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經濟學理論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28 16:55:3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常用的經濟學理論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經濟學的嚴謹性與數學的邏輯性之間存在必然的聯系。經濟數學對于經濟工作中的成本計算、財務預算等都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數學具有自身的特點,在經濟研究中既要合理發揮數學的作用,又要明確經濟發展的大前提,不能過分依賴數學理論。

一、經濟數學的特點

數學的核心思想就是數量的整合,而現實社會中很多領域都與數字有著密切的聯系,數量關系雖是一種抽象的概念,但卻對現實有著積極的指導作用。在經濟學中,數學同樣具有著重要意義,二者之間的結合點就在于數量關系的處理。數學概念可用來詮釋經濟學原理。數學中的統計利率、概率理論在經濟學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由此可見,經濟學與數學之間的辯證關系。量變最終會帶來質變,這是數學的特點,也是經濟學的主要特點之一。數學理論和實踐將促進經濟的發展。數學具有較強的邏輯性,數據的分析和表達要精確,而經濟學研究往往涉及企業的財務、運營、利潤獲得等關鍵問題,要求同樣具有精確性,因此二者之間相輔相成。

二、經濟數學在經濟工作中的地位

經濟數學不同于普通數學,他是數學的一個分支,是特指在經濟中常用的數學理論,如方程組、函數、概率論和統計等。數學在經濟工作中的地位主要體現為它是經濟學的基礎,并且對經濟學具有指導作用。數學可以解決一部分經濟問題,但并不是所有的經濟學理論都需要依靠數學來解決。隨著現代網絡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數據信息也成為經濟學問題解決的重要手段之一。將數學理論與信息科技相結合來解決經濟問題是未來經濟領域的主旋律。數學理論對經濟發展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數學中的導數、函數都能夠幫助企業合理計算成本支出,從而確保經濟利潤的最大化。經濟數學之所以廣受歡迎,就是因為其能夠為經濟發展提供智力保障。數學理論是一門基礎自然科學,具有規律性,掌握數學規律,并發揮其在經濟中的作用,才能促進經濟的發展。最后,經濟和數學之間還有著辯證的關系。如何發揮經濟研究中經濟數學的作用取決于如何看待數學理論,如何將理論轉化為實踐。

三、經濟數學在經濟工作中的作用

目前,經濟數學理論應用于經濟研究主要是以數學模型的形式出現。數學模型與數學圖形都是經濟學深化的象征,數學方法能夠促進經濟學推理與分析過程,使其研究更加嚴謹。經濟數學中的眾多理論都對經濟研究有著促進作用。如邊際效用價值是以效用函數測定為基礎而建立了數學方程組,用來進行企業的財務預算。同時結合數學的集合論、泛函分析等數學理論進而解決數學問題。計量經濟模型以樹立統計學為理論基礎,以隨機現象為研究對象。經濟學中存在著大量的隨機事件,為此計量數學模型的應用就具有必然性。數學方法在經濟學中的作用還是得經濟學有了完整的平臺和科學的統計方法,使經濟學理論的研究實效性提高。實證分析無論是在數學還是在經濟研究中,從系統的數據中定量地檢驗理論假設與參數估計數值,使經驗分析中的表面性和偶然性減少,從而以定量分析進行經濟問題的研究。

數學公理化方法也在經濟研究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如一般經濟均衡理論及非合作博弈的均衡理論,這一理論主要體現為價格體系與供需平衡之間的關系。給出了供與需的價格函數Di(P)和Oi(P)(i≤1),通過Di(P)=Oi(P)(i≤1)方程解的存在性,探究一般經濟均衡理論。為了求解方程組,阿羅和德布洛使用了完全公理化的方法,將企業商品視為商品空間,并以消費情況、生產描述為商品空間的子集及其上的偏好,而將消費者的消費描述為商品空間的子集,將消費者的以持有商品視為空間中的一個點,將產品生產與消費之間的利潤分配表示為θ。這樣就通過數學理論形成了經濟系統的研究方案,給出這個系統的一些基本假定,就形成了公理系統,來解決經濟問題。第二就是馮?諾依曼的博弈數學理論,馮?諾依曼證明了數學在經濟學研究中的作用,并以此創立了非合作博弈的均衡理論。經濟學研究的公理化方法主要是幫助研究者將經濟學理論轉化為數學語言,以數學表達相關經濟現象中的概念,利用經濟現象中的實際關系的數學假設,在利用相關公理、和抽象的數學推導列出反映經濟現象的命題。數學公理化方法的簡潔性,嚴格性和一般性,發揮數學在經濟研究中的作用。四、總結

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素眾多,因此經濟分析是個復雜的過程。而經濟數學作為數學的一個分支,不僅起到了基礎作用,還對經濟研究起著促進作用。對于現代經濟來說,如何將數學理論應用于經濟學研究中,發揮數學的重要作用,才能促進經濟的發展。(作者單位:海南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篇(2)

許多高校和教師自身并不重視西方經濟學教學本土化。西方經濟學教學本土化要求教學工作者對于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進行改革,既能使學生掌握經濟學的一般理論,又能夠解釋和解決國內各種經濟問題。而目前許多高校和教師并不重視如何使經濟學理論更好地為國內和地方經濟服務。例如,在編寫西方經濟學教材時,對于國外教材的框架體系生搬硬套,內容大同小異,幾乎沒有任何地改變;對于固有的經濟學模型在課堂上平鋪直敘,全然不管學生能否接受和認同;對于國外那些經典案例,每一屆都在重復使用,給學生的感覺仿佛就是西方經濟學理論只能夠去解釋西方國家的經濟現象,嚴重影響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積極性。除此之外,高校教師在申報和研究西方經濟學的教改項目時,也很少將目光集中到教學本土化當中來,而是比較熱衷于教學國際化、案例教學、情景教學等方面的選題。

促進西方經濟學教學本土化改革的措施

盡管西方經濟學教學本土化改革面臨著種種困難,特別是進行理論體系和內容上的創新,構建中國本土化的經濟體系尤為困難。但是從教學的角度出發,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進行改革:

1.教學中注重中西方思維的融合,培養學生辨證地看待經濟學理論。正如前面所敘述的,西方經濟學理論是在西方社會成熟市場經濟體制下形成的規律性和經驗性的總結。把它放到中國的課堂上,首先,要求授課教師在介紹這門課程的時候就要將中西方思維的差異講清楚,要告訴學生習慣用西方社會的觀念去看待一些經濟問題,這本身就是一個思維融合的過程;其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肯定會對其中很多理論或結論提出疑問,這時授課教師可從以下四個方面引導學生辨證看待這一問題:“該理論的合理性在哪里?——該理論哪里不符合中國實際?——中國實際應該是怎樣的?——怎樣修正理論才能更接近中國實際?”。盡管這個過程對于學生來說有較大的難度,他(她)們在不斷地思考中可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并且知道問題出現在哪里,這也是一種進步。

2.教學中注重經濟學教學國際化和本土化之間的融合。經濟學教學本土化和國際化并不是完全矛盾的兩種教學方式,它們之間是有較強的互通性和互補性的。真正的國際化應該是一方面將經濟學理論中國化,即將經濟學理論緊密結合中國實際進行教學;另一方面是將中國國內經濟的理論化,即提出符合中國經濟發展狀況的新經濟學理論,這是一種創新,也是有的學者提出的“中國經濟學”。只有這樣,才能使中國經濟更好地和世界接軌,這是大勢所趨。而經濟學教學本土化也正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可以說,本土化是為了更好更快地實現這個目標而提出的教學手段。因此,本人認為首先,我們必須是按照教學本土化的要求對西方經濟學內容體系進行整合,編寫新的教材。新的教材不但要求內容體系新,而且要求案例本土化;其次,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關注國內重要時事,有可能的話多把時間給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闡述自己的觀點。例如在講授“收入分配”這一部分時,我通常建議學生課外閱讀溫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因為“收入分配”是報告中重點闡述,也是老百姓最關注的問題。并且可以將中國調節收入分配不公平的措施和其他國家進行對比,得出哪些措施是相類似的,哪些措施是中國所特有的。只有按照這樣的教學方法,才能使教學國際化和本土化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3.教學中將傳統的研究方法和本土化的研究方法相結合。西方經濟學通常是運用計量經濟模型引導出相關理論的,而這些模型一旦套進中國的數據,得出的結論往往不符合中國實際。因此,我建議在教學過程中,教材上的計量經濟模型固然是要讓學生知曉,畢竟這是分析經濟學問題最常用的方法。但是,更重要的是在制定教學計劃時,西方經濟學必須要設置實踐課時。也就是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根據教師布置的調研任務,利用課外時間進行市場調查,搜集一手數據,對相關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撰寫調查報告,利用實踐課時在課堂上匯報調研成果,最后進行討論修改。這樣,既可以鍛煉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又可以將本土化研究方法得到的結論和教材上的相關理論進行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差異。

