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風險管理體系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28 16:55:3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信用風險管理體系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信用風險管理體系

篇(1)

關鍵詞:

互聯網金融;信用風險;管理體系;構建

科學技術發展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中互聯網技術已經滲透至人們生活、工作當中,尤其是與金融領域的深度融合,形成了互聯網金融。作為傳統金融的延伸,互聯網金融能夠提供網絡支付、信息處理等服務,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等優勢。但事物兩面性決定了互聯網金融市場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更大的挑戰,由于開放程度高,使得金融業務隱藏著信用風險,在很大程度上威脅著相關主體的合法利益。因此積極構建信用風險管理體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我國互聯網金融市場中信用風險產生原因

(一)市場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國對金融市場制定的法律法規主要傾向于傳統金融市場,尚未出臺新的法律制度,與金融相關的法律法規,難以實現對金融市場的有效監督和控制。P2P、微信支付等金融業務處于無監管環境當中。在此過程中,如果出現糾紛,難以通過法律渠道得以解決。不僅如此,第三方支付、互聯網基金等處于分散狀態當中,沒有形成整合效應。如余額寶作為阿里巴巴與天弘基金合作產品,相比較傳統銀行,信用水平仍然處于較低的水平,即便我國存款保險制度逐步建立并完善,但我們依舊無法保證余額寶會出現信用違約的情況。

(二)應對預設不到位

互聯網金融一切交易都在網絡環境中開展,受到網絡自身開放性等特點的影響,極易受到黑客、病毒等方面的惡意攻擊。不僅如此,互聯網金融缺乏完善的身份驗證、識別等保障,隱藏著巨大的安全隱患。因此如果互聯網金融系統出現問題,市場中各種客戶信息都將遭到泄露。受到當前我國技術發展水平落后的影響,應用于互聯網金融市場中的所有軟件都是進口的,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保障,進一步增加了市場信用風險。

(三)缺少交易監督制度

信息不對稱是當前互聯網金融市場發展的主要問題。由于缺少對參與主體識別、信用記錄等評估,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主體參與風險。而缺少完善的交易監督制度,使得第三方支付、P2P網貸平臺等風險頻發。通常情況下,第三方支付平臺涉及到的資金具有復雜性,資金流向不夠清晰,風險已經出現,參與主體才能夠獲知。

二、我國互聯網金融市場信用風險管理體系的構建

(一)完善法律法規

要想從根本上避免市場信用風險,提升互聯網金融可信度,需要對參與主體進行嚴格的審核與約束。而制度作為一種高效的外部保障手段,積極完善相關制度非常必要。如風險準備金制度,嚴格設置好準入機制等。同時加強對交易全過程的監督,尤其是滯留資金的監控,及時遏制風險的產生。針對互聯網金融犯罪進行立法,嚴厲打擊互聯網詐騙等侵犯用戶合法權益的行為,形成和諧的金融市場秩序。目前,傳統金融向互聯網的延伸已經具備較為完善的監督體系,其風險更多的體現在金融業務方面。而互聯網企業將業務轉移到網絡當中,使得其風險更加集中在業務層面上。對此我們應進行分開監督,以此來強化監督針對性。

(二)構建預警方案

根據互聯網金融市場特點來看,構建高效、及時意外事件處理方案非常必要,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外部因素產生的消極影響。當出現問題時,預警體系能夠在短時間做出響應,以此來降低金融市場信用風險帶來的經濟損失。另外,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發展,還需要加大對數據加密技術的研究力度,為金融市場交易全過程保駕護航,以此來保證交易信息的安全、可靠性。網絡安全技術發展作為降低金融市場風險的關鍵,只有真正掌握自主知識產權,才能夠從根本上提升互聯網金融安全。

(三)創新風險管理方法

目前,互聯網金融市場還無法依靠“無形的手”進行自我調節,需要國家相關部門的引導和支持。因此相關部門要構建與之配套征信系統,廣泛收集平臺重要信息,并將信息傳輸到數據庫當中,進行統一管理。對于互聯網企業信息要做到定期更新,向社會公開企業的信用情況,形成內部與外部雙重監督格局。創建投訴平臺,接受客戶的投訴,實時掌握市場信用狀況。采取這種方式,能夠最大限度上消除信息不對稱性帶來的風險。另外,我們還可以利用云計算等先進技術,對互聯網金融信息進行甄選,整合數據庫信息,通過上述創新性管理方法,能夠做到防患于未然的同時,還能夠向參與主體普及信用風險防范的重要性,從思想與行動兩個層面完善。

三、結束語

根據上文所述,我國互聯網金融尚處于發展階段,缺少完善、且具體的法律法規給予相應的支持和幫助,隱藏著信用風險。一旦出現違約等問題,將會對消費者財產造成一定損失,不利于我國金融市場健康發展。因此我們應立足于當前市場現狀,堅持合理原則,加強對法律制度的完善,創新更多風險管理方法,提高金融企業信息透明度,拓展投訴渠道,減少信用風險的出現,從而促進我國互聯網金融市場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秀梅.論我國互聯網金融市場信用風險管理體系的構建[J].宏觀經濟研究,2014

篇(2)

科學技術發展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中互聯網技術已經滲透至人們生活、工作當中,尤其是與金融領域的深度融合,形成了互聯網金融。作為傳統金融的延伸,互聯網金融能夠提供網絡支付、信息處理等服務,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等優勢。但事物兩面性決定了互聯網金融市場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更大的挑戰,由于開放程度高,使得金融業務隱藏著信用風險,在很大程度上威脅著相關主體的合法利益。因此積極構建信用風險管理體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我國互聯網金融市場中信用風險產生原因

(一)市場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國對金融市場制定的法律法規主要傾向于傳統金融市場,尚未出臺新的法律制度,與金融相關的法律法規,難以實現對金融市場的有效監督和控制。P2P、微信支付等金融業務處于無監管環境當中。在此過程中,如果出現糾紛,難以通過法律渠道得以解決。不僅如此,第三方支付、互聯網基金等處于分散狀態當中,沒有形成整合效應。如余額寶作為阿里巴巴與天弘基金合作產品,相比較傳統銀行,信用水平仍然處于較低的水平,即便我國存款保險制度逐步建立并完善,但我們依舊無法保證余額寶會出現信用違約的情況。

(二)應對預設不到位

互聯網金融一切交易都在網絡環境中開展,受到網絡自身開放性等特點的影響,極易受到黑客、病毒等方面的惡意攻擊。不僅如此,互聯網金融缺乏完善的身份驗證、識別等保障,隱藏著巨大的安全隱患。因此如果互聯網金融系統出現問題,市場中各種客戶信息都將遭到泄露。受到當前我國技術發展水平落后的影響,應用于互聯網金融市場中的所有軟件都是進口的,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保障,進一步增加了市場信用風險。

(三)缺少交易監督制度

信息不對稱是當前互聯網金融市場發展的主要問題。由于缺少對參與主體識別、信用記錄等評估,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主體參與風險。而缺少完善的交易監督制度,使得第三方支付、P2P網貸平臺等風險頻發。通常情況下,第三方支付平臺涉及到的資金具有復雜性,資金流向不夠清晰,風險已經出現,參與主體才能夠獲知。

二、我國互聯網金融市場信用風險管理體系的構建

(一)完善法律法規

要想從根本上避免市場信用風險,提升互聯網金融可信度,需要對參與主體進行嚴格的審核與約束。而制度作為一種高效的外部保障手段,積極完善相關制度非常必要。如風險準備金制度,嚴格設置好準入機制等。同時加強對交易全過程的監督,尤其是滯留資金的監控,及時遏制風險的產生。針對互聯網金融犯罪進行立法,嚴厲打擊互聯網詐騙等侵犯用戶合法權益的行為,形成和諧的金融市場秩序。目前,傳統金融向互聯網的延伸已經具備較為完善的監督體系,其風險更多的體現在金融業務方面。而互聯網企業將業務轉移到網絡當中,使得其風險更加集中在業務層面上。對此我們應進行分開監督,以此來強化監督針對性。

(二)構建預警方案

根據互聯網金融市場特點來看,構建高效、及時意外事件處理方案非常必要,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外部因素產生的消極影響。當出現問題時,預警體系能夠在短時間做出響應,以此來降低金融市場信用風險帶來的經濟損失。另外,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發展,還需要加大對數據加密技術的研究力度,為金融市場交易全過程保駕護航,以此來保證交易信息的安全、可靠性。網絡安全技術發展作為降低金融市場風險的關鍵,只有真正掌握自主知識產權,才能夠從根本上提升互聯網金融安全。

(三)創新風險管理方法

目前,互聯網金融市場還無法依靠“無形的手”進行自我調節,需要國家相關部門的引導和支持。因此相關部門要構建與之配套征信系統,廣泛收集平臺重要信息,并將信息傳輸到數據庫當中,進行統一管理。對于互聯網企業信息要做到定期更新,向社會公開企業的信用情況,形成內部與外部雙重監督格局。創建投訴平臺,接受客戶的投訴,實時掌握市場信用狀況。采取這種方式,能夠最大限度上消除信息不對稱性帶來的風險。另外,我們還可以利用云計算等先進技術,對互聯網金融信息進行甄選,整合數據庫信息,通過上述創新性管理方法,能夠做到防患于未然的同時,還能夠向參與主體普及信用風險防范的重要性,從思想與行動兩個層面完善。

