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8 16:55:3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農村發展現狀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農村住戶調查的含義與意義
農村住戶調查是統計調查的一個方面,是農村統計調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以農村家庭為調查對象,以其家庭的生產、收入、消費、積累為主要內容的一項綜合的社會經濟調查。
農村住戶調查的目的是通過對農村居民家庭各種來源的收入和各種項目的支出資料的收集,來反映農村居民物質和文化生活、農村社區、農村產業結構及農村經濟等變化情況,第一手原始收支臺帳資料在監測農村貧困狀況、農村小康實現建設及農業現代化進程等領域具有重要意義,為各級黨政領導研究農村經濟問題,制定農村經濟政策,指導農村經濟工作,編制國民經濟計劃提供依據提供了翔實的基礎依據。
(二)農村住戶調查資料來源
農村住戶調查涉及的范圍很廣,內容十分豐富,包括生產、生活、消費、交換等諸多環節,它的資料來源主要是依賴我們抽中記帳戶所登記的現金收支帳和實物收支帳以及對記帳戶進行的一次性訪問調查,即俗稱的“兩帳一表”。現金帳天天記,實行收付實現制;實物帳季度記,包括農畜產品、自產自消、家庭各種實物往來等;一次性調查表年末記,包括農村社區和農戶家庭基本情況等。
(三)農民人均純收入統計口徑及其計算方法
農民人均純收入包括農村住戶當年從各個來源得到的總收入相應的扣除所發生的費用后的收入總和。按人口平均的純收入水平,反映的是一個地區或一個農戶農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計算方法:
純收入=總收入—家庭經營費用支出—稅費支出—生產性固定資產折舊—贈送農村外部親友支出
從公式可以看出,農民人均純收入包括其日常生活消費支出和購置生產性固定資產支出,了解到這一點就會對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概念有一個更新的認識。
二、全區農村住戶調查網點現狀
農村住戶調查屬于典型的抽樣調查,網點代表性的高低是影響農民人均純收入數據質量的關鍵。因此,選好、鞏固好、維護好農村住戶調查網點就顯得十分重要。目前,我區農村住戶調查網點的現狀主要表現:
(一)網點代表性一般。
1、從地域看住戶調查網點代表性
我區被省局抽中6鎮作為調查點,抽中率達86%,分別分布在塔山鎮耿集村、汴塘鎮汴東村、*鎮泉東村、江莊鎮大路村、大吳鎮湖里村、青山泉鎮姚莊村,共擁有耕地286.5畝。其中:可以開展農田水利灌溉的僅耿集、湖里兩村計67.6畝,占抽中點全部耕地的23.6%。整體農業基礎較為脆弱,基本體現了我區農業生產布局的現狀。
2、從抽中戶數和人口規模看住戶調查網點代表性
據住戶調查基礎資料提供:我區農村住戶調查網點中常記帳戶總計60戶,常住人口245人,其所在全區農村總戶數和農村人口中的比重分別為0.06%和0.07%,其中整半勞動力194人,在校學生56人,扣除在校生實際有條件從業勞動力僅155人,勞養比為1:1.58。勞動力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以初中文化水平居多,占105人,占從業勞動力比例為68%。雖然抽樣調查理論上符合省調查方案要求,但是實際上這一比重明顯有些偏低,代表性不強。詳見表一:
3、從收入渠道看住戶調查網點的代表性
從工資性渠道獲得收入的就業人口為87人,其中本地從業52人,外出從業35人,從業多在制造、建筑、三產服務和煤礦采掘等領域,工種苦臟累,待遇相對較低,但是相對于家庭經營其收入相對穩定。
從近年農民純收入內部構成看,一是工資性收入對我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的貢獻呈逐年持續穩定加重態勢。2007年占農民純收入的比重是55.3%,這說明我區近年大力實行招商引資工業興區社會成效顯著,為我區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地轉移提供了廣闊的就業領域;二是通過政府部門對外出就業的宣傳引導和培訓,我區外出務工也逐年增多,住戶調查網點中外出從業人員占其總人口比重為14.3%,勞動部門資料顯示07年我區農村外出從業人員達6.05萬人,占總人口比重16.8%,二者比重懸殊不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農村家庭經營屬于小生產單位,規模小,科技含量低,增收能力不強,再加上由于自身小農生產上的局限,對技術和市場信息把握不準,碰上自然災害和市場突變,自身規避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的能力欠佳,經營上的季節性、隨意性和風險波動性的因素較大。因此,相對于外出務工收入此塊為農增收力度薄弱。扣除家庭常規種植,我區住戶調查網點中自營性家庭經營19戶,其中加工業5戶,運輸業3戶,批零貿易業5戶,養殖業6戶,占全體抽中戶32%,所占比例不是太低,但普遍存在經營規模小、小型家庭作坊式加工業多,增加值不高等情況,與我區農民家庭經營現狀相符合。
(二)網點記帳業務相對成熟
我區此輪調查網點在05年開始記帳,至今已經將近4年,有些網點在區劃前就有過記帳經歷,對此項調查工作應該不陌生,但是由于受記帳任務瑣碎和記帳補貼低的影響,記帳戶存在消極應付心理,不重視,不愿記帳,少記、漏記現象經常發生,直接影響住戶調查數據質量。
三、存在的問題
(一)調查規模偏小。我區農調樣本戶僅60戶,其他縣(市)100戶,在小規模樣本里偶然因素影響較大。一是農村居民家庭經營以及從業存在的季節性、隨意性因素和生活消費上像住房、醫療消費等存在的很大偶然性因素,容易造成個別指標有時忽高忽低;二是調查樣本戶中除去種植業,60戶的家庭經營內容有所不同,有些客觀原因引起的中途換戶,造成農村居民家庭生產的收入、支出數據難以連續,影響抽樣調查的代表性。
(二)宣傳培訓不夠。目前,社會上對“統計”知之甚少,不看重統計工作以及統計從業人員,群眾對農民人均純收入概念及其統計口徑不了解,主觀上認識不夠,往往認為“純收入”就是純而又純的收入,是年末“盤點”存進銀行的收入。每年的記帳培訓只是到村級輔助調查員,對記帳戶沒有列入年培訓計劃。
(三)經費缺乏。我區記帳戶每月記帳補貼僅10元,輔調員50元,相對周邊縣偏低。記帳工作繁瑣,記帳補貼待遇低,很難調動其記帳積極性,記帳戶配合程度差,輔調員工作不積極,記帳質量缺乏有效保證。
四、幾點建議
(一)進一步加大對住戶調查的宣傳培訓力度
讓“統計”二字深入人心,擴大群眾重視意識。首先,必須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讓全社會重視統計,讓群眾了解統計;其次,業務培訓繼續向基層記帳戶推進,只有具體涉及統計調查的相關單位自身熟知統計調查業務,才能更好的從源頭上把握統計調查數據質量。三是各級政府應適當提高統計從業人員待遇,從政治上、生活上關心他們,進一步增強其工作積極性。
