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30 16:38:2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城鄉建設發展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要始終堅持學習實踐活動的基本原則。這次學習實踐活動,以領導班子和黨員領導干部為重點,自上而下展開,政策性、實踐性都很強。活動中要把握好四條原則:一是堅持解放思想;二是突出實踐特色;三是貫徹群眾路線;四是以正面教育為主。
三要努力實現學習實踐活動的目標要求。貫徹縣委提出的目標要求,就必須立足實際,注重創新,真正做到探索方法、積累經驗、促進發展。為了豐富活動內容,每個階段還提出了相應的活動載體,我們要在積極參與配合、認真搞好全縣統一組織活動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工作,創新出符合部門和行業特點的活動載體,增強學習實踐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深刻認識在建設系統內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全黨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是黨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要認真學習、深刻理解、用心把握,充分認識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對全面推進全縣建設事業的又好又快發展,全面提升黨員干部的執政能力,進一步加強自身建設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近年來,我縣建設事業實現了又好又快發展,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全縣城鄉建設工作也面臨著一些新形勢、新機遇和新挑戰。新的形勢和任務,迫切要求我們抓住和充分用好學習實踐活動這一機遇,按照科學發展的要求,進一步分析和總結建設工作的經驗和規律,把握好推進城鄉建設事業科學發展的切入點,制定政策措施,創新機制體制,堅定不移地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城鄉建設工作,全面提高城鄉建設事業發展水平。
三、把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作為促進各項工作的強大動力,全面推進當前工作又好又快發展
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不僅要重視學習,更要重視實踐,要著眼于當前我們所面臨的新形勢和新任務,立足于解決制約城鄉建設發展的關鍵問題,注重分析當前我縣城鄉建設事業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進一步理清發展思路,研究發展措施,明確發展路徑,增強發展能力,牢牢把握發展的主動權。
(一)在可持續發展上下功夫,抓住機遇,加大投入,全面完成“五定”責任項目。
一是緊緊抓住中央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的歷史機遇,加強上下溝通聯系,密切關注政策取向,積極爭取上級扶持資金和政策傾斜。二是貫徹落實全國加強節能減排工作和國家產業政策的要求,積極爭取中央、省市項目資金全面完成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場的建設,創建清潔優美的工作、生活環境,推進我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三是嚴格按照師政發[2009]11號《*縣2009年重點建設項目前期工作目標暨目標責任制考核的通知》精神及師建發[2009]2號重點建設項目責任分解要求,全面完成人工湖、鳳凰大道、通源大街北段、縣城供水管網改造、舊城改造、政通大廈、12個房地產開發建設等9項21個城市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的年內計劃任務。
(二)始終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內外并舉,千方百計再掀城市建設新
要以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為契機,把《城鄉規劃法》納入科學發展觀的學習中,抓住機遇分層次抓好《城鄉規劃法》的貫徹落實,緊扣“規劃一張圖、審批一支筆、建設一盤棋、管理一張網”的格局,充分發揮規劃的先導性作用,嚴格按照《關于加快縣城建設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快鄉(鎮)村建設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快生態型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方案要求,努力開創城鄉規劃建設工作新局面,進一步的提升城市品位。以“強服務、簡程序、提效能、促發展”實踐為載體,進一步加強隊伍建設,著力突出規范管理,積極打造“陽光建設”。
三、始終堅持以人為本,高度關注民生,認真貫徹落實各項惠農政策
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城鄉建設中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把城鎮規劃與村莊規劃、城市建設與村鎮建設、經濟實用房建設與廉租房建設、工程質量與施工安全、農村危舊房改造與“866”工程建設統一起來,一是要積極完成6000平方米的第三批廉租住房建設,10000平方米的第二批經濟適用住房建設,79.2萬平方米的農村危房改造工程建設,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廉租住房制度,切實保障最低收入家庭的基本住房需要;二是建設工程在按照“八個統一”實現招投標管理的基礎上,嚴把工程質量關,進一步加大對城市燃氣、公交車、出租車行業的管理力度,增強對安全生產工作的認識,不斷加強行政監督和管理,重處違規行為,保障安全生產,創新管理模式,逐步提高安全生產管理工作水平,促進我局安全生產工作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四、統籌兼顧,妥善處理工作與學習的矛盾,確保活動取得實效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建設用地的需求量相應增大,城鎮建設范圍不斷擴展,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建設指標屢屢被突破。然而我國耕地后備資源嚴重不足,建設發展卻要不斷侵蝕耕地,為了保證耕地紅線不被突破,也為了滿足建設用地的需要,我國政府提出了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以下簡稱掛鉤) 是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按照土地集約利用的要求,采取科學的工程技術手段,通過將若干擬復墾為耕地的農村建設用地地塊(即拆舊地塊)和擬用于城鎮建設的地塊(即建新地塊) 共同組成建新拆舊項目區,通過建新拆舊和土地復墾,最終實現項目區內建設用地總量不增加,耕地面積不減少,質量不降低,用地布局更合理的土地整理工作。掛鉤中農村建設用地整理出的耕地可以按照要求,置換為建設用地周轉指標,按照土地規劃的要求,在城鎮建設用地區內,布置指標確定的建設預留地。同時,項目區也必須在規定的年限范圍內整理復墾出相應面積的耕地,完成建設用地周轉指標的置換歸還。
2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研究現狀
“先占后補”問題。為追求經濟增長、業績、利益等,部分地方相關部門在掛鉤項目實踐中,經常是未申請用地而先征地,在上級進行相關檢查時才補辦手續,或申請用地和實際用地不符,實際開發比申請的要多。
僅追求周轉指標使用,耕地占補不平衡。目前,部分地方政府為緩解城鎮擴張壓力及在自身利益驅使下,存在建設指標“未批先用”、試點范圍擅自擴大、復墾耕地質量不達標、周轉指標歸還不及時等問題。在實際增減掛鉤實施中重指標輕復墾、“占優補劣”現象也普遍存在,導致耕地補償落實不到位,耕地質量得不到提高,嚴重影響糧食產量,與掛鉤政策中的“耕地面積不減少、質量不降低”的要求相矛盾。
項目區資金落實困難。資金是增減掛鉤項目順利實施的保障和關鍵,資金若出現短缺將導致項目難以推進。目前,增減掛鉤項目資金的主要來源是政府,但由于該類項目從拆遷安置到耕地復墾所需資金量巨大,單靠政府來籌措足夠的資金非常困難,從而影響掛鉤項目的穩步實施。從目前試點的具體情況來看,確實存在由于拆遷、補償成本過高,政府財政費用無法承擔,導致增減掛鉤工作開展受阻的現象。
