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8 16:55:3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美國農業就特別重視農業組織管理現代化,把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組成為一個統一的農業綜合體,實現了產業化經營。
韓國農業大力開發和推廣大棚與溫室栽培技術、穩定水果生產的新技術、含糖量高的高品質產品、自動識別產品規格的技術、收獲后的管理等技術,全力以赴提高產品檔次。
日本建有由國立和公立科研機構、大學、民間組織等三大系統組成的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體系。舉全國之力,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民收入水平。
以色列農業以研發與推廣并舉,不僅重視農業高新科技的研發,更注重科技的轉化,追求高效益。該國高科技含量產品已經銷售到全世界。
國內。我國農技推廣以政府為主導,科研與生產脫節,重科研、輕推廣,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目前我國農業耕種收進入農業機械化中級階段。而機械種植水平在多數省市中目前還是有很多的空白。根據《2013-2017年農業市場行情監測及投資可行性研究報告》來看,我國在農業勞動生產率還是相對國外較低,開發農產品新產品的競爭力遠遠不夠,利益連接機制不完善,這也是農業產業化面臨一大難題。
萬屯鎮的農業發展概況
萬屯鎮是農業大鎮。國土面積179.19平方公里,海拔1300米,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山巒起伏、河流縱橫。交通便利,區位、資源優勢明顯。有國家農業部定點市場——萬屯牲畜交易市場,是滇、黔、桂三?。▍^)結合部牲畜交易聚散地。
同時,依托萬屯牛馬交易市場和豐富的土地資源、草資源,雪峰1000畝天然草場建設,拉動全鎮養殖業發展,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之一;萬屯鎮萬畝楊梅基地的建成,形成了農業產業化、特色化;年產30萬噸富猛渣的興義市鑫揚實業公司投產,為萬屯鎮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700余人,為農民增加收入500余萬元。
雖然萬屯鎮在全面減免農業稅的情況下,農業稅每年以45~50%的速度逐年遞增,但是萬屯發展上,在科技投入和推廣、農業機械化水平、農產品市場建設及農業勞動力素質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的加強。
農業產業化發展策略
萬屯鎮的農業發展,要結合區位優勢,夯實農業發展基礎,調整產業結構,重視農業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增強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活力,全面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才能達到促進農民增收,縮小城鄉的差距。
結合區位優勢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積極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煙水配套、土地綜合治理等項目;發展優質農業和特色項目,增強亮點幅射;對市場需要大、資源條件允許、經濟效益明顯的項目;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做大做強蔬菜、烤煙、茶葉、畜禽養殖等特色優勢產業,提高經濟作物種植面積。萬屯鎮烤煙種植面積已達到10000余畝,農民增加烤煙收入1000余萬元。積極培育和發展壯大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建立基地+企業+農戶的現代化農業產業鏈,發揮品牌效益,形成規模化效應。
開展農技培訓推進產業化經營。根據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要求,優化農業科技資源的配置合理布局,強抓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建立農業科技示范區和科技示范戶,開展技術比賽,對技術狀元給予物質和精神上的獎勵;開展農業保險,對應用新技術過程中農民無法抵御的社會、自然因素造成的損失給予適當補償,保護需求積極性;建立農業新技術推廣之前的強制實驗制度,任何農業新技術在傳播之前都必須通過實驗示范,減少農民使用新技術時可能帶來的損失。
調整國民經濟分配格局,讓經營農業有利可圖,給農民以追求技術的動力;完善農村土地制度;穩定承包地,便于農民長期投資。同時,順應農村勞動力向外轉移的大環境,鼓勵土地流轉,推進規模經營,為采用技術創造條件。
加大機械投入農業生產。在農業生產中大幅度投入機械,這樣可以提高其產出率。讓農業生產資料得到節約和充分利用,這樣在整個農業生產投入(包括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減少。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目前很多農民大量外出打工,勞動力相對減少,如果不采取先進農業機械投入勞動中,這樣很大程度上將增加勞動生產成本。同時也使有效的農機裝備無法廣泛推廣使用。
推動休閑觀光農業的健康發展。在資源的綜合利用和適應市場需求方面也有其特殊的優勢,著力推出休閑度假、民族文化體驗、山地運動、地質科普以及自駕觀光等旅游產品。
通過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將農業從單純的生產向附加值較高的二、三產業進行拓展與滲透,使農業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與自然生態保護、農業景觀欣賞和知識普及有機地結合起來,生產、生活和生態等功能在農業中得到同步體現。
1.1農業產業化為現代農業提業支撐 農業產業化通過第一產業與第二、三產業的滲透、聯合,打破傳統農業生產、加工與流通相對分割的格局,形成相互促進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機制,從而夯實農業作為第一產業的基礎地位;通過突出地域特色,優化區域布局,科學整合資源,培育和壯大優勢產業,進而優化產業結構;以農產品加工企業為龍頭,推進農業企業向優勢農產品集中的區域聚集,可以實現規模效應,促進農業產業集群的形成。
1.2農業產業化為現代農業提供組織支撐 農業產業化推動著農業產業組織形式的變革以及農業經營模式和分配機制的完善。農業產業化實行“基地+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企業”的經營發展模式,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把一家一戶的農民組織起來,進行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生產;龍頭企業以收購、加工和銷售農產品為主,上連農產品銷售市場,下連千家萬戶的農業生產,可以實現小生產與大市場的對接,帶動農業商品化生產。在農業產業化過程中,龍頭企業與農民建立穩定的經濟契約關系,結成經濟利益共同體,從而促進形成企農利益合理分配機制。
1.3農業產業化為現代農業提供經濟支撐 建設現代農業,既要靠國家和各級政府扶持,也要靠農業自身積累。農業產業化的推進,為建設現代農業提供了財力保證與經濟支撐。一是壯大地方財政。農業產業化通過發展龍頭企業,可以大幅增加地方的經濟產出和稅收;二是促進農民增收。在農業產業化過程中,農民除了農業收入,還可以通過勞動力轉移獲得工資收入,或直接分享加工、銷售、服務等環節的部分利潤,從而增加收入;三是加快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進程。農業產業化通過三個產業聯動,達到調整產業結構的目的,促進過去用于工業和城市的投資轉移到農業和農村。
1.4農業產業化為現代農業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撐 農業產業化有利于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推廣應用先進農業技術,提升農產品科技含量,為現代農業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農業產業化有利于打破農村的局限性和封閉性,使生產要素在更大范圍內優化配置,為農業現代化吸引人才;農業產業化可以推動三個產業的整合,使一批農村建設人才在實踐中成長起來,提升農村勞動者的整體素質;農業產業化通過促進農、工、貿、技、科、教等各部門、各行業的聯動,成為現代農業產學研結合的有效載體,從而促進農業生產技術和設備現代化,提升農產品科技含量。
2.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措施
