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05-29 07:46:1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新聞傳播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新聞傳播論文

篇(1)

1.2加快了新聞傳播速度傳統的新聞媒體,諸如報紙等,新聞傳播的方式較為保守和滯后,傳播的速度較慢,一條新聞信息的往往經過諸多繁雜的步驟,這一過程往往耗費太多的時間。而微博的出現,使得一條新聞從發生到得到關注傳播只需幾分鐘甚至幾秒鐘的時間,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新聞信息的者傳播者,而不再是被動的接收新聞信息,這一點加快了新聞的傳播速度,并且得益于微博自身的交互關注的特點,一條新聞可以短時間的擴大受眾,被更多的人看到,進一步提高新聞的影響力,最大化新聞的價值。

1.3提供了信息交流的平臺微博作為一個開放平臺,為人們提供了廣闊的信息交流平臺,微博新聞的便捷快速,使得信息得以共享化,降低人們獲取信息的成本。微博不僅為廣大的普通用戶提供了信息交流的平臺,同時也為機構組織政務公開,政策解讀,匯集民意等提供了獨特的平臺。諸如央視新聞,人民日報,公安系統相關微博用戶的入駐,為民主發表民意,獻言獻策提供了途徑,使得民眾更加近距離的關注自己切身利益的政策方針,微博同時也為民眾與政府機構組織交流提供了平臺。

1.4降低了對于主流媒體的依賴長久以來傳統媒體處于對新聞的掌控與壟斷地位,傳統的新聞媒體收集編輯都要經過嚴格的流程監管,新聞從業者是新聞傳播的絕對主體,普通民眾只能被動的接收一些經過嚴格篩選處理過的新聞訊息。微博的興起,使得每個人都處于新聞傳播的主體地位,民眾可以自主的選擇接收自己感興趣的新聞訊息,從多角度看待和了解新聞事件,不再單純依賴于傳統媒體經過處理的信息,增加了新聞信息的透明度,降低了對主流媒體的依賴。

2微博應用于新聞傳播的弊端及解決措施

凡事都具有兩面性,有利有弊,微博應用于新聞傳播也不例外,借助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微博自身的特性,微博在新聞的傳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由此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微博應用于新聞傳播的主要弊端有以下兩點。

2.1虛假信息泛濫微博的低門檻,簡便和快捷,一方面使得新聞傳播能夠更加具有實時性和快速性,但是同時也正是由于微博的這些特點,加之微博系統的監管體系不完整以及沒有有效的過濾和攔截手段,使得每個人都可以不受限制的新聞信息,一些嘩眾取寵別有用心的用戶,就會惡意一些虛假消息、過激言論以及社會謠言,這些不良信息不斷涌入微博市場,造成虛假信息泛濫。微博新聞時代的傳播速度較快,一條微博一經會短時間的被眾多微博用戶看到,獲得較大的受眾群體,人們閱讀微博往往對謠言不會有充分的辨識能力,一傳十十傳百,也就造成了虛假信息謠言短時間的快速傳播,造成極壞的社會影響。

2.2新聞信息的碎片化眾所周知,一條微博的字數限制是在140以內,這也就造成了微博新聞不能充分的表述新聞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發展過程,使得閱讀微博的民眾沒辦法完整的把握新聞事件,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新聞信息的碎片化。新聞者由于受微博字數的限制,同一個新聞事件往往需要多條微博加以描述,人們通過精簡的微博接收到的都是一些碎片化的信息,沒辦法獲取連續完整的脈絡,并且普通的微博用戶的新聞往往缺乏新聞語言的規范性和準確性,這就會造成人們對一些新聞事件的誤讀,理解上極易出現偏離。為了更好的發揮微博在新聞傳播中的作用,需要有關部門以及民眾共同努力,克服微博應用于新聞傳播過程中的弊端及不足。針對虛假信息泛濫這一點,有關部門可以制定相關的措施來規范微博用戶新聞的方式,對于濫發虛假信息,傳播謠言的行為主體進行大力打擊。同時民眾也應該提高謠言辨識能力,不輕信謠言,不做謠言的二次傳播源,微博用戶之間還可以進行互相監督,共同努力,營造良好的微博新聞傳播氛圍,拒接虛假信息,垃圾謠言。微博自身特點決定的微博新聞傳播的碎片化問題,則可以通過微博與其他傳統媒體優勢相結合的方式,將碎片化信息構建完整的結構模式,以應對由于碎片化帶來的新聞深度不足的問題。

3微博作為新聞傳播新興媒介的前景

3.1微博將逐漸成為公民參與政治的重要渠道微博不僅是普通民眾進行溝通和交流的社交平臺,也可以成為公民與政府溝通的橋梁。一些政府機構入駐微博,使得民眾可以隨時隨地的了解國家政策的最新動態,關注自己切身利益的政策方針,并且積極主動的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建言獻策。相信只要政府微博能夠遵照微博新聞的傳播規律和基本特性,在內容和形式上加以創新更加貼近群眾,貼近生活,做到及時準確,公正透明的報導新聞事件,聽取民眾的心聲和建議,就能夠進一步發揮微博新聞在民眾參與政治生活的作用。

3.2微博將逐步與傳統新聞媒體相結合,完善新聞報道機制微博具有傳統新聞媒體所沒有的方便快捷,實時性,簡潔性的特點,同時也存在著碎片化的不足,如果把微博自身的優勢與傳統新聞媒體相結合,勢必會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新聞報道運作模式。快捷的獲取新聞事件的最新動態,進行新聞當事人事件采訪等的過程可以在微博中較為快速的完成,而最后的則可以通過傳統媒體來進行,以便形成更加權威,準確有效的新聞信息。微博新聞與傳統媒體相結合,一定會迎來新聞報道發展的嶄新篇章。

篇(2)

在新聞采訪和錄制階段,數字化的采錄設備正逐步替代傳統的新聞采錄設備。以新聞數字攝像機為例,它對于高清圖像質量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基于數字技術帶來的高精確度、高靈敏度以及高穩定性,加之其智能化的設定白平衡、對焦及連續跟拍,免除了復雜繁瑣的人工調節,高度的穩定性加上智能化使得數字技術攝像機能夠第一時間快速的采錄新聞現場,增強了新聞采錄的可靠性和實時性。

在新聞編輯階段,傳統的線性編輯需要新聞編輯者從頭至尾依次安排新聞制作片,前后順序不可輕易調整,新聞編輯工作流程較穩固,不利于新聞制作效率的提升。基于數字技術的非線性新聞編輯系統采用計算機對新聞片段合成處理,新聞編輯者無需從頭至尾依次制作片段,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先做新聞頭尾,后做新聞中段內容,編輯順序可適時調整,改變了新聞編輯的制作流程。數字技術帶來的新聞編劉卓群,吉林電視臺初級助理記者,研究方向:廣播。輯靈活性提高了新聞編輯的工作效率。

(三)新聞傳輸數字化

廣播電視新聞的傳輸能力基于現代社會的信息傳輸技術。傳統的廣播電視新聞傳輸過程是:先在新聞現場由工作人員完成新聞制作,然后通過交通工具傳遞至電視臺,最后經過電視臺的再次加工才能在電視上播出,新聞播報的即時性難以保證。現代數字通訊技術的發展使新聞實現跨越空間的快速、穩定傳播,基于數字技術的衛星通訊、高速光纖以及數字網絡等,通過整合數字傳輸技術,如SNG有力的支撐,新聞工作者可以將新聞現場畫面直接傳送至電視臺實時播出。