農民的合法利益不易得到保障。一是由于增減掛鉤項目的實施主要由政府主導,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地方政府只關注城鎮的發展建設和行政目標的完成,而忽視農民的意愿和利益訴求。加之目前公眾參與機制尚未健全,上下信息傳遞不順暢,農民的意愿難以得到重視。二是為集約節約用地,政府在增減掛鉤項目實施中常將被拆遷農民統一集中安置,這會增加部分農民的耕種距離,導致耕作費用提高,而這一部分費用在補償中較少得到體現。三是雖然在增減掛鉤規劃中要求的是項目區要先建后拆,但在實際中常由于資金的短缺而先拆后建,導致被拆遷農民得不到妥善安置。四是為實現建設用地的集約利用,政府往往會采取遷村并點、入住高樓等整理模式,但這并不符合農民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農民生活費用。
3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發展對策
完善增減掛鉤管理辦法。現階段依據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管理辦法》雖然在掛鉤工作的原則、責任、管理、報批等方面都做了相關規定,但具體詳細的操作辦法還未出臺。因此,對于實施細則、操作辦法、資金籌措管理、拆遷補償標準和方式等方面要進一步研究,以期做到項目實施主體明確、責任義務落實、監督到位、驗收嚴格。
掛鉤項目區選擇要先易后難,有序推進。 不同地區在經濟發展、人文風俗、自然條件等方面都存在差別。因此,開展增減掛鉤,不能盲目選取項目區,而應綜合考慮農村建設用地整理潛力、城鎮化進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生產生活方式、資金投入能力、各項規劃的進展情況,尤其是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基礎及拆遷、補償意愿等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推進。同時,掛鉤項目區選點布局應當舉行聽證、論證,充分聽取當地農民的意見。
提高公眾參與程度,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首先應加強關于增減掛鉤政策法規和實施過程的宣傳力度,使廣大農民對增減掛鉤的意義及其開展過程有更深入理解,提高其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在項目方案確定實施前,組織當地民眾開展座談會,將項目方案中預計實施會發生的如舊房拆遷、安置補償、新居建設、整治后土地用途等情況進行公告,充分征求農民意見;對于存在爭議之處,根據各方意見修改方案后再進行意見征詢,直到方案完善后進行實施。另外,增減掛鉤是一個相對緩慢的過程,要保證整理項目的透明和公開,農民可組織檢查小組或由村委會負責,隨時監督檢查項目實施情況。
合理確定增減掛鉤整理潛力。進行增減掛鉤潛力確定時,要充分考慮現實潛力,而不僅局限于理論潛力,使項目區的增減掛鉤可行性分析更加準確合理。首先,要充分考慮土壤、地下水、基礎設施建設、經濟社會限制等因素,全面系統地修正現行的潛力測算方法,從而得到更符合實際情況的整理潛力。其次,潛力分級除了要根據整理增加耕地系數來確定,還應考慮諸如地形地貌、生態效益、經濟增長等方面的影響因素。
勞動力轉移支持就業提供高效、快捷服務。大力實施返鄉創業工程,大力支持農民工回鄉投資興辦科技型、農產品加工型、勞動密集型等創業項目。對農民工回鄉創辦公司且屬于重點發展的產業,降低注冊資本,減免相關稅費,并給予創業小額信貸扶持;積極鼓勵和引導更多的成功人士回鄉創業,為促進農民增收注入新的活力。落實返鄉創業政策,積極為創業農民提供項目推薦、政策咨詢、信貸融資等服務。 二、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提高農民組織化水平。一是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系。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鼓勵和支持土地向產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探索建立工商企業租賃農戶承包耕地、林地的監管機制,規范土地流轉程序,健全縣、鎮、村三級服務網絡,強化信息、政策咨詢、合同簽訂、價格評估等流轉服務。建立完善土地流轉服務和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體系,促進農村集體土地流轉有序發展。二是發展新型農民合作組織。抓好示范合作社建設,按照積極發展、逐步規范、強化扶持、提升素質的要求,支持發展多種形式專業合作社,切實提高引領帶動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重點發展桑蠶、生豬、特色等各類專業合作社100個,創建省級示范合作社3個、市級示范合作社5個。抓好示范合作社扶持,安排部分財政投資項目直接投向符合條件的合作社,增加農民合作社發展資金,支持合作社改善生產經營條件,增強發展能力。對符合條件的示范社給予項目安排、融資擔保、貸款貼息,對建設鮮活農產品倉儲物流設施、興辦農農產品加工業地示范社給予補助。做好專業合作社監管,依法規范專業合作社經營活動,建立專業法人治理與監事會監督機制,確保合作社健康成長與成員利益共生共存。三是培育壯大農產品加工企業。培育絲綢、肉食品、蔬菜、冷藏加工等一批加工企業,實現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產業格局。天新、天成、永宏三大繅絲企業,云峰牧業、鬼谷子臘肉、嘉晟蔬菜冷藏加工等一批具有實力的企業,通過不斷進行技術改造、開發新產品、打造新品牌、建立銷售市場,促使企業提質增效。加大龍頭企業扶持,支持龍頭企業重組兼并,組建集團公司,采取保底收購、利潤返還等方式,促進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利益共享和防線共擔機制。四是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堅持主體多元化、服務專業化、運行市場化的方向,充分發揮公共服務機構作用,加快構建公益與經營相結合、專項服務與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施農技推廣體系改革,不斷提升農技推廣、動植物疾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公共服務機構的能力和水平。積極發展農業信息服務,培育農業經營組織,鼓勵組建各類涉農中介服務組織,支持農民合作社、農業行業協會、專業服務公司、農民經紀人、涉農企業等提供農業生產經營服務,引導各類社會經營組織參與農業公益。
三、加強基礎設施支撐,建設富裕美麗城鄉。一是加大鄉村道路建設。做好縣境內通鎮通村公路建設和有序推進農村示范路和連組連戶路建設,建設農村便民橋,完善公路養管機制,加強運輸市場監管,全面提升公路交通保障能力。全年建成通村公路示范路158公里、連戶路300公里。二是加大農村水利建設。推進新堰堤防、東延堤防、后柳堤防、流域治理和楊柳水保科技示范園等項目建設,完成主體工程建設任務,初步建成第二水源項目,建成農村安全飲水工程44處,解決安全飲水1.5萬人。三是加大生態文明建設。抓好縣城周邊、漢江兩岸、公路兩邊及旅游景區綠化工作,加強森林保護,提高森林覆蓋率。推進生態村鎮建設,促進鄉村生態文明和美麗鄉村建設。全年完成綠化3.8萬畝。
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科學描繪了內蒙古未來五年發展的宏偉藍圖,為推動內蒙古更好更快發展指明了目標方向。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我們把貫徹落實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精神同做好當前和今后的工作結合起來,勇于擔當、主動作為,著力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房地產業和建筑業轉型發展、棚戶區和農村牧區危房改造等方面的工作,扎實推動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平穩快速發展,為打造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作出新貢獻。
