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5 17:07:5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勞動教育具有的特征與屬性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以美輔德。
美育可以促進人的道德的形成,達到美與善的結合,增強道德教育的效果。通過美的教育與美的影響,可以使個體的道德習慣和信念理想構成個體的心理動力,繼而轉化道德行為,讓審美與道德渾然一體。如:通過對自然美的鑒賞,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無窮魅力、祖國山河的絢麗多姿,一股強烈的愛國主義熱情就會油然而生,進而激勵自己為使祖國變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學習;通過對社會美的鑒賞,感受體現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的新人新事新風尚,從這些美的典型身上,看到真善美必將戰勝假丑惡,激勵自己更加自覺地抵制不良風氣、弘揚正義。這是以美輔德在現實生活中的體現。
(二)以美益智。
美育可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感知和想象能力,達到美與真的結合,促進其智力的發展。通過美育可以培養學生廣泛的興趣和求知欲,把學生帶到豐富多彩的知識海洋和藝術寶庫中去,促進其掌握知識,把理性內化與自我感知結合起來,把群體的合力結構轉化為個體的自由直觀,開啟和疏通由認識真理走向創造發明的思維通道。如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運用“美學的、直觀的”方法研究相對論;麥克斯韋運用對稱形式的美的欣賞觀糾正了法拉第的電磁理論等。同時,通過美育,在形象生動的直現的感知下,不僅可以使學生注意力穩定,而且能更主動深入細致地觀察和思考,增強對科學文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推動他們去進行科學研究。
(三)以美健體。
美育可以激發學生對體育的愛好,并運用對美的感受,促進體態、體能的協調發展,達到美與健的結合,從而促使學生體態健美的發展。一方面,體魄的健美是人的和諧發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過體育訓練可以使人身體健康,具有良好的速度耐力和技巧,具有發達的肌肉和勻稱健美的身體。另一方面,通過各種運動,人的內在活力和生命力在形體的敏捷與力度、靈活與協調中充分展示出來,顯示出人體特有的朝氣、蓬勃向上的精神氣質,具有特殊的魅力,透出獨有的審美體驗。
(四)以美煉人。
勞動教育可以幫助人們培養對勞動的審美態度,培養把勞動作為體力與智力游戲來享受的情趣,從而使勞動變成人們的第一生活需要。馬克思有句名言:“勞動創造了美。”[1]美產生于勞動。人們的美的觀念和美的創造,最初就是在勞動過程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人們在勞動過程中,認識和改造世界,顯示著人的本質力量,這本身就是美的表現。可以說沒有勞動就不會有人類美麗的外表形象,也不會產生諸如梵?高的《加歇醫生的肖像》、《向日葵》,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的微笑》等世界名畫,更不會有我們今天舒適的生活環境。而且通過勞動,提高了人們對勞動的認識,也就提高了對審美的認識。而從深層意義上講,勞動鍛煉了人的體魄,美化了人的外表形象,同時也改造了人的主觀世界,美化了人的心靈世界。
二、促進人的和諧
和諧之人是一個多種要素有機結合而成的統一體,主要包括道德素質、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審美素質,其中,道德素質是根本,文化素質是基礎,身心素質是保障,審美素質是關鍵。因此,審美教育實現與否,關系到和諧之人的培養。審美教育是通過審美觀念的樹立和審美能力的培養,來促進人們的身心健康,提高其整體素質,從而造就一代全面發展的和諧之人。具體來說,審美教育所構成的審美素質對人的其他素質的提高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道德素質。
美育對陶冶人的情感,塑造人的靈魂,培養人的高尚道德情操有著特殊的功效,表現為以美儲善。前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美是一種心靈的體操,它使我們精神正直、良心純潔、感情和信念端正。”這是由美育的情感性特征決定的,人的任何道德行為,都受內心指令的控制,一切道德規范,只有當它成為人們自己的內在信仰和要求之后,才能自覺地在實踐中付諸行動。
(二)文化素質。
文化是推動人類社會不斷發展的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是作為社會有用之人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而美育可以幫助人們認識客觀世界,增長見識,提高科學文化素質,表現為以美啟真。一方面,它可以激發人們追求真理、掌握知識的情感,開發人們的智能。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美照亮了我們前進的道路,人一旦具備了高度的審美能力,對美就會有著不懈地追求,因而引發出種種想像、聯想、幻想和創造的欲望。
(三)身心素質。
身心素質即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的簡稱,身體素質強調健康的體魄,心理素質注重健康的心靈,健康的體魄和健康的心靈具有內在的一致性,而美育可以促進這一內在一致性的提升,達到以美促體,以美養心。在美育活動中,人們會因欣賞美、感受美而心情舒暢、心曠神怡,這種心意狀態會使人血脈順暢、經絡通達,從而有助于身體康健,體質增強,人們的性格、氣質等也會得到塑造,達到身心和諧的美的境界。如:欣賞自然美,大自然胸懷的博大寬廣,會強烈地感染于人的內心,使人更加熱愛生命,同時讓人感到世俗名利的渺小,從而使人擺脫煩惱,心靈凈化,趨于高尚。同時,在美育活動中培養出來的形體美觀念,也將使人們對自身的體能有所認識和感悟,這將有助于體能的開發和形體美的創造,從而達到身心健康、形體矯健,散發出青春的活力。
三、促進社會的和諧
和諧社會是社會發展的一種理想狀態,其核心和實質在于“和”,“和”則為美,其直接表征是實現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而要實現和諧統一最關鍵的因素是要通過審美教育,特別是要以審美的人生態度,也就是以和諧發展的態度、親和的態度去對待自身、他人、自然與社會,從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以及人與他人、自然、社會的和諧與協調發展。
(一)以審美的態度對待自身。
美育能使人以審美的態度對待自身,從而建立起一種審美化的身心關系。人類在長期的發展中較少地關心自身,極少地關心自身的心理與人格的發展,因而導致精神危機成為全人類的共同疾患。“如果人類再不更多地關愛自身,特別是關愛自身心理與人格的健康,人類的焦慮癥、憂郁癥的蔓延將遠遠超過癌癥與艾滋病的危害。”因而人類必須以審美的態度對待自身,使自身、特別是心理與人格得到和諧協調的發展。而心理與人格和諧協調發展的核心是提升人的內在情感力,具體來講主要包括五種品格的塑造:一是善 良,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自然;二是進取,生命不息,奮斗不止;三是寬容,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四是謙虛,虛懷若谷,言行謹慎;五是淡泊,要淡泊名利。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堅持眼前與長遠,現實與理想的協調統一,不斷超越自身的發展狀態,這也是實現幸福而完善的人生的必要前提。
(二)以審美的態度對待他人。
美育可以使人以審美的態度對待他人,從而建立起一種平等友愛的伙伴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包括個人與個人、群體與群體、個人與群體的關系,但本質上是一種利益關系,是在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精神交往過程中,發生、發展和建立起來的相互關系,它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如果一個社會人與人之間缺乏溝通、關愛、寬容和誠信,社會充滿冷漠、沖突,甚至仇恨和暴力,那么即便是繁華的都市,也會顯得“花無香,鳥無情”,人就如同置身于感情的沙漠之中。因而人類必須以審美的態度對待他人,多一份溝通少一些誤解,多一份信任少一份猜疑,從而拋棄人與人是獸性關系的自然主義理解和他人是地獄的灰暗的存在主義理解,建立起人與人是平等友愛的伙伴關系的人道主義理解。這種人道主義理解就是一種審美(同情)的精神,是在人與人之間建立一種真正平等、和諧、友愛的關系。
(三)以審美的態度對待自然。
美育能使人以審美的態度對待自然,從而建立起一種審美化的天人關系。眾所周知,人類只有一個自然,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人類并沒有把握人與自然應有的關系,而是處于一種對立狀態,由恐懼、征服到掠奪、破壞。只是到了新世紀初,人類才逐漸認識并體會到人與自然應該是一種和諧發展關系。而這一認識的最大體現就在于以審美的態度去對待自然。因為自然是孕育人類之母,人類生存發展之本。人類只有一個地球,這是人類與其祖先、子孫后代共有的家園。因此,人與自然的關系應該由對立走向和諧,由敵對走向審美,從而實現人詩意地棲居于大地。除此之外,還要學會欣賞綺麗美妙的自然美。美育就是這樣以它的特殊“教材”――自然作為審美對象,誘導人自然而然地獲得優雅的審美態度,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21世紀中國社會正在迅速進步,但是科學技術創新能力不足,而創新首先得從教育抓起,無論是從實現現代化的角度,還是從接受知識經濟這個新時代挑戰的角度,創新教育都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
1.創新教育是一種主體性教育
以培養人的能力為根本,把個體的地位、潛能、利益、發展置于核心地位,充分體現人的主體性。
2.創新教育是一種健全人格的教育
它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
3.創新教育是一種交融性教育
創新教育能開發人的創新意識,活躍人的創新思維,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是培養學生的人性和靈性的教育,是培養學生的創新風格,提高學生創新能力方面的教育。
二、知識經濟及其特征
知識經濟作為一種新的形態,它以智力資源為依托、以高科技產業為支柱、以不斷創新為靈魂、以教育為本源。
知識經濟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智能化
知識經濟是以人才和知識等智力資源為資源配置的第一要素,依托于人的腦力勞動,技術和知識成為新的財富。知識經濟時代起決定作用的不是資本,而是智力資源。知識成為生產力競爭和經濟成就的關鍵。
2.信息化
信息化和網絡化把世界連成一體。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國與國之間的經濟疆域逐漸模糊。信息網絡被廣泛應用,為世界經濟全球化創造了必然的條件。
3.知識產業化和資產投入無形化
知識經濟是以知識、信息等智力成果為基礎構成的無形資產投入為主的經濟。無形資產的核心是知識產權。知識產權和其他無形資產一樣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具有商品的屬性。在知識經濟時代,無形資產成為發展經濟的主要資本,特別是在企業資產中,無形資產所占有的比例將不斷提高。
三、創新教育如何適應知識經濟的發展要求
教育在知識經濟的發展中具有突出作用,尤其是創新教育作為知識的生產過程,其發展水平、質量,既直接決定著一個國家知識總量的積聚能力,又決定著一個民族的知識進步和創新人才的培養。創新教育的發展必將促進知識經濟的發展。創新教育要適應知識經濟的發展要求必須做到以下兩方面:
1.教師方面
(1)教師應具備高尚的思想道德和職業素養。“學高為師,道高是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僅要傳授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起到模范作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引導學生把所獲得的知識、技能內化于人的身心,升華為穩定的品質和素養。
(2)當代教師應具備合理的知識結構。教師的知識結構包括三個方面:專業知識、文化知識和教育科學知識。扎實的專業知識是完成各門課程所規定的教學任務的基本條件。豐富的文化知識將增強教師對學生的吸引力、建立教師在學生中的威信。足夠的教育科學知識有助于了解教學的客觀規律、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3)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知識經濟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有更完善的規定:理解和運用教材的能力,語言的表達能力,觀察了解學生的能力,組織管理學生的能力等。
2.學生方面
(1)加強思想教育。德育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和學生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滲透在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中。對學生健康成長和學校工作起著導向、動力和保證的作用。
