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30 16:38:2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健康教育作業設計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關鍵詞: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為了更好的分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將在簡要了解心理健康教育概念和功能的基礎上,結合小學生生理及心理上的特點來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或途徑。
1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1.1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以不同年齡階段中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為核心,以相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為指導,以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的一種教育活動,是學生教育的關鍵環節之一[1]。
1.2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1)從學生角度來講,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幫助學生形成健全人格、減輕學業負擔、提高學生適應能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素質全面發展的功能;(2)從學校角度來講,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推動教育目標實現、減輕教學壓力、促進教育創新,從而推進學校素質教育全面實施的功能[2]。(3)從社會角度來講,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培養全面素質人才、減輕社會負擔、提高國民整體素質等長遠意義。
2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分析
小學語文教學是學生接受正式義務教育的第一所學校,也可以說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啟蒙場所。而小學語文閱讀作為重點的教學內容,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展開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為了更好運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這樣平臺,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探索。
2.1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為長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打好基礎:
課堂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主要場所,同時也是積極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平臺,因此,需要從課堂氛圍的營造著手,推進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首先,教師要發揮引導作用,以身作則。在日常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時刻保持積極樂觀、平等待人的形象,與學生建立友好的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比如,在每一節課開始前與學生微笑著打招呼,與學生一起分享課后活動中發生的小故事,以親切的口吻來了解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對上一節學習內容的掌握情況,在輕松的聊天式對話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生活動態和心理動態;在教學過程中要細心觀察,耐心解答學生的問題,同時提出自己的“疑問”,尋求學生的幫助,在這種互動交流中完成教學的任務;在每一節課結束后,向學生進行“同學們要記得按時完成作業哦”、“下節課見”等溫馨提示,等等。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放松心情,快樂學習,不斷進步。其次,教師也可以帶領同學們一起動手,打造和諧教室。通過兒童文學板報布置、學生優秀作文張貼等方式來營造適合教學和學習的室內氛圍,使同學們在環境和教師榜樣的影響下不斷端正學習的態度、逐漸愛上語文,在良好的課堂氛圍中得到身心的全面發展。
2.2合理的運用語文課本,為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提供素材:
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著上百篇各種題材的課文。有表達感恩情懷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有表達鄉情的《回鄉偶書》,有表達助人為樂精神的《“紅領巾”真好》,有表達實踐出真知的《酸的和甜的》,有表達相互尊重禮節的《陶罐與鐵罐》,有表達誠實守信重要性的《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等。這些課文大多蘊含著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做人的道理,都具有著顯著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征。因此,教師要充分運用教材中的課文進行語文閱讀教學,可以讓學生在課文閱讀和語句理解的過程中受到文中積極思想的熏陶,并配合教師的正向引導,從而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滲透。
2.3適當的布置閱讀作業,為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擴展空間:
閱讀作業布置作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不僅能夠讓學生有更多接觸閱讀的時間,還有利于小學生課后語文作業結構得到合理的調整。而要更好的在小學語文閱讀作業布置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就需要語文教師對作業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比如,教師可以對每一次的閱讀作業進行適度的范圍約束,比如,教師可以這樣布置閱讀作業:“請同學們回家后選擇一則你最喜歡的關于‘勇敢’的小故事,并能夠正確的讀出來,在下一節語文課開始的時候跟同學們和老師一起分享”,這樣的作業形式不僅能夠減輕學生的作業壓力,而且“選擇自己喜歡的”要求也體現了教師對學生自主性的尊重,“分享”的作業檢查方式也更加靈活,有利于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課上教學、課下自主學習的語文閱讀教學為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2.4靈活的進行閱讀評價,為學生主動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平臺: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成果往往要通過一些隨堂測驗、階段性考試來獲得。這就需要教師在進行閱讀學習成果評價時掌握好分寸,一方面,對于表現優秀的學生要給予適度的贊美和表揚,另一方面,對于表現欠佳的同學給予建議和鼓勵。此外,還可以通過閱讀教學故事分享過程中的“好人好事”進行整理,進行階段性的“榮譽榜”評比,讓學生能夠在享受激勵的同時,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人公。
3總結
綜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教育工作,充分運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平臺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對于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的和諧與全面發展具有著重要的作用。
作者:陳敏 單位:四川省內江市市中區全安鎮中心小學校
參考文獻
要營造師生平等和諧的情感氛圍,最主要的是教師對學生的愛心。在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關系是民主平等、共同參與、互相合作的師生關系。教育是愛的事業,愛是教育的靈魂。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就在于愛護孩子。”在課堂上,學校規定,教師要做到態度和藹親切;對學生闡述的觀點和問題,教師要認真傾聽;在解答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時要采用商量的口吻。如教師說:這個問題,我請同學們談談個人的看法,聽聽他們講的是否有道理?在課堂上師生要用禮貌用語,學生回答對了教師要給予一些激勵性的評價。這樣既尊重了學生的意見,同時也拉近教師和學生情感上的距離,促進他們積極探索。此外,教師還要在平時多與學生接觸,多與學生家長接觸,要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做學生的知心朋友。這種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才有利于形成教學相長。我們要實現新課程改革的四要素“理解、溝通、主體參與、互動”。只有這樣才能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奠定學生心理安全的基礎。
