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藝的共同特點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28 16:55:2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茶藝的共同特點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茶藝的共同特點

篇(1)

二、以工作任務為路徑,模塊教學形式的項目課程教學體系

項目教學法是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小組工作為單位,由學生自己按照實際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計劃、共同或分工完成整個項目。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和掌握知識,形成技能。項目教學法過程有五個步驟:明確項目任務、制定計劃、實施計劃、檢查評估。[2]經過不斷的實踐與探索,核心是遵循高職院校辦學目標的總體要求,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系《茶藝》課程的基本設計思路是: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過程,根據高星級酒店茶藝服務部門及社會茶吧、茶藝館等相關企業員工職業生涯發展的五個階段:即新員工入職、資深員工、領班與主管、部門經理、自主創業,據此,分別設立上述相對應的五個項目,并根據各項目中所涉及的具體工作任務設計項目主題,每個項目主題所包含的工作任務通過模塊形成相關流程,然后再按照項目———項目主題———模塊的形式組織教學。這一教學體系的主要特點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崗位職業能力為主線,將學生應掌握的知識能力分解成若干個工作任務。該課程體系由基本素質與工作任務、崗位能力和拓展能力所組成,從而突出體現了茶藝師崗位職業能力的本位。緊緊圍繞完成工作任務模塊的需要來選擇課程體系的模式,使學習過程成為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打破傳統的知識傳授方式,以“項目”為主線,創設工作情景,將中級茶藝師職業技能考證的相關內容融入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3]在上述教學活動過程中,學習過程成為一個人人參與的創造實踐活動,注重的不是最終的結果,而是完成項目的過程。學生在項目實踐過程中,理解和把握課程要求的知識和技能,體驗創新的艱辛與樂趣,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團隊精神和合作能力等。“茶藝”課程強調的是學生的技能能力,并且這能力要隨著人們飲茶習慣、飲茶需求及方式的不斷變化而不斷充實新內容。因此,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技能型茶藝人員,應以學生發展為本,并從課程結構優化、教學過程和考評體系進行改革、創新,進一步完善“茶藝”課程模塊授課的教學形式和方法。[4]為了能體現高職高專院校的課程特點,并與中等職業學校有所區別,同時,適應國家職業資格的要求,在具體教學過程中的每個工作任務環節,都力求讓教學活動能體現茶藝企業的工作特點,適應茶藝企業的人才需求,并符合國家職業資格的需求,使課程內容與中級茶藝師國家職業資格的要求相符合,并有進一步的拓展,以適應培養高水平學生和企業的需求,拓寬學生的就業面。[5]

三、以頂崗實訓、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為主導的實踐方式

篇(2)

中國是茶的故鄉,從茶的發現到茶的利用升華到茶與文化藝術的結合,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國的茶文化微妙地融入了道家、儒家、釋家的哲學色彩和多民族人民的禮俗,成為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茶藝是華族傳統藝術之一,以茶敬客早已成為華族的傳統禮節。一杯清茶,聯系了彼此的友誼,許多風雅之士也和茶結下了不解之緣。隨著時代的變遷,茶的用途也越來越廣。在現代社會里,茶老少皆宜,并已形成一種風尚,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人講究飲茶的藝術。

《茶藝服務實訓》課是職專旅游與酒店管理專業的實踐課,是一門重要的專業核心課程,主要教授中國茶文化知識和中國茶的鑒賞、沖泡方法以及茶藝服務的流程和技巧,強調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飲茶習慣的變化步伐也逐漸加快,社會對職業性人才的技能要求越來越高,承擔茶藝課教學的高職院校面臨著很大挑戰。

根據課程特點,筆者積極探索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在實踐教學中引入了項目教學法、行動導向教學法。

一、項目教學法的應用意義

項目教學法是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將需要解決的問題或需要完成的任務以項目的形式交給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小組工作方式,由學生自己按照實際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計劃,共同或分工完成整個項目,讓學生在收集信息、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完成任務中學習和掌握知識,形成技能。“項目”是生產具體的、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產品為目的的工作任務。

實施項目教學法的五個步驟:明確項目任務,制定計劃,實施計劃,檢查評估,歸檔或應用。

項目教學法體現了“以學為本,因學施教”的教學準則。在項目教學中,學習過程成為一個人人參與的創造實踐活動,注重的不是最終的結果,而是完成項目的過程,要求學生在項目實踐過程中理解和把握課程要求的知識和技能,體驗創新的艱辛與樂趣,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團隊精神和合作能力等,具有實踐性強的特點。中等職業學校采用項目教學法把專業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有機地結合起來,將會使職業教育教學取得很大的實效性。實施項目教學法,具有促進專業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結的作用。確定茶藝課程中需要完成的項目如下:

模塊一:完成茶樓社會調查;模塊二:認識六大茶類;模塊三:認識各類茶具;模塊四:認識茶壺;模塊五:學習茶藝;模塊六:飲茶習俗認識;模塊七:茶與健康;模塊八:中國名山、名水、名茶;模塊九:茶與禮儀。

二、行動導向教學法

1.以工作任務為導向,組織實施教學

引入先進的職業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對課程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實現技能、知識一體化,教、學、做一體化,將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以及專業知識集成于“工作任務”中。按照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價六步法完成“工作任務”,強調工作過程系統化和完整性。教學活動在一體化教室進行。

2.以學生的興趣和經驗為導向,設計工作任務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源泉。通過設計有意義的學習任務和創造有使用價值的行動成果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獲得學習的快樂;同時情境教學的行動過程為學生創造了盡可能大的決策和行動空間,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和無限想象力。老師的鼓勵與贊賞、同學的肯定與掌聲,也將給予學生更多的滿足。

以“茶葉鑒別”任務設計為例:

茶葉是否新茶(觀察茶葉的外形、色澤、香氣)激發學生興趣激發想象,頭腦風暴(新茶有哪些特征?通過哪些方面可以判斷?應該如何判定?)主動咨詢專業知識(茶葉知識、茶葉鑒別方法知識)決策計劃,研究解決辦法,制定茶葉鑒別計劃培養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任務實施,培養專業技能(茶葉鑒別方法、茶具的使用、茶葉常見問題的判斷能力)檢查評估,總結經驗,享受成功的喜悅。

3.以準工作環境為基礎“再現”工作任務

把“茶藝接待與服務”行動領域的典型工作任務在學校中再現出來,就形成了學習情境。再現的方法有“模擬法”、“組合法”和“全真法”,根據茶藝師典型工作的特點、學生的認知特點以及國內外先進的教學經驗,用“全真法”再現的工作任務對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技能最為有利。

篇(3)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1-0014-02

一、《茶藝》課課程簡介

《茶藝》課是中職學校旅游與酒店管理專業的實踐課,是一門重要的專業核心課程,主要教授中國茶文化知識和中國茶的鑒賞、沖泡方法以及茶藝服務的流程和技巧,強調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飲茶習慣的變化步伐也逐漸加快,《茶藝》這門課深受關注與親睞。根據課程特點,我們積極探索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在實踐教學中引入了項目教學法、任務驅動、行動導向教學法,注意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以學生為主導,偏重于實踐教學,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的培養。根據學校教學計劃 ,使用項目教學法,整合教學內容,要注意由淺入深,迎合學生的接受能力,以興趣為主線,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項目為導向,任務是風帆,計劃是航線,激發興趣、駕馭整合教材是關鍵

在農村中職學校,《茶藝》這門課沒有統一的教材,有的學校使用的是《中國茶文化》,有的是自己編的校本教材,但核心的內容基本相同。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根據實際情況組織教學。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將需要傳授的知識任務以項目的形式交給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小組工作方式,由學生自己按照實際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計劃,共同或分工完成整個項目,讓學生在收集信息、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完成任務中學習和掌握知識,形成技能。一般來說,《茶藝》課需要完成的項目如下:模塊一:茶文化基礎知識;模塊二:認識六大茶類;模塊三:認識各類茶具;模塊四:學習茶藝基本知識;模塊五:飲茶習俗;模塊六:茶與健康;模塊七:中國名山、名水、名器、名茶;模塊八:茶與禮儀。實施項目教學法的過程:明確項目任務、制定計劃、實施計劃、檢查評估、歸檔或應用。項目教學法體現了“以學為本,因學施教”的教學準則。在項目教學中,學習過程成為一個人人參與的創造實踐活動,注重的不是最終的結果,而是完成項目的過程,要求學生在項目實踐過程中理解和把握課程要求的知識和技能,體驗創新的艱辛與樂趣,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團隊精神和合作能力等,具有實踐性強的特點。

