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管理的過程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28 16:55:3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知識管理的過程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知識管理的過程

篇(1)

企業持續發展的直接動力是技術創新,在技術創新全過程中,始終以知識管理為核心的創新是知識經濟時代企業技術創新的必然發展趨勢。

一、知識及知識管理

知識是通過學習或經驗獲得的事實、選擇、思想、理論、原理和模型等,知識所構成的框架可以不斷的吸收新的經驗和信息。知識包括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顯性知識是可以用語言表達清楚,并且可以在人與人之間傳遞的知識,隱性知識是源于個人信仰,洞察力和價值觀的長期經驗積累或難以言傳的技能的提升。知識管理是確定、收集、傳播和共享組織中的知識,包括知識的管理和運用知識的管理,創造、獲取和使用知識以增強組織的創新能力與核心競爭力的活動。

二、基于知識管理的企業技術創新過程研究

(一)技術創新過程

技術創新是把研發技術、研發成果用于商業化的過程,是始于研究開發而終于市場實現的過程。技術創新的過程模型經歷了技術推動型、需求拉動型和聯接模型,分別從研究開發、市場需求及其二者的結合來研究技術創新過程推動力。

(二)基于知識管理的企業技術創新過程

無論哪一種的技術創新過程模型,都是將知識、技能和物質轉化成顧客滿意的產品或服務的過程,也是知識的產生、交流和應用的進化過程。技術創新的思路形成、技術開發、產品制造和銷售的各個環節都有知識的投入和應用,要從知識管理的角度管理企業的技術創新過程。

1.獲取知識形成具有創意的技術創新思路

技術創新源于創新的思路,創新的思路是獲取了新的市場需求知識和新的技術知識,對刺激技術創新的知識進行識別,提出對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有益的創新觀點。獲取實用的知識不是廣而泛的搜集來自市場和技術的數據,而是要在企業的一定的知識積累基礎上才能獲取到有意義的知識。技術創新的目的是創新成果商業化,企業根據已有的關于客戶消費傾向,潛在的市場需求和技術發展趨勢等基礎知識上有目標、有選擇的獲取知識。知識獲取的途徑知識學習和知識創新。

(1)激發技術創新思路的知識學習

學習是企業技術創新的重要途徑之一,它對企業技術知識的轉移、交流和使用,以及技術能力的積累與提高具有較大價值。創新思路的學習是一種有目的、有選擇性的學習活動,是以一種開放式的思維在企業內外進行學習。學習的內容包括對市場潛在需求的觀察和感知,對顧客消費傾向的預測,以及判斷技術發展的速度和影響范圍等。

(2)激發技術創新思路的知識創新

知識創新是對企業中積累的、流動的知識進行整合產生原創性知識的過程。企業技術創新思路除了來自市場需求和技術發展學習之外,還可能是來自企業內部的知識碰撞--知識整合。知識整合是把企業已積累的知識加以規劃、整理和重構,創造出滿足技術創新要求的新知識。

2.開發與創造的知識激活

企業擁有了技術創新思路之后,需要進行產品技術開發或工藝技術改進,這一環節是把獲取的知識進行激活的過程。技術創新過程第一階段獲取的知識不經過知識激活對企業的創新是毫無意義的。知識的激活是通過調整組織內部機制,最大程度的活化附著在員工身上和組織內部的知識資源,使其知識資源通過創新活動轉化為外在的技術競爭優勢,知識的激活包括知識的應用和知識的重構兩個方面。

(1)知識的應用

Demsetz(1991)認為:知識應用就是把各方面的知識結合起來以獲得產品和服務。知識聯合包括知識收集和知識轉化。知識聯合的過程包含了隱性知識顯性化和顯性知識綜合化兩個模式的知識轉化。隱性知識是存在一員工身上的經驗、技能等一些難以用語言表述的知識,也存在于組織中的程序和慣例,在開發制造過程中,要充分挖掘員工的隱性知識并使其顯性化為組織的知識。顯性知識綜合化是研發人員和制造人員把企業已有的顯性知識進行聯合,解決創新的知識缺陷問題。

(2)知識的重構

知識的重構是建立在知識應用的基礎上的,是一個內部升華過程。知識的重構包括知識的變異、知識的選擇和知識的保持。為解決開發制造過程知識缺乏問題,企業個人或群體產生了一系列處于萌芽狀態的想法,這是新知識的變異階段。知識選擇是為正確研發和制造出有巨大市場需求的產品,客觀、公平、公正對新知識進行篩選。知識的保持方便企業對知識進行評價、分析和處理,否則知識無法應用到技術創新中。

3.客戶知識管理

技術創新的最后一個環節是實現產品或服務的銷售,這一環節的關鍵是要做好客戶知識管理,為企業下一次創新積累客戶知識,客戶知識管理包括客戶對產品或服務存在缺陷的反饋信息,客戶對未來產品或服務的期望,把客戶的個人基本信息及反饋意見進行分類、歸納,構建企業客戶管理的知識庫,方便員工查詢,也為企業未來的創新作好知識積累。基于知識管理的企業技術創新過程模型如圖一所示(附后):

參考文獻:

[1]柯平.知識管理學[M].科學出版社,2007.

[2]傅家驥.技術創新學[M].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篇(2)

2知識管理在機械制造過程中使得應用

2.1機械制造過程中的知識管理框架

機械制造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具有復雜性、未知性、動態性等特點,因此,需要對現有的知識進行共享,還需要在知識共享的基礎上,不斷的創造出新的知識來滿足實際需求。知識管理主要是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別為過程、技術、企業文化。其中如何通過企業文化的改進來促進知識管理的開展,是企業管理層需要解決的問題。機械制造企業開展知識管理的核心問題是如何通過知識管理過程充分利用、綜合各項新技術和設備,以便促進對知識的管理。根據歐美等國家的研究建立了綜合知識管理在實際開展中的框架,主要內容包括知識創新、知識管理組織、知識管理效果評估、知識管理策略、人與社會化的知識管理問題、知識管理過程、知識管理技術、知識管理案例分析和應用、知識共享等。

2.2機械制造過程中的現有技術和知識管理的融合

其一,融合知識管理中的ERP系統。企業資源計劃(ERP)是在軟件MRPI系統的基礎上,以企業供需鏈管理為主,以現代化信息技術為輔,融合了SE、E-DI等先進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對企業每個環節的運作給予強有力的支持,對企業的整體資源進行組織、規劃、指導、協調、控制等,使得企業的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構成標準的通暢的動態反饋系統,使得企業管理向一體化、區域同步化發展。有效的提高了企業生產的靈活性和柔性,促進業務管理水平的提高,有效的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了產品的質量和服務質量,加強了企業的綜合競爭力。其二,融合入知識管理中的SPC系統。統計過程控制(SPC)是一種借助數據統計方式進行過程控制的工具。在制造企業中,一般會采用SPC技術對產品的質量和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區分生產制造過程中的正常波動和異常波動,并對異常進行預警處理,提醒技術人員采取異常消除處理,確保制造過程中的穩定性,提高生產效率。SPC的操作過程需要確定被測量、描繪控制圖、數據采集、過程分析等步驟進行,其中被測量的確定和過程分析需要建立在大量的知識基礎上。

篇(3)

知識是知識管理的根本,從構成看,可以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顯性知識指“可以用正式、系統化的語言傳播的知識。它存儲在各種類型的載體上,編碼在手冊、程序和規則中”。顯性知識通常以大量的記錄形式存在,但它只是組織的表面記憶。顯性知識好像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 隱性知識則是冰山沉于海中的主體部分。隱性知識指“未能用文字表述的難以交流的知識,它往往存在于人的大腦中”,或技能技巧中,其中包含了“人的價值觀、信仰、預見性、經驗、技能、能力等方面”,他具有高度依存性,是個人通過長期學習和積累的結果。隱性知識通常無法直觀表達,傳遞困難,其價值也不易被準確衡量。而組織知識管理的關鍵是隱性知識的共享。

隱性知識具有以下三個重要特征:一是在組織中的總量大。由于顯性知識只是組織“知識冰山”之一角,大部分知識是隱藏于人的實踐中的隱性知識。二是隱性知識價值很重要。隱性知識是培育企業核心競爭能力、提升競爭優勢、發展技術創新能力的關鍵性資源。三是難以轉移。隱性知識的獲得依賴于接受者自身的悟性和體驗,依靠直覺力和洞察力,即“以心傳心”獲得。

二、隱性知識管理的重要性

“隱性知識管理”的概念源自“知識管理”。“知識管理”,通常包含兩種含義:一種是對組織運作過程中所涉及的“顯性知識”的管理。顯性知識是容易獲得、容易理解和容易交流的知識,一般以文字、圖像、符號表述,以印刷或電子方式記載,可供人們交流的知識,其傳播和復制的成本相對低廉。第二種是對“隱性知識”的管理 。“隱性知識”是指未能用符號編碼的知識。人的經驗就是典型的隱性知識。應該說教育教學和學校管理,都是存儲著大量隱性知識的專業領域,這是培訓管理方面所應當考慮開發的重要內容。企業知識管理是指為了提高企業競爭力而對知識識別、獲取、和充分發揮作用的過程。通常通過知識的識別、獲取、開發、整和、創造、存儲等一系列過程,使企業各種知識資源在運營中得到共享和增值,提高企業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這里說的知識管理主要是指對隱性知識的管理,隱性知識作為企業的一種核心能力不僅是企業創造財富的主要來源,而且其高效的流動與轉移也是企業技術創新和保持持續競爭優勢的關鍵,而技術創新又是實現科技進步、促進企業發展的原動力,對建立和維持企業競爭優勢有重要作用。

知識經濟時代,要求技術創新能力能高效、快速地為企業有力的技術支撐和相關的智力支持。能夠迅速有效地開發和利用知識的企業可以更快的創新。在現代企業隱性知識管理實踐中,隱性知識管理落后是造成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低下的根本原因,隱性知識被認為是最有價值的戰略性資源。知識觀學派甚至提倡將企業競爭優勢和競爭戰略的研究焦點轉移到企業對組織的知識管理上。隨著知識成為最重要的資產,越來越多的組織正致力于知識管理,希望通過挖掘組織內隱含的豐富的有價值的隱性知識,以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能力和創新能力。

篇(4)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2095-3283(2015)09-0144-03

[作者簡介]陳紅梅(1981-),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副教授, 博士,研究方向:管理學、技術經濟學、企業經營模擬對抗。

一、研究背景

21世紀是信息化和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成為國家發展和企業運行的關鍵性戰略資源,由此產生了知識管理的需求。知識管理的理念最早產生于企業,提出之后受到廣泛認同,各個領域都爭相學習。在知識管理發展過程中,人們逐步開始探索把知識管理思想應用到教育領域,2002年美國成立的全美教育領域的知識管理研究協會(ISKME)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標志。雖然對這一領域的研究和應用還處于起步階段,但已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教育領域是知識傳遞的重要組成部門,教育部門是知識創造、獲取、應用和創新的平臺,其整個運行過程與知識密不可分。教育部門的主要責任一方面是對現有知識的傳播,另一方面是不斷創新,開拓新的知識領域,實現知識的增值和完善。素質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發展趨勢,對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經過幾年的改革和發展,我國工商管理類專業的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要真正實現工商管理類人才培養的重大突破,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如專業定位模糊、辦學方針不明確,未樹立起高素質人才培養觀;培養目標定位和規格趨同,與職業需求差距大;專業發展緩慢、教學和實踐脫節;學生適應性差,缺乏專業實踐與開拓創新能力。