篇(3)

國家的發展離不開經濟,經濟是國家發展的發動機。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知識和經濟相結合的時代, 經濟是國家發展的根本動力,知識是經濟快速發展的智力支持。改革開放以后,我們國家的經濟呈現出多方面多渠道的發展模式。知識結的綜合和整理在很多的行業得到了體現。在企業結構的管理上數學知識的運用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揮。例如在統計工作、財務管理工作、資金處理、會計研究等方面,都運用到了數學的理論知識。經濟數學是運用數學的方法推斷出經濟的發展軌跡,它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體系。我們可以依據經濟數學的推算規律,制定企業的發展規劃。數學方法與經濟的結合發展了生產力,是經濟前進的根本知識基礎。

一、經濟數學的特點

數學的主要的研究對象是數與量的關系。在大自然中,到處都體現了數量的關系。數量有時候根式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概念,它是數與量的關系的整合。但它又是但自然中一切事物的必然聯系。數學與經濟學的主要聯系就是在數量關系的處理上,經濟學的表達方式,主要是運用數學概念。例如邏輯理論、統計、計量,都需要數學知識給予支持。

數學和經濟試相互辯證存在的。量變和質變的關系正是數學和經濟學的相互關系。數量和質量的關系是數學的研究領域又是經濟學的討論范疇。

精確性和邏輯性是數學的兩大特點。數學被精準的表達出來才會有意義。在經濟學的各個領域中都是以精確而存在,例如級數、微積分、函數、多元計算等等。對數學邏輯思維的開發和運用,可以更好的對未來的經濟形勢做出預測。

二、經濟數學在經濟工作中的地位

經濟學是以數學為前提的,有數學的方法解決經濟方面的問題,已經歷史悠久了。經濟學的核心就是數學的應用。很多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問題的唯一解決途徑就是數學科學。在計算機廣泛使用的今天,經濟的發展狀況更好的被數據信息表現出來。經濟數學和計算機的緊密結合,為經濟發展增添了新的元素和動力。

數學理論推動了經濟工作的發展。經濟數學之所以成為學習的熱門,就是因為經濟數學是推動經濟發展才有了有力的保證。數學科學是自然科學中的一種,自然科學就必定要符合自然規律的基本原則。所以要在日后的經濟工作當中掌握自然規律把握事態發展動向。

經濟工作當中處處體現著數學理論。經濟學理論是經濟工作開展的需要,經濟學的理論知識更是多種知識的集合。經濟數學理論是我們在工作比較常用的方法。經濟數學把抽象的概念直觀化、簡單化。例如在分析時,我們運用的圖表、曲線、模型等,都可以直接反映經濟工作的中的問題,在找到問題所在后,直接處理,縮短了研究的時間。

三、經濟數學在經濟工作中的作用

數學可以促進經濟學理論更加合理和完善。在經濟的工作當中有著很多的不確定因素,經濟活動會跟著時間空間的變化改變。運用正確的數學方法進行推算,更容易的掌握這些未知的變量。

數學使經濟發展符合一定規律。數學理論在經濟工作的應用,可以使經濟工作遵循一定的統一方法。經濟工作需要科學的理論為依據。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正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產物。

數學的公式和符號符合經濟學邏輯概念。數學是運用公式進行計算。很多的公式和符號在經濟學當中也會被用到。數學成為了經濟問題邏輯分析上的最重要依據。經濟工作的多層次問題利用數學中邏輯思維關系結合,能創造出更為獨特研究方式。

四、結束語

經濟的發展形式受到了多種因素的影響,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變量。經濟學的發展離不開數學,數學在經濟學的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于現代經濟學來講,數學是一項工具,分析理論和判斷變量的重要工具。經濟學與數學的緊密結合匯讓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更加的蓬勃。

參考文獻:

[l]吳云天.數學方法在現代經濟學中地位與作用[N].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4

[2]林章美.在經濟分析中概率與數理統計的應用[J].才智,2010

[3]葉子祥. 經濟數學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N].湖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

[4]瓦龍德.關于《經濟數學》與計算機相結合的幾點思考[N].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14

[5]張玉英.對高等數學的教學思考[J]. 內江科技. 2012(05)

[6]王存榮.數學的文化價值和高等數學教育[J]. 新課程研究(職業教育). 2014(02)

篇(4)

中圖分類號:F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10-00-02

《經濟學基礎》作為一門經濟管理類的專業基礎課,既是一門理論很強的課程,同時也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課程,如何教好這門課程,并達到課程的教學目標,已成為我系經濟學老師面臨的一個共同教學課題。

一、高職經濟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發現當前經濟學學習和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從課程本身來講,經濟學理論抽象、難懂,學生很難接受。它從經濟學基本概念出發,研究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的一般原理和規律,而紛繁復雜的經濟現象也使得該門課程體系龐大、內容繁雜,學生們普通反映學習起來很難、很吃力。本門課程經常用到數學知識,這使大部分學生感到措手不及。

其次,從高職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說,學生基本都是90后,學習經濟類科目的目的相當明顯,以為學了經濟學就可以為自己掙更多的錢,但面對許多的公式、圖形以及原理,他們顯得茫然,加上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缺乏理論聯系實際的經驗性案例,課堂上老師滔滔不絕,但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往往對基礎理論知識感到枯燥無味,失去學習興趣,另外,學生普遍年齡小,平均為18歲至22歲,大部分都是從高中直接考入高校,社會閱歷淺,對于社會經濟活動知之甚少,即使學生們接受能力較強,但辨別與創新能力不夠,普遍尚未走出中學學習方式的圈子,這些都增加了教師講授和學生理解的難度。

最后,從學校的教學安排來說,高職院校的教學計劃一般會將經濟學內容壓縮在一個學期,這就造成經濟學課時少而內容多的矛盾,作為經濟學的基礎性學科,如果按照教學計劃,用一學期講完微觀、宏觀經濟學兩部分內容的話,教學質量與教學任務就難以兩全。

二、高職經濟學教學改革的思路探討

教育的發展表明,任何教學方法都必須適用所授學科的專業特點。對經濟學教學而言,由于受教育者既是經濟學的教學對象,同時又直接參與經濟實踐,因此,相對于其他學科的教學而言,經濟學的教學更加需要優化教育模式,注重教學方法改革,使學生更扎實、更全面地掌握現代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和分析工具。

(一)因材施教,提高內容針對性

經濟學教學通常遇到課時少,內容多的問題,教學質量和教學任務常常打架。《經濟學基礎》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不僅經貿類、財經類專業的學生要學,而且諸如信息管理專業、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也要學。但對于專科生來說,教學計劃要求一學期講完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內容。教師如果要根據教學內容要求、教學對象水平,保證教學質量,教學任務就難以完成,學生學到的東西就少;教師如果趕時間完成教學任務,教學質量就很難保證,學生學的東西多了,但往往似是而非。這樣就出現魚和熊掌不能兼得的尷尬局面。因此,在內容上,首先教師要對課程內容進行篩選,本著夠用、實用的原則,在講課時不必刻意追求體系,而是集中力量講解學科教材中較為重要的知識。

(二)設疑導思,注重思維啟發

從目前大一新生的學習方式來看,絕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活動僅限于“預習、聽課、復習”之中,他們在相當程度上“懶于思考、缺乏問題意識”。這種學習狀態扼殺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我認為教學過程就是教學相長,師生互動環節也早被提出,敢于提問才能敢于批判、敢于探索、敢于創新。所以在教學中采用積極而富有啟發性的教學方法,一方面可以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另一方面有利于優秀學生的獨創性及個性的發展。

當然,合理設置課堂提問是有效啟發的關鍵所在。如果教師提出的問題太大、太繁、太難,都很難激起學生思維的靈動。為了解決好這個問題,我在每一節課上課之前,都做了認真的準備,把要在上課的時候提出的問題做到心中有數。例如在講需求定理時,對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商品本身的價格和需求數量呈反方向變動的關系,很多同學都能用日常生活經驗總結出來,就可以先通過提問,讓學生總結出需求定理的內容。而對于需求定理存在的例外,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所聞,可以先把問題提出來,讓學生討論,進而總結出需求定理例外的幾種情況。通過提問可以讓學生更多參與教學過程,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應用知識的能力,而不是把學生的頭腦當作裝載、儲存知識的口袋。

(三)理實一體,豐富課程內容

經濟學是一門抽象、深奧的社會科學,其理論內容很豐富,但也很抽象、深奧、難懂,學生難于消化,特別是要用高等數學的知識證明和推導經濟理論,而此課程開設對象往往是大一學生,他們由于受中學時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很容易被枯燥的理論磨滅斗志,陷入一種被動地為學習而學習的惡性循環中,所以只有尋找他們熟悉的事例,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才能真正起到以教帶學,以學促教的良性互動作用。《經濟學基礎》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它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一種理論抽象,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為了增強教學的現實性,在教學方式上可以考慮采取案例教學的方法,選取的案例既可以是經典的經濟學案例,也可以是身邊的具體事例。

