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8 16:55:2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畢業設計重點解決問題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09-0049-03
對方高校如何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科學合理地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實現教學與科研、生產有機結合,培養高水平應用型創新人才,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內,地方高校產學研合作教育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1,2]。不同的高校采用不同的實際教學模式,實踐教學結果也就存在著較大的差異[3,4]。本文以山東建筑大學機械工程專業為例,主要研究地方高校機械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實踐教學環節的構建,以及實踐教學改革措施,為培養具有機械產品研究、開發、設計、制造、生產組織管理及經營能力的創新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5]。
一、人才培養目標
通過對國內眾多開設機械工程專業高校的調查研究后發現,我國在當前和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機械工程專業的大多數本科畢業生將直接進入生產一線,從事機械產品設計、制造、生產組織管理等實際工作。因此,地方高校機械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具有較扎實的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的,較系統地掌握機械工程專業寬廣的技術基礎知識,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機械工程專業應用能力,能從事機械產品研發、設計、制造,以及組織管理和市場經營工作的應用型創新人才。
二、實踐教學體系
根據機械工程專業的教學特點,圍繞著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在現代教育理論、教育思想的指導下,采用系統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提出了“四層七模塊”的實踐教學體系。“四層”是指基礎知識培養層、專業知識培養層、創新能力培養層和工程能力培養層,“七模塊”是指基礎實踐模塊、專業實踐模塊、創新訓練模塊、科研訓練模塊、工程認知實踐模塊、工程項目實踐模塊和工程崗位實踐模塊,7個實踐教學模塊下設有25個不同的實踐教學環節。“四層七模塊”的實踐教學體系如圖1所示。在學生必修的154學分中,7個實踐教學模塊共計61學分,其中,科研創新訓練是8學分,實踐教學環節占必修學分的40%。
“四層七模塊”的實踐教學體系是以學生為主體,在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平臺上,引入現代教學技術和教學手段,改革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改善校內實驗室、工程訓練中心,依托行業、企業建立校外實訓和實習基地,教學現場由校內向校外或生產現場延伸,推行產學研合作教育實踐教學模式,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4個層次的實踐培養模式、7個不同實踐教學模塊、25個實踐教學環節都是建立在產學研合作教育平臺的基礎上的。
三、實踐教學內容
根據機械行業對本科人才知識和能力的要求,結合山東建筑大學機械工程專業辦學特色及人才培養目標,不斷完善實踐教學體系,進行實踐教學改革,建立包括從基礎知識實踐到專業實踐、從創新訓練到科研訓練、從工程認知實踐到工程崗位實踐循序漸進的實踐教學環節。實踐教學包括校內實踐教學和校外實踐教學,具體內容如下。
1.校內實踐教學。校內實踐教學包括基礎實踐、專業實踐、創新訓練和科研訓練四個模塊。各模塊內容包括課程實驗、課程設計、技能訓練、創新訓練,以及參加各類科技項目和競賽等。基礎實踐模塊下設物理實驗、電工電子實驗、力學實驗等認知實驗、演示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專業實踐模塊包括機械原理零件實驗、機械工程控制基礎實驗、單片機實驗、PLC實驗、計算機輔助繪圖實驗、互換性與精密測量技術實驗、金屬切削原理實驗、材料成型實驗、測試技術實驗等認知實驗、演示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以及各專業課程的綜合型實驗、設計型實驗和綜合實驗周等。創新訓練模塊包括機構組合創新實驗、機械系統創新實驗、機電系統創新設計實驗、PLC控制系統設計實驗、單片機控制系統設計實驗。科研訓練模塊包括學生申報的SRP創新項目,以及學生參加的產學研合作項目創新訓練等。校內實踐教學將在不斷完善基礎性實驗的基礎上,逐步提高設計性、綜合性、創新性實驗的比例,同時,進一步開放實驗室,引導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活動,創造條件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學生實踐和利用綜合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校外實踐教學。校外實踐教學包括工程認知實習、工程實踐課程實驗、企業講座、工程實踐課程設計、暑期實踐、工程實訓、畢業設計、認證實訓、工程創新實踐、生產實習等10個實踐教學環節。下面主要介紹了6個實踐教學環節的建設內容。(1)工程認知實習。了解企業文化、管理、工作流程等,目的是建立大機械的整體概念,了解機械制造企業的構成要素、各部門之間的關系、各部門生產特點和運行特點,同時,進一步了解專業特點,增加專業認可度。重點了解企業的設施、設備、組織結構、工作流程、管理規范、運營管理內容、先進制造技術以及機械工程發展趨勢等。(2)工程實踐課程實驗。通過深入企業了解工程實際問題及技術數據,然后在實驗室建立實驗系統,運用所學的理論和知識,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達到既加深對所學課程理論知識的理解,又提高了實踐動手能力的目的。(3)工程實踐課程設計。由校企雙方人員擔任指導教師,安排學生深入企業開展工程實踐問題的調查與分析,根據每門課程實踐教學要求,結合課程實踐教學內容,綜合提煉出課程設計題目,并把課程設計題目與企業的工程實際緊密相結合,采用實際工程數據,提出設計方案或者是解決問題的方案。(4)工程實訓。在企業導師指導下,學生以項目組成員的身份參加企業承擔的實際工程項目的研究,根據企業的具體要求承擔部分項目的設計,了解和掌握工程項目的立項目的、申報途徑、研發思路、運行機制與管理辦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5)畢業設計。以企業的實際課題為依托,采取校內導師與企業導師共同指導的雙導師制。結合企業產品設計、生產技術改造、產品開發等相關內容,由學校和企業雙方共同選定畢業設計題目。學生針對具體畢業設計題目在企業進行設計,最后提交設計報告。通過畢業設計使學生系統了解所在企業產品的生產流程、關鍵技術、工藝裝備、產品質量控制體系,以及企業文化和企業精神。(6)生產實習。深入到企業的產、供、銷等部門,跟班進行生產實習。詳細了解企業崗位操作規程及相關管理規程等,目的是使學生熟悉工廠生產設備、運行管理、環境保護等相關法規,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團隊協作意識,由此獲得對企業管理的深刻認識。
以上校內實踐教學與校外實踐教學環節相互穿插、相互銜接地進行,通過這種循序漸進的教學過程,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創新能力。
四、實踐教學改革措施
為了有效地實施“四層七模塊”的實踐教學體系,充分體現產學研合作教育平臺的作用,需要進行如下實踐教學改革。
1.調整實踐教學計劃,更新與優化現有實踐教學內容。改變實踐教學從屬于理論教學的現狀,制定獨立的實踐教學計劃和實踐教學大綱,增加實驗、實習、實訓教學學時數,增加跨學科、綜合型、設計型實驗項目,使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比例占總實驗的80%以上,將課程群內的實驗整合為更加系統合理的實驗課程,提高實踐教學效率。
2.結合實踐教學內容的改革和實驗室、實習基地的具體情況,編寫具有特色的系列實踐指導材料。實踐指導材料是實踐教學改革的主要載體和保障,在現有實驗教學資料的基礎上編寫與實踐教學配套的系列教材。
3.結合教師科研項目、企業產品開發、技術革新、工藝改造等實際課題開展實踐教學方法改革。引入現代教學技術和教學手段,開展項目教學法、現場實訓法、課題研究法、情景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工程實例教學法等,將本領域的前沿知識和新技術引入實踐教學課堂上,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4.進一步開放實驗室,提高實驗設備的利用率。在滿足多層次實驗教學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實驗室開放力度。各實驗室保證每天開放時間不少于12個小時,除了負責正常課程的基本實驗外,還對學生提供一定數量的課外實驗選題,同時為學生自帶課題及課外科技創新活動提供技術支持。
5.加強與企業的聯系,建立產學研合作平臺。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最大優勢就是為提高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了真實的、廣闊的校內外實習和實踐基地。因此,與企業建立聯合實驗室、研發中心或者工程研究中心,校企合作共建校內外實踐基地是產學研合作教育要解決的一個硬件條件。
6.與企業聯合指導畢業設計。通過畢業設計,學生能夠將本專業課程體系內所有相關知識融會貫通,用于解決工程實際問題。通過產學研合作教育,實施學校與企業的雙導師制,選派一批優秀畢業班學生到企業、科研院所進行畢業設計,直接參與實際課題或工程項目,由企業導師進行指導。企業導師不僅幫助指導畢業設計,還著重向學生介紹企業迅速發展的形勢和需求,以及企業對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綜合要求。在畢業設計過程中,學生不是簡單的學習,而是結合企業工程實際進行綜合知識的學習與實踐。
7.設置自主個性化科研創新學分。通過在教學計劃中設置自主個性化科研創新學分,使學生自覺參加各種社會實踐及素質拓展活動,同時,學校或學院也可舉辦各種課外科技活動和機械創新設計大賽,題目來源可由教師命題或學生自行選題,啟發學生發現自己身邊或生產過程中存在的機械方面的問題,提出創新題目,對學生進行創新構思和設計方法培訓,使學生從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到產品制作過程進行了全過程的綜合知識訓練,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開拓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團隊合作意識。
8.針對實踐教學環節制定相應的考核辦法和評價指標。實施學校、企業、科研院所多方聯合辦學,建立多方參與的專業建設理事會,共同制訂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根據社會需要不斷優化實踐教學體系;完善課程驗收制度,對兩年驗收期內的所有課程進行公開考核評價;建立健全畢業設計動態監控制度,對畢業設計過程中的題目認定、師生雙選、中期檢查、畢業答辯、資料驗收等各個環節進行動態管理與監控。并將這些動態教學管理制度拓展至整個實踐教學過程。
五、結論
根據學校自身學科特色和優勢以及人才培養目標,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在產學研合作教育背景下進行實踐教學改革,提出了“四層七模塊”的實踐教學體系,建立與產學研合作教育相匹配的實踐教學環節,推進人才培養與企業相結合的模式,利用企業高技能人才和專家參與實踐教學,從而培養出高質量能適應地方經濟發展需求的機械工程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
參考文獻:
[1]袁云沛.高等工程教育產學研合作教育人才培養體系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3):10-30.
[2]韓毅.工科院校發展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對策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5):15-35.
[3]李和平,肖忠躍,羅淑平,等.產學研合作創新教育提升高校工科教學質量的探索[J].井岡山大學學報,2009,30(6):112-116.
[4]李天生,徐慧.產學研合作提升機械類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模式研究[J].內蒙古石油化工,2011,(17):1-3.
