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與實踐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27 15:09:3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社會工作與實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社會工作與實踐

篇(1)

作者簡介:修路遙(1982-),女,河南開封人,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助教。(河南開封475004)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2)11-0074-02

社會工作”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如何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合格人才是教學工作者一直思考的問題。本文以學科專業基礎課“社會工作概論”為例,談談對該課程定位的認識以及教學方法的實踐。

一、從課程特點出發明確課程定位

1.奠定專業基礎的課程定位

“社會工作概論”是社會工作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絕大多數學生對本專業的認識是通過學習這門課程而建立的。學好概論課對確立專業認同感,培養學習興趣以及樹立以社會工作為治業的志向至關重要。作為專業學習的開端,突出專業基礎課的特點是教師講授該課程的必要任務。

(1)建立正確的專業概念。教師講授“社會工作概論”課程時,需要給學生講清社會工作的基本概念和知識點。對已達成共識的概念界定,教師需要給學生說明;對有待于討論的概念界定,教師要從不同視角和認識層面介紹其解釋來源,以供學生課后參考。[1]

(2)提供清晰的學科知識架構?,F有“社會工作概論”課程將社會工作理論、方法、實務三大內容囊括在概論課程中,幾乎涵蓋了社會工作專業將要單獨開設的課程。學生可以從宏觀上了解該專業的基本概況、課程性質和作用。在這里容易出現專業基礎課與專業課的“撞車”問題,教師應注意做好內容銜接。例如,在“社會工作概論”課程中,教師主要引導學生學會用社會工作的專業語言和專業理論分析問題,而不是把教學重點放在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等專業方法的講解中。

2.樹立專業價值觀念的課程定位

社會工作是一門助人自助的專業,目的在于幫助個人、服務群體、改善社會福利,解決并預防社會問題,維護社會正義并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發展。長期以來,社會工作專業的發展以明顯的價值傾向為基礎,逐漸形成一系列核心的價值觀和倫理原則。面對工業化帶來的殘酷社會現實,社會工作從起源發展到建構體系都充滿了博愛與人道主義的溫情,彰顯了專業理念的獨特魅力。沒有一定價值體系的指導,社會工作就不會存在,更不可能得到發展。相比其他專業社會工作特別強調專業工作者在道德原則的指導下科學地解決問題。對于剛開始接觸社會工作的學生,專業教育業不能僅重視知識和技巧的傳授,教師應充分重視價值觀和專業倫理的介入,強化學生對專業價值觀的理解和認識。價值理念問題要滲透到各個章節,貫穿教學始終。

3.培養興趣,倡導專業理念的課程定位

興趣是學好一切知識的根本動力,對于剛開始接觸社會工作的學生,教師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展示國內外社會工作在理論與實踐領域的豐碩研究成果,幫助學生盡快認識所學專業,接受專業理念。根據社會工作專業實用性特點,教師應結合社會發展現實,引導學生用專業的眼光觀察社會,從專業視角出發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逐漸形成對社會工作專業的關注和熱愛。

二、理論結合實際完善教學內容

1.密切聯系社會發展實際

社會工作專業要培養的是正直善良,具備基本專業理論知識,技能、熟練的社會調查研究能力和工作能力,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專業工作者。這種職業理念培養離不開實際生活和社會實踐。現實社會生活呈現的現象往往是繁雜的,要求社會工作者具備敏銳的感知力以及深刻的反思意識,善于找出復雜現象之間的本質聯系,找出規律性的東西,這也是確??茖W助人的力量源泉。在“社會工作概論”教學中廣泛引入社會現實事例,不能停留在描述事實,而應注重解釋理論如何從實踐中來又怎樣去指導實踐。如災后重建中的社會工作介入、老年社會工作在養老服務體系建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等學生普遍關注的社會現實問題,把它們充實進課堂教學內容,對培養學生運用專業理論解釋實際生活的思維習慣和社會責任感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應注意平時組織、遴選相關材料,不能滿足于完成教學大綱任務的標準。

2.融入最新學術研究成果

在教學中注重社會工作本土化離不開對中國社會工作發展的深入研究。作為社會工作專業基礎課,教師需要及時將最新的研究成果反映在課堂中。比如,每年新出版的著作和發表的文章,還有社會工作實務方面的信息和動態。教師需要不斷收集、整理、歸納,在完成教學大綱規定的任務后,把它們補充到教學內容中去,以保證教學內容的先進性。但有時也會出現教材內容與新增信息之間的矛盾,脫離教材只講新的研究成果顯然不符合基礎課程的要求。[1]在實際教學中筆者采用了以教材內容為主,在完成教學大綱目標與任務的基礎上穿插有關新的研究成果的方法。教師在課堂上只提出核心觀點和發展動態,留下問題由學生自己按照教師提供的瀏覽渠道課下查閱。學生經過思考后再與教師進一步交流,對促進專業思維形成很有幫助。

3.西方經驗與本土導向

社會工作是從西方起源的,筆者在教學中非常重視對西方社會工作歷史進程的講解,力圖使學生了解一個專業從無到有,以至提升到專業化層次的全過程,準確把握社會工作的特點與發展規律。按照顧東輝的觀點,本土導向一方面強調外來者對進入文化區域的適應性變遷,一方面還有注重對本土經驗的專業化,包含了中國文化對西方理念和模式的選擇、融合與接收的過程。[2]因此在教學中,需要有選擇性地引入西方社會工作的模式和技巧,注重從中國的現實情況出發,注意收集和整理本土化的社會工作模式和技巧。

三、突出實踐思維探索教學模式

模式是指對前人積累經驗的抽象和升華。[3]筆者根據“社會工作概論”課程已有的教學經驗結合自身教學實踐抽象歸納出四種教學模式?;谏鐣ぷ鲗I的實踐性、操作性特點,概論課程不宜完全遵循理論主導型基礎課程的教學模式,在完成專業價值觀、基本原理、理論和規律學習的同時,應該適當融入實踐思維的教學訓練,為學生搭建從理論過渡到實務的橋梁。

1.模擬問題模式

模擬問題模式,一般由教師提出已經發生過或可能發生的問題,供學生分析討論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4]如:講述社會工作價值觀和職業倫理時,把社會工作實踐中可能遇到的倫理困境設計成假設的情境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思考當弱勢群體福利與健康人群福利發生沖突時當做出何種抉擇?同一社工處于不同角色時會遭遇來自各方的期待,當這些期待難以兩全時社工該如何處理等問題。這種做法簡便易實施,不需要額外的教學資源,使學生在沒有風險的狀態下參與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但由于問題是由教師設計的,學生提供的解決方案無法接受真實情況的檢驗,因此,對學生實踐能力提高存在局限性。這種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機會,極大地活躍了課堂氣氛;克服了依靠死記硬背學好概論課程的錯誤觀點,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使抽象理論變為真實體驗,使孤立的知識變成有機的整體,使學習從任務變成了樂趣。

2.案例分析模式

舉例解釋是以往教學中經常使用的方法,目的是便于學生理解抽象的理論。但是如果教師對例子的選擇不加斟酌,牽強附會,不僅篡改了理論結合實際的教學初衷,還容易造成學生對理論的誤讀。[1]筆者認為,“社會工作概論”課程有必要摒棄舉例解釋理論的簡單授課方式,要依據課程需要和現實情況精選、精講案例。概論課程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對社會工作基本原理和規律的學習,如個案工作章節,教師可以精選案例來展示個案工作從建立專業關系到最終結案的全過程;讓學生通過案例了解個案工作的特點、主要工作模式,以及社會工作者扮演的角色等。小組工作和社區工作的章節亦可采用此法,學生經過多個案例的學習,可以更加直觀地把握社會工作主要方法的異同,取得理論結合實際的預期學習效果。

3.課堂討論模式

課堂討論模式是訓練學生思維能力和應變能力的教學方法,同時也是檢驗學生學習水平高低、是否具有專業性以及思考深入程度的有效手段。其具體步驟是:第一,老師課前結合教學內容布置討論主題,學生課前做好發言準備;第二,課堂講解從問題出發引導學生進行討論;第三,學生廣泛參與,熱烈討論;第四,教師對發言進行總結。作為教學的重要環節,課堂討論不僅是對學生思維的訓練也是對教師引導能力與應變能力的檢驗。要獲取好的課堂討論效果,首先要選擇合適的主題。原則之一是該題目在理論上沒有確定觀點和主張,使參與討論者有選擇和辯論的空間;原則之二,發言不設限制,但注重實效,這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發言的導向控制討論范圍,避免偏離主題。原則之三,始終鼓勵學生發言,爭取讓更多的學生參與討論。

4.實地體驗模式

實地體驗模式是廣泛利用校外資源進行專業思想教育的教學方法。以社區服務機構、社會福利機構參觀訪問為主要形式。安排學生參觀社區服務中心、兒童福利院、養老院等社會福利機構,這些機構的服務對象大多是社會弱勢群體,學生可以在實地走訪中感知社會工作服務的開展狀況,體會社會工作的價值所在。在注重本土化教學思路的引領下,要使社會工作這個最先發端于西方的學科在中國文化土壤中生根開花,必須在引進西方專業社會工作理論和方法的同時,廣泛結合國內實際情況,不斷在實踐學習中發掘出順應中國社會發展趨勢的工作空間和符合中國文化傳統的專業服務。

參考文獻:

[1]李芹.“社會學概論”課程的改革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07,(3).

篇(2)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500(2013)09-0055-01

隨著經濟社會與醫學實踐的發展,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人們對于健康的內涵也產生了全新的認識,現代醫療團隊不僅要包括專科醫生、全科醫生及護士,更要包括心理學家和社會工作者。2007年11月,衛生部承擔的衛生系統“社會工作和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現狀調查和崗位設置政策研究”結題,并了《中國醫院社會工作制度建設現狀與政策開發研究報告》指出了我國當前發展醫務社會工作的迫切性:我國正處于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與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關鍵時期,這是建立醫務社工制度的戰略機遇期和最佳的時機;醫務社工制度建設是“重塑”衛生系統與醫護人員社會形象,改善公共關系和醫患關系,預防和減少醫療糾紛的最佳途徑。

一、背景

嘉興第二醫院是浙江省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其下康復醫學中心是目前省內規模最大、設備最齊全、技術力量最雄厚的康復醫療機構之一,擁有符合國際化標準無障礙康復設施病床200張。我院秉承“助人自助,能力提升,愛心助醫,和諧醫患”的社會工作理念,于2011年9月成立福音醫務社會工作部并配備專職工作人員兩名。且于同年12月份在康復醫學中心啟動“陽光里程”康復促進項目,此項目旨在以關注康復醫學中心住院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和社會適應能力為切入點,運用社會工作的專業方法和技巧,通過開展各類適合患者的專業服務,使患者真正得到方便和溫暖,在醫生與患者之間建立起和睦、融洽、相互理解信任的溝通橋梁,達到和諧醫患的目的。

二、實踐

解決醫療服務領域中的社會問題,滿足患者多層次服務要求,僅靠醫務工作者的努力是不夠的[2]。福音醫務社工部成立后著手實施“陽光里程康復促進”項目,把社會工作引入到臨床醫療中,協助醫護人員完成醫療工作,提高醫療效果,改善康復對象的社會問題,使其重新回歸社會。

1.摸底調查 了解需求

(1)前期針對康復醫學中心的患者進行需求問卷調查,包括個人基本信息、醫療保障情況、生活自理程度、功能障礙類別、參與醫院團康活動的意愿及除醫療康復外的其他需求。通過問卷初步了解患者的需求。在本次調查中,很多醫療以外的服務也已列入他們的需求中。