2.1以工帶農,壯大龍頭企業 要瞄準建設農產品加工轉化大縣的目標,把擴大加工轉化作為推進產業化建設的首要環節、農業增效的重要內容來抓,納入新型工業化體系加以扶持,做強龍頭企業。要依托龍頭企業帶動,重點扶持標志性旗艦企業,要引導中小企業進行資源整合,避免同類競爭原料和市場;提升科技含量。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可采取政府扶持和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的辦法,大力引導企業提高科技競爭力,通過建立自己的科研機構或與科研機構加強合作的方式,推進產學研結合,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1 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新形勢下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由之路
當前隨著城市化、城鎮化、市場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經濟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現代農業發展要求不斷提高,只有不斷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和質量,才能使龍頭企業與農民真正形成“同體同心”的利益關系,實現由價值取向的自給型向市場型轉變,實現農業生產方式的轉型變革。
2 射洪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現狀
2.1主要特點
2.1.1專業化、規?;洜I水平明顯提升。目前,全縣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基地發展到50個,初步建成轄及7個重點鄉鎮的5萬畝榨菜基地,轄及3個重點鄉鎮的1.5萬畝反季節設施大棚蔬菜基地,轄及3個重點鄉鎮的2萬畝檸檬基地等,累計在全縣建成優質糧油基地30萬畝,優質水果、蔬菜、中藥材基地達50萬畝,標準化畜禽養殖小區302個,年出欄生豬160萬頭,家禽3060萬羽,畜禽規?;B殖比重達66.7%,新建核桃、香桂、青花椒等優質高效經濟林3.2萬畝。
2.1.2龍頭企業輻射帶動能力不斷增強。2014年底全縣已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98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省部級龍頭企業6家,市級龍頭企業40家,發展各類專合組織528個,帶動全縣30萬農民參與現代農業發展,實現年均農民人均增收1100元,年均帶動農民新增收入3.5億元,帶動農民工就業2.5萬人。
2.1.3農業產業化利益聯結機制不斷創新。近年來,在推行“公司加農戶”、“基地聯農戶”、“科技服務組織引農戶”等多種模式的同時,形成了企業、村兩委及農民多方利益緊密聯結的新模式,為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創新現代農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1.4農產品市場體系進一步完善。全縣各類農副產品市場50個,其中年交易額在億元以上的2個,現貨成交額達8億多元。逐步建立起了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的農產品市場網絡,會展農業、電商農業、訂單農業等多層次流通形式得到了應用和發展,使農產品商品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2.1.5農產品質量明顯提高。近年來,全縣進一步建立和健全了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檢驗檢測體系以及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體系,使農產品綜合優質率達60%以上。全縣累計認證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個,有機食品9個,綠色食品10個,無公害農產品35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9個,面積達10.1萬畝,使農產品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
2.2存在問題
2.2.1相關政策不完善。缺乏系統性;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強。
2.2.2資金投入不足。農業產業化資金總量不斷減少;基層政府對農業產業化的支持能力較弱;龍頭企業和其他產業化組織貸款難,嚴重妨礙產業和產品結構升級。
2.2.3一體化程度較低。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弱,規模小、產權和產品結構單一,現代農業設施裝備較差,無法帶動農業產業化經營向縱深發展。
2.2.4加工環節薄弱。加工企業產品結構老化,尚未形成農產品加工轉化的主力軍。
2.2.5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利益聯結不緊密。目前,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多以松散的合同、契約關系為主,沒有真正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緊密型的經濟利益共同體,致使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趨動力不強。
3 加快推進射洪農業產業化經營轉型升級的對策措施
3.1加大龍頭企業培育力度。從實際出發,培育和壯大龍頭企業,要切實按照“扶持壯大一批,嫁接改造一批,開放引進一批,重點培育一批”的措施著力推進。
3.2大力實施農業科技創新戰略。大力實施“種苗創新工程”;創新現代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創新開展先進實用技術的示范推廣;創新開展“陽光培訓工程”。
3.3創新利益聯結機制。建立健全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是實現農戶與龍頭企業利益一體化的關鍵所在。
中圖分類號 DF41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15-0077-02
位于四川省樂山市東部的千佛鎮,是一個農業大鎮。為了迅速推動產業強鎮建設,該鎮在有效利用耕地資源的情況下,以挖掘高標準農田生產潛力、增加復種指數、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重點,以調結構、調品種、調品質為主攻方向,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糧經作物協調發展為主線,實現產量“千斤糧萬元錢”、“噸糧五千元”,確保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1 糧經復合模式現狀
千佛鎮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鎮,地處淺丘山區,轄9個村,156個村民小組。全鎮幅員面積41.9 km2,現有耕地1 733.33 hm2,其中田933.33 hm2,土800.00 hm2;總人口23 104人,其中農業人口20 057人,占總人口的86.8%。農業生產結構以種植業為主,糧經作物常年復合種植5 133.33 hm2,總產可達5萬t。主要推行菜―稻―菜輪作示范、旱地糧(油)菜間套作示范及畜―沼―菜循環農業示范模式。2013年,優質稻―再生稻―蔬菜模式達到1 400 hm2,油菜(春菜)―優質稻―秋菜模式達到866.67 hm2,梅家灣柚子+魔芋或大豆模式達到800 hm2,玉米+大豆―紅薯―蔬菜模式達到1 266.67 hm2,“小麥+蔬菜(大頭菜)―玉米+紫薯―冬豆”模式達到了800 hm2。
近年來,千佛鎮堅持糧食、經作兩手抓,切實采取多種措施有序推進糧經復合和稻菜輪作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根據該鎮水田和旱地的不同特點,建設糧經復合現代農業產業基地通過優化種植模式、科技創新和產業鏈打造,以高產、高效、優質、生態、安全為核心,取得了較好的效應。
2 示范成效
2.1 科學布局,突出區域特色
經過多年探索實踐,在規劃布局上,逐步打破了鎮與鎮、村與村、組與組之間的行政界線,根據淺丘低山區的自然條件和種植習慣,實現了糧經作物集中成片發展。截至2013年底,在瓦子壩村建立優質稻―再生稻―蔬菜模式示范基地40 hm2,在千佛村、民建村建立油菜(春菜)―優質稻―秋菜模式示范基地33.33 hm2,在梅家灣村建立“梅家灣柚子+魔芋或大豆”模式示范基地60 hm2,在新群村建立玉米+大豆―紅薯―蔬菜模式示范基地53.33 hm2,在高巖村建立蔬菜(大頭菜)―玉米+紫薯―冬豆模式示范基地13.33 hm2,助推全鎮發展糧經復合現代農業產業5 133.33 hm2持續健康發展。
