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5 17:08:0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八年級地理教學重難點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伴隨著科技的飛躍發展,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多媒體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它已經滲透到了教育教學的各個方面。尤其是在地理教學中,它能將許多客觀抽象、學生不易察覺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通過多彩的圖、文、聲、像及動畫等形式,直觀、形象、生動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使學生在豐富的感性材料刺激下,產生自主學習的興趣。也使教師的教學變得更加生動活潑,優化了地理教學的過程,提高了效率,增強了效果。多媒體信息技術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談幾點認識。
一、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師要成功地上好一節課,必須創設優化的教學情境,多媒體技術在創設與課堂內容相應的情景、氣氛方面有獨到的優勢。在地理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可以創設出一個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化無聲為有聲,化靜為動,使學生進入一種喜聞樂見的,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引起學生的注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八年級上冊《逐步完善的交通運輸網》一節的課前2分鐘,可以讓學生先欣賞一段香港繁榮的影視片段或景觀圖片,以《東方之珠》音樂作背景。悅耳的音樂、美麗的畫面、優美動聽的解說可使學生猶如親臨其境,一方面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可以把學生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課堂上來。用這樣一段影視片來導入新課,創設情境,巧設問題:“便捷的海陸交通為香港的發展提供了怎樣便利的條件”,從而突出了“交通是經濟發展的‘先行官’”這部分內容,讓學生覺得既輕松又新穎。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調動學習積極性。
二、突出重點、淡化難點,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地理課中有許多重點、難點,有時單靠老師講解,學生理解起來費力,而現代多媒體地理教學形象、直觀、效果好。它可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易于學生掌握,既可增加生動感,又利于知識的獲取,從而突出重點、淡化難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七年級上冊《海陸的變遷》一節中的“大陸漂移假說”,既是這一課的重點,又是這一課的難點,怎樣解決這一重難點呢?首先,將教材中的閱讀材料用動畫的形式展示故事情節,讓學生在故事中知道大陸漂移假說產生的過程及內容,隨后將書中的插圖,用多媒體移動的方式展示給學生,同時提出問題:“拼和的南美大陸和非洲大陸,為什么會有古老地層上相似,鴕鳥不會飛,海牛生活在熱帶淺海,按理它們都沒有遠涉大洋的能力,為什么分布在南美洲和非洲?”多媒體的運用,使難于理解的重點、難點,變得形象、具體、生動,清楚易懂,使教學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質量。
三、啟發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
在傳統的地理教學中,主要教具是掛圖、課本插圖和一些投影,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運動變化,學生便難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識,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利用多媒體可以通過動畫模擬、過程演示,使靜止圖成為動態圖,從中觀察到整個變化過程,學生邊觀察邊思考討論,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也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學生能動作用,使教與學成為有機的整體。從而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綜合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思維向縱深發展。例如在講八年級上冊《河流和湖泊》一節有關黃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時,可以先放一段黃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影視片,再用動畫來演示“地上河”的形成過程。這樣學生就很容易了解它的成因,原來是由于黃河中游流經支離破碎、土層疏松的黃土高原地區,支流又多,再加上黃土高原地區植被遭到嚴重的破壞,一遇暴雨,大量的泥沙與雨水一起匯入黃河,使黃河成為全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出了黃土高原,黃河流入下游平原地區,河道變寬,坡度變緩,河水流速減慢,攜帶的泥沙沉積下來,使河床逐漸抬高,成為“地上河”。由于黃河下游為“地上河”,河床高出地面,學生也可以分析出為什么黃河下游支流很少,流域面積狹小。這樣,通過形象直觀的圖像和影視教學手段,既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又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
近年來,我校在地理會考中取得了比較優異的成績。對于我校來說,初中地理會考復習是初二地理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要在短短的一個學期里,完成八下地理這一冊書的新課教學,同時復習前三冊書的內容,復習時間之緊迫、內容之繁多、難度之大,要在較短的時間內搞好復習,取得較好的效果,會考備考策略的制定是關鍵的一環。下面我結合本人的教學經驗來談談我們在備考方面的幾個策略,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學校領導高度重視,班主任大力配合
學校領導把初二地理、生物會考與畢業班教學工作一同視為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過去的這些年中,校領導非常重視初二地理、生物會考的工作。一般在八年級下學期會考復習階段,都會安排第八節進行生物、地理會考復習,由科任老師和班主任組成的團隊來完成。還有其他各個部門都給了我們的工作以很大的支持。總之,領導高度重視和班主任大力配合是我們做好會考復習工作的前提,也是我們取得驕人成績的重要保證。
