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5 17:07:4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市場規模研究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會計發展的簡要歷程及會計的本質
(一)會計的簡要歷程
根據現在已發現的歷史資料記載,會計活動最早在古代埃及、古代巴比倫以及古代中國的周王朝已被發現。但是,當時的會計活動均是人們出于對生產的消耗和結果的關心,而做的一些簡單的記錄與計算。直到1494年,意大利的盧卡·巴其阿勒在他的著作《算術、幾何、比與比例概要》中,將威尼斯一帶的復式記賬法做了全面而系統地介紹,并且做了必要的理論闡述之后,會計才得以在歐洲以及全世界廣為傳播。其實,這也標志著現代會計的真正開始。所以,1494年被會計學家們譽為會計史上的第一個里程碑。當時間發展到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時候,資本主義工業革命率先在英國爆發,這就無可避免地引起了經濟社會中生產組織及經營形式的進一步變革。也正是這種變革致使會計又一次產生了質的發展。尤其是股份有限公司的出現,可以說對會計的發展有特殊的意義,為了保證不參與公司管理但又必須關心公司效益的股東們的利益,會計便從企業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機構。1854年英格蘭的愛丁堡會計協會的成立,被譽為會計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里程碑。至此,會計的監督職能在經濟生活中變得越發重要。但是,會計的理論及其實務方面的方法技巧的基本完善和成熟,卻是在十九世紀中葉到二十世紀中葉的一百年間實現的。在這一百年的時間里,社會的經濟取得了飛速的發展,這便對會計的發展產生了客觀的必要性。加上隨后信息產業的高度發展和經濟、金融的全球化趨勢,會計的作用和重要性必然會被人們越來越重視。
(二)會計職能的演變
縱觀會計的發展歷程,我們不難看出會計的職能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而發生相應的演變的。早期的會計,人們只是為了對自己進行的經濟活動有一個全面和系統地認識,而做的一些關于經濟活動中的必要的、簡單的記錄和計算,其主要是為了反映生產過程中的實際情況。但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會計的職能也在隨之發展。尤其股份有限公司的誕生,使得會計在生產中不僅要行使反映的職能,還必須對生產過程進行必要的監督。直到現在,在經濟的飛速發展過程中,在經濟、金融的全球化趨勢不斷深化的進程中,會計學家對會計職能的認識也在不斷地深化。他們認為會計的職能就是通過對經濟活動的記錄和計算,使得生產活動得到正確反映,進而對整個生產過程進行控制——分析過去,進行預測,進而決策未來。
(三)會計的本質
從會計職能的演變過程中,我們不難對會計的本質有一個深入的認識。會計的具體工作就是對經濟活動的記錄與核算,而會計對經濟活動的控制(具體包括分析、預測、決策)的實質應該歸結于會計工作的延伸。所以,會計的本質應該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工具”,即,會計所做的事情就是用會計的語言把經濟過程中的各個經濟活動記錄下來,為經濟主體提供一種必要的經濟信息,以供其經營和管理之需。其實,也正是會計的這種本質,造成了會計從古至今的發展軌跡的一種必然。
二、市場規模的擴展對會計發展的影響
(一)市場規模的擴展
從古到今,市場規模的擴展總體上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小農經濟為主體的小規模的交易市場;第二,十二世紀左右,在歐洲的南部興起了一些城市,如威尼斯、佛羅倫薩、阿姆斯特丹等,在這些地方經常會舉辦一些商業交易會,這就使得市場的規模得以擴展;第三,1492年的地理大發現,使得市場的規模從歐洲擴展到了美洲,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歐洲隨即陸續爆發了工業革命;第四,就是現在的金融和經濟的全球化,使得市場的規模擴展到了全世界。結合這市場規模擴展的四個階段,再看一下會計發展的幾個里程碑性的階段,二者的時間可以說吻合得非常的好。難道這種吻合僅僅是一種巧合嗎?其實不是的,在二者之間,是存在著某種必然的聯系的。
(二)市場規模對會計的影響
由會計的本質,就決定了市場的規模會對會計的發展形成一種內在的、必然的影響。在小農經濟為主體的小規模的交易市場中,經濟的組織和經營主體只是一些家庭個體或者小作坊,所以,會計的作用和方法對于這些經濟主體來說,往往是比較簡單的。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市場規模也隨之擴展。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經濟組織和經營主體的規模也在跟著相應地擴大,專業化的手工廠開始在社會經濟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正是這種專業化的手工廠對會計的內容和形式有了進一步的要求。于是復式簿記應時而生,會計理論實現了第一次質的發展。在地理大發現之后,資本主義工業革命也隨之爆發,為了匹配市場規模的猛然擴展,股份有限公司這種科學、高效的經濟組織和經營形式開始出現。這種嶄新的、科學的組織和經營方式不僅推動了會計的進一步發展,同時也賦予了會計新的內涵。社會經濟發展到現在,金融和經濟的全球化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在這樣的經濟背景之下,會計學家不僅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會計在現今經濟中的重要地位,而且,他們對會計理論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入。會計理論也正在他們的努力之下,變得更加成熟和完善。
三、現代會計發展的趨勢
(一)會計的標準化進程
由于會計是一門應用性非常強的科學,所以,會計的標準化就變得格外地重要。現在我就針對會計的標準化進程做一個簡要的回顧。會計準則是指會計人員從事會計活動所應遵循的基本規范和標準,也是評價和鑒定會計工作質量的依據。會計準則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創建時期、成長時期、成熟時期和國際化時期四個階段。最早的會計準則是美國在20世紀初產生的;而1959—1973被認為是會計準則的成長時期;1973—1989是會計準則的成熟時期;1989年以后會計準則開始走向了國際化。從會計準則的歷史發展進程,我們不難得出:會計準則發展趨勢的一個主要特點就是它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范圍上都越來越標準化。
(二)我國會計理論發展的簡要歷程
會計在我國雖然有很早的淵源,但是,真正意義上對會計理論的探索應該是在建國以后開始的。對于建國初期,我國會計理論界對會計理論爭論的焦點,是會計是否具有階級性的問題。由于當時的社會現實和理論界對會計理論認識的不足,導致當時理論界幾乎一致認為,會計是具有階級性的。建國初期的三十年,我國的會計理論研究可以說是非常艱難曲折,直到1962年才由顧準同志首先提出會計主要是一種經濟計量系統,是無所謂階級性的。這種論斷的正確性當然也隨著我們對會計本質認識的深化,而得到證實。其實,這也是關于會計本質的認識方面的一個較好例證。1978年,中國的經濟開始在改革開放、解放思想的推動下,進入了新的發展時代。當然經濟的發展必然需要會計的發展來推波助瀾,在這種背景下,中國會計學會與1980年成立,至此,我國的會計研究才真正地進入了洋溢著生機的春天。
四、結論
會計的本質應該是,為了給經濟主體提供一種必要的經濟信息,以供其經營和管理之需,而對經濟主體的經濟活動所采用的一種“特殊語言”的記錄和反映形式。也就是說,會計是經濟主體對經濟活動的一種記敘和解閱的方式。所以,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經濟規模相應地不斷擴大,企業之間的聯系必將越來越密切,這無疑也要求會計這種語言也必須相應地越來越標準化,就像全球化環境下國際語言的出現一樣,是交流的必須條件。因此,會計不僅不應該具有階級性,并且,會計必將在經濟規模不斷擴展的推動下,走向全球性的標準化。
參考文獻:
[1]葛家澍.會計基本理論與會計準則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
[2]于玉林.現代會計哲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
[3]葛家澍.中國會計學會成立以來的我國會計理論研究[J].會計研究,2000,(4).
[4]李紅琨.會計基本理論與實務學習資料[M].云南財經大學,2009.
[5]吳水澎.會計準則理論·會計準則基本概念·會計基本理論[J].上海會計,1999,(7).
[6]宋小明.會計本質的確證及在會計史研究中的解釋性應用[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7,(1).
[7]楊智杰,夏文杰.經濟學對會計理論發展的影響[J].當代經濟管理,2007,(4).