2.2 基礎配套提產能
近年來,在建項目區(瓦子壩村)通過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基本農田建設、新增500萬t糧食生產能力建設、現代農業項目、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等一系列政策扶持,已硬化便民路6 000 m,修筑機耕道1 000 m,興建蓄水池23口、整治山坪塘9口、排灌渠3 500 m、提灌站4座,基地內溝、凼、渠、池、路設施基本配套,排、灌、蓄功能基本完善,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作業水平達60%以上,農田保灌率達90%。
2.3 技術集成重示范
一是推廣突破性水稻新品種內5優5399、玉米高玉171、小麥川麥48、油菜綿新油19號、紅薯南薯88、紫薯山川紫等高產優質高抗品種;二是重點示范水稻集中旱育秧、半旱式栽培、強化栽培,玉米肥團育苗、移栽覆膜栽培,小麥藥劑拌種、小窩疏株密植,油菜適期早播、增施硼肥,蔬菜營養缽(軟盤)護根育苗,再結合病蟲害綠色防控等豐產栽培技術措施。
2.4 糧經復合創雙增
2.5 典型示范促帶動
畜―沼―菜循環農業示范區,即禾豐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全鎮最大的糧經復合現代農業產業基地,是由到日本研修回鄉創業的返鄉農民工夫婦創建的糧經復合型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即在千佛村、新群村、高巖村流轉土地80 hm2,用于現代化與半現代化大棚蔬菜種植及生豬養殖,這也是全鎮農業循環立體經濟的成功典型。目前,園區內智能化育秧場1.36 hm2,鋼架生產大棚72 hm2,棚內安裝有噴灌、滴灌設施,田網、路網、渠網規范統一,養豬場、沼氣池、采后包裝處理場配套齊全。整個園區現年可培育糧經作物種苗3 000萬根,年產蔬菜11 000 t,產值達2 640萬元以上。同時,輻射帶動周邊近百戶農戶。
3 存在的問題
千佛鎮當前建設糧經復合產業還面臨基礎設施薄弱,高標準農田面積比例少;農機化水平低,勞動力成本大;專合組織和龍頭企業少,產業化水平低;耕作習慣落后,單一種植模式等制約因素。
4 對策
4.1 建立健全激勵機制
要大力建立健全政策支持、資金扶持、招商引資、核心示范帶動、重點項目督查等激勵機制??h、(鄉)鎮各級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及時組織召開動員會,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強化責任,嚴格獎懲[1]。
4.2 狠抓基礎設施,夯實產業發展基礎
通過項目整合、資金整合,逐步改善示范基地水利、道路等基礎設施,做到田網、水網、電網、路網配套,基地灌溉保證率達到95%,核心區基地標準農田三級以上的耕地占到85%,設施農業面積達到80%,農機化綜合水平達到80%。做到耕地質量顯著提升、排灌體系逐步健全、田間道路日趨完善、設施農業發展迅速[2]。
4.3 抓標準化生產,落實科技增產措施
在糧經復合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工作中,農業部門召開專題會,早規劃、早落實、早培訓;要通過適度規模發展,引進業主經營,培養種植大戶;同時,鄉鎮農技員要及時深入基層加以指導,力爭做到“五統一、一集中”,即統一技術培訓,統一供種,統一播種,統一配供肥、藥,統一簽訂收購合同,集中育苗分戶移栽[3-4]。
4.4 進行市場調研
負責組織實施的基層農技部門要及時進行市場調研,以市場為導向,做到種植與需求相一致,在首先選擇好對路(暢銷)糧經作物品種的前提下,再規劃、落實好復合種植的模式與規模[5-6]。
5 參考文獻
[1] 丁超.四川省榮縣積極推廣糧經復合模式,努力增加農民收入[EB/OL].[2013-10-24].http://.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 ID=334875.
[2] 段貴祥.四川省瀘縣大力發展糧經復合,提高耕地產出能力[EB/OL].[2014-04-08].http://.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 ID=432076.
[3] 王賓.新疆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思路研究[J].特區經濟,2012(5):170-172.
改革開放以來,休閑農業持續蓬勃發展,不光增加了農民收入,助推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而且還推動了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深入,極大地促進了我國“三農”建設的步伐,休閑農業已經成為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然而,目前的休閑農業,由于規章制度和管理機制不健全,導致很多區域休閑農業品種單一,缺規劃、少特色,科技含量不高,游客重游率低,從而使得農民的收益降低,打擊了農民投資經營的積極性。
《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指出,要增加農村文化服務總量,縮小城鄉文化發展差距,深入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等文化惠民工程。我國具有悠久的農耕文明,濃郁的鄉村文化,多彩的民俗風情,有必要將當地的文化風俗同休閑農業相結合,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從而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
一、 我國休閑農業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休閑農業初期是以觀光為主的參觀性農業旅游,20世紀90年代以后,開始發展觀光與休閑相結合的休閑農業旅游。進入21世紀,觀光、休閑農業有了較快發展。我國休閑農業經歷了以農業觀光旅游為主要形式的早期興起階段、以觀光為主的觀光休閑農業園為主要形式的初期發展階段,已步入功能拓寬為觀光、休閑、娛樂、度假、體驗、學習、健康等綜合功能的規范經營階段。截至2011年底,全國已有8.5萬個鄉村開展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活動,經營單位達170萬家,從業人員2600萬,年接待游客超過7.2億人次,年營業收入達到2160億元,休閑農業的發展已使全國2000萬人脫貧,成為帶動農村經濟繁榮和發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繁榮的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目前我國休閑農業的發展存在諸多問題。由于很多地方對休閑農業認識不到位,政府缺乏對當地農業旅游資源開發的宏觀控制和引導,扶持力度不大,大多數投資者缺乏周密的市場論證和發展規劃,造成投資決策的隨意性和開發的盲目性,致使同一區域內休閑農業項目開發的模式雷同,除了有特殊風景或人文風貌的,其余都是大同小異。比如,雖然經營休閑農業的企業名目繁多,如生態農業園、觀光農業園、農業科技園等等,可消費者都統稱之為“農家樂”,這說明目前的休閑農業還沒有真正達到消費者理想的文化需求層次。
同時,園區大多缺乏整體規劃,規模比較小,主要以個人、民間資本投資為主,整體建設水平比較低,布局不夠合理,設施配套不齊,服務功能缺乏創新,主要是以觀光娛樂型為主,知識型、務農型、購物型、療養型很少,生態、文化內涵不高,社會影響力不大,知名度不高,缺乏吸引力。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消費需求的層次也越來越高,在追求物質享受的同時,也追求精神的愉悅。對休閑農業,游客除了追求感官上的品位之外,更重要的是追求文化的品位。缺乏創新與特色,缺乏精品,對本地的民俗、文化內涵開發不充分,缺乏知識性和趣味性,就會缺乏吸引力,就不能適應現代休閑市場的需求,難以提高重游率,從而導致農民的收益降低,打擊投資的積極性,不利于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
二、休閑農業和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對策思路
休閑農業是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方向,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休閑農業文化是人們在休閑農業生產實踐中創造出來的與農業有關的一切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是對農耕文化的一次超越,也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新視野。在休閑農業中注入文化因素,會增強產業魅力,創造經濟價值。要提升休閑農業的附加值,就得讓農產品根植于農耕文化的土壤,通過文化內涵的挖掘,讓農業汲取更多農耕文化的養分以實現價值提升和可持續發展??梢钥闯鲂蓍e農業發展離不開文化的根基。
