品營銷的動因
2.1民生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營銷的動因
2.1.1 個人理財產品市場
市場潛力巨大。有待發掘。在北京、上海、天津、武漢的專項調查中,77%的被調查對象對理財服務感興趣,41%的被調查者需要個人理財服務,88%的客戶表示愿意接受銀行推薦的個人理財建議和方案。由此可見,個人理財業務的市場潛力巨大。
2.1.2 個人理財產品市場風險
個人業務風險小、利潤空間大。一方面直接導致各行紛紛樹立“存款立行”的原則,悉數使出渾身解數來拉存款,競爭導致負債業務的營運成本大量提高,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另一方面貨款等資產業務方面對優質客戶爭奪更加激烈,直接導致如去年各大行的貸款集中在一些壟斷性的大集團行業,風險加大的同時信貸利率卻不斷偏低,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都大大增加。
第三章 個人理財業務在國內的發展現狀
3.1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規模與趨勢
3.1.1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規模
在股份制銀行中,民生銀行雄踞榜首,并且超過工行0.21個百分點,成為各銀行中個人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最高者。統計顯示如表4-1所示。
表3-1 2012年度理財產品平均年化收益率前七名
3.1.2民生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的發展趨勢
1.從單一網點服務向立體化網絡服務轉變。
2.從大眾化服務向個性化服務轉變。
3.從同質化服務向品牌化服務轉變。
4.從單一的銀行業務平臺向綜合理財業務平臺轉變。
3.2 民生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發展現狀
民生銀行通過對市場和客戶的需求不斷的探索和洞悉,對客戶群體的不斷細分,目前已在全國建立起面向中高端客戶的“三級財富管理”體系——中銀理財、財富管理、私人銀行業務,全面覆蓋各個層級的財富管理需求。民生銀行的理財產品如表3-2所示。
表3-2 民生銀行的理財產品
第四章 民生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營銷策略
4.1 民生銀行個人理財產品市場SWOT分析
民生銀行的個人理財業務市場分析如表4-1。
表4-1 民生銀行個人理財產品市場SWOT分析
4.2 民生銀行個人理財產品市場細分
按月收入和年齡將民生銀行個人理財的客戶劃分為九大類,如圖4-2:
月收入(元)
10000以上
4000~10000
1500~400
18~3031~5051以上年齡(歲)
圖4-2 民生銀行個人理財市場劃分
通過上表可以將該市場細分為以下四種類型:(一)潛力型客戶。大多數是收入在 1500 元以下,理財價值觀多處于先享受型,他們傾向于把大部分的選擇性支出投入到當前消費上,以提升當前的生活水平。(二)關注型客戶。大多數處于月收入達到 1500-4000左右的人員。(三)戰略型客戶。處于家庭成熟期月收入多為10000以上的,是這四類客戶中收入最高的。(四)穩定型客戶。多處于家庭衰老期,月收入較高的穩定行業。
4.3民生銀行個人理財產品市場定位
以目標客戶為基礎,細分各類客戶群體的市場,由此根據民生銀行個人理財市場的細分和實際情況,選擇圖5-2陰影部分為民生銀行個人理財的市場定位,即以年齡在18~30歲之間、月收入在1500~4000元之間和年齡31~50歲之間、月收入在4000~10000元的客戶為目標客戶,重點對其營銷及維護。
4.4 民生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營銷策略選擇
4.4.1產品
(1)選擇設計符合民生銀行具體需求的理財產品。
(2)加大理財產品的開發與創新。
4.4.2渠道
(1)建立立體化網絡管理服務模式。
(2)建立個人理財業務風險管理體系。
4.4.3促銷
首先,做好對外宣傳,加大廣告投放力度,以當地電視臺、主流報紙、戶外廣告及其他地方性媒體為主開展持續報道;其次,做好行內的宣傳,讓廣大員工積極參與到營銷工作中,達到行內與行外聯動的效果。實施客戶關系管理,可以清楚地掌握每一個客戶的資料;可以準確計算出每一個客戶對銀行的貢獻度,從而實現對客戶的差異分析;可以科學地建立銀行與客戶聯系的平臺,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從而擴大與客戶的交流,改善金融服務手段,滿足客戶多元化、個性化的金融需求。
結論
隨著國內經濟的高速發展,結合民生銀行目前的發展狀況,通過SWOT分析仍有相當的優勢和機會存在。正確對待金融業特殊的發展情況,依據市場定位結果,努力進行改良,實施個人理財產品營銷的重點應放在客戶關系管理的導入上,一定能夠獲得更優的成果。面對經濟的迅猛發展,民生銀行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嶄露頭角、尋求個人理財市場的驕人業績,是本文研究的意義所在。希望通過本文的分析,能為忽視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的營銷策略提供依據,使其個人理財產品獲得好的銷售業績。
參考文獻
[1] 薛書平.關于創立商業銀行品牌的策略思考[]J.經濟師,2001,(11)
[2] 趙立航. 我國個人理財服務的歷史發展[J]. 上海經濟研究, 2007,(03) .