自20世紀90年代全球性大發展和市場化改革以來,通信業一直被視為最具創新活力及市場競爭力的領域之一,并迅速成長為廣泛普及的大眾消費服務行業。作為全面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先導性行業,通信業已成為世界各國優先發展的關鍵領域。電信業務總量的增長不僅對經濟增長有重要意義,還對其他產業起帶動作用,進而也對國民經濟發展產生滲透與倍增作用[1]。所以對電信業務總量增長情況及其帶動作用顯著的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且深遠的影響。本文在面板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對固定電話市場規模、2G市場規模、3G市場規模及互聯網市場規模對電信業收入增長的拉動程度進行了實證研究,并以此提出相關的建議。
1 實證分析
面板數據綜合了時間序列數據和截面數據的優點,全面的提供了通信業的客觀信息,在控制了個體的異質性的同時又達到增大自由度和減小變量間的多重共線性的效果[2]。
本文采用的數據來源于工信部運行監測協調局,采用2012年8月到2013年4月共計9個月的月度數據,截面包括全國共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使用EViews 6.0,Stata 12.0軟件進行分析。
1.1 變量
電信主營業務收入主要來源于固定電話市場、移動電話市場(2G/3G)、互聯網寬帶市場。本文主要研究各市場規模的變化對電信主營業務收入的影響,故變量選擇如下:(1)電信主營業務收入。根據工信部提供的電信主營業務收入(累計值),我們計算了每月相應的凈增值(單位:億元)。設該變量為;(2)固定電話市場規模。分析固定電話市場規模及發展趨勢時,以固定電話用戶數(單位:萬戶)為表征量;(3)移動通訊市場規模。移動通訊市場處于高速發展期,主流為2G與3G并存。2G與3G市場分別處于成熟期和發展期,市場份額、發展趨勢、業務貢獻能力等方面都有較大差別,且二者對通信業今后的發展起到的作用也是值得研究的。考慮以上,作者選用2G用戶數(單位:萬戶)和3G用戶數(單位:萬戶)為通訊市場規模的表征量;(4)互聯網市場規模。考慮到反映互聯網市場的實際數據的可得性、準確性,同時與移動數據市場區分開,以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數(單位:萬戶)作為互聯網市場的表征量,研究其與通信業收入的關系。
1.2 面板數據處理
對來源于工信部運行監測協調局2012年8月到2013年4月共計9個月的月度數據5個變量的分析整理,得到以全國共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為截面的平衡面板數據(橫截面看,每個變量都有觀測值,縱截面看,每期都有觀測值)。對每個變量進行對數化處理,消除異方差效應。
對面板數據進行平穩性的單位根檢驗,避免由于非平穩引起的偽回歸問題[3]。由表可知,在1%的顯著水平下,對的單位根檢驗是不平穩的,除了LLC單位根檢驗外也都表現為非平穩。在一階差分后四種單位根檢驗都顯示為平穩。因此,可以認為該面板數據存在單位根。模型建立時使用變量對數后一階差分(如表1)。
1.3 模型選擇與實證結果
我們常采用三種方法估計面板數據模型:混合OLS模型、固定效應模型、隨機效應模型。選擇過程見圖1。
1.3.1 個體效應檢驗
固定效應檢驗結果如下:F test that all u_i =0:F(30,243)=0.32,Prob>F=0.9998。從檢驗結果看,F值等于0.32,P值不顯著。因此,我們認為固定效應不顯著,選擇混合OLS模型比固定效應模型好(如表2)。
1.3.2 混合OLS模型(如表3)
根據所得結果,我們得出回歸方程:
結果表明,方程各系數均顯著,模型整體顯著,回歸方程有意義。
1.3.3 模型解釋
由回歸方程可以看出,、、及的回歸系數為正,表明固定電話用戶數、2G用戶數、3G用戶數以及互聯網寬帶用戶數的增加會促進電信主營業務收入的增加。由各變量系數大小可以看出,3G用戶數的增加對電信主營業務收入增加的拉動效果最明顯。固定電話用戶數對電信主營業務收入也具有拉動作用,但是和移動電話用戶數增加的拉動效果相比,后者更為明顯。
2 結論及建議
本文采用2012年8月~2013年4月9個月的面板數據實證了通信業各業務規模的增減變化對電信業務收入的影響。我們比較了估計面板數據的三種模型,最終結果認為,在處理本文面板數據上混合OLS模型優于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通過混合OLS模型得到的回歸方程顯示,對于中國的通信業來說,各個業務規模的增長都對增加電信收入有顯著影響。如果在各業務市場均未飽和的情況下,增加各個業務的用戶規模均對電信收入的增加具有拉動作用。但是,就中國目前的電信業發展情況來看,電話用戶規模已快接近飽和狀態。但是就回歸模型的結果顯示,固定電話用戶規模的擴大遠不如移動電話用戶規模的擴大對于電信收入的拉動效果明顯。所以,當電話用戶數目基本穩定的情況下,加速固定電話用戶向移動電話用戶的轉移,將會顯著拉動電信業務收入。其中,3G用戶規模增長又顯著優于2G用戶規模增長對電信業務收入的拉動作用。所以對于通信業來說,加速固定電話用戶移動化,2G用戶3G化,同時保持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規模的穩定增長,將會顯著增加電信主營業務收入,促進我國通信業的整體發展。
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可以做進一步地優化和改善。考慮到目前3G市場進入高速發展階段不久,后續研究可以采取更多的時點數進行完整分析,探究其與電信主營業務收入的關系。如果按照通信業發展水平對各省市地區進行分類,針對每個類別進行面板數據研究分析,每個分組可能會得出不一樣的模型,對各變量系數的經濟意義解釋或許會對不同地區的通信業發展提出更有針對性的建議。
參考文獻:
[1]趙曉力,楊顯佐,楊東亮.我國電信發展對經濟增長的乘數效應溢出效應和擴散效應計量檢驗[J].工業技術經濟,2007,26(11):102-104,121.
目前中國企業債券規模相對狹小,作為直接融資的重要工具,其發展前景值得關注。目前發達國家金融市場中主要的融資工具包括:各類股票、債券、信貸及各類貨幣市場融資工具。由于各類投融資活動具有一定程度的替代性和風險收益的互補性,因此這些金融工具組成的市場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本文擬采用實證的分析方法,以各國金融市場規模數據為分析對象,研究企業債券規模與其它金融市場規模的關系,探索企業債券規模的形成機制。
一、樣本、變量與數據選擇
本文樣本選自世界186個國家及地區,因各國數據完整性不同,最終選定31-38個國家和地區的數據作為分析樣本。采用1990、1995、2000、2001、2002、2003年的6個時間橫截面數據資料。本文設計了如下變量:
被解釋變量:企業債券率,用PBOND表示,為企業債券市值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用以表示企業債券的相對規模。按照國際結算銀行的統計口徑,企業債券包括公司債券與金融債券,但不包括與股權相聯結的可轉換債券。
可能的解釋變量,包括:
STOCK:股票率,為國內股票市值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
LOAN:信貸率,為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信貸總額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
GBOND:公債率,為各種政府公債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
INSURE:保險深度,為各種保險額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
GDP:國內生產總值。
PGNP: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King和Levine(1992)認為金融系統的規模與經濟發展水平顯著相關。他們采用了銀行和非銀行機構的流動負債與GDP的比例指標,用該指標來顯示一國金融系統規模,發現富裕國家居民該指標明顯高于較貧窮的國家,富國擁有更龐大的金融系統,經濟績效驅動金融規模的擴大。因此本文引入了經濟指標,其中GDP反映經濟總量,PGDP反映經濟水平與效率。
GDP、PGDP變量2000-2003年數據來自“世界發展索引庫”,1990年、1995年數據分別來自“2004年國際統計年鑒”和吳海英、劉仕國編寫的“世界經濟統計資料”,STOCK、LOAN、GBOND、INSURE變量數據來自“世界銀行金融結構與經濟發展數據庫”。
二、變量描述性統計分析
數據采集時,發現有企業債券數據的國家,其它市場數據都存在,而有其它市場數據的國家,企業債券數據常有空白。如世界銀行金融結構與經濟發展數據庫中2003年有105個國家和地區有信貸數據,89個國家和地區有股票市場數據,59個國家和地區有保險數據,43個國家和地區有國債數據,僅38個國家和地區有企業債券數據,數據缺失的國家和地區可能沒有或很少有企業債券發行。說明世界各國家和地區存在企業債券滯后發展傾向。公債與股票相對優先與企業債券發展。2003年有企業債券數據的38個樣本國家和地區中,銀行信貸相對規模最大,均值為91%;其后為股票,均值為74%,企業債券率的均值為32%。
為使數據有可比性,我們選擇了數據連續的31個樣本國家,并以GDP為權重進行加權平均。對比發現,1990年各金融市場中,企業債券在各國的差異度最大,差異度為0.88,說明企業債券規模在各國發展最不平衡。到2003年各國企業債券率差異度下降,為0.44,這是由于過去13年中各國企業債券規模快速擴張,31個樣本國家的企業債券率均值由1990年的24%增加到2003年的64%,增加30個百分點,相比其它金融市場,企業債券規模增長最為迅速,增幅為267%。
三、回歸分析結果