二、加強集體備課,明確教學方向
備課是教學工作的基礎,是上好每一節課的關鍵。在地理組備課組長的指導下,我們每周進行一次集體備課。
首先,認真研讀課標,把握考試的方向。對新課標中每一個單元的知識要點做到心中有數,以便在教學中有的放矢,有章可尋。
其次,在集體備課中,我們會確定好本周的教學內容p教學重難點,學進度,交流上一周遇到的問題并提出今后改進的方法等。
再次,我們還深入研究了考試說明、近兩年的會考命題方向及題型特點。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斷向學生傳遞一些與會考有關的信息,并注重課后知識點的鞏固與會考相鏈接。
三、合理計劃,高效復習
在短短的一個學期的時間里,我們需要完成八年級下冊的新授課和七年級上、下冊以及八年級上冊三本書的復習,制定合理的復習計劃是至關重要的。考慮到六月份的地理會考在即,從學期伊始,我們就充分思考了教學進度與地理會考的備考等之間的關系。我們地理組在學校領導的支持和指導下,依據我們學生的情況,制定了符合自己的復習計劃。我們復習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章節梳理,重拾舊知(第6周~第10周)
第五周結束八年級下冊的新課教學,從第六周起,充分結合課本和復習提綱,按章節梳理與歸納所要考到的知識點,把相關的知識點畫出來,重點的做好記號,并做一些相應的練習幫助理解和記憶。目的是把學過的知識進行喚醒,拾起忘記的知識。
第二階段:專題復習,整合知識(第11周~第13周)
這一階段的復習,主要針對會考各題型展開的,其中讀圖題在會考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要重點加強讀圖、用圖的專題訓練。進行各個考點的專題檢測與點撥,讓學生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提高。此外,遵循“精講精練”的原則,我們對《會考通關》以及相關資料進行有取舍地練習,堅持“講、練、評”相結合的教學原則。
第三階段:模擬強化,查漏補缺(第14周~會考)
以會考模擬題的形式進行檢測,對知識點進行查漏補缺,找出學生的薄弱環節,指導學生分析答卷中的主要失誤及其原因,并從中找出規律來,再進行訓練、講解,進一步鞏固知識、提高應試能力,突出“測―評―練―講”的模式。臨考強調查漏補缺,回歸課本。
總之,在整個復習過程中要做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以及循環復習工作,讓學生及時做好筆記,對于一些常見的錯誤要做好歸納總結,力求要逐一解決。
四、重合作,促進步
1.“生生之間”的合作
合作學習是地理教學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教學中,挖掘地理優等生資源,發揮他們在課堂中“傳幫帶”的作用,可以很好的帶動班級的整體提高。在每個班級里,把學生分成學習小組,每個小組里有優等生,也有潛能生,每個小組有兩個組長,由每位組長分管各自的下屬,形成“一對一幫扶”的模式。
2.“師生之間”的合作
我們己習慣于“威懾天下”,習慣于以智者的身份去“喂養”我們的學生。但現在的學生他們有著自己的個性和獨特的見解。在課堂上,總是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和認可,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轉變觀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在地理教學中嘗試讓師生合作,深入到學生中去,讓學生接近老師。所以,平時我們科任老師除了在課堂上,給予學生更多參與和合作的機會外,課間也積極找學生談心,做學生的心理以及學習方面的輔導,讓學生更親近老師,努力做到“親其師,信其道”的合作關系。
3.“師師之間”的合作
一方面,地理組老師之間,建立師徒關系,以老帶新,資源共享;另一方面,各班的班主任與科任老師建立合伙人關系,共同關注學生的復習。
一、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師要成功地上好一節課,必須創設優化的教學情境,多媒體技術在創設與課堂內容相應的情景、氣氛方面有獨到的優勢。在地理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可以創設出一個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化無聲為有聲,化靜為動,使學生進入一種喜聞樂見的,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引起學生的注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八年級上冊《逐步完善的交通運輸網》一節的課前2分鐘,可以讓學生先欣賞一段香港繁榮的影視片段或景觀圖片,以《東方之珠》音樂作背景。悅耳的音樂、美麗的畫面、優美動聽的解說可使學生猶如親臨其境,一方面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可以把學生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課堂上來。用這樣一段影視片來導入新課,創設情境,巧設問題:“便捷的海陸交通為香港的發展提供了怎樣便利的條件”,從而突出了“交通是經濟發展的‘先行官’”這部分內容,讓學生覺得既輕松又新穎。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調動學習積極性。
二、突出重點、淡化難點,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地理課中有許多重點、難點,有時單靠老師講解,學生理解起來費力,而現代多媒體地理教學形象、直觀、效果好。它可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易于學生掌握,既可增加生動感,又利于知識的獲取,從而突出重點、淡化難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七年級上冊《海陸的變遷》一節中的“大陸漂移假說”,既是這一課的重點,又是這一課的難點,怎樣解決這一重難點呢?首先,將教材中的閱讀材料用動畫的形式展示故事情節,讓學生在故事中知道大陸漂移假說產生的過程及內容,隨后將書中的插圖,用多媒體移動的方式展示給學生,同時提出問題:“拼和的南美大陸和非洲大陸,為什么會有古老地層上相似,鴕鳥不會飛,海牛生活在熱帶淺海,按理它們都沒有遠涉大洋的能力,為什么分布在南美洲和非洲?”多媒體的運用,使難于理解的重點、難點,變得形象、具體、生動,清楚易懂,使教學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質量。
三、啟發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