(2)針對康復醫學中心的醫護人員也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內容包括工作壓力量表、自我復原力量表和社會支持量表,在調查中發現,過度的壓力不僅會影響醫務人員的自身健康,還可能會影響其工作效能和醫療安全。

(3)每周五安排社工一次病房探訪及通過不定期訪談,了解患者對服務的需求和當前最迫切想解決的問題。對有明顯情緒不良,心理困擾及有需要幫助的患者制定個案服務計劃,整合其社會支持網絡,提高其自主能力促進康復。

2.協調關系 拓展資源

(1)傳播和推廣醫務社會工作服務理念的同時在院內外做好有關醫務社會工作的宣傳及志愿者招募倡議。對內通過內網、院報報道社工工作及志愿者服務工作,不定時發表社工培訓及學習的經驗交流及志愿者服務的心得體會。對外通過報紙、電臺、網絡等媒體做好宣傳及志愿者招募工作。

(2)在醫院內部發動職工參與醫務志愿者隊伍,組織新職工參與“醫患體驗”活動。內容涉及門診導診、健康咨詢、本院文化傳播、心理沙龍、社區活動。

(3)協調、組織相關社會支援系統的資源,與本地多家大專院校簽訂院校共建協議,成立志愿者服務基地。同時吸納來自社會各界的愛心人士參與志愿服務。

3.愛心助醫 優化服務

(1)病房陪伴。針對康復中心的住院患者開展每周一次的社工探訪、志愿者病房陪伴服務,為患者提供情緒疏導、心理安撫等服務。

(2)個案服務。由社工查房自主發現、醫護人員轉介、病人求助三大途徑了解病人及家屬產生由疾病帶來的身心問題或社會問題,運用專業知識、理論、方法與技巧協助失調的個人改善環境,增進其生活適應能力。

(3)小組活動 醫務社工以小組形式為患者提供相關疾病知識介紹和康復干預服務,組織病友俱樂部,鼓勵患者進行治療和康復經驗的分享;在互動過程中通過彼此分享、分擔、支持等動力帶給組員態度和行為的改變。

(4)社區服務。組織有醫學知識特長的醫務志愿者下到社區、學校,企事業單位開展相關疾病知識的介紹、健康宣教、健康體檢、義診等,為社區居民及學生提供專業的保健常識。定期組織醫務人員、社區干部互助組成員及義工進入康復病患家庭探訪,義診。同時進行社區康復需求調查,了解社區病患需求。

三、探索

新一輪的中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強調公立醫院應當堅持公益性的辦醫方向,醫院必須以病人為中心,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構建和諧醫患關系,這為醫務社工發展營造了適宜的環境[3]。但醫務社會工作尚處于起步階段,很多方面還需要不斷探索和研究。

1.在較多的醫療機構,醫院決策者、醫務人員及病患的觀念依然守,難以接受社會工作者作為第三方介入醫療團隊。

2.目前內地的社工教育不足以應付醫療機構在服務中存在的各類問題。

3.醫務社會工作要擴大宣傳志愿者是重要的組織資源,是醫院服務的重要載體,是建立和諧醫患關系的中堅力量]。通過網絡、報刊、等方式讓更多的人來了解醫務社會工作和志愿者群體,促使社會對其的認同,拓展、整合、運用和協調各種社會資源,吸引更多的人群加入醫院志愿者行列,在全社會營造積極參與醫務志愿服務的氛圍,將其建成一個常態機制。

參考文獻:

[1]朱士俊,劉翔.醫院品牌建設理論和實踐[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6,(01):11-13.

篇(3)

二、靈性社會工作在特殊實務領域的運用

卡洛爾(Carroll)從兩個角度來理解靈性:一是作為本質的靈性,二是作為維度的靈性。作為本質的靈性是指靈性作為人的核心本質,能夠為個體的自我實現和自我轉換提供持續性的能量;而作為維度的靈性存在于一種關系中,尤其強調個體與最高實體(如上帝)的關系,通常是指個體的超越層面(Carroll,1998)。與社會工作的倫理價值有高度相似性。靈性社會工作已在很多實務領域得到應用,這些領域根據卡羅爾(Carroll)對靈性從兩個維度的劃分也可以分為兩方面。

其一是針對個體具有解決自身問題、促使自身發展的能力,靈性社會工作可以應用到兒童社會工作、青少年社會工作等,以及促進個體發展的其他社會工作領域。從某種角度講,靈性社會工作可以促進個體的發展,也可以促進某個相互關聯的系統的發展,這樣,也可以把靈性社會工作應用到家庭治療當中。家庭社會工作的價值觀認為,家庭本身也有自我發展的力量,在家庭遇到問題的時候,這種力量會因為家庭成員溝通不暢或個體故意破壞等原因而不能很好地運用,所以造成家庭的困境。這時,社會工作者應作為一個探索者,去探索該家庭中的可用資源和其本身的力量,并用沙盤模擬等方法促進家庭成員的溝通與了解,以達到成員之間相互理解。解決家庭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使家庭成員能自己使用這種力量,去維系家庭的和諧美滿,這也是社會工作者所提倡的“助人自助”。

從卡羅爾(Carroll)對靈性的另一個維度入手,即運用超越個體本身的力量,以尋求個體內心的寧靜和幸福感。這主要針對于臨終關懷、老年社會工作、有宗教信仰的個體和家庭。臨終關懷的個體主要是指距離死亡還有幾個月甚至是幾周時間的患者,一般是癌癥晚期的患者。癌癥晚期患者本身已承受著巨大的身體疼痛,還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壓力,其家庭不僅要忍受親人即將離去的痛苦,還要支付高額的醫藥費用,這對患者本身和其家庭都是一種災難。由于現代醫學對癌癥晚期的病人也愛莫能助,所以社會工作者可用靈性社會工作,從患者的精神角度介入,輔助于身體關懷,使患者最后的時光能安詳度過。首先是減輕患者對于死亡的恐懼和焦慮,并使患者對家人將來的生活沒有牽掛,接受自己將要去的未來世界,對自己的未來懷有希望;其次,可以通過靈性關懷尋求生命的意義,這大多是透過宗教來實現,如基督教所說的天堂等;最后,針對患者的病癥,與醫護人員商議,給患者配合健康的飲食,盡量減輕患者的身體痛苦。

除了對患者本身的工作外,患者的家屬成為了社工的第二案主,他們在面對失去親人的同時,還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靈性社會工作中有一種稱之為“靈性資源”的概念,即能夠激發個體、集體或社會謀劃某種靈性生活的資源。在福格爾看來,靈性資源并非只局限在宗教領域,而是涵蓋了所有的非物質資源。社會工作者在此時可做兩件事。第一,開發患者家屬的靈性資源,如宗教信仰等;第二,從專業的角度倡導患者家屬的社會生活的積極性與意義性。

三、靈性社會工作在案主宗教信仰問題上的運用

2006年的第二次全國殘疾人人口普查,據調查數據推算,全國各類殘疾人總數為8296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為6.34%。而對于智障人士的社會公共服務機構卻少之又少,A機構就是其中一家針對智障人士與自閉癥人士展開社會公共服務的非盈利機構(NGO組織)。機構中學員最小的是12歲,最大的有40多歲,都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礙,一些學員有自閉癥。該分部有9名學員,配有4名工作人員,其中包括2名專業社工,1名助理社工,1名天主教的修女。在這9名學員中,有一名學員家中信仰佛教,一名學員家中信仰基督教。在A機構中曾發生這樣一件事,信仰佛教的學員非常喜歡聽歌,由于他的家庭成員都信仰佛教,所以他MP3中的歌曲大部分都是佛教歌曲,在機構中,他時刻都拿著MP3播放歌曲,社工一旦將MP3拿走,該學員就會躁動不安,并且想方設法從社工手中拿回MP3。但是,在機構中還有另外一名信仰基督教的學員。起初,社工并沒有意識到宗教信仰沖突對兩位學員的影響,當信仰佛教的學員在機構中播放佛教歌曲兩三天后,基督教學員的母親找到社工,要求社工從中干預,最好是勸退播放佛教歌曲的學員。原來,信仰基督教的學員在聽到佛教歌曲后感到很內疚,她和媽媽說她在機構中聽了“壞”歌。這時,社工的回應就顯得很重要,作為社工的基本價值理念是要以案主為本,尊重每位案主的宗教信仰,但是關于案主之間的宗教信仰沖突又該如何處理。靈性社會工作在此時可以發揮出很大的作用。

第一,社會公共服務機構中的社會工作者應該尊重所有的宗教信仰。一九九七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的《中國的宗教信仰自由狀況》:“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有一億以上的人有宗教信仰,主要的宗教信仰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彼?,出現案例中的沖突是很常見的。并且,由于中國現狀的限制,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士共用著中國的社會公共服務系統在所難免。關鍵是社會工作者面對不同宗教信仰的案主應該以什么樣的價值觀進行介入。社會工作的倫理守則中規定,社會工作者要尊重案主及其他同行人員的宗教信仰自由,不可發表不恰當的言論,如針對案主及其他同行人員的民族、種族、膚色、宗教信仰等。

第二,遵守案主本位的原則,這是指首先社會工作者應該懷有“以人為本”的價值觀,一切以人為主;其次,要尊重案主的價值觀和宗教信仰;最后,要尊重案主自決的原則。綜上所述,提升機構中社會工作者的“文化能力”是必要的,可以把自己的專業知識與當事人所在的特定的文化圈方面的信息結合起來,在認識到自己可能存在偏見的前提下,用一種比較批判的,開闊的眼光去看,去理解當事人的文化。簡單的說,就是對當事人的語言、行為、情緒、心理、態度等背后存在的異質文化根源具有的敏感程度和洞察能力。

篇(4)

一、中國家庭社會工作的開展背景

進入新世紀,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們思想觀不斷轉變,家庭方面主要的變化是家庭規模的小型化,家庭結構的核心化,家庭功能的社會化的趨勢不斷加強。 當今家庭問題也層出不窮,家庭暴力增加,離婚率上升,親子關系緊張,老年居家養老障礙等。家庭問題的不斷出現,家庭內容和環境,功能的而不斷改變,都迫切需要新時代的工作方式——家庭社會工作的介入。家庭社會工作的含義有很多種,依照國際通行的專業家庭社會工作的定義而言,家庭社工是指為了緩解和解決婚姻和家庭中遇到的困境,通過使用社會工作的專門方法、知識和技巧,使處于困境中的家庭緩解其在婚姻關系,撫養關系和養老關系中出現的問題,增進家庭的和諧,有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 我國家庭社會工作的開展有其本土化的歷史根源,“老娘舅”在很久之前就從事著相關的家庭關系調節工作,可是多集中在對于婆媳矛盾的調解。我國傳統的家庭觀念強調“家丑不可外揚”,“清官難斷家務事”等是家庭社會工作開展的嚴重障礙,社工專業相關活動在我國開展的進程并非十分順利,家庭社會工作領域就更為艱難。其中,表現最為明顯的是,人們對于家庭社會工作開展中“保密”原則的質疑,對于社會工作對于“提升案主意識方面的懷疑。

近年來隨著政府不斷加大扶植力度以及社工專業人員人數的不斷增多,專業技能的不斷增強,家庭社會工作專業服務活動的而開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收效。我國現階段的發展需要社會工作相關活動的不斷開展,我國家庭現階段的發展狀況也需要家庭社會工作的服務與協助,我國家庭社會工作的開展,是當今中國發展與世界接軌的一個重要方面。近年來,社會工作機構的開辦情況已經成為衡量一個社區建設情況的重要因素,家庭社會工作相關服務的開辦情況也成為促進家庭和諧的重要指標。