三、結束語

根據上文所述,我國互聯網金融尚處于發展階段,缺少完善、且具體的法律法規給予相應的支持和幫助,隱藏著信用風險。一旦出現違約等問題,將會對消費者財產造成一定損失,不利于我國金融市場健康發展。因此我們應立足于當前市場現狀,堅持合理原則,加強對法律制度的完善,創新更多風險管理方法,提高金融企業信息透明度,拓展投訴渠道,減少信用風險的出現,從而促進我國互聯網金融市場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篇(3)

針對互聯網金融平臺自身的性質而言,其具有高度的開放性、自由性和關聯性,在這種極為自由的互聯網平臺中,金融體系會受到不同類型信用問題的干擾和波及,所以對互聯網金融市場存在的信用風險進行大力整頓和管理,以此來降低信用風險的出現幾率,減少心信用缺失事件的發生率,從而為互聯網金融市場的發展和經營創造一個更為合理和科學的金融信用環境。基于此,下面本文圍繞我國互聯網金融市場存在的信用風險以及構建信用風險管理體系的具體策略進行分析和探討。 

一、我國互聯網金融市場信用風險產生的原因 

在當今互聯網金融模式逐漸普及的背景下,關于互聯網金融平臺中的信用風險也逐漸顯露出來。在作為新興金融方式的互聯網金融平臺中,其作為區別于傳統金融市場的一種新興模式,伴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擴張和成熟,在互聯網金融體系中的參與主體數量和種類也在不斷增加和擴展,表現出強勁的競爭力和生命力。那么在這樣繽紛復雜的互聯網金融世界里,各個主體之間存在著信用等級方面的差異,伴隨交易業務數量的提升,衍生的信用事件也在隨之增加,這就會大大增加互聯網金融平臺內部的信用風險,甚至會演變成金融信用危機[1]。 

(一)互聯網金融企業經營的信貸行為不存在實物抵押和擔保 

由于建立在互聯網平臺上的金融交易方式為虛擬貨幣交易形式,在抵押物方面來說不具備以實物進行抵押的條件和平臺,因此會在金融業務的交易后期出現擔保物價值不足以達到貸款標準,從而為互聯網金融企業帶來很大的違約風險。 

(二)互聯網金融企業的征信體系不完善 

針對征信體系來說,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的信貸業務主要是面對個人小額貸款客戶,由于信貸對象數量多且繁雜,會造成對貸款對象的信用評估工作冗長且效率低下,同時科學性也有待提升。那么這種不規范的征信體系會使得互聯網金融企業難以準確評價信貸客戶的具體信用指標,容易發生互聯網金融企業虧損、貸款中斷且流失的現象。 

(三)信貸信息不對稱導致的“信用道德感”缺失 

在互聯網平臺中,由于個人信用貸款的需求更為強烈,客戶類型繁多,因此面對借款人的具體信息方面,互聯網金融企業難免會發生客戶信貸業務信息不對稱的行為,這便大大提升了互聯網金融市場整體的信用風險系數,不利于更加完善和全面的掌握信貸信息[2]。 

二、當前互聯網金融市場信用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互聯網金融市場信用管理制度的缺失 

1.目前我國未出臺關于互聯網金融行業的適用法律 

在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全新的金融行業金融交易方式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之中,盡管得到了越來越多人們的應用,但是從法律角度來說,我國并沒有專門出臺關于互聯網金融市場適用的相關法律法規。因此這種法律制度的缺失會造成互聯網金融市場的規范性較低,同時也使得互聯網金融手段比如P2P貸款、眾籌等金融業務自身的法律遵循程度也較低,沒有真正的生存于法律接受、容納和法律允許的范疇之內,從而存在很大的信用風險,也非常不利于對互聯網金融市場進行系統化的信用風險管理[3]。 

2.互聯網金融市場的監督主體處于“真空”狀態 

在大量互聯網金融企業誕生的背景下,各個企業存在于互聯網平臺中,在實際生活中并未在工商部門進行實際的注冊和認定,那么對不同互聯網金融企業的信用管理工作上來說,便無法具體的制定相關的信用管理制度。并且很多互聯網金融企業也并未給自己構建較為完善和適用的信用風險管理制度和相關機制,造成企業內部對信用風險管理工作并不重視,管理制度和體系較為缺失。 

(二)互聯網金融市場交易過程監控力度薄弱 

1.對參與主體沒有制定合規的有效審查和驗證 

在廣為復雜和開放的互聯網金融體系中,面對不同起點和規模的互聯網金融企業而言是具備高度容納性的,但也正是由于這種高度容納性造成了互聯網金融市場并未對各個互聯網金融企業制定較為合理和完善的審查機制和有效驗證機制。由于缺少更為適用的參與主體驗證體系和審核體系,會造成金融業務交易的過程中,出現參與主體的故意損害行為,比如通過銷毀當前的網絡鏈接和IP地址,讓其他參與主體遭受到財務和信用雙重方面的損失。這種行為和現象的出現,大大挑戰了互聯網金融市場的信用管理工作,為信用管理工作帶來了系數較高的難題。 

2.缺少對互聯網金融市場流通的金融資金的有效跟蹤 

在當前的互聯網金融市場中,針對金融交易發生過程的相關跟蹤機制并未徹底的落實下去,那么這種對金融資金的跟蹤工作無法開展會造成貸款款項的缺失和多次流轉,從而造成金融流程的隱蔽性過強,容易發生信貸業務的舞弊事件,從而造成信用危機。 

(三)缺乏科學合理的信用風險控制手段 

1.未與我國中央金融征信系統相連接 

在當前的互聯網金融平臺中,適用的征信機制過于單一,并且構建的征信系統也并未與國家中央金融征信系統相連接,表現出很大程度的單薄性特點。這種過于單薄和獨立的征信機制,會使得互聯網金融市場缺乏固定和流通的征信標準,不利于各個金融業務的統一開展。同時對各項客戶的信用評級標準不一,沒有一個更具威嚴性和科學性的衡量標準,從而造成了互聯網金融市場的信用風險問題[4]。 2.面對互聯網平臺的海量信息,信用風險控制手段應接不暇 

在當前互聯網金融市場上的信用風險管理手段中,主要應用的便是宏觀調控和微觀調整方式,利用事中管理的形式進行風險管理。但是伴隨互聯網平臺的逐漸成熟和完善,互聯網金融平臺上包含的各項信息越來越多,相關金融業務也越來越復雜。所以面對互聯網金融市場上海量的金融信息,在傳統事中風險管理的手段上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化金融業務的發展需要。當前這種過于單一和單向的風險控制手段難免會造成信息過剩,收到的干擾也越來越多,大大降低了互聯網金融市場信用風險管理效率。 

三、構建我國互聯網金融市場信用風險管理體系的策略 

(一)完善現有互聯網金融市場信用風險管理制度 

1.加快健全相關法律進程,逐步完善互聯網金融市場適用法律體系 

為了構建更為規范和健全的互聯網金融市場和金融體系,需要利用更為全面的法律法規作為支撐,來有效引導互聯網金融業務的開展和進行。基于此,我國相關法律部門要切實針對當前互聯網金融市場的實際發展狀況,把握市場的發展規律,構建更符合互聯網金融市場發展腳步的相關法律體系和法律程序,提升互聯網平臺電子貨幣交易的安全性和合法性,構建金融業務往來的法律標準,從而降低互聯網金融市場中金融犯罪的幾率。 

2.針對參與主體個性特征,構建明確分工的監管框架 

為了在整體方向上有效引導互聯網金融市場的良好發展,針對互聯網金融主體來說,需要進一步明確金融市場上的參與主體角色,將各個參與主體的責任和職能明確區分開來,才能有效引導互聯網金融市場監管體系的形成,從而構建更為合理的監管框架[5]。 

(二)提升對互聯網金融市場信用風險管理力度 

面對不斷擴張的互聯網金融市場信用風險,要想改善風險四伏的現狀,需要構建更為完善和全面的信用風險管理機制,加大對信用風險管理的力度。首先要形成職能性更強、監管性更深入的監督部門,落實監督者的角色,對互聯網金融市場的相關業務進行實時性的監督和把控;其次要發揮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的管控功能,有效制定行業發展標準,規范相關金融業務的開展,促進互聯網金融新產品更加適用市場的發展,同時也達到科學規避信用風險和緩沖風險的效果。 

綜上所述,針對互聯網金融平臺自身的性質而言,其具有高度的開放性、自由性和關聯性,在這種極為自由的互聯網平臺中,金融體系會受到不同類型信用問題的干擾和波及。因此本文以上通過進一步提出有效解決和防范我國互聯網金融市場存在的信用風險,目的是促進我國互聯網金融市場實現良好發展,提升互聯網金融平臺信息的嚴密性,促進我國互聯網金融市場現有的信用風險水平降低到最低水平。通過對互聯網金融市場存在的信用風險進行大力整頓和管理,以此來降低信用風險的出現幾率,減少心信用缺失事件的發生率,從而為互聯網金融市場的發展和經營創造一個更為合理和科學的金融信用環境。 

