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5 17:08:0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旅游規劃的背景分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1.2 旅游貢獻:新興經濟體漸成氣候
新興經濟體國際旅游人數,有望繼續保持發達經濟體兩倍的速度增長。據世界旅游組織預測,2015年至2020年的5年間,亞太、拉美和非洲的新興經濟體接待的國際旅游人數將首次超過發達經濟體Peltier D.Emerging economies will welcome more international tourists than advanced economies by 2020[EB/OL].http:///2015/06/22/emergingeconomieswillwelcomemoreinternationaltouriststhanadvancedeconomiesby2020/.。
1.1.3 產業:旅游為全球第一大產業
經濟全球化勢不可擋,而旅游業已經成為服務貿易的主體性產業,屬世界范圍內就業份額最大部門,堪稱世界第一大產業及世界經濟產業之星。
1.1.4 需求:旅游需求更加多元化
到2030年,全球旅游人次將達18億,其中以文化休閑、娛樂和度假為目的出行的游客數量將占國際旅游消費總數的54%新華網.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2020年全球旅游人數達14億人次[EB/OL].http:///fortune/201410/14/c_1112824219.htm.。而世界范圍內人口老齡化為這種旅游需求多元化提供了巨大動力。因為有錢、有閑人口的比例明顯擴張,僅就當前西歐英國、德國和瑞士3國而言,其老年人口比例就已超過總人口的14%魏敏.世界旅游業發展的突出特點和主流趨勢[EB/OL].http:///201102/22/content_1639322.htm.。
1.1.5 市場:旅游市場呈現多極化
旅游消費規模的擴大,必然要求旅游產品的加速開發。在世界范圍內,那些具備良好發展條件的國家和地區,必將成為旅游業新的增長極,旅游空間布局將呈現多極化趨勢。
1.1.6 營銷:在線旅游成為最重要載體
旅游與科技的融合將會給旅游市場帶來一個全新的革命。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新興旅游產品的開發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通過信息技術突破性的創新,電子旅游、虛擬旅游、體驗旅游等新興的旅游業態越來越受到關注。
1.1.7 區域:區域內旅游成為首選
受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可自由支配收入減少,區域旅游成為首選。國家間的旅游合作成為潮流,推動產業一體化、市場一體化、交通一體化、形態一體化,建立互惠互利的區域無障礙旅游協作區,將成為世界旅游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摘要:本文分析了海南以國際旅游島為核心內容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特點和金融需求,認為海南特色的城鎮化進程將會給商業銀行個人
>> 國際旅游島背景下海南開展離岸金融業務的思考 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中的外匯服務便利化研究 國際旅游島背景下海南省碳金融業務的發展對策研究 海南省博物館在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中的作用及發展機遇 議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中的文化元素 國內酒店集團在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中的戰略發展分析 國際旅游島背景下的海南新型城鎮化發展研究 海南高校在國際旅游島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 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中失地農民就業培訓體系構建 試論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中應用寫作型人力資本的增殖 開發性金融支持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研究 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個人本外幣兌換特許業務的研究 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進程中的南海考量 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中“跨文化交流”意識和行為建設 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中失地農民社會保障研究 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初探 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現狀探究 運用金融杠桿促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 試析不同類型的基地公司在國際金融業務稅務籌劃中的作用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海南國際旅游島社會建設管理新探索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海南省人民政府.海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十二五規劃.[EB/OL].[2013-03-28],.
[4]海南省人民政府.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規劃綱要.[EB/OL]2012-02-10]http://.cn/zhuanti/internationaltourisland/promote/201202/t20120223_237048.htm.