三、項目教學、任務驅動、行為導向法的運用與實施

把先進的職業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引入農村中職學校校課堂,對課程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實現技能、知識一體化,教、學、做一體化,將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以及專業知識集于“工作任務”中。以工作任務為導向,組織實施教學,以學生的興趣和經驗為導向,設計工作任務。

篇(4)

不同于傳統的茶藝表演,創新性茶藝以傳統茶藝表演為基礎,融合與茶相關、帶有劇情發展的故事。傳統茶藝表演在背景音樂的選擇上大多是根據所泡茶類品質特征,如綠茶具有“色綠、香幽、味醇、型美”的特點,在進行綠茶茶藝表演時可以選擇風格優雅、清新的古箏版本《茉莉花》做背景音樂、再如紅茶具有湯色紅艷、金圈閃耀、香高味醇的特點,進行紅茶茶藝表演時可選擇風格古樸,音色厚重的古琴、古箏作品《梅花三弄》、《平沙落雁》、《陽關三疊》等。而創新性茶藝在表演時,因多了故事性、劇情性,與之相伴的背景音樂也就不僅僅局限于選用單獨的一首民族音樂了,而是更大范圍的涉及到古典、流行、環境音樂等的融合,其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承擔著渲染情緒烘托主題的功能。

一、創新性茶藝表演中背景音樂的特征

(一)附屬性

從背景音樂與創新性茶藝的關系來講,音樂就是創新性茶藝的必須附屬品,是創新性茶藝表演中的一部分。創新性茶藝表演中的背景音樂必須符合劇情,為整體劇情服務,在選擇音樂時要考慮到作品的主題思想,就如同命題作文,抽象的或意義不明顯的音樂顯然不適用。

(二)單一性與多段性

創新性茶藝在演繹之時,輔以一定的音樂片段,音樂配合故事發展,故事的演繹也展示出音樂蘊含的情感因素,兩者共同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最直接和最常見的方式就是選用一段音樂多次循環跟隨故事的節奏,渲染情感氛圍,或根據劇情發展將多段音樂剪接編排。

(三)劇情與音樂的統一性

創新性茶藝需要有背景音樂的烘托才更加生動豐滿。背景音樂對主題劇情動態性的場景給以音樂語言的解說或描繪。兩者相互吻合,不可分離,音樂用特有的表現手法和劇情發展相呼應。創新性茶藝表演的主題可劃分為:情感類和歷史類題材。情感類又包含親情、友情、愛情。場景的設計可以是古代也可以是現代。如現代場景中的情感題材可選擇表達親情友情愛情的流行音樂或由純器樂(鋼琴、小提琴等)演奏的古典或新世紀音樂,古代場景中的情感題材在背景音樂的選擇上首當其沖的還應是由民族器樂演奏的民族音樂,歷史類劇情通常以茶葉發展史中的故事為主,根據年代選擇具有時代特征的音樂看起來會更合適。

二、背景音樂對創新性茶藝主題內容的推進

筆者認為,創新性茶藝在某種程度上與電影藝術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兩者都是視聽藝術、都是融入多種藝術形式的綜合體。電影藝術經歷了100多年的發展后,在畫面與音樂的結合上呈現出多樣化創新性茶藝表演中背景音樂對主題內容的推進與音樂素材的積累的方式,將這些多樣化的結合法試用于創新性茶藝表演之中,也是在當前創新性茶藝基礎上的又一創新。

(一)利用音樂奠定敘事基調

音樂本身含有較強的情感性,因此對創新性茶藝故事情節的發展能起到推動作用,能夠將音樂元素中的情感植入到情節中,加強觀眾的情感體驗,帶著這種情感體驗有助于觀眾更積極地關注故事情節的發展,從而引起觀眾情感上的共鳴。如“徽府茶行杯”2018中國(安徽)大學生茶文化創新大賽中,我校參賽選手顧林茂的《茶香伴.思如故》,構建于回憶兒時外婆為他煮茶,如今外婆過世多年,每當自己煮茶時都會想起外婆的這樣一個故事框架之下。在背景音樂的選擇上,他將歌曲《好久不見》的伴奏和譚維維《烏蘭巴托的夜》做了剪輯拼湊。筆者認為,用EricClapton演唱的《Tearsinheaven》做回憶部分的背景音樂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首歌曲是埃里克.克萊普頓為紀念他逝去的兒子所作,而EricClapton的演唱版本聽起來傷感懷舊,適于表達對親人的懷念。

(二)利用音樂推動敘事發展

在創新性茶藝的情節敘事中,有效地應用音樂能夠迅速推動故事情節發展,建立一條明晰而緊湊的劇情線。創新性茶藝劇情的發展往往蘊含著起承轉合,所選音樂自然應配合劇情發展有所變化。多段音樂串聯則是創新性茶藝表演中背景音樂的另一個顯著特征。尤其是以時間線索為主講述與茶相關的故事,可選用幾段具有不同年代感的音樂進行剪輯編排,從音樂與表演兩方面向觀眾提示著劇情的發展。

(三)利用音樂轉換敘事空間

在創新性茶藝中利用音樂對情節敘事的時空進行有效地轉換,也是一種重要的表現方式,面對時空的變化,音樂能夠起到提示的作用,促進故事情節的順暢切換。如我校參賽選手張婷的《醉花陰》以點茶為中心,將故事構建于南宋詞人李清照大病初愈后因困頓合衣而臥,夢回自己一生的經歷再回到現實之中。劇情呈現出現實、夢境與現實的場景交替之中,音樂也隨之進行相應的切換,很好地提示和銜接了劇情的發展。

(四)利用音樂深化敘事內涵

情節是創新性茶藝的表現形式,是創新性茶藝的外衣,最終目的是為了表達其中蘊含的主題與思想。借助于豐富的音樂形式,能夠使情節的表達具有更加豐富的情感,有效拓展敘事的內涵和人物性格的復雜性。

三、音樂素材積累的方法

對創新性茶藝中音樂素材的積累也應在平時多加留意,才不至于臨近比賽,草草選擇一個“差不多”的音樂。

(一)充分運用現代音樂軟件

當代社會積累音樂素材的途徑可謂多種多樣。手機、電腦、電視都是豐富個人音樂素養的媒介。有了這樣的一些媒介,還要充分利用。如手機上可以下載QQ音樂,網易云音樂、人人愛樂等應用軟件。QQ音樂、網易云音樂中的聽歌識曲功能對我們日常音樂素材的積累有很大的幫助,任何時候,無論在影視劇還是娛樂節目中,聽到喜歡而又不知其名的背景音樂,開啟聽歌識曲功能,可以幫助我們找到音樂的名字。對于QQ音樂和網易云音樂中沒有囊括的音樂,也可以以文字描述的形式在百度上搜索。如:筆者曾在看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被影片中的背景音樂所吸引,就是以文字的形式在百度上搜索到背景音樂的名字,并順帶著看了音樂的創作背景。日常的音樂素材積累還可以簡單的為樂曲進行歸類,如表現親情、友情、愛情、描繪環境、表達心情等。當然這些都建立于自身對音樂熱愛的基礎之上以及在學習茶藝過程中真正意識到音樂的重要性。

(二)拓展對音樂的了解

當代大學生對音樂的了解大多數仍停留于中國流行歌曲,對古典音樂、新世紀音樂、環境音樂、西方流行音樂等知之甚少。因此,拓展對音樂面的了解尤為重要。作為茶藝教師要意識到音樂在茶藝學習中的重要性,雖不作為茶藝課堂的主要內容,但應不時地提示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積累音樂素材,擴展對音樂的了解。必要時,在課程建設中可開設音樂欣賞之類的課程,從聆聽、學唱、實踐三方面入手,讓學生聆聽大量的音樂,了解背后的文化與創作的背景;學唱地方民歌,了解不同地區人民的情感表達與人文性格,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在實踐中,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共同編創茶藝共同選擇背景音樂,課堂上由學生講解茶藝編創的內容、講解背景音樂的選擇理由,茶藝教師與音樂教師再做點評,將優秀的作品保留下來。