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借助SPSS軟件,首先對2003年數據進行分析,方程中代入了所有的解釋變量。發現GBOND變量與常數項顯著性較差,剔除后不影響方程擬合度,因此在方程中剔除GBOND變量與常數項,并對其它年份數據做同樣處理,得出6個回歸方程。見表1。檢驗各方程VIF值,并對殘差繪圖檢驗,發現方程不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問題,從R2值、F檢驗的P值情況看,各年度的方程擬合情況較好。
回歸結果說明:
說明:VIF為方差膨脹因子,其值均小于10,表明方程變量不存在嚴重的共線性問題;符號a、b、c表示T值在1%、2%、5%的置信水平上顯著。
回歸結果顯示,信貸率是另一個對企業債券率有較大影響力的變量。各年度方程中信貸率參數值不斷增加,到2003年的回歸方程中,信貸率已成為對企業債券規模影響最大的變量。這說明信貸與企業債券在各國的發展是相互促進的,而不是競爭的,具有高信貸率的國家,往往也具有高的企業債券率。信貸率是反映出一國金融深度的重要指標,企業債券與信貸率的高相關性說明,企業債券與金融深度呈正相關,足夠的金融深化是促進企業債券規模擴張的必要條件。本文認為這種促進關系形成的直接原因:一是促進信貸規模的因素,同樣促進企業債券市場規模的擴大,如債權人保護較好、利率市場化、法制規范等;二是因為本分析中的企業債券包括金融債券,而金融債券的規模與金融機構信貸間存在正相關,即金融機構信貸規模擴大帶動金融債券的創新發展,使債券規模擴大,這從近年美國、日本、韓國的資產證券的快速發展可以得到映證。資產證券常由金融機構發行,其將金融機構所持的債權資產轉化為可轉讓的證券,大大改善了金融機構資產流動性管理,一定程度促進了其信貸規模的擴大。因此信貸與債券之間存在相互促進的通道與機制。
各年回歸方程中股票率參數不顯著,且為負值。股票與債券同為資本市場的兩種金融工具,對金融市場基礎建設有著許多共同的需求,但本回歸結果說明股票市場對企業債券規模形成的影響力較弱。
保險深度參數不顯著。從各國發展經驗看,保險資金、養老基金是資本市場的重要投資來源,擁有大量實力雄厚的機構投資者是資本市場健康成熟的標志之一。保險深度一定程度可以反映債券市場機構投資者的力量。本回歸方程中保險參數不顯著,且為負值。因此本回歸結果不支持保險機構發展有助于企業債券市場的觀點。
公債率變量對方程擬合無貢獻,在回歸方程中被刪除。公債是各國政府宏觀調控的工具,常有逆市而行的操作。有文獻認為公債對企業債券有擠出作用。另外有研究認為公債信譽度高、發行量大、流通性好、變現能力強等特點,所以公債利率常被金融市場參與者認作市場基準利率,從而有助于債券市場的有序發展,因此發達的公債市場有助于企業債券市場規模擴張。但本回歸結果表明,企業債券與公債之間即不存在反向關系,也不存在同向關系,公債的優先發展,并不必然促進企業債券的同步跟進或止步不前。
人均國民生產總值PGDP與企業債券率之間存在明顯的正向關系,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國家對應有較高的企業債券率,兩者變化存在一致性,說明經濟效率對企業債券規模形成有著正向的關系,隨經濟效率提高企業債券規模也呈現出較高的水平。縱向看,各年的回歸方程中人均GDP均對企業債券率表現出明顯的影響力,2003年相比1990年,該變量系數值不斷減少,說明其影響力在減弱。King和Levine(1992)認為金融系統的規模與經濟發展水平顯著相關。本回歸結果進一步說明,經濟績效不僅影響金融規模,還影響金融系統的結構與分化。
GDP參數值遠小于人均GDP的參數值,說明GDP對企業債券規模影響要小的多。各年回歸方程中,GDP對企業債券規模影響力較為模糊,其參數值在2003和1990年的回歸方程中不夠顯著,但在1995、2000、2001、2002年的4個回歸方程中均表現出顯著性,因此我們仍傾向于認為GDP對企業債券規模有明顯影響。
[參考文獻]
[1] 陳柳,曾慶久.我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3,(10):13-18.
[2] 王維國,張慶君.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分析.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26,(5):79-81.
中圖分類號:F8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7)10-0076-02
1引言
國內外大量的實證研究已經得出結論,股票市場的“小盤股效應”確實存在。Siegel(1998)利用紐約證券交易所1926至1996年的數據,研究發現小盤股的年收益率高于大盤股年收益率4%。在解釋“小盤股效應”時,Fama和Franch(1996)利用三要素模型來解釋小盤股效應,認為小公司是因為它們的規模小和低市值帳面值比,而具有較高水平的收益;而Barberish和Huang(2001)則認為大公司股票在過去通常表現較好,投資人視之為低風險而要求較低的報酬,而小公司則相反。國內學者也證明了我國股市“小盤股效應”的存在并對其提出了各種解釋。
本文試圖從收益率波動性的角度來解釋“小盤股效應”,即如果小盤股具有較高的波動性,則被投資者認為風險較大,也就要求更高的報酬,從而導致“小盤股效應”。同時,隨著深圳證券交易所“中小企業板”的建立,針對中小上市公司收益率波動性的研究,無論是對投資者投資中小上市公司股票,還是對監管層制定“中小企業板”交易制度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將用GARCH模型對我國股市不同股本規模的上市公司收益率波動性進行分析,解釋其成因并提出“小盤股效應”形成的一個新觀點,最后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2研究方法
本文將采用的是GARCH(1,1)模型,其定式分別由如下均值方程和條件方差方程給出。
因此,可以通過比較∑qi=1αi和σ2的值來對序列的收益率波動性進行判斷。
3實證研究
3.1樣本的選擇
為了分析比較不同股本規模上市公司收益率波動性的情況,我們選取萬得指數體系中的三個指數作為樣本數據,即萬得大盤股、中盤股和小盤股指數,選取的樣本范圍為2000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每日三大指數收盤價分別為LPt,MPt,SPt,每個指數1528個觀察值。為考慮個別收益率變動值過大,采用對數值,即LRt=lnLPt-lnLPt-1,MPt,SPt同理計算得到。
3.2ARMA模型的建立
由于三大指數收益率序列存在一定的自相關性、非正態性和異方差性。因此,本文用ARMA模型來描述三個指數收益率序列的自相關性。經過反復篩選,對三個指數分別建立如下的ARMA方程。
從以上三個模型來看,三個指數均與滯后5期、18期、23期和33期正相關,這與國外的實證結果不符。成熟的資本市場效率較高,后期的收益率往往受前期的收益率的影響較大,而且往往滯后一、二期就可以發現其一階相關性,且呈現為明顯的正相關。比較而言,A股市場大盤股的走勢較中小盤股的走勢更加具有效率。
3.4GARCH效應檢驗和參數估計
根據ARCH效應檢驗的結果,以上三個模型均具有明顯的ARCH效應。同時殘差序列存在高階的自相關,因此本文用GARCH(1,1)模型來進行估計,估計結果如表。
(1)三個指數的所有系數在5%的水平下均顯著,表明三個指數收益率序列具有顯著的波動集聚現象,α1+β1
(2)比較三個指數的α1值,可以發現隨股本規模的縮小,α1值呈現上升,這說明中小盤股日收益率受前一日的影響(即短期影響)比大盤股明顯,而大盤股日收益率的波動更多地受到長期因素的影響;
(3)比較三個指數序列的值,可以發現隨股本規模的縮小,值越大,即隨股本規模的縮小,股票收益率的波動性在增大。
4解釋分析和政策建議
(1)從收益率的波動性來看,隨著股本的擴大,股票收益率的波動性逐漸減小,也就是說小盤股在擁有較高收益率的同時,其收益率的波動性也是最大的。也正是因為如此,投資者在購買波動性較大的小盤股時,所要求的報酬也是較高的,這或許就是A股“小盤股效應”顯著的一個原因。
(2)A股市場是一個新興市場,劇烈的價格波動對投機者產生巨大誘惑力,助長了市場投機行為。這也導致我國股市“小盤股效應”明顯。在市場處于低點時,中小盤股的市盈率大致為大盤股的兩倍左右,而在市場處于高點時,兩者之間的市盈率差距甚至可達三倍之多。
(3)“小盤股效應”有一定的合理性,中小上市公司比大型上市公司擁有更大的成長空間、業績容易出現爆發性增長。但是中小上市公司盈利的穩定性與成長持續性都較差,本文的實證顯示在獲得高收益率的同時,中小上市公司收益率的波動性也更大,具有更大的風險。孫培源等(2002)的實證研究證明在我國股市中,股票的流通股本大小,以及股票的活躍程度(換手率)是影響投資者逆向選擇成本的重要因素。股票的流通股本越大,交易的活躍程度越大,那么其信息非對稱的程度就越低,交易中逆向選擇風險就越小,交易量對價格的影響就越小。由此可見,中小上市公司的信息不對稱情況要比大型上市公司嚴重,這也導致中小上市公司股票的交易中,投機成分更高。
針對我們的實證結果,我們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1)針對中小上市公司與大型上市公司收益率波動性的差別,在“中小企業板”以及即將成立的二板市場,監管層應建立區別于主板市場的信息披露和交易制度,以降低中小上市公司信息不對稱的程度,降低市場風險。
(2)目前我國機構投資者主要是基金,而目前基金投資趨同性明顯,中小上市公司缺乏機構投資者的關注,這也使得中小上市公司成為莊家出沒的“樂園”。因此要降低中小上市公司收益率的波動性,就必須考慮多成立以投資“中小企業板”為主的投資基金,大機構的進入將為“中小企業板”提供一個穩定的發展空間。
(3)由于A股市場在信息分布、信息加工和信息傳遞等方面都存在著許多不足,市場交易者的行為非理性和大量的噪聲交易,使證券市場價格產生劇烈波動,市場信息低效率,無法實現證券市場的價值發現功能、優化資源配置功能。針對中小上市公司信息不對稱更加嚴重的情況,應在“中小企業板”的交易制度中,制定可操作性更強的信息披露制度。
參考文獻
[1]孫培源,孔愛國.交易機制與市場質量[J].上證研究,2002,(3):195-248.
