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5 17:08:0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社會工作與管理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社會工作機構參與社會管理的意義
長期以來,中國都是政府高度集權的國家,社會管理幾乎等同于行政管理。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單一主體的社會管理模式已不能適應層出不窮的多類型、多領域社會問題,加快社會管理創新,形成多元化社會管理體制,建立健全 “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總格局,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的必經之路。
當代中國正處于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在社會體制與經濟結構雙重轉型的大背景下,涌現出許多不能為政府機制和市場機制所解決的社會問題和個人需要,社會工作機構則以其民間性、公益性、專業性、組織性等特點融于創新社會管理大格局中,有助于以促進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實現和諧型新社會。首先,作為民間組織,它可以彌補“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帶來的問題。社工機構在參與社會管理中具有獨特的優勢,其志愿機制既具有政府機制中提供公益服務的宗旨,又具有市場機制中效益最大化的追求;其次,有助于完善多元化社會參與運作機制,倡導公共服務的多元供給方式;再次,有助于培養公民的參與意識,推進公民社會的發展。多元的民間組織是公民參與的必要基礎,其重要性不僅在于提供公共服務,更主要在于在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往往形成很多利益訴求,它是公民表達的重要渠道之一。
二、社會工作機構面臨的困境
(一)機構獨立性不足
雖然社會工作機構屬于民間組織,但由于我國長期體制問題,它實際上在成立與運作的過程中對政府依賴性很強。當前社會福利資源大多集中在政府,如果缺乏政府的推動和支持,這些機構都將難以為繼,更不用說協同社會管理。當前,社會工作大部分采取的是政府購買服務的運作方式,由社工機構派駐社工到崗位所在的單位開展服務,這就不可避免地要面對機構與案主、機構與政府、機構與用人單位間、政府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問題,在服務過程中受到多方面的制約,則難以按照專業要求為案主提供個性化的專業服務,更談不上社會管理中第三方的調節作用。
(二)職能劃分不規范
作為一項新生事物,內地社工機構的部門設置還不夠完善,職責界限也不夠清晰,職能劃分不夠規范,直接影響了其在社會管理創新中作用的發揮。首先,機構理事會的成員除了創辦人之外,都是兼職人員,總干事主要也由創辦人提拔,所以對社工機構往往不能用心經營,對關鍵問題的共同協商機會也較少,導致決策主要由創辦人制定;其次,監事會的作用也微乎其微,目前社工機構的規章制度主要由內部自行制定,內部存在一定的人情因素,監理會的存在形同虛設;再次,一些機構管理人員輕視財務部和人事部的工作職能,這些部門的員工多屬于兼職性質,既無專業的社會工作知識也不夠了解本機構的運作情況。
(三)人力資源缺乏
目前,社工機構的人才機制尚有很多不足,導致內部人力資源的流失,其具體表現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是工作人員薪酬不高。在中國,社會工作者的平均工資仍處于中下等,這與國外社會工作者的薪酬相比存在很大差距,難以吸引和留住社會工作的優秀人才;其次是工作人員缺乏晉升空間,目前國內主要是以購買崗位的方式發展社會工作,同時逐步向購買項目過渡,而崗位社工的晉升只有督導職級提升這一個可能性,項目社工則由于項目服務沒有督導的配備而無晉升的可能性,機構內的行政管理人員也無晉升的可能性,這很容易打擊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再次,缺乏相應的績效評估體系,導致社工的工作不能得到有效的考核,獎懲不能反映真實的工作績效,無法調動社會工作人員的積極性,更難以有效地提高社會工作的服務水平。
(四)社會認知和社會信任程度低
一、殘疾人社會工作的發展現狀
2011年,廣州市正式下發《關于加快街道家庭綜合服務中心建設的實施辦法》提出,到2012年上半年,廣州市每個街道至少建成一個家庭綜合服務中心。這不僅促進了廣州市家庭綜合服務中心的發展與建設,同時也加快了殘疾人社會工作服務的推進進程。不可否認,這是殘疾人社會工作服務進步的體現,但由于殘疾人社會工作在我國起步較晚,目前正面臨著以下兩方面的問題。
(一)殘疾人社會工作在我國起步較晚,缺乏可供借鑒的成功經驗
殘疾人社會工作最早起源于西方國家,但其傳入我國及興起的時間較晚,且由于地域及文化的不同,西方殘疾人社會工作所積累的理論和實務經驗并不完全適合我國殘疾人社會工作的開展,且現有的關于殘疾人社會工作方面的研究資料相對缺乏,導致我國殘疾人社會工作的發展缺乏可供借鑒的成功經驗。
(二)殘疾人社會工作尚處于探索階段,尚未形成有效的服務體系
在《關于加快街道家庭綜合服務中心建設的實施辦法》的激勵下,截至2013年底,廣州市家庭綜合服務中心已經覆蓋市內的所有街道,成立家庭綜合服務中心約150多家,全面鋪開家庭服務、青少年服務、長者服務、殘疾人服務等多個服務項目,搭建起社會工作服務平臺,對殘疾人社會工作服務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實踐,并積累了一定的工作基礎和工作經驗,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殘疾人社會工作服務的發展。據筆者了解,廣州市各街道家庭綜合服務中心雖然全面鋪開了殘疾人社會工作服務,但都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服務相對松散,尚未能形成一個囊括專業服務理念、工作手法的整合體系。
二、個案管理介入殘疾人社會工作的實踐探討
沃萊基斯和格林(BetsyS.Vourlekis&RobertaR.Greene)在1992年出版的《社會工作個案管理》一書中,對個案管理做出如下定義:“社會工作個案管理是人際關系的過程,奠基在個案管理者和案主(系統)之間的關系,彼此間共同發展照顧計劃,以增進需要長期協助的案主之機能,并提升其支持網絡,而且促進并確保連續照顧的范圍,使之成為有效的服務。介入則反映社會工作的價值,目標在對案主的能力和環境的需求之間的相互配合和改進,這些部分包括改善伴隨失能或疾病而來的問題,建立支持網絡,促進案主水準的服務協調,并產生系統水準的效力。”[1]
傳統的殘疾人社會工作運用個案、小組及社區三大工作手法開展工作,不僅服務的人數有限,而且無法實現服務的全覆蓋,更不能及時掌握和了解復康人士及其家庭的動態。因此,廣州市C街家庭綜合服務中心將個案管理這一模式引入到殘疾人社會工作當中,嘗試探討和搭建一個完整的殘疾人社會工作服務體系,這種服務體系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內容。
(一)個案式建檔
個案式建檔,是搭建殘疾人社會工作服務體系的第一步,亦是整個服務體系建立的基礎。廣州市C街家庭綜合服務中心,對轄區內的480名復康人士均以個案的標準去建立完整的個案式服務檔案,詳細了解復康人士的失能程度、殘障對其個體及家庭生活帶來的影響、復康人士個體及家庭如何應對這種影響、復康人士的社會支持網絡狀況、社會保障的落實情況等方面的信息,并在此基礎上,界定該個案的服務需求、訂立服務目標以及制定跟進策略。
(二)分級跟進個案
為了體現個案管理的系統性,廣州市C街家庭綜合服務中心從個體、家庭、社區三個層面出發,設定了復康個案分級表,將個案劃分為活躍個案、普通個案及非活躍個案三個等級,每個等級都有對應的跟進方向、跟進頻率及跟進方式。復康個案分級表評估標準包括復康人士個體失能程度、復康人士增能需要、照顧者壓力、照顧者技能提升需求、社會保障落實情況、資源需求度及危機指數七大方面。建立個案式檔案后,社工會根據該個案的實際情況及結合社工的專業判斷,填寫復康個案分級表,將該個案劃分等級,并按照其所屬的等級跟進要求去開展服務,活躍個案以社工跟進為主,其跟進頻率在活躍、普通及非活躍三個級別當中是最高的,反之,非活躍個案跟進頻率最低,且采取社區工作人員電訪為主、社工跟進為輔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跟進。
(三)調級制度
社會環境是時刻變化的,復康人士個體及其家庭在與社會環境互動的過程中,其所面臨的問題或需求也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緩解或加重。因此,廣州市C街家庭綜合服務中心將調級制度納入個案管理這一服務系統中,這就意味著復康人士個案所屬級別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復康人士個體及其家庭的實際狀況進行級別上調或下調。當復康人士面臨問題或困境,在社工的介入下,其問題或困境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或解決的情況下,社工會重新評估該個案的實際狀況,將其所屬個案級別進行下調,如由活躍個案變成普通個案或非活躍個案、由普通個案變成非活躍個案。相反,復康人士遭受喪親、重大疾病、離婚等重大事件時,社工亦會根據其實際情況,將其所屬級別上調為普通個案或活躍個案,重新設定跟進目標和方向,并提升跟進頻率,以更好地滿足復康人士的實際需求。
