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思想的核心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28 16:55:4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中華傳統文化思想的核心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華傳統文化思想的核心

篇(1)

1、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中華傳統文化,依據中國歷史大系表順序,經歷了有巢氏 、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 、黃帝(軒轅氏)、堯、舜、禹等時代 ,到夏朝建立。之后綿延發展至今。

2、中華傳統文化主要由儒、佛、道三家文化為主流組成。傳統文化不僅思想深邃圓融,內容廣博;更重要的是,儒家、佛家、道家三家文化,高揚道德,為國人提供了立身處世的行為規范,以及最終的精神歸宿。儒家以仁義教化為核心,為歷代儒客尊崇;道學以順應自然為核心;佛學以慈悲、大愛、解脫為核心,強調“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2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相結合的作用

一是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用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校園文化工作的深入開展,使廣大師生更加深切地認識到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進一步增強了對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得到了發展和弘揚。廣大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祖國、了解了家鄉,激發了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熱情。國學教育能使廣大學生真正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增強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二是提升了學生的文明素養和文化底蘊。通過用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校園文化思想政治工作,在加強學生思想教育的同時,也提升了學生的文明素養和文化底蘊,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一些學校組織開展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扎實推進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藝術教育,都使學生能夠有機會反復品味優秀傳統藝術的內涵,學生的藝術修養得到進一步提升。還有的一些學校舉辦古詩文經典誦讀活動,營造儒雅、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使學生在提高文學藝術鑒賞水平的同時積淀、充實文化底蘊,對于提升校園文化文明水平、塑造學生形象乃至提升學校形象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三是保護、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用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校園文化思想政治工作,不僅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也使優秀傳統文化得到了保護、傳承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國學教育、道德行為養成教育使民間藝術、民族文化、傳統體育、傳統文化理念等在校園生根發芽,使大量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可以代代相傳、蔭澤后人,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保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使許多優秀傳統文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到了發揚和光大。

3讓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相互溝通,形成共識

讓優秀傳統文化走進校園、走進課堂、走進頭腦,就是要用中華民族積淀幾千年的優秀文化熏陶、感染、影響學生,達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切實提升校園文化體系的整體建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3.1開設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課程,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

課堂教學是學校育人的主渠道,也是推進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重要途徑。開設傳統文化教育課,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教學之中,真正做到走進教材、走進課堂、走進學生頭腦。

3.2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徑。

一是積極倡導國學教育,培養提高學生的民族文化底蘊。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加強國學教育對于傳承中華文明,提升公民道德水準,增強我國文化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學校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國學教育活動,使學生切身感受到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文化品位和底蘊。二是組織開展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活動,著力提高學生的道德行為水平。三是扎根文化沃土開展社會實踐,培養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使命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社會實踐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學校組織引導學生參與挖掘、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實踐活動,著力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培養學生的提高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3.3創建學生傳統文化社團,豐富學生自我教育載體。

學生社團組織是改進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學校應組織指導學生依托傳統文化活動項目創建學生社團,不斷豐富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組織載體。

篇(3)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篇(4)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

從總體上講,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可以概括為:以人為本位,以道德取向(儒家)為主導,以功利(墨家)和權力(法家)取向為兩翼,以自然無為(道家)為補充,以群己和諧、天人合一為真善美統一的理想境界的多元價值取向體系。其中包含義利、德力、義生、德智、理欲、公私表示具體價值取向的范疇,真、善、美,表示人際和諧、天人合一美好境界的范疇,各范疇和諸要素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有機體系,彼此之間的關系具有鮮明的系統性和嚴謹性。即人貴于物、義重于利、德高于力、人際和諧、天人合一、義重于生、德高于智等。這些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一直主導著世代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并以反映人的自身發展為中心的社會需求和價值取向,具有超階級和時空局限的生命力,對于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一、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基本內涵

1 “天人合一,人際和諧”的文化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核心思想,它肯定人與自然的統一,強調人類應當認識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而不能破壞自然,反對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反對片面地利用自然與征服自然?!疤烊撕弦弧彼枷胧俏覈鴤鹘y文化在生態問題上最經典的智慧,是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古老而科學的原則,是我國哲學對人類文明的一大貢獻。《易經》說,“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笨鬃诱f,“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平,民無能名焉。”,其主張以“仁”待人,也以“仁”待物,即所謂“推已及人”、“成物成已”強調天。地、人的和諧發展。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強調人要以尊重自然規律為最高準則。莊子強調人類必須遵循自然規律,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達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茍子對順應自然、利用自然更是有一段名言:“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痹谌伺c人的關系上,傳統文化提倡寬和處世,協調人際關系,創造“人和”的人際環境,追求以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為主題的“大同”社會。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人的行為與自然的協調,守天則,遵循自然規律,才能達至天人王陽明說:“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概括起來,他們的理論的共同點即在于“溶小己入大我”,或“化小己為大我”。這種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強調主體與客體的統一,主張有機地、整體地去看待天地問的萬事萬物。

2 “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文化思想

自強不息精神包括艱苦奮斗,勤學苦讀,勵志自強等?!兑捉洝分姓f:“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對自強不息精神的真實寫照,君子以此為榜樣,要自強不息,努力向上,以便能夠與天的這種氣質協調一致??鬃臃e極倡導并實踐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提倡人應當高遠其志,發奮向道,不耽于衣食而無所用心。他在《論語》中曾經指出:“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抖Y記?大學》倡言“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也是反映了儒家曰新不已、奮斗不止的人格觀念的重要文字。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道:”昔西伯拘蓋里,演《周易》;孔子厄陣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殯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這段記載恰恰說明了中華民族愈是遭受挫折,愈是自強不息的精神風貌。自強不息、日新奮斗的文化精神,可以被看成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觀及辯證法思想在中國人的生存態度上積極的價值滲透與塑造最集中的反映與結晶,也是對中華民族整體人格狀態的歷史概括與準確寫照,它標明了傳統文化中人的主體性的高度自覺。