(一)提高政府對休閑農業文化的重視程度
政府要重視休閑農業文化的投入,通過思想教育、輿論宣傳、黨員干部行為感化、先進典型示范、具體事務處理引導、各種休閑農業文化活動影響等,來培養促進農民群眾形成符合時代要求的積極健康向上的精神和道德追求及思維方式。通過廣泛的社會化的教育和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群眾的休閑農業文化知識水平、科學技術水平、生產技能和就業能力。建立休閑農業文化建設的長效機制,把休閑農業文化建設納入各級政府重要議事日程和政府目標管理,納入創建文明單位等相關評價體系,建立健全對文化單位的評價體系,將服務農村、服務農民作為各文化單位工作的重要考核內容。同時要重視休閑農業物質文化,休閑農業中一切非物態文化必須通過物質文化來體現。所以要保障休閑農業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協調發展。
(二)挖掘區域民俗文化,突出特色文化產業
休閑農業在發展初期很容易相互模仿,所以要突出各自的特色,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以文化特色為優勢,形成獨特的文化品牌。按照傳承與創新相結合的理念,就地取材挖掘田園文化,追根溯源傳承建筑文化,去偽存真濃縮民俗文化,形成鄉土民俗文化區,加快鄉土民俗文化的推廣保護和延續民俗風情旅游模式,以農村風土人情、民俗文化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農耕文化、鄉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開發農耕展示、民間技藝、時令民俗、節慶活動、民間歌舞等休閑旅游活動,增加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
(三)加強農業文化創意,塑造全新農業品牌
加大農業中對文化創意的投入力度,在發展現代農業的同時,有目的的集中向農業文化產業傾斜,整合農業生產、生態和生活資源,把農業生產與文化創意結合起來,創新思維,設計出具有特色的創意農業產品、農業文化、農業節慶和農業景觀,用文化創意放大農業優勢,用創意元素將現有農業提升為高品位的綜合性產業。拓寬農業文化創意投資領域,不斷創新投入機制,鼓勵有條件的農業文化創意龍頭企業進行現代企業制度改革,積極推進上市融資,增強農業文化創意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力。
加強創意、休閑農產品品牌建設,建立創意、休閑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推動創意、休閑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提高產品質量;注重發揮地方特色,鞏固提高傳統優勢產業,加快創意產品開發,培育一批國家級、省級創意品牌,完善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配套政策和機制創新,充分發揮農業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在創意、休閑農業品牌建設中的作用;鼓勵有關企業申報地理標志和商標,規范使用和管理,提升創意、休閑農產品品質,拓寬銷售渠道。
(四)加大對農業文化人才的培養及引進
休閑農業和文化創意產業作為新興農業,需要大批復合型人才。應以農業、旅游、文化產業相結合為導向,制定和實施培養定向人才規劃。就后備人才而言,可以考慮從農村青少年中選拔優秀人才進入相關高職高專院校進行學習,并在高等院校增設休閑農業經營管理學科或者委托高等院校進行相關培訓,同時由省級農業單位與相關院校簽訂定向培養計劃,解決高素質農業人才的需求問題,并對高校畢業后從事休閑農業文化產業的人才進行一定的政策支持和獎勵。在現有人才培養方面,鼓勵高等院校、社會培訓機構舉辦各種類型的短期培訓班,擴大農業文化宣傳力度,督促休閑農業企業依法進行繼續教育投資,提高從業者在旅游文化、接待禮儀、農業科普宣傳等方面的知識素養和服務技能,培養造就一支素質過硬、結構合理、活力迸發的復合型人才隊伍。
當前,我國休閑農業處于發展時期,需要政府的引導和扶持,需要結合文化產業建設的步伐,以文化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以文化引領休閑農業,增進民眾對農村與農業的體驗,使休閑農業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新農村。
參考文獻:
[1]鄒統釬.鄉村旅游 理論·案例[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1
綠色食品產業化是一項以資源和環境為基礎,以技術和標準為依托,以市場和政策為導向,以管理和服務為保障,以市場拉動,政府推動,企業參與,全民共享為發展策略,形成了一個將農工商、產供銷融為一體的安全食品生產體系。綠色食品產業化在促進農業產業化,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及增強我國農產品及其加工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促進食品安全建設,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都將起著重要作用。
1。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現狀。
進入21世紀以來,綠色食品的發展與其剛起步時有了很大的不同,至少發生了兩方面的重大轉變。一是農產品供求格局發生了從長期短缺到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余的歷史性轉變;二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發生了從以國內市場和資源自我平衡為主,到面對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根本性轉變。這兩大轉變說明,不能再就綠色食品抓綠色食品了,而應當站在農村產業經濟發展的高度,重新認識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要以綠色食品的產業化來促進農業經濟的現代化。
綠色食品產業發展水平繼續提升;產品結構逐步優化。(1)產品總量初具規模,截至2008年底,全國綠色食品企業共有6176家,產品17512個。綠色食品在總量穩步擴大的同時,產品結構不斷優化,初級產品比重降至37。2%,加工產品已占62。8%,地方名特優產品日益增多,園藝、畜牧、水產等有出口競爭優勢的產品比重逐步提高。(2)標準體系逐步完善。按照“從土地到餐桌”全程質量控制的技術路線,參照發達國家農產品和食品質量安全標準,我國建立起了科學、嚴格、系統的綠色食品標準體系,整體達到或超過國際先進水平。(3)認證制度基本建立。綠色食品以標準化生產為基礎,實行產品認證與證明商標管理相結合的基本制度。
按照國家認證認可的基本要求,結合農產品認證的特點,綠色食品建立了體系完整、程序規范的認證制度,保證了認證的有效性。
(4)監管制度全面推行。為了保證獲證產品質量,規范企業使用標志行為,維護市場秩序,綠色食品現已建立并推行了企業年檢、產品抽檢、市場監察、產品公告4項基本監管制度。
2。綠色食品產業重要理論基礎之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原理生態農業的建設為綠色食品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技術基礎。生態農業建設的實質如下:首先是保護現存的良好生態環境;其次是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第三是通過科學規劃,增加植被面積,保持水土、涵養水源,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第四防治工業“三廢”的污染,控制和減輕農用化學物質的污染。生態農業建設不但為發展綠色食品創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條件,而且,也為發展綠色食品提供了技術基礎[5]。發展綠色食品要求良好的生態環境生產基地和質量標準和技術操作規程。這些技術操作規程,是對綠色食品從土地到餐桌的全程式質量控制。
確定綠色食品的這些標準規程和措施的目標是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治工業“三廢”,生活“三廢”和化肥、農藥等污染。推廣綠色食品的技術操作規程,有利于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有利于防治和減輕環境污染。發展綠色食品的生產技術操作標準規程、標準和技術措施與生態農業建設的基本理論、原則和本質特征是一致的。
