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的發展史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25 17:07:5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科學技術的發展史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科學技術的發展史

篇(1)

中圖分類號:F407文獻標識碼: A

一、電氣工程技術的發展史

電氣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是現代科技領域核心學科之一,傳統的電氣工程定義為用于創造產生電氣與電子系統的有關學科的總和。21世紀的電氣工程概念已經遠遠超出這一范疇,如今電氣工程涵蓋了幾乎所有與電子、光子有關的工程行為。電氣工程的發展程度直接體現了國家的科技進步水平,因此,電氣工程的教育和科研在發達國家大學中始終占據重要地位。

1.電磁學理論的建立及通訊技術的發展

大自然中的雷電使人類對電有了最早、最樸素的認識,天然磁石吸鐵是人類對磁現象的最早觀察,然而,人類對電磁現象的研究始于16世紀的英國,1663年德國科學家蓋利克發明了摩擦起電的儀器,1729年英國科學家發現電荷可以通過金屬傳導等等,這是人類對電的早期實驗,之后又出現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發現與發明。

(1)庫侖定律。1785年法國物理學家庫侖通過扭秤測量靜電力和磁力總結出:兩個電荷之間的作用力與它們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與它們所帶電荷量的乘積成正比,這就是著名的庫侖定律。這一發現的歷史意義在于它標志著人類對電磁現象的研究從定性階段進入了定量階段。

(2)“伏打電池”。1799年意大利物理學家伏特經過反復實驗發現把任何潮濕物體放到兩個不同金屬之間都會產生電流,一年后伏特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電池,自此人類對電的研究由靜電擴大到了動電,開辟了電學研究的新領域。

(3)奧斯特發現電流的磁效應和安培右手定則。1820年奧斯特偶然發現通電鉑絲周圍的小磁針發生輕微晃動,之后他經過反復實驗證實了這一發現。其后安培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右手定則,發現了電流方向與磁針轉動方向之間的關系。安培還通過實驗發現了兩個通電導體和兩個通電線圈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從而奠定了電動力學的基礎。

(4)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英國科學家法拉第是第一個成功完成磁生電實驗的人,并歸納出產生感應電流的五種情況:一是變化著的電流;二是變化著的磁場;三是運動的穩定電流;四是運動的磁場;五是在磁場中運動的電線。法拉第把這一現象叫做“電磁感應”。電磁感應的發現使生產電成為可能,至今,發電機、電動機、變壓器都是運用電磁感應原理工作的。

(5)麥克斯韋建立電磁場理論。英國數學家、物理學家麥克斯韋總結了前人的一系列成果,用數學方程式表示電磁場,建立了完整的電磁理論體系,揭示了光、電、磁本質上的統一,并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1873年他出版的電磁場理論經典著作《電磁學通論》是里程碑式的自然科學理論巨著。

任何科學發明與發現都是許許多多的科學家不懈努力的成果,德國物理學家歐姆、高斯、赫茲,美國物理學家亨利,俄國物理學家楞次等等都為電磁理論的形成作出過貢獻,本文不在一一類舉。

電磁理論的建立為無線電通信揭示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世紀通信技術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先后發明了有線電報、有線電話和無線通信。

2.電工技術的初期發展

人類社會發展歷程中經歷了三次工業革命,對人類的進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第一次工業革命從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以瓦特發明的蒸汽機為標志,以機械化為特征,中心在英國;第二次工業革命從19世紀后半期到20世紀中葉,以工業生產電氣化為主要標志,其成果是電力、鋼鐵、化工“三大技術”與汽車、飛機和無線電通信“三大文明”,其中心在美國和德國;第三次工業革命從20世紀中葉到21世紀初,以社會生產、生活信息化為特點,又叫新技術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就是從電工技術初創和應用開始的。

(1)直流發電機的誕生。1831年英國企業家研制出了史上第一臺發電機――蒸汽動力永磁發電機;1832年法國科學家匹克斯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直流發動機;1866年西門子發明了自激式勵磁直流發電機;1870年格拉姆發明了實用自激直流發電機,結構可靠,電流穩定,輸出功率大,被各國廣泛采用作為照明燈電源。

(2)遠距離輸電和電力工業技術體系的初步建立。1875年法國巴黎火車站建成世界上最早的一座火力發電廠。愛迪生不僅發明了燈泡,他還在1882年建立了美國第一家直流發電廠,裝有6臺直流發電機,通過電纜輸送照明用電,不過當時的最大輸送距離只有1.6km。之后愛迪生還建立了一座水電站,形成了電力工業體系的雛形。

(3)交流發電機電荷電動機的誕生。1876~1878年俄國人亞布洛切科夫成功試驗了單相交流輸電技術。1885年,英國工程師菲爾安基設計的第一座交流單相發電站建成。同年,美國人威斯汀豪率領的團隊完成了交流發電、供電系統,并創建了交流配電網。1883年,美籍電氣工程師特斯拉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感應電動機,5年后他又發明了兩相異步電動機和交流電傳輸系統。1888年,俄國工程師德布羅夫斯基和德爾伏發明了三相交流制。1891年,德國安裝了世界上第一臺三相交流發電機,并建成了第一條三相交流輸電線路。自此,三相異步電動機得到了廣泛應用,電能逐步取代了蒸汽成為動力源,電力工業得到了迅速發展。

3.電工理論的建立

(1)電路理論的建立。關于電路的早期研究有:1778年伏特提出了電容的概念,給出了導體上儲存電荷的計算方法Q=CU;1826年歐姆發表了歐姆定律;1831年法拉第提出了電磁感應定律;1832年亨利提出了磁通量計算公式。

1845年德國物理學家基爾霍夫提出了關于任意電路中電流、電壓關系的基本定律:電流定律(任意時刻電路中任何一個節點的各條支路電流的代數和為零);電壓定律(任何時刻電路中任意一個閉合回路的各元件電壓的代數和為零)。這兩個定律發展了歐姆定律,奠定了電路系統分析的基礎。

1853年英國物理學家湯姆遜推導出了電路震蕩方程,并得出了萊頓瓶發電過程中電流在反復震蕩且不斷衰減的結論,并計算出震蕩頻率與R、L、C參數之間的關系,奠定了動態電路分析的基礎。1855年,湯姆遜還建立了長距離電纜的等效電路模型。

1893年美籍電氣學家施泰因梅茨提出了計算交流電路的方法――“相量法”,其實用、易懂,至今在分析正弦交流電路時依然沿用此法。

其間,赫爾姆霍茲提出的等效發電機原理、基爾霍夫建立的長距離架空線路參數電路模型、亥維賽德找出的求解電路暫態過程運算法、傅立葉用數學方法建立的熱傳導定律等等都對電工理論的豐富和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2)電網絡理論的建立。通信技術的興起推動了電網絡理論的發展。1924年,福斯特給出了電感和電容二端網絡的電抗定理,建立了由給定頻率特性設計電路的電網絡理論。

1945年美國科學家伯德總結出了分析線性電路和控制系統的頻域分析方法。1953年梅森創建了采用信號流圖分析復雜回饋系統的方法,并被廣泛應用。20世界50年代美國科學家達默制成了第一批集成電路,從此電路理論中增加了對含源器件的電路分析和綜合。20世紀70年代在L.O.Chua等科學家的努力下,器件建模理論逐漸日趨完善。20世紀中期計算機的出現使電網絡的計算機輔助分析和設計成為電路理論研究中的基本手段。

4.新技術革命對電氣工程技術的推動

20世紀中葉開始的第三次技術革命又稱為新技術革命,以核能、宇航和電子計算機這三大技術為主要標志。這個時期的主要理論是信息論、系統論和控制論,這三大理論的創立為通信工程技術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科學方法。

(1)計算機的升級換代對電氣工程技術的推動。自19世紀第一臺計算機問世以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計算機給人類社會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類社會從此走進了信息時代。1952年出世的第一代計算機使用的是真空電子管,不僅體積巨大,而且耗電量驚人。1959年~1963年生產的第二代計算機用晶體管替代了真空電子管,大大提高了運算速度,減少了耗電量,減小了體積,運用在了軍事和科研領域。1964年~1970年生產的第三代計算機用集成電路替代了晶體管,不僅極大地提高了運算速度而且降低了成本,計算機開始進入到了普及階段。1971年至今生產的第四代計算機使用了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實現了計算機網絡化,計算機普及到了個人。計算機的升級換代推動了控制技術的發展,形成了計算機管理生產系統,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2)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電子信息技術是計算機技術和電信技術相結合而形成的技術手段。20世紀通信技術得到了迅猛發展,人類社會生活也由此發生了巨大變革,人類從此進入信息時代。

1920年人們發現電離層對無線電短波有反射作用。1935年人們發現了雷達并廣泛應用于軍事和民用通信領域。1964年美國發射了第一顆地球同步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突破了大氣層對無線電波的屏蔽,實現了宇宙范圍的無線電通信。20世紀70年代計算機網絡系統的建立使人們開始通過互聯網獲取信息。20世紀80年代以后尋呼機和移動電話逐步得到廣泛使用,現今信息服務業已成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新興行業之一。

電氣工程技術發展史再次印證了這樣兩個真理:一是任何理論的創立和技術的進步都要靠眾多科學家甚至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而實現,特別是在學科相互融合交叉的今天。二是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會導致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和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社會發展的推動力。

五、電氣學科的形成與發展

按我國高等教育學科劃分,電氣信息學科類屬工學門類(門類編號08),其下設五個一級學科:電氣工程(一級學科編號0808)、電子科學與技術(0809)、信息與通信工程(0810)、控制科學與工程(0811)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0812)。這五個學科有著相同的學科基礎,都是研究電磁現象及其應用的基礎學科與技術工程的綜合,電能的突出優點在于:它既是易于傳輸的工業動力,又是非常可靠的信息載體。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都是從電類專業派生出來的弱電學科,在19世紀末電工科學技術已形成了電力與電信兩大分支。

我國電氣工程一級學科下設五個二級學科:電機與電器(二級學科編號080801)、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080802)、高電壓與絕緣技術(080803)、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080804)、電工理論與新技術(080805),電氣工程包含的專業基礎理論有電路原理、模擬電子、數字電子、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單片機原理、自動控制原理、電磁理論、MATLAB仿真等。專業理論有電力系統及其暫態分析、電力電子、電機學、高電壓與絕緣、電力拖動、輸配電、工廠企業供電、電力市場等。