大力提升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進一步夯實自治區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承載基礎。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提出了“五化”協同的指導思想,城鎮化是我區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也是未來我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動力。我們將立足于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工作,大力推動自治區新型城鎮化發展。一是不斷提升城市規劃水平。認真實施《城鎮體系規劃(2015-2030年)》,以和林格爾國家級新區建設為牽引,著力推進呼包鄂和東部盟市兩翼聯動,積極構建自治區“一核多中心、一帶多軸線”的城鎮體系布局。認真開展城市規劃建設和生態環境現狀綜合評估,以目標為導向,編制城市修補和生態修復總體規劃和實施計劃,積極推進城市“雙修”,完善城市功能,補齊民生短板,提升城市的公共服務和治理能力,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恢復城市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功能,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認真開展城鎮特色風貌研究,積極塑造自治區城鎮特色風貌,傳承歷史文脈。強化城市規劃的戰略引領和剛性控制,依法加強規劃編制和修編的管理,增強規劃的前瞻性、嚴肅性和連續性。二是大力推動市政網建設。大力推動市政網的規劃和建設,積極編制自治區市政網建設規劃,研究出臺自治區城鎮市政網建設的意見。與相關部門合作,積極創立自治區市政建設基金,為全區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搭建融資平臺。加強對各盟市城鎮基礎設施投資計劃安排和市政網項目推進等情況的調度,開展市政網建設規劃編制工作的專題培訓。三是深化城市管理執法體制改革。及時總結推廣呼和浩特市和包頭市城市管理執法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取得的成功經驗,加快落實《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深入推進城市執法體制改革改進城市管理工作的實施意》,全面推進全區城市管理執法體制改革。按照住建部的最新要求,組織召開了全區城市管理執法體制改革推進會。按照6月、9月和10月的時間節點,加快推進市縣城市管理執法機制的綜合設置,進一步理順城市管理執法機構職能,優化城市管理執法權力運行機制,切實加強城市管理執法隊伍建設。
著力推動兩大產業平穩發展,為自治區經濟轉型發展提供動力。近年來,房地產業和建筑業在拉動自治區經濟增長、擴大就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推動這兩大產業的健康發展,是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精神的迫切要求,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課題。一是持續推動房產去庫存。準確把握“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個定位,重點抓好把去庫存同新型城鎮化和農民工市民化相結合、同棚戶區改造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相結合、同房地產市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結合、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相結合等“四個結合”要求,多措并舉、因城施策,推進房地產去庫存工作。積極研究出臺推動非住宅商品房去庫存以及解決商品住宅歷史遺留問題的政策措施,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二是穩步推動建筑業轉型發展。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國家關于鼓勵和支持建筑業企業改革發展的有關政策,大力推動裝配式建筑發展,積極倡導工程總承包模式,改革建筑業建造方式和建設方式,推動建筑業轉型升級。在探索混凝土結構裝配式建筑的基礎上,著力推進裝配式鋼結構建筑和裝配式現代木結構建筑發展,發揮好包頭市裝配式鋼結構建筑和呼倫貝爾市裝配式現代木結構建筑產業化試點的示范作用。加大本土企業扶持力度,激發企業的內在活力,引導和扶持建筑業企業做大做強。加強建筑市場秩序整頓,大力推進落實“放、管、服”各項政策措施。加快解決建設領域拖欠工程款問題,切實減輕企業壓力,加強建筑業信息化建設,大力培育建筑業工人隊伍。
扎實抓好兩項重大民生工程,為自治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棚戶區改造和農村牧區危房改造工程是事關城鄉住房困難群眾安居樂業的兩項重大民生工程,我們將一如既往地抓好這兩項重大民生工程,為自治區實施精準扶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一是加快棚戶區改造進度。今年將完成22萬套棚戶區改造任務,其中基本建成11.4萬套,計劃總投資1100億元,預計當年完成投資550億元。著重從幾個方面著手:多措并舉籌集資金,在爭取中央和自治區補助資金的同時,積極與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溝通協調,推進貸款發放;積極推進政府購買棚改服務工作,督促各地進一步簡化優化政府購買棚改服務流程,積極向相關金融機構爭取信貸支持;進一步加大貨幣化安置工作力度,堅持因城施策,確保商品住房庫存量大、市場房源充足的地區棚改基本實現貨幣化安置;加快任務落實進度,召開各盟市分管領導參加的推進會,加快棚改進度。二是加強農村牧區危房改造。以迎接自治區成立70周年為契機,大力實施農村牧區危房改造,重點解決低保戶、分散供養特困人員、貧困殘疾人家庭、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基本住房安全問題,完成7萬戶國家危房改造任務,完成3.7萬其他貧困戶危房改造和2.28萬戶游牧民安居工程。通過建設農村牧區集體公租房、幸福院以及利用閑置農戶住房和集體公房置換改造等方式,因地制宜解決農牧民的安居問題。
我們結合自身實際,圍繞著樹立服務意識、責任意識、大局意識、危機意識,加強干部的宗旨觀教育,努力建設善于領導科學發展、奮發有為、堪當重任的領導班子,打造改革創新、真才實學、求真務實、公正廉潔的高素質干部隊伍。
一是牢固樹立服務意識。我們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對每一位黨員干部的最基本要求。要深刻理解我們手中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是用來為人民謀利益的,我們的職責是向人民負責。每位干部、每位公職人員,都要注意把責、權、義務、服務有機地結合起來,心里多裝著人民群眾,多想著自己的責任義務。
二是牢固樹立責任意識。要熱愛本職、愛崗敬業,把做好本職工作當做事業來追求。干一行、愛一行、干好一行,不能眼高手低,要盡職盡責,不能不作為,更不能亂作為。對于分管的工作,要有“守土有責”的精神、獨當一面的能力、追求卓越的目標,要敢于負責、敢于擔當,不懈怠、不推諉,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率地完成好各項工作任務。
三是牢固樹立大局意識。要以黨的事業為重、以工作大局為重、以團結和諧為重。要正確處理“公”和“私”、“大局”和“小局”的關系。
四是牢固樹立危機意識。要清醒地看到,我們的工作與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期望還有距離;與周邊省份的發展速度相比還有距離;我們的能力和素質,與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還有距離;我們的作風,也還存在著不適應、不符合的問題。因此我們的黨員干部一定要有危機意識,有危機意識才能有競爭意識。要時刻牢記“兩個務必”,保持艱苦奮斗和戒驕戒躁的優良作風,不能追逐名利、貪圖享受。要克服“小進即滿”、“小富即安”的心態,永不滿足、永不懈怠,始終保持昂揚奮進的精神狀態。要敢于創新、敢于突破,自覺站在時展的潮頭思考問題,不斷推動各項工作向更高的目標邁進。
二、抓住重點,在優化房地產業發展環境上求突破
河北省委、省政府把清理房地產業審批和收費,作為優化發展環境的“第一刀”,我們深感責任重大,在思想上、工作上迅速跟進,全程參與、全力做好這項工作。
一是態度堅決。多次召開黨組會、廳長辦公會進行專題研究,強調廳機關、市縣各部門必須做到帶頭清、帶頭減、帶頭提高審批效率。此次清理精簡的房地產開發行政審批、審批用章、收費,建設系統分別占到65%、46%和58%。
二是核查認真。廳法規處全員參加,8個職能處室專人負責,夜以繼日地配合省政府審查組進行清理核查,反復調研論證。我們負責的《審批流程圖》先后修改38稿,高質量按時提交省政府常務會議研究。省政府電視電話會后,我們立即向全省建設系統發出通知,提出五項具體要求。同時成立專門領導小組及辦公室,按照全覆蓋的原則,對全省房地產開發項目的審批、收費情況開展拉網式督查。
三是帶頭落實。我們對所有行政許可的審批時限,全部壓縮了50%以上,并按照急事急辦、特事特辦的要求,研究建立行政審批綠色通道服務制度。針對精簡行政審批和收費項目較多的情況,認真研究轉變管理方式,做到精簡審批但不精簡責任,下放權力但不放松監督。
三、完善制度,在“服務窗口亮起來”上下功夫
一是著眼于戒庸爭先,改進和完善干部考核制度。按照目標細化、任務量化、責任硬化、進度時段化的要求,對干部進行考核,并將考核結果與獎懲掛鉤,把工作進位爭先作為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據,努力營造爭先創優的濃厚氛圍。
二是著眼于提高機關工作效能,大力推進標準化、信息化建設。以“干部作風建設年”活動為契機,將廳屬單位全部納入標準化管理,重點抓好行政許可標準化、后勤管理標準化、固定資產標準化、重點工作動態考核標準化。加強機關信息化建設,實現了行政審批電子化、審批過程透明化。積極建設省級城鄉規劃信息系統、住房保障信息系統,初步建立建設系統網上統計體系,促進了工作由繁到簡、服務由窄到寬、效率由低到高的轉變。