參考文獻: 

篇(4)

信用風險又稱信譽風險或保證風險,是商業銀行所面臨的最重要 的風險,指借款人 、債券發行人或金融交易一方由于各種 原因不能履約致使金融機構、投資人或交易對方遭受損失的可能性 。從狹義上講,指借款人到期不能或不愿履行還本付息協議,致使銀行遭受損失的可能性 ,它實際上是一種違約風險 。從廣義上講 ,信用風險是由于各種不確定性因素對銀行信用的影響,使銀行等金融機構經營的實 際收益結果與預期目標發生背離 ,從而導致金融機構在經營活動 中遭受損失或獲取額外收益的可能程度。

信用風險管理的理念在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取得了一定的進步, 但信用風險管理依然存在很多問題。

一、 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現狀

( 一) 風險管理文化落后,信用風險意識不強。

當前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主流模式是按照風險類別由銀行內部不同的部門進行管理,因而存在無法集中有效地管理風險, 準確地反映風險、及時地應對風險的缺點,且風險管理文化建設尚未融入企業文化建設全過程。

( 二) 信用風險組織管理體系不完善。

我國商業銀行部門之間、崗位之間界限不清、職責不明的現象普遍存在。風險管理部門獨立性原則在工作中體現不夠 , 易受外界干擾從而難以保證貸款審查和審批的客觀公正。另一方面,商業銀行的績效考核體系不科學。收益與風險不掛鉤,導致出現忽視信貸風險、片面追求高效益的短期行為。

( 三) 信用風險管理方法落后 , 銀行信用風險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存在問題 我國商業銀行在進行信用風險管理時過分依賴定性分析和管理者主觀經驗判斷。這些傳統的信用風險管理方法存在著固有的局限性,已不適應當前風險管理發展的需要。其次, 風險計量所需的數據不充分、不完整, 從而無法建立先進的信用風險管理模型,無法把先進信用風險管理技術運用到銀行實際的信用風險管理當中去。

( 四) 社會信用體制不健全,企業評級情況難以真實反映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良好的社會信用是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前提。我國目前缺乏一個良好的信用環境, 社會上普遍缺乏信用意識及信用道德規范。在這種環境下, 企業風險就得不到真實反映以致于信用評級的結果與企業的實際風險等級并不匹配, 不能真正反映企業目前的真實經營狀況。

( 五) 外部監管體制不完善, 外部監督乏力。

當前我國商業銀行最重要的監管機構為銀監局, 但其監管職責的發揮還有待提高, 主要表現為監管體系缺乏系統性、連續性,無法對銀行形成持久的監督。具體而言我國銀監局主要注重事后監管而不注意日常經營活動監管,其更注重合規性而缺乏監管的主動性, 缺少有效的創新機制。再者, 其對金融衍生品等金融創新的監管力度不夠, 無法準確判斷出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 也無法采取有效的預警措施。

二、改進商業銀行貸款信用風險管理途徑

(一)培育健全的貸款信用風險理念。

讓各級信貸業務經營管理人員充分認識到信貸風險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貸款信用風險與個人利益的直接統一。 同時,我國應樹立先進的銀行風險管理觀念。一要適應商業銀行股權結構變化,逐步建立董事會管理下的風險管理組織架構。 二要在風險管理的執行層面, 要改變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實現風險管理橫向延伸、縱向管理,在矩陣式管理的基礎上實現管理過程的扁平化。三要改變以往商業銀行內部條條框框的管理模式,實現以業務流程為中心的管理體制,并不斷摸索以戰略業務體為中心的風險管理體制。此外,商業銀行還應逐步實現在業務部門設立單獨的風險管理部門 ,通過它在各部門之間傳遞和執行風險管理政策,從業務風險產生的源頭進行有效控制。

(二)優化貸款信用風險管理水平,強化風險揭示。

在采用信用評分方法等傳統模型計量信用風險、強化貸款分類管理的同時 ,我國商業銀行應結合自身特點 ,積極創造條件,逐步運用現代信用風險管理方法來度量和監控信用風險,并對有關的現代信用風險管理模型進行結合自身實際的改進,或 “ 量體裁衣式”地開發新的信用風險度量模型,使我國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度量和控制工作適應金融業競爭日趨激烈的新形勢 。

(三)建立全面的貸款信用風險管理體系。

1、組建全面風險管理部門 ,健全貸款信用風險管理組織體制

2、健全貸款信用風險管理制約機制 ,提高風險化解效果一方面要強化貸款的審貸部門分離 ,實現橫向制約。另一方面通過完善信貸授權和轉授權制度、強化非同一經營層次運作系統之間的制約關系,構成縱橫交錯 、上下貫通 、多環節、 全方位 、立體式信貸制約網絡 。二是建立重大授信風險聯動處理機制。對于日常管理中發 現的重大授信風險,經營單位與總行管理部門實現上下聯動 , 強力化解風險 。三是建立全面的貸款信用風險監控管理制度。商業銀行應將現有信貸業務各環節管理辦法進行整合 ,上升到風險管理的層次 ,制定《信貸風險監控管理辦法》, 為保證全過程的信貸風險監控體系的有效構建 ,該辦法至少應包含以下方面 : 授信客戶準入的監控 ;貸后管理的交叉監控 ,區別對象 , 實施分類監控;建立動態的風險監控機制 ,盡快實施片區監控制度 ;加強現場監控的力度 ;繼續完善后評價監控制度;在監控中防范和化解授信風險 。四是設計與貸款信用風險管理工作相匹配的新的風險管理流程。信用風險管理不僅取決于商業銀行的內部評級體系建立 完善與否 ,而且還要求改革銀行的信貸風險管理流程和組織架構 ,否則信用風險管理方法就不會發揮應有的效果 。

(四)完善信貸風險分析系統和信貸質量評估體系,細化信貸資產分類管理隨著商業銀行機構的擴張 ,管理幅度的擴大 ,必然要求對貸款信用風險管理的檔案管理 、 數據分析提出更高的要求 。 商業銀行應通過專業機構提供支持 ,結合自身特點,不斷豐富和完善基礎數據庫 ,并在此基礎上開發新的檔案管理系統和新的貸款信用風險管理計量、分析、評估 、處置系統。存儲客戶基本信息、財務信息、經營管理信息、信譽記錄、賬戶交易記錄 、合同信息的客戶數據庫 ,存儲宏觀經濟 、產業經濟 、 金融市場等信息的環境信息數據庫 ,存儲自身資產品種 、數量 、 質量 、分布的數據庫 。同時 ,利用先進的OCR、識別術(即光學字符識別技術 ) ,從信貸檔案實物的影像輸入、影像前處理、 文 字特征抽取 、比對識別 、最后經人工校正到結果輸出,實現信貸檔案實物的電子化管理 。該系統可為后臺管理人員提供盡可能完整 、及時 、準確 、全面的信貸檔案資料 ,達到隨時遠程調閱檔案的目的 , 從而極大地節約了現場 檢查的人力 、 物力資源 , 提高工作效率 。

(五) 建立信貸風險信息和共享制度 ,規范信息溝通行為 商業銀行應制訂相應的《信貸風險信息管理規定》,該規定應至少包含以下方面:一是明確管理部門和各經營單 位的信息職責 ;二 是建立信貸風險監測中心 ,該中心主要負責宏觀經濟因素 、行業和區域等宏觀層面上的風險監測和預警工作 ,具體包括 :風險信息的收集和傳遞 、風險分析 、 風險處置以及后評價等 。該中心應定期 相關的風險預警報告 ,指導全行信貸工作的正確開展 ;三 是從經營單位到總行評審部門,到貸后管理部門,再到不良資產管理部門等均應加強交流溝通 ,以達到業務線條涉及的各個環節均能全面掌握客戶和授信風險狀況,各自根據需要確定風險管理重點;四是建立風險信息庫或風險案例庫 ,為各級人員提供參考 ,或從中總結經驗 、吸取教訓 ;五是明確在信息過程中不作為或無效作為的懲罰措施 ,以強化各主體的主動意識 。

(六)完善貸款信用風險管理考核制度 ,加大考核力度。

樹立以人為本、激勵與約束并重的信貸經營管理思想,信貸管理的核心是對人的激勵和控制。首先 ,應制定全過程的 信貸風險管理考核制度 ,或盡快出臺授信風險問責制度,實行授信業務終身責任制 ,對授信業務發生到結束的各個環節的風險管理質量進行考核 。 其次 ,在以責任制來制約信貸管理人員的同時 ,應強化激勵機制,以充分發揮信貸管理人員的主觀能動性。

參考文獻 :