在傳統的地理教學中,主要教具是掛圖、課本插圖和一些投影,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運動變化,學生便難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識,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利用多媒體可以通過動畫模擬、過程演示,使靜止圖成為動態圖,從中觀察到整個變化過程,學生邊觀察邊思考討論,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也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學生能動作用,使教與學成為有機的整體。從而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綜合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思維向縱深發展。例如在講八年級上冊《河流和湖泊》一節有關黃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時,可以先放一段黃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影視片,再用動畫來演示“地上河”的形成過程。這樣學生就很容易了解它的成因,原來是由于黃河中游流經支離破碎、土層疏松的黃土高原地區,支流又多,再加上黃土高原地區植被遭到嚴重的破壞,一遇暴雨,大量的泥沙與雨水一起匯入黃河,使黃河成為全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出了黃土高原,黃河流入下游平原地區,河道變寬,坡度變緩,河水流速減慢,攜帶的泥沙沉積下來,使河床逐漸抬高,成為“地上河”。由于黃河下游為“地上河”,河床高出地面,學生也可以分析出為什么黃河下游支流很少,流域面積狹小。這樣,通過形象直觀的圖像和影視教學手段,既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又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
在當前的社會教育環境下,學校教育依然以應試教育為主,學生的學習依然圍繞著考試指揮棒在轉,學生在校的學習時間幾乎被各個學科瓜分。作為地理學科,很多學生和教師,甚至學校都還不重視,很多初中教師也難以開展地理課堂的教學工作,學生課前沒預習,上課時積極性不高,課后沒有及時去鞏固練習。因此,教師可以通過精彩多樣的教學環節設計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地理教師的課堂領導力,可以達到提高地理課堂的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效果。
在課堂教學中,地理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情況和教材特點,尋找地理課堂教學的切入點,精心設計地理課堂的教學環節,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奮點和濃厚的參與教學活動的意識,從而讓學生積極主動地與教師的教學活動,與教師融為一體,共同參與學習,去探求新知,使教師成為地理課堂的領導核心。
在初中地理教學的過程中,教學設計中要高度重視地理課程標準,認真設計教學目標,注意把握教學的進度。從教科書出發,抓住教學的重難點,從學生認知的角度來進行各種各樣的教學設計,體現地理課堂教學中學生參與的主體地位,從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出發,教學設計盡量多元化。
教學設計的種類可以分為傳統模式下的教學設計和在新課程倡導下的教學設計。各種教學設計都有它獨特的特點,主要有講授、自學、討論、探究、參與――活動和角色扮演等等形式的教學設計。在多年的初中地理教學中,筆者主要采用的是講授式的教學設計。講授式的教學設計主要有幾個教學環節,在處理各個地理課堂的教學環節時,要精心設計各個環節的教學思路。
一、復習舊課、引入新課
復習舊課要在課前短時間內完成,可以幫助學生及時溫習舊課,加強對舊知識的再現,也為引入和學習新課做好鋪墊。引入新課這個教學環節,是一節課的開始,是學生學習新課的起點,是激發學生學習地理興趣和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出發點,也是樹立學生學習地理信心的關鍵。教學過程導入的環節,就像一場電影的序幕,也仿佛是優美音樂的前奏。如果導入安排得有藝術性,就能貫穿整體,達到先聲奪人,一舉成功的奇效。
在地理課堂中,新課導入這一教學環節,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地理產生濃厚的興趣。所以新課導入要因人因時因地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的角度去思考,關鍵是能否吸引學生的注意和學習的興趣,導入的形式要不拘一格。這里根據教學實踐和平日的積累,舉例探討一些能吸引學生注意力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利用多媒體引入(圖片、歌曲、視頻),事件引入(重大事件、利用學生的“搗亂”課堂事件),活動引入(角色扮演、謎語、競賽),話題引入(歷史故事、生活經歷、新聞熱點、旅游線路),問題引入(問題懸念、復習舊課),地圖引入(政區地圖、地形地圖、氣候圖等),情感引入等。
課例1:七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三節《地圖》的新課教學,利用謎語競賽活動引入新課,可以借用“不坐車船跑全國,不乘飛機觀四海,分文不花萬里游,請問奧妙何處來”;“容納萬水千山,胸懷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山,渾身絢麗多彩”;“高山不見一寸土,平地不見半畝田,五湖四海沒有水,世界各國在眼前”等等謎語導入。通過謎語的競猜活動,學生積極思維參與思考活動,學生的腦海中自然會形成地圖的概念,又加深了對地圖的特征和地圖作用的理解;利用政區地圖、地形地圖、氣候圖、旅游圖等等各種地圖引入新課,激起學生學習地圖的好奇心,同時對地圖的形成、概念、種類和作用等有初步認識。
課例2: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一節《大洲和大洋》,利用問題引入新課,地球為什么是一個藍色的水球?人類探索地球面貌的歷史有多長?采取一些與課堂教學內容相符的問題導入,讓學生積極參與思考和分析問題,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和思維能力的鍛煉;利用游戲活動引入,用一個地球儀,老師拿著地球儀在教室走動并不停轉動地球儀,讓學生的右手拇指任意暫停地球儀的轉動,每一次停止,大家都數一數,數數每個人的右手拇指所在位置是陸地多還是海洋多,這樣的導入既有趣,又讓學生學到了知識。
二、講授新課
講授新課是一節課中內容最豐富,最重要的部分,是地理課堂教學的核心。這是教學中的中心環節,要求教師突出難點、突破重點,理清思路,注意地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確保在教師領導下,開展教師教和學生學之間的雙邊互動,做到精講精練的有效教學。所以,在這一教學環節中,地理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和課程標準,從學生認知的角度去精心設計教學。
講授新課是地理課堂教學的重點部分,是地理課堂教學開展的主體,也是教師教和學生學雙邊互動的主戰場。在設計講授新課教學環節時,選擇要適合學生的標準,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明確,教學方法要多樣,要符合不同情況的學生。講授新課常用的教學方法有:講授法、講解法、談話法、讀圖分析法、填圖法、對比法、合作學習法、實踐探究法、角色扮演法、競賽法、綜合程序教學法等等。