1企業管理類本科畢業論文普遍存在的問題
高等教育本科畢業論文指導工作是培 養大學生社會意識和創業精神,提高綜合 知識運用能力、創新實踐能力,并對其進行 科學研究基本訓練的重要實踐環節。
但是,近年來的本科畢業論文質量仍 然有下降趨勢。根據本校企業管理類專業 近5年來的論文指導工作調查情況,主要問 題表現為:(1)選題大而空,論文以大量來自 互聯網上的重復內容拼湊而成,甚至完全 抄襲。泛泛而談純理論的多,通過畢業論文 提高綜合運用知識能力的少。(2)調查研究 過于膚淺,立場過于主觀,人云亦云,缺乏 自我獨立的分析思考。羅列堆砌多,分析論 證少。(3)研究方法定性多于定量。較少聯系 所學知識,或者胡亂套用知識,不懂得正確 利用知識為工具對問題進行分析和診斷, 提供解決方案。(4)文字表達口語化嚴重,描 述與論證過程不準確、不嚴謹、不簡潔、不 流暢,無論是總體結構還是基本語句邏輯 性都較欠缺。(5)答辯流于形式、草率。對師 生之間即時探討學術與實踐問題的環節非 常不適應,表現為教師不知如何提問,學生 不知如何應答。(6)論文選題與評價無明確 的參照原則和標準,不能正確反映學生真 實的論文工作質量和學業掌握水平。過于 強調論文外在形式、格式,甚至成為唯一標 準,以應對上級檢查。
2實踐導向的企業管理類本科畢業論文指導原則
本文在綜合調研用人單位對未來職業 管理者的基本要求的基礎上,針對目前的 企業管理類專業的學生素質水平,從論文 的選題、提綱確定、論文調研指導、論文修 改、最終評價標準、獎懲制度等一系列環 節,提出了參考思路,以其改進論文指導思 想,提升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提高就業水 平和職業素養。
企業管理類專業畢業論文的寫作,應 該看成是一次學以致用的實踐機會,既能 面對企業實際務實地思考與解決問題,又 能體現本科教育的專業素養,即以未來的 職業企業管理者的視角來撰寫論文。根據 對一些企業發展現狀和管理者進行調研, 參考一些管理咨詢公司的思考模式,在高 校本科畢業論文寫作基本要求的基礎上, 提煉出一些企業管理類專業畢業論文寫作應該遵循的原則。
強調實踐性: 對于本科生畢業生的知 識和能力要求,尤其對于地方普通高校的 培養目標而言,應當是以應用知識解決現 實問題為主。
適度的理論評價與延伸:在嚴謹、細致 的企業內外環境調研的基礎上,在現有企 業發展經驗遭遇瓶頸的背景下,嘗試對理 論應用的前提條件和局限性作出評價,以 體現知識的價值與學以致用的能力。
強調學習、思維和表達能力:高校目前 所開設的專業知識和快速發展的社會實際 有一定的滯后,所以高等教育的任務不僅 僅是要求學生掌握既有基礎知識,更重要 的是強調不斷學習的意識和學習的方法, 以及在運用知識過程中對問題的分析能 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其他人合作共事中所 體現的組織能力,文字和口頭的表達能力。
3企業管理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指導 改進思路
前提條件:畢業論文調研必須以實習 單位情況為基礎,以自我的人際交往技能 和工作作風取得實習單位相關人員的信任 與合作,以利于盡可能獲取真實、豐富的寫 作素材。
(1) 選題階段——確定研究對象:根據畢 業生綜合能力的高低和實習條件的優劣, 可以以整個企業或者企業的某個部門或者 某兩三個部門之間的協作事務作為研究對 象。可以選擇企業縱向組織所表現的問題, 如戰略層、管理協調層、操作層,也可以關 注組織橫向協調所表現的問題,如不同崗 位、不同部門之間的協調問題。鼓勵自我選 題,挑戰復雜企業的復雜問題,但教師需幫 助作出判斷和修正,以免好高騖遠,影響論 文進度。
(2) 調研階段一確定研究內容:要搜集 企業的基本情況和某部門管理現狀資料, 要盡可能以事實與圖表數據做客觀和精煉 地描述。也可以通過目前的各級管理者了 解企業對未來發展的思路,所感受到的危 機和挑戰。總之,要看、問、聽、思相結合獲 取一手鮮活資料,培養對知識和問題的敏 感性,不要完全寄希望于他人提供的二手 靜態資料。
(3) 理論工具選擇:簡單引述某一兩個 在分析和解決問題中能用到的專業理論, 并做出理解,評價其適用條件。這些理論廣泛存在于戰略管理、營銷管理、項目管理、 生產運作、物流與供應鏈管理、人力資源、 財務管理、電子商務、信息系統等各種核心 課程之中,一定要選擇權威教材中的某個 原則、方法、理念進行引述,分析該理論的 適用條件和方法, 發現知識的價值。
(4) 分析階段一應用理論工具和研究 方法:根據已經獲取的一二手資料進行分 析,了解企業發展的長遠思路和現實困境, 理解企業各部門在實現企業目標中的職責 與工作流程,判斷其合理性。發現企業與客 戶、企業與競爭者之間、部門內部與部門之 間的沖突,必要時與同事、上級管理者、指 導老師進行討論,邊分析邊補充調研內容。 確立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和次要問題,列 出問題組成的結構。
(5) 解決問題階段一兼顧創造性與現 實性提出方案:根據問題分析階段的結論, 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并評估方案,要綜合 考慮解決問題的理想化程度、可行性、階段 性和解決成本來提出解決方案。要避免目 前論文中常見的書生意氣錯誤,即用理論 一對比,到處是問題,對目前的管理者全盤 否定,提出的解決方案不切實際、過于理想 化或者某種策略適用于不同的企業,均導 致論文的幼稚和淺薄。
(6) 論文修改、答辯與評價階段:指導教 師需要加強論文過程的溝通管理,盡可能 在論文的前期階段,如選題、調研、提綱擬 定把握論文的質量,以免后續的大量反復 做重要修改的情況出現。論文的答辯過程 以交流提高知識應用能力和實踐心得為 主,而非僅僅走一個為了評價而評價的過 場。
4結語
論文指導工作是每年需要花費眾多專 業老師大量心血的一個教學環節,同時也 是學生收獲較大的一個教育環節。本文所 提出的一些改進原則和指導思路,基于重 新追溯了高等教育的本質與社會用人單位 的基本需求而提出, 并提供可操作性的注 意要點。當然,畢業論文工作及至其他教育 環節的質量改進,還需要教育評價體制、高 校辦學理念、社會和政府的支持等多方面 配套因素的變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15)11-93-03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s in the training mode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 in the independent college, the objective of application oriented personnel training is defined, and the strengthening engineering capability education and the adjust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structure with the demands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nterprise are put forward. In the new curriculum system, the practice teaching hours are increased, the ladder type practice teaching mode of "course experiment, course design, comprehensive course design/enterprise practice, graduation design" is proposed, and through the related courses of the course group module, the training of engineering ability is strengthened with obvious effect.
Key words: software engineering; practice teaching; engineering ability; ladder type
0 引言
2010年,我國教育部啟動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并逐漸在多個高校的不同專業展開卓越工程師教育,其中軟件工程專業也包含其中。“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強調“實踐工程能力”是培養卓越工程師的核心,參與到該計劃的各高校積極響應會議精神,探索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的新機制,研究大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等問題[1]。
獨立學院以應用型教育為主,也就是工程教育,要求學生畢業時具備將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于所從事的專業社會實踐,熟練掌握社會生產或社會活動一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這與“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要求相符,但是對于大部分獨立學院來說,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還未得到足夠的重視。通過調研本校軟件工程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單位,其人事部門普遍反應學生的理論知識較豐富,但工程實踐能力較欠缺,不能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與企業需求存在一定距離,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才能正式上崗。本文以本學院軟件工程專業教學為案例,針對獨立學院軟件工程專業的工程實踐能力教育存在的問題,提出實踐教學環節的改革,使教育更貼近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1 目前存在問題的分析
雖然獨立學院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但是在建校初期,大部分獨立學院仍依附其母體公辦院校,在辦學特色、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上基本一致,基本按照研究性和學術性為主制定教學體系結構。隨著獨立學院的發展,在軟件工程專業教學中,下述兩方面的問題逐漸顯現出來。
⑴ 實踐教學環節薄弱,學生不能做到學以致用。教學模式過于重視理論知識的講解,忽視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往往是被動學習,習慣于教師講解理論知識,布置課下作業;實驗內容大部分是驗證性實驗,其設計也往往是多年重復使用的題目,不符合軟件工程專業快速發展的要求,學生缺乏興趣,積極性不高,也不知道理論知識如何運用。考核方式偏重理論知識,導致學生的學習重點發生偏差,重視理論知識的記憶,卻不知道這些知識在工作中怎么用[2]。
⑵ 課程之間聯系不緊密,缺乏工程化教育。專業課程的設置比較全面,但是各門課程教學內容各自為陣,單獨開展實踐課程,缺乏連貫性,學生不能將所學的知識貫通,不能形成工程概念,與企業實踐需求相差甚遠[3]。
經過調研和分析發現,獨立學院和其母體公辦學校的學生有一定差距,自學能力及應用能力較差,更適合在教師指導下開展實踐活動,進而理解理論知識,然后加以應用。因此,獨立學院軟件工程專業同樣需要按照“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加強訓練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
2 實踐課程體系結構改革
獨立學院軟件工程專業畢業生是可以從事軟件相關產品研發生產的工程型人才,同時也是能夠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型人才,如程序設計,數據庫管理與應用,軟件測試,軟件開發與項目管理等。實踐課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我們重新制定實踐環節課程體系,在新的教學體系中,增加實踐教學環節課時,并且通過課程群模塊貫通相關課程,使學生逐漸形成工程概念,提出階梯式實踐教學模式,加強實踐環節的連續性,循序漸進的提高學生的實踐工程能力。