1廣州創意產業發展簡述
1.1國際城市中心區創意產業發展背景
上世紀90年代開始,歐美國家拋棄了“高耗能+低產出”的傳統產品制造模式,將大力發展創意產業列為國家發展重要戰略。倫敦、紐約、舊金山、硅谷等城市,逐漸發展成為國際創意之都。而亞洲的東京、曼谷等城市也呈現出蓬勃活力和競爭力。
湯培源、顧朝林等的研究表明:創意環境由硬件設施和軟件設施共同組成。硬件設施是激發城市創意的前提, 軟件設施則是城市創意能力的“培育基”。在近年來各國創意產業發展實踐中,類似“硅谷”模式的城市遠郊新型創意產業園由于其缺乏愉悅的生活方式和宜人的生活環境, 正逐步失去其對創意階層的吸引力。而城市中心區中的舊區、工廠改造型創意園則因其擁有中心區豐富的文化設施和愉悅的公共生活, 富有特色而又精致的空間、以及城市厚重歷史沉淀而產生的歸屬感等軟件設施而受到廣泛歡迎,著名倫敦曼切斯特舊廠改造創意區、紐約SOHU創意區等都是此類型的典型案例。
1.2廣州工廠改造型創意區的發展背景
廣州作為近代工業重要發源地之一擁有眾多工業文化遺存。近年來在城市更新的過程中,由于城市功能、產業結構的調整導致了局部土地功能調整,廣州產生了大量閑置或廢棄的工業建筑。2007年以來廣州先后出臺一批綱領性政策文件,明確將努力把廣州建設成為區域“創意之都”,并于2007年和2008年分別出臺了《關于廣州市區產業“退二進三”工作實施意見》和 “三舊(舊城鎮、舊廠房、舊村莊)”改造政策,開始放寬改造政策,允許企業利用舊廠房進行功能置換,自行開發改造,并按規定補交土地出讓金。這些舉措極大的推動了工廠改造類創意園項目的發展。
2廣州工廠改造型創意區發展模式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廣州市有33個此類創意產業園,主要分布在荔灣、海珠、天河、白云等中心城區,占地面積約2500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5000萬平方米,每年實現產值約120億元。筆者挑選了6個最有代表性的創意園項目進行列表對比分析(見下表):
根據上表,該類創意園的發展模式可總結為:地方政府出臺政策規劃引導--國企獨家或引進開發公司合作開發--商業經營支撐+扶持創意類產業。這些項目均位于城市中心區內,地鐵站點周邊,大部份分布在荔灣區、海珠區和天河區的珠江沿岸,交通可達性良好。
而從發展特色看,與北京和上海不同,廣州各個文化創意園的產業特征十分明顯,與產業經濟聯系更為密切,這當然與其產業開發者的背景有關。而各園區紛紛采用的“商業先行”的開發方式,無疑也受到廣州濃厚的商業文化影響。它降低了創意園的門檻,達到了項目前期迅速開發的目的,也使園區與城市和民眾充分互動,但無疑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利益至上的浮躁。
3廣州TIT紡織創意園的規劃及發展模式
2007年,受紡織工貿集團委托,項目組開展了為期3個月的TIT紡織創意園規劃設計工作。在規劃及其后的項目發展、實施過程中,筆者體會到,工廠改造類創意產業園的成功發展,不僅涉及到內部物質空間的合理規劃設計,更牽涉到園區人文環境的整合、創意活動的組織、項目與周邊建筑、城市交通、城市自然人文環境的銜接和契合等諸多方面。下文將以TIT項目為例進行具體分析。
3.1TIT創意園內部空間規劃設計
3.1.1物質空間環境
功能設置與項目定位:本項目定位為珠江邊的城市展廳和創新源發地,以廣義的服裝為主要內容的全新文化創意項目。它應以服裝創意、時尚休閑、配套服務為主題,圍繞“服裝”“創新”為核心配置五大功能板塊,成為兼服裝創意中心、品牌交流中心、時尚休閑中心、配套服務中心的多功能城市文化中心。
規劃布局:根據園區的現狀地形和路網,確定了“三軸六區多節點”的規劃結構:時尚服裝軸提供多樣的視角和互動show臺。長達150米,寬25米的綠蔭室外時尚交往軸,形成新電視塔下國際服裝盛事交往區。知名品牌商業街與精英文化區的設計工作室與園區原生樹木交融,構成商業綠化軸,共同營造頂級時尚文化。時裝設計、企業辦公、時尚、服裝展銷、服務配套區等相關功能交叉布置,靈活組合,目的是盡可能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并使各種機能更具合理性和高效性。
建筑改造模式:規劃中基地內建筑被分為4類:1紅磚外墻+高敞空間廠房、2水泥外墻+高敞空間廠房、3紅磚外墻層高一般建筑、4水泥/涂料外墻層高一般建筑。根據這四種建筑類型,分別對結構及屋頂、墻面、門窗、層高及夾層處理、房屋周邊地面等采取不同的改造建議。從外觀修復、屋頂改造、空間利用、設備更新到新能源的利用等方面都應體現能源保護意識,并調和保護和節能改造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在建筑保護層面上既有老的保留如紅色磚外墻和相應的主體結構,又有新的添改。
園區自然環境與景觀的設計:規劃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工廠的歷史信息,強調廢棄工業設施的生態恢復和再利用,發揮和優化廠區內的生態景觀,突出工業廠房視覺特點等為設計原則,將園區內的300多棵大樹編號保護,并建議保留船塢、廠房、水塔、煙囪等舊廠房構件和機器設備,將廢棄機器結合在場地設計中,使之成為重要的景觀元素,從而發揮和優化廠區內的人文和生態景觀。
3.1.2人文環境的創造
在進行創意產業園區物質空間環境設計的同時,也要注重建構園區的人文環境,而活動設計是營造文化氛圍的一個有力途徑。TIT已吸引了劉洋、屈汀南等廣派服裝設計大師在此設置工作室。大師的落戶吸引了更多設計人在此聚集,從而牽引出更多新的交流、展示活動。目前已有60多家紡織企業總部落戶,并在此成功的舉辦了2010年度廣州嶺南服飾文化周等大型時尚活動,已真正成為嶺南時尚先鋒之地。
3.2TIT創意園與城市外部空間
3.2.1與周圍建筑的整合
功能組織:園區與周圍建筑的功能組織來自于園區生活的有機性與多樣性。這就要求周圍的建筑能承擔部分園區的功能,在這點上TIT比起其它創意園有更多優勢:毗鄰廣州市紡織服裝職業學校,有利于師生與園區設計師們的互動。而創意園附近的中大布藝市場是全國聞名的紡織商圈,這些使各類時尚設計活動有了發展的土壤。新電視塔更加是城市名片,TIT出于以電視塔為起點的城市新中軸線南端上,這一區位實現了創意產業與城市旅游休閑體系的跨界互動,擴大了項目影響力。
視覺形象的融合:創意園的兩個主要入口得到了精心設計,采用保留原有紅磚砌柱、引進現代感的活水廣場和鮮艷的時尚小品等方式,一新一舊,相映成趣,體現出自身形態的完整飽滿和與城市整體形象的協調。
3.2.2 創意產業園區與城市交通
交通對創意項目的成敗起著決定性作用。TIT直接城市主干路,地鐵站點近在咫尺,可達性非常強。而目前廣州正在進行新中軸線南段前期規劃設計工作,根據規劃,TIT紡織創意園區東西兩側都將有城市次干路穿越。目前創意園正力圖向政府建議將T.I.T創意園所在區域規劃為創意產業帶,保護好TIT創意夢工廠景觀的完整性,以防止開發性破壞。
3.2.3創意產業園區與城市自然人文環境
2市場前景分析
防風在臨床上由于療效顯著,用量不斷增加,還出口韓國、日本及東南亞各國。防風在全國中藥材市場上為常用大宗藥材,是任何其他品種不可代替的。野生防風多年來價格始終居高不下,持續上漲。防風在東北三省及內蒙古地區所產的貨叫做關防風,品質優良,藥效充足,在全國各地藥材市場首屈一指,獨領。野生關防風資源越來越少,價格逐年上漲,目前已經達到200元/千克,且仍有上漲之勢。關防風在非典時期曾一度缺貨,造成價格暴漲達120元/千克,價格之高令人咋舌。多年后的今天,關防風本身的價值已經上漲到了這個價格,目前最好的選片價格已經漲到290元/千克以上。2014年防風價格為14元/千克,2015年價格為13元/千克,2016年價格為30元/千克。2016年地產防風價格為27~35元/千克。地產防風前些年價格從20元/千克上漲到42元/千克。藥材加工商四處收購貨源,如從內蒙古等地往安國拉運,鮮貨、濕貨、半干貨、干貨都要,鮮貨價格也在10元/千克以上,然后加工成飲片銷售。今年種子比2016年少很多,愿早購種,搞好種子處理,防風好行情將不斷持續下去。家種防風價格上漲的本質就是野生貨源供不應求,而野生關防風更是少有的幾個過200元/千克的品種,十幾年來價格一直堅挺上漲。
3現代化關鍵栽培技術
防風用種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栽。播種期分春播和秋播。春播于4月上中旬,秋播于地凍前播種,次年出苗。現代農業已進入機械化時代,一切機械化讓種植生產變得更加方便,省時省力,使防風種植走上穩步發展的道路。下面介紹防風現代化最新種植技術。3.1選地整地防風是深根性植物,主根達40~60cm。防風對土地要求不嚴,適應性強,一般土壤都可,選地勢高燥、向陽、排水良好、土層深厚的沙質土壤為宜。3.2施肥翻地種前先施發酵好的雞糞、豬糞等糞肥,氮磷鉀復合肥畝用50kg,如防蠐螬危害可施10kg硫酸亞鐵,采用撒施法,將肥料均勻撒施地面,用大型機械或小型拖拉機對土地進行深翻30cm以上,使肥料和土壤充分混合。然后整平耙細,作成寬1.5~2m的畦,保證排水暢通。3.3擇種處理選擇純新、優質、無病害的黃褐色種子是種植成功的關鍵,出苗整齊,抗病能力強,病蟲害少。種子處理:將種子浸泡1天,注意換水,撈出用2倍體積濕沙拌勻,貯存約20天,待出芽時即可播種。也可以用干種子直接播種。3.4播種防風畝用種子3~4kg。直播,將種子和中藥材重茬劑攪拌在一起,再播種,可提高產量,增強種子抗病能力,減少病蟲害(重茬劑使用可根據產區重茬病重病區,酌情增加用量)。按行距25cm劃2cm深的溝,將種子撒入溝內,用大鋤覆土1cm,稍加鎮壓。可用中藥材專用播種機,調好寬度、深度,開溝、播種、蓋土、壓實一次完成,兩個人作業1天播種10畝左右,速度快,效率高。