3 “修齊治平,國家為先”的文化思想

現代教育倡導要提高人的基本素質,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遵循的基本原則。教育講求“德學并重”,就要從“修身”做起。中國傳統文化別注重道德教育和自我修養?!洞髮W》講:“一切皆以修身為本。”“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德行為先,求知學文為后。古人把修身提高到國家興亡的高度,作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如《中庸》說:“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鬃诱f:“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省焉”、“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它強調了一種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自律原則,也高揚了人的主體性。

4 “講情重義,誠實守信”的文化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講求仁義忠恕、道德誠信、重情守義?!吨芤?。系詞上》說“一人同心,其利斷金”,講的就是朋友問心靈相通的巨大力量?!墩撜Z?坦仁》也說“夫了之道,忠恕而己矣”,就是要求人們要講究忠貞和寬以待人。自從這一觀點提出以后,經過漢代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的發展,到宋明理學得到進一步強化。誠信是儒家倫理文化的基本規范之一?!豆茏印肪吞岢鲞^“誠實”的要求,強調“非誠實不得食于賈”;茍子也推崇“良賈”,以為“商賈敦懿無詐,則商旅安,貨財通,而國求給矣”。在儒家思想影響下,中國古代職業領域長期信奉“誠實守信”、“買賣公平”的行為準則,同時寺也是人際交往的重要尺度。因此,“仁、義、禮、信”作為君了交友的重要原則無疑具有積極的人生態度和人生意義。

二、思想政治教育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沖突

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急需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價值體系。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內部結構完整,彼此之問的關系明確,既互補又協調,能為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提供準繩或依據。但是,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興衰變遷的積淀,在形成過程中難免具有時代烙印和局限性。面對世界經濟、文化多元化的沖擊,教育對象在價值趨向,行為方式、思維方式等方面必然產生新的嬗變,因而不免與傳統文化思想產生矛盾和沖突。而這種矛盾和沖突又集中表現在受教育者對自主意識的提升和主動選擇性的發揮上。如何在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價值體系進步性的同時,克服其消極性,實現其自身的優化和現代化,從而構建起符合時代精神的價值體系,必須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刻反思,已成為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回避的深層次問題。

1 道德化與功利性的沖突

傳統文化思想具有一種明顯的泛道德傾向,從人倫意義而不是從功利角度,傳統文化對道德的過份傾斜造成了一種奇特的現象在傳統社會中,道德建設一直處于社會生活的中心位置,道

德完善也一直是個體和社會發展所追求的最高目標。而經濟發展則讓位于道德建設。因此在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今天,強調對物質利益關注,必然形成中國傳統文化泛道德化與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功利性的沖突與對立,這是當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一個焦點問題。

2 整體性與個體性的沖突

個體性是指在群體與個體、公與私的關系上,主張突出個體的主體性?,F時代是人的個性充分張揚的時代,人的個體價值日益受到關注和重視,因而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主義或整體至上的觀念形成了強烈的沖突。在中國的傳統文化思想中,整體利益高于一切,個人并不是一個獨立的存在,而是社會中的一個角色強調個體是渺小而微不足道的,整體是目標,是最高的存在;個人只有在被整體所包攝、消融中才有價值可言。而當前,個體的生存需求、發展需求成為人生理想的重要內容,尊重自我、關注自我、發展自我成為眾多社會個體的人生理想,對此,在整合傳統文化的教育資源,加強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對傳統文化思想必須要有一個辯證的認識。

3 絕對性與相對性的沖突

在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中,在思維方式上追求“善”。求善的思維則重在制定規范、形成約定、講究求同。要求眾多的人有一個相同的思維指向,這就造成了人們的從眾,趨同的思維心理,它通常以是否合乎規范,是否與別人一致,別人能否接受為思維前提,處處遵守外部規則,重視他人對自己的評價。這種思維方式就容易造成個體人格的不鮮明和個體行為的僵化保守。當前,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日漸豐富,多元的生活也帶來了多元的思維,人們已不再追隨他人的思維和行為模式,更追求一種個性化、有色彩、有特色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從而形成傳統與現實的對立和沖突。因此,加強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須對這種在思想上和理論上表現為推崇絕對主義的思維方式有明確的認識和辨析。

以上沖突和表現是當前社會現實的反映,也是人們訴諸新理念的體現。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想有所為,對這種現實是不能回避和不容忽視的。應當看到,隨著社會發展的進一步深化,隨著人們自我選擇、自我設計和自主意識的提高,這種沖突必然在現實生活中凸現出來。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建立在對傳統文化思想精神批判繼承的基礎之上,適應時代潮流,因時而變,因勢而變,積極更新觀念,善于因勢利導。只有認識到這一點,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體系才能在對傳統文化思想的把握中有破有立,卓有成效。用中國傳統文化重建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世界和精神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李玲菘:中國文化的幾個基本精神的歷史作用及其現代價值[J],廣州師院學報,1998(8)

[2]黃釗:中國道德文化,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4

[3]陳少嵐:大學生思想教育[M],武漢:武漢出版社,1995

篇(5)

一、傳統文化的繼承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價值核心

儒家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其核心價值觀起源于夏、商、周禮樂中蘊含的文化,而后由孔子奠定了其思想基礎,并由董仲舒進行后續的完善與發展,最終在西漢的武帝時期逐漸形成了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文化。歷史的發展說明了一個國家的強及盛和核心價值觀所發揮的作用有較為密切的內在關系。根據史記顯示,周王朝榮辱興衰和周公制禮的作樂內容有緊密的關聯。其中,周公制禮的禮樂本主要是以親親、尊尊為兩條主線。親親是根據血緣關系來劃分的親疏遠近,而尊尊則是根據政治爵位層級來劃分的尊卑貴賤??鬃拥倪@種思想由董仲舒作了相應完善后進行了弘揚,同時還按照儒家思想合理提煉出了三綱五常的文化價值觀來對人際關系進行規范,從而成為了一種融合了儒家思想的意識形態?;谏鲜稣J識,每個社會的穩定都會有它的文化核心價值觀,故將儒家思想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凝聚的關鍵,可在促進社會穩定及國家統一方面起到重要的積極作用。但也需要注意,傳承并不是一味的一成不變,而是繼承那些存在永恒價值、符合當代意義、跨越國度、超越時空的精神文化。

