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主義建筑特點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25 17:07:4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解構主義建筑特點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解構主義建筑特點

篇(1)

近些年,由于甲方對住宅設計方面要求過高導致異形柱被廣泛運用,因此設計者也越來越重視對框架異形柱結構體系的研究及應用。此外,異形柱結構特殊,具有肢厚小、鋼筋較密受力情況復雜、形柱框架結構節點核心區受力特點難等因素,導致后期在運用時產生一定的難度。因此,文章針對上述情況做出了一系列分析及研究。

1 影響異形柱節點抗剪能力的因素

1.軸壓比

軸壓力之所以可以提高節點核心區抗初裂的能力是因為柱的受壓區面積增大,客觀上加大了斜壓桿的寬度,使參與斜壓桿機構的混凝土面積增大,同時梁筋傳遞給節點核心混凝土的邊緣剪力中有更多的部分匯入斜壓桿機構,造成節點核心混凝土開裂的邊緣剪力減小。另外,軸壓力提高,增大了主斜裂縫與水平方向的角度。軸壓力對通裂與極限荷載影響不明顯的原因是:在軸壓力下進行循環反復加載,致使節點核心區的混凝土累積損傷效應較無軸力作用時大,盡管軸壓力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抗剪強度,但加劇的累積損傷效應最終致使軸壓力的有利作用有所降低,對節點的通裂和極限荷載提高不明顯。

2.節點核心配箍率

配箍率對初裂剪力影響不大,因為初裂時節點剪力Vj主要取決于混凝土的抗拉強度,一旦裂縫形成,箍筋受力將大幅度增長,甚至屈服,桁架機構產生作用,箍筋開始參與抵抗節點剪力;而且由于箍筋的約束使混凝土的抗剪能力也有所提高。加載過程中箍筋沿節點核心高度方向應變分布不均勻,每層箍筋應力不等,并非全部同時屈服,根據箍筋應力的數據分析,在通裂狀態下沿節點核心高度方向80%范圍內箍筋屈服。在節點核心中部(對異型中節點則是在小核心中部較偏下部位)應力最大。這是因為在某一方向彎矩作用下,節點核心對角線兩個端部的混凝土在另一方向彎矩作用下產生的裂縫將閉合,該區域此時要承受壓力,對角線中部區域裂縫最寬,箍筋將承受原由混凝土承擔的拉力,導致節點核心中部箍筋應力最大。

3.柱截面高度變化

就異形柱中節點來說,節點核心上下柱截面、左右梁截面有差異容易導致節點核心開裂。裂縫首先出現在節點“小核心”的位置,初裂荷載降低的幅度可達30%左右,對節點核心的通裂荷載影響不大。常規節點通裂后節點核心還有較大的能力承擔繼續增加的節點剪力,而異形柱節點則不同。

2 異形柱設計中的建議

在進行設計時,需要我們注意的是異形柱縱筋和箍筋、節點核心區抗剪承載力、軸壓比限值等問題的設計。

1.縱向鋼筋和箍筋

縱向受力鋼筋宜采用HRB400、HRB335級鋼筋;箍筋宜采用HRB335、HRB400、HPB235級鋼筋。在同一截面內,縱向受力鋼筋宜采用相同直徑,其直徑不應小于14mm,且不應大于25mm異形柱內折角處應設置縱向受力鋼筋縱向鋼筋間距:二、三級抗震等級不宜大于200mm;四級不宜大于250mm;非抗震設計不宜大于300mm。當縱向受力鋼筋的間距不能滿足上述要求時,應設置縱向構造鋼筋,其直徑不應小于12mm,并應設置拉筋,拉筋間距應與箍筋間距相同。

異形柱在選用箍筋時應該選用復合箍筋,并且在非抗震設計時,異形柱的箍筋直徑必須大于0。25d(d為縱向受力鋼筋的最大直徑),且不應小于6mm;箍筋間距不應大于250mm,且不應大于柱肢厚度和15d(d為縱向受力鋼筋的最小直徑);柱中全部縱向受力鋼筋的配筋率大于3時,箍筋直徑不應小于8mm,間距不應大于200mm,且不應大于10d(d為縱向受力鋼筋的最小直徑);箍筋肢距不宜大于300mm對于異形柱加密區箍筋的設置問題,在實際設計中往往會忽略如下幾個問題:⑴剪跨比小二的柱以及因設置填充墻等形成的柱凈高與柱肢截面高度之比小于四的柱箍筋沒有全長加密。⑵三、四級抗震設計時,箍筋加密區最大間距其中一個規定是應小于等于縱向鋼筋直徑的7倍,當縱向鋼筋直徑為12mm或者14mm時,箍筋在加密區最大間距就相應不超過84mm和98mm了。然而應該關注的是,對當下的規程而言,還沒有把“縱向鋼筋”的定義明確化。在本題述的“縱向鋼筋”應為“縱向受力鋼筋”。可是,由于此界定在實際設計審查中,還需要和當地審查單位核實溝通好,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2.節點核心區抗剪承載力超限問題

根據《混凝土異形柱結構技術規程》5。3。1規定:異形柱框架應進行梁柱節點核心區受剪承載力計算。在實際設計中,我們通過計算軟件分析后通常出現如下提示:

“**節點域抗剪超限

N-C=3(29)Vjy=343.>FFC=0.23*FC*H*B=279. ”

這就是梁柱節點核心區受剪承載力不足所引起的。要避免梁柱節點核心區受剪承載力不足的況,根據《混凝土異形柱結構技術規程》5。3。5框架梁柱節點核心區組合的剪力設計值的計算公式,我們需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⑴減小柱的計算高度。⑵增加梁柱節點處梁的截面有效高度、截面高度。⑶減小節點左、右兩側梁端彎矩設計值。

另外,我們在利用PKPM等設計軟件對結構建模分析的時候,往往為了減小截面類型或者方便操作,通常在柱布置的時候進行了柱子的轉角,這時候Vj所顯示的超限方向就要根據原截面定義時的X、Y方向對應復核,而不是根據生成的圖形去判斷X、Y方向。當然,我們不能單一的為了某個節點不出現超限而只針對該節點作設計,我們應該要做的首先是在結構布、梁柱截面選取等方面去宏觀控制結構整體剛度的均勻分布,避免剛度突變等情況,從根本上去避免上述問題的出現。

3.軸壓比限值問題

異形柱在單調荷載,特別在低周反復荷載作用下,粘結破壞較矩形柱嚴重,延性比普通矩形柱差,因此,異形柱的軸壓比限值比矩形柱嚴格得多。《規程》6。2。2條根據結構體系、截面形式、剪跨比、箍筋間距與縱筋直徑比s/d、箍筋直徑d和抗震等級確定,在0.45-0.85之間波動,比矩形柱結構的柱軸壓比限值低。所以,在程序試算后,應按上述條件初步確定出各柱的軸壓比具體限值,并在配筋簡圖中仔細查看各層柱的計算軸壓比是否有超限的。因為此時異形柱的實配縱筋和箍筋還是未知的,PKPM程序無法判斷每個柱的軸壓比具體限值,只有在軸壓比超過矩形柱結構的軸壓比限值時,程序才會報告軸壓比超限。因此,異形柱的軸壓比超限,必須逐一手工核算。

4.異形柱框架抗震能力差的問題

現狀分析過程中,由于異形柱框架抗震能力差,要求當事人在實施時注意以下幾點:⑴異形柱框架結構不對稱時,扭轉對其受力的影響;⑵異形柱框架結構在地震作用下的彈塑性分析;⑶若條件允許,盡量合理適量設置抗震墻;⑷異形柱框架結構在截面設計方面的軟件的開發。

3 結論

通過以上分析研究得知:地震區節點受剪承載力計算公式不只是承載能力極限狀態的受剪際載力問題,更應該注意的是節點設計在強震作用下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的過程中節點受剪破壞的發生率。由此證明,一方面需要考慮“承載力”方面的問題,另一方面則需要注意節點連接的構件能否到達結構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的延性標準。

篇(2)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ses the stress of the shear wal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structure standard and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the design concept, the shear wall structure design of the note to do a simple summary.