篇(5)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04-0139-02

商業銀行作為金融中心,其興盛衰敗可以影響社會的方方面面。商業銀行對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的責任特別重大,其經營好壞對整個經濟有著最為直接的影響,一旦倒閉,不僅自身是直接受害者,而且社會公眾將喪失存款、喪失信心,企業營運資金鏈斷裂,經濟發展受到嚴重破壞。因此,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顯得尤為重要。

1 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

長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在發展戰略的取向上走的是一條片面追求速度和規模、忽視質量和效益的粗放式經營道路。風險意識淡薄、內控機制不力,在資產規模不斷擴大、業務品種不斷增多的同時,不良資產數量也在日益增多,信用風險迅速膨脹、嚴重影響了我國商業銀行的競爭和生存能力。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已逐步建立起信用風險管理體系,但是與國際性銀行相比,在數據的采集、加工、度量方法的運用上都存在著相當的差距,尤其是風險的定量管理還很落后。與擁有成熟金融體系國家的商業銀行相比較,我國商業銀行在信用風險管理的理念、技術、體制等方面都存在著不足之處,具體如下。

1.1 尚未形成正確的信用風險管理文化

由于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漠視風險的思維定式以及行為慣性的影響,目前我國商業銀行依法經營意識比較薄弱,多數工作人員對信用風險管理的認識不夠充分,信用風險管理理念陳舊,已不能適應新時期業務的高速發展及風險環境復雜的需要。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文化的缺失最突出的表現為:對銀行業發展與信用風險管理的關系認識不夠充分和對銀行發展的眼前利益與長遠目標的協調認識不夠充分。

1.2 風險管理技術落后

長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尚未建立起有關信用資產的歷史數據庫,存在數據瓶頸制約,且缺乏對信用風險進行量化的分析能力,在短期內還無法建構出科學的風險評估系統;在信用風險管理方面表現出傳統的風險管理模式的特征,即重視信貸質量的定性分析,主觀性較強,重視貸款去向的合理性、貸款運行的安全性等方面的分析,但在量化分析方面的手段欠缺,在信用風險識別、與監測等方面的客觀性、科學性不夠突出。與國際上先進銀行相比,在大量運用數理統計模型、金融工程等先進方法方面,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方法顯得相當落后。

1.3 信息不完全和不對稱

信息不完全不僅是指人們由于認識能力 的限制,不可能知道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發生任何情況,而且是指市場經濟本身不能夠生產出足夠的信息并有效地配置它們。信息不對稱是指行為人之間的這種信息占有的不同,其具體表現為“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盡管這兩種情況都是商業銀行不愿看到的,但都會顯著地降低我國商業銀行的運作效率,對其造成一系列的不利影響,并可能導致金融風險。

1.4 內部評級不完善,風險揭示不充分

內部評級法對風險的敏感度較高,有效地降低資本要求,提高銀行的競爭力。選擇內部評級法成為我國商業銀行加強信用風險管理,以進行國際競爭的必然選擇。然而我國各商業銀行的內部評級存在著不少問題。一是我國商業銀行開展客戶評級的時間較短,采用的是簡單的打分法,數據資料的缺乏使得評級具有很大的主觀性;在評級過程中,商業銀行只對客戶進行信用評級,未對貸款進行評級,且其評級結果僅用于銀行內部授信額度的確定,并未對外公開,這就使得評級結果的準確性難以判斷。二是與先進的國際銀行相比,我國大多數商業銀行的內部評級不論是在評級方法、評級結果的檢驗,還是在評級組織結構、基礎數據庫等方面都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從而極大地限制了內部評級在揭示和控制風險方面的作用。

1.5 政府監管力度仍有待加強

當前,我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銀監會)在對商業銀行的監管方式上正在由以合規性監管為主轉向以風險性監管為主的方式,在商業銀行經營風險的防范和化解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國開展這項工作的時間較短,經驗也不足,目前銀監會對商業銀行的監管工作仍然停留在表層階段;我國的宏觀經濟制度的不完善,使得金融、投資、財政和社會保障制度存在較多不合理的地方,從而加大了信貸風險產生的可能性;我國現階段缺乏關于社會信用方面的立法規范,使各經濟行為主體在社會信用方面缺乏必要的法律約束,導致他們的信用觀念淡薄,助長了道德風險的擴散,由此加大了我國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

2 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應采取的對策

2.1 健全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體系,提高風險管理水平

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組織架構,目前還沿用原有計劃經濟體制模式下的總分行制,按行政區設立分支機構,機構下設立風險管理部門,造成了管理層次多、對市場信號反應慢、風險管理的獨立性差的局面。對此,應調整銀行風險管理的組織體系,適應商業銀行股權結構變化,逐步建立起董事會管理下的風險管理組織架構,改變行政管理模式,實現風險管理橫向延伸縱向管理。

2.2 建立內部評級機制,規避客戶信貸違約風險

首先,學習借鑒IRB法,逐步向實施新資本協議和內部評級法邁進。從發展角度看,實施新資本協議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政府應鼓勵國內商業銀行提前做好準備。盡管IRB法只是新資本協議提出的一種資本監管方式,但它源于西方銀行長期發展的經驗總結,凝聚了大量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技術。我國商業銀行應持續跟蹤、學習和借鑒IRB法的實質內容,以此充實管理手段,增強風險內控能力,并應盡早建立能夠應用于實際管理的內部評級體系,在實踐中不斷修正和完善。

其次,聯合各方力量,不斷健全完善銀行內部評級機制。由于評級系統建設需要較大的人力物力投入和數據支持,可以由中央銀行或銀監會牽頭,以國內中型商業銀行為主體,專門負責聯合開發內部評級系統。在將各銀行業務數據進行集中整合后,運用統一的方法論和分析標準,建立內部評級模型。歐洲銀行的經驗證明,這種方法可以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大幅度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縮短開發周期,非常適合于中小銀行實施內部評級法或建立符合監管規定的計量分析系統。

2.3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構建信用風險測量模型

首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風險管理信息系統。銀行要加大信息收集的人力、物力,配備專門的力量進行信息的收集、加工和管理工作,并加強信息管理系統的信息交換,確保信息內容的全面性。同時,要建立可靠的貸款風險信息系統,由環境監測信息系統、客戶信息系統和信貸風險監控信息系統等部分組成。其中環境監測信息系統包括宏觀經濟環境信息、區域經濟和產業結構信息、同業競爭市場信息;客戶信息系統包括客戶財務信息、賬戶信息、與客戶相關的其他信息;信貸風險監控信息系統包括信貸違規性信息、財務指標異常變化信息、不良貸款信息、客戶監管信息。

其次,構建信用風險測量模型,建立全面風險管理預警系統。銀行要在確定企業承貸能力分析指標、企業現金流量指標、企業盈利能力分析、貸款客戶綜合貢獻度測評分析等指標的基礎上,構建信用風險測量模型,對貸款客戶評定授信等級,并據以進行貸款投放和管理決策。同時,按照新資本協議有關PD和LGD的要求,銀行必須要建立全面風險管理預警系統,只有在認真分析研究各種風險信息數據的基礎上,才能正確地判斷風險大小、正確發出預警信息并及時地采取對應措施,有效地防范風險。

2.4 加強對操作風險的識別和評估

目前我國銀行業難以按照新資本協議的要求對業務類型進行細分,只能采用最簡單的基本指標法計算操作風險的資本要求,這既不符合新協議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系統的規范與復雜程度應該與其風險狀況相稱”的原則,也不利于銀行資本充足率的提高。因此,我國商業銀行應加強對高級計量法的研究,爭取盡快達到符合標準法的要求,努力提高操作風險計量能力,以加快全面風險管理預警系統的建設進程。

2.5 合理進行金融創新

為推動商業銀行的戰略轉型,改變以傳統利差為主的盈利模式,銀監會曾要求大中型銀行力爭通過5-10年的努力,中間業務收入占比由現在的17%達到40%~50%。對此,商業銀行正在積極進行多方金融創新,表外業務收入不斷增長,取代傳統的存貸利差成為拉動商業銀行業績的主要因素,但不能忽略其相對于傳統貸款具有更大的風險。在無法較為準確估測市場風險,或對市場風險不具備相應防范能力的時候,盲目草率的進行金融創新會將使商業銀行暴露于極大地風險之中。但這并不意味著由于市場存在風險,商業銀行就不能從事金融創新。雷曼兄弟破產為中國的銀行提了個醒,即要把握好創新和風險控制的平衡關系。一方面創新是推動金融業發展的動力之源,不能因噎廢食。另一方面一定要跟銀行本身的風險控制和防范能力想匹配。在控制和管理風險的同時實現盈利和發展。

2.6 加強金融監管

當前我國一些銀行正在由分業經營走向混業經營,美國的次貸危機警示中國銀行業在大力進行金融創新的同時必須加強金融監管。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交易平臺的擴展,金融交易不再僅限于某一國家或某一經濟體內,交易時間已由原有的場內固定時間拓展到全天候24小時交易模式,任何一國的金融市場出現異動都會對其他國家的金融市場甚至是實體經濟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而銀行機構作為一國金融體系的樞紐,是首當其沖的主要被影響對象。銀行機構應充分評估金融全球化影響的深度和聯動效應,對金融創新的應用和推廣做辯證分析。而對銀監會來講,則要更加穩妥的處理好監管與創新的關系,積極引導和扎實推進銀行業金融創新,同時注意防范創新風險,堅持風險可控、成本核算、信息充分披露的監管理念。