二、文化傳承的反思之核心價值觀的踐行文化根基

錢穆(著名歷史學家)曾經說過:文明偏于外,為物質方面。文化偏于內,則為精神方面。其中,文明可向外發展、傳播、接受,而文化則是由群體的內部精神不斷積累產生。因此,文化不僅僅只是活在發黃的古典書籍、殘缺的曲譜以及壁畫中,而是活在這個14億人口的中華民族的心中,是中華民族的信仰、血液,也是各組人民的精神家園。在十七大六中全會上,以文化強國為主要戰略任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作為文化發展核心是會議上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其中,核心價值觀的體系建設主要是指形態意識的本質體現及和諧文化根本、先進文化精髓等。綜上,中華民族文化是各個民族的共同記憶,必須筑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文化根基,從而才能以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方式來重建民族的文化價值信仰。

三、文化自信的重塑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路徑的選擇

從文化角度進行分析,培養人們的核心價值觀不僅可以傳承傳統文化優秀的基因,還能促使文化自信向文化自覺走去,從而達到由認知及認同、共識逐漸發展為統一行動的效果。以下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路徑:

(1)積極弘揚民族和諧文化,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從而達到文化強國的目的。弘揚和諧是中華民族一直以來的追求。其中和諧思想不僅是歷史文化價值的緊要維度,還是中華文化信息中優秀的基因,而社會主義價值觀的總體布局是促進文化的建設關鍵,因此,從國家的角度分析,我們應積極弘揚傳統文化與和諧思想文化,以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篇(6)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觀念、生活方式及價值觀念的改變,人們對醫療服務的要求逐漸提高。如同各個行業需要職業素養,培養醫務人員職業素養對于改善和提高醫療服務質量至關重要。但是目前各醫學院校仍是以醫學專業知識教育為主,職業素養教育相對仍然欠缺。如何對接受了較少職業素養培訓的在職醫務人員進行職業素養教育,目前尚無具體措施。我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是先秦時期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關于對人、對社會的認識,是教化和約束人們的最佳社會行為規范。學習我國優良的傳統文化,有利于培養醫務人員的醫學職業素養。我科室自2008年以來進行傳統文化學習,提升醫務人員的職業素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F將傳統文化學習對醫務人員職業素養培養的作用梳理如下:

1醫學職業素養的定義

1994年美國內科醫學委員會首先正式提出"醫學職業素養"一詞(medical professionalism ),此后開始了關于"醫學職業素養"概念的探討。國外學者認為醫學職業素養是一個能夠解釋醫務人員必須具備的特質和態度的理論結構,可以指導醫務人員的行為。2011年我國學者提出這樣的定義:醫學職業素養,即醫療衛生從業人員在從事醫療活動過程中表現出的綜合素質,它是醫德醫風、人道主義、專業水準三個方面的總和,它是一個動態的有機整體,是個人或組織知識、態度和行為的反映[1]。醫學職業素養是指導醫療人員從業過程中的行為準則,是醫療人員必須具備的專業特質、專業能力、專業精神。醫學職業精神是醫學科學精神與醫學人文精神的統一[2]。只有具備了良好的職業素養,醫療人員才可能真正擔當起其服務于社會的責任。

2學習傳統文化對醫學職業素養培養的影響

醫學職業素養是為了完成醫療服務工作,在思想品德、理論知識及專業技能等長期學習和實踐中所達到的技術水平以及在職業認知、人文關懷、行為規范等方面逐漸達到的正確態度[3]。醫學職業素養的培養是很復雜的過程。系統規范的醫學職業素養教育,可以使醫患雙方受益。盡管目前尚無標準的職業素養培養規范及措施,但我國的傳統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優秀的傳統文化規范了人們的社會行為、道德準則,現在人們已經開始認識到傳統文化的學習對素質教育的重要性,筆者認為傳統文化學習同樣可以在醫學職業素養的培養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2.1學習傳統文化有助于醫務人員培養正確的醫德觀念 《左傳》書:"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立德即做人,立功即做事,立言即做學問。無論從事什么職業,做人最重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是人之根本。"立德"對于患者生命健康所托的行醫人員,尤為重要。魏晉楊泉在《物理論。論醫》中書:"夫醫者,非仁愛不可托也;非聰明利達不可人也;非廉潔純良不可信也"。如果醫務人員人員懂得我國優良的傳統文化,并以"仁義禮智信"作為自己的行為規范及追求,將有益于醫學職業素養的培養。"醫乃仁術",只有具備仁愛精神的人才可以做醫生,古今中外,亙古不變。但是由于歷史原因造成的"文化斷層",現代人很多不懂或不重視傳統文化,失去了對最佳社會行為規范的追求。缺失的傳統文化教育,真正造成的是素質教育的缺失。人們開始認識到傳統文化的學習對醫學生的重要性[4],但在醫學教育乃至整個社會中仍然普遍缺失。加強傳統文化學習將有益于醫務人員樹立正確的道德觀,樹立做人是做事的前提及根本的觀念,對于醫學職業素養的培養會有重要的影響。