Key words: the shear wall structure layout vertical layout of the lateral stiffness structural requirements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正文

利用建筑物墻體作為建筑的豎向承重體系,并用它抵抗水平力,這種結構稱為剪力墻結構體系,同時,墻體亦作為維護及房間分隔構件。剪力墻的間距一般都在3~8米,適用于要求小開間的住宅、公寓及酒店式公寓等建筑。現澆鋼筋混凝土剪力墻結構由于其整體性好、剛度大,因而在水平力作用下側向變形小,由于墻體截面面積大,強度也比較容易滿足,適合建造高層建筑的要求,在30層以下的高層建筑中應用比較廣泛。

高層剪力墻結構承受的豎向荷載大,同時還要承受大的水平風荷載和地震作用,房屋的總高度雖然很高,但由于建筑日照要求進深尺寸和一般建筑差不多,因此造成高層建筑高寬比大,受力大,變形大,產生的次應力也比較大,而且,對一般建筑影響不大的因素,如溫度、收縮和徐變等在高層建筑中將產生的一些影響將不容忽視,在方案設計階段就應該注意這些特點。

剪力墻結構的平面布置,一般考慮以下原則:1.應滿足建筑使用要求,這是最基本卻是最重要的,因為我們結構設計所進行的一切工作,最終都是為了要實現建筑的使用功能。2.提高結構的總體剛度減少位移。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居住環境的舒適性要求越來越高,位移過大會造成人們的心里不安全感。3.考慮抗震要求,尤其是抗震構造措施的要求。4.考慮沉降、溫度收縮及房屋體型復雜等因素對建筑的影響,合理布置和處理沉降縫、伸縮縫合防震縫。對于剪力墻結構的布置,《高規》7.1.1條明確規定,其布置應符合(1).平面布置宜簡單、規則,宜沿兩個主軸方向或其他方向雙向布置,兩個方向的側向剛度不宜相差過大,抗震設計時,不應采用僅單向有墻的結構布置。(2).宜自下到上連續布置,避免剛度突變。(3).門窗洞口宜上下對齊、成列布置,形成明確的墻肢和連梁;宜避免造成墻肢寬度相差懸殊的洞口設置;抗震設計時,一、二、三級剪力墻的底部加強部位不宜采用上下洞口不對齊的錯洞墻,全高均不宜采用洞口局部重疊的疊合錯洞墻。單片墻的長度不宜大于8米,一方面剪力墻的長度太長,將使結構的周期過短,地震力太大,很不經濟;另一方面剪力墻應該是高細的,呈受彎工作狀態,才能使剪力墻具有足夠延性,否則,剪力墻太長,形成低矮墻,就會由受剪承載力控制破壞狀態,剪力墻呈脆性,不利于抗震。

根據建筑的空間要求和結構的概念設計要求布置剪力墻,到底應該布置多少墻呢?布置的墻過少了,結構的剛度過小,在水平作用力的作用下,結構將產生過大的位移,還有可能引起比較大的二階效應,布置的墻過多可,無疑將增大結構的側向剛度,地震作用也將加大,而且給基礎造成的負擔也加重,肯定是不經濟的。一般,可以由結構的位移比、基本周期、剪重比來綜合衡量。剪力墻的厚度可以根據《高規》7.2.1或者《抗震》6.4.1條的要求,并考慮軸壓比的限值,具體可以參照《高規》7.2.13條要求執行。

對于豎向的剪力墻,《高規》3.5.1規定,高層建筑的豎向體型宜規則、均勻,避免過大的外挑和收進,而且《高規》3.5.3對結構的豎向規則性做了明確的規定。結構的側向剛度宜下小上大,逐漸均勻變化。具體設計時,普通剪力墻結構的剪力墻應在整個建筑的豎向延續,上應到頂,下要至底,中間樓層也不要中斷,剪力墻結構不連續會使結構剛度突變,對抗震非常不利。對于框支剪力墻及轉換剪力墻結構,應該《高規》第十章的具體嚴格執行。為避免普通剪力墻結構的剛度突變,剪力墻結構的厚度應該按階段變化,每次厚度減少宜為50~100mm,使剪力墻剛度均勻連續改變。厚度改變和混凝土強度等級的改變宜錯開樓層。為減小上下剪力墻結構的偏心,一般情況下厚度宜兩側同時內收。圍墻為保持外墻面平整,可以只在內側單面內收,電梯井因安裝要求,可以只在外側單面內收。

整體墻和整體小開口墻,在荷載作用下,剪力墻水平截面內的正應力分布在整個墻截面高度范圍內呈線性分布或接近于線性分布,僅在洞口附近局部區域有應力集中現象。這是剪力墻猶如一根豎向懸臂梁,在水平力作用下墻肢截面內的應力及墻肢變形可以用材料力學計算。當門窗洞口稍大時,兩個墻肢的應力不再是直線分布,但是偏離不大,可在應力直線分布的基礎上加以修正。雙肢墻和多肢墻,由于洞口較大,剪力墻是一系列由連梁約束的墻肢所組成,可以用連梁連續化方法近似計算。當剪力墻的洞口尺寸較大,甚至于洞口上下梁的剛度大于洞口側邊墻的剛度時,剪力墻的受力特性接近于框架,但它又不是普通的框架,因為此時梁、柱截面尺寸較大,在墻肢與連系梁的交結區有剛域存在,可簡化為帶剛域的框架,用D值法計算。如下圖所示:

所以一般在剪力墻的具體設計時,要求洞口宜上下對齊,成列布置,使剪力墻形成明確的墻肢和連梁。成列開洞的規則剪力墻傳力直接,受力明確,內力分布清楚,因而經濟指標較好,地震中不容易因為復雜應力而產生震害;錯洞墻洞口上、下不對齊,受力復雜,洞口邊容易產生顯著的應力集中,因而配筋量增大,而且地震中常發生震害。剪力墻相鄰洞口之間以及洞口與墻邊緣之間也要避免小墻肢,墻肢寬度與厚度之比小于3的小墻肢在反復荷載作用下,比大墻肢早開裂、早破壞,在剪力墻具體設計時,對于這種小墻肢應該按框架柱的構造要求執行。

水平力作用下,整體墻和整體小開口墻受力類似與豎向懸臂結構,根據剪力墻結構的受力特點,在計算的時候,一般可以按平面結構假定地算。樓蓋結構在其自身平面內剛度無限大,而在平面外的剛度很小,可以忽略不計,這樣,樓蓋將各片剪力墻連成一體,共同抵抗水平力,在樓蓋平面內有相對位移,當結構有扭轉時,樓蓋只能做剛性轉動。各片剪力墻在其自身平面內剛度很大,在其平面外的剛度很小可以忽略不計,這樣就可以將整個結構劃分為若干平面結構,共同抵抗與平面平行的水平荷載,垂直于平面方向的結構不參加受力,即橫向水平力由橫墻承受,縱向水平力由縱墻承受。當兩片剪力墻正交時,計算一個方向的剪力墻受力,另一方向剪力墻的一部分可以作為翼墻予以考慮,這樣計算更符合實際,因為縱橫墻在其交結面上位移必須連續,在水平荷載作用下,縱墻和橫墻是共同工作的。在結構設計的時候,不考慮扭轉影響的情況下,各片剪力墻承擔的剪力是按其剛度的大小分配的。在豎向荷載作用下,作用是靠樓板傳遞到墻的,根據樓板是單向板或雙向板受力確定樓板上的荷載是一個或兩個方向傳遞給墻,各片墻的豎向荷載按其受荷面積計算。豎向荷載除了在連梁內產生彎矩外,在墻肢內主要產生軸力。Pkpm在計算時,一般采用有限元理論分析,采用殼元來模擬剪力墻的受力狀態,在四節點殼元的基礎上,采用靜力凝聚原理構造了一種超單元,每個節點有六個自由度,其中三個平動自由度,三個轉動自由度,墻元不僅具有墻所在平面內的剛度,也具有平面外剛度,可以較好地模擬工程中剪力墻的真實受力狀態。

在剪力墻結構中,剪力墻布置的長短、位置對結構的整體信息都有較大的影響,尤其是周邊地方的剪力墻,一定要根據建筑的功能布局考慮,充分發揮剪力墻結構自身的優勢,做到結構布置合理,傳力直接。經過結構軟件分析后,根據總體信息,包括周期、位移、軸壓比及各層配筋具體情況、超配筋情況,經過多輪的優化調整,就相對比較優化。

在施工圖繪制的工程中,對于暗柱的配筋,不能單看各層構件的配筋,而要根據邊緣構件的情況,結合體積配箍率及抗震構造,尤其是對于底部加強區的約束邊緣構件,箍筋的直徑、肢距、豎向間距及縱筋的面積配筋率一定要注意滿足《高規》、《混凝土結構施工圖平面整體表示方法制圖規則和構造詳圖》11G101-1和《建筑物抗震構造詳圖》(多層和高層鋼筋混凝土房屋)11G329-1的要求。對于梁的配筋,根據軟件的計算結果分析采用,再根據《高規》或《抗規》構造要求配筋。對于跨高小于5的梁按連梁設計,配筋的構造措施按《高規》7.2.27的要求,對于跨高比小于2.5的連梁,一定要注意其附加腰筋要滿足要求;對于跨高比大于5的梁按框架梁的構造要求執行。

剪力墻結構的基礎部分和一般高層的一致,天津地區一般采用灌注樁,布置樁的時候,盡量保證樁的整體中心和結構的剛心重合,而且要驗算樁抗壓承載力,樁身的承載力、抗震情況下的承載力。 總之,剪力墻結構的高層現在越來越多,計算水平及手段也越來越成熟,作為一個結構工程師我們要不斷學習,將新的理念及研究成果應用到具體工程實踐中,同時多分析一些同行的優秀設計,多和同行溝通交流,多向經驗豐富的老專家請教,設計的明天一定會一天比一天好,希望我們大家一起努力!