19世紀末歐美大學先后設立了電氣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專業,100多年來,其名稱雖然沒變,但內涵已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有了非常大的變化。過去歐美的電氣工程專業是以電力工程為主,現在電子技術和計算機已成為該專業的核心,美國一些著名高校甚至已不開設電力工程研究方向。有些大學把計算機技術從電氣工程系分離了出去,單獨成立了計算機科學系。

我國的電氣工程始于1908年上海南洋公學的電機電工學科,就是上海交大的前身,距今也有100多年的歷史了。1917年該校的電機專科設立了電訊門,即我國最早的無線電專業,如今的電子信息及計算機專業群都是由此發展演化而來的。1932年,清華大學設置了電機系。建國后,我國建立了一大批以工科為主的多科性大學,其中大多設立了電機工程系。1977年以后,大部分高校的“電機工程系”陸續更名為“電氣工程系”,近幾年來,部分高校又把“電氣工程系”發展成為“電氣工程學院”。我國的電氣工程雖然與國外名稱相同,但內涵有很大區別,我國大學一般都是強弱電分開,即電氣類與電信類分設在不同的學院。

100多年以來,電氣工程學科已發展成為覆蓋多門類交叉學科、應用領域廣闊的完善的學科,形成了強弱電結合、軟硬件結合、機電結合的學科特點。

六.國外發達國家電氣工程學科的發展呈現以下趨勢:

(1)在學科中融入大量信息技術知識。在全球信息化的當今,信息技術以指數速度進步,它曾對電氣工程學科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還將為電氣工程領域的技術創新提供工具與技術支持,對電氣學科的發展產生了決定性作用。國外發達國家的著名大學(如耶魯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大都把電氣工程、通信工程、計算機工程放在同一學院,以利于在電氣工程學科中融入大量的信息技術知識。

(2)與其他學科不斷交叉融合,拓展了研究領域,大量的研究都是在跨學科領域開展的。

(3)與企業聯系密切,科技成果轉換能力強,引領產業技術更新。

七.電氣技術的發展趨勢

與電氣工程學科相關的產業主要有電力工業、電氣裝備制造業以及幾乎所有使用電力的行業,電氣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也主要集中在這些行業。

1.可再生能源技術

199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僅占一次能源的18%,預測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要占一次能源的22%,21世紀,光伏技術、風電技術、生物質發電技術等得到了快速發展。下面著重介紹人類的未來能源――氫能。科學家們一直致力于研究把氫能作為人類未來的能源,氫能有其他能源無與倫比的優勢:

(1)清潔。其反應后的生成物為水和氮化氫,對環境沒有污染。

(2)儲量豐富。地球上的海水所含的氫用來發電就夠人類用數億年。

(3)熱值高。單位重量的發熱量叫熱值,氫的熱值是汽油的3倍,煤炭的4倍。現在世界上很多國家正在斥巨資研究這一能源,但目前還處在實驗室階段,距工業應用還有一段距離。

2.輸電信技術

超導技術在電氣工程中的廣泛應用已成為發展趨勢。

(1)超導儲能系統。將電能轉換為電磁能,利用超導線圈儲存起來。超導儲能系統是除電池儲能系統之外的又一儲能系統,其使用將提高電網的安全性。

(2)超導故障限流器。利用超導體超導與正常狀態的轉變特性,快速限制電力系統故障短路電流,保障電網安全。

篇(2)

作者簡介:陳凡:哲學博士,東北大學科學技術哲學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

作者簡介:程海東:哲學博士,東北大學科學技術哲學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人員,講師(遼寧沈陽110819)

科學技術哲學在中國的發展過程獨具特色。雖然早在20世紀20年代西方科學哲學在中國已有介紹,并展開了影響深遠的“科玄論戰”,但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卻沒有明顯的進展。改革開放以來,自然辯證法或者科學技術哲學迎來了一個蓬勃發展時期。自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隨著研究的深入,形成了一系列的優秀成果。198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將自然辯證法正式更名為“科學技術哲學(自然辯證法)”,并作為哲學二級學科來建設。在研究重點上,80年代主要集中于自然觀、科學方法論、自然科學中的哲學問題以及科技與社會等領域;90年代以來,學界繼續深化研究,出現了更為專門化、多元化的研究局面,在評介國外科學哲學、技術哲學和科學知識社會學等學科前沿問題的基礎之上,衍生出生態哲學、信息哲學、系統哲學、科技倫理學、科學實在論與反實在論、后現代主義哲學、女性主義和工程哲學、STS(科學技術與社會)等新的研究領域。進入21世紀,各領域的研究繼續取得豐富的成果。正是科學技術哲學(自然辯證法)學科的巨大的包容能力,造就了這一學科的學術風范和中國特色,它既可以是一個完整的學科———科學技術哲學,也可以分解為不同的學科方向———科學哲學、技術哲學、工程哲學、科技與社會等。

一、科學技術哲學(自然辯證法)的學科發展

在自然辯證法的巨大包容能力下,其中的分歧和爭論也是明顯的,爭論的焦點包括自然辯證法的學科定位、內容體系以及未來走向等問題。

(一)科學技術哲學(自然辯證法)的學科定位

明確科學技術哲學(自然辯證法)的學科定位,首先需要明確其學科性質。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科學技術哲學(自然辯證法)的學科性質,大多數學者都認為它是哲學的一部分,屬于哲學學科。于光遠在《一個哲學學派正在中國興起》[1](P2)、《自然辯證法百科全書》中明確提出自然辯證法是屬于哲學的觀點。龔育之、孫小禮認為自然辯證法是哲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是的自然觀和自然科學觀,體現了哲學的世界觀、方法論、認識論的統一。[2]陳昌曙也認為自然辯證法是哲學的分支學科,與辯證唯物主義沒有本質上的區別。[3]李醒民認為,自然辯證法本質上是哲學的一個分支學科,自然辯證法研究也可以豐富和發展哲學。[4]劉大椿、吳國盛、曾國屏等也都表達了類似的觀點。“自然辯證法的特有地位———既是哲學傳統的一部分,又與當代科學技術密切相關———在中國科學哲學的發展進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5]正是在這一基本立場的基礎上,黃順基主編的《自然辯證法發展史》一書提出,自然辯證法經歷了漫長的歷程,現在已經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應該充分反映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新成就和新要求,它結合的學科從基礎自然科學擴展到整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技術科學;它研究的對象從人對自然界的觀點推廣到從人與自然界的相互作用,從而包括當代世界的全球性問題;要推進這門學科的發展,必須全面地、系統地理解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自然辯證法的基本思想、基本內容和理論體系。[6]

即使如此,學界對科學技術哲學(自然辯證法)的學科性質的認識還有分歧。

大多數自然辯證法工作者都認為科學技術哲學(自然辯證法)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具有哲學性質。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自然辯證法是的自然哲學,因為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是自然哲學的著作。[7]吳國盛認為,一個理論不構成一門學科,理論只能是學科中的理論,把一個理論當成一門學科那是誤解;一個事業也與一門學科不同,一個學術性事業不見得只發展一門學科,它很可能同時支持幾門學科,即使專門支持某個學科,它的性質也與直接從事該學科的研究不同。對自然辯證法而言,“有作為理論的自然辯證法,有作為事業的自然辯證法,但沒有作為學科的自然辯證法”,應該把“科學技術哲學”作為哲學學科,把“自然辯證法”作為事業來發展。[8]

還有人認為自然辯證法雖是一門獨立的學科,但不是哲學學科,而是一門邊緣學科或綜合學科。或者認為自然辯證法是處于哲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邊緣地帶的學科,具有哲學、社會學、歷史學的性質;或者認為自然辯證法是由哲學和自然科學相互滲透和彼此結合而形成的一門既不屬于哲學,又與哲學和自然科學有聯系的、具有哲學和自然科學雙重性質的一門獨立學科。[9]

作為學科的自然辯證法包括和涉及很廣泛的領域,它是開放的,其內容、方法和原理都是不斷發展的,將其改成科學技術哲學也是為了發展的需要,為了表明歷史淵源和研究特色,也可以稱之為“科學技術哲學(自然辯證法)”。當然,使用科學技術哲學的名稱會給自然辯證法研究提供新的角度,增添新的內容和表述方式。

(二)科學技術哲學(自然辯證法)理論體系的構成

對科學技術哲學(自然辯證法)的學科性質和定位認識不同,對其理論體系的構成也就有不同的看法。

吳國盛認為作為事業的自然辯證法包括自然哲學、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史和科學史。[10]陳其榮認為,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原來的自然辯證法領域得以拓展,形成綜合性的交叉學科———科學技術哲學,包括自然哲學、科學哲學、技術哲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等。[11]張明國等在科學技術哲學的構成中增加了科學技術方法論,認為科學技術哲學包括“自然哲學、科學哲學、技術哲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科學技術方法論”[12]。劉大椿全面分析和總結了改革開放以來科學技術哲學在發展歷程中其構成因素的演變。20世紀70年代末以后,自然辯證法采取的是一個兼容并包的“大口袋”方針,包括自然觀研究、科學方法論研究、科學思想史、科學·技術·社會研究;近20年來,自然辯證法逐漸演化成科學技術哲學;近十年來,在改革開放和科學技術革命兩股世界性潮流的沖擊下,科學技術哲學逐漸分化和形成了一系列專門的學科分支和方向,如科學學、未來學、科學哲學、科學方法論、科學技術思想史、技術哲學、科學社會學,等等。[13]

可見,在學者之間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意見,但基本都同意作為學科的科學技術哲學至少包括自然哲學、科學哲學、技術哲學三個構成部分。新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工程—產業—社會”知識鏈條的演進和實踐的需要,形成了新的研究領域:工程哲學、產業哲學等。李伯聰將工程與科學和技術進行區分,將科學、技術的二元論拓展為科學、技術、工程三元論,認為工程活動以建造為核心,工程哲學是獨立于科學哲學和技術哲學的一門學科。[14](P3-7)當前工程哲學要特別集中于研究工程決策和設計問題、工程制度問題、工程創新、工程人才、工程共同體、工程歷史和案例等問題。[15]2007年,殷瑞鈺、汪應洛、李伯聰等主編的《工程哲學》試圖勾畫出中國工程哲學研究的基本思路、基本觀點和理論框架。在工程哲學的研究過程中,學者們開始接觸到產業問題,因為很難將有關產業的哲學研究納入工程哲學范式中,同時,科技哲學需要思考諸如科技產業化和各門產業發展的問題,由于這種理論內在的矛盾和現實社會生活的共同作用,產業哲學逐漸形成。曾國屏等認為,產業哲學是部門哲學或亞哲學,其主體框架有五個部分:(1)產業的元理論問題;(2)產業創新與發展;(3)產業現象學;(4)有關產業哲學的應用問題;(5)產業思想史。[16]呂乃基認為,產業哲學是科技哲學當前發展的最新階段,具有中國特色,產業哲學本身具有松散性、實踐性和主觀性。[17]