二、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師應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協作精神,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使學生樹立自信心;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敢于質疑,勇于創新等。我在教學中常常用作業設計的多樣性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習慣,促進其聽、說、讀、寫技能和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實踐證明,設計多樣性作業時要防止題量過多和題型繁雜的傾向。作業題一定要精選精編,合理控制作業量,讓學生通過完成作業達到鞏固和運用所學知識的目的。“教學有法無定法,貴在得法。”我經常布置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自主性強的作業。根據不同能力的學生,我可以設計不同的作業來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樹立責任感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常常會發現,學生在自己剛剛帶上或剛開學的時候,學習積極性往往都很高。可是,一段時間后,學生的學習熱情慢慢減退。探究其中的原因,我們不難發現,是由于學生出于對新老師的好奇心和自我表現的意識,同時由于學生缺乏堅強的意志。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培養學生的堅強意志力和克服困難的勇氣。教師要教育學生正確面對在學習中的困難和挫折,緊緊結合學科特點和心理規律的要求,有目的、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還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會科學合理地利用時間。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個體心理特點,加強指導,做到因材施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為學生提供思考、發問的機會,鼓勵學生大膽地質疑問難,積極思考、解決問題。
四、在活動中滲透心理教育
1.與少先隊活動相結合。少先隊活動可采取自下而上的“自主式”組織形式,讓學生自己設計活動內容、研究活動方式、組織活動過程。教師只是提出活動目的從旁協助和指導。如“今天我當家”“小小環保員”“野炊”“參觀”等活動中融入了磨煉意志、提高挫折耐受力、培養自立和合作精神等內容。
2.與日常活動相結合。如在班里實行“班主任助理”輪換制度,讓學生輪流值日管理班里的日常工作,要求他們大膽負責,每周向全班總結工作,能增強他們的集體意識和責任感。再如故事會、演講會,書畫、手工操作、小發明等,每個同學都有展示其個性與特長的機會,使學生從中獲得自信心和成功感。
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的訓練與培養,除了以上幾個方面的有意教育這一途徑外,還有無意影響這一途徑。如教師的言談舉止、待人接物、學校的環境等,任何一個細微的環節都可能對學生的心理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教師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優化教育環境,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質的人才。因此,新課程改革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提供了展示和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廣闊舞臺。我們只有抓住教育教學活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這個關鍵的思路,才能在學科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健康意識、心理素質,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其中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化解學習心理困擾,調節和優化學習心理狀態。愿所有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能關注新課程,走進新課程,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技巧、方法完全融入新課程。
參考文獻:
1. 研究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4年1月至2014年7月期間某企業230位在職員工危害接觸人員和特種作業人員為研究對象。年齡在21-52歲之間,平均年齡25.6歲。其中,男性員工170例,女性患者60例。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員工為41人,具有中專的員工為98人,具有高中學歷的員工為58人,具有初中學歷的員工為33人。工齡在3-30年之間,平均工齡為15.3年。
1.2. 研究方法
健康教育包括以下幾點內容:發放職業病防治宣傳資料、設置職業病防治宣傳欄、由職業衛生技術服務人員進行集中授課等。組織相關專業人員設計調查問卷表,滿分為100分。對所有受教育員工在受教育前后分別進行問卷填寫,由負責人統一發放、收回。
1.3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的所有數據采用SPPS19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處理,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 檢驗,以P
2. 結果
2.1 健康教育前后平均測試成績結果
230位在職員工在健康教育前,測試平均分為59.11±12.66;健康教育后,測試平均分為81.16±10.11。健康教育后,員工對職業病危害防控知識的掌握情況要明顯的好于對照組。
2.2 健康教育前后《職業病防治法》認知結果
關鍵詞:中學教學;心理健康;培養自信;增強能力;課外輔導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5-0132-01
1.在備課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點
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備知識點,備普通的教學環節,還要圍繞學生,圍繞多元化的課堂教學效果我應該怎樣做,學生應該怎樣學,以學生會有什么樣的問題,什么樣的反應,學生需要什么等為中心,來設計教案,同時聯系學生現在的水平和學習能力,挖掘出各種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點、切入點。那么如何挖掘數學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點呢?心理健康教育其實是蘊涵在生活中的教育,它與生活的方方面面緊密相關。因此,只要教師充分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帶著新的眼光和思路認真研讀教材,并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和出現的心理問題,便可從數學教學中挖掘出有價值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如我在教學工作總量、時間和效率的關系時,選用了學生自己每天做作業的總量、時間、效率的計算實例,可加入對不同人一天工作總量、時間、效率的計算,從而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改變做事拖拉的心理健康教育。
2.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它是一種可貴的心理狀態,它能將人的潛能充分調動起來,可讓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并達到最佳狀態。
自信源于關愛和信任。對缺乏自信心的學生,我注意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是一個生動活潑的個體,學習是成長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人格個性的完善也是我們成長的重要內容。因此評價自己要從多個方面進行,盡量發掘自身優勢,看到自己長處,從而提高對人生的積極態度。
2.1 分層設計練習,滿足不同層次的需要。在練習設計中,我根據每個學生思維的不同水平和跳躍能力,設計不同程度的作業要求,盡量使各層次的學生能解答其中的某些問題。讓學生嘗到成功的喜悅。讓學生在民主、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里,產生一種自覺、積極、進取的健康心態,在獲得知識的同時獲得滿足感,讓他們在實踐中不斷地進步。
2.2 放大學生的優點。在給學生批改作業時,不要看到答案不對就打“X”,要注意其思維障礙,耐心引導他們自己發現學習上的錯誤,自己糾正錯誤。數學作業也可以采用多次評價的方式,學生訂正之后再給予好的評價。我盡量找出學生平時學習中的進步,哪怕是細小的進步,也要鼓勵和肯定。因為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歡樂,便會激起追求無休止的成功的力量和信心。
