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養下的生物課堂教學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30 16:38:1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核心素養下的生物課堂教學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核心素養下的生物課堂教學

篇(1)

1 準確把握三維教學目標

1.1 透徹理解三維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和預期達成的結果,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教學目標對生物課堂教學具有絕對的導向性和調控性,教師對教學目標的準確理解和合理把握,則會使課堂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學過程有的放矢,避免了盲目性和隨意性,提高了生物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有效性。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目標是生物課堂教學最基礎、核心的目標,也是其他二維目標實現的主要依托。生物科學素養的核心內容是生物知識和能力,假如把生物科學素養比做一座由三維目標構成的大廈,知識與能力就是這座大廈的地基,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就是上層建筑,地基穩固了,上層建筑才能發展得越高。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體現,是精神層面的升華,而過程與方法則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具體落實。

在生物教學中,這三維目標不是各個孤立的,而是相互滲透,融會貫通的,最終構成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生物教學中,教師應該把三維教學目標作為一個整體對待,以知識和能力為主要的核心目標,沿著這個核心主線,協調發展學生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2教學目標具體化

2003年國家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強調全面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1996,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在內容標準部分,定義了一般科學素養:作為探究活動的結果,學生應該培養對自然科學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力和自然科學研究中的能力。生物科學素養是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指參加社會生活、經濟活動、生產實踐和個人決策所需的生物概念和科學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理解科學的本質以及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的課程目標不僅包括了對生物基礎知識的要求,更強調了學生在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發展,并特別強調了科學態度、科學精神的養成和科學探究能力的訓練。合理確定教學目標,正確理解三維教學目標是基礎,將教學目標具體化是教學目標能否實現、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注重全面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把三維教學目標具體化,應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學生的行為和學生行為的達成方式。

例如“基因的結構”一節中,確定其三維目標如下。①知識目標:概述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基因結構的有關概念,并說出兩者的區別;說出人類基因組計劃的重要內容。②能力目標:利用科學史資料探究基因的結構,提高科學探究能力(主要訓練學生提出問題、大膽猜想、分析解決問題、自我評價等的能力);通過構建基因知識網絡,畫出概念圖。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驗基因研究的發展歷程,提升生物科學素養;關注和探討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關系,認同三者存在辯證關系。

其中知識目標主要闡述了學生在課堂教學后應獲得的行為;能力目標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則描述了學生的行為(提出問題、大膽猜想、分析解決問題、自我評價等的能力,畫出概念圖,提升生物科學素養,認同三者存在辯證關系)和其行為的達成方式(利用科學史資料探究基因的結構,通過構建基因知識網絡,體驗基因研究的發展歷程,關注和探討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關系)。這樣具體化后的三維教學目標,有利于學生明確課堂學習內容,方便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2.1靈活運用教材

新教材內容的編寫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在符合學生的知識基礎、心理特點和認識規律上反映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彈性和靈活性。雖然如此,新教材的內容所呈現的學科邏輯與學生的認識邏輯仍然不盡一致。例如結構是功能的基礎,這屬于學科的內在邏輯,學生也能夠接受,但不一定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如果教師從功能出發,引導學生探究結構與功能的關系,學生的興趣就會增加,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會大增。

新教材中還安排了眾多的選學和選做的實驗、活動等,以發展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這就要求生物教師認真了解新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編寫意圖,準確把握新教材所提供的教學活動的基本線索,深刻分析新教材所滲透的生物學思想和方法,體會新教材中所蘊含的教學理念,但不完全拘泥于教材。

作為新課程下的生物教師,要學會靈活運用教材,以新教材的教學理念和方法為指導,根據學生和學校實際,對教材充分利用,重新整合成為最適于學生學習的課堂教學內容。

例如在“生命活動的體現者―蛋白質”的教學過程中,化學鍵、氨基、羧基等概念中學生尚未接觸,對于蛋白質的分子組成較為難以理解,此時可以讓學生聯系初中學習的簡單有機物“甲烷”的結構,這樣教學便容易多了。此外,教材中豐富的“光合作用過程圖解”、“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亞顯微結構模式圖”等插圖中包含著文字知識的全部信息,但比文字形象、明了,易于理解和識記,教師應學會處理這些圖片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使課堂教學更加有效。

2.2聯系實際,開發教學資源

新教材體現了課程改革理念,但教材內容不是全部教學內容,教材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不是唯一資源。教學資源既包括教材、教具、儀器設備等有形資源,也包括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家長的支持態度和能力等無形資源。教學資源是決定教學目標能否有效達成的重要因素。教師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積極挖掘潛在的教學資源,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

高中生物教師應該積極從學校、社區、家庭、媒體、網絡及生活中開發對生物課堂有用的教學資源,同時調動學生和家長積極發掘生活中的素材,把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組織起來,用于教學,提高學生的興趣。

例如在學習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時,武漢市學校就可以選擇武漢天河機場的相關材料作為教學資源,由學生分析生物多樣性破壞的因素、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方法和措施。這樣學生感到內容親切、感受深刻,對于這些內容就能深入理解,而不需死記硬背,同時也增強了知識與生產、生活實際的聯系,使原有的教材知識真正成為學生的有效知識,提高了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改革教學方式,整合教學方法

教學方式是實現教學目標所采取的一切手段、技術和途徑。有效的教學方式是課堂教學有效性提高的有力保障。在傳統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學方式主要是講授法,學生大多被動接受知識,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及合作能力得不到鍛煉,才華和智慧得不到展現。高中生物新課標明確提出“倡導探究性學習”,“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親歷思考和探究的過程,領悟科學探究的方法”。

篇(2)

以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中心,切實履行研究、指導和服務職能。認真分析與研究以提升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新一輪課程與教材改革。以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為目標,以教與學方式的轉變為主攻方向,以課程教學中的關鍵問題為突破口,探索生物課程教育教學規律,創新教研方式,促進我區中學生物教師的專業發展,提高全區中學生物教學的質量和效益,服務全區教育的內涵發展和質量提升。