(三)科學技術哲學(自然辯證法)的未來走向

近些年來,盡管作為學科的科學技術哲學(自然辯證法)與時代的需要密切相關,但對所要研究的主要問題,學界也有不同的認識。

郭貴春等認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科學技術哲學繼承和發揚自然辯證法的研究傳統,出現了更加專業化和多元化的研究局面,如技術哲學研究的多元化狀態,技術本質、技術認識論、技術價值論、技術倫理學、科學與技術之間的異同關系、科學哲學與技術哲學之間的異同關系、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科技戰略與政策研究,等等。[18]張明國等從科學技術哲學的構成分析了各部分的研究重點,認為技術哲學主要集中于技術與文化的關系問題,科學哲學主要研究科學與價值的關系問題,自然哲學主要研究環境問題的文化成因等;科學技術方法論主要研究創造力開發中的心理學問題;科學技術與社會主要研究技術與文化的現實問題和STS教育問題。[19]

當前的研究熱點預示著學科的未來走勢,學者們也有不同的期望。

1.自然辯證法應該走向科學技術學

曾國屏認為,改革開放以來,自然辯證法得到了長足的進展,但它并不是一個合理的有生長性的學科,而科學技術學是從社會科學的角度研究科學技術,社會的發展需要這樣的“科學技術學”。當然,科學技術學及學科群的建設要以自然辯證法原理及其理論為指導,原來的自然辯證法學科在新的時代下要走向科學技術學。[20]李正風等認為,作為“大口袋”的自然辯證法并不是學科建設的理性狀態,而要加快實現學科性質的單一化,可能的途徑就是走向科學技術學。[21]張明國也支持這一主張,認為自然辯證法學科在改為科學技術哲學之后需要進行“第二次調整”,即將科學技術哲學調整為“科學技術學”,這不僅可以彌補科學技術哲學的一些缺陷,而且有助于實現“STS”的中國化、學科化。[22]

2.自然辯證法未來應當走向科學哲學(包括技術哲學)

吳國盛認為,無論是“自然辯證法”還是“科學技術學”,都不能成為一個學科。西方的“STS”應該譯為“科學技術元研究”,而非“科學技術學”,而科學技術元研究并非一個學科。自然辯證法是一種事業,也非一個學科。當前緊迫的問題是盡快結束自然辯證法的過渡狀態,建立學術規范,走向學科化。如果走向了科學技術哲學,那就意味著在學科化的道路上朝建制化方向邁出了一大步。[23]

在教育部組織編寫的《〈自然辯證法概論〉教學大綱》(2013年修訂版)中,對自然辯證法的學科性質、內容與范圍都作了新的解讀。“自然辯證法是一門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思維科學相交叉的哲學性質的理論學科。它站在自然觀、認識論、方法論的高度,從整體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規律,以及人通過科學技術活動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規律;研究作為中介的科學技術的性質和發展規律;研究科學技術和人類社會之間的相互作用規律。”[24](P1)

從這些不同的期望可以看出,作為學科的科學技術哲學(自然辯證法)在哲學的范圍內向所有的學科敞開,不斷進行多領域、多角度、廣范圍的積累和凝練。

二、科學哲學研究的主要問題及走向

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界追蹤西方科學哲學的研究,譯介了大量的西方研究成果,對西方著名科學哲學家和流派進行了介紹和研究。近年來,國內學者除了在傳統科學哲學的問題上繼續進行研究以外,對后現代科學哲學加強了譯介和研究,并且進行了一些具有自身特色的科學哲學探索,如另類科學哲學、科學實踐哲學、語境論科學哲學、科學文化哲學等,對科學哲學的未來走向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一)傳統科學哲學的問題

傳統科學哲學指的是西方正統科學哲學,它所提出的一系列問題長期以來得不到確切的回答,處于不斷的建構、批判、轉向之中。近年來,我國學者也嘗試著給出自己的回答。

1.科學劃界

科學劃界是科學哲學研究最基本的問題,對這一問題的闡釋在一定程度上是某種科學哲學理論是否成功的標志。魏屹東認為,科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科學包括關于自然的自然科學、關于人類社會的人文社會科學和關于人類思維的思維科學;狹義的科學僅指自然科學。[25]王前認為,科學的東西肯定是正確的東西,但非科學的東西未必就是不正確的東西。許多非科學的東西無所謂對錯,而是要區分好壞、是否有用、功效大小,而這些是不能用科學的標準來直接衡量的。[26]科學的本質包括邏輯分析和實證檢驗兩個方面,科學的劃界標準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確定不變的,而需要依據時間和語境才能確定。

2.科學發展模式

科學發展模式是科學哲學研究的一個核心問題,西方科學哲學的發展中出現過許多理論。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學者基于當代科學社會發展的實際,在科學發展模式上進行了有益的嘗試。李建珊等基于科學異化所造成的惡果以及人類的主體價值的喪失等問題,提出了一種以人類的終極價值為目標的科學進步模式,即科學—價值模式,認為科學是否是發展進步的,在于它是否朝著對人類的終極關懷的方向發展,即科學的發展是否有利于其全部價值的相互協調和全面增值,且不產生負面影響。[27]

3.科學實在論與反實在論之爭

對于科學理論是否具有真值以及科學術語是否有所實指這兩個問題的不同回答,造成了實在論與反實在論之間的爭論。我國大多數學者是支持科學實在論的,因此對科學實在論進行了辯護,并為走出科學實在論的困境尋找可能的出路。如郭貴春等在分析科學實在論的論證策略的基礎上,提出了科學實在論擺脫困境的出路。[28]

(二)科學哲學的重點研究內容

1.另類科學哲學

劉大椿等在《思想的攻防———另類科學哲學的興起和演化》一書中把對科學持批判性立場的學者和流派歸為另類科學哲學。[29](P25-26)大體上說,另類科學哲學包括幾種類型:(1)20世紀70年代以來逐漸滲透到科學哲學領域的歐陸反科學主義理論,如存在主義、法蘭克福學派、后現代主義等流派的科學哲學思想;(2)從分析哲學傳統內部徹底走向正統科學哲學反面的叛逆,主要以費耶阿本德、羅蒂等為代表;(3)借鑒另類思想反叛科學社會學(STS)傳統的科學知識社會學(SSK)研究,包括激進女性主義、后殖民主義和生態主義科學哲學。被稱為另類科學哲學的思潮并不是一個整體,而是許多異質性的科學反思。它們更多地關注科學與其他社會實踐活動之間的關系,共同點在于批判科學甚至反科學的態度,傳達了對科技價值的質疑。

傳統科學哲學所關注的是科學中的認識模式、知識與真理等科學內部的問題,這就需要經驗和邏輯推理的方法,但邏輯和經驗僅能用來為科學理論本身辯護,而不能展現科學的發展過程;歷史主義、建構主義以及科學知識社會學所關注的則是整體的科學與社會中的政治、文化、歷史、心理等其他外部因素之間的關系,這種將科學放入社會中、描述和分析其社會形成過程的研究方式展現了科學發展的動態變遷,而忽視了科學內部的構成和科學自身的合理性問題。所以,科學哲學中無論是辯護還是批判都只是關注到了科學的一個方面,而忽視了另一方面。

2.語境論科學哲學

郭貴春等提出科學實在論走出困境的出路之一就是語境論。西方科學哲學經歷了語言學、解釋學和修辭學“三大轉向”之后,語境論是其發展的必然趨勢。“從語境的基底上透視、擴張和構建整個科學哲學的大廈,是回答了以什么樣的形式、什么樣的方法以及什么樣的基點或核心去決定科學哲學未來走向的一個重大理論問題。”[30]語境論是一種世界觀與方法論,強調從綜合的和動態的視角考察科學及其發展。語境論的科學哲學研究綱領主要由語境論的科學觀、語境論的實在觀和語境論的真理觀所構成。語境論的科學觀強調把科學放在現實的社會、文化、歷史等多元語境中來理解,科學是依賴于語境的產物。語境論的實在觀從科學的語境性與可錯性出發,在科學知識的去語境化與再語境化的動態發展中,闡述一種語境論的實在論立場。語境論的真理觀把真理理解為科學追求的目標,把科學研究結果看成是主客觀的統一。語境論的科學哲學有三大優勢:在認識論意義上比較容易理解為什么后來被證明是錯誤的理論;在方法論意義上比較容易理解關于科學概念與科學觀點的修正問題;在價值論意義上能更合理地理解與反映科學的真實發展歷程。

3.科學實踐哲學

吳彤等認為,傳統科學哲學單純強調科學的理論層面,忽視了科學的實踐和活動層面,從整體上扭曲了對科學的看法。科學實踐哲學通過對人類科學實踐活動和過程的深刻理解,把理論優位的科學哲學轉變為實踐優位和活動優位的科學哲學。[31]科學實踐哲學試圖在實踐的基礎上重構以著重討論科學實踐和活動為特征的科學哲學,建立一種以科學實踐為基礎,以實驗室實踐、文化和權力及其地方性知識本性為特征的新科學觀。吳彤認為科學實踐哲學對于科學哲學研究本身和中國科學哲學的研究有重要意義:(1)科學實踐哲學認為實踐是科學的基礎,反對對科學僅作理論優位的說明和解釋,這有助于改變科學哲學的低迷境況;(2)科學實踐哲學認為一切知識的本性都是地方性的,打破了科學知識的普遍性神話;(3)知識的地方性研究和對中國本土知識的研究,為科學哲學的中國化研究提供了更為合理的基礎和更為廣闊的視野;(4)研究科學實踐哲學中的實踐概念與的實踐概念的關系,可以推動科學實踐與實踐觀之間關系的研究;(5)在科學實踐哲學的研究框架內,關于實踐的因果性和規范性方面的研究對于原有框架的認識有所推動。[32]