也可以用大型機械播種,調好深度和寬度(即行距),一般都是拖拉機帶動,適合大面積的種植。播種后澆水,土地濕潤的可不用澆水。機械播種比起人工更加簡單、省時,現在已經普及。溫度適宜,土壤保持濕潤,20天左右即可出苗。3.5育苗移栽防風也可以育苗移栽,育苗畝用防風種子10~12kg,可移栽10畝地。春季育苗當年秋季或次年早春移栽,移栽時按行距30cm開溝,溝深7~10cm,采用平栽技術,將苗平擺于溝內,間距10cm,覆土壓實,種后平地保墑。可以用中藥材專用移栽機移栽,省時、省力。3.6除花蕾防風當年基本不開花,第2年才開花結種子,在華北、南方以及西北地區除留種田外基本不用除花蕾,當年采收。在東北生長2年,第2年(除留種子外)開花需要消耗大量的養分,應及時去蕾。當摘除頂端花蕾時,又萌發側枝,形成新的花蕾,因此人工除花不僅費工時,而且不易除盡。據實地經驗可噴花蕾抑制劑,抑制開花,促進根部發育,效果顯著增產,1畝地1袋,噴2次。3.7封閉除草直播地,播種澆水后待地皮稍干可噴封閉藥二甲戊靈,禾闊雙封,畝用1瓶,能有效防除防風田1年生禾本科雜草和部分闊葉雜草,為后期除草減少麻煩。噴灑農藥可用機械噴灑(拖拉機或大型機械帶動),現在已經有無人機(小型飛機)噴灑農藥,1分鐘可噴1畝地。如果種前噴了封閉藥氟樂靈,則不需再噴,但據經驗看,氟樂靈容易造成土地板結,且其需要混土處理比較麻煩,建議還是使用二甲戊靈。育苗移栽的可以噴二甲戊靈,畝用200mL,比直播加量。
4田間管理
4.1間苗定苗出苗后,苗高5~8cm時間苗、定苗,去弱留強,以不擁擠為宜。發現缺苗及時補苗。4.2中耕除草防風苗期容易受雜草阻礙,出苗后應及時松土、除草。防止土壤板結利于根部延伸。中耕不宜過深,以劃破地皮為主。可用中藥材除草機松土、除草,走多遠除多遠,比起人工更加簡單方便。為減少人工費用(同時也省力),經大量實驗證明,在防風齊苗后(6~8個葉片,苗高10cm以上)可噴防風苗后專用除草劑,禾闊雙殺,可除去大部分雜草。噴藥方法:打除草劑前,先沖洗噴壺噴管及噴嘴2~3遍,然后用小盆稀釋1袋中的3小袋,后倒入注入半壺水的噴壺中,然后注水15kg,這就是二次稀釋法,1袋可噴半畝地,畝用2袋;選擇晴天無風天打藥,傍晚時候打藥,氣溫25℃左右效果最好,超過28℃慎用,地面潮濕有墑情效果好。噴后一天無雨。如果防風在出苗前已經噴過封閉藥,在后期再噴1~2次專用除草劑,基本整個生育期都不受雜草危害,而且不影響防風生長。4.3追肥防風在生長期6~8月應進行追肥,有利根部生長,每畝施過磷酸鈣20~25kg,或單用10~15kg尿素。溝施行間,可用中藥材播種機追肥,可直接蓋好土,以增加肥效。施肥后澆水。雨季后可噴葉面肥或根莖膨大素,噴3次,每次間隔20天,有助增產。雨季注意排水,防止倒伏與爛根。4.4病蟲害防治4.4.1白粉病6~10月發生,病葉兩面生白色粉狀物,后期長出小黑點。防治方法:增施磷鉀肥,增強植株抗病能力;發病初期用0.2~0.3波美度的石硫合劑或70%的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防治,或25%的粉銹寧1000倍液噴霧防治。4.4.2葉斑病7月下旬至8月底易發生,病株由基部葉片開始發病,由下而上,由外向內相繼發生,初期病斑呈不規則黑褐色小斑點,后期病斑逐漸擴大,最后整個葉片發黑。防治方法:用70%的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或75%的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7~10天1次,連續噴施3~4次。4.4.3根腐病該病是在高溫多濕季節發生的真菌病害。植株被害后根際腐爛,葉片萎蔫,植株變黃枯死。防治方法:可用3%的廣枯靈水劑500~1000倍液噴霧防治,或用75%的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霧,加惡霉靈也可。4.4.4黃鳳蝶又名茴香鳳蝶,一般5月開始危害,以幼蟲為害葉、花蕾,嚴重時葉片被吃光。防治方法:幼齡期用90%的敵百蟲800倍液,或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液加辛硫磷1000倍液噴殺。4.4.5黃翅茴香螟在現蕾開花期發生,幼蟲在花蕾上結網,取食花蕾和果實。防治方法:于早晨或傍晚用90%的敵百蟲800倍液,或BT乳劑300倍液噴霧防治。
5收獲加工
5.1采收防風直播地在南方及西北、華北可1年收獲,東北生長時間短,要生長2~3年收獲比較好,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土地上凍前進行,秋末莖葉枯萎后可用小型割秧機割掉莖葉,比人工采收更加方便。采根時可以用小型拖拉機犁耕采收,也可以用大型中藥材收獲機采收,1個小時可以收1畝地,100馬力帶動,全程機械操作,而且根部不易折斷,現代化生產已成規模。防風畝產干貨300~400kg。5.2加工采挖后去掉莖葉、泥土,曬干,或捆成小把,或直接出售鮮品。
6商品規格
6.1一等干貨。根呈圓柱形,表面有皺紋,頂端帶著毛須,外皮黃褐色或灰黃色,質松較柔軟,斷面棕黃色或黃白色,中間淡黃色,味微甜,根長15cm以上,蘆頭下直徑0.6cm以上,無雜質、無蟲蛀、無霉變。6.2二等干貨。根呈圓柱形,偶有分枝,表面有皺紋,頂端帶著毛須,外皮黃褐色或灰黃色,質松較柔軟,斷面棕黃色或黃白色,中間淡黃色,味微甜,蘆頭下直徑0.4cm以上。無雜質、無蟲蛀、無霉變。
7包裝與儲藏
防風易蟲蛀,吸潮后生霉、泛油,受潮品返軟,要貯于陰涼干燥處,溫度30℃以下,相對濕度保持在70%~75%,商品安全水分11%~14%。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1)08-219-04
一、引言和文獻綜述
(一)引言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鎮化水平進一步提高,中國的城市規模正在不斷擴大。然而,城市病頻繁爆發,居民生活質量日益下降。歐洲太空總署公布的衛星數據顯示,北京汽車廢氣污染一度較為嚴重,擁堵使北京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廢氣污染沉積中心”。深圳市在建市不到30年的時間,人口總數已經從幾十萬迅速增長到2009年底的1200多萬(其中流動人口占85%),迅速步入全球超大城市的行列,人口密度位居全球第五、全國第一。與此同時多條河流已經被嚴重污染,土地資源嚴重緊張,城市生活垃圾以每年約10%的速度增長,一度出現“垃圾圍城”現象。糟糕的空氣質量、擁堵的交通狀況、令人頭痛的住房問題,還有日益緊張的生活節奏,城市規模的不斷膨脹帶來的似乎是人們生活質量的日益下降。如何應對城市病頻發的困境,分析影響城市宜居狀況的主要因素,找到城市宜居規模是一個我們急需破解的難題。
城市科學發展的前提是以人為本,因而城市的宜居性是影響城市規模的極為重要的屬性。在研究城市宜居規模前,首先要明確城市規模的概念,城市規模是指城市地域空間內聚集的人口、物質、經濟要素在數量和層次上的差異,是用以衡量城市大小的數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規模、城市用地規模、經濟規模三種指標。其中人口規模指城市人口的數量,是最常用的指標,一般用市區非農人口數量表示。依據經濟學的基本假定,經濟理性人會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選擇,不論高端人才還是體力勞動者,都更傾向于選擇宜居效用最大的城市生活,會在環境優美、交通便利、安全衛生、商業繁榮、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集聚,這些吸引力帶來人口的流動將會極大的改變這些城市的規模,最后形成的這個適宜人民居住的城市規模就是宜居規模。
如何衡量城市的宜居性,WHO提出了安全性(safety)、健康性(health)、便利性(convenience)、舒適性(amenity)的居住環境基本理念,這也成為宜居城市評價的重要依據。2007年,由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等單位牽頭完成的《宜居城市科學評價指標體系研究》通過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驗收。根據該標準,可從社會文明度、經濟富裕度、環境優美度、資源承載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和綜合評價七大項來評價一個城市的宜居程度,綜合宜居指數在80以上,就可稱之為“宜居城市”。
為了考察宜居和城市規模的關系,本文選取我國長三角地區的16個城市作為樣本,進行實證分析和研究。試圖通過分析回答以下實際問題:什么樣的城市規模最適宜人居?如何改善一個地區的宜居水平,提高一個城市的宜居規模?本文希望通過對這些問題的研究,為我國,特別是長三角地區下階段的城市化進程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建議。
(二)文獻綜述
對宜居和城市規模問題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Howard(1902)提出的田園都市理論,他提出的最小成本理論被認為是早期最佳的城市規模的理論之一。該理論認為最佳城市規模是成本的函數,而實證中心城市的最優規模是5.8萬人,而的“田園城市”的人口最優規模是3.2萬人。后來,以米爾斯(1967)、阿隆索(1970)為代表城市規模研究主要的基于集聚和規模經濟的城市成本―收益分析逐漸成為研究城市規模問題最普遍的一種方法。Henderson(2005)以中國200多個城市為樣本,建模估計了城市集聚的凈效益。研究發現中國的城市集聚效應非常高,中小城市的規模只要上升一點,城市工人的實際收入就會明顯的增加;即使城市規模到達頂點時,集聚的凈效益才會緩慢的下降。