參考文獻:

1.《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 JGJ3-2010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2.《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聯合

3. 《混凝土結構施工圖平面整體表示方法制圖規則和構造詳圖》11G101-1 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

篇(3)

1.鋼結構的建筑特點

(1)民用建筑中采用鋼結構的建筑做法與傳統結構形式區別較大,施工中可借鑒的經驗不多,須做好前期細部設計,尤其是裝飾裝修與主體結構的結合。

(2)加工精度要求高,要加強構件加工工序質量控制及安裝順序的合理安排。

(3)焊接工作量較大,焊接質量要求嚴,對特殊工種人員的勞力組織及專業技能要求高。

(4)由于鋼結構高空作業防護難度大,施工中安全管理要引起高度重視。嚴格安全操作規程,強化全員安全意識。

2.工藝原理及關鍵技術

(1)對原鋼結構設計圖進行了細化擴大節點設計,并達到了構件制作與整體安裝的質量標準要求。

(2)采用先進、合理的加工機械設備(模具),防止構件出現焊接變形。提高鋼結構框架安裝精度。

(3)工序上進行了改進,在保證空間框架剛度的前提下先安裝完全部鋼框架主體結構后,再安裝各樓層板。

(4)對高層鋼結構工程內外裝飾裝修設計,采用科學合理的連接方式進行裝飾施工。

3.工藝流程及操作要點

3.1鋼結構節點細化設計

(1)應用繪圖軟件對鋼結構框架節點結構按平、立、剖面進行1:1繪圖放樣。施工圖紙細化設計,達到構件制作與整體安裝的質量標準。

(2)利用鋼結構計算軟件進行各類構件的受力計算,利用cad圖形設計平臺對復雜連接節點和復雜構件放大樣,建立鋼結構符號節點庫,實現圖形信息微機化。

3.2加工制作鋼結構構件

鋼結構構件全部采用場外加工.其中鋼柱每節按三層分段。在加工過程中要做好質量控制,并按照設計施工圖和gb50205—2001鋼結構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的規定進行驗收。

3.3鋼結構安裝

3.3.1構件驗收、矯正

鋼構件在進入安裝現場后,由專業質量檢測人員對構件的質量進行檢查彈出鋼柱的安裝軸線。若發現在運輸過程中鋼構件發生變形缺陷后,馬上進行矯正和處理。

3.3.2地腳螺栓安裝工藝

將地腳螺栓全部用上、下螺帽固定在鋼套板上,用8的鋼筋將地腳螺栓焊接固定在基礎主筋上,加固完成后進行混凝土澆筑待上部結構安裝調整完成后對所有鋼柱底板下的間隙用c40細石混凝土進行二次灌注。

3.3.3安裝與校正

a.安裝順序。按結構平面形式分區段繪制吊裝圖,吊裝分區先后次序為:先安裝整體框架梁柱結構后樓板結構,平面從中央向四周擴展,先柱后梁、先主梁后次梁吊裝,使每日完成的工作量可形成一個空間構架,以保證其剛度,提高抗風穩定性和安全性。

b.鋼柱的安裝。為了便于調整柱的垂直度,在預埋螺栓上先擰上數個螺母(至少4個),全部擰到接觸基礎面,并用水平儀找平后,開始吊裝鋼柱。吊裝鋼柱時,為了防止意外事故出現(如雷雨天氣,必須停工),在柱的上端活系兩根纜風繩,可以四個方向臨時固定,也可用來調整垂直度測量校正。鋼柱吊裝就位后,用兩臺經緯儀和水平儀對鋼柱進行測控,微調通過調整柱底腳板下的螺母來實現。

c.主次橫梁的安裝。在第一個空間受力單元的4根鋼柱安裝完后,便可安裝柱之間的主橫梁和次橫梁。在吊裝過程中對吊點進行計算和試驗。安裝過程中先用撬棍插入鋼梁兩端的螺孔內,再將臨時螺栓擰入,待結構安裝精度調整達到標準規定后,將高強度螺栓自由穿人栓孔內。高強度螺栓的安裝順序原則上是以接頭處剛度較大的部位向約束較小的方向進行,擰緊順序是由螺栓群中心向四周進行,高強度螺栓緊固分為初擰和終擰,初擰扭矩一般控制在終擰扭矩的50%左右。

d.焊接。梁、柱安裝采用手工電弧焊。原則是采用結構對稱、節點對稱、全方位對稱焊接。多層焊接宜連續施焊,每一層焊道焊完后應及時清理檢查,清除缺陷后再焊。焊接接頭要求熔透焊的對接和角接焊縫。多層梁柱焊接時,應根據安裝情況先焊頂層柱與梁節點,其次焊底部柱與梁節點,最后焊中間部分的柱與梁節點在焊接頂層柱與梁節點時,應先焊柱頂垂直偏差較大的部位,以利用焊接后收縮變形應力達到減少柱頂垂直偏差。焊接順序宜從中間軸線柱向四周擴散施焊。

e.鋼柱加長連接。鋼柱安裝順序同首層,用高強螺栓將腹板兩側夾板緊固連接。在連接時,為避免造成軸線的積累誤差,則必須注意每節柱的定位軸線均應從地面控制軸線直接引出,以保證整根柱在允許偏差范圍內調整好后進行高強度螺栓初擰,待本層第一個空間結構受力單元安裝完畢并檢測合格后,對鋼柱連接螺栓進行終擰。

3.4鋼結構與裝飾材料連接方法

3.4.1隱框鋁合金玻璃幕墻

幕墻龍骨與h型鋼柱的連接件采用180mm×l00mm×10mm角鋼(l=100mm),型鋼表面熱鍍鋅防腐處理,龍骨為180系列隱框鋁合金型材,玻璃為中空鋼化鍍膜玻璃。本工程幕墻龍骨采用型鋼連接件直接焊于h型鋼梁上,焊接形式為滿焊,焊縫高度不小于8mm,焊接完按要求對焊點進行防腐處理。

3.4.2型鋼骨架金屬幕墻

本工程中外墻采用金屬夾芯橫墻板。幕墻龍骨采用方管,方管與h型鋼柱的連接件采用110mm×70mm×10mm角鋼(l=200mm),與主體h型鋼柱豎向間隔900mm焊接一個固定點。焊接形式為滿焊,焊縫高度不小于7mm;龍骨為180mm×70mm×20mm×3mmc型檁條。主體結構跨度為7.2m,c型檁條水平放置時,跨中撓度較大,影響受力要求,因此在跨中采用50角鋼豎向作支撐。

3.4.3樓地面工程

樓板混凝土底模采用壓型鋼板,規格為yx-76-344-688。厚度為lmm,壓型鋼板與鋼梁之問連接用栓釘規格為16×l10mm,間距400mm。混凝土澆筑前要驗算壓型鋼板的強度和剛度。

4.質量要求及技術措施

(1)專職質檢員對大型焊接、軋制h型鋼等主要材料認真進行質量驗收。

(2)構件上連接孔的孔徑、孔距進行全部跟蹤生產檢查,對樣板、模具、胎具每天至少檢查一次。

篇(4)

一、要高度重視高層建筑結構設計的概念設計

1.概念設計的意義。高層建筑能做到結構功能與外部條件一致,充分展現先進的設計,發揮結構的功能并取得與經濟性的協調,更好地解決構造處理,用概念設計來判斷計算設計的合理性。

2.概念設計的依據。高層建筑結構總體系與各分體系的工作原理和力學性質、設計和構造處理原則、計算程序的力學模型和功能,要不斷吸取積累經驗。

二、要高度重視高層建筑結構設計的特點

高層建筑結構設計與低層、多層建筑結構相比較,結構專業在各專業中占有更重要的位置,不同結構體系的選擇,直接關系到建筑平面的布置、立面體形、樓層高度、機電管道的設置、施工技術的要求、施工工期長短和投資造價的高低等。其主要特點有:

1.水平力是設計主要因素在低層和多層房屋結構中,往往是以重力為代表的豎向荷載控制著結構設計。而在高層建筑中,盡管豎向荷載仍對結構設計產生重要影響,但水平荷載卻起著決定性作用。因為建筑自重和樓面使用荷載在豎向構件中所引起的軸力和彎矩的數值,僅與建筑高度的一次方成正比;而水平荷載對結構產生的傾覆力矩、以及由此在豎向構件中所引起的軸力,是與建筑高度的兩次方成正比。另一方面,對一定高度建筑來說,豎向荷載大體上是定值,而作為水平荷載的風荷載和地震作用,其數值是隨著結構動力性的不同而有較大的變化。

2.側移成為控制指標與較低樓房不同,結構側移已成為高樓結構設計中的關鍵因素。隨著樓房高度的增加,水平荷載下結構的側移變形迅速增大,因而結構在水平荷載作用下的側移應被控制在某一限度之內。

3.抗震設計要求更高。有抗震設防的高層建筑結構設計,除要考慮正常使用時的豎向荷載、風荷載外,還必須使結構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做到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4.軸向變形不容忽視。高層建筑中,豎向荷載數值很大,能夠在柱中引起較大的軸向變形,從而會對連續梁彎矩產生影響,造成連續梁中間支座處的負彎矩值減小,跨中正彎矩之和端支座負彎矩值增大;還會對預制構件的下料長度產生影響,要求根據軸向變形計算值,對下料長度進行調整;另外對構件剪力和側移產生影響,與考慮構件豎向變形比較,會得出偏于不安全的結果。

5.結構延性是重要設計指標。相對于較低樓房而言,高樓結構更柔一些,在地震作用下的變形更大一些。為了使結構在進入塑性變形階段后仍具有較強的變形能力,避免倒塌,特別需要在構造上采取恰當的措施,來保證結構具有足夠的延性。