作者簡介:符 穎(1973-),女,海南人,經濟師,中國建設銀行海南分行財富管理與私人銀行部。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
(一)旅游規劃研究現狀
伴隨國內外“旅游規劃熱”、“旅游開發火”的蓬勃態勢,旅游規劃的學術研究與實踐也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近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社會科學基金資助多項旅游規劃類項目,如《城市旅游交通規劃理論與方法研究》、《風景區旅游規劃AVC評價體系研究》等,極大的推動了旅游規劃研究熱潮。不同學科、不同方面的專家紛紛投身這一研究領域,僅旅游規劃類教材作者的學科背景就涉及多個領域。吳必虎《旅游規劃原理》結合作者自身規劃實踐,框架性闡述旅游規劃理論體系,具有地理學學科背景;馬勇、舒伯陽《區域旅游規劃》系統闡述旅游規劃基礎理論、基本原理和規劃編制方法,具有旅游規劃、旅游企業管理和旅游項目運營等學科背景;吳承照《現代旅游規劃設計原理與方法》側重于不同類型和空間的城市景觀旅游規劃編制,具有城市規劃和風景園林規劃等學科背景。多學科的交叉研究,客觀上加快了《旅游規劃》的研究進程,拓展了它的研究領域,豐富了其研究實踐。
(二)《旅游規劃》課程教學改革研究現狀
豐碩的學術研究成果以及大量的規劃實踐,推動了旅游類課程,尤其是《旅游規劃》課程教學改革的深入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多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課程的實訓教學、實踐教學、案例教學,如郭海燕《課程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以及《案例教學在課程中的應用》;研究性教學,如趙媛《“旅游規劃”課程研究性教學的實踐》;教學工具、教學效果、教學內容改革,如楊興柱、陸林《旅游規劃課程教學內容與方法改革探索》;人才培養模式,如陳英《旅游規劃人才培養模式初探》;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等方面,如楊朗、陳國生《課程教學中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三)地方資源在教學改革中的應用研究
地方資源植根于地方,具有廣泛性、豐富性的特征,可以為學校創新《旅游規劃》課程教學模式提供強而有力的支持。目前,地方資源在教學改革研究中已經運用于中學歷史教學、美術教學、語文教學、化學教學、生物教學,幼兒課程教學,校本課程等方面,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如韓云潔《重慶市122中學歷史課程地方資源開發研究》、張福俠《利用地方資源,打造五步立體美術教學課堂》、梁開智《充分挖掘地方資源,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等。但至今尚未直接應用于旅游類課程,尤其是《旅游規劃》課程的教學改革研究中。
將地方資源引入《旅游規劃》課程的教學中,“就地取材”,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化對專業基礎知識的理解,改進教學質量;同時,又可以利用地方資源,開展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創新性與團隊精神,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和規劃能力,增加其就業選擇。
二、基于地方資源的《旅游規劃》課程教學模式
以旅游規劃人才的市場需求為出發點,結合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立足玉林市地方資源,優化《旅游規劃》課程的教學內容、完善課堂教學、深化實踐教學、創新考核方式,對《旅游規劃》課程教學模式進行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緊密結合地方資源的《旅游規劃》課程教學模式,并在實際教學工作中進行了實踐和探索,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優化《旅游規劃》課程教學內容
目前,《旅游規劃》課程仍是偏重于教材,教材所述理論、原理大都屬于通用型、抽象型的,造成通用型教材與地方資源脫節的矛盾。筆者根據旅游規劃編制的實際需要,結合《旅游規劃》課程教學的具體進程,將玉林市地方資源有機融合于通用型教材,由抽象到具象,變通用型為通用型和地方性相結合,從而優化《旅游規劃》課程教學內容。例如在旅游資源的調查與評價內容中直接分析評價玉林市旅游資源,包括旅游資源的自身評價、開發評價;在旅游空間布局規劃中,結合北流勾漏洞風景名勝區、容縣“三名”旅游景區等景區的空間布局模式進行具體分析;在旅游解說系統規劃中,引入玉林云天宮民俗文化博物館的旅游解說文本,討論旅游解說系統的類型、解說內容分類以及解說系統的整體評價。
(二)完善《旅游規劃》課程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教育教學的基本形式之一。完善《旅游規劃》課程課堂教學,就是有機結合玉林市地方資源,改進教師課堂講解方式、最優化利用多種教學工具,例如在講解旅游形象規劃時,結合各種圖片、視頻分析玉林市的旅游形象,播放《美麗的玉林》宣傳片、觀看《嶺南美玉,勝景如林》視頻;整合各種教學方法、科學合理的組織教學活動,在旅游形象規劃、旅游線路規劃、旅游產品規劃等內容時實行分組討論,分項目教學,構建“愉快的課堂教學”,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同時,為實踐教學建立理論基礎,提供理論指導。
(三)深化《旅游規劃》課程實踐教學
《旅游規劃》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必須充分利用各類地方資源,以深化《旅游規劃》課程的實踐教學。首先,明確了“哪些內容應該實踐”以及“哪些資源可以用于實踐”,兩相配套取得最優學習效果。旅游資源的調查與評價、旅游市場的調查與預測、旅游形象規劃、旅游產品規劃、旅游規劃圖的繪制等內容需要學生實際操作。可以調查評價龜山公園、濕地公園的旅游資源狀況,繪制旅游資源分布圖;分析預測廣西歷史文化名村高山村、蘿村的旅游客源市場狀況,繪制旅游客源市場分析圖;模擬進行容縣旅游形象規劃以及旅游產品規劃。