2.1 階梯式實踐教學環節設置
對于軟件工程專業專業課的實踐環節,通過“課程實驗課程設計綜合課程設計/企業實習畢業設計”階梯式的過程逐步完成,如圖1所示。
⑴ 課程及課程群的訓練
課程的訓練通過課程實驗和課程設計兩個階段來完成,重點訓練學生每門課的知識應用能力,對于綜合性較強的課程,其課程設計可以對相關的課程群進行綜合性訓練,如軟件工程等綜合應用課程。在舊的教學體系中,專業課程只有課程實驗,與理論課程同步進行,導致學生不能宏觀的認知和把握整門課程的知識及應用。改革后,減少部分理論教學課時,增加部分專業課程的設計環節,或者增加課程實驗的課時,以利于每門課程內部知識點的融會貫通。
課程實驗:每門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都設有實驗課,與理論課同步進行,課時較少,主要是對課程的知識點的驗證,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為后續的課程設計打下基礎。
課程設計:在理論課程結束后,通過大約兩周時間完成課程設計,單獨計學分。課程設計重點訓練本課程知識點的應用能力,使學生應用課程的知識點解決實際問題。指導教師采用案例講解+任務驅動的模式,首先通過經典案例講解項目開發流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每個階段用到的知識點的應用方法,幫助學生理解理論知識的實際應用方法和應用價值,提高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興趣。然后按照“做中學,學中做”的思想,指導教師布置多級難度、創新型、發散性題目,給出明確的任務,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角色完成任務,每個人體驗實際工作環境中不同角色的工作內容,訓練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能力。課程設計結束時要求提交項目成果,如文檔,程序,數據等,還需要作項目匯報,講解分析問題的過程、方案的設計和實現過程。指導教師按照每個小組提交的成果及每個成員完成的任務,給每位學生打分[4]。
對于綜合性較強的課程,題目的設置包括其課程群中多門課程的知識點的綜合性題目,幫助學生貫通多門課程的知識點,訓練工程實踐能力。按照專業課知識點的相關性,將課程劃分為課程群,如軟件工程課程群,電子商務平臺開發課程群,中間件應用技術課程群,Android開發課程群,大數據架構與應用課程群,嵌入式系統課程群等。根據每個課程群包含的課程特點,結合企業需求,確定課程群的訓練目標,并且把能力要求細化,提出每門課程的重要知識點。
如圖2所示是軟件工程課程群實踐課程的構成,該課程群由程序設計語言、數據結構、數據庫設計、計算機網絡、軟件體系結構、軟件測試和軟件工程七門課程組成,每門課程都有實驗課程,程序設計語言、數據結構、數據庫設計和軟件工程四門課程有課程設計環節,計算機網絡有組網實踐課程。軟件工程課程設計是該課程群的終極訓練,通過完成一個軟件設計與開發過程,融合了軟件分析能力、軟件設計能力、編程能力、數據抽象及實現抽象數據類型的能力、數據庫設計及實現能力、網絡設計與搭建能力、軟件測試能力和文檔組織能力的訓練,將七門課的知識點貫通,形成工程的概念,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專業課程的理論知識,同時理解專業課程在實際應用中的價值,并能夠熟練應用,達到所學即所用的目的。
⑵ 綜合能力訓練
在大三結束后開始綜合能力訓練,采用校內綜合課程設計和校外企業實習兩種模式,幫助學生將專業課程的知識融會貫通,學習如何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校外企業實習模式采用3+1的模式,即大四開始,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選擇實習模式[5]。
(a) 培訓機構培訓+企業實習:學院與中軟國際科技服務有限公司、達內時代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江蘇微軟技術中心培訓基地,南京網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吾曰思程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培訓機構合作,為學生提供多種選擇,培訓方向有軟件開發,軟件測試,計算機網絡等。經過2-4月的培訓,考核合格后,培訓機構將學生推薦到企業,學生開始企業實習。
(b) 企業實習生:大三下學期末,部分與學院合作的企業到學校招聘實習生,經過筆試和面試,合格的學生可以在大三結束后到企業參加為期一年的實習,實習結束后,雙向選擇是否簽訂勞動合同。
無論學生選擇哪種實習模式,通過在企業實際工作環境中鍛煉,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得到提高,可以在畢業后直接融入就業單位,就業能力得到增強。
校內綜合課程設計:大四時,還有一部分學生選擇繼續學習,主要是參加研究生考試和公務員考試的學生,為了提高這部分學生的工程能力,安排綜合課程設計環節,訓練本專業綜合實踐能力。老師提供多個選題,學生也可以自己提供選題,經過3周的集中訓練,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一個項目。雖然是在校內完成綜合課程設計,但是該課程模擬企業實際工作環境,嚴格按照流程完成,幫助學生初步熟悉企業,提升自身的競爭力。
⑶ 綜合能力驗證
綜合能力驗證主要是通過畢業設計這個環節實現。畢業設計于大四下學期開始,學生經過綜合能力訓練,具備了應用本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用14周的時間,學生按照學院要求,在指導老師幫助下,確認開題,按照軟件工程思想逐步完成課題的開發,并撰寫畢業論文,參加答辯。畢業設計主要從論文的質量、實物成果的運行效果和答辯三部分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評判學生應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工作崗位實際問題的能力,文獻檢索、資料查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能力。
2.2 輔助方案
在教學改革過程中,除了階梯式實踐體系之外,學院還采取了其他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提高專業實踐能力。
學院鼓勵學生參加各類競賽,鍛煉其實踐工程能力,如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大賽,全國軟件專業人才設計與創業大賽,大學生實踐創新項目,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等。每個比賽均有專職教師負責指導,針對每個比賽的特點給予輔導,學生的參賽熱情也很高,并且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大二暑期,學院組織學生參加企業認知實習,用時兩周,幫助學生熟悉并了解本專業未來的工作環境和工作內容,增強學生對后續專業課學習的認知。
3 結束語
采用新的實踐教學體系結構后,我校軟件工程專業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明顯提高。近兩年學生的就業率得到提高,通過企業實習的學生基本可以直接與企業簽訂就業合同;因為工程實踐能力的提升,幫助學生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有助于學生參加研究生考試,提高了研究生錄取率;參加各類競賽并獲獎的人數逐年增加,進一步帶動低年級學生的參賽熱情。通過實踐證明,改革后的實踐教學體系結構更符合獨立學院軟件工程專業的教學,可以進一步推廣至其他專業,推進獨立學院的各專業發展。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林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培養方案再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29(4):10-17
[2] 陳玲萍,景新幸,凌惜勤.“大工程觀”背景下的獨立學院實踐
教學探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5:8-10
[3] 金國華,金鑫,鄧小偉,高夢.大工程觀視角下獨立學院工程人
才培養模式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2:43-47
[4] 王曉蔚,李香菊,潘曉卉.以項目任務為主線的課程設計改革[J].
我國的工業設計教育自20世紀80年代初開辦以來,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得到了迅速發展與壯大,根據教育部2005年的最新統計,全國共有230所本科院校設有工業設計專業,且在工科類專業中列第8位,大大超過了絕大多數傳統專業,體現了社會對工業設計專業人才的巨大需求。高職教育如何在大眾教育背景下培養出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的高技能應用型設計專門人才,是工業設計教育面臨的挑戰之一。培養多層次設計人才是工業設計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工業設計教育發展與改革需要深入研究與探討的重要課題。
我院工業設計專業是2001年申辦的,隸屬于汽車學院,2002年正式招生。為了依托汽車產業發展,使人才培養模式及與之相適應的教學體系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我們進行了深入探討與嘗試,認為應依托行業特色,以能力為本位,使能力培養與模塊化課程體系直接對應,走產學研相結合的發展之路。
高職院校工業設計人才培養目標的確定
工業設計的概念1980年,國際工業設計協會聯合會(ICSID)在法國巴黎舉行的第11次年會上對工業設計做出了權威的定義:“就批量生產的產品而言,憑借訓練、技術知識、經驗及視覺感受,賦予材料、結構、構造、形態、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裝飾以新的品質和規格,叫做工業設計。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工業設計師應在上述工業產品全部側面或其中幾個方面進行工作。工業設計師為包裝、宣傳、展示、市場開發等問題的解決付出自己的技術、知識和經驗以及視覺評價能力,也屬于工業設計的范疇。”由此可見,工業設計是一個內涵和外延都十分廣泛的專業,狹義的工業設計指產品設計,廣義的工業設計指以產品設計為中心,同時兼顧視覺傳達設計與環境設計。
工業設計人才的結構層次我國工業設計業(狹義的工業設計)各崗位的人才包括:高層設計管理、策劃人員、設計人員(研發設計師或稱原創設計師)、助理設計人員(繪圖員、二次設計人員和市場調研員)、技術人員(產品模型或樣機制作、樣機組裝、質檢員)。通過對國內外產品設計研發中心的研究與分析,對上述人才的需求比例為1∶5∶10(見圖1)。這表明我國工業設計業對人才的需求具有多樣性。
人才培養目標的確定《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目錄專業簡介》對高職工業設計的培養目標規定為:培養在設計領域運用現代化的表現手段,從事工業產品造型的開發及相關視覺傳達設計工作的高級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通過對工業設計人才結構層次的分析,結合市場對工業設計人才的需求與我院特色,我們將工業設計專業培養目標確定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扎實的專業設計理論與先進的設計思想,能熟練運用現代化表現手段的高技能應用型輔助設計專門人才,能在汽車行業與企事業單位的設計部門從事汽車用品設計、產品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包括平面廣告設計、包裝設計、展示設計和企業形象設計)以及與汽車行業相關的企業形象設計與策劃等工作。