三、要高度重視高層建筑結構設計的四個問題

1.要高度重視高層建筑結構受力性能問題。對于一個建筑物的最初的方案設計,建筑師考慮更多的是它的空間組成特點,而不是詳細地確定它的具體結構。建筑物底面對建筑物空間形式的豎向穩定和水平方向的穩定都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建筑物是由一些大而重的構件所組成,因此結構必須能將它本身的重量傳至地面,結構的荷載總是向下作用于地面的,而建筑設計的一個基本要求就是要搞清楚所選擇的體系中向下的作用力與地基土的承載力之間的關系,所以,在建筑設計的方案階段,就必須對主要的承重柱和承重墻的數量和分布做出總體設想。

2.要高度重視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扭轉問題。建筑結構的幾何形心、剛度中心、結構重心即為建筑三心,在結構設計時要求建筑三心盡可能匯于一點,即三心合一。結構的扭轉問題就是指在結構設計過程中未做到三心合一,在水平荷載作用下結構發生扭轉振動效應。為避免建筑物因水平荷載作用而發生的扭轉破壞,應在結構設計時選擇合理的結構形式和平面布局,盡可能地使建筑物做到三心合一。在水平荷載作用下,高層建筑扭轉作用的大小取決于質量分布。為使樓層水平力作用沿平面分布均勻,減輕結構的扭轉振動,應使建筑平面盡可能采用方形、矩形、圓形、正多邊形等簡面形式。在某些情況下,由于城市規劃對街道景觀的要求以及建筑場地的限制,高層建筑不可能全部采用簡面形式,當需要采用不規則 L 形、T 形、十字形等比較復雜的平面形式時,應將凸出部分厚度與寬度的比值控制在規范允許的范圍之內,同時,在結構平面布置時,應盡可能使結構處于對稱狀態。

3.要高度重視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的側移和振動周期問題。建筑結構的振動周期問題包含兩方面:一方面是合理控制結構的自振周期;另一方面是控制結構的自振周期使其盡可能錯開場地的特征周期。

(1)結構自振周期。高層建筑的自振周期(T1)宜在下列范圍內:

框架結構:T1=(0.1-0.15)N

框一剪、框筒結構:

T1=(0.08-0.12)N

剪力墻、筒中筒結構:

T1=(0.04-0.10)N

N 為結構層數。

結構的第二周期和第三周期宜在下列范圍內

第二周期:T2=(1/3-1/5)T1;

第三周期:T3=(1/5-1/7)T1.

(2)共振問題。當建筑場地發生地震時,如果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和場地的特征周期接近,建筑物和場地就會發生共振。因此,在建筑方案設計時就應針對預估的建筑場地特征周期,通過調整結構的層數,選擇合適的結構類別和結構體系,擴大建筑物的自振周期與建筑場地特征周期的差別,以避免共振的發生。

(3)水平位移特征。水平位移滿足高層規程的要求,并不能說明該結構是合理的設計。同時還需要考慮周期及地震力的大小等綜合因素。因為結構抗震設計時,地震力的大小與結構剛度直接相關,當結構剛度小,結構并不合理時,由于地震力小則結構位移也小,位移在規范允許范圍內,此時并不能認為該結構合理。因為結構周期長、地震力小并不安全。其次,位移曲線應連續變化,除沿豎向發生剛度突變外。不應有明顯的拐點或折點。一般情況下剪力墻結構的位移曲線應為彎曲型。框架結構的位移曲線應為剪切型。框一剪結構和框一筒結構的位移曲線應為彎剪型。

4 要高度重視位移限值、剪重比及單位面積重度問題

(1)位移限值在結構整體計算的輸出結果中,結構的側移(包括層間位移和頂點位移)是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其數值大小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結構的整體剛度是否合適,過大或過小都說明結構剛度過小或過大(或者體現結構兩個主軸方向的剛度是否均衡),以致要引起設計者對其中的結構體系選擇、結構的豎向及平面布置合理性的再思考。

(2)剪重比及單位面積重度結構的剪重比(也即水平地震剪力系數)入=VEIGG 是體現結構在地震作用下反應大小的一個指標。其大小主要與結構地震設防烈度有關,其次與結構體型有關,當設防烈度為 7、8、9 度時,扭轉效應明顯或基本周期

以上兩個指標不僅在施工圖設計階段,而且在初步設計階段都是非常重要的數據,其數值正常與否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結構體系的選擇是否合適,結構布置(包括構件截面確定)是否合理,電算數據輸入是否正確,以及最后決定電算結果是否可信可用等,因此結構設計者對這兩個指標切不可掉以輕心,更不可認為是無關緊要的。

篇(5)

短肢剪力墻結構是指墻肢的長度為厚度的5-8倍剪力墻結構,常用的有“T”字型、“L”型、“十”字型、“Z”字型、折線型、“一”字型。

這種結構型式的特點是:

1.1 結合建筑平面,利用間隔墻位置來布置豎向構件,基本上不與建筑使用功能發生矛盾;

1.2 墻的數量可多可少,肢長可長可短,主要視抗側力的需要而定,還可通過不同的尺寸和布置來調整剛度中心的位置;

1.3 能靈活布置,可選擇的方案較多,樓蓋方案簡單;

1.4 連接各墻的梁,隨墻肢位置而設于間隔墻豎平面內,可隱蔽;

1.5 根據建筑平面的抗側剛度的需要,利用中心剪力墻,形成主要的抗側力構件,較易滿足剛度和強度要求。

對短肢剪力墻結構的設計計算,因其是剪力墻大開口而成,所以基本上與普通剪力墻結構分析相同,可采用三維桿-系簿壁柱空間分析方法或空間桿-墻組元分析方法。其中空間桿墻組元分析方法計算模型更符合實際情況,精度較高。雖然三維桿系-簿壁柱空間分析程序使用較早、應用較廣,但對墻肢較長的短肢剪力墻,應該用空間桿-墻組元程序進行校核。

在進行以上分析后,這種結構在結構設計中仍然有需要引起重視的方面。

1.5.1 由于短肢剪力墻結構相對于普通剪力墻結構其抗側剛度相對較小,設計時宜布置適當數量的長墻,或利用電梯,樓梯間形成剛度較大的內筒,以避免設防烈度下結構產生大的變形,同時也形成兩道抗震設防;

1.5.2 短肢剪力墻結構的抗震薄弱部位是建筑平面外邊緣的角部處的墻肢,當有扭轉效應時,會加劇已有的翹曲變形,使其墻肢首先開裂,應加強其抗震構造措施,如減小軸壓比,增大縱筋和箍筋的配筋率;

1.5.3 高層短肢剪力墻結構在水平力作用下,顯現整體彎曲變形為主,底部小墻肢承受較大的豎向荷載和扭轉剪力,由一些模型試驗反映出外周邊墻肢開裂,因而對外周邊墻肢應加大厚度和配筋量,加強小墻肢的延性抗震性能。短肢墻應在兩個方向上均有連接,避免形成孤立的“一”字形墻肢;

1.5.4 各墻肢分布要盡量均勻,使其剛度中心與建筑物的形心盡量接近,必要時用長肢墻來調整剛度中心;

1.5.5 高層結構中的連梁是一個耗能構件,在短肢剪力墻結構中,墻肢剛度相對減小,連接各墻肢間的梁已類似普通框架梁,而不同于一般剪力墻間的連梁,不應在計算的總體信息中將連梁的剛度大幅下調,使其設計內力降低,應按普通框架梁要求,控制砼壓區高度,其梁端負彎矩鋼筋可由塑性調幅70%-80%來解決,按強剪弱彎,強柱弱梁的延性要求進行計算。

2 異形柱結構

異形柱結構是指柱肢的截面高度與柱肢寬度的比值在2-4,相對于正方形與矩形柱而言是異形的柱子。它包括異形柱框架和異形柱框架剪力墻,常用的有“L”型、“T”型、“十”字型。

這種結構的特點是:

2.1 由于截面的這種特殊性,使得墻肢平面內外兩個方向剛度對比相差較大,導致各向剛度不一致,其各向承載能力也有較大差異;

2.2 對于長柱(H/h>4)可以不考慮剪切變形的影響,控制軸壓比較小時,受力明確,變形能力較好。而對短柱(H/h

2.3 異形柱由于是多肢的,其剪切中心往往在平面范圍之外,受力時要靠各柱肢交點處核心砼協調變形和內力,這種變形協調使各柱肢內存在相當大的翹曲應力和剪應力,而該剪應力的存在,使柱肢易先出現裂縫,也使得各肢的核心砼處于三向剪力狀態,它使得異形柱較普通截面柱變形能力低,脆性破壞明顯;

2.4 特別是異形柱不同于矩形柱,它存在著單純翼緣柱肢受壓的情況,其延性更差。

在進行異形柱結構設計時,除滿足高規中對結構布置要求外,還應注意幾個方面的問題:

2.4.1 異形框架的計算

由于其截面的特殊性,在柱截面對稱軸內受水平力作用時,彈性分析計算其翹曲應力很小,此時如同承受水平力的偏壓構件,仍可按平截面假定分析,按砼設計規范計算,特別是在框――剪,框――筒結構中,對6度及其以下烈度區的Ⅰ、Ⅱ類場地,框架柱只承擔水平風載的一小部分,如按一般偏壓柱計算,誤差較小。此時異形柱可用等剛度等面積代換成矩形柱后由程序進行整體分析。而在水平力較大,且水平力作用在非主軸方向,則翹曲應力不容忽視,按平截面假定誤差較大,則應對異形柱框架結構進行有限元分析,決定內力和配筋位置及大小。