二、中國家庭社會工作開展過程中的倫理困境及原因分析

1.“家丑不可外揚”使得家庭社會工作介入難,社工“保密”遭質疑

我國傳統的思想觀念中,家庭是一個十分敏感的私密領域,有關家庭的研究與活動的開展,通常被認為是“侵犯隱私”的。我們認為,家庭社會工作一般是運用在家庭出現問題,或者是家庭的發展遇到障礙的時候,可是,我國傳統的家庭觀念中“家務事”,“家丑不可外揚”等,使得家庭社會工作的開展面臨困擾。我們社會工作者在開展相關活動的前提是案主贏得案主的信任,家庭成員之所以不接受家庭社會工作者的幫助,很大的原因是對其專業的不信任,或者是對社會工作者的不信任。我們社會工作者的專業倫理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嚴守案主秘密。尊重案主的保密原則是贏得案主信任的關鍵。案主因為擔心自己的隱私泄露,而對工作者采取戒備的心理。當然,一方面案主對于工作者“保密”原則的質疑具有普遍性,另一方面這一質疑又具有差別,主要集中在案主對社會工作專業了解程度的差別上。有過相關咨詢經驗,了解社會工作專業守則的人,懷疑度相對較低,當然,這個也要受社會工作者個人專業素養高低的影響。

2.“清官難斷家務事”使得家庭社會工作者開展服務難

如果說“家丑不可外揚”使得社會工作者的起初的介入難度大增,那么“清官難斷家務事”就是社會工作在開展介入工作過程中的難度的具體描述。在家庭社會工作的相關服務中,我們的案主往往不是單獨的一個人,而是一對夫妻,或者一對親子,也可能是一對婆媳,這些都是家庭關系中的重要關系體,而且由于諸多信息的“不透明性”,完全隱藏在家里,外人很難得到比較全面的信息。這無疑加重了社會工作者開展服務的難度。一方面難以得到充分的信息,另一方面即使信息充分,社會工作者的角色任然是一個“外人”,這使得案主在事后可能會產生對工作者的怨恨。在開展相關服務時工作人員必須明確自己的職業定位,一方面避免案主的擔憂顧忌,另一方面更好的尊重案主沒開展

服務。

3.“案主自決”VS“意識提升”

我們知道,社會工作開展相關服務的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個倫理守則是尊重案主自決,那么,如果說案主自決過程中始終擺脫不了非理性因素的限制,社會工作者該如何采取服務?在筆者實習過的A社區,一個婦女因為不忍丈夫的家庭暴力而向社工機構求助,經過相關調查取證,工作者發現案主的丈夫是一個卡車司機,具有嚴重的酗酒嗜好和暴力傾向,還參與賭博,曾經甚至輸掉了運貨的卡車。在相關評估治療之后,工作者建議案主離開丈夫居住,可是案主陷入了糾結,她一方面害怕丈夫的暴力對待,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另一方面又不舍得放棄自己的丈夫。這時,如果我們以為的尊重案主的自決,就很難保障案主的權益,此時就應該對其開展相關的意識提升輔導。在經濟相對落后的社區,其成員的思想觀念的也相對保守,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要十分重視意識提升的作用。

家庭社會工作要應對的兩大矛盾就是,個人幸福倫理和家庭責任倫理, 這就涉及價值倫理的選擇,不同的價值群體主張不同的價值取向,面對這種價值難題,我們必須充分尊重案主的自決權力,因為價值兩難,必須有一方做出犧牲,而這個犧牲者必須是自愿的,否則將很難開展接下來的服務活動。家庭成員的平等互助顯得尤為重要。

4.社會工作相關理論的本土化難題

社會工作作為一個舶來品,最初起源歐美等發達國家,70年代引進中國以來,不斷面臨著本土化的難題。在家庭社會工作開展過程中,我們要更加注意社會工作相關倫理的本土化。因為在我國,家庭是一個更加私密的場所,很多家庭生活的內容更加隱秘。我國人民特別是內陸人民的思想觀念相對保守,這對于家庭社會工作的開展是一個重要的挑戰。在社會工作倫理方面需要更加強調保密性和意識提升的作用。同理心的運用和自我表露的技巧的運用,會更有利于案主的信任與配合。

其實,究其原因,社會工作在我國的宣傳力度不夠,普通大眾對于社會工作的相關知識不了解,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誤解,這些都不利于社會工作在我國的開展,一些人通過影片或者其他渠道了解到社會工作這個詞匯,會以為社工就是“把孩子強制帶離父母身邊的壞人”,“破壞家庭的一類人”,“打探他人隱私的人”,這些,都是對社會工作者職業的片面理解,對家庭社會工作相關實踐活動的開展有極大的不利。我國社會工作的開展要注意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首先普及社會工作的知識是十分重要的。否則,這些負面的消息對于社會工作的職業化和專業化都有十分重大的阻礙作用。

三、相關建議與思考

1.加大社會工作相關知識的宣傳和普及力度

社會工作作為一個幫助人和解決社會問題的專業,其專業價值取向無可懷疑,家庭社會工作更是為了家庭成員的和睦相處,家庭關系的更加和諧而開展的相關服務。我國很多人不接受家庭社會工作是對其專業服務不了解所致,很少有接受過相關服務受過傷害之類的案主。所以,為了更好的發展社會工作,更好的發揮家庭社會工作在構建和諧家庭方面的作用,我們要注意加強社會工作專業的相關知識和理念的宣傳,通過公益組織和公益廣告等方式,讓大眾首先明白什么是社會工作?什么是家庭社會工作?其開展的服務是什么,都遵守什么倫理守則。只有讓廣大民眾了解家庭社會工作的具體內容,了解家庭社會工作的相關宗旨與服務,才能有助于潛在的案主主動尋求相關服務,外展的案主更好的接受相關助人服務。例如很多老年人居家養老造成了諸多的不便,但是因為考慮到傳統的家庭才是社會照顧的自然機構,只有缺乏家庭照顧的才會尋求國家和社區的援助 。加強口碑宣傳,在宣傳上采取“滾雪球”的宣傳方式,我們要認真對待每一個案主的困難,盡社會工作者的最大努力,在保障案主隱私的前提下和同事研究商討案主的情況,尋求解決方案,實現案主的最大利益。要特別注意的是,在實際案主轉介時,要充分做好轉介準備,相關的交接工作要做好,盡量使案主受到的影響最小。而且要注意的時,盡量不要子啊一段服務中案主被轉介超過三次,在接案評估過程中要嚴格謹慎,仔細評估該機構和工作者是否具備提供相關服務的能力。只有好的口碑,才能有助于社會工作職業化和專業化的發展。

2.對家庭社會工作的相關倫理的介紹

家庭社會工作的倫理與社會工作的倫理一脈相承,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對于案主隱私的保密,因為家庭關系的隱私性較強。二是家庭社會工作開展過程中尊重案主和同理心的保持,社會工作者只有充分的尊重案主才能讓案主放心表達自己的情感,只有保持同理心,才能讓俺住有“被理解”的感受,也才能更好的了解案主的心理狀態,更好的開展服務活動。工作者只有明白案主的相關心理,才能明白案主采取特定行為的原因,也才能有針對性的開展服務。三是家庭社會工作開展過程中,社會工作者要處理好自己和同事和機構的關系,不能因為其他事情影響到服務的質量,在服務工作的介入過程中,工作者要與同時配合,一方面尊重同事的工作,保障案主隱私,另一方面需要的時候向同事征求意見和建議,開展相關服務工作。四是工作者在促進機構研究和專業化過程中,更要注意的是自己服務能力的提升,不斷連接各種相關服務資源,更好的為案主提供專業服務。

3.社會工作倫理的本土化

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社會工作的相關理論和倫理只有更好的與我國的國情相結合,才能更好的開展服務活動。雖然“外來的和尚會念經”,但是,當案主發現“外來的”經文不能夠給人們帶來福祉,甚至是竊取了家庭的隱私,此時的“經文”恐怕難以服眾,“外來的和尚”恐怕也再難有人問津。所以,在我國家庭社會工作的開展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對案主隱私的保密,對于家庭結構和家庭成員關系的調查也要更多的采取專業觀察,而非相關訪談。以為國家文化的不同而采取相應的服務模式和策略有其的重要。

4.提升案主意識

不得不承認的是,我國民眾,特別是在內陸地區,民眾的思想意識方面還要加以提升,很多人仍然保持著傳統的思想觀念,對于新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接受的能力欠缺。體現在家庭中關系中,婆媳關系是十分明顯的例子。在家庭社會工作者開展服務的過程中,大多數婆媳關系緊張是求助家庭需要解決的首要任務。并非所謂的“婆媳是天敵”。她們的沖突主要集中的根源仍是思想觀念的差異。在一組婆媳相互描述的游戲中,工作者讓婆媳分別描述期望對于對方行為表現的期望與現實,對比描述結果,工作者發現,很多婆媳關系中并不涉及什么重大的感情沖突,而是表現在生活細節的差異與思想觀念的不同。甚至細微到衣服是當天洗還是隔天洗這樣的問題。所以,針對這種情況,工作者要做的就是對于雙方意識的改變,接受差異的存在。

5.社會工作者增強社會工作者的專業技巧和能力,以服務質量來說服案主

無論家庭社會工作怎樣宣傳,最有說服力的應該是服務質量的保證。我國目前社會工作的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專業化和職業化水平較低,高校社工人才的批量操作生產更是使得專業社工人才的質量參差不齊,這樣就很難保證社會工作者在開展相關服務時的服務水平。這無疑給家庭社會工作的開展造成障礙。只有不斷增強社會工作者的專業技巧和能力,以扎實的專業服務,才能使案主產生信任,更加重視家庭社會工作的發展。同樣是面對老年人,專業的社會工作者應該明白女性老人,獨居老人,未婚老人等比較容易得抑郁癥,這些家庭需要更多的幫忙和照顧 。

6.嚴格社會工作的準入機制,提升社會工作的專業度

目前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和教育機制等造成的社會工作的發展現狀是社會工作的畢業人員嚴重超出服務需要,畢竟社會工作專業化剛剛起步,而生產數量則過剩。 ,能提供專業社會工作服務,開展相關個案輔導,小組活動的專業人才缺乏,這使得我國社會工作的活動的開展面臨專業化的挑戰。相關部門應該不僅僅是從資格考試過關率上來限制人數,更應該加快教育培養模式的改革,培養高素質高能力的專業服務人員。

篇(5)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1-0092-03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轉軌、社會轉型加劇以及城市人口流動的加速,流浪兒童的數量日益增多,已經成為一個特殊的社會弱勢群體。城市流浪兒童的生存狀況極其惡劣,他們居住無定所,衣食無保障,由于缺乏安全意識和安全防范措施而經常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其負面效應已經引起政府和社會的廣泛關注。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護工作,關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和諧安定。從社會工作的視角出發,將社會工作介入到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護工作中,運用整合的社會工作方法對流浪未成年人開展救助服務,促進救助服務的專業化發展。本文通過在Z市救助管理站開展的流浪未成年人安全教育項目為案例,介紹項目的開發與實施過程,分析西方的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在中國的本土化實踐,同時對我國體制內救助機構引入社會工作實務進行反思。