但成本收益角度的研究并不是唯一視角,因為這些研究只以城市為主體,并沒有考慮到居民對于城市宜居的感受和城市運行的效率。當然,外國也有學者注意到這個問題,York(1986)通過對中國城市化及城市規模的研究,分析了中國各城市規模與經濟發展和宜居性的關系。他指出,外向型的大中沿海城市具有較高的經濟水平發展,但并非擁有更好的生活質量即宜居性。但他的研究只是描述性的,并沒有深入。國內的研究也很有限,李文宇(2011)對我國26個省會城市規模與宜居程度關系進行分析,得出結論:我國中心城市的規模擴張是以宜居程度下降為代價的,同時也產生了擁擠效應。李虹穎,張安明(2010)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從重慶市主城九區的城市經濟水平、城市環境狀況、城市居住狀況、城市保障狀況以及生活便捷程度等方面對其宜居性進行評價與分析, 認為重慶市城市宜居性主要受社會經濟條件的影響。但是他們沒有考慮到城市規模與城市宜居性的關系。孫浦陽(2010)從“城市宜居最優化”的角度來分析城市最優規模問題,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教育、通訊,交通、環境等9個方面的因素進行評估,得出我國城鎮人口增加將增加城市的宜居水平。
二、指標選取
(一)宜居因素
參考前文對宜居的定義和指標設置,本文認為對長三角地區的城市而言,交通狀況、環境狀況、經濟富裕狀況和科教文衛事業的水平都是影響城市宜居規模的重要因素。
1.交通狀況。現代城市的發展和經濟運行越來越依賴于城市內外的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和發達程度。交通狀況的好壞決定了城市以物流、人流、信息流為主要標志的內外部市場容量和市場結構,城市的內外部市場容量和結構又決定其要素和產業的聚集,從而決定著城市的規模。我們發現許多特大城市都存在著極高的擁堵成本,即便耗費巨資拓寬街道,修筑地鐵和輕軌等軌道交通設施,甚至使用車輛限行和限購等行政措施,但城市交通始終無法得到改善,其原因在于,城市人口超過一定規模,邊際城市交通渠道投資對城市交通通達性呈遞減趨勢。
2.環境狀況。一方面,優美的環境本身對任何人都是一個無法抗拒的吸引力,人們更傾向于在環境優美,氣候宜人的地方定居。風景名勝也將吸引成千上萬游客的到來,這將給城市的消費和經濟帶來巨大的幫助,創造許多就業崗位,從而為城市規模增長提供了支持。另一方面,城市環境容量限制著城市規模發展,當達到城市環境所能容納的污染物最大負荷量,即城市自然環境對污染物的凈化能力的極限時,污染物排放就會造成城市生態系統的惡化。因而需要一個合理的城市規模保障城市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3.經濟富裕狀況。經濟富裕狀況是一個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性指標,包括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就業崗位數,人均住宅面積等指標。有些地方GDP很高,但是居民并不富裕,因為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標并不高,這樣的富裕就不是宜居意義上的富裕。居民富裕狀況更多的取決于人均收入狀況,例如長三角地區的物價水平接近,居民的收入水平越高,他們的生活滿足感和幸福度也就相對更高。此外,產業結構對一個地方的經濟模式和居民生活方式擁有極其重要的影響,特別是第三產業的發展狀況,直接影響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
4.科教文衛狀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人類文明的標志,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為人類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有科技優勢或科技水平發展迅速的城市可以吸引高素質人才的集聚,居民也會在科技的應用中得到快樂和方便。教育則是當下家長們最為關注的問題,調查顯示,在家庭的意愿支出中,排第一位的就是子女教育支出,可見家庭對教育的重視。文化事業涵蓋的領域很廣,包括新聞媒體,圖書館、博物館、劇院、電影院等公共設施,隨著人們水平的提高,市民們對文化產品的需求不斷提升,影響到注重生活品位的市民宜居感的重要因素。隨著我國人口總量的持續增長,老齡化進程加快,衛生服務需求不斷提高。一個城市是否擁有適應人民健康需求、比較完善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是否能滿足當地的醫療衛生需求,成為影響城市宜居性的一大因素。總之,科教文衛體事業的發展不僅關系到人民福祉和國家未來,也是一個城市是否有吸引力,是否宜居的重要指標。
(二)宜居影響因子
基于科學性、全面性、可操作性的原則,依據2.1中的分析,結合長三角地區的實際,從宜居視角出發,本文選取了影響長三角地區城市宜居規模10個指標,編號及對應指標設置如下表1:
三、宜居城市的因子分析
(一)數據來源和方法
雖然采取多指標評價體系能夠較為全面的反映長三角各城市的宜居水平,克服單一指標的局限性,但是多個指標之間可能存在高度相關及信息重復。而因子分析法可以使用較少的因子綜合反映和描述多個指標之間的聯系,它將相關性較高的指標轉化成一個因子,通過較少的因子就能反映原始數據的大部分信息,同時能掌握影響因子得分的主要因素。因此,本文將通過構建因子得分模型,綜合分析和評價長三角16個城市的宜居水平。
本文通過SPSS17.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和處理,數據來自中經網數據庫和2009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由于數據量綱不一致,所以首先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進而求得數據相關系數矩陣(表2)。
(二)因子選取
由相關系數矩陣可知,部分指標之間存在一定相關性,同時進行KMO檢驗發現,KMO=0.86>0.8,適合采用因子分析。進而可求得因子特征值和貢獻度表,以及因子載荷矩陣表。由于初始載荷矩陣結構較復雜,各因子的代表變量不明顯,導致因子難以命名和解釋,所以本文對因子載荷矩陣進行旋轉,以簡化因子載荷結構,使之易于分析。結果見表3:
由表3可知,前3個因子的累計貢獻率達到84.44%>80%,這說明這三個公因子可以基本反映樣本的大部分信息,因此可以用這3個因子代替原來的10個指標進行分析,這使得對城市宜居性的綜合評價得以簡化。對上表進行旋轉之后,得表4:
由表4可知,第一個因子中人均綠地面積(X2)、煤氣天然氣用戶比(X4)、職工平均工資(X5)、第三產業占GDP比重(X10)的載荷較大,而這些指標主要反映了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因此第一個公共因子可以命名為“城市經濟發展水平”。而第二個因子中人均教育經費支出(X1)、人均醫院床位數(X6)、互聯網用戶數占比(X7)的載荷較大,而這些指標主要反映了城市的公共服務水平,因此第二個公共因子可以命名為“城市公共服務水平”。第三個公共因子中人均鋪裝道路面積(X3)、人均房地產投資額(X9)的載荷較大,而這兩個指標主要反映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因此第三主成分可以命名為“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狀況”。即公共因子1、2、3分別為“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城市公共服務水平”、“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狀況”
(三)因子評分
下面將計算各主因子得分,并以各自貢獻率為權數進行加權平均,得到各城市的工業經濟效益綜合得分及排名。根據表3,得到因子得分模型:
Fj=αiXi+εi,i=1……14(1)
同時可得綜合得分函數:
F=0.45*F1+0.36*F2+0.19*F3(2)
依據綜合得分函數,對長三角16市的三個主成分進行因子評分,并計算總得分排名,結果表略。
由有關數據可知:1.長三角16個城市中,宜居水平最高的是上海,其次分別是南京、蘇州、無錫與杭州。上海作為宜居城市的主要優勢是其發達的經濟水平,包括較高的城市職工平均工資、良好的能源消費結構、良好的三次產業結構、較高的人均城市綠地面積。此外,上海的城市公共服務水平也非常優秀,僅次于杭州與蘇州,其原因在于上海的人均醫院床位數、人均教育經費支出和互聯網用戶數占比都是16個城市中最好的。而上海的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狀況并不好,顯示上海在人均鋪裝道路、人均住宅投資方面并不突出,這也說明上海有限的“硬件設施”成為了限制上海宜居水平或人口進一步增加的主要因素。南京城市宜居水平較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其較高的職工平均工資、良好的產業結構,蘇州和無錫則主要依賴于良好的城市公共服務以及完善的城市基礎設施,杭州的最大優勢也在于城市公共服務。