2.4.2 軸壓比控制

對框架結構,框-剪結構,柱的延性對于耗散地震能量,防止框架的倒塌,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且軸壓比又是影響砼柱延性的一個關鍵指標。由試驗結構分析,柱的側移延性比隨著軸壓比的增大而急劇下降。

在高軸壓比情況下,增加箍筋用量對提高柱的延性作用已很小,因而軸壓比大小的控制對柱的延性影響至關重要,特別是異形柱結構剪力中心與截面形心不重合,剪應力使砼柱肢先于普通矩形壓剪構件出現裂縫,產生腹剪破壞,加上異形柱多屬短柱,這些導致異形柱脆性明顯,使異形柱的延性普遍低于矩形柱,因而對異形柱的軸壓比要嚴格控制。

當高層建筑的高度進一步加大時,其水平力的影響會愈來愈顯著,對結構的延性要求也愈高。由天津大學土木系對異形柱延性資料可知,影響異形柱延性的因素比普通柱要復雜,且不同的柱截面形式,如L型、T型、十字型,在相同水平側移下,其延性性能也有較大差異,因而,軸壓比控制應參考天津規程。但天津規程的控制過于繁鎖,在結構計算中,柱的縱筋與箍面的直徑還沒有設定,因而箍筋間距與縱筋直徑的比值還無法確定。為在實際工作中便于使用,可按不同的截面形式(L、T、十字型)與不同的抗震等級兩項指標從嚴控制,對低烈度地區的這類結構是能夠滿足其延性要求的。

篇(6)

1.短肢剪力墻結構

短肢剪力墻結構是指墻肢的長度為厚度的5-8倍剪力墻結構,常用的有“T”字型、“L”型、“十”字型、“Z”字型、折線型、“一”字型。

這種結構型式的特點是:

①結合建筑平面,利用間隔墻位置來布置豎向構件,基本上不與建筑使用功能發生矛盾。

②墻的數量可多可少,肢長可長可短,主要視抗側力的需要而定,還可通過不同的尺寸和布置來調整剛度中心的位置。

③能靈活布置,可選擇的方案較多,樓蓋方案簡單。

④連接各墻的梁,隨墻肢位置而設于間隔墻豎平面內,可隱蔽。

⑤根據建筑平面的抗側剛度的需要,利用中心剪力墻,形成主要的抗側力構件,較易滿足剛度和強度要求。

對短肢剪力墻結構的設計計算,因其是剪力墻大開口而成,所以基本上與普通剪力墻結構分析相同,可采用三維桿-系簿壁柱空間分析方法或空間桿-墻組元分析方法。其中空間桿墻組元分析方法計算模型更符合實際情況,精度較高。雖然三維桿系-簿壁柱空間分析程序使用較早、應用較廣,但對墻肢較長的短肢剪力墻,應該用空間桿-墻組元程序進行校核。

在進行以上分析后,這種結構在結構設計中仍然有需要引起重視的方面。

(1)由于短肢剪力墻結構相對于普通剪力墻結構其抗側剛度相對較小,設計時宜布置適當數量的長墻,或利用電梯,樓梯間形成剛度較大的內筒,以避免設防烈度下結構產生大的變形,同時也形成兩道抗震設防。

(2)短肢剪力墻結構的抗震薄弱部位是建筑平面外邊緣的角部處的墻肢,當有扭轉效應時,會加劇已有的翹曲變形,使其墻肢首先開裂,應加強其抗震構造措施,如減小軸壓比,增大縱筋和箍筋的配筋率。

(3)高層短肢剪力墻結構在水平力作用下,顯現整體彎曲變形為主,底部小墻肢承受較大的豎向荷載和扭轉剪力,由一些模型試驗反映出外周邊墻肢開裂,因而對外周邊墻肢應加大厚度和配筋量,加強小墻肢的延性抗震性能。短肢墻應在兩個方向上均有連接,避免形成孤立的“一”字形墻肢。

(4)各墻肢分布要盡量均勻,使其剛度中心與建筑物的形心盡量接近,必要時用長肢墻來調整剛度中心。

(5)高層結構中的連梁是一個耗能構件,在短肢剪力墻結構中,墻肢剛度相對減小,連接各墻肢間的梁已類似普通框架梁,而不同于一般剪力墻間的連梁,不應在計算的總體信息中將連梁的剛度大幅下調,使其設計內力降低,應按普通框架梁要求,控制砼壓區高度,其梁端負彎矩鋼筋可由塑性調幅70%-80%來解決,按強剪弱彎,強柱弱梁的延性要求進行計算。

2.異形柱結構

異形柱結構是指柱肢的截面高度與柱肢寬度的比值在2-4,相對于正方形與矩形柱而言是異形的柱子。它包括異形柱框架和異形柱框架剪力墻,常用的有“L”型、“T”型、“十”字型。

這種結構的特點是:

①由于截面的這種特殊性,使得墻肢平面內外兩個方向剛度對比相差較大,導致各向剛度不一致,其各向承載能力也有較大差異。

②對于長柱(H/h>4)可以不考慮剪切變形的影響,控制軸壓比較小時,受力明確,變形能力較好。而對短柱(H/h

③異形柱由于是多肢的,其剪切中心往往在平面范圍之外,受力時要靠各柱肢交點處核心砼協調變形和內力,這種變形協調使各柱肢內存在相當大的翹曲應力和剪應力,而該剪應力的存在,使柱肢易先出現裂縫,也使得各肢的核心砼處于三向剪力狀態,它使得異形柱較普通截面柱變形能力低,脆性破壞明顯。

④特別是異形柱不同于矩形柱,它存在著單純翼緣柱肢受壓的情況,其延性更差。

在進行異形柱結構設計時,除滿足高規中對結構布置要求外,還應注意幾個方面的問題:

2.1異形框架的計算

由于其截面的特殊性,在柱截面對稱軸內受水平力作用時,彈性分析計算其翹曲應力很小,此時如同承受水平力的偏壓構件,仍可按平截面假定分析,按砼設計規范計算,特別是在框—剪,框—筒結構中,對6度及其以下烈度區的Ⅰ、Ⅱ類場地,框架柱只承擔水平風載的一小部分,如按一般偏壓柱計算,誤差較小。此時異形柱可用等剛度等面積代換成矩形柱后由程序進行整體分析。而在水平力較大,且水平力作用在非主軸方向,則翹曲應力不容忽視,按平截面假定誤差較大,則應對異形柱框架結構進行有限元分析,決定內力和配筋位置及大小。

2.2軸壓比控制

對框架結構,框-剪結構,柱的延性對于耗散地震能量,防止框架的倒塌,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且軸壓比又是影響砼柱延性的一個關鍵指標。由試驗結構分析,柱的側移延性比隨著軸壓比的增大而急劇下降。

在高軸壓比情況下,增加箍筋用量對提高柱的延性作用已很小,因而軸壓比大小的控制對柱的延性影響至關重要,特別是異形柱結構剪力中心與截面形心不重合,剪應力使砼柱肢先于普通矩形壓剪構件出現裂縫,產生腹剪破壞,加上異形柱多屬短柱,這些導致異形柱脆性明顯,使異形柱的延性普遍低于矩形柱,因而對異形柱的軸壓比要嚴格控制。

當高層建筑的高度進一步加大時,其水平力的影響會愈來愈顯著,對結構的延性要求也愈高。由天津大學土木系對異形柱延性資料可知,影響異形柱延性的因素比普通柱要復雜,且不同的柱截面形式,如L型、T型、十字型,在相同水平側移下,其延性性能也有較大差異,因而,軸壓比控制應參考天津規程。但天津規程的控制過于繁鎖,在結構計算中,柱的縱筋與箍面的直徑還沒有設定,因而箍筋間距與縱筋直徑的比值還無法確定。為在實際工作中便于使用,可按不同的截面形式(L、T、十字型)與不同的抗震等級兩項指標從嚴控制,對低烈度地區的這類結構是能夠滿足其延性要求的。

篇(7)

Abstract: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frame shear wall structure-the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exampl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rame-shear wall in the design of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and the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Keywords: frame-shear wall synergy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正文:

框架結構可以實現建筑的大空間功能要求,但是高度是受限的,剪力墻結構具有較好的抗震能力,可以實現建筑層數上的要求,但是剪力墻結構的布置對開間要求是比較嚴,所以為了充分發揮框架和剪力墻各自的優勢,框架-剪力墻結構應運而生。

框架-剪力墻結構是由框架和剪力墻兩種不同的抗側力結構組成,這兩種結構的受力特點和變形性質都不相同,框架在水平力作用下屬于剪切型變形的豎向空腹懸臂構件,而剪力墻在水平力作用下屬彎曲型變形的豎向懸臂構件,由于有剛性樓蓋將框架和剪力墻連接成一個整體,使框剪結構成為一個空間結構受力體系,其變形既非剪切型亦非彎曲型而是剪彎型。如下圖所示:

由上圖可以看出,在框架-剪力墻結構的下部樓層,剪力墻的位移較小,它拉著框架按彎曲型曲線變形,剪力墻承受大部分水平力;而在上部樓層則相反,剪力墻的位移越來越大,有外倒的趨勢,而框架則呈內收的趨勢,框架拉剪力墻按剪切型曲線變形,框架除了負擔外荷載產生的水平力外,還額外負擔了把剪力墻拉回來的附加水平力,剪力墻不但不承受荷載產生的水平力,還因為給框架了一個附加水平力而承受負剪力。所以,在上部樓層,即使外荷載產生的樓層剪力很小,框架也出現相當大的剪力。究竟剪力在框架和剪力墻之間是如何分配的呢?

