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8 16:55:2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國土資源經濟學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關鍵詞:國土資源保護經濟發展協調
大家都知道,國土資源是涉及面比較廣的一個工作,利益群體廣泛,每個部門都要樹立科學發展觀的理念,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從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角度著想,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為最終目的來創新性的開展工作,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的促進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當前,我國國土資源面臨一些新的挑戰和機遇,比如,保護難度增加,發展和保護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進行有關土地方面的交易要不斷的加以規范,要能夠不斷的提高辦事的效率。新形勢、新任務,必須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促進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一、農業經濟的發展需要加強耕地保護
要想保持農村農民不斷的增產增收,必須穩定和保持好耕地面積,要能夠不斷的提高農村耕地的規模和水平,依靠集約化的技術手段,使有限的面積發揮最大的效用。作為政府部門,要統籌協調,把耕地保護工作作為重要的工作來抓。要能夠把各部門的工作積極性調動起來,相互配合,促進耕地保護的科學化發展水平。
一是要加大宣傳力度。使有關人員了解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牢固樹立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的基本國策的相關觀念,自覺的遵法守紀。二是要合理配置耕地面積與非耕地面積。對于非耕地面積范圍,要進行相關的綠化,使其盡最大可能發揮耕地面積的相關功能。三是要加強耕涉及的經濟結構內容調整。在耕地的用地范圍上,國土資源的有關部門要用科學發展觀的理念進行統籌,不限制經濟發展的模式,要能夠讓耕地所有人放開手腳進行發展,合理配置耕資源,提高耕的用地效率,增加耕地使用人的經濟收入。
二、國民經濟發展需要注意國土資源中土地流轉的科學化
當前,部分地方為了一味的追究GDP各項指標的上漲,不注重對資源的保護。在國有土地資源的保護當中,更多的表現在土地資源被擅自改變用途,且屬違規操作,光天化日之下損壞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從而導致當地百姓怨聲連連,不但沒有促進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反而影響了社會的和諧穩定。
土地流轉的科學化,必須堅持在總量進行控制,土地流轉上要進行嚴格的管控,依法依規辦事,嚴禁隨意改變土地用途,尤其是要注意限制將農用耕地性質的土地轉變為經濟開發的土地。但也不是說全部死搬硬套,一個標準。也應該把土地推向市場,由市場來決定土地的流轉類型,但要保持土地性質的維護。可以在不改變土地性質的前提下,對土地進行合理的流轉。另外,還要制定出相關的法律制度,來保護土地流轉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妥善處理好現實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不斷的推進土地流轉的科學化水平。
三、國土資源規劃中要時刻牢記集約化用地
有許多地方,在進行國土資源規劃中,為追求更大的經濟利益,不運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以犧牲土地為代價,盲目的進行增加用地計劃以及規劃指標等,結果使土地的效用發揮不是很明顯。實際上,我們必須在土地集約化經營上下功夫。只有這樣,才能使土地能夠真正發揮效用。首先是要優化土地使用規劃內容。對于確定下來的規劃內容,要能夠堅決予以貫徹落實,不要反復對其進行更改,避免流于形式。其次是要建立科學的土地補償制度。對于土地本身來講,要想在促進國民經濟中發揮更大的效用,集約化的經營是必須的,但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損害個別集體和個人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要能夠及時的予以補償,以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同時還要注意對浪費土地的行為予以堅決打擊。集約化經營是國土資源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只有把集約化的方法手段運用其中,才能推進管理的科學化水平,才能真正的為經濟社會發展提速,才能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不斷發展。
四、簡化審批程序,使國土資源的管理更加民主、透明
社會矛盾的激化,往往都是由于政務不夠公開。作為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工作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對工作進行陽光化操作,要使國土資源的管理更加的民主、透明。尤其在信息技術條件下,一個很小的糾紛,很可能會在網上形成一個群體性的事件,進而導致社會不和諧。因此,要能夠把大事化小,將各種可能出現問題的環節進行逐一排查,將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而這個過程的關鍵就是要在更加注重民主、透明。另外,我們要簡化行政審批的程序,創設一個較好的輿論空間,促進本地區投商引資工作的良性發展,使外商進來得,并創造拴心留人的環境,使其不愿走。
主管單位:國土資源部
主辦單位:中國地質礦產經濟學會;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河北省三河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672-6995
國內刊號:11-5172/F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3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4)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主辦單位:中國國土經濟學研究會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16開
國際刊號:1671-9158
國內刊號:11-4757/N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
創刊時間:2002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但一些經濟學家擔心,在經濟開始降溫之際取消禁令是一個冒險,此舉可能會令經濟再度升溫。
取消禁令是一個冒險
今年4月份,中央下令禁止各地政府將農業用地向地產開發商進行轉讓,這是其旨在防止經濟過熱所采取的一系列嚴厲措施的一部分。
中國許多地方政府從征用農民土地并將之低價出售給地產開發商中受惠,這些土地被地產開發商轉作商業或工業用途。
在某種程度上,取消土地轉讓禁令是一個冒險。經濟學家稱,中央目前仍表示將致力于控制經濟增長,而取消禁令可能會導致經濟活動重新趨于活躍。房地產熱潮是促使中央進行干預的首要原因:這股建設潮導致鋼鐵、玻璃、鋁和水泥生產行業的投資激增。
即便如此,不少政府經濟學家表示,禁令的取消并不意味著北京放緩經濟增長的政策發生了轉變。他們說,中央此舉旨在解決凍結農業用地產生的負面影響,比如房地產價格的快速增長。月度統計數據顯示,房價上升勢頭增強。一些官員表示,農業用地凍結導致的房地產稀缺是房價增長的部分原因。
有助于解決其他問題
凍結農業用地還導致了其他問題。中國需要持續建設高速公路、鐵路以及其他基礎設施,以解決交通瓶頸問題,并將貧窮的內陸與富裕的沿海城市連接起來。盡管這些項目不受土地凍結的約束,但是地方政府由于不能向開發商出售土地,導致缺乏為此類基礎設施建設融資的資金。