其次,“怎么實踐”環節,即旅游規劃的基本原理等認知實踐部分,通過參觀玉林市規劃設計院、廣西運美集團實習等進行考察教學;旅游規劃圖的繪制等模擬實踐部分則在我院“歷史文化與旅游綜合實驗教學中心”實訓教學;專業實踐涉及到組織學生,深入實地,實際動手操作,編制相關的設計、規劃方案。如此,逐層推進,漸進式深化《旅游規劃》課程實踐教學。
旅游業在當期的發展過程中已經走向了繁榮階段,區域旅游規劃的重要作用就是在旅游資源的優化配置基礎上來促進地區旅游業能夠動態的適應市場環境的變化,同時內化于社會經濟及生態環境的發展體系中。在這一發展背景下對區域旅游規劃進行理論研究就有著實質性意義。
二、區域旅游規劃的實質和發展現狀分析
(一)區域旅游規劃的實質分析
對于當前我國的區域旅游規劃最為主要的就是將區域資源以及區位和文化等諸多方面的文化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并要能夠結合市場的實際需求來提供試銷對路的產品,從而讓旅游者來獲取最大化的滿足。并要能夠能對旅游的產業結構進行及時有效的調整,從而來增強旅游供給的有效性以及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在當前的旅游市場發生迅速變化的過程中,區域旅游規劃的演進也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所以對區域旅游實施規劃最為根本的就是將地區的旅游資源的優勢得以發揮來促進地區的經濟持續發展。
(二)區域旅游規劃的發展現狀分析
從當前我國的區域旅游規劃的發展情況來看,其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這些問題主要體現在對區域旅游規劃缺少本地元素。對區域旅游客源的市場分析層面,規劃者只是簡單的遵循旅游客源地衰減規律實施客源的市場定位以此來制定營銷的策劃,但在對客源的市場開發獨特性的視角方面卻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還有就是對區域旅游的資源認知層面一些有著特色資源和競爭優勢的總結上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這樣就不能對游客產生吸引力,對區域旅游的規劃發展也就有著一定的難度。
再者就是對區域旅游規劃沒有重視全程管理,在管理過程層面有著較嚴重的缺位現象,國家雖出臺了相關的旅游規劃通則,但在編制前以及規劃文本形成之后的執行管理層面比較缺乏,這些主要是體現在缺少實施監管的機構,在標準的選取上沒有達到一致。還有就是在區域旅游的規劃過程中遭遇到了執行困境,這一方面的內容主要是體現在當地居民的不配合以及相關部門的不協作,還有就是相關的企業沒有得到配合。
三、區域旅游規劃問題的創新思路
第一,對區域旅游規劃進行創新發展,要能對其問題的原因得以充分的分析,只有如此才能夠結合實際進行實施創新的措施。從實際的區域旅游規劃的發展來看,其問題的主要成因就是區域旅游規劃管理的體制沒有得到完善,政府在區域旅游規劃當中有著過多的行政干預,并且由于監管者在實際的監管力度上沒有得到加強,政府的作用沒有全面的得到發揮,從而就造成了區域旅游規劃的不合理,將這些問題的成因得到詳細分析就能夠對創新措施的實施打下堅實基礎。
第二,對區域旅游的規劃進行創新重要的是能夠對內容體系加強優化,也就是對旅游利益相關者和旅游對經濟貢獻的分析,從旅游對經濟貢獻的分析來看主要是能夠加強人們對旅游的認識,同時也能夠對和旅游相關的產業發展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這樣才能夠有效的對相關部門的規劃策略的實施積極性得以充分激發。而對于旅游禮儀相關者進行分析則主要是結合實際的情況進行具體化的分析,在這一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第三,對區域旅游規劃要能夠得以層次化有序化的進行,要能夠在土地規劃以及交通規劃等相互聯系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發展。并要能對不同級別的規劃間的聯系得到加強,實現這一目標首先要能夠將編制工作開始前進行成立專門的規劃領導小組,從而來增強旅游規劃權威性。需要重視的是要能將編制得以規范化的進行實施,要依據著人員的構成以及設備的配置等,來針對各個旅游規劃機構實施資格等級的相關認證,采取統一化的發證和管理。
第四,要能將動態化的管理得以充分的體現,旅游系統是多要素的復雜系統,各個要素間有著高度關聯,所以要能對各個層面環節都要充分的重視。在這一發展背景下就要能夠將旅游系統作為是規劃的主要對象,樹立動態化的觀念并進行全程管理監控。不僅如此還要能夠在方法技術上進行加強創新,在這一方面主要是要構建旅游規劃信息數據庫,然后在多方面的考察調查等基礎上,將相關的資料進行匯總分析,通過高新技術的應用例如遙感技術以及全球定位系統等進行對區域旅游規劃的效率得以有效提升。
2.旅游景區生態規劃設計包含的重點要素
2.1旅游資源
旅游景區生態規劃設計,重點突出旅游二字,其中必須具備一定的旅游資源作為基礎才能開展旅游活動。在綠色環保理念深入發展的今天,生態旅游已經成為我國旅游業的新興產業,并具有客觀的發展前景。在人類價值取向、消費方式多樣化發展的大環境背景下,旅游資源也出現了多樣化發展趨勢,利用當地的旅游資源優勢發展旅游產業,已成為各地區景區拉動地方經濟發展的有力手段。
2.2產業間的整合
任何的產業都不可能獨立開來發展,必須依賴于其他相關產業。旅游業也不例外,在開展旅游景區生態規劃工作的實踐過程中,不僅要對旅游業及其相關產業,如:交通運輸業、通訊業等進行整體規劃,更要強調突出旅游業與當地支柱產業的相關度。所以,進行景區生態規劃,必須從產業間的關系入手,做到有效整合,以滿足游客、景區所有者、景區地居民等多方的需要,進而達到建設全面小康、和諧社會的發展建設戰略規劃。
2.3保護與開發的平衡
生態規劃必須要在不破壞當地旅游景區的基礎上進行,這是規劃的出發點也是歸宿。從宏觀角度進行分析,不能對當地景區過于保護,保護過度了,不僅會影響當地旅游業的發展,還會阻礙當地經濟的提高;當然開發過度了,生態環境就會失衡,景區所特有的旅游資源就會面臨侵蝕。所以說,必須要尋找保護與開發之間的平衡點,走“保護-開發-發展-保護”的良性發展路線。景區生態規劃要重視景區資源和環境的未來發展狀況,從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出發分析景區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而積極規劃,長遠發展。