(2)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協調發展。由于教學專業分類越來越細,許多大學生畢業后難以找到完全對口的專業崗位。知識創新頻率加快,專業淘汰速度必然加快,進行素質教育成為大勢所趨,這就要求教育者要有寬闊的知識背景和更全面的素質。還需要拓寬專業知識面,改革課程結構,在實施素質教育的同時,需要正確處理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系。
(3)課堂理論與課外實踐兩手抓。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充分利用第一課堂,傳授理論知識,展開專題討論,同時又要開辟第二課堂,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志愿者服務活動,全面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學術素質和實踐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3)12-0043-02
藝術貴在創新,創新需要個性,世界之大沒有完全相同的山峰,人口之多沒有毫無差異的個性。因此,學校教育應該促進人有個性地發展,這才是教育的真正價值。“新一輪基礎教育是課程改革致力于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課程體系,而素質教育的本質就是個性的教育。”
長期以來,美術教學總是偏重知識與技能的傳授,我們認為認識學生不同的個性,努力挖掘每個人的才能與天賦,激勵學生自我表達,尊重其個人體驗,在藝術教育中尤為重要。當今的美術教育擔當著發展人格的重任,也可以說是現代社會兒童美術活動的內在需要。
首先,美術教育過程的實施是培養具有創造個性的人才,創造力是高素質人才的主要特征。因此,美術教育應該成為幫助學生開發智力的有力的原動力,對此,在教學中,筆者進行了“兒童速寫訓練”的實驗,在實驗的過程中,在培養兒童建立良好的個性品質和知識結構,全方位地對全體學生進行藝術教育的同時,注重智力開發和培養,以此來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造型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想象創造能力。
以往的美術課,教師總是一味地為完成教學任務而教,使孩子們原有的好奇心就這樣被扼殺了。但如果在教學中能夠利用兒童好奇、好問的心理特征,引導兒童細致觀察,善于思考,抓住事物特征,觀察事物局部,在教學中逐步引導學生的自我學習意識,那么學生就會變被動為主動學習,就能夠享受自主活動快樂的“高峰體驗”。針對這一特性,筆者經常拿些司空見慣的東西提出一些奇特的問題來調動他們的各個感官系統,使之同步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兒童也不例外,要能發揮自己的天性、創造力,畫他們自己想畫的、真實的一面。因此,教師要善于在兒童生活中抓好題材,激發其興趣,組織多種形式的美術教學活動,讓孩子到更廣闊的天地里在玩中畫、畫中玩。游戲是兒童最喜歡的活動形式,在寬松的環境中發展想象和創造,教師應大膽、開拓地設計活動。如在教學中:筆者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向大自然,走向生活,去公園、菜市場寫生,讓學生不僅只會運用手中的筆和紙,還應學會利用自然材料創作。通過學生收集廢棄物然后通過想象自己動手制作,原本不要的東西經過這么一加工就變成了孩子們喜愛的玩具或是裝飾品了,使學生不僅了解了自然材料的屬性,體會了生活的情趣,而且體驗到創造天地是那么大,孩子們的想象創造也將變得與天地大海一樣廣闊。所以,教師不僅應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自然資源,還要有針對性地因材施教、長善極失,善于挖掘學生美術學習的獨特性。就好比要將蟄伏的獨特點、“閃光點”挖掘出來,需要借助于外界的刺激一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創設大的、輕松的活動環境,來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孩子的主動性,調動孩子的各種感官,激發兒童充分的想象,將無形的感覺用線條、顏色、圖形來表達,鼓勵孩子們“異想天開”,去想象那未知世界,大膽地畫出心中所想,如學生創作的“奇怪的魚”、“多功能的立交橋”、“未來的游樂場”、還有他們創作的“水果魚”、“21世紀的能源站”、“新式擠奶器”,等等,都充滿著孩子們美好的愿望與創造。所以,教師要多留給孩子一些想象的空間,并保護這些寶貴的想象資源是尤為重要的。
在想象、創造的同時,培養孩子們廣泛的觀察能力,積累感性經驗、合作能力也是極為重要的。一個交際能力強、接觸面廣的孩子,往往思維敏捷開闊,想象力豐富。因此,筆者將學生分成合作小組,帶領他們走進人群,走進鬧市、畫修鞋的、買菜的、工作的叔叔、阿姨、爺爺、奶奶們,并鼓勵他們大膽地與人交往,在交往中注意觀察人的言談舉止、喜怒哀樂,引導孩子發現人是活動的、是有感情的,每個舉動、每個表情都表達了一種思想和感情。通過交往和觀察,讓孩子熱愛這個生活的環境,熱愛周圍的人們。只有真正有了這種熱情,才能使兒童產生繪畫的欲望和激情以及創作的靈感。
綜上所述,在美術教學中,正確引導學生學習,能更充分地發展創造思維,挖掘兒童的潛能,進一步了解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的個性特點,對發展學生的獨特性來說非常重要,是現代化美術教學的一個基本出發點。如果用音樂來比喻傳統教師是一個獨奏者,只要熟悉并使用一種樂器即可,現代教師則是一個交響樂團的指揮,不僅要熟悉各種樂器特色,更重要的是能配合樂章的發展,適合引導各種樂器演奏,以充分表現樂章的優美旋律與豐富內涵。因此,這就為美術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多個方面提高自身的修養,從一個教書者魅力轉身為一位教學研究者。如果我們多一份“教學”思悟,多一份“自然”實踐,多一份“科學”探究,更多一份“專案”教研,如此,你我將“神七”般飛越課堂,體驗童心燦爛的心靈原野。
參考文獻:
[1]鐘啟泉.新課程師資培訓精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一)旅游發展簡史
人類旅游活動的發展歷程是從遷移、旅行、旅游的過程。遠古時期,人類為了生存,從一個地方遷移到另一個地方,這是最古老的人口流動現象,這種遷移不免帶有某種被迫性和求生性色彩。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剩余產品增多,人們開始了有意識的外出旅行。“就整個世界而言,人類有意識的外出旅行活動應始于原始社會末期,并在奴隸社會時期得到了迅速地發展。”(李天元),主要形式有商務旅行、帝王巡游、士人漫游、宗教朝拜等,此時旅游人數少、范圍小。大規模的旅游開始于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產業革命,尤其是1841年7月5日,英國人托馬斯·庫克組織的團體旅游,標志著近代旅游及旅游業的開端。社會化大眾旅游起源于二戰后,由于旅游業的作用,使旅游業在眾多國家和地區已經逐漸實現了由“新興產業”向“支柱產業”的跨越。
(二)旅游定義的產生
國內外對于旅游的認識滯后于旅游現象。我國“旅游”一詞出現在南朝時期,梁朝詩人沈約在其作品《悲哉行》中寫道:“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 這是迄今所知“旅游”一詞在中國典籍中最早的一次出現,而且在當時就有外出游覽之意。而在此之前,漢語中用于表達旅游活動和旅游現象的詞主要是獨立的“旅”和“游”。我國被公認最早給旅行、游覽下定義是唐代孔穎達,他在作品《周易正義》中解釋“旅”:“旅者,客寄之名,羈旅之稱;失其本居,而寄他方,謂之為旅”,“閑暇無事謂之游”,即認為旅游是在閑暇中進行,并離開常住地到異地的一項活動。
國外對于旅游定義,資料顯示1811年英國《體育雜志》首次使用了“Tourism”這個詞。雖然現在英文詞典對Tourism的含義有不同理解,但在當時就包容漢語所說的“旅游”的意義。
隨著旅游活動大眾化、商業化,人們開始關注于旅游,并對旅游進行多方面研究。對于旅游定義的研究國外始于20年代,中國始于80年代。
二、旅游定義的界定
(一)旅游定義的相關研究觀點
歷史發展到今天,旅游的定義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人的實踐和認識是處于運動、變化和發展過程中,這就決定了事物定義或定義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這種發展變化的過程或是原有定義的內容逐步遞加和累進,或是新舊定義的更替和變革。旅游定義也在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對旅游認識的深入而不斷的發展變化。下面是按時間順序梳理了一下國內和國外學者對旅游定義的研究,并對定義的側重點給出了標示。讓我們來縱觀一下歷史上出現的較有代表性的定義(選取了有影響力和最新的12個觀點):
旅游定義的演變—國內:
1985年黃輝實旅游是一定社會條件下一種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它表現為人們為了實現新的感受為主要目的離開常住地的一種綜合性的物質文化活動。
1994年國家旅游局人事勞動教育司 旅游是非定居者出于和平目的的旅行和逗留而引起的現象和關系的總和。這些人不會導致在旅游地定居和就業。
2003年李天元旅游是人們出于移民和就業任職以外的其他原因離開自己的長住地前往異國他鄉的旅行和逗留活動,以及由此引起的現象和關系的總和。
2003年謝彥君個人以前往異地尋求愉悅為主要目的而度過的一種具有社會、休閑和消費屬性的短暫經歷。
2008年張凌云旅游是人們一種短暫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狀態,是人們對于慣常的生活和工作環境,或熟悉的人地關系和人際關系的異化體驗。
旅游定義的演變—國外:
1927年德國莫根·羅特狹義的理解是那些暫時離開自己的住地,為了滿足生活和文化的需要,或個
人各種各樣的愿望,而作為經濟和文化商品的消費者逗留在異地的人的交往。
1942年瑞士學者漢澤克爾和克拉普夫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暫時居留而引起的現象相關系的總和。這些人不會導致永久居留,并且不從事任何賺錢的活動。1970年被旅游科學專家國際聯合會正式采用,所以又稱為“艾斯特”定義(IAEST)。
1966年法國學者讓·梅特森旅游是一種消閑的活動,它包括旅行或在離開定居地點較遠的地方逗留;其消閑的活動,它包括旅行或在離開足店地點雙邊的地萬遲苗;只目的在于消遣、休息或為了豐富他的經歷和文化教養。
1995年世界旅游組織旅游是人們離開慣常居住地,到一些地方的旅行和連續停留不超過一年的休閑、商務或其它目的的活動。
1997年英國地理學者斯蒂芬·威廉斯旅游是一個綜合的定義,不僅是離開慣常居住地,在目的地做短暫停留的行為本身還包括這類活動的組織和實施過程,以及滿足旅游需求的設施和服務。
1999年加拿大生態旅游學者芬內爾旅游是一個互相關聯的系統,這個系統包括旅游者和為旅游者提供的相關服務(設施、景點、交通和食宿)。
2005年美國旅游學者戈爾德耐和里奇在吸引和接待旅游和訪客過程中,由游客、旅游企業、當地政府、當地居民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現象與關系的總和。
(二)旅游定義分析
1.國外的研究較早,我國的研究也已20多年,但到現在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旅游研究者從地理學家到經濟學家,從文化審美者到旅游學者;研究機構從非官方到官方;從對旅游的表面描述到旅游本質的發現;從某一方面的淺薄到全方面的深刻;從概念性定義到技術性定義。各有視角,各有側重,從不同方面對旅游定義有不同的認識,作了不同的闡釋。不難看出旅游定義涉及層面廣,它的二級定義就有旅游者、旅游活動、旅游業等,而現有定義就有泛化傾向——旅游者的外延界定;旅游活動的外延界定;旅游實際持續時間的界定等。定義的界定影響一個學科的建設。旅游定義的界定,直接影響旅游的學科建設方向,使旅游學的學科體系尚未完善地建立起來。最終致使旅游研究方法不到位,旅游教育中各個學校的專業課程設置、人才培養目標都各不相同,處于混亂中。
2.在眾多旅游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首先,人們出游可能源于商務、教育、交際、和平、休閑等一個或幾個動機,但有一個共同點:“旅”是“游”的前提,“游”是“旅”的目的,即愉悅或說休憩。它是現在定義中趨同點。所以,筆者同意謝彥君先生的說法,即旅游本質或內核;其次,還有一個認同,即旅游是在非居住地,也就是非慣常環境下的,“盡管非慣常環境對于旅游者有著較大的吸引力,但很少有游客愿意將其轉化世慣常環境。”(張凌云),體現了旅游的兩大特征:異地性和暫時性;再次,旅游是非功利性的一項活動,那么反映在定義的本質屬性上,它所具有的屬性就是消費、休閑、社會屬性;最后,旅游這項活動既然是客源地到目的地的人員流動,必然涉及到客源地與目的地的基礎設施、人員、環境,從而產生一系列的相互間的復雜關系,即旅游的綜合性。
三、旅游的鼎式定義
定義的基本特征就是概括性和抽象性,筆者認為旅游定義可能涉及到的諸如旅游產業、環境影響、社會文化現象等屬于連帶因素,也就是建立在旅游內核、特征、屬性基礎上,屬于學習旅游內容范疇,不應列入旅游定義之中。
筆者認為謝彥君先生對旅游的定義性定義相對成熟,概括一下即為:
一個內核:愉悅目的;
兩大特征:異地性和暫時性;
2.社會發展的現狀要求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回歸。黨的以后,我國經濟得到迅猛發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根本的改善,由于計劃生育這一國策的實施,我國目前已有5000多萬獨生子女,這一特殊歷史條件產生的特殊群體,受到來自家庭的過分愛護與保護。越來越多的長輩把孩子捧為“小太陽”、“小公主”,過多地講究孩子的營養、打扮、排常這些“過度”的愛,使大部分孩子變得驕奢任性,缺乏自理能力,缺少理解心、孝敬心和責任心,他們不知父母工作之艱辛,不知父母的養育之恩,有時父母行為稍不合孩子之意,就遭到孩子的斥責,甚至是漫罵。一些孩子還認為父母為自己服務是應該的,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也是順理成章的孩子的這些言行。使我們驚呼:現在該是猛醒的時候了!