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駐香港的經濟學家陶冬說,中央明顯認為恢復農業用地出售的利益超過了風險———這是衡量中央對經濟能實現持續增長的信心的一個尺度。“政府對房地產市場的控制是其整體信貸緊縮舉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陶冬說,“如果這一部分放松,這就意味著政府相信現在已經或多或少地實現了軟著陸。”
恢復土地轉讓將考驗旨在保護農民權利和避免另一輪低效投資的新規定。
在中國,農田從根本上歸國家而不是個人所有,國土資源部官員表示,新規定將對地方政府將土地轉用作商業用途進行限制。
他說,“對農民的補償幅度將有一些變化。”當前的規定在許多情況下將對農民的土地補償數額限制在年糧食產量的16倍以下,這一數額對中國的數千萬家庭來說微不足道。
北京華遠集團總裁任志強:高地價是房價高漲禍根
“從去年開始至今年上半年的土地價格增長和房屋價格的增長,不僅僅是投資與消費增長所造成,最根本的是土地供給制度的改變所造成的。”任志強表示。
任志強表示,這一輪的所謂房價增長的“過熱”,完全是由于土地供給制度的變化所造成的。房價高增長的地區恰恰是土地價格高增長的地區,如杭州、上海、天津等地,“高地價正是此一輪房價高漲的禍 根”。
任志強指出,地價提高了,開發商絕對不會虧,而是會將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所以,“相應壓縮的是開發商過去取得的超額利潤”的說法不成立。北京一位不愿公開姓名的業內人士也對任志強的觀點表示附和。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贠小蘇:房價上漲才導致地價上漲
眾所周知的,我國是屬于世界上的農業大國,農村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它不僅僅是各級領導與廣大民眾關注的焦點,更是決定著農村發展,國家發展的關鍵因素。近年來,“三農”工作的實行就應證了這一點,得到了黨和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視,但要想真正做到基層農村土地管理工作的進行,還需對基層農村土地利用人員進行合理的政策引導、并高質量的向他們普及嚴格的規律規制,來完成政府與基層協調工作,做出及時有力的監督措施的措施目標,來保證農村土地的合理開發和利用。
1 國土資源管理概括
1.1 國土資源管理
一直以來,關于國土資源的數據都要經過詳細的測評、計算與估化等,十分謹密,國土資源管理也可謂是綜合了經濟學、管理學、數學等一系列學科,共同實現了土地規劃與利用的工作的進行。因為土地資源管理本身就是綜合了諸多學科的一門綜合學科,它決定著我國每一寸土地的開發和利用,并預計從中獲取的最大的經濟利益、社會利益等,促進著國土資源管理帶來的諸多利益關系協調和規范,以最優化的方式合理分配土地資源,屬于可調節我國國土資源的一種重要的載體。大家知道,我國土地資源的有限性,國土資源管理就決定著如何促進國土規劃和資源利用,其管理過程帶來的影響巨大,同時也將會不斷計劃提升著我國國土的利用價值[1]。
1.2 國土資源管理的重要性
大家知道國土資源是貼近民眾生活的,對于部分基層農村人員土地分配更是決定著他們的生活,土地作為一種資源的載體,關乎著群眾的切身利益,更是決定著社會的發展,這些都是不容置疑的。因此大家必須認識到,基層農村國土資源管理的重要性,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的高效進行有利于保障基層農村人員的基本利益,也就是說,它能提高基層農村人員的生活質量,在另一層面上,也符合了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策略,有利于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的開展[3]。
2 基層農村國土資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2.1 管理理念上的不足
在國土資源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員在管理理念上存在著許多不足,并始終沒有主動性意識著去提高。這些直接造成了國土資源管理工作上的怠慢與不注重集體利益的行為,擾亂了國土資源管理的規則,這也是造成社會上許多不合理現象的關鍵因素。這一現象是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工作人員管理理念上的不足,直接影響的基層農村國土資源管理工作,是當前基層農村國土管理工作建設中存在的重要問題。
2.2 基層農村國土資源管理體制的不足
管理體制引導著民眾的實施工作的策略,管理體制的設立旨在通過國土資源的有效管理工作,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不斷發展,可現在基層農村國土管理體制存在的許多不足,直接決定著基層農村國土管理工作的進行效果,因此,大家必須認識到當前基層農村管理體制的不健全。相關人員要不斷嘗試,改善管理體制,廢舊立新,減少管理內容的復雜性和難度,管理部門也要加強對管理人員的監督制度建設,引導促使管理人員的工作穩步進行,不斷改善當前體制漏洞帶來的工作問題,發現問題做出解決,依據以保護生態環境和提高整體效益的理念,做出整改才是當前迫在眉睫的[2]。
3 基層農村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的改善措施
3.1 提高國土資源管理意識
國土資源作為重要的資源載體,其中的管理工作必須得到重視,當然首先要提高國土資源管理意識以及管理的重要性。國土資源管理關乎著群眾的切身利益,如果管理工作不合理,將直接影響到農村國土資源的利用和經濟的發展,因此,要不斷提高工作人員的法律意識,責任意識和工作意識。政府可以通過各項講研活動,讓大家認識到國土資源管理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將這一理念通過各種措施來滲透到各行各業的各個人員,為社會上對待基層農村國土資源管理工作提供一種良好的社會風氣。
3.2 改善基層農村國土資源管理工作體制
中圖分類號:F0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07-0286-01
一、國土資源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分析
發展經濟學認為,研究自然資源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不能將自然資源單純看作是天賦的收入,如何把沒有任何價值的天然形態的自然資源變成一種經濟資源,最大限度地挖掘提高其經濟效益的潛力,這才是自然資源與經濟發展關系的核心。
當前在國土資源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上存在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國土資源作為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是國家和社會存在和發展的載體,存在著密切聯系;另一種觀點認為,對國家的自然資源對經濟發展來說,既非充分條件,也非必要條件。發達國家在能源、原材料普遍缺乏的情況下也能保持經濟的有效增長。
從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并就整個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來看,資源型產業在經濟增長中的地位和比重日益下降,而以高新技術產業為特征的知識經濟形態已初現端倪,因此,傳統的經濟增長理論受到挑戰。但是,兩者的關系以及影響作用的發揮是與國情基礎、歷史發展階段密不可分的。
從發達國家幾百年發展的歷史來看,其繁榮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侵略、掠奪以及利用先進技術開采本國以外的資源基礎之上,實現了原始積累、完成了工業化進程,至此,才有了發達國家的知識經濟時代。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十分珍視資源,因為,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能給經濟發展提供可能的機會,在發展初期,可以通過原料出口獲得較高的收入,增加資本積累,促進民族工業的形成,進而推動整個國家經濟走上發展道路。資源、人口、環境問題是當今世界三大課題。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三大難題更為突出,人口膨脹、環境污染已使生存環境受到限制;基礎原材料的短缺已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的相對不足,已是影響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從我國國情出發,國土資源仍然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二、國土資源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1、國土資源的種類狀況對產業結構的影響