在這種形勢下,在知識管理思想和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有利于豐富工商管理學科教育理論內容;有利于學科管理和發展;有利于教師的作用和潛能的發揮;有利于學生的實踐、學習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使各類專業知識融會貫通;有利于營造一種合作、開放的學習氛圍;有利于形成知識共享與創新的學科文化與價值觀念,形成專業核心競爭力,促進專業向學習型組織轉化,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基于知識管理過程的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設計

知識管理是各類組織運行和管理過程中主動實施的一種策略,通過知識的搜集整理實現知識的有序化、規范化,通過合適的途徑把系統的知識傳遞給有需要的主體,實現資源共享,并應用到具體的學習和工作過程中,實現知識的價值,并在整個知識管理過程中實現知識的不斷創新。在借鑒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筆者將知識管理劃分為知識的獲取與創造、知識的組織與存儲、知識的傳遞與共享、知識的應用與創新四個基本過程。

為了設計出符合專業實際和經濟發展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首先需要進行專業調研,對專業進行準確定位,分析崗位和專業能力體系,進而設計課程結構,明確針對不同課程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最后對人才培養模式實施之后的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在此引入知識管理的理念和相關理論,基于知識管理過程設計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具體設計思路見圖1。

把知識管理思想應用于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設計過程中,根據專業需求和人才定位,通過教師團隊實施知識管理的過程,完成人才培養的任務,既實現了對顯性知識的傳播和學習,又實現了對教師隱性知識的分享和累積,同時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獲得的隱性知識進行搜集和存儲,不斷豐富專業知識庫和學習方法;重視對教師的知識管理,鼓勵學生培養個人知識管理能力,實施素質教育,實現培養符合時代需求的應用型人才的目的。在知識管理的四個基本過程的基礎上,在知識管理理念的指導下進行工商管理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的設計。

(一)基于知識獲取與創造的專業能力分析

知識的獲取與創造是知識管理的第一階段,是知識管理的基礎,也是專業能力分析的基礎。運用已有的知識進行專業能力分析,分析在當前的形勢下對工商管理類人才能力的需求,準確地進行專業定位。當前對工商管理類人才能力的需求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見表1)。

另一方面,在專業能力體系的指導下,有目的地進行知識的獲取與創造,掌握專業教育過程中所需要的知識,并不斷對現有的知識進行創造和更新。教學過程中的知識主要有兩類:一是來源于理論、書本或文獻的經過系統歸納和整理的規范化的顯性知識;二是專業人士在學習和工作過程中積累的解決問題的具體辦法和個人經驗的隱性知識,具有個異性、隨意性和模糊性的特征。如何把這部分知識歸納概括出來,并進行系統化闡述是知識獲取的難點之一,通過對這兩類知識的獲取和創新逐步建立起高質量的專業知識庫,以供教師教學和學生自學之用,在后續的教學和學習過程中逐步豐富和完善專業知識庫。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教授專業知識以外還應培養學生的知識獲取和創新能力。

(二)基于知識組織與存儲的課程結構設計

在知識獲取的基礎上,還需要對各類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進行分析與系統化,建立數據倉庫和知識倉庫,以助于對知識進行保存、檢索以及重復利用。在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設計過程中,在崗位能力分析的基礎上,運用知識組織與存儲的思想指導課程結構體系的設計,滿足工商管理類專業教育的需求。

課程模塊的設計過程就是對知識的系統化組織和存儲過程,根據知識管理理論以及工商管理類專業教育的內在目標要求,工商管理類專業的課程體系應包含以下幾個模塊:1.素質課程模塊。通過必修課和公共選修課兩類課程向學生傳授通識性的知識,致力于提高工商管理類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2.專業知識課程模塊。通過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圍繞專業知識的學習和鞏固培養學生在專業領域的學習、工作和創新能力。3.崗位能力課程模塊。通過實訓和實踐課程方式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把所學的理論知識再應用到實訓和實踐的過程中,加深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并把學習和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科研設想在實驗室中進行開發和實踐,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綜合實踐能力。4.拓展性課程模塊。通過選修課程、參加課外的實踐課程以及一些職業技能競賽培養學生的個性特長。

(三)基于知識傳遞與共享的教學方法與手段的選擇

結合專業特點,在知識的組織與存儲的基礎上設計工商管理類專業的課程體系,選擇合適的方法和手段把知識傳遞給學生,實現不同主體之間的信息共享。教學活動是基于特定目標開展的知識整合和傳遞的活動,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根據知識的特征和性質有差別地進行知識的整合和傳遞。結合工商管理類專業的專業需求,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課程類型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在整體教學活動中,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如體驗、交流、解讀、反思等教學手段,針對不同的課程模塊進行具體的教學方式的選擇(見表2)。

根據專業需求和專業知識的性質,針對不同的課程模塊選擇合適的教學手段,對各種教學手段進行綜合運用,實現知識的傳遞和共享,培育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

(四)基于知識應用與創新的教學效果評價

知識管理過程的最后一個階段是對知識的應用和創新,并需要對知識應用和創新之后的效果進行評價,即對人才培養模式設計實施之后的教學質量和效果進行評價。結合知識管理過程和知識管理的目的,建立能夠反映出工商管理類專業教學質量的考核機制。首先,改革傳統的考試制度,注重對過程的考核,側重對學習能力、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的評價;其次,建立主體多元化的評價機制,打破傳統的教師和學校作為主要考核主體的評價機制,引入企業、行業協會和專業技能鑒定機構等評價主體。企業提出人才要求,教師和學校根據企業的人才需求進行人才培養,并進行過程考核。企業提供實踐機會,與學校共同完成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考核,由行業協會和專業技能鑒定機構對學生的專業能力和資質進行考核和鑒定,為企業選用人才提供參考。

三、結論

在知識管理過程理論的指導下,探索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對于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知識管理的過程是一個動態循環過程,人才培養模式的設計和實施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基于知識管理的過程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設計和實施,應根據社會的需求和專業的要求,不斷地對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和創新,在動態的人才培養模式設計和實施過程中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為社會提供合格的工商管理類人才。

[參考文獻]

[1]苗雨君,陳紅梅,齊秀輝.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3(12):71-72.

[2]黃嘉濤,張德鵬,韓小花.工商管理類專業應用型本科人才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體系[J].科技與管理,2011(9):102-105.

篇(5)

論文摘要:在軟件測試組織中,對測試過程中的知識進行有效的管理,是提升組織整體測試水平的關鍵。一個重要的研究問題是怎樣將知識管理過程與軟件測試過程有效集成,從而促進知識資產在軟件測試組織中的傳播與重用。給出了軟件測試領域知識管理子系統的體系結構、主要功能以及使用流程,對一些關鍵技術進行了探討。最后,給出了知識地圖模塊的設計與實現,驗證了本文所實現的軟件測試領域知識管理系統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知識管理的本質是一個管理問題,但是知識管理的各種功能及服務最終都還得依靠知識管理技術來實現。可以說,沒有強大的知識管理技術支持,企業將很難有效實施知識管理,它是構建知識管理系統的基礎,也是實現知識管理的強大推動力。從廣義的角度看,知識管理技術并不局限于IT技術,但現代信息技術才是知識管理得以有效實現的基本前提。十多年的知識管理研究使得相當一部分的知識管理IT工具已經推向商業市場,但是這些已有的產品并不都是和企業的具體需求結合在一起,特別是在特定領域的應用,這種脫節表現尤為突出。

軟件測試是一個知識密集型的活動,測試人員都屬于知識工作者,他們的工作不僅僅是依據測試計劃對軟件進行測試,與測試相關的知識、技巧、經驗和靈感在測試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測試人員如果沒有開闊的思路,沒有豐富的測試經驗與測試技巧,測試的質量將無法保證。此外技術的飛速發展,不斷出現的新的待測軟件產品,常使軟件測試人員感到壓力重重,力不從心,他們有探尋新的測試知識和技術的緊迫需求。而知識管理的出現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思路和解決問題的新方法,但是軟件測試有其自身的特點,雖然現有的通用知識管理理論及技術已或多或少觸及了某些問題,但我們更需要用一種與本領域結合更緊密的理論和技術,來重新思考和審視我們的問題,以便尋找出一種解決問題的更有效的方法。

本系統是目前北航軟件所的一個軟件測試管理平臺QESuite2.0項目中的一個子系統,該項目是北航軟件所承擔的某型號任務的一個子課題。目前,該系統已經完成了原型系統的構建,全部模塊及功能已經實現,并在實際工作中試用,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1軟件測試領域的知識管理

1.1國內外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外在軟件測試領域內實施知識管理的相關研究很少,迄今為止并沒有找到在軟件測試中實施知識管理的實例。國內知識管理的研究起步晚,同時專門從事軟件測試的企業又很少,在測試領域內實施知識管理的需求剛剛出現。

到目前為止,雖然沒有發現國外針對軟件測試領域實施知識管理的研究和案例,但是從事各領域通用的知識管理的研究已有了很多年的歷史,像IBM,Microsoft這樣居于軟件行業領先地位的公司,已經投入了相當規模的資金與人力來進行知識管理的研究,提出了一整套的知識管理理論并開發出相應的軟件產品。

此外,國外在與軟件測試最相近的軟件工程領域對知識管理也有比較深入的相關研究,已經發表了相當數量的論文并開發出了一系列的軟件支持工具。目前,每年都舉行專門的基于知識的軟件工程年會(KBSE Knowledge-BasedSoftware Engineering Conference),探討知識管理在軟件工程領域的最新進展。

進行軟件測試領域知識管理的研究實際上是一個知識管理思想在軟件測試領域的IT實現問題,也就是開發出一個軟件平臺來支持軟件測試中的知識管理活動。根據Gallupe在2000年對現有知識管理系統平臺、理論、案例等相關信息的較大范圍的研究,現有知識管理系平臺要真正實現有效的知識獲取、編碼、存儲和搜索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

1.2存在的主要問題

根據作者在北航軟件所參與的軟件測試項目工作經驗,同時結合知識管理的基本原理分析國際上主流軟件測試過程,認為目前在軟件測試過程中存在五大問題:

1)軟件測試知識重用率低。目前,軟件測試過程中公共測試知識的積累未能有意識地大規模開展,雖然企業內部有一些用于測試知識和經驗積累的數據庫,但大多數員工忽視其存在,造成測試知識資源的閑置,導致測試知識和經驗的重用率低。

2)軟件測試知識傳遞不暢。現有測試知識的保管模式使得知識的傳遞不暢,測試知識被動地等人來閱讀,而使用者則在知識海洋中苦苦尋覓他所需要的知識,員工無法快速掌握新的測試知識。

3)軟件測試知識共享環境差。企業內部尚沒有正式的、專用的、有組織的知識共享場所,員工之間缺乏相互溝通與交流的機會,溝通與交流的體制也沒有建立起來,軟件測試過程中的知識共享氛圍也有待于培養形成。

4)軟件測試知識流失嚴重。許多專門經驗和技能只是少數人所擁有,沒有真正成為企業的公共知識,這不僅使測試知識傳遞不暢,而且在人員變動時,這些測試知識會隨之流失,使企業的整體競爭力因人員流動而發生波動,給企業帶來嚴重損失。

5)無法快速實現測試組織中人力資源優化配置。知識管理是人、過程、技術的有機集成,其中人是最主要的,企業的管理者無法對組織中的人員技術特長、知識分布了如指掌,在遇到新的測試項目時,無法根據員工特長,快速搭建出最優的項目團隊,從而無法實現組織中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