四、結語

筆者選擇這樣一個題目也是基于前不久觀看了由安徽大學主辦的“徽府茶行杯”2018中國(安徽)大學生茶文化創新大賽產生的一些想法。在此,大篇幅談論背景音樂并不是想要喧賓奪主,而是希望創新性茶藝不僅在故事主題和茶藝表演動作上有好的創新,還希望故事主題與背景音樂的結合上有所創新。模仿電影音樂,利用音樂與故事情節的高度貼合渲染主題,更好的打動觀眾,引起共鳴,贏得評委的認可。

[參考文獻]

篇(5)

茶藝是我國獨具特色的發展痕跡展示,其并非人們所看到的簡單的茶藝展示,而是融合了我國重要的精神內涵,將我國的精神內容通過看似簡單的沖泡飲等動作展現出來。茶藝中所蘊含的精神是我國多年歷史文明的凝結,是其精華的匯總,具有極為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征。也正是因為茶藝所具有的特性,通過對其進行創編和踐行就顯得非常重要。只有對茶藝從非文化遺產方面予以保護,才能夠真正促進茶藝文化的再進步,才能夠讓茶藝文化在新時代的發展中不斷發揚光大。

1茶藝精神

1.1海納百川

隨著我國文化建設和發展,當今的茶文化也匯集了不同地域的品茶習俗而獨具韻味。每一種茶葉雖然都有其獨特的產地,但是當茶葉被分散銷往不同地域時,不同的飲茶者又使用不同的茶具進行茶葉的洗、沖和品的過程,因此,茶藝也被賦予了不同的精神內涵,可以說包容了各類文化,集各地飲茶風俗于一身,在一定程度上也豐富了茶葉的沖泡工藝和品茶韻味。

1.2和敬精樂

首先,茶文化代表著和諧,品茶時往往是多人端坐到一起進行較為平靜的交談,氛圍以和為貴;其次,通常在待客時會為其沖泡茶水以示歡迎和尊敬,體現了茶文化中的“敬”;再次,茶葉在沖制時需要精心選擇水源、茶具、泡法,并應當在特定的環境下進行品茶,在這個過程中還有特定的禮儀講究,因此,茶文化的“精”無處不在;最后,人們通過品茶這一習俗和習慣,能夠得到心靈的升華,最終實現身心愉悅的效果。

1.3尊古崇商

茶文化在我國發展歷史悠久,是古人傳承下來的寶貴財富,因此,茶文化也具有極強的“尊古敬古”的韻味,茶文化已經成為我國民族文化中璀璨的瑰寶。另外,當今社會很多商業人士在談生意和商務交往時經常坐在一起品茶溝通,品茶也逐漸成為創造商務氛圍的重要方式。

2我國茶藝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內容

茶藝文化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尤為重要。對于此,我國已經出臺了相關的政策對其予以保護,促進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正規化,并為保護工作提供相關的必要的政策支持,湖南、福建、安徽等省份也積極將本地的茶葉申請了非物質文化保護,并成功進入《國家非物質遺產名錄》的記錄中。非文化遺產所涉及的領域也非常眾多,比如舞蹈、民俗、音樂、醫藥、戲劇、美術、雜技等等,而與我國茶藝相關的項目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2.1傳統技藝

主要是指茶葉的制作工藝、茶葉的沖泡工藝和茶點制作工藝等。這些傳統技藝在我國歷史發展過程中不斷被繼承和發揚,相關的技藝種類多種多樣,在豐厚的茶葉制作文化的基礎上,提煉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迄今為止,已經有16個與傳統技藝相關的項目入選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2傳統音樂

茶與音樂看似不相關的兩個方面,其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從《國家非物質遺產名錄》的登記來看,我國與茶藝相關的傳統音樂類遺產項目僅有兩個,一項是福州市的茶亭十番音樂,另外一項是湖南省辰溪縣的茶山號子,這兩種茶文化音樂都十分有名,且被現代歌手進行了創新演繹。

2.3傳統戲劇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傳統戲劇類收錄的與茶文化相關的項目也比較少,僅為三項,分別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白縣的桂南采茶戲、江西省贛州市的贛南采茶戲以及湖北省陽新縣陽新采茶戲。這些戲曲也被戲曲藝術家改編演繹變換了多種形式,深受當地人民的喜愛。

2.4傳統醫藥

眾所周知,有些茶葉是可以入藥的,因此,在我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我們發現,福建省晉江市的靈源萬應茶與福建省永定縣的永定萬應茶被收錄到了中醫養生這一子名錄下。中醫事業的發展過程中,這些茶在醫療保健中也被得到了相關的應用。

2.5民俗

與茶文化相關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還有民俗類,在該類別下,廣東省潮州市的潮州工夫茶藝和廟會項目中的浙江省磐安縣的趕茶場這兩個項目。

3茶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高效體驗模式建設

3.1結合名茶的地理標志特征進行茶藝教學

高校茶藝的創編和實踐可以結合名茶的地理標志來進行,將茶中的原產地的氣候、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發展階段、文化、風土人情等特征融入到茶藝之中,讓學生能夠通過茶藝的觀看和學習,感受到茶藝所具有的內涵和力量,能夠為茶藝的開展添加新的內容。同時,對于茶藝的教學工作開展尤其要結合其地理標志等方面的特點而進行,探究其中的“獨樹一幟”特點,一方面能夠對茶藝教學的開展添加更為獨特的保護,做好相應的優化管理,另一方面也能夠為其后續的研究提供強大的支撐。

3.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茶藝,要想真正融入到教學工作之中,則需要注重學生興趣的激發和提升,讓學生能夠從基本的茶藝學習過程中,融入到系統的、深入的學習中。一方面,教師可以將我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相關信息納入到系統教學之中,尤其對于明確收錄的本地區與茶文化相關的項目進行重點教學,另一方面則可以積極挖掘茶工藝、茶文化相關的傳統戲劇、傳統音樂、與茶葉相關的古方醫藥以及與茶文化相融的地區民俗文化背后所蘊藏的文化和精髓,充分對茶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價值研究,讓茶藝的學習更加具有內涵,通過具有內涵的內容的學習,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將會被極大地調動,學習的效果更好。

3.3社會與院校結合的保護方式

對于茶藝所進行的各種保護和傳承,一方面需要院校進行積極教學系統建設,從教育方面進行體制的完善,構建相應的茶藝傳承方式。另一方面,還需要結合社會力量進行專業的保護,讓更多的人能夠認識茶藝的本質,能夠切實加入到茶藝的保護過程中來。我國對于茶藝此非文化物質文化遺產所進行的知識產權保護,主要是通過國家質檢總局索授予的標志產品、標志工藝所進行的法律規定,這就讓社會對于其保護的力度不夠,還需要進行一定程度的加強。首先,院校需要建立與相關行業的聯系,此行業最好是茶藝行業的龍頭行業,為學生的實踐和培訓提供強大的根據地。學生在此范圍內,一方面可以學習到重要的茶藝知識,另一方面可以親身參與到茶藝的活動之中,切身感受茶藝之中所蘊含的各種豐富知識和內涵,培養學生對茶藝進行保護的意識。其次,院校還需要與法律相關專業的行業進行關聯,讓學生了解當前我國對于茶藝保護的法律政策,讓學生能夠從法律意識上對其保護予以提升,探究更好地法律保護措施,也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茶藝法律保護意識。第三,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就我國當前的茶藝保護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探究我國當前對茶藝保護中所存在的問題,從多方面探究保護茶藝的方式,讓學生能夠走出校園的限制,將眼光放置到更加廣闊的范圍內,從而達到提升自我能力,優化茶藝保護,為更好地進行茶藝事業而更加奮進。社會與院校的結合還需要社會中行業和企業的努力,這就需要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需要國家的重大推動力量的展現,讓相關行業能夠自動自發地與院校進行通力合作,以此為契機,也能夠更好地推動自身的發展和建設。