(二)加強對調查數據進行科學合理評估
調查是一項基礎性工作。調查上來的數據的真實性,必須正確對待,不能遮掩回避。全區60戶的調查規模,難免由于農村居民經營和從業上存在的隨意性和部分生活消費上很大的偶然性,造成數據時高時低,影響指標代表性,再加上外出從業人群收支少記、漏記、難記等因素。因此,針對調查匯總數據進行符合事實的科學合理的綜合評估是目前統計調查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三)增強同記帳戶感情交流
1 農村經濟的定義
農村經濟是指經濟活動或者經濟關系發生地在農村,或者與農業生產有著較為直接的關系的經濟集群,是農村中的經濟關系和社會關系的總稱。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80年代中期伴隨著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農村小城鎮建設成為我國城鎮化建設最具活力的組織部分和主導力量。20年來,農村建制鎮的數量擴大了近8倍,發展到了19060多個。目前,我國的農村城鎮化正處在加速發展時期。農村小城鎮是我國城鎮體系中層次最低,數量最大的群體,它處于城市之尾,農村之首,起到連接城市經濟和農村經濟橋梁的作用。它不僅可以通過減少農業人口,增加城鎮人口的方式有效地解決工農兩大產業間的利益失衡問題,還可以擴大農產品市場的空間范圍,提高農民的相對和絕對收入水平。因此,加快農村小城鎮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 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現狀發展比較緩慢,其中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農產品質量跟不上
隨著我國與世界接軌,我國的經濟在不斷發展,農村經濟也在加快步伐快速發展。但我國農村農產品的供給方面出現了地區性、結構性、季節性的過剩,也就是供過于求。我國農產品產量提高很多,但是由于農村的生產技術和技術設施落后,導致農產品質量跟不上,一直處于較低水平,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人們更看重質量,農產品質量不過關,使得農產品貨物囤積,嚴重阻礙了農村的經濟發展。
(二)農業生產的投入力度長期不足
農村的經濟發展落后,與農村方面的投資力度離不開關系,一方面是受到資金的限制,另一方面是缺乏對農業投資的吸引力。農村生活的壓力沒有那么大,農村的競爭力度也很弱,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導致農民對加大對農業生產的投入力度來改善生活的動力相對缺乏,對農業生產缺乏積極性。
(三)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滯后
我國農村農業產業結構落后,農業的經濟結構生產不合理,缺乏有特色的主產品,農產品基本都是自產自銷,小農思想,很難發展農村特色,在向外拓展農產品市場存在很多阻礙。
3 對于改善農村經濟的建議
為了使我國農村經濟快速發展,需要各地的政府扶持農業,制定相應的應對策略,來改善我國的農村經濟發展現狀,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步伐。具體有以下幾點:
(一)引進先進的農業技術
我國的農產品在質量方面需要很大的提升,用落后的方法顯然沒有明顯進步,因此要引進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以及技術設備,提高農產品的質量,滿足消費者對于質量的要求,另外制定農產品供給方面的戰略,盡量做到供小于求或供等于求,看清市場,使得農產品暢銷無阻,不浪費農產品。
(二)改善農村思想
要想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步伐,首先要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改善農民的思想,提高農民的科技思想,政府要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使農民積極投入生產的隊伍中去,集體建設好的農村思想。要加大培訓力度,可以通過開展科技培訓,不斷學習科學技術,從而提高農民的生產科技水平,為建設新農村打下堅實的基礎。提高農民的生產技術以及科技意識,使得農村經濟發展快速有效,每一家都為新生活而努力,推進新農村的建設,進而提高農民的生產水平。
(三)調整農村產業結構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需求也不斷增加,要時刻注意市場動態需求,根據市場需求制定農產品供給戰略,調整農村產業結構,使得農產品生產多元化,充分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優化資源,為農業發展創造更多的利潤。
(四)對農村發展制定優惠政策
要想加快農村經濟發展,首先要減輕農民的壓力,現在物價上漲,農業生產成本也在急速上漲,農村生產農產品,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因此政府應根據農村的發展制定一系列的優惠政策來減輕農民的負擔,這也有利于農村加大對農業產業的投入力度,改善以前投入不足的問題,為農民生產高質量的農產品打下基礎,為建設新農村而共同努力,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步伐,使得農村可持續發展。
4 結語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和時代的需求,農村的生產經營活動已經逐步接近市場化,農村經濟原有的自給經濟也逐漸轉變為商業經濟,農村產品也逐步走向多元化。中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在全國人口中占有極大的比率,加快農村經濟的步伐,可以推動我國的經濟發展。增加農民的收入,提高生活質量。改善農村基礎設施,鞏固農民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增加農民的收入。加大對農村教育衛生投入力度,改變農村社會事業相對滯后狀況,積極建設農村小康社會,推動農村有特色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加快機械化、農業產業化發展,推動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孔令輝,阿茹娜.差異化營銷策略的應用與研究[J].科技與經濟,2006(7).