由于上述問題的存在,造成了軟件測試企業的生產效率不高,對市場的整體響應速度慢,應變能力不強。本人認為以上問題的出現是源于在當前的軟件測試過程中缺乏對知識的科學管理,因此在該領域內實施知識管理就顯得很有必要。

2系統體系結構及工作流程

北航軟件所(SEI/BUAA)在多年從事軟件測試領域的研究與實踐的基礎上,對知識管理在測試領域中的應用進行了大量深入的調查、研究,提出了一套針對軟件測試領域實施知識管理的思想和方法。

由于軟件測試領域的知識管理目前的研究甚少,特別是現成的軟件測試知識管理系統更是一片空白,因此本課題的研究只能參照通用的或相關領域的已有研究進行。觀察國內外知識管理平臺的研究,盡管提出的模式紛繁復雜,但基本上每個模式中都包含著諸如知識產生、分類、積累、共享、重用這樣的基本流程。

2.1系統體系結構

QESuite2.0在結構上采用的c/s方式,可支持群組協同工作,其中數據收集和分發的部分使用EJB實現,容器使用JBoss。QESuite2.0的框架基于插件開發的思想創建,利用多態特性聲明可擴展的接口。框架與插件的連接、子類別的實例化過程則利用解釋引擎(也稱作連接器)在運行時動態完成,框架即可根據模板進行統一調用,具有良好的封裝性和可擴展性。基于測試管理平臺的以上特點,軟件測試過程知識管理系統的體系結構如圖1所示。

本系統基于J2EE開放式架構,是一個面向軟件測試過程的架構彈性的知識管理平臺。系統依循知識生命周期管理,利用軟件測試組織中的知識文檔,有效幫助企業存儲、管理、搜尋、分享各種知識,并通過組織中的知識地圖,有效地評估員工的知識程度,使知識地圖成為知識型員工的地位象征,并通過統計工具對擁有知識的員工進行肯定,從而促進知識共享的企業文化。

2.2系統工作流程

系統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如圖2所示。

(1)首先對本子系統進行初始化,在本系統預定義的基礎上,允許用戶對軟件測試知識分類、知識程度、組織職位定義、項目規模進行自定義。

(2)在交流庫中添加文檔,用戶可以直接編寫文檔提交交流庫,或者在交流庫中提出問題,交流庫是整個系統的知識文檔來源。交流庫中篩選出的技術含量較高文檔,由知識分析員進行知識分類后,提交知識庫。

(3)用戶可以自行對知識庫中的知識文檔進行評估,同時根據知識分析員對文檔的評定,以及作者的知識程度、文檔的鏈接程度等加權實現對文檔的評定。

(4)知識分析員可以根據組織討論的結果直接設定組織成員的知識等級,也可以通過編輯組織成員的項目經歷,來自動設置成員的知識等級,或者通過成員在組織中發表的知識文檔來自動設置成員的知識等級。

(5)知識檢索,主要包括知識文檔檢索和專家檢索,通過知識文檔元數據可以任意檢索知識文檔,當用戶無法找到需要的知識文檔,可以通過專家檢索來告訴用戶組織中能夠解決問題的人。

3幾個關鍵技術的研究與應用

3.1基于本體的軟件測試領域知識表示方法

本體(ontology)起源于哲學,是關于存在及其本質和規律的學說。在近一二十年,本體被計算機及建模領域所采用,用于知識表示、知識共享和重用。本體論是對概念化對象的明確表示和描述,是對客觀世界存在的現實系統化的描述。從本質上講,本體是一個或幾個領域的概念以及反映這些概念的關系的集合,關系反映了概念的約束和聯系,而關系本身也是概念,關系之間也可能構成新的關系。

我們以本體來對軟件測試領域知識進行表示,描述領域中相關的概念、屬性,及其關系。這些本體概念、概念之間的關系定義在文檔、參考文獻、項目、人員、知識程度共5類本體中。根據以上屬性,軟件測試領域知識本體如圖3所示。

3.2軟件測試領域知識管理模型的提出

在針對軟件測試過程的知識管理中,需要實現積極、主動的知識傳遞,建立起組織級的人員之間溝通和交流的渠道,根據軟件測試活動中的知識需求,及時地實現相關知識的傳遞,通過有效的知識傳播來改善和提高知識的重用效果。由于組織所需要的知識處于動態變化中,因而需要通過一個有效的基礎設施,來滿足以上功能需求。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提出了一個面向軟件測試過程的知識管理模型,如圖4所示。本模型的要素是“測試組織人員”、“測試組織知識資產”、“測試組織交流場所”。基本思想是在軟件測試過程中,建立一個交流場所,記錄成員的提出的問題和問題解決過程,以及各種文檔。

3.3軟件測試領域知識地圖的構建方法

知識地圖,或稱知識分布圖(又稱作知識黃頁簿)是知識的庫存目錄。知識地圖所顯示的知識來源,可能是部門名稱、小組名稱、專家名字、相關人名字、文件名稱、參考書目、事件代號、專利號碼、或知識庫索引等,但卻不包含知識的內容本身,它是指南和向導,用以節省員工追蹤知識來源的時間。

一個優秀的軟件測試知識管理平臺軟件還應當能夠提供強大的軟件測試知識分類的能力。根據工程實踐經驗及SWEBOK分類方法,我們對軟件測試領域增加了5大知識域:開發語言、數據庫、操作系統、軟件測試工具、測試項目相關知識。我們的知識地圖中,每一種能力都有5級知識程度:了解、熟悉、熟練、精通、專家級。每一級的程度定義都有描述,務求清晰及易于評價,并避免主觀的誤差。每個員工的實際能力也依此標準衡量,評估過程應由員工、小組、經理及知識分析員互動完成。

3.4基于本體的知識文檔智能檢索和排序方法

本體在知識檢索子系統中主要扮演知識庫的角色,即首先對軟件測試領域的概念分類、建立概念之間關系約束的描述,然后以此為基礎構建詳細的軟件測試領域知識庫,主要包括軟件測試領域的具體概念、概念之間的屬性、概念之間的關系以及實例等知識。在知識檢索時,根據用戶請求的關鍵詞來查找相應的概念或屬性,并以此為出發點來檢索某條本體信息是否與這些概念或屬性相關,從而實現支持邏輯推理的智能檢索。

在知識文檔檢索子系統檢索出結果后,必須首先研究檢索出來的文檔應該按照什么樣的順序進行排列。影響排序的因素有很多,根據研究,我們認為有5類因素是影響排序結果的關鍵:用戶對知識文檔的評價、知識分析員對文檔的評價、作者的知識程度、文檔的鏈接數,以及文檔的打開次數。這五類因素的權值是按次序遞減的,可利用遞減加權公式來計算各因素的權值。下面是遞減加權公式:

知識文檔的重要性按下公式來進行計算:

知識文檔的重要性=P1×用戶對知識文檔的評價+P2×知識分析員對文檔的評價+P3×作者的知識程度+P4×文檔的鏈接數+P5×文檔的打開次數。

通過計算出來的知識文檔重要性結果,然后對所有文檔按降序排列,就可以將最有價值的知識文檔排在前列。

4系統實現

限于篇幅,整個系統各個模塊的設計以及實現,這里不做詳細介紹了。下面以簡單圖示的方式給出本系統的核心模塊——知識地圖模塊的類設計和實現界面。知識地圖模塊分為兩個部分:專家網絡和搭建測試項目團隊。普通用戶在該模塊可以編輯自己的項目經歷,在編輯時可以選擇項目導人數據,如果項目不存在,則可以自己編輯項目,然后導入項目數據,再編輯自己的項目經歷,包括使用的技術、工作時間,項目職位、項目規模等等。知識分析員有權限選擇其他用戶編輯項目經歷。在項目經歷編輯完成之后,系統會根據用戶對某些技術的使用時間來自行定義用戶在這些知識點的知識程度,但是用戶的知識程度最多達到熟練級別,要想達到精通和專家級,必須由知識分析員來編輯用戶的知識程度。圖5是系統中專家網絡定義模塊的編輯用戶知識程度活動圖。

知識地圖模塊的客戶端的設計類圖如圖6所示。在知識地圖模塊的客戶端中,負責界面消息事務處理的類有三個:EditTechDialog,WorkingExperienceDialog,FindPersonToStartProject。EditTechDialog這個類用來編輯用戶的知識程度,只有知識分析員才有權限來調用這個類。WorkingExperi—enceDialog是普通用戶可以使用的一個類,用來顯示用戶的工作經歷。類FindPersonToStartProject是管理人員,通過輸入一些數據來得到組織中比較適合新項目的人員,通過類FindResultDialog來顯示查找結果。

篇(6)

軟件測試的工作不僅是依據測試計劃對軟件進行測試,而且與測試相關的知識、技巧、經驗和靈感在測試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測試人員如果沒有開闊的思路,沒有豐富的測試經驗與測試技巧,測試的質量將無法保證。此外技術的飛速發展,不斷出現的新的待測軟件產品,常使軟件測試人員感到壓力重重,力不從心,他們有探尋新的測試知識和技術的緊迫需求。知識管理的本質是一個管理問題,但是知識管理的各種功能及服務最終都還得依靠知識管理技術來實現。雖然現有的通用知識管理理論及技術已或多或少觸及了某些問題,但我們更需要用一種與本領域結合更緊密的理論和技術,來重新思考和審視我們的問題,以便尋找出一種解決問題的更有效的方法。

一、軟件測試領域的知識管理

1.國內外研究現狀

目前在軟件測試領域內實施知識管理的相關研究很少,迄今為止并沒有找到在軟件測試中實施知識管理的實例。國內知識管理的研究起步晚,同時專門從事軟件測試的企業又很少,在測試領域內實施知識管理的需求剛剛出現。國外在與軟件測試最相近的軟件工程領域對知識管理也有比較深入的相關研究,已經發表了相當數量的論文,并開發出了一系列的軟件支持工具。目前,每年都舉行專門的基于知識的軟件工程年會,探討知識管理在軟件工程領域的最新進展。

進行軟件測試領域知識管理的研究實際上是一個知識管理思想在軟件測試領域的IT實現問題,也就是開發出一個軟件平臺來支持軟件測試中的知識管理活動。根據Gallupe在2000年對現有知識管理系統平臺、理論、案例等相關信息的較大范圍的研究,現有知識管理系平臺要真正實現有效的知識獲取、編碼、存儲和搜索,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

2.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根據參與的軟件測試項目工作的實踐,認為目前在軟件測試過程中存在三大問題。

(1)軟件測試知識重用率低。目前,軟件測試過程中公共測試知識的積累未能有意識地大規模開展,雖然企業內部有一些用于測試知識和經驗積累的數據庫,但大多數員工忽視其存在,造成測試知識資源的閑置,導致測試知識和經驗的重用率低。現有測試知識的保管模式使得知識的傳遞不暢,測試知識被動地等人來閱讀,而使用者則在知識海洋中苦苦尋覓他所需要的知識,員工無法快速掌握新的測試知識。

(2)軟件測試知識流失嚴重。許多專門經驗和技能只是少數人所擁有,沒有真正成為企業的公共知識,這不僅使測試知識傳遞不暢,而且在人員變動時,這些測試知識會隨之流失,使企業的整體競爭力因人員流動而發生波動,給企業帶來嚴重損失。