地理課的講解還要遵循如下要求: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聯系生活實際,注意學習的趣味性;運用直觀方法,輔助講解;教學目標明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注意語言的準確性。
課例1:在講授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一節《遼闊的疆域》的第三課《34個省級行政區》的新課時,教師的教學設計應盡量少講,要多采用讀圖、填圖、活動和競賽等等方法。教學中應該把各個地名和地圖有機結合在一起,從開始就培養學生讀圖、識圖和憶圖的能力,培養學生對中國省級行政區圖的敏感性,使學生對34個省級行政區的記憶掌握始終與中國政區圖緊密聯系在一起。
教學方法一:按照省級行政區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特別行政區分類,按照不同類別在中國省區地圖中指出,不斷加強記憶,判斷它們的方位、輪廓等。
教學方法二:按照中國地理區域來劃分省級行政區,按地區分類逐一在地圖中指出,學生較容易記住省名和位置。
教學方法三:按照沿海、沿疆、沿經緯線、沿河的順序來劃分省級行政區,在地圖中分片指出,有利于記憶。
教學方法四:學生描繪省級行政區輪廓,有條件的可以制作拼圖,通過各種活動的形式來加強省區記憶,有利于提高學習的趣味性。
教學方法五:中國省級行政區記憶量大,短時間內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師可以分段進行,在課前或課后不斷反復加強訓練,有利于學生的消化。
課例2:在講授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二節《中國的自然環境》的第二課《氣候多樣季風氣候顯著》的新課時,由于氣候知識較為抽象,教師在教學設計應該盡量從學生的思維角度出發,與學生日常生活經歷和體驗結合,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簡單化。在介紹我國的氣候特點時,教師借助多媒體播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圖片,再找來自我國最南方和最北方的同學談談自己家鄉在一年四季的季節特點,或請到過海南島的同學談海南島的冬季,到過黑龍江的同學談東北的冬季等等。
三、鞏固新課、課堂練習和檢查反饋
鞏固新課、課堂練習和檢查反饋這幾教學環節, 體現了復習鞏固和課堂練習在新課教學中的總結作用,是一節地理課成功與否的自我檢驗階段。復習鞏固對教師而言,可以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學生而言,是提煉知識,整理知識體系的重要階段。復習鞏固的方法主要有:老師總結、學生總結、競賽、問答、讀圖填圖、完成課堂作業等。
課例1: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一節《地勢和地形》第二課《地形復雜多樣》的復習鞏固的教學設計時,教學設計要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這節課的內容是要求學生掌握中國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的山脈的名稱和地形的分布情況,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該結合中國地勢三級階梯示意圖和中國地形圖相結合,讓學生在中國的 三級階梯中指出我國的主要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通過結合舊知識來鞏固本節新課,知識的前后聯系,有利于學生掌握新舊知識的邏輯聯系,既掌握了新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思維。然后要求學生在空白的地形圖上指出主要的地形區,檢查反饋良好以后,學生掌握基本地形后即刻進行課堂練習的訓練。課堂練習是地理課堂教學活動的延續,教師在進行操作中要注意內容不宜過多,不宜布置大量的文字作業,宜以填圖作業為主,兼以背默作業。易于學生掌握課堂知識,又方便老師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
地理課堂的教學設計要圍繞如何領導學生展開,好的教學設計有利于最強教師的課堂的領導力,能提高課堂的有效教學。教學設計要與簡單的備課有所區別,教學設計關注的是地理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落腳點是教師能不能領導學生,學生在老師的領導下是否學有所得,體現的是師生教學互動活動。備課則主要是指教師對教材的理解,體現的是教師單邊的活動,因此,初中地理教學設計要有利于教師領導力的開展,從學生的認知角度出發,培養學生搜集與獲取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為目的,研究新的課程標準和教材,研究新時代的學生特點,精心設計好每一節地理課。
參考文獻:
[1]王嵐.課堂駕馭能力──教師的功力[J]. 北京教育.1995(S1).
[2] 張崇東.駕馭課堂的藝術[J].衛生職業教育.2004(09).
[3] 任小中.賈晨輝. 談教師如何提高課堂駕馭能力[J]. 成功(教育).2009(09).
[4]徐永麗.談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有感于一節歷史課[J].中國校外教育.2009(S5).
[5]張化林.體育教師如何提高課堂駕馭能力[J].新課程(教研). 2010(09).
在素質教育不斷推進的今天,初中地理教學模式得到了改善。初中地理教材的一個很明顯的特點是將這一學科分為自然和人文知識兩大塊。尤其是對于初一新生來說,之前接觸過的地理知識甚少,特別是自然地理這一部分,它比較抽象,難度比較大,不利于學生的學習。例如人教版的第一章講的是地球與地圖,第二章是陸地和海洋。這就需要學生在頭腦中建立世界這個概念,老師可以引入世界各國很多最熱最新的新聞事件,通過講解使師生、生生共同探討。這樣的課堂不乏熱鬧,可熱鬧后要把學生的思維聚攏到這些知識點上是重中之重。例如:馬航MH370航班的丟失,這些乘客是來自哪些國家,這些國家分別位于哪些大洲、瀕臨哪些海洋、海陸位置如何、哪些國家是陸上相鄰、隔海相望,哪些位于北半球抑或是南半球,等等。以這些問題為出發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覺主動地高效準確完成地理題,從而打造高效的初中地理課堂。下面對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課堂的高效性進行探索。