農村休閑農業(農家樂)是近年來在我國興起的一種休閑旅游方式,是以“吃農家飯、住農家屋、游農家景、享農家樂”為主要內容,集休閑觀光、領略鄉村風情、體驗農耕文明為一體的農村新興產業。發展休閑農業,是推動新農村建設和脫貧致富的一個重要手段,是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就近轉移、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有效措施;是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帶動農業、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抓手。近年來,隨著天水市麥積區城鄉居民收入的穩步增加以及城鎮化建設的逐步推進,農村休閑農業也成為該區農村經濟發展的一道亮點。但在農村休閑農業迅速發展的背后,卻存在著較多問題,如何規范化經營,如何體現“農家休閑”特色,如何既能方便游客又能持續穩定的為農民增收,促進農村休閑農業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是當前應該思考并解決的重點。
1麥積區農村休閑農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天水市麥積區地處甘肅東南部,是陜、甘、川之要沖,也是甘肅省和天水市的“東大門”。現轄11個鎮、6個鄉、3個街道辦事處,全區總人口6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5萬人。全境總面積3480km2,東西長123km,南北最寬處50km,橫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東南部綿亙百余里的秦嶺山巒疊翠,西北部黃土高原川梁溝峁縱橫交錯,境內森林覆蓋率68%,四季分明,景色秀美,是名副其實的隴上“小江南”。境內旅游資源豐富,有享譽海內外的“東方藝術雕塑館”麥積山石窟、人文始祖伏羲創畫八卦的卦臺山、天水“第一洞天福地”仙人崖、享有“小黃山”美譽的石門、九曲清幽的曲溪勝景、薈萃珍奇物種的小隴山植物園,還有許多天釀佳泉和古遺址、古建筑、古墓葬,既是中外游客觀光旅游的理想境地,也是西北最佳森林旅游避暑勝地。正因為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休閑農業在麥積區城鎮周邊特別是林區和林緣區悄然興起,在方便城市市民休閑娛樂的同時,又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據初步統計,目前麥積區城郊周邊正常開門營業接待游客的“農家樂”已發展到150多家,年接待客達150萬人(次),年創收近3200萬元。當前,隨著麥積區城鎮化建設的穩步推進,城鎮人口的收入也逐年穩步增加。目前,麥積區休閑農業(農家樂)經營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農家餐飲旅館型。圍繞歷史文化古鎮特色,突出親近大自然,展示古村落原始風貌,吸引游客來體驗古樸農家生活,真正體驗回歸大自然的純樸鄉村生活。同時,通過原汁原味的當地農家地方特色土菜來吸引游客,感受農家風味的需求。二是農家營地型。讓游客親手種菜、摘菜、做菜,吃在農家、住在農家、玩在農家,吸引城市市民來體驗農耕文化生活。三是休閑度假型。依托山水風景和良好的生態環境,來滿足城鎮工薪階層的市民短期度假要求。四是景區餐飲型。針對中心景區游客數量多、流動量大的特點,在主要中心景區附近開辦農家樂,利用各具特色的農家菜滿足過往游客短時吃住。天水市麥積區休閑農業的發展,不僅解放了農民的思想,提高了農民的素質,改變了鄉村村容村貌,推動了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而且為實現精準扶貧增加農民收入創造了一條好路子。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促進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增加農民收入。發展休閑農業有效地實現了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每戶“農家樂”主要從業對象是農村婦女,這就為廣大農村婦女探索了一條足不出戶增加收入的致富路子。二是進一步促進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優化農村經濟結構。把旅游觀光與發展現代農業結合起來,集休閑、消費、旅游于一體,打破了傳統一二三產業的界限,促進了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而且還能帶動一二產業健康發展,進而開拓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充分體現了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三是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了生態環境。進行農家樂特色村落建設,推進了村莊衛生設施齊全達標,通訊、網絡設施保障暢通,游覽、娛樂等設備運行完好,達到安全無隱患。休閑區實現污水處理達標,各區域配套設施完善、功能齊備,且具有宣傳、指示標識標牌醒目和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生產和生活垃圾實行無害化處理和綜合利用。四是提高農民整體綜合素質,促進社會各項事業發展。休閑農業的發展,吸引了不同地方的游客,這些游客給當地農民帶來了新觀念、新信息、新思維,使其開闊了眼界。
2麥積區休閑農業(農家樂)發展存在的問題
2.1休閑農業發展隨意性較大,整體規劃不到位
一些農戶看到“農家樂”生意火爆,在沒有統一規劃、沒有市場預測的情況下,因陋就簡,倉促上馬,從業人員沒有進行規范培訓,服務工作出現問題較多。“農家樂”經營項目原始單一,僅局限于展示農家菜、農家景,提供餐飲服務,忽視了對鄉土風情、民俗傳統、名勝古跡等文化內涵的挖掘、宣傳和利用;或者局限于“幾間房子,幾張桌子,喝喝茶,吃吃飯,打打牌”的經營模式,缺乏對休閑文化、觀光文化和娛樂文化等旅游產品的深層次開發。
2.2麥積區的“農家樂”與真正意義上的“農家樂”還有較大差距
麥積區有些“農家樂”在有了一些名氣之后,片面追求“高檔化”“富貴化”,“農家樂”的“農”字味越來越淡,致使失去了“農家樂”原味,直接影響了“農家樂”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2.3農村休閑農業發展潛力還沒有得到充分挖掘
目前,麥積區城鎮周邊真正具有農家氣息的“農家樂”除麥積鎮后川村、甘泉鎮峽門村等幾個村落以外,很大一部分“農家樂”很少有“吃在農家、聚在農家、住在農家、玩在農家”的觀光農業旅游服務項目發展,真正的“農家樂”發展潛力和市場還未得到充分挖掘和開拓。
3意見及建議
3.1強化引領,統籌規劃,促進農家樂健康有序發展