我們知道,在一般剪力墻結構中,由于所有的抗側力結構都是剪力墻,側移曲線類似,所以水平力在各片剪力墻之間按其等效剛度EIeq的比例大小分配。而框架的工作特點類似于豎向懸臂剪切梁,其變形曲線為剪切型,樓層越高水平位移增長越慢,在純框架結構中,所有框架的變形曲線類似,所以水平力按各框架的抗推剛度D的比例大小分配。在框架-剪力墻結構體系中,由于有樓板和連梁的連接作用,使框架和剪力墻協同工作,有共同的變形曲線,因而在框架與剪力墻之間產生了相互作用的力,這些力自上而下并不是相等的,有時甚至會改變方向。在框架-剪力墻結構的設計中,一般在方案設計階段,框架的軸線尺寸已經有建筑要求確定,梁、柱截面尺寸也可按照框架結構的要求決定。結構要最后確定剪力墻布置的多少及位置分布。在框架-剪力墻結構中,剪力墻是抗震的第一道防線,而框架是抗震的第二道防線。一般,剪力墻的數量多,地震震害輕,多設剪力墻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但是,如果剪力墻的數量超過了實際需要,超過了合理數量,就會增加建筑物的造價,在經濟上是不合算的。剪力墻增多,結構的剛度也隨之增大,周期縮短,地震力也加大,不僅使上部結構內力增大,材料耗用量增大,而且也使基礎設計困難,基礎造價提高。而且,增加剪力墻后,框架負擔的水平力會有所減小,但是為了保證第二道防線充分發揮作用,它所采用的設計剪力Vf不能小于一定的限額,即使剪力墻再多,框架部分耗用的材料也并不能減少。一般在具體設計時,可以布置剪力墻使框架-剪力墻結構的樓層最大位移與層高H之比達到《建筑抗震設計規范》或《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的規定(ΔU/H不小于1/800)。而且,應保證在規定的水平力作用下,結構底層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傾覆力矩與結構總地震傾覆力矩的比值滿足規范規定,當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傾覆力矩不大于結構總地震傾覆力矩的10%,框架不能跟剪力墻協同工作,所以應該按純剪力墻結構進行設計,其中的框架部分按框架-剪力墻的框架設計;當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傾覆力矩大于結構總地震傾覆力矩的10%但是又不大于50%時,二者按框架和剪力墻的理想協作關系發揮作用,按框架-剪力墻結構設計;當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傾覆力矩大于結構總地震傾覆力矩的50%但不大于80%時,說明結構中剪力墻數量偏少,框架承擔較大的地震作用,此時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級和軸壓比限值宜按框架結構的規定采用,剪力墻部分的抗震等級和軸壓比按框架-剪力墻結構規定采用,但其最大適用高度不宜再按框架-剪力墻結構的要求執行,可比框架結構的要求適當增加;當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傾覆力矩大于結構總地震傾覆力矩的80%時,意味著結構中剪力墻數量極少,此時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級和軸壓比限值應按框架結構的規定執行,剪力墻部分抗震等級和軸壓比按可按框架-剪力墻結構的規定采用,但其最大適用高度宜按框架結構采用,這種少墻框剪結構抗震性能較差,不主張采用,當結構的層間位移角不能滿足框架-剪力墻結構的規定時,可按高規第3.11節有關規定進行結構抗震性能分析和論證。那么,剪力墻具體又該怎么布置呢?

框架-剪力墻結構中的剪力墻是抗震抗風的主要結構,應沿各主要軸線方向布置,在矩形、L型和槽型平面中,剪力墻應沿兩個正交方向布置。一般情況,剪力墻應在縱橫兩個方向同時布置,并使兩個方向的自振周期比較接近。布置原則是“均勻、分散、對稱、周邊”,均勻、分散是要求剪力墻的片數多,每片的剛度不要太大,《高規》規定,單片剪力墻底部承擔的水平剪力不應超過結構底部總水平剪力的30%,因為片數太少,地震中萬一個別剪力墻破壞后,剩下的墻再也無法承受全部地震力,局部損壞會導致全局性的影響,而且,地震力集中到一兩片墻上,墻受得內力太大,截面實際困難(尤其是連梁),相應地基礎承受過大的剪力和傾覆力矩,尤為難以處理。對稱、周邊布置是對高層建筑抵扭轉的要求,剪力墻的剛度大,他的位置對樓層平面剛度分布起決定性的作用,剪力墻對稱布置,就能基本能上保證建筑物的對稱性,是水平力能從剛度合力點通過,避免和減小建筑物受到的扭轉。另一方面,剪力墻沿建筑平面的周邊布置可以最大限度地加大抗扭轉的內力臂,提高整個結構的抗扭能力。剪力墻的間距太大,僅僅通過剛性樓板連接的框架和剪力墻的協同作用就不能充分發揮,所以一般剪力墻的間距不宜過大。剪力墻是結構的主要抗側力構件,其剛度貢獻至關重要,所以一般剪力墻宜貫通建筑物的全高,避免剛度突變,開洞時,洞口宜上下對齊。具體可以布置在以下部位:1.豎向荷載較大處,此處主要考慮:剪力墻可以承受較大的豎向荷載,避免了設置尺寸過大的柱子,滿足建筑布置的要求;剪力墻是主要抗側力結構,承受很大的彎矩和剪力,需要較大的豎向荷載來避免出現軸向拉力,(規范也明確規定,抗震設計的雙肢墻,其墻肢不宜出現小偏心受拉)提高截面承載力,也便于基礎設計。2.平面形狀變化處,此處容易在樓面上產生大的應力集中,地震時也常常發生震害,設置剪力墻予以加強是很有必要的。3.樓梯間和電梯間,特別是在端部和凹角處設置樓電梯時,受力更為不利,采用樓電梯豎井來加強是有效的措施。當平面有較長的外伸時,宜在外伸段的適當部位設置剪力墻,以減少外伸段的無支承點的懸臂長度。

整體布置上,剪力墻宜成組布置,縱橫向剪力墻宜合并布置為L形、T形和口字形,以使縱墻可以作為橫墻的翼緣,橫墻也可以作為縱墻的翼緣,從而提高其強度和剛度。同時剪力墻的長度也應當適當。為了保證剪力墻具有足夠的延性,不發生脆性的剪切破壞,每一道剪力墻(包括單片墻、小開口墻和聯肢墻)不應過長,總高度和總長度之比H/L宜大于2,連成一片的當個墻肢長度不宜大于8m,以免因剪切而破壞。而且,墻肢多長,中間部分的鋼筋還未屈服,端部鋼筋早就因變性過大而斷開,致使許多豎向分布鋼筋難以發揮作用。設置剪力墻后,端部的框架柱應予以保留,柱作為剪力墻的端部翼墻,剪力墻的端部鋼筋配置在柱截面內,短柱加強剪力墻的承載了和穩定性,使剪力墻的延性大大提高。位于樓層上的框架梁也應保留,因為其作為剪力墻的橫向加勁肋,可以提高剪力墻的極限承載力。同時,剪力墻宜設在框架梁柱軸線平面內,保持對中,如果剪力墻因建筑要求需要設在柱邊,應加強柱的箍筋以抵抗扭轉的影響。以下為幾個框架-剪力墻結構的設計實例:

某醫院,地下一層,地上十四層,設計時采用的是框架-剪力墻結構體系,最初只是在樓電梯位置布置了幾片剪力墻,結構由于結構嚴重不規則,第一周期就出現扭轉,后來經過多輪的試算,最后確定的剪力墻布置入下圖所示:

某國稅局主樓10層,如果采用純框架設計抗震措施造價比較大,而且抗震性能也不是很好,最終采用了框架-剪力墻結構體系,布置剪力墻的時候也是試了很多次,最終選定的剪力墻布置如下圖所示,既可以滿足結構整體的抗震、周期、位移要求,又可以保證建筑造價經濟。

綜上,框架-剪力墻結構從建筑上來看,可以滿足建筑的大空間要求,從結構上來講,如果設計合理,可以充分發揮框架和剪力墻兩種不同結構形式的受力優勢,大大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而且還可以節約造價,可以說是一舉多得。以上是本人設計的一點經驗總結,由于水平有限,不足之處請各位同仁多加指教。

參考文獻:

篇(8)

[中圖分類號] R246.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4721(2010)05(c)-114-02

由于各種新型教學方法不斷地進入醫學教育領域,在教學工作中探討和研究適合于中專生學習的方法勢在必行。然而每種教學方法都有它各自的優點和缺點。教學中如何能做到揚長避短,同時還具有學科特點,是本校教師們不斷探討的問題。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和比較,筆者認為推衍教學法是一種適合中醫內科學的教學方法。

1 目前我國中醫內科學教學中幾種常用方法的比較

1.1 傳統教學法(LBL教學法)

表現為以教師講授為主的課堂活動,教師可以在短時間內向學生傳授大量的知識, 具有知識的系統性、全面性,能及時完成教學任務;學生以聽和記為主,被動學習,缺乏積極性和自主性,易于發困,因而不利于學生思考、運用、創造能力的培養;學生對講授的知識點也只是機械性地記憶,所以對知識的記憶也較差。多數學生習慣于這種教學方法。