三、個案管理介入殘疾人社會工作存在的問題分析
廣州市C街家庭綜合服務中心運用個案管理介入殘疾人社會工作,提升了服務的覆蓋面,強化了社工對復康人士的關注與支持,有助于社工更有針對性地設計相關服務以滿足復康人士的實際需求,最大限度地提升復康人士的福祉。個案管理介入殘疾人社會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服務成效,但由于其推行時間尚短,雖然已經搭建起一個服務系統框架,但這個服務體系尚未成熟,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問題,需要在專業服務開展過程中加以改進和完善。
(一)資源整合度有待進一步提升
個案管理注重強調社會工作者與其他單位的共同合作和協商,整合社會資源,為服務對象提供更全面、有效的服務,滿足服務對象的多元化需求[2]。廣州市C街家庭綜合服務中心目前所建立的個案管理服務體系,雖然整合了殘聯、居委會、精神病院等部分正式系統資源,但忽略了轄區內的其他正式或非正式系統資源。
(二)社工專業素質需進一步強化
社工是殘疾人社會工作的直接推動者,社工的專業能力素質直接影響著服務的質量和殘疾人社會工作的發展程度。殘疾人士的“失能”,讓殘疾人士在生活中遭受多方面的阻礙,如個體無法正常就業、成立家庭、依賴家屬供養造成家庭經濟負擔加重、低自尊、受到社會的排斥、嘲笑和冷漠對待等,其問題更具復雜性和挑戰性。而社會工作者普遍年輕[3],對專業認識和專業技巧的把握不夠深入,且缺乏直接的實務經驗,難以有效應對和處理殘疾人社會工作中出現的各種挑戰和困難。
(三)居民對社工的認同度有待提高
殘疾人社會工作作為一門新興的職業在近幾年雖然得到了迅速推廣,但居民對新生事物的接受仍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其對社工的認同度過低直接影響著社會工作行業的發展[4]。廣州市C街處于城市邊緣,居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其對社工雖然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但認同度還是處于一個較低水平,需要繼續提升其對專業服務的理解和認識。
四、解決策略探究
要解決個案管理介入殘疾人社會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保證殘疾人社會工作服務的專業性及高質量,則必須從以下三方面進行改進和應對。
(一)加大對社區資源的利用,提升社會資源整合度
要做好殘疾人社會工作服務,僅僅依靠社工的力量是無法實現的。因此,必須對社區內的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和利用,充分發揮各個社區的優勢,從而更好地開展殘疾人社會工作專業服務工作。社工可以從以下兩方面提升社會資源的整合度:一方面是充分挖掘與殘疾人服務相關的單位,如殘聯、居委會、康園工療站、精神病院等,建立緊密的聯系,以形成合力,共同為轄區內的復康人士提供系統化服務;另一方面是挖掘社區的義工資源,為復康人士提供定期探訪及情感支持服務。
(二)加強社工對實務經驗的積累,提升服務專業性
社會工作是一門實操性很強的專業,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實務經驗,社工才能更好地應對殘疾人社會工作開展中的困難和挑戰,保證服務的質量和水平。因此,必須加強社工對實務經驗的積累:其一,社工在開展殘疾人社會工作專業服務過程中,經過實踐和摸索,不斷積累實務經驗;其二,加強對社會工作者的專業培訓。通過培訓,讓社會工作者獲得一種新的服務體驗,并將其整合運用到實務工作中去,不斷融會貫通,逐步積累服務經驗。這可以通過邀請社會工作發展比較成熟的香港專業督導對社會工作者進行專業培訓,通過培訓不斷提高社會工作者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社工對實務經驗的積累。
(三)加大社會工作的宣傳力度,提升專業認同度
進入21世紀,以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物聯網為背景的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在全世界掀起了新一代產業浪潮。世界各國通過大數據存儲和基于云計算、互聯網、物聯網的應用,將現代信息技術運用到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形成了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業態。它不僅以全新的理念和架構重組了人類在各個領域里的實踐活動,更推動了人類的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同樣催化中國社會工作領域發生巨大的變革。這種變革不僅體現為新業態的出現,更表現為以往被視為自然科學研究工具的統計學和數學算法、信息處理和存儲技術等大數據技術,將應用到社會工作服務與管理領域。作為拓展社會工作新動能的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歸納、整理、分析、綜合處理海量信息,推動社會工作走向專業化、專門化、多元化、精細化。
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以來,我國社會工作在頂層設計、政策引領、制度建設和實踐操作上都有了長足發展,尤其在創新社會治理的大格局中,進一步明確了社會工作發展的方向、思路和任務。從政策制度的不斷完善,到專業人才和組織平臺的培育建設都有了全面的提升,拓寬了社會工作的維度,社會工作在社會治理中的功能和作用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給社會工作服務與管理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隨著我國社會轉型、政府轉換職能簡政放權和社會工作自身的完善和發展,各類社工機構和社會工作隊伍日益壯大。社會工作機構按照一定的宗旨和服務體系,從事服務社會、服務公眾的社會工作實務性工作。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我國社會工作機構數量快速增長,以年增長10%-15%的速度發展。截至2015年底,全國共有社會服務機構156.2萬個,比上年增長6.8%,職工總數1197.6萬人,全國持證社會工作者共計206183人。其中,社會工作師和助理工作師206183人,比2014年增長29.8%;全國全年參加社會工作專業培訓達388321人,比2014年增加41.5%;全國社會工作人才數量突破50萬人;全國有321所高校設有社會工作專業招收本科學生,70所高職高專學校招收社會工作專科學生,104所高校招收社會工作專業碩士研究生,每年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3萬人;各地社會工作資金投入26.6379億元,比上年增長了19.6%;全國成就社工崗位181273個,比上年增長了59.1%;全國社會工作機構達到4686家,比2014年增長33%;全國有社會工作行業協會455家,比2014年增長了57.4%。現階段,我國己初步建立起門類齊全、覆蓋廣泛的社會工作服務體系,形成了層次不同、區域有別的社會工作機構發展格局,其在參與環境保護、扶持弱勢群體、幫助貧困地區、提供就業崗位、創辦民辦教育、進行慈善捐助、便民利民服務、促進行業自律等許多方面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社會經濟發展中不容忽視的力量。專業社會工作者的增多,社會工作機構和社會工作服務項目的激增,服務領域的拓寬,對社會工作服務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信息科技手段為支撐,通過大數據重塑社會工作服務與管理模式,成為社會工作創新發展的必然選擇。
二、民政部門要發揮引領作用推進社會工作服務與管理信息化
社會工作服務與管理信息化建設新路徑的探索,屬于全新的研究領域,在國內尚無固定模式可循。國外鑒于國情差別,可借鑒的東西也不多見。所有這些為我們放下包袱,積極研究探索留下了廣闊的創新空間。以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嵌入社會工作,依此實現社會工作理念、方式上的變革,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社會工作創新的優先選項。