一是統籌規劃引領發展。農村休閑農業要樂起來,必須有一定的資源和客源,因此,地方農業、旅游、發改等部門要成立專門的領導機構,深入調查研究,弄清自然資源、特色農產品和客流量等情況,因地制宜,有計劃、有步驟、突出特色進行發展。二是要對全區休閑農業的發展目標、發展方向、發展布局等進行全面規劃。結合麥積區生態旅游業的發展規劃和布局,重點推進休閑旅游業的發展帶動休閑農業的發展,以規劃引導來凸顯農家特色。三是旅游開發帶動發展。通過對麥積區旅游景點和景區的開發建設,依托麥積山景區、桃花溝景區、仙人崖景區、石門景區、街亭古鎮等景區的旅游資源和生態資源優勢,帶動全區農家樂的發展。四是依托扶貧移民點的建設,有計劃地扶持部分林區農戶發展休閑農業,打造休閑農業集群,以解決移民戶搬遷后的就業增收問題。五是結合新農村建設工程,出臺一批獎勵扶持政策,切實改善休閑農業、旅游業發展的基礎設施條件,優先將具有發展休閑農業條件的村莊列入村容環境整治、村村通暢工程建設、生態環境工程建設等新農村建設范圍,徹底改變村容環境。堅持因村制宜,體現鄉村原有風貌,突出地方特色,努力營造“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怡人生態環境。
3.2挖掘傳統文化,章顯地方風情,努力培育農家樂地方特色
發展麥積區的休閑農業經濟,必須緊緊依托該地區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自然山水資源、特色農業產業資源,充分挖掘歷史文化、飲食文化、農耕文化,努力培育地方特色。根據時代的發展不斷進行創新,把麥積區特色農產品,如花牛蘋果、麥積花椒、下曲葡萄、甘泉核桃等綠色食品賦予于休閑農業,使其具有更強大的生命力。
3.3加強培訓,規范管理,不斷提升農家樂服務水平
規范管理是提升農家樂知名度和創建農家樂品牌的重要途徑,也是保證農家樂健康發展的有效措施。一是加強業務培訓。通過農業、社保、工商、食藥監等部門分期分批對農家樂經營者和從業人員進行農家菜烹飪、餐飲服務禮儀、食品安全和衛生等方面的培訓,增強他們的服務意識和安全意識,提高他們的接待服務及管理水平。二是加強安全管理。農家樂經營戶必須做到三個統一,即統一餐具消毒、統一食品自檢、統一臺賬管理,制定實施農家樂餐飲衛生基本條件和地方標準。要求全部經營戶配備消防器材,確保消防安全。三是加強行業自行管理。積極引導農家樂特色村建立農家樂聯合社和行業協會等,充分發揮協會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規范、自我服務職能。四是整合農村現有資源。讓“農家樂”也走上產業化的路子,以村或散戶聯合的形式,組成農家樂生態旅游村,將地方特色產業有效整合起來,發揮各自功能,各取所需,進而有效提高自身的接待能力和水平,這樣有利于共同抵御風險。
3.4優化服務,強化扶持,努力營造農家樂發展良好環境
農家樂作為一個新興產業,需要政府的引導和扶持。一是在政策上,由政府專門出臺支持農家樂發展的扶持政策,專門設立農家樂產業發展專項扶持資金,支持農家樂產業發展。二是優化服務。工商、稅務、衛生、消防等職能部門都從扶持“三農”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高度出發,對發展農家樂涉及的相關規費給予優惠或減免,對規模較大的農家樂經營戶,給予享受農業龍頭企業待遇。農村信用社確定相應的授信額度,解決農家樂發展過程中所需的信貸資金問題。三是在區上的統一安排下,可采取各部門單位扶貧包扶的辦法,直接幫助農戶發展休閑農業,以推進麥積區休閑農業經濟快速發展壯大。
1 農村能源概述
農村能源,指農村地區的能源供應與消費,主要包括農村地區能源資源的開發利用、農村生產和生活能源的節約等。在中國,農村能源的開發主要包括薪柴、作物秸稈、人畜糞便等生物質能(包括制取沼氣和直接燃燒),以及太陽能、風能、小水電、地熱能等,多屬于可再生能源。農村能源的節約則主要包括省柴節煤爐(灶、炕)等。
“十一五”期間,我國農村能源工作得到空前的發展,既有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也有大量的資金補貼,規模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2 發展現狀
2.1 政策扶持 農村能源主要涉及廣大農村地區,雖然改革開放了30多年,農村經濟有了較大發展,但相對城市來講,其經濟及基礎設施仍是比較落后。農村能源主要涉及三個方面內容:一是經濟;二是節約;三是環保。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資源越來越短缺,中央提出了建設節約型社會,農村能源有了其發展的市場基礎;三一方面,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尤其是農村秸稈、生活垃圾,以及退耕還林區保護問題,使得農村能源發展有其必要性。所以國家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大力發展沼氣、作物秸稈及林業廢棄物利用等生物質能和風能、太陽能,加強省柴節煤爐灶炕改造”;“堅持統籌規劃、因地制宜、多能互補、高效清潔的原則,以逐步推進城鄉能源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導向,全面推進能源民生工程建設 ” 。
2.2 投資補貼 “十一五”期間,也可以說是在四萬億貨幣刺激下,中央拿出了大量資金,發展農村能源,主要以戶用沼氣為主。十一五期間,僅我市就獲得國家及省上資金補貼2792萬元。
2.3 建設規模 截止到2011年,全國戶用沼氣保有量4169.7萬戶,年產沼氣138.4億立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戶用沼氣生產國和消費國。
陜西省截止2010年底,累計建成戶用沼氣131萬戶,入戶率18%,惠及493萬農民,沼氣產氣率、產氣量居全國第12位。
韓城市農村能源項目的實施,主要從2006年開始,共實施了17個項目。我市是一個工業化城市,農業基礎相對較弱,另一方面,我市山區、林地面積較大,退耕還林區較多。在開展農村能源工作的過程中,我市結合自身實際情況,主要開展了節能和開源兩方面工作:一是節能,即推廣節柴灶、太陽灶、太陽能熱水器等節能產品。到目前為止,全市累計建設節柴灶12600臺,太陽灶1950臺,太陽能熱水器800臺。二是“開源”,推廣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即農村戶用沼氣池。到2012年底,全市累計建池6919口,入戶率達30%。
如果把所有建設數量累計起來,平均來看,農村能源項目幾乎涉及到了我市所有農村地區的2萬多農戶,尤其是板橋鎮、西莊鎮兩個比較大的山區鄉鎮,實施整鄉整村推進,全部覆蓋。
3 存在的問題
3.1 投資渠道單一,可持續發展受限 農村能源天然具有公益性,其發展只有也只能由政府推動。從整體上來看,中國農村能源特別是農村沼氣主要依靠中央補助進行建設。“十五”之前,鮮有企業從事該行業,而隨著中央“十一五”期間中央大量資金的投入,無論是推廣還是相關企業都蓬勃發展,其發展完全是政策扶持,并非形成了良好的市場基礎,嚴重缺乏可持續性。
3.2 未能因地制宜多能互補 中國農村能源建設的指導方針是:因地制宜,多能互補,綜合利用,講求效益。
我市在發展戶用沼氣的過程中,就出現了由易到難的困境。開始我們向農民宣傳發展沼氣可以促進養殖,改善庭院環境。但隨著工作的推進,我們發現農村散戶養殖越來越少,戶用沼氣基礎越來越弱,同時我們也發現,我市除南部龍亭鎮其房屋建筑結構與外地有差異,庭院大門為偏門,這小小的問題,實際上對戶用沼氣的后續管理會帶來很大的麻煩,其問題在于抽渣車無法靠近沼氣池工作,對日常管理與維護帶來很大不便。另一方面,我市退耕還林區、山區較多,如果發展戶用沼氣,由于農戶地處山區,建設成本較高,農戶積極性受限,相對而言,發展節柴灶,太陽灶等節能形式,更易推廣。