二、工作重點

1、積極推進課程改革,提升課程實施水平。

(1)重視課程建設,提升課程領導力。認真研究學科核心素養與課程規劃、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課程資源開發等的關系,基于生物課程實施的規范化,促進課程實施的創造性,引導各校生物教研組根據學科發展實際,重點圍繞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和相關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整合各類課程資源,設計符合學校、教師和學生發展的課程方案。

(2)創設條件,開展專家講座、學術沙龍、公開課觀摩與評價、案例點評、聯校合作等多元化的研訓活動,提高研訓活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引導中學生物教師開展課程整合、學科核心素養、學科關鍵能力等專題的學習與研究,不斷提升教書育人的能力。

(3)立足課堂,以生物學科核心素養提升研究為重點,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堂教學研討活動。引導教師進一步加深對生物課程價值取向的專業理解,基于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研究教學中的問題,改進教學實踐,逐步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多元化發展。以“研究課”引領日常教學,以“常態課”促進教師自我反思,在良好的研究氛圍中逐步提升教師觀課、議課的水平和能力,分享教學實踐智慧,共同探討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途徑和方法。

(4)抓課題研究,深化課程改革。做好省“十二五”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高中生物構建思維教學文化的策略研究”課題成果的推廣工作和有關省教研課題立項與研究工作,做好有關學校其他生物研究課題的服務和指導,加強課題組間的交流與研討,完善課題研究的過程管理工作。

(5)關注生物課程基地和學科教研基地建設。引導基地學校積極打造自身特色,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促進其提升示范與輻射能力。

(6)推進“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為教師發展積累更多更好的素材性資源。發揮區中學生物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學術委員、名教師和校長學科基地等的作用,為生物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機會和平臺。

(7)總結課程改革經驗,擴大經驗或成果的影響力。教師要積極撰寫教育教學論文,向生物專業期刊投稿或參加各項評比,將課堂教學研究、考試評價研究和課題研究等成果顯性化,擴大我區中學生物教學的影響力。

2、創新教研方式,提升教研水平。

(1)構建區域性教研、校本教研和網絡教研等形式的教研互動平臺,逐步形成民主、開放、高效的教研機制,調動教師參與教研的積極性,與教師共同協商、平等對話,指導教師自主開展教研活動,提高教研質量。

(2)積極參與聯校教研活動,開展“同題異構”和“主題研討”等方式的教研活動。

(3)積極推進學科教研組建設。一是適時開展學科教學調研,推進教研組建設。二是據“xx市中小學教研組建設章程”和“xx市中小學合格、優秀教研組評價標準”,扎實開展校本教研活動,以專題(課題)研究為教研組建設的切入點,積極創建有個性和特色的市、區先進教研組。

(4)引導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行為和專業成長進行分析與反思,關注教師間差異,充分發揮這種差異的資源作用,了解教師發展中的需求,使教師從多方面獲得改進工作的信息,增強自主發展的意識。

3、改進課程評價,促進學生發展。

(1)在認真分析和總結17屆生物學科高考的基礎上,深入研究近幾年江蘇省高考生物學科命題的方向,深度解讀生物學科考試說明,并結合本屆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開展高三復習教學研討,重點是進一步明確考試說明之要求,探討一輪復習的方法和策略,增強復習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發展的需求。認真做好高三調研測試的閱卷和分析工作,并參與做好對學校高三教學工作的調研。

(2)積極參與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實驗,重視對初高中生物課程評價體系的研究,引導教師以課程標準為依據,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體差異,著眼于過程性評價,促進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提升,體現生物學科的特色和教育價值。

(3)各高中積極做好2018年省生物奧賽的備戰工作,爭取在獲獎學生的質與量方面有所突破,為高校輸送更多優秀人才。同時為學校組織學生參加科技創新大賽活動做好相關服務工作,促進學生有個性地發展。

三、主要活動安排:

九月份:

1、根據教研室統一安排,做好高三生物復習教學第一輪專題調研工作。研究并探索高三一輪復習的方法和策略,提高復習教學的效率。

2、高中生物課題組研討活動。

3、組織參加市名師工作室聯合活動(初高中)。

十月份:

1、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研討活動。

2、組織參加江蘇省高中生物優質課評比暨觀摩活動。(無錫)

3、組織參加市課程基地專題研討活動。

十一月份:

1、高中生物主題研究式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活動。

2、組織參加xx地區高三生物復習教學第一次研討活動。

3、組織開展區中學生物教育教學論文評比活動。

4、推薦我區教師論文參加xx市生物教學專業委員會年會論文評比活動。

5、組織參加市青年教師論壇活動。

十二月份和一月份:

1、組織參加沿江七市區初中生物課堂教學觀摩交流活動。

2、學科教學調研。

3、組織參加xx市教育學會中學生物教學專業委員會年會。

篇(3)

【中圖分類號】 G63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72(2012)11-003-01

當今世界,知識經濟已見端倪,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教育在綜合國力的形成中處于基礎地位,國力的強弱越來越取決于各類人才的質量和數量,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這對于造就和培養我國二十一世紀的新一代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而我國目前基礎教育的現狀同肩負的歷史重任和時展的要求之間還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因此要呼吁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

它反映了一個人應該對生物科學領域中核心的基礎內容的掌握和應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科學素養的能力。提高每個高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是本課程標準實施中的核心任務。

于是,新課程標準還對高中生物課堂教學評價提出了建議。

首先,我們要關注對學生評價方式的轉變。

(一)重視學習過程中的評價,建立學生學習記錄在日常教學中觀察學生的表現是最常用的評價方法之一。

(二)在不同的教學方式中采用不同的評價策略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把教學過程和評價策略作為一個整體考慮。在不同的教學方式中采用不同的評價策略。

(三)根據學生實際操作情況,評價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對實驗操作技能的評價可利用實驗操作檢核表等工具。利用檢核表評價操作行為時,要依次列出需要檢核的項目及操作行為要點,然后,觀察被檢核者是否表現了這種行為,并予以記錄。檢核表的制作以實驗步驟和操作要求為依據。