運用經濟學理論聯系實際生活是本門課程的重要教學目標,教師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搜集案例,并且在理論章節中穿插相應的案例,比如在講到價格理論時,可以讓學生們討論“生豬肉的價格為什么突然上漲?”、“現在幼兒園的學費為什么越來越高?”在生產理論中,以經典的“三個和尚無水吃”的故事作類比。又例如在學習“機會成本理論”時,可以讓學生討論“上大學的機會成本是多少”、“可不可以用機會成本原理解釋為什么不鼓勵在校生談戀愛”、“從機會成本角度看NBA球員科比不上大學是不是正確的選擇”等等,通過將經濟學理論與經濟生活現實的密切結合,可以將經濟理論學習過程中的抽象、難于理解的問題,變為具體和簡單的有效工具和方式,極大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正因為案例有如此大的魅力,因此,案例的收集與整理就成為經濟學課程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好的案例更多的是貼近生活、反映時代背景,并且真正能夠學以致用的。大量的本土化的案例對學生的理解和教師的講授都會有幫助。

(四)講練結合,促進知識鞏固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需躬行”。為強化理論教學效果,我要求學生進行一定數量的習題練習來促進他們的自我學習。通過做習題可以使學生熟悉生疏的概念、原理,糾正學習中的錯誤,鞏固所掌握的知識。因此,教師可以針對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相應習題,并在每次課結束后直接把本次課程涉及到的習題讓學生及時解答。通過及時的練習,一方面是對課堂教學的檢驗,便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另一方面講練的及時配合,可以加深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并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理論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也讓學生能夠直接通過相關題目掌握所學知識點,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五)授之以漁,訓練專業思維

教育的過程,不僅僅是教授給學生課本知識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活學活用知識的能力。學生接受高等教育不僅僅是為了成為一個掌握一定知識的技術人員,更應該是成為可以對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考者和實踐者。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學到的,還包括如何思考,如何表達個人的觀點,如何發展個人的決策能力和信心,并能夠認識到世界是豐富的、多樣化的,知識體系不是僵化和一成不變的,而是運動的和發展的。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作為教師,教一門課,不是建造有關這一科目的一個小型的現代圖書室,而是使學生能夠掌握本門課程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模式。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而且更要“授之以漁”;不僅要重視知識的傳播,而且更要重視培養學生思維、研究、分析等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因此,在經濟學的教學中,教師要注重鍛煉學生自己運用相關經濟學理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在每一個項目的知識點講完后,設置一定學時的討論課,就某一問題進行現場討論。討論可以是即時的,也可以是事先布置討論題目,論題一般是根據學生感興趣的程度和當時社會上的熱點經濟問題。討論要求學生課前在網絡上搜索相關內容就專題進行準備,然后回到課程進行討論。討論式教學法對于學生的各方面能力是一個有效的訓練,包括搜索資料的能力、信息組織能力、表達能力等。

總之,《經濟學基礎》是一門系統性、邏輯性較強的課程,有其形成和發展的規律,以及獨特的知識結構和研究解決問題的系統方法,要達到教與學的和諧統一,需要大量的教學實踐,需要老師與學生雙方的有效配合,才能提高教學質量,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篇(5)

[作者簡介]馬莉,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廣西南寧530007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11)07-0171-04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共同宗旨和基本特征是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作為財經類高等職業院校,經濟學課程是經濟、金融、管理類學科的核心課程,是學生學習相關專業課的基礎,教師教學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但是,經濟學課程理論性強、概念抽象、經濟關系復雜,使得許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理解,目前在實際的教學中效果不理想,更無法將應用人才培養的目標貫穿與實際教學中。因此,我們要以高等職業教育的經濟學原理課程的特點及培養目標為切入點,從經濟學課程在落實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課程體系中的定位人手,進一步了解經濟學課程特征,確立經濟學課程在課程體系中的定位,分析經濟學課程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探討在應用人才培養教育中提高經濟學課程教學水平的有效途徑。

一、高等職業院校經濟學課程的主要特點

高等職業教育的經濟學課程是經濟管理學科所有專業的基礎課,在教學計劃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高等職業教育的經濟學原理課程具有一系列特點,主要體現在實踐性、應用性、時代性等三個方面:

(一)實踐性。經濟學原理課程雖然繼承了西方經濟學原有的理論體系和分析框架,但它卻表現出一定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最明顯的方面就是其實踐性――緊密聯系中國改革的經濟社會實踐。在高職高專層次,在經濟學課程建設方面突出表現為經濟學理論與中國改革實踐的有機結合。

(二)應用性。經濟學原理作為經濟管理學科所有專業的基礎課程,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它聯接了公共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學習。公共基礎課的特點是側重于一般性的理論,而專業課的最大特點則在于學生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培養,其應用性顯而易見。作為專業基礎課的經濟學原理課程,一方面要求承載著相當部分的理論性,另一方面又要求具有較大的應用性,為下一階段應用性較強的專業課學習作好準備。

(三)時代性。近年來,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實踐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西方經濟學理論也在不斷的演化和創新。與之相應,中國等經濟轉型國家的經濟社會變化則更為劇烈,也向傳統的經濟學理論提出了諸多挑戰。這些都內在地要求經濟學理論的教學工作能夠體現出一種時代性。高職高專應用性的教學特點,內在規定了經濟學理論的教學必須更加緊密聯系世界經濟,特別是中國經濟的實踐,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形成新理論,最終體現出一種鮮明的時代性。

二、高等職業院校經濟學課程在課程體系中的定位

高職院校如何定位是經濟學課程設置的關鍵,《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高等職業教育是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為根本任務;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方案。因此,筆者認為,經濟學課程最重要的功能應定位于服從培養應用型人才這一根本目標,并圍繞這一目標來組織教學的各項工作。從課程體系設置看,在高職高專教育的過程中,學生是否在大學打下扎實的理論功底,關鍵取決于前兩年的學習和積累。具體說來,把應用人才培養目標落實到位的課程體系設置應充分把基礎課程的學科導向與專業課程的就業導向結合起來,把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建立在扎實的理論基礎上,使得對現實問題的解決變得更加嚴謹和科學。從經濟學基礎課程的角度來講,經濟學在高職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經濟學是教育部審定的經濟管理類專業的核心課程。這門課程在教學過程中主要以拓展學生知識范圍,掌握一般性基礎的分析方法,培養學生對經濟問題的興趣為目的,因此,該課程的教學目標不僅是要求學生掌握重點的經濟學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以經濟學分析方法的運用為重點,在教學中更為強調授課知識的應用性和直觀性的特點。

(二)經濟學是高職學生學習掌握經濟分析方法的主要課程。學習經濟學的另一個重要意義在于它可以為學生處理實際問題提供方法論。經濟學以實證分析方法為主,規范分析方法為輔,并在整個學科體系上采用了均衡分析方法、邊際分析方法、靜態、比較靜態和動態分析方法等多種實證分析方法。學生通過對這些分析方法的學習,可以提高其分析、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經濟學是高職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的基礎課程。經濟學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它既來源于實踐,又指導實踐,它的理論可以分析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一些實際問題,在課程的講授過程中,注重強調課程的實踐性,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高職院校是培養應用性和綜合性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要求各專業學生掌握一些常用的經濟學基礎知識是非常必要的。學生只有掌握了扎實的理論基礎,掌握了一定的分析工具,才能適應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的需求,滿足社會對更高層次人才的需求與需要。

綜合上述分析,經濟學原理作為經濟類專業的核心課程和專業基礎課,其最重要的功能毫無疑問應定位于服從培養應用人才的目標,以便為后期專業課程的學習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

三、高職院校經濟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經濟學課程的知識點繁多復雜,致使學生難以掌握。西方經濟學屬于理論經濟學的范疇,揭示了現代化大生產條件下各種經濟活動的規律,是探討人類社會如何經濟地利用自然和社會資源以達到某種目的或滿足某種欲望的科學,是研究人類個體和集體在生產、消費、交換等社會活動中的理以及他們在這些活動中的相互關系。主要包括微觀部分的消費者行為、生產者行為、市場結構、一般均衡、福利經濟學、市場失靈和政府作用理論等;還包括宏觀部分的總產出的決定、經濟周期、長期經濟增長、失業、通貨膨脹、國際經濟、宏觀經濟政策等。課程內容比較多,知識點之間的邏輯性比較強,學生在學習中如果不注重提前預習、上課總結、課后復習查閱資料,不注重前后理論貫穿理解,那么就會拉下越來越多的內容,以至于不懂的內容增多,失去了進一步學習的信心。高職院校教學一個重要的指導思想是“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突出應用性和針對性”,它以應用為目標,以“必