3.3 產品技術落后,水平有待提高 從整體上來看,所有生產農村能源產品的企業,都是在四萬億貨幣刺激的環境下建立的,其產品無論是在材料還是工藝方面可以說無實質性或革命性突破。
4 未來發展趨勢
概括來講,其未來發展趨勢有三方面:
一、引言
農村經濟的發展與農村金融的發展息息相關。近年來,雖我國農村金融的發展較快,但較比城鎮金融仍存在在著市場缺乏競爭和激勵,產品和服務單一,“壟斷”嚴重、不良貸款比例高等問題。另外,與城市相比,我國農村還未建立起與自身經濟發展相匹配的金融體系,金融發展相對滯后。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民的金融需求越來越高。農村金融發展現狀已不能滿足農村生產和農民生活需求。因此,加快推進農村金融改革,健全金融市場服務,解決農村資金供需難題,成為本文研究的重點。
二、農村金融發展現狀
(一)農村資金供給有限且不平衡
隨著當前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對城鎮化建設的愿望更加迫切,因而新農村基礎建設的投入也就更大,還有農田水利、住房、子女教育以及衛生保健等多方面對資金的需求量也很大。農業現代化需要大量的資金基礎,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各金融機構面向農村的資金供給量卻逐年遞減,農村信貸和金融資源支持嚴重不足。同時,我國還存在著金融資源分布嚴重不平衡的問題。
(二)農村金融資源供需主體參差不齊
在農村,金融供給方則主要是農村信用社、中國農業銀行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
(1)中國農業銀行的成立的初衷是為支農,但是自從其明確商業化道路后,基本上退出農村信貸市場,服務對象開始轉向工商企業。近幾年,雖農行有心支農,但大部分貸款流向鄉鎮企業和農業機構而非農民。
(2)農村信用社在農村金融市場所起的支農作用巨大,影響也是很深遠的。當前,農村信用社是全國網店覆蓋范圍最廣的金融機構,遍布鄉鎮甚至鄉村,其業務也是很齊全。在眾多面向農村的金融機構中,農村信用社涉農業務最多、服務最廣泛的金融機構,且農民的認可度高。但僅靠農村信用社,其有限的資金供給難以滿足所有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需求。
(3)中國郵政儲蓄銀行雖面向農村,但在支農層面上其最大的缺點是只存不貸。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主要是向城市社區和農村居民提供基礎金融服務,業務類型單一。多年來,郵政儲蓄銀行并沒開展貸款業務,支農的作用亦少。只是在近年來才開放貸款業務。
非正規農村金融運營成本低。從運作來看,非正規金融基本無人員工資負擔,并且熟悉農村當地文化習俗,掌握農村及農戶經濟發展情況,了解民營企業經營情況、項目前景以及信用水平,克服信息不對稱的障礙,有利于簡化交易手續、降低交易成本。
非正規金融機構利率靈活、擔保要求不高,可吸收農村的閑散資金,為農戶及中小企業所用。借貸雙方可以按照市場需求的運營規律就利率的多少進行商討。民間借貸的存貸款利率要比正規金融機構的存貸款利率高,但承擔風險大。
三、進一步推進農村金融發展的對策建議
面對當前農村金融出現的問題,本文建議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相應的完善。
(一)健全我國金融法律法規政策
我國應完善地方性的金融法律法規政策,保證我國農村金融有序進行,筆者建議可下幾方面入手:適應經濟發展規律,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在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的大背景下,可先行試點成立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民以其土地經營權為股份入股而成為股東。在自愿、公平、公正、合法、有償、協商的基礎上,以村或者聯合村為單位成立合作社,合作社對土地經營權進行合法、合理、有序的操作和經營,村民享受股權受益;加強政府引導作用,構建完善的農村產權流轉體系。政府建立農村產權交易中心,使得農村的各項產權流通轉讓更加規范有序,打破原來農村經濟主體各自為戰、信息不對稱、合同糾紛不斷的局面,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率;積極發展農業政策性保險,增強風險防控和抵御能力。一是建立政策保險公司,為全縣范圍內的農業和農民提供保險業務,因地制宜。二是借助輿論的作用,通過媒體宣傳農業保險的益處,培育農民的風險意識;規定相關機構最低支農信貸比例,完善優化金融服務范圍和能力。一是對農村金融機構要以立法的形式劃定最低支農信貸比例。二是在基礎服務的投入上下大力氣,豐富農村金融服務功能。
(二)充分發揮政府在金融創新中的作用
一方面,農村經濟和金融的發展必須通過政府的引導和有效的政策來激發活力,政府參與的農村金融體系,應該遵循公開、平等與效率并存的原則,在規范、平穩的基礎上求創新,找到市場自由和安全可控的最佳平衡。另一方面,政府建立有效的監管機制,才能對農村金融創新的得以有效的安排和實施。
(三)地方政府加強地方金融生態環境建設
一方面,要從地域實際出發,層層分級,上至縣城,依次往下是鎮、村,最后是聯隊或者村小組,有秩序的建立信用體系。建議由政府牽頭建立一套完備的數據體系,然后將數據平臺漸漸融入到省市甚至全國的信用體系當中。這樣,實現信用信息聯網運行,才能保證誠信者享受到應有的政策,失信者受到懲處。另一方面,規范發展民間金融的對策。一是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加強對民間金融機構的監管。地方政府建立完備的監管體系,有助于民間融資登記制度的正常執行以及相關信息的準確與民間融資的合法性。二是開展民間金融宣傳與風險教育活動。根據上級相關文件精神,建立聯席會議制度,積極開展防范和打擊非法集資宣傳活動,通過政府講解和媒體宣傳提高廣大群眾對民間借貸風險意識和辨別能力,積極引導民間資金合理流動。
四、結語
農村金融的建立完善能夠推進我國農業經濟發展,而且我國的農業轉型與發展同樣離不開農村金融的支持,然而目前我國農村金融市場除了還存在資金供給有限且不平衡、資源供需主體參差不齊等問題外,存在的其他問題還需在以后的發展中改進,由于本文篇幅及學者知識水平有限,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只期望能為農村金融研究作拋磚引玉之用。
學前階段是認知和人腦發展速度最快也最重要的階段,這個時期的兒童學習速度也是最快的。而且處在這一時期的兒童極易受到教育和環境的影響,大腦的可塑性很強,因此,幼兒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為農業人口占絕對優勢的農業大國,我國農村的幼兒教育更是教育事業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應該得到重視,但實際情況卻實在令人擔憂。
一、農村落后的經濟發展狀況制約了農村幼兒教育的發展