篇(3)

以微信公眾號在央視新聞中的應用為例,其在優質新聞內容推送時間上選擇早、中、晚三個固定時間段,也有部分圖文新聞在晚間22點后推送。其中早間時段為用戶推送的新聞專題在形式上多以圖文信息為主,并采用二級閱讀界面的方式將信息融入其中。例如,標題或圖面等集中在一級界面中,用戶對其中任一新聞標題產生興趣,都可直接點擊便進入二級界面中,閱讀新聞的具體信息。這種方式的設計保證用戶可結合自身喜好與時間選擇性地閱讀新聞。而且其中新聞內容大多為編輯工作者精選的資源,通常體現在國內外主要新聞事件、央視新聞獨家報道內容、網絡熱門話題以及民生新聞等。而在午間新聞推送方面,其形式和數量與早間新聞較為相似,但在推送內容上表現出一定的差異,編輯人員將會對當天相關的突發事件進行報道,這樣可保證新聞內容時效性的增強。另外,在晚間新聞推送中,其推送的內容主要以引入熱點新聞并由相關特邀評論員進行解讀,充分體現新聞媒體的正確輿論導向功能。

(二)傳播的互動效果得以增強

大多傳統媒體在與受眾互動方面仍處于來電或來信等形式上,具有明顯的滯后性特征。而新媒體中微信公眾號的利用很大程度上使傳統媒體互動性不足的問題得以改善。大多媒體只需借助相應的客戶端如手機或平板電腦等便可完成向用戶的信息推送過程。以2014年春節晚會為例,其微信公眾賬號不僅與搜狐新聞客戶端合作,也與其他新聞頻道強強聯手,使央視春晚公眾平臺一度成為最熱的互動平臺。用戶只需利用手機搜狐客戶端便可收看春晚節目,而且春晚許多幕后花絮或演員感想等都會通過公眾平臺向用戶推送。也因如此,該年春晚獲得極高的收視率,獲得受眾群體的好評。

(三)媒體公眾號的應用價值表現

微信公眾號在媒體中的應用價值除前文中的傳播效果外,也表現在其他兩方面:第一,在關系維護方面。市場競爭環境下,企業整體實力的提高關鍵在于品牌營銷策略,而營銷的重點需保證與用戶維持良好的關系,對新聞媒體而言亦是如此,通過微信公眾號的利用,能夠及時了解用戶需求,通過適時的溝通使用戶忠誠度得以增強。第二,從運行載體角度,利用微信公眾號進行內容推送過程中,只要用戶訂閱新聞內容,便可第一時間收取推送內容。這樣既保證媒體公眾號在曝光率方面較高,也使接受率得以提高,提高新聞傳播的價值。

二、適合微信傳播的新聞題材與寫作形式

(一)微信傳播新聞題材選擇

利用微信公眾號進行新聞內容傳播,首先可選擇重大突發性新聞,推送過程中需保證其具有較高的時效性。例如,韓國沉船事件,事故發生不到一小時,手機訂戶便通過公眾號收到新聞媒體傳送的微信內容,且在其后的時間內相繼推送相關的遇難信息等。通過微信公眾號的推送,使這種重大突發性新聞題材的報道更為全面,實際上,在微信傳播題材選取方面也可將重大突發性新聞題材作為首選內容。除此之外,也可將民生事件與娛樂報道等作為微信傳播內容。例如,2013年1月7日的吳法天微博爆料事件就是一則貼近民生的新聞報道,由于此則新聞報道是發生在人民身邊的事件,因而引起了廣大群眾的關注。許多切合受眾實際生活的事件更容易為用戶所接受,這也是保證媒體利用微信公眾號發揮其維系黨與群眾關系作用的必然要求。而在娛樂內容方面,主要為適應現階段大多年輕人追星心理。

(二)適合微信傳播的寫作形式

在新聞題材寫作形式方面,首先,應注意保證新聞內容權威性與時效性的前提下,可引入相應的網絡熱詞。例如,央視新聞進行新聞標題推送過程中,將網絡中如“坑爹”、“吃貨”等詞匯引入,使其轉發量達到上萬,為用戶樹立其良好的黨媒形象。再如揚子晚報中最近常用的“Duang”等詞語,使用戶忍俊不禁,很大程度上使媒體與粉絲讀者距離拉近。但需注意在標題編輯方面,應在字節上進行控制,通常以64個字節為上限。其次,在新聞內容中應避免單純文字敘述的方式,可將相關的配圖或視頻引入其中。例如,APEC會議中關于與奧巴馬會面的圖片在微信朋友圈中的轉發。關于內容的寫作常用的方式也包括在重點內容部分利用特殊顏色字體,通常紅色字體較為常見,更易被受眾所接受。最后,還需注重微場景的引用,如H5網頁專題的制作,其對提高新聞媒體傳播價值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兩會期間許多媒體利用H5網頁進行微場景制作,如光明日報中的特刊“招待會最強音”等。通過這種微場景的營造,無需再拘泥于圖文配合的傳播方式,用戶在短時間內便可發現重要信息。

篇(4)

2.全流程網絡化生產網絡化制作、網絡化存儲、網絡化播出也是新聞傳播“全媒體”時代的一個重要特點。在數字化的網絡平臺中,一條新聞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出去,即可以提高效率,也有利于節省制作成本。

3.全時空多維互動在“全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突破了傳統媒體只能單向傳播的方式,傳播者與受眾之間不再只是“說”和“聽”的關系。一條新聞線索可能只是普通用戶終端的一個點發出,經過新聞單位發散之后得到大眾傳播。但在傳播的同時,普通的用戶與用戶之間,用戶與媒體之間還會形成交叉式的多維互動。通過互動,傳播的信息更加豐富,傳播的效果也得到有效提升。

二、“全媒體”傳播對從業者的新要求

首先,完成戰略觀念轉型,適應全新傳播生態環境的挑戰新聞從業人員要深刻認識這種發展趨勢,有效構建用于展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編碼方式、解釋框架以及傳播模式,在全新的傳播環境下,強化引導力。在此過程中,新聞從業人員不僅需要澎湃如昨的熱血,還需要勇于創新的意志,熱情擁抱全媒體時代的到來。

其次,學習互聯網環境下生存模式的挑戰在新聞傳播的全媒體時代,新聞從業人員除了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新聞業務素養,還要積極補充最新的互聯網技術知識。傳統的新聞規律、新聞實踐和新聞經驗一旦跟因特網有機融合,傳統媒體的采編經驗、采編方法、采編手段等,再結合網絡的特性,創造性地運用到網絡上,必然會產生更好的效果。

篇(5)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新聞觀為統領,立足于資源共享、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發展,加強高校新聞院系師資隊伍建設,創新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機制,提高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水平,著力培養一批具有“正確立場、人民情懷、責任擔當、傳播創新”的新聞工作者隊伍和新聞傳播后備人才,為推進成都市新聞事業健康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二)共建任務

1.建立聯合培養新聞傳播人才機制

建立由成都市委宣傳部領導,市教育局、市廣新局,各區(市)縣委宣傳部、高新區發展策劃局、天府新區成都片區科宣局,成都傳媒集團、市廣播電視臺,市記協及各主流新聞單位等共同參與,成都學院組織實施的聯合培養新聞傳播人才的機制,推動成都學院與新聞宣傳單位在師資隊伍、實踐基地方面的共建,鼓勵成都學院與境內外高水平大學開展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交流合作,突出應用型人才培養。