1.2 PBL教學法

為以問題為基礎的討論式教學法,主要是教師課前提出問題,通過學生自學、討論來學習相關的知識。學生對知識能加深理解和運用,增加學習興趣,變被動為主動,活躍課堂氣氛,培養了解決問題的能力[1]。此法需要學生有足夠的基礎知識,所需資源較多、對時間要求較多,易耗費學生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不易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且所學知識不系統、不全面。由于傳統教育觀念根深蒂固,有些學生不適應這種學習方式。另外,現實中還存在著師資力量、教學條件、教學思路不足等問題。

1.3 學導式教學法

其基本結構為:“自學解疑精講演練” 4個環節。課上要求學生自學教材,互相討論交流,教師指導、解疑,并對關鍵的知識點進行精講,最后學生作業練習。此方法可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索知識,能開發學生的智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及學習能力。本法需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綜合素質而定,要經過逐漸過渡和逐漸適應的過程,適合自學能力較強的學生,對于有些學生尤其是自學能力較差的學生則白白浪費時間。

1.4 病案教學法

是PBL教學法的一種,以病案為基本素材,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創造情景,組織、引導學生討論,寓原理于病案討論之中,使學生能體會到知識的實踐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能培養學生的臨床邏輯思維、推理判斷能力,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此法適合于有一定理論基礎的學生,因此,在學習某一知識結束后采用較好,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也可用于新知識的學習之前,通過病案的實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導學生進入課堂,但不適合從頭到尾使用。

1.5 多媒體教學法

以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具有生動、直觀、形象的特點,可用于語言講述難以理解掌握的內容,可使教學內容形象直觀化,變抽象為具體、變枯燥為生動,可幫助學生記憶和理解。中醫內科大部分理論主要靠語言來描述,本法只適合少數宜形象、具體、生動的內容,不適合需要用語言來描述的理論部分,不適合經常使用。

1.6 LBL結合PBL教學法

是指在中醫內科學教學中,一部分病證用PBL教學模式授課,一部分病證用LBL教學模式授課,以問題為主的授課分次穿插于理論授課之中。具有LBL和PBL兩種教學法的優點,沒有把LBL與PBL與學科特點三者之間有機地結合起來[2]。

另外,還有其他方法,比如探究式教學法、診所式教學法[3]、“探索性寫作”教學法[4]、循證醫學教學法[5]等等。

除傳統教學法外,PBL、學導式、病案式及其他教學法均以學生為主體,多屬探究性學習。

2 推衍教學法的形成及分析

2.1 推衍教學法的形成

中醫內科教學中采用多種教學方式雖然有利于學生的學習,但應用起來比較分散,不利于融合入知識的整體性中,仍有某些不足之處。尤其在教學中更不能給學生安排較多的時間去查閱資料或討論問題。綜合上述幾種教學方法,分析其實質無外乎包含在講授、問題、啟發、引導、自學、發現、討論等各種基本方法之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學科特點、不同的學生素質,應該靈活地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由于中醫各理論之間密切相關,內容整體性強、難于理解,而中等衛生學校的學生大多數是初中畢業生,文化基礎較差,所以學習起來比較吃力,難以掌握。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加大學生對知識掌握理解的程度,教學方法的選擇就顯得很重要。在多年的中醫教學工作中,參考上述幾種教學方法的實踐效果,結合學生的綜合素質,針對中醫內科學的特點和規律,總結出適合中專生學好中醫內科理論的教學方法,即“推衍教學法”,它是在推導法的基礎上,根據建構主義理論中學習環境的情境、協作、會話交流和意義建構4大要素,結合中醫內科學學科特點及教學內容,綜合各種教學方式而形成的教學法。它保留了傳統教學對知識的系統性和全面性,又體現了現代教學理念―教學互動、學生主體、知識建構等特點,起到了揚長避短的效果。

2.2 推衍教學法的內容

根據中醫內科病證所共有的規律性,由教師通過各種教學方式,指導學生用已知知識進行思考和探究,從而逐步推衍出新知識。它以含義、病因病機、分證論治之間的密切相聯性為主要結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成病證各項內容的一種教學法。這種方法主要表現在教學過程當中,其步驟為 “含義、表現臟腑或病位病機病因證型各證型的表現方藥其他” [6]。

2.3 應用推衍教學法的優勢分析

2.3.1 能將中醫思維貫穿于課堂始終,使病證的各項知識緊密相聯,恰當地將理法方藥融于一體。由于推衍教學法重在對新知識逐步推衍而出,以中醫的整體觀和辨證觀等思想為指導,遵循疾病的發展規律,由含義推出病因病機,再推出證、證候表現乃至方藥等各項內容,巧妙地將中醫理、法、方、藥等一環扣一環地融合在一起,它能將中醫思維貫穿于課堂教學始終,體現出理法方藥于一體的整體性。

2.3.2 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極積、主動地參與學習。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應該是學習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主動的建構活動。在學習中醫內科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中醫醫礎、中醫診斷、中藥、方劑等基礎學科,推衍教學法就是在此基礎上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所要學習的內容提出一些能激發思考的問題,引導學生用已知的知識,以科學的中醫思維方式去思考、去探究、去創新,通過合理的分析、討論、判斷,從而逐步推出新的知識點,達到構建新知識的目的。從課程的開始到結束,由于不斷地出現問題,學生就會不斷地去探討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促進了學生積極主動探究性學習。

2.3.3 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真正理解與長期記憶,促進了學生知識和能力的整體發展,為臨床實踐打下良好基礎。推衍教學法主要表現在教學過程當中,它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由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構建自身知識體系。本法通過問題、討論、啟發、探究、分析、比較、創新等活動,逐步推出新的知識,這樣前后知識點的因果關系清晰明了,使學生能夠真正理解和長期記憶課程的主要內容。同時可使學生在學習時能將各科知識相互滲透、整合運用,對理論知識與臨床運用也能融會貫通,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了對病證分析、方藥應用的技巧,為將來的臨床實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3.4 可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保持有效的互動交流,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學習是師生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而學生在學習時,總是帶有一定情感,這種情感的投入與學生學習該學科過程中所獲得的體驗密切相關[7]。本法從教師提出問題到學生思考、探究問題,再到師生之間討論、推斷,直至新知識的生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會不斷地進行溝通和合作。學生通過學習活動而獲得知識會讓他們親身體驗到成功的興奮和快樂,體會到自身的價值,因此對學習《中醫內科學》會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和興趣。在這種體驗下,學生更愿意與他人交流與合作,在師生的互動、民主、平等、愉悅、和諧的環境下,彼此之間就會相互溝通、相互容納,互敬互愛。這無形中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起著重要作用。

2.3.5 既有傳統教學的知識體系與結構,又能體現現代教學理念,是傳統教學法與現代教學法的集合體。使用推衍教學法教學從開始到結尾都保留了中醫內科知識的完整性,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又注重學生學習過程及學習方法的培養及師生互動、學生主體等特點,因此是傳統教學法與現代教學法的集合體。

3 總結

推衍教學法是在推導法的基礎上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結合現代教學理念與《中醫內科學》特點形成的,通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合作探究,使學生能夠自主獲得完整而系統的中醫內科知識,達到建構新知識的目的,體現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方面的整合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金鎖.“以問題為基礎”教學的過程和方法[J].醫學教育,1990,84(6):3-5.

[2]卞華,毛秉豫.LBL結合PBL教學模式在中醫內科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醫藥管理雜志,2009, 17(7):621-622.

[3]張麗霞 ,謝陽象.中醫內科學診所式教學方法的構思與實踐[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09,29(2):84-85.

[4]趙琛,舒靜,陳成川,等.探索性寫作在中醫內科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導報,2007,4(13):87-88.

[5]劉玉蘋.循證醫學教學模式在中醫內科臨床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創新導報,2008,15(14):225.