3.4對教材進行系統編排

任何教學工作的開展都離不開教材的依托,通過教材的應用可以讓學生學習到更加系統的知識,可以讓學生的學習整體性更強。因此,對于茶藝的高校教學來說同樣需要注重對教材內容進行優化,一方面注重其內容的綜合性、全面性,另一方面也要注重讓學生通過教材的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首先,對于教師來說要做好茶藝教學的教研工作,通過集體教研以及個人教研相結合的方式,尋找最好的教學路徑。再教研過程中,教師也要注重提升自我的內在修養,拓展相應的實踐性,通過理論和實踐的綜合提高,深化對教學的認識。教師是傳道授業解惑的重要角色,只有教師的品德、修養、知識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才會更好。其次,教材中所囊括的內容應當盡量全面,讓學生通過教材的學習能夠輻射到相關領域的深刻認知,讓學生可以探索到更加深刻的內容。比如,教材中可以融合茶的起源、茶藝的形式、國外對于茶藝的認識,我們相鄰國家對于茶藝的傳承等等內容,既增加了教材的趣味性,提升了學生對茶藝的學習興趣,也具有知識性,讓學生的知識更加淵博,學習的領域得到拓展。第三,茶藝教材內容可以與相關的科目進行連接,從而讓學生對于茶藝的內涵產生新的認識。比如,茶藝教材可以與品德修養結合在一起,既讓學生看到茶中的品德,也讓學生能夠在品德學習過程中融入茶的清香,讓學生對茶和品德都產生新的認識。

結語

茶藝的發展歷史悠久,并在新時代中獲得了新的進步。相關人員更加需要對其進行深入研究,通過合理的方式對其進行發展,通過院校參與的方式對其進行人才的培養,讓茶藝獲得越來越多人們的青睞,讓人們因為茶藝的發展而更加感受到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力爭讓越來越多的國際友人通過茶藝認識中國,通過茶藝愛上中國,通過茶藝感受到中國的力量。

參考文獻

[1]任艷艷,單軍,姜含春.文化生態視域下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影響因素分析———以黃山毛峰為例[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3:300-305.

篇(6)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酒店中高端客人在康樂消費和餐飲偏好上越來越追求時尚綠色,古樸歸真。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和、靜、怡、真”的茶道精神正好迎合了現代人對“本真”的追求。因而在酒店行業中對懂茶藝的人才的需求量急劇增加,茶藝也已成為許多高職院校酒店管理專業的必修課程之一。因其得天獨厚的資源條件,茶產地及其周邊的高職院校開設茶藝課程較為普及且歷時已久,不少學校已經形成了良好的教學體系。然而作為不產茶的地區,包括筆者所在的城市,茶藝課程只是近幾年在少數學校開設,教學硬件和軟件方面也有待提高和完善。

一、酒店管理專業開設茶藝課程的必要性

1.酒店行業的發展及其對人才的需要。隨著酒店行業的發展,茶藝服務在酒店中的需求越來越廣泛,茶室、茶吧、茶座等服務設施在酒店中隨處可見。為進一步推進茶文化在酒店業的發展,豐富酒店的服務內涵,需要既懂茶又懂酒店行業服務技能的人才。因此,高職院校酒店管理專業應適應市場的需求開設茶藝課程,學習茶文化、茶藝服務等相關技能,以保證學校培養的人才適應酒店行業發展的需要。2.提升酒店從業人員整體素質的需要。中華茶藝是酒店行業接待世界各地客人時提供的精品服務。了解茶文化、掌握茶事禮儀、茶藝服務有利于提高學生酒店服務技能、提升審美情趣,對于學生性格和習慣的養成具有積極意義,從而幫助提高酒店行業從業人員的總體素質。3.完善酒店管理專業學科體系的需要。酒店管理作為現代服務業翹楚,企業招聘人才的熱門,是高職院校設置的重要學科。酒店管理專業在延續傳統餐飲服務、客房服務、前廳服務等核心課程的同時也需要與時俱進,根據市場的需要不斷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高職院校開設茶藝課程,有利于促進整個酒店管理專業學科體系更加完善。茶藝因其自身的性質和魅力,受到學生的歡迎,該課程在酒店管理專業學科體系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

二、現階段茶藝教學存在的問題

1.茶藝實訓室硬件設施不完備。良好的教學環境、完備的教學設施是茶藝實訓順利達成的有效保障。一些高職院校雖然開設了茶藝課程,卻沒有專門的茶藝實訓室,學生只能坐在普通的教室聽課,缺少實踐操作機會;有的實訓室建設水平滯后,只有簡單的茶具擺設,設施數量、種類不能滿足上課需要,茶藝室裝修簡陋,缺乏茶文化氛圍,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茶藝課堂上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制約茶藝教學的長期發展。所以為了推進茶藝學科的發展,提高茶藝教學質量,保證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用,高職院校必須重視并加強茶藝實訓室建設。2.師資力量相對薄弱。因茶藝屬于酒店管理專業的新興學習方向,大多高職院校缺乏專業出身的茶藝教師,尤其是北方非產茶地區的院校,擔任茶藝教學的一般都是酒店管理專業其他學科教師,他們或通過自學掌握一定的茶藝知識,或經過短期的培訓就被安排上茶藝課,缺乏接觸茶的實踐機會,對茶文化、茶道精神的理解也相對淺陋。師資力量匱乏是制約茶藝課程發展的重要因素,加強茶藝師資培訓,提升茶藝教師專業技術水平刻不容緩。3.課程設置及教學實踐過程有待完善和提高。科學的課程設置是教學實踐取得成效的前提。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學方向就出現問題,教學實踐也就偏離了軌道,進而影響學生知識和技能的獲取,影響茶藝學科的發展。一些院校針對這樣一個新興的專業方向,在課程設置方面缺乏經驗,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思路不清晰,教學內容與社會脫軌,缺乏有效的教學方法。因此,需要學習兄弟院校茶藝教學之長處,潛心研究探討適合本校的教學思路及教學實踐,從而形成完善的茶藝教學體系。