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教育如果還不擺到議事日程,那么,我們現在在培養出來的學生將會在素質方面大打折扣,難以接受21世紀的挑戰。
3.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是中小學德育建設和家庭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今天,我們倡導的“孝”是摒棄了封建主義糟粕之后并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現代道德觀念相適應的“孝敬父母”的道德觀念,它具有傳統美德的健康內核。我們提倡的孝敬父母強調親愛父母之情,敬重父母之心,順承父母之意,侍奉父母之行。
這些與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容是相符的,也是目前中小學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更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時改變目前家庭中存在的孩子專橫、缺乏同情心等狀況,有著積極的意義。搞好孝敬父母教育,父母本身應是其直接的參與者和受益者。學校開展孝敬父母教育活動只有通過家長積極配合才能取得成效。在家庭,如果家長對子女過分寵愛、關心,必將導致其忽視或放松對子女擺脫依賴、自理生活、學會關心、幫助父母等良好習慣的培養。家長倘若縱容孩子任性、專橫而不以為憾,任何時候對孩子都百依百順,必將導致學校的孝敬父母教育成為單方面的灌輸,失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因此,這種教育必須得到家長的支持,使之成為家教中經常和長久的內容。
4.對轉變目前家教中的重養輕教、重智輕德的現狀具有積極意義。一般來說,現在的家長都愛自己的孩子,都希望他們能成為祖國有用的人才,也知道必須教育自己的孩子。但是縱觀現代家庭,由于家長的文化素養不同,教育觀與方法自然也不相同。目前,對于教育孩子有兩種類型的家長,一是放縱型的。這類家長,平時整天忙于掙錢或搓麻將、跳舞等,對孩子棄而不管,認為“樹大自然直”。
二是嚴管型的。這類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雖抓的很緊,不過他們的目的卻很狹隘,只不過是為了孩子將來念大學。能“出人頭地”。于是家長們盡可能為孩子創造良好的物質生活條件,請家庭教師千方百計地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這往往導致孩子在學業上不堪重負而對父母不滿,有的產生逆反心理,甚至與父母頂撞起來,使父母感到自己的“好心”沒有得到好報。這些家長在培養孩子某些技能時,忽視了對其進行良好思想品德教育、道德行為的培養,尤其是孝敬父母的教育與培養。
二、中小學生孝敬父母道德行為的特征以及實施教育的內容
中小學階段是少年兒童道德觀念萌生與道德行為發展的重要時期。小學生的道德心理發展的特點是,道德行為的情感性強,道德意志尚處于發展階段,不夠堅定,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具有不一致性。而中學生正處生理上的青春期,個體的道德心理發展雖然情感性強,但道德意志已開始在成長發展中,隨年齡的增加,正逐步走向堅強,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的一致水平要超過小學生。但是總的來說,中小學生的道德行為發展滯后于道德認知與道德情感的發展。
當前,中小學生孝敬父母道德行為發展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特征:
1.中小學生孝敬父母道德現狀發展的整體水平與其年齡特點、理、生理特征基本相適應,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不良苗頭,許多父母的溺愛并沒能贏得孩子的敬重。從心理方面來看,學生各種道德品質(包括孝敬父母品質)均處于萌生和發展階段,雖然父母子女間的親緣情感是學生發展孝敬父母品德的天然基礎與內驅力,但仍需要通過中小學長期系統的教育培養與實踐以及家庭中潛移默化的作用才能穩定形成。影響學生孝敬父母道德品質發展的主要因素是學校教育與家庭陶冶,而社會環境對其影響較小。
2.中小學生孝敬父母的道德認識和情感水平總的來說優于道德行為,“知、情、意、行”發展不平衡,經常出現道德行為偏差。小學生的這種行為偏差主要有:不聽從父母教導,常惹父母生氣;在家庭生活、娛樂活動中喜歡獨享獨占,不會禮讓父母;不能主動幫助父母做家務,減輕父母的家務負擔。中學生這種行為偏差的主要表現有:時常頂撞父母,父母的言行稍有不隨意之處,就撒嬌頂撞、毫無禮讓約束;對自己的事過分地“保密”,不愿讓父母過問;缺少與父母的情感交流;我行我素,父母的話入耳則聽,不入耳則不予理睬。
中小學生由于道德心理發展的過程中,情感色彩濃厚,其道德意志尚處于發展階段,不夠堅定,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具有不一致性。
因此,認知的一些道德,不一定就會去實施,而在行為實施過程中由于意志薄弱而難以維系,這就導致孩子道德行為發展滯后于道德認識與道德情感的發展。
3.學生的學業成績、行為方面的差異與其孝敬父母道德水平差異不盡一致。
在平時,一般學習較好的學生,有時常發生對父母不孝敬的行為,而有的差生,卻在孝敬父母方面常常有閃光之處,令人刮目相看。
中小學生孝敬父母道德發展的特征,為科學制定孝敬父母道德教育和內容提供了重要的事實依據。筆者認為,中小學生孝敬父母的基本內容應包括:了解父母、理解父母的道德認知教育;親近父母、關心父母的道德情感教育;尊重父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給父母添麻煩,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減輕父母辛勞等的道德行為教育。但由于中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不同,其孝敬父母的要求也應區別,其具體要求如下:小學生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①聽從父母的意見和教導,學會從小禮讓父母;②幫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③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起居飲食,保持身體健康;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用功學習,努力向上;⑤出門和回家時都要向父母有個交待,以免父母掛念;⑥要誠實,杜絕撒謊的行為,不在外面做違犯紀律的事。
中學生主要應包含以下幾方面內容:①聽從父母的教誨;②聽取父母的意見,不要事事任性,盡量避免與父母有任何的隔閡,重要的事,要請父母發表意見;③幫助父母做家務,注意在家接人待物,為父母分憂;④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鍛煉身體;⑤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用功學習,充實自己,爭取學習不斷有進步;⑥隨時讓父母知道自己的活動內容。有事在外必須向父母做好交待。
三、如何對中小學生進行孝敬父母道德教育
對中小學生進行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教育活動,它不僅需要教師在學校付出辛勤的勞動,而且要家長的配合與參與。在實施這種教育時,應采取以下幾個原則:一是科學性原則。這種教育過程,自始至終都應以心理學理論為指導,要符合少年兒童心理特征和行為現狀,適時適度,防止成人化。二是實踐性原則。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教育,這種教育活動要重在導行,要防止空洞的說教。對于中學生來說更是如此,空洞的說教只會導致教育的失敗。三是滲透性原則。教育的方式重在滲透,除課堂講授和專項訓練活動外,應多形式、多渠道地在學校教學、家庭活動中進行滲透。四是學校和家庭相互配合原則。這項活動必須取得家長的配合與支持,必須開展家長工作,對家庭教育進行正確引導,防止學校孤軍作戰。
中小學生孝敬父母道德教育具有多重屬性,它屬于青少年兒童道德教育的范疇,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行為規范養成教育的組成部分,同時還是家庭教育、勞動教育、文明禮貌教育的重要內容。因此,應將中小學生孝敬父母教育納入學校德育和家庭教育的整體規劃之中統籌安排。
中小學生孝敬父母道德教育主要必須通過學校和家庭兩個主渠道開展。在學校開展這種教育應形式多樣、生動活潑。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1.通過開設專門講座與學科教學滲透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平時,通過上專門課,可以比較系統地幫助學生理解孝敬父母的通俗道德,激發學生孝敬父母的道德情感,引導學生自覺地在日常生活中規范自己孝敬父母的行為,使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有序化。在學科教學中適時適度地滲透孝敬父母教育內容,這是德育的共性。學科教學中,教師應強化滲透意識,特別是在中學,由于學科較多,教材內容豐富,教師應該依據學科教材的特點,學生年齡特征和道德品質實際、挖掘教材中孝敬父母教育的內容,運用具體聯想、展開想象、觀察比較和系統歸納等多種方式進行滲透,并力戒牽強附會,做到適時適度。只有這樣,才能引起學生情感共鳴,喚起學生對父母真摯而強烈的愛心。
2.在學校的德育活動中滲透孝敬父母的教育。將中小學孝敬父母教育滲透到學校德育活動中去,既是這項教育的原則之一,也是教育實施的主要途徑。由于學校的德育活動具有鮮明的主題思想和針對性,有意識地在各種德育活動中滲透孝敬父母教育,能使德育活動收到綜合性的效益。因為孝敬父母這一主題既是學校德育的重要內容,又可以成為學校道德教育的一個突破口,故只要我們選準目標,選擇有利的時機,針對學生實際,通過生動活潑有趣的形式,就一定能使這一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學生家長普遍歡迎和支持對學生進行孝敬父母教育,但在具體操作時,家長的行動往往滯后,認為只要孩子學習好就算是孝敬父母了,更有的父母不懂得自己應如何與學校配合。因此,進行孝敬父母教育應加強家長工作,密切家庭與學校聯系。目前,家庭工作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一是迅速改變家教觀念,杜絕家長隨意打罵訓斥孩子和寵得過分、愛得過濃的行為。筆者認為,首先應使孩子消除獨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優越感,把孩子放在與家庭成員平等的地位。要教育孩子懂得關心幫助家庭的其他成員,能主動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起碼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盡量不給父母添負擔。父母要為孩子在家庭中創造一些鍛煉意志品質的機會與環境,培養他們自強、自主、吃苦耐勞的精神。其次,父母應樹立和氣待人、文明禮貌、努力向上的好榜樣。
2.社會發展的現狀要求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回歸。黨的以后,我國經濟得到迅猛發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根本的改善,由于計劃生育這一國策的實施,我國目前已有5000多萬獨生子女,這一特殊歷史條件產生的特殊群體,受到來自家庭的過分愛護與保護。越來越多的長輩把孩子捧為“小太陽”、“小公主”,過多地講究孩子的營養、打扮、排常這些“過度”的愛,使大部分孩子變得驕奢任性,缺乏自理能力,缺少理解心、孝敬心和責任心,他們不知父母工作之艱辛,不知父母的養育之恩,有時父母行為稍不合孩子之意,就遭到孩子的斥責,甚至是漫罵。一些孩子還認為父母為自己服務是應該的,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也是順理成章的孩子的這些言行。使我們驚呼:現在該是猛醒的時候了!