4.科學文化哲學

傳統科學哲學對科學某一方面特征的關注所造成的二元化使得科學哲學的發展遭遇到極大的困難,20世紀后期出現的科學文化哲學則希望避免這一問題。對科學文化哲學可以有兩種理解。第一種理解是將科學看做一種文化樣態,對其進行哲學反思,即把科學看做是一種文化或文化活動,從而對其進行哲學探究。[33]另一種理解是從文化哲學的視角反思科學,即借鑒文化哲學研究的視角和方法研究科學,主要側重于從文化哲學的視角透視科學文化。[34]劉大椿等很早就關注到科學文化的哲學維度,探討過科學在近現代文化中的主導作用、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科學文化與中國現代化等問題[35],認為科學哲學未來的任務和理論增長點在于促進科學與人文、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融合。科學文化哲學強調從傳統科學哲學的狹窄視域中走出,將科學當做一種文化現象進行審度,而非當做人類知識的最高形式去膜拜;強調科學與人文的融合,采用的方法是綜合性的。所以,與傳統科學哲學相比,科學文化哲學作為一種“大哲學”,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拓展。

(三)科學哲學的未來走向

盡管當前國內的科學哲學發展仍有不盡如人意之處,但大多數學者對其未來發展充滿了信心,對其未來走向進行描繪,甚至一度引發了爭論。

1.科學哲學走向自然科學哲學

對于目前國內一部分學者強調純粹的科學哲學研究,認為科學哲學的正宗是研究科學哲學的理論問題,自然科學哲學問題研究屬于科學哲學的邊緣或者外圍問題,科學與社會關系研究根本不是科學哲學的現象的觀點,吳彤并不認同。在他看來,自然科學哲學的問題才應該是科學哲學研究的主流。因此,他不贊同把科學哲學變成一門與實際科學活動完全無關的“專門學問”,認為一旦如此,科學哲學將會喪失“立足之本”,陷入“危險境地”。“重要的問題不完全在于正名,而在于努力。作為學者要付出艱苦的努力。”

2.科學哲學保持多元性研究

郭貴春等認為,隨著科學與哲學的不斷發展,科學哲學也會隨時對傳統的問題給出全新的回答。科學哲學始終是一門處于發展中的學科,是一個兼收并蓄的、分層次的和多元化的開放體系。其中,基礎理論研究強調的是對作為整個科學的邏輯性、規范性、方法論性和哲學性的系統思考;自然科學哲學問題研究所強調的則主要是具體學科的個體性、現實性、前沿性和多樣性。這兩個層次之間不存在涇渭分明的界限,后者是前者的現實基礎,前者是后者的理性升華。

3.具體科學問題及復雜性哲學研究

對具體科學問題進行哲學的研究是科學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所強調的是具體學科的個體性、現實性、前沿性和多樣性,而這是基礎理論研究的現實基礎,因此對傳統問題的闡述不能游離于具體科學問題的哲學研究之外。當前,隨著具體科學的突飛猛進,具體科學的哲學探究也得到了大發展。系統科學哲學就是如此。國內學者很早就在用科學哲學的范式研究系統科學,顏澤賢等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對復雜系統演化的概念、判斷、標度、條件、機制、過程、原理及哲學問題進行了深入系統的探討。一些學者力圖用科學哲學的方法研究復雜性問題。吳彤的《復雜性的科學哲學研究》一書較為系統、完整地以科學哲學范式研究復雜性。在復雜性研究領域,一批學者分別在復雜性概念、復雜性的知識論、認識論和方法論方面對復雜性的科學哲學做了比較深入細致的探討。部分學者還把復雜性科學思想、概念和方法用于其他領域的研究,也為復雜性研究開拓了新的視野。苗東升、范冬萍、肖顯靜、段偉文、劉勁楊等對復雜性問題從不同方面進行了探討。

無論是傳統科學哲學、另類科學哲學、語境論科學哲學、實踐科學哲學、科學文化哲學,還是具體科學問題的哲學探究,我們都不能跟隨西方學者的腳步亦步亦趨。不可否認,對西方哲學史上重要思想的學習和借鑒是需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構建具有中國語境、中國問題的科學哲學,以此來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學哲學理論體系。有學者就科學哲學中國化的可能性、現實性和意義等問題進行了嘗試性的探討,認為實現科學哲學的中國化是一項長期艱苦的工作,需要奠定堅實的學術基礎,需要在吸收中西兩種異質思想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更為重要的是立足中國實際,提出自己的問題。

三、技術哲學研究的重點及方向

技術盡管歷史悠久,但技術哲學卻是一門新興的學科。雖然從20世紀50年代起就有學者開始了技術哲學的思考,但國內技術哲學的誕生還是以陳昌曙于1982年發表的《科學與技術的統一和差異》一文為標志。探析科學與技術的本質區別,對技術哲學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科學與技術的區別至今依然是科學技術哲學的一個重要議題。

國內學者一方面期望能夠建立自己的技術哲學研究框架,一方面也譯介國際技術哲學的研究成果,所以當前的技術哲學研究在這兩個方面是齊頭并進的。針對技術哲學的研究綱領,2001年,張華夏、張志林提出“認識論綱領”,陳昌曙提出“價值論綱領”,引發了一場持續的爭鳴。通過這次爭鳴,學界對技術哲學的核心問題有了較清晰的認識,對我國技術哲學的快速發展產生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陳昌曙等的《技術哲學基礎研究的35個問題》一文,從技術哲學的學科定位和性質、技術哲學研究的理論意義、技術的本質、科學與技術的關系、技術的價值、技術發展的規律性六個方面列出了技術哲學研究的35個問題,雖說不能稱之為技術哲學的研究綱領,但確實指出了技術哲學所要重點研究的領域。

當前,中國技術哲學的研究正趨向成熟。隨著建制化的形成和完善,技術哲學逐漸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取得合法地位并被認同,學術共同體也日漸壯大;同時,研究的論題域已基本清晰,研究深度正逐漸增加,研究方式正走向多元化,研究成果正趨于豐富。

(一)技術哲學研究的重點問題

據初步統計,近30多年來,國內主要期刊發表的與技術哲學相關的學術論文計5000余篇,其中技術哲學的應用研究,如有關STS、技術創新、技術價值、可持續發展及生態技術四個方面的研究占總數的2/3強,而技術哲學的基本理論問題研究,如國外技術哲學、技術本體論、技術認識論,以及綜合研究四個方面的研究所占比例不到1/3。由此可見,雖然技術哲學的基本理論研究是這個學科建立和形成的基點,但應用研究居于主體地位,正如陳昌曙所說,“沒有應用(現實價值),就沒有前途”[47]。

技術哲學強大的生命力就體現在它的理論研究與現實社會緊密聯系在一起上。當然,技術哲學基礎理論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入,抽象的思辨逐步轉變為從語境和實踐角度考察和反思,只把技術當做一個抽象的整體進行思考,具有脫離技術實踐變得空洞的風險,僅從實際存在的技術出發研究技術,難以達到哲學的高度,“我們應該立足于實際存在技術的經驗基礎來思考技術的普遍性問題”[48]。從這樣一個基本立場出發,技術認識既可以看做是作為認識活動的技術,也可指認識所得到的成果是技術性的[49],所得到的技術知識“是一種面向實踐的知識”[50]。技術使用問題也被技術哲學納入其中,陳凡等從人類文明進步的角度探討了技術使用的問題,認為“人類通過對技術的使用,不但構造了生存處境,也生成了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里所展開的技術使用實踐,實際上是技術功能在生活世界的情境化”[51]。

(二)技術哲學研究的方向拓展

在科學技術哲學的研究領域中,工程逐漸顯出其獨特性,工程哲學應運而生。李伯聰認為工程哲學是以工程知識和工程活動為研究對象的哲學分支。“工程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人能否改變自然界(世界)和應該怎樣改變自然界(世界)的問題,它要回答‘人應該怎樣做’的問題。”[52]王宏波探討了工程哲學與社會工程的問題。[53]田鵬穎把技術理解為實踐性的知識體系,不僅包括自然技術,而且包括社會技術。社會技術是“人們改造、管理社會和調整、優化社會關系、解決社會矛盾的實踐性知識體系”[54],社會科學與社會技術一體化的趨勢日益明顯[55]。“社會技術哲學”是技術哲學的新視域,在此基礎上,田鵬穎結合工程哲學的研究主題,提出了“社會工程哲學”范疇,認為“‘社會工程’作為風險社會時代建立在人們改造世界實踐活動基礎上的重要思維方式,應該成為現代社會人類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56]

(三)技術哲學的未來走向

不論是借鑒別人的學術資源還是遵從自己的學術傳統,當下中國的技術哲學研究正走向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我們面臨著從“國外技術哲學述評”向“以基本問題為導向”的轉折。技術哲學的未來發展,要堅持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第一,堅持了解新興技術發展與深化傳統技術認識相結合的原則。技術是技術哲學研究的對象和基礎,技術哲學工作者既需要結合國情,深化對傳統技術的認識,同時又要與時俱進,形成新的問題旨趣。由于存在“知識完整性”缺失問題,無論是對技術的基本內涵、本質、定義進行探討,還是對技術帶來的社會影響及其后果進行哲學反思,技術哲學界都存在著嚴重不足。這就需要對新興技術的發展歷史、研究進展有基本的把握,才有可能形成有效的方法對相應的技術知識和技術理解展開探討,而不僅僅是做技術的批評者,或僅限于倫理學的考察。

篇(3)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1)05-0040-01

日本竹內敏雄說:“一般意義上的技術同人類歷史一道自古以來就存在著,古代的手工業也好,現代的工程技術也好,都包括在內”。人類直立行走以來,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的生活水平提高使人類的創造活動邁出了第一步,人類開始打制石器開始即已開始了設計創造,技術與藝術的結合得以實現。

科學技術與藝術作為藝術設計的兩種要素形成了特殊的關系結構,體現為相互排斥、相互吸引的運動。科學技術包含內容廣泛:自然科學、技術科學,以及人類在實踐中積累的關于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方面的經驗。對自然規律認識的深度和廣度決定了人類的科學技術水平,這是一個循序漸進,漸次加深的過程。科學技術與藝術相互排斥,相互吸引的關系在陶器的發展過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眾所周知,中國(CHINA)是陶瓷的故鄉,陶瓷的國度。陶瓷,自古就是中國文化的精華。在英語中,CHINA的本意就是陶瓷.舉世聞名的中國瓷器就是從遠古陶器中脫胎而來.作為世界上最早制造陶器的國家之一,中國燒制陶器的歷史約有一萬年之久.距今4000年的龍山文化,是中國古陶發展史上的顛峰時期。