民政部門作為社會工作的主管部門,在發展部門信息化的同時,要切實發揮主管部門優勢和政策引領作用,在已經建成的“民政社會公共服務平臺”下,以建設社會工作服務與管理信息化系統平臺為契機,積極與其他社會工作信息化系統、社會組織和相關機構創立的社會工作信息化系統、電子商務系統實現跨行業的互聯互通,集合相關政府部門、行業機構組織,發揮社會共建優勢,為建構社會工作服務與管理信息化云平臺,推進社會工作信息化發揮政策指導和部門引領的作用。在這方面,黑龍江省大慶市進行了有益探索。
“大慶市社會工作服務與管理綜合應用信息平臺”始建于2014年,現在正在應用中逐步完善。從宏觀體系來看,該平臺是大慶市民政局立足現有的“民政社會公共服務平臺”體系架構和資源,在大數據環境下,以開放的建設模式研發建立的社會工作服務與管理信息化應用系統。從應用的角度來看,該平臺屬于“民政社會公共服務平臺”下設的子平臺,內部由專業社會工作者管理信息系統、社會服務機構管理信息系統和社會工作服務項目管理信息系統三個子系統組成。這三個子系統在云平臺大數據的支撐下,通過門戶網站群、民政各個業務分平臺、移動APP與便民終端及各類服務整合接入應用平臺,與服務對象在云端交互,實現信息有效對稱,完成服務社會、服務公眾、管理社會、管理事務的工作過程。與此同時,這三個互通共享的子系統可以通過“民政社會公共服務平臺”數據接口與民政橫向相關業務系統、本市自建系統(運營商信息系統,電子商務平臺,交通、金融、醫療、教育等信息平臺)及本市其他相關社會工作業務系統(社會組織、社會工作機構、協會)通過云平臺互聯互通互操作,實現全市內社會工作服務與管理資源共享和服務管理全覆蓋,優質完成平臺涵蓋的所有業務協同服務任務。
“社會工作服務與管理綜合應用信息平臺”具有良好的拓展性和兼容共享功能。從目前大慶市社會工作服務與管理信息化應用的情況看,服務與管理的覆蓋度廣、針對性強、解決問題效率高,其自身服務內容包括6大類23項業務:為生活困難老人和空巢老人、“三無”老人開展的為老服務類項目:生活照料服務項目、就餐配送服務項目、病中護理服務項目、法律援助服務項目、意外保險服務項目、心理干預服務項目、社會參與服務項目、身體康復服務項目、養老服務呼叫中心助老服務等其他項目(困難老人撥打政府發給的移動式呼叫器“96700”號碼,即可得到多種基本生活需求服務);為城市流動人口社會融入服務項目:如生活扶助服務、就業援助服務、生計發展服務、權益維護服務、生活救助服務、心理疏導服務、生計項目開發服務;為特殊群體服務項目:如糾正行為偏差服務、緩解生活困難服務、疏導心理情緒服務、改善家庭和社區關系、恢復和發展社會功能服務、就業援助服務;為受災群眾生活重建開展的社工專業服務項目:如生活救助服務、心理疏導服務、生計項目開發服務;社工專業人才服務項目:如對專業社工人員進行培訓服務、專業社工人員進社區、工廠、學校開展的社工服務;社工服務項目評估中心服務項目:譬如中心屬民辦非企業單位,中心人員由專業社工人才組成,中心組建專家庫,受民政部門委托組織專家對設計的社工服務項目進行遴選,并對社工服務項目實施過程、效果進行評估、論證,對完成的社工服務項目進行評定等。
該平臺拓展到云端的服務則涵蓋范圍更廣,幾乎涵蓋了社會、公眾全方位、多維度的需求。包括為各類用戶提供專網登錄、VPN遠程登錄、無線登錄、手機WAP登錄等多種方式,覆蓋了大慶市委、市政府及企事業單位等200度家單位,共計400多用戶;接入了財政局收費系統、會計證發放系統、勞動局“五險合一系統”、房產局房產證審批發放系統、質量技術監督局法人代碼證審批系統等7個應用系統;進駐了政府采購、工程交易、產權交易、土地交易等四個中心、45個單位及250個服務窗口,實現了市政府及市政府各委辦局面向企業和市民的行政許可項目的網上審批,為企業和市民提供“開放式、交互式、一站式、一表式”的審批服務系統;通過光纖上網和“寬帶大慶”,全市縣(區)農委(農林局)、62個鄉(鎮、場)有112個村(連隊)可以上網;全市共有農信通用戶7730戶,農信通覆蓋率達91%,為農民提供政策、法規、標準、新聞、各類技術、各類農產品供求、市場行情等信息服務;實現了住房公積金管理業務集中管理、數據集中存儲、政策統一口徑、業務統一操作。個人賬戶查詢系統通過政府網站直接面向個人。繳交職工實現了通存、通取、通貸;聯通了數字城管系統,在主要街道、住宅小區等地區設置了監控點,實現了對地上的公用設施、道路交通、市容環境、園林綠化、市政設施、橋梁、路燈監控、物業小區等城市管理業務的數字化、信息化;以GIS的強大數據分析和管理功能作為支持,以用戶的選擇和要求為標準,實現基礎地理數據的共享和房產信息的科學有效管理;以社區居民信息為基礎、集社區辦公、管理、數據同步于一體,提供給各級、各部門瀏覽、查詢、統計社區基礎信息,通過社區服務網站和民生論壇,向廣大居民提供全天候的生活、工作系列化服務;以RFID技術、射頻識別技術、網絡與通信技術、數據庫技術等為手段,以網絡化管理平臺為支撐,采用出租車雙頻復合電子標簽和自動識別的出租汽車自動監檢管理系統通過云端可查,可監管追蹤,實現對“黑出租汽車”和“問題出租汽車”的輔助稽查;關聯了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管理平臺,實現了與衛生部、黑龍江省衛生廳、市轄各縣區合管辦及定點機構的網絡連接及信息共享;基于大慶市政府網絡,關聯了信息化協同工作體系和數據共享體系,各業務應用基于上述數據標準、數據中心和協同工作平臺來實現。
三、社會工作語境下由大數據、“互聯網+”構筑的“養老服務生態圈”
透過宏觀,我們再入微觀。以大慶市讓胡路區慶新社區推出的“雙社結合”、“雙工聯動”,打造“3+1”居家養老助老菜單式服務”專業化新模式為例,從中可以領悟到社會工作語境下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助推養老事業的力度。
我國高校目前對大學生的管理主要是通過學習《大學生手冊》和《大學生學籍管理條例》等文件,告知學校對學生的要求,并在教學過程中直接或間接體現這些要求,判斷學生的行為是否違紀主要是根據《大學生手冊》和《大學生學籍管理條例》等文件,出現違紀情況時學校視學生違紀情況的輕重,酌情給予警告、嚴重警告、記過、留校察看、開除學籍等處罰,并把處罰記錄記入大學生的人事檔案。處罰后視學生的整改和悔過情況,大部分高校可以撤銷處罰,不記入人事檔案;也有少數高校可以撤銷處分,但處罰記錄要記入人事檔案。該管理方式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弊端:
(一)管理重在處罰,輕在預防,不能起到管理效果
目前學校對學生的管理主要是新生入校開展相關文件的學習,讓學生知曉學校對學生的要求,然后在學習的過程中體現這些要求,但因為學校的管理制度缺陷和教職工的職業態度等原因造成學校要求在現實中貫徹不到位或體現不出來,給學生的錯覺就是學校的規定只是文件,不會執行,只是喊喊“狼來了”而已,學生無視校紀校規的存在。
(二)管理方式單一,不能對癥下藥,不能因材施教
學生違反管理規定的行為表現有很多,即使同一種行為也有不同的原因,而不考慮原因及差異性就單一機械地給予處分,雖然可以獲得暫時的安寧,然而沒有對癥下藥,不能徹底根除“病灶”,導致違紀學生的重復違紀率很高,甚至比處分前的表現更加糟糕。
(三)管理剛性太強,人文關懷不足,不能以情育人
根據有關規定對大學生違紀行為進行處分,看似無可厚非,學生也可能考慮到學校的權威性而表面服從。但學校的職責是教書育人,處罰不是目的,學校要從學生的健康成長角度進行教育處理,真正做到以情育人。
(四)處罰措施過重,關聯因素太多,不能激勵自新
學生一旦被處分,這將影響到學生入黨、評優、獎學金、優秀畢業生等多方面,而且還要記入檔案乃至影響到未來的發展,讓學生感覺“一旦跌倒,再也無法爬起來”,給學生造成長久的心理陰影,傳遞著無窮的負能量,學生自此開始自暴自棄,甚至出現敵視學校乃至敵視社會的畸形心理。
二、社會工作介入大學生管理的優勢
(一)違紀行為的預防
社會工作的助人自助、增權、以人為本等理念有助于從大學生的個人情況出發,把大學生自我管理作為最佳管理方式,重在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個案工作、小組工作和社區工作等方法,能夠詳細了解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困惑,充分利用自身和關系人以及社會資源,幫助學生提高應對環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預防和減少學生違紀情況的出現。
(二)違紀行為的懲罰
把“做義工”應用到大學生違紀管理的優勢。“義工”即志愿服務,是指個人在不獲取任何物質報酬的前提下志愿貢獻自己的時間、知識、能力,為改進社會而提供的服務。用“做義工’來對大學生違紀進行管理可以提高大學生管理的效果。
第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和責任意識。大學生在做義工的過程中,體會到生活的艱辛,不斷反思自己的行為,調整自己的認識理念,逐步修正自己的價值觀念和人生態度,不斷矯正自己的不良行為,從而感恩自己的父母、老師和社會,并且在實踐中能感受到知識的重要,促使自己有要學習的主動需求,在自我醒悟中獲得的知識、經驗和感悟能夠助其幡然醒悟,奮發有為,受益終生。
第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公德意識。目前的大學生很少參加社會勞動,大學生做義工能培養動手能力,傳承勤勞的美德。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大學生在給予集體、社會和他人幫助過程中,可有助于自己的成長。假如能夠結合學生的專業和興趣參加義工社會勞動,甚至能夠促進學生的專業進步和穩固專業思想,因此做義工是人性化管理的體現,容易獲得學生和家長的認同,有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也潛在地培養了社會急需的高素質義工。