國土資源的種類包含大類和亞類,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十大類資源(根據資源存在的形態不同,主要包括土地、水、礦產、森林、牧草、物種海洋、氣候、旅游、自然信息等)均擁有狀況良好,那么,它一定具備建立海洋業、畜牧業的物質基礎。
2、國土資源的數量情況對產業規模的影響
國土資源總量影響整個產業經濟的總體規模,一組配套資源的總量則影響相應產業的規模;其次,資源的數量關系既影響個別產業的規模,也影響產業之間的規模比例,進而影響產業的總體規模和產業結構。同樣,由于產業(部門)之間具有一定的投人產出關系,從而,產業之間應有一定的規模結構,并對每一種產業都有一定的量級要求,當有些產業達不到這種量級要求時,整個產業經濟的規模就會由量級最低的產業規模決定;再次,資源的人均占有量影響產業結構模式的選擇。對于一個資源人均占有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國家來說,為了該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它必然會選擇資源節約型的產業結構模式。
3、國土資源質量狀況對產業發展的影響
資源的質量好壞直接影響到資源開發的成本和效益,影響到資源產業的競爭力。另外,資源的質量狀況還影響到相關產業鏈的復雜程度、后續發展規模及發展潛力。與國外相比,我國國土資源的質量狀況并不樂觀。我國土地資源的特點是“一多三少”,即總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質量的耕地少,可開發后備資源少。而且其中支柱性礦產貧礦和難選冶礦多,富礦少,開采利用難度很大。我國的資源質量狀況對未來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4、國土資源分布對產業布局的影響
資源分布直接決定第一次產業的布局。這里的第一次產業包括種植業、畜牧業、林木采伐業、水產捕撈業、礦產采選業等;其次,資源分布是影響和制約原材料產業、能源產業等基礎產業布局的重要因素。這些產業的勞動對象是已脫離自然狀態的初級產品,其數量很大。資源分布對這些產業布局的影響和制約,主要通過運輸距離及其費用發揮作用;第三,資源分布Φ諶產業的布局也有重要影響,主要是通過環境資源來發揮這種影響作用。如地質環境資源的分布直接決定旅游區和旅游景點等的布局。自然環境的優美、特色及保護等狀況是影響第三產業布局的重要因素等。
三、做好國土資源工作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1、要探索創新,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要大力探索國土資源管理新的思路,使土地和礦產資源管理,從單純的數量管理走向數量、質量、生態并重的綜合管理,從單純的資源管理走向資源、資產、資本三位一體的綜合管理,從單純的需求管理走向供給和需求雙向調節、差別化管理,從依靠資源投入拉動走向依靠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拉動;要構建共同責任機制,變一家管大家用為大家管大家用,堅持有保有壓、節約集約,促進發展方式轉變。
2、推進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和綠色礦山建設。注重節約集約模式創新、技術、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把功夫下在創建過程中,積極推動把資源節約集約的利用情況納入對鄉鎮政府經濟社會發展和黨政領導干部的政績考核。
3、要加強地質找礦,促進資源優勢的轉化。要完善機制,繼續深入探索中央、地方、企業聯動,公益性地質工作和商業性地質工作銜接的方式方法,搞好布局,統籌規劃重點調查評價區、重點勘查區,優選一批項目進行綜合部署,堅持產學研結合,加快評價、快速突破。要整合資源、規范秩序,改變礦產資源開發小、散、亂的局面。要深化地勘單位改革,堅持企業化改革導向不動搖,盡可能解決歷史包袱問題,優先考慮礦業權配置,鼓勵走探采結合的道路,支持土地變現,壯大實力。此外,還要切實做好地災防治和地質環境保護。
4、改變監管方式,提高監管服務的效益和質量。推進政務信息化,完善無紙化辦公局域網,實現網上實時審批;完善“一張圖”工程和綜合監管平臺,重點是互聯互通,建好數據庫,改版升級應用系統,建立技術標準和數據標準;開發測繪和基礎地理信息產業,實現集成化、產業化;堅持信息公開、信息共享,接受監督、質疑和批評,根據公眾的意見和需求,不斷改進工作,開發適合的信息產品。
5、切實抓好黨風廉政建設。面對當前國土資源系統違規違法案件高發頻發的問題,要進一步完善制度,監督管理,嚴格執法,加快法治建設。努力建設是法制完善、職能科學、公開公正的國土資源管理體系,執法嚴明、廉潔高效的國土資源管理隊伍,法治統籌,責權統一,守法誠信的國土資源管理秩序,不斷提升國土資源系統依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結語
國土資源對我國經濟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加強對國土資源的合理利用,不僅可以對產業經濟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同時還可以間接保護環境,緩解人與自然緊張關系。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發展的環境。
國土資源的資產化,就是將國土資源作為資產,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建立國土資源開發利用的核算、規劃、補償和監督制度,達到國土資源優化配置、保護生態環境,滿足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的。資源的資產化管理,就是遵循資源的自然規律,按照資源生產的實際,從資源的開發利用到資源的生產和再生產,按照經濟規律進行投人產出管理。國土資源是國家領土范圍內自然賦存的具有利用價值的土地、水、森林、草原、礦產和海洋等。它不僅是任何社會生產都離不開的基礎和原料,國家的生存之本,即本身就是財富,屬社會財產范疇,而且是財富積累的源泉。
一、資源資產化管理的必然性
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的兩大戰略目標是建立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市場經濟是效益經濟,其實質是通過市場機制合理地配置各種資源。市場經濟中,任何生產要素均屬于商品,任何物品都有物權(產權)。作為經濟生產社會發展必須的要素,國土資源也必然成為資產,須實行資產化管理。
1.當前產權制度建設的必然要求
資源的產權制度是資源管理制度的核心,它不僅決定了資源的使用價值的開發利用及其收益制度,而且還決定了資源的利用效益及其社會管理制度。建立適合市場經濟的產權制度,一方面有利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充分發揮企業經營的積極性,強化企業的資產經營管理,提高資源配置效益和利用率。另一方面,通過明晰的產權制度,不但可以保障國有資源(資產)的增值和有效利用,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實現資源產業的積累和良性發展;而且還可以有效保護其他債權人、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2.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必然要求
在計劃經濟時期,國土資源的權益不清,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和方法,國民經濟核算只是以市場交易量為增長測度,資產負債不計算資源和環境成本和代價,資源無償使用、政出多門使得國土資源的動態變化和破壞被忽略,難以根治,尤其是礦產、森林等資源,地方、部門、集體和個人為爭得局部近期利益,不惜犧牲國家或全局和長遠利益,爭相開發國家探明的高品位資源,不僅造成當地資源開發利用的低效益,資源廢棄浪費,而且造成生態環境質量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