一、案例背景

(一)機構基本情況

Z市救助管理站是集救助、保護、管理、教育、安置于一體的臨時救助機構,承擔著Z市日常救助、跨省護送和對市屬八區十一縣(市)救助管理工作進行業務指導檢查的任務。Z市救助管理站建筑面積5 450平方米,可同時容納200人。救助站內部設施齊備,不僅設有男、女、兒童、老弱四個救助管理分區,還專設了醫務室、電教室、康復室、閱覽室、浴室等。兒??剖蔷戎芾碚镜南聦倏剖遥饕撠熈骼宋闯赡耆说木戎芾砉ぷ?。其主要工作職能為:1)按照國務院《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和民政部《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實施細則》,以及《未成年人保護法》的有關規定,重點做好流浪兒童的救助、保護工作。2)負責了解受助兒童的個人情況、家庭狀況,外出原因,做好資料收集、整理和歸檔工作。3)負責與受助兒童家人、學校及有關部門取得聯系,幫助其盡快返回戶籍所在地。

(二)項目背景

2011年6月—9月,黑龍江工程學院社會工作專業的兩名大三學生在Z市救助管理站兒??崎_展了為期3個月的針對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社會工作專業實踐。

我們在Z市救助管理站通過參與式觀察和訪談的方式,分別從救助站領導、兒??频墓芾砣藛T、站內工作人員、受助兒童等層面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需求評估。評估中我們了解到流浪兒童普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缺乏安全感,對他人缺乏信任;二是流浪兒童對救助站有著強烈的抵觸情緒,曾多次發生兒童未經允許私自離站的現象;三是流浪兒童在流浪過程中為生存所迫,學會了撒謊、欺騙,養成了較多不良習慣,如吸煙、說臟話。

這些問題的產生是由于流浪兒童的生存環境惡劣,無法得到足夠的安全保障,加之自身安全意識薄弱,自我防范能力差,自我保護能力弱。流浪兒童在流浪過程中多數曾遭受過不同程度的身體上和心理上的傷害,這也使流浪兒童逐漸形成了仇視社會,是非不分的扭曲人格,嚴重影響了流浪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更使之成為社會的不穩定因素,給社會帶來了極大安全隱患。

基于上述需求評估結果,我們認為,流浪未成年人的社會救助工作中,安全教育必不可少且應是其中的重要一環。流浪未成年人的安全問題既是其回歸社會后能夠健康成長的前提,也是救助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目標。針對流浪未成年人開展安全教育,既可以配合救助管理站的工作目標,又能夠提升流浪未成年人的自我保護能力,對其生存和發展具有很大的意義。因此,針對流浪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被確定為此次社會工作服務項目的目標。

二、服務過程

(一)項目方案設計

1.項目目標

總目標:提高流浪未成年人的自我保護能力,使其回歸社會后能夠遠離危險,健康成長。

具體目標:

(1)消除流浪未成年人的抵觸情緒

(2)提升流浪未成年人的安全意識

(3)補充流浪未成年人的安全知識

(4)提高流浪未成年人回歸社會后的自我保護能力

2.服務內容

在明確服務對象需求及項目目標后,項目組計劃在救助站內,通過運用整合的社會工作方法開展流浪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具體服務內容如下:

(二)項目實施

1.初步的心理輔導

針對流浪未成年人缺乏安全感,對他人信任度低,對救助站存有較強抵觸情緒等心理層面的問題,項目組對新入站的流浪兒童首先進行了初步的心理輔導。通過個別訪談,了解流浪兒童的情緒狀況,通過以情相待來設法消除他們的疑懼心理,緩解其抵觸情緒,建立初步的信任,為接下來進行的安全教育提供便利條件。

實施過程中,我們盡量避免直接詢問流浪兒童的家庭狀況和流浪經歷,而是抱著和孩子們交朋友的心態與他們交流,談他們的興趣愛好,以興趣為切入點,尋找共同話題。從整個效果來看,經過第一次交流,孩子們基本消除了對我們的陌生感,工作取得了基本的信任。

2.安全教育小組

小組工作是社會工作的重要工作方法之一,在青少年群體中的作用非常顯著。項目組通過運用小組工作,充分將小組的趣味性與孩子愛玩的天性結合在一起,對在站的流浪未成年人開設了安全教育小組。旨在提升流浪兒童的自我保護意識,也讓孩子們在寓教于樂的趣味活動中學到更多的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常識與安全知識,從而提高流浪兒童的自我保護和分辨是非的能力。

由于站內的流浪未成年人數量較少且停留時間較短,因此,項目組將小組的性質確定為開放式小組以適應站內兒童的不斷流動。實施過程中,雖然我們在計劃設計之初已對站內受助兒童的數量及流動情況有了前期的了解,也做了很多的準備,但兒童數量過少(有時僅剩一人)以及頻繁的流動還是給小組的順利實施造成了較大的影響,我們的學生也由于初次帶領這種成員頻繁流動的開放式小組而產生了較大的不適。

3.安全教育手冊

由于站內受助兒童的停留時間短且停留時間不固定,進行全面系統的安全知識教育是無法實現的,為此,項目組設計了通過給兒童發放簡明易懂、方便攜帶的安全手冊的方式,有效解決了兒童文化程度低、在站停留時間短的現實問題。

安全手冊由項目組針對流浪兒童的實際特點自行設計并精心制作而成,內容主要側重于流浪兒童在返鄉、回歸社會、甚至是再次流浪時可能會遇到的危機情況的處理。包括:自我保護的必備素質、衣食住行的安全禁忌、緊急求救的基本方法、依法進行的自我保護、制止犯罪的必要對策等五個方面。在安全手冊的封面等顯著位置上,項目組還將Z市救助管理站的詳細地址、聯系電話以及危急時刻的報警、求救電話印在了上面,方便兒童在必要時使用。安全手冊的制作要求一定要簡明易懂、圖文并茂,方便兒童閱讀,同時保證制作精美、方便兒童攜帶。

在安全手冊的實際發放中,我們發現它的受歡迎程度遠遠超過了我們的預期,受助兒童將它視作禮物一樣在手中不停地把玩翻看,對它充滿了好奇,這也讓項目組成員受到了莫大的鼓舞。

4.離站歡送會

針對即將離站的流浪兒童,項目組設計了小型的離站歡送會,歡送會上流浪兒童與其他在站兒童一起重溫在站期間的收獲,彼此分享自己的內心感受,項目組的工作者和救助站的工作人員也為離站的兒童送上他們真摯的祝福和臨別贈言,讓離站兒童感受到友誼、溫暖和關愛。

在受助兒童分享彼此內心感受的過程中,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受助兒童由最初進站時的排斥對立情緒,到此時即將離站時些許不舍的情緒變化,雖然他們在站時間很短,但這短短的幾天卻讓他們感受到了久違的安全、快樂與溫暖。

5.社區宣傳

由于救助站內的流浪未成年人人數有限,停留時間短,僅對站內流浪未成年人開展安全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因此項目組還走上了街頭、車站等人流較大的流浪未成年人主要活動地帶去開展社區宣傳。一方面,直接給街頭上的流浪兒童發放安全教育手冊并盡可能地在短時間內取得流浪兒童的信任,告知其救助管理站的主要職責,游說其接受救助管理站的無償護送服務;另一方面,通過宣傳,倡導社會公眾對流浪未成年人的關注。通過社區宣傳使我們的服務項目可以有更廣泛的輻射范圍。

(三)評估

在項目實施效果的評估環節,項目設計之初項目組曾考慮通過類似于基線評估的方法對流浪兒童入站時與出站前的狀況進行若干對比,運用定量的方法考量項目實施效果。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發現,很多受助兒童的在站時間僅有3-5天,更短的只有1天,如此短的停留時間,定量評估顯然并不適用,根本無法測出效果。為此,項目組在評估方法上做出了調整,采用了定性評估方法,通過工作者的觀察、主觀感受、機構領導及工作人員的評價等方式來進行。

通過項目工作者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的觀察及主觀感受,我們認為受助兒童首先在情緒上出現了較為明顯的變化,入站時的封閉、對立情緒均得到了較為明顯的緩解。其次,小組的開展及安全手冊的發放為受助兒童補充了大量的日常生活中自我保護、遠離危險的常識和知識,相信對于兒童今后的生活一定能夠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機構領導在談到此次項目時說道,自項目開展以來,機構再沒有發生過受助兒童未經允許私自離站的情況,大大地減輕了機構看管受助兒童的工作壓力。工作人員則認為,項目中各項活動的開展讓他們大開了眼界,原來救助工作可以用這么多的活動形式來做,普通的安全教育原來也可以讓孩子在體驗中快樂的學習。

三、工作反思

(一)要根據流浪兒童的特點靈活地設計并實施活動

對流浪未成年人開展救助社會工作在我國沒有太多經驗可循,只能是“摸著石頭過河”,在各項活動的具體設計上更要緊緊圍繞流浪兒童的特點去靈活地設計并實施。如在建立專業關系階段,工作者切不可直接詢問兒童的家庭住址、流浪原因等類似容易讓流浪兒童產生抵觸情緒的問題,而是要以與其交朋友、聊天的方式去交往,逐漸建立信任,慢慢打開局面。再比如,針對受助兒童在站時間短、且時間不固定的特點,我們設計了發放安全知識手冊的活動,作為站內安全教育的補充和延續。主要圍繞流浪兒童在返鄉、回歸社會、甚至是可能出現的再次流浪時,有可能會面對的危機情況處理方面的知識進行圖文并茂的講解。安全手冊完全依照兒童的理解能力與審美方式進行設計與制作,同時方便兒童隨身攜帶,因此受到了流浪兒童的歡迎??傊?,各項活動內容沒有模板可供參考,需要我們自己去開發并在實踐中總結,但圍繞流浪兒童的特點,靈活地設計與實施卻是不變的原則。

(二)救助機構的流浪兒童救助理念仍然滯后

近年來,我國對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的重視程度不斷加深,投入不斷增大,這使得救助機構的硬件設施不斷得到改進,較之過去已有了明顯改善。但救助機構在實施救助的過程中所秉持的理念卻仍顯滯后,服務理念明顯不足。

2006年民政部等中央十五部委下發的《關于加強流浪兒童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公安機關對于執行公務時發現的流浪、乞討兒童,應當及時將他們護送到流浪兒童救助保護機構接受救助。所有被送進救助機構接受救助的流浪兒童,未經同意,不得擅自脫離救助機構。在救助機構內,救助機構對受助對象享有一定的管理權限[1]。

為了防止機構內的流浪兒童未經允許擅自離開,救助管理站往往會采取一定的防范、安保措施,通過限制機構內流浪兒童的自由活動時間與空間或派專人看管的方式避免兒童“外逃”。這樣一來,原本意在保護流浪兒童的救助機構實際上成了剝奪其人身自由的“監獄”。導致很多流浪兒童寧可在外流浪也不愿意進救助站接受救助,這種“一廂情愿”的救助方式限制了救助機構作用的有效發揮,無疑也造成了資源的浪費。

(三)體制內救助機構提高服務水平必須依靠政策推動

救助站現階段對于流浪未成年人實施的救助方法主要是臨時性的生活保障及護送返家。但對于流浪兒童更為重要的心理疏導、社會適應、義務教育等更高層次的專業服務,救助站卻很少涉及。這除了與站內專業人員匱乏、社會工作專業化程度不高有關外,激勵機制的缺乏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我國現階段的各類救助機構均屬于地方民政下屬的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收入與他們所提供的服務沒有直接聯系,而制度只要求機構提供上述的臨時性生活保障及護送返家這種物質層面的服務。對流浪兒童開展心理疏導、社會適應等方面的高層次服務勢必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但這種投入對于機構來說卻并不會增加任何收益,因此,對于體制內的救助機構來說,沒有政策層面的推動,僅有愛心是無法實現服務水平快速提升的。