經濟發展不平衡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比較難以解決的問題,因此,農村與城市之間的發展差距仍然比較大。經濟的制約導致農村幼教教學設施的落后和不足,許多農村地區尤其是偏遠地區的幼兒學校教室十分簡陋,課桌椅陳舊,也基本沒有游樂設施、多媒體教學設施等硬件設施。農村現有的條件也難以吸引高素質的幼教人才,教師后備隊伍建設不足,十分不利于農村幼教事業的發展。
二、農村家長幼教觀念不足
幼兒時期的教育對幼兒之后的成長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農村地區農業活動頻繁,消息相對閉塞,家長文化水平相對比較低等,往往忽視對幼兒的教育。新時期以來,民工潮等導致留守兒童和打工子女數量呈上升趨勢,幼兒教育“不可避免”的被忽視了。
三、各界對幼教事業重要性認識不足
政府對農村幼兒教育普遍重視不足,監管不力,相關的措施和政策缺乏,導致幼教事業的發展不暢,尤為嚴重的是幼教師資力量的不足。此外,政府政策不能保障幼師教育的發展,也難以吸引新鮮人才的加入,這導致農村幼教事業發展后勁不足。我國幼師培養的途徑主要是中等師范,幼兒學校中中專學歷的教師占較大比例,高學歷、高層次的幼師比較缺乏,培養模式不能滿足幼教事業的發展要求。在很多家長的觀念中,幼師只不過是無法通過高考進入本科學院進修的職業選擇,對幼教認識嚴重不足。
幼兒教育在基礎教育中具有基礎的作用,“每個兒童都應有一個盡可能好的人生開端,每個兒童都應該接受良好的基礎教育。”普及良好的幼教,需要全社會的重視和全力支持。
城市的幼兒園會有幾名教師,而農村的幼兒園一般就只有一名教師,并且很少有專業的幼師。農村的幼兒教師也很少有機會接受繼續教育,增加他們的知識。農村幼兒教育師資力量薄弱的問題很明顯,大部分農村的幼兒園教師有小學化教育傾向,農村的幼兒教育難以讓孩子們在幼兒教育學習中學到豐富的知識,從多方面鍛煉提高。
(二)農村家長教育觀念存在問題
在農村有部分家長并不重視孩子們的學習問題,甚至不讓孩子去幼兒園,忽視幼兒教育的重要性。再加上很多的農村家長自身文化水平并不高,在教育方面也很難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幼兒教育的缺失,讓他們從一開始就處于落后的位置。
(三)農村幼兒園幼兒入學率低
由于農民的收入水平比較低,幼兒教育又不屬于義務教育的范疇,很多農村的家長覺得幼兒園需要交學費,還不如把孩子留在家里。而且農村的幼兒園比較少,孩子上幼兒園的接送很不方便,這些問題都會導致農村幼兒園的幼兒入學率很低。
(四)農村幼兒教育經費不足,設施不健全
農村幼兒園建設的經費不足導致幼兒園的設施不健全,條件簡陋,不能夠滿足孩子們學習和活動的要求,很多開發孩子們智力的設置和場所都不具備,在經濟水平發展比較低的農村,幼兒教育發展需要的很多設施都很難配置,這樣會影響農村孩子的素質和全面發展。
二、發展農村幼兒教育的對策
在農村幼兒教育發展中存在的現狀問題嚴重影響到了我國農村幼兒教育工作的整體質量,十分有必要采取措施,促進我國農村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為我國幼兒的健康成長做出貢獻。
(一)制定關于農村幼兒教育的相關政策
國家要考慮到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落后的現狀,農村幼兒教育的特殊性,積極為我國農村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加強對農村幼兒教育的監督和引導工作,糾正和避免農村幼兒教育過程中出現“小學化”傾向,促進我國農村幼兒教育不斷發展。
(二)對農村幼兒教師進行培訓
教師對于孩子們的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要想讓孩子全方面的得到發展,就需要教師有著十分專業的素質,強烈的敬業精神。我國的幼兒教育發展比較落后,農村幼兒教師于城市教師之間也存在著很大的差距,需要對農村幼兒教師進行培養,不斷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這樣才能培養出全方面發展的孩子。對農村幼兒教師的培養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進行:
1.主要以對幼兒教師的培訓為主,提高幼兒園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以及對幼兒教學的技能。
2.在各鄉鎮幼兒教師之間組織教學研究活動,增加教師之間相互交流的機會,讓她們互相學習,交流、總結經驗。
(三)端正家長對幼兒教育的認識,發動社會力量
加大對家長宣傳幼兒教育重要性的力度,使得農村的幼兒家長能夠認清幼兒教育對于孩子的重要意義,多和家長溝通,向他們傳遞教育觀念。讓家長能夠參與到孩子平時的學習、游戲和生活中,讓孩子們的家長看到幼兒園帶給孩子的進步和成長,改變家長對幼兒教育的認識。從我國農村幼兒教育發展的實際情況來說,如果只是依靠農村的幼兒教育機構很難讓農村的孩子們都得到接受幼兒教育的機會,需要加強幼兒園機構和家庭、社會之間的溝通,發動社會的力量,為農村幼兒教育發展創造一定的條件,從而滿足農村幼兒教育發展的需要。只有這樣我國的農村幼兒教育才能發展的越來越好,農村的孩子才能得到更好的教育。
(四)加強對農村幼兒教育的投入
幼兒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重中之重,國家應該積極加強對農村幼兒教育的投入,讓每個孩子都能夠有接受教育的機會,這對于教育的發展和綜合實力的提高都有著重要作用。不能忽視農村的幼兒教育問題,政府要積極增加對農村幼兒教育的資金投入,促進農村幼兒教育的發展。
一、引言
我國農村人口約占80%,農民依然是社會成員中最主要的力量,農村的教育問題更是值得整個禮會關注。雖然國家政府對農村教育有政策上的傾斜,但是農村學校的美術學科的開課和教學情況并沒有引起真正重視和落實。筆者在黑龍江省林甸縣支教的過程中,就有深刻的體會。在我國教育信息化高速蓬勃發展的今天,中國教育穩步前進,農村偏遠地區的基礎教育依然還處于相對落后的狀念。因此,解決農村地區美術教育的落后問題迫在眉睫。
二、農村地區美術教育的現狀分析
根據文獻資料和自身教學經歷,看出我國農村大部分地區美術教育存在如下問題:
1.校領導對美術教育認識不到位。片面重視參加考試的科目,輕視美術這一類不參加考試的科目。正是由于學校領導的忽視,農村的美術教育仍舊是一片空白。很多農村學校領導認為只要自己的學校在年度考核評估中名列前茅,就表示自己的教育工作抓的好,學生的整體水平比較高,從而忽視了學校的美術教育工作。
2.家長忽視孩子的美術培養。大部分學生家長并不支持學習美術也是一個重要難題,其主要原因有兩方面:l)家長認為學習文化課知識是首要目標,由文化課的分數認定該生是否是一個好學生。2)學生家長認為學習美術知識不僅是在讓學生浪費不必要的時間,并且妨礙文化課學習,只有考不上大學的學生才會去學習美術,學習美術這種藝術學科是不務正業的表現。
3.美術教師師資隊伍薄弱。農村教師整體素質主要從三個方面體現:1)美術教師隊伍老齡化嚴重,一個美術老師負責兒個年級的美術課程,不增加和更新師資力量導致美術教師老齡化問題嚴重。2)美術教師的資歷和學歷水平較低,由于對美術教育的不重視,本科比例僅在15%左右,其余大部分美術教師是大專學歷,特別是鄉鎮小學的音、體、美、德、育等教師只有兼職崗位,整體教師業務能力較差。3)由于農村環境惡劣,生活基本條件差,學校環境艱苦,待遇低等多種客觀情況使農村教師的身心受劍影響,真正有能力的教師留不住,其他教師對美術教育的積極性不高。