上下五千年,陶瓷文化無不和民族的興衰、國家的命運相聯系。它一直伴隨著炎黃子孫從蒙昧走向文明。它滲透到了物質生活、精神生活以及社會生活各個方面。人類在懵懂的幼年時代已開始使用粗加工的打制石器進行采集和狩獵,母系氏族社會已開始使用種類豐富的磨制石器,同時還掌握了制陶。陶器一直陪伴著人類的文明發展,一直到出現瓷器以后,甚至到明清的時候還有陶器,只不過使用的少了,基本上都是陪葬品。從河北省陽原縣泥河灣地區出土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陶片來看,在中國,陶器的產生距今已有11 700多年的悠久歷史。

陶器是把泥巴(粘土)成型晾干后,用火燒出來的,是泥與火的結晶。早在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對粘土的認識已達到一定的水平。大約在205萬年至70萬年前的元謀人時代,就開始用火了。先民們在漫長的原始生活中,發現曬干的泥巴被火燒之后,變得更加結實、堅硬,而且可以防水,于是陶器就隨之而產生了。中國古文獻記載的一些陶器發明事宜,實際上應是對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制陶習俗出現的早期階段的一個描寫。如《周書》:“神農耕而作陶”、《世本 作篇》:“昆吾作陶”、《呂氏春秋》:“黃帝有陶正昆吾作陶”。到了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制陶的技術迅速提高,使陶器的制作逐漸成為新石器時代最大規模、最具影響力和最呈專業化的手工生產業。

從夏代始,中國社會進入了文明國家階段,據相當于此時期的二里頭類型文化遺址的考古發掘情況看,盡管手工業中已出現了青銅制造業,但制陶的習俗仍然左右著夏朝手工業的潮流,流行陶器主要是夾砂和泥質的灰陶。根據文獻記載和“二里頭文化”出土的陶器發現,夏代的陶器基本上承襲了河南西部地區龍山文化晚期的陶器發展而來。主要以泥質灰陶和夾砂灰陶居多。同時也出現了一定數量的白陶器。白陶器的創造和使用,表明了我國制陶工業出現了新的發展。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陶器的質量也逐步提高。到了商代和周代,已經出現了專門從事陶器生產的工種。在戰國時期,陶器上已經出現了各種優雅的紋飾和花鳥。到了西漢時期,上釉陶器工藝開始廣泛流傳起來。有一種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黃、褐、綠為基本釉色,后來人們習慣地把這類陶器稱為“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過焙燒,便形成淺黃、赭黃、淺綠、深綠、天藍、褐紅、茄紫等多種色彩,但多以黃、褐、綠三色為主。

從目前所知的考古材料來看,陶器中的精品有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1萬多年的灰陶、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紅陶、有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有6000多年的大汶口的“蛋殼黑陶”、有4000多年的商代白陶、有3000多年的西周硬陶,還有秦代的兵馬俑、漢代的釉陶、唐代的唐三彩等,陶制品始終都延續在人們的生活之中,沒有退出歷史的舞臺。在歷史上,自春秋以后出現用陶塑俑來代替活人陪葬。秦漢時陶塑格外令人重視,形態和體積都是前所未有的。隋唐時期,冥器規模有了擴大,陶塑的數量也有了增加。

篇(4)

1 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展

人類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是在1946年,該計算機發明引領人類進入第三次工業革命時代。從馮?諾依曼發明第一臺計算機至今,計算機在70年內不斷的發展與改進,從以往具有龐大體積的笨重機器,演變成當前零件集中、技術集成、功能強大的臺式計算機與便攜式筆記本。自改革開放以來,計算機科學技術發展更為迅猛,計算機逐漸的應用在各個領域,成為現代化社會處理日常工作的主要工具。

在國家層面,計算機技術可以用來處理政府事務、分析軍事戰略;在企業層面,計算機技術可以用來存儲處理各種數據、實現辦公自動化;在生活層面,計算機技術可以用來獲取信息、視頻通訊、網絡購物等,使人們的生活更加便捷。計算機科學技術高低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信息化水平、科學技術能力的一個主要標準。

2 計算機科學技術的應用

近年來,國家大力推進信息化建設,在實際生活中計算機科學技術的應用領域也更加廣泛。以下選取幾個較為重要的領域分析計算機科學技術的應用:

2.1 軍事、國防領域

計算機的最初研發就是為了應用在軍事發展上,到現今計算機仍是軍隊和航空航天技術研究的重點課題。至今為止,計算機在政務處理、軍事戰略、以及隊部模擬演練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國家明確強調要全面打造信息化社會,將先進的計算機科學技術、設備以及產品應用在國家現代化軍事建設中。在國際領域,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也衡量著一個國家的現代化軍事水平與綜合國力的高低。

2.2 電力領域

目前我國大多的風力發電廠位于空曠、建筑物較少的地方,如海岸或沙漠中。然而在這些環境較為惡劣的地區建設發電廠,經常會受到過熱、過冷、振動、鹽霧或電燥等的影響,導致發電機的性能有所降低。因此,為了保障發電機的高性能、穩定性,除了需要硬件加固之外,還需要計算機科學技術來完成自我檢測、自我診斷功能。使用計算機科學技術可以將發電機的運行狀態、檢測記錄等操作數據全面的收集整合傳輸給管理維護人員,不僅極大程度上減輕了工作人員的勞動力,還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成本,獲得更精準全面的數據。

2.3 無人機研發

隨著近年來計算機、網絡技術、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飛速發展,現今我國的無人機研發已經取得較大的成就。無人機在軍事方面可以完成偵察、電子干擾、戰場目標毀傷效果評估等多種功能,甚至直接可以作為攻擊武器打擊重點目標或定點清除。一方面這些功能的實現都離不開計算機科學技術,需要強大的信息收集傳輸和綜合計算分析判斷提供支撐,另一方面由于無人機應用的環境較為復雜,包括復雜的地區環境、多變的場景、電磁的干擾以及無法預知的突況等,這些都需要更高的計算機科學技術來應對。

2.4 教育領域

近年來計算機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也逐漸普及。比較常見的應用在教育領域的計算機科學技術,包括多媒體教室、網絡課堂、電子圖書館、以及各種計算機應用軟件等。在高考中,考生的登記以及高考以后的成績查詢都離不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對于學生來說,計算機有助于了解更多的知識信息,能夠拓寬視野,幫助解決學習上、生活上的各種難題。計算機科學技術極大的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又使學習過程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提高成績、豐富知識、培養綜合素質。

3 計算機科學技術下一步的發展趨勢

通過分析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展應用,可以發現當前的計算機技術正朝著智能化、日常化、功能更加集成的方向發展。

3.1 更加智能化

電子計算機自研發以來就致力于模擬人類的思維,人們希望計算機能夠越來越“智慧”,可以獨立進行運算、推理、學習以及聯想等。如大家所知的超級國際象棋電腦“深藍”,它磧32個大腦(微處理器),輸入了一百多年來優秀棋手的對局兩百多萬局,每秒鐘可以計算2億步。

由此看來,智能化是當前信息化社會發展的大趨勢,各個行業的產品都在向智能化方向發展。智能化計算機的研發可以快速實現多個數據、多條指令的并行處理,在運算速度上也不是普通計算機所能比擬的。通過云計算它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對大量數據的模擬分析,統一處理,也能更加精準度的進行一些模擬實驗。除了應用在軍事、航空、交通、科研等領域外,也可以應用在人們的生活中,如智能家居、智能小區的打造等。

3.2 更加日常化

日常化指的是計算機科學技術就像電、水一樣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之中。尤其是近年來,在政府、企業等的發展中幾乎離不開計算機技術。現在我們的洗衣機、電冰箱甚至錄音機中都有馬達的存在,而未來計算機技術將會像現在的馬達一樣存在于家中的各種電器中。國外稱這種趨勢為普適計算(Pervasive Computing)或無處不在的計算。

近年來我國也在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的建設,教師可以不局限于時間地域進行遠程授課,也可以使用各種先進的計算機科學技術來豐富授課方式,并通過計算機網絡進行問題的解答與收發作業等。學生可以利用計算機針對性的查找自己需要的課程教材、輔導資料等,也可以觀看一些教學視頻等來提升自己的學習成績。特別是通過計算機和網路的完美結合,可以打破教育資源不平衡的限制,使師資力量薄弱的學校學生享受到優秀教師的遠程教學,整體提高教學水平。

3.3 多種功能基于一體

在2016年的新品會上,青島小雞出殼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向市場展示了最新的電腦技術發展趨勢――激光電腦產品,該激光電腦被譽為現有電子科技成熟技術上的二次開發,也是電腦、電視、投影機等電子科技最新技術的集大成者,具有計算機、電視播放、投影投像、投影鍵盤等多個功能。

4 結語

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進步,計算機從以往的臺式機演變為筆記本,再到如今普及的平板電腦,計算機技術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計算機科學技術以其超強的生命力和不可替代性,在社會發展中不斷更新換代,并長期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郭妍岑.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發展趨勢[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2(22).

[2]汪凱.計算機技術在廣播電視工程中的應用[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4(11).