(四)護送返家是否是對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的最終目標

現階段救助機構對流浪兒童進行救助的主要程序為,當流浪兒童主動或被動(被公安、城管等執法部門移送)的到救助機構尋求救助時,救助機構將根據兒童提供的家庭信息,努力與兒童父母或其他監護人取得聯系,若能順利聯系上父母或其他監護人,則兒童將被救助機構的工作人員或兒童戶籍所在地救助機構的工作人員護送回家,亦可由兒童父母或其他監護人直接領回家,最終實現流浪兒童返家的救助目標。這種救助方法對于那些因走失、被他人拐賣、一時沖動離家出走等情況而流浪的兒童而言,不失為有效的救助方法。但現實情況是,我們發現很大一部分的流浪兒童選擇流浪的原因往往是復雜的家庭或社會排斥造成的。這些兒童家庭有的已經解體,無人管教他們,有的家庭存在功能障礙、缺乏溫暖,甚至有的家庭對兒童實施家庭暴力、虐待等。所以當我們按照政策把他們護送回家時,無異于對他們是另一種傷害。許多孩子被送回家不久又再次流浪。

因此,當兒童的生存環境并未得到解決或有效改善,導致兒童流浪的原因并未消除時,簡單的將其護送回家根本無益于問題的解決,不僅造成救助機構的重復救助,對兒童的成長也會造成更多的傷害,我們今天的救助也更顯得蒼白無力?!皩嵤α骼藘和木戎?,不僅僅是讓他們回家,而且要讓他們得到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回歸”[2]。因此,以回歸為導向的救助服務應取代以回家為導向的服務。這就需要更多的專業機構介入,需要社會、家庭和學校的多方努力,各相關機構共同協調配合,建立一個能讓流浪兒童真正回歸社會的全新救助模式。

篇(6)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7-0014-03

課堂是一個開放的空間,教學是一個互動與陪伴的過程。社會工作專業不僅包括了理論,更強調實踐,如何能讓社工的課堂成為一個充滿平等、自由、包容、開放的環境?給學生以“發聲”的機會與權利?

―― 一個社工老師的聲音

社工游戲、角色扮演等傳統的社工實踐方式讓我開始思考,如何對教學方式做些改變。文章基于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的經驗,以體驗式學習為切入點,探索體驗式等多元教育手法對社會工作專業教學的重要性和意義。

一 體驗式學習概念

Kolb(1981,轉載于庫伯著,王燦明等譯,2007)認為體驗學習是“在學習過程中,整合先前經驗和新的體驗,并將其轉化為適合學習情境的相關知識”。從過程角度而言,體驗式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體驗反思,并將體驗轉變為概念,再反過來成為向導的過程(Saddington,1987)。集美大學林海燕等老師指出,體驗式學習是學生參加實踐活動,通過身體感官進行認知、感悟,在實踐過程中獲得新的認識、知識、理解、態度的過程(林海燕,1999;岳鋒利,2003)。首都師范大學的周婷(2009)認為體驗式學習“提倡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通過調整知識結構適應個體的學習方式,從而促進知識富有個人經驗性的重建和內化,這是一種理論,也是一種發展觀?!?/p>

綜上所述,體驗式學習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感官體驗和反思的過程,它強調知識和信息來源于學生的實踐和體驗,實踐的過程有利于促進個人經驗的重建與內化。

二 體驗式學習在社會工作課程中運用的可能性

從體驗式學習的理論發展來看,體驗式學習強調體驗、行動、學習和反思,杜威曾明確指出“體驗加反思等于學習”(周婷,2009),體驗與反思有助于學生梳理感受、構建認識、內化感悟。

2014年世界社工聯合大會指出:社會工作是以實踐為基礎的職業,是促進社會改變和發展、提高社會凝聚力、賦權并解放人類的一門學科。由此可見,社會工作強調“實踐和反思”,在理論學習基礎上,通過實踐和感受,進行反思,檢驗理論,并從實踐中發現理論。

團體康樂輔導是社會工作實務中一門重要的課程,強調“在做中學”,即學生通過親身參與,總結反思,從而將自身經驗、理論知識、價值倫理等內容進行整合。

可見,社會工作專業教育與體驗式學習的理念是非常類似的,在專業教學過程中,體驗的教學模式有助于社會工作專業的重構和內化,從而真正實現“生命影響生命”。

三 體驗式學習在社會工作課程中介入的理念與方式

1.創造情境,發揮想象

教師和學生在課堂這個“場域”中,是一個互動與影響的過程。然而,一貫的教育方式是由老師完全主宰課堂,而沒有給予學生“發聲”的權利和機會,如何真正做到平等和開放?即把課堂的主導權交給學生,教師只是從整體上把握課程的方向與內容,具體方式如下:

首先,根據團體康樂輔導課程性質和課程內容,規定若干個主題,例如未婚懷孕媽媽、親子關系等①;其次,由學生自由組成小組,每組8~9人,選定某一主題,在了解和學習該主題的前提下,策劃一次小組活動②;再次,活動開始前一周,由教師和學生共同討論策劃案,根據主客觀條件進行修改和調整;最后,課堂實施環節③,教師扮演觀察者角色,由該組同學自主帶領全體同學進行活動。此外,在所有活動結束后,教師與該組同學進行分享與反思,深化體驗過程。

將課堂的主動權“出讓”給學生,為學生發揮想象創造機會和空間,更給予學生“發聲”的權利。

2.共同分享,促進反思

社會工作專業強調“反思”,尤其是在體驗學習之后,及時反思能夠促進學生將感受性知識轉化為理論性知識,從而達到個體經驗的重構與內化。在團體康樂輔導課程實踐中,強調集體反思、小組反思、個人反思。集體反思,即課堂活動結束后,分別由該組組員和教師帶領大家共同分享和反思;小組反思,即主題學習、制定策劃、活動完成,教師和學生相互陪伴,共同分享和反思;個人反思,即通過個人反思報告等形式,督促學生完成個人反思。

在反思過程中,教師通常運用“4F”提問法,即事實(Fact)、感受(Feeling)、發現(Finding)、未來(Future),幫助學生梳理身體感官感受到的情境和事實,描述對所處情境的真實體會和感受,從而反思在情感和事實基礎上所獲得的認識,以及未來實踐中的改進措施等。

3.重構認識,付諸實踐

從某種程度上講,將課堂主導權交給學生、體驗式學習等教育手法,是對傳統教育模式的挑戰和解構,打破了傳統教師和學生的不平等關系,從這個意義上講,教育手法的改變就是一種認識的解構與重構。

學生通過體驗式學習,重新認識過往的知識體系、社會觀念、處世模式等,對其自身而言,已逐漸開始思考和反思哪一種方式更適合自己。在體驗和反思過程中,不斷重構認識并且內化,并在生活中開始付諸行動,嘗試改變。

綜上所述,體驗式學習運用于社會工作教學中的理念及方式如下圖(體驗式學習在社會工作課程中介入的理念與方式),在體驗的基礎上進行反思,將個人經驗重構和內化,從而影響行動,這樣不斷循環的過程,即為學習的過程。

體驗式學習在社會工作課程中介入的理念與方式

四 體驗式學習在社會工作教學中的反思

1.教育理念的改變

一道三尺講臺,不僅拉遠了教師和學生的距離,而且建構了師生權力關系的不平等。體驗式學習理念和方式則通過由學生掌握課堂主動權,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充分體現了“公平、公正、自由、包容和賦權”的教育理念,探索學生“多角度思考和批判”的思維方式,逐漸培養學生的批判能力和綜合能力,與此同時,平等自由的教育理念與社會工作專業的核心價值觀相吻合,對于社會工作學生探索自身如何實現公平正義有重要的意義。

2.課堂效果的反饋

體驗式學習在社會工作教學實踐過程中,給予學生充分發揮的空間和想象力,更賦予學生自主的權利,將理論學習和創造力有機地結合。與此同時,自主行動的過程中,不斷激發學生的思考,從而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和多角度分析能力。

非常棒的一門課,給學生發揮的空間很大,且也學到不少東西。

此外,教師給予學生充足的空間,有利于培養學生對專業的認同,并嘗試用專業價值觀看待身邊的人和事。

3.團隊協作的改變

課堂分享中,學生多次提到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學生彼此之間充分感受到了合作的重要性,開放自由的教學手法,也給予培養團隊意識的時間和空間,雖然在合作過程中,會出現矛盾和分歧,但學生也逐漸學會了處理問題的方式和技巧。

對教師而言,教授知識固然重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與他人相處與合作,也應該是教師的職責所在,體驗式學習通過靈活、自由的教育方式,給予學生學習和鍛煉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成長。

篇(7)

一、專業實習是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

廣東省《關于加強社會建設的決議》中提出“2015年每10000人中要有5名社工”的要求 。即社工總人數達到5萬人。高校培養的社會工作人才應成為這支隊伍的中堅力量。但是,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在現階段各高校社工專業培養的人才質量參差不齊存在很多問題,遠未達到專業化和職業化水平化,不能勝任工作崗位。社會工作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除了必須具備一般社會科學和社會工作專業的理論和知識之外,還必須樹立社會工作的價值理念和掌握社會工作的方法技能。綜合分析存在問題,主要原因是實務工作能力差,社會工作實習是教育性取向的,是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的一個必要手段。專業實習是提升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實務工作能力的重要環節。提高學生的實務工作能力水平已成為擺在高校面前的重大任務。

二、廣州大學與廣州市殘聯合作辦學開創了社會工作專業實習的新模式

廣州市殘疾人聯合會成立于1989年,廣州市殘聯下屬有廣州市殘疾人康復中心、市殘疾人職業培訓中心、盲人按摩指導中心、廣州市殘疾人安養院、廣州市殘疾人展能中心、利康家屬資源中心等多家服務機構,廣州市殘聯成立至今,一直致力于殘疾人服務事業的擴大與提高,致力于殘疾人社會工作的探索與實踐。廣州大學是廣州市屬高校中唯一一所有社會工作本科專業的高等學校,早在2002年廣州大學就開始招生行政管理——社會工作方向學生。2004年經國家教育部批準廣州大學社會工作專業正式招生。

2002年9月社會工作方向班同學入學后,為加強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系里就多次組織學生到殘聯屬下的廣州市殘疾人展能中心等服務機構實習,在中心工作人員、中心聘請的香港社工實習督導的指導下,協助開展工作,組織策劃豐富多彩的殘疾人康復促進活動。市殘聯領導在與實習生們接觸的過程中,深切感到社工專業學生服務殘疾人事業發展的創造性與專業性,為殘疾人服務工作帶來許多幫助、啟發和促進,因此,雙方感到進行合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雙方經過深入交換意見,決定共建教學實習基地,以加強社會工作人才培養者與實際工作者的更緊密的合作,通過每年定期派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來市殘聯直屬單位實習鍛煉、參與服務實踐,市殘聯提供督導和康復、教育、勞動就業等殘疾人服務所需的知識和經驗,培養和塑造既懂社會工作專業理論知識,又了解殘疾人特殊需求,具有較高綜合素質和廣州特色的殘疾人服務領域的專業社會工作者和新型復合型人才——殘疾人社會工作者。在此基礎上,雙方提出了合作辦學的意向,經多次協商最終達成共識——合作辦學。