三是著眼于提高服務水平,加強行政審批窗口建設。我們提出了“符合受理條件的材料按時轉接率100%,爭取實現工作零失誤、服務零投訴、打造省直一流窗口”的目標。目前,已在窗口設置了飲水機、觸摸屏、閱報欄和等候區,將辦理事項、依據、條件、程序、時限、結果等內容進行公開。窗口工作人員統一著裝、掛牌上崗,實行工作A、B、C角制度(A、B角審查,C角復審),提高了辦事效率和服務質量。
四、深化改革,在提高住房保障能力上見實效
住房和城鄉建設系統肩負著城鄉規劃建設管理和住房保障的重要職責,群眾關心、領導關注。加大改革力度,研
究解決制約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拓展發展空間,多辦“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惠民生”的實事,是開展“干部作風建設年”活動總的要求和目的。為此,我們把改革貫穿工作始終,通過改革創新,在實踐中鍛造作風,在破解難題中提高能力。原建設廳在機構改革中更名為“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以后,我們從四個方面加大了改革力度,即強力推進城鎮住房保障體制改革,構建以廉租住房為主的城鎮住房保障新模式;強力推進規劃設計體制改革,構建開放競爭、選優選佳的規劃設計市場新機制;強力推進城建投融資體制改革,構建政府主導、功能強大的城建投融資新體制;強力推進城市管理體制改革,構建責任明確、管理精細的城市管理新體制。為此,我們研究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制度。大幅提高實物配租比例,增加廉租住房數量,積極探索政府主導、社會投資、有限產權、自主認購的廉價房保障新方式。
二是加快舊住宅小區、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步伐。舊住宅小區改善重點解決資金來源問題,發揮政府投入的導向作用,統籌規劃、綜合整治,達到住用安全、設施齊備、環境整潔的宜居目標。棚戶區改建和城中村改造,研究制定鼓勵政策,全方位招商引資,推行貨幣化補貼,努力做到先安置、后拆遷,同步解決好城中村村民社會組織形態和個人身份的轉變。
(一)設計理念、設計水平不能適應發展的需要。社會的發展、各項事業的進步對建筑設計的要求會更高,各種建筑的形式就會更加豐富多彩,比如說文化事業比較發達,對藝術館、博物館、劇院、影院的需求就多一些。前些年,我省的建筑大都是民用建筑或住宅,大型公共建筑、標志性建筑并不多,這是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對于整個建筑設計的影響,也影響了我們在座各位的設計理念、設計水平,因而我們的規劃設計、建筑設計水平處于二流層次上。當前,我省城鄉建設正處于好發展、快發展、大發展的關鍵階段,要求我們必須提升設計理念、提高設計水平。如果我們的設計理念依然保守、整體設計水平依然不高,那么,我們設計出的建筑就會成為一批10年、20年之后需要改造的建筑。因此,首先要解決理念和認識上的問題,看到了、認識到了,不去努力、不去行動,那就是對自己、對社會、對未來、對使用建筑物的人不負責任。去年外省設計單位進入黑龍江131家,比2009年增長了36%,今年前5個月已有93家設計單位進入我省設計市場,同比增長43%,省外設計機構在我省的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而我省建筑設計單位的市場占有率卻在不斷下降。另外,近幾年我省的建筑設計作品鮮有在國家拿獎。這些事實都說明目前我們的建筑設計水平,已不能適應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文化建設以及城鄉建設快速發展的需要。
(二)隊伍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目前,我省的設計隊伍在數量和水平上與發達省市相比處于劣勢地位,可以說是人才匱乏,素質不高。人才的有序流動是正常的,我們應把外埠人才引進來,把省外的高手請到黑龍江來。必須培養人才、留住人才,不斷提高設計隊伍的整體素質。
(三)缺少創新,精品不多。目前,我省建筑設計行業抄襲之風盛行,設計作品大都缺少變化和創新。有的棚戶區改造項目50萬、60萬、100萬平方米的小區所有外立面都一樣,一個小區一張圖,而不是一個建筑物一張圖。這與設計者乃至各位院長頭腦中認為一個小區就應該是一樣的想法有直接關系。多數設計院往往接到任務后,就到計算機上去找,改一改就是設計方案,根本不考慮建筑物的高低、風格。大家都到過北京,北京的建筑物體量都比較大,除了一些傳統的、古典的之外,現代風格的每一個建筑物都有不同的地方,和而不同;而我們的許多建筑物都是雷同的、一樣的,同而不和,缺乏創新,因循守舊的東西多,抄襲的東西多,更談不上精品。
(四)內部機制有待于進一步完善。機制就是內部各個部分有序的運轉流程和有機的協調配合。我們的很多設計院都存在內部機制比較死、比較傳統、比較落后的問題。比如說,有設計任務了,首先要明確設計要求,按照設計要求先搞策劃,通過研討會把策劃確定下來,之后再去做方案,方案讓多個人去做,再進行討論,確定一個主要的方案,按照方案來設計。但很多設計院都是任務來了就設計,要表達一個什么文化,什么樣主題,給人們什么樣一個感覺都不清楚,根本就沒有我前面所說的策劃―研討―方案的過程,因而也不會設計出好作品。不僅工作機制,人才機制上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要認真研究、解決這些問題。
二、我省建筑設計的發展形勢
近幾年,我省的建筑設計市場發展很快,設計單位不斷增多,資質的層次不斷提高,而且很多設計單位在我省乃至全國還是有一定知名度和信譽度。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建筑師、結構師,各種專業的工程技術人員數量,呈不斷上升的趨勢,尤其是中層次人才不斷增加,但是高端人才相對還是比較匱乏。建筑設計層次和水平比過去有了很大的提升,我省也創作了一些比較優秀的作品,如:省會展中心,比較大氣,與環境的融合度和功能完善程度都非常好,看過之后給人以美感和很好的心里感受。
事物的發展是個漸進的過程,設計水平的提高也是這樣,但是有時也有質的飛躍,可能在某個階段設計水平就集中提升一大塊。目前,我省正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建設量之大、任務之重前所未有。
第一,城市棚戶區和農村泥草房改造如火如荼。目前,我省正在進行城市棚戶區和農村泥草房的大面積改造,預計五年內完成。城市棚戶區改造完成后,房子好了,道路、供水、供熱、供氣等市政基礎設施也好了;農村泥草房改造完成后,農村環境和農民居住條件將得到較大改善。我省城鄉面貌和人居環境將發生根本性的改變,也為我省建筑設計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第二,城市面貌和品位全面提升。經過全省上下近幾年的共同努力,我省“三供兩治”、“三優”文明城市創建、濱水城市規劃建設等都取得了明顯成效,城市面貌和品位全面提升,這也對建筑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們要認真研判我省城鄉建設發展的大好形勢,不斷提高建筑設計水平,實現跨越趕超,努力適應發展的需要。一是要廣泛開展交流合作和各種學習活動。二是要讀精品。三是要完善設計院內部管理流程。四是要注重人才的培養。
三、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是建筑物表達能力。充分利用建筑要素、建筑語言、建筑符號表達文化的內涵,表達建筑的美,是設計師必須具備的能力。所有建筑都有屋面、墻體、窗、樓梯、燈飾、采光、通風、排水等要素,同樣的要素,不同的組合卻能反映出不同的文化。
二是空間的體量和尺度。現在的城市,大都是水泥森林,身在其中讓人喘不過氣來。但大慶給人的感覺非常好,舒朗、開闊,讓人心胸舒暢,不壓抑。為什么有些建筑物看上去不舒服,究其原因,主要是體量關系,長寬高的比例不合適。這種關系雖然最簡單,但也最容易犯錯。建筑設計不能只在計算機上看關系,而應做模型,模型雖然沒有那么多細部,但能夠較好地把握建筑物的空間體量和尺度的關系。
三是色彩。色彩是有規律的,無論配比大膽也好,跳躍也好,讓人感覺舒服就好。色彩的選擇、搭配要與環境相協調。另外,搞建筑設計要懂得、了解中國建筑的風格和中國傳統文化。
四是設計與環境融和。有些設計師不到現場,對周邊建筑物,外裝材料,色彩都不知道,憑想象進行設計,設計出來的建筑物不可能與環境相協調。而好的建筑師多次到現場去調研,原來的建筑物什么風格,新設計的建筑物是什么風格,如何融和在一起,都要認真的研究。一個建筑師在設計過程中要展現自己的個性,但也要符合實際。設計一組建筑或一個居住社區,不僅要考慮功能、街道、建筑,更要考慮環境,要與環境相協調。同時要堅持生態、低碳的新理念,注重內部環境設計。
Abstract: in the new urban development view of the related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paper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urban and rural ecologic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of several executable strategy, formed a new urban development view of urban and rural ecologic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under the new mode.