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教育如果還不擺到議事日程,那么,我們現在在培養出來的學生將會在素質方面大打折扣,難以接受21世紀的挑戰。
3.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是中小學德育建設和家庭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今天,我們倡導的“孝”是摒棄了封建主義糟粕之后并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現代道德觀念相適應的“孝敬父母”的道德觀念,它具有傳統美德的健康內核。我們提倡的孝敬父母強調親愛父母之情,敬重父母之心,順承父母之意,侍奉父母之行。
這些與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容是相符的,也是目前中小學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更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時改變目前家庭中存在的孩子專橫、缺乏同情心等狀況,有著積極的意義。搞好孝敬父母教育,父母本身應是其直接的參與者和受益者。學校開展孝敬父母教育活動只有通過家長積極配合才能取得成效。在家庭,如果家長對子女過分寵愛、關心,必將導致其忽視或放松對子女擺脫依賴、自理生活、學會關心、幫助父母等良好習慣的培養。家長倘若縱容孩子任性、專橫而不以為憾,任何時候對孩子都百依百順,必將導致學校的孝敬父母教育成為單方面的灌輸,失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因此,這種教育必須得到家長的支持,使之成為家教中經常和長久的內容。
4.對轉變目前家教中的重養輕教、重智輕德的現狀具有積極意義。一般來說,現在的家長都愛自己的孩子,都希望他們能成為祖國有用的人才,也知道必須教育自己的孩子。但是縱觀現代家庭,由于家長的文化素養不同,教育觀與方法自然也不相同。目前,對于教育孩子有兩種類型的家長,一是放縱型的。這類家長,平時整天忙于掙錢或搓麻將、跳舞等,對孩子棄而不管,認為“樹大自然直”。
二是嚴管型的。這類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雖抓的很緊,不過他們的目的卻很狹隘,只不過是為了孩子將來念大學。能“出人頭地”。于是家長們盡可能為孩子創造良好的物質生活條件,請家庭教師千方百計地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這往往導致孩子在學業上不堪重負而對父母不滿,有的產生逆反心理,甚至與父母頂撞起來,使父母感到自己的“好心”沒有得到好報。這些家長在培養孩子某些技能時,忽視了對其進行良好思想品德教育、道德行為的培養,尤其是孝敬父母的教育與培養。
二、中小學生孝敬父母道德行為的特征以及實施教育的內容
中小學階段是少年兒童道德觀念萌生與道德行為發展的重要時期。小學生的道德心理發展的特點是,道德行為的情感性強,道德意志尚處于發展階段,不夠堅定,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具有不一致性。而中學生正處生理上的青春期,個體的道德心理發展雖然情感性強,但道德意志已開始在成長發展中,隨年齡的增加,正逐步走向堅強,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的一致水平要超過小學生。但是總的來說,中小學生的道德行為發展滯后于道德認知與道德情感的發展。
當前,中小學生孝敬父母道德行為發展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特征:
1.中小學生孝敬父母道德現狀發展的整體水平與其年齡特點、理、生理特征基本相適應,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不良苗頭,許多父母的溺愛并沒能贏得孩子的敬重。從心理方面來看,學生各種道德品質(包括孝敬父母品質)均處于萌生和發展階段,雖然父母子女間的親緣情感是學生發展孝敬父母品德的天然基礎與內驅力,但仍需要通過中小學長期系統的教育培養與實踐以及家庭中潛移默化的作用才能穩定形成。影響學生孝敬父母道德品質發展的主要因素是學校教育與家庭陶冶,而社會環境對其影響較小。
2.中小學生孝敬父母的道德認識和情感水平總的來說優于道德行為,“知、情、意、行”發展不平衡,經常出現道德行為偏差。小學生的這種行為偏差主要有:不聽從父母教導,常惹父母生氣;在家庭生活、娛樂活動中喜歡獨享獨占,不會禮讓父母;不能主動幫助父母做家務,減輕父母的家務負擔。中學生這種行為偏差的主要表現有:時常頂撞父母,父母的言行稍有不隨意之處,就撒嬌頂撞、毫無禮讓約束;對自己的事過分地“保密”,不愿讓父母過問;缺少與父母的情感交流;我行我素,父母的話入耳則聽,不入耳則不予理睬。
中小學生由于道德心理發展的過程中,情感色彩濃厚,其道德意志尚處于發展階段,不夠堅定,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具有不一致性。
因此,認知的一些道德,不一定就會去實施,而在行為實施過程中由于意志薄弱而難以維系,這就導致孩子道德行為發展滯后于道德認識與道德情感的發展。
3.學生的學業成績、行為方面的差異與其孝敬父母道德水平差異不盡一致。
在平時,一般學習較好的學生,有時常發生對父母不孝敬的行為,而有的差生,卻在孝敬父母方面常常有閃光之處,令人刮目相看。
中小學生孝敬父母道德發展的特征,為科學制定孝敬父母道德教育和內容提供了重要的事實依據。筆者認為,中小學生孝敬父母的基本內容應包括:了解父母、理解父母的道德認知教育;親近父母、關心父母的道德情感教育;尊重父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給父母添麻煩,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減輕父母辛勞等的道德行為教育。但由于中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不同,其孝敬父母的要求也應區別,其具體要求如下:小學生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①聽從父母的意見和教導,學會從小禮讓父母;②幫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③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起居飲食,保持身體健康;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用功學習,努力向上;⑤出門和回家時都要向父母有個交待,以免父母掛念;⑥要誠實,杜絕撒謊的行為,不在外面做違犯紀律的事。
中學生主要應包含以下幾方面內容:①聽從父母的教誨;②聽取父母的意見,不要事事任性,盡量避免與父母有任何的隔閡,重要的事,要請父母發表意見;③幫助父母做家務,注意在家接人待物,為父母分憂;④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鍛煉身體;⑤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用功學習,充實自己,爭取學習不斷有進步;⑥隨時讓父母知道自己的活動內容。有事在外必須向父母做好交待。
三、如何對中小學生進行孝敬父母道德教育
對中小學生進行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教育活動,它不僅需要教師在學校付出辛勤的勞動,而且要家長的配合與參與。在實施這種教育時,應采取以下幾個原則:一是科學性原則。這種教育過程,自始至終都應以心理學理論為指導,要符合少年兒童心理特征和行為現狀,適時適度,防止成人化。二 是實踐性原則。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教育,這種教育活動要重在導行,要防止空洞的說教。對于中學生來說更是如此,空洞的說教只會導致教育的失敗。三是滲透性原則。教育的方式重在滲透,除課堂講授和專項訓練活動外,應多形式、多渠道地在學校教學、家庭活動中進行滲透。四是學校和家庭相互配合原則。這項活動必須取得家長的配合與支持,必須開展家長工作,對家庭教育進行正確引導,防止學校孤軍作戰。
中小學生孝敬父母道德教育具有多重屬性,它屬于青少年兒童道德教育的范疇,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行為規范養成教育的組成部分,同時還是家庭教育、勞動教育、文明禮貌教育的重要內容。因此,應將中小學生孝敬父母教育納入學校德育和家庭教育的整體規劃之中統籌安排。
中小學生孝敬父母道德教育主要必須通過學校和家庭兩個主渠道開展。在學校開展這種教育應形式多樣、生動活潑。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1.通過開設專門講座與學科教學滲透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平時,通過上專門課,可以比較系統地幫助學生理解孝敬父母的通俗道德,激發學生孝敬父母的道德情感,引導學生自覺地在日常生活中規范自己孝敬父母的行為,使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有序化。在學科教學中適時適度地滲透孝敬父母教育內容,這是德育的共性。學科教學中,教師應強化滲透意識,特別是在中學,由于學科較多,教材內容豐富,教師應該依據學科教材的特點,學生年齡特征和道德品質實際、挖掘教材中孝敬父母教育的內容,運用具體聯想、展開想象、觀察比較和系統歸納等多種方式進行滲透,并力戒牽強附會,做到適時適度。只有這樣,才能引起學生情感共鳴,喚起學生對父母真摯而強烈的愛心。
2.在學校的德育活動中滲透孝敬父母的教育。將中小學孝敬父母教育滲透到學校德育活動中去,既是這項教育的原則之一,也是教育實施的主要途徑。由于學校的德育活動具有鮮明的主題思想和針對性,有意識地在各種德育活動中滲透孝敬父母教育,能使德育活動收到綜合性的效益。因為孝敬父母這一主題既是學校德育的重要內容,又可以成為學校道德教育的一個突破口,故只要我們選準目標,選擇有利的時機,針對學生實際,通過生動活潑有趣的形式,就一定能使這一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學生家長普遍歡迎和支持對學生進行孝敬父母教育,但在具體操作時,家長的行動往往滯后,認為只要孩子學習好就算是孝敬父母了,更有的父母不懂得自己應如何與學校配合。因此,進行孝敬父母教育應加強家長工作,密切家庭與學校聯系。目前,家庭工作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一是迅速改變家教觀念,杜絕家長隨意打罵訓斥孩子和寵得過分、愛得過濃的行為。筆者認為,首先應使孩子消除獨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優越感,把孩子放在與家庭成員平等的地位。要教育孩子懂得關心幫助家庭的其他成員,能主動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起碼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盡量不給父母添負擔。父母要為孩子在家庭中創造一些鍛煉意志品質的機會與環境,培養他們自強、自主、吃苦耐勞的精神。其次,父母應樹立和氣待人、文明禮貌、努力向上的好榜樣。
農村學校主要是指縣以下的由鎮鄉一級政府直接管理的鄉村中小學校,其擔負的主要職能是開展農村的義務教育。目前,我國現有普通中小學86?6萬多所,農村約占89%,在校中小學生1億?6900多萬,農村約占74%。學校體育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整個國民體育的基礎;農村學生體質和健康狀況直接關系到我國農村國民的體質和健康水平,也關系著我國新一代農民的整體素質。
一、目前農村學校體育教育教學中面臨的窘境
1?學校領導對體育重視不夠
(1)名義上雖有校長分管體育,但實際上許多分管校長分而不管,對隨意占用體育課尤其是畢業班的體育課聽之任之,有些地區畢業班根本沒有開設體育課。
(2)校領導對體育課和體育活動漠不關心,只抓升學率,無視學生體育活動和身體健康狀況。
(3)體育課質量基本無人關心,校領導只對文化課感興趣,體育課可有可無。
(4)分管領導對體育課多是聽而不聞,視而不見,數年不聽、不看體育課是常事。
(5)有的學校領導甚至把抓體育工作與教育質量對立起來,使學校體育工作變成了“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工作。
2?師資不足
(1)具有專科或專科以上學歷的體育專業教師不足,很難保證教學質量。
(2)體育教師年齡結構不合理,男、女體育教師比例嚴重失調,女教師寥寥無幾。
(3)師資培訓力度不夠。在農村學校,體育課一般被認為是副科,體育教師很難被列入師資培訓的范圍內。
(4)對體育教師的評價比較片面,體育教師付出的勞動得不到認可,不能同工同酬。
3.教學問題突出
(1)課程設置缺乏連續性、科學性、靈活性;體育考試項目的確定不夠科學、靈活、全面。
(2)體育課開課率低,隨意性大。大多數農村學校把體育課納入了教學計劃,列入了課程表,但名副其實的體育課開課率相當低,往往把體育課當成室外活動課,讓學生自由活動,或者把體育課當成“自習課”,玩一玩,放松一下,有一名老師監護就行。尤其是村級學校,開課隨意性更大,有的班主任對上體育課是隨心所欲,想上就上,想不上就不上,體育課名不副實。
二、哲學思考
筆者認為,在認識上,重智育輕體育的思想依然存在;在社會評價與管理上,對農村中小學的體育工作還缺乏一
套科學規范、嚴格公正的評價標準和管理機制;在經濟上,資金投入不足是目前農村體育教學落后的重要原因。此外,還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領導的態度和愛好
“小城鎮體育,大社會問題——來自我國小城鎮學校體育的調查報告”中向我們揭示這樣一個現象:校領導對體育的態度,對某個體育項目的特別愛好,也能使小城鎮學校體育硬件有所變化。蘇州橫扇小學,校領導對體育的重視和對籃球的特殊愛好,導致了人均GDP并不被看好的橫扇鎮,在人均球類數指標上,超過人均GDP第一的上海中小學。
對具有幾千年文明史的中國人來說,他們已形成一條“規律性”的認識,即領導的態度和愛好成為決定一切的因素,并已內化為人們的價值取向。改革的成敗竟完全取決于少數領導的態度和愛好。
改革開放,社會轉型,目標是公民社會。教育是培養公民意識、走向公民社會的重要途徑。當我們感嘆世界文明進步的同時,審視我國的教育改革特別是農村學校體育的改革,我們也意識到公民社會的目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
2.農村學校體育改革缺乏整體性和配套性
體育,使人的生命系統按其自然本性而正常發育、成長,避免畸變傷損,圓滿地實現生命全過程的預求;使生命系統按照人類社會的需求,在體質、體能、體型、體力等等方面發生合乎目的的相應變革、強化或優化,適應不同形態人的活動的需要。農村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應該是通過“五育”的整體性推進來實現的。目前我國農村學校教育的改革卻偏重于智育和德育,漠視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顯然有悖于教育的整體性規律。
體育是社會的一種文化現象,它是一個系統,任何一個系統都是整體結構中各個因素相互依賴、相互制約形成的綜合體,如果單獨一個方面,孤立起來就不可能得到發展。在農村,學校體育與農村體育構成了一個體育文化整體,但事實卻是農村體育與農村學校體育屬于不同的條塊,相互之間的聯系和協調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3.教育政策“城市取向”,教學理念滯后,教學模式缺乏創新
我國地域遼闊,地區差異、城鄉差異大,在經濟全球化、城市化、工業化的今天,我們一味地強調城市文化所代表的時代文化對農村的導向和表率作用,長期奉行的整齊劃一思維模式,事實上造成了我們在教育取向上的單一化。由于教育的話語權、決策權集中在城市階層,也潛在地使得我們的教育政策和主流話語更多地帶有“城市取向”。
沒有對先進理論的了解和掌握就不會有先進理念的形成,與此同時,先進的理論并不代表先進的理念,因為理論轉變為理念需要一個過程。教育領域特別是學校體育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體育教育教學的執行者必須先接觸和了解理論。能不能接觸和了解理論,有三個問題:第一,想不想知道?第二,從哪里知道?第三,有沒有條件和辦法知道?貧困地區的農村學校體育教師就面臨著這三個問題。今天我們的農村學校體育課堂的情形是:標準的課程,規范的教學,有力的控制,等等;學生的自由、天性、創造力就在這樣的教學中逐漸喪失殆盡。在這個問題上,教育本身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
三、農村學校體育改革的理性回歸
農村學校體育對中國農村和農民現代化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功能。這主要體現在:農村學校體育是不可替代的教育生態環境要素;是不可替代的生活方式教育;是最具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的教育方式;是最具現代性的先進文化傳播器;是聯結學生與自然、學校與社會的文化紐帶;是促進體育文化傳承,推動體育事業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后盾;是教育國際化的推進器。
1.構建主體性意識,依法教改,依法治體
李澤厚先生認為,人類通過漫長的歷史實踐終于全面地建立了一整套區別于自然界而又可以作用于它們的超生物族類的主體性體系。但是由于傳統文化中上尊下卑思想的長期影響和現實社會體制內的等級壓迫,造成了廣大農民及農村體育教師主體性的缺失,使得學校體育工作和改革中有法不依、違法不究、執法不嚴的現象經常發生,卻少有人問津。學校體育工作和改革,尤其在農村,很大程度上還依賴于人治。例如,對學校體育經費,《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只做了一些原則的規定,如“把學校體育經費納入核定的年度教育經費預算”,“應當安排一定數額的體育經費”,“在經費上盡可能對學校體育給予支持”等。但學校體育經費具體給多少,還是有關領導說了算。張校長重視學校體育工作,就可能多給一點,李校長不太重視學校體育工作,就可能少給一點。如果體育教師膽敢提出不同意見,就用“要顧全大局”、“服從整體規劃”等大話來壓你,如果不服就給你“穿小鞋”,甚至搞打擊報復。
要改變學校體育改革尤其是農村學校體育改革因領導的好惡而變化的局面,必須構建農村學校體育各主體的主體意識,依法治教,依法治體,真正做到:第一,完善現有的教育制度和法律,制定新的制度和法律,具體明確農村學校體育中各個主體的權利和義務以及應該承擔的法律責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第二,加強制度和法律的宣傳,喚醒農村學校體育改革中各主體的主體意識,增強他們、特別是教師主體的法律意識,用法律維護學校體育的地位和教師自身的利益與地位。第三,全社會特別是廣大農民加強對教育執法活動的監督,推進依法改革,維護司法公正。
2.整體推進,倡導終身體育,促進農村人口的全面發展
辯證聯系的思想要求用整體的觀點來認識事物和處理問題。一方面,整體是由部分構成的,沒有部分便沒有整體;另一方面,整體的屬性、功能并非各部分屬性、功能的簡單相加,而是具有新的特征和功能的整體。
因此,農村學校體育改革必須整體推進,倡導終身體育,促進農村人口的全面發展。為此,第一,農村學校教育各主體要充分認識到“五育”是一個整體,偏廢任何一育都不利于農村社會進步和農村人口的全面發展。第二,樹立體育課與其他課程一樣重要的觀念,體育教師與其他教師一樣是現代教育的主體。第三,教學內容需貫徹終身體育的理念。利用學校教育12年的時間(小學到高中階段的學習)改變一個人的思想,12年的時間足可以讓一個人接受終身體育的思想,養成經常鍛煉的習慣。第四,以農村學校體育為依托,推動農村體育的可持續發展。
3.勤于學習,勇于探索,因地制宜,采用新的教學手段,拓展新的空間
對于一個以“三農”為主要成分的國家來說,沒有富于特色的合宜的農村學校體育模式及相關的政策傾斜,應該只是一種遺憾,而對于在理論和實踐上本已存在巨大差異的農村學校體育來說,“城市取向”的學校體育政策,使得本是鄉村傳統體育文化最為豐富的農村,遺棄和背離了他們原本有價值的體育文化資源,這不僅僅是體育工作者們的遺憾,更是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悲哀。因此,農村學校體育改革要解決教學理念落后、教學資源不足的問題,不管是教師還是教育政策制定者,必須勤于學習,掌握和培養發展創造性思維和開展創造性實踐所需要的理論知識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關部門應盡可能地建立創新機制和營造有利于創新的環境和氛圍。農村學校體育教師要勇于探索,因地制宜,采用新的教學手段,拓展新的教學空間。如農村有山、有水、有著城市所不具備的大自然,讓學生去爬山不會比枯燥的“跑圈”運動量小;讓學生在田野里抓蝴蝶,聽到的笑聲或許是最開朗的。農村學校應盡可能地根據廣大農村的實際情況開展能夠讓學生真正喜歡的體育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對體育的興趣,讓這種“興趣”能夠陪伴他們一生。
參考文獻:
[1]劉志民,丁燕華?小城鎮體育,大社會問題——來自我國小城鎮學校體育的調查報告[R]?體育科研,2004(1):62~75?