作者簡介

篇(5)

一、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發展趨勢

(一)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實現了智能化的超級計算

可能你不知道,超高速計算機采用平行處理技術改進計算機結構,使計算機系統同時執行多條指令或同時對多個數據進行處理,進一步提高計算機運行速度。超級計算機通常是由數百數千甚至更多的處理器(機)組成,能完成普通計算機和服務器不能計算的大型復雜任務。從超級計算機獲得數據分析和模擬成果,能推動各個領域高精尖項目的研算、傳翰和存儲。光子計算機即全光數字計算機,以光子代替電子,光互連代替導線互連,光硬件代替計算機中的電子硬件,光運算代替電運算。在光子計算機中,不同波長的光代表不同的數據,可以對復雜度高、計算量大的任務實現快速地并行處理。光子計算機將使運算速度在目前基礎上呈指數上升。總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實現了智能化的超級計算。

(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實現了分子計算機

大家都知道,分子計算機體積小、耗電少、運算快、存儲量大。分子計算機的運行是吸收分子晶體上以電荷形式存在的信息,并以更有效的方式進行組織排列。分子計算機的運算過程就是蛋白質分子與周圍物理化學介質的相互作用過程。轉換開關為酶,而程序則在酶合成系統本身和蛋白質的結構中極其明顯地表示出來。生物分子組成的計算機具備能在生化環境下,甚至在生物有機體中運行,并能以其它分子形式與外部環境交換。因此它將在醫療診治、遺傳追蹤和仿生工程中發揮無法替代的作用。目前正在研究的主要有生物分子或超分子芯片、自動機模型、仿生算法、分子化學反應算法等幾種類型。分子芯片體積可比現在的芯片大大減小,而效率大大提高,分子計算機完成一項運算,所需的時間僅為10微微秒,比人的思維速度快100萬倍。分子計算機具有驚人的存貯容量,1立方米的DNA溶液可存儲1萬億億的二進制數據。分子計算機消耗的能量非常小,只有電子計算機的十億分之一。由于分子芯片的原材料是蛋白質分子,所以分子計算機既有自我修復的功能,又可直接與分子活體相聯。美國已研制出分子計算機分子電路的基礎元器件,可在光照幾萬分之一秒的時間內產生感應電流。以色列科學家已經研制出一種由DNA分子和酶分子構成的微型分子計算機。預計20年后,分子計算機將進人實用階段。也就是說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實現了分子計算機。

(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實現了納米計算機

納米計算機是用納米技術研發的新型高性能計算機。納米管元件尺寸在幾到幾十納米范圍,質地堅固,有著極強的導電性,能代替硅芯片制造計算機。“納米”是一個計量單位,大約是氫原子直徑的10倍。納米技術是從20世紀80年代初迅速發展起來的新的前沿科研領域,最終目標是人類按照自己的意志直接操縱單個原子,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產品。現在納米技術正從微電子算機也會像現在的馬達一樣,存在于家中的各種電器中,那時問你家里有多少計算機,你也數不清,你的筆記本,書籍都已電子化。再過十幾、二十幾年,可能學生們上課用的不再是教科書,而只是一個筆記本大小的計算機,不同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方便地從中查到想要的資料所以有人預言未來計算機可能像紙張一樣便宜,可以一次性使用,計算機將成為不被人注意的最常用的日用品。

(四)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實現了量子計算機

量子計算機的概念源于對可逆計算機的研究,量子計算機是一類遵循量子力學規律進行高速數學和邏輯運算、存儲及處理量子信息的物理裝置。量子計算機是基于量子效應基礎上開發的,它利用一種鏈狀分子聚合物的特性來表示開與關的狀態,利用激光脈沖來改變分子的狀態。使信息沿著聚合物移動。從而進行運算。量子計算機中的數據用量子位存儲。由于量子疊加效應,一個量子位可以是0或1,也可以既存儲0又存儲1。因此,一個量子位可以存儲2個數據,同樣數量的存儲位,量子計算機的存儲量比通常計算機大許多。同時量子計算機能夠實行量子并行計算,其運算速度可能比目前計算機的Pentium DI晶片快10億倍。除具有高速并行處理數據的能力外,量子計算機還將對現有的保密體系、國家安全意識產生重大的沖擊。無論是量子并行計算還是量子模擬計算,本質上都是利用了量子相干性。世界各地的許多實驗室正在以巨大的熱情追尋著這個夢想。目前已經提出的方案主要利用了原子和光腔相互作用、冷阱束縛離子、電子或核自旋共振、量子點操縱、超導量子干涉等。量子編碼采用糾錯、避錯和防錯等。量子計算機使計算的概念煥然一新。

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發展趨勢總結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將朝著向信息的智能化發展。計算機技術的大多數領域以應用學科和工程學科的出現為標志,這些學科的職責是促進與實踐有關的認識的發展,這些學科常吸收更為基礎的學科,提高就能有實踐的進步,在對計算機技術研究中,發現常有另外一條路徑,這個過程存在著強烈的相互作用,有關半導體是如何運行的理論也建立了起來,這是用它們能夠使計算機技術的實踐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得到解決,或者說是促進實踐的發展。能實現或更困難一些。顯然,選擇機制在計算機技術的實踐進化和認識進化之間明顯地提供了一種雙向的連接,推動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參考文獻:

篇(6)

作者簡介:楊莉,女,漢族,陜西漢中,1976.5.9-,漢中市種子管理站

1引言

世界第一臺計算機的誕生至今,已經差不多過去了半個世紀的時間,從原來的體積龐大,速度慢成本較高的計算機,到如今,越來越微型化,智能化,多樣化,由于計算機技術在軍事上的應用,促使很多國家和地區的政府部門不斷投入資金和精力進行研究,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計算機的發展在軍事和民用上的分化越來越明顯:一是計算機不斷往微型計算機方面發展,進入到企業和家庭之中,二是計算機在全面應用在國防、軍事以及科研等重要的領域,在軍事應用中開始普及[4]。互聯網+”是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隨著互聯網+在我國的不斷推進,計算機技術也在不斷發展,為了更好的適應云物聯,大數據的需求,計算機技術也在不斷的發展,縱觀我國計算機的發展,不難發現計算機每一次的革新和發展都是符合社會潮流的,每次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都使得計算機更有生命力和發展前景。

2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發展現狀及特點

2.1計算機科學技術應用廣泛性

計算機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與發展,越來越多的個人和企業通過計算機來解決一些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例如: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瀏覽世界風光、網絡購物。一些企業可以通過計算機的超級強大運算能力代替了人類對商業數據和信息的分析與處理。計算機已經逐漸滲透到人類的政治、經濟、文化、商業、軍事等多個領域中,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現代文明的進步產生了廣泛性的影響。

2.3計算機科學技術具有智能性和專業性

計算機在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普及,使得計算機越來越專業,其計算機的功能,也越來越綜合,特別是微電子、集成電路、半導體晶體管等技術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計算機也正向著智能性和專業性的方向發展。例如,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物聯網技術引入家庭,使得家用電器開始越來越智能化,其功能也越來越專業化,同時物聯網的應用,也極大方便了人民的生活,能夠讓人的生活工作,變得更加簡單。

2.4計算機科學技術具有實用性

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具有實用性,在生活方面,人們通過計算機網絡更加快捷、更加廣泛的獲得多方面的信息,在工業應用中,工業生產中的自動化過程、輔助設計過程、信息管理、集成制造等方面的完成都是由計算機的通信技術和程序編程來實現的。在教育方面,計算機的實用性更為突出。例如:現代教育中教師充分利用計算機來完成課堂教學,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堂,更提高了教學效率。

3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發展趨勢

我國在計算科學與技術方面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已經不斷的和世界接軌,但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水平,還有待進一步的提高,在某些方面,計算機科學技術還沒有掌握自主知識產權,這使得我國的計算機有技術,很難有所突破,這也使近年來我國計算機的發展道路越來越窄,因此,筆者認為,為了更好地發展我國的計算機科學技術,應該對計算機科學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行整體的把握:

3.1計算機技術會朝著更高層級發展

隨著計算機性能以及運行的速度不斷提高,計算機技術會朝著高層級能方面不斷發展,目前英特爾公司已經擁有十億以上的晶體管處理器,在一個計算機中同時使用上千個處理器,而目前很多國家最高級的計算機都使用計算機的并行處理。這使得英特爾公司在人工智能方面走的越來越遠,處理器的基礎,決定了人工智能發展的水平,因此,計算機的處理方式更加的高級的同時,也使計算機技術會朝著更高層級發展不斷發展。

3.2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展全面化

計算機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計算機技術能夠應用到全世界各個領域,隨著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的不斷發展,計算機在全世界范圍內的各個領域大力的發展,因此,未來的計算機科學技術,會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并且在廣度上有著前所未有的拓展。因此,筆者認為,未來計算機將完全融入到生活的各個方面,成為家庭的必備電器,我們的學習和上班將會完全電子化,而計算機的價格未來也會非常的平民化,成為人們最日常、最普通的日用品。3.3計算機科學技術人工智能化計算機科學技術的不斷網高層級和全面化發展,最終會使得計算機科學技術不斷的往智能化方面發展,人工智能計算機的發展,能夠幫助人民分析大量的數據信息,為人民提供最多的幫助[3],因此,筆者認為,隨著人們對計算機的要求越來越高,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發展趨勢最明顯的就是,將計算機往智能化方面設計,讓計算機更具有感知能力,具有了更加高級的思維能力,讓我們運用計算機的時候不再是單一地輸入漢字和語言符號,而是能夠通過手寫文字、用表情、用語言直接與計算機進行溝通,讓我們直接感受到真實的人類與計算機直接交流的場景,而不是電影中虛幻的先進技術,這是計算機未來發展的核心技術的體現。

4總結

計算機科學與信息技術的不斷提高,有利于提高國家的綜合國力和競爭力,為了更好地發展我國的計算機科學技術,應該對計算機科學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行整體的把握,促進我國互聯網的發展,對我們過計算機科學與信息技術的發展現狀分析,有利于推動我國計算機科學未來的發展。

參考文獻:

篇(7)

伴隨著因特網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和普及,我國的計算機技術一直都在企業管理的過程中扮演著一個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計算機技術也成為了企業進行管理系統建和重要的渠道,新的時代一直都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全球化以及信息化一直都對企業管理的環境進行改變,計算機對人們經濟和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其中,對于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產生的影響最為重要,本文就從企業的管理和經營的角度出發,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跨越式發展進行分析和研究。

1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特性

和過去傳統技術相互比較,計算機一直都具有廉價、信息空間大以及即時互動等等特點,因此,也產生和過去傳統管理系統特性不同。計算機應用在管理系統中的特性具有即時互動特性,這一種即時互動特性將過去傳統管理服務里面信息的反饋和發送單向的流通、有時差以及相互隔離等等缺點進行了消除。管理系統所具有的這一個特性使得接收者和發送者在溝通的過程中能夠將即時雙向的溝通實現,這樣發送人員就能夠即時的根據接收人員需求變化將發送信息進行調整,使它能夠對管理人員和患者的需求進行更好的滿足,最終也就形成了職工與企業之間擁有一種一對一管理的關系。就是這一種互動的模式將過去傳統管理服務方式進行了改變,計算機技術所具有的交互性將員工主動性大大提高了,使他們能夠成為一群樂于自己主動、自發的尋找適合自身需求信息的員工,與此同時,員工也不再是一個被動接受人員,員工能夠進行信息的,也可以進行主動的尋找,對于信息進行了一定的回應等等,這樣也就使得計算機應用在管理系統中能夠將過去傳統管理服務里面一廂情愿轉變成為一種主動的關系。

2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跨越式發展在企業發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分析

企業的管理系統已經成為了管理基本的功能之一,主要是指企業對其進行協調,盡最大可能擁有管理的工具和資源,建立起一個推廣、服務以及管理某一種觀念信息的渠道,以便能夠將其和員工之間有效溝通進行實現,簡而言之就是要尋求一個企業信息的資源支配權利,進而能夠獲取一個超額效益這一種活動。