一、精心設計導入,增強吸引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就有了全神貫注的積極思維;有了興趣。就有了探索奧秘的勇氣和毅力;有了興趣,學習就會充滿熱情,因此,應把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濃厚興趣作為教學的重要環節。一個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應該有的放矢,拋磚引玉,講好每一節課,增強課堂魅力。講好每一節課要特別注意新課的導入。可采用歌詞、謎語、動漫圖畫、創設情境、寓言故事等趣味性較強的教學方法導入新課,通過觀察抓住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努力尋求方法激發學習興趣,誘導學生在高效的課堂氣氛中將知識點融會貫通,并且合理記住重難點。這對于教師來說,既達到了教學目的,又使整個課堂實現了雙贏。教師還可以應用簡潔、風趣、恰當、幽默生動的導語,快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促使其達到良好的學習狀態,形成教學。比如,我在講八年級上冊第一章從世界看中國中的第二節《中國的省級行政區》時,先讓學生觀察一些省區的輪廓,然后快速集中學生注意力,促使學生進入課堂情境中。形象記憶一些容易記住的省份,如黑龍江省像只天鵝、像只展翅飛翔的老鷹、山西省像平行四邊形、陜西省像一把鑰匙或者跪著的兵馬俑、山東省像攥起右手伸開拇指的拳頭、青海省像只兔子、海南省像個菠蘿、湖南省和江西省像兄妹的頭像、遼寧省像個大問號,等等。在本課小結時采用七字歌讓學生記住省份。如:兩湖兩廣兩河山,五江二寧青陜甘,云貴西四北上天,內蒙臺海福吉安,還有港澳好河山。(“五江”指江蘇、新疆、江西、黑龍江、浙江;“二寧”指寧夏和遼寧。)對于這些輪廓“四不像”的省區,記憶時不能“心急”,經常看看就可以記住。還可以找一張彩色的中國地圖,貼在家里或者宿舍床的墻上,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二、精心設計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如果學生沒有學習的愿望,我們所有的計劃,所有的探索和理論統統都會落空。”一個有深度的問題的提出,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對地理知識探索的興趣,還可以誘導學生積極思考,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教師在設計問題時,不但要圍繞本節所講的重點知識點,而且要充分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只有這樣,問題的設計才具有說服力,才能提高學生自主探索知識的欲望。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日常生活知識都離不開地理知識。比如很多火車票都與地理知識有關聯性,教師可以根據這些字母K(快車)、T(特快)、D(動車)、Z(直達)和T176等引出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三節《日趨完善的立體交通網》這一節關于鐵路線和運輸網絡。一切關于交通網的地理知識都會以對問題的興趣為目的,從而將知識清晰化、系統化,深刻記憶。教師在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還達到了事半功倍的結果。
三、利用小組合作,精心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1 創設地理情境,引發學生好奇心
初中生的心理尚未成熟,他們對各種事物充滿好奇心。作為地理教師,要高度重視并充分利用學生的這種積極的心理因素,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出能夠引發學生好奇感和興趣的地理情境導入新課。我在平時的教學中常常結合我們當地實際情況或者當時的時事分析創設地理情境。例如:江蘇省泗洪縣界集中學旁邊的安東河翻水站,就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南水北調”相關內容時,我想方設法制作出多媒體課件放映給學生看,學生頓生好奇心,學習興趣一下被激發出來。又如 :2010年市場上出現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現象,使我們當地政府及時調整了對大蒜、綠豆、生姜等農作物的種植布局;2011年的豬肉價格猛漲,又使我們這里已經著手安排養豬規模。地理課堂上的這些“時事地理”的教學,使學生了解了地理與生產的聯系十分密切。農業類型的選擇及農業發展方針與措施的制定,都可以說是對地理知識的運用,使學生體會到地理對于生產建設的巨大作用,也是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具體體現。保護環境,發展生態農業、綠色農業是當今農業發展的主流,我們家鄉的洪澤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的建設,既是洪澤湖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也是因地制宜搞好旅游農業的一項重要工程。通過江蘇省泗洪縣人民政府“濕地旅游”這一旅游項目的開發,洪澤湖湖水更綠了,農民的收入增加了,這一切激發了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和自豪感。
2 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
多媒體教學是利用投影儀等各種電教手段來幫助學生認識復雜的地理事物。地理內容廣泛復雜,時間的長久性、空間的無限性及現象的抽象性、間接性的特點,決定了地理教學的綜合性、復雜性、困難性。而電化教學正好能解決這些教學上的問題。
在講“中國的商業和旅游業”這一章節時,筆者曾在兩個班采用不同的嘗試。甲班按步就班細講課本中的每一個知識點。乙班只放了兩段錄像,一段是中國商業發展史及當今商業形式和商業發展成就,另一段是關于中國主要旅游景觀的介紹。結果兩個班的反響截然不同:甲班學生覺得枯燥乏味。而乙班學生因有“走馬觀花,身臨其境”的體會,所以,除能掌握本節內容外,還對地理這門學科大感興趣。2、化遠為近。地球在浩瀚宇宙中的位置神密而難以想象,因而對學生的講授及學生的理解都有一定的困難。錄像可高度濃縮、生動表現出星體的位置、形狀、運動等特征,把遙遠的星體推到學生的面前,這樣,學生理解就容易多了。同樣也可把全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動植物形態等通過熒屏推到學生的面前,讓學生在隨鏡頭周游世界中,以實物作對比來體會、理解各相關知識點。3、化靜為動。地理現象中很多都是動態的,如洋流、地殼運動等,其漫長的演變和運動過程使人感到抽象又無法察覺它的變化,是教學中的難點所在。但如果通過幻燈或錄像可化靜為動,讓學生直接感覺到地理現象的發生演變過程。
3 在教學中,加強學生的課堂參與性
時代進步了,學生的學習環境也有了變化,特別是地理知識傳播的渠道更廣了,地理課已經不再是學生獲取地理知識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師應該轉變教師角色,改變過去以教師單向講授為主的習慣教法,要將師生互動教學引入地理課堂教學,堅持“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授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后”的原則。
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時,往往需要創設教學情境,把學生組織起來親歷這些過程。如進行學生地理新聞會和點評活動、地理角色扮演活動等。要注意有適當的“教學民主”。又如在學習“我國的黃河”時,提出“面對我國黃河中下游水資源緊張的嚴峻局面,該如何治理?”學生圍繞問題,七嘴八舌,議論紛紛。我在八年級1班上課時,有一位男同學一本正經地提出:將黃河的“幾”字形拉直,從甘肅蘭州到河南洛陽挖一條運河,使黃河上游的水少走彎路流到中下游。而在一次地理觀摩課中,我也同樣看到了這樣的教學情境,也有同學提出同樣的治理辦法。可見學生的想法很幼稚但又出乎意料,任課教師沒有指責、嘲笑他,也沒有回避,而是允許學生繼續發言。在表揚學生有大膽設想的同時,老師話鋒一轉:“假如全班一半的同學住在這‘幾’字形地區,你們是否同意他的意見,為什么?”由此,學生在這個問題上產生了共鳴。
4 積極開展以素質教育為主題的地理教學改革。