2.2學習傳統文化有助于醫務人員努力提升專業水準 唐朝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論述了有關醫者必備的素質,一是精,二是誠。有關"精"的解釋:"學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即要求醫務人員有精湛的藝術,認為醫道是"至精至微之事"。明朝裴一中在《言醫。序》中寫道:"學不貫古今,識不通天下,才不近仙,心不近佛,寧耕田織布取衣食耳,斷不可做醫以誤世"。醫學泰斗裘法祖老先生竭其一生,獻身醫學事業,其座右銘是:"做人要知足,做事要不知足,做學問要知不足"。醫生是治病救人的職業,必須醫術精湛,否則即便有仁愛之心,也枉為庸醫。德才兼備是對醫務人員的根本要求,醫務人員有責任努力學習、認真提升自己的專業水準。努力做到"篤信好學"(《論語。泰伯》),"止于至善"(《禮記。大學》)。

2.3傳統文化學習有助于改善醫患關系 有作者認為,現代醫療環境中,醫患關系緊張、醫療糾紛越演越烈等,主要原因是醫學人文教育的缺失。醫學教育中導入中國傳統文化,可以彌補醫學人文教育的缺失[5]。從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出發,實現醫學人文精神與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承接[6]。明朝龔廷賢在《萬病回春》中提到"醫家十要" ,如:一要仁心,二通儒道,三精脈理,四識病原,五知氣運,六明經絡,七識藥性,八會炮制,九莫嫉妒,十勿重利,等,對醫務人員的德才有明確的要求,辯證應用于培養當前醫學職業素養,將有重要的作用?!度f病回春》中關于"醫家、病家通病"的論述,更是可以對當今醫患關系有很好的啟示[7]。醫學職業素養的培養,其核心是醫學職業道德的培養。提高醫務人員的醫學職業道德,將有益于醫學職業素養的提升。

醫學的本質決定了醫務人員應具備實效的治療技術及濃厚的人道主義情懷[8]。清朝王旭高言曾這樣說:醫,仁術也。其心仁,其術智。愛人好生為之仁;聰明權變為之智。仁者余而智不足,尚不失為誠厚之士;若智有余而仁不足,則流為欺世虛妄之徒。作為醫務人員,具有仁者之心尤為重要,只有發自內心尊重生命、不被利益驅使的醫務人員,才可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服務于患者。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自本土,與中華民族血脈相連,重視傳統文化教育,將有益于培養醫務人員的人道主義情懷,提升醫學職業素養,有益于我國醫學事業的進步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姜恬,宛小燕.淺議如何定義醫學職業素養[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1,24(6):815-816.

[2]李本富.試論醫生的職業精神[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6,19(6):3-4.

[3]王玉,唐菲,王云峰,等.中國八年制醫學生職業素養培育內容、方法與途徑[J]. 基礎醫學與臨床,2014, 34(4):573-576.

[4]袁綱,李和偉,張榮興,等.在德育中融入中醫藥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與思考[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3,12(10):1078-1080.

[5]潘秋平.醫學院校醫學人文教育的缺失與傳統文化的救贖[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3,12(3):291-293.

篇(7)

從文化視角對武術多樣化形式發展的分析與其說“中國武術之所以能夠發展成內容豐富、風格獨特、內外兼修并具有高度成熟的技巧,是因為它蘊涵著深刻的哲學思想”[1],不如說是武術不斷吸取中華傳統文化的哲學思想而使其發展成了內容豐富、風格獨特、內外兼修并具有高度成熟的技巧。中華武術是人類創造的一種文化,是中華民族在數千年拼搏、成長中積累、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爸袊说膫鹘y意識和思維在搏斗技術的運用、演變、創造過程中有著獨特之處”[2],其中傳統意識和思維就是傳統文化在人腦中的體現,我國地緣遼闊、民族眾多、多種不同的地域文化決定了我國豐富而多樣化的傳統文化,這種多樣化的文化進而決定了武術形式的多樣性。各武術門派和拳種的產生其實都是各時期武術技擊運用理念在武術人腦中形成的,而理念又受其當時文化思想背景的重要影響,其技擊特點就體現在不同拳種各異的外在運動形式上,也可以理解為是不同武術門派和拳種的“形”,而其包含的不同內在原理特性與文化思想就體現為不同武術門派和拳種的“神”,所以不同門派和拳種,在產生時都有其各異的外在運動風格和內在文化哲理,有些拳種是在前有拳種繼承和吸收的基礎上產生的,所以也就具有多種文化內涵,如太極拳就具有陰陽、養生等哲學理論;而有些拳種在各傳承時期又受各武術繼承人本身武技運用特點和其內在觀念思想的影響,又會派生出不同風格和特點的傳統流派,如太極拳有陳式、楊式、吳式等傳統流派。所以縱觀各武術門派和拳種都是不同的技擊理念與不同文化思想觀念結合的產物,武術的產生和發展受中國傳統文化背景的影響,使它在各方面都帶有濃厚的傳統文化色彩,表現為它的民族文化特點。因此中國幾千年的文明發展與積累,豐富的文化思想在種類門派繁多的武術上得以體現,也因此武術成為了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有了豐富的武術文化。所以在理解武術時,不管它是什么門派和拳種,都是技法與特定文化思想的結合,體現出不同的外在運動方式和內在的文化特性,也就是外在的“形”與內在“神”的結合,也因此可以透過紛繁復雜多樣的武術形式清楚地了解武術的一般規律。不管是本國人還是外國人,在各種門派和拳種的武術學練時,只有理解其武術的“神”,也就是了解各不同種類武術文化內涵,遇“神”于“形”之中,才能順利地學成各種類的武術,練出各拳種的武術味道來。從文化視角對武術多樣化認識的意義武術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文化,研究者們和武術學練者們都認同的觀點,但從武術所含的文化角度去認識武術,還是從文化的大角度去認識武術,結果則是不同的,武術文化只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文化形式,從武術所含文化的角度去認識武術,視角較窄,往往產生“不識廬山真面貌,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感覺,從文化的大角度去認識武術,視角則寬,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武術內涵深刻,種類繁多,就連許多武術家都覺得武術復雜難以了解,學武術入門難,許多國外人愛好中華武術卻很難理解和學好武術,有些千里迢迢來中國學習武術,學了幾年卻還是不懂中國武術到底是什么,練了長時間的武術還是沒有那種武術味道,武術認識和學習的許多難點源于沒有了解武術的“神”,許多學者對武術的“神”有過許多獨特見解和闡述,但筆者認為“神”與武術所含有的文化特性密切相關,在武術學練中外在“形”或者說是“技”沒有表現出的那種武術氣質和味道,主要源于沒有了解武術“神”,沒有把“行與神”或“技法與文化”結合,正如國外人難以練成的那種味道,主要是文化的差異性和其外化成的行為方式不同而造成的現象,也就是沒有了解中國文化及至武術文化和由其指向的運動行為方式。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西方人士不能理解和認識武術文化,再加上西方文化的偏見,阻礙著武術走向國際,但武術向世界范圍的發展,又必須大量培養西方的武術人才,因此在培養武術技法時,同樣使其接受對應的我國傳統文化教育,以武帶文,文武并舉,方能奏效,這也是武術走向國際化的必要條件之一。