2.1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發展提升技術人員忠誠度增強和員工的溝通

近些年來,企業的管理系統活動中的員工已經不再像過去傳統管理方案中被動的進行強勢管理信息和方案的接受,而是成為了企業管理過程中的主動人員,個性化的需求回歸使得企業的員工在心理上面要求自己必須要成為主動的一方,員工能夠在自己上網進行相關信息的搜尋,所以,筆者認為,我們又必須要建立起一個暢通的企業員工溝通信息平臺,對員工的資料庫進行明晰,并且定期到網上進行拜訪,將反饋信息收集起來,建立起一個網上的企業客戶俱樂部,讓他們在網上進行交流,和伙伴企業建立起網上的實時交流以及數據庫的共享系統,建立健全一個電子的建議箱進行收集,進行員工實時反饋信息的收集,建立起一個企業管理系統以及溝通、采購、服務以及設計的計算機渠道,比如說討論室以及在線的會議,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和企業的員工建立起一個長期合作這一種關系,對員工長期價值進行滿足,對員工的工作情況進行實時掌握,最終要在員工和企業之間結成一個長期的關系中,在這一個長期的關系里面獲取一定的效益和良好的口碑。

2.2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發展提高企業管理效率加強企業管理調研

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跨越式發展的過程中,計算機必須要應用到企業管理系統之中去,由于員工所處社會環境、個性結構以及自我形象都有很大的不同,企業所實施的管理服務針對目標人員也都各不相同,所以,在企業的管理系統模式里面,進行企業管理系統計劃制定要求我們必須要對客戶及員工的信息進行深入的分析,為企業管理方案里面的渠道、定價、服務以及管理策略制定提供一個堅實的基礎,在這里,企業的管理調研最為重要。將計算機網絡里面信息海量特點進行結合,要求我們必須要進行分類整理和歸納,以便能夠成為整個管理計劃良好執行的根本依據,所以,進行企業的管理系統策略制定必須要進行客戶的考察和調研,比如說,我們能夠對企業網絡上的聊天室、郵件清單以及企業論壇等等場所進行充分的利用,以便能夠很好的對這些信息進行獲取,除此之外,我們還能夠通過對客戶瀏覽網頁的時間、訪問次數以及點擊次數進行統計,這樣我們能夠對客戶的需求進行很好的了解,這樣我們所獲取的信息就更加精確,這些信息也能夠幫助我國的企業制定出一個和其環境相適應的服務決策和管理方案,最終將企業管理服務效率大大的提高了。

2.3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發展符合新世紀信息時代的創新和發展

篇(8)

中圖分類號:TP3

1 現階段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發展狀況分析

1.1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對現階段社會發展的貢獻

現階段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參與了社會的生產和生活的眾多領域,極大地提升了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為現代社會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與發展,計算機科學技術不斷地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文化娛樂等提供幫助,計算機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普遍運用,有效地提升了現代社會的文明水平。

在先進的科學技術發展背景下,計算機科學技術也在不斷地提升與進步。計算機不斷朝向更加人性化的方向發展,極大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同時,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還具有更新快、小體積等特點。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誕生于1946年,起初計算機技術是基于1904年的電子管技術,經過42年的科研而成,當時的計算機體積巨大。在這之后,半導體技術發明以后,在短短十年時間內半導體計算機又隨之誕生,這時計算機技術已經相對成熟,其系統性和綜合性也更加全面。總而言之,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展,為人類文明的進步提供了有效的幫助,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1.2 計算機科學技術發展引發的問題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具有一定的雙面性,計算機在給人們帶來眾多效益的同時也增加一定的隱性安全問題。譬如,轟動一時的“千年蟲”事件,對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威脅,眾多行業都遭受了“千年蟲”的嚴重影響,這一事件讓人們充分認識了計算機科學技術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因此,如何能夠讓計算機在健康、穩定的狀態下發展,減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發展對社會發展的威脅,最大限度地發揮計算機技術的“服務職能”,成為了當前計算機科學技術發展過程中熱門的研究課題。

1.3 科學規劃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展

任何事物的發展必須在實踐中才能真正得到檢驗,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展也不例外。眾所周知,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展起初是為了科學研究的需要,發展至今,計算機科學技術已經深入到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包括軍事、經濟、生產、管理等。但是,在實際運用過程中,計算機所承擔的任務主要是數據和信息的處理,而參與這一工作的主要是計算機的軟硬件設備,因此,要想更好地發揮計算機的效用,在今后的發展中,必須要加大對計算機軟硬件的開發,從而有效提升計算機科學技術向生產力轉化的效率。

2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未來的發展

從當前國際上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領域的發展狀況來分析,未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發展主要呈現以下幾個方面的趨勢。

2.1 運行極速化

最近一段時間,美國科學家將空氣絕緣性技術運用到計算機當中,這種技術在計算機中運用,極大地提升了計算機的運行速度,是當前計算機科學技術的一大突破。例如,美國紐約保利公司的科研人員,設計一種新型的電路,并將其運用到計算機當中,科研人員在電路中運用“膠滯體包裹的導線”技術將需要的芯片進行連接。由于這種“膠滯體包裹的導線”的包裹五---“膠滯體”當中含有大量的空氣,空氣是一種具有很強絕緣性的氣體。傳統的芯片是通過“硅二氧化物導線”實現相互之間的連接的。但是,信號在傳輸過程中會因為導線、芯片等對信號的吸收作用而減弱,直接影響了計算機的運行速度。而利用這種新型的導線技術就科研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大幅減少了信號的損失,從而實現了提升計算機運行速度的目的。

2.2 生物計算機伴隨著超微技術的發展而誕生

上世紀末,基于超微技術的快速發展,計算機研發人員將超微技術運用到計算機當中,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生物計算機很其他計算機顯著的區別,這種類型的計算機通過將生物工程技術應用到計算機芯片當中,使之構成一種生物分子形式的計算機“蛋白質分子”。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美國科學家首次向全世界公布了生物計算機,在當時引起世界范圍的巨大轟動。與此同時,美國科學家也公布了一種全新的邏輯運算方式,這種邏輯運算方式是基于電子計算機的模仿技術為技術基礎,并以電子計算機模仿技術為基礎,針對“虛擬”的城市路徑設計問題進行了最佳方案的設計。從當前生物計算機的應用于發展狀況來分析,生物計算機研發人員今后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新型分子元件的研發,借助生物的化學反應和物理反應,實現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對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等工作。現今的超微技術已經其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一些基于計算機技術的超微機器人已經面世。

2.3 以光為傳輸媒介的計算機科學技術發展迅猛

所謂的光學計算機就是利用光為傳輸介質,實現信號傳播的一種計算機技術。光學計算機的優點十分顯著:首先,光的傳輸速度是其他介質無法超越的,因此,利用光作為計算機的信號傳輸媒介其傳輸的速度是驚人的;其次,光具有偏振和頻率特性,基于光的這些特性,計算機的信息傳輸能力得到了更好地優化;再次,光在傳輸過程中,不需要借組其他的介質就可以實現信號的傳輸,是以一種獨立的形式進行傳輸的,具有極強的獨立性。光在傳輸過程中不需要其他依靠體,同時不會出現相互交會的情況。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世界上掀起了一陣“光腦技術”科研風。世界各國不斷加大對“光腦技術”的科研力度,并進行了大量的投資,并取得了不同領域上的成功。其中。以德、意、法、日為首的六十多各國家共同組建的科研隊伍,在這一領域取得了巨大的進展。該隊伍研發出的新型計算機,在以下幾個方面進步顯著:(1)計算機運行的速度更快。光學計算機的運行速度比普通計算機的運行速度提升了將近千倍以上。(2)計算機的準確性更高。在快速運行的狀態下,光學計算機的準確性得到了有效地提升。(3)散熱性能更優良。普通計算機在高速運行的狀態下,會產生一定的熱量。而在計算機運行時產生的熱量無法及時排出,會對計算機的正常運行產生不良影響,甚至直接無法運行。而光學計算機突破了散熱這一難題,即使在高速的狀態下運行,也不會受溫度的影響。

2.4 納米計算機伴隨著納米技術的進步而誕生

伴隨著納米技術在生產生活中的運用,納米技術不斷走向成熟。納米技術在計算機中應用,帶來了納米計算機。納米技術在計算機中應用,主要集中在芯片上。納米芯片技術,使得計算機芯片的體積大幅減小的同時,計算機芯片的穩定性也有所提升。美國作為納米計算機技術研發的領軍者,在納米計算機各方面的技術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尤其是,美國正在突破的一種納米管連接技術,該技術一旦研發成功,就可以將芯片的作用大幅提升,從而可以實現,將計算機的內存芯片直接作為計算機的晶體管使用,從而使得計算機的功能可以得到最大化地優化。

3 小結

綜上所述,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將不斷朝向一個更具全面性、系統性、人性化、個性化的方向進軍。在當前的狀態下,計算機技術的創新與發展,已經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先進的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作用已經十分明顯。因此,我們堅信,未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在不斷努力之下,計算機發展的預期目標指日可待,計算機科學技術也將會在未來人類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進程中貢獻更大的力量。

參考文獻:

[1]潘增欣.淺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發展趨勢[J].才智,2013,2.

[2]謝彬.解析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現代化運用[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3,9.