一、地圖的重要作用
1.內容豐富,便于學生記憶和分辨地理知識
初中地理教材中蘊含著大量復雜繁瑣的地理專業名詞,如氣象圖標、山川地名、河流大洋等,對于這些大量需要記憶的專業知識點,很多學生會出現學習困難,尤其是對于一些記憶力能力較差的學生,想要在短時間內記憶和分辨類似的地理知識更是“難于上青天”,甚至出現厭學情緒。
地圖作為地理教學的輔助工具,不是單純字詞的展現,各種地理知識都有自己專屬的立體空間畫面形式的地圖。地圖的出現可以將平面化的地理知識空間化,更豐富形象地展現各種抽象難懂的知識點。通過地圖教學方式來認知地理知識,可以更清晰明了地在學生腦海中構建永久性的記憶模塊,幫助他們記憶和分辨地理知識。
2.空間立體,便于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
隨著多元化教學手段的不斷深入,當代初中地理課程中很多教學要點都可以使用各種手段來進行平面或者立體的地圖展示,如多媒體、沙盤立體模型等。以多媒體展示地圖為例,這種富有空間變化的地圖,可以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思維能力,將抽象的地理知識轉化為立體的影像進入大腦皮層,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層面的了解。各種空間感的建立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新的地理知識,提高地理知識的想象和思維能力。借助于空間思維的優勢,學生可以通過對地圖視覺上的觀察分析將地理知識與現象結合在一起,發現其中隱藏的各種地理規律。深入學習的過程可以給學生的情感帶來極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在探索欲望的驅使下,他們會更愿意積極面對各種地理知識難點。
二、 地圖應用的具體策略
1.以圖激趣,強化學生地理學習自主性
興趣是一種富有積極感彩的心理活動,可以使人的大腦皮層處于高度興奮狀態,進而演變為良好的學習動機。莎士比亞說過:“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初中生的身體和心理發育正處于一個急速成長的階段,他們對于新鮮事物往往更感興趣。針對現階段大部分學生覺得地理教學枯燥的現狀,教師可以借助地圖的優勢,以圖激趣,提高學生地理學習的自主性。
結合這一學習特性,教師可以在課時教學中采用地圖的形象性特點抓住學生眼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順利導入新課。如在湘教版八年級上冊“中國的水資源”學習中,可以展示一些水資源分布的地圖、水資源需求地圖以及與水有關的中國地區彩圖等,讓學生通過觀察,很自然地將中國南方傣族一年一度的“潑水節”、北方干旱廣袤的沙漠景象等與中國水資源分布的地圖結合起來。通過圖片導入以及鮮明對比,將中國水資源的分布現狀、分布特點、需求特點一目了然地呈現在學生眼前,直觀簡約的展示形式更便于學生總結出中國水資源的特點,如總量不少但是人均低、南北方分布不均衡等。
2.索象于圖,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初中地理教材中有大量地圖,作為書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地圖的存在不僅可以簡化書本的文字描述,還能起到“索象于圖、以圖析文”的作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地圖作為形象直觀的教學工具,更便于學生理解復雜的地理知識,擴大學生視野,營造身臨其境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力。例如,在湘教版七年級上冊“世界的人口”的學習中,關于世界人口的特點,可以讓學生觀察“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人口稠密區與世界人口稀疏區”、“世界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三幅對比性地圖。讓學生明白世界人口的分布呈現一個不均衡的狀態,如面積廣袤的美洲人口數量不是最多,但是亞洲東部和南部的小面積區域中人口密度反而過大。再通過觀察“世界人口稠密^與世界人口稀疏區”地圖,總結出世界上主要人口的分布地帶,通過引導學生研讀這些地帶的地形、氣候、溫度、經濟、社會發展等因素,總結歸納出“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原因”的概括性地圖。從這些總結性的地區分布上,學生可以很明顯看出地區所屬的國家范圍,如中國、印度等,在這個基礎上研讀人口過多帶來的問題困擾就顯得輕松許多,更容易明確人口過多導致的貧窮、住房緊張、資源破壞等帶來的消極影響。利用以圖析文的優勢,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參與人口問題的治理,學生通過分析思考給出諸如“人口多的國家如印度可以實行計劃生育、人口少的國家如歐美等可以采取鼓勵生育的措施”等解決辦法。
3.引入板圖,提高學生形象思維能力
板圖屬于地理教學中地圖的一種簡化形式,相對于豐富翔盡的地圖而言,板圖更直觀、形象、重點化地展示地理要點,更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這種教學手段可以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提高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動手實踐能力。
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很多教師都借助板圖的優勢來突破教學重難點,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例如,湘教版“中國的地形”教學中,教材中涉及到中國山脈走向的知識,通過常規地圖也可以觀察到山脈的走向特點,但是總體感覺較為混亂,不利于學生分門別類地掌握山脈特點。因此,教師可以在黑板上先畫出中國的輪廓圖,利用中國山脈所處地理位置的特點依次進行勾畫,如從東西走向,在黑板上描畫出:天山―陰山、昆侖山―秦嶺、南嶺,用其它顏色的彩色粉筆進行文字標注。再依次按照南北走向、東北―西南走向和西北―東南走向畫出所屬山脈形狀和名稱。這種每勾畫一組搭配一組山脈知識點講解的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更形象地認識中國每一條山脈的走向、特點,加深山脈差異性的記憶。同時,在結合對應山脈圖片欣賞的基礎上,增加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三、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地圖作為當代新課標改革后的重要教學輔助工具,對于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質量、培養學習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只要好好利用地圖,最大化地發揮地圖的教學優勢,看似枯燥乏味的地理知識學習也可以變得津津有味。因此,作為初中地理教師,要學會發現地圖教學的好處,懂得活用地圖的技巧,將地理知識與地圖完美融合在一起,幫助學生在看圖、用圖的過程中輕松掌握各種地理知識。
參考文獻:
[1] 王向陽.地圖教學三策略[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0(10).