在混業經營條件下,國際金融市場的動蕩,再次將監管的全球性協調提到重要位置,應采取更積極措施,加強金融監管的全球協調。同時在當前金融分業監管體制下,國內幾大監管機構間應建立較好的協調機制。完善對有問題銀行的處置制度和程序,提高處置效率。銀行風險很容易蔓延,為高效解決有問題銀行的風險,監管機構應該擁有一套完備靈活的程序,有權利和能力迅速的處置有問題銀行,實現危機銀行低成本和高效率的市場重組和退出。

2.7 關注房地產信貸風險

從美國次貸危機來看,房價的快速上漲往往掩蓋大量的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當前我國部分房地產企業出現了銷售額負增長的情況,因而我國銀行面臨的房地產信貸風險也不容忽視。由于多數房地產企業的資金主要來源銀行貸款,一旦資金鏈斷裂,勢必會影響到貸款的歸還。此外,由于很多大中城市的房價出現下跌現象,很多住房貸款將面臨違約問題,預計將出現大量不良貸款和壞賬。因此,各商業銀行必須進一步關注我國房地產市場走勢,重新檢討現行的住房開發貸款和按揭貸款管理制度,最大限度的估計房地產泡沫破裂引發大規模不良貸款的可能性。

篇(6)

(一)社會信用意識未形成,信用需求不強烈

由于計劃經濟的慣性,使得人們普遍缺乏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信用意識和信用道德觀念,信用文化尚未形成,信用資產價值被低估,信用要素報酬未充分實現,導致對信用產品的需求減少。誠信的普遍缺失,一是因為誠信的成本過低和利潤過低,誠信的低成本使他們不關心誠信,誠信的低利潤使他們不屑于誠信,由此不難理解企業對“誠信”二字的態度;二是部分經營者法律意識差,知假買假、知假進假,給制售假冒偽劣商品行為提供了生存的環境

(二)缺乏有效的法律、制度的保護與制約

社會信用管理服務要求數據公開化、透明化,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消費者個人的隱私權和企業商業機密,都要通過法律或法規的形式對此做出明確規定。如從事制售假冒偽劣商品行為成本低、見效快、利潤大、風險小,執法部門對此類問題無法根治的主要原因是,部分法規不健全,缺乏一致性或相互街接不夠,造成執法不到位和處理差異太大。一般的假冒案件達不到刑事追究的立案標準,無法嚴厲打擊非法行為。另外,由于失信的懲罰機制不健全,造成行政執法力度不夠,嚴重影響了執法職能的有效發揮。從已公布的許多案件的處理結果來看,對責任機構和責任人員明顯處罰不力,其結果是處罰根本起不到應有的警示作用。

(三)企業的信用支撐體系發育不到位,缺乏誠信操作的平臺

缺乏誠信操作的平臺,它的蒼白無力也就在所難免。資信調查體系發育程度低和企業信用評估體系發育不健全造成信用中介服務的市場化程度很低。雖然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已經起步,如國家建立了中國市場信用網,在全國多座城市建立了企業的信用檔案數據庫,中國人民銀行建立了數據中心,開通了銀行信貸咨詢管理系統,但這些工作還遠遠不夠,特別是對中小企業的征信工作還沒有完全開展。商業化企業征信體系的發育程度還相當低,權威性的信用評級機構缺乏且征信數據的市場價格偏高,再加上政府主管部門對其剛性約束的手段不多、收集和協調征信數據的技術手段落后等現實情況,信用數據封鎖情況突出,使企業的資信調查具有較大主觀性和片面性,這些都壓抑了對信用信息數據產品的需求。

(四)企業內部普遍缺乏基本的信用管理制度

通過分析可以看到,造成我國企業信用危機的原因包括企業外部環境和企業內部管理兩方面。其中,企業內部管理方面為主要因素。客戶的信用風險是客戶不良的信用對應收賬款產生的風險。目前企業授予客戶的信用是在主觀決策控制下運作的,缺乏有效的信用決策系統;企業沒有統一的客戶資信管理制度和客戶授信制度,企業對客戶的信用檔案不完整,信用決策和信用控制缺乏有效的信息支持。由于企業盲目地提供信用政策,從而導致應收賬款風險的產生。目前,很多企業的主管對信用管理工作有片面理解,認為信用管理工作只是收收賬,無需更多的專業知識。因此,大部分企業內部沒有設立信用管理的機構,沒有建立完整的信用管理制度和業務流程,不重視先進信用風險防范技術的應用。大部分企業沒有配備專職的信用管理人員,即使是配備了從事信用管理的人員,也因缺乏專門的信用管理訓練和職業素質培訓,無法就信用管理所需資源向企業的主管做出規劃并進行說明。從而造成因授信不當導致合約不能履行以及違約現象頻繁發生。同時,由于信用數據的市場開放度低,缺乏目標企業的正常獲取和檢索途徑,造成企業對合作客戶的信用狀況缺乏了解,使許多企業受騙上當,導致經濟糾紛大量出現。

二、企業信用管理體系建設途徑探討

(一)明確政府在信用體系建設中的職能

信用惡化和政府行為有密切聯系,因而治理的基本原則應是政府以外在制度的建設促進內在制度的演化,利用其超經濟的強制力量來主持、操作市場秩序的建立、健全和維護。基于我國體制轉換和經濟發展水平,政府應按照“制定政策、創造環境、加強監管、提高信用”的原則健全法律和道德的約束機制,進一步完善《公司法》、《破產法》、《合同法》、《擔保法》等企業信用相關法律的有關條款,并以此為基礎,制定出企業信用管理方面的具體的條例和實施細則,推進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同時,政府要規范中介機構的行為,加大對商業性信用評級機構和信用擔保機構的扶持和監管,做到市場、監督部門信用資源的共享。還必須適當引入處罰時效機制并監管到位,嚴格執法,對不守誠信而造成嚴重后果者,不僅要在經濟上追究其責任,還要追究其法律責任,及時消除那些“害群之馬”,使講誠信的單位和個人得到社會的贊賞并獲得回報,以利于營造懲惡揚善的社會氛圍。

(二)依靠現代企業制度,完善企業自身信用管理機制

企業信用體系最大的受益者應該說是企業本身,它為企業各種經濟活動的正常進行提供有效的制度安排。企業信用管理是一項專業性、技術性和綜合性較強的工作,須由特定的部門或組織來完成,而以往由財務部門擔當信用管理的主要角色已不能適應完善企業信用管理的需要,因此企業應設置獨立的信用管理部門,同時建立健全各項信用管理制度、配備專業的信用管理人員,確保信用管理職能的實現。

(三)把信用管理體系建設同具體管理工作結合起來

從信息經濟學的角度看,信用的本質是一個信息傳遞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建立有效的企業信用信息傳輸系統及其商業合作伙伴的信用考評系統是企業在事前、事中、事后三個階段建立全程的信用管理制度的必要條件。根據企業和不同客戶的具體情況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確定適宜的授信額度和授信期限,將信用管理的重點轉向事前和事中階段,強化各環節信用風險管理。

篇(7)

20世紀80年代初受世界性金融債務危機的影響,國際商業銀行更加重視信用風險的管理,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的量化工作開始受到重視。20世紀80年代末起,我國也逐漸引入信用風險量化模型,以期為我國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管理提供服務,然而時至今日,我國的大多數商業銀行采用的仍然是傳統的定性風險評估辦法如五級分類法、專家判斷法等,文章將結合現代風險量化的幾大模型探討我國商業銀行在風險量化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一、現代信用風險管理模型簡介

(一)KMV模型1993年,KMV公司開發并公布了KMV模型,該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將公司股權價值看做是買入一份標準歐式看漲期權。如果負債到期時公司資產市場價值高于其債務,公司償還債務,當公司資產市場價值小于其債務時公司就可能違約。在此模型中以違約距離表示公司資產市場價值期望值距離違約點的遠近,距離越大,公司發生違約的可能性越小,反之較大。這個模型實際上是從公司本身的角度代替債權者對公司的信用進行評價。KMV模型的優點在于:(1)KMV模型是以股票市場數據而不僅以會計數據為基礎,故具有動態及時性和前瞻性。(2)KMV模型不僅適用于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也可以參考上市公司進行計算。KMV模型的缺點在于:(1)該模型對資產收益服從正態分布和公司結構不變的假定以及利用期權定價方法求解公司資產價值和波動性,缺乏有效的方法檢驗其精確性;(2)KMV模型運用的一個重要前提是市場有效,股價波動能反映公司實際價值,因此這個模型能否適應于新興股票市場很值得探討。