3.資源優化配置的需要
資源的配置方式實質上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制度和管理體制。現代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理論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實現各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只有建立客觀明確的生產要素權益分配和管理監督制度,即科學理性的管理體制,才能在生產要素開發利用、進入生產或市場過程中,充分體現自然資源所有者的地位,反映資源作為生產物資要素的自身價值(資產價值),保障資源由實物形態到價值形態的轉換中所有者的經營者在收益分配的合法權益。
二、資源資產化管理的特征
資源資產化的目標是改革傳統的國土資源管理體制,逐步建立與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資源國有資產運作機制和管理體制。即與市場經濟其他生產要素管理、流轉機制接軌,與商品經濟的運作機制方式配套協調,其最終目的是實現自然資源公平競爭、等價交換、優化配置,充分體現國家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因而資產化管理要確保所有者權益,并具有自我積累增值性與產權的可流轉性。
1.確保所有者權益
中國憲法明確規定,國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為全民所有,即國家所有,而且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以任何手段侵占這種所有權。所有權有兩種意義,一是經濟意義,一是法律意義,兩者互為條件,不可忽缺。即作為經濟資源,所有者擁有所有權的意義,就是由這種經濟資源的利用中取得合法的經濟利益,否則,這種所有權就沒有任何價值和意義。中國憲法規定國有資源屬國家所有,其目的就不只是強調國家對這些資源名義上的所有權,而是強調開發利用這些資源的經濟利益的國家所有性,目前在中國國有資源的開發利用中所產生的“誰發現、誰開發、誰所有、誰受益”現象,就是忽視和無視國家所有權經濟性要求的結果。要確保國有資源國家所有權的經濟權益,在管理上就必須做到,首先維護國有資源國家所有權的完整性和統一性,這是確保國有資源國家所有權經濟利益的前提;其次,明確國有資源開發利用經濟收益的國家所有性。當然,這里的國家所有性指的是這些應歸國家收益的部分,不論以什么形式存在,在哪一種經濟主體手中,以及會以什么形式投人在生產及其再生收益,其最終所有權都必須歸國家所有;另外,目前由各主管部門以國家所有權取得的國有資源的收益,應集中一部分作為國有資源再開發、利用和耗竭補償的基金,而不能搞部門所有、地方所有、集體所有,甚至個人所有。
2.自我積累增值性
將國有資源進行資產化管理,就不可避免地要強調國有資源在社會再生產運動過程中的自我增值和積累。國有資源與一般性國有資產在自然特征構成上雖然有差異,但它作為社會的生產資料,作為經濟資源的構成要素,同樣具有參與商品生產和流轉的特性。這樣,國有資源在社會再生產,特別是商品再生產中就會自我增值和積累。這種積累在自然形態上具有特殊性,如礦產品開采,它的補償和積累不是將開采完的礦產品再生產出來,而是指將一個礦產品開采中的收益用來再投資,進行新的同類或不同類礦產品的開采。如果前一個時期積累的資金能夠開發與前一礦井同樣生產能力的新礦井,對國家而言,就是求得了資源再生產的完全補償。如果生產能力更大一些,就有了積累,形成了擴大再生產。所以,國有資源開發、利用中的自我補償、增值、積累,主要指的是價值運動。當然,這就要求對各類國有資源,無論是附加了人類勞動的,還是未附加人類勞動的,進行科學、合理的經濟評價,確認它的經濟價值,從而為從價值方面對國有資源加強管理提供前提條件。當然,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也是不能回避的任務。中國目前大部分礦產品開采的自我補償、更新、積累能力差,導致原材料產業發展嚴重滯后。從表面上看是原材料價格偏低,從更深的層次上看,是不承認稀缺的自然資源具有特別的經濟價值,以及對這種經濟價值估價不合理所致。
3.產權的可流轉性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在國有資源的所有和占用中,應保證戰略性的、重要的、大部分的稀缺自然資源歸國家擁有,而一些普通的、能夠在流轉中不損失其自然性質、其利用不會對環境造成危害或嚴重危害的資源,應允許其他經濟主體擁有。這是形成國有資源的產權流轉性的基礎。市場經濟實踐證明,生產要素沒有流動性(即要素產權沒有流動性),其資源配置的合理化就極難形成,產業結構的調整就十分困難,資源也很難充分合理利用。因此,對國有資源實行資產化管理,一個十分重要的特點就是要使資源具有產權流動性,使資源產權可參與到商品交換過程中去。當然,資源產權流轉性有自己的特殊性。這要求國家制定專門的法律或法規來規范資源產權的流轉,管理資源產權市場。
三、資源資產化管理的原則
對國有自然資源實行資產化管理是資源管理體制的一次重大轉變,也是全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國有資產管理的新辦法、新體制的形成,是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方面。新體制的確立有賴于經濟體制從宏觀到微觀的改革,有賴于政府部門職能的轉變,以及新的經濟運行機制的有效運轉。自然資源資產化管理的目標,是建立一種高效、科學的資源運作與配置體制一一現代自然資源經營制度和自然資源產權市場,使得被消耗的自然資源得以再生和重建,存量的資源得以最有效配置,并最大限度調動起各方面對其投入,使得自然資源開發與利用在高水平、高起點上得到和諧統一和相互促進,建立起持續、高產、高效、穩定發展的自然資源產業經營的運作體系。實現這一目標的核心問題是產權市場管理,關鍵是自然資源的價值補償與價值實現。為實現這樣的目標,必須確立自然資源資產化管理的原則。
1.可持續原則
可持續發展的提出,把環境和發展上升到統一的高度,這標志著一種新的人與自然關系的開始。早在 1980年3月5日,聯合國大會就向世界發出了“必須研究自然的、社會的、生態的、經濟的,以及利用自然資源過程中的基本關系,確保全球的可持續發展”的呼吁。此后,國際社會把可持續發展視為新的發展模式,但是,要使可持續發展從概念變為全人類發展的戰略選擇和真正的實際行動必須從根本上認識它的必要性和實現的可能性。這不僅是對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也同樣如此,它與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一樣,是可持續發展研究中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由于土地是世代相傳的人類所不能出讓的生存條件和再生產條件,她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生產活動的物質載體,今天的土地利用必將深刻地影響到明天。因此,可持續土地利用問題便成為當前圍繞自然環境的“持續能力”國際研究的熱點之一。生產性、安全性、保護性、可行性和接受性這五個目標構成了可持續利用的基本要求,而且必須以這五點來檢驗和監督土地利用。可持續土地利用關系到人類的生存和繁衍,世界各國政府都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然而,人們一方面追求可持續土地利用的“實現”,另一方面人們又不能真正實現理想的可持續土地利用。全世界正是在追求逼近“可持續土地利用目標”的動態過程中,去衡量和調控可持續土地利用的能力。因此,各國只能根據國情,制定一個土地利用目標,以保證人類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得以持續。
2.市場化原則
資源性資產管理體制,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也就是以市場經濟的要求作為改革的基本取向,而不再走過去條塊分割的老路,要有顯著的行業特點。傳統的自然資源管理體制,是在自然資源無價、無償開采利用自然資源的非資產化管理前提下建立起來的。這一套管理體制與中國現階段進行的經濟體制改革總目標是難以適應的,表現在:①單純的行政性管理削弱或忽視了所有權管理。②只有實物性、技術性管理,忽視了經濟管理。③自然資源的產權不能流轉。而國有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不僅要保證技術經濟的合理性,還要進一步保證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所得經濟效益歸屬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而且必須將國有自然資源作為具有一定經濟價值的國有資產進行管理,做到技術管理和所有權管理并重,所有權管理適當集中,培育和完善國家調控下的產權交易市場,充分發揮經濟杠桿作用。