2004年5月13日,廣州大學與廣州市殘聯合作辦學舉行簽約儀式。這是為了適應社會的需要和滿足廣大殘疾人的需要,把殘疾人事業高等學歷教育化而進行的一次有益探索。廣州大學和廣州市殘聯就該合作辦學項目正式簽署了協議,在全國范圍開創了合作辦學的新模式。此次合作辦學是在雙方的協商下決定用定向培養的方式,合作培養社會工作專業(殘疾人工作方向)全日制本科生38名,學制四年,畢業時授予法學學士學位。并于2004年7月開始在全省招生。廣州市殘聯將在四年后安排該專業畢業生在廣州市殘聯、市各類社區及社會福利機構任職外,還將每年向該專業撥6萬元培養經費和一定數額的科研經費,并負責安排該專業學生完成800小時以上的社會實習。希望通過這種新的合作辦學方式,能培養出從事殘疾人工作的復合型高級專業人才,以提高殘疾人事業的專業化水平。

三、雙贏:優秀實習基地有利于培養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

從2004年9月正式招生到2008年7月38名殘聯班同學順利畢業,經過廣州大學的老師和廣州市殘聯老師的共同培養,通過四年的雙軌制教育(理論教育、實務工作教育),培養出了具有系統社會工作專業理論知識、熟練的專業應用技能、較高的專業素質和職業能力,能夠從事殘疾人權益保障工作、殘疾人福利政策研究、社區殘疾人管理、社區殘疾人事業發展規劃及社區殘疾人服務等方面工作的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2008年后,雖然沒有繼續合作辦專業社會工作學位班,但是,每年廣州大學都會將廣州市殘聯作為一個重要的實習學生到殘聯專業實習,同時,廣州市殘聯也高度重視這些工作,選派優秀的專業人員對實習學生進行督導培訓,得到同行和師生的好評,近幾年,每年都有數位畢業生進入廣州市殘聯屬下的機構工作,實現教學單位與實習機構的雙贏。廣州市殘聯實習基地已建設成為廣州大學優秀的校級實習基地。總結近10年合作辦學經驗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優秀實習地有利于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針對廣州市殘聯實習基地優勢,在教學計劃制定時就有意識地開設中國手語、殘疾人社會工作等課程 。為保證教學質量,學校專門聘請廣州市殘聯的專業手語老師來班上課,學生通過學習均取得了手語初級合格證書。成為具有殘疾人工作理論的高級專門人才。2008年,一批具有殘疾人專業服務理論知識的復合型高級專業人才,正式走上了殘疾人社會工作崗位,提高了殘疾人事業的專業化水平。經過幾年實踐的檢驗,該批畢業生目前在殘聯屬下的機構中多個重要崗位擔任業務和管理的骨干。

(二)優秀實習基地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實踐教學環節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主要途徑。高校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普遍存在著社會工作實務生疏與實際經驗缺乏的不足。穩定的校外教學實踐基地不僅按計劃完成了800學時的專業實踐而且還可以實習單位舉辦的各種專業活動,特別是廣州市殘聯實習基地,作為全國殘疾人工作的先進城市,經常舉辦各種殘疾人工作理論研討會和大型殘疾人甚至象全國殘疾人籃球運動會這樣國家級的大型活動的組織工作,學生們在參與中不僅學習了專業管理知識、培養了實踐能力,更深入地了解了殘聯的實際工作內容和方法,為今后快速適應新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優秀實習基地有利于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

由于在我國社會工作專業起步較晚,只有十幾年的歷史,由于作為二級學科,到現在社會工作專業還沒有博士點,只有為數不多的碩士點,因此,經過社會工作專業系統培訓的教師很少,絕大多數高校社會工作專業教師是從社會學或其他相關專業轉到社會工作專業的教學崗位的,創新人才培養需要真實的科研創新和創新環境。目前企事業單位對高校培養創新人才的要求較高,除理論知識不足外,實務經驗更是缺乏。全國有社會工作專業的高校都缺少足夠的實踐條件,缺少具備實際工作經歷的雙師(社會工作師、教師)型教師,在創新人才特別是創新型社會工作師的培養上存在較大困難。優秀的實習基地可以為教師提供學習實務知識的場地和指導,高校教師有機會到社會工作服務機構開展教學實習,邊教理論邊學習充實教師自己的實踐經驗,實現優勢資源共享,構建以教學、科研、培訓為一體的創新人才培養平臺。

四、創新社會工作專業實習的新模式

沒有實務工作能力就不是一名合格的社工,解決學生實務工作能力差的問題必須在本科教學階段加強專業實習教學,而創新專業實習模式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

(一)高度重視社會工作專業實習工作。高校的各級教學管理部門必須清楚地意識到實習對社會工作專業教學的重要性。它關乎到區別于其他的自身獨特的理想和信念。社會工作專業能否得到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是與學校各級教學的高度重視分不開的,特別在政策的制訂上,需要學校的保障作用,形成一個有利于專業實習的氛圍。

(二)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各高?,F有課程設置不合理?,F行的專業和課程設置都是按照教學大綱制定至少4年不變,不能及時根據社會工作開展的需要對專業實習教學進行調整,特別是對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實務教育要求很難得以保證,課程無法適應專業教育的要求,必須改革。

在社會工作專業實習教育的開展過程中,長期以來教師和教學管理部門在教學管理上處于一種傳統思維的狀態中,對專業的實踐教學環節重視不夠,讓學生只是單一地接受理論知識,而缺乏實務工作能力,缺乏實踐經驗,畢業后就只能成為一名紙上談兵的“將軍”。培養出來的大學生普遍地存在知識面較窄,這樣必然導致無法更新知識和掌握必要的技能。所以,高校必須創新社會工作專業實習的教學模式,開展自由開放的專業實習的教學組織方法,給學生提供優秀的實習基地,培養學生的實務工作能力和技巧。

(三)創新專業實習的新模式。學校的教育成果要體現著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上。而學校人才的培養最終要落實到課程與教學過程中。因此,高校要根據社會工作專業的特點,結合自己的培養目標,根據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綜合化趨勢、根據社會對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創新能力的要求,進行課程調整與改革,拓寬學科專業,加強綜合學科專業的建設,增強課程的綜合性;發揮教師和學生的主體意識,探討新型人才的培養模式,培養高素質的人才,以提高教育質量。

創新社會工作專業實習的教學模式最重要的是要積極探索具有行業特點的、能夠體現終身教育思想的人才培養模式及教學模式。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應該適應社會工作開展的需求和對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包括現實的和發展的需求和要求。而且,構建具有社會工作專業特點的人才培養模式及教學模式,特別要重視適應培養社會工作專業實務的一線人才的需要。增強高校教育對于各種新的需求變化的適應性,為行業提供更加有效的教育培訓服務。

探索符合社會工作專業要求和具有社會工作專業特點的教育質量評價標準和評價體系是今后應解決的問題。要弄清楚培養出來的人在素質和能力方面具體有哪些優勢,培養出來的人才有什么特點。從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到教學模式,再到評價標準與評價方式,都需要在實踐中進行探索、完善。對教育質量標準進行可能的調整。

總之,創新社會工作專業實習模式是社會工作專業開展的必然之路,重視專業實習教育有其哲學、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理論基礎, 只有創新社會工作專業實習模式,才能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素質,為社會培養具有專業精神和實務工作能力的合格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 宋登江;鄭立新;;中外合作辦學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文化思考[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0年03期

[2] 吳雁江;方熹;;“3+1”中泰合作辦學模式的實踐與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2年04期

[3]毋俊芝,等.特色:地方院校生存發展之魂[J].中國高教研究,2004,(4):12-13.

[4]李鐵君等.試論高等學校的特色辦學[J].遼寧教育研究,2003,(1):23-25.

[5]李靈稚,胡雪雪; 對我國高校培養國際通用人才的幾點思考 [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06年09期

[6]方紅,周鴻敏; 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特點與趨勢 [J]; 江西社會科學; 2007年02期

[7]周文婕; 論中外合作辦學模式與發展對策 [J]; 教育探索; 2005年05期

[8]陸連軍; 論江蘇“高教強省” 建設及其對高校辦學的啟示 [J]; 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 2007年01期

[9]劉孫淵;江蘇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的政策考察[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10]趙雷;;黑龍江省高校中外合作辦學的教學管理問題探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1年23期

篇(8)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論斷??倳浽谑〔考壷饕I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會上,概括了其科學內涵,那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從社會學的視角來看,和諧社會是社會各個系統之間以及社會系統內部各子系統之間良性運行、協調發展的狀態。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些長期性問題和深層次矛盾依然存在。社會不穩定、不和諧的因素有所增長。因此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指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不斷化解社會矛盾的持續過程。這與社會工作的功能不謀而合,而社會工作,是一種以助人為宗旨,運用專業知識、理論和方法,協調社會關系、預防和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公正的專門職業。自社會工作產生以來,在其發展中始終是與不同時期社會問題的出現及解決聯系在一起的。因此,在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要積極引入社會工作獨特的專業方法和技巧,創新傳統的調節機制有效地化解和預防社會矛盾。在社會矛盾產生的不同階段,社會工作的介入都能發揮及其重要預防、治療以及復原的功能,因此,我國社會學和社會工作學的前輩雷潔瓊曾經概括性地指出:“任何社會都存在社會問題,都有困難人群,但是不同時代、不同國家解決困難人群問題的方法不同。在傳統社會,人們的困難大多依靠親屬群體的幫助予以解決。在現代社會,社會工作成為專業化的解困救難的手段。作為一種社會制度,它發揮著解決社會成員的困難、維持社會秩序的功能?!币虼耍h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提出,“造就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倍F階段加強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必須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增強社會工作者的社會認同度

社會工作作為一種職業,在歐美西方發達國家已成為一種大眾熟悉的專門的職業,社會工作與律師、醫生并稱為三大熱門職業,被譽稱為“社會工程師”或“社會醫生”,而我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社會工作剛剛起步。1987年,國家民政部與國家教委等有關部門就社會工作教育進行論證,確認了社會工作的學科地位。1988年,國家教委批準北京大學社會學系設立社會工作專業,由此,大學開辦社會工作專業成為中國社會工作專業的起點,這是一條與西方國家社會工作專業的發展完全不同的道路。由于它啟動于學者的努力而不是直接來自于社會的需要,因此至今都未取得格林伍德所說的“社會認可”。但社會轉型所帶來的制度結構的變化已經提出了對社會工作的需求,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為社會工作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所以盡快使現代社會工作取得社會的認同,是當前發展社會工作的一項重要工作。首先,中國社會工作要取得政府層面的認同。政府在考慮社會工作時,必須注意改變原有的傳統看法。社會工作不是行政工作,也不僅僅是救急救貧的一種臨時性補救措施,而應把社會工作和樂善好施、扶危濟貧、開發人的潛能、維護人的尊嚴和保障社會公平等方面有機結合起來,把社會工作作為我國社會可持續全面發展模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和諧社會建設的一個有效機制。其次,社會工作要取得社會成員的認同。社會成員對社會工作的理解、認可和接納程度是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根本動力。這不僅能夠拓寬社會工作專業人員的選擇范圍和志愿人員的選用區域。而且能夠拓寬社會工作的經費籌集渠道。事實上,社會工作以社會公正為目標,是社會健康、有效發展必不可少的環節,涉及每個社會成員的利益,但人們往往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所以充分認識社會工作的重要性,增強對社會工作的認同感是推進社會工作發展的前提條件。