2.3 引導學生進行多方對比。平時引導好的學生多進行橫向對比,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認識到本班或是本年級比自己強的同學有很多;引導后進生多進行縱向對比,將自己的現在和過去對比,進步了沒有?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還不夠?哪些地方還可以做得更好?這樣讓不同程度的學生真正了解自己,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3.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增強學生的毅力
學習的過程是一個艱苦的腦力勞動過程。課堂上的質疑問難、看書自學,認真、獨立、及時完成作業等都必須具有頑強的意志才能持之以恒。教學中,當學生學習遇到困難時,教師應積極啟發誘導,通過學生自身的努力,獨立探索克服困難的方法和途徑。教師應改進教學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為主體,以人為本,給學生提供獨立活動克服困難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堅韌性和頑強的毅力。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通過概念的引入、定理的論證、習題的解答等各個環節,培養學生長期反復思考同一問題的意志品質以及獨立思考精神的培養等。同時我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質疑問難的勇氣,教學內容中,學生會說、會做的,盡量放手讓學生自己說、自己做,雖然其中難免會遇到失敗,但只要有持之以恒的決心和克服困難的毅力都是可嘉的。一定數量和一定強度的問題能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對挫折的耐受力和克服困難的毅力。
4.在教學活動中利用多種的教學形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積極的課堂心理氛圍對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首先,要善于建立同學間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共同進步的氛圍。課堂上,我是學生的指導者,與學生平等相待,做學生的朋友,而不應該高高在上。此外,我還要處理好與家長的關系。因為我與家長的關系緊張,將影響到我對學生的態度,同時也將影響到學生看待我的眼光。
在課堂教學中,我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組織方式,積極創造條件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適當增加提問和演板的次數。許多學生自卑、膽小、耐挫力差、害怕回答問題,我就讓此類學生多回答問題,在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的同時,逐步訓練他們的自信心、耐挫力,促進其個性的健康發展。
4.1 多開展小組討論活動。在小組討論中,學生沒有恐懼心理,可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暢所欲言,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同時也訓練了學生處理好人際關系的能力,克服了自我封閉的心理毛病。
4.2 讓學生自主充分地活動。在講授新課之前,我先讓學生預習、提問。然后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作針對性的講解。這樣不僅節約了講授的時間,同時也充分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了積極思考的習慣。
中小學教育作為培養人才的搖籃,要求學生在具備良好思想道德素質、身體素質及文化素質的基礎上,還要有著良好的心理素質。中小學結合教學目標,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保持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提高學生的心理調節能力,有效培養學生的個性心理品質,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義務教育階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
義務教育階段心理健康課程受到各種因素影響,還存在諸多問題。筆者發現,在編寫與品德相關的教材時,編寫者在心理健康強調“正確價值引導”還是“價值中立”上存在分歧。這個問題在課程實施中也同樣存在。如現階段學生普遍覺得“中性美”很前衛,但這種前衛極易造成學生對性別的模糊與認知錯誤,教師與家長都十分擔心。學生將那些中性美的人作為偶像,會不會影響自身的性格?中性化現象可以說是社會進步的產物,但隨之而來的性別模糊問題也需要解決。此時,應該進行價值中立還是價值引導呢?像這類問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還有很多,根本原因在于心理健康教育特點與傳統德育存在很多差別。
二、義務教育階段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教育相融合的難點
(一)教學目標的差異
心理健康教育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個性健康與潛能發揮,德育教育則是通過實施規范化的教育與影響,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與道德取向,強調培養學生社會角色意識與履行社會責任的能力。例如,在《狼來了》這則寓言故事中,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不要采用低級方式派遣無聊,德育教育則強調學生要誠信。從這里可以看出,兩者教學目標存在較大差別。
(二)教學理念的差異
心理健康教育通常評價學生心理狀態、未來發展等,堅守“價值中立”的基本立場,不判斷學生品行,通過教育讓學生合理判斷價值;德育教育則有鮮明的價值導向,依據核心價值觀評價與引導學生行為與品德,批評與否定錯誤品行,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價值觀體系。心理健康課程發揮德育功能的首要問題就是如何處理價值導向。
(三)教學方法的差異
心理健康教育側重傾聽、理解,促使學生主動接受,德育也是作用于人的精神活動與行為,遵循人的心理行為發展規律,兩者存在相似點。但德育強調給學生傳遞社會價值觀,存在一定的強制性,通過考試、練習等方式鞏固學習內容,方法簡單粗暴,容易產生反效果,不能解決學生品德問題。
三、義務教育階段心理健康課程中的德育功能實現途徑
(一)使教材設計生活化
義務教育階段是青少年成長的關鍵時期,也是其形成是非觀、道德觀及善惡觀的重要期。現代社會誘惑眾多,青少年的道德滲透主要依賴于心理健康課與生活實踐的結合。心理教材編寫中結合實際生活,表現出更多的生活氣息與場景,可以著眼于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選取定性實例作為教學內容,比如青春期煩惱、如何排解學習壓力等。這些有著代表性的問題可以引起學生廣泛關注,激發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學會自我思考,從而強化德育效果。
(二)布置適合實踐的作業
心理健康課程很多時候不能實現德育目標,主要原因就是教師沒有布置合適的作業。與語文、數學等課程作業不同,教師應該關注行動力作業。學生承受著巨大壓力,心情煩躁、倦怠,缺少體驗生活的美感,可以以此為出發點構建作業。比如,“抓住身邊的美”,鼓勵學生拍攝一些反應生活美的照片,通過這些培養學生的美感,啟發學生積極生活的態度,使其體會到人性的真善美,從而強化德育教學效果。
(三)優化教學組織的形式
憑借單一課堂模式是不可能實現德育功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目標是讓學生主動接納與吸收相關知識。教師可以在課外開展多種心理健康教學組織形式,引導學生實現德育功能。常見的教學組織形式有主題班會、電影賞析、心理話劇等。可以通過心理電影展播的方式傳遞正能量,使中小學生通過影片情節感受健康心態的重要性,激發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總之,義務教育階段心理健康課程發揮其德育功能,可以幫助學生保持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還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與人生觀,培養出具有綜合素質的新時代人才。本文中筆者以義務教育階段心理健康課程現狀為切入點,探討如何發揮課程的德育功能,為高校輸送全方位、高素質的新時代人才奠定了基礎。
作者:王建斌 單位:平川區樂雅學校
參考文獻:
學生的心理是在活動中發生發展的。教師要精心設計每一堂學科課程的教學,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整個教學活動過程,盡可能使每個學生有展現自我的機會,使他們的心理素質通過參與教學活動過程得到訓練與提高。如教學《我不能失信》這篇課文時,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同學們,在上周六的早上,我和好朋友小A約好了要去逛街的,當我準備出門時,電話鈴響了,原來是我媽媽,她說等一下想來我家玩,她已經好久沒見我了。這時的我可犯愁了,怎么辦呢?同學們,請你們幫我想一想我該怎么辦呢?”接著我讓同學談自己真實的心理感受與想法,他們有的說該去和朋友逛街,有的說該推掉那位朋友的約會。接著我就引入了課題。在此基礎上引入課文的學習,激發學習興趣,同時也引導學生探討課文主人公是如何處理類似問題的,為課堂中進一步進行有關心理健康的教育打下了基礎。學習課文結束時,我再讓學生說說在學習開始時我遇到的那個難題最正確的做法是什么。這時,他們都異口同聲地說:“去逛街,叫媽媽下次再來!”