(3)軟件測試知識共享環境差。企業內部尚沒有正式的、專用的、有組織的知識共享場所,員工之間缺乏相互溝通與交流的機會,溝通與交流的體制也沒有建立起來,軟件測試過程中的知識共享氛圍也有待于培養形成。

上述問題的存在,造成了軟件測試企業的生產效率不高,對市場的整體響應速度慢,應變能力不強。我認為以上問題的出現是源于在當前的軟件測試過程中缺乏對知識的科學管理,因此在該領域內實施知識管理就顯得很有必要。

二、系統體系結構及工作流程

1.系統體系結構

軟件在結構上采用的c/s方式,可支持群組協同工作,其中數據收集和分發的部分使用EJB實現,容器使用JBoss。框架基于插件開發的思想創建,利用多態特性聲明可擴展的接口。框架與插件的連接、子類別的實例化過程則利用解釋引擎在運行時動態完成,框架即可根據模板進行統一調用,具有良好的封裝性和可擴展性。基于測試管理平臺的以上特點,軟件測試過程知識管理系統的體系結構。

2.系統工作流程

系統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對本子系統進行初始化,在本系統預定義的基礎上,允許用戶對軟件測試知識分類、知識程度、組織職位定義、項目規模進行自定義。

(2)在交流庫中添加文檔,用戶可以直接編寫文檔提交交流庫,或者在交流庫中提出問題,交流庫是整個系統的知識文檔來源。交流庫中篩選出的技術含量較高文檔,由知識分析員進行知識分類后,提交知識庫。

(3)用戶可以自行對知識庫中的知識文檔進行評估,同時根據知識分析員對文檔的評定,以及作者的知識程度、文檔的鏈接程度等加權實現對文檔的評定。

(4)知識檢索,主要包括知識文檔檢索和專家檢索,通過知識文檔元數據可以任意檢索知識文檔,當用戶無法找到需要的知識文檔,可以通過專家檢索來告訴用戶組織中能夠解決問題的人。

三、幾個關鍵技術的研究與應用

1.基于本體的軟件測試領域知識表示方法

本體(ontology)起源于哲學,是關于存在及其本質和規律的學說。在近一二十年,本體被計算機及建模領域所采用,用于知識表示、知識共享和重用。本體論是對概念化對象的明確表示和描述,是對客觀世界存在的現實系統化的描述。從本質上講,本體是一個或幾個領域的概念,以及反映這些概念的關系的集合,關系反映了概念的約束和聯系,而關系本身也是概念,關系之間也可能構成新的關系。

2.軟件測試領域知識管理模型的提出

在針對軟件測試過程的知識管理中,需要實現積極、主動的知識傳遞,建立起組織級的人員之間溝通和交流的渠道,根據軟件測試活動中的知識需求,及時地實現相關知識的傳遞,通過有效的知識傳播來改善和提高知識的重用效果。由于組織所需要的知識處于動態變化中,因而需要通過一個有效的基礎設施,來滿足以上功能需求。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提出了一個面向軟件測試過程的知識管理模型。本模型的要素是“測試組織人員”、“測試組織知識資產”、“測試組織交流場所”。基本思想是在軟件測試過程中,建立一個交流場所,記錄成員提出的問題和問題解決的過程,以及各種文檔。

3.基于本體的知識文檔智能檢索和排序方法

本體在知識檢索子系統中主要扮演知識庫的角色,即首先對軟件測試領域的概念分類、建立概念之間關系約束的描述,然后以此為基礎構建詳細的軟件測試領域知識庫,主要包括軟件測試領域的具體概念、概念之間的屬性、概念之間的關系及實例等知識。在知識檢索時,根據用戶請求的關鍵詞來查找相應的概念或屬性,并以此為出發點來檢索某條本體信息是否與這些概念或屬性相關,從而實現支持邏輯推理的智能檢索。

四、系統實現

整個系統各個模塊的設計及實現,這里不作詳細介紹。下面介紹本系統的核心模塊――知識地圖模塊的類設計和實現界面。知識地圖模塊分為兩個部分:專家網絡和搭建測試項目團隊。普通用戶在該模塊可以編輯自己的項目經歷,在編輯時可以選擇項目導入數據,如果項目不存在,則可以自己編輯項目,然后導入項目數據,再編輯自己的項目經歷,包括使用的技術、工作時間,項目職位、項目規模等。知識分析員有權限選擇其他用戶編輯項目經歷。在項目經歷編輯完成之后,系統會根據用戶對某些技術的使用時間來自行定義用戶在這些知識點的知識程度,但是用戶的知識程度最多達到熟練級別,要想達到精通和專家級,必須由知識分析員來編輯用戶的知識程度。

本文在分析目前軟件測試領域存在的知識管理問題的基礎上,實現了一個面向軟件測試過程知識管理系統,對軟件測試領域實施知識管理具有一定的意義,對其他領域的知識管理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它是一個面向軟件測試過程的知識管理雛形,雖然系統中還有待進一步完善,缺少對郵件系統和消息系統的支持,以及圖形化的統計工具的支持,可望在不久的將來實現商業化和產業化。

參考文獻:

篇(7)

另一方面,伴隨著改革進程的持續深入和全球化浪潮對中國經濟日益加劇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踏上了國際化的征途,眾多研究顯示,企業不斷發展,在國外建立據點進行國際化經營,已經成為企業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但在知識經濟撲面而來、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浪潮中,中國企業如何在急速變化、不確定性和風險增加的環境中開拓創新,獲取競爭優勢,從而提高國際化經營水平和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答案是首先要學習。學習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尤其是知識管理,國際化經營企業若能成功導入知識管理,必定能為企業帶來相當大的利益。在此背景下,探討中國企業知識管理能力與其國際化程度的關系,從而通過提高企業管理知識的能力來提高企業國際化競爭力,已經成為政府、企業界和理論界共同關心的問題。

2研究設計

2.1研究假設

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認識到知識管理能力(knowledge management capability)對企業取得知識管理成功的重要性,不同的知識管理能力構成對企業國際化程度的影響是存在差異的,企業要想把握知識管理的重點和方向必然要對其進行具體的劃分。企業知識整合能力是對企業獲取的知識進行分析,去偽存真,去粗取精,轉化為對企業有用的知識的能力,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很大程度上基于知識獲取的速度(Grant,1996)[2],企業必須能敏銳地識別市場的變化,合理協調和整合內外部的資源,適應企業內外部環境的變化,才能不斷增強企業的競爭優勢(劉玉明,2007)[3],從而提高國際化經營程度。因此提出假設H1:

假設H1:企業知識整合能力與企業國際化程度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即在企業國際化經營中,知識整合能力越強,則企業國際化程度越高。

知識的共享、經驗技能和失敗教訓的共享,是企業組織學習的主要內容,通過知識共享可以使個人的能力、知識轉化為企業集體的組織能力和知識(Appleyard,1996) [4]。通過在供應鏈上協調企業內外的知識源(如供應商、制造商和客戶等),企業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獲得更多的盈利(Kogut and Zander,1992)[5],企業在國際化經營中要提升核心競爭能力離不開知識共享能力的提高,因此提出假設H2:

假設H2:企業知識共享能力與企業國際化程度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即在企業國際化經營中,知識共享能力越強,則企業國際化程度越高。

如果知識是用于產生企業競爭優勢的關鍵要素,則企業為了維持其競爭優勢,對知識的保護更是至關重要的任務(Porter Liebskind,1996)[6]。知識保護能力,比如私人占有知識的能力(Conner&Prahalad,1996)[7],為企業提供了競爭優勢,它相應的積極影響了企業的國際化經營程度。因此提出研究假設H3:

假設H3:企業知識保護能力與企業國際化程度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即在企業國際化經營中,知識保護能力越強,則企業國際化程度越高。

在知識管理的所有工作中,知識的創新是最難以把握的,因為創新意味著要培育知識而不是簡單地知識(Kogut and Zander,1992)[5],知識創新實現了知識在量上的增加和在質上的改善(王廣宇,2004)[8],是知識管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今企業越來越重視對知識的創新能力,因此提出研究假設H4:

假設H4:企業知識創新能力與企業國際化程度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即在企業國際化經營中,知識創新能力越強,則企業國際化程度越高。

2.2變量定義及度量

被解釋變量為企業國際化程度,即企業的經營要素(產品、資本、人員等)參與國際分工的程度。選取企業國外銷售額占銷售總額的比重、國外雇員數占總雇員數的比重、國外投資額占投資總額的比重、企業參與國際經營所跨國家數占全球國家總數的比重及企業擁有國外分支機構的多寡來加以衡量。其中,前三項指標反映了企業國際化經營的深度,后兩項指標反映企業國際化經營的廣度。

解釋變量為企業知識管理能力的四個維度,包括知識整合、共享、保護和創新能力。知識整合能力的測量從知識的內外部獲取、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的相互轉化能力幾個方面來衡量;知識共享能力從企業人員間知識分享程度、知識在各領域的流通程度及抵抗知識冗余程度幾個方面來衡量;知識保護能力的衡量從企業所采取的知識保護技術、知識保護政策制定以及對員工的知識保護宣傳程度幾方面進行;知識創新能力從企業是否具備重視知識推陳出新和新知識研發的文化氛圍以及各項技術管理規范機制的制定情況來衡量。

變量采用7級李克特(Liken-type )度量方法,設計調查問卷對每個問題的題項從1到7打分,以便于對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調查問卷主要采取實地調研和當場發放問卷并當場回收的方式,為確保問卷的科學合理性,發放問卷前進行了預調研。首先在學校范圍內向相關教授、博士和MBA 學員進行訪談,提出修改意見;隨后借助導師及個人關系深入樣本企業對擬填寫問卷類型人員進行訪談,根據被調查者意見修改完善問卷內容。

2.3樣本選取與數據收集

為確保數據獲取的可靠性和實地調研的可行性將樣本企業定為湖南長株潭地區涉及進出口業務的制造企業,基于該地區樣本分布特點將樣本企業結構定為長沙50家,株洲和湘潭各25家。

數據收集以實地調研為主,與相同研究方向的同學組成調研小組,將調查問卷合并后實地走訪發放。各地調研都通過企業和政府兩條渠道進行:企業方面由導師聯系身為樣本企業高管的MBA學員或博士填寫本企業情況,再由該高管協助聯系本地區其它樣本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填寫問卷;政府方面主要聯系各市經委主管人員或市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人員,在其告知各工業園區或經濟開發區企業高管后由調研小組實地發放調查問卷。由于實地調研人力、物力和時間等原因的限制,收集到的樣本數量與理論要求有一定距離,作者又通過互聯網的形式發放問卷以便獲得數據。網絡收集主要通過電子郵件的方式傳送給作者在樣本企業工作的聯系人,并委托他們進一步發送給更多的相關企業,同時還將問卷以電郵方式進行群發,以便進一步擴大數據來源。調查問卷由樣本企業總經理辦公室(或綜合管理辦公室)、市場部(或進出口部)、財務部等不同部門中高層管理人員填寫,每個企業發放兩到三份問卷,共發放300份,最后回收有效問卷為124份。

表1調查問卷發放及回收情況

注: (1)問卷回收率=問卷回收數量/問卷發放數量

(2)有效問卷率=有效問卷數量/回收問卷數量

3實證結果及分析

根據研究假設針對企業國際化程度與企業知識管理能力中知識整合能力、共享能力、保護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關系,建立如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

GJHCD=β0+β1ZSZH+β2ZSGX+β3ZSBH+β4ZSCX+ε…(1-1)