從文化視角對當前武術發展困境的分析

篇(8)

文化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具有廣泛的內涵,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與習慣。1何為傳統文化?具體來講,指的是在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后,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某個民族保留的穩定形態的文化。我國傳統文化是歷史上流傳下來的、由思想家提煉出的理論化和非理論化的、并轉而影響整個社會的、具有穩定結構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國民品性、倫理觀念、理想人格、審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總和。2

和其他傳統文化一樣,我國傳統文化中包含著大量中華民族的心理習俗。中華文明是唯一延續至今的沒有中斷的人類文明,很多歷史承續和積淀中都蘊藏著豐富的心理智慧,支配、指引和解釋著人們的日常心理生活和日?;顒?。3傳統文化中的心理學思想雖然沒有形成學科體系,但卻是豐富多彩的,有不少有價值的理論觀點和思想文化,為我國心理科學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一、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心理思想

儒家文化重視人格和對個人道德的培養,塑造了獨立、自主、自強、自尊的理想人格,強調強烈的民族責任感?!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儒家注重意志品質的鍛煉,為個人設定了自強不息、積極進取、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標,提倡通過效法天道、自強不息來實現自我價值??鬃犹岢觯骸靶藜阂跃础薄靶藜阂园踩恕薄靶藜阂园舶傩铡薄耙娰t思齊”,要通過內省認識真實的自我,加強對自我修養的反思和自我調控。4孟子在《告子下》中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法家注重培養良好的法制和紀律意識。商鞅在《字分》中強調:“法令者,民之命也,為治之本也?!泵鞔_指出“法”是治理國家的根本,必須加強對民眾的“法治”教育,凡不符合法令的言論,不聽;不符合法令的行為,不贊揚;不符合法令的事情,不做。作為法家集大成者的韓非子,吸取了前期法家的誠信觀念,崇尚信,宣揚信。誠信是法家思想最突出的特點,“立法禁、重執守、信賞罰”,在古代法家誠信思想中,已經出現了現代法治精神的雛形。

道家文化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要求人們尊重自然,在自然規律的指引下積極改造自然。道家思想要求人們要淡泊名利、清心寡欲,待人要不驕不躁、誠懇謙虛。“厚德載物,上善若水”,體現出道家處世平和、寬容、自然的態度。道家另一個積極的思想原則是虛其心,道就是虛,去除心中的念想和心事就是快樂,把心放空,才能體驗生命的樂趣,虛心方能容物,虛心方能容人。隨著社會物質生活的豐富,人民對貪欲的異化越來越明顯,同時也伴隨著產生了很多的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比如典型的焦慮癥,就是由于緊張、憂慮、恐懼等生活感受交織在一起產生的一種情緒狀態。還有常見的心理疾病憂郁癥,表現為人們某種生活欲望受挫的失落反應。只要在生活中不過分苛求,不抱過多的不實際的期望,就能夠保持良好的心境,從而不會不會再自尋煩惱,更不會出現心理問題、心理障礙。5

墨家思想的精華是其“兼愛”精神,所謂兼愛,就是強調人們具有“兼相愛, 交相利”的社會思想,通過培養人與人之間的關愛、寬容和互助,從而實現社會的和諧。墨子主張“使天下兼相愛”,“兼愛”是對儒家“仁”的發展,在墨子看來,天下之亂,起于人與人不相愛,臣與子不孝,君與父不慈,直至盜賊之害人,都是互不相愛的結果。

二、傳統文化思想在心理健康中的傳承與發展

中國文化對于心理咨詢的方法、過程和效果存在一定的影響,尤其表現在心理治療的過程或效果上,6中國人所呈現的“個人為中心的邊緣型心理調節模式”,對人的心理調節來說是一種積極的方式。7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有很多積極的內容都涉及到心理健康,把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利用人們熟悉的心理調節模式,來改變人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僅有利于人的心理健康發展,同時對提高我國人口的整體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一)以自強精神塑造健康人格

自強不息、剛健有為是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中優秀的精神內涵,在儒家哲學思想的影響下,人們一直注重對子女的自強精神教育,也成為奮發向上、蓬勃發展的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強精神對促進個體人格的獨立和道德品質的發展十分重要。

首先,自強可以立志,建立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摒棄消極、頹喪、痛苦、沉淪等心理因素。志向和抱負是人學習生活中強大的精神支柱,在建立個人理想的基礎上,鍛煉勤勞、勇敢、堅強的心理品質,梳理個人奮斗的理想和目標,總是能處于一種積極向上狀態,不管遇到什么挫折困難,始終能保持一種健康的心理,使自己擁有旺盛的精力,讓生活充滿樂趣。