2.長三角16個城市中,宜居水平最低的是南通,其次是臺州、湖州、揚州和泰州等。雖然南通在第二公共因子“城市公共服務水平”表現尚可,但是其在第一、第三因子得分都最為落后,這顯示限制南通宜居水平提升的主要原因是經濟發展水平較為落后且城市公共基礎設施不完備。而臺州、湖州這兩個浙江城市宜居水平的主要短板在于城市公共服務水平落后,揚州和泰州則表現出與南通類似的特征,這也顯示了浙江與江蘇兩省在城市化發展過程中表現出的特征,浙江更加注重民間與資本的力量,而江蘇則更多體現了政府的推動力。
3.分項來看,在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優勢較為明顯的城市包括上海、南京、無錫、舟山等;在城市公共服務方面優勢明顯的城市包括杭州、蘇州、上海和寧波;而在城市基礎設施方面,排名靠前的城市則是蘇州、無錫、南京和紹興。而保持這些優勢,補足自身短板是城市宜居規模發展的必由之路。
四、綜合評價分析
1.城市宜居規模和效率分析。為探究不同規模城市的規模效率如何,土地、資本和勞動力的使用效率如何,本文選擇了7個指標來反映不同規模的城市資本、土地、勞動力的利用情況,進而體現出城市宜居規模。反映投入產出效率的指標有:人均GDP,人均固定資產投資,單位固定資產投資產出;反映土地利用狀況的指標有人均建成區土地面積和土地產出效率;反映勞動力利用狀況的是就業人口比重和職工平均工資。人口規模根據長三角地區實際,劃分為四個等級,即0~100萬人,100~200萬人,200~300萬人,300萬人以上。各指標的計算結果表略。
由有關數據可知:在人均GDP方面,大規模城市產出水平相對較高,其中人口在200~300萬的城市人均GDP最高。投入產出的效率方面,規模越大城市一般單位投資的產出更高,這可能是由于大城市的集聚效應更強造成的。在就業方面,人口規模大于300萬的大城市的就業人口比重最大,職工的平均工資也最高,大于100萬的三個等級的城市出現了約1000元的收入差,說明在規模越大的城市,收入水平越高,這也是人們涌入大城市的一個主要原因。但在土地產出效率方面的差別卻很大,規模大于300萬和規模在200~300萬的城市的效率分別是200萬以下城市的三倍和兩倍,說明大于200萬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更高。
結合3因子評分的結果,我們發現,長三角16個城市中,宜居水平最高的是上海,其次分別是南京、蘇州、無錫與杭州。這五個宜居水平最高的城市,恰好是城市規模相對較大的城市,除上海外,其余四個城市的人口水平介于200~500萬之間。這樣的城市規模能夠支持較高的產出水平,較快的經濟發展速度和就業與工資,在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方面也有一定優勢。同時,宜居水平相對較低的南通、臺州、湖州、揚州和泰州等城市,人口規模主要集中在100~200萬人之間。限制這些城市宜居水平提升的主要原因是經濟發展水平較為落后,城市公共基礎設施不完備及城市公共服務水平落后,各種資源的利用效率較低,導致現有的城市規模無法最有效的支持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需要,宜居性有待提高。
綜合而言,我們發現200萬人是長三角效率提升的一個門檻人口,大于200萬人口的城市一般具有較高的投入產出效率和土地利用效率,宜居性也更強,人民生活的舒適度滿意度高。因而在實踐中,要鼓勵有條件的城市努力邁上200萬人這一門檻,以便進入高效發展的快車道,提升宜居水平,尋找到適合城市最有發展的宜居規模。
2.綜合評價。本文將影響城市規模的因素分成了三個方面,并通過因子得分模型對宜居規模因素進行了重點分析。總體而言,長三角地區的城市在其現有規模的宜居性方面,各有優劣。綜合分析結果表明上海、南京、蘇州、無錫和杭州等城市的宜居水平較高,說明在現有條件下,這些城市的規模基本符合居民的宜居需要。本章分析結果和其他一些機構的研究雖然選取指標的角度不同,但結果基本相近。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選出的2009年十大宜居城市中,蘇州排名第二,寧波排名第五名,且兩地在該會的評選中連續多年名列前茅。而中國社會科學院住房綠皮書《中國住房發展報告(2009-2010)》綜合各地的經濟情況、房地產發展情況以及具體地理位置,得出了居住環境前10名城市中,上海、杭州也榜上有名。
雖然我們找出了這一地區基于現有規模的宜居城市,但要指出的是,這些宜居城市在某個主成分方面仍存在一定短板。例如上海由于人口規模較大,導致其公共基礎設施的發展無法滿足人們的要求,雖然在收入和公共服務方面的優勢增加了居民的宜居感,但仍面臨著一定的人口規模過大而導致的公共基礎設施不足的問題。從更純粹意義上的宜居看,城市公共服務和城市基礎設施狀況是與城市規模相關更為緊密的主成分,也更貼近居民的生活感受。在一定時期內,道路、醫院、圖書館、學校等的數量不會急劇變化,而人口的快速增加則會降低人均擁有的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這兩項僅有蘇州和無錫的得分均為正值,這從一個側面說明在現有的條件下,他們的規模最為符合長三角地區的宜居規模,巧合的是,蘇州和無錫的市轄區非農人口數均在230~240萬人這個區間,這個區間應該就是除去上海這個中心城市外,同類城市宜居規模的一個標準值。
如果一個城市提高了其公共服務提供水平,改善了基礎設施狀況,他們就能擁有一個更大的宜居規模。而且如蘇州這樣的城市,仍需要在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上面下功夫,提高城市居民的整體宜居感。這個評價只代表當前的狀況,隨著時間的變化,評價的結果也將有所變化。但從宜居的視角尋找合理的城市規模,分析其中影響要素,卻為現有的研究和實踐提供了一個貼近民生的新思路。
五、政策含義
1.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發展水平。本文的研究發現,城市宜居性與經濟發展水平,經濟運行效率密切相關。如何在宜居的前提下提高小城市規模,這需要加快長三角地區產業的轉型升級,積極促進生產業、新能源產業、生物醫藥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等的發展,提高第三產業在沿海發達地區的比重。在地區經濟發展的同時,注重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減輕居民的生活和工作壓力,使城市成為一個高效宜居的場所。
2.控制城市蔓延,實現精明增長。隨著長三角地區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規模的擴展似乎也無法避免,如何達到或保持宜居規模,關鍵在于城市規模如何增長。要改變城市規模的粗放式增長,防止城市范圍的不斷擴大,就要確立城市精明增長的概念,嚴格控制城市蔓延,合理引導城市增長。所謂精明增長,就是在節約土地、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成本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城市存量空間,加強對現有社區的重建,對廢棄和污染的工業用地重新開發,密集組團,盡量拉近生活和就業單元距離。要實現精明增長,就要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通過科學的規劃平衡資源保護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設置城市成長邊界,對綠地,農田和敏感區域保護。
3.改善基礎設施條件,提高公共服務水平。要改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一方面要提高公共設施的人均占有量,另一方面,還要提高公共設施的可達性,促進公交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不僅要滿足當前城市規模的需要,還要在科學預測的基礎上有一定的超前性。要注意不同城市間基礎設施的銜接與合作,還要加強長三角與其周邊區域重要交通通道的銜接。科教文衛事業一直是城市政府公共服務的主業,城市政府要重視這些與民生相關的行業,促進其和諧發展,改變對城市GDP的過分追求,合理分配財力,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和質量。此外,長三角地區的城市,政府也需要實現職能向服務型政府轉變,著力將長三角地區造成文化底蘊深厚、國際化環境較好的世界宜居區域。
4.疏堵結合,補足短板是大城市病的藥方。如何解決本文緒論中提到的城市病問題,一方面要解決城市自身存在的問題,例如上海要努力補足其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短板,改善城市交通和住房狀況,提高城市的宜居屬性。另一方面,控制人口的過快增長,要構建政府規劃、市場調控、信息共享的外來人口管理體系,減少人口盲目流動對城市經濟和穩定帶來的沖擊。通過合理規劃進行疏導,通過發展超大城市周圍次一級城市,建設衛星城和開發區有效疏導城市中心區的人流,從而減輕超大城市的壓力。只有解決城市發展不均衡的問題,在全國范圍內形成多個合理城市群體系,才能有效減輕個別超大城市的膨脹壓力。