三、茶藝教學實踐研究

1.確定“以職業生涯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的高技能專門人才,在這一目標的指導下,結合酒店管理專業和茶藝的特點,明確茶藝教學的總體思路,即引導學生樹立“我們是高星級飯店和高素質的餐飲企業茶藝崗位員工”的職業生涯出發點,并逐步實現“高素質餐飲企業茶藝服務經營管理者”的職業追求。2.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大力推行“雙證書”制度。2014年以來,國務院先后取消319項職業資格許可,2016年12月又取消114項,而茶藝師資格證書得到保留,由此可見該資格證書的珍貴性和可信性。加強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的對接是教育部關于職業教育五個對接之一,在完成茶藝的正常教學計劃的同時,學生要參加茶藝師資格證的考核,鼓勵學生一專多能。學生畢業時既獲得作為敲門磚的畢業證又取得了作為上崗通行證的職業資格證書,為學生的職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3.將審美教育融入茶藝課堂,加強職業情感,提高職業素養。傳統茶文化孕育了豐富的美的元素,人美、茶美、水美、器美、境美、藝美,能夠理解和展現這些美,對學茶之人提出了較高的素質要求。將審美教育融入茶藝教學,培養學生高雅的審美情趣和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對提升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有著重要意義。除此,在茶藝教學中加入美育元素,引導學生在泡茶、品茶中感受真我,感悟人生,消除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思想,實現以茶育人的目的。4.提煉典型工作任務確定學習領域,將教學內容模塊化。要使職業教育與社會無縫接軌,教學就要與工作崗位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在茶藝課程上總結提煉出與茶藝相關的工作崗位和對應的典型工作任務,根據工作任務確定學生的學習領域,并在教學中將每一個學習領域內容根據茶藝職業標準的要求模塊化,即把教學內容分為茶藝理論模塊、茶藝服務與管理技能模塊、崗位操作實踐模塊,詳見圖1。茶藝理論模塊主要是以學習茶葉知識為主,重點突出對學生“知”的培養,通過本模塊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從事茶藝工作所必須具備的專業知識,提高專業認識,拓展專業思維和視野;茶藝服務與管理技能教學是以職業訓練為主,重點突出學生“行”的培養,在本模塊的教學中主要采用情景模擬和項目教學法,使學生掌握從事茶藝服務的流程和實際操作方法,從基礎的服務學起,逐漸增強崗位工作技能,提高綜合職業能力,從而為從事基礎管理崗位奠定基礎;崗位操作實踐教學是以參與酒店服務及茶相關崗位工作為主,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綜合運用專業知識和崗位技能,在教師和企業師傅的輔助指導下為客人提供服務,從而使學生“零距離”接觸行業,學以致用,在“學習-實踐-反思”中不斷提高。5.采用“教學做合一”的多種教學方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每一節茶藝課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可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情景模擬法適合運用在泡茶服務、茶葉介紹與銷售等環節,即將工作場景融入到教學活動中,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小組合作完成服務過程;自主探究法是課前教師將學習任務發下,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完成,在課堂上將自己或小組習得的知識相互交流,這種方法可運用在茶葉、茶具、茶俗等知識的介紹環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同時還可以結合多種教學手段如:教師演示、案例分析、視頻影像資料、PPT等組織課堂教學。通過以學生為主體、做中教、做中學、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會學、善學、樂學的能力。6.實施多元化的考核評價方式。科學的考核評價方式可以有效反映教師的教學成果,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從考核的反饋中總結經驗與不足,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以賽代考”是非常適合茶藝教學的一種考核評價方式,它打破了常規的考試形式,將考場變身賽場,以競賽成績作為該科目的考試成績,同時評出單項獎給學生以獎勵。“以賽代考”不但考核了平時的學習效果,同時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臺,激發了學習熱情,學生從要我練轉變成我要練,從而形成“比、學、趕、超”的良好學風。參與“職業技能鑒定”,將茶藝職業資格的獲取率納入考核評價體系,既培養學生過硬的職業崗位能力,又使學生獲得了從事茶藝職業崗位所需要的資質認證。另外,在考核評價上還要重視學生的企業實踐活動,校企雙方共同進行評價。把學生工學結合的表現,企業的鑒定,指導教師的評價以及學生的自我總結報告作為工學結合成績的量定參考,最終按照一定的比重,將“工學結合”的考評成績納入期末終結性考核評價。7.重視第二課堂教學。茶藝教學要想獲得學生的廣泛認可和歡迎,在校園里形成愛茶、學茶的氛圍,不能僅限于課堂教學,還應該走出課堂,多多組織實踐活動。例如,開設茶藝社團,參觀茶企業,在校內校外組織茶會,定期開放茶藝室,讓學茶學生自主經營,為全校師生服務等。這樣既鞏固了課堂所學知識,又提高了學習興趣和組織茶文化活動的策劃能力。

四、結語

茶藝教學在高職院校酒店管理專業突顯出良好的發展勢頭,茶藝教學的日益精進需要院校、師生的重視和多方面的改進和完善。希望通過茶藝教學,讓更多的學生愛上茶、愛上茶文化,讓中國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在校園中得到更多的傳播。

作者:王雪蓮 單位:大連職工大學

參考文獻:

[1]吳航.高職茶藝職教的特點及教學方法[J].文學教育,2016,8.

[2]盧常艷.《茶藝》課程教學初探[J].價值工程,2015.

篇(7)

作者:馬晶(四川商務職業學院,四川成都610000)

近年來,隨著旅游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地方利用茶文化資源開發設計旅游活動,把茶文化與旅游業結合在一起,相互融合、相互促進,以實現共同發展。在這種情況下,部分高校旅游管理專業設置了茶藝課程,以基礎課或選修課形式出現在課程體系中,增進學生對茶文化的了解,成為全面發展的專業人才,以便將來更容易就業。

1高校旅游管理專業設置茶藝課程的必要性

1.1適應旅游業發展的需要

文化旅游是是我國新興的一種旅游理念,引領了旅游業發展。茶文化作為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以豐富深邃的文化內涵、獨具特色的審美價值、修身養生的休閑方式受到國人的廣泛喜愛,這使其成為重要的旅游資源。開發拓展茶文化旅游業,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作為支撐。因此,高校旅游管理專業設置茶藝課程,培養學生茶文化相關知識,掌握茶文化旅游活動設計與開展技能,適應當前茶文化旅游業發展需要。

1.2滿足職業發展的需要

茶文化旅游業迅猛發展,是當前國內外游客相當喜愛的一種文化旅游形式。受中國經濟形勢利好趨勢影響,我國很可能成為全球最大的茶文化旅游目的地之一,將來既懂旅游又懂茶文化的專業人才會十分搶手。為適應這樣的職業需求,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應當設置茶藝課程。

1.3完善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需要

旅游管理專業不僅包含旅游方面的內容,也涉及文化、經濟、管理等方面內容,這使得文化教學是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別是這些年來茶文化旅游業異軍突起,對旅游管理專業的文化教育提出了更要要求。從教學角度看,旅游管理專業設置茶藝課程可以進一步完善專業課程體系,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茶文化素養。

2高校旅游管理專業茶藝課程設置分析

2.1課程設計

在高校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中,茶藝課程設計的主要思想是理論與實踐現結合,以行業發展和職業需求為導向,結合茶文化體系設置課程,傳授給學生茶藝相關的知識與技能,實現課程教學目標。

第一,理論教學與實踐實訓相結合,建立基礎知識與能力培訓一體化課程。茶藝的自身特點決定了其課程體系必須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理論教學與實踐實訓無縫銜接。以泡茶為例,了解茶葉的特性、茶具的質地等基礎知識是泡好茶的前提條件,掌握泡茶的工序、技巧是泡好茶的必備能力,只有兼具知識與能力才能泡好一杯茶。因此,茶藝課程要采用理論教學與實踐實訓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實現校內教學與校外就業的無縫銜接。

第二,以“茶藝師”崗位為導向設計茶藝課程。根據“茶藝師”的崗位要求、工作內容、工作任務、工作過程等設置茶藝課程,切實培養學生的崗位工作能力,提高未來的就業能力。

第三,在課程設計中融入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按照國家職業標準對“茶藝師”等工作崗位的基本要求設計茶藝課程,使教學內容與實際崗位要求相對接。

2.2課程內容選取與組織

2.2.1內容選取

基于課程設計選取茶藝課程內容,使課程體系符合旅游管理專業茶藝課程定位與教學目標。茶藝課程內容選取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選取的課程內容要能突顯應用性與實用性,做到理論知識夠用、實踐教學切合實際。從課程內容的規劃到遴選,再到整合分解,每一個環節都要突顯應用性與實用性并重原則,著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職業能力。

第二,茶藝課程是一門理論性與實踐性兼具的課程,其設置目的是補充旅游管理專業課程內容,培養學生的茶藝技能,使學生成長為未來對口崗位需要的人才。因此,應當根據旅游管理專業相關的對口崗位選擇茶課程,如“茶藝師”等。以崗位活動為內容、以崗位要求為立足點,針對實際需求選擇適合的課程內容。

第三,結合國家職業標準拓展課程內容。設置茶藝課程,不僅要學習相關的茶藝知識和技能,還要幫助學生掌握實際工作崗位需要的有關能力,取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便于將來順利就業。因此,茶藝課程選取的內容要與國家職業技能鑒定相適應,實現教育教學與職業資格證書考試接軌。

第四,把學生全面發展需求作為茶藝課程內容選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了學生全面發展,使學生具備良好的文化素養和崗位從業能力,增設茶藝課程,拓展學生知識與技能的廣度、深度。

2.2.2內容組織

根據茶藝課程設計與內容選擇要求,結合旅游管理專業特點與教學規律,基于“模塊化整合項目遴選任務分解”思路建立茶藝課程體系。主要課程包括茶及茶文化基礎知識課、各類茶及沖泡技能課、茶藝服務課。其中,茶及茶文化基礎知識課的主要內容是茶葉基礎知識、茶文化簡史、飲茶的健康性等,教學目標傳承茶文化知識,讓學生掌握我國的茶文化;各類茶及沖泡技能課的主要內容是綠茶、紅茶、白茶、烏龍茶等知識、沖泡技藝,教學目標是讓其掌握各類茶葉的特性與沖泡技巧,能夠進行茶藝表演;茶藝服務課的主要內容有茶藝接待服務、行茶禮儀、茶葉銷售等,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茶藝服務能力、茶禮、接待能力等。