其次,自強不息還可以使人勇于創新,敢于實踐,具備挑戰精神,克服自卑感,讓自己的心情能夠處在一種適度的緊張之中,保證自己的心身健康。一旦缺乏自強精神,人就很容易產生自卑感,如果長期以往,甚至可能出現極度自疚和自責的情況,這對人的心身健康具有很大的危害。

最后,自不息是自信心建立的基礎。只有建立了自信,才能使人克服退縮和畏懼心理,不會妄自菲薄,在學習和生活中主動抵制因失敗情緒產生的壓抑感,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

人的心理活動非常復雜,只有通過理想和信念,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保持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才會有奮發向上的精神狀態,形成健康的人格,減少心理上的壓力,健康快樂地學習和生活。

(二)以自律和自省意識調控自我行為

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的社會行為是通過觀察學習獲得的。也就是說,人在觀察他人的行為和模仿他人時,會為自己建立一個榜樣。環境在這種社會學習的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只要控制了環境,就可促進人的社會行為朝著預期的方向發展。我國傳統文化思想中的自律和自省意識,強調的就是法制意識和紀律意識,要求社會公民遵守法制和紀律,注重自我行為的學習,從而形成良好的社會環境。

法家的“法治”教育和儒家的“吾日三省吾身”的內省方法,對借助外部環境,通過內心內心的調整,起到調節自我行為具有很重要的意義。所以,我國傳統文化中的自我檢查思想是進行自我檢定、探究自我深層心理的有效思維方法。如果能用正確的道德規范反省自己,學習和模仿身邊優秀的個體,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就能有效地預防各種心理問題。

(三)以寬容心態建立和諧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是人在面對面的交往過程中形成的,個體可切實感受到它的存在。在人際交往心理形成的關鍵時期,人際關系一經建立,一定會被個體直接體驗到。如果在心理上距離趨近,個體會感到心情舒暢,相反,如果有矛盾和沖突,則會感到孤立和抑郁。美國學者舒茨曾以人際需要為主線,提出了人際關系的三維理論。三維理論認為,社會個體都有三種基本的人際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感情需要,在這三種需要中,最基礎的是包容需要。也就是說,與他人接觸、交往、相容是人們最基本的需要。對于強調個性的現代人來說,交往中的包容心理就顯得尤為重要。

“中庸之道”是我國傳統文化思想中非常重視的內容,強調心胸豁達, 要求人們能夠懂得自我解脫,從而維持心理的一種平衡狀態,保持自我內心世界的穩定。隨著生活壓力的與日俱增,中庸思想日益突凸出心理健康方面的價值。對現代人來說,學會把握自己的內心世界,能夠及時控制外界的各種刺激,及時控制和調節,才能保持心理的健康。

我國傳統文化特別重視和諧的人際關系,強調“兼愛”“包容”“和合”等思想。強大的包容思想,也是中華文化得以長期延續、從未發生中斷的基礎,和諧、和睦、和平、和善等思想,更是中華文化的核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恒愛之,敬人者恒敬之?!痹谌穗H交往中,應該時常懷有仁愛之心、寬容之心,像愛自己一樣愛別人,不要以自己的標準要求他人,學會尊重他人,學會寬容和寬恕,才會實現和睦和諧的人際關系。

傳統文化中新舊交融的特質,使得其不僅僅是“過去的文化”,更影響和預示著未來。任何民族的傳統文化都是在歷史進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都是隨著歷史的演變而代代延續的,在這種發展與延續當中時時發生著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交融。8在心理健康中引入傳統文化思想,不僅對提高當代人的心理健康素質很有幫助,從更深的層面來講,對豐富和發展我國傳統文化思想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注釋]

1泰勒著,蔡江濃譯:《原始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9頁。

2李宗桂:《中國文化導論》,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頁。

3羅鳴春、蘇丹、孟景:《中國傳統文化中心理健康思想傳承的四個途徑》,《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第7~12頁。

4楊伯峻譯著:《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180頁。

5巢傳宣:《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中國人的心理健康》,《南昌工程學院學報》,2014年第5期,第61頁。

篇(9)

中國分類號:G455

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總書記在十中再次確立的我國文化建設的發展課題,實現文化自覺與樹立文化自信已成為我國21世紀中期的前沿文化理論研究與發展主流。大學生作為推動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作為當代優秀文化的集結著、實踐者和創新者,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上被賦予了更多的責任與期待。但是,從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現狀來看,普遍存在著知之甚少和自信心不足的特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中出現傳承斷層。到底該以怎樣的態度來面對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又該以怎樣的方式方法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這是我國高校教育急需解決的一大課題。

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基石

“文化自覺”是先生于1997年在北大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開辦的第二屆社會文化人類學高級研討班上首次提出的,指生活在一定文化歷史圈子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對其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換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自我創建。而文化自信就是對文化生命力的信念和信心。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只有對自己文化有堅定的信心,才能獲得堅持堅守的從容,鼓起奮發進取的勇氣,煥發創新創造的活力。中華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氣度,正是有了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保持自己、吸納外來,形成了獨具特色、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

但同時,伴隨著民族興衰、國運沉浮,我們在對待自身文化的態度上,不時出現“自卑自棄”和“自大自傲”兩種傾向,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地對文化發展產生這樣那樣的影響。現在,世界日益成為一個“地球村”,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鋒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頻繁。在這樣的背景下,更加需要我們以理性、科學的態度進行文化的反思、比較、展望,正確看待自己的文化,正確對待別人的文化,充分認識中國文化的獨特優勢和發展前景,進一步堅定我們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