(四)從多個側面評價學生的探究能力,對學生探究能力的評價應根據探究活動的類型來設計。例如,對實驗探究能力的評價可包括完成以下工作的情況。1. 提出問題和作出假設。確定一個可以通過探究活動回答的問題,說出與問題有關的背景知識,作出一種可檢驗的假設。2. 制定實驗計劃、明確實驗目的。陳述自變量和因變量的關系,描述觀察或測量的方法,列出重要的步驟和材料器具。3. 執行實驗計劃、實施實驗計劃中規定的步驟。記錄實驗數據和現象,重復收集實驗數據,處理實驗數據。4. 闡述和交流實驗結果與結論,根據實驗現象和數據得出結論。

其次,我們也要關注教師教學方式的變革。

(一)反思性教學方式。關于生物課堂教學方式的評價長期以來缺乏統一的標準,以各個學校的評價標準有傾向性地對學生及老師進行評價和評分。這種忽視學生評價的評價方式,有較大的隨意性和片面性,不利于老師了解學生、及時調整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效果。教師是評價的主人之一,在新課程中,教師在評價領域被賦予主人的權利,擁有自我闡釋、自我審查、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權利。將教師們作為評價的主體,運用教學方式的同時進行反思,將創造性地實施課程作為教師的生活方式。教師的主體性被充分激活,使評價與課程改革關聯起來,有意識地進行自我規劃和課程反思,對學習伙伴、課程資源、教學實踐等活動進行自我診斷。只有基于教師主體性的評價,才能激活教師的多元成功智能,創造出更好的課程實施方案,實現教師的可持續發展,有效地改進教學方法。

(二)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技能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三)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就專門指出:“鼓勵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共同發展,促進師生教學相長”。合作學習既有助于培養學生合作的精神、團隊的意識和集體的觀念,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與競爭能力。

(四)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方式。波利亞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系。探究性學習是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社會生活中選擇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搜集與處理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發展情感與態度,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

篇(4)

1.推進開放式教學,創新教學思路

開放式教學就是廢止傳統的“封閉式”的學習指導,代之以差異的、動態的、開放的學習指導。教學目標是動態的、開放的,教學內容是動態的、開放的,教學組織形式也是動態的、開放的。這相對傳統教學中滿堂灌、注入式的方法,嚴重束縛學生創造力的發展的教學模式有著巨大的進步。初中生物課程的開放式課堂教學是由課程本身決定的,因為生物課程本身就是一個更新速度快、不斷發展完善的學科,需要以開放的理念對待。初中生物課程的開放式課堂教學環節包括:教學目標的開放、教學資源的開放、教學時間和空間的開放、作業的開放、評價的開放等五個方面。比如學習綠色植物相關部分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利用開放式教學進行,把學生帶進大自然中,讓學生親自觀察不同類型綠色植物的異同,比如一年生和多年生植物的異同;草本和木本植物之間的異同;單子葉與雙子葉植物之間各器官的區別等,通過親自觀察,加強印象;在環境的污染與保護的教學中,把學生帶到校外,讓學生自己調查研究環境污染的原因以及給人類的影響,在學生能真正理解環保的重要性后制定環保措施等,加深理解;考核方式也可以采取開放式,把考場挪到大自然之中,通過對學生實驗操作技能、科研的素養、科研的態度等方面的考核來衡量學生成績。

2.逐步實現分層教學,注重學生差異

以往我們的教學都是講究公平,不論學生知識背景、智商高低、情感因素等差別,一律實行統一的教學模式,其實這種方式很難實現因材施教。但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一個班里幾十名同學分別來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小學校,受過的教育差別以及自身的智力發育、潛力傾向各不相同,這種個體與個體之間存在差異,這是我們必須承認的。所以,只要學生已經盡力,能達到自己的目標,這種教學效果就是最好的,因為教學的目的應該是不同的人在教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分層教學,這種根據學生知識體系、能力水平和潛力傾向把學生科學地分成幾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體并區別對待的方式,是對學生差異的最大化尊重,而且能讓學生樹立自信,進而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比如把班里學生根據生物成績分成A、B、C、D四級,或者把整個年級的若干個班按學生具體成績重新分小班組合上課。在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中的分層教學一般要把握以下幾點原則,即:教學目標分層、課堂教學分層、課后作業分層、考核評價分層等幾方面。

3.提高教師自身素養,端正學習態度

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作為課堂秩序的第一責任人,其一言一行,對學生的影響都是巨大的。我們會發現,很多年之后,某位老師曾經說過的一個觀點或者一些特殊的動作,我們依然可以清晰地記得。甚至,以后的一些興趣與價值觀的取向,都明顯地受到之前某位老師的引導。所以,初中生物課程教學思路的創新,還是要從教師自身的行為開始,要改變以往課堂支配者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不斷提高自身素養,豐富自己的學識,而且好學習如何與學生相處,如何與學生進行良好有效的溝通。教師要不斷地完善與學生相處的方法,通過自身嚴謹的教學風格和和藹可親的工作態度來影響學生。尤其對于生物這種課程,很多需要的是一種對科學的探究態度,所以我們要給學生灌輸一種精益求精、嚴謹務實的科研精神,讓學生對生物學科有一個正確而且積極的態度。

2 多媒體對初中生物創新的影響

今天,多媒體的應用在生物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生物學是研究生物的形態特征、生理特點、進化等方面知識的學科。多媒體可將書本知識化靜為動,化虛為實,化抽象為直觀,在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能起到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的作用。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益,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1.靈活應用信息技術和手段,培養自信心,激發出學生的創新思維熱情