3.國情原則
首先,體現中國特色。中國的國情、自然資源情況不同于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不同于其他一些國家。實行資產化管理不能照搬別國的模式,而是要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資源性資產化管理的道路。這種特色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中國人口眾多,自然資源相對不足,現階段自然資源消耗又處于增長期,這就決定了中國的自然資源管理必須以提高自然資源效益,節約使用自然資源為中心,二是中國的國有自然資源屬國家所有的單一所有制與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多種所有制形式并存,這就決定了中國政府具有國家行政管理者與所有者的雙重身份和雙重職能。因此,一方面要實行所有權與開發經營權的適當分離、理清關系;另一方面又要實行所有權管理和行政權管理在一定階段一定程度上的結合,既要改革現行的行政化分割所有權的狀況,又要加強行政管理,把行政權管理和所有權管理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內部把兩權分離,形成一個新的自然資源和資源性資產管理體系。
其次,開發利用權的出讓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資源性資產不同于其他資產,這一類資產的取得不是通過國家投資形成的,而是經由國家權利的轉移取得的。而且,通過人類的活動可以多次利用或被耗竭,或被污染不能利用。自然資源的存在不僅能給人們帶來財富,而且還有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因而,人們在對自然資源的開發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再造,要想做到永續利用,必須有投人,用經濟手段來管理自然資源,這就要求國家在不直接行使經營權和使用權的同時,應盡可能地擴大資源性資產產權的流轉范圍,形成適應社會主義社會市場經濟的開發利用權的出讓形式。
另外,發揮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的指導和監督作用,調動各政府主管部門的積極作用由于自然資源和資源性資產的管理有很強的專業性和技術性,這一特點決定了資源性資產管理部門必須具備進行技術性管理、實物管理和價值管理的能力。因此,當前對自然資源實行資產化管理時,應充分發揮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的指導和監督作用,充分發揮各政府主管部門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楊昌明,成金華,邵赤平.資源環境經濟學[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26-27.
關鍵詞:我國;土地資源保護;問題;對策
1 我國國土資源利用與保護工作當中存在的問題
1.1 大規模違規圈地,導致耕地資源數量迅速減少
近年來,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加速,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客觀上需要為工業制造業、基礎設施建設、城鎮建設提供更多的土地資源保障;而主觀上則由于管理方面的原因,一些地方城市過度擴張、盲目設立開發區、亂批濫占耕地,在財政壓力和政績驅動下,一些地方政府為追求政績,好大喜功,搞“形象工程”,亂占濫用土地,把土地資源作為地方上“原始積累”和政府消費的財源,通過土地“農轉非”這種土地使用形式轉變過程中產生的巨大土地收益,大量獲取土地資本增值收益,用于其原始積累,造成我國目前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尤其是耕地保護面臨著十分嚴峻的形勢。
1.2 土地資源質量退化及生態破壞
(1)土地沙漠化。
我國現有沙漠及沙化土地面積達168.9萬平方公里,比建國初擴大了34.4%,占全部國土面積的 17.6%。據報道:我國土地沙化的擴展速度,20世紀50-60年代為1560平方公里/年,70-80年代為2100平方公里/年,90年代為2400平方公里/年。目前,這一速度己經上升到2460平方公里/年。
(2)水土流失是土地退化、地力減退的重要原因。濫砍濫伐、過度墾殖,是導致水土流失的主要人為原因。目前全國水土流失面積達35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36. 8%,建國以來修建的8.4萬座水庫中的總庫容已淤積了40%,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 100億元。
(3)土地污染。
2 積極推進政策調整,切實做好土地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開發利用工作
2.1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
(1)調整產業政策,轉換經濟增長方式,優化土地利用結構。
產業政策包括產業結構政策、產業組織政策、產業技術政策和產業布局政策等。經濟較發達的特大城市的產業一般都處在“二、三、一”的階段,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是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使產業結構調整為“三、二、一”的結構,這是因為,就土地利用集約度和效益而言,一般是第三產業的利用集約度大于第二產業,而第二產業又大于第一產業。
產業技術政策與產業布局政策的調整應是由資源密集型的產業向資源集約型的產業轉化,促進技術結構的升級和布局的集中。在農業內部進行調整時,也應該向土地集約利用性的農業耕作方式和種植方式轉化,鼓勵發展各種土地節約型技術和項目。
(2)正確引導城市化進程,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約度。
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時刻受到資源尤其是土地資源的約束,所以在城市化過程中,土地利用應注意以下問題:
(1)確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主導地位。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實質是根據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對土地資源進行再分配,應著眼于土地的可持續利用,其基本核心是如何處理“吃飯”和“建設”的關系,規劃方法應以“供”定“需”,并考慮當地的實際需求。因此,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應處于主導地位。
(2)控制建設用地,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
土地集約利用,是指合理投入勞動、資本和技術,充分挖掘土地潛力,以獲得土地最佳的綜合利用效益。在城市化發展過程中,要達到城市化水平的穩步提高和耕地數量壓力緩解的雙贏,其唯一的途徑是土地集約化利用。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約化程度,采取“高度”內涵式和“合理”外延式相結合的發展方式,嚴格控制城市空間的“攤大餅式”外延擴展,采用組團式發展。
(3)挖掘城市土地潛力,提高利用率與產出率。
確定以內涵為主的城市發展方針,充分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潛力,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土地容積率、產出率。不斷調整區域城市結構、城市用地結構和用地布局,考慮城市、集鎮相互協作,取消重復設置,減少城市化過程中不必要的耕地浪費,
2.2 加強對土地使用方式的管理,保護耕地資源的數量穩定