篇(9)

中圖分類號:TU-86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671-1297(2008)11-097-01

一、解構主義產生的背景

當轟轟烈烈的現代主義運動在60年代達到鼎盛并轉向衰退時,“后現代”一說開始日益盛行,在這個龐大的后現代體系里,建筑上的后現代探索也是百家爭鳴,極度熱鬧。在這里我不討論后現代的內容,也不詳說后現代建筑到底如何,我想講述的僅僅是方向之一的解構主義建筑。

從二戰到70年代之間的國際主義風格形成的單一壟斷,簡單到無以復加的建筑外貌嚴重地影響到了整個社會的發展,而戰后各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要求人性化的設計,在這種時代背景下,一批有思想的建筑師們開始積極探索新的發展方向了。

我們都知道后現代是對現代主義的一種批判,后現代主義建筑也是同樣的意義,在人們逐漸厭倦了一成不變的現代主義建筑后,世界各國的設計師開始積極探索新的風格,于是出現了新古典主義、高技術派、新理性主義、解構主義等,這些同時代的建筑實驗各有特點,體現了不同的探索思想。

在當代,一件優秀的建筑作品總是首先以現代科技的運用為評價點,而作為建筑的本源――藝術形態問題越來越脫離人們的視野,所以解構主義其實是對現代建筑的一個回歸與反思,這些大師們希望用藝術的視覺形象來再現建筑之美。當然,為了適應后現代的時代要求,高科技的運用也是必然的,在這種設計思想下,解構主義似乎有了神秘的情感價值。

二、解構主義建筑內外因素分析

(一) 社會因素

應該說解構主義是對結構主義的批判、延伸與演化,只不過現代主義理性思維的畸形發展在其中充當了一劑催化劑。我們知道結構主義是從社會學的角度談的,目的是解決人類的思維方式問題,在70S人們反思現代主義尋找新的理論時,解構主義理論在其他學科的發展也順勢作為一種探索形式應用到建筑設計領域了,從本質上說在建筑里的運用也是對社會模式和思維觀念等等的正統標準的一種批判,希望能用一種類似語言的符號形式在建筑和城市中產生視覺的和文化的價值意義。

(二) 思想淵源

一般談到一種學說、理論或什么的思想時,我們就很可能把它上升到哲學的層面,解構主義的哲學根源也是極其復雜,60S后期法國哲學家德里達在《論文字學》中首次提出解構概念,核心就是“二元對立”,后來解構主義建筑正是借鑒了哲學、美學、語言學等各個學科的解構主義成果,提出了建筑設計時“本文”和“互文”概念,即顯與隱的二元性,把傳統建筑上的功能、結構、形式等突顯在了一個非平等的地位,以解構求得不確定性。

(三) 形式表現

在形式上解構主義反對后現代主義的矯飾方式,喜歡用多元、模糊、凌亂的手法建立新的功能和樣式,給世人的感覺總是特別新奇和復雜,就好象語言學上的語法、語意、語音一樣,通過構件符號間的交流、重組、類似游戲性的設計規則形成了各種看似偶然的視覺形象。

三、解構主義在當代的發展

從20世紀后期開始,解構主義在全球范圍內對當代社會造成了廣泛的沖擊。而解構主義思潮在建筑界作為后現代時期風格的一個代表,十數年來更成為矚目的焦點。解構主義理論也使建筑理論家們敢于對被視為經典的現代主義建筑體系和理論提出了質疑,質疑現代主義和歷史之間的脫離和虛構,動搖了現代主義建筑的權威。

在解構主義的發展中,出現了一批優秀的解構主義大師,有蓋里、艾森曼、屈米、李普斯金、哈迪特等,出現了孟飛斯、KPF等這樣的設計集團,他們的活動推動了解構主義的極大發展。

現在解構主義可謂先聲奪人,特別在設計學院,建筑學院的學生,研究生中非常熱門,但在很大程度上講,它還是一種十分個人的,學究味的嘗試,一種小范圍的實驗,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個人性,表現性等特點。我們可以通過他們的嘗試性作品細細體會到。

中國當代建筑創作中的后現代傾向,源于美國建筑師貝聿銘設計的香山飯店,70S末80S初開始,解構主義建筑和理論被大量地介紹到了中國,如1988年《世界建筑》雜志發起評選“80年代世界名建筑”中就有相當數量的解構主義建筑。這些年來它也一直是中國建筑界的中心話題之一,對當代中國建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四、解構主義的未來

(一)解構主義建筑現有的問題

①雖然解構主義在當代的發展轟轟烈烈,但它從產生起就沒有提出過領導潮流,相反是以反對權威、反領導潮流為基本原則,因而這決定了它不可能有像現代主義建筑那樣的廣泛影響。②解構主義建筑多數帶有實驗性質,結構復雜,技術難度較大,而且造價相對昂貴,不能普遍推廣,人們雖然對它的新奇風格感興趣,但這些也決定了它不可能成為普遍風格。③解構主義建筑試圖從建筑語言上重組建筑,但這也造成了建筑形式上的破碎感及與城市的文脈毫無聯系,無法成為一個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

(二)解構主義建筑的發展趨勢

目前,國際建筑界在經歷了后現代主義后也逐漸進入現代主義的另一成熟發展階段,即現代主義之上的新現代主義。并且仍然是建筑設計的主流。所以,解構主義建筑只是對現代主義建筑的反思和探索,未來也會是一個獨立于主流建筑風格外的實驗嘗試,解構主義建筑的目的也僅在熱心于建筑發展的批判和推動,就好象置身于世界外的一個觀察者。

參考文獻

篇(10)

一、解構主義建筑的提出

上個世紀中期的法國,形成了一股結構主義的潮流,引起了西方各國的關注。到了1967年法國哲學家、文藝理論家、美學家德里達提出了解構主義理論,作為法國的另一種哲學思潮出現了,他的美學是屬于后結構主義美學,其理論是出于對結構主義的瓦解、反對、否定的目的而產生的一股新思潮,德里達所提出的解構主義觀點就是要消解作為結構主義存在基礎的“結構”概念。70年代,西方不少先鋒派建筑師開始將解構主義理論運用于建筑實踐。于是,解構建筑產生了。

二、解構主義建筑的特點

解構主義最大的特點是反中心、反權威、反二元對抗、反非黑即白的理論。德里達本人對于建筑非常感興趣,他視建筑的目的是控制社會的溝通、交流,從廣義來看,建筑的目的要控制經濟。因此,他認為新的建筑、后現代的建筑應該是要反對現代主義的壟斷控制,反對現代主義的權威地位,反對把現代建筑和傳統建筑對立起來的二元對抗方式。解構主義建筑的代表人物有丹尼爾?利伯斯金,弗蘭克?蓋里,伯納德?屈米,彼得?艾森曼,扎哈?哈迪特等人。其中丹尼爾?利伯斯金由于其特殊的經歷,對解構主義建筑做出了更多的詮釋,下面就對其成名作柏林猶太人博物館進行分析。

三、項目簡介

猶太人博物館是附屬于原柏林博物館“巴洛克式老建筑體”的增建部分,在1989年的設計競賽中由利伯斯金拿下,1992年11月大樓動工,1998年竣工,1999年1月向公眾開放。建筑總面積達到10000平方米,整個建筑平面呈曲折前行狀,分為地下一層,地上兩層。利伯斯金的方案將舊館與新館由一條虛空的中軸貫穿,新館將分裂的箭形直插入這塊場地,沖破了巴洛克風格的三叉幾何形,零散的形體設計,隱射文化與城市結構遭到的破壞,也是對當局折衷主義的城市規劃的否定;對比強烈的新舊建筑,同時也寓意著猶太民族在這里被斷裂的歷史。工程1992年動工,在建造過程中,遭受連續不斷的波折和人們種種不同的評價。因為他的方案從根本上震撼了形態學的研究方法,首先是擺脫和諧、明凈,代之以不和諧、神秘;其次是不強調完美、統一,代之以破壞完美、破碎。利伯斯金自從接手這個競賽之時,他已經穿上了“猶太人”甚至“大屠殺后裔”的圣袍,以一種非客觀的思維方式在做設計。利伯斯金在設計中傾注了自己的“情結”,也讓建筑充滿了爭議。爭議首先在于建筑的形體來源。在利伯斯金自己的文字中說,“I began plotting the Berlin addresses for names taken at random from the Hedenkbuch on my map of the city.”也就是說過,建筑體曲折行進的方向,是利伯斯金依照一些曾在柏林住過的名人住址所決定的;即找出名人地址在柏林市地圖上的位置,和博物館所在地連系而構成方向性。第二個爭議在于其意義深遠的入口。事實上缺乏地面入口是“不合理”的做法,無論是在古典的或者是現代建筑而言,通常一個醒目易入的入口是相當有必要的。但猶太人博物館有些許不同,它很著名。第三個爭議是關于博物館內部空間體驗的。曾有人這樣評價道:“反復連續的銳角曲折、幅寬被強制壓縮的長方體建筑,像具有生命一樣滿腹痛苦表情、蘊藏著不滿和反抗的危機,令人深感不快。丹尼爾?利伯斯金設計的猶太人博物館的整個建筑,可以稱得上是濃縮著生命痛苦和煩惱的稀世作品。”以上3個爭議點代表了解構主義的特色,代表了利伯斯金采用了非客觀的設計態度,他拋棄了一些功能使用上的需要來增強其紀念性,這是猶太人博物館走的道路,不是其他博物館的。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利伯斯金的柏林猶太人博物館設計是成功的。

通過對柏林猶太人博物館的深入分析,我們可以得到如下幾點解構主義創作的原則:(1)對完整、和諧的形式系統進行解構。在解構主義建筑出現之后,一切都改變了,建筑成了一種即興創作, 這里沒有秩序,沒有和諧,只有雜亂和沖突。(2)對建筑中心論進行解構。他們打破了這種固定的,空間有登記的思維慣性,代之以更具有前瞻性和更富有彈性空間的組織形式。(3)對建筑傳統的功能意義與價值進行解構。(4)對建筑確定性進行解構。伯納德?屈米指出“混沌理論”,即建筑的非功能特性理論。由此對建筑的確定性和傳統性本質提出挑戰。強調功能上的交換性和不確定性,在審美意義上追求富有震驚效果的建筑。但是,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在能源問題和環境問題已成為人類面臨的兩大難題之時,解構主義建筑耗費了大量不必要的資源和財力。

上一篇: 工程監理的主要職責 下一篇: 合同能源管理專業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国产一二三区欧美日韩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色婷婷国产福利 | 日本有码aⅴ中文字幕 | 日韩欧美中文在线精品 | 亚洲成AV大片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