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最需要學生對自己的創造潛能擁有自信。擁有自信才能有積極的態度和不懈努力的精神去探索問題,大膽地提出自己的想法。為此,每當學生感到困惑、遇到挫折而產生動搖的時候,作為教師就要鼓勵學生,讓他們找回自我、戰勝自我、超越自我,“再嘗試一下,你一定行。”當然學生提出的觀點不可能都具有可行性和實際意義,但對于其個人來說都是新的。我們應及時給予肯定、鼓勵,讓學生樹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自信心。

2.靈活應用信息技術和手段,培養學生頑強的創新思維意志

篇(5)

世界科技創新步伐的加快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施把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促進學生和諧發展、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精神擺在了教育的重要位置。科學素養這一概念伴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課程改革運動而系統確立起來,把科學素養作為科學教育的目標已在世界各國達成共識。科學素養包括科學興趣、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四個核心要素,既要對青少年進行責任感、團隊精神、追求真理、堅持真理等規范性教育,又要通過具體知識的傳授,培養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興趣,促進其個性的健康發展,促進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提高他們的創造能力。

生物課程的根本任務是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特別是青少年科學素質,是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大事,是科學教育的神圣使命。”據研究資料顯示,科學素養教育成果的顯現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我國又是一個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發展相對落后的發展中國家,開展青少年科學素養教育,就顯得尤為重大、突出和緊迫。作為生物教師,作為生物科學教育在生物課堂的代言人,不僅要完成生物學科知識體系的傳授,更要注重對科學的共性、本質和研究方法的指導,并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對科學研究的感悟,對人與自然和社會和諧關系的認同,對自己行為準則的規范。

我工作多年以來,注重發揮學科的資源優勢,依托初中生物教材,逐步提升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具體做法是:

一、在課堂中放手讓學生講、演,轉變學習方式,提升學生的生物科學知識素養

生物課程目標涵蓋了生物學知識、能力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要通過每節課或每項活動來逐步完成的。課堂教學一直是實施新課程的主陣地,教學模式的改革,只有在課堂上體現出來才是可行的、有效的、成功的。我在“以人為本”教學思想的指導下,進行了一系列的教學改革。針對不同內容設計不同的教學模式,如實驗探究課、中心概念形成課、多媒體與課堂教學整合課、問題模式課和學生主講課等。例如,我在學生充分預習的情況下,給每組學生分別安排不同的展示內容,由學生主講,并用小品、角色扮演、講述、談話等多種多樣的手段,把知識講解得淋漓盡致,使我真正認識到了“你給學生一個機會,學生會給你一個奇跡”的內涵。

二、在探究實驗中,放手讓學生討論、探究、實驗,提升學生的生物科學方法素養

生物教學不僅是教師講解和演示的過程,也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必須向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親自參與和實踐。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離不開科學的學習過程。科學的核心是探究,教育的重要目標是促進學生的發展,科學課程應當將這兩者相結合。突出科學探究的學習方式,應給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讓學生通過手腦并用的探究活動,體驗探究過程的曲折和樂趣,學習科學方法,發展科學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進對科學探究的理解。新的課程標準突出了科學探究的重要性,將其放在科學教育的中心環節上,著力于發展每一個學生對科學的理解力和從事科學探究的能力,讓學生像科學家那樣探索和思考,在積極參與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逐漸對自然界有所認識。

三、在生物課外科技活動中,放手讓學生參觀、調查、訪問,提升學生的生物科學精神素養

生物學習注意課內外活動相結合。教師應打破課堂內外的約束,有計劃地安排好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完成的活動,包括必要的調查、訪問、參觀等,充分利用多種教學資源,保證活動時間。生物課外科技活動是生物學習的重要形式,生物課外科技活動主要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一些與生物科學技術相關的試驗、考察、種植等實踐活動。一般情況下,課外活動以學生的實踐活動為主,突出學生的活動主體地位,活動內容和課程標準所規定的教學內容是相聯系的。在課外活動過程中,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去擴大、加深和鞏固課內所學到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通過生物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但由于課外活動的內容具有多樣性、廣泛性,容易與課堂教學內容脫節,因此,生物課外活動應圍繞課堂教學內容擴展和加深。這樣,學生在課外活動中不僅可以學到一系列科學工作方法和技能技巧,增強學習的興趣,而且可以達到培養學生的科學創新精神、科學實驗素質和熱愛生物環境科學的良好品質。

四、在校本課程編寫中,放手讓學生搜集、設計、撰稿,提升學生的生物科學興趣素養

為凸顯學科特色,充分發揮生物學科優勢,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筆者創造性地開發了一批注重激發學生潛能的校本課程。在編寫校本課程的過程中放手讓學生搜集、設計、撰稿,并讓學生制作豐富多彩的多媒體課件。多樣的校本課程使學生獲得能力、情感的提升,喚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生的生物科學興趣素養,也為他們獲得成功提供更多的機會。

基礎教育需要通過一系列學生主動參與的科學探究和技術設計活動,才能使學生的科學素養逐步發展并成熟。科學素養的培養和提升,是教育與教學的統一,是一項需要多方緊密配合、共同實施的系統工程。依托初中生物教材,提升學生生物科學素養將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參考文獻

[1]顧志躍,丁沅.走進科技教育[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2]葉禹卿.科學新課程與科學素質培養[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2.

篇(6)

1.背景

高中生物新課程標準提出了“倡導探究性學習”的理念,并要求學生在新課程的學習中應以探究學習做為主要的學習方式之一。探究性學習是讓學生在主動參與過程中進行學習,讓學生在探究問題的活動中獲取知識、了解科學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維方法、學會科學研究所需要的各種技能,領悟科學觀念,培養科學精神。這種學習方式是對傳統的教學方式的一種徹底的改革,學生將從教師講什么就聽什么,教師讓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被動的學習者,變為主動參與的學習者。教學模式也將發生根本的改變,生物課將更多的是學生的實驗、討論、合作、交流等活動。這種學習方式的改革不僅會影響學生,也將會影響到科學教育的諸多方面,如教材的選材和呈現方式、課堂組織形式、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評價、教學資源、教學時間、師生關系等都將會隨之而發生改變。在此背景下,我們積極致力于新課程下的生物課堂教學的改革和實踐,提出了“高中新課程下的生物課堂自主探究性學習模式研究”的課題,旨在探索新課程下的生物課堂學習模式,著力研究在新課程下的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思維,并努力提高他們的課堂參與能力,實踐能力和科學素養。