以能力為本位的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
能力本位的基本理念能力本位(簡稱CBE),是在加拿大、美國興起的人才培養模式,這種人才培養模式以能力為基礎,其核心是從職業崗位的需要出發確定能力目標,通過有代表性的企業專家組成的課程開發委員會,制定能力分解表(課程開發表),以這些能力為目標設置課程,組織教學內容,最后考核是否達到了這些能力的要求。
能力目標根據國際上的相關調查和研究,工業設計專業畢業生除了必備的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外,還應具備10項技能:(1)具有優秀的畫草圖和徒手作畫的能力。(2)具有良好的制作模型的技能。(3)具有優秀的表達能力及與人交往的技巧。(4)具有很好的形態方面的鑒賞力,對正負空間的架構有敏銳的感受能力。(5)能夠完成從草圖到三維渲染一應俱全的設計表現圖。(6)對產品從設計制造到走向市場的全過程有足夠的了解。(7)在設計流程的時間安排上十分精確。(8)必須掌握一種矢量繪圖軟件(如CorelDraw、Freehand、Illustrator)和一種像素繪圖軟件(如Photoshop)。(9)至少能夠使用一種三維造型軟件,高級一些的如PRO/E、ALIAS、CATIA,層次較低的如SOLIDWORKS、Rhino3D、3DS MAX等。(10)至少能夠使用一種二維繪圖軟件(如AUTOCAD、MASTERCAM或VELLUM)。能力分解圖如圖2所示。
以能力為目標設置課程專業課程的設置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手段,專業課程體系構建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到專業人才的培養。結合工業設計畢業生應具備的10項基本能力和能力分解表,可將工業設計專業課程分為五個課程群,形成模塊化課程體系:(1)工業設計造型基礎課程群。包括設計素描、色彩設計和造型基礎(平面構成和立體構成)三門課程,目的是訓練學生的基礎造型能力,解決造型觀念問題。(2)工業設計表達課程群。包括平面設計表達(設計速寫與表現技法)、工程制圖、攝影技術與應用、模型制作和綜合設計表達等課程,目的是訓練學生的基本表達技能,學會如何組合資源為表達目的服務。(3)工業設計工程課程群。包括設計材料與加工工藝、工業設計機械基礎、金工實習等課程,目的是解決基本科學原理與制造技術基礎知識的問題。(4)工業設計理論課程群。包括工業設計概論、工業設計程序與方法、人機工程學、工業設計史和設計心理學等課程,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工業設計的概念、設計理論和工業設計的歷史與發展趨勢,掌握產品設計的基本程序。(5)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群。包括計算機輔助平面設計、產品設計和工程設計等課程。按照課程目的,應當把這些課程歸入其他課程群中,但計算機輔助設計已經成為設計師的必備技能之一,因此將其獨立出來。
組織教學在具體教學中,如何將這五個課程群合理安排在工業設計課程體系中,而不使每個課程群孤立呢?在課程教學當中,筆者采取了以下措施:為保證教學體系的嚴密性和邏輯性,從新生入學開始(因為高職院校學生在校學習時間短),每個學期或者每個學年構建以幾個基礎課程圍繞一個課程設計組成的課程循環(暫稱為“課程環”),在每個課程環內建成相互支撐的小系統,重點解決一個層次的設計問題。課程環從低級到高級呈螺旋式上升,不同課程環之間的課程保留一定的重復內容。這種方式將三年的總課程系統分解成若干個相對完整的小系統,學生讀完一個學期或者一個學年,就能獲得解決該層次設計問題所涉及的主要知識和能力。以06工業設計教學計劃為例,大一第一學期的《工程制圖》與第二學期的《CAD輔助設計》兩門課程圍繞第二學期的《制圖CAD測繪》課程設計構成一個課程循環,解決機械零件圖紙繪制等問題;大一第一學期的《平面構成》與第二學期的《色彩構成》、《字體與標志設計》和第三學期的《視覺傳達設計》等課程圍繞《VI課堂設計》形成一個課程循環;《CAD制圖測繪》課程循環與第四學期的《工業設計機械基礎》等課程圍繞《機械產品設計》形成一個課程循環;第五學期的《產品造型設計》是對整個教學的一個總結,為畢業設計打下基礎。
能力考核全面的考試觀既要解決“考什么”的問題,又要解決“如何考”的問題。在考核內容方面,技能考核應結合國家職業工種技能鑒定的教學要求,要求學生畢業時獲得“雙證”(我院確定為CAD繪圖員中級證書),其他課程考核既要體現人才培養目標與課程目標要求,又要有利于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術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做到既考知識,又考能力和素質。在考核方式、方法的選擇上,根據考核科目的特點,可采用靈活、多樣的考核方法,如開卷、閉卷、筆試、口試、操作、論文、報告與答辯等。在評價主體選擇上,既要有校內教師,又要有校外專家;既要有他評,又要有學生的自評與互評。最終構成以能力為本位的考核新模式,即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技能與作業態度相結合,筆試、口試與操作相結合,開卷與閉卷相結合,課程考核與課程設計考核相結合,校內教師評價與企業、社會評價相結合,學生自評與互評相結合。
走產學研結合之路
2002年10月至2004年2月,教育部連續三次召開高職教育產學研結合研討會,提出了“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道路”的發展思路,指出“產學研結合是高職高專發展的必由之路和重要的指導性方向”,將產學合作教育的重要性提到關系高職教育的生存與發展的高度。之后,國務院的《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第十條明確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并規定高職院校學生在企業實習實訓時間不得少于半年。這樣,產學合作教育以政府法規的方式確定下來并開始具體實施。
“2.3+0.7”人才培養模式“三明治”教育模式最早是英國提出來的,即實踐——理論——實踐。學生入學后,先到工廠企業進行一年的工業訓練,然后回校學至三年的書本理論知識,最后一年再去工廠企業實習。這種1+2+1或1+3+1的循環教育方式稱之為“三明治”模式。我院將這種教育模式加以改變,創建了“2.3+0.7”的人才培養模式,即2.3年在校學習,0.7年在企業參加實踐。
校內產學合作 校內產學合作模式是一種需要高投入,實用性強,并融教學、科研、產業開發與人才培養于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僅能促進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推動學校教學和科研的發展,而且有利于實現學校科學技術的產業化,因此是高職院校確保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方式。香港理工學院創建的工業中心,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創建的工業實訓中心等,都是校內開展產學合作教育模式的典范,并取得了很好的經驗。筆者所在學院為確保學生實驗實訓教學環節的落實,為給學生提供經常性的實驗實訓機會,更好地開展產學研合作,實施以能力為本位的人才培養模式,在校內建立了工業設計工藝室和交點工作室等實驗實訓基地。工業設計工藝室建設于2004年,主要承擔立體構成、機械產品課程設計、產品模型設計與制作、產品造型課程設計與畢業設計等實驗實訓;交點工作室建設于2005年,對內是一個實習基地,對外是一家設計公司。學院憑借這個平臺和窗口,有目的地組織學生參加國內外各種設計大賽,有針對性地承接各種設計業務,并將其穿插在教學體系中,可以是課堂設計題目、課程設計題目,也可以是畢業設計題目,擺脫了過多的虛擬設計,體現了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特色,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設計能力。
走產學研結合之路任重道遠產學研結合是高職高專發展的必由之路和重要的指導性方向,其核心在于充分利用與整合多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學資源,通過多化樣的培養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和競爭能力,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如何實現這一目標,以何種組織形式和人才培養模式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是所有高職院校值得思考的問題,也是整個工業設計教育值得思考的問題。在實施產學研結合教學模式的過程中,還需要不斷努力探索,如交點工作室如何運作,如何才能使其在教學中發揮指導作用,而不是單純作為商業化的設計公司或企業,如何尋求校企合作的途徑,開展更廣泛的產學研合作教育等等,都需要認真研究,大膽實踐,可謂任重而道遠。
目前,獨立學院作為高等教育大眾化重要組成部分,已經由數量大發展步入質量大提高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在教學管理上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如何加強信息反饋管理,包括校內和校外用人單位的信息,借以不斷提高教學及其管理質量,使培養的人才更加符合行業企業需求,并在這一過程中求得更大發展空間。現以哈爾濱工業大學華德應用技術學院的教學信息管理實踐為例加以論述。
一、教學信息反饋系統概述
(一)教學信息反饋的特點及原則
教學信息反饋是指通過多方面渠道了解掌握可靠的教學信息。這種反饋不僅來自于學生對教師,同時也來自于教師對教學管理、教學條件、教學質量的反饋。教學信息反饋的特點是隨機陛、簡約性和范例性。教學信息反饋的隨機性是指教學中會出現一些偶發事件,認真、耐心對待這些隨機發生的事情,思維要周密,要按照“科學決策”的原則解決問題。教學信息反饋的簡約性是必須的,教學信息越冗長越會影響學生對信息的吸收。教學信息反饋常常以現實中的范例呈現,范例性的教學信息體現了信息的概括性和代表性,解決好每個范例,也就解決好了一系列的問題。教學信息反饋的原則是及時性、可靠性和全面性。教學信息反饋的及時性是指捕捉最新的教學信息并及時處理,保證高速度、高效率地控制教學全過程。所謂可靠的教學信息反饋就是指確實反映教學實際情況的反饋信息,為師生、信息員、教學管理者所接受。全面性是指全方位、多渠道地收集信息,遵循從量變到質變的規律,不放過不易察覺的信息,全面了解教學的實際情況。
(二)教學信息反饋系統的功能
在控制論中,“控制”的定義是:為了“改善”某個或某些受控對象的功能或發展,需要獲得并使用信息,以這種信息為基礎而選出的基于該對象上的作用,就叫做控制。由此可見,控制的基礎是信息,一切信息傳遞都是為了控制,反饋又是控制論的主要內容之一,而任何控制又都有賴于信息反饋來實現。通俗地說,反饋就是指由控制系統把信息輸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結果返送回來,并對信息的再輸出發生影響,起到控制的作用,以達到預定的目的。反饋系統就是確立標準、衡量成效、糾正偏差,把信息庫的信息分類發送出去,得到預定的效果,改進原狀態的一個系統。從反饋系統理論出發來考察教學信息反饋系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該系統中的控制過程在本質上與其他系統是一樣的,都是通過信息反饋來揭示成效與標準之間的偏差,并采取糾正措施,使系統穩定在預定的目標狀態上。
二、建立信息反饋系統的必要性
(一)突出教學管理的針對性
運用信息反饋系統,在教學質量監控管理中可以加強管理的針對性。無論采用哪種方法來進行教學質量監控,要達到的第一個目的就是要“維持現狀”,即在變化著的內、外環境中,通過教學質量監控,隨時將教學管理計劃的執行結果與管理標準進行比較,若發現有超過計劃允許范圍的偏差時,及時采取必要的糾正措施,以使系統趨于相對完善,實現教學管理目標。教學質量監控要達到的第二個目的是要“打破現狀”。變化著的內、外部環境對學院管理提出新的要求,要進行教學改革、教學管理創新,就勢必要打破現狀,即修改已有的教學管理計劃,確定新的目標和管理標準,使之更科學、更合理。
(二)形成信息平臺,促進教學改革