[3] 周漩.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營銷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碩士論文.2005.
[4] 林功實 . 個人投資理財 [M]. 北京 :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3:321-327.
[5] 魏敏,田蕾.個人理財市場細分及客戶群差異性分析[J].金融論壇.2006(10)
[6] 小雪.花旗銀行的個人金融業務〔J].現代商業銀行,2003,(8)
[7] .國有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發展的SWOT分析.商業時代,2008
[8] 王蘋.現代商業銀行營銷學〔M.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5
[9] 趙則軒. 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探討[J]. 華北金融, 2007,(05)
1.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取得巨大發展,GDP增速始終保持在8%以上,綜合國力提高的同時,個人財富也得到極大提升,個人財富的保值增值及財富配置的需求日益迫切,個人理財業務應勢而生。
個人理財在我國是一個新興領域,我國的個人理財業務尚處于起步階段。20世紀90年代,我國商業銀行率先開展了個人理財業務:1995年,招商銀行首次推出“一卡通”個人理財產品,它集本外幣、定活期存款集中管理及收付功能為一體;隨后,中國工商銀行深圳分行設立其獨立的理財部;自此以后,其它商業銀行也都相繼推出了個人理財業務。個人理財業務在我國發展時間不長,但速度卻很快,隨著個人理財市場的不斷完善以及個人財富的不斷累積,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理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更多的人加入到了個人理財的行列,這將不斷地推動我國的個人理財業務和我國個人的理財技能的發展。
2004年12月7日,央行行長周小川在《金融時報》上提出了“金融生態”的概念,此后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金融生態已經成為金融領域研討的熱點問題。從自然生態學的角度去研究金融問題,極具有創新性及啟發性,許多學者從這一視角出發,對我國經濟金融各方面進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現階段我國個人理財業務高速發展的今天,結合金融生態對其展開研究具有較強的理論與實際意義,本文基于金融生態視角,分析我國個人理財業務的現狀及問題,并對我國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提出戰略性建議。
2.金融生態基本概述
2.1 金融生態內涵
生態系統可以分為生物群落和環境兩個基本子系統,每個子系統都具有不同的功能,而且它們之間是相互依存、制約、生成和動態平衡的。基于生態系統這一基本原理,為了更形象生動地表述“金融生態”這一概念,周小川行長將金融生態系統比作“水族館”:金融機構像“魚”,自身必須健康,才能生存和自如地“游動”,所以其自身的改革是最重要的;外部的金融生態環境,就像水族館里的水草、浮游生物和氧氣等,是生物生存和茁壯成長的必備條件;另外,如同水族館中各種生物構成的生態系統需要有適當的規則來維系,金融監管對于金融體系的健康運行也是不可缺少的;最后,宏觀調控就好像是水的溫度,不能太冷,冷了有些魚會凍死,也不能太熱,否則氧氣會跑掉,生物就不能生存,還不能忽冷忽熱。這些因素有機結合,共同作用,缺一不可,否則“水族館”就會出現“生存危機”,金融體系就會出現金融風險從而引發金融危機。金融系統具有生態系統的大部分特征,結合這些特征,我們可以更為具體地分析金融生態的內涵。
金融生態是對金融的一種擬生態化的形象闡釋,金融機構作為社會經濟體系中的一員,其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實現一方面要以自身制度建設和經營水平的提升為基礎,另一方面也離不開其所處的外部環境,其中既包括宏觀的經濟大環境,也包括微觀層面的金融環境。因此,我們可以把金融生態系統理解為各種金融機構為了生存和發展,與其生存環境之間密切聯系、相互作用的動態平衡系統,這個系統由金融生態主體、金融生態環境、金融生態調節機制三個有機部分組成。結合生態學系統構成原理,我們可以整理金融生態系統的構成原理,見圖1。
2.2 金融生態特征
金融生態作為生態學在金融領域的體現,既有與自然生態學相類似的地方,也有其自身特性。因此,將金融生態應用于金融發展研究時,必須充分了解金融生態的特征。
金融生態是以信用經濟為基礎、以金融資源為運作對象、依托于一定的社會體系,在自身調節機制的作用下保持平衡,實現資金資源合理有效配置并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持和促進作用的動態系統。其具體特征如下:
(1)雙面性。金融生態是一個系統,其主要中心是金融業,金融生態表現出了內部環境(因素)和外部環境(因素)的雙面性。金融生態這個統一的系統由兩大部分組成,一部分是金融業內部環境,如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產品等;另一部分就是金融業外部環境,如政治、經濟、法律、信用環境等。這兩部分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共同組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特殊生態系統。
(2)動態關聯性。金融生態中的所有因素和外部所有因素并不是靜止不動的,如同自然生態中各個生態因子緊密關聯一樣,他們也具有十分密切的關聯性,通過資金鏈條相互作用。所以,金融生態也不是靜止的,而是一個不斷新陳代謝和逐步完善的系統,是一個動態關聯的系統。
(3)雙重機制性。金融生態具有雙重機制性,即適應性學習機制和自然選擇機制。由于各國、各區域的法律體制、經濟條件、社會特征、文化傳統等各種外部因素不同,為了適用這種不同的外部環境,其金融生態內部因素就會表現出不同的特征,這就是金融生態的適應性學習機制發揮作用的結果。同自然生態一樣,金融生態沿襲了自然選擇的傳統,金融生態也不斷的進行著優勝劣汰的自然選擇,從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動態發展著。
3.我國金融生態個人理財發展分析
3.1 我國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現狀
我國的個人理財業務首先出現在商業銀行,這是由于商業銀行在銷售網絡方面的強大優勢、在資金清算方面無法替代的作用和辦理各項中間業務的特殊權限,使其在開展個人理財業務方面有著其他金融機構無法比擬的得天獨厚的條件。而個人理財業務以其批量大、風險低、業務范圍廣、經營收入穩定等特點逐漸得到中外商業銀行青睞,并迅猛發展,其市場規模不斷擴大,2004年以來,我國理財業務每年的市場增長率達到18%;2011年上半年,理財產品發行量呈現“爆發式增長”,商業銀行共發行8497款理財產品,發行規模達8.51萬億元,已經超過2010年全年的發行規模7.05萬億元;2011年前三季度我國理財市場規模更是達到300億美元。
我國保險公司、證券、信托、基金公司在個人理財市場上也不甘落后,紛紛設立理財中心來推銷理財產品,其中,保險公司在傳統壽險、財險等保險品種的基礎上推出了以下幾種新型保險理財產品:分紅保險、投資連結保險、萬能保險,新型保險理財產品相對于傳統的保險產品來說具有相當的優勢,它在為人們提供保障的同時還較好的兼顧了收益。
3.2 我國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的需求分析
我國個人理財業務的不斷發展,市場需求越來越旺盛,我國個人理財業務的需求主要分為潛在需求和現實需求兩個方面:
第一,潛在需求方面。一方面,我國近年來持續的GDP增長促進了國民財富的增加,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帶來了我國居民金融資產總量的持續增加,進而使我國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持續增加,這為個人理財業務的不斷發展提供了最直接條件;另一方面,我國的CPI也基本保持上漲趨勢,物價的持續上漲給人們帶來通脹壓力。因此,來自于這兩方面的因素構成了我國潛在的持久而旺盛的理財需求。我們可以從下圖中看出,我國GDP及CPI在最近這些年的增長勢頭。
第二,現實需求方面。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以及城鎮居民貨幣收入的大幅增加,我國居民金融資產在總量和結構上都發生了重大變化,我國居民金融資產結構由以前的單一存款、手持現金逐步向多元化轉變,出現了現金、存款、債券、股票、外匯、保險、基金、黃金等并存的多元化新格局,但觀察目前我國居民金融資產存量不難發現,儲蓄存款仍然處于絕對優勢地位,從現金、債券、股票等的比例上可以看出我國居民的投資心理,即缺乏主動性,避險仍然是我國居民的主要投資要求。基于此,更符合居民心理的個人理財業務有了較大的市場需求。目前我國居民在理財意識、金融資產的數量上都比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3.3 我國金融生態個人理財發展存在的問題
我國個人理財的發展較之西方發達國家晚20年,居民理財意識尚屬于起步階段,加之我國金融經濟發展地不完善以及金融監管不到位等原因,難免存在一些問題,制約我國個人理財的發展,本文結合金融生態內涵,從金融生態主體、金融生態環境、金融生態調節機制等金融生態子系統對我國個人理財發展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
(1)金融生態主體方面
第一,作為我國個人理財產品的供給機構,我國金融機構,主要包括商業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等,在理財產品的種類、結構、設計上都比較接近,難以滿足不同客戶的不同需求。理財產品功能簡單,同質化嚴重,理財產品易復制的特點在各金融機構的激烈競爭中一覽無余,理財產品幾乎都是證券、外匯、基金等投資產品的組合。而個人理財的目標就是針對客戶不同的財務狀況、風險承受能力以及需求等,為客戶制定個性化、有針對性的理財規劃。而我國目前金融機構理財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不能真正滿足客戶的實際需求,難以得到客戶的認可。