中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的民族瑰寶,是中華民族歷史的結晶。中國傳統文化注重人的價值,強調“國以人為本”的民本思想;中國傳統文化注重為人之道,強調“人以德為本”的貴德思想;中國傳統文化注重感恩、孝道,強調“德以孝為本”的孝悌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和為貴,和而不同”、“強不執弱,富不侮貧”、“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作為人類文明、智慧的極致,在幾千年的中華民族文明進程中熠熠生輝。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既是大學生文化自覺的出發點,又是文化自信的落腳點。培養文化自覺必須以文化反思為前提,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必須建立在對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有一定深度、廣度、寬度的認識與熟知的基礎之上。做到文化自信,關鍵是不忘本來、吸收外來、著眼將來,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與認同是實現新世紀中國大學生文化自覺與自信的基石。

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新世紀大學生人群中的斷層問題

任何民族的發展都不能離開傳統文化。文化是人類基于自覺意識的靈感迸發、情感表達、觀念創新,是人類區別于其他動物的重要標志,人類生存的世界處處都烙上了文化的印記。社會發展進步到現階段,文化對人類的影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廣泛而深刻,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信息全球化的當代,人與人的交流、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沖突、碰撞逐步增強、增多。然而,隨著21世紀全球化進程的推進,處于改革開放思潮中社會新技術、新思潮的前沿群體――大學生,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表現出的卻是不了解、不反思及至不自信。

新世紀大學生傳統文化思想的形成對中國文化建設事業來說至關重要。但是,從現實來看,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包含的剛健有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止于至善、天人合一、寬和仁義、民族大義、憂國憂民等傳統優秀思想的了解少之又少,導致大學生對本土文化的不認同、不自信。試想,對于一個對本民族的文化都不了解的群體,將何以去熱愛自己的民族?

對文化內涵的模糊化、對文化思想體系的無序化,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覺與自信的樹立。在我國高等教育中,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已然讓我們將來的社會精英逐漸淡忘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存在,迷失在對西方外來文化的追逐中,忽視了對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在我國市場經濟高速發展之下衍生的卻是對外來文化不分良莠地盲目崇拜與對自身文化的片面否定,是拜金主義、信仰危機及道德問題,是優秀傳統文化的斷層與核心價值觀的錯位。

三、新世紀大學生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實現路徑分析

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文化自覺基礎之上的,實現大學生的文化自信首先需要對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只有充分地了解本民族的優秀文化,才能對自己的文化堅守堅信,在多元文化下,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長補短,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保持自己、吸納外來,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新文明?;诖?,實現大學生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就必須立足于現實的社會教育條件,將傳統文化入體制、進校園、進課堂,使當代大學生了解本民族文化,樹立文化意識,始終保持對文化意義、文化作用、文化地位的深度認同。

立足現實教育條件、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精神,這是近幾年我國教育體制領域大力推進的一種培養大學生人格信仰的項目。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載體更有利于以尚德精神、愛國精神、進取精神、合作精神、奉獻精神為核心的人為精神的培養。為了實現這一培養目標,高等院校應當立足于現實的社會教育條件,轉變觀念,改革課程設置,將傳統文化進校園,從實踐角度創建大學生文化知識思想結構,樹立全新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一)轉變教育觀念,重新定位人才培養目標

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直接體現人才培養的理念,決定著人才培養的方向和培養過程。從目前高校對各類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來看,基本都是從專業培養角度進行定位,人文素養的培養在人才培養目標中少有體現。即使有所反映,通常也會被歸結為是對政治、思想層面的要求,因而在課程設計上這一培養目標通常由政治思想課程的設置來實現。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這種定位所體現的正是對大學生人文精神培養的忽視。在這種教育理念下,人文精神的培養、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僅僅是作為一個口號存在了。因此,樹立大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首先要革新觀念,重新對人才培養目標進行定位,凸顯對人文精神的培養要求。

(二)根據培養目標改革課程設置,將傳統文化入校園、入課堂

傳統文化在大學生中的斷層,歸根結底是長期以來功利性的教育模式下導致的青年群體對傳統文化的不了解、不自知。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樹立必須建立在對本民族優秀文化充分了解的基礎之上,沒有基本的認知,就不可能有普遍的認同。因此,對于大學生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培養,應當在對培養目標進行重新設計的基礎上,改革課程設置,研發并增加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通過課程設置的方式對學生提出學習要求,同時引導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學習經典的人文科學知識,以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播。

此外,高校還應該通過校園文化活動,提倡、鼓勵以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為主旨的校園實踐活動:通過校園網絡,開設優秀傳統文化社區,供學生學習、討論或開展師生對話,充分發揮校園網在傳統文化教育中的優勢;通過學生活動,引導學生開展古典詩詞朗誦會、演講比賽,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不斷增強傳統文化的吸引力;通過邀請國學名師講座、學術沙龍以及書畫作品展、征文比賽等活動的開展,盡可能凸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滲透傳統文化的精神,使大學生在這種氛圍中受到浸潤、滋養,使他們的社會使命感增強,民族文化底蘊得到全面提升。

(三)追尋歷史脈絡,培養故土情懷

任何一個時期的文化都是歷史的產物,歷史的印記會勾起人類對往事的追憶,歷史的存在從文化發展的角度決定著人類如何以自律的精神駕馭飛速發展的高科技。歷史的脈搏告訴我們,要站在故土的情懷之上以民族文化大同的心態在反思中樹立文化的自覺與自信。以中華民族的歷史脈絡為路徑、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新世紀大學生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樹立同樣也離不開歷史的軌跡。清末啟蒙思想家龔自珍有一句名言,“欲知大道,必先為史”,以古為鑒可知興衰,以史為鑒可知興替。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廣博而優秀的傳統文化正是滋養大學生人文精神的浩瀚泉源。樹立大學生文化自信還應當通過歷史的路徑,追溯并了解本民族的歷史發展脈絡,從而實現對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正確解讀與最終認同。據此,高校可以通過以傳統優秀文化為藍本的歷史知識競賽、歷史傳統文化思想的辯論賽、放映歷史文化紀錄片、游覽博物館等形式進行歷史文化疏導,開啟校園文化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教育模式,將傳統文化入體制、入校園、入課堂。