3.旅游景區生態規劃設計實施策略
3.1開發旅游景區的特色旅游產品
隨著綠化意識的逐漸深入,人們的消費觀念和生活觀念也逐漸發生變化,向自然化方向發展,開始飲用天然飲料,渴望居住環境綠色化等等。在進行景區生態規劃設計時,引入純天然設計風格,強調景觀自然色彩和綠化材料的應用,采用多種藝術風格和手法,在“回歸自然”的主題上下功夫,開發出讓人耳目一新的特色旅游產品,讓人們通過產品聯想到自然。
3.2開發特定文化主題的專項旅游產品
在確保景區生態環境不受破壞的前提背景下,景區相關工作人員可以利用其所特有的資源優勢推動與旅游相關其他活動的開展,進一步發揮旅游景區的多元綜合功能。譬如說,可以利用景區中優美的山水組合和景觀美感,聯系攝影公司,將其作為婚紗照拍攝外景場地,同時還可以聯合當地相關組織,開展以“愛情山水”為主題的攝影、繪畫大賽等;景區所具備的旅游資源豐富,植物和巖石的種類繁多,景區相關負責人可以聯系當地的中小學,開展夏令營活動,幫助中小學生認識各類巖石和植物,并對其進行生態旅游教育,培養環保意識和環保習慣。
3.3開發新興的生態旅游商品
在旅游景區的經濟市場競爭中,旅游商品是當中的一個殺手锏,對景區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新興的生態旅游商品能提高景區在旅游市場的核心競爭力,能進一步會推動景區可持續發展。因此,景區在開發生態旅游商品的過程中要認真研究,可開發地方特產、傳統手工產品與工藝品等,以促進當地傳統文化、藝術及工藝品的復興,并通過傳統文化的滲透教育,喚醒游客保護環境的意識。
3.4建立和完善景區的環境管理制度
一方面,景區可以明確自然規劃區管理機構的職責,加強生態旅游人才體系建設,有針對性地加強生態旅游的培訓工作,建立一支優秀的生態旅游隊伍。另一方面,景區可以從游客入手,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激發游客對大自然的熱愛,強化他們的環保意識,從而達到保護景區生態環境的目的。
生態旅游開發研究
廣西生態旅游開發的研究,主要是從生態旅游資源特點分析、開發條件研究、開發策略探討、開發模式探討、開發可行性研究、社區參與影響等方面進行探討。如廖鐘迪(2011)通過分析龍虎山低碳旅游開發的資源優勢,指出低碳化發展是打造廣西第一低碳旅游區、實現產品轉型升級、保護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并對于如何實施提出一些具體開發措施和對策[10]。覃杰鳳等(2010)通過SWOT分析的方法,對廣西生態旅游開發的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發展機遇(Opportunities)和面臨的威脅(Threats)等內外部因素進行了綜合分析[11]。區路基(2010)在研究廣西橫縣茉莉花生態旅游開發背景和條件的基礎上,探討茉莉花特色生態旅游開發的思路,并提出了開發的對策和措施[12]。社區參與是生態旅游開發中的主要內容之一,文軍等(2009)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式,對廣西大明山周邊6個村(屯)的居民進行隨機抽樣調查,研究大明山周邊社區居民對參與生態旅游的看法,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13]。陳道品等(2009)在對廣西千家洞自然保護區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和發展生態旅游可行性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以保護區自然資源為背景,生態保護為前提,瑤文化旅游資源為突破口,樹立鮮明旅游形象,創新旅游產品,抓住時代機遇,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區域旅游聯動,打造西南瑤族文化旅游圈,以促進千家洞自然保護區旅游的可持續發展[14]。范新宇(2007)以廣西花坪自然保護區為例,研究自然保護區科普旅游開發模式[15]。結合廣西花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豐富的植物資源、動物資源以及湖泊、瀑布等旅游資源,確定其可開發的科普旅游產品有植物科普、動物科普、氣象科普、地質科普、天象科普、生態科普、水文科普、民俗科普等。馬宗福(2006)以廣西百色古龍山峽谷漂流為例,探討生態旅游資源開發過程如何針對其自身的特點制定相應的營銷策略[16]。
生態規劃研究
黑龍江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農業一直以來是其支柱產業,農業生產環境資源豐富,農業生產方式多樣,再加上北方多民族的地域文化為黑龍江開展觀光農業旅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基礎,成為國內旅游產品開發上的優勢資源[1]。
雙城市金滿農家觀光園的旅游開發順應了時展需求,充分發揮農業資源優勢,以市場為導向,加速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依托金源文化背景,本著突出黑龍江生態休閑農業的方向發展,打造出獨具特色的休閑農業觀光園。
1 旅游地點概況
1.1 自然概況
金滿農家觀光園位于歷史名城雙城市五家鎮雙井村附近,東側靠金兀術運糧河,西面靠近五家鎮雙井村,北面臨近哈大鐵路專用線,南面靠近去京鐵路專線。旅游區地處溫帶大陸性氣候區,全年無霜期為140天,年降雨量為481.5mm,大于10℃以上的積溫為2798℃,生育期日照時數為1220小時,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為典型的黑鈣土區,適宜農作物及果樹的生長。
1.2 旅游資源概況
雙城市是金源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滿族風情濃郁,人文歷史景觀豐富。根據國家標準(《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來分析,本景區內目前具有如下旅游資源:金兀術運糧河、影視基地、地主大院、楊樹林、農田、菜地、果樹、垂釣池、冰雪資源等,景區生態環境良好,空氣清新,遠離噪聲,適合開展采摘、參與體驗等活動,是不可多得的休閑農業旅游開發場所。
2 客源市場分析