試中:GJHCD代表企業國際化經營程度,ZSZH代表企業知識整合能力,ZSGX代表企業知識共享能力,ZSBH代表知識保護能力,ZSCX代表知識創新能力;β0,β1,…β4為回歸系數,表示知識管理能力每變動一個單位引起的企業國際化程度的平均變動量;ε為誤差項,反映未列入方程式的其他各因素對企業國際化程度的影響。

表2企業國際化程度對知識管理能力四因子的回歸結果

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得到的假設檢驗結果如表2。根據多重共線性檢查指標容限度(tolerance)和方差膨脹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簡標為VIF)來看,回歸方程不存在較強的多重共線性問題。由表得到的回歸模型如下:

GJHCD=0.285ZSZH-0.285ZSGX+0.115ZSBH+0.328ZSCX…(1-2)

可以看出,企業知識整合能力(ZSZH)的回歸系數為正(B=0.285),且在0.018的水平上顯著,因此假設H1成立;企業知識創新能力(ZSCX)的回歸系數為正(B=0.328),且在0.007的水平上顯著,因此假設H4成立。

企業知識保護能力(ZSBH)的回歸系數為正(B=0.115),但在0.326的水平上并不顯著,因此假設H3勉強成立,說明湖南長株潭制造企業在國際化經營過程中對知識的保護能力有待加強,沒有針對知識保護提供相應的政策和技術支持,員工對保護知識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

篇(8)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of 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Competency, Customer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cess

and Service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WANG Xiaojuan1a,2, WAN Yinghong1

(1a.School of Management; b.Experiment Center for Management Teaching &Learning (DemoCenter at State Level for Experiment Teaching),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49;

2.School of Economics,Xizang Minzu University,Xianyang 712082)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review, this paper proposed the relationship hypothesis among the collaboration competency, customer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cess and service products development, meanwhile, it verified the model and assumptions by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on the basis of the empirical background of 211 service enterprises. The research demonstrates that the customer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cess plays an intermediary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competency and service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Key words:collaboration competency;customer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cess;service products development;empirical research

?S著知識經濟以及服務經濟的快速發展,如何開發出滿足客戶需求的服務產品就成為企業追逐的目標。近年來,協同能力作為資源獲取及促進實踐創新的能力而引起學者的關注。對知識密集型服務企業的產品開發而言,協同能力能夠有效促進客戶知識資源的獲取、共享等管理過程,從而提升知識密集型服務企業的服務產品開發績效[1]。

目前,眾多學者從不同角度說明了企業協同能力與客戶知識管理過程以及服務產品開發績效之間的作用關系[2,3]。然而,大多數的研究仍處于探索階段[4],鮮有通過實證研究驗證三者之間的作用關系。對此,本文對研究中的主要概念進行了界定;在此基礎上,提出企業的協同能力、客戶知識管理過程及服務產品開發績效之間關系的研究假設及其概念模型;隨后,通過對211家調查問卷的數據收集和處理,驗證了模型及假設的合理性。研究結論對提升知識密集型服務企業的協同能力、提高其客戶知識管理效率,促進企業服務產品開發績效的管理實踐提供一定參考。

1 相關概念及研究假設

1.1 相關概念界定

(1)企業協同能力。目前,國內外學者對協同能力的研究較多,但對其界定并不統一。由于本文針對的是企業與客戶協同創新情境下的知識密集型服務企業的研究,因此認同Tsou等的研究,其認為企業協同能力是企業在協同各種資源要素從而促進創新實踐的一種能力,由企業對于知識、技術等資源的吸收能力、協調能力和關系能力3個維度構成[3] ,這種能力也是企業獲得關鍵資源的重要推力。

(2)客戶知識管理過程。在國內外學者研究基礎上[5,6],本研究認為客戶知識管理過程是企業為獲取新知識、發現新需求、采用新技術、應用新知識等對客戶知識的管理,主要包括知識密集型服務企業對于客戶知識資源的獲取,其對于客戶知識的共享以及對客戶知識的應用3個管理過程。

(3)服務產品開發績效。服務產品開發屬于創新活動的重要內容 [7]。在相關學者研究的基礎上[8],本文通過新服務產品的市場占有量、產品開發速度、產品開發的新穎性、產品的質量和性能以及客戶的滿意度等表示企業的服務產品開發績效。

1.2 研究假設

1.2.1 企業協同能力與服務產品開發績效

(1)吸收能力與服務產品開發績效

吸收能力指的是企業對新的外部信息價值的認識,并能透徹理解它,同時將其運用于商業用途的能力[9]。根據資源依賴理論,客戶作為服務的消費者和參與者在產品開發中具有一定的主導作用。然而,在實踐活動中,客戶提供的是不完整數據和信息等,因此,需要企業通過吸收能力增強對外部信息的深入認識和理解,降低誤差并減少服務開發時間,從而提高服務產品開發效率[10]。據此,提出:

H1a:吸收能力對服務產品開發績效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2)協調能力與服務產品開發績效

企業對客戶的協調能力是指企業在服務產品開發的具體環節中協調各方資源幫助客戶解決問題的一種能力[11]。在協同進行服務產品開發的過程中,會遇到大量相互關聯且復雜的具體任務,而企業與客戶雙方分擔著特定領域的、相互關聯的任務并承擔相應責任,需要通過具體的分工協調,共同解決合作中遇到的問題,促使可行方案的產生,有效提升組織創新效率[12]。據此,提出:

H1b:協調能力對服務產品開發績效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3)關系能力與服務產品開發績效

關系能力指的是企業與客戶為了完成相關開發任務利用各方資源進行溝通協作的能力,也是企業開拓、發展合作伙伴的能力[13]。企業的關系能力可以給企業帶來戰略性資源,這種資源是企業可獲得的、利用的,而且是網絡外部競爭對手難以模仿的。在服務產品開發過程中,良好的關系能力可以促進企業與客戶之間無障礙的溝通和合作,實現知識、信息等資源的獲取、共享與應用,從而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3]。據此,提出:

H1c:關系能力對服務產品開發績效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1.2.2 企業協同能力與客戶知識管理過程

(1)吸收能力?c客戶知識管理過程

吸收能力指的是企業從環境中獲取、識別、整合和利用新信息或知識的能力[9]。實踐中,企業具備較高水平的吸收能力就可以更好地獲取外部知識以及發現更多的創新機會,擴展企業自身的知識和技能基礎。同時,服務產品開發本身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此過程涉及融資、營銷、工程、制造等多個職能領域,而企業的吸收能力可以使具有不同知識背景的客戶共享到各個領域的異質性知識,從而促進客戶知識的有效應用[14]。據此,本文提出:

H2:企業的吸收能力對客戶知識管理過程(客戶知識的獲取、共享、應用)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2)協調能力與客戶知識管理過程

協調能力指的是企業或組織協調各方面關系,同其他企業和組織建立知識密集型接口的能力[11]。在企業與客戶協同創新的過程中,協調能力為有效獲取客戶知識提供了有效的知識密集型接口,為客戶異質性資源的獲取和共享提供了必要保證。另外,企業與客戶之間的協作程度越高,越能意識到對項目所承擔的責任,從而更能準確地理解任務,從而更有效地促使企業員工將知識應用于自己的工作,以此促進服務產品開發績效。據此,本文提出:

H3:企業的協調能力對客戶知識管理過程(客戶知識的獲取、共享、應用)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3)關系能力與客戶知識管理過程

企業的關系能力主要指企業對合作伙伴的培養、發展和管理的能力[13]。在企業與客戶協同創新過程中,雙方會彼此真誠地交流與磋商,從彼此的利益出發實事求是地提供對方需要的知識、技術等信息,即這種互利合作的關系促進了知識的獲取以及共享。而且具有良好關系能力的企業對于知識應用的過程、思路以及方法越寬廣,越有利于推動新知識在企業中的應用[15]。據此,本文提出:

H4:企業的關系能力對客戶知識管理過程(客戶知識的獲取、共享、應用)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1.2.3 企業對于客戶知識管理過程與服務產品開發績效

客戶在企業創新實踐活動中的參與性,以及企業對客戶知識的獲取、共享及應用等活動對服務產品開發具有重要影響[16]。學者Jie B.W.和Bin G.在對客戶知識進行分類的基礎上,通過實證研究論證了客戶知識的獲取、創造以及利用等對服務產品開發的正向影響[17];通過與客戶的交流進行知識共享,可以使企業獲知客戶的興趣和偏好等信息,這些信息增加了團隊成員的知識積累及視野,從而形成新的設計理念,促進了新服務產品開發[5]。另外,企業通過與客戶的協同創新過程,將獲得及共享的客戶知識應用于實踐,從而有效地把握市場機會,促進企業持續地開發出滿足市場需求的服務和產品[6]。據此,本文提出:

H5:企業對于客戶知識的管理過程(客戶知識的獲取、共享、應用)對服務產品開發績效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綜上所述,本研究得出以客戶知識管理過程為中介的企業協同能力對服務產品開發績效的作用機理(如圖1所示)。

圖1 企業的協同能力、客戶知識管理過程與服務產品開發績效關系的概念模型

2 研究設計

2.1 變量及量表設計

(1)自變量:企業協同能力的測量。其中,吸收能力參考Ettlie和Pavlou(2006)、Tsou(2012)等的研究設計了6個題項;協調能力的測量題項參考了Laursen(2011)、Tsou(2012)等的研究設計了5個題項;關系能力的測量題項參考了Dyer和Singh(1998)、張振剛(2012)等的研究設計了5個題項。

(2)中介變量:客戶知識管理過程的測量。其中,客戶知識獲取參考了Ettlie和Pavlou(2006)、許冠南(2008)等的研究設計了4個題項;客戶知識共享主要參考McEvily和Marcus(2005)、張紅琪(2013)等的研究設計了4個題項;客戶知識應用主要參考了王國順(2012)、Bin G(2013)等的研究設計了4個題項。

(3)因變量:服務產品開發績效的測量主要參考了Tsai(2001)、魏江等(2008)以及Tsou(2012)等的研究設計了6個題項。

2.2 問卷發放和數據收集

針對知識密集型服務業企業,本研究共發放336份問卷,回收245份,剔除34份無效問卷,共計211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62.80%。從回收的211份有效問卷來看,樣本企業的行業分布以科技服務業和信息與通訊服務業為主,分別為96份和60份;金融服務業和商務服務業樣本量基本相同,分別為27份和28份。從企業服務產品所涉及的8種項目類型來看,技術型服務項目居多,定制化軟件/系統集成、技術工程設計和產品研發這三項占的比例較大,分別為19.43%,26.54%,24.64%。從樣本項目開發周期看,不同周期的樣本均有涵蓋,但7~12個月樣本占總量較大,占31.28%。

3 數據檢驗和結果分析

3.1 信度、效度檢驗

3.1.1 信度檢驗

在研究中,問卷題項的一致性程度主要采用Cronbachs α進行測量。研究中涉及3個方面共7個變量:吸收能力、協調能力、關系能力、客戶知識獲取、客戶知識共享、客戶知識應用、服務產品開發績效,其信度系數Cronbachs α分別為0.877,0.723,0.729,0.791,0.826,0.847,0.864,從Cronbachs α的數值可知(均大于0.7的標準),說明了問卷的信度較好。