篇(9)

2科學技術發展帶來了人類的生存危機

馬克思哲學告訴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事物,也就是要清晰的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即使是科學技術也不例外“。科學技術既可以造福于人類,也可以危害人類,因為造福和危害可能是同一個過程。”即便只是給人類社會帶來了便利,但有時也難免會產生負面影響。由于科學和技術兩面性的存在時不可避免的,所以在我們日常的科技活動中盡可能去抑制或者規避其不利因素,但不是完全消除它,因為其存在兩面性,創造的同時必然存在破壞,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科技的利益性利用利益性利用科學技術在任何地方都無處不在,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的惡果。這表現為人類外在因素的危機和內在因素的危機兩個方面,外在因素是指對自然環境的危害,內在因素是指人類身的威脅。人的外在環境制造了危害,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遭到破壞,主要體現在環境與生態的破壞、物質與資源的銳減等諸如此類的方面,人們憑著越來越發達的科學技術,對自然環境進行毫無節制地索取和消耗,最后導致一方面創造財富的同時造成自然資源的急劇枯竭;“另一方面人們不斷對自然‘索取’的同時,卻又向自然不停的‘污染’,現代工業化大生產大量的污染物,諸如化肥、農藥等工業重金屬廢料。”它給人類自身和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后果。

(2)科技的不平衡進步科學技術的不平衡進步指的是科技在不同領域上發展的不平衡,以及科技發展水平在全球范圍內不同國家、不同的地區不平衡的進展。這導致的最終結果是那些利益高、能夠促進經濟發展的國家和地區的科學技術得到足夠的重視和開展。科技發展存在的這種機制,同時指明了這種道理和事實:那些利益性強大的群體或者民族,一般能夠最高效、最快速地重視和推進科技進步,在擁有先進的科學技術的同時,伴隨著財富的創造和社會的發展也會達到一個新的高度。與此相適應的是,資本主義社會自近代科學技術發展以來一直引導著技術的發展方向,至今仍引領著技術發展的潮頭,而且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和地區亦在里面。因此,科技的不平衡進步與人類文明中群體、民族、國家或者地區的不平衡發展是緊密相連的,是社會發展進程中最基本的相對關系。

(3)科技的不理性應用所謂不理性的利用,主要涵蓋三個方面:第一,人們只在乎于生產勞動和經濟發展中最大化、最直接的利益而使用科學技術,卻忽視了長期的社會與環境的影響。第二,人們對使用新技術的社會后果缺乏明確的預期,因而即使出于善良的心里也會帶來始料未及的后果。這種情況多發生于科技水平尚不發達的時期。第三,科學技術也被用于侵略的道具。人類分為不同的利益群體,比如不同的群體、民族甚至國家每一個利益群體從原則上說都是在保護和發展自己的利益,削弱和搶奪別人的利益,以至于有些利益集團時常會故意利用科學技術危害對自己不利的一方。科學技術的不理性應用導致了人類本身的危機,即技術的特異化導致人性的變化,人的主觀性的淪落。人類發展科學技術的初衷如何利用科學技術造福于人類,如何使得人類在社會化大生產中獲得更大的自由和解放,從而使人獲得高速發展。在人類歷史上,人類利用科學技術從自然中解脫出來,確立了人類對自然的主導地位,在認知和改變自然的進程中,實現了人的改造自然的主觀意愿,從而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得到了巨大的自由和解放。特別是現代科技的出現,使人越來越快地從體力勞動轉向腦力勞動,使得為科技發展獲得更大解放,人類越來越偏向于高度的自由。然而由于科技本身存在某些缺陷,缺乏對科技的全面的認知,同時加上對科學技術的不合理應用,導致科技的扭曲。在扭曲的狀態下,技術不再只是一味的為人類創造利益,反而成為人類走向墮落的主觀體、壓迫人類不斷走向滅亡,這種力量其實就是在慢慢剝奪了人類的自由,使人類服從它,最終使得人類成為了科技的奴役。

(4)科技的兩面性作用科學技術發展至今的歷史表明,它是具有兩面性,也就是說科技在不斷為人類創造財富的同時,也愈加損害我們的生存環境。在社會化大生產高度發達的現在,它對于我們的利與弊在同時增強,因而愈加體現科學技術的矛盾性。

3如何正確看待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的兩面性作為它既定的特點,它不僅具有廣義性,還具有狹義性,也就是說科學技術普遍存在于社會環境中,而且各個群體或者地區必然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科技在社會化大生產中發揮重要的效應,與此同時必然也給社會環境帶來相當程度的消極影響。我們不能否定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著巨大的作用;也不能寄希望于科學技術,過度盲目的發展,而體會不到科學技術的不利因素。由此可見,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有著很大推動作用,但需要人類的欲望和社會環境尋找到一個平衡點。我們應該在探索和改造自然的進程中,充分利用科學技術為我們最大化的提供服務,但對其中存在的不利因素也要提高警惕。科學技術是利弊共存的,這是事物的兩面性,人類不光只看其對人類有利的一面,而且還必須了解其存在不利的因素,科學技術所帶來生產力的改革是驚人,同時伴隨著災難與破壞也隨之而來,我們應該正確使用科學技術,用它來改變人類的生活,改變人類的觀念,使其在人類文明發展的大進程中擔負起中堅力量。

篇(10)

由于人們錯誤的用電習慣,還可能會引起森林火災等,從而給國家的森林資源帶來嚴重的損失,森林發生火災也會威脅到人們的生命安全。因此,現在的形勢需要我們做好消防工作,將火災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水平。本文分析了我國目前的火災形勢,同時也介紹了消防科學發展的前景等。

1、我國目前的火災形勢

我國火災的特點: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火災造成的直接損失也呈上升的趨勢,比如,在1991-2004年期間,火災的發生數同比增長4.6倍,而火災損失則為2.2倍。特大火災則呈下降的趨勢,但是在火災中群死群傷的問題卻在不斷的凸出,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越來越喜歡群體社交活動,因此,超大規模建筑、人員聚集場所在不斷的增加,還有就是新工藝、新技術、新能源和新材料的使用,也大大增加了火災的風險,比如在1979-2004年期間,全國一共發生了35起死亡人數在30人以上的火災事件,這35起火災一共造成了兩千六百多人的死亡。

我國火災發生的來源: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日常生活用品都開始使用電源,我國的居民在用電的過程中,由于存在著一些不良的用電習慣,對安全用電意識的薄弱,因此觸發火災的事件也頻頻發生,因此,在目前嚴峻的防火形勢下,當務之急就是普及防火用電常識;如果是居民家里發生火災,由于比較集中,而且城市防火設施齊全等原因,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將火撲滅。還有一種就是公共火災,這些事故的產生也是因為人們對防火工作的不重視,操作上出現失誤等,沒有仔細檢查,電器的電線超過使用年限時也沒有及時的進行更換,這些雖然在暫時縮減了開支,但是就容易造成火災的發生,一旦發生火災,不能及時的進行撲救,就會產生很嚴重的損失。防火工具由于沒有及時進行檢查維修,只是為了應付上級的檢查,那么就喪失了防火的功能。還要就是防火通道,在裝置的時候沒有從實際出發。當火災發生的時候,因為這些因素,都會造成更加嚴重的損失,甚至影響到人民的生命安全以及國家的財產安全。除了前面兩種火災,還要就是森林火災,這主要是因為某些地區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的影響等,森林由于自身的特點,在火災發生時受狂風的催動,火勢會迅速的蔓延,不容易受到控制,距離防火地區一般比較遠,波及范圍也比較大。

2、消防科學技術的發展

消防基礎設施與研究所: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科技的進步與發展,我國的消防事業也在飛速的發展,目前我國已經有了以中科大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與四個消防研究所及其大型消防企業為主體,相關單位人員為重點的消防力量。四個研究所分別是四川消防研究所、沈陽消防研究所、上海消防研究所和公安部天津研究所等。這四個研究所研究的方面也不一樣,比如四川研究所主要研究的是防火材料、建筑火災理論、建筑防火等方面;沈陽消防研究所主要研究的是火災探測警報、電氣火災鑒定與預防、消防通訊等方面;上海消防研究所主要是研究消防裝備、滅火理論、滅火技術等方面;而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則主要是研究消防法規、火災理論、消防管理、消防工程等各個方面。

消防工具與消防員:消防工具是滅火中必不可少的東西,當火災發生時,消防員只有使用新型有效的滅火工具,才能及時的對火災中的人員和財務進行搶救,只有這樣,才能大大的提高滅火任務的效率。根據火災發生的不同的性質,決定著使用不同的消防工具來進行滅火。滅火必不可少的工具是消防車,隨著科技的發展與經濟的進步,近些年來,我國的消防車引進了西方先進的配置,大大提升了噴水高度和出水量。在消防車內同時配置著先進的定位系統,這樣可以幫助消防司機在最短的時間達到事故現場,進行消防作業。為了將消防員運送到更高的高度,以便更好的進行消防作業,就畢業采用升降梯,升降梯具有更穩更高的優勢,對于控制火勢,徹底消滅火災是很有幫助的。除了消防工具的先進,消防員也要保證專業水平過關,這樣才能在消防作業中,及時的控制火勢;因此,消防員要具備熟練的操作技術,因為火災的現場不能進行準確的預期,隨時都會有突發狀況的發生,消防員還要具備過硬的心理素質,做到什么場合都能臨危不懼,能夠冷靜的處理各種緊急事件等。

消防標準化技術:任何事情任何工作都會有一個的標準,防火也是這樣。我國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就成立消防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對消防的各種標準進行了制定,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國的消防標準化在飛速的發展,并且有很多的研究成果被用作了科學依據。防火科技的標準主要有消防管理專業通用標準、消防產品專業通用標準、工程建設消防專業通用標準、消防行業基礎技術標準等各個方面。

消防意識:在已經發生的火災事故中,我們會發現有許多的火災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因此,為了降低火災事故的發生,我們要提高消防意識。預防火災,人人有責,這并不是一個人、一個組織的事情,而是關系著人民利益和國家安全的大事。政府應該定期不斷的開展各種各樣的防火教育講座等,加大防火的宣傳力度,綜合運用現在的高新技術,比如多媒體等,進行視頻和圖片的演示,讓居民了解到防火意識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居民的防火安全意識。特別是火災高發地區,比如醫院、學校、一些大型娛樂場所等,更要加強宣傳力度,將防火意識有效的傳達給民眾。人民的防火安全意識的提高,是解決火災發生頻率的根本。在加大宣傳的同時,還應該加大監督檢查的力度,特別是一些公共地區的防火通道等,要定期進行監督檢查,嚴厲處理違法違規行為,同時,還應該鼓勵居民積極監督,有獎舉報存在著安全隱患的地區;要知道,安全重于泰山。居民還應該接受安全性教育,在進入公共場所時首先就應該觀看應急設施是否完備,比如查看逃跑的通道等,要具備一定的憂患意識。

3、結語

隨著我國火災事故的頻繁發生,消防安全已經成為當今社會普遍關注的一個大問題。本文主要介紹了我國的火災形勢現狀,和我國消防科學技術的發展情況,說明了每個人都應該樹立防火安全意識,從根本上降低火災的發生頻率。

【參考文獻】

上一篇: 期貨市場在微觀經濟的作用 下一篇: 勞動教育具有的特征與屬性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看国产 | 日本一道久久精品国产 | 久久综合五月丁香久久激情 |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2021 | 亚洲美女高潮久久久 | 亚洲国产rv精品一区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