茶葉課程內容要符合旅游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目標,具備實踐性、職業性及開放性,能夠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職業素養,為未來就業奠定良好基礎。因此,課程內容要兼顧理論教學與實踐實訓兩個方面,改變過去重理論、輕實訓的教學現狀。如,結合沖泡技藝、流程等講各類茶的知識,將知識講解與技能訓練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把理論知識用于實踐,真正掌握茶藝技能。

2.3課程教學

在旅游管理專業中,茶藝課程以基礎課或選修課的形式出現,以培養學生的茶藝基本知識、茶藝表演技能及茶葉銷售能力等為教學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茶藝課程教學應強調以下三個方面內容。

第一,課程教學要教、學、做相結合,切實踐行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教學設計,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所有教學活動都在實訓室內完成,先講解理論再動手實踐,學生一邊學一邊做,將理論知識內化為自身的實踐能力。

第二,采用“三段漸進”實踐教學模式,實行分段分層教學。在實踐實訓環節中,根據學生能力發展規律和一般認知規律將實踐課程分成三個階段,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逐步展開具體的教學內容,促進學生能力逐漸提升。第一階段,在課堂、實訓室內開展基礎知識學習與技能訓練,讓學生初步接觸茶藝并掌握基本泡茶技能和崗位工作能力;第二階段,組織學生利用課后時間實訓,強化課上所學,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第三階段,組織學生到合作企業內部頂崗實習,將課堂所學的技能應用于崗位實踐,實現從課堂理論知識到崗位實踐的順利轉換,培養學生崗位工作的職業能力。

篇(8)

茶,作為物種,經歷了由野生到種植,再到選優繁育的過程。茶葉的制作也是與時俱進,逐步發展的。人類的用茶,經歷了“食用”、“藥用”、“飲用”這三個階段。在西漢中期的四川成都一帶,人們已經開始將茶當做飲料了。而魏晉南北朝時期,茶更深入更廣泛地進入了中國人民的生活,地域范圍擴展到長江以南地區,在史料中對茶的記載也開始逐漸增多。由于特殊的歷史條件,茶在這一時期開始與道家、儒家的思想發生聯系,茶作為一種精神文化現象開始萌芽。茶引起人們的興趣,除了解渴、提神的原始功能,首先在于它的味美。要想獲得這種美味,只采飲天然的茶不遠遠不夠,還需要選擇茶葉的品種,對茶的種植、采摘、制備、沖泡等都有特殊的要求。到了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唐朝,物質基礎與精神文明都達到了新的高峰,使人們能夠超出日常生活必需之外,去追求能給自身以更大精神享受的生活方式,飲茶便發展成為一種全國性的民俗并開始形成茶文化。被譽為“茶圣”的唐人陸羽著有《茶經》一書,是對當時唐代以及唐代以前有關茶事與茶文化的全面總結。陸羽不僅系統地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茶葉產制烹飲技藝,而且提出了“精行儉德”的茶道、茶德和茶人精神。成為中國茶文化正式形成的標志。宋代是我國茶文化深入發展的時期。由于官僚貴族的倡導示范、文人僧道的推廣傳播、市井階層的廣泛參與,茶葉在物資領域的地位幾乎可以比肩柴米,飲茶在精神文化領域也成為了一種流行時尚。這一時期,點茶、斗茶、分茶等與茶有關的記載層出不窮。元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的時期。游牧文明對中原文化產生了巨大沖擊,中國茶文化呈現多元化的發展。飲茶方式由宋代的繁瑣走向簡約。明清時期,散葉茶得到了大力推廣,名優茶的品種也大量增加,飲茶技藝也隨之出現了多樣化的特點。全國各類茶館林立,茶書、茶詩、茶畫眾多,并開始成為西方與中國貿易的主要物產。

二、茶藝表演的興起

茶藝表演是一門集音樂、舞蹈、人文精神于一體,適合在室內或舞臺表演的茶葉沖泡藝術。它正承擔起普及茶文化的時代責任,引導人們去重新品味古人早已參透但在近百年逐漸被淡忘的中國茶文化的精髓。我國茶葉種類眾多,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各地區、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飲茶風俗,與之相應地,茶藝表演的種類也呈現百花齊放。按照茶藝表演的形式,可分為三種:一種是在演出場所由專業人員表演,這一類表演往往強調以藝為主,突出茶藝的欣賞功能;第二種表演多見于茶館、茶室等場所,表演者和欣賞者多為茶界人士或飲茶愛好者。他們會最大限度地體現某一類茶葉的品質特性,遵循茶理茶性,有主題有針對性地設計茶藝程式。使表演者和欣賞者都能從中陶冶情操、修身養性;第三種則發生在普通百姓當中,將品茶和泡茶技巧融合在一起,自娛自樂。而按照茶藝表演的程式,則可大致分為備器、煎水、賞茶、潔具、置茶、泡茶、奉茶、飲茶這幾個基本步驟。不光展現制茶、泡茶、飲茶的技藝,更重要的是貫穿在整個茶藝表演始終的中國茶道精神。除此之外,茶藝表演還日益成為一種人際交流、建立友誼、溝通情感的紐帶,甚至是一種社會和諧的劑。以茶會友,其適用范圍更加廣泛。在欣賞茶藝表演的同時,達到精神上的共鳴。

篇(9)

茶文化是我國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豐富,具有獨特的藝術表達形式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在高職院校的學生素質教育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目前,一些高校主要通過開設茶文化專業或相關課程來實現其教育與審美功能。這種傳統的課程教學可以將茶文化知識系統、全面地傳授給學生,有利于學生對茶文化知識的學習掌握,但這種停留于書本的教育方式只提升了學生文化知識水平,這僅僅是高校素質教育中最基礎的一項教學目標,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為以后的職業生涯發展打下長遠的基礎,高校教育更注重學生的社會能力、方法能力等方面綜合素質的培養。以社團為載體,將茶文化知識融合于社團活動中,便很好的解決了學生綜合素質教育問題。目前就有不少高校將茶文化教育結合社團活動進行,使其服務于學生素質教育,為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素質提升形成良好的促進作用。

一、茶文化社團活動有利于綜合素質的提升

1.有利于培養高職學生民主協作意識

茶文化社團是一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參與指導的學生社團,社團成員的招募本著自愿、平等的原則進行,在社團內部,社團成員之間是一種平等、合作的關系。組織者與參與者都處于同一地位,社團的組織者由社團成員民主推選,活動內容由社團成員集體協商,社團經費支出透明,在社團開展活動前,由組織者提出方案,全體成員討論修訂,民主表決,在活動過程中,也是全體社團成員相互協作,共同努力來完成。

茶文化社團主要的活動有邀請茶文化專家、教師講座,參觀茶園,學習茶藝,走向社會進行茶藝表演及參與茶葉品牌營銷活動。在茶藝學習的過程中,奉行幫帶原則,優秀的茶藝師指導后學者,源源不斷,輸出合格的茶藝能手。在參與社會茶藝表演活動時,有的成員負責外聯、有的負責茶具的運輸、有的負責茶藝表演,形成完整的團隊運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體會到每個環節的重要性,學會尊重他人勞動,理解自己的工作在整個團隊中的分量,形成團結協作的工作意識,為今后走向社會開展工作奠定基礎。

2.有利于高職學生社會能力的培養

學生社團是高職學生與社會聯系的橋梁,近年來,高職教學提出以市場為導向培養應用型人才,重視與加強學生社會能力的培養,社團活動的開展,無疑是這一方針的有力補充。茶文化社團面向全校招募,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甚至不同國籍的留學生均表示強烈的興趣,志同道合的社團成員聚集于一起,相互學習、工作,正確的認識自我及欣賞他人,為了共同的興趣努力工作的同時,其溝通、協作、組織的能力就得以形成。

由于近年來茶文化在社會中頗受歡迎,社會的各項活動也會邀請社團參與。如柳州城市職業學院茶學社,就多次參與“柳州市大中專院校、技工學校茶藝技能競賽”、“柳州市名優茶評比”等活動的組織實施工作,并多次接受行業企業邀請,參與品牌宣傳、茶葉營銷等活動。并代表學院參加中外文化交流活動,學生在這些活動中,逐步接觸活動的組織、執行,并通過茶藝表演等增進自身的自信心。