3.1.2 效度檢驗

(1)內容效度檢驗。本研究的問卷來自于國內外相關研究領域學者設計的成熟量表,并根據中國國情以及專家和被訪者的意見對問卷進行了修改。因此,問卷具有較好的內容效度。

(2)建構效度檢驗。本文主要通過收斂效度和判別效度來檢驗各變量的構建效度。

在研究中,各個觀測變量在其潛變量上的標準化載荷系數均大于0.5的要求(p

3.2 結構方程分析

3.2.1 模型擬合度檢驗

通過擬合指數檢驗預設模型的合理性(擬合結果見表2)。

由表2可知:模型M2比模型M1擬合效果更好。因此,本文提出的理論模型合理。

3.2.2 假設檢驗

本文通過路徑分析檢驗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并驗證所提出的假設合理性。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

根據表3可知:研究中所檢驗的15條假設中有13條通過檢驗,其中2條假設因結果不顯著(P=0.95,p=0.37)而不能支持原假設。這兩條假設路徑分別為:H4b:客戶知識共享關系能力, H5a:服?詹?品開發績效客戶知識獲取,這兩個研究假設的路徑系數分別為0.361(不顯著)和0.128(不顯著),因此,沒有通過檢驗。

4 結論與啟示

在企業與客戶協同創新的情境下,以知識密集型服務企業為調研對象,探討了企業的協同能力、企業對客戶的知識管理過程以及服務產品開發績效之間的作用關系。研究結論及管理啟示如下:

篇(9)

中圖分類號:F27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096(2015)04-0026-09

一、引言

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國有企業進入深化改革時期,聚集了眾多大中型國有企業的東北地區成為國有企業改革關注的焦點。自“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實施以來,東北地區雖然在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展,但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遼寧更是如此,相關數據表明,2014年遼寧國有企業經濟效益下滑,企業利潤減少,虧損企業面達50%左右。出現這一問題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體制機制矛盾凸顯,使得國有企業缺乏活力,同時又受到整個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二是缺乏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管理水平偏低,又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為解決這一問題,國務院《關于近期支持東北振興若干重大政策舉措的意見》,指出東北地區在國有企業改革方面應該以混合所有制經濟為發展目標。在此背景下,國有企業如何在引進非公有資本進行體制改革的同時,甄別、借鑒和移植世界先進的管理理念與技術,以提高自身競爭力,實現扭虧增盈,成為管理移植領域的一個熱點議題。

管理移植是指某一組織在現有管理實踐和管理水平的基礎上,引進和吸收外來的管理知識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并將管理創新作為最終目標的一個動態過程。高良謀和胡國棟認為管理移植類似于生物的進化,在這一過程中能夠被移植的是具有一定生命力的活性管理知識,因而可以借鑒生物學的演化分析方法來進行管理移植研究。雖然部分學者在這一領域進行了相應的研究,但尚處于探索階段,同時與其實踐活動相比,管理移植的理論研究要滯后很多。此外,在國內為數不多的研究成果中,以理論建構居多,尚未出現針對中外合資混合所有制企業的管理移植問題進行系統的案例研究。本文基于演化視角,對近年來經營業績表現突出的鞍鋼蒂森克虜伯汽車鋼有限公司(簡稱TAGAL)的管理移植過程進行分析,試圖探討中外合資企業的管理移植機理及其成功經驗,結合相關理論分析提煉企業管理移植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和關鍵策略,為中國成功移植國外先進管理制度和本土管理創新提供具有效用導向的政策建議。

二、理論背景

(一)管理移植理論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經濟一體化的日益成熟,遍布全球各地的各種類型組織之間的交往更加密切,對彼此的依存度不斷提高,組織之間的資金、技術和知識等其他資源的流動更加頻繁,組織所處生態環境更具動態性,任何組織都不可能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中獨自生存和發展。而處于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已經成為組織的各種類型資源中能夠給企業帶來財富的最重要的資源。同時知識的可傳播性,使得對管理知識在不同企業之間如何流動并順利實現自身價值的研究,成為管理知識移植(簡稱管理移植)領域關注的核心問題。

1 管理移植內容及影響因素

管理移植內容具體包括管理技術、管理制度、管理文化和管理哲學四個層次,移植難度隨著這幾個層次的遞進而不斷上升。之所以如此,是由于組織間管理知識的移植要復雜很多,受到管理知識來源、管理知識特性和組織學習能力的影響。在管理知識來源方面,從關聯度較高的企業進行管理知識的移植更易于成功:在管理知識特性方面,管理知識的隱性化程度和對情境的依賴程度越高就越難移植:而組織學習能力與管理知識的移植則存在著正相關關系。正因為這些影響因素的存在,使得部分管理知識如管理哲學等只適用于特定的情境,并不能向其他組織進行移植。基于此,一些學者對管理移植的可行性持懷疑或否定的態度,并就此展開爭論,但實際上在20世紀的管理實踐史上,就已經出現過四次管理移植的熱潮。

2 管理移植類型

從實踐活動來看,管理移植一般包括兩種形態:一是跨區域的管理移植,即移植其他國家和區域的管理制度和經驗,主要包括對管理知識的學習、消化、應用、整合、創新或放棄,這一類型是學者關注的重點,同時也是本文所研究的類型。二是跨時間的管理移植,即對歷史上成功的管理經驗、技術和模式進行移植,表現出遺傳、變異、選擇和擴散的演化發展規律。高良謀和胡國棟創造性地將兩種移植類型相結合,構建管理移植的動態模型,并以這一模型為分析框架,將20世紀管理移植活動梳理成以“鞍鋼憲法”為中介的兩條移植路徑。除此之外,李楓提出還有另外一種管理移植類型的存在,即組織內部的管理移植,以前學者所提出的跨區域或跨時間的管理移植類型更多的關注點集中在不同組織間的管理移植,而在組織內部的不同部門或個體之間則同樣有管理移植這一現象的存在。

(二)企業演化理論

企業演化理論又被稱作企業進化論理論,對該理論的研究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以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和拉馬克的遺傳基因理論為基礎。但使得這一理論框架逐步完整,并且更加系統化的則是Nelson和Winter于1982年發表的《經濟變遷的演化理論》這一專著。企業演化理論認為企業是一種類生物體的存在,同時又因為與生物體的不同,而表現出自身的特性和企業演化的多樣性,這一理論以企業的演化過程和影響因素的研究為焦點。雖然近年來從動態演化視角認識企業經營發展過程與演變規律的企業演化理論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之一,并且得到迅速發展,但與國外的理論研究相比,國內學術界對于企業演化理論的研究仍然非常匱乏。

1 企業演化的影響因素

鄧向榮將西方有關企業演化的理論假說分為四類,并且其中的影響因素在這四種理論假說中各不相同,在組織生態理論假說中,兩種基本因素分別是組織內部的變異因子和組織外部環境的改變:在資源稟賦理論假說中,企業所擁有的生產資源推動了自身的演化;在組織效率理論假說中,市場競爭壓力的存在迫使企業進行演化;在Nelson和Winter所提出的慣例性企業行為理論假說中,主要描述的是慣例這一因素在企業演化中的作用。邢以群和田園則更進一步將國內外有關企業演化的影響因素進行歸類,根據影響程度的不同,將影響因素分為基礎因素、行為因素和約束因素,基礎因素構成了企業的邊界,包括能力、資源和知識;行為因素決定了企業演化的路徑,包括慣例、搜尋和創新;約束因素制約企業演化的整個過程,包括技術變遷、市場競爭、市場需求和制度環境。

2 企業演化過程

對于企業演化過程的研究,因為各自理論基礎的不同而分為兩個流派,并且兩派之間的爭論不斷。基于達爾文理論的研究認為環境的自然選擇因素在企業演化過程中占據著決定性地位,企業只能被動應對環境變化,優勝劣汰,在這一理論中,選擇機制、遺傳機制和變異機制起到了主導性作用,因而企業演化過程表現為“變異一選擇一保留”三個階段;而以拉馬克理論為基礎的研究則認為企業演化是企業為達到某一目標而不斷采取對策對環境進行主動適應的過程。邢以群和田園通過對兩類觀點進行分析,認為企業演化過程應該是兩類理論的綜合,既有有限理性一面,又有人為參與決策的一面,同時在各類影響因素的綜合作用下表現為四個階段:環境變化對企業的影響階段、企業變異階段、環境選擇階段、保留和傳衍階段。

(三)管理移植與企業演化理論的內在聯系

企業中同樣存在著類似于生物體的遺傳、變異和選擇三種機制。而且基于知識的企業觀通常是將企業視為由知識存量與增量所構成的開放式的知識演化系統,由此可以將嵌入這一系統中的管理知識看做在不同的組織之間不斷流轉、消亡和創新的有機生物體。基于此,高良謀和胡國棟在考察“鞍鋼憲法”對20世紀管理移植的影響時,認為管理移植的實質是管理知識跨區域或跨時間流動、變異與選擇的演化過程,中西方的管理情境和文化遺傳因子則是這一演化過程的影響因素,如果一種管理知識在管理移植過程中被移植到不同的管理情境中,由于其中所包含的文化遺傳因子的不同,企業便需要對其進行調適性變異以適應當地的情境。

(四)研究思路

已有研究成果為本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和理論基礎,本文認為對管理移植的研究應該將其嵌入于動態演化的過程中。同時由于情境這一理論限制因素的存在,學者在研究過程中需要考慮本土情境與文化遺傳因子等因素在移植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影響,并將其進一步細化以便在移植過程中考察每個階段的影響因素。但國內在這方面更偏重于思辨性的理論研究,難以捕捉到企業實踐過程中的細節問題。因而本文將跨區域管理移植的過程――學習、消化、應用、整合和創新與邢以群和田園所提出的管理演化的四個階段相結合,提出管理移植的感知、搜尋、獲取和融合的四階段模型,并以TAGAL為例,對其管理移植的過程進行深度解讀,以期對該理論框架進行修正和拓展。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探索性單案例研究方法進行管理理論的構建。采取案例研究方法基于以下原因:一是針對TAGAL管理移植過程的研究側重于分析在管理實踐活動中企業移植了什么,如何對管理知識進行微調以適應企業的需要,并且本文基于演化視角,分析的是一個動態過程。二是目前學術界缺乏基于動態演化視角對管理移植的深入研究,而相對于其他研究方法而言,案例研究有助于對問題進行更為細致的觀察,所以特別適用于缺乏深入研究的領域。除此之外,本文關注的是當前現實生活背景下的實際問題,具有時代特征,因而適合采用案例研究方法。本文之所以具有探索性是因為需要在現有文獻沒有涉及或深入研究的領域,對管理移植過程進行階段劃分,并且分析出各個階段的影響因素,適合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而采取單案例研究方法則主要是因為,單案例研究可以獲取更為豐富的研究資料以對案例進行更為深入的解析,有助于理解現象背后的機理。