2.加強新聞觀教育

把新聞觀教育融入新聞傳播人才培養全過程、各環節,引導師生始終堅持新聞工作黨性原則,堅持正確政治立場和政治方向。加強新聞職業精神職業道德教育,引導師生秉持新聞職業操守,履行新聞工作社會責任,增強做好黨的新聞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

3.加強人才培養基地建設

按照更加注重新聞觀統領、更加注重學科交叉融合、更加注重職業道德培養、更加注重現代技術運用的原則,制訂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加強新聞傳播人才培養基地建設。

(三)共建內容

1.辦學設計

結合現代媒體業的發展,頂層設計新聞學院的教育教學,努力構建多維度、多層次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教育體系,推進成都市新聞傳播人才的學業教育、繼續教育和提高教育。切實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專業人才,以滿足支撐成都市作為首位城市,在領跑全川發展中對各級各類新聞傳播人才的大量需求。

2.加強學科專業建設

結合學校自身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切實加強專業建設,完善培養計劃,致力于把成都學院的新聞傳播類相關專業建設成省級、市級普通高等院校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切實加強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創新,積極引入媒體實戰項目置換現有學校課程,推進實戰型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力求在國家級、省級精品課程建設方面有新突破。在教材選用和編寫中強化教學與教改建設,體現出新聞傳播類專業的基礎性(新聞觀)、系統性(職前職后一體化)、廣泛性(學生涉獵的知識面)。學校加大投入,組織教師、行業專家合作編寫出版培養成都市新聞傳播人才的相關教材。

3.開展師資隊伍建設

成都市委宣傳部每年定期從新聞單位挑選10名優秀編輯記者到成都學院兼職或掛職任教,從成都學院選派10名骨干教師到新聞單位兼職或掛職1~2年,或到國內外高校新聞傳播專業學習。派出單位在人員職級晉升、職稱評定等方面予以政策傾斜。每年推薦1~2名學界知名學者、業界知名專家、媒體精英、優秀從業人員到成都學院兼職授課或從教。引入“雙導師”制,聘請業界導師和學校教師共同在選課、實習、撰寫畢業論文、就業等方面指導學生,推進教學與行業的接軌,讓學生與行業“零距離”接觸,加強學生一線體驗和業界專業訓練。

4.推動資源共建共享

共建“成都市新聞傳播研究中心”,開展新聞傳播趨勢研究,指導成都市新聞傳播行業的實踐。成立“成都市新聞傳播培訓中心”,開展新聞傳播從業人員的培訓工作。共建實訓、實習基地,成都學院與市新聞單位合作,共建5~10個實訓、實習等實踐教學基地,積極建設校外實踐平臺,強化新聞傳播類專業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學生的從業技能。

5.構建評估機制

健全成都市委宣傳部組織,市級相關單位、專家閱評組、市級媒體等多方參與的評估機制,對新聞學院開展的新聞工作者和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情況進行全面評估,確保辦學效果。

(四)保障措施

1.組織領導

成立由成都市委宣傳部牽頭,相關市級單位、各區(市)縣委宣傳部、高新區發展策劃局、天府新區成都片區科宣局、新聞媒體等有關單位主要負責人與成都學院共同參與的院務委員會;制定共建新聞學院章程,明確各方權利和責任,在多方面加強深度合作。院務委員會要發揮共建優勢,加強和完善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領導機制建設,牢牢把握正確辦學方向,積極統籌協調社會力量和社會資源,為成都學院新聞學院實施新聞傳播教育的創新改革、人才培養質量的提質升位、新聞傳播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和智力支撐。

2.政策支持

成都市委宣傳部牽頭組織各相關單位給予成都學院培養卓越新聞傳播人才計劃所需的相關配套政策支持。支持成都學院與新聞宣傳單位的合作,建立聯合育人機制,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支持新聞學院師資隊伍建設,鼓勵高校與新聞宣傳單位從業人員的互聘制度;支持參與“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新聞宣傳單位與成都學院共同建立大學生校外實踐平臺。3.穩步推進。強化統籌,有序推進,根據各項工作特點,做好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方案、培養標準、培養計劃、專業建設、師資引進工作規劃,科學安排工作步驟,把握時間節點,確保各項工作穩步推進。

二、取得的主要經驗

1.加強重視,凝聚共識,突出制度建設

組織機構是工作運行的平臺,建立健全組織機構是工作得以正常運行的有效保證。在新聞學院籌備前期,成都市委宣傳部、成都學院高度重視新聞學院建設工作。成都市委宣傳部成立了以副部長牽頭,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新聞學院籌備工作組;成都學院在學校黨委書記統籌安排下,成立了以主管副校長牽頭,學校宣傳部、教務處、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和藝術學院的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工作小組。成都市委宣傳部、成都學院在認真貫徹國家文件精神和中央、省、市思想宣傳工作會議要求的基礎上,雙方結合地方新聞事業發展實際和學校新聞后備人才培養需求,充分發揮各自優勢資源,互通有無,凝聚共識,有力有序推進新聞學院建設工作。在新聞學院籌備前期,雙方在全面調研、研討的基礎上,詳細規劃了新聞學院的各項規章制度,包括共建方案、領導小組、共建章程等。這些規章制度既考慮了國家的相關文件精神,又考慮了各級黨委宣傳思想工作的會議精神;既考慮了地方黨委宣傳部門的要求,又考慮了地方新聞事業發展的實際;既考慮了學校當前的自身條件,又考慮了今后新聞人才培養的長遠需求。

2.找準定位,“計劃”驅動,打造特色品牌

成都學院在主管副校長的組織下,先后多次召集學校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教學單位負責人、各專業負責教師、學界和行業專家等召開了共建新聞學院研討會。專家們根據學校的發展實際,學校在高等教育領域中城市型綜合大學的定位,并結合學校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優勢,從指導思想、工作思路、培養模式、運行機制等方面,就校地共建新聞學院,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實施方案展開研討,并形成了很多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成都學院堅持以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為驅動,在辦學設計、學科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資源共建共享方面等都有新突破,為培育、造就一批高素質新聞工作者和新聞傳播后備人才,進一步推動成都市新聞傳播事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提供了有效保證。成都市委宣傳部、成都學院在共建新聞學院,全面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過程中,既體現了國家的改革精神,符合國家的要求;又充分體現了成都特色、“成大”特色,將以共建新聞學院為契機,打造一批學界與業界的特色品牌。

3.汲取經驗,追求卓越,推進改革創新

俗語說,采他山之石以攻玉,納百家之長以厚己。國內一些重點高校在2013年已率先實施了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并形成了不少有益經驗,并已取得了明顯進展,所積累的寶貴經驗值得積極正視和借鑒。成都學院教務處、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藝術學院多次向國內新聞傳播學科知名院校進行調研,搜集了大量參考資料,汲取了國內知名院校在新聞學院建設過程中取得的有益經驗和主要做法,并將這些好經驗、好做法融入到了成都學院新聞學院的各項制度中。成都學院在汲取這些好經驗的基礎上,力爭頂層設計各項規章制度,逐步構建卓越新聞人才培養教育體系,全面推進新聞人才教育培養、地方新聞事業的改革創新。

篇(6)

網絡傳播必須切實形成市場

網絡傳播興起之前,圖文電視在20世紀70~80年代曾經也被看好,但是最終失敗了。具體原因當然有許多,例如制作和接入成本過高、當時的技術和用戶的消費能力無法匹配等等。但根本的原因還是沒有形成新聞消費的規模化市場。而沒有市場的支持,再好的技術、再多的資本也難以帶來利潤。從這一歷史教訓中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當前的網絡新聞傳播,不僅是一種信息技術,更是市場經濟的組成部分,需要從市場的角度審視上網媒介的新聞傳播。