運用信息反饋系統,在教學質量監控體系中為師生構建質量信息平臺,促進教學改革。構建質量信息平臺的目的就是要收集信息、建立信息庫、了解在教學管理中急需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大多是為了維持并不斷完善教學管理現狀。而打破現狀,進行改革,是一個漫性問題。在管理過程中,大量存在慢性問題。由于慢性問題所帶來的對整個教學管理質量的影響,而使急性問題經常產生,因此更應于以解決。要使監控體系真正起作用,就要像醫生衫治疾病那樣,重點解決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中存拍的慢性問題,打破現狀,求得螺旋式上升,并進行札適應的教學改革。
(三)提高管理人員的管理素質
運用信息反饋系統建立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有利于管理人員素質的提高。運用信息反饋系統的要求是:處理、收集信息要及時、準確;通過教學管理訓計劃和監控管理,使之處于最佳狀態,便于進行各種目標的比較和擇優;有助于教學管理預測與改革,也是對管理人員管理素質的要求。
三、基于信息反饋系統的教學質最監控體系核想
(一)明確監控管理目標
人才的培養是個系統工程,監控管理目標自然是整個系統。這個系統從時間上看至少是四年一個質量周期,因為教師與學生每年都有進有出,每年都有相同的監控管理內容。因此,教學質量監控的目標是一個縱橫交錯的網絡系統。這個網絡系統本身是以縱向系統為主線、為根基,以橫向的聯系、比較為復線、為參考。所以,我們監控的重點目標是: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教學大綱、人學新生教育、課程質量、實踐環節、考試、畢業設計(論文)。
(二)建立相應數據庫
1.從人學新生的質量方面獲取信息。包括錄取成績、進校后的素質摸底監測、身體狀況等。從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角度看,掌握這些信息有利于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從教學質量監控的角度看,掌握這些信息監控“原材料”,可以了解學生的基本狀況,便于作出正確管理決策。
2.從教學常規檢查方面獲取信息。教學常規檢查包括教師教案檢查、學生作業抽查、課堂教學秩序檢查等,掌握這些信息是為了監控教學的正常秩序,便于發現問題及時調控。
3.從聽課、評課方面獲取信息。包括干部聽課(指行政管理人員、領導、專家聽課)、同行教師聽課、用人單位及行業企業專家聽課等。華德應用技術學院的聽課制度是廣泛收集教學信息的重要手段。
4.從教學督導方面獲取信息。教學督導制度的建立與實施非常重要,因為獨立學院的教師普遍較為年輕。教學督導制度的堅持和良性發展,有利于教師隊伍的成長,更有利于教學質量調控。因為教學督導員大都是老教授,經驗豐富,所以,他們提供的信息尤其重要。
5.從教學信息員方面獲取信息。在華德應用技術學院,教學信息員制度是一種日常教學信息的收集制度,有利于及時發現、及時解決教學中的各種問題。這是一種動態的教學信息運行過程,主要是學生對教學的評價信息。
6.從學生評教方面獲取信息。在華德應用技術學院,學生評教是全員參與、面寬量大。統計資料顯示,學生評價的準確度往往高于干部評教、同行評教,所以這是教學監控管理中重要的信息數據。
7.從教師評學和學風檢查方面獲取信息。在華德應用技術學院,這是以學生為評價對象的制度。教學應該是互動的,學生的學習態度、學風優劣,必然反作用于教師的教學設計與過程。因此,必須掌握學生的學習信息并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適時調控。
8.從成績考核方面獲取信息。盡管各高校都有教師閱卷后的試卷分析與評價意見,但是往往流于形式,缺少總結與分析評價,缺少獎懲措施。這是教學質量管理與監控的一個缺失,不利于整體教學管理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年輕教師的成長,也不利于激發教師的積極性。從控制論的角度看,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信息都應反饋到教學的輸人端,采取相應措施,直接影響下一次的教學輸人和再輸出。
9.從畢業生就業狀態調查方面獲取信息。畢業生上崗后是否適應崗位需求,直接反應教育教學與管理質量的高低。所以,這方面的信息尤其重要,可以幫助我們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方案,以適應社會需求。
(三)質量監控中幾項信息反債措施
1.教學通報。華德應用技術學院的做法是:凡是教學評價和診斷,都將結果通報給相關管理人員和相關教師,有的甚至要全院通報。通報的目的是激勵先進,促使后進者改進工作。同時,通報后應及時跟上思想疏通工作。
2.教學例會紀要。華德應用技術學院的做法是:常規的教學檢查、學風檢查、教學信息員反映的問題、教學督導中發現的帶有普遍性的問題等,都通過教學例會紀要形式進行反饋。
此外,我們還走訪了江蘇經貿學院,了解該院電子商務專業學生的就業情況和就業崗位,通過走訪,我們發現,江蘇經貿學院的很多電子商務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去向是呼叫中心,當然也有少數學生選擇網上開店的自主創業形式。
這次調研我們總結如下:
1.電子商務是一大類專業的通用提法,主要是信息技術在相關傳統專業上的應用。
2.多數企業要求電子商務人才屬于復合型(兼多學科知識和多種技能)。各企業目前崗位需求量最大的是具有較強溝通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并能夠吃苦耐勞、綜合素質較高的大中專層次學生,從事營銷和客戶服務、物流工作。大部分企業對于知識結構要求不高但都要求其知識結構為復合型,具有較強的再學習能力,大專層次學生更受歡迎且有一定的上升空間,并且這部分人員要求熟悉計算機在相應崗位的應用。
3.企業要求強化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和英語的訓練,使學生具備較強的計算機素養(收集信息、處理信息、自主學習軟件并處理問題的能力等),從事對外貿易的學生還要求具有一定的英語應用性函件聽、說、寫能力。
4.企業要求學生具備各類綜合素質,特別是職業道德素質和人際交往溝通能力。
5.隨著通訊技術的不斷發展,客服特別是呼叫中心將成為今后社會需求量很大的一個崗位,而此崗位對人才的要求又比較高:普通話標準、溝通能力較強、語言表達能力強、心理素質和承受能力強等,特別是要有較強的應變能力。
6.對于剛畢業的電子商務學生,一般不可能直接進入電子商務較高層次的管理及專門的商務崗位。剛畢業的學生必須經過底層的鍛煉,從基本的營銷等崗位做起,素質優秀的才有可能逐步進入商務崗位和管理崗位。
7.少數學生選擇在網上開店等自主創業的形式就業,大部分畢業的學生仍然從事營銷或客服工作,這部分學生很好就業。但如果計算機技術很強,將是他們的就業優勢,為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二、人才培養思路
1.對課程設置的建議
由于電子商務崗位群很寬泛,電子商務人才屬于復合型人才,為使學生畢業時就業面廣、適應能力強,也便于今后學生的進一步發展,更為了為地區經濟的發展儲備電子商務人才,課程的設置應當強調寬基礎,再強化某一職業崗位。
五年制高職專業,由于在校時間較長,建議前三年半開設與電子商務相關崗位群有關的基礎課程、商務類和信息類課程,并且從二年級開始每學年安排一個月的下企業見習頂崗實踐,分別選擇不同的電子商務相關崗位,熟悉各崗位對素質和技能的要求,這樣,一方面可以學以致用,另一方面對電子商務崗位的工作任務有個初步認識,此外,通過見習頂崗,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和人際交往溝通能力。第八學期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讓學生自行選擇某一職業崗位,由企業及教師對其進行崗位強化訓練,第五年學生下到企業進行企業實習。
2.對教學模式的建議
調研發現:各企業使用的電子商務相關軟件及平臺各不相同,但對計算機信息處理能力都有所要求。只有在學校培養好學生的計算機信息處理能力,才能很快適應并掌握各崗位信息處理技巧。另外,多數企業希望學生成為復合型電子商務人才,因此,對教學模式建議如下:
基礎課程采用案例教學,充分利用德育課培養學生職業道德和吃苦耐勞的踏實作風,利用語文課訓練學生溝通與語言表達能力,英語課培養學生英語能力,特別要訓練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和與國際貿易相關英語技能,計算機課程訓練學生信息處理能力,培養學生計算機操作能力。
專業課程采用以能力本位為主線的教學:計算機類專業課程采用項目教學方式,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計算機操作技能的訓練,提倡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獨立完成項目能力,培養學生的計算機素養,為進入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商務類課程以崗位的工作任務為核心,教學內容圍繞工作任務展開,當基本教學內容完成后,要求學生能夠獨立完成相應的工作任務。例如:在學習電子商務案例分析課程時,以企業商務策劃書為主線,讓學生理解相關概念和理論,課程結束時能夠制作企業商務策劃書。
綜合實踐建議分為在校期間企業頂崗實踐、綜合實訓、畢業設計、畢業實習。企業頂崗實踐: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在每學年安排一個月時間,讓學生到企業見習頂崗實踐,熟悉電子商務具體崗位群(連鎖經營、物流、呼叫中心)的各工作任務,熟悉并掌握各工作任務的技能,著重培養學生的社會經驗和能力(誠實守信、吃苦耐勞、責任心、敬業和團結合作精神、語言表達能力、與人相處的禮儀、人際交往、溝通和自我管理能力),而在學校安排一些相關概念和理論的學習。綜合實訓:利用學校先進的實驗設備條件,為學生開設必要的實踐課程,如電子商務網站建設與實踐、電子商務實務訓練、銷售實訓,系統掌握專業技巧和能力。畢業設計:在第八學期根據學生自選職業崗位,確定一定的選題,讓學生進行綜合項目訓練。畢業實習:根據學校提供的實習崗位學生進行為期一年的上崗實習。
除此之外,充分利用機房設備,課余時間對學生開放,指導學生利用計算機搜集資料,了解行業發展現狀,配合商務類課程進行相關實訓。成立興趣小組,發展學生愛好,強化操作技能。鼓勵學生業余時間開設網上商店,進行實戰訓練,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創業的精神。鼓勵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在企業中做兼職,培養學生職業道德素養和社會能力。
3.對專業師資配置及任職要求的建議
師資一方面來源于本校,主要是基礎課、商務類、信息類和廣告藝術類教師,負責相應知識、理論的講授,綜合實訓和畢業設計的指導工作。要求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并能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技能相結合,解決實際問題;教師在教學中能積極推進素質教育,注重學生交往溝通能力、學習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成為素質全面的高職生。
師資另一方面來源于企業,能具體指導學生的頂崗實踐和畢業實習,讓學生熟悉并掌握相關崗位的技能要求;定期來校介紹企業文化、企業的相關信息和企業需求,讓學生了解企業對人才規格的要求,明確學習目標和努力的方向,用實例教育并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規范和吃苦耐勞精神。這部分人員一般是本校畢業生、企業相關崗位人員,具有一定理論水平或較高技能,能結合實際介紹企業情況。
4.對專業實驗實訓資源配置及考證的建議
利用學校現有的計算機實驗室和網絡實驗室,進行電子商務技術類課程的教學(計算機應用基礎、數據庫、網頁制作、圖形圖像、網絡等)。
建立電子商務實驗室,安裝相應的電子商務軟件,讓學生學會電子商務交易軟件的使用,并安排學生參加助理電子商務師的培訓和考證工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7-0195-02
一、引言