(二)研究樣本

本文遵循典型性原則,選取TAGAL建立人力資源管理信息系統的過程為例進行單案例研究,同時兼顧了研究資料的可獲得性。一是TAGAL由鞍鋼集團和德國蒂森克虜伯集團合資組建而成,兩家集團均屬于世界五百強企業。鞍鋼集團作為傳統的大型國有企業,在中國鋼鐵集團中,其競爭了位居第三,在20世紀60年代曾創造出聞名于世的“鞍鋼憲法”。蒂森克虜伯集團是德國工業巨頭,產品范圍涉及鋼鐵、汽車技術、機器制造、工程設計和貿易等領域,其中主要負責鋼鐵業務的蒂森克虜伯鋼鐵歐洲股份公司是歐洲第二大碳鋼生產商。作為由一家大型國有企業和一家全球性集團公司合資組建的企業,TAGAL在最初正式掛牌時便引起不小的轟動,被媒體譽為兩大鋼鐵巨子的強強聯合。而在之后十多年的時間里,TAGAL借鑒國際先進管理經驗打造符合自身的管理模式,同時不斷進行技術研發和管理培訓,一直走在汽車鋼生產加工領域的最前沿。2014年面對鋼鐵行業效益增長普遍困難的嚴峻形勢,TAGAL卻取得優異的經營效益,凈利潤大幅遞增。二是在研究資料可獲得性方面,我們長期關注鞍鋼集團在管理移植方面的實踐活動,有著豐富的資料積累,對其企業文化和人力資源管理等方面有深入的了解。同時我們對TAGAL進行了實地調研,對企業員工進行了深度訪談,除此之外,我們還收集了大量TAGAL在管理、技術和企業文化方面的內部資料及二手資料,并且對這些研究資料進行整理和歸納,保證本文所選用案例研究方法的科學性與嚴謹性。

(三)資料收集與分析

1 案例資料收集

本文按照案例研究的標準流程:理論回顧一案例研究草案設計一案例數據收集一數據分析。一是在理論回顧階段,本文通過對與管理移植和動態演化的相關研究進行評述,確定了研究的問題及其探索性的性質。二是在案例研究草案設計階段,明確了數據收集方法和分析策略,并設計了訪談提綱。三是在案例數據收集階段,本文所收集的數據包括一手資料和二手資料,采取以一手資料為主、二手資料為輔的策略。一手資料包括實地調研、員工訪談和電子郵件等;二手資料在不涉及泄露公司內部商業機密的條件下,主要包括公司內部資料如內部總結、會議記錄和內部檔案,以及公司外部資料如公司網站、百度和CNKI的企業報道、研究文獻等。具體資料收集情況如表1所示。

2 案例資料分析

在案例分析過程中,本文采用Yin所提出的三角驗證方法,對不同來源的資料信息進行比對,并從中選取有多種來源支持的資料。同時由不同的研究者對所收集的資料進行分析,以減少個人主觀偏見,對于有分歧的結論,由研究團隊進行分析討論,最終達成一致。除此之外,本文遵循SPS案例研究方法的階段式建模框架,在案例分析框架的指導下構建模型。

四、案例描述

TAGAL是鞍鋼集團和德國蒂森克虜伯集團共同興建的鋼板深加工企業,坐落在遼寧大連,于2001年7月成立,注冊資金1.32億美元,投資總額2.80億美元,合資雙方各占50%股份,主要生產高品質的熱鍍鋅鋼板。2003年12月4日TAGAL的1號生產線順利投產,高品質的產品贏得廣大客戶的一致認可和好評,2008年12月4日2號生產線的正式投入使用使得TAGAL年產能擴大到80萬噸。在生產技術方面,TAGAL采用先進的改良森吉米爾法的生產工藝,同時掌握了高端熱鍍鋅板生產的中德合作專有技術。生產線設備按照生產高檔次轎車外板的技術要求配置,均由國際知名設備廠商提供,是全球范圍內最先進的熱鍍鋅生產線之一,產品質量已經得到國內外銷售方的普遍認可。

目前TAGAL的國際高端產品品牌已經形成,生產的高品質熱鍍鋅產品90%以上供應給汽車行業。客戶遍布中國并遠銷美國、澳大利亞和東南亞等國家,與北京奔馳、大眾汽車、華晨寶馬、通用汽車、福特汽車、神龍汽車和一汽夏利等諸多國內外知名汽車廠商簽署長期供貨合同。除此之外,TAGAL的產品也廣泛應用在家電行業,其生產的產品可以滿足家電行業外用板表面的高品質要求,如冰箱、空調、微波爐和計算機機箱,與海爾、美的和西門子等企業有著長期的合作。2014年TAGAL實現營業收入63.91億元,凈利潤大幅度增長,而創造如此規模產值的企業卻僅僅擁有三百多名員工,并且多次獲得“大連市十佳雇主”稱號。

(一)感知階段

TAGAL在這一階段的感知行動主要表現為對外部環境的變化和對兩大母公司在組織運營和人力資源管理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進行的感知。蒂森克虜伯集團是擁有上百年歷史的企業,員工人數超過15萬人,而鞍鋼集團建廠至今也已經有八十多年歷史,員工人數超過19萬人。在人力資源方面兩家超大型企業均存在著同樣的問題,如人員臃腫和效率低下等,這導致兩家集團公司在面對具體問題時反應速度慢,難以迅速對市場變化做出反應。這一問題在企業成熟階段的負面效應會更加顯著,但如果此時對企業進行組織變革,如對相關人員進行崗位調整或裁減員工,便會引起企業的震蕩和社會對企業的負面印象。由于鞍鋼集團的國有企業性質,在裁員方面會更為慎重,以至鮮有這類事件的發生,因而鞍鋼集團的員工數目處于不斷增長的趨勢。而最近幾年,蒂森克虜伯集團則連續在鋼鐵業務方面裁員,從幾百人至上萬人不等,這一舉動導致每年鋼鐵工人發起的以抗議失業為目的游行示威不斷,乃至德國政府對此提出異議。基于此,如果TAGAL在建立之初不對管理理念進行任何調整和改變,不建立相應的制度和規范應對上述情況的出現,那么由于兩家集團和TAGAL之間的天然聯系,一些負面效應也極有可能在TAGAL出現。此外,實踐和研究證明,隨著經濟的增長,人力成本上升是必然過程,而中國經濟恰巧處于這樣一個階段,如不采取預防措施,未來的人力成本對TAGAL來說也將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二)搜尋階段

針對上一階段的感知結果,TAGAL自成立之初便考慮這一問題的解決方案。TAGAL通過對鞍鋼集團和蒂森克虜伯集團的人力資源管理過程進行分析,認為在企業內部實現人力資源管理的信息化,建立并嚴格遵守管理制度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而其中對人力資源管理進行信息化的核心在于對相應的管理信息系統的選取。在這一方面,TAGAL的兩大母公司鞍鋼集團和蒂森克虜伯集團均采用德國SAP公司提供的管理方案即SAP管理系統,并且與SAP公司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SAP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企業管理和協同化電子商務解決方案供應商,有兩萬多家客戶,并且特別針對鋼鐵行業的特殊性開發了具體的解決方案,所開發的SAP系列軟件在全球有數百家鋼鐵企業用戶。自進入中國市場之后發展迅速,其所提供的管理解決方案在中國企業中已經有許多成功的實例,并且2004年在大連建立全球支持中心,而其中的SAP-ERP-HCM(人力資源管理解決方案)可以為企業提供全面且可靠的人力資源數據,優化從招聘、部署、潛能開發、激勵到留住有價值員工的整個人力資源管理流程,同時滿足今后創新、發展和靈活性的要求。基于SAP公司在業界的地位、在大連建立全球支持中心以及與兩家母公司的戰略合作,TAGAL認為可以整體引進SAP管理解決方案,在通過應用其中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塊達到企業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預期效果的同時,其他的子模塊也可以為企業的運營提供支持。

(三)獲取階段

TAGAL在引入SAP管理解決方案之后,為順利建立基于SAP管理解決方案的管理信息系統,一方面利用SAP公司所提供的服務支持,對內部員工進行相應培訓;另一方面則是在進行員工招聘時,從中篩選具備SAP操作經驗或對其有所了解的應聘者,以減少入職之后對員工進行培訓的成本。而為了保證這一系統的正常運行,TAGAL選擇將業務外包,而不是增加IT部門人員。基于惠普公司在終端用戶工作環境(EUWS)服務的標準量化、設在大連的數千人呼叫中心、曾為母公司蒂森克虜伯集團提供過IT外包的合作經驗,以及惠普在IT外包服務領域的主導地位,TAGAL將包括SAP維護在內的整個公司的IT業務外包給惠普公司,其對惠普公司的選擇與搜尋階段對SAP的選擇標準極為相似。2012年基于戴爾公司在提品和服務過程中所提供的最大自由發展空間和靈活性,TAGAL將包括SAP操作系統和ORACLE數據庫的遷移服務及技術支持服務和系統維護等IT業務整體外包給戴爾公司。在業務外包的情況下,TAGAL內部的IT部門在負責對外包業務進行監控的同時,將更多的精力集中于改善業務流程和對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的研發。

(四)融合階段

TAGAL在融合階段是通過將前三個階段之后移植而來的SAP-ERP-HCM模塊與本公司所處情境相結合,具體而言是TAGAL在運用人力資源管理解決方案進行科學的精細化管理的同時,著力打造“樂活人生”的企業文化,結合本土情境和國內員工個體特征采取工作類、活動類和生活類一系列措施,使得企業在追求效率的同時更加人性化。TAGAL在工作類管理措施中主要采取拓展訓練、“MO”開放日和英語文化節三種途徑。之所以將其歸為工作類,是因為這三種措施均與工作的聯系較大。拓展訓練以加強員工的溝通和合作,提高團隊凝聚力為目標;“MO”開放日活動中,每個員工均有機會與公司的副總經理甚至是總經理共進午餐,傾吐自己的經驗心得,對工作的體會或是對公司的建議和批評;在英語文化節活動中,員工通過參與富含競爭性和娛樂性的節目,不僅放松了工作壓力,同時也提高了自身的英語水平,而TAGAL之所以推出英語文化節這一活動,是因為TAGAL作為一家中外合資企業,是以英語作為公司的官方語言。在活動類措施中,TAGAL主要通過消夏活動、“喜鬧元宵,猜燈謎”活動、踏青活動和漂流活動等減輕員工的工作壓力。在生活類措施中,TAGAL通過子女假期體驗活動和女性關愛講座等,為員工營造出一種“家”的感覺,讓員工感受到企業的支持,并增強了歸屬感。

五、案例分析

本文通過對管理移植過程中感知、搜尋、獲取和融合四個階段的演化過程進行分析,試圖從中探析各個階段的影響因素并明晰其中的機理所在。

(一)感知階段的移植啟動

感知階段是管理移植的起始階段,這一階段的最終結果將成為企業是否進行管理移植的判斷標準,并為后續的移植過程打下堅實的基礎。組織所擁有的感知能力決定感知階段的成果,感知能力是指企業運用包括掃描、尋找和探究在內的多種方法對環境的變化進行感知與察覺的能力,感知的對象包括外部的機會和危機,Phua認為對環境感知的結果將決定企業的后續行動,而不同的企業在相同環境下則會產生不同的感知結果。之所以會產生這一差別,是由于各個組織的組織結構、知識結構和溝通機制不同。TAGAL之所以在感知階段認為應該建立相應的機制,以預防鋼鐵行業普遍存在的人力資源管理問題在本企業出現,一是因為當時中國經濟處于迅速發展階段,人力成本也在不斷上升,而到目前為止,最新的統計數據表明人力資源開支平均占企業營業收入的36%。二是對兩家母公司在這一方面所產生問題的負面效應有深刻的認識。作為一個新成立的企業而言,扁平化的組織結構和有效的溝通機制使得企業對外部環境產生有效的感知,而曾經在兩家母公司擔任過相關職務的管理人員對這一問題會有更直接的感知,從而形成了企業的知識結構。