(三)大學生“做義工”的內心成長教育過程
大學生通過“做義工”,他的內心經歷逐步成長的過程,即:勞動實踐(被動行為)――體驗生活(認知)――感恩人生(情感)――自我覺悟(價值觀)――行為矯正(主動行為)。
大學生“做義工”就如同湖南衛視《變形計》里的角色,違紀學生開始只是被動的參加基本的勞動(勞動實踐―被動行為),然后對勞動產生基本認知和掌握基本的勞動技能,同時體會勞動的艱辛和生存的壓力,逐漸體驗生活的不易,對人生產生一定的認知(體驗生活―產生認知),從而懂得感恩父母、感恩社會(感恩人生―迸感),在以后的生活和學習中不段感悟中把這種情感逐步穩定形成為價值觀(自我覺悟―形成價值觀),并指導自己以后的行為(行為矯正―主動行為),如此學校進行違紀處罰管理的初衷已基本達到。
三、社會工作介入大學生違紀管理的體系構建
(一)管理機構專業化
社會工作的理念和方法介入大學生管理需要建立一個比較系統的機構。
主管機構:掛靠在學校的學生工作部門,如學工處、團委等。
管理隊伍:由學工處或團委的一位工作人員指導,以學校和各系的學生干部為主要力量。
機構職責:主要負責組織大學生“做義工”、監督“做義工”的過程、考核效果及聯系勞動場所等。
義工場所:學校的實踐基地,學校所處的社區,學校的校內實訓基地,也可以聯系學生家長尋求共同教育的基地,還可與團中央、省市其他組織各種大學生實踐活動,如“三下鄉”活動、青年志愿者活動相結合。
經費來源:由學生自理、社會力量捐贈、校友基金,有條件的高校也可以自己投入部分經費。
(二)實施管理科學化
一、社區統戰工作服務社會管理創新基本情況
當前社區統戰工作在服務社會管理創新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特別是社區統戰工作在基礎管理、制度建設、凝聚合力等方面,效果比較明顯。總體看,社區統戰工作服務社會管理創新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1.基礎管理工作不斷夯實。廣大社區統戰工作在上級部門的領導支持下,立足基礎工作,基本上建立健全了社區范圍內統戰成員數據庫,并分門別類、建檔立簿,輸入微機,實行動態管理,夯實了統戰基礎管理工作。
2.體制機制不斷健全完善。絕大多數社區都建立了統戰工作協調小組,堅持把社區統戰工作與社區黨建、社區管理、社區宣傳、社區服務、創建和諧社區等工作結合起來,實現了社區統戰工作有效融入社會管理創新。
3.工作合力不斷增強。各社區在充分整合社區黨政資源、統戰資源、社會資源,區域資源的基礎上,堅持用社會化的理念積極推進社區統戰工作,最大限度地實現統戰工作全面融入社區管理和建設方方面面。廣大社區還充分利用社區各方面資源,采取結對、幫扶、共建等多種形式,有效利用轄區內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的人才、場地、設施、器械等資源條件,形成共享共創工作合力,促進了統戰工作的有效開展。
二、當前社區統戰工作服務社會管理創新存在的問題
調研發現,社區統戰工作服務社會管理創新在探索中不斷完善,服務社會管理成效顯著,但也存在一些需要亟待解決的問題和不足。
1.社區統戰工作服務社會管理創新組織網絡還需要進一步健全。雖然社區統戰工作組織網絡建設不斷完善,但有的社區統戰組織網絡仍不健全,有的社區統戰工作隊伍力量短缺,大部分社區統戰委員身兼數職,負責多項工作,往往疲于應付,開展服務社會管理工作精力不夠,社區統戰干部更是嚴重不足。
2.社區統戰工作服務社會管理創新工作載體還需要進一步完善。近年來,社區統戰工作活動載體在探索中不斷完善,但隨著新形勢新任務的發展,社區統戰工作載體不同程度的出現明顯的滯后現象,有的社區沒有統戰成員活動場所,甚至有的社區統戰成員彼此之間基本上沒有交流活動。
3.社區統戰工作服務社會管理創新工作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創新。雖然社區統戰工作服務社會管理創新工作機制不斷增多,但在更好的融入社區管理創新、更好服務社區管理等工作機制上還需要進一步創新方式方法,為社區統戰工作服務社會管理奠定堅實的制度保障。
4.社區統戰工作服務社會管理創新活動平臺還需要進一步拓寬。雖然各社區在創新統戰工作服務社會管理上,探索開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活動,但社區統戰活動平臺不夠寬闊,統戰部門組織開展社區活動不多,影響力不大,甚至有的統戰成員常年不參加社會管理活動。
三、關于深化社區統戰工作服務社會管理創新的思考
做好新形勢下的社區統戰工作,必須堅持用創新的思路和辦法,創新組織網絡,工作載體、體制機制、活動平臺,從根本上化解統戰工作最后一公里問題制約瓶頸,更好的發揮社區統戰服務社會管理創新工作。
1.創新組織網絡,努力擴大社區統戰在服務社會管理創新中的影響力。社區統戰工作是一項對象廣泛、社會性強的工作,必須從組織機構和人員隊伍上完善縱橫交織、立體交叉的網絡體系,實現社區統戰工作網絡全覆蓋。探索建立完善社區統戰工作組織體系,社區、樓宇層層健全統戰工作領導小組,抽調充實人員力量,統籌協調統戰進社區、服務社會管理工作。
2.創新工作載體,努力增強社區統戰在服務社會管理創新中的凝聚力。完善的工作載體是社區統戰服務社會管理的有效抓手,必須堅持把加強基地建設作為統戰工作融入和服務社會管理的切入點,通過建設統戰成員教育基地、黨外代表人士實踐鍛煉基地、統戰部門聯誼交友基地、統戰理論調研基地等,不斷拓展社區統戰工作陣地,更好的發揮社區統戰服務社會管理的作用。
3.創新工作機制,努力提升社區統戰在服務社會管理創新中的公信力。制度問題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社區統戰融入和服務社會管理,必須健全完善工作機制,筑牢社區統戰服務社會管理的制度保障。積極建立健全社區統戰委員(干部)職責及工作制度、目標管理制度、民族宗教工作協調機制、黨政有關部門統戰工作協調配合機制、處理突發機制和統戰工作服務中心工作制度,建立完善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相關制度,有效推進社區統一戰線服務社會管理工作制度化、規范化。探索建立黨外代表人士聯席評價進出機制,采取上級評議、自我評價與社會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從政治素質、能力素質、工作業績等予以評價考核,建立客觀公正、重點突出的評價指標體系,采取違法違紀一票否定和綜合評價末位淘汰的方法,對黨外代表人士實現“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確保黨外代表人士隊伍的代表性和純潔性。
4.創新活動平臺,努力提高社區統戰在服務社會管理創新中的貢獻力。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活動,是社區統戰服務社會管理的重要平臺,必須把搭建活動平臺作為社區統戰服務社會管理創新的橋梁和紐帶,堅持不懈的開展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系列活動,為統戰工作服務社區管理提供廣闊舞臺。積極開展“非公企業服務月”活動,通過開通建言獻策信箱、走訪座談等多種形式,積極為統戰成員服務。鼓勵基層商會組織非公企業“抱團取暖”,開展多種形式的銀企對接、科技對接活動,幫助企業融資和轉型升級。積極引導統戰成員服務社區,促進和諧共建,發揮各派優勢,指導組建各派“同心?社會服務團”,吸引各黨派成員中有技能特長的知名專家教授參加,積極開展義診醫療、法律咨詢、捐資助學等社會公益服務活動,實現社區統戰工作深度服務社區管理工作。
參考文獻:
留守兒童是指那些父母雙方或一方長期在外地務工、留守在戶籍所在的農村家鄉的兒童,他們是我國社會轉型期社會快速流動催生出的一個新群體。這些兒童在身心發展和社會化的關鍵時期缺少父母的關愛和教導,容易遭受各種問題的困擾,在發展中處于一種弱勢地位,需要國家和社會給予特別的關注。留守兒童的構成主體是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齡兒童,2008年2月召開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報告會上提到,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村留守兒童約為3000多萬。這些留守兒童特別需要來自學校和教育工作者的積極關愛和科學指導。
一、留守兒童的教育服務需求與學校的回應