網絡傳播并不是為商業的目的而開發的,但它的火爆卻是因商業的應用而興起的。隨著PC機的普及,因特網和Netscape瀏覽器為規模化的網絡傳播鋪平了道路,電信服務部門、計算機行業的公司首先借助這一新的傳播形式進入媒介市場。傳統媒介如果不上網,意味著很大一部分新聞受眾和廣告資源將被拉走,也許失去的東西會更多。于是各個媒介也紛紛上網,它們同樣看中了網絡上可能形成的新的新聞和娛樂的消費市場。然而,這種市場的可能性不等于現實性。傳統媒介不同于那些計算機行業公司和電信服務部門,上網了,不等于網絡新聞傳播就能成為一種成熟了的新媒體。在競爭的壓力下,現在除了印刷媒介外,傳統的電子聲像媒介也在積極上網,盡管音頻視頻的播出技術還存在一些未解決的問題。

現在至少已有百家這類網上媒體因為經營不下去而消失了,當然新的媒體還在源源不斷地蜂擁上網。其實,傳統媒介的網絡化生存還要走好一段路。如果不解決基本的經濟上的投入產出問題,做到有所盈余,其生存始終是危險的。雖然有些關于網絡新聞傳播贏利的零星消息傳來,但是至今傳統媒介在網上的新聞傳播網站,實際上還沒有真正贏利的。現在已經不是最初的"跑馬圈地"時期了,需要考慮十分現實的生存和發展問題。

目前新聞網站生存和發展的現實問題

首先,一個明顯的問題是,現有上網傳統媒介的新聞網站尚沒有建立成熟的市場運作模式。技術上,因特網原來不是為娛樂而設計的,音像傳播遠不能滿足用戶的要求,未來這方面的技術肯定會成功,但是何時成熟、成本多大,尚是未知數。即使非傳統媒介的商業網站,其生存也處于相當的不確定中,目前尚沒有找到最佳利用網絡傳播贏利的方式,而網絡傳播對網絡商(包括上網媒介)來說,如果不能贏利,找不到掙錢的有效辦法,再好的技術也不會有社會化的發展前途。

大眾傳播媒介的誕生和發展,與商業利益的驅動直接相關。上網的傳統新聞媒介,即使有政治導向的目的,如果不把網絡新聞傳播同時也視為一種經濟形態考慮,網站本身的存在,早晚會成問題。任何網站的建立和維持,并不像宣傳的那樣,損耗為零,它們存在著價值(內容、資本、人才、品牌、贏利能力等等),也存在著消耗(開支、競爭、設備折舊、觀念老化、品牌退化、能力下降等等),網站的價值增長必須高于消耗損失。有些損耗是無形的,例如各個新聞網站大量重復性的服務模式和重復信息,將網絡傳播本身應有的較高的價值,分解得幾乎沒有了價值。每個新聞網站幾乎都是這種重復的制造者,結果則是每個網站都為這種低質重復作出了百分之百的消耗。

第二,從用戶的情況看,我國的普及率盡管近年增長速度很快,但底數太小,現在不過1.4%,遠沒有形成產業規模。即使普及率很高了,網絡用戶與傳統媒介的受眾還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即它的漂移性,很難抓住。去年底,世界網民人口已達到4.14億。這個迅速增長著的數字,始終是吸引傳統媒介和其他行業公司建立網站的動因。而現實卻是:網上的用戶群已經形成,但是消費市場并沒有建立。這對已經建立的網站,特別對那些以新聞傳播為主、而非以商業和生活服務為目的的網站來說,更是致命的打擊。迫于競爭的壓力,各個媒介不斷地為自己的網站投入大量資金和人才,維護系統,更新升級硬件和軟件,不斷擴容,也許多少建立了一些網上的聲譽,但是經濟回報的匱乏,成為各傳統媒介網站共同的難言之隱。

第三,網絡廣告的穩定和增長始終沒有得到根本的保障。網絡用戶的漂移性,使得各個網站的廣告收入很不穩定,上億網民鼠標的點擊聲并不能自動變成數錢的聲音。因為網民根本用不著依附于固定的網站,可以自由地在幾乎無邊際的網絡中漫游。只有某些商業服務性網站,例如雅虎,有較為穩定的廣告客戶。網絡廣告與傳統媒介的廣告在壟斷方面有些相似,美國位居前十位的網站,擁有全部網絡廣告的三分之二;排名前1300家的網站,控制了95%的廣告。而其中新聞傳播的網站則是鳳毛麟角。

第四,已經形成的網絡文化與網站的商業經營模式存在矛盾。網絡最初是由各國政府資助而建立的自由的、免費的信息平臺,從而很快培養了一種欣然接受的免費網絡文化。現在建立的網站,包括傳統媒介的網上新聞傳播(個人興趣型、影響很小的網站除外),如果只是為了宣傳而賠錢,恐怕誰也負擔不起。但是網上新聞傳播要收費,首先要解決的是文化問題,其次還有技術問題。網絡已是一個巨大的免費信息庫,4億網民已經吝嗇成性,他們瘋狂地使用著各個網站提供的免費電子郵件、免費下載軟件、免費ICQ……,對于與網站性命交關的廣告鏈接,就是懶得點擊一下。有些網站動情地勸說使用收費郵件,但響應者寥寥。無論發明動畫"旗幟廣告",還是最近出現的"網上路演",能夠吸引網民眼球的效果都不理想。如果靠向用戶收費維持,也似乎不大可能做到。有的網站企圖先讓用戶免費使用,培養興趣后再收費;而一旦收費,點擊率便迅速下降,最后不得不放棄收費。從商業角度看,早就應該明白這一點:廣告傳播永遠不能期待受者的自覺。但是,上億的網民這是一種無盡的誘惑,雖然前面已有不少犧牲者,但仍誘惑著更多的新網站撲向網絡傳播這個耀眼的光點。從長遠看,網站早晚會取得成功,但是至少目前,尚沒有完全有效的經驗。

鑒于上述情形,如果把網絡新聞傳播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即拷貝借鑒階段、用戶化階段、網絡原創階段,那么現在的網上新聞傳播尚處于由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的過渡,離網絡新聞傳播的原創階段,距離尚遠。建立新聞傳播網站的消費市場,這是保證網上新聞傳播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奮斗目標。

既然網上新聞傳播同樣需要廣告的支持,那么,就要研究網上新聞傳播吸引用戶的特點。單純強調點擊率,如同單純強調發行量一樣,對于廣告商的吸引力是有限的,現在美國每千次的點擊率已經從早先的35~50美元降至2~5美元。而這點收入對網站來說微不足道。關鍵在于提高用戶注意力的質量,即將點擊率改變為網頁瀏覽率,許多廣告商已經把網頁瀏覽率(包括瀏覽持續時間)作為投放廣告的依據。這就要求新聞信息在時效、可靠、廣泛、真實,以及易用、可得、交互和原創性等方面,即新聞的內容質量和使用質量,全面滿足用戶。我國的新聞網站大多只看重點擊率,一些廣告客戶也單純從點擊率出發考慮廣告的投放,這是不成熟的商業行為。特別當廣告商已經變得精明起來時,我們的新聞網站若沒有學會如何抓住網民的注意力,就可能失去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基礎。