第二,我國個人理財的發展較晚,作為個人理財產品的最終需求者,居民的理財觀念尚不成熟,尚處于起步階段,而且在個人理財知識方面存在一定的誤區,甚至將理財看作為是一種新型投資,同時我國金融機構缺乏復合型金融理財專業人才。近年來,我國各金融機構尤其是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技能仍以本機構業務為主,理財服務人員專業素質不高,造成了金融機構在理財宣傳、規劃、產品設計等方面的不深入,不能滿足客戶的多樣化理財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國個人理財的發展。
(2)金融生態環境方面
第一,我國金融業一直實行分業經營,即商業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政策體制。由于受到政策的限制,商業銀行不能涉足證券、保險、基金、信托領域,只能代銷基金、保險等產品。與此同時,客戶在保險公司投資的仍然是單一的保險產品,同樣受到相關政策對保險資金運用的限制,無法真正地實現客戶資金在各類理財產品上的分配與流動。這樣的分業管理,導致各金融機構不能根據客戶的實際情況為其量身打造針對性的投資組合,并幫助或客戶實施投資理財計劃,從而使得個人理財業務的功能大大降低,缺乏對目標客戶的吸引。
第二,法制不完善,金融監管滯后,風險防范問題凸顯。個人理財近幾年發展迅速,不少金融機構推出的理財產品競相給客戶以高回報承諾,不少金融機構將理財產品視為競爭資金的手段,在回報率上惡性競爭,考慮其后果。在個人理財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個人理財的監管明顯滯后,盡管《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及《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風險管理指引》等相關法律均對個人理財相關業務風險管理與防范有所規定,但個人理財相關法規還很不完善,特別是適應金融業混業發展的趨勢,綜合性的個人理財法規還幾乎是空白,這顯然不適應個人理財監管的需要。
第三,全球金融危機的發生和蔓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國個人理財的發展。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放緩,部分主要發達國家或地區經濟陷入衰退,我國作為國際經濟體系下的重要一員,也在一定程度上遭受著金融危機的影響,經濟增速有所放緩,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居民收入會有所減少,從而抑制對個人理財業務的需求。另外,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個人理財業務涉及產品和交易的多個層面,隱藏著多種形式的潛在風險,如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利率風險、道德風險等,風險的暴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居民的理財積極性。因此,個人理財無論從投入資金量,還是投入方式上都面臨著巨大的困境。
第四,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社會發展和經濟運行的“穩定器”和“安全閥”,對維護社會安定,穩定人們收入預期,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促進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只有對醫療、養老等一系列社會保障問題沒有后顧之憂時,人們才會增加自己的消費或者投資等方面的支出,但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及醫療保險制度設計上的缺陷在一定程度影響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從而抑制我國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
(3)金融生態調節機制方面
金融生態個人理財調節機制的優劣評判依據是:個人理財市場的市場機制和競爭機制的完善程度以及個人理財市場監管調節的有效程度。與國外不同,我國的市場經濟并不是純正的市場經濟,市場化程度還不夠充分,我國商業銀行因為在個人理財市場中的巨大優勢地位,使得我國個人理財市場的市場機制和競爭機制不完善。要改善生態個人理財調節機制失衡現狀就必須按市場化方向,完善個人理財自我調節機制,同時提高個人理財市場監管的有效性,增強金融監管的調節作用。
(4)我國金融生態個人理財發展戰略
通過對發達國家個人理財業務的產生與發展及其運行特點的分析,并針對目前我國金融生態個人理財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如下戰略性發展建議:
第一,加快我國金融機構業從分業經營向混業經營轉變。隨著金融管制的放松,我國金融業內部已經開始彼此向對方的業務領域滲透和擴張,比如保險資金入市,券商股票抵押貸款,非銀行金融機構進入同業拆借市場,保險公司推出的連結保險,以及商業銀行保險、基金發售,開通“銀證通”業務等等。目前,國際金融界混業經營已成趨勢,混業經營的外資銀行集銀行、證券、保險和投資銀行業務于一身,可以為客戶提供更為全面的金融服務,滿足客戶多樣化的需求,我國金融機構應從混業咨詢、混業合作的思路出發,對個人理財業務進行拓展與創新,努力實現從單一業務平臺向綜合理財業務平臺的轉變,充分做好理財“混業”經營準備,為客戶提供更具綜合性的理財服務。
第二,加快個人理財產品的創新,提供差異化的個人理財產品。個人理財產品是個人理財業務的基石,也是個人理財服務的落腳點。一方面,各金融機構應積極探索合作,推出具有吸引力的投資品種,豐富個人理財產品;另一方面,應當對客戶群進行細分,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根據客戶實際情況和需求,為客戶提供個性化的理財方案,在延伸業務的同時增長了對同一客戶的服務周期。
第三,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完善外部監管機制。我國與個人理財業務的相配套的法律法規顯得較為薄弱,如何完善個人理財業務的相關法律規定、填補其存在的法律空白是金融機構開展個人理財業務的基本前提。我們應進一步明確市場準入、理財資金投向的合法合規、風險提示、客戶知情權保護、金融機構與客戶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等問題,解決個人理財業務(下轉第195頁)(上接第192頁)法律關系的定位問題,為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提供相關的法律依據。同時,為了給個人理財業務的順利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我們必須加強行業監管力度。進一步加大三大監管機構的合作力度,引導各類金融機構提高個人理財業務的風險管理意識和管理水平,同時根據新業務發展和監管的特點,進一步完善新業務監管體制。只有較為健全的法律法規和完善的監管機制,才能促使我國個人理財業務的健康發展,進一步擴寬各類金融機構理財產品與服務的供給,有效解決相關規章制度缺乏的問題,滿足我國居民日益增加的多樣化理財需求。
第四,培養復合型專業理財人員,提高專業修養,同時更新客戶理財意識,拓展理財市場。居民希望理財服務人員既熟悉銀行業務又精通證券、保險等金融業務的專家,為自己提供全方位、全過程和一站式的綜合理財服務,復合型的專業理財人員是我國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個人理財資格認證制度應把綜合個人理財策劃、投資策劃、保險策劃與風險管理、員工福利與退休計劃,個人稅務策劃和遺產策劃及事業繼承等作為培訓和考核從業人員的標準,提高他們的專業修養。在此基礎上,加大對居民的宣傳力度,同時建立相關個人信用體系,讓更多的人放心將錢交由理財機構管理。
4.總結
發展個人理財業務不論是對個人,還是金融機構來說都具有重大意義。從金融生態角度來看,我國個人理財業務存在一定的問題,如何在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主體地位的背景以及不完善的市場機制下,思考并解決這些問題,對個人理財業務更加健康發展至關重要,本文從監管、產品、法規及專業素質等四個方面對完善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提出自己的建議,以此促進我國個人理財業務在金融生態系統下充滿活力地發展。
參考文獻
[1]周小川.完善法律環境,打造金融生態[N].金融時報,2004-12-07.
[2]周小川.獨家專訪:周小川談“金融生態”[N].人民日報,2005-03-28.
[3]徐諾金.論我國的金融生態問題[J].金融研究,2005(2):35-45.
[4]林永軍.金融生態建設:一個基于系統論的分析[J].金融研究,2005,4.
[5]閆濤,劉靜芳.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現狀分析[J].經濟師,2008,2.
[6]閔靜.淺析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J].金融經濟,2008,6.
[7]馬榮鏢.淺談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現狀與對策[J].金融管理,2008,6.
[8]許棣.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探析[J].廣西金融研究,2008,8.
[9]王芊.我國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現狀及思考[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9,2.
[10]李誠丁.淺談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J].西南金融,2009,4.
[11]劉偉.個人理財[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