留守兒童非正常化的家庭環境使他們的學習、身心健康和社會化容易遭受到各種障礙的困擾。研究發現留守兒童在學習方面的困擾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1]:①委托監護人對留守兒童難以進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導;②留守兒童健康的課余生活難以得到保障;③學校和家庭之間缺乏理解和配合;④少數留守兒童出現了學習成績下降;⑤父母文化素質較高的留守兒童失去學習輔導機會;⑥相當數量的留守兒童由于失去很好的監督,其學習態度逐漸散漫、不端正,部分出現了遲到、逃課、不交作業等不良現象。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之間的最大差異主要體現在精神方面,和非留守兒童相比,留守兒童普遍感覺失落和孤單,同時也感覺缺少關愛[2];孤獨感、委屈難過和敏感自卑是留守兒童的“代表性”情緒體驗,憂慮情緒主要體現在初中留守兒童中[3]。在社會化方面,一項對留守兒童社會化的實證研究[4]表明,“留守”經歷在個別社會化指標上給兒童帶來較大影響:與非留守兒童相比,留守兒童欠缺與同輩群體和親戚間的交往;家庭結構觀念松散,親子關系淡化;孤獨感較強;缺乏合群性,初中階段的留守兒童尤其如此。另一項關于初中留守兒童問題行為的研究[5]表明:留守兒童的違法和違紀行為高于非留守兒童,初中留守男生均比留守女生存在更多的危害健康的行為。要克服這些障礙健康發展,留守兒童需要特別的教育和社會化服務。
家庭和學校是兒童接受教育進行社會化的兩個最重要的機構,父母是自然的社會化執行者,教育工作者是專業的社會化執行者。父母的外出削弱了留守兒童家庭的社會化功能,造成留守兒童發展服務的缺失。削弱的功能和缺失的服務被父母期望、社會期望由學校和教育工作者來彌補。許多學校通過積極探索,采取了建立留守兒童檔案、提供寄宿服務、選派教師作留守兒童的家長等方式回應留守兒童的服務需求。但是,這些方式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時,也存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①留守兒童主要分布在經濟落后的農村地區,由于經濟條件的限制,這些地區本來就存在著教育經費緊張、教育水平落后、師資力量缺乏等障礙,沒有足夠的財力、物力和人力建立詳細的留守兒童檔案并對變動情況做及時的補充和修改;家長精力有限又缺乏解決兒童身心發展問題的知識技巧,無法提供足額的寄宿服務,即便已建立的寄宿學校也因為管理薄弱、資源有限、監護范圍和監護質量達不到要求。②現有方式只能滿足留守兒童基本的生活需求,不能有效地促進他們的發展。③現有方式忽略了留守兒童的自身力量和可能擁有的多種社會支持。現有的服務方式存在的問題制約了對留守兒童服務需求的滿足。為進一步保護、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發展,學校和教育工作者需要開拓思路、跟隨社會發展的節拍引入專業方法為留守兒童提供指導和服務。學校社會工作正是可以用來指導農村中小學的留守兒童工作的專業制度和方法。
二、學校社會工作的內涵、方法以及在我國的試點和推行
學校社會工作是20世紀初期在美國、英國、德國幾乎同時發展起來的一項“結合教育和福利兩種制度的社會事業”[6],是現代社會工作發展較早的一個分支和重要領域。學校社會工作即是把社會工作的助人原則、方法與技術運用到學校環境中,促成學校、家庭和社區之間的協調合作,協助學校形成“教”與“學”的良好環境,引導學生尋求個別化和生活化的教育,建立社會化人格,習得適應現在與未來生活的能力。學校社會工作追求實現以下四個方面的崇高目標:(1)實現社會福利。學校社會工作為學習和生活適應失調的學生提供服務,協助他們處理困難和解決問題,幫助他們學會如何預防問題的出現和發展自己的潛能;(2)保證實現教育機會均等和普及義務教育。學校社會工作為因經濟、社會、心理等因素不能參與或不能充分運用教育機會的學生提供生活與學習的撫助和保障,使他們得以利用應受教育的機會,掌握知識本領,發揮潛能;(3)促進家庭、學校和社區的協調,以配合學校的需要和增強教育功能。家庭、學校和社區是影響學生的心理、行為和學習成績的三大因素,也是促進學生形成社會化人格的三大力量,協調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是學校社會工作者的專業服務和職責所在;(4)學校社會工作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等的全面發展。[7]P316
在發展的早期階段,學校社會工作主要運用個案方法的傳統工作模式和團體方法的學校變遷式工作模式,從事治療性的服務工作,參與學校家長會及社區活動,并負有就學校不良環境提出建議和反映的責任。1960年以后,學校社會工作的方法和目標都發生了明顯轉變,形成社區學校式工作模式,學校社會工作開始扮演預防與矯治的角色,參與學校政策的制定,維護學生應有的權利。同時,學校社會工作者把社區活動納入自己的工作范圍,把教育、衛生、福利的結合看成為學校社會工作的趨勢和理想。[7]P316經過一百多年的實踐和發展,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學校社會工作已成為學生輔導和服務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社會工作者與心理輔導人員以及其他服務人員一起為學生提供全面、優質的教育服務。
隨著我國社會轉型的全面深入,兒童青少年的社會、家庭生活環境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遭遇到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這給學校的學生管理工作面提出了嚴峻考驗。為勝出這場考驗,“在中小學中積極開展專業化的學校社會工作不僅十分必要,而且勢在必行”。[6]為回應現實的需求,提高教育的現代化水平,本世紀初學校社會工作在我國大陸地區得到積極的倡導和試點推行。2002年5月,由上海浦東新區社會發展局牽頭,在浦東38所學校開始試行學校社會工作,按照香港模式,推行“一校一社工”制度,拉開了大陸地區發展專業學校社會工作的序幕。作為一個新生事物,試點工作經過了學校確認、專業服務培訓、資金和設施保障、政府監管部門成立等環節,標志著學校社會工作作為一項制度正式介入學校體系。[8]P39隨后,深圳、福州、濟南等地區也學習上海經驗開始推行學校社會工作的試點工作。
三、推行學校社會工作強化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和服務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的相關決定使社會工作步入快速發展期,在學校社會工作領域,越來越多的城市和地區加入以試點方式在中小學開展學校社會工作的行列。這些試點工作大多借鑒港臺地區經驗,又結合本地實際,發展了多種學校社會工作的介入模式。試點工作不僅為學校社會工作的普遍推廣積累了豐富經驗,更為重要的是,試點展示了學校社會工作的強大功能和重要意義,突顯了廣泛開展學校社會工作的必要性。但是,目前學校社會工作的試點均是安排在城市的中小學,這與社會工作的起源于城市的、成熟于城市的發展傳統相一致,也與我國的資源分配方式相關――無論是在經濟資源還是在社會資源的分配中,農村均弱于城市,幾十年的城市優先發展模式已使城鄉差距擴大到危害整個社會的協調發展的程度。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改變顧此失彼的發展模式,要彌合農村被拉下的差距、解決農村發展的障礙,盡快形成城鄉協調發展、農村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的格局,在政策和資源方面向農村、農村社會發展合理傾斜成為必要的舉措。
為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政策和資源對農村的一個合理傾斜就是,政府應大力推動在農村中小學試點和推廣學校社會工作,發展學校社會工作制度。運用學校社會工作的傳統模式以個案工作方法為有特殊困難的留守兒童及其家長提供服務和咨詢,減少或避免義務教育階段的輟學現象;運用學校變遷式的學校社會工作模式為留守兒童提供生活、學業和職業輔導;采用團體工作方法打破留守兒童自我封閉的防線,培養他們互助合作的精神和方法技巧;運用社區學校式的學校社會工作模式,強化學校與家長的聯系、學校與社區的溝通,啟發、培養留守兒童的服務精神,鼓勵他們參與社區建設、改善教育和生活環境,通過服務他人、服務社區促進自我訓練,實現自我成長。從發展的角度看,抓住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契機在農村中小學開展學校社會工作,終將惠及整個農村教育,提升全體農村兒童的福利、提高農村社區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龔成彬:從“全國打工第一鎮”看“留守學生”教育[J].中小學管理,2005(9):38-39;葉敬忠等:父母外出務工對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的影響[J].農村經濟,2006(7):119-123.
[2]葉敬忠等:父母外出務工對留守兒童情感生活的影響[J].農業經濟問題,2006(4):19-24.
[3]劉霞,趙景欣:申繼亮.農村留守兒童的情緒和行為適應特點[J].中國教育學刊,2007(6):6-8.
[4]肖富群:留守兒童社會化狀況的實證研究[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5):49-55.
[5]劉霞,范興華,申繼亮:初中留守兒童社會支持與問題行為的關系[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7(3):98-102.