二、揣摩人物心理活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注意挖掘教材中蘊含著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在教學《學習拾穗》這一課時,文中“麥香混合在塵霧中,彌散在田野上,遠處堆起了金黃色的麥垛,一片豐收的景象。”這收獲的季節屬于拾穗者嗎?欣賞了畫面,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作者也對這三位婦女拾穗時的情景,對人物的動作、神態進行了描寫、刻畫。在討論中,讓學生體驗、感受生活的艱辛,使同學們認識到中間的婦女承擔著生活重擔,右邊的婦女腰落下毛病,左邊的婦女,她的艱苦生活才剛開始。從中我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法國十七世紀農民生活的貧窮和艱苦。同時在課堂活動中,引導學生重點理解對人物的神態、動作的描寫,這樣既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又使學生在討論中受到教育,使學生的身心健康都得到發展。
三、以作文為渲泄,讓學生保持陽光心境
心理健康的人也有各種消極的心理體驗,此時,人總有一吐為快的欲望。小學生的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較差,情緒很不穩定,容易激動和爆發,遇到高興的事就喜形于色、連蹦帶跳,碰到困難和挫折就垂頭喪氣,甚至哭泣。為了能讓學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讓他們把自己的心事傾訴出來。老師、家長、同學都可以是傾訴的對象。然而這些人不一定會那么及時地、隨時隨地地傾聽。從而,作文本便成了學生最忠實的聽眾。在作文教學中,我經常會設計一些便于學生表達內心情感活動的作文題目,例如《老師,我想對您說》、《媽媽,您聽我說》、《今天我真高興》等,鼓勵學生要在作文中講真話、表真情;還可以鼓勵學生多寫日記,隨時記錄下自己的真實感受,在受到不良情緒影響和干擾時,及時地在日記中渲泄出來,從而擺脫消極的心理體驗。同時,這些文章也有利于教師及時把握學生的心理動態,適時進行疏導、教育。
四、作業設計中考慮心理教育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以心理學、教育學和衛生學等學科理論為依據,研究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有關的各種問題的一門應用性學科。教育部2011年下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明確提出:高校應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據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建立或完善相應的課程體系。學校應開設必修課或必選課,給予相應學分,保證學生在校期間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課程教育。
蚌埠學院是一所省屬以工為主地方應用型普通本科高校,截至2017年9月,共開設了47個本科專業,其中工科專業25個,占53.2%。2013年9月面向普通本科全部專業一年級學生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學科性質為公共必修課程。
二 研究設計
本研究以蚌埠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科專業負責人、任課教師和開設此課程的2016級本科生為研究對象。2016年蚌埠學院共招收普通本科學生2906人,其中理工類2325人、文史類361人、藝術類220人。本研究主要采用訪談法和問卷調查法,分別從任課教師、學生的角度了解課程的教學實施情況。
(一)訪談的組織和實施
訪談對象包括教師和學生。其中教師包括專業負責人、承擔“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5名一線教師,了解不同教師在課程內容、教學模式和方法上的教學現狀,以及對教學效果和教學開展情況的看法;學生主要包括2016級水利水電、機制(對口)、環境設計、電子信息工程、工業設計、制藥工程、數字媒體藝術、安全工程等8個專業的部分同學。
(二)問卷調查的組織和實施
編制了《蚌埠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現狀調查問卷》,于2017年6月課程最后一次課,對2016級水利水電、機制(對口)、環境設計、電子信息工程、工業設計、制藥工程、數字媒體藝術、安全工程等8個專業401名大一新生實施測量。
三 教學現狀
(一)教學目標
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關于教學目標的相關規定,結合蚌埠學院的實際情況,從知識、技能、自我認知三個層面確定課程目標。
1 知識層面
明確心理健康的標準及意義,了解大學階段心理發展特征及可能出現的異常表現,掌握自我調適的基礎理論知識。
2 技能層面
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調適技能及心理發展技能。如學習發展技能、環境適應技能等。
3 自我認知層面
能夠對自己的身體條件、心理狀況、行為能力等進行客觀評價,正確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在遇到心理問題時能夠進行自我調適,探索適合自己的學習、生活狀態。
(二)師資情況
承擔“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工作的主要有名位教師,其中專職教師4名、兼職教師1名。師資情況如表2所示(2017年6月統計數據)。從性別上看,以女性為主;從年齡層次上看,30-40歲教師有3名,以中青年教師為主,教師年齡結構合理;從學歷、職稱層次上看,本科生2名,研究生3名,其中2名本科生職稱均為副教授,3名研究生中2名講師1名助教;從課程發展建設的角度來看,教師職稱分布比較合理;從教齡上看,3名教師教齡超過10年,其中1名超過30年;從總體上看,本課程的授課教師教齡較長、教學經驗豐富。
(三)課時安排
根據蚌埠學院2014年修訂的本科教學大綱規定,本課程共28課時,包括“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下)”,教學時間分別為一年級第一學期和第二學期,每學期14課時。
從課程實際開設時間來看:本課程從2013年9月首次開設,至今為止,只有 2013~2014學年度、2014~2015學年度嚴格按照教學大綱規定分兩學期開展教學;2015~2016學年度、2016~2017學年度由于階梯教室不夠用等原因,均為第二學期集中教學,2017~2018學年度截至目前尚未開課。
(四)課程內容
教學內容(如表2所示)包括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大學新生的生活適應、自我意識與大學生心理健康、大學生的情緒管理、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大學生的戀愛心理、大學生的生涯規劃8個部分。主要涵蓋三大類,一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理論;二是大學生自身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的關系;三是大學生常見適應性與發展性心理問題的調適。
(五)課堂規模與教學模式