(1)以基本農田保護為重點,實施彈性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政策。
實施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政策是中央政府在我國耕地面積持續減少的情況下,出于國際和國內糧食安全考慮做出的正確決策,目的是保證“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這一基本國策的貫徹落實。一直以來,中央以及各地政府在各種規定中著重于耕地的數量保護,對新開墾土地的質量標準要求模糊,更沒有考慮土地開發對生態環境影響,以及區域人地關系的差異,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該政策的實施效果。因此,應當以這樣的耕地總量指標作為實現動態平衡的目標,實施有彈性的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政策。
(2)嚴把用地審批關。
根據動態規劃嚴把用地審批關,對改變用途的耕地加強批后實施監管,堅決糾正、收回各種違規、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用地。對不切實際的“形象工程”項目,一律不批準用地。對重點地區、重點城市、重點項目組織檢查,強化建設用地批后實施的監督管理,全面落實建設用地備案和批后核查制度,建立土地利用信用評價機制。
(3)全面實施國土資源管理聽證制度。
擬定或修改基準地價、編制或修改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擬定或修改區域性征地補償標準和安置方案、擬定非農建設占用基本農田方案的,應當告知當事人要求舉行聽證的權利,當事人要求的,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應當組織聽證,為今后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踐行執政為民、全面推進國土資源管理依法行政,加速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政府職能轉變和管理方式創新提供較為完善的實體和程序保障。
2.3 加強對土地資源質量保護,減少因質量下降而導致的資源流失
(1)實行以退耕還林、退耕還草以及休耕為主的農地保護措施,保護土地質量。
1我國國土資源利用與保護工作當中存在的問題
1.1大規模違規圈地,導致耕地資源數量迅速減少
近年來,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加速,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客觀上需要為工業制造業、基礎設施建設、城鎮建設提供更多的土地資源保障;而主觀上則由于管理方面的原因,一些地方城市過度擴張、盲目設立開發區、亂批濫占耕地,在財政壓力和政績驅動下,一些地方政府為追求政績,好大喜功,搞“形象工程”,亂占濫用土地,把土地資源作為地方上“原始積累”和政府消費的財源,通過土地“農轉非”這種土地使用形式轉變過程中產生的巨大土地收益,大量獲取土地資本增值收益,用于其原始積累,造成我國目前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尤其是耕地保護面臨著十分嚴峻的形勢。
1.2土地資源質量退化及生態破壞
(1)土地沙漠化。
我國現有沙漠及沙化土地面積達168.9萬平方公里,比建國初擴大了34.4%,占全部國土面積的17.6%。據報道:我國土地沙化的擴展速度,20世紀50-60年代為1560平方公里/年,70-80年代為2100平方公里/年,90年代為2400平方公里/年。目前,這一速度己經上升到2460平方公里/年。
(2)水土流失是土地退化、地力減退的重要原因。濫砍濫伐、過度墾殖,是導致水土流失的主要人為原因。目前全國水土流失面積達35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36.8%,建國以來修建的8.4萬座水庫中的總庫容已淤積了40%,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100億元。
(3)土地污染。
2積極推進政策調整,切實做好土地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開發利用工作
2.1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
(1)調整產業政策,轉換經濟增長方式,優化土地利用結構。
產業政策包括產業結構政策、產業組織政策、產業技術政策和產業布局政策等。經濟較發達的特大城市的產業一般都處在“二、三、一”的階段,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是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使產業結構調整為“三、二、一”的結構,這是因為,就土地利用集約度和效益而言,一般是第三產業的利用集約度大于第二產業,而第二產業又大于第一產業。
產業技術政策與產業布局政策的調整應是由資源密集型的產業向資源集約型的產業轉化,促進技術結構的升級和布局的集中。在農業內部進行調整時,也應該向土地集約利用性的農業耕作方式和種植方式轉化,鼓勵發展各種土地節約型技術和項目。
(2)正確引導城市化進程,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約度。
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時刻受到資源尤其是土地資源的約束,所以在城市化過程中,土地利用應注意以下問題:
(1)確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主導地位。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實質是根據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對土地資源進行再分配,應著眼于土地的可持續利用,其基本核心是如何處理“吃飯”和“建設”的關系,規劃方法應以“供”定“需”,并考慮當地的實際需求。因此,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應處于主導地位。
(2)控制建設用地,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
土地集約利用,是指合理投入勞動、資本和技術,充分挖掘土地潛力,以獲得土地最佳的綜合利用效益。在城市化發展過程中,要達到城市化水平的穩步提高和耕地數量壓力緩解的雙贏,其唯一的途徑是土地集約化利用。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約化程度,采取“高度”內涵式和“合理”外延式相結合的發展方式,嚴格控制城市空間的“攤大餅式”外延擴展,采用組團式發展。
(3)挖掘城市土地潛力,提高利用率與產出率。
確定以內涵為主的城市發展方針,充分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潛力,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土地容積率、產出率。不斷調整區域城市結構、城市用地結構和用地布局,考慮城市、集鎮相互協作,取消重復設置,減少城市化過程中不必要的耕地浪費,
2.2加強對土地使用方式的管理,保護耕地資源的數量穩定
(1)以基本農田保護為重點,實施彈性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政策。
實施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政策是中央政府在我國耕地面積持續減少的情況下,出于國際和國內糧食安全考慮做出的正確決策,目的是保證“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這一基本國策的貫徹落實。一直以來,中央以及各地政府在各種規定中著重于耕地的數量保護,對新開墾土地的質量標準要求模糊,更沒有考慮土地開發對生態環境影響,以及區域人地關系的差異,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該政策的實施效果。因此,應當以這樣的耕地總量指標作為實現動態平衡的目標,實施有彈性的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政策。
(2)嚴把用地審批關。