需、夠用”為度。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用”是高職教育的一大難點。

(二)經濟學課程思維和方法訓練較少,造成學生應用能力欠缺。經濟學基礎課程既是有特定研究對象的理論課程,也是一門方法論課程。著名經濟方法論專家萊昂內爾?羅賓斯把經濟學的研究內容劃分為兩個層次,即對象層次和方法論層次。在他看來,“只要達到某一目的需要借助稀缺手段,這種行為便是經濟學家關注的對象”。

由于教學時間的緊迫以及學生接受能力的差異,大部分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采取傳統的“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法,缺乏與學生的溝通和互動。有些知識點即便采取案例教學法,在實施該教學法時也存在方式陳舊、案例陳舊以及與中國本土經濟、當前熱點不夠貼近等問題。由于缺乏有針對性的典型案例,使得學生對生產理論、成本理論等微觀的基礎理論理解起來比較困難。經濟學真正的精髓在于一種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思維過程。任何現有的經濟學理論都是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成立的,教師如果只是向學生講解傳授西方經濟學各個章節的知識,不交論或模型曲來龍去脈,學生往往無法真正理解經濟理論的形成思路,以至于覺得經濟學難學又難懂。長此以往,教師對作為一種方法論的經濟學講解不足,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著重培養經濟思維的習慣,不是在運用中把握經濟學知識點,而是在老師描述后去強行記憶知識點,以至于造成應用能力差的后果。

(三)經濟學課程教學方法和手段不當,嚴重影響教學效果

1.教師對課程的理解不到位,教學效果不佳。目前,高職高專院校經濟學教學最常采用的方式是課堂講授式,教師按部就班地講授概念與數學模型,面對艱深的概念和數學公式,學生從頭到尾記筆記,沒有認真的去思考,去體會。教師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講解,沒有將課程的講解和高職高專教育所倡導的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為根本任務結合起來。造成教師授課針對性不強,學生學習時感到很茫然,認為經濟學空洞乏味,實際教學效果不顯著的局面。

2.教師對教材的選用不恰當,教學質量不高。目前,經濟學教材上大多是以外國經濟現象為研究對象的理論,根據中國的經濟發展、改革中出現的現實問題為研究對象的理論較少,無助于了解并解決中國現實經濟發展和改革中的問題。面對教材中深奧的理論和不現實的圖像和專業術語,剛剛脫離應試教育的大學生缺乏社會經驗和社會觀察力,對經濟問題獨立思考不足,甚至不具備最基本的經濟思維。因此,要讓其真正理解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或實質問題,就顯得尤為困難更不要說是運用經濟學的分析方法進行學習了。

四、完善應用人才培養目標的經濟學課程教學的建議

高等職業教育是以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需要的,具備綜合職業能力和高等技術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提高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效率,關鍵要使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服從于應用高職高專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和人才成長的內在規律,因此,為進一步完善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提出如下建議。

(一)在經濟學課程教學目標上,樹立新的教學理念,擇優選擇教學內容。教育部明確提出高職教育改革的方向要以就業為導向,以“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即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有所淡化,實踐能力、特別是畢業后從事某一職業的能力得到加強和實現。因此,高職高專教育在教學內容上要樹立新的教學理念,擇優選擇教學內容。鑒于高職高專學生的數學理論基礎相對薄弱,與本科院校在經濟學教學的設置目標、教學的出發點和教學的重點上的不同,高職高專經濟學課程更應突出經濟理論的適用與應用。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不必過于艱深,應根據高職高專學生的特點,有選擇性的進行教學,具體就微觀經濟學來說,應主要介紹價格論、效用論、生產論、成本論、市場論等。就宏觀經濟學來說,著重介紹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讓學生能了解國家宏觀經濟決策的依據和對整體宏觀經濟環境有所認識。同時教學的另一個重要內容就要注重訓練學生的經濟學思維,逐步形成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問題的思維和習慣,在“學會”的過程中逐步實現“會學”。

篇(6)

1.經濟類專業文理兼收,學生的數學基礎差異明顯由于經濟類學生招生是文科生和理科生兼收的,而在高中階段,文科和理科在數學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難度上是不一樣的。特別地,部分學生由于數學成績不好而選擇了文科,這樣導致經濟類專業的學生數學基礎差異性非常大。這種情況在經濟類專業的學生中表現的尤為突出。另外,高等數學的特點是概念高度抽象、邏輯嚴密、推理精確,要學好高等數學必須要有較好的邏輯思維習慣和一定的數學基礎。從而很多經濟類專業的學生對高等數學的學習感到非常困難,而目前高等數學的上課形式是按所學的專業分班上課,從而致使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學生難學、教師難教的問題特別突出。

2.缺乏專門的經濟類專業高等數學教材據了解,目前經濟類專業的高等數學常用教材也多是同濟大學版的經典教材,授課內容與其他工科類專業并無太大差異。實際上,同濟版的教材對于經濟類專業不是很合適,這是因為教材內容具有很強的系統性和高度的數學嚴密性,定義和定理非常多,而且抽象難懂,不夠自然,特別所涉及的方法和技巧千變萬化,不適合經濟類數學基礎較差的學生學習,很多學生經濟類專業的學生產生了學習高等數學的恐懼感,甚至是談“數”色變。

3.缺乏具有經濟背景的高等數學教師另一方面,高等數學的教學內容與經濟類專業的應用銜接不夠理想。經濟類專業的高等數學老師都是數學專業出身,對相關經濟學理論知識了解很少,因此無法將高等數學在經濟學中的應用講解出來。另外,經濟類專業課的內容在不斷的變化,但是高等數學的教學內容和應用部分并沒有緊跟專業課的變化而發生變化,這就導致學生不能將所學的數學原理較好地應用到專業的學習以及研究中。

二、經濟類專業高等數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究

1.實施分層教學高等數學是經濟類專業本科學生一門十分重要的基礎課程,是提高大學生的思維素質方式和進行深入學習和研究不可或缺的必備工具。因此,基本所有的經濟類專業從本科一年級就開設高等數學課程。然而經濟類學生招生是文科生和理科生兼收的,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在高中階段,文科和理科在數學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難度上是不一樣的。而且我校經濟類專業是面向全國招生,不同省份的學生在高中階段所學習的內容和難度也會有一定的差異。總之經濟類專業的學生的數學基礎和學習能力有著很大的差異。如果對所有學生采用統一的授課內容和模式,嚴重與因材施教相違背。

2.編寫經濟類專業高等數學教材一本好的教材對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是至關重要的。而目前很多經濟類專業使用的都是工科類專業統一使用的經典教材,比如同濟版的。該教材內容量大,技巧性強,抽象難懂,無法適應經濟類專業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編寫一本適合經濟類專業學生學習的高等數學教材是教學改革中至關重要的。高校應該專門組織數學類教師和經濟類教師進行充分討論,在教材編寫的過程中深奧難懂的數學理論,盡可能強調直觀,盡可能將數學理論在經濟學中的背景與應用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實例來引入抽象的數學概念和結論,讓學生覺得這些數學概念是有趣和有用的。提高學生學習高等數學的興趣,大大減少學習高等數學的恐懼感。

3.培養具有經濟背景的高等數學教師數學專業的老師一般對經濟知識比較缺乏,他們對數學的抽象思維和邏輯推理比較擅長,這樣對于學生有效的學習高等數學非常不利。給經濟類專業的學生上高等數學的老師最好具有較好的經濟基礎知識,弱化教學中數學的抽象性和邏輯性,把數學知識與經濟問題相結合,重點強調數學知識產生和應用的經濟背景,這樣能讓學生對高等數學學習產生極大的興趣。能達到此目的對任課教師提出了巨大的挑戰。一方面,學校可以有意識的引進具有經濟基礎的數學教師,比如第二專業學習過經濟學的人才優先引進。另一方面,學校也可以鼓勵在職教師通過進修和深造經濟專業知識,培養具有經濟背景的高等數學教師。

篇(7)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20-00107-02

一、經濟學學生能力培養的必要性

筆者認為傳統的西方經濟學(即主流經濟學)存在許多問題:

(一)知識方面

我國目前的經濟學教學中,學習和使用西方主流的微觀經濟理論已經成為風氣,但是我們知道西方經濟學是在馬歇爾的微觀經濟理論之上,強行與其徒弟凱恩斯(當然還有其他凱恩斯學者的完善和綜合)的宏觀經濟理論相互綜合而成。市場帕累托效率最優的理論與市場存在嚴重缺陷的政府干預理論的結合,在知識方面,西方經濟學的宏、微觀是矛盾的、不能相互解釋的。