(二)CreditMetrics模型該模型以信用評級的改變為基礎,其核心思想是組合價值的變化不僅受到資產違約的影響,而且還受到資產等級變化的影響CreditMetrics模型的優點在于,(1)模型清晰地表達了緊盯市場的思路,不僅表現在及時的關注多種信用等級狀態之間的遷移,還表現在不同信用等級采用不同信用利率。而模型的缺陷在于模型運用的一系列假設:(1)該模型假設等級遷移概率服從穩定的Markov過程,這與實際的歷史數據是不相符合的。(2)該模型假設同一信用評級內所有的債務人都有相同的評級轉移概率,而KMV的研究認為,這個假設并不成立。(3)該模型用股票相關性來代替資產相關性。這些假設使模型在具體運用的過程中受到制約。

(三)CreditRisk+模型該模型(Credit Risk Plus)是由CS2FP公司在1997年提出的―種違約模型,其只考慮債務人對債券或貸款是否違約,而不考慮評級下調風險,并假定這種違約服從泊松分布,與公司的資本結構無關。模型的優點在于數據要求比較簡單,運用泊松分布使的計算很有效。模型的缺陷在于:(1)是債務人沒有被賦予相應的信用等級,其違約概率不取決于其風險特征,并假定每筆貸款的信用風險暴露在計算期間內固定不變,而這與實際不符;(2)模型沒有考慮市場風險,而在實際的操作中,市場風險是不容忽視的。

(四)CreditPorffolioView模型該模型(CPV模型)是麥肯錫咨詢公司于1997年開發的。該模型實質上是通過對宏觀經濟周期波動的態勢分析和信用周期的評價來評價信用風險。模型的優點是(1)將宏觀因素納入模型中,修正信用度量技術的偏差(2)對風險暴露采用盯市法,適用于不用國家及行業。其缺點在于:(1)模型的應用需要國家和行業大量的長期數據,而獲取數據比較困難,(2)該模型未考慮微觀經濟因素,特別是企業個體的特征。

二、現代信用風險模型在我國適用性分析

從以上的模型簡介可以看出,這些模型發揮作用須滿足一定的前提,而從我國目前金融市場的發展來看并不能完全滿足這些條件。

(一)我國信用評級市場的現狀難以滿足風險量化的需要

從模型的簡介可以看出CreditMetrics模型、CreditRisk+模型應用的一個基本前提是信用評級的存在,實行信用評級是風險量化管理的一個核心問題,沒有精確、權威的評級結果,這些模型的分析就失去了基礎。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商業銀行目前并沒有建立起關于信用分析的數據庫,外部也沒有權威的機構提供相應的評級結果。雖然我國目前信用評級市場有了初步發展,但由于處于初步發展階段,相關經驗缺乏,信用評級的結果權威性較低,國際認可度不高,在評級市場上,仍是穆迪、惠譽、標普占據主導地位。同時由于我國評級業處于起步階段,評級過程中存在著一些不規范的操作,評級的結果可能并不能真正的反映企業的風險水平,這些因素的存在都阻礙了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量化管理的發展。

(二)弱勢有效的股票市場難以為量化工作提供數據支撐

從KMV模型中我們可以看出,資產市場價值的計算需要股票市場的數據支持,但目前我國股票市場仍是一個“弱勢有效”的市場,股價并不能完全反映公司的經營能力以及未來的發展潛力。并且目前我國的股票市場仍然屬于“政策市”,股價的波動容易受國家政策的影響,不能真實的反映市場的供需狀況。這也決定了即使根據股票市場的數據利用量化模型進行風險分析,分析的結果不十分準確。

(三)對貸款質量的分類達不到量化管理的要求

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的大小除了與債務人的信用等級有關外,還與債項本身有著密切的關系,信用風險量化模型的應用除了對債務人的信用等級有需求,對債項也有著詳細的界定,而我國目前對債項質量的劃分僅有五級分別為正常、關注、次級、可疑、損失,而且各個級別之間并沒有量化的區分標準,過度依賴主觀判斷,貸款質量劃分準確與否取決于專家的數量和質量,而目前我國風險分類人員的素質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缺乏高素質的風險管理專家,難以保證分類的準確性,這種粗線條的劃分,難以精確的反映債務風險的大小,更難以滿足信用風險量化管理的需要。

(四)量化工作的成本過高

量化分析模型僅是用于測算信用風險大小的工具,具體的操作需要熟練掌握金融知識、具備風險管理經驗,又有深厚的計量經濟學功底并能熟練掌握系統工程學、物理學等自然科學研究方法的復合型人才,而我國目前這樣的人才匱乏,難以達到商業銀行開發信用風險度量模型并進行及時改進和維護的需要。并且我國商業銀行管理是垂直式的管理體系,基層機構的人員很難進行創新、創造活動,因此要想進行量化管理首先需要對相關的工作人員進行培訓必要時還需聘請國外的高素質人才,這些都加大了銀行的經營成本,在市場競爭日益 激烈的情況下,銀行為了維持一定的收益水平往往不愿承擔這樣的成本。其次,我國傳統的信用風險評估大多采用定性的方法,一直以來都沒有建立起采用量化分析所需的數據庫及相關的硬件設備,因此銀行要想采用量化的分析方法需要重新采集數據并建立相應的內部評級系統數據庫,而這往往需要大量的時間成本和資金成本,僅僅靠一家銀行的力量是難以做到的。

三、加快商業銀行信用風險量化管理的對策研究

(一)加快建立銀行的內部評級系統,建立起企業信用數據庫

內部評級法是新巴塞爾協議中鼓勵商業銀行采用的一種信用風險管理的方法,采用此方法可以使企業更加精確的評估信用風險,為此商業銀行應加快建立內部評級系統,建立起企業違約數據庫,但這是一項復雜、長期的工程,需要包括中央銀行在內的各家銀行的共同合作,需要國家政府給予一定的支持,同時需建立方參考新巴塞爾協議中的有關條款,借鑒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的經驗,結合中國的國情,建立起適用的數據庫。

(二)積極推動金融自由化改革

進行量化分析的一個基礎就是擁有可靠的數據來源,股權分置改革以后我國上市公司的股票已實現同股同權。新會汁制度施行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更加及時、準確、全面,但我國目前的股票市場仍屬于“政策市”,容易受國家政策的影響,股票的價格并不能完全的反映企業的市場價值的變動,價格信號容易發生扭曲,為此國家應加大金融自由化改革,提高信息市場的透明性和有效性,為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的量化管理創造良好的基礎條件。

(三)積極推動資信評級市場的發展

國家應積極鼓勵信用評級機構等中介服務機構的發展,建立起銀行信貸征信體系,具體包括:約束信用行為的法律體系,促進企業和個人履約的誠信體系,幫助債權人判別對方信用狀況和違約風險、降低交易成本的征信體系,建立起統一的共享的信息數據庫。規范信用評級的標準,制定嚴格的監管體制,促進資信評級市場的公開、透明,提高我國評級機構的國際認可度,從而為信用風險的量化工作提供良好的保障。

(四)努力營造信用文化氛圍

不論是信用風險的定性分析還是定量分析,最終的目的都是希望將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降到最低。而信用風險通常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債務人的還款能力另一個就是債務人的還款意愿,還款意愿是一個人的主觀意識,可以通過外界環境教育改變,因此加大對人們的信用意識教育,營造社會的信用文化氛圍,提高人們的信用意識,也是降低信用風險的有效方法,為此一方面商業銀行要會同有關方面,在全社會廣泛開展信用文化教育,向社會各階層普及金融法律知識,引導教育金融市場的參與者知法、守法,提高全民的信用意識,另一方面國家應加快全民信用體系的建設,完善個人征信系統,給予人們相應的制度約束。

(五)鼓勵人才創新,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量化模型

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量化管理工作推廣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多數的信用風險量化模型是從國外引進,而這些模型的使用需要滿足一定的基本條件,但這些條件在國內有的是很難滿足的,也就使得這些量化模型很難在國內發揮作用,因此商業銀行應該積極鼓勵從業人員創新,在借鑒國外經驗、考慮國內目前現狀的基礎上,研發出適合我國國情的模型,從而使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的量化工作得到實質的進展。

從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長遠角度來看,信用風險的量化管理是一個趨勢,但目前國內進行風險量化的條件仍不成熟,存在一些問題,因此需要政府、銀行共同努力,使商業銀行信用風險量化的工作逐步步入正軌。

[參考文獻]

[1]方金兵.張兵.劉榮茂.現代信用風險管理模型的比較分析[J].經濟師,2009.