Keywords: new urban development; Ecologic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K928.7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0、引言
隨著城市建設進程的加快,在發展過程中取得顯著成績的同時,也發現了其中存在的問題,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沒有注意到發展過程中的生態建設。隨著我國城市建設工作趨于成熟,在城市建設過程中,通過城鄉生態建設與城市經濟建設整體規劃相結合的方式,促進了城市建設逐步向合科學化、合理化和宜居化的方向發展,成為了現代城市建設的根本模式。
1、新城市發展觀下成建設的相關要素
1.1 生態友好是城市持續發展的基礎要素
人作為整個城市生態系統建設的關鍵要素、主要要素,而城市是包含有自然要素、經濟要素和人三個子系統的復雜神態系統。城市中的三個子系統通過相互協調的方式,使得人能夠完美的融入自然環境當中,而且保證城市經濟的持續發展,實現城市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完美共存。而城市生態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出現問題,尤其是其中的人,作為這個生態系統的主體,一旦不正當的作用于自然系統,將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產生包括水質惡化、植被破壞以及空氣污染等環境問題。對城市的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等都是一個極大的破壞,最終將導致城市建設的現代化進程減慢,城市的綜合競爭能力下降,影響城市的持續健康發展。
由此看來,生態友好是現代城市建設的首要基礎和條件。而在進行生態城市建設的過程中,綠化是城市第一個需要建設的基礎設施。因此,在進行現代城鄉生態園林建設的過程中,首先應該將城鄉生態建設作為首要工作,城鄉經濟建設的過程中應該以生態優先、城市環境保護優先。
1.2 生態環境是城鄉持續發展的源動力
一些傳統的大型城市在城市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出現綜合實力下降,城市環境惡化等問題,是由多種原因導致的,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生態環境失控。城市的生態經濟建設工作大大落后于現代城市建設的根本需求和對應的標準。隨著傳統城市建設過程中僅僅注重城市經濟的單一發展,不顧及城市生態環境的建設,沒有將城市經濟的發展與周邊鄉鎮的生態建設工作結合起來,導致城市的生態環境下降。而那些以城市生態環境為基礎的生態經濟,諸如城市旅游等第三服務業等的經濟效益大打折扣,嚴重的影響到城市的健康持續發展。而城市生態經濟的發展又對其他的產業發展造成影響,使得城市生態環境惡化而帶來的負面影響更加明顯。例如,在進行招商引資的過程中,城市生態環境較差的城市在同等條件下往往缺乏競爭力。
由此看來,一個良好的生態體系是城市持續發展的根本后盾,而沒有良好的生態發展體系將使得城市的生態建設落后,經濟發展乏力。同時,在加強城市生態建設的過程中,更加應該將生態園林建設往鄉村擴展。以城市中心為輻射點,逐步向城市的邊緣區、鄉村地區拓展,從根本上改變城市建設和發展的模式。
1.3 生態系統體系建設是城市產業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契機
從城市的根本屬性來講,城市是一個集合經濟、社會和文化于一體的系統的、綜合的復雜體系。而隨著我國城市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產業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成為了當前城市建設和發展工作的重點。而通過對城市生態體系的建設是這個改革和轉變的突破口。
在進行生態建設的過程中,應該重點對生態環境的重要環節,諸如水、空氣、植被等。以水污染的治理為例,應該從生活用水污染、工業廢水污染以及城市周邊鄉村農業用水三個方面進行。其中,對工業廢水和農業用水污染的治理就需要從改變城市產業結構調整、提高高耗能產業的產出效率、嚴格企業排放、發展清潔生產以及促成綠色產業建設等方面著手。而要減少生活污水帶來的污染,就應該對城市進行合理規劃,通過對城市生活污水以及生活垃圾等進行有效處理。同時,還應該對生活居民進行生活方式的改革,從根本上改變人們對于發展的觀念和看法。
2、城鄉生態園林建設的若干可執行策略
2.1 充分利用城市的區域特色
城市的區域特色不僅包括自然環境的特色,同時還包括區域性的文化特色。我國地域遼闊,區域性的文化各不相同,各個地區的城市在進行生態園林建設的過程中,應該根據城市自身的特點來進行針對性的建設。通過凸顯城市自然和文化方面的區域特色,采用生態建設和文化建設的手段,實現現代城鄉生態園林建設的最終目的。最終,在全國范圍內形成地域特色明顯、文化種類豐富的生態園林城市建設模式。
2.2 保留城鄉古建筑及特色文化遺產
我國的歷史悠久,而各個城市是我國歷史文化保護和傳承的依托,同時體現出來極具地域特色的歷史文化。在現代城鄉園林生態建設的過程中,應該注意這樣兩個方面:其一,保護城市中的一些具有歷史要素的自然風光以及景觀;其二,保護城市中存在的一些古老建筑,尤其是城市周邊的鄉村地區,古建筑的保護尤為重要,這樣才能體現出城市的歷史厚重感。一個好的城鄉建設結果就是在建設完成之后,能夠看到城市中的特色古街區、古建筑與自然環境完美融合的景觀。
2.3 促進城市綠色生存空間的建設
在城鄉生態園林建設的過程中,通過增加生存空間的綠色要素等是城市建設的重要目標和出發點。近些年來,我國的城市建設工作發展比較快,在進行城市發展規劃的過程中應該重點通過增加公共綠地的方式來達到形成現代城市建設的新模式。尤其是在城市規劃的過程中,通過各種配套設施的規劃,將各個小區建設成為花園形式的小區,使得整個城市都成為一個大花園。
2.4 注意將多種力量積極的調動到城鄉生態園林的建設中
現代城鄉生態園林建設工作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其中的各種投入都很大,不但需要政府相關部門的主導作用,同時更加需要與之相關的各個方面力量積極的參與到其中來。同時,城鄉生態園林的建設工作是一項艱巨的工作,其各種投入都是巨大的,這包括資金、物資等幾個方面。很多國外發達國家在建設的過程中就提倡公民共同參與的方式,例如加拿大、悉尼等西方國家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通過采用“人與自然相和諧”的理念,鼓勵公民個人緊種樹,并打造自己的私人花園。而我國的一些城市在這方面也有相關的實踐,例如煙臺市就在創建花園城市的過程中以“以人為本、人人參與,全民共享”為理念,通過綠化建設和生態保護的手段,積極的推進城鄉生態園林建設的進程。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F2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3)24-0007-02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的急劇膨脹造成自然資源的嚴重消耗與浪費,加之當前人均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土地資源不斷遭到破壞,給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影響,可謂危機四伏。因此,在當前的形勢下,加強對城鎮建設規劃問題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