3.有利于高職學生組織決策能力的提升

茶文化社團具有其它社團的共性,同樣是學生施展理想、展現才華的場所,成員間具有很深的情感性,社團也多以興趣相投和友誼為基礎,雖然共同的愛好、共同的追求使成員走在一起,但整個組織仍處于不斷適應、不斷重新組合當中,因此對社團的組織者有一定的要求,社團在進行新成員招募、茶文化知識的傳授、各種外聯工作及活動的策劃、實施與評價上,均需形成規范的制度,并落實到每一個部門,學生參與活動時,在整個活動的框架下進行團隊合作與分工,學生的組織決策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4.有利于專業技能的提升

茶葉的健康知識逐步普及,社會上很多商務會談、工作接洽都選擇在茶樓,高職專業中一些要求與人交流密切的專業,諸如市場營銷、企業管理、會展旅游等,都要求對茶文化有一定的了解。這些專業的學生也會選擇與自身能力要求提升相關的社團進行輔助學習。如柳州城市職業學院茶學社的成員,主要以茶藝、酒店管理、會展服務、市場營銷、報關與國際貨運等專業的學生為主,在社團活動中,社團成員通過聽報告、講座、選修相關課程、參加各種茶文化活動獲取知識,了解行業的最新動態,熟知各類茶的品質特點,掌握每種茶類的沖泡技巧;并通過開展志愿者服務、參觀考察、行業品牌營銷等活動,把學到的知識用于實踐,靈活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問題。同時通過參與實踐活動反思自身技能,把握重點,調整學習方向,促使知識得到不斷提高。

二、傳統茶文化有利于高職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

1.有利于高職學生審美情趣的提高

當前社會是一個物質快速發展,信息多元的時代。高職院校學生在生活與學習過程中,感受不同的美學思想熏陶,在多元的美學意識中,如何保障學生健康、積極的審美情趣,是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功能,茶文化社團依托茶藝的有形之美及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滲透,為學生審美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機會,促進了大學生對美學的深層次認知。

茶文化的表現形態為茶藝,茶藝之美,在茶藝演繹、茶席設計、茶形之美、茶器之精上,并輔以插花及民樂,令人心曠神怡。古人“以茶雅心”,用以陶冶個人情操,茶道中的“廉、美、和、敬”,其中的“美”,即“真、善、美”的“美”。學生在茶文化社團活動中,經常組織茶藝活動,將真山真水名人真跡融為一體,精湛的茶藝技巧,平和的茶人精神與茶渾然一體,學生將感受茶文化的和諧之美,從而達到心靈的凈化與升華。

2.有利于高職學生豎立正確的人生態度

高職學習期間是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社會的快速發展在促進學生務實的同時,也會將一些個人至上、物欲至上、惡性競爭等不良現象浸染到高職院校中,另外,學生在遇到學習不如意、生活緊迫、或從畢業的師兄師姐處得知就業難等問題時,如果不能理性的進行情緒疏導和調節,容易產生自卑、自暴自棄、孤獨、焦慮等消極情緒。這些情況在高職院校中時有出現,成了學校思想教育的重點之一。而自古以來,文人雅士以茶為修習心性的載體,飲茶藝術包括茶藝、禮法、環境、修行四大因素。“茶藝”重在泡茶的技術,偏向審美享受,而“茶道”則旨在通過茶藝展示的嚴謹與周圍環境的影響達到修身養性。在社團活動中,專業教師對社團成員講解茶人的淡泊名利、樂于奉獻,向學生灌輸茶文化的精髓,影響學生思想向樂觀、積極方向發展。莊晚芳教授提出茶文化的基本思想是“廉儉育德、美真康樂、和成處事、敬愛為人”,他認為“廉儉”可以“育德”。茶性溫和,茶文化社團主張通過飲茶的平臺來溝通彼此思想,創造和諧氣氛,增進彼此的友誼。飲茶可清心,通過飲茶還可以達到洗滌內心浮躁的目的,不斷的審視自己,反思自己的行動,以便更加清醒的看待自己,

理性看待周邊發生的事情。

茶文化社團組織學生參加公益活動宣傳,參觀茶園,認知茶樹的生長,體會茶葉的生產制造,從而感知樂于奉獻的茶人精神。茶樹生長在深山野林,常采不枯,一經種植,其生命周期可達近百年,周而復始的為人貢獻,給人帶來清心、健康。茶人也是如此,在有限的生命軌跡中,他們不計功名,勇于吃苦,默默無聞地為這個健康產業奉獻自的歲月。而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將來需要走向生產的第一線,因此在學校期間,就要做好務實與吃苦耐勞的準備,將來走向工作崗位才能扎根生產一線,發揚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形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承擔責任,樂于奉獻自己,在推進工作的同時,讓自己獲得職業生涯的成長。

3.有利于豐富高職學生的知識結構

社團以茶文化傳承為途徑,除了上述作用外,還能豐富學生自身的知識結構。茶文化包含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文化等4個層次,物態文化指人們從事茶葉生產過程中的活動方式和茶產品,是有形的文化狀態;制度文化則是人們在從事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行為規范,它與當時的社會生產、經濟狀態緊密聯系;行為文化指人們在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產生的約定俗成的行為模式,包括禮儀、溝通、談判等;心態文化是指人們由茶而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茶與一定的歷史文化相融合,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上至社會的規章制度與法令,下至各種民間的風俗、風氣與習慣以及以茶為內容所產生的各種茶詩,茶楹聯和茶畫都能拓展學生的視野,增加他們的人文知識。

在北京奧運會上,張藝謀導演在長長的中華畫軸上,用我國四大文明之一的活體印刷術塑造了兩個漢字,“和”、“茶”,其意義重大不言而喻。茶文化根植于華夏文化,融合了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天人合一”,佛家的“茶禪一味”等樸素思想及各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茶道中蘊含著美學,倫理,文學、民樂等文化藝術元素。同時,通過飲茶又能達到凈化自己心靈與消除彼此內心芥蒂的作用。由此可見,通過茶文化社團弘揚茶文化,可以增長知識,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文化修養和審美能力。

茶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對大學生的教育意義自是非同小可,而以茶學社等茶文化社團為載體傳授茶文化知識,更是有效地使學生綜合能力得到鍛煉,從而全面提高其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趙乃璞,劉建.學生社團與素質建設[J]南都學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63-64

篇(10)

關鍵詞:

音樂教育;茶文化;抽象審美;內在旋律

我國的茶文化內涵豐富,不僅包含了諸如茶藝、茶事活動、茶舞等外在形式,也蘊含著茶道精神、茶人精神等精神內涵。應當說,茶文化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創造活動,從品茗環境的營造到茶藝表演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有藝術美學上的修養和造詣。而把音樂教育運用在茶文化當中,則能夠進一步提升飲茶者的審美性,也能對茶文化所蘊含的藝術內涵和美學價值有更深的認知。

1音樂與茶文化的淵源及演進

茶文化與音樂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由于茶文化獨特的藝術屬性和美學價值,很多精通音律的古代飲茶者,尤其是那些文人墨客,在進行茶事活動時將音樂引入其中,從而把茶文化上升為一種具有豐富內涵的“雅士茶道”,這就大大提升了茶文化的藝術品位。現在,我們在閱讀古人的詩詞歌賦時,會發現茶與音樂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比如說唐代的白居易、李白、杜甫等詩人,以及宋朝的坡、黃庭堅等詞人,就留下了很多關于茶與音樂的詩詞。在他們的詩詞中,我們能看到古人在進行茶事活動時,會選擇古箏、琵琶、笛子等樂器來彈奏音樂。不光是詩歌如此,在很多古代描繪茶事活動的繪畫中,我們也能看到在那些清凈幽雅的山谷松林里,品茗者一邊飲茶,一邊以歌曲助興的場景。音樂與茶文化的結緣,不僅體現在文人們的飲茶活動中,更通過底層老百姓的創造,演變出豐富多彩的茶文化藝術形式。比如說采茶戲的前身采茶歌,就是明清時候江西產茶區的人民,在谷雨時節前后采摘茶葉時一邊勞作一邊唱歌,進而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和民間情趣的采茶曲。那些文人墨客們在飲茶時彈奏的曲子特點是清雅明朗、幽冷高潔,反映出了他們內心那“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而這些來自民間的音樂,則朗朗上口、歡快喜悅,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很“接地氣”,這充分展現出了古代勞動人民樸實、豁達、樂觀的性格特點,也讓我們看到了音樂與不同的茶文化相結合后,所展現出來的不同藝術內容和形式。