根據動態規劃嚴把用地審批關,對改變用途的耕地加強批后實施監管,堅決糾正、收回各種違規、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用地。對不切實際的“形象工程”項目,一律不批準用地。對重點地區、重點城市、重點項目組織檢查,強化建設用地批后實施的監督管理,全面落實建設用地備案和批后核查制度,建立土地利用信用評價機制。
(3)全面實施國土資源管理聽證制度。
擬定或修改基準地價、編制或修改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擬定或修改區域性征地補償標準和安置方案、擬定非農建設占用基本農田方案的,應當告知當事人要求舉行聽證的權利,當事人要求的,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應當組織聽證,為今后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踐行執政為民、全面推進國土資源管理依法行政,加速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政府職能轉變和管理方式創新提供較為完善的實體和程序保障。
2.3加強對土地資源質量保護,減少因質量下降而導致的資源流失
(1)實行以退耕還林、退耕還草以及休耕為主的農地保護措施,保護土地質量。
實行農地保護可以減少土壤的侵蝕量,減輕水土流失。退耕還林、退耕還草、休耕就是將容易發生侵蝕的地區的耕地轉化利用方式為林地、草地或者休耕,用于更好的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從長遠看,通過農地保護措施,可以維持和穩定糧食以及一些重要經濟作物的生產能力。按照經濟學家和農業專家的相關分析,農業有其自身的生產周期和生產規律,在這個生產周期中,土地資源的利用是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2)以中低產田改造為中心,提高土地生產力。
我國的耕地面積持續下降趨勢明顯,為滿足不斷增長的人口需要、保障生態退耕的順利進行、有效遏制耕地質量的進一步下降,必須集約利用土地,提高耕地生產力,以中低產田上改造為中心,大力加強基本農田建設。我國中低產田土比例大,投入增產效益明顯,改造中低產田較開墾荒地、土地復墾投入少,用工省、見效快、效益高。因此,挖掘耕地生產能力應該以改造中低產田為中心,荒地開墾和廢棄地復墾要進行經濟性研究。
2.4加強對土地資源的生態環境保護
農藥和化肥的使用在給農業帶來了巨大效益的同時也對環境和生態平衡造成嚴重的破壞,成為發展生態農業的主要障礙之一。①農藥的使用導致抗藥性蟲害的出現。一種殺蟲劑對某種害蟲長期使用,害蟲對農藥就會產生抗藥性,使得人類施藥次數和使用量不得不增加,從而加劇了環境污染。②農藥的使用導致農業生態體系中生物群落發生變化。多數農藥在殺死害蟲的同時,也殺死了大量的益蟲,中毒的昆蟲被啄食,又害死鳥類,使害蟲的天敵大量死亡,而天敵的繁殖能力遠不如害蟲,結果反而有利于害蟲的迅速繁殖,破壞了天然生態系統的平衡。
化肥的使用也是如此。現代農業是以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率、可持續發展為特征,而與此密切相關的肥料更是現代農業生產和發展的極其重要的物質基礎。在肥料、種子和水等糧食增產三大可控制要素中,化肥的作用率己達30%-40%。但是肥料在我國的使用仍舊存在著很多的問題。首先,肥料對糧食增長率的作用不斷下降,即肥料利用率在我國尚處較低水準。而且,肥料的大量施用還帶來環境污染等影響,這是肥料行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所以,加強農業生產中的環境保護,在農藥和化肥方面應該實施科學施用的原則。一方面,化學肥料的開發、生產和施用等諸多方面都應予以重視;另一方面,要科學施用化學農藥,將農藥對土壤生態環境的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
參考文獻
[1]劉吉平.我國土地持續利用亟待研究的幾個問題[J].地理學與國土研究,1999,(3).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5.06.021
The Construction of L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Profession in Shihezi University
XU Liping, WANG Ling, GUO Peng, GE Benwei
(Shihezi University Faculty of Science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Shihezi, Xinjiang 832003)
Abstract According to l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historical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common concern, comparing the demand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Xinjiang corps and local think about the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inking about L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Profession in Shihezi University. From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and talent training goal, facing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lanning, etc.the futur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major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Shihezi University; L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talent training programs
自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來,我國土地資源管理高等教育事業迅速發展。教育部在1998年的普通高校本科專業調整中將“土地規劃”專業和“土地管理”專業合并為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并劃歸為公共管理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①據第十二屆高等院校土地資源管理院長(系主任)聯席會公布的數據,截至2013年7月,在全國已經有97所高校設立有此專業。雖然在公共管理學科下,但學科發展從一開始就具有綜合性、交叉性和邊緣性的特點,專業定位更是千差萬別。所以相同的專業名稱授予學位確不相同,有授予管理學學位,也有授予工學學位,這一點充分說明了該專業并不是很純的“管理學”學科,但因歸并在公共管理一級學科下,故部分院校在專業定位上出現文科化傾向。②面對近年來高等教育中土地資源管理專業進一步發展出現的問題,我院新辦的該專業究竟該怎樣定位,才能符合新形勢下土地管理工作的發展需求,才能抓住發展機遇、揚長避短,能辦出特色和水平,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1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存在的問題
結合“985”高校、“211”高校或同類水平高校及疆內兄弟院校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調研和分析。借助于民間對口支援中國地質大學的支持,依托本校地理學科的優勢,該專業定位為偏重工程技術類應用型專業人才,與新疆農業大學該專業的管理類形成錯位發展的格局。但目前石河子大學理學院地理系該專業師資隊伍中職稱、學歷結構合理,但年齡結構存在年輕化傾向,也存在學術研究時間較短的基本事實,短時間內無法成為新辦專業的學科帶頭人,研究領域和方向難以集中等問題。作為我校年輕的新辦專業,在學科建設和專業發展方面缺少相應的累積,缺少快速發展的平臺和條件,專業領域拓廣、拓寬、拓深較為困難,發展基礎和發展速度、水平與其他院校無法比擬。