目前,金滿農家觀光園主要客源市場為國內游客,其中省內游客占了絕大部分。省內游客中有50% 來自哈爾濱市區,50%來自雙城、阿城及周邊地區。可見該景區的旅游客源市場主要是以哈爾濱地區為主的近距離客源市場。
3 規劃原則
3.1 堅持生態性原則。保護現有的生態環境,對已出現和可能出現的污染問題要采取治理的措施;保證金兀術運糧河的水質;道路鋪裝采用砂石等天然材料;使用太陽能、風能、電能等清潔能源。
3.2 堅持經濟性原則。房屋的建造,要力求符合東北的實際。景區中的部分休閑度假建筑采用可移動、可拆裝的木屋。不搞大量的人造景觀和硬質鋪地,充分利用自然條件進行景觀營造。
3.3 堅持參與性原則。鄉村旅游內容豐富,極具參與性特點。游客只有廣泛參與到親手制作豆汁、果汁、果醬、燒烤、采摘及垂釣等活動的各個方面,才能更多層面地體驗到鄉村生活的情趣,享受到原汁原味的滿族文化氛圍。
3.4 堅持突出特色原則。特色是旅游發展的生命之所在,愈有特色其競爭力和發展潛力就會愈強,因而要明確金源文化和鄉村生活體驗的資源特色,選準突破口,使本景區的旅游特色更加鮮明。
3.5 堅持多樣性原則。要求在旅游產品開發、旅游線路組織、游覽方式、時間選取、消費水平的確定上,有多種方案可供游客選擇,讓不同年齡、不同生活背景的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旅游產品[2]。
3.6 堅持注重細節原則。景區在建筑材料、地面鋪裝、濱水風光、特色餐飲、參與體驗等方面都要注重細節,使之與環境協調,宛如天然。同時,也要在細節上突出以人為本,滿足不同類型、不同年齡的游人需求。
4 功能分區
4.1 管理服務區
占地面積約7.8公頃。資源依托:金源文化、防護林、百米瓜廊、現代建筑等。主要功能:展示景區形象、游客接待、停車、游人集散等。
4.2 療養區
占地面積約7.6公頃。資源依托:現代建筑、防護林、菜園等。主要功能:為老年人提供一個能住宿,能回味農家生活,有活動場地的休閑度假區域。
4.3 互動游樂區
占地面積約4.1公頃。資源依托:游樂設施、金兀術運糧河、健身器械等。主要功能:開展參與性娛樂活動、親水休閑、水上娛樂、體育健身等項目。
4.4 木屋休閑度假區
占地面積約2.8公頃。資源依托:木屋、山林野趣等。主要功能:用于休閑度假、生態防護等。
4.5 棚室蔬果采摘區
占地面積約4.7公頃。資源依托:溫室大棚、仿古建筑、水渠等。主要功能:為游客提供一個瓜果、蔬菜采摘、品嘗,游憩休息的場所。
4.6 露地蔬果采摘區
占地面積約11.7公頃。資源依托:瓜菜園、現代娛樂設施、水渠等。主要功能:用于水果采摘、蔬菜采摘、濱水體驗、戲水等。
4.7 影視基地區
占地面積約3.3公頃。資源依托:影視拍攝、山林野趣、現代娛樂設施、地主大院等。主要功能:能為拍攝劇組提供一個攝錄影、化妝拍照、住宿、休閑娛樂的場所,同時也能給游客提供一個回歸大自然,與土地、陽光和水源親密接觸的休閑空間。
4.8 垂釣區
占地面積約2.7公頃。資源依托:養魚池、濕地等。主要功能:用于冷水魚養殖、垂釣、休閑、餐飲等。
4.9 戲雪區
資源依托:微地形。主要功能:為游人提供一個冬季戲雪的場所。
5 旅游形象定位與策劃
5.1 旅游形象定位
金滿農家觀光園的旅游形象定位鮮明,主要體現為:回歸自然、享受鄉村原始風貌、金滿特色、農事體驗。就哈爾濱的整體旅游產品而言,生態旅游是時尚,鄉村旅游方興起,金滿文化是內涵。
5.2 旅游形象策劃
5.2.1 理念識別系統(MIS)策劃。一級理念為休閑農業、生態旅游、綠色餐飲:觀光農業的勝地;二級理念為金滿文明、民俗傳統、回味鄉村:文化體驗之樂土。主打宣傳口號:走進金滿農業觀光園,感受鄉土氣息,體驗農家樂趣,找尋自然之美。
5.2.2 視覺形象系統(VIS)設計。在符合MIS的一、二級理念的基礎上,創造一個具有視覺沖擊力的形象系統[3]。景區標準色,以綠色為主調,象征自然生態;以天藍色為背景,象征環境優雅;以淺灰色為配色,象征金兀術運糧河之水;以金色代表金源文化。
6 旅游區環境容量估算
環境容量測算主要有3 種方法:線路法、卡口法和面積法。本次測算主要采用面積法。測得結果顯示,目前日旅游環境容量為562人次/日,年環境容量為67440人/年。旅游區環境容量遠大于現在的游客規模,只要采取適當的保護措施,同時加強環境容量的調控,是能夠保證環境質量的基本穩定和提高,保證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的[4]。
7 結論
雙城市金滿農家觀光園作為一個以休閑農業為主題的景區,在進行旅游開發時必須堅持生態旅游開發的理念進行規劃和建設,使其能夠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景區建設中,挖掘并開發了當地的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并將這些傳統文化與景觀設計相融合,打造出具有民俗風情的休閑農業旅游觀光園,順應了休閑農業旅游開發的時代大背景,使園區的規劃建設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張桂蘭,劉敏,張序強.黑龍江省發展觀光農業的優勢及戰略[J].北方論叢,2003(04):26~30.
[中圖分類號] G96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10-0085-02
一、統籌城鄉教育對重慶旅游發展的驅動作用
旅游業是公認的“綠色產業”、“無煙產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作為全國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同時也是中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重慶市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布局中把建設大重慶與發展大旅游相結合,對旅游業予以重點鼓勵和扶持。近年來,重慶各區縣旅游業發展迅速,旅游新業態不斷出現,對中高端旅游人才的需求也不斷增加。在統籌城鄉教育背景下,進一步整合高等教育資源,加大重慶高校對區縣旅游業發展的智力支持,對于地方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二、統籌城鄉教育背景下重慶校―縣合作發展旅游的影響因素
重慶共有40個區縣,在建設大重慶與發展大旅游的格局下,各區縣均十分注重依托高校智力資源推動地方旅游產業發展。近年來,在統籌城鄉教育背景下,重慶高校積極參與各區縣旅游規劃制定、旅游人才培養、旅游基地建設等工作,對地方旅游業的發展起到了較大的促進作用。但是,由于受旅游高等教育發展相對滯后、校地對接不到位、旅游信息溝通不及時等因素影響,重慶高校在服務地方旅游業方面仍有待加強。