篇(8)

中圖分類號:F8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3)04-0040-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4.08

壓力測試作為一種定量分析方法,是銀行發現并控制潛在風險的重要工具。根據關注范圍的不同,壓力測試可以劃分為兩大類[1]:一類是微觀壓力測試,估算“異常但合理”的沖擊所導致的單個機構資產組合價值變化,目的在于衡量沖擊對金融機構某項業務或者資產組合的潛在影響;另一類是宏觀壓力測試,估量“異常但合理”的宏觀經濟沖擊對金融體系的影響。由于單個金融機構的穩定并不等同于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因此,運用宏觀壓力測試方法對防范和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工作意義重大。本文運用宏觀壓力測試方法,分析了宏觀因素異常變化對銀行最為關注的風險——信用風險的沖擊,以此判斷銀行體系的穩健性。

篇(9)

中圖分類號:F83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10-0-01

合規風險是指因違反法律或監管要求而受到制裁的風險、遭受金融損失的風險以及因銀行未能遵守所有適用法律、法規、行為準則以及相關慣例標準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監管處罰、重大財務損失和聲譽損失等方面的風險。加強合規風險管理問題不僅是農村信用社內部的一項核心風險管理活動,而且是農村信用社實現穩健運行的內在要求。但是,當前我國農村信用社的合規風險管理工作仍相當薄弱,情形不容樂觀,一些違規問題屢禁不止,這對農村信用社的又好又快發展產生了及其不良的影響。因此,本文筆者將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就農村信用社合規風險管理問題及對策進行如下探討,以供商榷。

一、農村信用社合規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人員素質較低,合規風險管理意識淡薄

就當前我國農村信用社合規人員的整體素質來看,大多合規人員由于受傳統經營模式和管理理念的影響,合規風險管理的意識淡薄,業務素質參差不齊,專業性人才及其缺乏。據調查發現,當前我國農村信用社精通法律、信貸、風險管理、計算機、財務等業務的復合型的合規管理人才較少,這不僅導致在農村信用社合規風險管理過程中職責難以進行細化,而且也使一些先進的合規理念無法得到深入貫徹,使“重定性計量、輕定量監測”、“重事后管理、輕前瞻性分析”等一些不良現象仍廣泛存在。此外,一些合規人員的思想素質不高,業務技能不熟練,責任心不強,在工作實踐中容易受“以習慣代替制度、以情面代替紀律”等不良文化的影響,對合規風險的認知度較低,對合規風險管理的具體操作缺乏明確的認識,不能主動將合規風險作為重要的風險源去進行控制,工作積極性不高,甚至存在僥幸心理在合規經營和違規經營之間打“球”,致使被動合規的行為較多。

(二)職責劃分不明確,合規風險管理的有效性差

隨著農村信用社業務系統的升級,操作程序也隨之呈現出逐漸增多的局面,但是由于當前農村信用社的合規管理還不具備實質性的功能,致使合規控制多集中于事中,造成柜面業務繁忙,出現環節多、手續多、授權復核多等不良現象。其次,在業務的處理過程中往往會涉及到多方當事人,而當前合規風險管理部門尚未與審計稽核、風險管理和監察等部門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這就導致責任心缺失的合規人員,會因某些員工工作的調動等原因,對貸款的管理責任產生推諉,致使責任劃分不明晰,這不僅會縱容一些違規操作行為的發生,影響合規風險管理的有效性,而且也會使相關人員遭受牽連責任。

(三)管理方法不規范,合規風險管理的水平較低

當前農村信用社的風險管理方法不規范,管理技術水平較低的發展現狀,不僅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展對農村信用社的要求,而且也對農村信用社有效的進行風險識別、開拓新業務造成了極其不利的影響,成了制約農村信用社,其表現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首先,農村信用社的業務發展日益多樣化,這就要求農村信用社在進行合規風險管理時需要一定的技術做支撐,但是當前農村信用社并未建立合規風險監測模型,不能為新產品的開發和新業務的開展提供合規性的測試,使合規風險的衡量缺乏準確性。其次,在規章制度建設方面,沒有形成一定的考核體系,獎懲機制的不健全,不僅不利于合規工作人員工作積極性的提高,而且也導致一些合規人員為了完成業務指標,出現急功近利、違章操作現象。

二、解決農村信用社合規風險問題的對策

(一)提高人員素質,培育全員合規風險管理理念

農村信用社在其合規風險管理工作的過程中,應不斷提高用人標準,逐步提高合規人員的素質,加快合規風險管理隊伍的建設,將“合規人人有責”的理念貫徹到日常工作中去,保證做到全員參與、各負其責,時時刻刻學合規,事事處處講合規。這就要求農村信用社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能夠切實做好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首先,在選拔合規人員時,應注重人員的綜合素質,選拔一些既懂得金融、財務、會計、法律等方面知識的專業人才,又有一定資質、從業經驗的權威人士,從而在充實合規風險管理崗位的同時,也可以提高合規工作的權威性。其次,應當加強合規人員的學習意識,鼓勵現有的在崗人員能夠通過自學、培訓等各種途徑,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技能和綜合素養,從而為合規風險管理存儲后備力量,從組織上和智力上為農村信用社合規風險管理建設提供保障。最后,應當加強對合規人員的思想道德教育,強化合規人員的合規風險管理理念,從而促使他們能夠自覺將“誠信、正直、守法、合規”的理念貫穿于為客戶服務的全過程,并在工作實踐中豐富合規的文化內涵,真正做到變被動合規為主動合規。

(二)明確職責劃分,構建有效的合規風險管理體系

構建有效的合規風險管理體系作為農村信用社實現其戰略管理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明確各部門之間的職責劃分是關鍵的一步。通過職責的明確劃分,才能加大制度的執行力度,提高風險管理的有效性。這就要求農村信用社應根據實際工作的需要,逐級建設專業的風險管理部門,明確風險管理部門的責任定位、權限并保證其獨立性。其次,應建立相應的監督管理制度,加強合規部門與其他各部門之間的良性互動。這不僅有助于風險管理部門有效的開展風險監控和評估工作,而且也能使合規部門及時對風險信息進行分析評估并為各部門提供建設性意見,為管理好合規風險服務。

(三)加大技術創新,提升合規風險管理水平

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趨勢,農村信用社應當充分依靠科技的力量,在工作實踐中不斷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尋找合規風險監測、評估和測試的方法。比如:可以建立合規從業人員的信息數據庫、合規問題糾錯庫等合規風險監測模型和指標,對潛在合規問題的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對可能發生的合規風險問題進行防范。其次,應規范相應規章制度的建設,加強對合規工作人員的考核,做到獎懲分明。比如:對故意隱瞞違規問題而造成資金重大損失的個人,應當嚴格追求其責任,并加大處罰力度,以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而對于積極報告合規風險問題、自覺抵制違規操作的人員,應進行物質和精神等方面的獎勵,從而調動合規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三、結束語

農村信用社作為農村金融經濟的主力軍,不僅是農村資金融通的重要橋梁,而且也是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和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保障。因此,在農村信用社的深化改革過程中,加強對農村信用社合規風險管理問題的重視程度,并采取相應的對策及時解決農村信用社所面臨的合規風險問題,逐步提升農村信用社的風險識別、風險防范能力和經營管理水平,從而使農村信用社在不斷鞏固改革成果的同時,建立健全合規風險管理體制,實現自身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馬英杰,張翠玲.淺析中國農村信用社合規風險管理[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8(23):7-8.

篇(10)

一、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體系的概述

1.商業銀行信用風險。商業銀行信用風險一般定義為銀行的借款人或交易對象不能按事先達成的協議履行義務的潛在可能性。它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違約風險(default risk),指交易一方不愿或無力支付約定款項而致使交易另一方遭受損失的可能性;另一部分是信用價差風險(credit spread risk),指由于信用品質的變化引起信用價差的變化而導致的損失。以銀行實際的風險資本配置為參考,信用風險占銀行總體風險暴露的60%,而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則僅各占20%。狹義的信用風險通常指信貸風險。由于商業銀行本身以經營信用為基礎,作為經營貨幣的特殊企業,其信貸風險與生俱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商業銀行需要管理的風險也逐步增多,其信用風險依然是最大風險,以我國為例,據了解在剝離大量不良資產的前提下,2005年末,全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13133.6億元,不良貸款率為8.6l%,其中國有銀行不良貸款高達10274億元,不良貸款率高達10.49%。并且,在開放的市場中,新增的各種經營風險都將最終表現為信用風險。

2.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體系的產生與發展趨勢。

(1)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體系的產生。縱觀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發展,風險管理從產生到發展已經完成了從傳統風險管理至現代風險管理的重大轉折。傳統的風險管理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前期,主要經歷了負債管理、資產管理和資產負債的綜合管理三個階段。現代風險管理源于2O世紀80年代初期,國際上多家銀行受信用風險的影響而紛紛倒閉,商業銀行由此開始普遍重視對信用風險的防范和管理的研究,我國尤其在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更深刻意識到: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理念、體系已經到了必須重新研究的階段,于是商業銀行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建設在這樣的背景應運而生。

(2)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體系的發展趨勢。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體系在當前又有了新的發展趨勢,如管理理念由保守型向進取型轉變,由單純控制信用風險轉變為靈活運用信用風險。銀行業越來越傾向于積極地、富有進取地管理信用風險,以在可接受的信用風險暴露下,實現風險調整收益率最大化;管理方式由人工管理發展到運用計算機系統進行管理,而且信息透明度越來越高,銀行業可充分共享包括銀行在內的借貸信息和政府有關機構的公開記錄等;管理工具由內部控制工具發展到外部交易工具;管理手段由靜態向動態方向發展;管理內容由單一資產的信用風險管理向資產組合的信用風險管理發展,并更加注重全面風險管理。銀行更注重將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其他多種風險納入到統一的體系中,進行全面的風險管理;由各自為政向市場化、法制化方向發展;建立了完善的信用管理機構和有效的個人、企業信用評估體系。