本課程采用的是大班授課,人數為200人左右,班額較大。通過教師訪談得知,現有的教學模式主要是講授式,即以教師講授為主,輔以少量的教學互動的教學模式,屬于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模式,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采用的主要教學模式。教學互動主要包括配合相關教學內容的案例分析、心理故事短片和心理測試。
(六)教學考核
本課程教學考核類型為考查,采用理論考核的方式進行考核。理論考核包括期末考查(開卷筆試)與平時成績。最終成績以五級制計分,成績的構成為平時成績占30%、期末考查成績占70%。平時成績由任課教師根據學生課堂表現給出。期末考查由任課教師自行出試題。根據?L談得知,期末考查主要包括課程論文和試卷答題兩種形式。
四 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對課程的重視度不夠高
2011年,教育部分別下發了《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和《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兩個重要文件。由此可見,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現有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沒有受到學校和學生應有的重視。具體表現為以下方面。
1 學校方面
從總課時量來看,少于《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關于課程課時的相關規定。《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明確提出:主干教育課程作為公共必修課設置2個學分,32~36學時。
從課程實際開設時間來看,由于第一學期需要使用階梯教室的課程較多,所以隨意變更課程教學時間,并未按照教學大綱規定開課。教學時間的變更對教學內容的適宜性和教學效果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2 學生方面
在知識的構建過程中,學生是主體,學生學習積極性是確保教學效果的重要條件。通過與任課教師的訪談發現,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動機水平整體偏低,自覺到課率不高、課堂氣氛沉悶。課堂上存在各種問題行為,具體表現為:說話、玩手機、聽音樂、做其他課程作業、吃零食、發呆、睡覺等。
在對學生的調查中發現(表3所示),55.9%的學生認為本課程沒有和非常沒有必要開設。由此可見,學生對課程較為排斥、不重視。
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調查結果顯示(表4所示),出現超過三次的問題行為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玩手機、做其他課程作業和說話,其中玩手機的占86.5%、做其他課程作業的占52.1%。
進一步的學生訪談發現,學生不重視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認為自己是理工科的學生,掌握專業知識技能是第一位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就是浪費時間;二是,理工科課程多、作業多,學業負擔較重,與其把時間浪費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上,還不如抓緊寫作業;三是,自己心理很健康,所以沒有必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如果有需要了解的問題直接上網搜索答案即可;四是,考查課開卷考試,可以直接上網搜索答案,不需要太過于重視。
(二)教學內容時效性不夠強
教學內容是為人的,是幫助主體認識和解決各種實際問題和促進心理發展的客體條件和工具,應適應和滿足主體的需要。伴隨著互聯網“寬帶中國”戰略的實施,信息多元化、快速傳遞使得大學生們獲取信息的手段更加便捷、內容更加豐富。學生可以第一時間通過網絡了解典型案例,降低了其在教學過程中的時效性。同時,社會快速發展,大學生的心理需求隨之發展變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內容相對穩定,無法適應學生對課程的實際需求。在調查中發現,67.1%的同學認為教學內容具有滯后性,太過于傳統和籠統,指導性不強。
此外,教學時間的調整也降低了教學內容的時效性。如“大學新生的生活適應”,按照課程原有時間安排,這一內容授課時間為大一第一學期第四周,此時學生正處于大學生活適應磨合期,教學內容對學生適應大學生活具有指導意義。但是,這一內容授課時間變更為第二學期,學生已經基本適應了大學生活,教學內容基本無效。
(三)班額過大,教學模式單一
教學內容是靜態的,只有通過合理的教學模式,才能使其變得鮮活。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模式的選擇尤為重要。
講授式教學模式以知識傳遞為主,可以達到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和傳授心理健康調節方法的作用,即能夠實現知識層面的教學目標。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很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無法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因而無法實現技能目標和自我認知目標。
通過教師訪談發現,教師們對于講授式教學模式的弊端有清晰的認識。教學過程中,會盡可能通過廣泛搜集案例,尤其是大學生身邊的案例,將基礎理論知識和生動的生活實例相結合,引導學生進行分析,以提高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學生雖然喜歡案例,卻僅限于聽故事,不能認真剖析案例和反思,課后容易遺忘,很難在自己遇到相應的實際問題時加以運用。
有效的師生互動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們努力嘗試使用多元互動的教學模式,如:教師講授、團體輔導、案例分析、自由表達、角色扮演、音樂欣賞相結合的模式。這種模式相比講授式可以增加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更好地實現技能和自我認知層面的目標。但是,由于班級人數眾多、工科學生上課氛圍相對沉悶、學生配合度不高等原因,使得教師無法完全把控課堂、限制了師生之間的互動,使得新的教?W模式無法順利實施。
高中生人生規劃教育是針對處于成長和探索階段的高中學生的生涯發展而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就其本質而言,它關注學生內在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過程,關注學生畢生發展的過程以及生活中各種角色的統合。這與心理健康教育所追求的一種生活適應良好的狀態的目標相吻合。心理健康作為一種相對穩定的心理狀態,是學生進行適宜人生規劃的基礎和保證。學生在接受人生規劃教育的過程中實現著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繼而影響著人生規劃的整個過程,兩者在學生身上相互整合、相互依存、相互促進。針對目前我國中小學生學業負擔沉重、各種科目爭相擠占課時的實際,筆者認為,應當將人生規劃教育納入到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構建一套與人生規劃相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也可以稱之為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的人生規劃教育課程,實現人生規劃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整合。