關于新聞網站的發展思路

網絡新聞傳播將出現三種轉變趨勢:一,將大眾傳播的市場轉變為細分的小眾市場;二,將限于國內和地方的傳播市場,至少部分地轉向國際市場;三,從或然率的市場(即提供通用的大路貨的市場)轉向個性化的用戶市場。在媒介經營方面,就媒介與廣告客戶的關系而言,一定意義上是媒介將受眾出售給了廣告客戶。但在網絡傳播的條件下,網站向廣告客戶組裝和批發用戶的手段和規模都會發生變化。現在我們對此的研究和思想準備尚不足。

篇(7)

二、高速發展時期

邁入新世紀的新聞傳播學本身,迎來了自學科引入國內后最蓬勃發展的一段時期。依據王海龍,沈翠婷的《我國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的量化分析》對我國2000—2009年間,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統計顯示:這10年間,新聞傳播學科立項數量增長幅度達到了驚人的331%。在這一形勢下,量化研究方法在新聞傳播學中的運用也變得更加的普遍和廣泛。2004年,有學者以上海和昆明市民對于四種報紙的閱讀情況考察為基礎,考察了受眾對于議程設置的敏感程度。這是一次將統計學中顯著性水平測定在新聞傳播領域中的成功運用。譚天對2007—2009年間,刊載在《新聞與傳播研究》、《國際新聞界》、《現代傳播》這三本核心期刊上學術論文的研究方法進行統計分析。最終得出結論,這三本期刊上,采用量化研究的論文數占實證研究總論文數的比例分別達到45.8%、43.6%和60.6%,量化方法呈現出單調遞增的趨勢。說明量化研究,在新聞傳播中越來越受到大多數研究學者們的青睞和信任。

三、展望與未來

其實,早在20世紀20年代,源于西方的社會調查和統計的思想就已經傳入我國。隨著這么多年社會學科和新聞傳播學自身的發展,量化分析的研究方法已經得到了研究者們的普遍認同。

1、統計方法應用多樣化

對數字處理更加精確隨著量化研究方法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統計學和數學方法被引入新聞傳播學的研究中。如李春成,張少臣等對上海五所高校學生對于政府信任度進行調查,對調查數據進行多元回歸方程分析和建立結構方程模型。媒介接觸習慣和媒介評價作為重要變量,出現在最后的結構方程中。尤薇佳等對受眾在面對突發狀況時如何選擇媒介和對媒介信任度的研究中使用了偏最小二乘法對數據進行處理,從正直信任、能力信任、善意信任、交互關聯度和個人信任傾向五個維度出發,進行路徑分析,建立結構方程模型。有效通過對于外部媒介接觸條件的測量,揭示了媒介信任度這一隱變量是如何隨著媒介渠道選擇變化而變化。對于突發事件者如何選擇媒介通道和優化信息效果提供了較好的建議。此文中使用的偏最小二乘回歸(PLS),研究的焦點是多因變量對多因變量回歸建模,能在自變量之間存在多重共線性的條件下進行建模,更易于辨識系統信息與噪聲,對因變量也有較強的解釋能力。

篇(8)

1.2完善實習機制,彌補媒體實習資源的緊缺狀況專業型研究生實行“雙導師”制,一名校內的理論型導師,一名校外媒體實際部門的實踐型導師。校外實踐型導師大多是資深的編輯、記者和管理人員,雖然其在本單位人脈廣泛、“控制力”較強,能夠為自己所帶的研究生提供實習機會,但媒體的容納量畢竟有限,再加上權威媒體“喉舌”的“特別重要性”,實習學生也只是看得多,做得少,很少能真正上手,對實習崗位只起一個輔助的作用,學生實習回來后多有一知半解之感。新聞傳播學實驗室可以“模擬”并“重現”媒體工作的過程,從而使學生消化實習中的問題,化解困惑,彌補媒體實習的不足。

1.3充分發揮實驗室教學、科研、服務的三大功能與學術型研究生相比,專業碩士生更重視實驗課程。雖然學術型研究生也有一些類似的實驗課程,但教學效果的優劣往往不會引起教師和學生的足夠重視(重視程度甚至低于本科生),有些甚至流于形式。原因在于其更重視理論和學理性的探究,技能性的課程只是了解一下而已。專業碩士生則不同,學會技能是其就業的“看家本領”之一,因而學生和教師都格外重視。實驗室精良的設備、完善的服務、科學規范的管理為教師課堂演示、操作和學生實際模擬、操作提供了客觀條件。實事求是地說,良好的實驗教學是培養新聞傳播學專業型碩士的重要硬件之一。實驗室也是完成科研成果的重要場所。專業型研究生可以承擔或參與媒體或導師的部分課題,并在實驗室完成。教師的涉及實驗的課題也可以在實驗室完成,甚至本科生的有關傳媒的課題絕大多數也是在實驗室完成的,傳媒實驗室是學生和教師科研成果的重要出產地和科研的基本場所,為學生和教師的科研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實驗室也同樣很好地發揮了服務的功能。除了服務師生的教學科研以外,至少還包括對內和對外兩個服務。對內,專業型研究生可以在本校的新聞中心兼職做主持人、編輯、記者,通過策劃、采訪、攝像、剪輯、制作、播出等環節,展示了學校的風貌,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服務了學校的精神文明建設。對外,專業型研究生可以把實習崗位的部分工作轉移到實驗室來做,或是承擔的媒體的課題也拿到實驗室來完成,這既緩解了社會媒體的資源緊張狀況,又使社會媒體受益,同時也達到了服務社會的目的。

1.4專業碩士生有研究成果,增加了學生就業前自信心相對于學術型的碩士來講,專業碩士生似乎更容易在媒體找到工作。這是因為媒體固然需要學有專長的研究人員,但更需要上手快、會操作的復合型人才,且這部分人占媒體聘用人的大部,如編輯、記者等。專業型研究生在實驗室制作的作品,可以參加省里組織的“DV作品大賽”、“專題片大賽”、“圖書裝幀設計大賽”、“雜志封面大賽”、“廣告創意大賽”、“網頁制作大賽”等,獲獎作品可以作為就業求職的成果,用人單位自然愿意錄用有成果的應聘者。也就是說,在學校就實現了由“校園傳媒人”向“社會傳媒人”的轉變。專業碩士生有自己的獲獎成果,就為求職增加了自信心,增加了“命中”的可能,從而緩解了以往許多研究生由于手里沒有“過硬的成果”,面對用人單位的種種提問,倍加忐忑的尷尬狀況。

1.5倒逼了導師的實踐能力專業型研究生的實驗課一部分由校外實踐型導師來上,但大部分實驗課是由校內理論型導師和一部分非導師來上。校內導師一般理論水平較高,但媒體實踐經驗、操作技能相對缺乏,帶學術型的研究生還能湊合過關,帶專業型的研究生就明顯地表現出自己的缺陷和短板。因此導師必須適應專業碩士生的培養要求,強化技能。新聞類的實驗課要掌握電視片的拍攝、剪輯、配音、制作等全部技能。傳播類的實驗課要掌握廣告的設計和制作,圖書的裝幀設計、排版和印刷等技能,報紙、雜志的排版,雜志的封面設計,網頁的制作等相關技能,這對學術型的導師來說并非輕而易舉的事情,需要虛心學習并付出艱苦的努力才能達到。專業碩士生的培養目標倒逼理論型導師強化自己的實踐技能,使導師自身實現了理論和實踐的雙贏。