地理課作為中學階段的基礎課程之一,在實際教學中也應高度重視,它對學生的知識、技能、態度、情感、價值觀和行為導向的發展,承擔著具有學科特點的作用。社會生活中地理知識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從現實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和地理事物入手來創設地理教學情境,既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學習地理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學生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地理問題。結合自己近年來的教學工作,談以下幾點看法。
一、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
初中生相對來說年齡都比較小,他們對各種事物充滿了好奇心,且具有極強的求知欲。作為一名地理老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這種積極的心理因素,根據課程內容設計出能夠引發學生好奇心與學習興趣的課堂情景。
例如,講八年級上冊地理“多種多樣的地形”一課時,考慮到學生對各種地形基本因素的了解情況,可以通過中國地形分布圖來找出自己老家所在的地理位置,并根據自己的生活感受歸納總結出高原、盆地、山地、平原、丘陵的一些基本特點。這樣結合實際的教學不僅可以讓學生參與到課堂,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
二、采取嚴厲民主的教學方法
隨著課改的實施,教學理念的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環境都有了極大的變動,地理知識的獲取并不一定是從地理課本中得到,還可以是網絡、媒體和野外等其他渠道中獲得。因此,作為一名地理教師應該轉變“教師角色”,改變過去教師單向講授為主的習慣性教學方法,將師生關系微妙的調整,保留以往教師的威嚴和嚴厲,同時要對學生的見解合理的采納,民主與學生交流、探討。在必要時還可以采取師生互換角色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能動性,這樣既為課堂增添了活力與氛圍,又讓學生體會到了知識的結構性與整體性。
三、圖文并茂與讀圖識圖相結合
地理這門課程是研究地理事物在空間分布的學科,往大的方面說,我們研究學習的這個空間是整個宇宙,往小了說,我們可以研究自己生活的環境氣候和溫度變化。在實際教學中,光有課本是不行的,還要老師做一份精美直觀的課件,這樣圖文結合才會事半功倍。地理課的學習,一定要讀圖、識圖,地圖對于同學們有很大都在幫助,因為地圖可以容納十分重要的地理知識,地圖之中可以包含這塊土地的氣候類型,經度緯度以及人們生活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學會使用地圖,會讓同學們枯燥乏味的地理學習變得更加輕松,而且地理考試當中有大量的讀圖識圖題,所以讓同學們掌握好地圖的使用是地理老師在教學中的一項艱巨任務。
四、引導學生善于歸納總結
課堂地理教學中有好多知識點,知識點一多,不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容易混淆,容易出問題。所以不管是在教學當中還是課堂練習過程中都要注意知識點的歸納和總結,讓知識形成系統的結構體系,要有舉一反三的思維導向。例如在做選擇題時,不只是要選出正確的答案,還要知道錯誤的答案是怎么來的,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才會有這樣的答案,要對錯誤的原因進行分析。
一、圖文互換法
課本是講授內容的依據,表達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形式是用文字,而地圖是講授內容的印證,表達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形式是用圖示。“地圖不僅是研究地理學最必要的工具,而且是最直觀、最簡明的地理書”。地圖和文字相比,具有突出表現性,在同一時間能看到更多地理事物和現象。因此,教學中把二者緊密結合起來,把地理知識固著在地圖上,使二者相互補充、相互配合,將死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有利于學生對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的理解和記憶,逐步發展對地理圖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比如,在學習“因地球斜著身子繞日公轉,太陽直射點以365日5時48分46秒為周期,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引起了晝夜長短的變化、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進而形成了四季、五帶”時,這一段文字是關于地球運動意義的重要闡述,包含許多知識點,理解起來有很大難度,如果結合《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圖和《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圖理解記憶就變得輕松起來:①地球自轉、公轉方向均為自西向東。②在地球公轉過程中,地軸的空間指向和黃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時期內可以看做是不變的。③地球公轉軌道是近似正圓的橢圓,太陽在其中一個焦點上,地球軌道存在近日點和遠日點,地球公轉的角速度和線速度在近日點快、在遠日點慢。④由于以上原因,在地球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⑤由于晨昏線始終與太陽光線垂直,隨著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地球上每一個緯度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也在不斷變化。⑥太陽輻射量在地球表面由低緯到高緯逐漸減少的規律由此劃分五帶,太陽輻射隨季節變化而變化由此劃分四季。從以上可以看出,文字與圖形表示的內容是可以相互轉換的,高中地理學習中一般有示意圖、分析圖、分布圖和綜合圖。不管什么類型的圖文互換都是為了充分表達地理事物及地理現象,培養學生圖文互換能力,對提高學習效率大有裨益。
二、地圖疊加法
地理事物或現象之間往往存在密切聯系,因此,把有因果關系的圖示疊加起來,可以更明確地表示地理事物的成因。地圖上有成千上萬個地理信息,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問題,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設置一些由簡單到復雜的問題,引導學生一邊尋找地理符號,閱讀地理名稱,一邊聯系前后知識,查尋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如學習《世界主要漁業地區的分布圖》時,結合《世界洋流分布圖》分析洋流與漁場的關系。從圖上明確全球五大漁場名稱、形成類型及洋流名稱。又如世界洋流的分布雖然很復雜,但還是有規律可循,并可用模式圖表示,結合《地球上的氣壓帶和風帶模式圖》,二者對照,就容易理解了。