1 城鎮建設規劃中的主要問題分析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雖然城鎮建設規劃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實踐中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總結之,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
方面:
第一,城鎮建設規劃方案對城鎮建設的現實指導意義非常差,建設規劃方案難以有效落實。在這樣的條件下,城鎮建筑結構布局非常不合理,因建設規劃滯后而導致其嚴重缺乏規范性,甚至部分城鎮建設規劃過程中因資金、資源短缺等原因,而導致城鎮建設規劃極不合理。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到,部分部門單位、群眾對當前的城鎮建設規劃缺乏正確的認識,加之資金不足、利益的驅動,導致城鎮建設規劃過程中參與人員過多,增加了財政支出,也對地方的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第二,上級管理部門對地方城鎮建設規劃缺乏有效的管理或者管理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僅上級管理部門對地方城鎮建設規劃缺乏有效的管理,甚至部分城鎮建設規劃負責人還兼任著另外一些職務,因此導致建設規劃監督不利,同時也嚴重制約了當前我國城鎮建設規劃工作的順利進行。比如,很多的大型工業企業在城鎮落戶時,在辦理土地征用手續過程中均受到了城鎮管理部門程序的制約,然后到規劃建設管理部門進行補辦手續,因此導致城鎮建設規劃無序化,難以實現城鎮建設規劃預期目標。
第三,城鎮建設規劃自身的檔次有待進一步提高。實踐中,由于受資金和各項資源的影響,導致當前城鎮建設規劃檔次非常的低,很多城鎮公共基礎建設嚴重滯后,比如城鎮道路建設規劃等。有新房無道路、有路無排水設施的現象非常的普遍,因此導致城鎮建設規劃檔次非常的低,而且相關綠化設施不配套,導致城鎮居民實際生活質量明顯下降。
2 加強城鎮建設規劃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對當前城鎮建設規劃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筆者認為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應對:
第一,建立健全城鎮建設規劃編制體系。通過建立健全該體系,可以對城鎮規劃建設實施科學的安排與布局,并以此為指導,對當前的城鎮化建設過程中的各項產業、基礎設施建設進行合理的優化與配置。同時,應對選擇較好的交通條件的地區發展區域經濟,尤其要選擇那些地理環境相對比較優越的區域來發展城鎮;對于交通條件比較差、前景比較渺茫的區域,如果沒有補救的方法,則建議放棄對其投資規劃。
第二,不斷加大對城鎮建設規劃的投資力度。實踐中,可以通過加大對城鎮建設規劃的投資力度,引進高素質規劃人才,將城鎮建設規劃作為一項長遠的戰略性工作對待,以確保城鎮建設規劃工作能夠有效地落實到實處。同時,還要定期地對規劃人員加強培訓和教育,提高他們的規劃管理水平。在此基礎上,可以建立一套科學完善的城鎮建設規劃評審機制,加大對各種違反程序行為的處罰力度。同時,加強戶籍管理內容改革,不斷擴大當前城鎮居民的實際規模,并在此基礎上解決好進城務工人員的保險、養老、醫療以及失業問題。
第三,通過不斷完善當前的城鎮建設規劃系統,全面提高規劃水平。從本質上來講,城鎮就是城鄉結合點,同時也是某一區域范圍的中心所在,因此應當合理地確定城鎮規劃建設規模、職能,對城鎮建筑結構布局進行優化,對城鎮規劃建設進一步完善。通過完善城鎮建設規劃系統,將理論、實踐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制定一套科學有效的城鎮建設規劃管理規范,以提高規劃水平。
3 城鎮建設規劃發展構想
從實踐來看,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導致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生態系統嚴重失衡,因此為保證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應當在城市建設規劃過程中,探尋城市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實施生態化城鎮建設規劃。
第一,加強城鎮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協調配合。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與城市化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導致城市病的不斷加劇,這是人與自然抗衡的結果,當其超越生態環境自身的容量與承載能力時,便造成了上述結果。基于此,城鎮建設規劃過程中,應當從城鎮與生態環境和諧相處的角度出發,體現和諧觀。生態城鎮建設規劃過程中,還要將城鎮布局與生態環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比如將樹木、海洋等引入到城鎮建設規劃中來,努力創造一個貼近自然、宜人居住的生態環境。
第二,提高城鎮規模與生態環境容量之間的集聚度。在分析以往發展水平的基礎之上,對某一時期可能出現的的規模以及城鎮人口的變動情況要詳細地了解和全面地掌握。在對影響城鎮生產與發展因素分析的基礎上,對某一時期的合理的發展僅預測,同時還要意識到城鎮人口變化受諸多方面的因素影響。城鎮建設規劃應當與該地區的環境容量相適應,而城鎮的環境容量取決于各種自然條件因素,因此應當從自然要素的角度對城鎮的可承載能力進行研究。
第三,要不斷加大城鎮園林綠化的建設規劃力度。在當前國內城鎮建設規劃過程中,綠地規劃是其中最為薄弱的一個環節,通常都是在總體規劃基礎上利用邊角或者破碎帶,實施見縫插綠作業,即在原始規劃圖上完成實現人均綠地面積與當前的城市綠化覆蓋率等硬性指標。從城鎮生態建設規劃的角度而言,應當對不同的城鎮綠化布局進行定量研究,以確保城鎮綠化建設規劃與生態系統之間的平衡性。
4 結語
城鎮建設規劃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關系著城鎮國民經濟的發展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因此應當加強重視,以保證該項工作的順利實施。
參考文獻
[1] 卓瑪措.關于城鎮規劃建設相關問題分析[J].中國科技博覽,2010,(10).
[2] 王斌.淺談我國城鎮規劃建設管理[J].中國科技博覽,2010,(23).
[3] 項建瑞.縣級城鎮空間拓展的規劃對策[J].價值工程,2010,(36).
[4] 邢延剛.城鎮建設規劃中存在的問題和探討[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2,(22).