2新聞傳播學實驗室在專業碩士生培養中的實施方案

2.1實驗室的配備要實現全媒體模擬培養職業型、復合型、應用型的人才,沒有裝備精良的實驗室是難于奏效的,實驗室必須達到一定的規模和水平。一是從規模上看,實驗室要實現全媒體模擬。也就是說媒體有什么設備,實驗室也要有什么設備。媒體大體有哪些工作流程、工作環節,實驗室也需要具備同樣的工作流程、工作環節,只是程度、精準度不同而已。二是從水平上說,實驗室設備的型號、參數、配置要與現代媒體同步,至少要不低于當下媒體的水平。具備了這2個要件,學生才能把媒體的工作拿到實驗室來做,才能實現媒體與實驗室的“兼容”。實驗室的全媒體模擬,為相關高校提出了硬性要求,相關高校要高度重視,舍得投入,要像建設工科實驗室一樣建設新聞傳播學實驗室。如果仍然沿用培養學術型研究生的方法來建實驗室,專業碩士生的培養目標便無法實現。

2.2完成平時作業、結課成果和社會實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對專業碩士生考查的重點,因而教師在布置平時作業和結課成果時,一般是選一些實踐性較強的題目供學生選擇,既可以是媒體或導師課題的一部分,也可以自擬題目完成一項應用性的成果,而這些都是在實驗室完成的。實驗室又為專業碩士生進行社會實踐提供了重要平臺和必備條件。學術型研究生的社會實踐往往流于形式,甚至個別研究生找個單位開個證明蒙混過關。專業型研究生的社會實踐就不能敷衍了事,必須扎扎實實做好。依托實驗室這個平臺可以很好地完成社會實踐的任務。實驗室既是學校的一部分,也是社會的一部分,專業型研究生可以在學校的新聞中心兼職,擔任主持人、編輯、記者,通過在實驗室拍攝制作節目,為校報、雜志社排版,承擔校報和雜志社的部分編輯任務,設計、校園公益廣告等社會實踐活動,使研究生親身感受校園傳媒的實際情況,增長見識,積累經驗,為進入社會媒體崗位實習打下基礎。

2.3完成畢業論文專業碩士生的畢業論文大致分為畢業設計和調研報告2類。其中畢業設計可以采取“作品+報告”的形式,如新聞學專業的可以是“新聞調查片+報告”,廣播電視學專業的可以是“專題片+報告”,廣告專業的可以是“廣告設計+報告”,編輯專業的可以是“圖書裝幀設計+報告”等,這些離開了實驗室是難于完成的。調研報告可以以媒體在工作中或管理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作為選題,重點考查研究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調研報告不僅要有調研采訪,更要有相關數據資料的統計分析,這些內容也離不開實驗室。實驗室是畢業論文的出產地和加工廠。

2.4吸納社會資源,建立聯合培養基地為保障新聞傳播學實驗室在專業碩士生培養過程中的長遠發展,學校要樹立服務意識,切實加大投入,提供和保障開展實踐的條件。如實驗室與社會媒體建立聯合培養基地,為學生學習、實踐、創業等提供良好條件;吸納和使用社會資源,建立“實驗室+媒體”聯合培養基地,聯合培養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這是實驗室在專業碩士生培養過程中需持之以恒的長效機制。另外,聯合培養基地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文章上,應該在掛牌之后切實發揮基地的培養作用。導師在平時作業、崗位實習以及畢業論文等多個環節要加強和社會媒體培養基地的合作,多吸納先進的社會經驗,與時俱進。

篇(9)

選題一:移動直播

參考方向:移動直播技術升級、秀場直播模式分析、移動直播內容產業分析、傳統媒體移動直播試水。2016是視頻直播的元年,看看各大互聯網公司、媒體在布局直播時的力度就知道了。直播實在是個太大的主題,雖然不能方方面面都進行研究,但你至少可以將關注點聚焦在某一具體領域,比如以《華盛頓郵報》為例分析媒體轉型中的直播運用,再比如Facebook等互聯網巨頭的社交直播等等。

 

選題二:VR虛擬現實+內容

參考方向:數字媒體VR報道實踐、VR紀錄片的生產與分發、國內媒體VR新聞創新案例與應用前景。當今科技界聊的最多的話題,大概不是直播就是VR。VR真是一盤超大的棋,各個巨頭紛紛入局,不管是VR硬件設備,還是VR內容生產似乎總有無窮的潛力等待挖掘,Facebook的小扎更是全力“押寶”VR。那你能研究些啥呢?數字化媒體如何運用VR進行多元化新聞報道呈現形式?VR內容生產的現狀、前景與憂慮?更酷的同學是不是還可以學習美國大學生做個VR畢設?期待你們的腦洞!

 

選題三:資訊短視頻

參考方向:國內短視頻創業綜述、青年用戶短視頻消費習慣調查、社交時代短視頻的傳播特征。有沒有發現一夜之間,短視頻火了,網紅、垂直行業、社交巨頭...入局者甚多。媒體人轉型投身短視頻內容創業,更讓大家對短視頻領域充滿好奇。短視頻為什么這么火?為什么這么多媒體人將創業目標置于此?短視頻是如何帶來大規模流量的?互聯網、媒體巨頭又是如何布局短視頻大棋的?……多看看相關研究,你或許會有更多靈感。

 

選題四:突發新聞報道

參考方向:外媒如何利用社交媒體報道突發、直播在突發報道中的作用、突發報道中的社交信源核實方法論。近幾個月國際國內突發新聞不斷,面對這樣的突發新聞,媒體作何反應?如何報道?運用什么先進工具來提高報道效率?社交媒體如何聚合消息?發揮何種作用?成為“報道主力”后又對這個傳播版圖有著怎樣的影響?……當下全新的傳播環境中,這些都是值得走心研究的好問題。

 

選題五:IP價值

參考方向:媒體如何用IP思維打造新聞產品、特稿的IP變現之路、玄幻劇IP的營銷與發行。將IP譽為當下互聯網行業的掘金礦似乎也不為過。“IP是個筐,什么都能裝。”看看暑期檔熱播的各大電影、電視劇哪個不是IP改變的功勞?里約奧運只知道follow寧澤濤、泥石流,卻沒發現體育愛豆背后的巨大IP價值?布朗熊、可妮兔超可愛,可她們同屬的LINE“帝國”卻靠IP衍生創造了巨大的商業價值……年輕人,看劇看奧運看電影玩的不亦樂乎時,可別錯過值得研究的論文選題哦。

 

選題六:新聞編輯室“黑科技”

參考方向:外媒編輯室如何運用AI系統提升效率、聊天機器人在新聞報道中的運用、全球機器人寫作發展綜述。諸多媒體似乎一直在致力于新聞編輯室的工具改革,無論是《紐約時報》的數據分析系統Stela,英國智能內容服務軟件Echobox,還是具有寫稿、聊天功能的機器人,它們都在嘗試提高編輯室的工作效率,最終實現傳播效率的最大化。深入研究一下國內外媒體的編輯室工具改革,新聞業務小能手說不定就是你!