(一)旅游高等教育發展滯后于市場需求
近年來,重慶旅游高等教育發展較快,為重慶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但是,由于目前旅游業已成為眾多國家和地區優先發展的綠色產業,旅游業面臨激烈的國際國內競爭,重慶旅游行業競爭也日趨激烈。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下,旅游新業態不斷出現,對旅游創意人才的需求也不斷增長。目前,重慶各高校每年均會向社會輸送大量旅游管理專門人才,但由于在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手段方法等方面相對滯后,出現了培養出的人才往往不適應市場需求的尷尬局面。
(二)校縣合作亟需有效旅游發展對接機制
在統籌城鄉教育背景下,重慶高校與各區縣也通過各種方式進行了大量合作,但總體上仍處于零散合作的狀態,合作效率偏低。究其原因,缺乏有效的對接機制是重慶各高校與區縣合作發展旅游的重要制約因素。由于尚未建立有效的對接機制,高校與區縣的合作仍停留在淺層次,在旅游規劃制定、旅游人才培養、旅游項目合作、旅游產品開發等方面難以進行深度合作。
(三)校縣合作缺乏有效旅游信息溝通平臺
在信息化時代,有效的信息溝通是保證合作成功的關鍵因素。目前,重慶各高校與區縣的旅游合作缺乏有效信息溝通平臺,信息不對稱導致校縣合作渠道受阻。一方面,高校無法及時了解各區縣對旅游人才的具體需求,培養出的旅游人才往往出現與旅游市場需求“脫節”的現象。另一方面,各區縣無法及時從高校獲得適應當地旅游發展實際的旅游人才,從而出現人才稀缺的局面。因此,在統籌城鄉教育背景下,重慶各高校應進一步理順與各區縣的溝通渠道,共建旅游信息溝通平臺。
三、統籌城鄉教育背景下重慶校―縣合作發展旅游的具體模式
(一)設立校―縣旅游產業合作發展組織,共同制定科學的旅游發展規劃
旅游發展規劃對于旅游業發展具有重要引導作用,科學的旅游發展規劃是重慶各區縣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在統籌城鄉教育背景下,為更好地促進各區縣旅游業發展,重慶市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門應當注重完善校縣合作的長效機制,成立校縣旅游產業合作發展組織,共同制定科學的旅游發展規劃。
校縣旅游產業合作發展組織應當加強同重慶旅游協會、旅游商會的交流與溝通,不斷整合優勢資源,充分發揮高校、行業和旅游企業的協同作用。通過組織區縣旅游發展專題研討會、旅游景區景點實地考察、旅游市場調研等活動,充分調動各高校旅游知名專家及各區縣旅游業界權威人士的積極性,為區縣旅游業發展獻計獻策,共同制定科學的旅游發展規劃。同時,為進一步提高校縣合作效率,可采用項目集體攻關的方式進行協同創新。以重慶各區縣亟待發展的重大旅游項目為核心,集合重慶各高校從事該領域研究的優秀專家學者及旅游業界資深人士合作進行項目攻關,從而使區縣旅游發展處于更高的起點。
(二)完善旅游公共信息網絡共享平臺,實現校―縣合作的“無縫對接”
校縣合作能否實現“無縫對接”將直接關系到合作的成敗。校縣合作涉及重慶諸多高校和區縣,合作形式已經逐漸由單個高校型校縣合作的初級形式推進到高校群型校縣合作的新階段。當前,旅游信息溝通不及時是制約校縣合作發展旅游的一大瓶頸。因此,建立旅游公共信息網絡共享平臺,對于實現校―縣合作的“無縫對接”具有重要意義。
旅游公共信息網絡共享平臺是一個開放式的互動交流平臺,為重慶各高校和區縣的旅游合作提供便捷的服務。網絡共享平臺應當及時相關的旅游政策及法律法規、最新的旅游資訊,并提供人性化的旅游信息咨詢和旅游溝通交流服務。旅游公共信息網絡共享平臺有利于提升公共服務質量,更好地實現重慶各高校與區縣在旅游規劃制定、旅游產業發展、旅游人才培養等方面的“無縫對接”,從而提高校縣合作的效率。
(三)創新高校旅游人才培養方式,“訂單式”培養適應旅游市場需求的人才
在統籌城鄉教育背景下,為進一步加強重慶高校對各區縣旅游發展的支持力度,應根據區縣旅游發展實際,采用“訂單式”培養的方法為區縣旅游發展提供急需的人才。現以渝東南民族地區旅游業發展為例進行分析。渝東南民族地區主要包括黔江區、石柱縣、秀山縣、酉陽縣、彭水縣等5個民族自治區縣,是重慶苗族和土家族的傳統聚居地,擁有秀美的自然風景、深厚的文化底蘊、多彩的民族風情以及優良的生態環境,發展旅游業具有廣闊的空間和巨大的經濟潛力。但是,渝東南民族地區旅游業的發展仍存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包括旅游資源整合不夠、旅游資源開發深度不夠、旅游精品欠缺、高素質旅游管理人才缺乏等。因此,為進一步提升渝東南民族地區旅游形象,打造旅游精品,應以提高旅游從業人員素質為切入點,加強各區縣與高校的合作力度,將旅游市場的人才需求信息及時傳遞給高校,通過“訂單式”培養旅游人才的方式為渝東南民族地區旅游業的發展提供切實的人力資源保障。
(四)構筑旅游發展產學研合作基地,共建校―縣合作的長效機制
在統籌城鄉教育背景下,重慶高校應與各區縣聯手打造旅游發展產學研合作基地,進一步加強雙方的深度合作。重慶各高校應當針對區縣旅游業發展實際,與各區縣在教學科研、旅游人才培養、旅游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旅游產品開發等方面建立互惠互利、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合作模式。
旅游發展產學研合作基地有利于重慶高校與各區縣的旅游資源共享,充分發揮雙方的協同作用,從而真正實現“雙贏”。對高校而言,打造旅游發展產學研合作基地有利于提升重慶高等教育資源的質量、服務能力,有利于資源共享,充分發揮其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文化傳承與創新以及服務社會等方面的帶動作用,主動適應和服務于重慶各區縣旅游發展的需要。對重慶各區縣而言,打造旅游發展產學研合作基地,有利于培養稀缺旅游人才、深度開發旅游項目、聯合打造旅游精品,從而提升當地旅游發展品質。總之,打造旅游發展產學研合作基地有利于共建校―縣合作的長效機制。
[ 參 考 文 獻 ]
[1] 李萌.本科層次旅游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J].旅游學刊,2008,23(2):8-9.
[2] 張玉蓉,樊信友,漆明亮.重慶高校開拓型旅游創意人才的培養策略研究[J].大學教育,2012,(9):7-8.