(四)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培養大學生對文化道路、文化方向、文化靈魂的正確把握

路徑關系全局,方向決定成敗。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生對文化道路、文化方向、文化靈魂的正確把握。各個高校作為文化傳播的主要陣地,必須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根本任務融入國民教育建設的過程中,使得當代大學生樹立文化自信意識,主動地探索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繼承中實現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與弘揚。

高度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不僅關系到文化自身的振興和繁榮,而且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的前途命運。高校在推動文化事業發展的同時,要堅持不斷創新,深化改革,以市場為導向,在課程設置和教育模式方面,不斷地探索創新,將大學課程的設置和市場的需要緊密的結合起來,源源不斷地培養出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所需要的精英人才,使得大學生牢固樹立對文化建設、文化發展、文化進步的責任擔當,不斷提升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上建設文化強國、實現文化自強。

參考文獻

[1]云杉.《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對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考》.紅旗文稿,2010年第15期

[2]溫立強.《中國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教育的開展》.山東省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

篇(10)

“思想一旦離開了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2]。在醫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醫務人員是否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性,關鍵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是否關注了他們的實際利益。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巨大的思想統攝性,可以超越地域、階級、黨派、種族、時間的界限,產生巨大而又無形的文化整合力量。傳統文化具有思想整合價值、價值觀塑造價值、人生追求價值。因此,對于思想政治工作來說,把其納入醫院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當中,更易于被醫務人員接受。

2.挖掘傳統文化內涵,創新思想政治工作內容

傳統文化中有許多的文化思想精髓可以整合到醫院思想政治教育中,為了增強教育工作的吸引力,需要把傳統文化思想精髓集中整理,進行分類,以新的更為簡潔的形式,讓醫務人員更容易接受。一是儒家的“仁愛”思想文化?!叭收邜廴恕?。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币延⒍⑷?,已欲達而達人”。其用意都是告訴我們要去愛別人、幫助別人、體恤別人。二是誠信思想文化。誠信思想具有超歷史、超時代的恒常價值,對于任何社會都是必不可少的。黨的十報告中提出,“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誠信思想源于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儒家文化認為,誠信是個人安身立命之本。所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誠信是交朋結友、進德修業之基。所謂“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信與仁、義、禮、智“五常”,使信成為具有普遍意義的最基本道德規范之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笆枪收\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三是傳統的醫學文化?!搬t者,德也”、“醫者,仁術也”?!熬人婪鰝?、“懸壺濟世”的“仁”醫文化。張仲景醫圣文化為代表,以其高尚的職業道德、科學的辨證論治思想、完整的理法方藥體系,成為中醫學的靈魂。辨證論治原則,奠定了臨床診斷理論的基礎。傳統醫學文化以整體的治療思想,多角度觀察病理的方法,奇特的治療技術,和諧的用藥手段而著稱于世,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國粹。

3.借鑒傳統道德教育手段,創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

一是可以借鑒運用經典的“教化”方法。如古代德教方法的效仿法、神啟論、比附論等。其實質是在掌握和分析教育對象情況的基礎上運用針對性的方法,醫務人員在思想感情上更易為傳統方法、觀念所同化,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可以借鑒運用孔子所倡導的“因材施教”法?!爸腥艘陨?,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狈磳渭冋f教,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其實質是點到即止,不求說破,即讓受教育者自啟心靈,獨得體會,把道德由外在的約束轉換為內心的自覺,把道德由知識轉化為行動。醫務人員作為高知識分子群體,在思想教育中一味的說教,容易適得其反。三是把傳統文化相關內容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機協同起來。如老子倡導的“清靜無為”,其實質是要求不要逆客觀規律而動,主張順氣自然,自覺自悟??鬃訌娬{的“貫和持中”的思想,即是在一種理想狀態和動態過程中注重對程度分寸的把握和選擇。四是借鑒傳統文化中注重通過自省來提高自身修養的做法?!耙娰t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愛人不親,及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其實質都是強調要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及時進行反省,并及時改正。五是針對不同狀況,綜合運用傳統文化中的經典事例,融入現實中的典范,充分發揮榜樣的示范作用?!鞍财鋵W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中國傳統文化所倡導的道德感化、心理感化為主導的教育方法,以及所形成的道德倫理教育模式,是新時期創新醫院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值得借鑒的有效方法。

4.建立思想政治工作長效機制,打造醫德實踐平臺

一個人道德、品德的形成,實踐內化是最根本的途徑。正確觀念的形成,除常規的理論學習、教育等手段外,必須通過社會實踐才能實現。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實踐理性”中既有道德踐履的偏好,又有著對“社會實踐”的追求。因此,在醫院思想政治工作中,除建立傳統文化學習、教育平臺外,必須建立醫德實踐平臺。醫院思想政治工作人員要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把握,要善于利用當代具有創新意義的傳統文化作品,并整合到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中。醫院要形成黨委、行政、工會、團委等多部門參與的,把傳統文化思想教育因素融合在醫院環境和醫院各項活動中,吸引醫務人員實踐與接受傳統文化思想教育的活動平臺。開展時代感強、特色鮮明的黨團活動和工會活動。鼓勵醫務人員通過志愿者活動等形式,到落后地區送醫送藥,使廣大醫務人員更好地接觸社會、了解國情,樹立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的思想。

參考文獻:

上一篇: 海綿城市建設成效 下一篇: 勞動教育對幼兒的重要性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热久久99精品综合久久 | 欧美黑人猛男在线 | 亚洲AV香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亚洲欧美高清专区vr专区 | 亚洲jizzjizz妇女 | 伊人亚洲综合久久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