同時,西方經濟學是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展起來的經濟學學科,它產生的環境決定了其在資本主義的適用性,是西方特定文化和環境下的產物。所以,它在某些方面是體現了人類的共性,具有其科學性。但是,由于東西方文化等國情、習慣等方面的差異,西方經濟學的一些東西在我國又是不適用的。況且,西方經濟學的一些重要的理論在西方也得不到實證的支持。

因此,西方經濟學是存在一些知識性的問題的,其正確性無論是在東方,還是在西方,都是受到質疑。我們不能在教授課程時給學生一種西方經濟學是無所不能的完美經濟學經典理論,而對其知識的矛盾與缺陷熟視無睹。

(二)應用方面

主流微觀經濟理論的缺陷,主要不在于它的理論結論受假設的限制,而在于它的這些演繹前提往往是極其脫離客觀實際的,微觀經濟理論的抽象條件下的理想狀態,是它一切弱點的主要來源。

在《經濟學為什么還不是一門科學》中,艾克納認為,內在一致性檢驗只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要證實任何命題,就必須進行三種性質的經驗檢驗,一是相符性檢驗,這種檢驗就是確定某一理論的結論與從對現實世界所作的經驗觀測中能夠得到的東西是否相符;二是普解性檢驗即鑒定理論是否能夠包容與所研究的某種現象有關的所有已知是事實;三是精練性檢驗,其目的是確定理論結構中任何具體要素(包括內在假定)對與說明經驗觀測的東西是否必要的,不必要的標準是該去掉的,去掉該要素并不影響該理論的解釋能力。

例如,流行在經濟學界的新古典經濟學理論的核心由四個基本要素構成。這四個基本要素是:1.一組無差異曲線,這種無差異曲線是建立在各種假定的效用函數的基礎上的;2.一組連續或光滑的等產量曲線,這種等產量線是建立在各種假定的生產函數的基礎上的;3.所有不同廠商和行業的一組斜率為正的供給曲線;4.生產過程中的所有的全部投入的一組邊際產量曲線。而實踐證明:這四個基本要素,即無差異曲線、等產量曲線、斜率為正的供給曲線和邊際產量曲線都缺乏經驗數據的支持,是經不起相符性檢驗的,當然更無法接受實踐的檢驗,這已為我們的經濟現實所證明。

這些錯誤的思想和方法一旦形成,對我國經濟建設的危害是不容置疑的,同時也不利于我國經濟理論的健康發展。同時伴隨社會實踐的發展和各區域不同的社會經濟條件,經濟學理論的實用性也受到了挑戰。因此,一切也要因時因地地加以調整,而不能框用經濟學的教條知識。

(三)方法方面

在社會科學中,經濟學是最形似自然科學的一門學科。其嚴格的數理論證,周密的邏輯推導,經常給人以唯一正確答案的印象,從而形成一種錯誤的導向――用數學推理的科學性來證明經濟理論的科學性,而忽視了社會學科的科學性標準與自然科學有著較大的不同。這種傾向,容易造成我們應用方面的忽視經濟理論適用的社會性前提,單純地用自然科學的判斷標準來判斷社會科學的真偽,這需要我們在經濟學教學中予以克服。

例如,微觀經濟學中均衡價格的推導證明了市場價格的唯一性或幾個價格的確定性,其論證的數學嚴密,經過瓦爾拉斯、阿羅、德布魯等人的完善,達到了無懈可擊的程度,但是它還是與我們現實的價格存在矛盾;宏觀經濟學廣泛流行的IS-LM模型在我國卻被證明是錯誤的等。因此,西方主流經濟理論嚴密的數學論證有促進其科學性的一面,但也更容易形成偽科學,更容易形成經濟學理論的誤學濫用,對實踐造成嚴重的損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提醒學生加以注意。

(四)解釋能力方面

西方經濟學是以制度既定為前提的,而我國是一種轉軌經濟。對此,西方經濟學的解釋能力有限。西方新制度經濟學給轉軌經濟開出的藥方也被前蘇聯、東歐地區證明是失敗的,這也得到了世界的公認。對于為什么會存在分工、市場為何出現、怎樣出現、為什么會存在各種各樣的組織等問題,西方經濟學也避而不談,視其為既定條件。

在解釋優化和組織方面,以華裔學者楊小凱為代表的新興古典經濟學提出了用超邊際分析的方法來分析問題的思想,使經濟學的解釋能力向前邁出了一大步。其具體步驟為:第一步,利用文定理排除那些不可能是最優的角點解;第二步,對剩下的每一個角點解用邊際分析來求解,求出每一個局部最優值;第三步,比較各角點解的局部最大目標函數值,就可產生整體最優解。這樣就同時解決了最優化和組織兩個問題。

總之,任何的經濟學知識都存在著與實踐的對接問題,任何一種理論也都有其局限性,而這些只能通過經濟學能力的思維來解決,對于經濟學創新和轉軌中的中國尤其如此。因此,知識是基礎,是手段;思維是方向,是目的。

二、課堂教學過程中能力培養的方法

(一)從教材的理論部分著手

教材的理論部分具有理論性、系統性、完整性,是基本的知識,是教學的基礎和根本。在介紹一個理論的時候,切勿就理論論理論,而應首先介紹該理論產生的時代背景(主要是經濟環境的變化),再介紹先前的經濟理論在哪一方面出現了問題,經濟學家為解決問題是怎樣對先前的理論加以發展,然后系統性地提出理論來的。

在理論的介紹中,嚴格、科學地說明理論的假設(包括經濟學中一般常用而隱去的隱性假設和列出的顯性假設)、內容、利弊和理論怎樣從所發現的現實現象中提煉,并且怎樣又回到現實中去。并說明每條假設的具體作用,即為什么需要該條假設。

這樣反復的訓練使學生學會如何去發現理論與現實的矛盾,從中找出理論的缺陷,并加以發展。同時,也可以使學生形成嚴密的思維能力。即使達不到發展理論的目的,這畢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也可以使學生能夠養成在注意到理論和現實的問題時自行解決的習慣,而不至于束手無策。

(二)從教材的應用部分著手

在經濟學的課程中,各門課程的應用部分與理論部分的比例是不一樣的。因此,有了應用經濟學和理論經濟學的劃分。我們這里舉例的西方經濟學就屬于理論經濟學。在介紹應用部分的內容時,主要向學生介紹它應用的前提、應用時可能出現哪些問題,以及怎樣解決。

在一些具體的應用課程的講授過程中,例如,在國際貿易課程中,可以讓學生熟悉各種外貿過程的單證,通過實物的認識來熟悉外貿活動,并告訴他們各種單證在外貿中可能出現什么問題。可以的話,通過講解一些外貿爭端的小故事,學生更容易領會。如果愿意的話,還可以讓學生通過模擬外貿活動來掌握知識。

在應用部分,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具體的經濟活動來熟悉經濟活動過程中常用到的一些單證和可能產生的各種經濟問題,并初步掌握解決的辦法,養成一種靈活處理經濟問題的能力。

(三)從身邊的經濟現象著手

教材上的內容,無論是理論部分,還是應用部分,都離學生的現實生活較遠,而學生最感興趣的通常是身邊的一些經濟現象。因此,可以利用一部分時間,就學生身邊的經濟現象或國家重大的經濟事件或經濟政策加以分析,將經濟學的知識理論滲透其中。誘導學生,使其逐漸認識和掌握利用理論對周邊經濟問題進行分析的方法和手段。

分析身邊的經濟現象對教學來說有立竿見影的效果,通過該種方法,不僅能夠使學生更容易掌握經濟學知識的運用,而且還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經濟學的積極性。因此,它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

在教學過程中,我主張:知識是基礎,是手段;思維是方向,是目的。通過三位一體,即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和身邊的經濟學的綜合運用來培養學生的經濟學學習能力,從而使我們的經濟學教學能夠跟得上社會和市場發展的步伐。

[ 參 考 文 獻 ]

篇(8)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2-0259-02

引言

經濟學是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門社會科學,由于經濟學研究問題的重要性,而被稱為“社會科學皇后”,在高職院校中是經濟管理類專業基礎課程之一。通過本課程的教學,既能開闊學生的思維和眼界,又能提高學生對市場經濟社會的認知水平和分析能力。但是,由于經濟學理論抽象、難懂,教學時間不足,教學模式較落后及高職院校學生特點等原因,使得該課程的教學效果不太理想,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是十分濃厚,課程設置的預期目標遠未達到。如何將這門課程教授到位,讓學生對經濟學中的基本原理和知識及其在經濟發展中的運用有著全面的認識和理解,是經濟學教學面臨的重要問題。