模擬電子技術是自動化專業、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基礎主干課程。充分考慮本課程理論性強、公式推導多、電路分析方法靈活多變、計算復雜、概念難于理解和掌握等特點,在繼承傳統嚴謹與系統的教育模式基礎上,積極進行教學改革,并探索與實踐在有限的課程學時內,將模擬電子技術課程涉及的重要基礎理論、基本原理及工程設計理念傳授給學生的創新方法與手段。當前在教學手段上,采用PPT等電子化教學形式基本實現對電子器件的性能、模擬電子電路的工作原理和基本分析及設計方法的描述,使學生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實現知識的學習和積累。在教學內容上,由于模擬電子技術課程涉及復雜的公式推導、多變的電路設計、抽象的工程理念,是一門具有教學難度的專業基礎課。因此,希望通過課程建設,將課程知識的關鍵環節和關鍵點通過仿真環節進行形象的課堂演示,并結合“科研案例教學”及“課外項目”等教學形式形成不同層次的實踐活動,秉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以致用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不僅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同時具備工程應用實踐能力。針對上述問題,課程教學內容與方式的改革與實踐,不僅是每位從事本課程教學教師的重要職責,更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與效果的基本保障。尤其在當前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時期,更加凸顯了模擬電子技術課程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教學內容與建設目標
1.教學內容。模擬電子技術課程主要介紹電子信息系統的組成、半導體器件的特性、各種模擬電路在系統中的作用、放大電路的模型及其主要性能指標、分析和設計計算等。通過學習電子技術的基本概念、電路及分析設計方法和應用,使學生建立起系統觀念、工程觀念、科技進步觀念和創新觀念,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工程實踐能力,使課程在提高學生總體素質上起著重要作用。當前課程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常用半導體器件、放大電路基礎、多級放大電路、集成運算放大電路、放大電路的頻率效應、放大電路中的反饋、信號的運算和處理、信號的產生和信號的變換、功率放大電路、直流電源等;通過上述教學內容,著重使學生掌握電子技術的基本概念和典型放大電路的分析設計方法,提高學生對電子電路的綜合認知能力和分析設計能力的統一。
2.建設目標。采用現代教學技術、方法和手段,在現有教學內容基礎上,形成生動形象的PPT電子文檔,以更好地描述電子電路的組成、分析、設計與計算,信號的產生、變換與處理過程;將電路與信號分析的關鍵環節和關鍵點通過仿真環節,形成CAI課件,使學生掌握半導體器件的特性、基本電路的分析與設計方法,并通過形象的課堂演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結合科研實例及課外項目等不同層次的實踐教學,幫助學生進一步領會和深化課堂上學到的有關電子電路的基本概念及重要原理;充分利用學校的BP網絡資源構建學習網站,保持教案的選編和課程知識信息的更新,針對學習中常見的共性問題及時進行網絡互動。最終通過課程建設,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認知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三、重點解決的教學問題
1.實驗與實踐問題。本課程理論性強、公式推導多,較難理解和掌握,尤其是課程中的一些難點,包括半導體器件的特性、各種模擬電路在系統中的作用;放大電路的模型及其主要性能指標、分析和設計計算;放大電路的頻率效應;放大電路中的反饋、信號的運算和處理、信號的產生和信號的變換等。由于課程的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環節分離,在加強理論教學的同時,若采取理論和與仿真演示驗證、案例教學并重的方法,并結合課外項目的實施,將有助于解決課程教W難點,同時容易提高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認知印象。對提高模擬電子技術課程的教學質量具有重要作用。
2.網絡資源與教學問題。網絡作為新的教學方式和手段需要進一步加強,對及時快速地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良好作用,因此進行課程網站建設并充分發揮網絡資源和功能,如將部分習題的ewb仿真,電子課件的更新、學生常見問題的問答,定期進行師生互動等在網絡上實現。使學生形象方式練習所學到的理論知識,深刻領會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四、建設思路與方案
1.教學內容。在教學內容的組織上,綜合考慮相關課程的協調與配合。在課程內容的安排上,避免與前期課程簡單的重復,對前期課程的交叉點、復合面,結合本課程的需要做必要的論述,引導學生綜合利用前期基礎知識,分析與解決新的問題。首先強調通過實例仿真演示鞏固理論知識,驗證設計方法,提高綜合能力。在實際教學中,針對課程難點和部分例題,在保證傳統理論教學的基礎上,利用仿真軟件,編寫相應理論及實驗驗證程序,形成仿真實驗CAI課件,進行仿真演示,實現理論教學與仿真演示驗證的有機結合。其次,在教學內容設計中逐步滲入教師的科研案例,增強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學術性和實踐性,將教師的科研成果進行課堂演示,鼓勵學生在科研實踐中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同時,實現將課程中的物理概念、數學概念與實際的工程概念有機地結合。
2.教學方法和手段。為克服課堂教學抽象、難懂的缺點,需要在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表現形式上進行重點建設和改革。力求教育規律的科學性與講課的藝術性相結合,充分利用先進的教學工具,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富有生氣。教學方法上:前期通過形象化的成果引導學生去了解理論知識在實踐中的應用,引導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教學的中間過程采用啟發式、討論式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積極投入到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變被動式灌輸為主動式學習;后期通過課程仿真演示等環節,鼓勵學生進行研究型的學習,從而為高年級的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打下基礎。教學手段上:在傳統教學基礎上,利用多媒體等先進的教學手段,采用電子課件和課堂板書相結合的方法,并逐步加大電子課件和演示環境的比重,使學生更多地受益于現代教學方式。課堂上的互動教學,形式多樣、深淺不同的習題及課外項目等教學手段以適應不同潛質的學生。
3.師資隊伍建設。目前該課程的教師隊伍中主要以中青年博士為主,建設目標是使授課教師每年的課堂評估成績和教學效果獲優;加快青年教師的培養和引領,鼓勵青年教師參加課堂講課評比競賽活動,參加多種與課程建設有關的校內外培訓;鼓勵和支持中青年教師出國研修,提高自身知識水平,學習和借鑒國外教學內容與方法,進行雙語教學;鼓勵中青年教師積極承擔國家科研項目。
五、結束語
課程建設的探討和實踐,迫切要求教師在轉變教育思想觀念的基礎上,對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思考和改革,包括課程教學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認知理解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提升理論方法掌握能力;師資隊伍上,實現教學質量團隊中的每個成員不僅是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的骨干教師,而且是科研第一線的學術骨干;發展方向上,不斷把模擬電子技術發展的新動向、新技術有機的結合到課堂教學之中,使課程教學內容隨著技術的發展不斷更新。
參考文獻:
[1]任英玉,王萍,李斌,范娟,孫彪.“模擬電子技術”課程質量提升探討[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16,38(2).
[2]陳亦文,涂娟.基于工程背景的“模擬電子技術”課程教學模式[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12,34(3).
0.引言
在普通高等院校軟件工程本科專業的教學中,軟件工程通常作為一門核心的必修專業課程。它是技術與管理緊密結合所形成的工程學科,對培養工程化的軟件人才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其先行課程是程序設計語言、數據庫原理、操作系統、數據結構等,可以說這是一門應用性、實踐性、綜合性很強的專業課程。它的主要內容包括軟件產品研發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工具,目的是幫助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掌握軟件項目定義、分析、設計、開發、維護的一般過程,培養學生軟件開發的實踐能力及管理軟件項目的基本能力,同時也為后續的項目實訓及畢業設計儲備知識和技能。
然而,由于軟件工程本身就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系統工程,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存在一些實際困難,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軟件工程理論抽象,知識點眾多,學生感覺不到直接的學習效果,沒有學習興趣。
(2)教學內容往往重理論、輕實踐,導致學生對教師講授的工程概念不理解,學習難度大。
(3)教學方式通常以教師講授為主,而教師又缺少實際的項目經驗,容易照本宣科,無法將企業的實際案例融入到基本原理的講解中,造成學生無法學以致用。
(4)實踐環節偏重結果,不注重過程,學生也只是按要求編寫一些規定的文檔,其開發方式和手段與實際的軟件工程實踐有明顯的差距。
針對以上問題,結合軟件工程課程的教學實踐,筆者從軟件工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及課程考核等方面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提出多媒體課件、案例驅動、項目導向等綜合的理論結合實踐的教學方法,并且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教學內容設計
在理論教學方面,我們不能一味地追求全面,要把軟件開發生命周期中的任何一個過程、軟件項目管理的任何一個知識領域都作為教學重點,并講得較為深入是不可能的。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選擇軟件開發的4個核心過程:分析、設計、開發、測試,以及項目管理中的質量管理作為學習重點,占理論學時的3/4;其他輔助知識,如項目定義等作為介紹性內容講解,占理論學時的1/4。在課程的實踐過程中再結合項目講解理論,深化理解。
在實踐教學方面,我們要注重過程與質量,側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精神。教師要求學生推薦若干名項目經理,項目經理與組員進行雙向選擇,組成若干開發團隊(每個團隊5-8人),開發出具有一定規模的系統,讓學生初步體會到一個軟件項目開發的全過程。以國家標準(如“信息技術軟件生存周期過程”等)為基礎,組織項目展開,使學生在規范的環境中完成實驗項目,提高軟件質量。
從目前各高校的教學內容上看,軟件工程教學還沒有跟上軟件工程發展的步伐,很多新的技術還沒有傳授給學生。所以在教學內容上要保持和先進技術的與時俱進,向學生介紹目前推出的比較成熟的新方法,如:基于組件的開發,Rational統一過程等;給學生講述編程語言的流行趨勢,如:TIOBE世界編程語言排行榜;開發小組項目時,選擇的開發環境和開發工具要與企業要求一致等,這樣對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與開發能力有極大的幫助,避免知識落伍。