加強全域規劃,整合城鄉資源。吳江是蘇南模式的代表,鄉鎮工業盛極一時,但村村點火、戶戶冒煙導致小村鎮建設全面開花、散亂無序。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市按照先集聚后舒展的原則,對市域1176平方公里進行整體規劃,確定四大經濟片區(沿蘇、沿滬、沿湖、沿浙),探索“區鎮合一”管理模式,建成沿蘇、沿滬兩個省級經濟開發區,規劃發展一個東太湖溫泉旅游度假區,基本形成松陵、盛澤兩個主城區和汾湖、震澤兩個副中心的十字形城市構架。2000年以來我市三次撤并調整村鎮,23個鄉鎮合并為“二區八鎮”,557個村合并為250個村,投入1500萬元完成全市村莊建設規劃,將全部3338個自然村規劃為375個農民集居點。最近,我市專門成立規劃局,面向全國招聘市級規劃師,按照一體化改革試點要求,力爭年內完成新一輪土地利用規劃修編工作,科學設置允許建設區、限制建設區、禁止建設區、管制建設區。
創新置換手段,統籌城鄉資源。新農村建設啟動后,取消城鎮建設規劃區動遷農民宅基地安排,對非農民集居點的村莊明確為復墾農田,村莊建設用地優先調換至農民集居點建房,節余土地按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置換進城,空間支持“三化”(城市化、工業化、國際化),收益反哺“三農”(農民、農業、農村)。在村莊治理中,農民可選擇以農村住房和宅基地置換取得城鎮公寓房,以農村社會保障置換取得城鎮社會保障,實行城鎮居民戶籍登記轉換。同時,不斷改進城鄉掛鉤、局村幫扶方式,將各村分散零星建設用地集中置換到城鎮規劃區或工業集中區,市鎮村三方聯合出資,由各鎮農司統一規劃建設標準廠房、商業店面、打工集宿樓等村級物業,確保村集體長久按股分紅。目前全市已累計建成村級物業140萬平方米,村均收入接近150萬元。
堅持居住集中,節約城鄉資源。375個農民集居點按規劃全面建成可節約用地8萬畝,3年啟動建設57個示范點,初步建成以人福村、圣塘村、群幸村、龍降橋村為代表的集中建設型村莊,以楊文頭村、圣牛村、北聯村、沈家村為代表的舊村改造型村莊,以新友花園、山湖花園、新樂新村為代表的城市型社區,其中新樂新村被列為全省新農村建設試點。2006年以來,全市共建成農民公寓房200多萬平方米,安排6200多戶農戶人住,農民集居點集聚5.6萬戶農戶,占全市總農戶的35%。山湖花園、新友花園、新樂新村三大進城農民居住區全部建成可接納農民6萬人以上。今年市財政還將安排1600萬元專項資金對10戶以下自然村進行整理搬遷,再建進城農民公寓房30萬平方米以上,整理置換發展用地2000畝以上。
轉變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發展特色化
引入工業化標準提升農業。一是像建工業園區一樣建農業園區,規劃“全市萬畝、各鎮千畝”農業基地,重點建設同里北聯科技農業、橫扇太湖生態農業、平望草蕩高效農業三大園區,已經申報1個省級“萬頃良田建設工程”,39個規模型農業生產基地年產值占全市農業年生產總值的70%以上,主要農作物生產機械化率達到80%以上。二是像辦工業企業一樣辦農業企業,建成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6家、蘇州市級龍頭企業7家,龍頭企業發展量質并舉居全省前列,重點培育發展蠶桑繭絲、特種水產、精品糧油、優質苗禽、花卉林果5個年銷售超10億元的農業產業“五條龍”。三是像創工業標準一樣創農業標準,現有農業技術標準119項,其中15項被認定為江蘇省地方標準,34項被認定為蘇州市地方標準,種源技術已造就多個品牌。
引入合作化理念改造農業。1994年我市雙浜村以農民承包土地入股建設村級集體農場,實現從“人人有田”到“人人持股”轉變,“三大合作”改革形成燎原之勢。目前,250個村共建有農村社區股份合作社237家,量化村級集體經營性資產5.2億元;建成土地股份合作社102家,入股土地面積11萬畝,年經營總收入超億元,實現分紅5000萬元;建成農民專業合作社77家,科社農戶9566戶,股本金1.01億元,推動高效農業規模化發展。其中橫扇鎮農機合作社成為水稻生產規模化、機械化發展的突出代表。今年我們對發展土地股份合作種糧面積每畝每年補貼300元,目前正研究實施合作社種桑養蠶補貼辦法,全面振興“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傳統品牌。通過“三大合作”改革。全市50.2萬農民成為合作社股東,這為農民離土離鄉創業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引入生態化功能拓展農業。一是主打綠色健康品牌,建成全國首家縣級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現有無公害農產品106個、綠色農產品114個、有機食品15個,全市無公害、綠色農產品產值已占全市農業生產總值的30%以上,是江蘇全省唯一的無公害農水產品整體推進縣(市)。2006年吳江市農產品健康保障工程被世界衛生組織授予世界健康城市聯盟最佳實踐獎,2006年全國水產品質量管理工作現場會、2007年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市工作會議相繼在吳江召開,向全省全國推廣吳江農產品綠色生態建設經驗。二是開發度假休閑功能,建成蘇州市星級農家樂11家、全國工農業旅游示范點5家、國家和省級濕地公園3家;綢都盛澤建成全國唯一一家活體絲綢文化博物館;江蘇省農具博物館也將全面啟動布館;加快建設同里肖甸湖平原森林、橫扇太湖綠洲等一批生態休閑農業集聚區,使之成為城鄉互動交流的綠色通道。
追求生活同質,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
一、正確認識用科學的發展觀指導城市建設是時勢使然。版權所有!