樂業天坑是廣西境內新近發現的世界級旅游資源,它的發現對于廣西特色旅游業發展來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它是廣西特色旅游的后起之秀,是廣西旅游產品譜上增加的一個新的亮點。然而,以發展的眼光,從廣西旅游可持續發展和旅游扶貧等方面出發,綜合分析樂業天坑旅游資源現狀和市場潛力狀況,筆者認為還有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需要思考。
一、樂業天坑的旅游發展現狀
樂業縣位于桂西北的紅水河南岸,北鄰貴州省, 縣城距地區所在地百色市192km,距南寧456km, 屬廣西的邊遠地區,是廣西48個貧困縣中經濟尤為落后的縣份之一。由樂業縣城到大石圍諸天坑及有關景區可進入性較差;旅游產業發展幾乎空白,接待服務配套設施滯后,區域內無線通訊不暢,相鄰區域人口稀少,消費水平低。大石圍天坑群一帶為典型的喀斯特峰叢區,但植被破壞嚴重,生態環境的保護不容忽視。
二、樂業天坑的旅游資源特征
1.樂業天坑旅游資源獨特
樂業旅游資源的獨特性用以下幾個世界之最來描述:樂業天坑群的大石圍天坑地下原始森林面積世界第一;大石圍天坑垂直高度世界第二;在深度大于230米和容積超過1000萬立方米的全球13個超級天坑中,樂業天坑群便有六個天坑(大坨、鄧家坨、穿洞、深木、白洞、大石圍);樂業天坑又是世界上數量最多、分布最集中和坑底原生植被發育最好的巖溶天坑發育區,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巖溶天坑博物館。
2.天坑具有生態旅游的特性
在大石圍天坑群已發現多種國家級保護的珍稀野生植物,它們與天坑獨特的地質地貌景觀形成了中國乃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生態旅游景觀。大石圍天坑、神木天坑、白洞天坑及穿洞天坑等具世界上保存最為完好、結構十分穩定的天坑原始森林或準原始森林,這一森林生態景觀在地下河水汽滋潤下,接受著與一般地表完全不同的光照條件,發育成為世界罕見的喀斯特森林植物群落。在天坑森林植被中有香木蓮、短葉黃杉、紅豆杉、掌葉木 (以上為Ⅰ級)、黃心含笑、福建柏、 廣東五針松、翠柏、金絲李、黃杉、香果樹 (以上為Ⅱ級)以及七葉樹、樹人參、方竹、云貴鵝耳櫟等珍稀野生植物。在天坑森林下還生長著種類豐富和形態迥異的香花植物,其中尤以蘭科植物為冠。據初步考查,大石圍天坑共有蘭科植物15屬27種。同時,在天坑森林中還棲息著世界罕見的野生動物,如黑頸長尾雉、蟒蛇、猴類(以上為國家Ⅰ級保護)、隼類(Ⅰ級、Ⅱ級)等等。游人除能欣賞天坑坑體景觀外,還可以進入部分天坑,觀賞坑內森林群落景觀,獲取眾多珍稀植物、動物的科學知識以及接受生態環境保護的教育。
3.天坑群為相對壟斷性的一種新興的旅游資源類型
大石圍天坑群的特色是發育有圈閉的絕壁及其圍合成的浩大空間和蔥郁的原始森林,這是其它坑狀地貌所沒有的景觀,在天坑分布區可以同時欣賞到其發育演化的完整譜系,是其它類型的旅游資源所不能替代的,是一種新的旅游資源類型。雖然天坑在國內其它地方已發現幾十個,國外也發現少數,只有四川興文小巖灣和重慶奉節小寨等天坑對游客開放,但其綜合景觀(尤其是天坑森林及景觀多樣性方面)比大石圍天坑群遜色。
4.樂業縣的旅游資源種類多、景觀多樣品位高
天坑群具有坑、石、壁、地下河、洞穴、森林等多種多樣景觀,天坑本身具有多種地貌形態與結構。形態、結構及景觀條件的多樣性,能極大地滿足大多數游客獵奇、求新、審美的心理需求。大石圍天坑集雄險壯觀絕壁(壁上還有各種象形景致)、群落結構完美且多種珍稀植物的原始森林,幽長的地下河及多層洞穴于一身。其余二十余座天坑也是爭奇斗絕、各領,特別是穿洞天坑、神木天坑、鄧家坨天坑可以方便地進入,坑內森林繁茂濃郁。除天下奇觀大石圍天坑外,還有布柳河磨里大峽谷;世界上最壯觀的水上天生橋――布柳河仙人橋;險峻陡峭的百郎大峽谷;還有以蓮花盆數量最多、個體最大、類型多樣為特色的羅妹蓮花洞;以及以空間最大、鐘乳石景觀恢弘著稱的熊家洞;規模居于世界前列的冒氣洞和玫瑰紅地下大廳等等世界自然奇觀。此外,樂業縣還有獨特的人文景觀資源。這些資源以古代造紙作坊、古建筑、民族風情、生物化石為代表,最具地方特色。在大石圍周邊村屯的村民門一直沿用魏晉以來古老的造紙方法生產草紙。大石圍旅游區內及周邊的古建筑有紅七軍紅八軍會師紀念館、平足屯城墻、諧里蒙氏與拉蓬楊氏民居、瑞麟橋、進龍橋等,有源遠流長的漢族民間唱燈戲等。
從以上樂業天坑旅游資源中看出,大石圍天坑群與國外天坑進行比較分析,并與廣西傳統旅游目的地相對照,樂業天坑旅游資源具有美學觀賞價值、科學考察價值、觀光游覽與休閑療養價值、探險價值等具有發展特色旅游業的先天優勢,而且樂業天坑旅游資源具有可開發成為獨特、多樣的多功能旅游產品的條件。
三、樂業天坑旅游的開發
樂業天坑獨特的世界級的旅游資源和廣闊的市場潛力決定了樂業在廣西旅游持續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樂業天坑群旅游資源理應發揮后發優勢,成為推動廣西旅游業繼續向前發展的一股新生力量。
1.旅游交通開發
從發展樂業旅游業角度來看,桂西旅游很豐富,集中了樂業天坑、巴馬長壽鄉、南丹白褲瑤等特色旅游資源,但各旅游景區和主干道之間交通不暢,致使這些世界級的旅游資源的可達性不強,使得樂業旅游資源和旅游者在空間上被割裂開來,成為產生旅游需求的瓶頸,難以實現樂業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優先發展樂業的區內外立體旅游交通網絡意義重大,它不僅是發展樂業旅游的保障,而且能夠和云南、貴州的世界著名的風景旅游景點有機聯系起來,連點成片,為形成云南廣西貴州西南旅游圈、實現桂西旅游長廊的建設、提升整個西南地區旅游地形象、增強游客在三地之間的旅游互動性、促進西南特色旅游資源的市場化創造條件。
從發展樂業地方經濟角度來說,完善旅游交通的意義同樣非凡。樂業地處偏遠的山區,工業基礎幾乎等于零,靠傳統的工業化致富道路目前是比較困難的,也不具備發展的基礎條件。所以可以從發展旅游業著手,把旅游業作為發展經濟的一個突破口,以此開拓一條靠發展旅游業來繁榮和拉動地方經濟的新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樂業天坑交通建設這個工程是個“造血工程”,一個務實的富民工程。
那么樂業天坑旅游交通的發展長遠規劃應該是東連云南貴州、南連桂林,最終形成桂林――天坑――巴馬――貴州黃果樹――云南西雙版納這個方便快捷的立體交通網絡,從地上、天上建立自由穿梭于三地之間的旅游大通道,為樂業天坑群旅游的可持續性發展和樂業縣的旅游脫貧鋪平道路。
2.樂業天坑群旅游產品的開發
樂業大石圍天坑群屬一種新興的世界級的旅游資源類型,具有諸多特殊的性質,而且具有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和國家巖溶地質公園屬性,景觀豐富而又具有特色,它有多種品質極高的其它旅游資源配襯,具有美學觀賞、科學研究、探險探秘、影視拍攝等多種價值。應根據天坑的特點進行旅游開發,確定其主要價值和開發方式,實施保護性開發,充分利用天坑群景觀價值與功能的多重性,采取多元化的開發形式,必須嚴格按照科學規劃、分期實施,天坑旅游應與其它景觀及形式的旅游相結合,將天坑游發展成為一種新的世界性旅游活動方式,使大石圍天坑洞穴群旅游區成為多功能、多層次、生態旅游型的國家級風景區。
大石圍天坑溶洞群旅游開發應以獵奇探險和科學考察為主要形式,輔之以游覽觀光和民俗旅游。旅游產品應以所擁有的天坑溶洞、峽谷河流、民俗文化等生態資源為依托開發自然型旅游項目,為旅游者提供盡可能多的自然氛圍。
可開發的主要旅游產品具體如下:⑴白洞-冒氣洞與穿洞天坑的探奇探秘類;⑵天坑溶洞群的科學考察類;⑶大石圍、百朗地下河系統及相關洞穴的探險與科學考察類;⑷大石圍天坑觀光類。天坑口部可設仿古觀景棧道與不同角度的觀景臺,山峰建木結構亭,景區沿途可開展森林浴及休閑觀光;⑸巖溶地質自然博物館類。設在景區入口附近的博物館,展示天坑溶洞群概貌,各天坑的規模、主要特征及同類天坑對比,介紹天坑溶洞群的形成機理、地質條件與地貌特點及其所處的環境特征與環境保護要領;⑸白洞等天坑的攀巖活動類;⑹大石圍以外各天坑地下森林的生態考察與游憩類;⑺布柳河漂流類;⑻壯鄉生態觀光類。干欄居民、水車竹排、竹林河灘草坪等田園風光,家庭旅館,特色菌類野菜、無公害綠色菜肴與自釀米酒等生態餐飲;⑼村屯、民居的原有山野特色類;⑽杷吉村古法造紙的觀賞及參與:供游人操作與觀賞的古法造紙作坊,配備竹藤編、石磨、紡布等設施設備。
3.樂業天坑旅游市場營銷運作策略
樂業天坑的市場開拓應以旅游線路的運作為主要形式。即利用旅行社的景點導向作用把樂業旅游資源與周圍旅游景點進行旅游線路的銜接,使樂業成為眾多旅游線路中的一環,以此來帶動樂業天坑特色旅游資源的市場化。
采取這種策略可以彌補樂業縣的旅游資源“大分散、小聚集”的不足。總之,旅游線路開拓作為樂業天坑走向市場的有效的方式,在實際操作時綜合運用其他的營銷工具,在線路的組建時要根據地理位置、資源種類和功能的不同、廣西的旅游長遠規劃以及旅游市場的基本規律等綜合因素來設計旅游線路。
旅游線路的組建方式可采取兩種主要方式:一是以核心旅游景區為中心,串聯周邊相關景區,以精品旅游區來帶動周邊旅游區的發展。二是主題旅游線路。根據主題相同的景點來組建線路。如紅色之旅、長壽之旅、科考之旅、探險之旅等等 。總之要注意旅游組合的靈活性,按照市場和旅游者的要求來組建線路。
參考文獻:
[1]陳 鳴: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J].地域研究與開發,1997
[2]國家旅游局人事勞動教育司:旅游規劃原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
[3]簡王華:樂業大石圍天坑溶洞群旅游資源特征及其綜合生態開發[J].世界地理研究,2002.11
幼兒園德育工作總結1伴隨著新年鐘聲的敲響,我園___年的德育工作,在上級主管部門的正確領導和全體教職員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圓滿完成,為了發揚成績,克服不足,現將本年度幼兒園德育工作總結如下:
一、從小養成講文明、守紀律的良好習慣。
開學初各班根據實際,對幼兒進行遵守班級常規及文明行為的教育。多數幼兒能主動有禮貌地稱呼自己所接近的人,并主動熱情使用禮貌用語。在幼兒園,小朋友能主動地遵守本班和幼兒園的各項規則,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在公共場所能夠遵守的秩序和衛生。
二、從小養成對長輩有禮貌習慣。
“三八”節,發動全園小朋友做朵小紅花送給老師、媽媽、奶奶、外婆、阿姨等。大部分小朋友基本知道父母的工作及其對社會有意義。許多家長反映,小朋友在家愿意幫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幼兒園尊敬老師,幫助老師,聽從老師教導。積極主動參加集體活動。
三、向他們進行了革命歷史教育,激發他們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社會主義的情感萌芽。
四月初,組織小朋友到羅浮山參觀---東江縱隊紀紀念館,讓幼兒了解先烈事跡,初步懂得學先進、愛模范。同時給他們講解祖國物產、民族、革命傳統、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通過圖片指導他們觀察祖國的河山,認識國旗、國徽、國歌、首都北京。有初步的愛國觀念和愛國情感。
四、培養幼兒具有積極情緒、主動精神和活潑開朗的性格。
剛入園的小朋友,通常出現哭鬧現象,膽小怕事,情緒不穩定。通過老師的耐心引導,他們能積極主動和小朋友交往,對周圍的事情感興趣,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積極愉快參加班內、園內的各項活動。平時幼兒自由表現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幼兒學會了能原諒別的小朋友的缺點的錯誤,不恥笑別人。
總之,我園以多種形式向幼兒進行禮貌待人、尊敬長輩、對同伴友愛、富有同情心,積極主動、遵守紀律、誠實、文明、愛勞動、愛祖國的思想情感和習慣的教育。培養了幼兒最基本的思想行為習慣,使幼兒的品德和性格形成有個良好的開端。
幼兒園德育工作總結2經過20__學年的德育滲透,我班的孩子已形成了初步的道德觀,能判斷日常事件的對與錯,說話有禮貌,會使用禮貌用語,知道正確地處理問題的方法,懂得謙讓和尊重勞動者等等。這一切,都歸功于我們班安排的系列活動和我們平時的點點滴滴隨機的品德行為的培養。
一、精心設計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幼兒優良的品德行為