3.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體系的影響因素。信用風險管理體系是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外部因素指由外界決定、商業銀行無法控制的因素,如國家經濟狀況改變、社會政治因素變動以及自然災害等不可抗拒因素。內部因素是指商業銀行對待信貸風險的態度,它直接決定了信貸資產質量高低和信貸風險大小,這種因素滲透到商業銀行的貸款政策、信用分析和貸款監督等信貸管理的各個方面。

4.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體系的內容。風險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滲透在所有業務中和銀行管理的所有層次。目前,國際活躍銀行普遍采用金字塔式的風險管理體系,如圖1:

該體系可以涵蓋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戰略風險、聲譽風險及業務風險等各種風險;此外,風險管理體系還引入了風險偏好、風險容忍度、風險對策、壓力測試、情景分析等概念和方法。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和中國加入WTO,外資金融機構開始進入國內,國外先進的風險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逐漸傳人我國,一些對銀行風險管理比較重視、觀念比較先進的國內銀行開始認識到對全行風險管理進行統籌規劃的重要性,開始慢慢嘗試建立自己的風險管理模式。例如,中國銀行率先在總行成立全球風險統一管理部,對中國銀行的全球業務進行統一的風險管理。

二、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信用風險的發生通常具有突發性、不可逆性和傳遞性特點,而銀行信用風險管理體系存在的較多問題,使信用風險的控制能力是有限的。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存在較大問題,主要還是由于銀行自身風險管理缺乏系統性和實效性所致。

1.運用現代風險度量模型計量信用風險時存在著主客觀因素的制約。主觀上。商業銀行信用風險度量的主觀評價色彩濃厚,長期以來采取的是由信貸主管人員在分析借款對象財務報表和近期往來結算記錄后進行信貸決策的主觀評價色彩濃厚的傳統方法,是靜態和被動的管理方式。客觀上。缺乏有效的征信渠道和信息披露制度。以我國商業銀行為例,目前我國大部分的征信公司經營規模小、收入低、效益差,業務開展上也不盡如人意:個人征信剛剛起步,征信的數據量很小,限制了其使用范圍;企業之間信息不互通,透明度差,很多企業的財務數據無從搜集,已公開的一些大企業的財務數據也存在著失真現象。

2.商業銀行信用風險評級體系尚不成熟。商業銀行缺乏一套完善的信用風險內部評估體系,尚未建立起有效的預警、監測、轉移和防范機制。商業銀行信用風險評估整體水平較低,缺乏對個體信用風險基本要素及其損失的度量問題的定量研究,先進的信用風險模型的使用幾乎沒有開展,難以準確地識別和度量經營風險。國際上比較活躍的定量技術方法是VAR度量,目前國內對VAR方法的使用還主要限于交易或部門層次,在銀行層次的運用還很少。商業銀行普遍沒有建立起以科學有效的信用風險識別、度量機制為基礎的事前風險控制機制——風險預警機制。由此導致了商業銀行的借款管理偏重于抵押貸款,而幾乎沒有建立具有高效的風險防范和轉移功能的衍生產品以及證券化技術轉移和分散管理機制。以中圈工商銀行信用風險管理體系為例,如表1。

表1中國工商銀行信用風險管理體系

3.商、世銀行未建立起有關信用資產的歷史數據庫。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科學在銀行業的應用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是由于商業銀行在信息系統開發上缺乏前瞻性和不連續性,造成信息之間冗余,數據之間的一致性較差。目前商業銀行已經或正在建立的信用管理信息系統主要是信息采集系統,以收集客戶信息,提供綜合查詢和統計報表等功能為主,大部分商業銀行缺少企業詳盡完整

的信息數據庫,缺乏模型分析,銀行無法迅速傳遞、反饋和分析信息,以便及時解決商業銀行經營中的風險隱患。

4.尚未形成正確的信用風險管理文化。由于長期受漠視風險的思維定式以及行為慣性的影響,目前商業銀行依法合規經營意識比較薄弱,多數工作人員對信用風險管坪的認識不夠充分,信用風險管理理念陳舊,已不能適應新時期業務的高速發展及風險環境復雜的需要。從我國商業銀行來看,信用風險管理文化的缺失最突出的表現為:對銀行業發展與信用風險管理的關系認識不夠充分和對銀行發展的眼前利益與長遠目標的協調認識不夠充分。

5.金融市場中介服務機構不健全,信用風險管理人才嚴重匱乏。現代信用風險管理是一門技術性非常強、非常復雜的新興的管理科學,要求銀行風險管理的人員必須具備很高的素質,經過嚴格的專業訓練,否則很難理解業務和產品的風險性質,更難以采取適當的風險防范措施。因此,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人才與風險管理現代化的要求相比顯得十分匱乏。商業銀行還缺乏一批復合型加專家型的金融風險管理人才和先進的信用風險管理技術人才。

三、進一步完善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體系建設

1.建立風險管理信息系統。要盡可能地提高信用風險管理水平,就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信用風險管理信息系統,并在日常業務運營中得到良好的執行。商業銀行應該把下一步信息化建設焦點放在信用風險管理之上。首先要加快風險管理的信息化建設。其次,在風險管理信息系統的基礎上,做好商業銀行的內部評級。商業銀行應以改造和完善資產評級制度,特別是改造和完善貸款風險分類制度為切人點,逐步建立起以市場為導向和客戶為中心的風險識別管理體系。最后,針對目前國內信用環境較差的實際,研究、開發一套具有反欺詐功能的風險監測系統。通過量化和建模的方法,甄刖虛假財務數據,從源頭扼制風險的發生。運用適當模型計量信用風險,并建立健全數據庫,致力于開發新的度量模型。注意信貸資料的收集。完善信貸檔案管理,做到專人負責、資料完整。組織科技人員統一開發適合本行的數據處理系統。商業銀行還應與有關政府部門和科研機構一起,對信用風險度量模型進行改進。或量體裁衣式地開發新的信用風險度量模型,使之更好適應我國的信用風險管理的需要。

2.逐步建立健全內部評級體系。內部評級法在銀行風險管理中的應用應按照實施階段和條件,分為在制定貸款審批權限結構、貸后管理、貸款組合報告與分析等三個方面的應用和在設定信用風險限額、確定貸款損失準備金、風險定價、資本分配與績效評估的應用這樣兩個層次。前一個層次在近期可以實現,后一個層次在較長的時間內才能夠實現。

3.建立獨立體系,完善管理流程。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的基礎上,建立相互獨立的、垂直的風險管理組織體系。應先明確董事會是銀行管理的最高權力和決策機構,下設戰略規劃委員會負責起草風險管理戰略,負責戰略風險的管理。監事會下設風險審計委員會,對董事會成員進行監測。風險管理戰略必須強調的是只能自上而下,不能自下而上。風險管理戰略應在系統內得到充分的認識,其制定、審批、分解執行和監督流程必須得到相應的組織制度保障。完善全方位的風險管理流程,則要逐步做到按產品、地區、業務、主線來識別風險;全面收集銀行的業務管理數據。特別是要嚴格實行貸款授權審批機制。由總行依據分行的資產負債情況,授權分行信貸委員會一個最高審批限額,分行依據最高限額向分行信貸委員會成員轉授權,核定每個委員的集體審批權限,當發生貸款時,先由信貸人員對企業資信全面評估,再交由信貸委員會委員批準生效,若貸款超過一定數額,則需報上級行信貸委員會核準,從而形成分層次的貸款授權審批制度。對那些不使用的流程應及時廢除。

4.樹立重視風險、對風險進行科學管理的企業文化。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培育良好的社會信用意識和法律意識,既是金融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創建金融安全的~項基礎工作,因此商業銀行要會同有關方面,在全社會廣泛開展教育和風險教育,引導教育所有金融市場參與者充分認識到信用風險的危害性。在銀行內部建立風險管理文化,倡導和強化風險意識,樹立囊括各個部門、各項業務、各種產品的全方位風險管理理念,推行涵蓋事前預測、事中管理、事后處置的全過程風險管理行為,引導和推進風險管理業務的發展。信用風險管理文化是一種融現代商業銀行經營思想、管理理念、風險控制行為、風險道德標準環境等要素于一體的企業文化。商業銀行應倡導和強化全員風險意識,樹立全方位風險管理理念,要將個人行為與企業發展、風險管理與業務拓展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建立這一風險管理文化,使員工以誠實守信、審慎務實的態度來對待每一次信貸調查,以對客戶負責、對全行負責、對自己負責的態度,正確審批每一筆業務,建立一支品行端正、作風嚴謹、技術精湛的風險管理隊伍。

上一篇: 對學生的勞動教育 下一篇: 財務的專項審計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 亚洲中文字幕一二区精品自拍 | 午夜在线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五码 | 亚洲Av特级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久久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