 

選題七:數據新聞

參考方向:媒體數字報道創新(以里約奧運報道為例)、社交傳播環境下數據新聞的創新范式。

數字新聞仍是當前新聞報道的一個熱門方向,從剛剛過去的里約奧運中便可看出端倪。《紐約時報》、《金融時報》、《華盛頓郵報》、NBC、BBC等一票大佬媒體都使出渾身解數在數字新聞上做足功課。對新聞實務感興趣的童鞋不妨多多關注這個領域。

 

選題八:粉絲經濟

參考方向:SNH48的粉絲經濟模式研究、社交媒體在粉絲經濟中的作用、粉絲研究:新型粉絲關系下的粉絲權力。隨著現在以TFBOYS、SNH48為代表的各類男團、女團的崛起,粉絲經濟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粉絲權力如何將偶像團體推向名利的高點?偶像團體又怎樣運用“粉絲經濟”來穩固自己的根基?……這些或許都是值得你研究的問題。

 

選題九:網絡綜藝

參考方向:網絡綜藝與電視綜藝的對比分析、網絡綜藝的營銷之道(以《奇葩說》為例)、傳統電視綜藝節目的互聯網+模式創新。近年來傳播環境的改變催生各種傳播內容、傳播形態的轉變,網綜作為當下的一支娛樂力量借助移動互聯網大勢迅速崛起。網綜領域似乎從來不缺新玩法,賣污、神后期等等各種各樣令人眼花繚亂的網綜術不斷出現,沖擊著我們的接納能力。

 

選題十:媒體從業狀況

篇(10)

博士生教育是當代國際上公認的正規高等教育的最高層次。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和數量是衡量一個國家高等教育發達程度和文化科學發展水平及其潛力的一個重要標志;它不僅關涉一個國家人才培養的整體質量,而且影響到一個國家科學創新能力的儲備與民族文化的傳承,以及與之相關的學術聲譽與民族形象。

我國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生教育始于1985年。該年,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開始招收第一批新聞學博士生。直到上個世紀末,我國先后有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武漢大學等四所高校和中國社科院擁有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共設置了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5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3個。在這15年間,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一直在穩步發展,培養了一批活躍在新聞傳播學術界的出色人才,產生了一批優秀的學術成果,同時也積累了一定的新聞傳播頂尖人才的培養經驗。進入新世紀后,在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快速發展、且重點建設研究型新聞傳播學教育體系的要求在許多高校日益高漲的形勢下,經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的兩次評審,又先后有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大學、四川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暨南大學、浙江大學、上海大學、廈門大學和政治學院等十所高校獲得了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新增設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6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7個。應該說,經過這兩次評審,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有了一次整體規模的推進,打造了一個更寬廣的高層次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平臺,形成了競爭與合作的整體態勢;對于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來說,這可謂是一次大的“躍進”。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量的增長、規模的擴大并不必然帶來新聞傳播博士生教育質的提升。尤其是在今天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整體規模迅速擴張的背景下,更應該冷靜地對其最高階段博士生教育進行審慎規劃、科學布局和系統建構,將其作為一個關系新聞傳播學長遠發展的大計,進行具有戰略性和基于科學發展觀的探討。

一、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20來年歷史與其他學科相比時間并不長,因此,一直是處于摸索和嘗試階段;加之近些年來,隨著教育環境的急劇變化以及教育目標及體系的不斷調整,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在發展的同時,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首先,對博士生教育的目標定位不夠明確。如前所述,博士生教育是正規高校教育的最高層次。這一層次的教育是將一個學科的知識體系與學科方法進行綜合性地傳授和深入地積淀,并培養學生站在學科前沿和尖端,通過具有創新性和開拓性的研究以產生具有學術性和實踐性的成果的過程。這一具有普遍性的指導原則,應用于不同學科,就需要針對本學科發展的要求和現狀,對自身的目標定位作出準確而清晰的界定。眾所周知,相對于其他人文社會科學,新聞傳播學科有著自身的“獨特性”;它深深植根于人類對新聞傳播業的需要和理解之中[1];它既融合其他學科的知識和理論,又與實踐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也正因為這一“獨特性”,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在開創時,還曾一度被認為沒有必要,也被質疑到底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這正說明了中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面臨的定位問題。傳統上認為,博士學位是精英性、研究性學位,是為從事學術工作或一些領域的應用研究工作做準備的。然而多年來,有為數不少的新聞傳播學博士實際上主要從事一般的教學工作和新聞傳播實務工作,而在自己的專業方面做的研究工作并不多。特別是近些年來,隨著眾多業界人士紛紛攻讀博士學位,博士學位的傳統目的(為研究進行訓練)和實際用途日漸分離,已是不爭的事實。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究竟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專業化究竟如何體現?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社會美譽度怎樣?如何將博士生教育與新聞傳播界的整體發展相聯系?對這些問題,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理應作出系統的、建制化的回答。

第二,博士生教育模式尚不夠清晰和穩定。與博士生培養目標定位的不確定相應的是,新聞傳播學的博士生的培養模式還缺乏科學和深入的界定。目前一些新聞傳播院校的博士生培養方案基本上沿襲其他學科的模式,缺少對新聞傳播學科特點,以及學科需要掌握的知識及方法的全面探討,因此難以制定出針對自己學科特點的人才培養方案。如博士生的入學門檻應該如何設定,是重在考察其學識和科研能力,還是重在考察其一般專業知識和外語水準?博士生學習期間應該掌握什么樣的知識體系和方法論,應該開設哪些必需的課程?博士生的課程學習與學位論文怎樣銜接?博士生教育應該采取歐洲式的教授與學生一對一式的傳授方式,還是采取像美國博士生培養中的集體培養方式,或者采取其他科學有效的方式?博士生要不要實行淘汰制,如何淘汰?在明晰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模式時,對這些問題必須作出科學的回應。但遺憾的是,由于經驗的不足,認識上的錯位,加之我國教育制度安排上的原因,致使一些高校的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模式存在著比較嚴重的隨意性和不規范的現象。比如,一些很有科研素養和潛質的考生,僅僅因為“英語差分”便被拒之博士候選人門外。再如,有的院校對博士生教育規定課程的學習重視不夠,課程如何設置、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都無“一定之規”,結果課程學習往往未能達到幫助學生獲得從事研究工作、準備學位論文所必需的寬廣深厚的學科知識基礎的效果。還有,博士學位論文開題之前的資格考試或綜合性考試應該如何“把好關”,有的院校也無明確的要求和規則,結果造成在培養過程中對博士生的學習效果和質量缺乏“剛性”的制約和監督機制,博士生只要進了“門”一般都能拿到博士學位。

第三,一定程度的浮躁之風對博士生教育造成不良影響。這一方面表現在近些年隨著招生規模急劇擴張,師生比例失調,師少生多,導師投入到每個學生身上的時間和精力減少,學術互動和交流受到影響,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呈現出下滑之趨。另一方面表現在培養目標上,不是注重鼓勵博士生具有扎實深厚的理論功底、寬廣的學術視野和熟練到位的研究方法,而是以數量等硬指標為指針,使得學生在學習期間將湊足文章的發表數當作主要學習內容。再一方面還表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把關上不嚴,由于每年畢業生數量增加,在開題、答辯等環節,對博士學位論文的要求有所下降;加之學風不正,道德失范,致使弄虛作假,剽竊等現象在博士學位論文中也時有發生。