其實,不少教育專家對人生規劃教育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融合已經進行了較深入的理論分析,但很少有學者和學校從實踐層面提供策略和經驗的總結。我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在心理健康教育與人生規劃教育的整合方面進行了實踐探索。
二、人生規劃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實踐策略
1.基于心理測量的自我認識
全面正確地了解自我、了解社會,認識到自己將要扮演的各種人生角色以及相應的責任和所需付出的努力,將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態度和職業觀,從而科學規劃設計自己未來的人生,從實際出發正確選擇生活道路;也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學習成為一種自覺的生涯準備。
這里說的自我認識不是簡單的反思式直覺,而是基于心理測量的系統認知,其基本途徑有心理量表測評和問卷調查。
(1)心理測評
利用科學的心理測試問卷了解個人職業興趣傾向和個性特征,是幫助學生深入了解自我、科學選擇未來發展方向的有力支撐。我校于09年在學校計算機中心安裝一套《學校心理測評系統》,組織三個年級學生作了《職業興趣調查問卷》、《霍蘭德職業傾向測試》、《卡特爾十六種個性測試》、《艾森克人格測試》,為學生科學規劃人生提供有力支持。過去,學生很少從人生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學習。活動開展以來,深受學生歡迎,他們的感受也很深。
一位成長班學生利用測試結果結合自身條件科學合理地為自己作人生規劃:
我的物理性質(心理測量結果):
職業興趣調查問卷,最感興趣的職業依次為:
①記錄及一般書記工作;②服務業:公共服務;③音樂性;④文書銷售:技術工作。
自我分析小結:性格外向,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認真負責不隨波逐流的作風是我的優勢,但做事似乎總是馬虎了點。學習成績被工作業績所掩蓋不知是喜是憂?
職業定位:心理咨詢師
(2)問卷調查
為了更及時有效地把握學生對人生規劃的心理動態,了解他們的真實需要,并根據實際設計有針對性的活動和輔導,我們設計了《學生人生規劃調查問卷》,對我校學生的人生規劃現狀進行調查,從職業發展規劃、學業發展規劃和身心生活規劃三大方面開展。
調查結果表明:我校高中生普遍對自己的將來較為茫然,部分學生在面臨人生重要選擇的時候,認識不足,準備不足,且人生規劃教育的需求較為強烈:在學業規劃上,規劃愿望較強,但行動力弱,高三年級學生明顯高于高一年級學生,而在各個年級中,特色班明顯高于普通班學生;在心理健康、時間規劃和社會實踐方面均有待增強,且普通班學生明顯強于特色班與重點班學生,高三年級明顯強于高一年級學生。
2.基于心理輔導的教育引導
(1)人生規劃課程中的教育引導
將心理健康課程教學融入普通高中人生規劃教育,不僅能提高普通高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激發其學習動力,更能幫助他們適應未來環境,實現自我價值和人生目標,與此同時也豐富著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方法和途徑。
心理教師根據人生規劃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本質的契合點,將人生規劃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并研究課程的實施。設定以自我追尋、體察環境、目標引領、生命展現為課程設計理念,以回答“我是誰”,“我到哪里去”,“我怎樣達到那里”為主要目標,圍繞主要目標分別設計課程的主要內容。建構學生完整人格,以有效適應社會,最終實現其自我價值,展現生命光彩。
人生規劃教育的設計應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設計不同的課程和活動方案。如高一年級,應注重學校適應、學習輔導、休閑輔導和生涯探索;高二年級,應注重情緒輔導、人際關系輔導、職業規劃輔導等;高三年級,應注重考前輔導、志愿填報輔導和求職輔導。這樣,根據不同年級學生面臨的任務和心理發展特點,以人生規劃為核心,輔以情緒、人際、學習等方面的輔導,促進學生整體生涯的發展與成長。
我們首先依據高中生發展的心理特點,給他們相應的指引,同時需要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自己去學會探索、學會規劃、學會自我發展。
(2)心理咨詢中的教育引導
學生通過預約與指導教師開展一對一的咨詢,就自己困惑的問題與指導老師溝通,從而進一步細化自己的未來規劃及發展目標。
兩位高一學生在上完人生規劃的心理健康課后找到心理老師,咨詢未來的發展方向。一位學生說道,“老師,我以前從來沒有想過今后要做什么,可是上了您的課后,我才知道現在考慮已經不早了。但是這幾天,我想來想去也不知道自己以后適合做些什么……”接下去,心理老師通過了解她們的家庭成長環境,個人興趣等做出大致可行的發展路線圖,并布置作業搜集大學專業、職業等信息。
3.基于心理社團的成長設計
學生社團是校園中的一種非正式群體,是豐富校園文化的主要力量。它創造了自由平等的教育環境,培養美好的道德情感,并在實踐中實現教育的主體性,讓學生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在社團生活中體驗、感悟并接受身與心的教育。我校通過學生心理社團建設,開展了各行各業的實踐體驗活動:
(1)自我追尋——規劃書大賽
通過高中生人生規劃書大賽,年輕的學生們紛紛開始考慮自己的人生道路,并通過文字或利用電腦把它們記錄繪制下來。學生在客觀分析自我與外界環境的基礎上給自己一個初步的人生定位,并制定實施計劃,根據實際情況作評估調整,最后總結評價。
高二(2)班彭同學在規劃書上寫到:“只有有計劃的人生,才是精彩的人生。”
也有學生在寫完規劃書后感到“壓力、興奮與沖動”,并立志把三種感覺在心中化為動力源泉。
(2)目標引領——成長導師引領
僅僅利用校內資源,放棄校外大量教育資源與現代教育理念不符。我校充分利用校外豐富的專家資源,聘請業內專家為學生開設規劃講座。讓更優秀的導師引領學生思想進入更為寬廣的社會領域。用不同主題為同學們多方面選擇自己未來的發展道路提供信息。
(3)體察環境——職業體驗
學校給學生布置了一些任務:組成小組、走進社會,了解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優秀人才應具備怎樣的能力,自己想成為以及能成為怎樣的人,對高中有何規劃及如何實現自己的規劃等。組織學生開展職業體驗,開展主要職業的調查、學習(包括基本描述、工作條件、工資收入、發展前景等),還學習了職場禮儀,體驗職業所需教育背景、職業發展道路、職業資源等。
湯同學在感言中寫道:“我們要為直徑1.2米的鋼管做除銹、防腐工作。先用鋼絲板刷除去鋼管表層銹跡,再用8710涂料在鋼管內外壁上涂層。” “這次的工廠工作經歷讓我們能更早的體驗生活,步入社會,身體力行,知道勞動的光榮,汗水可貴。覺得自己不枉此行。”
三、人生規劃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思考
人生規劃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整合,能夠幫助學生認識自我、了解自我,初步設計高中生活,確定自己的優勢學科(文、理)、興趣愛好和特長。同時,學會學習管理、時間管理、生活管理,對今后自己的發展有一種理性的思考或者有一種長遠的考慮,這樣學生們就會把自己的學習和自己的人生發展聯系在一起了。