產業重構背景下的復合型旅游業態淺析
旅游開發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適用性研究
工業化背景下的古村落旅游開發研究——以國家歷史文化名村廣州大嶺村為例
古城文化型景區旅游真實性實證研究——以麗江古城為例
滄源縣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思考
旅游戲劇開發的“4P”模型探討
城鄉旅游互動發展及其機理與實現路徑研究
長江三角洲主題公園發展現狀及態勢分析
有關親子游產品及其開發的幾點思考
我國10大熱點城市入境旅游發展的時間同步性及區域響應
張家界旅游投資軟環境評價
基于互動交換理論的彝人古鎮旅游體驗研究
旅游風景區利益相關者滿意度調查研究——基于重慶四面山景區游客和當地居民的分析
基于新公共服務理論的中國國家公園管理創新研究
關于“旅游公共服務體系”的解讀——兼評我國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2010年《旅游研究》總目錄
走進翁西“部落”
我國少數民族文化傳人培養機制的構建
國內游客觀看民族歌舞的真實性體驗研究——以《云南映象》為例
民族生態文化村旅游扶貧開發模式研究——以石林縣大糯黑阿詩瑪民族生態文化村規劃為例
云南滄源翁丁佤族旅游村活態文化的保護與開發
云南省少數民族節慶活動發展探析
論民族旅游工藝品的開發與創新——一種旅游人類學的觀點
少數民族社區農戶參與旅游發展問題研究
旅游產業化視角下的云南民族餐飲開發對策研究
德昂族飲食文化初探
中國、瑞士旅游業之對比
從旅游開發規劃過程看開發與保護的關系——以澳大利亞拜倫海岸開發為例
國外國家公園生態旅游開發比較研究——美國黃石、新西蘭峽灣及加拿大班夫國家公園為例
旅游循環經濟中的企業贏利機制及其構建
基于IPA分析法的臨安旅游購物滿意度實證研究
解讀旅游危機的類型與特征
國內旅游業危機管理研究綜述
生態旅游中導游人員的生態素質體系構建初探
云南旅游產業增加值及影響力研究
對影響云南旅游持續發展消極因素及其原因的分析
云南青銅樂器及其滇人的樂舞意趣
理性的困惑——康德認識論模式觀照下對感情的分析和考察
論個人信息權在民法中確立的必要性
靈性高原——《云南映象》的藝術內涵
書法中“功”和“性”與“意象”的關系
云南邊疆少數民族女性吸煙與健康的社會學分析
對我國人性化舉措的再審視
網絡游戲贏利新方式——內置廣告
限制、禁止開發區旅游業發展思路探索——以云南省為例
中國西南喀斯特旅游競爭態勢研究
香格里拉大峽谷國家公園規劃建設初步研究
云南省入境旅游客源市場分析
云南省發展體育旅游的市場分析與對策研究
基于深度旅游理念的茶文化旅游產品開發研究
休閑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昆明AAAA及以上旅游景區服務質量實證研究
云南省旅游景區的危機管理現狀分析
我國酒店業戰略性轉變與可持續發展的思考
酒店員工的工作疲勞問題研究
一研究方法介紹
一個專業的合理發展需要從依托背景、師資隊伍、學生認知、專業定位及課程設置入手,找到四方的最佳契合點,因此對一個專業的發展現狀分析需要從這五個方面入手。
1.依托背景
任何專業都依托其所在學校或學科而存在。學校性質和發展將影響到一個專業的長遠發展。文科類院校較注重感性描述和一定程度的建模分析,其宏觀思維能力較強;理工科院校則邏輯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較強,思維較為規范和有條理性;綜合性院校則二者兼備,交叉度較高。學科背景對專業發展競爭也有較大影響,我國旅游管理所開辦學科背景主要有三類:一是地理學科背景,其空間思維能力較強,適合旅游規劃總體設計,這部分比重最大,約為40%多;二是管理學科背景,其突出宏觀管理理念應用,具有較高的宏觀管理能力;三是歷史學學科背景,在旅游文化管理和旅游人才文化素質提高上具有優勢。
2.專業定位及課程設置
專業定位是基于對相同專業市場競爭對手、自身實力和社會對專業需求分析基礎上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制訂。它決定專業課程設置方向和學生將來的專業就業競爭力。專業課程設置是基于專業定位基礎上的課程合理安排設計,主要體現為課程開出的先后順序、課程群性質合理劃分及配置等。
3.師資隊伍
專業發展和競爭實力關鍵在于師資力量。專任教師學歷背景、研究方向最好與專業方向有機統一;其職稱高低反映出其研究實力,同時也將影響到專業競爭優勢。
4.實驗體系
專業競爭必須考慮實驗體系因素。旅游管理專業具有在重視基本理論基礎上更突出實踐動手能力、專業個性,實驗體系中的師資配置、儀器設備、實踐體系等都直接關系到專業培育人才的合格與否。
5.社會認知
社會認知主要是指社會對本專業的認知認同度。社會認知度高低將決定和影響專業招生效果和專業學生就業意向選擇,同時也是檢驗專業所在院系人才培養質量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
二重慶市旅游管理專業發展現狀分析
通過實地走訪和網上資料收集,按照前面專業發展分析路徑,我們將重慶市內七所高校相近專業各要素進行態勢分析。
1.依托背景
背景依托包含專業所依托學科背景和學校背景,其影響到學生對其認知度和專業競爭地位。據分析,七所高校所依托的學校背景存在較大差異,有的是具有博士授權點的211重點建設高校,有的是無碩士授予權的普通院校。所依托的學科背景也有較大區別,總體看分為三類:一類是依托管理學學科背景,如西南大學、重慶理工大學;一類是依托地理學學科背景,如重慶師范大學旅游學院、重慶教育學院、重慶三峽學院;一類是依托文學學科背景,如重慶工商大學依托思想政治專業和中文專業,重慶交通大學旅游系設置在人文學院下。