發展綠色食品與生態農業建設是辯證統一的。因此,推廣應用綠色食品的生產技術操作規程標準和技術措施,有利于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中國現代農業發展必由之路綠色食品產業。
綠色食品產業化是解決農村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的有效方法。近幾年來,我國農村出現了農業增產不增效,農民增收緩慢等一系列問題。為此,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都提出了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實施戰略性調整的重大部署,調整的中心內容就是以市場為導向,提高農產品品質,發展質量效益型農業。綠色食品是安全、優質的食品,發展綠色食品產業是提高農產品質量,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有效途徑,是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一項重大戰略措施,是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是新時期解決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是解決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所面臨的新情況和新問題的迫切需要。
綠色食品產業化是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總體上還比較低,龍頭企業的實力還不強,規模效益還不高,品牌還不響,許多在國內外知名的特色資源優勢沒有及時轉化為市場優勢。市場的競爭,說到底是產品質量和品牌的競爭。綠色食品標志是優質安全的象征。因此,發展綠色食品產業,有利于提高農產品質量,有利于實現農業的精品名牌戰略。農業產業化的基礎是產品,沒有產品,農業產業化就是一句空話。沒有名牌產品,農業產業化就不能快速發展。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開發綠色食品,有利于提高企業和產品的名牌效應,樹立企業的良好形象,提高企業和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從而有力地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
4。中國綠色食品產業的未來發展。
21世紀的主導農業是生態農業,21世紀的主導食品是綠色食品。由于發展綠色食品意義重大,前景廣闊,許多地方已開始從“戰略制高點”和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高度來部署綠色食品的發展。如黑龍江省把建設綠色食品基地作為由“農業大省”轉變為農業強省的戰略舉措;發揮自身生態環境優勢,高度重視綠色食品開發工作。從微觀角度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廣大食品企業對產品質量認證服務的需求將越來越強烈,以增加產品在市場競爭中的籌碼;廣大消費者則希望權威機構對產品質量進行客觀、公正地評判,以監督企業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承諾,因此,綠色食品產業將在我國農業發展歷程中顯現出更為廣闊的前景。
【參考文獻】。
含山縣總面積10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8萬畝,全縣轄9鎮、1鄉,151個行政村,總人口4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6萬人。我縣是傳統的農業縣,盛產水稻、油菜、棉花,現已形成優質米、優質油、特種養殖、經果林、蔬菜五大農業主導產業,初步建成山羊、名優茶、紅瓜子、苗木花卉、水產養殖五大農業種養基地,“九五”期間被列為國家商品糧和優質油基地縣。全縣大宗農作物生產較為穩定,常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0萬畝,總產量24萬噸,油菜面積19萬畝,菜籽產量3.4萬噸,棉花面積10萬畝,皮棉產量9582噸。我縣現有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龍頭企業、省級龍頭企業2家,市級龍頭企業4家。
二、農業機械化發展情況
近幾年來,縣委、縣政府把農業機械化作業作為農村工作的重點來抓,創新思路,強化管理,搞好服務,有力地推進了農業機械化生產的發展。目前,全縣發展高性能聯合收割機36臺,大型拖拉機配套旋耕機68臺套,各類中小型拖拉機8601臺,農用運輸車及變型拖拉機1489臺,縣內農作物機耕面積達42萬畝,水稻機收面積27萬畝,占可機收面積的86%,秸桿還田7.6萬畝。在發展農業機械化作業上,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創新農機組織形式
為提高農機作業組織化程度,提升農機工作效率,我們著重在組織領導上下功夫??h政府成立由分管負責人為組長,縣農委、農機、公安、交通、工商、物價等部門為成員單位的指揮部,負責全縣農業機械化作業工作,同時重新設立縣農機管理局,升格為副科級建制,配備專門人員,具體抓農機工作。縣農委牽頭,縣農機局組織,成立由各類農業機械操作手參加的農機協會,規范運作,開展機手之間農田作業信息溝通,交流機械操作技術等活動??h農機局按照“加入自愿、規模適度、整體協作”的原則,組建多個聯合收割機機收作業隊和大型拖拉機旋耕作業隊,發揮機械合理配置優勢,在開展好本地農田作業的同時,組織機具跨區作業。
(二)創新農機服務方式
做好農機服務工作是推進農業機械化作業的關鍵環節。為此,我們重點從4個方面努力。一是抓培訓。開展以校、鄉聯訓為主,田間、現場指導為輔的培訓方式,多層次、多途徑強化機手實際操作技能,還在“三夏”、“三秋”農業生產期間,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大型拖拉機、收割機等農業機械的使用、維修、保養技術進行培訓和駕駛技術復訓。二是抓作業市場培育??h農機局每年通過農業部跨區作業信息指南,全縣農機作業信息,積極引進外地農機具,參加我縣“三夏”、“三秋”會戰,同時開通農機服務熱線,成立技術服務組和中介組織,為無機戶聯系作業機械,為有機戶聯系作業田塊,并幫助機手解決機械維修、配件供應等難題。此外,還注重優化農機作業市場環境,在每年“三夏”、“三秋”期間,縣公安部門抽調專人,深入重點農機作業現場開展巡查,對隨意攔截機械、敲詐機手財物等不法行為及時予以打擊,有力地維護了農機作業市場秩序。三是抓農機“出征”??h農機局每年與外省農機部門簽訂協議,組織跨區機收作業隊,由縣農機局負責人帶隊,并抽調專業技術人員跟機服務,赴江蘇、山東、湖北等地進行跨區作業,經濟效益較為明顯,“出征”機具年創收150多萬元。四是抓機具供應市場建設。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全椒縣民營企業落戶我縣河劉鎮,投資興建君友農機具銷售中心;引進江蘇淮安農機經銷商牛正元來含山縣城建立大中型農機具銷售市場;縣農機局積極與農機具生產廠家掛靠聯系,現已成為蘇州市久保田聯合收割機公司銷售商,為全縣廣大農戶購買先進、適用的新型農機具提供了方便。
(三)創新農機管理模式
加強農機管理,為農業機械化作業提供保障。一是嚴格農機入戶手續。按照法律法規規定,完善程序,辦理手續,做到確認考試申請人資格“三不受理”,拖拉機登記管理“兩不準一嚴禁”。二是抓好年檢年審關。嚴格按照農機具技術標準,檢驗農業機械;對照駕駛操作人員審驗規定,做好機手考試考核工作。三是開展職業技能鑒定工作。對農機從業人員進行職業技能鑒定,做到持證上崗。四是抓安全生產。深入開展農機安全生產執法檢查,糾正違章,打擊“黑車非駕”,在“三夏”、“三秋”期間,安排農機管理人員深入鄉村,開展農機安全生產專項整治。積極做好日常農機安全生產宣傳教育工作,創建“農機安全村”,建立健全農機安全生產責任制,把安全生產責任落實到具體崗位,明確到人。在“三夏”、“三秋”期間,集中開展農機“安全生產宣傳月”活動,強化安全措施,消除事故隱患。
中圖分類號: F32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0)-12-0058-3