三、跨學科分析法
地理學科具有極強綜合性,與其他學科知識交叉點特別多。地理教材的各種圖表中包含復雜多樣的隱性信息,要讓學生更好地挖掘和收獲隱性信息,需通過不同學科的體系交叉、方法借鑒、文理滲透、知識融合。只有重視地理與其他學科的綜合,擴展學生的人文知識面,學生才能進一步提高讀圖、析圖的能力。如2007年重慶市高考綜合能力測試試題卷選擇題6~8題,有關中國最長兩條河流部分河段沿程水溫變化圖,要求學生不僅從水溫、海拔、月份、距河源遠近等因素分析題意,而且是運用數學思維進行地理計算,更好地挖掘圖表的隱性信息,排除一些具有迷惑性的干擾信息。
四、利用好地圖冊
地圖冊是一種很有價值的補充性參考地圖,地圖冊中的圖表內容比教科書和課程標準中要求的豐富。所以地圖冊不僅是一種地理教學工具,而且是學生學習必需的參考資料。地圖冊中各種地圖、圖表、景觀圖、略圖、標本圖、模式圖很多,讓學生口頭或文字說明圖像資料中反映的相關內容,實現不同表達方式之間的轉換,培養學生觀察、抽象概括能力。地圖冊后面的練習有許多暗射地圖、變式地圖供學生練習,這種練習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記憶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的位置,而且有助于記憶之間的相互關系。
五、教學中多采用略圖和版畫
在地理教學中,用簡易的筆法把復雜的地理事物迅速繪制成簡略的黑板圖。這種圖只求神似、不計細節,旨在突出特點、節省時間,對要表現的地理事實切中要害、鮮明醒目,對揭示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規律具有突出表現能力。這種方法在低年級地理教學中非常適用。如學習八年級上冊中國地形一節時,對于東北地區的地形,只需簡單幾筆,即可把“三面環山,平原廣闊”的地形基本特點勾畫出來,而且醒目美觀、容易記憶。(如圖)
在新課程背景下針對如何開展教科研活動,切實提高活動的有效性,現結合我校地理教科研活動的開展,談以下幾點看法。
一、創建學習型組織
學習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教學改革的需要,也是每一名教師成長的需要。教師應具有終身學習的理念和不斷學習的能力。教研組是教師最基本、最主要的學習陣地。在教科研活動中,組織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閱讀專業的地理教研教改的報刊雜志,觀看相關的視頻講座和優秀課例等,使教師學會學習,學會共享。
每學期初制定教研組計劃時,學習都是計劃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學習內容的安排上,既有集體的專題學習,又有適合教師個性發展的個人學習。如:結合我校正在開展的“高效課堂”教學活動,以及學案的編寫使用,在教研組活動計劃中安排了如下學習內容:
1、集體學習
(1)雙動兩案教學模式與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
(2)雙動兩案教學模式與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2、個人學習
根據自身情況,結合教研課題,確定學習目標,加強業務學習,參考以下書刊:《多元智能》《中學地理教學參考》《地理教學》。
通過集體學習與教師的個人學習相結合,長此以往堅持下來,教師知識不斷更新,經驗不斷積累,業務素質和水平不斷提高。
二、立足課堂教學,加強集體備課
新課程強調學生“會學知識”,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思維的訓練。因此,教師應當好“導”師,引導學生自主地在地理知識的海洋中暢游,并充分享受其中的快樂與成功。變“教”師為“導”師,變“教”學為“導”學,讓學生當主角。要實現這一目標,備課是非常關鍵的環節,尤其是集體備課,同年級組教師共同討論,充分利用每一位教師在教學和科研方面的的專長,實現優勢互補,發揮集體的智慧,提高備課的效益,設計出適合學生發展和需要的最佳課例。
集體備課前,要先明確主備人和其他成員的任務,大家分頭行動,做好準備。在教研組集體活動時,按如下順序開展:
1、由主備人講自己的備課的內容:對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內容的特點,教學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整合,學生情況的全面分析,教學目標、重、難點的確立,教學方法的選擇,具體的教學流程,習題、作業的設計等。
2、其他教師結合自己的備課情況,發表意見,對主備人的各項方案作出肯定或者提出異議,或者就某一問題,大家展開討論。在八年級下冊第八章第二節以河流為生命線的地區――長江沿江地帶集體備課時,就該課的導入,出現以下觀點:(1)由長江的河流概況引入;(2)由滬寧杭工業區引入;(3)由黃金水道引入;(4)由長江洪水視頻引入。大家討論之后,確立了一個方案:播放《1998年長江特大洪水紀實》片段,教師提問:片中的事情發生在我國的哪條河流?這條河流的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是什么?(生答)教師引言:長江在給我們到來災難的同時,還給流域內帶來經濟發展的機遇,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樣的設計,使學生先看到長江“害”的一面,接著又轉到本節“利”的學習,培養了學生一分為二看待問題的思想意識。這樣的導課復習了舊知識,引出了新知識,便于學生建立知識樹,形成完整的知識脈絡。這樣的導入還聯系生活實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地理知識與生活的融合。
3、在大家討論的基礎上,最終確定最佳教學方案――集體教案。有了集體教案,各位教師還要根據自身特點和不同班級的學情,對教案進行修改、補充,進行二次備課,確定個體備課教案,這樣的教案既發揮集體備課的優勢,又體現自己的特點,從而真正滿足學生的需求。
這樣的集體備課,從學生實際出發,以高效課堂教學為立足點,提高了教師的備課能力,使教研M活動落到實處。
三、開展反思研討,進行深入研究
教師在聽完別人的課或自己講完課后,要經常進行反思,總結哪些地方比較成功,哪些方面還有所欠缺。如:有的重難點處理得當,有的學生活動開展得較好,有的問題展示方式不夠恰當,有的教學時間安排不恰當等。把這些優劣得失記下來,在教研組活動中展開研討,尤其是就一些教學中最普遍的問題和教師最為關注的問題進行研討,這樣會幫助教師深化對教學規律的認識,找出自己在理念上的差距,解決問題手段和方法上的差異,從而積累教學經驗,提高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