我們設計、組織的活動,注重綜合運用各種教育手段,從而發揮教育的整體效益,寓教于樂,讓幼兒在玩樂中,在輕松愉快的活動氣氛中,懂得道理,受到熏陶,達到教育過程的化。
(1)節日活動
一年四季,有不少節日,我國在歡慶節日的同時,利用節日,開展系列教育活動。如“三·八”節進行愛媽媽教育;“五·一”節進行勞動教育;“十·一”節進行愛國教育等等。
(2)參觀活動
組織幼兒參觀小區風光,認識各種花草。讓幼兒了解珍惜人們的勞動,激發幼兒愛護花草樹木、愛護公共設施的情感。
(3)娛樂活動
幼兒喜歡看表演,也喜歡參加表演,因此,在娛樂活動中對幼兒進行德育滲透,也是一種有效的途徑,
(4)體育活動
幼兒園體育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這就為德育滲透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如在各類競賽性游戲中,教育幼兒團結一致,激發上進心和勝不驕、敗不餒的品德;
(5)“大帶小”活動
由大班哥哥姐姐為主角的每周一的升旗儀式,我們班的孩子最感興趣了。看著大哥哥姐姐們精神地升旗、敬禮,讓孩子感受到國旗的莊嚴和神圣。通過這種活動,培養了幼兒相互關心、相互照顧、團結友愛、和善交往、辦事有責任感等優良品質。
二、把德育滲透到幼兒家庭教育中去
幼兒園和家庭,是兩個背景極不相同的群體,幼兒進入幼兒園后,一方面受到幼兒園的教育,一方面繼續受到家庭教育的影響。俗話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家長的品德個性、習慣、愛好特長,為人處世的態度及對子女的教育方法,對幼兒品德的形成和發展,具有特殊的潛移默化的作用。根據這些情況,我們努力做好幼兒家長工作,如家訪、、電訪、定期召開家長會、家長開放日,接待家長來訪等,及時了解家長對子女教育的情況,向幼兒家長宣傳和普及教育幼兒的知識和方法,幫助他們端正教育觀點,促使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協調一致。
通過教育的實踐和思考,我們感到幼兒園的一日生活及各項活動是實施幼兒園德育的主要途徑,盡管,我們已初步嘗到了收獲的喜悅,但這僅僅是我們的教育實踐和探索點滴,今后將更深層次地研究幼兒德育的問題,繼續尋求幼兒教育整體優化的途徑。
幼兒園德育工作總結3幼兒期的思想品德教育可以為人一生打下堅實的基礎,而大班幼兒正處于學期晚期,是由學期教育過渡到小學教育的承上啟下的時期,因此,我們抓住這一重要時期,培養幼兒誠實有禮、敢作敢為、謙讓合作、關心他人的優良品德,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陶冶幼兒情操,培養幼兒的集體主義精神,為幼兒進入小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將德育滲透于幼兒一日活動之中。
把品德教育安排在幼兒日常生活環節之中,注重品德教育的隨機性。日常生活幼兒品德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影響,并且為幼兒提供了行為練習與實踐的機會。幼兒在一日生活中,進餐、入廁、洗手、睡覺,整理等要占去一半時間,我們充分捕捉各種教育時機,將幼兒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的培養放在日常生活中,養成孩子生活自理的初步能力,并從中培養幼兒良好的品德。例如:早晨來園時,注意培養幼兒使用禮貌用語;通過常規訓練和嚴格執行生活制度,培養幼兒遵守紀律、誠實、勇敢、自信、關心他人、愛惜公物、不怕困難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組織幼兒輪流做小值日生,來培養幼兒從小愛勞動及為他人服務的良好品德以及幼兒自我管理和組織能力;自由活動中我們同樣注重幼兒與同伴的友好合作交往能力。進餐時,我們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吃東西的時候小椅子擺正,不掉面包渣、餅干渣等;午睡時教育幼兒睡前將脫下的衣服疊整齊,并迅速入睡。離園活動:要求幼兒不追逐、不吵鬧,將自己的東西整理好,等父母來接。
總之,"生活即學習",幼兒的一日生活各環節隨時都有教育的契機,老師們在密切配合中始終堅持從點點滴滴,時時刻刻入手抓好幼兒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對幼兒因勢利導、循循善誘。
二、把德育貫穿在各種教育活動中。
注重品德教育的系統化,在實施品德教育的過程中,各領域教育密切聯系、不可分割。讓孩子們學會了如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同時他們還學會了將學到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到生活中,成為自己的知識和本領。
三、結合節日開展德育主題活動。
結合各種節日,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設計了一些適合幼兒的主題活動,主要以游戲化為主,中間滲透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如"感恩"節,我們提議幼兒每人做一張卡片送給爸爸、媽媽、或者爺爺奶奶,并寫一句你最想說的話。教育幼兒要感恩周圍的人,孝順父母,尊敬爺爺奶奶。
四、開展家園同步教育,將德育延伸到家庭。
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靠學校單方面的努力是不行的,必需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因此,家庭、幼兒園和社會各方面都要加強對幼兒思想品德的教育,保護幼兒健康成長。我們通過家園聯系冊、家長園地、家長會議、家長開放日及家園聯誼活動來進行教育活動。
1、進行"五愛"教育的時候,我們要求家長們不給幼兒看內容不健康的電視、電影、書刊、畫片,不給他們穿奇裝異服,不燙發,不帶項鏈、戒指、耳環、不染指甲,不涂口紅等等。
根據幼兒的身心特點,對幼兒進行正確的教育。
2、現在的孩子自私、任性、霸道的有很多。
于是,我們通過家園聯系冊、家長園地要求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思想,多給孩子有利增強集體觀念、勞動觀念的實踐機會,培養幼兒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熱愛集體、艱苦樸素的好思想,及初步的勞動習慣。
3、家長、教師必需行為正確,做幼兒的榜樣。
家長和老師要不斷加強自身修養,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要求幼兒做到的事,自己要先做到,不許孩子做的事,自己堅決不做,要用自己的言行為孩子創造一個文明健康的環境,確保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
總之,我們會抓住每一個有利的時機,對幼兒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為他們順利進入小學、走向社會做好充分準備。
幼兒園德育工作總結4時間飛逝,轉眼間,一個緊張而又充實的學期又過去了。我班幼兒有些個性活潑開朗,但個性鮮明,透過一學期的幼兒園學習生活,每個孩子都有了很大的進步,本學期各項工作即將結束,在孩子們即將完成小班幼兒園學習任務之際,我們回首所做過的工作,總結經驗,反思不足,為了更好的完成以后的工作,提高保教質量,將《綱要》精神貫徹到一日活動中,促進幼兒身心活潑、健康成長,現將本學期工作總結
一、我思想工作
本人能用心參加政治學習,遵守勞動紀律,團結同志,熱愛群眾,服從分配,對班級工作認真負責,在工作中努力求真、求實、求新。以用心熱情的心態去完成園里安排的各項工作。用心參加園內各項活動及年級組教研活動,做好各項工作,用心要求進步。愛崗敬業,做到耐心、愛心、公平、尊重地對待每一個孩子。
二、在教學中我深知要提高教學質量,關鍵就是要上好課。
為了上好課,我備好每一節課。自己動手制作教學用圖和教學用具。了解幼兒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遇到的困難,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關注全體幼兒,注重個別教育,使其持續相對穩定性,同時激發幼兒的情感,使幼兒產我生愉快的心境,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多看對業務有幫忙的書籍,不斷擴寬知識面,為教學資料注入新的活力。
1、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為幼兒創設良好的機會與條件,帶給充足的操作材料。
根據班上幼兒的年齡特征,充分調動各種感官感知事物,使之在參加活動的過程中,認知和掌握事物的特征與屬性。在一日活動中,注意教給幼兒初淺的、簡單的生活知識經驗,培養幼兒獨立解決問題的潛力。
2、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認真備課,做好課前的物質準備和知識準備工作。
注意將理論貫穿于教學實踐中,善于總結經驗,每月撰寫教育隨筆,以提高自身潛力與寫作潛力。
3、在教學中要處理好幼兒的主體地位及教師的主導地位,以多種形式引導幼兒有興趣地參與活動,并主動去學習,更好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4、認真填寫周、月計劃及各種表格。
5、認真做好特殊兒童的個案記錄,做到有分析、有目標、有記錄、有反饋。
6、根據制定的活動目標、資料與要求組織好教育教學活動的各環節,保證好幼兒每一天的游戲活動及戶外活動時間,帶給幼兒活動材料,更好地培養幼兒的全面發展潛力。
三、保育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幼兒了解自己與群眾的關系,讓幼兒明白自己是群眾中的一員,并樂于參加群眾活動。
教育幼兒關心群眾,關心同伴,禮貌待人。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使幼兒養成有道德、有智慧、有禮貌的好孩子,并同家長密切聯系,聽取家長意見,根據幼兒在家時的表現,對幼兒進行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同家長一齊糾正幼兒不良的習慣。
1、加強了幼兒一日常規的養成教育,加強幼兒各種行為習慣的培養和訓練,使幼兒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在原有基礎上有了必須的發展。
2、做好了班級園舍的環境衛生工作,做到地上無灰塵、紙屑,窗明幾凈,被褥整潔舒適。
3、嚴格衛生保健制度,按制度要求給各種玩、用具認真地進行清洗消毒工作,保證了玩、用具的衛生、安全使用。
用心配合幼兒園保健醫生做好疾病防治和預防接種工作。
4、強化幼兒健康意識,保證了幼兒進餐時情緒愉快。
注重培養幼兒好的進食習慣,不挑食,不偏食,進餐時不打鬧講話,不掉飯粒。
5、勤為幼兒剪指甲,避免抓傷的安全事故發生。
注意觀察幼兒不同的破壞性行為,教師給予及時的制止,并進行隨機教育。
6、我加強了幼兒午睡的管理及巡視,保證午睡時室內的空氣質量。
培養幼兒良好的午睡習慣,進入午睡室后,不吵鬧,盡快入睡,會整理床鋪,衣服折疊整齊放好。
7、經過班級教師的共同配合,幼兒的身體及健康都得到很好的發展我。
四、安全工作
安全工作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保障每一個幼兒的人身安全,是每一個教師的職責和職責,為了讓家長放心,讓幼兒能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中生活、成長,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1、我教給了幼兒一些安全知識,強化了幼兒的安全意識和自護潛力。
不吞食異物,不玩火、水、電,不從高處往下跳,不亂爬高處,不吃生人的東西,不跟生人走,發生危險時,會大聲呼救。
2、我加強一日活動各個環節的管理,加強幼兒日常生活的管理,做到了人到心到,謹防意外事故的發生。
3、我做好交接班工作,認真填寫交班資料。
五、家長工作
1、我真誠地對待每一位家長,加強家園溝通。