我國是農業大國、人口大國,農業生產在國民經濟生產中一直占有著重要地位,其肩負著實現國內糧食基本自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根據我國的自然、人口和經濟條件,黨和政府一直對我國農業生產發展的方向和實現路徑進行著探索和實踐。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當前,我國在發展現代農業過程中面臨著一些主要問題,如我國人均占有資源的約束、全球市場對我國農業發展的約束和城鄉二元結構體制的約束等[1]。解決這些問題也正是發展我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任務和要求??v觀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從某個角度上來說,就是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產出率不斷提高的過程,也就是實施土地整理的過程。為適應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變化和滿足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農村土地整理會不斷的以新形式出現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已有學者提出農地整理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2]。農地整理產業化,作為農地整理的發展趨勢,必然會進一步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
1 農地整理產業化和現代農業的內容與關系
從我國農地整理的實踐看,農地整理內容大致可分為耕地整理、中低產田改造、未利用地開發、小流域綜合整治,農地整理的任務可歸結為增加耕地面積,提高土地利用率;調整土地關系,使土地關系適應土地生產力提高的要求;擴大綜合生產能力,提高土地產出率;提高全社會的現代化水平;實現土地資源的景觀功能[3]。農地整理的實質是合理組織農地的利用。從整體上來看,當前我國農村土地整理水平不高,其中還存在許多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要求我們通過對土地資源的綜合整治和優化配置,實現土地整理企業化、專業化、市場化、社會化以及綜合效益最大化,提高土地資源的集約利用程度,充分挖掘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益,而這一過程也正是實現農地整理產業化的過程。農地整理產業化基本前提是將農地整理作為一種產業來看待。農地整理產業化其中心思想是把整理后的土地,作為農地整理的“產品”推向市場。農用地整理產業化的運作過程是通過培育各種形式的農地整理企業,接受政府、集體、農戶的委托進行農地整理,建立土地整理儲備庫,以出售新增耕地折抵的建設用地指標、收取耕地開墾費、新增耕地租賃經營發展高效農業等方式獲取土地整理收益的農地整理經營模式[4,5]。
對于什么是現代農業、怎樣建設現代農業的問題,2007年中央1號文件首次做出了明確回答。文件明確提出:現代農業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梢钥闯?,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也就是用現代生產手段和現代技術逐步裝備農業的過程,是用現代管理科學方法管理農業經濟的過程,是用現代科技文化知識全面武裝農業勞動者的過程,是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創造優良生存環境的過程,是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過程。
農村土地整理作為按照農業現代化的生產要求而進行的一種資源再配置過程,有助于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作為農地整理在新時期下所采取的模式,農地整理產業化的內容目的任務與農地整理是一致的,同時,對比農地整理與農業現代化,我們可以看出兩者的目的任務是相互統一的,農地整理可為實現農業現代化打造高水平的基礎平臺,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農地整理水平的高低反映著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高低。因此,農地整理產業化,作為可實現資金良性循環的一種適宜的農村土地整理模式及發展趨勢,會更加積極全面地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建設。
2 農地整理產業化對現代農業的促進作用
2.1 農地整理產業化增加了有效的耕地面積,提高了耕地質量
農地整理企業通過多方籌集資金,可以運用各種現代的技術和手段對具有整理潛力的土地進行開發整理。包括耕作田塊的歸整、田間道路、灌排渠系、防護林帶的整治,中低產田、中低產林、中低產園、中低產水的改造,低產土壤改良、山區、丘陵地區的水土保持、生態退耕、土壤改良、耕作措施改善,以及未利用地開發等。也就是對之前很難進行整理的土地進行開發,同時更好地挖掘現有耕地的潛力,以提高耕地質量,增加有效的耕地面積以促進耕地總量的動態平衡。
2.2 農地整理產業化加強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了農民生產生活條件
農地整理的產業化經營追求綜合效益的最大化,在農業基礎建設上的投入最終會在整個市場中得到產出,所以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可以有所提高,其規劃和科技含量也都會有所提高。引入產業化的經營理念后,土地整理的產出不僅包括經過整理重建的各類土地,而且還包含了在重建土地上生產提供的各類產品,如農田水利配套設施、道路、電力設施、農產品以及改善的生態環境等。我國大部分農村居民點的建設缺乏規劃約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浪費土地、多占耕地、生活不便、就醫求學困難等,農地整理企業通過對村莊整體開發,自己受益的同時,可以改善居民居住環境條件、并有利于教育文化醫療等的大為改觀。也可以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
2.3 農地整理產業化加速農業機械化和信息化的發展
農地整理企業生產效率的提高要求其農業機械化的水平提高,因此這需要企業積極購置所需農業機械。這對于優化農業機械化區域的布局,促進農業機械裝備結構優化具有重要意義。同時農地整理產業化也會改變現在農機的投入主要以農民投入為主的格局,并可以加強農機管理,還可以提高受聘于整理企業中農民群體的科技素質,進而推進我國的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目前,我國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步伐很快,已經建成了相當完備的基礎設施和信息網絡。但是,大多地區對農業信息資源的利用狀況并不理想,農業信息網絡如何進村入戶,廣大農戶如何充分有效的接收和利用農業信息,如何方便地接受生產中期的技術指導和后期的農產品銷售信息服務,這些都是農業信息化發展中遇到的難題。但農地整理產業化的經營,使得大多數經營管理整理后土地的主體換為農場式的企業,經營管理土地的企業對于農業信息的獲取、接受和利用水平更容易進行提高,信息化的過程必然會加快。
2.4 農地整理產業化提高農業的市場競爭力
整理后的土地適合農產品的大規模生產,提高了勞動者的生產效率。農地整理產業化經營過程中,首先設定因地制宜的整理目標,并應用規劃設計、先進的工程設計與生產技術等重建各類土地,整理后的土地會與高效農業相結合,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整理后土地的經營方式可轉變為企業或農場經營,這樣可以加強農產品流通、質量安全監管、信息服務等方面的水平,有利于農業運行機制和經營管理體制方面的轉變,以提高我國農業發展水平與市場的競爭力。
2.5 農地整理產業化加快實現土地資源的景觀功能
在產業化土地整理系統中,整理的目標要多元化,要求包含生態目標、經濟目標和社會目標。沒有經濟效益就不可能實現土地整理的產業化,而如果沒有生態效益來維持土地利用的可持續性那么經濟效益也只能是短期的,同時社會效益會對經濟效益和產業化過程的推進會起到積極的作用。農地整理產業化過程會改善農民的生產和居住環境,同時加大對對村莊的環境整治和村容村貌的建設還可以發展休閑觀光型的生態農業,在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加快了土地資源的景觀功能,以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3 我國農地整理產業化的現狀和面臨的主要問題
農用地整理產業化的發展最初于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產生于江蘇的張家港和吳江等地,以后逐步發展到山東、陜西、遼寧、黑龍江等地。經過十多年的探索和發展,我國農用地整理產業化的發展已取得了一些進步,全國大多數地區由政府或其他單位組建土地整理公司,將土地整理與高效農業開發、生態園區建設、休閑觀光農業等相結合,取得了很好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但從整體上來講,我國土地整理產業化還處于初級階段,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