每天早讀時,學生都要進行一天的規劃;下午放學時,老師要引導學生進行一天規劃的評價和反思;周末作業的內容和數量也由學生自己提出,由導師幫助調整;課堂上,科任教師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人生規劃指導。在日常性的活動中,學生逐漸學會了自我管理。
1.在課程設計理念的引領下,人生規劃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整合,主要幫助學生回答三個問題:我是誰?我要去哪?我怎樣到達那里?圍繞這三方面問題來設計教育的主要內容。
(1)我是誰?即自我覺察。讓學生充分了解自己,培養積極、樂觀的態度及良好的品德、價值觀。
(2)我要去哪?即生涯覺察。讓學生認識真實的社會,了解工作的性質、工作的世界以及各項工作的信息,認識現實社會所需要的一般知識和技能,根據自身特點找到自我定位。
(3)我怎樣到達那里?即生涯規劃。有意識培養學生抗挫折、抗壓力能力,樹立積極的競爭與合作意識,培養規劃及運用時間的能力,健全學生人格,為進入大學或走上社會做準備;建立正確的生涯態度;培養生涯決策的能力;掌握生涯發展的途徑與策略。
2.實現人生規劃教育的途徑是活動探索和體驗學習,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中實施人生規劃教育是主要途徑之一。除課堂教學外,高中生人生規劃教育的開展還應探索其他多種途徑,例如布置課后作業,指導學生進行大量課外閱讀,豐富自己的知識,擴展視野;配合學校心理咨詢,心理教師對特定學生進行一對一的生涯輔導,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未來作出科學選擇;結合學生社會實踐,組織學生走出校園,參觀工礦企業,采訪成功人士,假期職業體驗等。讓高中生在有規劃的學校教育協助下,規劃未來人生,擁有更寬廣的未來,實現健康人生。
參考資料
【中圖分類號】G4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6-0241-01
高節奏的社會生活,高壓的生活環境,給當今的中小學生帶來諸多的認識極限和生活困惑,中學生面臨的心理問題必然要引起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如何構建青少年心理健康防線成為當今學校教育必須面對的新課題。在嘗試眾多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之后,最具有實效性、最便于操作的應為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強調學生體驗、參與、交流、合作學習,倡導建立民主、平等及相互尊重的新型師生關系。課程改革想要有效有序開展,心理疏導須先行。教師在結合學科特點開展的教學活動中,運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培養學生自尊心、自信心,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有效得提升了學生接受新課程理念的心里承受能力,大力促進了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有序進行。不僅如此,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科課堂教學,極大地發揮了學科課程的功能作用,有效地拓展了課堂教學的高度和廣度,對學科教學本身具有較大地促進作用,即增加了學科教學的著力點,又理順了學生的心理認知過程,實為新課程改革的精髓。另外,針對當前我國學校教育缺少專職心理健康教師的現狀,在學科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員性參與策略是有效應對當前學生面臨的心理困境的最佳途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校教育要在學科課堂教學中有效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做好專業引領,促進教師的心理健康。教師的榜樣力量是無窮的,“親其師則近其道”。因此,學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本身人格力量。同一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來的精神狀態和不同教師的教態有著直接的關系。如果教師和顏悅色、笑容可掬,就會給學生產生一種幸福和友善的情感,激發學生的親近感;教師充滿期待信任的眼神,就會使學生產生自信心,勇于應對挑戰;教師清晰條理、恰當到位地分析問題,就會使學生形成較強的邏輯思維;教師的語言詼諧幽默,就會使學生產生愉悅的心理體驗,如此種種皆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健康精神面貌。這就是為什么同一學生在不同教師的帶領下產生表現迥異、效果天差地別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就要對教師進行學科知識和心理健康教育結合的專業引領,促進教師掌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有效地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及其發展規律。
其次要加強教師培訓,用新課程理念開展教學活動。在新一輪課改實驗中,培養學生豐富情感、健康心理和正確價值觀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教師樹立新課程理念是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其一是教師要樹立現代學生觀。明確學生是有尊嚴,有思想和有潛力的人,心理正處于不斷發展,逐漸成熟的階段。他們需要尊重、理解和鼓勵。教師應與學生平等相待,不僅要以自己的智慧來點燃學生的智慧,還要用自己的情感和人格魅力來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其二是教師要樹立現代教學觀。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督促者,教師應成為學生潛力的挖掘者,教學不僅要發展學生的智力因素,更要發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其三是要樹立正確人才觀。社會需要的人才多元化,只要在某一領域有自己的創新和獨到之處,能為社會作出積極貢獻的人就是人才。因此,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特長,因材施教,有針對性的引導。要堅持“只要有進步就是好學生”的觀點,在課堂教學中要讓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在原有基礎上有所進步,都體驗到獲得成功的感受。教師要有目的地解讀新課程理念,尤其是課程標準,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指向更加明確具體,對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科教學思想形成共識。
在樹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學科知識有效融合的理念后,教學工作的各個環節都是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點。