教師與家長互動效果直接影響班級經營的成效,家園溝通,教師與家長協力解決教育問題,提升對幼兒的關心,共同分擔教育職責。孩子的快樂,是對我工作的鼓勵。
2、我用心的向家長反饋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這天誰吃飯有進步,睡覺也乖了,自己睡著的;
這天誰情緒不太好,情緒有些浮躁等等,讓家長在第一時間明白孩子在園的狀況。
3、我向家長匯報幼兒在園生活,讓家長更親近地了解幼兒在園的學習生活和我園需要家長配合工作。
使用家園聯系冊、電話多種形式進行訪問,及時與家長聯系,收集家長的意見和推薦,持續家園一致教育。
4、做好多數幼兒的家訪工作,隨時了解幼兒的發展狀況,并制定了適宜的教育措施,并記錄家訪狀況。
更好地做到家園同步教育。
5、與家長進行了密切溝通,向家長宣傳幼兒園保教任務和科學育兒知識,提高了家長、社會對幼教工作的了解與認識,配合幼兒園做好保教工作。
總之本學期十分忙也十分累,收獲當然也不小。在工作中我享受到收獲的喜悅,也在工作中發現一些存在的問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應不斷地學習新知識,努力提高我思想及業務素質,大膽地創新教學方法,學習老教師的教學經驗。對幼兒加強德育教育,加強幼兒常規教育,注重幼兒自身潛力的培養。并與家長密切聯系,實現家園同步。在教學活動中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針對個別幼兒進行個別教育。并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及業務素質,用心地進行專題研究,力求把日后的工作做得更好!
幼兒園德育工作總結5光陰荏苒,歲月如歌,不經意中,又一個學期接近了尾聲,這意味著我們和孩子們要給“小班”畫上句號了。和孩子們在一齊的生活總是那樣令人回味,他們的純真與質樸常會喚醒我們的完美童心,可完美的時光總在你不經意的時候悄悄地溜走看著這些可愛的孩子們,不禁回想起一學期來與他們共同生活、共同收獲的點點滴滴……“為了每一個孩子都有進步”,這是我們為之不懈努力的動力。在一學期中,我們竭盡自己的努力,傾注的熱情,踏實、勤奮地完成了一學期的工作。現將這學期的工作總結如下:
一、日常生活中滲透品德教育
幼兒園的品德教育工作不是單獨的說教,它是滲透在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之中的。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對他們進行教育。
晨間活動:我們教會幼兒簡單的禮貌用語,如早上主動跟老師說“早上好”回去說“再見”,讓幼兒學習禮貌用語,增強禮貌意識。
1、課間活動:在這時,我們教育孩子要相互關心、互相照顧,幫忙他們復習課上所學的資料;
要學會謙讓,好玩的玩具大家一齊玩。[由整理]
2、進餐:進餐時,我們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指導幼兒獨立進餐,吃飯時不掉米粒、不剩飯菜,吃完后能自覺地將餐具放好,讓幼兒克服“飯來張口、衣來生手”的不良習慣。
3、午睡:教育幼兒睡前將脫下的衣服疊整齊,并迅速入睡。
4、離園活動:要求幼兒不追逐、不吵鬧,安安靜靜等父母來接。
二、優化教育活動,使幼兒成為德育活動的主人
在開展幼兒園德育活動時,要把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作為德育工作的重要載體。德育活動要改變形式化、單打一的現狀,與各科活動有機整合,開展綜合性活動,要走到兒童生活中去,重感悟、體驗,并充分釋放兒童的生命潛能,激活創造精神,注重培養幼兒探究性研究、終身發展的潛力,使幼兒在活動中學會做人與處世。我們不是透過灌輸讓幼兒掌握道德知識,而在于幼兒的實踐和親身體驗。我們采用日常滲透、游戲、情境表演、幼兒主體參與的方式進行,鼓勵幼兒成為德育活動的主人。如在幼兒游戲中滲透德育資料:給老奶奶讓座、幫小弟弟穿衣。組織幼兒參加自助餐、玩具大家玩等活動,從中幼兒感受到了分享的快樂。一個個故事的表演則讓幼兒體會到了助人、關心他人的樂趣。在活動中幼兒成為活動的主人,幼兒園德育活動不枯燥乏味,幼兒產生了學習的興趣和動機,這有助于幼兒將外在的道德觀念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
三、密切家園配合,注意品德教育的一致性。
家庭在幼兒生活和成長中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長與幼兒之間有著密切的情感依戀,家長是幼兒模仿、認同的主要對象。透過與家長的直接交談、家長開放日等形式,及時把教育信息、各項活動安排等資料傳達給家長,使家長了解幼兒園的工作,并主動配合,共同做好幼兒的品德培養教育工作,強化幼兒園與家庭教育的合效應,會更有力地促進幼兒良好品德的發展。
四、注重幼兒園德育的隱性資源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1 16(2007)02-0136-05
《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簡稱《體育法》)頒布執行已經有11個年頭了。11年來,在《體育法》的保障、支持、規范作用下,我國的體育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然而,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體育法》作為一項偏重體育事業管理的法律文件,強調的是對體育組織管理過程中各種主體、客體關系的梳理,對于個體層次的體育權利,《體育法》顯然是缺少明確說明的,甚至于我國現行的體育法律法規中沒有出現過正式的體育權利提法。為了進一步提高人們對體育權利的認知水平,進一步喚醒人們的體育權利意識,有必要從理論上對體育權利的性質、特征、表現形式、實現方式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1 認識體育權利的幾個角度
夏勇[1]40-58認為:對于一項權利的成立來講,其本質是由多種屬性共同規定的,這些屬性包括不可或缺的5個方面:利益、主張、資格、權能、自由。以其中任何一個要素為原點,以其他要素為內容,給權利下定義,都不為錯。
1.1體育權利是一種利益
利益論是現代法學權利流派中的重要分支,這種具有功利主義理論來源的權利流派認為,某人提出某種要求,是因為所要求的東西對他自己有利。權利就是一種獲得法律認可、在既定范圍內獲得法律保障的利益[2]。體育作為一種社會利益出現是基于體育多元功能而定的,體育功能的實現就是體育利益的呈現。體育權利作為一種利益既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非物質的;既可以是個人的,也可以是國家的;既可以是利益主體自己的,也可以是與利益主體有關的其他人的。同時,體育作為權利一則是因為利在其中,另一則是為了有效的維護體育利益。
1.2體育權利是一種主張
權利現象起源于某個人應該或可能向他人或社會要求某種特定的行為或不行為。要求就是主張的一種表現形式。在法學界,一些學者認為要求或主張對等于權利,我們認為只有依據法律法規所做出的要求才是正式的、合法的主張。我國頒布的體育法律法規對體育事業發展過程中各類主體、客體的權利、義務關系有明確的規定,是體育權利主體進行權利主張的依據,即體育權利主體可以依據體育法律法規要求國家、社會或其他個體對自己做出或不做出某種特定的行為。同時,它還規定了體育權利主體做出權利主張的范圍與手段。
1.3體育權利是一種資格
麥克洛斯基提出的權利資格說認為,我們最好把權利看作資格,而不是對他人的要求[1]。資格是權利主體對利益提出主張的依據。資格有兩種:一為道德資格,二為法律資格。道德資格是屬于應然層次的,它是根據某種倫理原則,某人有權要求某人或社會做出與不做出行為;而法律資格是應然層次的權利法律化。對于體育而言,較早出現的是體育的道德資格形態,在倫理的視野中,人們參與體育有著某種“應當”或“正當”理由的支撐,任何人都不會去懷疑某人早上起來跑跑步有何不妥之處,這種理由也不必要獲得法律的支持。但隨著體育的進一步發展,體育形態與手段逐漸多樣化,體育社會化使得體育從“私人”領域脫離出來,成為“公共”事物,受到社會階層化對體育運動的影響,現代體育的參與表現出一定的準入門檻,各種形形的資格出現在體育領域,某些資格不乏為非法,于是逐漸有了體育資格法律化的必要。在我國,《體育法》第二條明確規定了:國家發展體育事業,開展群眾性的體育活動,提高全民族身體素質。可見,體育是一項有利于全體公民的公共事業,也是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資格。
1.4體育權利是一種權能
權能包括權威和能力。一種利益、主張、資格必須具有相應的權能才能成立,權能首先是從不容許侵犯的權威或強力意義上講的,其次是從能力的意義上講的[1][5]-159。體育權利一旦從道德層次的應然權利上升為法律層次的法律權利,便獲得了強大的權威性,這種權威性表現在人們的體育活動應該也必須以法律化的權利原則為指導,任何個人均不能違背體育權利的種種規定,如若違背則須受到法律的相應制裁,從這個角度看,體育權利的權能表現出巨大的強制力。
1.5體育權利是一種自由
一方面指權利主體在法的范圍內可以按照個人意志自由選擇參與或不參與體育;另一方面是針對體育對于人內在自由的維護與保障而言的。法學中人身自由的概念指的是無正當理由身體的活動不受拘束的權利,這種自由之不受外界因素非正當干預的論調是建立在一個行為主體內在自由自足的基礎之上,然而,人內在自由并不是自足的。人的內在自由必須通過體育等途徑來維護與保障。因此,體育既是實現人完全自由的手段,也是人內在自由的組成部分。
2體育權利的特征
體育權利作為權利的一種表現形式,既具有普通權利共有的一般性特征,還具有一些其他權利形式所不具備的個性特征。
體育權利的一般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體育權利是具體的;第二,體育權利是發展的;第三,體育權利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第四,體育權利是絕對性與有限性的統一等。
體育權利的個性特征表現為:第一,我國的體育權利仍屬于推斷權利。盡管我國在1995年就頒布執行了《體育法》,但是在《體育法》的文中并未曾出現過體育權利這一法律術語,其后頒布的體育法律法規也未曾明確提到過體育權利。既然相關體育法律法規沒有確認體育權利的存在,那么我們為什么會經常聽到、看到體育權利這一術語呢?原來體育權利是一些學者根據憲法以及體育法的相關規定推導出來的權利。通常法律起到了規范各類權利主體、客體權利義務關系的作用,有法自然就有相應的權利義務關系存在;另外,我國的一些法律法規對于教育、文化等權利有著明確的規定,而體育與教育、文化的關系是十分緊密的;再者,在《體育法》中雖未有明確提示體育權利,但從利益、主張、資格、權能、自由等角度對體育權利卻有著隱喻性的說明,以上述幾點為依據體育權利就這樣被推導出來了。對于體育權利的這層身份,于善旭先生在《再論公民的體育權利》一文中曾有兩次提到:“在我國憲法關于公民基本權利的明文規定中,并沒有直接提出體育的權利……我們可以直接從體質發展權和其他文化活動自由權中,推定出公民享有的體育權利”;“現有法律法規中關于體育的保護規定,通過直接表述賦予某項體育權利的還不是太多,前面所述的體育權利立法許多
是由推定而來。”[2]可見當前體育權利仍然是一種推斷權利。
第二,體育權利是多種體育權利形式的抽象與綜合,體育權利體現于人的各種權利之中。體育的形態是豐富多彩的,既有競技體育、學校體育還有群眾體育,同為競技體育又可表現為多種多樣的項目形態。各種形態的體育體現出異樣的體育功能,不同的體育功能代表了不同的體育利益,因此,體育功能的多樣性決定了體育權利形態的多樣性。當我們談論體育權利時,我們很難將體育權利具體到某項權利之上,而是聯想出許許多多的權利形態,例如生存權中的體育權利、教育權中的體育權利、社會文化活動權利中的體育權利等等。可見體育權利并不是具體的指向哪項具體的權利,而是多種體育權利形式的綜合與抽象。
第三,體育權利屬于積極權利。法國法學家卡雷爾?瓦薩克提出的“三代人權”理論認為,18世紀歐洲人權運動所主張的人權――公民的政治權利是“第一代人權”,其特征是人權需要國家消極或棄權行為來加以保障,因而它通常被稱為“消極權利”;19世紀末20世紀初反抗壓迫和剝削的社會主義運動提出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的權利是“第二代權利”,由于這種人權觀要求國家積極采取干預措施以求權利的實現,故被稱為“積極權利”[3]。體育是一種社會文化活動,它的實現是構建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之上的,也就是說,體育運動是“有償”的。對于這種“有償”的社會文化活動,光靠政府采取消極態度,不加干預是難以有效實現的。體育的實現需要國家積極采取干預措施以及積極的投入資源,只有這樣才可能使得體育功能得以實現,才能使得體育權利有所保障。可見體育權利是一種積極權利。