2.師資力量
師資力量也是反映一個專業實力的重要指標。它主要通過師資數量、師資結構(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師資科研成就、研究方向等指標來綜合體現。七所高校本專業師資競爭態勢:在職稱結構上,七所本科院校高級職稱比重分別為58%、16.9%、47%、46%、51%、54%、40%,具有較大的差異。究其原因較復雜。在研究方向上,就專業接近程度上,地理學和管理學與旅游管理專業知識結構接近度最高,重慶工商大學和重慶交通大學專業接近度存在一定問題。在科研獲獎上,西南大學最靠前,重慶師范大學次之。在學歷結構上,七所院校中,重慶三峽學院和重慶理工大學稍為落后,但總體結構較為合理。
3.實驗體系
旅游管理專業的高應用性、專業特性要求實踐實驗體系的完備。實驗實踐主要體現在實驗體系構成、實驗基地(研究所、中心等)、實驗人員配置等。七校實驗體系如下:在實驗師資配備上,三所院校無專業實習實驗老師,一般由任課老師擔任實習員,這會增加教師工作負擔,影響教師開設實習環節的積極性。在實習基地和實習體系建設上,西南大學明顯落后其他院校,這可能是該專業不太受學校重視所致。在實驗儀器和設備上,西南大學、重慶理工大學和重慶三峽學院較為滯后,可能是認為旅游管理專業實習訓練只要場地,不需要太多的儀器和器材設備所致,也有可能是專業定位所致。
4.專業定位及課程設置
專業定位是否準確、清晰和有特色化是判斷專業定位的重要指標,一般可以通過專業描述和授予學位體現。課程設置是否匹配專業定位,課程開出先后順序是否合理,專業基礎課、專業主干課、專業選修課配置比例是否合理以及其是否與專業定位符合也是考量指標之一。總體看來,七所高校都偏重于旅游管理大背景下進行差異化定位,有的偏重于傳統的酒店方向,如重慶工商大學、重慶教育學院、重慶三峽學院;有的偏重于前沿的會展旅游、旅游策劃等,如重慶師范大學、重慶理工大學、重慶交通大學。就課程匹配度看,七所高校專業定位和課程匹配度都還尚可,但課程群比重搭配上存在較大差異,重慶工商大學選修課比重過大,西南大學專業主干課比重大,其余學校都是3∶3∶4,一般來講,旅游管理專業課程群專業要求3∶3∶4比重較合理。
5.認知度
認知度是一個人或社會對某事的整體看法及評價。社會對一個專業的認知了解程度將影響其專業方向選擇,認知模糊或認知度較低則要求專業在發展時必須進行改進或調整。認知度包含專業知曉度和專業美譽度。知曉度可以通過利用Google搜索引擎進行網絡資料收集,其結果為:西南大學旅游系1710000條,重慶理工大學旅游系1020000條,重慶交通大學旅游管理系987000條,重慶工商大學696000條,重慶三峽學院旅游管理系659000條,重慶師范大學旅游學院636000條,重慶教育學院旅游系606000條。西南大學的網絡認知度比最后一名的教育學院整整多出一倍。專業美譽度通過專業就業率和專業就業流失率測算,據中國旅游報報道,重慶地區旅游專業學生專業就業率僅為30%,專業就業流失率則高達到65%。
三重慶市旅游管理專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各院校專業定位特色度不夠,同質化現象突出,與市場接軌性不高
按現代市場競爭理論,高校專業發展需要尋求差異化定位,以求立于不敗之地。據前統計,僅有重慶理工大學、重慶師范大學、重慶交通大學進行了專業方向上的差異化發展;其余四所高校都是傳統的旅游管理大專業下的傳統方向(酒店和旅行社)。另外,七所高校在進行專業拓展時考慮市場變動需求不夠,主要是旅游行業發展變動趨勢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特征方面,會議會展和專題旅游方向并沒有得到應有重視。
2.專業社會認知度不高
根據前面分析,在知曉度上,七所高校存在較大差異度,導致學生選擇報考學校時,存在較大偏好度。專業就業率上總體偏低,說明專業教育存在較大問題。專業就業流失率較高說明專業市場吸引度不高,這與旅游業屬于朝陽產業不相匹配。
3.師資背景與專業匹配協調度不高
在教育部學科專業設置中,旅游專業隸屬于管理學學科,但僅有兩所高校選擇設立在管理學背景下,其余五所院校的教師師資大都具有地理學或中文學科背景,雖然可以從不同學科角度拓展旅游研究內容,但旅游專業思維畢竟不能等同于地理學的時空思維,中文文學的想象發散思維。
四重慶旅游管理專業發展對策
1.拓展專業范圍,實時發展特色方向
前述七所設置旅游管理專業高校中,除西南大學外,其余高校的生源80%來自于重慶本地,所以其專業定位和拓展面臨較大競爭壓力。考慮重慶其余高校競爭實際情況和重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旅游管理專業可以進行放大或縮小兩個層面專業發展定位。所謂放大型專業定位就是突破傳統旅游專業局限于遠距離和長時間研究特征,進行全方位休閑專業定位。這樣一方面學生就業面較寬,另一方面也可以結合教師不同的學科專業特長。縮小型專業定位就是在傳統旅游管理專業大方向基礎上進行分市場群體的專業定位。如酒店管理方向新增商務酒店課程群設置,瞄準重慶商務客源日益增大趨勢;旅行社方向深化專題旅游課程群設置,瞄準旅游發展的個性化需求日益增大趨勢;同時新增會議展覽服務管理方向應對重慶建設長江上游經濟中心需要。新增旅游策劃方向,因為本科旅游專業競爭不是服務技能競爭,而是營銷策劃競爭,是創新能力競爭。
2.外引內聯,提高社會專業認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