2.目標和措施

2.1目標:通過實施研究,深化對以培養創新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的認識,探索其規律,進一步促進生物課堂教學改革,并構建適合新課程下的生物課堂自主探究性學習模式,以便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合作精神和科學素養,使我們的學生成為能適應時展需要的一代新人。

2.2措施:“高中新課程下的生物課堂自主探究性學習模式研究”,其主要措施是在生物課堂教學中,通過改進教學方法,優化課堂教學結構,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生物課堂教學中來,并在參與中讓學生學會學習,在自主合作中提高綜合素質和能力,進而提高生物課堂教學效果。并通過學生的自學、合作和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的能力,使我們的生物課堂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和主動探索的基礎上,進而形成有利于學生主體精神、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健康發展的寬松的教學環境和新的教學體系,并且進一步構建適合新課程下的生物課堂自主探究性學習模式。

2.3案例:“探究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的學習學習活動中,教師事先沒有告訴學生具體的設計和操作方法,教學過程中主要是幫助學生自己去探究,從問題的提出、探究方案的設計、探究過程的開展、探究結論的得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學生自主完成的,過程中教師隨時提供了一些協調、引導、點撥和答疑,最后,在學生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教師幫助他們進一步提高。因而教學活動不只停留在探究活動的形式和外殼,而是從探究活動的特性———學生的自主構建出發進行設計。結果課堂上學生的探究興趣和熱情都很高,思維活躍,提出了多種不同的方案,也出現了不同的實驗現象和效果。通過教師及時組織討論,學生在知識和方法上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轉貼于  3.體會

3.1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意識。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明確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起主導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不是“包辦代替”。俗話說:“施教之功,貴在引路,妙在開竅。”教師要努力改變傳統的“滿堂灌”、“填鴨式”的以“教”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在充分尊重、信任、理解、幫助學生的同時,把關愛貫穿于教育教學過程中,并想方設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鼓勵他們大膽質疑,積極探索,注重培養學生標新立異的創新意識,使學生在輕松、愉快、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得到自主發展。

3.2創設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愉快地合作、輕松地學習。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主陣地。創新教育讓學生自主學習,珍惜學生解決問題的自主權,鼓勵學生主動探索,成為學習的主人、自我發展的主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3.3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學會學習,使學生創造性地發展。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主動學習,還要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過程,并使他們愛學、會學、樂學、巧學。這樣學生就能將學習當作主動探索的過程,在自主學習中創造性地發展。在學習過程中敢想、敢說、敢于積極探索,并樂于標新立異,才能另辟蹊徑地發現新問題,提出自己的新思路和新見解,才能逐步樹立和培養一定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篇(7)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8-0234-02

一、探究式學習的意義

生物作為一門自然科學實驗課程,在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中的相關規定,生物科學的教學目標是要讓學生獲得生物科學和技術的基礎知識,了解并且關注這些知識在生活、生產以及社會發展中的應用;提高學生對生物科學和探索未知領域的興趣;養成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樹立創新意識,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和社會責任感;認識科學的本質,理解科學、技術以及社會的相互關系,以及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增強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高中階段的生物教學目標是全面提升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同時也是科學教育的重要領域。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需求,新課程標準倡導探究式學習的理念,本文就以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為例分析探究式學習的具體應用。

二、高中生物課堂教學探究式學習

探究式學習是學生主動感知、發現、理解、應用知識的一種學習方式,作為一種能夠全面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全新的教學理念,得到了教育工作者越來越多的認可和重視。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探析高中生物課堂的探究式學習:

(一)創設探究式學習的情境

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創設探究式學習的情境是整個教學活動能夠順利進行的關鍵所在。因此高中生物教師在備課前首先需要對本章節的教學內容進行認真分析,在創設情境時需要融合實際生活、最新的生產技術以及社會熱點等因素。例如,結合現代社會發展的特點探究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時代的進步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但卻導致我們的生活環境日益惡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掛圖以及錄像等形式,用生動具體的實例將發生在我們周圍的環境污染等問題展現出來,通過這種最直觀的感受提高和培養學生關心、保護環境的意識,讓其深刻認識到生物科學的重要性。通過創設探究式學習的情境,讓學生真正感受到生物學習的多樣性以及前瞻性,通過不斷探索激發出學生潛在的學習興趣以及好奇心,從自然現象以及社會生活中探索生物教學研究的主題,并且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發散思維、探究問題、了解生物知識。

(二)引導學生掌握探究的方法

探究式學習更加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這個教學活動中學生是主要參與者,教師需要引導他們掌握探究學習的方法。在高中生物課程當中理論學習固然重要,但是一味強調書本知識,進行灌輸式教學,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而且枯燥的概念和單調的教學方式甚至會讓一些學生產生厭學心理,所以需要重視探究式學習方法的培養。生物是研究自然的學科,它與試驗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通過探究式學習增加實驗的比重,讓學生親自動手學會使用顯微鏡、制作臨時裝片、組裝簡單的實驗儀器等基本技能,在實驗中學會觀察、發現以及思考,而這些基本技能都是幫助學生學習生物、了解生物的重要基礎。

(三)注重探究式學習的實效性

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注重探究式學習的實效性,是指教師要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探究中不僅能夠發現知識,還可以尋找到學習的快樂之感,使他們真正地樂在其中。豐富教學手段的目的就是為了避免課堂教學成為照本宣科的形式,教師在課前準備時應該按照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順序進行教授,使學生對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得更加透徹,使生物課堂教學適合各個層面學生的發展目標,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切合點,因材施教,使學生每堂課都能切實掌握知識,從而增加課堂學習效率,并且實現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相互統一。當然,探究式學習難以在較短的時間內改變長久以來形成的應試教育模式,因此需要強調探究式學習的實效性,要堅持貫徹落實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教育理念,避免將改革流于形式。