第四,體育權利是基本權利與非基本權利的統一。人們所享受的一切權利,無非是基本權利與非基本權利這兩大類型。所謂基本權利,亦即人權,也就是人們生存和發展的必要的、起碼的、最低的權利,是滿足人們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最低的、起碼的、基本需要的權利;反之,非基本權利則是人們生存和發展的比較高級的權利,是滿足人們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的比較高級的需要的權利”。長久以來,人們認為體育需要與人的基本需要是不相關甚至是對立的,一般認為人們只有在滿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后才可能產生體育需要。然而,體育需要并非從屬于哪一級的人類需要,體育需要是多層次的,對照馬斯洛的需要理論,我們幾乎可以在需要的任一層次為體育找到安身立命之所。體育既可以是保障人們基本生命功能而存在的底層生理性需要.也可以是起到社會交往、自我實現作用的高層次需要。與之相應的體育權利也應是多層次的,既有基本權利范圍之內的體育權利,也有非基本權利之中的體育權利,體育權利是基本權利與非基本權利的統一。例如,滿足于人體正常生命機能的體育運動是人的基本權利,而選擇什么樣的體育項目進行運動則是人的非基本權利。
第五,體育權利是個人權利與集體權利的統一。在西方的人權理論中,其基本的立足點是個體的,也就是說人權是屬于個人層次的。對于集體權利,一些西方學者是反對的,他們認為承認集體人權會有助于加強非民主國家的特權,從而犧牲或貶損個人人權[5]。集體權利是為了保障個人人權而從個人人權中推導出來的權利。相對于個人權利而言,集體人權僅是一種手段性的權利,集體并不是集體人權所包含的利益的最終指向的對象,真正的受益者、作為目標而存在的人權永遠是也只能是個人。可見集體人權只是實現個人人權的一個必要手段。我國將體育視為一項利國利民的事業,國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發展體育事業,其目的就是從根本上提高全民族的綜合素質。從我國《體育法》的設計立意而言,《體育法》更多的是將體育視為一項集體人權來予以保障,因為只有我國體育事業從整體上獲得發展,作為個體的個人才能有效地獲得相應的體育權利保障。同時,體育運動作為一項具有集群功能的社會文化活動,其在國際舞臺上的一舉一動都是以民族利益作為根本取向的,從這個角度而言,體育運動又是集體人權的典型代表。將個人體育權利融于集體體育人權之中,集體體育人權的實現又是以保障個人體育權利為根本出發點,這就是我國個人體育權利與集體體育人權相統一的真實寫照。
3體育權利的現實形式
3.1 教育權利中的體育權利
教育權利是人們認識體育權利的首要視角。無論是我國的“憲法”還是“教育法”都對公民的教育權利做了十分明確的規定。我國現行憲法第46條第l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國家培養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的全面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5條規定:“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13條規定:“學校應當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對未成年學生進行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以及社會生活指導和青春期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第17條規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應當將體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德、智、體等全面發展的人才。”此外《體育法》還對體育課、學生鍛煉標準、課外體育活動、體育教師、體育場地器材、學生體格檢查等做了明確的規定。從以上法規我們不難看出,體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對公民教育權利的保障,自然而然也是對公民體育教育權利的保障。
3.2文化活動自由權利中的體育權利
將體育視為文化的組成部分是從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的一種趨勢。從文化活動自由權利角度人手是人們認識體育權利的另一重要途徑。我國現行憲法第47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進行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創造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國家對于從事教育、科學、文學、藝術和其他文化事業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創造性工作,給以鼓勵和幫助。”雖然此款沒有明確提及體育,但明顯體育屬于條款所說的“其他文化事業”之列。此外,教育、科學、文學、藝術活動中也有體育的體現。國家對公民文化活動自由的保障既包括了國家或公共權力不得非法干涉公民從事文化活動的自由,也包括了國家或公共權力必須為公民的文化活動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和具體設施。為此,《體育法》分別在第7條和12條規定:“國家發展體育教育與體育科學研究,推廣先進、實用的體育科學技術成果,依靠科學技術發展體育事業”,“地方各級政府應當為公民參加社會體育活動創造必要的條件,支持、扶助群眾體育活動的開展。”可見,國家一方面將體育納入社會文化活動的范疇對公民體育參與的自由權利予以保障,另一方面,國家為公民體育創造各種有利條件。
3.3生存權中的體育權利
在我國生存權和發展權被列為人權的核心地位。從早期的人權法規范及一些自然法學者的論述來看,生存權被規定為生命權,具有消極的意義,它指國家對個人的生存不得有侵害之意。隨著生存權利的不斷發展,生存權逐漸演變為一
種積極的權利,它既要求發達國家不得侵害不發達國家人民生存的權利,也指國家必須通過積極的措施保障自己國家的公民能夠獲得生存的種種必需條件。無疑,健康權是生存權的重要基礎,沒有健康就沒有生存可言,而生存權所要保障的無非就是集體的健康權。體育作為保障人生命健康的重要方式,它具有其他一些手段所不具備的優勢,體育能夠使人身、心雙健,它的功效在于提高人口素質以及人們的生活質量。為此,《體育法》開宗明義,在第1、第2條中即規定:“為了發展體育事業,增強人民體質,……制定本法”,“國家發展體育事業,開展群眾性的體育活動,提高全民族的身體素質。”可見,《體育法》從生存權的角度確認了體育權利的合法性,體育權利體現于生存權利之中。
3.4發展權中的體育權利
1986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發展權利宣言》確認:“發展權是一項不可剝奪的人權。”[1]發展權與生存權一樣既是各個國家和民族的集體權利,也是每個人的權利。它的基本內涵是指各國和每個人都有平等的發展機會。每個人以及每個國家的人民均享有參與、促進和享受經濟、社會、文化、體育以及政治的發展的權利。體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人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從嬰幼兒體育到青少年體育以及老年人體育,體育以各種形態始終伴隨著人成長的整個過程,體育的作用與人的全面發展是分不開的。體現于發展權之中的體育權利不但規定了人人都有平等的發展機會,還明確了體育是實現人全面發展的一種重要方式。
3.5獲得權利救濟權中的體育權利
教育權利、文化活動自由權利、生存權利、發展權利、平等權利這些權利一般為憲法所規定的實體性的權利或實質性意義的權利,這些權利一旦受到了損害或侵犯,就要求有一定的措施予以補救、恢復或對損害或侵害行為予以糾正與懲罰,這就構成了權利的救濟。權利救濟通常有兩種形式:一種為憲法救濟,憲法救濟主要通過憲法監督制度來實現的;另一種為普通法律救濟,主要是通過普通法律上的訴訟或非訴訟救濟方式實現的[6]。為了更好地保障公民的體育權利,《體育法》對于違反體育秩序、損害體育權利的行為從救濟角度做了規定。《體育法》列舉了一些主要的侵犯、損害體育權利的行為,如在競技體育中從事弄虛作假等違反紀律和體育規則的行為,在體育運動中使用禁用的藥物和方法的行為,利用競技體育進行賭博活動的行為,侵占、破壞公共體育設施的行為,在體育活動中尋釁滋事、擾亂公共秩序的行為,違反國家財政制度、財務制度克扣、挪用體育資金的行為等。對于這些行為,可以根據具體的情節,依照《體育法》以及國家的其他相關法規對違法者進行相應的處罰。通過強制違法者履行有效的體育義務以及侵權后的救助手段,最終實現對公民體育權利的維護與保障。
4體育權利的實現
4.1 體育權利實現的三要素
體育權利的實現指的是由體育應然權利到法律體育權利最后到體育權利實體化的這樣一個過程。我們認為體育權利的實現必須具備這樣3個要素:
第一,體育權利的法律化。我們知道應然的體育權利是基于倫理道德原則之上的,應然的體育權利雖然有著某種“正當”觀念的支持,但是其規范和實現的效力是比較弱的,體育權利要取得強大的權威與效力就必須上升到法律的層次;另外,道德較之法律是更為具體的一種規范,不同的歷史環境、不同的歷史觀念都使得人們對于事物形成不同的善惡觀,因此,以具體道德觀念為基礎形成的應然體育權利很難具有普遍適用的效力,要使得體育權利能夠為更多人所認同就必須使應然體育權利法律化。道德的作用是自律的,法律的作用是他律的,只有依靠強大的國家機器作后盾,體育權利才具有絕對的權威性。因此,體育權利的實現首先就是要使得體育權利獲得法律上的地位,從國家立法的角度對體育權利的種種內涵做出規定與完善。
第二,公民具有強烈的體育權利意識。我們討論過體育權利是權利主體依據法律所做出的一種權利主張,它的產生是以權利主體完全的體育權利信息掌握為基礎,只有完全了解體育權利的相關知識,體育權利主體才有可能形成正確的體育權利意識并積極主動去追求合法的體育權利,一旦他們的體育權利受到侵害,他們又會勇敢地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體育權利。可見,公民強烈的體育權利意識造就的是一個體育權利有效實現的思想環境。
第三,實現體育權利渠道的暢通。法律規定的公民權利并不必然轉化為現實的權利,從法定體育權利到現實體育權利還有一個運行的過程。法定體育權利的實現必須有一個優良的權利轉換環境,也就是說相關的立法、執法機構必須有機的協調起來并保持立法到執法種種渠道的順暢,只有這樣才能保障法律體育權利向現實體育權利高質、高效的轉換。
4.2 國家在體育權利實現中的作用
體育權利是一種積極權利,它的實現要求國家采取積極主動地干預策略與保障措施。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極不平衡,一些經濟落后地區群眾的體育權利意識仍比較淡薄,同時,經濟落后地區體育基礎設施較為薄弱,對于這些地區的人民群眾,其體育利益極為容易受到侵害。為了有效地實現全民族的體育利益,切實增進全體公民的身體素質,維護體育權利法的權威與尊嚴,國家應該在公民體育權利維護與保障中發揮積極作用。
第一,政府的導向作用。政府應當通過一定的方式在全社會積極宣傳和弘揚體育的精神和價值,幫助全體公民形成正確的體育價值觀和健身觀,并做好體育法制宣傳工作,使得體育法的精神為人民群眾廣泛了解,使得體育權利觀念深入人心。
第二,政府的規范作用。加大對體育法的研究力度,將體育權利盡早納入體育法的范疇,進一步完善體育法,理順體育權利與其他權利以及體育法與國家其他法律法規的關系。在體育法貫徹執行的過程中,協調好政府各個機構的關系,提高政府維護、保障公民體育權利的質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