非批判尊重。學生和成人一樣有強烈的自尊心,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生活經驗、所學知識的側重、理解力等各不同。因此,在學生個體的發展與成長過程中,他們有著基于自身某些方面的考慮,選擇確定自己的感官、性格、意愿和要求。我們應看到,只有承認、重視和尊重學生的獨立性,學生才愿意與你交心,我們才能真正做到熱愛、了解、關心、教育學生。面對任何一類學生,首先,我們不是直面痛陳學生某種選擇的不對,而是要不加以批判的耐心聽學生的訴說、講解、規劃。然后,在尊重學生的需要、興趣的基礎上,運用專業的知識技巧和專業的人員進行輔助、引導,從而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學生宿舍矛盾時,傾聽心里話進行調解;學生考試失利時,幫助吸取教訓,汲取經驗,指導下一步改進的方向;學生有因創業產生退學念頭時,幫助分析他的特長和能力。當然,有諸如自殺等行為的特殊情況,在尊重與生命之間衡量時,我們應遵循“生命至上”的原則,必須先進行干預,再另行處理。
個性化自決。顧名思義,就是自己決定,自行解決。管理中,即是在正確觀念的引導下讓學生自己作出選擇和決定。傳統的管理中,我們只是直接告訴學生該怎么去做,而為什么要這樣做,他們并不知曉,久而久之,他們只能成為命令執行的依賴者,而抹殺了個人的決斷力。高校學生們即將步入社會中成為社會人,必須脫離對家庭與學校的依賴,要擁有自我決定、自我判斷的能力,責任意識也就隨之而來。要讓他們樹立“每一個人,要對自己所做的每一個決定負責任”的意識。然而,他們的社會閱歷和處事方法略顯不足,需要我們在教育管理中加以引導。每一個學生或每一件事的背后原因總是不同,學生做決定前,我們要深入剖析學生做出選擇的原因,然后幫助學生一起分析每一種可選擇方案,最終的方案由學生自己決定。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學生的潛能,這也與“因材施教”的理念有著相通之處。
同理心溝通。是指正確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緒,進而做到相互理解、關懷和情感上的融洽。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最多的就是和學生溝通。然而,很多現實情況下,溝通教育達不到預期效果,老師苦口婆心的說一大堆,學生并不領情,青春期的叛逆讓他們更反感老師的做法。所以,運用同理心溝通,表達同理心,必須以理解為核心。特別是對某些宜“疏”不宜“堵”的事情,就需要雙方角色互換,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待某個問題。讓學生站在管理者的角度看如何處理,老師則站在學生角度思考為什么要犯這樣的錯誤。同理心不僅是為了理解別人,也是讓別人理解自己。相互理解之后,如何處理則更顯得人性化。有時候,運用同理心溝通,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會讓你發現并解決學生的很多實際困難,為學生們謀利益,維護學生利益,急學生所急,學生愿意與你溝通,你的教育管理工作學生喜歡則事半功倍。
眾所周知,改革開放以來,西方各種思想的大批涌入,加上社會轉型中,各類思想的碰撞交織,大學生作為思想最活躍、最敏感的一個社會群體,其思維方式、道德觀念、價值取向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強烈的沖擊。近幾十年的影響,使得即將邁入社會的高校大學生們在思想上產生了混亂、迷茫,甚至于不知所措。思想的混亂必然導致行為混亂,行為又要靠日常工作中的思想來教育管理,二者相輔相成。社會工作服務理念介入高校學生管理,既進行了思想教育,又對行為進行了約束。
中圖分類號:F840.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6-0-01
社會保險是一種為喪失勞動能力、暫時失去勞動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損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補償的一種社會和經濟制度。社會保險稽核工作就是相關人員依法對社會保險費繳納情況以及社會保險待遇領取情況進行核查的工作。我國的社會保險的特點是制度缺位與福利早熟,前者是指對農民的保障制度缺位,后者則是指城市中某些項目福利水平過高,面臨如此嚴峻的形勢,作為我國社會保險制度的有力保障,社會保險的稽核管理工作任重而道遠。
一、當前社會保險稽核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立法滯后,制度還不夠完善
相對于西方發達國家而言,我國的社會保險起步較晚,到目前為止,我國的社會保險還沒有專門性的行政法規,各項工作只能僅僅依靠一般的規范性文件,各處繳費基數核定標準不統一、不規范,政策缺乏可操作性。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造成社會保險稽核工作無法可依,面對屢禁不止的社會保險方面的欺詐現象,稽核機構往往力不從心,容易陷入打擊力度不夠的尷尬境地,社會保險稽核管理工作形不成足夠的威懾力。
(二)企業漏報瞞報現象嚴重
在利益的驅使下,一些企業常常利用少報、瞞報社會保險費的手段來為企業降低成本,非法攫取其中的利益。企業通過瞞報繳費基數和參保人數、用勞務來取代勞動合同、以實物或其他來代替工資發放等層出不窮的逃避方法來躲避社會保險的稽核,這些行為不僅嚴重損害了參保職工的社會保障權益,同時也減少了社會保險的基金收入,甚至對社會穩定造成影響。
(三)稽核機構專業人員缺乏,稽核不嚴
社會保險稽核管理工作是一項復雜艱巨的任務,這就對稽核隊伍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而現狀卻是,社會保險稽核機構設置不夠規范而稽核隊伍人員素質亟待提高。當前的社會保險稽核工作,普遍面臨經辦環節多、操作人員多、分工不明確等問題,這些漏洞的存在,很容易造成有心人的趁虛而入,使社會保險稽核工作面臨層出不窮的問題。另一方面,稽核機構內部人員也存在因利益或人情而違法違規的行為,稽核隊伍重外部稽核但卻輕內部控制。
(四)參保對象法律意識淡薄
我國的社會保險其中的短板之一就是對農民的保障制度缺位,農民是弱勢群體,他們往往因為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而對社會保險這方面缺乏足夠的認識。另外,現在進城務工的農民工也是一個巨大的團體,由于法律意識淡薄,當面對一些企業在雇傭時不簽訂勞動合同等等逃避社會保險的行為,往往不能很好地維護自己的權益。
二、加強社會保險稽核工作的建議
(一)強化政府責任,加快立法步伐
為了使社會保險的各項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國家應盡快出臺一應社會保險方面的法律法規,以法律的形式來規范社會保險方方面面機構和人員的行為。另外,各級政府也應做到不斷完善相關的法規政策,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險繳費和稽核程序,形成政府行政督管、機構專門監督和內部控制形成三位一體的完善稽核體系。
(二)加強企業督管,加大處罰力度
社會保險稽核機構要貫徹年檢制度,嚴把基金出口的關節點,防止社會保險基金的跑冒滴漏,此外還要學會利用高新技術,加強對參保單位和個人有關數據的了解和掌握。另外,社會保險稽核機構還要依法嚴厲打擊社會保險欺詐行為,加大對騙取社會保險的單位和個人的處罰力度,并且充分發揮社會輿論力量,對社會保險的欺詐行為擺出高壓態勢,形成強有力的社會威懾力。
(三)加強機構建設,提高隊伍素質
從事社會保險稽核工作,不僅需要熟悉社會保險方面的法律法規,有較強的法律意識,還要對財會方面的知識熟練掌握,精通審計方法和技巧。另外稽核隊伍的素質也至關重要,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利益關系存在于方方面面,社會保險稽核工作人員首先自己要做到潔身自好。在這點上,稽核機構一方面要積極引進高素質的專門人才,另一方面要定期對現有稽核隊伍進行專業性培訓,對稽核人員素質問題要常抓不懈。在平時的稽核工作中,要實行責任制和錯誤追究制,對未能及時發現和處理問題的稽核人員,尤其那些違紀違法的,要進行嚴肅處理。
(四)加大宣傳力度,營造社保氛圍
社會保險稽核管理機構還要經常進行保險相關的政策宣傳以及咨詢活動,努力做到讓社會保險政策深入人心。稽核機構可以充分利用媒體工具,宣講如何參加社會保險、社會保險繳納程序及繳納基數、待遇計算辦法等方方面面的問題,并深化職工對自身權益的關注,讓他們明白參加社會保險的好處,還有繳費基數與其退休待遇是密切相關,讓他們繳的明白,繳的放心。除了要讓社會保險稽核相關事項深入人心,還要對那些不如實申報、不參保繳費、拖欠社會保險費的企業進行曝光,不斷提高廣大參保職工的維權意識,營造人人模范遵守社會保險稽核政策的良好社會氛圍。
總之,社會保險制度不僅關乎參保職工的社會保障權益,實施的不好還會影響社會穩定,社會保險稽核管理作為社會保險制度的保障,責任重大。從政府、企業、稽核機構和參保對象四個方面來說,每個人都應該為社會保險的稽核管理工作做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李偉.社會保險稽核工作之淺見[J].現代商業,2009(24):67-68.