(四)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探究式學習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探究式學習的目的就是以討論和交流的方式實現學生自主學習以及發散思維等能力的培養。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授課前應該將課堂教學的知識點總結歸納設計一個教學目標,通過組織引導學生共同圍繞這個目標進行討論學習,鼓勵學生勇于探究,將學習的主動性完全交給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能夠盡可能多地提出意見和想法。教師則適當引導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討論、驗證,探索出解決方案,最后教師再根據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客觀評價。教師在組織探究學習小組的過程中還應該注意保護學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學習的自信心,在提高學習興趣的同時也能有效提升生物課堂教學的質量。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生物課程是自然科學中發展最為迅速的學科之一,它主要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尤其是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幫助學生理解生物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系。在高中階段,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和認知都處于一個特殊時期,在進行生物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該以探究性學習的方式來增強學生學習自覺性。目前,我國的素質教育正在進行全面改革,在新形勢下要求生物的教學模式必須要著眼于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在探究式學習的過程中,要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核心,使他們真正認識到生物知識對自己日后發展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探索精神,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環境觀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這才是時代賦予生物教育的使命。

參考文獻:

[1]陳美玲.初中生物實驗探究教學模式與創造力培養[D].福建師范大學,2007.

篇(8)

一、通過科學家科學研究的思維和方法,使學生養成科學思維

高中生物新教材中關于學習高中生物課的方法部分,明確指出要重視理解科學研究的過程,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科學思維方法是科學素質教育的核心要素,平常教學過程中強調能力培養,其核心應該是思維能力的培養。高中生物新教材中呈現了不少科學發現的過程及科學家傳記。如“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孟德爾研究豌豆雜交實驗”,“生長素的發現”、“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和“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等,都是理解科學研究的過程,學習科學研究方法的很好范例。這些實驗可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取得較好的效果,不僅可開闊學生的眼界,還能使學生受到科學方法和科學思維的訓練以及科學精神的熏陶,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生物科學素養意義重大。

二、通過設計實驗,培養學生實驗探究能力

科學知識與技能是構成科學素質的基礎要素。操作是一種技能,操作強調動手,從操作的角度培養學生的科學技能。“探究性學習”是《標準》所倡導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讓學生親歷思考和探究的過程,領悟科學探究的方法。而除了教科書中的案例外,教師還可通過主題探究設計來落實高中生物新課程的理念,引導學生綜合運用社會、生活和學科知識,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動手動腦的探究活動、生活實踐、社會實踐、科學實踐活動,加強與現實社會的溝通和聯系,讓學生及時了解時代的最新信息,緊跟科技迅速發展的步伐;使他們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綜合運用知識、實踐能力、學會學習策略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高中生物主題探究的課題一般可從聯系生活實際,課堂知識延伸與補充,生物實驗改進等誘發產生。選題內容有以下幾方面:(1)生物學科知識和技能的綜合、拓展、應用與評價; (2)生物學科知識與人類生活、社會生產的聯系與滲透;(3)生物學科實驗技能、方法和材料的改進;(4)生物學科與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的關系;(5)生物學科知識與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等等。如“生物在環境保護的作用”、“質壁分離與復原實驗的改進”、“安定區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中學生吸煙的原因、危害和對策”、“中學生近視眼調查”等均是較好的選題。在選題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研究意向,為選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提供參考意見。

三、培養學生提問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

1.培養提問能力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思維都是從問題開始的。沒有問題就沒有探究,不能發現問題或提出問題就談不上發明創造。在生物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問題探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觀察、討論、交流中學習新知識,促進學生思維的放飛,引導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并重視學生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除了教科書中的案例外,教師可以用多種方式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并選擇其中最有探究價值的問題作為小組或全班共同研究的課題。

2.培養問題解決能力

著名哲學家波普說:“科學始于問題。”“問題解決”是近年來國際教育界發展起來的一種教學方法和教育思想,也是科學家探索未知領域思維過程的重要環節。生物課堂上的“問題解決”,要求生物教師為學生創造具體環境,啟發和激發學生獨立提出探索性及求證性問題,形成多向思維的意識,尋找在不同的條件下的多種解決問題的途徑,探索可能出現的多種答案。如,在“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問題探討”環節,可讓學生嘗試解決第2道討論題“葡萄糖不能通過無蛋白質的脂雙層,卻能通過細胞膜,這是為什么?”還可繼續引導學生討論第3道題,即“嘗試提出新的問題,并對自己所提的問題作嘗試性的回答。”對此,教師可引導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或假設的方法進行探討,因此,“問題解決”是培養和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重要教學方法和教育思想。

篇(9)

0 引言

課堂教學的教學質量一直以來都是我國教育改革發展中的一項核心任務,提高課堂教學的教學質量就要求學校建立一套以高教學質量為主要方向的制度以及機制,在教學環節上不斷地進行強化,并以此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但是在目前的高中生物教學環境中,如何切實地構建高中生物高校課堂教學,深化高中生物教學改革,提高高中生物的教學質量,是文章將要著重探討的問題。

1.高效課堂的實際內涵和現狀

高效課堂這一理念的提出主要是為了讓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遵守教學規律,用在盡可能有限的教學環境中創造出最大的教學規律和教學成果,以滿足當今社會對于人才的培養目標以及實際需要。

在通常情況下,高效課堂的教學活動存在著一種可以互相影響的雙邊活動,那就是“教”與“學”。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可以片面地追求任何一個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此外就現階段而言,在多數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依舊遵循著“復習―導入―教授―練習―作業”這種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開展教學。在這種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很容易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其自主學習能力很難得到培養和提升。

2.高中生物高效課堂教學的實施策略

2.1 課前準備

2.1.1 研讀課程標準

在以往,很多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過于依賴教材和經驗,將考試和教材作為一切教學活動的中心,這樣做非常不利于學生個人素質的全面發展。