(一)樹立科學發展觀是實踐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解決實際工作的本質要求。
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抓住發展這個主題,有發展才能有新突破,各項工作才能有新起色。贛縣要在城市建設中取得大發展,只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準確把握贛縣在新形勢下的發展趨勢和戰略定位。市第二次黨代會明確提出要構筑以贛州中心城區為核心增長極,以贛縣縣城和南康市區為輔翼,包括于都、興國、上猶、大余、信豐在內的“一小時都市經濟圈”的發展戰略構想,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了贛縣縣城將作為“十一五”期間大贛州的新城區,因此,贛縣的功能定位應是:贛州市中心城區的后花園和“一小時都市經濟圈”的第一方陣。贛縣應當圍繞這個功能定位主動跟進、當好配角、做好服務,策應贛州市中心城區的拓展,把贛縣建設成贛州市對接“長珠閩”輻射的承載基地和客家文化旅游及市民休憩的后花園。這樣才能恰當和準確地反映建設新贛縣的內在要求。要努力實現這一目標,只有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才能完成。
(二)樹立科學發展觀是促進贛縣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科學發展觀著眼于“三個文明”整體推進的目標,贛縣這幾年確實有了很大的發展,城市建設步伐明顯加快,但我縣城鄉建設中普遍存在一種錯誤認識,以為城市建設就是多建房、多納人,而忽視了跨躍式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忽視了人對環境的基本需求。特別是在面臨經濟與環境的雙重選擇時,往往向經濟利益傾斜,用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短期經濟效益。在此思想主導下,城鄉環境日趨惡化,公用設施如垃圾中轉站、公廁、停車場、公共綠地等嚴重短缺,影響了城鄉的健康、協調發展。因此,在發展面前,我們更要保持清醒頭腦,清醒認識我縣城市規劃和管理水平不高,人口、住宅、環境等問題比較突出,正確認識科學發展觀就是要在追求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效益的同時,也要注重社會、區域、環境、人和自然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三)樹立科學發展觀是使贛縣成為大贛州東部核心組團的現實要求。
贛縣緊臨贛州市中心城區,具有交通、區位等獨特優勢和豐厚的客家文化及多種礦產資源,年版贛州市總體規劃已經把贛縣納入了市區規劃范圍,現正在編制中的贛州市概念發展規劃及“三江六岸”城市設計中也將贛縣納入中心城區同步規劃,因此,贛縣縣城作為中心城區東部組團的功能已成定局,這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一個重大的、戰略性的、理性的選擇。贛縣要在未來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并不能坐等良機送上門,而是要進一步增強機遇意識,抓住實施“贛州一小時都市經濟圈”的契機,以發展為主題,立足縣情、揚長避短、加快區域協作和配合,既放眼未來,又立足實際。要在認真分析總結我縣以往的發展狀況和借鑒沿海區域城市成功經驗基礎上,牢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力爭少走彎路、不走彎路,才能更好地實現贛縣的社會發展和經濟騰飛。
二、把科學發展觀落實到贛縣城市建設的具體實踐中
改革開放20多年來,贛縣的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城鄉建設事業發展迅速,但由于種種主客觀原因,在建設中也出現了許多不足,有的在若干時間以后甚至可能成為制約贛縣發展的“瓶頸”,只有按照新的科學的發展觀確定贛縣的城鄉建設發展模式和方向,才能夠獲得持續不斷的發展,才能將建設藝術與人性特征完美結合。要將科學的經展觀融入到贛縣的城市建設中,重點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體現:
一體現率先
今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對接長珠閩,建設新贛州”的戰略舉措和建設“贛州一小時都市經濟圈”的發展構想,是推進贛州新崛起的重要決策,作為最貼近中心城區的縣,贛縣具有區位、資源、交通等得天獨厚的融入和對接條件。因此,科學的發展觀要求贛縣在城市建設中應突出率先對接、率先融入。
一是率先對接長珠閩,加快建設新贛縣。要加快在城鄉建設步伐上與長珠閩等沿海地區的對接,做大做美縣城、創優城鄉環境,把贛縣率先建成贛州市區乃至長珠閩地區市民旅游、觀光、休閑的“后花園”,率先建成承接長珠閩沿海發達地區產業梯度轉移的承載區和物流、工業棲息地。結合贛縣實際,重點要在觀念、思路、體制等方面加快對接。先是觀念,這是體現和實現率先對接的前提和關鍵,我們要認真學習和借鑒長珠閩等發達城市的先進理念,進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樹立敢為人先、開明開放,互惠互利、誠實守信、依法行政、廉潔高效的觀念,把握現今城市建設和發展進入最佳時期的大好機遇和贛州市中心城區規劃建設正進入新一輪快速發展的契機,確立建設、管理都是服務的理念,做好城建工作,以觀念促發展;再是思路,要緊緊圍繞“客家文化各城和閩粵休閑后花園”的建設目標,發揮區位和交通優勢,努力完成加快縣城建設,壯大城區規模,有重點地發展小城鎮,縮小全省、全市城鎮化水平的差距的艱巨任務,同時結合大贛州規劃,構建與城建體系相平衡的自然生態體系,打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優美環境,為率先對接提供良好的硬件環境,以思路謀發展;最后是體制機制,要加大《城市規劃法》的貫徹實施,保障科學規劃和相應的管理體制相并前進;要進一步推進和改善經營城市水平,拓寬籌措城市建設資金;要努力形成“建筑中介入市場,公用事業社會辦“的城市建設和管理格局,以機制保發展。
二是率先融入在贛州,推進贛縣大發展。贛縣作為贛州一小時都市經濟圈內最貼近中心城區的縣,資源豐富、區位優越、交通便利,在日漸趨于區域一體化和贛州市中心城區迫切需要拓展的雙重背景下,贛縣的城市發展面臨十分難得的機遇。但我們不能坐等、不能被動、而是要充分應對相適應形勢的發展加強協作和配合,主動接替跟進,為率先融入創造條件。就目前贛縣城市間發展來看,贛縣正處于“一小時都市”經濟圈的二環線位置,是大贛州東河片城市團組的核心部位,因此,準確的城市定位和發展構想,是率先融入的關鍵,贛縣應加快調整角色,按照城東工業休閑區、城南商住公務區,城西商貿娛樂區,城北倉儲工貿物流區和城中住宅區“五大板塊”來進行建設和相應的改造,力爭早日與章貢區水東鎮沿老國道線連成片,構筑產業帶,全面融入大贛州。
(二)體現特色
特色孕育競爭力,創出特色意味著使城市保持永久的活力和競爭力,科學的發展觀并不排除城市個性,“五個統籌”的要求,只給了我們一個大方向,我們要沿著這個方向在加速城市建設的同時創出特色,創出名牌,為贛縣的發展提速奠定基礎。
一是服務、跟進、接應大贛州,把贛縣建成市區乃至長珠閩地區市民旅游、觀光、休閑的“后花園”。贛縣縣城目前建成區面積已達,初步形成了“五橫六縱”的城市道路框架,基礎設施日趨完善,但要作為大都市人群旅游、休憩的承載平臺,在功能區分、自然環境、人居特色上還有很大差距,贛縣所具備的區位、交通、政策、資源等優勢還沒有得到很好地開發和利用,因此在進一步調整縣城東、南、西、北中功能設置結構的同時,按照贛州市城市發展規劃和“三江六岸”設計思路,城南臨貢江沿岸帶可作為打造濱江城市、山水家園的理想選擇,應加快對其開發建設,并與此輻射全縣地貌獨特、風景宜人的鄉鎮旅游景地,形成休閑帶和旅游群,充分利用京九線和即將興建的成廈高速,加快建設東部組團快速出入通道,以建成的工業園為依托,聚集高新科技,打造城市活力新概念。
二是挖掘獨特的文化景觀和歷史淵源,打響“客家贛縣”這張牌。贛縣是客家人南遷的發祥地中轉站、大后方,境內有白鷺商周遺址、南朝齊墓、漢朝契真寺、客家古民居、廈府戚氏宗祠等客家名勝以及各類奇特的自然景觀,有豐厚的客家文化資源和發展客家文化的重要依托。贛縣現在在興建中的占地畝、集客家文化之大觀的客家文化城,將成為海內外多萬客家人尋根問祖的場所,對贛縣聚集商氣、匯聚人氣、打出名氣、推進贛縣經濟發展有很好的促進作用。依目前的發展情況,客家文化的軟、硬環境已初步建立,使客家人的意識、觀念與時俱進的創業精神還要進一步發展,以縣城為中心連接湖江廈府和白鷺古民居的客家旅游路線還要進一步打通和完善。旅游經濟的發和確立還未到位,所有點滴體現均有客家、言行舉止均是客家的細處入手的工作還要加大力度。版權所有!
(三)體現協調
用科學的發觀指導城市建設中關鍵的一點就是要正確處理好加速建設與可持續發的關系。具體來說就是發揮科學規劃對城鎮建設的調控作用,確保建設與環境、人與自然的協調相處,促使城市建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