2音樂與茶文化的藝術共性

音樂和茶文化都有傳達信息和思想的共性。首先來看音樂,作為“沒有國界的語言”,音樂所傳遞出來的信息,能夠被全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人群接受和感知。舉例來說,西方著名曲目《小夜曲》,即便是讓我國從沒有接觸過西方音樂的人來聽,也能從其悠揚舒緩的旋律中感受到一種平靜而深沉的意境。而我國的名曲《茉莉花》所蘊含的東方味道,也能讓廣大的歐美聽眾感受到那種含蓄凄美的心境。所以說,音樂是人類共有的語言,之所以如此,一是因為音樂的唯一載體是聲音。而聲音是不受外力控制的,也不受環境制約,可以隨時隨地從人們的口中或敲擊或彈奏物體中發出來,這是人類表達自己情感的天然方式。第二,音樂有自由創作的廣闊想象空間。當表達感情的聲音上升到音樂的高度后,那些擁有音樂天賦的作曲家、歌唱者們,則會根據自己的性格、成長經歷、愛好、品位等因素,來對音樂進行主觀上理解、創作和詮釋。與音樂一樣,茶文化也會在潛移默化間,傳遞著不同的信息和思想。首先是茶的味道,不用文字的注解也不用語言的介紹,就能夠讓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品茗者感受到其獨有的香氣。這是茶能傳遞出來的最基本的信息。其次是茶事活動中的茶具、禮儀、茶藝等內容,能夠在不同茶藝師的手中傳遞出不同的內涵,讓人們獲得不同的體驗和感受。而與音樂一樣,這種藝術信息和思想上的傳遞,同樣不需要茶藝師進行任何語言上的介紹或者語種上的翻譯,就能夠跨越地域、文化、語言上的差異,讓人們用心去感受去品味。從這兩方面可以看出,無論是音樂還是茶文化,都有著精神層面上的共通性。也正因如此,當音樂被運用到茶文化中時,不僅能提高觀眾對音樂的欣賞和領悟水平,更能更好地感悟到茶文化所蘊含的豐富內涵。音樂與茶文化有著韻律內在的共性。音樂是一種線性的藝術,它的這種線性流動雖然無法讓人看到和觸碰到,但是卻依靠旋律和節奏上的變化,能觸發人們大腦對聲音的同頻共振,這種同頻共振始終遵守和對應著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感受,能夠滿足聽者在心理上的需求,引起心靈上的共鳴。所以,同樣是聲音,當我們聽一首曲子時,絲毫不會覺得它是混亂或無秩序的,而是產生于我們內心的聲音,只不過讓人給唱了出來。但是一些諸如汽車轟鳴、工地施工等噪音,卻沒有遵循音樂的秩序感和節奏感,反而是對秩序和節奏的一種破壞,因此讓人聽之會心生厭煩。音樂之所以有著內在的韻律美,從形式上看是因為其有起承轉合的作用。這種起承轉合,需要一條主題的蔓延,一條副題的襯托,也離不開旋律上的連接、展開及再現。而茶文化也是如此,譬如說在茶藝表演中,表演者同樣會利用起承轉合的原則,慢慢把人帶入另一個充滿想象力的空間,或是鳥語花香、鶯飛草長,或是深山幽谷、清風明月,又或是禪茶一味、天人合一。在茶藝充滿韻律和節奏的時間流動中,茶道精神和茶文化的藝術內涵和美學價值會在不經意間傳遞給品茗者,讓其內心產生強烈的共鳴,從而更好地了解和認識中國的茶文化。

3音樂教育在茶文化中的實施

茶道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創造活動,無論是從品茗空間和環境的營造,還是在茶具茶葉的選擇,又或是在茶藝表演的每一個環節,不僅需要優美舒緩的姿態和動作、合適的器具,更需要相得益彰的音樂來搭配。其中音樂的選擇是十分重要的,它對整體環境的協調與和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最能體現出表演者、設計者的藝術素養和文化水平。因此,在茶文化中實施音樂教育就勢在必行。那么,如何完成音樂教育在茶文化中的實施呢?我認為,應當按照學習的規律和藝術的特點,從“聆聽、學唱、實踐”這三部分入手。首先來說聆聽,聆聽即是欣賞,這是音樂教育的基礎所在。在我國和國外的眾多音樂作品中,應當選取那些具有代表意義的作品進行聆聽欣賞,這些代表作品應當囊括不同國家和民族中的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音樂著作,并加以對比分析和講解。比方說在歐洲的巴洛克時代,就有古典派、印象派和浪漫派等不同流派的音樂,而我國古典音樂則包含了民間音樂、民族樂曲、不同戲曲以及曲藝等派別。在音樂教育中,首先應當胸懷天下,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樂進行欣賞,并找到其與茶文化的共同點,激發藝術的共性。其次要把重點放到我們中國的音樂作品上,因為茶文化源于中國,與我們民族文化息息相關,因此也與我國的音樂作品特別是傳統音樂有著更多的關聯和藝術共性。而在茶文化中實施我國音樂的欣賞,一方面能夠與茶藝表演等茶文化內容相輔相成,碰撞激蕩而產生奇妙的藝術化學反應,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內涵。另一方面,則能夠讓學生在音樂的感染下,在無意識中便從茶藝表演的物質世界進入到一個中國傳統茶文化的精神空間,感悟到一種不可言說的愉悅之情。其次便是學唱的音樂教育。音樂與其它藝術形式一樣,在學習和領悟上呈現出螺旋式的上升狀態。換而言之,就是一個由量變引起質變的過程。大量的聆聽和欣賞,能夠幫助學生打下引發質變的深厚基礎,而學唱則是引發質變的關鍵一步。在學唱上應當選用我們的傳統民歌,因為我國各地的民歌與茶文化一樣,來源于民間,是我們這個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和奮斗的產物,蘊含了老百姓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因此,這些民歌很“接地氣”,很容易讓學生們所理解和接受,也更加易學。比方說,學唱采茶曲,能夠通過它的曲調、旋律和歌詞,了解到我國南方產茶區特別是江西等地老百姓的情感表達方式和人文性格,對于一些有著較高文化水平和藝術聯想力的學生而言,甚至能在腦海中浮現出當地的自然風光和歷史演變進程,不僅能激發出其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熱愛,更能使其內心變得更加寬廣,學會從更大的高度和更寬的視角去看待世間萬物去體會世遷。第三便是音樂教育上的實踐部分。如果說聆聽和學唱解決了關于音樂和茶文化是什么、為什么的問題,那么音樂實踐則是用的部分,能夠解決“怎么辦”的問題,根據當前人們不斷變化的審美意識和藝術需求,用更加美妙的形式和內容來豐富茶文化,并將音樂與茶文化進行更好的融合,如此才能在深度和廣度上為我國的茶文化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在音樂教育的實踐中,還要注意要依據茶的類別來選擇合適的音樂。要根據不同地域、不同環境、不同民族的差別,以及不同茶葉的特質去選擇最合適的音樂進行教育,如此才能讓兩者相得益彰,更好表現出茶文化的藝術內涵。以綠茶為例,因綠茶具有“色綠、香幽、形美”的特質,體現出了我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和“寧靜致遠”的思想追求,所以在綠茶茶藝的音樂教育中,可以多選用一些古箏、笛子類的曲目,而配樂可采用一些具有江南韻味的絲竹類曲子,比如說古箏音樂《高山流水》。如此才能更好地發揮出音樂在茶文化中的作用,讓音樂教育與茶文化相得益彰。

作者:李思思 單位:九江學院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汪根發.感悟“中華茶文化”[J].茶博覽,2011(5):70-71.

[2]余婷婷.茶藝的配樂之美[J].廣東茶業,2009(5):35-37.

[3]劉勤晉.茶文化學[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

上一篇: 財務知識的培訓 下一篇: 國土資源經濟學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第1页 | 色色影院官网综合久久 | 亚洲中文有码字幕日本第一页 |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第一页 | 亚洲人网在线播放视频 | 亚洲欧洲的州日产国码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