第四,博士生教育缺乏學術創新性和創造性。博士生教育的價值在于培養具有創造性的人才,產生具有創造性的智力成果。因此,檢驗博士生教育成效的主要標準,應該體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水平上。學位論文是博士生教育計劃的核心要素,必須是進行創造性的研究,以對學科的建設與發展有獨特的貢獻。然而,實事求是地說,目前有些高校對此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和高度的重視。其具體表現是:一些博士論文的選題或過于陳舊,或過于空泛,或流于瑣碎,或流于炒作,而不能把握當前學術前沿,參與學術對話;一些博士論文的前期資料積累不夠扎實,因此不能針對最具價值的切入點進行廣泛而深入地探討,論述流于粗放;一些博士生對所需了解的相關領域的知識涉獵不廣,基礎不牢,因此在論文撰寫過程中常常捉襟見肘,理論和方法運用不能做到嫻熟有秩;一些博士生在批判性、創造性等方面的訓練不夠,造成思想的力度和對相關問題的挖掘和解決不力。這些都造成了一些論文成為資料的簡單梳理,即使有的選題具有新意,但由于研究功力不足,無法創造出具有創新性和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

二、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幾點建議

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上述問題,有的是由于新聞傳播學科發展歷史較短,對學科規律和博士生教育規律相結合的一些根本性問題缺乏系統深入地全面整合和思考所致,有的是教育制度設計上的欠缺造成的,也有的是由于社會和教育所面臨的大環境的沖擊所導致。因此,筆者認為,要解決這些問題,要使得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得以可持續發展,為社會輸送真正優秀的高層次人才,新聞傳播學教育自身應積極借鑒國內外博士生教育的經驗,針對新聞傳播學的學科特點和中國新聞傳播學教育的特殊規律,結合人才需求與社會實際,整合教育資源,走出一條真正合乎科學的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之路。

第一,科學界定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內涵。大學的“教育理念是人們對大學精神、性質、功能和使命的基本認識,是對大學與外部世界諸元素之間關系的規定;它是大學內容管理及運轉的理性認識基礎”。[2]大學的新聞傳播教育作為一項專業性的教育,理應如臺灣著名新聞傳播教育家鄭貞銘所言,“在技術學習之外,更要探討理論、從事研究,以期建立一套嚴謹的理論體系,才能在高等學術殿堂中樹立起應有的地位”。[3]為此,對于新聞傳播學科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既要注重對其學術視野寬廣度的拓展,又要使其具有較強的專業性;既要使其具有較深厚的學養造詣,又要讓其關注學科前沿和現實的新聞傳播實踐,注意研究解決理論與實踐問題,具有很強的科學研究能力。這種人才應是其他學科培養不出來的,在學術素養和科研上有自己的特色和專長。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目標與方向,理應瑣定在培養這樣的專業人才上,即著力為高校和科研機構造就優秀學者。

為了提高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學術素養與科研能力,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必須科學規劃博士生的課程學習,并加強對其在閱讀、讀書筆記、專題討論、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訓練和提高。近些年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博士生教育上,十分注重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該院的博士生課程一般分為兩類,即知識類課程與研究類課程。前者以專業知識的系統掌握和融會貫通為目的,既有廣度,又有深度,并有相關研究成果的最新信息;課上還提供詳細的閱讀書目,要求博士生寫讀書報告,培養其欣賞和批判專業學術著作的能力。后者的目的是通過邊學邊做(研究),以培養和訓練博士生從事研究和寫作的綜合能力;在課上,博士生們圍繞一個專題進行思考、討論、做研究。這樣,不僅訓練、提高博士生的研究和寫作能力,更重要的是營造了一個現實的專業研究者的工作環境,教會博士生如何進行批判性的思考,如何遵循學術規范,如何使用各種研究資源,如何設計研究題目,如何解讀原始資料,如何回應他人的批評和建議。這種訓練實際上是一個鑄造學術文化或學術習性的過程。

此外,為了提高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學術素養與科研能力,還應制定相應的培養模式,對思想道德教育、課程設置、綜合考試內容和方式、論文開題時間和形式、博士論文的學術規范等,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符合自身特點的方案,并嚴格實施。

第二,控制規模,嚴進嚴出,打造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品牌效應。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平臺隨著多家高校新聞傳播院系的加入而變得更加寬廣了,這同時也意味著博士生的數量和規模必將比以前有較大的增加。在這種情況下,更應該注重維護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共同為提高教育成效、培養頂尖人才而努力。針對目前社會上對新聞傳播學博士生還缺乏廣泛的認可和美譽,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整體效應發揮尚未達到理想的程度,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博士生的招生、培養、資格考核、學位論文答辯以及學位授予上,比較注意通過制度建設,嚴把質量關。一是控制招生規模。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現有博士生導師15人,每年報考博士生人數達到三四百人之多,但招生人數一直控制在30人左右,平均每位博導招收2人。二是提高博士候選人門檻。這主要是借助資格考核(綜合考試)和學位論文的開題報告兩個環節,實施篩選、淘汰,以保證德才兼備的合格人才進入到博士候選人行列。三是嚴格規范學位論文的答辯和學位授予。

這主要通過學位論文雙盲評審、校內外專家的集體評審以及學位公示等舉措,保證每個博士學位獲得者都是符合標準的優秀人才。近些年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每年只有不到十位博士生獲得博士學位,占當年招生人數的三分之一左右。

第三,重視博士生導師及指導團隊的綜合素質要求和能力考核,確保博士生教育師資隊伍的素質及其指導教育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博士生導師及其指導團隊在招生、培養學生及博士論文答辯等方面較其他層次的教育具有更大的權限,因此要重視博士生導師人選的遴選,重視其“人格”塑造和“師德垂范”;同時要引導、促進博士生導師在博士生課程教學、科學研究、論文把關等方面加大指導力度,鼓勵導師與學生經常交流、溝通。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對博士生導師所進行的遴選和考核,就包括著學術水平、道德素養、敬業態度、組織能力以及待人處事等方面的內容。與此同時,還十分注重將學生的成才與導師的責任感、信譽、綜合素養聯系起來,注重維護導師職責的神圣性和榮譽感。

第四,實行差異化競爭與合作,實現博士生教育的多元化。在博大精深且具備批判精神、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整體素質要求下,各院校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授權點應彰顯自己的特色,根據自己的學科優勢和特色側重培養博士生,使其成為該領域和方向的頂尖人才,從而促進人才與學科前沿接軌。這不僅要體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選題和創新性上,而且應系統地體現在博士生培養的各個環節上。目前與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相比,新聞傳播學的整體發展水平并不高,高質量學術研究成果、學養深厚的優秀人才并不充裕,因此博士生教育更應成為促進新聞傳播學科發展和高層次專業化人才輩出的舞臺。

第五,確保博士生教育的經費投入,開拓多元化經費籌措渠道。要發展就要有投入,博士生教育要加大經費投入,尤其是在學術研究上以及優秀人才與成果的獎勵上,更應有足夠的經費支撐。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實現,高等教育的資助渠道必將越來越多樣化,對此,我們要注意積極爭取,大力開拓、吸納。近年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除了通過課題申報,爭取政府和學校撥款外,還十分注意與相關傳媒、產業合作,拓展經費來源。目前,全院博導的科研經費年均人平在8萬元以上。

總之,在今天新的人文社會科學革命和大眾化高等教育的時代,為了使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發展成為一種培養有創造力的優秀學者的有效途徑,應著力注重完善其基本結構,擴展其必需的學科知識,力求教學質量優秀和研究設施、成果先進,從而便于其在規模增加的基礎上盡快建立并完善有自身特色的多樣化、高質量的學術體系。

參考文獻:

上一篇: 小區垃圾分類工作方案 下一篇: 醫護黨員工作計劃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天天在线视频精品分类 | 中文字幕人成乱码熟女 | 亚洲区综合区小说区激情区 | 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 久久99九九精品久久久久齐齐 | 午夜看片a福利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