目前,土地整理產業化主要面臨著資金不足、市場信息不暢通、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缺乏合適的市場管理體制、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專業化人才隊伍的缺乏、地方政府認識不足等一些問題。[6]由于我國各項事業均處在發展之中,資金缺口較多,而其他一些籌資渠道尚未通暢,致使資金周轉困難,影響土地整理的成效。土地整理市場信息的不暢通與土地整理企業較少,至使土地整理市場內缺乏競爭性,不利于土地整理產業的發展。我國有關土地整理的法律、法規體系尚不健全,這極大地影響了我國土地整理的產業化進程。如土地整理項目的立項、項目工程財務決算的程序、土地整理后的土地產權調整與利益平衡、各土地產權主體在土地整理項目中的權利和義務等問題,都亟待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加以規范。同時,目前以行政推動為主的土地整理市場管理會導致管理手段單一,政府職能混淆,建設行為主體責任淡薄、監管不到位、質量不符合規劃設計要求等問題的出現。土地整理的勘查設計、施工、監理、資金審計管理不規范,相應中介服務結構的缺少,以及土地整理的專業人才隊伍不足嚴重的影響了土地整理質量。雖然各省市都在土地整理中不同程度地引入產業化的經營方式,但有些地方政府土地整理產業化意識淡薄,其所推行的產業化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土地整理產業化。真正的土地整理產業化應該是“生產-流通”環節中每個環節都有市場主體的參與,一旦某個環節沒能產業化,就無法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進而影響整個農地整理產業化進程。
4 加快農地整理產業化以推進農業現代化
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中,農地整理的產業化發展會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國農地整理產業化還處于起步階段,與其相關的許多方面都還不完善,同時也缺乏結合我國國情的成熟經驗借鑒。為了促進農地整理產業合理健康的發展,需要從多個方面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
4.1 完善與農地整理產業化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與管理制度
隨著農地整理產業化工作的不斷開展,加快農地整理相關法律、法規和管理體制的建設和完善勢在必行,以促進土地整理法制化、規范化、科學化的實現。首先,應積極開展土地整理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為農地地整理產業化過程中涉及的權屬調整、利益分配等重要問題的解決提供法律依據;其次,在完善國家政策法規和技術規范的基礎上,加大地方法規與相關規范、標準的制定工作,促進各項規章制度的細化和落實,政府應該建立規范化、標準化的農地整理工作流程和相應的管理體制,加強對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的行政監督管理,制定和嚴格實施管理辦法,抓好項目進展中每一個環節的監督、檢查驗收工作和項目效益的評價體系,確保農地整理工作的質量。這可為農地整理的全面開展創造條件,使農地整理產業在完善的政策法規體系指導下有序發展。同時,這也有利于優勝劣汰市場競爭機制的形成,使得農地整理與社會經濟發展相互促進協調發展。
4.2 政府宏觀管理的加強和投資力度的加大
農地整理產業化運作中,政府應轉變職能,把重點從微觀實施轉到宏觀管理上。政府應建立健全相關的制度、規范、標準和管理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觀管理體系,并且在土地整理項目的實施中積極引導和協調各個部門,理順各種關系,注重發揮整體效能。具體的工作要以完善市場規則、實現農地整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協調發展的目標為原則。同時,由于農地整理產業項目規模大,資金要求高,需要多種渠道籌集資金,政府需加大對農地整理的金融支持力度,設立土地整理專項資金,從土地收益中回收資金,這可對一些經濟組織和個人起到示范作用,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到農地整理項目中來。
4.3 健全農地整理產業市場服務系統
農地整理產業的健康發展需要引入市場競爭機制,而市場競爭機制形成需要良好的農地整理市場服務系統做支持。因此,要積極培育發展獨立公正、規范運作的專業化的農地開發整理中介、咨詢服務、網絡信息、技術培訓、保險擔保等機構,以形成系統化的農地整理服務市場,為農地開發整理提供信息、技術、監理、指標交易等方面的服務。促進農地整理產業更好的發展。
4.4 實施人才戰略并推行行業資質認證
農地整理是一項政策和技術指向性都很強的新事業,從事農地整理項目的從業人員對農地整理行業的認識、對國家有關政策的把握程度、對農地整理工程的特點的了解程度等直接關系到農地整理項目的順利實施,對農地整理行業的健康發展將產生重大影響。所以,政府及土地整理企業應加強對人才隊伍培養,樹立人才觀念,政策上加以扶持引導,財力上加大投入,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土地開發整理科技專家隊伍。同時,對農地整理的從業人員進行個人執業資格的認定也是不可缺少的,獲取個人執業資格的從業人員必須通過全國統一的土地整理個人執業資格考試。農地整理產業作為一個獨立的新興行業,還必須盡快推行土地整理行業資質認證制度,使其標準化、規范化發展。
參考文獻
[1] 宋洪遠.積極發展現代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J].河南農業科學,2010,(16):5-8.
[2] 紀素霞.試論農村土地整理與農業現代化[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09,18(4):10-13.
[3] 嚴金明,鐘金發,池國仁.土地整理[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8,23-26.
[4] 彭群.土地整理產業化概述[J].中國房產導報,2001,(11):16-17.
【關鍵詞】農業產業;聯產承包
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既是我國目前市場經濟整體發育水平達到一定程度所提出的客觀要求,也是我國農業經濟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需要,實現質的跨越提出的內在要求。
近幾年來,中央一再強調指出,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要保持長期不變,在這一大的農村基本經濟制度框架內,如何揚長避短,適應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變化的需求,加速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確保農民增收,便成為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實際上,大力推行農業產業化經營正是處理和解決當前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所面臨一系列難解之題的一個最為有效的舉措。
首先,從生產環節上看,農業產業化經營可以彌補聯產承包責任制自身難以克服的弱點和不足。
在聯產承包制下的以戶為單位的生產經營方式,規模細小,經營分散,經濟實力薄弱。當農業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單靠農民個人力量顯得越來越為有限,很多農戶既沒有擴大生產規模,實現集約化經營的基本資源條件,又缺少依靠科技手段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資本投入實力,因此很難突破傳統農業的生產經營模式的束縛,這樣生產上不去,農民收入的提高也就成為無源之水。通過農業產業化經營,可以將分散的農戶聯結為一體,通過產前、產中和產后的服務鏈條,把每個農戶都納入到現代化大農業生產系列之中,真正實現生產的“統分結合”。通過農業產業化經營,可以大大發展農戶的企業化經營、農場化經營和定單農業的發展,推動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中廣泛的應用,通過國內和國際間的分工和協作,充分發揮地域經濟的資源優勢、品種優勢,促進農業經濟全方位發展和進步。農民的增收也就有了充分的保障。
其次,從流通環節來看,聯產承包制本身存在著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
一家一戶和彼此封閉的生產經營單位,割斷了生產與市場的內在聯系,當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特別是市場供求關系由供不應求轉變為供過于求以后,由于絕大多數農民所占有的市場信息有限,加上市場調節滯后性的影響,很多農民難以正確把握市場的波動或盲目跟著市場走,往往陷入市場虛假信號的陷阱,或是產品銷售受阻,或是賣不出預期的價錢,有時甚至出現豐產不增收或是豐產減收的情況。通過農業產業化經營,可以在農戶與市場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將農戶分散性的小生產融入到大市場之中。