一、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方面

1.經濟學課時少、內容多,教學質量和任務時常沖突

經濟學作為高職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基礎課,教學計劃要求一學期60學時左右講完微觀、宏觀兩部分內容。教師如果要根據教學內容要求結合教學對象水平,保證教學質量,教學任務就難以完成,學生學到的東西就少;教師如果趕時間完成教學任務,教學質量就很難保證,學生學的東西多了,但往往似是而非,這樣就出現魚和熊掌不能兼得的尷尬局面。

2.理論聯系實際不夠

目前,經濟學教材很多都是通篇的經濟理論,很少或有的教材根本沒有經濟生活的實際案例,學生容易失去主動閱讀、學習的積極性,完全靠教師在課堂上講授獲取知識。課后對于經濟學教科書中經濟理論圖形和專業術語,學生產生了一種畏難的情緒,從而認為經濟學是枯燥的、沉悶的。

3.教學方法單一,缺乏綜合性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往往形式單一,要么是傳統的板書教學,要么就是多媒體教學,在講授過程中也是以教師“講”為主,學生被動“聽”的傳統模式。由于經濟學不同于一些應用性學科,該學科主要從概念、特征、作用、性質方面理解問題,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科,如果教學方法缺乏綜合性,學生理解起來比較難,容易失去學習的興趣,教師往往也是事倍功半的結果。

(二)學生方面

1.學生人文知識豐富,數學基礎相對薄弱

經濟管理類學生很多是文科生,有豐富的歷史、人文等方面的知識,但在數學方面比較薄弱。這一明顯的知識結構特點,導致學生普遍對定性分析感興趣,對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驟不愿深入。比如在教學中講到經濟學家的生平、經濟學的淵源時,學生非常感興趣,但講到邏輯推導、圖、表、公式、數學證明等內容時,則不習慣接受。

2.學生缺乏對企業和社會的深入了解

經濟學有很強的實踐性,但高職學生剛剛從高中畢業,基本上是從學校到學校,理論知識學了很多,但實踐活動卻很少,有少數同學甚至對國家的基本經濟方針都難以理解。現代社會的發展特點決定了學生迫切需要了解國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指導企業運營管理的微觀經濟學理論及宏觀調控的宏觀經濟學理論,因此,“理論聯系實際”是經濟學教學的必然選擇。

3.學生學習缺少主動性

大多數學生對上課的內容課前不預習,造成上課比較被動;課后也不復習,學過的知識很容易被遺忘,隨著章節的展開,就出現了學后忘前的現象。甚至有些同學生對布置的課后作業題不及時完成,或是直接抄其他同學,使作業訓練的效果達不到。

二、改進經濟學教學工作的對策措施

(一)把握核心,梳理主線

經濟學內容較多,但有著完整的體系,是圍繞核心理論展開論述的。如:微觀經濟學圍繞“價格理論”這一核心理論展開,首先分析“價格”的決定因素:需求和供給,需求產生于消費,供給產生于生產,因此微觀經濟學接下來章節分別介紹的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教師在教學中理出一條主線,把章與章的聯系,節與節的聯系串起來,使學生對全書的內容有著清晰的認識,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

(二)綜全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經濟學教學內容中有經濟理論、圖形、數學公式,因此,針對不同的內容采用適當的方法,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并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1.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在經濟學教學中是常用的、也是重要的教學方法。通過列舉通俗易懂的實例,把抽象難懂的理論給予具體形象化。如:“邊際”這一重要的概念對于初學者來說,較難理解。如果僅從理論的角度去解釋,學生則會感到枯燥難懂。通過講述俄羅斯的克雷洛夫的一則寓言《杰米揚的湯》的例子,學生很快在這個寓言故事中悟出了邊際的含義。這樣的舉例不但讓學生理解了難懂的概念,而且增強了知識的趣味性。因此,案例教學能將抽象的理論變成鮮活的知識,呆板的模型變成現實的圖畫,調動了學生積極性。

2.討論教學法

經濟學教學中,需調動學生主體的能動性,讓學生參與教學中來,而不是僅靠教師單方面的講授。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對經濟生活中的問題展開分析和討論,鼓勵和支持學生大膽闡述討論結果。討論結束后,教師做必要的歸納、總結、評價,使問題的結論更加明確,更有條理。比如,在學習宏觀經濟學一個重要總量GDP時,可就以下問題展開討論:如何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水平?如何確定每年經濟增長情況?怎樣反映出世界各國貧富的差異?通過這些問題討論,學生很容易掌握GDP、實際GDP及名義GDP及人均GDP的概念。討論教學方法不但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而且鍛煉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及膽量,使學生人文素質能力也得到提高。

3.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

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可把搜集來的信息通過圖片、短片、精彩片段等形式展示給學生,生動、直觀,引起學生的注意,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比如,在講解商品彈性大小時,把不同彈性的商品用圖片或視頻展示給學生,學生將很感興趣的理解“彈性”這個微觀經濟學重要的概念。另外,由于經濟學的教學內容需要做圖、做表量較大,因此引入多媒體教學手段后,可以節約出大量的課堂時間,對教學內容的完成將很有利。

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可依據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及學生特點選擇各種形式的教學方法,并使之達到優化組合。加之教師語言上言簡意賅,通俗易懂,生動形象,幽默風趣,會使各種教學方法有更好的效果。

4.鼓勵學生關注經濟社會

生活無處不經濟,現實生活周圍充滿著經濟知識,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學會觀察、分析、思考經濟現象,訓練經濟學思維能力,將對以后生活,工作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高職院校學生應多看報、多聽新聞,了解經濟生活中出現的一些現象和問題,運用經濟學理論去分析、理解。為了鼓勵學生關注經濟社會。

5.考核方式的創新

高職院校經濟學課程考核方式一般采取的是期終考試成績和平時考勤成績加權平均法,并且期終考試成績占的比重較大。這種考核方式主要測試學生對經濟學概念、理論的掌握程度,學生成績的高低主要由學生對教材上經濟學知識的熟悉程度決定,熟悉程度高的得高分。從而忽視了學生根據經濟學原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有關能力的考查,所以無法反映經濟思維能力的形成和高低程度。這種考核方式,還是體現了在經濟學教學中重知識輕技能的傾向,起不到有助于專業能力提升的基礎性作用。因此,經濟學考核也應測試出學生能力的水平的不同。比如,課堂上對大膽主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闡述問題的學生,根據問題質量和數量給予評分。課后,對那些積極搜集材料,組織、參加學院國內外經濟熱點問題辯論會及參與社會實踐的學生給予鼓勵和評分。由此激勵同學們更加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實踐活動,從而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和能力。

結束語

高職院校培養學生應具備的技能型、應用型、創新性、創業性,因此,結合高職院校經濟學教學,提出一些對策措施,以便更好地促進經濟管理類專業經濟學課程的教學,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人文素質、專業素質、創業素質等綜合素質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

參考文獻:

[1] 魏布誼.工商管理類專業微觀經濟學教學改革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10,(17):17-18.

[2] 王鵬飛.案例教學在西方經濟學教學的應用[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0,(2):114-117.

篇(9)

在宏觀經濟學部分,輕流派、重機制是講授的宗旨。正如《三字經》言“經即明,方讀子”。“經”即基本原理“,子”即流派。有關不同流派的內容應該在“經濟學說史”課中去學,而且在具備了比較完整的經濟學知識以后再比較不同流派才可能有所收獲。經濟學說不斷發展,造就了多種流派,幾乎每一家學說都源遠流長。若在力圖把握宏觀經濟學理論的同時,再區別諸多不同流派可能更好,若以當年作學生的教訓,反其道而行之,會擾亂了對基本經濟理論的宏觀理解,無法形成一個基本理論框架去理解與解釋世界經濟中的風云變幻。當然,經濟學的流派也是非常有趣的。

實用性

教師可能會發現,本課程涉及的基本理論,其假設條件都應首先被列出,并加以討論。假設是一種抽象方式,又是從現實到理論、從社會人的實際行為上升到理模式的前提條件,離開對假設條件的描述和理解,既無法深刻理解理論本身,又無法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假設條件是一切理論的必然組成部分,忽視假設條件教不好經濟學,也難以學好經濟學。

課程應盡力使用生活中“親身感應”的經濟學故事,力求顯示經濟學是一門實用的科學,完全可以用來解釋身邊的經濟現象。本課程也可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對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加以討論。總之,本文教學理念是:把抽象的經濟理論模型還原為生動、具體的經濟現實。

啟發式講授與討論相結合

必須理解經濟學是如何對經濟現象進行思維和研究的。經濟學研究必須遵循科學的方法。在研究經濟系統時,首先要把這個系統分成若干子系統,然后將這些子系統組織成一個分析框架。組織分析框架可以有很多種方法,而不同分析框架對經濟現象分析的結果有非常大的影響。如對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不同經濟學家的觀察角度和思維方法是不一樣的,至今為止對其爆發的原因還有不同的認識,凱恩斯和弗里德曼的分歧就較大。有從生產角度分析,有從消費角度分析,有從金融角度分析,有從分工和交易費用的兩難沖突分析等等,很難判斷那一種分析絕對正確。