4.美術教育資源匱乏由于學校對美術教學投入不夠,甚至是沒有投入,給美術課中的欣賞、手工等教學內容的課堂教學增加了難度。大部分農村學校由于經費緊張,學校基本建設欠缺,與美術教育配套的學具更是尤為奢侈,舉辦相關美術展覽等營造美術學習氛圍的活動更是少之又少。有些學校甚至連學生的美術教科書都沒有,美術課堂教學更是無從談起。
三、關于農村地區美術教育的幾點建議
1.轉變傳統教育觀念,樹立素質教育觀念。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人們只關注學生的文化課考試成績,卻忽視對人的全面、協調培養,在現實生活中也不乏出現“高分低能”的情況。只有我們充分認識美術教育的重要功能,牢固樹立素質教育觀點,才能將美術教育真正落實到實處,不斷促進學生的全面、協調發展,促進農村社會的發展。
2.加強教師素質提升,與美術教育發展同步。隨著時代飛速發展的步伐,人類知識的更迭,教學設備的更新,現代教學技術的發展,教育觀念的變化,藝術觀念的變化等等,使得美術教師用已經掌握的有限知識面對現在的美術教育已是落伍,將被時代和社會所淘汰,所以必須主動接受繼續教育,不懈的努力學習,終身學習。
【摘要】據農業部對全國農村可再生能源統計結果表明,農村居民生活用能呈穩步增長趨勢,農村可再生能源發展迅速,目前能源消費結構以秸稈和薪柴為主,但存在著商品能源消費城鄉差距較大,地域差異顯著等問題。分析表明,商品能源無法滿足中國農村能源發展需求。我國擁有豐富的可再生能源,可供農村地區開發利用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陽能、風能、小水電、地熱能、生物質能。為促進在我國農村地區發展可再生能源產業,建議采取完善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的政策法規體系,消除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的市場障礙,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多能互補開發農村能源,加快服務體系建設等措施。
引言
農村能源是指農村地區的能源,包括能源消費和能源生產(主要是當地的可再生能源)[1]。實際上,農村能源是針對第三世界國家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不發達,很少獲得商品能源供應,主要依靠當地生產的可再生能源資源滿足需要而提出的一個概念。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2006年鄉村人口總數達7.37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比重為56.10%[2],農村能源關系到全國1/2以上人口的生活用能供應和生活質量改善的問題。
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農村可再生能源開發符合科學發展觀和循環經濟的理念,是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的具體體現,有利于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農村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搞好農業農村節能減排,不僅有利于合理有效地利用農業資源,優化農村地區能源消費結構,緩解化石能源供應的緊張局面,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有利于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能源供應體系,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是我國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能源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認識中國農村能源發展趨勢,選擇合適的農村能源發展戰略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過對《2007年度全國農村可再生能源統計匯總表》分析,研究了我國農村可再生能源發展現狀、趨勢、制約因素和發展對策。
在中國農村可再生能源發展現狀據農業部對全國農村可再生能源統計結果,截至2007年底,全國省柴節煤灶保有量1.5億戶,節能爐3471萬戶,節能炕2024萬鋪;農村戶用沼氣保有量總數已經達到了2650萬戶;太陽熱水器保有量達4300萬米2,太陽灶保有量112萬臺;已建成秸稈集中供氣站734處,建立了一批秸稈固化成型示范點,為生物質能源規模化開發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l)農村居民生活用能消費總t穩步增加與20。。年相比,2。。7年農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費總量增加了32.1%,年均增長率為4.。%,低于全國同期能源消費增長速度,呈穩步增長態勢(圖1)。其中,商品能源增加了47.6%,年均增長率為6.7%;非商品能源增加了26.4%,年均增長率為3.4環。在農村居民生活用能費中,優質能源的增長速度較快。其中,農村戶用沼氣消費增長速度最快,與2000年相比,2007年增長了350.5%,年均增長率為24.0%。其次為液化石油氣和電力,分別增長了122.5%和95.0%,年均增長速度分別為14.3%和n.8%。而煤油消費呈負增長,與2000年相比減少了67.7%,年增長率為一17.2%(圖2)。中國農村居民生活用能正朝著商品化、優質化的方向發展。2)能源消費結構仍以秸稈和薪槳為主2007年中國農村居民生活用能消費結構中,秸稈占48.33%,薪柴占28.10%,煤占14.08%,電力占5.47%,沼氣占2.21%,液化石油氣占1.71%(圖3)。目前,我國農村居民生活用能仍以秸稈、薪柴為主,大部分用于炊事和取暖之用,優質能源比例低,能源消費結構極不合理。這種情況可能是由于秸稈、薪柴容易獲得,幾乎不需要任何費用造成的。從發展趨勢來看,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秸稈、薪柴等傳統生物質能仍是我國農村居民的主要生活用能。
中圖分類號:G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18-0256-02
一、農村群眾文化的發展現狀
一直以來,在農村群眾文化建設中,我們都十分重視發揮國辦文化的主渠道作用,建立起以文化館、圖書館為龍頭,以鄉文化站、文化中心為樞紐,以村文化室為基礎的多層次的農村群眾文化網。但要真正把文化“種”在農村,就一定要重視農民自身在農村群眾文化建設中的主觀能動性,讓農民自己走上前臺、當好主角,從而使得農村群眾文化自身造血功能進一步增強,農民群眾參與農村文化建設的熱情不斷高漲。一方面,政府鼓勵各種形式的農民自辦文化,培養一批文化中心戶、文化大院,組建一批農民文藝創作隊伍,扶持一批民間職業劇團、農村業余劇團,讓農民從看演出、參加活動到自己演出、自己搞活動。一方面,在各級政府的培育和農民群眾的積極參與下,通過在廣大農村成立文化科技示范戶來樹立典型弘揚先進。文化科技示范戶通過贈送的電教設備和文化科技資料,積極開展技術培訓,信息交流,倡導文明健康的文娛活動。在文化科技示范戶中,農民學到了技術,掌握了知識,提高科技致富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自主發展能力,更好地理解和執行了黨在農村工作的各項政策,有效推動了農村工作的順利開展。但是,在農村群眾文化蓬勃發展的同時,我們也不應該忽視農村群眾文化建設中仍然存在的一些問題。