第三,以戶為單位的聯產承包制,難以抵御各種突如其來的風險。
包括市場風險、自然災害風險、行政干預風險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以戶為單位的生產經營體制,可以使少數頭腦靈活,市場預測較為準確的農戶富裕起來,率先步入小康行列。但對大多數農戶來說,在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之下,很難規避無時不在的各種風險,從較長時期來看,必然會出現大量生產難以維持甚至破產的農民,形成兩極分化。通過產業化經營,可以大大增強廣大農戶抵御風險的能力,走共同富裕之路。一方面,通過產業化經營,可以將農戶的生產、經營各項活動統合起來,種養加、產供銷、農工貿形成有機整體,并與市場聯通起來,從而可以從整體上減輕市場波動、突發的自然災害給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帶來的不利影響;另一方面,在產業化經營過程中,產業的各鏈條和各環節結為整體,形成合力,在產業鏈中構建起有效的信息溝通和反饋系統,當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馬上會引連鎖效應,迅速做出應對反應,從而最大限度化解風險,降低損失;另外,行政性干預對于農戶來說也是引發風險的因素之一。
第四,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充實、鞏固和完善聯產承包制的有效手段。
可以說,農業產業化賦予了聯產承包制以新的內容和新的生命力。在統分結合的雙層體制下,農業產業化經營在生產環節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分”的優勢,在保障農民生產自主性的前提下,通過利益誘導,充分調動起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又以市場為紐帶,通過產業鏈的延伸和銜接以及社會服務化體系的確立,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在整體上將農戶的生產經營活動又統一起來。這種“統”,不是行政上的管理,而是經濟上的,以利益為目標的“統”。這種統分結合,可以在農業產業上各環節給農民帶來豐厚利益。僅以農產品加工環節為例,價值1元的農產品,經過加工處理后,在美國可以增值3.75元,日本可以增值2.2元,而我國只有0.38元。這一方面說明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低,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國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潛力巨大,農民可以從中獲取相當可觀的收益。
從報道的具體情況看,河南現代農業產業化集群確已得到較好的發展。這不僅體現在一批特色農產品產業集群健康發展,一批農產品加工示范基地茁壯成長,一批農業產業化經營鏈條延伸拉長等特色上,而且也體現在已經產生了特色農業促動型、龍頭企業拉動型、與城鎮聯動型等多種產業集群類型。
初步統計,河南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固定資產總額1463億元,年銷售收入4327億元,帶動農戶1875萬戶,帶動基地面積9094萬畝,其中16家涉農企業在境內外上市,30家涉農企業獲中國馳名商標。
其中,鄭州的雛鷹、思念,信陽的華英,漯河的雙匯,南陽的宛西制藥……一個個知名品牌已成為河南農業產業化進程的生動寫照。一邊連著廣闊的大市場,一邊連著千千萬萬中原農民,農業產業化浪潮正重塑著河南農業經濟的格局,深刻影響著河南乃至中國的未來。
河南農業產業化集群建設以分級培育為發展策略,省級將重點培育優勢主導產業、高成長性產業、高附加值產業和規模較大的集群,市、縣重點培育區域性優勢產業集群和特色產業集群。
實踐表明,農業產業化集群建設是推動河南農業和農村經濟跨越發展、實現富民強省的“金鑰匙”。同時,它在促進農業增效的同時,也實現了農民增收,是承接轉移、集聚各種要素、促進河南農村經濟社會大發展的平臺和抓手,是堅持發展第一要務這一基本執政理念的重要體現,也是部門服務意識、政府效能提升和廣大農民群眾享受更多福祉的“試金石”。
河南省政府在《關于加快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提出,集群規劃布局要按照有利于土地、資本、科技、人才等生產要素集聚和合理配置、有效銜接的原則,創新、提升、優化、拓展的思路;集群建設要按照“基地支持、龍頭帶動、流通服務、特色高效”的原則,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特色突出、競相發展的格局;集群保障要堅持做到工作責任明確、認定考核科學、政策服務配套。在省轄市、直管縣推薦一批農業產業化集群的基礎上,逐步把面、面制品、肉制品、乳制品、畜禽養殖、果蔬、油脂、飲品等優勢主導產業做出品牌、做出特色。通過鼓勵行業龍頭企業發揮品牌優勢,鼓勵其產業化、品牌化、現代化發展,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地方名牌,促進品牌從省內名牌向國內名牌轉化。
渴望美好生活,是人類共同的夢想,更是千萬農民的迫切需求。農業產業化集群的發展,不但讓農民走出田地,收入逐步提高,而且在加快城鎮化進程、實現城鄉統籌發展上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盡管對農業產業化集群的要義解讀存在雜音,但各地市政府部門和農業機構均將其作為工作重點,積極推進。集群規劃立足本地產業優勢,突出特色;基地建設求量也求質,凸顯支撐作用的同時促進農民增收;龍頭企業汲養發力,帶動性能日益提升;關聯企業借勢壯大,產業鏈條趨向完整;流通服務環節緊跟步伐,對集群發展的保障功能正逐步加強。
我們看到,集聚抱團發展、上下游關聯互動,為現代農業的規?;?、標準化、專業化和集約化奠定了良好基礎;為龍頭企業的做大做強注入了能量;為農業知名品牌的培育和打造創造了機遇;為推動農業綜合效益的提高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這是全省農業產業化集群建設的亮點。
雖然河南現代農業產業化集群整體發展勢頭良好,成效顯著,但毋庸諱言,其存在的一些短板和軟肋依然顯見,主要體現在巨型龍頭企業不多、科技創新不理想、財政扶持欠得力、金融支持不暢通等問題。于企業而言,家族式管理、品牌意識不強、與農戶的利益聯結不夠緊密、主要產品仍停留在粗加工階段,已成為部分集群龍頭企業急需剔除的弊?。挥谡?,政府主動引導的乏力、相關優惠政策出臺的延后和資金扶持的不到位,以及作為集群經營主體中重要一環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其承接作用還未得到充分發揮等,已成為制約集群發展的“硬傷”。
龍頭興則集群興,龍頭阻則潛力失。河南省要培育壯大現代農業產業化集群,必須直面這些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消除上述“軟肋”,可以采取的針對性、可操作性較強的對策措施包括:
培育龍頭企業。通過資產重組、資源整合等措施使生產要素向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集中,發展規模大、實力強、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大力發展民營中小企業,促其在現代農業產業化集群內與龍頭企業形成密切配合、專業化分工與協作完善的網絡體系,共同追求產業集群效應。搞好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教育,提高現代農業產業化集群的標準化生產水平。
激勵科技創新。整合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技術、人才、實驗設備等資源以及科研開發推廣服務平臺,提升科技創新與推廣能力。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各類研發中心,提高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科研成果轉化能力及產品精深加工能力。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申請專利、新設立國家級研發中心及成功實施品牌發展戰略,給予財政補貼或獎勵。
優化財政扶持。明確各級財政重點培育現代農業產業化集群,不斷加大支持力度。省財政對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給予貼息支持或資金補貼;對與現代農業產業化集群相配套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給予資金補助;對考核合格的省級農業產業化集群,給予資金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