(一)經濟分析框架的解釋力

不同時代的經濟學家有不同的分析框架,同一時代的經濟學家也有不同的分析框架,選擇不同的分析框架對經濟現象的解釋力是不一樣的。當代新興古典主義經濟學家楊小凱(1948~2004)先生認為,一般都是將經濟分析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次是人們做決策前的經濟環境。經濟學家通常用數學的函數關系來描述。比如用效用函數描述人的嗜好和欲望,用生產函數描述生產條件,用預算約束描述制度環境,或用對策論(或稱博弈論)中的游戲規則描述經濟制度。第二層次是用數學中的最優決策理論分析個體的自利行為。這個層次的分析結果一般稱為決策的比較靜態分析,即對環境變化時最優決策所做出反應的分析,這種分析用自然及制度環境解釋人的自利行為。第三個層次是用均衡概念分析不同個體的自利行為交互作用產生的結局,這個層次的分析結果一般被稱為均衡的比較靜態分析。第四個層次是當環境變化時,自利行為交互作用產生的結局會如何變化,這種分析用自然及制度環境解釋不同人自利行為交互作用的后果。如果第二、三層次的分析中考慮時間因素,則分別會有動態決策和動態均衡的比較動態分析。

第一、二、三層次的分析都被稱為實證分析。在實證分析中,經濟學家不問什么是好、什么是壞,什么是應該的這類價值判斷問題,而只問在什么條件下,什么事會發生這類實證性問題。在這個分析過程中,經濟學家一般用所謂思想試驗的方法。他們對人的欲求等看不見的因素做一些假設,然后用嚴格的數學邏輯將這些假設與看得見的人的行為(如購買量)或現象(如價格)聯系起來,證明某種關于看不見的人的行為的假設為真時,則某種相應的看得見的現象就會發生。這種思想試驗的方法就是制造“假說”或理論的過程:假說(理論)一般要用能觀察到的數據和現象來證明其真偽,而有些假說(理論)是既無法證明其真也無法證明其偽的,有些假說則可能被證偽或證實。

用經驗數據證明假說(理論)真偽的工作就叫做經驗研究,一般屬于計量經濟學的范疇。一個假說(理論)包括3個組成部分,即假設-邏輯推導過程-結論。從假設到結論的邏輯過程被稱為分析框架。對被經驗研究證偽的理論而言,只要其中假設與結論之間的數學邏輯嚴格而無懈可擊,則這條邏輯鏈條就不會被。因此,當一個假說(理論)被證偽時,就可以將邏輯不真的假設排除,集中考慮假設和分析框架的問題。所以說,數學的嚴格邏輯過程對思想試驗是非常重要的。數學方法在經濟學中的廣泛應用雖不能保證分析框架一定正確,但卻使理論更容易被證實或證偽,從而大大加速真知的積累過程,這也正是人們預言經濟學中數學應用的廣度和深度很快就將超過物理學的重要原因。經濟分析的第四個層次是與價值判斷有關的所謂福利分析(或規范分析)。在這個層次上,經濟學家會提出什么是對全社會最好的經濟狀況這類涉及價值判斷的問題。通過對第三個層次所分析的自利行為交互作用產生的后果進行福利分析,他們分析這種后果是否對全社會有利。

當今,傳統經濟學正面臨著來自各方面的巨大挑戰,經濟學的分析方法正處于劇變之中,但迄今為止,對這四層次分析方法還不存在嚴重挑戰。一些研究信息經濟學的經濟學家認為,第一個層次的分析中應將不確定性和信息問題放到經濟環境的描述中去。有些研究對策論的經濟學家認為,第一層次所描述的制度環境(游戲規則)不應該只有完全競爭、私有財產,應該考慮其他一些更復雜的制度環境。甚至有些研究對策論的經濟學家認為制度應該作為內生變量,不但在第一個層次中出現,而且還會作為自利行為交互作用的后果(均衡)在第三個層次中出現。這就是所謂對游戲規則(制度)自發演進的研究。

可能有些讀者對數學比較厭惡,但經濟學的四層次分析法是用數學組織起來的。數學所以能在經濟學中得到廣泛應用,是基于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嚴格的數學語言能顯著提高對經濟問題爭論的效率,爭論的雙方都能找到分歧之所在,而在數學廣泛應用之前,爭論的雙方往往對一些概念的定義不嚴格,同一個概念可做不同解釋,使得爭論雙方搞不清楚分歧的實質。第二個原因同主流經濟學形成的過程有關。由于經濟學中大量應用數學,使得一代一代的教師可以出答案唯一的試題,學生可以完全重復教師的推理,因而利于主流學派的形成。正是由于不同的領域和不同代際的經濟學家共享一個主流經濟學分析框架,不僅促進了不同專業領域經濟學家之間的分工,而且使不同代際的經濟學家也可以分工,從而大大地促進了經濟學的發展。

(二)注重實證分析與規范分析相結合

在方法論上,有規范分析法與實證分析法的區別。前者是演繹推理,后者是歸納推理。規范分析法通常使用的是推演,更多地憑借思辨邏輯、概念演繹來做判斷和結論,在此基礎上告訴人們“應該怎樣”。

根據規范分析方法建立起來的經濟學理論,常常被叫做指導性理論,他的理想成分比較多,難以進行充分的事實驗證。與規范分析方法不同,實證分析方法則更多地憑借事實材料和數據來做判斷和結論,注重概括,重于經驗描述,從大量數據和案例中歸納出“是怎樣”的看法。根據實證分析方法建立起來的經濟學理論,常常被叫做經驗性理論,這種理論的實感較強。

篇(10)

關鍵詞:

課堂實驗;經濟學;拍賣實驗

眾所周知,從學科性質來看,與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不同,傳統意義上的經濟學被認為是一門無法通過實驗來進行教學的學科。但隨著實驗經濟學的興起,課堂實驗作為一種新型的實踐教學形式正被越來越多的教師和學生所接受。與在計算機實驗室進行的軟件操作實驗不同,課堂實驗要求學生在課堂上模擬現實的經濟活動,體驗作為一名真正的經濟行為人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一些美國教授最先在經濟學課程中開展了課堂實驗,近年來國內也有不少高校教師嘗試在經濟學專業課程教學中引入課堂實驗方法。從國內外實踐來看,課堂實驗方法凸顯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現實表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不能將眼光僅僅局限于傳統的實踐教學環節,應該嘗試把實踐教學貫穿在專業教學的整個過程。課堂是教學活動的最基本平臺,也是學生獲取知識、鍛煉能力的首要途徑,課堂并不是理論教學的專屬平臺,對經濟學專業而言,通過課堂實驗的形式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是一種可行且有效的方式。課堂實驗是一種專門用來幫助學生理解經濟學原理的互動游戲,其產生和發展與實驗經濟學這一經濟學分支學科的發展密不可分。1931年,美國經濟學家Thurstone使用心理學研究中通用的實驗技術所進行的消費者效用函數的實驗研究,被認為是實驗經濟學發展的開端。20世紀50年代以后,在VernonSmith等經濟學家的大力推動下,實驗經濟學得到了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學者們開始采用實驗方法來驗證和發展經濟學理論。隨著時間推移,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后,一些美國大學的教授們開始將課堂實驗作為一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引入課堂,并取得了出人意料的良好效果[1]。目前來看,課堂實驗在歐美國家大學經濟學教學中的應用正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

一、經濟學課堂實驗的構成要素

根據經濟學課程的性質、內容和教學要求,經濟學課堂實驗主要由實驗場所和設施、實驗對象、實驗控制者、實驗道具、實驗指南、實驗結果分析等要素構成[2]。也就是所,經濟學課堂實驗教學是以實驗教師為實驗的組織管理者,以學生為實驗對象,以教室或計算機實驗室為實驗場所,以實驗道具為媒介,在實驗制度和課堂教學紀律約束下的師生間互動教學過程。

1.實驗場所和設施

進行經濟學課堂實驗,必須有相應的實驗場所和必備的實驗設施。大多數情況下,課堂實驗都可以在普通教室內進行,利用教室內現有的黑板、桌椅、多媒體設施等就可以進行。還有部分需要軟件支持的課堂實驗,需要在專門的計算機實驗室進行。

2.實驗對象

在實驗經濟學中,根據實驗目的和實驗內容,實驗對象原則上可以是大學生、專業人士、普通人士等任何人。而課堂教學的目的是幫助學生理解經濟學的相關概念、理論,培養經濟學的思維方法,所以經濟學課堂實驗的教學對象理所當然是所授課程班級的學生。