2.1.2 以人為本

高校課堂的教學宗旨是教師作為主導,學生作為主體,提高高中生物教學的成效作為目標的教學觀念。隨著課堂教學的改革的加快,已經逐漸建立了學生發展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宗旨。在把握教學目標的上,應該首先將學生能夠在課堂上學到的內容考慮進去,然后是將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是否有一個好的心情考慮進去,最后將課堂教學是否可以推進學生之間的人際溝通。

2.2 課堂教學

2.2.1 精簡教學目標

教案作為課堂教學的基礎,如何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保障課堂的教學質量,是備好教案的關鍵所在。課堂教學的理念應當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主。教師在設計教案時,要將教授的內容和學生理解能力范圍內所能接受的知識進行融合。所以課堂的教學內容不能被設置的過高或過低,要學生能理解和掌握學習目標。這就要求我們要將每一門課程的內容都即簡單又內涵豐富,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有所收獲。

2.2.2 創新教學方法

教學重點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學方法的好壞直接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成效。一個好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還可以活躍課堂的氣氛,使學生能夠快樂自主地進行學習。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應用先學后教的方法充分的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2.2.3 即時評價學生

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每個學生都對自己所學習的內容有著一定的想法,而教師通過語言和動作等對學生進行鼓勵,可以增加學生學習的信心。教師在教授課程中,運用正確的教學評語可以活躍課堂的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加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學生不懼困難的品質。在課堂教學中,及時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評價可以讓學生在第一時間知道自己是否在知識的理解上存在誤區,對自己的學習方向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了解,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3 課后教學反思

2.3.1 考慮教學目標達成與否

在課堂教學后,對學生是否在課堂上獲取了足夠多的知識和價值觀等方面進行反思。在反思中,教師要將在課堂上自己組織的活動中,學生是否和自己預期的目標相吻合考慮進去。

2.3.2 考慮教學組織是否有效

教師在課后對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和缺點進行總結,如課堂的有利因素和不利的因素,記錄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的想法和容易出現的錯誤,并對這些內容進行整理和分析,在下次教授同樣的課程時,應注意哪些和利用哪些方法,重新設計教學方案。

3.結語

在課堂教學之中,教學是“教”與“學”之間相互融合的過程,只有將兩者充分地結合在一起才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質量。教師應當通過認真研讀課程標準,創新課堂教學之中的教學方法,注重學生個人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適當地進行課后反思等手段來提高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篇(10)

隨著國家發展學生核心素養體系的,重視和深化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成為基礎教育改革的熱點和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是課程改革的核心和根本任務,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是育人的重要目標。[1]2017年新修訂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明確將生物學核心素養作為課程宗旨,生物學課程的根本任務是提高學生終身發展所需的生物學核心素養[2],因此課程、教學、評價都要基于核心素養來設計和實施。下面以“DNA的復制冶為例談談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搖搖

一、基于生物學核心素養的教學分析

生物學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生物學課程學習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在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實際問題所表現出來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3],包括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四個方面。生命觀念是生物學核心素養的基礎和支柱,生命觀念的形成離不開理性思維和科學探究,理性思維是科學探究的重要內涵,科學探究是理性思維的實證過程,在形成生命觀念、進行理性思維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最終形成一定的社會責任意識和義務。[1]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將課程目標定位在核心素養上,需要我們從關注知識點的落實轉向素養的養成,從關注教什么轉向關注學生學會什么,需要更多地思考如何讓知識成為素養,讓知識變成智慧。[4]以學科核心素養為根本宗旨的生物教學,更加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發展,關注學生素養的培養,注重課堂教學的原生態,讓學生形成基本的生命觀和生物學基本觀點[5],發展生物學核心素養。

(一)確定生物學核心素養的目標

生物學核心素養是對生命現象及其運作的理解和認識,是科學世界觀的組成部分,是滿足學生終身發展所必須的生命觀念、思維和方法,是學生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是三維目標的提煉和有機升華。“DNA的復制冶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三節內容,DNA分子的結構和復制是遺傳學的基本理論[6]。學生已有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和DNA雙螺旋結構等知識背景,教師在分析學生、教學內容的基礎上,確定了基于生物學核心素養的學習目標:概述DNA分子的復制,探討DNA復制的生物學意義,理解結構和功能的內在聯系;運用假說———演繹法推測DNA分子復制的方式,感悟假說———演繹的科學方法;通過分析推測復制過程的經典實驗,學會分析實驗的方法,領悟科學探究的魅力,建構DNA通過復制傳遞遺傳信息功能的概念,體會科學技術的應用;探究活動中,指導學生分析、推理、歸納、大膽想象和猜測,培養科學的思維及合作學習的精神。

(二)找準培養生物學核心素養的“三點

培養學生生物學核心素養是本課程的價值追求,也是課程預期的教學目標。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考慮本節課學科核心素養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找準培養學生生物學核心素養的立足點、切入點、支撐點,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成功的關鍵性前提。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內容、學生的實際,教師精心設計課堂教學,設計了啟發式、自主和合作探究學習的方法,確立了本節生物學核心素養的立足點是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切入點是體驗假說———演繹;支撐點是科學探究。

(三)定位培養生物學核心素養的助推劑

精心設計教學主線,準確分析教情、學情,確立有效的教學方法,這些都是課堂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的助推劑。教師把科學探究的過程設計為課堂教學的主線,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生物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感悟生物學思想和方法[3],體會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方法,建構生物學核心概念,達成對生命的理解,養成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素養基礎。

二、基于生物學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

教學中,在層層設疑、解疑、演繹推理過程中,學生體會假說———演繹的科學方法,課堂圍繞“發現問題———作出假設———演繹推理———實驗驗證———得出結論冶這一探究主線實施[6],處處滲透著生物學核心素養的培養,最終達成課堂的核心素養目標。