(二)搜尋階段的知識篩選

搜尋階段主要涉及管理移植的目標企業即管理知識的來源和將要移植的內容,是管理移植過程的一個銜接階段,搜尋的質量將決定管理移植的質量。這一階段與標桿學習中尋找標桿企業的過程極為相似,并且在本質上已經涉及到了標桿學習的后兩個問題,即“其他人完成這些任務是否比我們完成得更為出色”和“他們的方法能否適用于我們自己的業務,從而改善自己的績效”。組織在搜尋階段,將以上一個階段的感知結果為基礎,從組織外部尋找能夠改善組織績效的知識,并從多種信息來源中進行篩選,以最大限度保證組織移植的成功。而這一階段影響因素則是企業獲得信息的途徑和篩選能力,途徑的多寡決定著企業在進行搜尋時是否有更多備擇方案,而篩選能力則決定著企業是否能從多個知識來源中挑選出最符合企業所需要的。

TAGAL之所以會在這一階段選擇采用SAP管理解決方案以解決人力資源管理問題,一方面是因為鞍鋼集團和蒂森克虜伯集團對SAP管理解決方案的應用為TAGAL提供了許多準確信息,極大降低了獲取信息這一過程的工作量與成本;另一方面則是因為SAP公司在業界的地位和在大連建立全球技術支持中心,而這之中更重要的則是SAP系列解決方案在全球范圍內的成功應用使得TAGAL在篩選階段取得成功。

(三)獲取階段的組織學習

獲取階段是管理移植的核心階段,是企業在前兩個階段對管理移植的內容和移植目標企業選定的基礎上,通過若干途徑獲取管理知識的過程。在這一階段中,組織學習能力的強弱將決定組織是否能將外部管理知識順利轉移到組織內部。而除了經常提及的組織學習能力之外,組織將要移植的管理知識粘性將決定這一階段的難度。馮帆和廖飛將知識粘性歸納為認知因素、轉移環境和轉移動機三類,在認知因素中,知識所具有的特性如顯性程度、復雜程度和模糊程度均包含在內。在轉移環境中,組織間的關聯度以及組織知識對所處組織文化的依賴度會影響知識的轉移。在轉移動機中,雙方的動機以及轉移的意愿都會產生影響。

TAGAL獲取SAP公司人力資源管理解決方案的過程之所以會如此順利,與TAGAL的學習能力和所移植的管理知識粘性有關。在學習能力方面,TAGAL不斷向“關注全方位培訓的學習型組織”這一目標努力,并在這一過程中建立了高教育程度、經驗豐富的年輕化結構的知識型團隊,同時企業內部大多數一線人員均在蒂森克虜伯集團或其他歐洲設備企業參加過培訓。在管理知識粘性方面,TAGAL將要獲取的SAP管理解決方案,具有顯性程度極高、復雜程度極高和模糊程度極低的特點,同時對組織文化的依賴度不高,并且雙方都有極強的動機來完成這一轉移過程,而就SAP管理解決方案較為復雜的特點,TAGAL將此業務先后外包給惠普公司和戴爾公司,使得企業應用這一解決方案的難度極低。

(四)融合階段的文化創新

融合階段是管理移植過程的最終階段,同時也是關鍵階段。企業在融合階段將前三個階段從組織外部獲取的知識與組織所處的情境相結合,實現管理知識的本土化創新。知識融合這一概念由Warren提出,韓立巖和周芳將其定義為不同來源的知識相互作用,形成新知識的過程。這一過程不但能夠融合數據和信息,而且還可以對方法、經驗,甚至人的思想進行融合。目前在國內外管理領域針對知識融合這一概念進行的具體研究非常匱乏,但實際上高良謀和胡國棟所提出的中西方管理移植的動態模型在本質上便是西方管理知識與中國本土知識問的融合,是這一過程中管理知識所包含的文化遺傳因子與企業所處情境相互作用的結果,既決定著這一過程的成敗,又決定著是否會出現變異即管理創新。

TAGAL在融合階段之所以會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所移植的管理知識并不包含文化遺傳因子。除此之外,基于SAP的精細化管理可能造成員工的工作壓力等,TAGAL基于對本土情境和國內員工個體特征的考慮,采取一系列活動,在減輕員工工作壓力的同時提高員工的歸屬感和凝聚力,激發了員工的工作熱情。

六、結論與展望

(一)理論發現

1 管理移植階段的劃分

通過對TAGAL的案例分析,本研究基于演化視角將管理移植的過程劃分為四個階段,即感知階段、搜尋階段、獲取階段和融合階段。這四個階段如生物有機體的演化過程一般是遞進的過程,其中的每個階段都是不可或缺的。感知階段是起始階段,是移植過程的基礎;搜尋階段是銜接階段,決定著企業進行移植的管理知識的質量;獲取階段是核心階段,決定著移植的管理知識的深度與廣度:融合階段是關鍵階段,決定著管理移植的成敗和是否會出現管理創新。除此之外,本文對各階段的影響因素做出分析,并探討每個因素的作用機理,對以后在管理移植方面的研究有極強的借鑒價值和意義。基于各階段的劃分及其影響因素,本文提出管理移植的動態演化四階段模型,如圖1所示。

2 對知識融合研究的拓展

目前國內外學界針對知識融合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日益加深和管理創新與變革,各種新型的管理知識在不斷涌現的同時,相互作用形成新知識,企業如何在這一過程中進行有效干預以達到自身目標,此類研究仍然是尚未打開的“黑箱”。周芳和韓立巖提出多源知識融合作為集成處理和綜合利用多源知識的一種有效工具和方法,是知識管理研究領域中一個新的研究方向。本文通過對TAGAL在管理移植的過程中,如何在融合階段將SAP管理解決方案與本土情境相結合以達到企業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目標進行分析,為知識融合的研究做出補充性貢獻。

(二)實踐價值

一是企業在進行管理移植的過程中,需要對本企業所處的環境和內部所擁有的資源與能力有詳細的認知,在此基礎上進行管理移植,以達到所移植的知識與企業的需求相匹配,避免因為過于陳舊或過于先進,而不能順利實現其價值。二是企業在進行管理移植的過程中,應該依據不同階段選擇關注點,不必事事關心,以免造成資源浪費。同時企業以自身所處情境為基礎,對外部知識進行引進,必要時可以對其進行調整,以達到“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目的。

篇(10)

工程中標后,企業應立即組織項目評估部門和項目部的有關人員對項目進行總體評估,測算并確定項目的責任成本、上交費用和目標利潤指標。其工作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確定責任成本的編制依據。包括:①招投標文件;②企業與業主簽訂的工程承包合同;③施工圖預算工程量或現場實際工程量;④施工組織設計;⑤材料市場調查價或業主供應價,經過分析測算的企業內部機械臺班單價和工日單價;⑥企業內部適用施工定額、間接費取費率。

2.測算項目責任成本。根據工程量清單和分析確定的工料機單價及工程隊間接費取費率,按照預算定額工作內容規定的工程細目分別編制責任成本預算單價,劃分工、料、機、間接費費用項目,測算單項工程責任成本;根據施工組織方案、工期、項目部編制定員、項目合同價等情況,測算項目施工調遷費、臨時設施費、項目部間接費、項目息工期間職工工資、項目應繳稅費和預計發生的其他費用。

3.根據上述資料確定項目責任成本,依據合同價,確定項目上交費用和利潤指標。

4.項目部根據可控性原則,對責任成本進行層層分解。

二、保證目標成本實現的關鍵是過程控制管理

責任成本管理的關鍵是抓好成本形成過程的控制。在施工生產過程中,必須嚴格控制和監督各項成本支出,及時發現問題,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糾正偏差,使成本支出始終置于受控狀態,保證成本目標的實現。

(一)抓好四項費用的過程控制

1.人工費控制:實行責任成本人工費與成本節超相結合的雙控辦法,建立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的激勵機制,增強勞動技能,提高勞動生產率。通過實施成本否決,實現責任成本目標,增加職工收入。

2.材料費控制:材料費一般占工程直接費的60%,是項目責任成本控制的關鍵,必須加強材料的計劃、采購、驗收、領用、消耗等各環節的管理。①深入了解市場行情,制定最佳采購計劃。②對用量大、規格單一的大宗物資實行招標采購,集中供應。③對砂、石等材料實行限價限量采購。④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就地開采,自行組織生產,降低材料成本。⑤實行限額發料、配比領料制度。⑥加強對分包工程材料的管理,嚴禁只供不管。⑦加強材料核算,定期清查盤點。

3.機械使用費的控制:①嚴格控制新購設備。②對現有設備勤維護、勤保養,提高設備的出勤率、完好率和利用率。③實行單機單車核算。④對大中修設備進行技術評估監控,控制修理費用開支。⑤定期檢查折舊費計提情況,防止不提或少提折舊,造成虛盈實虧。

4.間接費控制:組建精干高效的項目部,嚴格定編、定崗、定員,減少管理服務人員費用開支;對辦公費、通訊費、差旅費等實行指標控制,無法進行指標控制的費用實行嚴格的審批制度。

(二)加強分包隊和分包工程的管理

分包隊是彌補施工企業資源不足,實現企業擴大再生產的重要補充力量。選好用好分包隊,充分發揮其“招之即來,完工即退,靈活機動”的優勢,是提高企業經濟效益,促進企業發展的有效途徑。分包工程必須遵守法律法規和合同規定,嚴格禁止工程轉包和非法分包。使用分包隊必須嚴格堅持“先簽合同后施工”的原則,并按合同價的一定比例收取履約保證金。嚴格按合同約定和工程進度計價,按計價和合同分階段撥款,嚴禁超計價撥款。施工企業對分包隊伍的管理要和內部隊伍一樣對待,嚴禁以包代管,包而不管,預防發生質量事故。

(三)完善計價辦法,及時進行驗工計價、工程決算和內部審計

項目部應建立健全驗工計價管理辦法。對分包隊計價必須實行技術、質檢、計劃、物資及項目經理簽批制度,防止出現質量不合格、錯算、超計價現象。項目部應與分包單位簽訂單價承包合同,一般不得簽訂總價合同,并且不得突破上級核定的責任成本單價。建立健全計價臺賬,以分包隊實際完成工程量按期計價。調增責任成本單價必須報上級審批,項目部無權私自調整。不論業主是否計價,項目部必須按月對施工隊計價;工程完工后,不論業主是否搞決算,項目部必須立即對施工隊進行決算。企業審計部門及時對完工項目進行竣工審計,對業主拖延搞決算的項目,可采取決算前和決算后二次審計辦法。工程決算審計后,未經上級批準,項目部不得私自增加施工隊計價,否則按超撥款處理。通過此種辦法,可加強內部控制,及時扎住成本開支出口,堵塞漏洞,防止開支混亂。

(四)加強科技攻關,向科技要效益

施工企業依靠內部挖潛降耗增效的空間越來越小,只有充分利用科學技術,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吸引科技人才,不斷進行技術創新,才能實現經濟效益的持續增長。通過加強與科研院所聯系,共享科技資源,科學制定施工方案,優化施工工藝,合理配置生產要素,降低工程成本,增強市場競爭力。

三、在過程控制中定期進行考核分析,實施獎罰兌現,是實現目標成本的保障

1.建立責任成本管理領導小組,全面負責責任成本管理辦法的制定和責任成本的測算、確定、核算、控制、考核和分析工作,為開展成本管理工作提供組織保障。

上一篇: 手術護理體會 下一篇: 工地水電施工流程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高清片 | 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大香线蕉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吉泽明步 | 亚洲国产成在人网站天堂网 | 天天综合网久久综合免费人成 | 在线精品视频A免费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