2 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專業的發展和建設必須建立在充分判斷和利用內外部環境條件的基礎上。因此,客觀地認識該專業發展優勢,揚長避短,錯位發展成為我校該專業持續有效發展的重要前提。
2.1 內部環境優勢
我校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是在地學基礎上興辦的,具有地理學背景和3S技術支撐,在整體大空間思維能力和理論分析方面具有優勢。特別是在“3S”技術方面已經有專業教師和科研課題支撐,從技術上可滿足土地學科所需的手段和方法。借助于綜合性大學的辦學優勢,鑒于本專業具有綜合性、邊緣性和交叉性的特點,可以利用大學整體資源與相關或相近專業整合互補、交叉滲透,從而彌補先天的不足。
2.2 外部環境支持
近年來,國家宏觀政策也給予土地行業更大的發展空間,這為該專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此外,新疆土地資源相對來說面積大,有較好的土地規模經營條件,同時也存在鹽漬化等退化問題,為開展土地整理、整治,土地利用規劃與設計等方面的教學、科研與生產實踐提供了環境。再加上內地高校南京師范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杭州師范大學等的官方與民間的對口支援,都為該專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2.3 專業發展的挑戰
現階段的高等教育已經逐步引入了市場機制,要求高等院校向市場提供高規格的人才“產出”,高等院校只有努力打造特色“產品”,才能在市場上站穩腳跟。國土資源事業的快速發展也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提出更高的要求。根據教育部指導意見,結合各高校教學科研實踐和社會對該專業人才的要求,要求該專業培養具備扎實數理基礎和現代管理學、經濟學及資源學的基本理論,掌握土地管理方面的基礎知識,具有測量、制圖、計算機等基本技能,能在國土、城建、農業、房地產以及相關領域從事土地調查、土地利用規劃、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規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③培養規格中就體現了畢業生要有較高的使用計算機和外語應用能力,了解國土資源特性、環境功能、經濟和管理與政策法規,專業技術上要求掌握“3S”技術和工程技術,業務上要求能進行國土資源與環境信息的獲取、分析、評價和規劃管理,具有發現和解決科學技術問題的能力。
3 專業發展規劃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高等教育在發展任務上堅持以提高質量為核心,注重內涵建設,全面提升人才培養。④《國土資源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0-2020)》中明確提出要加強土地調查、評價、規劃、整治、信息技術等專業人才培養。⑤先行高校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已提出并組織實施了“卓越工程師”計劃。⑥我校新專業必須根據綱要以及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要求,依據自身的客觀條件,進行專業建設規劃,體現專業特色。為此,需要分析自身的優勢、特色和發展潛力,從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及實驗室和實習基地建設、師資隊伍培養等方面做好規劃。
3.1 人才培養方案優化
通過對開辦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985”高校、“211”高校或同類水平高校繼續調研,通過對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和企事業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繼續優化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方案,通過每輪的人才培養方案修訂進行專業課程體系結構的調整與課程之間的重組、整合,依托地學優勢,繼續強化“3S技術”支撐的“土地調查與評價”、“土地利用規劃”、“土地整理與復墾”的基礎理論與實踐教學,使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進一步加強,“技術型”專業特色逐步凸顯,“懂管理”且“懂技術”的人才培養體系更加完善。
3.2 課程體系及實驗室和實習基地建設
3.2.1 課程體系優化
我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現在的課程體系框架為“必修課程模塊+選修課程模塊”,必修課程模塊包括普通教育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和綜合教育課程,選修課程模塊包括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專業綜合、網絡學習和綜合教育課程。在這種模塊課程基礎上再通過學校的質量工程建設把土地資源管理的主干核心課土地資源學、土地經濟學、土地法學、地籍測量、地籍管理、土地整理與復墾、土地管理學、土地信息系統、土地調查與評價、遙感原理與應用、不動產估價、土地利用規劃等分階段打造成校級二類、一類課程、精品課程。同時,密切聯系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加強應用性課程的設置,對專業核心課程要加強實踐、實習課的教學,加強綜合實習,通過優化課程體系對學生進行漸進式的培養和鍛煉。
3.2.2 實踐教學基地和實驗室建設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是一個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主要專業實驗如土地資源調查與評價實習、遙感原理與應用實驗、土地信息系統實驗、土地整理與復墾課程設計等,需進一步完善實驗室的軟硬件配備,集中實踐性教學環節如測量學基礎實習、土地資源調查與評價實習、土地利用規劃課程設計、土地軟件綜合應用實習、專業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等進一步完善校內校外兩個實習平臺建設,特別是依托對口支援高校的企業開拓實習實訓和專業實習基地,讓學生真正參與項目實踐和技能培訓,了解企事業單位的需求,提高學生們適應當前土地資源管理新技術的基本技能。對學生實施導師制并要求有能力的學生參加導師的科研課題,通過校內外實習基地或平臺積極申報大學生創新創業實驗項目、大學生科學研究項目(SRP)、大學生GIS設計競賽等進行創新能力環節培養。因此,學校應該加大對該應用型專業的投資力度,建設具有特色的實驗室、實驗實習基地,提高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教學科研的硬件條件。
3.3 師資隊伍培養
師資隊伍水平直接決定著專業教育質量和學術水平。⑦根據我校的實際情況和地緣條件,對新增專業在進十年還是應該給予優惠政策的,循序漸進地引進一批科班教師,帶動該專業多出相關成果,專業建設和學科發展才有潛力。同時還需通過本校教師短期培訓等措施實現自我培養,通過到對口支援學校進修和帶隊專業實習加強青年教師參與實際業務的能力,加強青年教師學術骨干隊伍建設,通過教改項目和國家自然基金申報等參與科研活動,提高教學科研能力,推動該專業教師隊伍向前發展。按照課程模塊和質量工程建設,外聘國土資源局高級研究院為兼職教授、副教授,依托土地資源管理教研室吸納土地科學人才跨院組建專業的教學團隊,使團隊的整體結構更趨完善。
基金項目:石河子大學第八期“263”項目(SF08007)
注釋
① 卞正富,金丹.中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研究生教育與人才培養[J].中國土地科學,2008(5): 57-61.
② 劉玉蓮.論我國土地資源管理公共性的喪失及其對策[D].浙江師范大學,2012.
③ 王漢兵.土地資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統的研究與開發[D].華中科技大學,2004.
④ 黃賢金,劉友兆,陳龍乾等.我國土地資源管理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建設與改革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01(12):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