2.教學方式設計
2.1理論教學
傳統的教學方式普遍采用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參與為輔的教學模式,很難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因此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我們精心設計和調整了軟件工程課程理論教學的方法,提出多媒體課件與案例驅動相結合的理論教學方法。
1)多媒體課件。
多媒體課件綜合文字、圖片、動畫和視頻等多種資料來展示課程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彌補傳統板書的不足之處,使一些抽象難懂的知識描述變得形象而直觀,便于學生接受和理解。設計良好的多媒體課件能使教學活動變得活潑、生動、有趣,富有啟發性,從而改變了傳統單調的教學模式,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然多媒體教學信息量大,節奏快,容易造成重點不突出,學生無法跟上講課進度,所以教師要控制好講課進度,采用適當的板書與多媒體課件相結合進行教學,突出重點,才能達到學習效果。
2)案例驅動。
教學的初始階段可選擇一些經典的“軟件危機”案例作為導入,如千年蟲、IBM360機的操作系統的開發等,使學生們了解到失敗的軟件開發過程及方法會導致失敗的軟件,認識到軟件工程的重要性,并初步建立工程化的意識。
教學過程中,我們將圖書管理系統(采用瀑布模型)作為結構化開發的典型案例,將裁剪的ATM系統(采用噴泉模型)作為面向對象開發的典型案例,以此展開軟件生命周期中的需求分析、概要設計、詳細設計、開發及測試等核心階段,并為學生介紹每個階段中要重點解決的問題,以及解決具體問題的方法、工具、手段。同時結合案例,讓學生在思考、分析和討論中更好地理解和體會什么是軟件生命周期,以及如何把各種生命周期模型同實際開發結合起來。這樣做可以防止學生理論和應用脫節,有利于學生在實際開發中運用各種生命周期模型組織開發過程。
2.2實踐教學
針對軟件工程課程的特點,如果采用單一的課堂理論講授模式,很難引起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所以我們為該課程精心設計了實驗環節。實驗階段以項目為導向,將個人興趣、團隊協作、過程管理相結合,具體措施如下:
1)團隊組織形式。
團隊組織形式采用項目經理負責制。由學生推薦項目經理,項目經理與組員雙向選擇,按5-8人一組組建團隊。項目成果以項目組為單位提交,可執行軟件應是集成后的結果。每個團隊設計以下幾種角色:項目經理(1人)、技術經理(1人)、分析人員(1人)、設計人員(1人)、開發人員(2人)及測試人員(2人)。除項目經理由固定人員擔任,其他不定,可一人兼任多個角色。
2)團隊活動展開。
圖1所示是項目活動流程及制品圖,展示了要求學生在實驗中主要完成的事務。
項目選擇:教師要精心準備項目庫,如:教務學籍管理系統、試題管理及組卷系統等,這些項目要求既能解決實際問題,又要“適合”學生學習。學生可在該范圍內選題,也可自選項目,但教師要幫助把握難度。因為大部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解決系統性工程問題的能力較差,不適合開發業務復雜的大系統。學生在選擇好合適的項目后,依據《計算機軟件文檔編制規范》(以下稱GB/T 8567-2006)要求,編寫“可行性分析(研究)報告”(FAR),提交基線。
需求分析:通過咨詢、同行產品調研等方式獲取需求,并進行需求建模,依據規范GB/T 8567-2006要求,編寫“軟件需求規格說明”(SRS),提交基線。
概要和詳細設計:以需求模型為基礎,建立軟件結構和程序結構,依據規范GB/T 8567-2006要求,編寫“軟件(結構)設計說明”(SDD),提交基線。
軟件測試:編寫測試用例,展開系統測試,依據規范GB/T 8567-2006要求,編寫“軟件測試說明”(STD)和“軟件測試報告”(STR),提交基線。
交付及驗收:提交最終交付物,包括源代碼、可執行程序、“軟件用戶手冊”(SUM)等。教師驗收最終成果,并給出驗收報告及項目評分。
值得注意的是,項目組每種文檔提交基線之前都需要在組內進行評審,并交由教師審查,審查通過后方可提交基線。
3)項目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
為了避免學生將實驗當成是走形式以及提交粗糙的項目制品,我們一方面需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在項目中投入更大熱情,積極參與;另一方面更需要良好的技術控制手段作為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
①首先進行項目規劃。項目規劃定義了工作的內容以及如何完成這些工作。它一方面能指導學生開發,另一方面可以以此來明確要求提交的制品及交付期限等,嚴格控制項目進度,確保按時提交最終成果。
②以軟件行業的國家標準為基礎展開項目,使項目在規范的環境中開發。
③提交的制品要在項目組內進行嚴格評審,同時將“提交制品”作為項目里程碑點。當到達里程碑點時,組織所有項目組集體匯報,交流經驗,相互學習、促進,并進行組間互評。
④采用雙周例會制(各項目組分別開會),保證項目成員了解所屬項目的整體進展情況及存在的問題。項目經理要記錄問題,并組織團隊成員解決問題,跟蹤問題,直到問題關閉。教師針對團隊現狀進行打分。
3.課程考核
為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獨立解決問題,我們將學生的成績結構設計為:期末試卷卷面成績(滿分100分)×80%+平時成績(滿分20分)。期末試卷主要設置一些案例分析題,考核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平時成績由多項組成,項目經理直接考核占25%,教師綜合評定項目占50%,課堂表現、缺勤、遲到占25%。平時成績中前兩者用于有效地激勵團隊成員多做貢獻,后者采取一些技術手段對學生進行規范約束。
4.結語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上述軟件工程教學模式在軟件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并且普遍反映這種理論與實踐結合,案例講解、項目實踐并重的方式能夠讓大家真正地理解并做到了學以致用。
當然其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也將是我們進一步改革的方向:
(1)對于實踐課而言,僅提供軟件實踐項目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為學生提供一個符合軟件工程要求的開發環境,這也是軟件工程實踐教學取得良好效果的關鍵。
(2)教師需要不斷地提高個人理論和科研水平,掌握新理論、新技術、新工具以及新信息,甚至有必要定期到企業中進行一定的實踐培訓,這樣才具備指導學生的能力。
(3)需要更進一步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同時為學生配備完善的網絡課程和擴展資源,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基本保證。
參考文獻:
[1]張海藩,軟件工程導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9.
[2]汪虹,“軟件工程導論”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J],黃山學院學報,2009(5):115-115.
[3]孫知信,軟件工程課程模塊化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南京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39-42.
[4]付雄,王汝傳,“軟件項目管理”課程的教學實踐與思考[J],計算機教育,2009(21):55-56,65.
[5]王忠群,劉濤,“軟件工程”教學方法的研究[J],現代計算機,2009(5):86-87,112.
2.政治經濟學教學師資薄弱教師的教學水平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的問題,師資問題是決定教學環節的關鍵因素。民族地區地方高校師資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數量少,結構不合理,知識老化。教授政治經濟學的專業教師數量少,教師年齡普遍偏大,青年教師比例少,教學能力不高,難以完成教學任務。師資培訓的經費欠缺,教師參與學術交流的機會很少,教學和科研水平難以提高,教學質量得不到保障,不能滿足培養人才的需求。
3.政治經濟學傳統的教法與測試方法亟待改革民族地區地方高校教授政治經濟學的大多數老師仍采用傳統的板書方式授課,上大課,老師臺上教,學生臺下聽,“滿堂灌”致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未能調動起來。民族地區地方高校的辦學條件在不斷改善,大多數學校已建有多媒體教室,但其設備現代化程度不高,同時由于教師年齡偏大在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收集材料、PPT制作等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如:不熟練、收集材料困難、PPT制作難度大、備課量大等因素,致使政治經濟學中的一些概念、抽象的理論、數據分析、模型等,需要用課件影像資料來形象深動地闡明,而得不到運用,使其問題更加復雜化和抽象化,傳統的教學方法既單一,教學效果又不佳。政治經濟學很是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習政治經濟學的目的就是要運用理論去指導實踐,并在實踐中接受檢驗,由于受傳統考試方法的影響,政治經濟學課程的考核基本是通過期末閉卷考試,既簡單又單一,造成學生只關注書本知識、死記硬背、脫離實際,很難體現對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具體問題的實際能力的考核,不利于學生創造性的發揮。
4.政治經濟學教學實踐環節缺失政治經濟學既有較高的理論性,又有很強的實踐性,尤其重視實踐經驗的總結,應用性很強,但民族地區高校由于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教學實踐,加之高校擴招,教師教學任務繁重,很難抽出時間組織學生深入到基層、企業、經濟開發區等去調研,一些涉及本民族地區的重大經濟現象、重大經濟問題、熱點、焦點、民生的問題,無法從政治經濟學理論中找到答案,從而削弱了政治經濟學的理論指導價值,削弱了高校為地方經濟建設的服務功能,極大地挫傷了教師與學生“教”與“學”的積極性。
二、政治經濟學教學方法改進的建議
1.結合民族地區的實際著力充實教材內容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民族地區地方高校政治經濟學在使用全國統編教材的同時,應結合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在教學大綱和補充教材編寫工作中,以政治經濟原理為指導,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中成熟的案例來突破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中的熱點和難點引導學生討論,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創造性,完成學習任務,實現培養目標。
2.通過引進和培養人才,建立一支結構合理而又穩定的師資隊伍民族地區地方高校大多數建校時間短,師資力量還比較弱,高學歷、高職稱教師達不到要求,而且教師隊伍不穩定,為此應集中力量重點解決教學骨干教師的問題,一是要實施人才引進計劃,積極爭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出臺各種優惠政策,搭建科研平臺,創建能引得進、留得住、出成果的人才引進機制,通過人才的引進,優化師資結構;二是要通過“西部計劃”、“教授工程”等措施將優秀教師送到重點院校進修學習,提高專業知識水平,通過培養改善師資結構;三是要大力支持和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國內學術交流活動與合作,要求教師深砧教材,掌握學科發展前沿,發現學科新問題,提高科研水平和教學能力;通過以上措施從而形成一支結構合理較為穩定的師資隊伍,確保政治經濟學教學的穩定發展和質量的不斷提高。