(一)利用前概念創設新情境

前概念是學習新概念的基礎,利用學生已有概念的回顧,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教學中,教師結合圖片呈現問題:DNA化學組成的基本單位是什么?DNA分子的空間結構是怎樣的?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結構與功能的內在聯系,建構生命觀念。指導學生推測:DNA復制的場所可能在哪?進一步引發思考:一個DNA復制后形成兩個子代DNA的4條鏈可能的組成方式有哪些?問題解決的同時伴隨著新的設疑,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盡快進入學習新知的情境。教學中發揮科學前概念的正遷移作用,使之成為學習新概念的鋪墊、資源,成為新知學習的新增長點。

(二)立足核心素養點,開展探究活動

生物學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并不是在每節課都要充分體現和落實,根據學習內容、學情等不同,每節課側重點有所不同。教學中,教師準確把握核心素養的培養點,圍繞培養點開展探究活動,有效的探究活動不僅直接影響核心素養中理性思維、科學探究的落實,也間接影響生命觀念和社會責任的達成。在本節學習中,核心素養的培養重點立足于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等生命觀念,演繹與推理、歸納概括、建構模型等理性思維,以及科學探究的過程、方法和品質等。1.科學探究建構DNA的復制方式科學探究是指能夠發現現實世界中的生物學問題,針對特定的生物學現象,進行觀察、提問、實驗設計、方案實施以及結果的交流與討論的能力。學習中,沿著“發現問題———做出假設———演繹推理———實驗驗證———得出結論冶這一主線,感悟假說———演繹的科學方法,運用歸納與概括、演繹與推理、模型、批判性思維等方法,探討DNA分子復制的方式。發現問題。根據導入環節設疑:一個DNA復制后的子代4條鏈可能的組成方式有哪些?教師組織學生討論、繪圖、板圖交流可能的復制方式———半保留、全保留復制、彌散復制。作出假設。學生根據問題交流結果作出假設:DNA復制是半保留復制;DNA復制是全保留復制;DNA復制是彌散復制。演繹推理。教師設置了5個遞進的問題:設計此實驗的關鍵思路是什么;怎樣區分用肉眼看不到的DNA分子;若親代DNA用同位素15N標記,放在含有14N的環境中培養,親代、子一代、子二代DNA分別含有哪種N元素;實驗中如何將不同N元素組成的DNA分子區分開;親代、子一代、子二代DNA都分別進行離心,結果怎樣分布。指導學生分組討論、繪圖、板圖交流,在師生交流過程中,預測DNA三種復制方式形成的子代DNA的可能情況,以及如何設計實驗進行驗證,體驗科學探究的嚴謹,發展學生的理性思維。實驗驗證。學生利用學具動手制作DNA復制的模型,模擬復制方式,初步建構半保留復制的概念,體會科學家的研究過程和結果,佐證學生的推理結論。得出結論。在前面推理、模擬的基礎上,歸納概括出:DNA復制方式是半保留復制。2.討論———探究建構DNA復制過程本環節分兩個板塊進行,首先教師呈現科恩伯格的兩個實驗研究,指導學生合作討論分析、獲取信息、找關鍵詞,推測DNA復制可能需要的條件:模板、能量、原料、酶等。其次,教師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手段,演示DNA復制的動態和連續變化過程,閱讀教材內容,思考交流以下問題:DNA復制的條件、場所、時間、結果?DNA復制的特點、意義,如何保證其準確性?同時結合大腸桿菌半保留復制圖例,用數學方法計算三代中含15N-DNA的比例。在此過程思維的碰撞中,聚焦構建概念,學生再次體會生命觀點。

(三)課堂總結拓展,課后反饋鞏固

師生共同梳理主體知識,重溫科學探究的過程、方法,深化對DNA復制的整體認識。同時引導學生思考,啟發學生的思維,有學生提出:DNA復制是從一端開始還是兩端開始復制呢?兩條鏈復制是同時的嗎?是同一個方向進行嗎?有些問題遠超出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師指導學生對部分問題進行深層次分析,使學習達到一個更新更高層次。結合學生質疑,教師呈現圖片,展示DNA復制的多起點、兩條鏈反向延伸的特點,拓展了課堂內容,為后續學習奠定基礎。課后教師設計了5道重要概念的反饋題,及時了解學生掌握情況,鞏固深化DNA復制這一重要概念。

三、思考

課堂教學是發展學生生物學核心素養的重要陣地,以培養學生生物學核心素養為總目標的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發展需求,準確定位每節課核心素養的立足點、切入點,是落實核心素養的前提。創造機會,多組織學生主動學習的探究活動,是落實核心素養的關鍵。設置遞進式的問題,創設學習的真實情景,是啟發學生思維,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保障。生物學課程分為初中、高中兩個學段,初中側重于生物多樣性及其分類,以及細胞、遺傳、進化、生態系統等概念的初步理解;高中側重對細胞、遺傳、進化、生態等概念進一步深入探討,深入到分子水平探討生命活動的機制,更加關注生態學和進化思想[5]。在落實核心素養的要求上,兩個階段有著不同的目標,如何進行無縫銜接,是我們值得思考的問題。以學科核心素養為根本宗旨的課堂教學被賦予了新的元素,但同時衍生出新問題:課堂教學中如何評價學生生物學核心素養的發展水平?如何利用生物課程的特點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探索生物科學素養與核心素養的培養之間的關系,在課程改革的道路上,我們且行且思且實踐。

參考文獻:

[1]吳成軍.基于生物學核心素養的高考命題研究[J].中國考試,2016(10).

[2]趙占良.試論中學生物學的學科本質[J].中學生物教學,2016(1).

[3]譚永平.中學生物課在發展核心素養中的價值和基本任務[J].生物學教學,2016(5).

[4]蔡文藝,周坤亮.以“核心素養冶為中心的課程設計[J].遼寧教育,2014(7).

上一篇: 海洋產業發展分析 下一篇: 傳統行業的商業模式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脸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 青青久在线视频视频在线 | 自拍亚洲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欧美精品制服丝袜 | 宅男入口亚洲一区二区 | 青青草原国产在线大伊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