3.實驗控制者

在課堂實驗的組織實施過程中,必須有專人來負責實驗設計、實驗觀察、實驗秩序維護、實驗結果分析等任務。任課教師一般是主要的實驗控制者,根據需要,也可以請助教或個別學生協助完成部分實驗控制任務。

4.實驗道具

與傳統實驗課程不同的是,經濟學課堂實驗一般不需要用到特別的儀器設備。除計算機化的課堂實驗需要借助計算機和相關軟件實現外,大多數人工控制的實驗只需要借助于撲克牌、卡片、硬幣等這些常用的道具。

5.實驗指南

課堂實驗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取決于是否有完備具體的實驗活動實施計劃。實驗指南就是在課堂實驗開始之前向主試和被試介紹實驗目的、提供相關信息、明確實驗規則的相關說明。

6.實驗結果分析

對實驗過程中產生的各種信息進行整理和分析,是課堂實驗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首先,需要利用圖表對實驗結果進行數量上的描述;其次,通過進一步的數據分析,對實驗效果及存在的問題進行歸納總結。

二、經濟學課堂實驗的教學過程:一個案例

經濟學課堂實驗的教學過程一般由實驗設計、實驗實施、實驗分析和實驗總結四個階段構成。這里以2015年春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經濟學二年級中開展過的口頭雙向拍賣實驗為例,來說明經濟學課堂實驗的教學過程。

1.實驗設計階段

實驗設計是整個經濟學課堂實驗教學的基礎[3],此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明確實驗目的,編寫實驗指南。鑒于國內外已經有了一批優秀的經濟學課堂實驗教學資源,在此次課堂實驗中,我們直接選用了實驗經濟學中最經典的口頭雙向拍賣實驗,具體的實驗步驟和實驗材料主要來自于暨南大學張耀輝教授主編的《實驗經濟學教程》。該實驗的目的是通過學生對于具體商品市場買賣的參與,來了解完全競爭市場上供求雙方的決策過程,以及供求機制的自發作用如何實現市場均衡。在此次實驗開始前,我們準備好了實驗指南、實驗道具(撲克牌)和用于記錄各種實驗數據的表格。

2.實驗實施階段

在實驗實施階段,作為實驗組織者的教師要科學合理地選擇實驗對象,有效地組織管理實驗過程,及時處理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并建立科學有效的激勵機制,以保證課堂實驗能夠順利進行[4]。在此次課堂試驗中,首先將該班級53名同學分為兩大組,第一大組為實驗參與者,隨機選出22名同學,其中工作人員2名,負責發放資料、維護實驗秩序和記錄實驗數據,實驗參與者20人,按照隨機原則分為買方和賣方各10人,買方和賣方分別在教室前端實驗區的左側和右側就座;第二大組為實驗觀察者,在教室后排就座。在實驗正式開始前,工作人員發放并大聲宣讀實驗規則。每名參與交易的同學抽取一張撲克牌,所抽取的撲克牌上的數字(該數字不得泄露給他人)即為其交易底價,并據此計算其最終在市場交易中的總收益。為激勵同學們參與交易的積極性,提前告知大家實驗結束后對總收益最高的前三名同學予以與其所得收益對應的物質獎勵。在實驗正式開始后,買賣雙方進入教室前面的空地進行自由交易,大聲喊出自己的報價,然后自由商談,一旦在某一價格上達成交易,兩人一起到工作人員處進行審核登記。工作人員登記好相關交易的底價和成交價格后,立即把成交價格寫在黑板上,并大聲宣讀。每輪交易持續5分鐘左右,共持續8輪。每輪交易結束后,無論是否成交,買賣雙方都要上交其撲克牌,并在下一輪重新抽取。交易雙方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計算并記錄本輪交易的收益情況。實驗中給定交易雙方的初始信息,即發給買賣雙方的底牌分別是數字1到10的10張紅色或黑色撲克牌,據此事前就可以畫出市場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在規定交易中的最小報價單位為1元的前提下,可以得到市場均衡價格為5至6元,均衡交易數量為5至6筆。在實驗進行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交易價格和數量逐漸收斂,從第6輪實驗開始,成交數量穩定在5筆,成交價格也趨近于均衡價格6元,與供求模型的事前預測結果非常吻合。

3.實驗分析階段

實驗分析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在匯總整理實驗數據的基礎上,一方面及時向同學們展示交易價格、交易數量以及買賣雙方的底價等相關信息,引導他們自己總結課堂實驗中相關數據的特點及變動規律;另一方面通過對實驗數據的統計分析,用實驗結果來檢驗經濟理論,加深學生對經濟理論的理解。在所有8輪實驗結束以后,我們把相關的交易數據及買賣雙方的底價寫在黑板上,讓同學們尋找其中的規律并對其進行解釋。在經過充分討論之后,在黑板上畫出相應的市場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說明數據和模型的預測結果是一致的,并根據計算出的買賣雙方收益總和表明第6輪的總收益為28,實現了社會福利的最大化。最后,根據每個交易者的收益情況,對總收益最高的三名同學給予與其收益相當的物質獎勵(此次課堂實驗的獎品是三本不同的經管類暢銷書)。

4.實驗總結階段

實驗結束之后,教師需要對課堂實驗中取得的成果以及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并提出進一步改進的對策和措施;學生也需要對自己的實驗過程進行總結,撰寫實驗報告。

三、經濟學課堂實驗教學中需注意的主要問題

從此次課堂實驗來看,學生們對于通過課堂實驗的方式來學習經濟學理論很感興趣,參與度較高,對完全競爭市場理論的理解加深。但從此次課堂實驗的實施過程及結果來看,要使經濟學課堂實驗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必須要著力解決好以下幾個主要問題。

1.任課教師必須做好充足的實驗準備工作

課堂實驗順利實施的前提是要有詳盡具體的實驗設計和實施方案。如何根據授課內容及授課對象選擇或自己設計實驗內容,制作實驗說明書,編制實驗圖表,準備實驗道具等一系列準備工作,都需要任課教師在課堂實驗開始之前全部完成。這需要任課教師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因此要求任課老師必須具有極高的責任感。同時為了鼓勵更多的教師開展課堂實驗教學活動,教學管理部門對于課堂實驗的工作量考核也要制定相應的傾斜政策。

2.高度重視對學生的激勵

激發學生參與實驗的積極性是課堂實驗能否成功實施的關鍵[5]。學生在參與實驗之初往往具有很高的興趣,但隨著實驗的重復進行,學生的新鮮感會降低,部分學生會出現簡單應付的情況。為了激勵學生始終全身心地投入到實驗當中,必須給予學生有效的激勵。常用的激勵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將課堂實驗成績按一定比例計入課程總成績;另一種是根據實驗參與情況及實驗收益給予學生一定的現金或物質獎勵。具體實施中,可由任課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激勵效果最佳的某種方式。此次課堂實驗中,我們就采取了物質獎勵的方式。

3.妥善處理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具體問題

在實驗進行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各種具體問題,如何處理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將會影響到實驗效果,甚至影響到實驗的順利進行。大體來看,在課堂實驗過程中容易出現以下兩類問題:一是實驗者對交易規則的理解存在偏差,如買方相互之間或賣方相互之間所出現的錯誤交易;二是實驗者存在破壞交易秩序的行為,如買賣雙方之間、買者之間或者賣者之間相互串通的行為。對于第一類問題,應該宣布交易無效需重新交易,并重申交易規則;對于第二類問題,應該及時糾正,情節嚴重的給予相應的懲罰(如扣除一定成績)。

4.優化實驗環境,盡量減少對實驗者的干擾

為了保證實驗數據和結果的真實準確,教師無論在實驗指南的文字說明,還是在課堂實驗進行過程中的說明解釋,都要盡可能避免明顯導向性的提示或暗示。實驗人員及實驗角色的選擇都要客觀,盡可能以隨機方式確定。另外,課堂實驗最好在講授相關內容之前進行,避免學生在實驗中先入為主,刻意回避自己的真實選擇,從而影響實驗的客觀真實性。

四、結論

國內外經濟學教學的實踐及發展趨勢表明,課堂實驗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經濟學理論理解,提高學生實踐技能的有效方式。為了提高經濟學課堂實驗的教學效果,必須在提高任課教師責任感的基礎上,加大對課堂實驗的支持和投入,強化對學生參與課堂實驗的激勵,妥善處理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具體問題,也要盡可能優化實驗環境,減少對實驗者的干擾。

作者:馬洪云 單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人文經管學院

參考文獻:

[1]王業斌.《西方經濟學》課程實施課堂實驗教學的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2(5):105.

[2]楊志龍.西方經濟學課堂實驗教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上一篇: 科技的設計 下一篇: 農村發展現狀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本久久夜夜一本婷婷 | 亚洲中文影片在线看 | 五月天国产精品 | 中国精品久久久久国产 | 在线a人片免费观看 | 亚洲精品字幕乱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