一、學校公寓社會化的有利部分
很多學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為學校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也為加強學生公寓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機遇。學校的后勤社會化改革彌補了學校辦學經費和資源不足,幫助學生改善了學習和生活條件,美化了校園,優化了育人環境。后勤部門與學校剝離后,在經費使用和經營管理上有了自,極大地調動了各后勤部門的積極性,使他們能從各自的切身利益出發,千方百計地籌集各方面的資金去改善自己的經營條件,擴大經營管理,改進服務態度。這符合學校服務育人、管理育人、環境育人的要求。原來由于后勤服務方面的拖、拉、硬等作風而引起的學生的不安定因素和不穩定隱患,在后勤改革后可以得到有效解決。
二、公寓社會化的負面影響
(一)學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給學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新的困難
隨著公寓社會化的變革,學生的消費心理和消費能力也都逐年增長,傳統的學校后勤管理模式受到了來自各界的挑戰。其次這種公寓社會化的出現也讓學生自身的身份有所變化,由傳統的學生到社會的。學生的思想也更加的多元化更加的復雜,因此也增加了學校管理學生的難度。第三,學校后勤社會改革的實施,使社會對學生的影響更直接化和多元化,學生思想認識也需要一個轉變的過程。尤其是改革后許多后勤服務項目都是有償的,在一定程度上給學生帶來一定的經濟壓力,從而也會產生一些思想認識上的矛盾,這一切都給新形勢下的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增加了難度。在這種情況下,學校主要依靠深入細致的學生公寓管理工作來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和引導,因而對學生公寓管理提出了新任務和更高要求。
(二)隨著后勤管理機制的轉變出現的新問題
這種機制的轉變意味著傳統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管理手段都將會面臨著很大的變革和挑戰,并且現在學校的成本意識更強,然而這并沒有將成本利益最大化。
三、如何做好學生的管理工作
(一)解放思想,端正認識,積極構建新型的學生公寓管理模式
一味地堅持傳統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是無法滿足這種新形式下的需求,因此這就需要學校的人員解放思想,在管理工作上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發現新形式下管理學生的新思路,很多學校也是經過過長期有關于社會現象、學校的成本需求以及學生的住宿需求等考慮才推進公寓社會化的進程,這將會有利于構建良好的學生公寓。
(二)健全各項規章制度,采用先進科學手段,提高管理水平
古語有言“無規矩不成方圓”,面臨學生公寓社會化的改變,也需要積極的預測可能會發生的一系列問題,于是建立健全學校的有關于學生管理的規章制度,并且學長還應該定期的對管理人員組織培訓,讓學生的住宿需求被滿足的情況下,還可以有效的對學生做出管理。這也是學校需要不斷努力達成的管理目標。
(三)更新觀念,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教育管理和服務理念
我們處于社會、經濟等飛速發展和變化的大前提下,而“經濟基礎決定上曾建筑”,我們生活的世界不斷的變化就也需要我們學校的管理人員不斷的更新觀念,因為無論是現有的教育模式、教學方法還是教育理念相比于從前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個提升,因此在這個環境下學校的管理理念也需要得到轉變,學校的服務理念應該符合或者有助于我們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居住服務和居住體驗。
(四)注重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和主觀能動性
現在的教育中學生逐漸的回歸了自己的主題地位,因此學生也是是公寓的主體,而學校也就應該在公寓的建設和管理過程中,不斷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服從學校的管理并且真正的參與到學校的公寓社會化的學生管理的工作當中。學校的管理工作人員也不能忽視學生的“三個自我”的作用即“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這也有利于達成學校的管理目的,這也有利于才能提高大學生公寓的整體管理和教育水平,通過這一方面就可以發現學校可以通過健全學生公寓對學生發到有效的管理。
(五)抓住機遇,加強人才培養,提高公寓后勤管理人員的整體素質
我們現在已經慢慢脫離了傳統中學生一張證書就能走遍天下的情況,這種觀念也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的發現和要求,在任何崗位上工作都需要工作者不斷的積極進取,因為房貸社會的發展現狀就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所以管理人員也應該積極的進行學習,把握工作機會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以適應不斷深化的后勤社會化改革的需要。努力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務。
四、結語
本文首先闡述了學校公寓社會化的有利部分,其中包括:很多學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為學校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也為加強學生公寓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機遇。還有學校的后勤社會化改革彌補了學校辦學經費和資源不足,幫助學生改善了學習和生活條件。其次本文也分析了公寓社會化的負面影響,其中會有;學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給學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新的困難,以及隨著后勤管理機制的轉變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最后我們從五個方面對如何做好學生的管理工作進行了論述,分別為:解放思想,端正認識,積極構建新型的學生公寓管理模式;健全各項規章制度,采用先進科學手段,提高管理水平;更新觀念,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教育管理和服務理念;注重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和主觀能動性;還有抓住機遇,加強人才培養,提高公寓后勤管理人員的整體素質。當然完成這一目標離不開學生和學校的共同努力,只有這樣學校才能獲得更好管理學生的機會。
參考文獻:
[1]彭濤.高校后勤社會化背景下學生公寓管理模式的探討與思考[J].大眾商務月刊,2010,(16):131-132.
[2]張雪萍.高校后勤社會化背景下學生公寓管理研究——構建“三位一體”的學生公寓管理模式[D].南昌大學,2012.
[3]王德忠,吳寶利.學生公寓的物業化管理模式探討——兼談公寓社會化條件下學生教育管理模式[C]//研究與交流——北京高校后勤學生公寓工作研究論文集.2013.
摘 要:在實際工作中,一方面,人力資源管理人員要為企業員工 辦理社會保險,并且對企業的人力成本進行核算;另一方面,社會保險對人力資源管理有著工資和獎金等其他報酬形式不可替代的 作用。社會保險能使企業員工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對維護社會穩 定,增強企業員工的歸屬感等起著重要作用。而更加健全的社會保 險,將會使員工對企業更信任,從而更加努力工作,最終為企業帶 來更高的效益。
關鍵詞 :人力資源管理;社會保險制度
中圖分類號:F840.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0-8772(2015)07-0197-03
收稿日期:2015-02-12
作者簡介:曹婷(1980-),女,河北承德人,本科,中級經濟師。研究方向:社會保障。
1.社會保險制度的完善有助于人力資源的開發與管理
1.1 完善的社會保險制度有利于提高人口質量
人力資源的投資需要一個健全的社會保險制度,因此,人口的素質或者質量與社會保險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當勞動者或其家人碰 到生、老、病、死、失業等風險時,其個人收入或家庭收入都會受 到一定影響,嚴重的將導致勞動者及其家庭成員營養水平的下降,進而會造成其家庭成員健康狀況不斷惡化而影響人力資源的質量。 因此,社會保險對勞動者及其家庭成員身體素質的提高所具有的保 障功能,促進了人力資源的開發。
1.2 建立和健全社會保險體系,有利于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往往會有一些市場主體因為經營管理不善、經濟效益不好等原因面臨破產、倒閉、遭淘汰的危險,此時,社會 保險制度能夠起到保障作用,她使得這樣一些市場主體內的勞動者 在工傷、失業等不幸狀況下能獲得必要的物質幫助,為其度過難關 創造條件。每一個勞動者的權益都與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密切相 關。人力資源管理者必須認真了解社會保險體系,以便保護和激勵 企業員工,從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1.3 完善社會保險制度有利于人力資源的流動
改革開放以來,人力資源大規模流動。但是,如果缺乏社會保險 或社會保險不完善,必然會阻礙勞動力的合理流動。首先,勞動者 跳槽具有很大風險,假如不成功,就會面臨失業甚至失去收入來源 的風險。其次,勞動者不愿從有社會保險的單位流向沒有社會保險的單位,除非沒有社會保險的單位能提供很高的收入,足以彌補流 動者所承受的各種損失,包括精神上的和物質上的。
2.當前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中社會保險方面存在的問題
2.1 制度缺乏規范性
企業為勞動者繳納保險費這一制度缺乏規范性。據調查顯示,目 前我國較多企業仍然沿襲著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保險制度,與現代市 場經濟體制格格不入,主要表現為企業為勞動者繳納保險費制度缺 乏規范性。在相關法律法規的制約下,大部分企業都能為勞動者繳 納保險費用,但從實踐來看,所繳納的保險費偏低。這種現象對勞 動者的工作積極性造成了嚴重的打擊,很多員工對企業的信賴感和 自身的安全感降低,使得企業的經濟效益急劇減少,甚至出現了 “用 工荒” 。
2.2 勞動者本人對社會保險的認識不足