第一,“輕文化”的觀念在基層尚有市場。農村群眾文化建設,需要政府的扶持。但有些地方文化部門的功能卻因各種因素不斷弱化,在思想認識上,主要表現為重經濟、輕文化。部分村級領導干部在抓好經濟工作的同時,沒有正確處理好“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關系,沒有把精神文明建設特別是文化建設放在應有的位置。第二,對農村文化事業建設投入相對不足。這具體表現在:農村文化事業財政支出增長速度低于財政收入增長速度、低于城市文化事業投入。第三,農村消費習慣不夠合理。農村群眾文化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既有屬于公共物品或準公共物品的構成要素,如村鎮文化活動中心的建設等,又有屬于私有物品的構成要素,如每家每戶都有自己喜愛的活動等。因此,農村群眾文化的發展和繁榮,不僅取決于政府的投入,也跟農民是否愿意花錢進行文化消費密切相關。我國勞動人民向以勤儉節約著稱,這種傳統美德反映在文化消費上,表現得尤為突出。浙江某地區從2003年開始,每年組織千場文體活動工程和千場電影下鄉活動,因為是免費觀看,幾乎場場人山人海;而同樣的活動一旦進入影劇院買票觀看,哪怕是非常低廉的象征性收費,往往是門可羅雀。這種“免費窮享受”和“花錢樂消費”之間的強烈反差,折射出農民群眾陳舊落后的文化消費觀。這種落后的文化消費觀的蔓延,將嚴重制約農村群眾文化的良性發展。
二、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群眾文化的功能
(一)促進農民現代化,增加農民凝聚力
人的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必不可少的前提,它并不是現代化過程結束后的副產品,而是現代化制度與經濟賴以長期發展并取得成功的先決條件。農民是中國人口的主體,又是傳統文化特征最為濃郁的一個人口群體。因此,中國人現代化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農民的現代化,包括農民的觀念現代化、行為現代化和技能現代化。農民現代化,就要使農民具有準備和樂于接受他未經歷過的新生活經驗、新思想觀念、新行為方式的能力;具有準備接受社會的改革和變革的能力;具有思路廣闊,頭腦開放,尊重并愿意考慮各方面不同意見和看法的能力。農民現代化,就要使農民形成注重現在與未來,守時惜時的習慣;形成強烈的個人效能感,辦事講究效率的習慣,對人和社會的能力充滿信心;形成有計劃,即在個人和公共生活中趨于制定長期計劃的習慣;形成不斷學習知識,即注重對事實的考察,盡可能多地獲取知識的習慣。農民現代化,就要使農民具有信賴他生活的世界,相信周圍的人和社會組織能夠實現他們任務的心理;使農民具有重視專門技術,愿意根據技術水平高低領取不同報酬的心理;使農民具有相互了解、自尊和尊重他人,了解生產過程,期望能在認識本職工作的過程中,發揮自己的才能與創造力的心理等等。然而,由于農村是傳統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地方,農民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最多。相對來說,農民身上的現代性最少,傳統的東西最多。農村群眾文化的發展,一方面應增強農民的現代社會競爭、開拓、創新、求實的價值觀念,另一方面使農民的婚育行為、人際交往、消費行為、投資行為等更具科學性,而且使農民具有從事各類的專業生產和經營的技能,全方位的提高農民的素質,從而實現由傳統人向現代人的轉變。
群眾文化如同一塊巨型磁石,吸引著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其中,從而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群眾文化把成千上萬素不相識的人組織在一起,通過群體文化活動,創造互相溝通、互相理解、互相幫助、互相關愛的團結氛圍與和諧環境,形成巨大的合力。農村群眾文化所具有的群眾性、大眾化特點,對農民之間的個性差異能起到很好的磨合作用,能較好地把農民群眾組織起來,使農民在活動中增加人與人之間的聯系,相互較量和欣賞,跳出世俗的日常的生活,建立起基于“文化情結”的團隊精神和群體氣質,形成集體崇尚的追求目標。
(二)提高農民素質并規范社會道德
發展農村群眾文化可以提高農民群眾思想素質、文化水平,進一步擺脫愚昧落后狀態。農村群眾文化有宣傳教化的功能,可以通過辦圖書館、文化站及各種農業科技知識培訓提高農民們文化水平,推廣農業科學技術,還可以通過各種健康向上的文藝文化活動,傳播現代文化信息和思想觀念,從而改變農民的精神面貌,引導他們從根本上擺脫小農經濟造成的宗法觀念、自私保守觀念的制約,真正成為新時代、新農村的新型農民。
農村群眾文化活動因其群眾性、教育性、娛樂性特征及寓德于文、寓教于樂的傳統成為深受廣大農民喜愛的道德教育的活動。通過廣泛開展農村群眾文化活動,可以在農村倡導愛國守法、明理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并自覺地規范群眾的行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風尚。
(三)緩和社會心理危機,凈化社會風氣
“看病難、上學難、打官司難”等現象及農民失去土地等原因,使得農村社會矛盾激化、心理危機產生、社會不安定因素增加,這些都嚴重影響了和諧農村的構建。農村群眾文化的發展可以提供宣泄情緒的渠道,架起溝通心靈的橋梁;可以粘合各種心理裂痕,給農村弱勢群體帶去黨和政府的人文關懷和文化撫慰,從而舒緩壓力、娛樂心身、化解矛盾、增進融會,促使大多數社會成員保持社會生活的安定和睦。
鄉村文化是農村社會經過長期的積淀形成的,并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推陳出新。其內容不僅是優秀傳統的積累,而且是現代時尚的體現。鄉風是農村弘揚優秀傳統和倡導時代新風的有效載體,不僅具有很高的文學、藝術和歷史價值,還有著深刻的思想內涵,它往往引領農村社會某一時期思想和精神領域所崇尚的主流,這一主流主導著在同一文化背景下農民的群體性格,對農民價值觀念、是非標準、審美意識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可以說,有什么樣的鄉村文化,就會有什么樣的農村鄉風。
此外,群眾文化活動是一個動態的活動過程,又是一個全方位、立體化的多維格局。在這一多維動態過程中,有一個循序漸進、節節提高、層層深化的發展軌跡。全體人民群眾在參加群眾文化的動態活動中,每個人也受到動態化的“冶煉”,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提高和發展,在這一“冶煉”過程中,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產生了先進力。可見,發展農村群眾文化可以提高農業生產社會化程度,發展農業生產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