二、提高社會工作者的專業化水平

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專業化的社會分工。在理性主義的指導下,專業化的社會分工可以保障工作的高效率。專業化分工也適用于社會救助工作,當社會工作不是慈善式的活動,也不是管理和政治的附屬物時,由專業的服務隊伍采用專業化的工作方法,對有需要的社會成員提供有效的服務就是必然的,縱觀世界各國社會工作發展的歷史進程,我們可以看到世界各國的社會工作正由非專業化向專業化發展,由初步專業化向高度專業化邁進。社會工作專業化是指作為一種職業的社會工作逐步形成價值、理論和技巧相統一的知識體系,培訓與教育的規模逐步擴大,層次逐步提高,內部與外部的分工逐步明確,從而更有效地為社會提供服務的發展過程。社會工作者的專業能力包括:對當事人的正式干預能力、對特定當事人持續的個案管理能力、傳授適應性的日常生活技巧的能力、把當事人與資源聯結起來的能力、資源評估和進取性的當事人經紀人能力、服務計劃的啟動和調節能力、評估保護服務需要的能力、為當事人安排特定服務的能力、對群體正式干預的能力、自我發展和信息傳遞能力、質量保證的監控能力、職員管理能力、內部文件流通能力、項目實施和單元管理能力、管理組織變遷和外部關系的能力、項目規劃、設計和評價能力等。

首先,應大力發展社會工作教育事業,解決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稀缺的問題,培養一支富有社會工作價值、硯的。掌握現代社會工作理論、知識、方法和技巧的專業人才隊伍。而且,社會工作教育要實現系列化。這里講的系列化,主要是指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系列化。當前以及在未來的幾年中我們還應繼續積極地發展??婆c本科教育,積極社會工作碩士生(MSW)培養工作和社會工作博士生(DSW、PHD)的試點培養工作。再次,學歷教育與非學歷培訓并重。社會工作專業教育不要為專業而專業,在教育培養高素質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時不應忽視龐大的實際社會工作者隊伍,在提高學歷教育質量的同時,要重視與社會工作實務界的溝通,發展實際社會工作者的再培訓工作要在政府指導下,依靠社會工作教育機構,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在崗的各級社區及機構的社工人員和管理者進行系統的培訓,努力提高他們的專業能力和專業水平。通過對實際社會工作者價值觀的重塑和實際工作技能的提升。把社會工作專業的理念和方法融人實際社會工作中去。同時在培訓中也能密切社會工作教育者與實務工作者的關系,這樣有利于理性認識社會工作對社會工作教育提出的需求。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梳理我國社會工作的寶貴經驗,并把這一經驗提升到理論層次,以彌補我國實際社會工作理論不足的缺憾。因此,

我國社會工作教育發展的規模與我的實際發展的實際狀況相適應,且要引導其從片面追求數量的擴張型發展轉變到追求質量內涵型發展的軌道上來,在實際培育過程中通過規范社會工作專業的設置,增強專業教師的業務能力,努力提高社會工作學歷教育與非學歷培訓的質量,以使培養的人才規格符合當前中國社會工作的實際需要。

三、提升社會工作者的管理水平

首先要設立配套的社會工作運行管理機制。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社會工作機構應著力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在人事管理方面,要大力推進公開選拔、競爭上崗等制度,設置崗位門檻,建立社工服務社會的標準、行業準人的標準、崗位從業的標準,使專業社工崗位由等級設定,按職責分設,根據任務分工,因條件錄用社工專業人才,更有利于提高社工職業技能、更好服務案主。并對社工進行有效監督和績效評估,把優秀人才推選到合適的崗位上,保障從事社會工作人才的質量。二是在考核評價方面,改革現有的政績評價制度,以工作業績、工作能力、專業知識、工作態度、合作精神等方面為主要考核內容,建立科學的社會工作者績效考核指標體系,實施績效管理,從而激勵社會工作者發揮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三是在薪酬方面,制定從事社會工作類專業技術人員政府指導標準價位下的協議薪酬制,真正貫徹“體現專業人才價值”的指導思想,設計及實行一套多層次、全方位的社會工作激勵機制。在薪酬的規劃設計上。采取學歷、資質、績效、崗位等多種指標相結合的方案,設立合理的社工薪酬標準。使其高于同等工作的一般從業人員,合理體現社工的專業人才價值。對于績效突出、能力出眾的社工和機構,設立各級各類人性化的獎勵措施,結合推優、嘉獎、深造等多種方式,在“政府購買服務”時,便于按社工人力成本列支,體現社工的職業地位,使科學合理的薪酬標準吸引留住一流的社工專業人才,激勵廣大的社會工作者。吸引優秀人才,激發社會工作者的工作熱情、從而更好地為案主服務、為社會的和諧作出貢獻。

其次要設立健全的政府、專業協會和具體社會工作機構的多層次管理機構。社會工作的管理理應由政府、專業協會以及社會工作機構三個層次的管理體系共同承擔。首先,政府是社會工作職業領域合法地位的確認者。政府應出臺相應的法律、政策來確定社會工作者的職業領域、職業地位和職業標準,為這項工作的開展提供權威性的基礎。同時在相關法律基礎之上。有關部門還要根據具體情況制定出可操作的實施細則。政府機構應該讓渡一些監管權力給行業協會,利用行業協會對整個行業進行引導與規范。使行業協會具有對從業人員和業內機構的注冊權、監管權、考核權等,以促進行業的規范化、正規化。如社會工作教育協會可以將提高社會工作者的專業知識、繼續教育、社會工作培訓等納入本協會的職責權限內。從而健全的政府、專業協會和具體社會工作機構對社會工作者的多層次管理,促使“又好又快”的發展,發揮其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應有作用。

四、加快社會工作者的職業化步伐

先生曾指出。社會工作要最終成為一個專業的職業。就要確立其社會地位。盡管社會工作在西方發達國家已有百余年的發展歷史,但由于特有的國情,在我國卻姍姍來遲,至于社會工作的職業化更是剛剛起步。1997年,上海浦東敞開廣闊的胸懷,接納了中國內地高校第一批社會工作專業的畢業生。隨后在教育、衛生、民政系統進行社會工作職業化、專業化的試點工作。中國社會工作邁向職業化時代的序幕被緩緩拉開。社會工作職業化是對社會工作職業的確定及認同過程,是社會工作職責確定、職業定位、崗位設置、職業資格認定、組織制度、工作激勵、職業評價、職業聲望等一系列要素構成的體系,這一體系中任一要素的確立都必須通過制度的形式予以規定和規范。就此而言,社會工作職業化的過程就是社會工作職業制度的建設過程,因此,盡管我國目前已經把社會工作納入了社會職業體系,但在社會工作職責確定、職業定位、崗位設置、組織制度、職業激勵、職業評價、職業聲望、支持體系等方面仍然存在著許多急需解決的問題。

篇(9)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689(2011)03-0125-04

一、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育的

研究現狀及意義

“社會工作”(以下簡稱“社工”)專業是我國21世紀以來快速發展的一個人本――實踐取向的本科專業,目前全國有260多所高校開設社會工作專業,每年培養的社工人才約為10000人,這些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的學生成為我國社會服務領域的重要專業人才。如果參照香港每1000人配一個社會工作者的比例,我國社會服務領域對社工的需求潛力還很大。在社會工作人才培養中,社會實踐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參照國際標準,需要達到800學時以上的實踐學習才能讓學生比較好地掌握個案、小組和社區三大社會工作手法,初步具備獨立開展專業工作的能力,合理的實踐模式是培養合格社會工作人才的核心和支柱。

我國的社會工作走的是以專業化推動職業化發展的路徑,不同于西方大多數國家所走的以職業化需求推動專業化的路徑。在這種情況下,合理的“實踐模式”對于學生內化社工價值理念、獲得專業態度、積累實務經驗、掌握專業知識和方法,形成專業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Ⅲ;童敏以廈門的社工教育實踐為例,對中國社工實踐的基本處境和督導基本角色的情形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比較;樊富珉和張洪英對實習督導進行了探討;向榮提出實習基地和督導制度的建設;馬鳳芝以北京大學為例探討了社會工作實習模式的建立,這些研究都面向實踐思考了我國社工實踐教育中面臨的實習機構缺乏、專業督導缺乏等問題。

從2010年政府開始購買社工服務以來,廣州社會工作畢業的學生專業對口就業比例大幅度提高。隨著社工機構的成立和發展,吸納了過半的畢業生就業,大為改善了前幾年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學生進入專業領域就業的情況。但同時,社會工作作為一個新的專業社會知曉度不高,學生還是面臨專業能力信心不足和專業認同不足的問題。

對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育模式探討的意義和價值體現在:(1)通過合理的專業實踐模式提高學生的專業認同,對我國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社會工作實踐教育規范化和合理化是社會工作專業培養本土化的重要內容,有助于我國社工教育在本土化的基礎上健康發展;(3)只有經過良好的專業實踐教育學生才能成為我國社會服務領域改革和創新的高素質人才,推動我國社會領域的改革和發展,為人民提供有效滿意的社會服務。

二、廣州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育的現狀

廣州是社會工作教育的先行地區,共有五所本科院校開辦了社會工作本科教育,各個高校進行了實踐教育多方面的探索,從總體上來說實踐教育的現狀具有以下特點:

首先,不同實習接受單位對學生實習影響差異明顯。政府部門、街道、居委會等部門給學生安排的工作難以體現社會工作專業特色,學生一般只能在原有的工作內容上做一些打字、整理資料的輔工作,難以通過實踐內化學生的專業認同;到社工服務機構、社會組織中實習的同學能夠通過參與機構的專業項目,加強對專業知識的運用和內化專業價值,是社會工作實踐教育新的增長點。

其次,高校實習面臨督導人才不足和本土化的困境。目前,專業教師是實習督導的主體,但作為新專業,教師隊伍多從其他專業轉變而來,在專業能力上水平有待提高,在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上需要加強,在督導方式上需要加強專業要求;部分有條件的高校引入香港資深督導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存在費用高昂等相關問題。對高校教師、相關機構的專業人員進行督導培訓,加強督導人才的本土化,是目前社工教育發展中面臨的迫切問題。

第三,部分學生對專業實踐的期待與實際效果之間有較大落差。有的學生反映實習不僅不能加強專業知識的掌握,反而會打擊對專業的認同,因為在實習過程中發現社工專業方法難以有用武之地;部分學生通過實習更好地內化了專業知識和認同,但是反映實習過程中的交通、餐費等個人費用較高,具有經濟壓力。

第四,課堂實踐、專業見習、畢業實習三者之間的有機聯系需要加強。目前,三者在時間安排上存在逐步加強學生專業認知的邏輯聯系,但是在具體銜接上還有待加強。比如,對前一個環節的評估總結如何指導下一個環節,如何有針對性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改進。

第五,高校實習管理對社工專業實踐的特殊性考慮不夠。目前高校的實習管理模式還沒有考慮社工專業實踐教育的特殊性,對學生的經費補貼和指導老師的工作量計算不足,影響到實踐的有效開展。以筆者所在的高校為例,目前學校給予師范教育實習更多的配套條件,但是社工實踐教育工作量大、督導任務重、學生交通距離遠等因素沒有針對性的考慮,影響到師生的投入熱情,需要高校的實習管理做出相應的調整,以支持社會工作實踐教育的需要和發展。

廣州五所高校因為專業設立較早、毗鄰港澳、社會環境較好、政府對社工專業認知度較高等因素的影響,在社工教育實踐方面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各個高校之間開始形成個體特色,同時因為五所高校的密切聯系和相互學習,也開始逐步形成一定的區域特色。自2007年以來,社工服務機構在深圳、廣州、東莞等地得到快速發展,深圳有30多家社工機構,廣州有近40家社工機構,東莞有7家社工機構;此外,還有兩類機構也在部分服務功能上向社會工作靠攏,形成社工服務機構中的有機組成部分:一是廣州市已有的一批草根組織,如仁愛、基督教青年會、番禺義工聯;二是作為事業單位的殘聯、婦聯、共青團培育的一批服務機構,如殘聯的工療站等。這三類機構構成廣東社工服務機構的多元形式,并在探索中向前發展。