一部分勞動者對社會保險認識一知半解,缺乏基本保險知識。受 封建社會和傳統大一統思想影響,很多員工未能從舊的思想觀念中 解放出來,缺乏主人翁意識。 特別是社會基層的員工,為生活所迫,思想上存在著隸屬于企業的誤區,缺乏必要的人身和財產安全的觀 念。同時,我國保險事業起步較晚,對保險業的投入也不夠,這也 導致人們對其不夠重視。
2.3 企業社會保險管理工作缺乏規范性
有些企業對社會保險工作重視度不夠,社會保險制度不健全,流程不規范,導致社會保險工作經常出現規范性錯誤,這在一定程度 上影響了企業社會保險工作的質量和實效。
2.4 企業缺乏專業社會保險管理人才
部分企業出于節約人工成本的目的,尚未配備專業的社會保險管 理人員,社會保險管理工作往往由財務部門或者綜合辦公室人員等 兼任。這些人員往往崗位不固定,社會保險管理不到位,缺乏必要 的社會保險管理專業知識,從而導致企業社會保險管理水平不高、社會保險作用發揮不明顯。
3.新形勢下做好企業社會保險工作的對策
3.1 提高員工社會保險意識。
要消除員工的思想誤區,增強廣大員工的主人翁意識。企業要向 員工宣傳有關社會保險的知識,鼓勵員工積極地為自己的人身和財 產安全負責。廣大員工要走出處于社會基層就不能享受社會保險的 思想誤區,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參與企業關于社會保險的活動。
3.2 堅持以人為本,建立社會保險監督管理機制
實踐證明,只有一切從員工的利益出發,充分發揮員工的主觀能 動性和創造性,才能不斷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企業和員工的發展 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過程。但現實情況是并非所有的企業都能看到這 一點,或者即使看到這一點,也未能將其認真貫徹落實到企業管理 過程中。因此,建立社會保險監督管理機制顯得尤為重要。該機制 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即對企業的鼓勵和對企業的監管。前者主要是從思想上對企業進行鼓勵和引導,希望他們能夠積極貫徹落實社 會保險方面的政策法規,尊重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后者則是對那些 逃避和推諉責任的企業進行監督、管理,通過一定的行政手段,比 如罰款、吊銷營業執照等方式,對企業的行為予以制度上的規范。 當然,在具體的監督管理過程中要把持以扶持和引導為主,行政手 段為輔的原則,這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要求。
3.3 通過多種形式來管理企業社會保險
其一,企業可以設立專門機構和崗位,指定具有社會保險專業基 礎的專業人才從事企業社會保險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企業社會保險 機構的內部管理制度。其二,企業可以通過社會保險機構來對 企業社會保險工作進行管理,這樣既可以節約企業的管理成本,又 可以發揮專業社會保險機構的專業特長,提高管理效益,促進企業 社會保險工作的開展。
3.4 提高企業社會保險管理透明度
企業在為員工辦理社會保險的同時,應當通過各種媒介,每年向 員工公布本單位全年各項社會保險費的繳納情況,接受工會組織和 員工的監督;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免費為用人單位和企業員工查詢繳 費記錄或為個人帳戶提供服務;發現與實際情況不符的,要及時復 核處理并告知處理結果。對不履行社會保險登記繳費義務的違法行 為,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舉報、投訴。勞動保障部門、社會保險經 辦機構要向社會公布舉報、投訴電話,對被舉報、投訴的企業和個人的違法行為要依法及時進行核實處理,進一步增強企業社會保險 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本文探討了把握以服務全局為主線,著眼中心大局謀發展;以服務民生為主線,圍繞群眾需求促提升兩條主線,打造四項特色,提升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工作效率的措施。
目前,在黨的十精神鼓舞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緊緊圍繞促發展、惠民生、保穩定的工作大局,把握兩條服務主線,著力打造四項特色,推動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業創新發展,亮點紛呈。
4.人力資源管理中社會保險工作目標
4.1.把握兩條主線,明確工作方向
以服務全局為主線,著眼中心大局謀發展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積極將業務工作放眼全局,從全局總體布局出發謀劃工作,以自身業務水平的提高服務于全局工作的開展。
4.1.1干部調配向基層一線傾斜。針對基層一線拆遷、建設、招商等攻堅項目對干部的強烈需求,積極配合“一進二幫三提升”活動,在干部調配管理中突出向一線傾斜,加強干部在一線表現情況的跟蹤考核,確保調配到一線的干部拉得出、干得好、長得快,為“百日會戰”、“百日競賽”各項任務的完成奠定了基礎。
4.1.2人才保障向項目靠攏。根據分局內重點項目、重點產業對人才的需求,加大藍色經濟人才、緊缺急需人才、高層次領軍人才和團隊人才的引進力度,為分局提供全方位人才服務。緊跟大型企業產業升級對人才的需求,開展大型專場招聘、定向招聘、上門送人才等措施,跟進解決各類人才需求難題,有效保障了大項、大企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4.1.3維權保障向搬遷企業延伸。建立同街道辦事處、拆遷辦、企業工會相協調的維權聯動機制,主動深入企業宣傳勞動法律法規,指導企業依法制定分流職工補償方案,規范勞動合同解除行為,做好分流職工思想安撫工作,監督工資及補償金的發放落實,實時掌握企業搬遷進度和勞動用工情況,牢牢掌握了搬遷企業勞動關系協調的主動權。
4.2 以服務民生為主線,圍繞群眾需求促提升
把群眾關心的就業、社會保障等民生問題放在首要位置,積極爭取政策,落實資金,切實破解民生難題。
4.2.1加大政策落實力度。嚴格執行失業保障政策,全額發放失業保險金,積極鼓勵參加技能培訓,對參加技能培訓并考試合格的人員發放交通費補貼,為鼓勵失業人員參加培訓創造了條件。
4.2.2不斷健全保障體系。開展解決集體企業未參保人員養老保險問題專項行動。推進居民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作。及時發放各類社會保障資金,累計足額發放失業金、農民工一次性合同補助、喪葬補助金。
4.3.打造四項特色,提升工作效率
4.3.1推行新錄用人員導師制度
加大新錄用公務員培養力度,為新錄用公務員配備導師,指導新錄用公務員盡快融入工作環境,促進快速成長。建立相對穩定的導師隊伍,選拔理論素養高、責任心強、專業對口的處級干部擔任導師,并定期進行考核評議,保證導師隊伍的規范化和穩定性。選聘的導師充分發揮“傳、幫、帶”作用,從思想、學習、工作、管理四個方面對新錄用公務員進行指導和幫助,引導其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和職業觀念;帶領新錄用公務員深入一線進行鍛煉,利用自身經驗進行言傳身教,幫助他們解決學習、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定期對所指導的新錄用公務員思想表現、工作能力等情況進行考核,并作為其轉正定級的重要依據。
4.3.2推行公益性崗位“363”管理模式。“363”即實行招聘崗位,招聘過程,人員信息三項公開,制定承諾、考勤、考核、講評、獎懲、網格化管理六項制度,落實出勤監督、巡察監督、群眾監督三項監督措施。推行“363”模式以來,全局通過規范管理先后終止公益性崗位勞動合同320份,騰出崗位用于安置困難群體就業,讓最困難的群眾享受到了政府的關懷。社區公益性崗位管理走上規范化軌道后,通過在社區衛生、治安、綠化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使社區管理上了一個新臺階,實現了社區管理和困難群體安置的“雙贏”。
4.3.3推行勞動監察預防預警制度。
實施勞動監察維權陣地前移,推行預防預警制度,實現勞動監察由被動執法向主動預防轉變。堅持普法宣傳先行,運用各類媒介開展送法上門,注重點面結合,把提高企業依法規范用工和勞動者自我保護意識;發揮“兩網化”事前監管和化解勞動糾紛功能,以社區為依托,將全局30個大網格細化為128個小網格,建立了一支60名兼職監察員和98名監察協管員的網格監管隊伍;按照定人員、定區域、定職責、定任務的原則,將預警監管與企業年檢、崗位開發、職業介紹、用工監測、日常巡查相結合,提高了監管效能,贏得了勞動保障監察工作的主動權;建立勞動維權協調機制,將勞動監察執法同就業備案、勞動爭議案件處置、保險擴面相結合,同街道、社區、企業相互動,建立每月報告拖欠工資、社會保險費和有欠薪逃逸隱患企業的信息報告制度,對重點監控企業提前介入指導,增強了勞動監察工作的針對性。
4.4推行便民服務預約制度
以便民利民為出發點,立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業務工作實際,全面推行便民服務預約制度。累計梳理包括人事、人才引進、檔案提取、補貼申報、培訓報名、退休認證等25項服務項目,面向全區群眾接受預約服務。推出三類預約服務方式:對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殘疾人、重病患者及困難家庭,提供預約上門服務;對不能在上班時間到窗口辦理或有緊急事項的服務對象,提供預約加班服務;為同屬一個工作單位的多名服務對象,提供預約團體服務。預約制度的推行,延長了窗口服務時間,拓展了服務空間,豐富了服務形式,減少了服務盲點,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服務實現了無縫隙、全覆蓋,最大限度滿足群眾服務需求,受到了群眾的好評。
綜上所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將按照中央和省、市的統一部署,精心組織、周密安排、廣泛動員,堅持學以致用、以用促學,把黨的十精神落實到全面推動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創新發展上來。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將始終堅持“民生為本,人才優先”工作主線,努力實現人民群眾“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三個民生目標,突出就業創業、社會保障、人事人才和勞動人事維權四個工作重點,進一步推動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邁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1] 郭凱 社會保險人力資源方面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 中國集體
經濟 2012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