3.與時俱進,充分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改進教學方法政治經濟學理論性較強,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從基本概念范疇出發,通過邏輯推理、抽象思維在黑板上一步步演繹出一般最基本的經濟學原理,然后圍繞這些原理引用一些事例加以分析和證明,教師把備課、教學精力用在了概念范疇的界定和邏輯推理上,追求理論體系的邏輯性、完整性,因受課堂時間的制約而理論聯系實際顯得有些欠缺,學生學習時感覺抽象難理解乏味,難以激發學習興趣。而通過多媒體運用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文字、圖形、影像、語音等方式來演示教學內容,將政治經濟學中許多抽象的概念、枯燥的理論、復雜的邏輯關系直觀、清晰地表達出來,其教學效果,具有十分明顯的作用,為此教師應努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面對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提出的更高要求,教師要熟練和掌握多媒體的運用,要求教師要制作自己的課件,通過課前大量的準備、課件的制作,在課堂教學時節省傳統板書時間,傳授大量信息,既改變了傳統單一的教學方法,使教師的教法更具靈活性和創造空間,又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民族地區地方高校要克服辦學經費困難的矛盾,積極爭取多方支持,加大投入力度,加強現代化多媒體教學設施的構建完善,為教師的教學提供力所能及的硬件設施,為實施現代化教學手段提供前提基礎。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根據教育部“要積極推行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點是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實驗、實訓、實習是三個關鍵環節”的指示,許多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都開展了積極的探索,構建了如“工作室”、“軟件工廠項目”等各具特點的教學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湖南鐵路科技職業技術學院也吸取兄弟院校和印度IT教育的經驗,探索、構建了梯進式“軟體工廠”教學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這一模式的特點,是專業課程教學的全程實踐和階梯推進。 根據目前行業對軟件人才的市場需求以及定位,我們在專業課程的選取及開設順序上進行了探討,根據高職學生的學習和自身特點,將專業課程的教學安排成五個學期。從第一個學期起,模擬“軟體工廠”以就實訓方式進行專業課程教學。按照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模擬到現實的思路,將整個教學過程劃分為基礎、提高、完善三級階梯,基礎階梯又分為三段實施。這樣三梯五段的教學與訓練安排,使學生隨著學習進程一步一個階梯順利地邁向實際工作的真實境地。
1基礎階梯
這一階梯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編程邏輯能力、面向對象的編程能力和數據庫操作能力、C/S模式的軟件開發能力和B/S模式的軟件開發能力。在這一階梯,我們使用經過簡化的實際軟件項目貫穿整個教學。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邊學邊做,直到完成最后一個項目。這一階梯又分為三段安排。
(1) 第一學期為第一段。重點培養學生的編程邏輯能力和面向對象的編程能力。為此,我們開發了對應這些能力的專業課程模塊,給出本學期要完成的兩個模擬項目:庫存管理系統和學生成績管理系統。這兩個項目的都是基于控制臺應用程序的,數據保存在文本文件之中,其中庫存管理系統是教學項目中的一個,本學期的專業課都圍繞該項目展開,學生成績管理系統為一個學生實訓項目,學生在平時的單元實訓和最后的綜合實訓,都是圍繞該項目進行實踐。同時,一開學就由專業任課老師在班上組建一個模擬軟件公司,對班上的學生分組,每組3~4人組成一個項目團隊,在每個項目團隊中模擬軟件公司組織機構模式選出項目經理,然后由項目經理任命該團隊中其他成員的角色,具體的角色有系統分析員、程序員和測試員。系統分析員負責項目需求的分析和項目的設計,程序員負責程序的開發,測試員負責項目的測試。
需要說明的是,①由于項目團隊的成員有限,而作為一個真實的軟件公司,里面有許多的角色,所以學生只承擔與軟件技術有關的角色,并且一個學生可以承擔多個角色,如項目經理以及系統分析員。②項目團隊的成員并不是按軟件公司的要求只做他所承擔角色的工作,他所做的工作是對他所承擔角色要完成的工作任務進行質量把關,例如,項目團隊中的每個成員都要完成一部分項目的分析與設計,然后由系統分析員對這個工作進行質量把關。③由于在這個階段,學生剛開始專業知識的學習,還不能做項目分析、項目設計和測試數據設計。所以,這個學期對學生的要求比較低,由實訓教師給出部分項目文檔,剩余部分則由學生“依葫蘆畫瓢”完成,學生按照項目文檔的要求編寫和測試程序,這個階段的項目也不需要實際應用,學生只需要能編寫出該系統的要使用的類、處理好該系統的編程邏輯和把數據存儲放到一個文本文件即可。項目完成后,接下來就是進行項目驗收,驗收按如下過程執行,首先由項目組成員展示項目,然后由其他項目組成員和實訓教師提問,最后根據項目的完成情況、演示情況和成員答辯情況對項目組成員進行評分。
(2) 第二學期為第二段。我們重點培養學生的C/S模式軟件的開發能力和數據庫的操作能力。為此,我們開設了對應這些能力的專業課程模塊,提供了兩個基于C/S模式模擬項目:超市管理系統和圖書管理系統。這兩個項目的數據需要存放到數據庫中,其中超市管理系統是教學項目,圖書管理系統是學生實訓項目。在上學期已有模擬軟件公司和項目開發團隊的基礎上,對項目團隊新增了一個角色――數據庫設計員,數據庫設計員負責數據庫的設計;雖然學生已有一個學期的項目開發經驗,但是剛開始學數據庫方面的知識,所以在本階段,除數據庫設計文檔主要由實訓老師給出外,其他的項目文檔由項目團隊完成。這個階段,學生一開學就必須編寫項目開發計劃并按照計劃完成項目中各個時間段的工作。設計出來的項目也不需要實際應用,學生只需要能編寫出該系統要求使用的類,處理好系統的編程邏輯,設計完成系統的用戶界面,并通過用戶界面實現對數據庫的各種操作即可。項目完成后的驗收繼續按照上學期的驗收過程執行。
(3) 第三學期為第三段。重點培養學生B/S模式軟件的開發能力。為此,我們開設了對應這些能力的專業課程模塊,提供了兩個模擬項目:網上玩具店和在線圖書館,網上玩具店是教學項目,在線圖書館是學生實訓項目。在上學期已有的模擬軟件公司和項目開發團隊的基礎上,對項目團隊新增了一個新的角色――網站架構師,網站架構師負責網站的總體架構設計。雖然學生項目開發經驗越來越豐富,但是網站設計知識才開始學,所以在本階段,除架構網站的文檔由實訓老師給出外,其他的項目文檔由項目團隊完成。這個階段,學生一開學就必須編寫項目開發計劃并按照計劃完成項目中的各個時間段的工作。設計出來的項目不需要實際應用,學生只需要能編寫出該系統要求使用的類,處理好系統的編程邏輯,構建好網站,并通過網站界面實現對數據庫的各種操作即可。項目完成后的驗收繼續按照上學期的驗收過程執行。
基礎階梯學習目標實現后,學生們就掌握了軟件開發的各項基本技能,并可以獨立編程。
2提高階梯
這一階梯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如何提高軟件的質量和改善軟件開發方法(即提高軟件的開發效率)。為此,我們開設了對應這些能力的專業課程模塊,提供了兩個完整的真實的軟件項目:維克遠程教育系統和株洲團購網,維克遠程教育系統是教學項目,株洲團購網是學生實訓項目。這一階梯安排在第四學期進行。通過前面階梯的學習,學生基本能實現一個完整的項目,但他們所完成的項目質量離軟件企業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主要體現在項目的可維護性較差、可移植性較差、可重用性較低;學生還沒有建立起軟件方法學的概念,程序開發效率低,所以在這一階梯,應幫助學生重點解決上述問題。我們繼續沿用以前的模擬軟件公司和項目團隊,但在角色上,新增了質量經理這一角色,質量經理負責項目的開發質量。這個階梯的文檔完全由學生去完成。學生一開學就必須編寫項目開發計劃并按照計劃完成項目中的各個時間段的工作。項目設計要求比較高,要根據實際系統的需求運作,在設計系統的過程中,強調系統的軟件架構,至少要設計成三層架構模式,即表示層、業務邏輯層和數據庫層。項目完成后的驗收繼續按照上學期的驗收過程執行。
3完善階梯
這一階梯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開發真實項目的能力和承擔真實項目角色的能力。這一階梯安排在第五學期進行。在這個階梯,學生已經進入到畢業設計階段了,為了讓學生體驗真實的軟件環境、面對真實的軟件客戶,按照真實的軟件開發流程去開發真實的軟件項目,我們學院成立了“華騰軟件工作室”,工作室是按照軟件企業的管理模式和崗位要求設置的,經常有企業的專家和經驗豐富的設計師跟學生面對面進行交流并指導學生開發項目。在這個階梯,學生可以到外面承接項目開發任務,也可以開發工作室承接的項目。每個項目團隊除了項目經理、質量經理、系統分析師、程序員、測試員外,還有技術支持工程師,技術支持工程師負責項目的技術培訓和安裝維護。學生在這樣一個真實的開發團隊中,主要從事程序員、測試員和技術支持工程師的角色,但他們通過了解項目文檔以及和項目經理、質量經理、系統分析師的溝通交流,也會積累不少這方面的經驗。這個階梯跟以前不同的是,他們除做項目文檔外,還需要做項目畢業設計論文;項目設計要求很高,即要按照用戶的需求把項目開發出來。項目完成后,項目驗收上也有所不同,是由項目客戶驗收,由客戶給出評價意見和修改意見。
4實踐效果
我們自2003年起開始探索梯進式“軟件工廠”教學模式,在六年的實踐中,這一模式由于它的全程實踐和階梯推進,顯示出了明顯的優越性。
4.1全程的任務帶動,使學習具有不竭的動力
專業課程學習一開始,所學的每一項知識和技能就都是為著完成當前任務的需要。為用而學,即學即用,不學好就做不好手中的工作,完不成所承擔的角色任務,使學生從完成項目任務的實踐中感受到學習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這就“迫”使學生不能不從一開始就認真地學習每一項知識和技能。任務隨著階梯推進相繼提出,就使學生始終保持不竭的學習動力。
4.2全程操作檢驗,使所學知識技能扎實過關
專業課程教學全過程將理論和實踐融合在一起進行,實際上是使學習過程同時成為了學習效果的檢驗過程。所學的知識技能到實際操作中一檢驗,立即就能發現問題,隨即再學再練,及時補缺,保證所學知識技能步步過關、扎實牢固。
4.3全程的階梯推進,使學習由淺入深、水到渠成
教學內容按照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模擬到現實的學習階梯安排,學習一段鞏固一段,由舊知到新知、由已知到未知,使學生入門容易、提高順暢、漸趨完善,由淺入深地達成最終學習目標。
4.4全程的“工廠”作業,使學生養成員工品質
在兩年半的“軟件工廠”式的專業課程教學中,采用軟件企業的管理模式,讓學生承擔項目實施過程中的不同角色,長時間參與項目開發的全過程,學生專業品質得到了較多的鍛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較大的提高,對軟件工廠中的崗位和所承擔的角色有了越來越深的理解。學生以項目團隊的形式去完成項目,提高了團隊合作能力。在“軟件工廠”中,學生取得了經驗,了解了實際項目的實施過程,養成了軟件企業員工的基本品質,避免了等到畢業后才開始“知識重構”,很容易實現跟企業的無縫對接,為學生“零距離”上崗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5結語
梯進式“軟件工廠”教學模式的實施,提高了我校軟件專業的教學質量。畢業生受到用人單位的普遍歡迎,使他們一上班就能頂崗工作,不少學生在很短的時間里就成為了業務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