一是有效備教材,善于挖掘各類教材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點。各科教材中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或顯性或隱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教師如果能結合學生的特點,善于挖掘教材的切入點,利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就可以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如在枯燥的地理教學中可以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認識有關的物候知識,在介紹物候知識時重點講解其對動植物的影響,認識“環境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從而引導學生正確面對意外和挫折的心理。
二是有效備學生,善于抓準學生的心理狀態和個性差異的導入點。學生心理狀態各異,教學環境有差別,教師在備課時要有效備學生,關注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同一教學環境的心理個例差異,抓準課堂教學的導入點。在導言設計、問題提出、知識講授、知識生成、難點突破及課堂調節等方面,要拎住一條心理健康教育主線,形成一種輕松活潑、緊張有序和情境交融的教學氛圍,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動力,又能使學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學到知識,在緊張的思維中獲得能力,在和諧的氛圍中思想得到升華。
良好的心理健康有助于個人潛質的發揮及學習、工作效率的提高,結合多年數學教學的實踐經驗,結合數學教學特點談幾點想法和做法:
一、注重教學目標滲透心理教育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方向,決定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等實施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數學教學目標之中,是實現學科教學滲透的前提條件。
第一,制訂教學目標要注重挖掘其內在規律性。如初中數學勾股定理,據史記載,我國對該項的發現和證明,比西方國家要早四五百年。對此,教師可以這樣設定教學目標:通過學習勾股定理,感受祖國文化的悠久歷史,教育學生用功學習,努力使祖國文明發揚光大。
第二,要充分了解所教班級學生的心理狀況,了解學生心理的共性和個性,有針對性地設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標。不要“一刀切”,應該因材施教,因勢利導。教學目標的實施,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求也有所不同,應針對性地因具體情況不同而靈活施行。數學教學目標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徑直外露的形式,而是潛移默化的融合。
二、課堂是數學教學的陣地,通過課堂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數學課堂上,每一步教學環節的擬訂和實施都要適應學生的心理水平,要根據學生認知發展水平的軌跡進行教學,這樣恰恰滿足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在學生獲得知識與能力的同時,學生的心理素質也受到訓練,原有的心理認知水平也得到提高,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良好教育效果。
1.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是一門具有高度抽象性和嚴密邏輯性的學科。學生難于理解題意,容易對數學失去興趣。教師要在課堂活動中創設情境,提供機會,啟發引導學生獲得學習的成功,增強學習興趣和信心。因此在教學中我拋開自己原有的設計思路,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他們喜歡什么,愿意學什么,怎樣學習他們才能在最短的時間接受,從而讓他們嘗到收獲的喜悅,經過深思熟慮后再精心編寫教案,針對實際授課,發揮了學生的潛能,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覺得教師和他們離的很近,教學活動得以開展。
2.動手操作,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中生普遍具有好奇心。學生往往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求知欲比較強。教師要在課堂活動中創設情境,提供機會,啟發引導學生獲得學習的成功,增強學習興趣和信心。我在教學中充分注意到這點,如讓學生通過動手畫、拼、剪等方式將枯燥的書本知識變為有趣的、直觀的畫面,當學生發現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成功完成任務時,成功的喜悅刺激強化了主動學習的過程,從而激發了學生進一步探索新知識的愿望。直觀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易于接受新的知識。學生感到直觀易懂沒有壓力和困惑,心理健康教育同樣水到渠成地獲得良好效果。
3.精心設計作業,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
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是一種可貴的心理狀態,它能將人的一切潛能充分調動起來,讓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并達到最佳狀態。但學生的自信心在不同程度也存在著差異,這差異主要表現在學習和其他各種活動中。如:每個學生的學習基礎不同,家庭教育背景也不同,同樣的作業練習布置下去達到的效果也不一樣。
作業練習設計得好,不僅可以把學生所學到的數學知識轉化為技能、技巧,更能夠激發學生的數學興趣。
三、教師的言談舉止會對學生的心理產生重大的影響,利用教師的言行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師對教學工作高度負責,深入鉆研教材教法,講課的時候能全身心地投入,就會獲取全體學生在心理上的認可和配合,促使學生心無旁騖地投入學習。教師的一個微笑、一個親切的動作、一句贊揚的話,都會使學生情緒振奮,學習興趣油然而生。所以,教師要善于挖掘他們的優點,適時加以表揚,緩解他們的心理壓力,消除不良情緒,讓他們伴隨著快樂的情感體驗來參與學習過程,提
高學習效率。
總而言之,初中數學教學過程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開展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實踐證明,學科教學都要從學生的心理需要出發,充分挖掘課本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努力使學生的心理健康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只有重視學生健康心理品質的培養,才能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使他們成為具有主動性、競爭性和創造性的有用人才!
參考文獻:
[1]張晨怡.小學生的衣著[J].金色少年,2008(4).
[2]胡群芳.淺談根據小學生心理特征培養學習語文的興趣[J].教育教學論壇,20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