社工機構的發展為高校建立新的專業實踐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契機,而且在這些機構的發展過程中,高校教師是一股重要的推動力量,一部分高校教師成立機構的初衷就包含了為學生提供實習和工作機會的因素。近年來,廣州高校社工專業實習的選擇范圍增加,學生找到專業對口的實習機構的可能性增加。特別是2009年廣州市推行政府購買社工服務、各機構社工項目運作起來之后,各高校的畢業實習學生成為機構項目運作人力資源的補充力量。各機構也非常樂意接納實習生,有的機構會主動和高校聯系,商討實習生如何和機構工作相配合的問題,這都預示著專業實踐體系建立的外部條件已經具備。

與此同時,各個高校都已經成立一到多個社工服務機構。這些社工機構一般由教師出資并擔任理事,然后聘請專職人員負責日常工作,教師在機構的前期

成立和運作初期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這些機構成為學生實習模式探索的重要基地,是教研和實踐結合的重點,對專業實踐教育模式的建立具有重要意義。

三、社會工作“四位一體”產業實踐

教育新模式的構建

新的模式主要從系統化的實習單位、本土化的專業督導、學校實習管理的配套支持和學生實習支持團隊的建設四個方面加強,最后通過新的社工實踐教育模式達到加強學生專業能力、內化專業認同、推進社工教育健康發展的目標。具體思路如下圖所示:

首先,建立社工實踐教育系統化的實習接受單位體系。一方面,加強和原有實習機構的深層次溝通,嘗試在原有的工作內容中引人社會工作模式,可以先將共青團、殘聯、婦聯、民政部門這些具有較好改變基礎的機構作為實驗點,這樣可以以高校的專業優勢推動這些部門社會服務理念和方式的轉變;與此同時,將社工服務的新型組織形式納入社工實踐的實習單位,和這些新型組織共同探索如何將社工實踐有機融入機構的工作,建立長效合作機制,讓學生在實踐時能參與到從調查到項目設計再到項目實施的整個過程,加強學生的專業能力和專業認同。

就高校的實習考核標準,需要加強和實習單位的溝通,取得實習單位的配合,為學生在實習期間開展個案、小組和社區工作提供機會和條件。特別是對于一些非社工機構的實習單位,這方面的工作尤為重要。因為這類機構對社會工作認識不足,如果沒有充分的前期溝通,學生難免成為其原有行政工作的人手補充,難以得到專業方面的鍛煉。在前幾年,要改變這類單位的觀念難度非常大,這兩年隨著政府對社會工作的推進有所改變。以社區居委會為例,此前其工作主要是完成上級部門布置的工作,工作人員對社會工作知之甚少,近年來各個社區紛紛成立社區服務中心或社會工作服務站,這些部門的負責人對社會工作專業有所了解,并且希望能夠運用專業手法在社區開展工作,雙方具備了通過溝通達成共識的基礎和條件。

其次,社工督導本土化的模式探討。中國社會工作教育的發展需要處理好全球化和地域化的關系,重視“地域化”在本土社會工作教育話語體系中的作用,督導的本土化正是在這方面做出的有益探討。聯合高校教師、民政系統的專業人士、社工服務機構的一線員工作為本土社工培養的主體力量,聘請港臺資深社工督導、國內社工領域的資深人士作為教師,進行本土社工督導的系統培養,通過“督導黃埔軍?!敝鸩脚囵B合格的本土社工督導是我國社工實踐教育一個可行的發展路徑。

督導在社工專業實踐過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般由具有相當理論水平和實務經驗的社會工作者擔任。督導需要對每一個實習社工的實習情況全程跟進,發揮行政督導、教育督導和支持督導的作用,使學生通過專業實踐逐步具備獨立開展個案、小組和社區工作的能力。在香港,絕大部分社工機構都具有督導資格的注冊社工,學生的專業實踐過程是高校教師督導和機構督導協作的過程,從而使高校的專業實踐標準能夠較好地在機構實習中得以執行。

在我國大陸地區,由于社會工作走的是“教育先行”的路徑,以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為導向的督導力量發育不足,往往高校教師缺乏足夠的實踐經驗,而大量的機構成立時間不長,也缺乏具備資質的督導力量。督導力量的缺乏成為制約社工專業實踐水平提高的一個瓶頸,廣州在解決這個問題上進行了多方的努力,比如較早開始的聘請香港督導,去年廣州社會工作協會開展的督導培訓等,其中督導的專業化和本土化是今后較長一段時間需要繼續加強的方向,以避免發展過程中因“過度擴散化”而帶來的社會工作教育迷思。

第三,增加高校實習體制對社工實踐教育的配套支持。學校需要根據社工專業實踐的特點,建立合適的實踐體系,對實踐中的經費、教師的工作量和時間、精力的密集投入給予認可。社工專業作為高校中一個以實踐為取向的文科專業,專業實習的特殊性得到相關部門的認可和支持,對于專業實踐的水準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比如,教師工作量的計算、學生的住宿和交通補貼等都對實習工作的良好開展具有長久的影響。

第四,推動學生支持團隊的建設。這主要是發揮學生之間的朋輩支持,彌補教師督導的不足和盲點。具體來說,可以設置高年級對低年級的支持、同年級同組實習同學的相互支持。比如,大二的專業見習可以由大四的學生給予支持,這樣一方面可以解答大二學生的一些困惑,另一方面也可以培養大四學生的督導能力;同組實習同學之間的支持對于學生來說非常重要,因為小組成員數量少,面對的情境和任務相似,彼此之間的探討交流對于獲得朋輩支持、共同成長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

[1]史鐵爾、劉靜林、朱潔,探索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模式

[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11).

[2]童敏,中國本土社會工作專業實踐的基本處境及其督導

者的基本角色[M/OL],社會學人類學中國網,2006(8).

[3]樊富珉,社會工作教育中的實習督導制度與實施[J],中

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1999年社會工作教育???/p>

[4]

向榮,中國社會工作實習教育模式再探索――建立與完

善社會工作實習基地和督導制度的途徑探討[J],中國青

年政治學院學報,1999年社會工作教育專刊.

[5]馬鳳芝,中國社會工作實習教學的模式與選擇――北京

大學社會工作實習教育的經驗[c],王思斌主編,發展探

索本土化――華人社區社會工作教育發展研討會論文

集,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6.

[6]周利敏,擴散論:大陸社會工作教育研究的新范式[J],廣

篇(10)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20X(2016)26-0020-02 收稿日期:2016-07-13

基金項目:此論文系內蒙古師范大學青年政治學院科研創新團隊建設項目。

作者簡介:尤文靜(1978―),女,內蒙古師范大學青年政治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青少年社會工作、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一、社會工作介入青少年成長教育的實踐調研

1.背景介紹

內蒙古青少年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于2013年7月在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建立了分中心,成立以來對轄區青少年進行了隨機抽樣問卷調查和訪談,收集分析社區青少年基本情況和建議,評估其需求。通過補位傳統教育,運用個案輔導、小組工作、社區發展等手法,開展了體驗式學習、潛能開發、家庭親子教育、人生規劃指引等有別于傳統教育方式的關護青少年成長的社會工作服務項目,成效顯著。

2.調查目的

通過對轄區內青少年的發展水平、身心健康、學習情況、人際態度和家庭狀況等方面的調查了解,較客觀地掌握青少年的實際情況,使社會工作者能夠為服務對象提供更加契合需求的服務。

3.調查方式

調查分為訪談式問卷調查和訪談兩種方式。訪談式問卷調查主要由社會工作者按照問卷內容對調查對象進行轉述解釋,并按照其意思填寫。訪談是擬訂訪談提綱,隨機抽取服務對象進行深入交流,以便獲得更全面的信息,確保所得到的信息有較強的代表性和參考價值。社會工作者深入9個社區,對260名青少年進行了訪談式調查,其中男性占48%,女性占52%,本次調查青少年群體年齡段分布為13~15歲。

二、社會工作介入青少年成長教育的實踐依據

通過對訪談式問卷調查及訪談結果的統計分析,我們發現青少年在自我保護、個人健康方面存在普遍性問題,特別是留守青少年的表現更為強烈。

1.青少年成長教育問題呈現多元化

(1)學習壓力大。

盡管教育部門大力推行素質教育,但應試教育的陰影一直困擾著廣大青少年,加之父母的過高期望,使他們承受著較大的學習壓力。隨著年級的升高,越來越大的心理壓力造成青少年學生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從而導致神經衰弱、注意力分散等多種癥狀的出現,其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考試焦慮。

(2)親子間交流障礙。

父母與子女缺乏雙向交流,易產生矛盾。隨著青少年成長中獨立意識增強,他們要求有自己的處事方式,不希望受到過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長出于對子女的保護,什么事情都替子女包辦,子女渴望獨立與家長不恰當的好意關心產生了思想上的矛盾沖突。還有的家長因工作繁忙,很少與子女談心,僅是定下嚴格的規定來限制子女的人身自由,這些都使矛盾更加尖銳。

(3)自我控制能力較弱。

眾所周知,網癮已經成為一種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病癥,它被稱為“電子海洛因”,對于自我控制能力較低的孩子來說危害極大。青少年過度迷戀網絡會出現厭學等現象,甚至陷入虛幻的網絡中不與外界接觸,使網絡真的成為“逃不出的網”。

(4)生活自理能力較差。

現在的孩子在家里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家長只要求他們搞好學習,不讓他們承擔家務,久而久之,子女養成了懶惰的習慣,自理能力變差,一旦離開父母,他們就會覺得生活處處充滿困難。

2.青少年安全自護教育存在隱患

(1)未能形成青少年安全自護教育體系。

訪談調研結果顯示,到目前為止,系統接受過安全自護方面教育的青少年不到10%。大部分青少年接受到的安全自護知識是零散的、非系統式的,使青少年在面對危險時無法做出積極、正確的反應。社會工作者在系統地組織學生做小組活動時,以專家指導和現場模擬演練相結合的方式,使學生們將所學的安全自護知識和能力及時付諸實踐,有助于學生掌握安全自護知識,形成自救能力。

(2)青少年掌握安全自護知識及能力差異較大。

青少年之間由于個體及環境的差異,掌握的安全自護知識及能力差異較大。自學能力強,愿意主動從外界吸收信息的青少年能更好地掌握安全自護知識。實踐調查顯示:經歷過逃生演習的青少年比未經歷過演習的青少年掌握的安全自護知識多。然而,絕大部分的青少年沒有機會參加災難模擬演習,也沒有專業的隊伍對其進行素質拓展和安全自護教育的引導。

(3)青少年未能形成安全自護習慣及本能。

安全自護知識訪談中獲得高分的青少年在面對面征詢中承認:他們曾有過明知不對卻仍去做的行為經歷,如違規橫穿馬路。同時90%的青少年在訪談中提到如遇到災害發生時會驚慌失措,奔逃中完全忘記自護要點。因此,要讓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安全自護習慣及本能,非一朝一夕之功。

3.留守青少年社會問題多樣化

(1)心理健康方面。

上一篇: 如何做好資金安全管理 下一篇: 工程建設跟蹤審計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欧美精品三级视频中文字幕 | 亚洲综合色在线观看一区 |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在线观看 | 亚洲午夜高清国产 | 小h片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 日韩一级在线视频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