[注:單位固定資產投資產出=GDP/固定資產投資,土地產出效率=GDP/土地面積。資料來源:中經網數據庫和2009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
參考文獻:
1.George C.S.Lin.The growth and structural change of Chinese cities:a contextual and geographic analysis[J].Cities.Vol.19,No.5,p.299~316,2002
2.Mills E S.An aggregative model of resource allocation in a metropolitan area[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61:197-210,1967
3.Alonso W,Location and land use[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4
4.Alonso W.The Economics of Urban Size[J],Papers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26,678,1971
5.Henderson J.V.The Sizes and Types of Cit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64,pp.640-656.2,2005
6.York W.Bradshaw and Elvis Fraser.City Size,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Quality of Life in China: New Empirical Evidence[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54,No.6(Dec.,1989),pp.986-1003
7.孫浦陽,武力超.城市的最優發展規模:基于宜居視角的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10(7)
8.李文宇.我國中心城市規模與宜居程度關系研究:基于26個省會城市面板數據的分析[J].西部論壇,2011(1)
9.李虹穎,張安明.宜居城市的主成分分析與評價:以重慶市主城九區為例[J].中國農學通報,2010(24)
中圖分類號:U664.9+2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水體污染已經嚴重的影響了地球的生態環境,動植物生存環境日趨惡化,水污染成為當前社會急需解決的一大難題。在我國的污水排放比例中,城市污水的排放量占到了總排量51%,因此城市的污水處理工作就顯得尤其重要。我國直到90年代末才開始對污水處理業加以重視,而本世紀的發展尤其顯著,從2005年底到2010年底之間,我國增加的投入運營的污水處理廠達到了近3000座,污水處理能力從6000萬m3/d增加到1.3億m3/d,目前我國城鎮污水處理率已提高到了82.3%,并呈逐年遞增的趨勢。
一、城市污水處理廠運營監管的現狀
受經濟實力與城市圈效應的影響,我國的污水處理廠集中分布在沿海城市與中部城市,且以大中型污水處理廠為主,而西部的污水處理廠較少,以中小型污水處理廠為主。就污水處理能力而言,由于大型污水處理廠的配套更健全、設備更先進、工藝更多,因此以大中型污水處理廠為主的地區的污水處理能力在采用中小型污水處理廠的地區之上。如大型污水處理廠分布較多的廣東、江蘇、山東省的污水處理能力都達到了1000萬t/d。
我國采用的污水處理工藝主要有活性污泥法類、 及其改良、氧化溝類、SBR、百樂克、人類濕地、生物膜類等8種工藝。其中在城市污水處理廠中又以 及其改良、氧化溝類、SBR為主,占到了總體的80%,采用這三種處理工藝的污水處理廠的處理能力都較大,能夠滿足大城市治污的需要,但同時其耗電量也略高于采用其他5種處理工藝的廠。
當前我國城市污水處理廠的運營主體以政府或國有公司投資為主,民營企業也在逐步進入,運營方式包括建設-經營-轉讓、收購-經營-轉讓等方式,但少有融資或是轉包給私人、外企的情況。
二、污水處理廠運營監管存在的問題與分析
1 污水處理能力與污水處理率不協調
城市與城鎮的差異使得兩者的污水處理能力與污水處理率相應具有很大的差別。對城市而言,污水處理廠設計時通常會給一個設計系數,使得污水處理廠的設計處理能力大于其實際需要處理的污水量,即使隨著城市的發展,需處理的污水總量增加,很多大型污水處理廠仍然能力過剩,污水處理設備閑置。而對于城鎮,由于近年國家大力推進城鎮化建設,城鎮增速加快,很多城鎮的管道網線覆蓋面積有限,污水收集系統配備不完善,使得城鎮的污水并不能高效的收集進入污水處理廠,使得城鎮的污水處理效率偏低。
2 再生利用率低
2011年我國污水再生利用率僅為6.2%,作為一個水資源嚴重分布不均,北方水資源匱乏的國家,這是不合理的。經過污水處理后達標的水體得不到良好的應用不僅會造成資源的浪費,也會使得污水處理廠的經濟指標下滑。同年我國的污泥利用率僅為11.01%,大量污泥沒有得到再利用,而不得不采用填埋處置。采用填埋處置時又面臨著是否會污染新的水體、處置資金成本等其他問題,得不到合適處置的污泥又會造成新的環境問題。
3 處理水質不達標
處理后水質不達標的問題廣泛存在于多個城市的污水處理廠中,例如在2013年的昆明市第七污水處理廠處理水質的除磷率僅為69%。據2012年大連市第一季度的的統計數據顯示,該市處理后的水質達標率也只有75%。根據國家規定,未達標的水質不能在進入家庭或工農業循環應用,這不僅白白浪費了污水處理廠的資源,還需再增加資金用于二次處理。
4 效費比低
與美國相比,我國污水處理廠的平均電耗比美國多0.1KW?h/ m3,截至2010年底,我國城市污水處理能力為1.3億 m3/d,污水處理廠該年耗電總量已經超過了100億KW?h,當年比美國高出的污水處理成本約為30億元,成本耗費偏高。耗電量的增加不僅使得治污成本居高不下,也不符合當前“節能減排”的政策要求。
5管理經營模式不足
立法滯后,分工不明、監督不力使得我國污水處理事業進展緩慢,效率低下。長期以來,政府都扮演者投資、建設、監管的角色,管理復雜混亂,存在交叉管理與三不管的現象,嚴重制約了治污經濟的健康發展。
相比國外的經營模式,國內的經營主體單一,建設-經營-轉讓與收購-經營-轉讓的方式并不能得到良好的實現,缺乏競爭機制,經濟效益低下,有的甚至需要政府或企業自己埋單,無法使得污水處理行業得到良好的發展。
三、規范城鎮污水處理廠運營監管模式對策研究
1 合理分配污水處理設施
根據城市與城鎮自身的特征合理分配污水處理設施。對于城市,在建設新的污水處理廠時,應根據其實際需要處理的污水總量來設計其污水處理能力,并預留一定的余量和改造空間,使其能合理調整自身的產能,提高對復合型污水的處理能力。對于城鎮,應擴大污水收集管網的覆蓋面積,提高污水收集能力,根據地形區域合理建設污水處理廠,提高污水處理率。
2 增加再生利用率
對于處理后達標的水體,應積極以政府或民間的渠道加以推廣,將這些水體從新引入到生活、工農業生產中去,加強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對污水處理后的污泥,除了再生利用外,沒有得到妥善處置的污泥應尋求新的安置辦法,根據其泥質選擇對應的處置措施。
3 提高治污工藝
不同的污水處理工藝適用于不同水質的污水,在城市的污水系統中,工業生產排出的污水水質各不一樣,許多工廠排出的污水都具有鮮明的特征,在處理時,可以對癥下藥,這一方面可以提高處理后水質的合格率,又能避免占用其他不合理的、低效的工藝處理工程。總之,污水處理廠以避免采取過于單一的污水處理工藝,而應一專多能,并提高治污工藝的水平。
4 降低治污成本
在降低治污成本方面,可以引進國外污水處理廠的經驗,一方面需要合理設計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配套設施、處理工藝,避免資源的浪費外,還需要建設更加先進的污水處理廠,研究更加先進的污水處理辦法,使治污能跟上工業前進的步伐。
5 管理經營改革
實施立法、明確分工、加強監管、引進資金、合理融資、擴大宣傳、提高全民對治污的認知,改變冗雜低效的管理方式,采用高效具有競爭力的經營方式,都能綜合提高污水處理的效益。
四、實例分析
截至今年12月26日,由成都市興蓉投資有限公司承建的“惠民行動”項目中3座污水處理廠已提前建成通水,另有6座有望后天前建成,還有一座也正抓緊施工。這是成都市繼2004年一舉建成3座污水處理廠以來,又一次大規模實施,高質量、高效率推進水環境綜合整治的重大舉措,將為成都市加快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構建“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做出重要貢獻。
五、結語
我國的城市化步伐進一步加快,水資源的負擔也愈發沉重。積極分析當前污水處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研究對策,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提高污水處理行業的治污能力,改善周邊的水態環境,對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之一,有利于推動環境保護工作和推進資源的可持續循環利用,加快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實現不同地區、不同利益群體的和諧發展。就貴州而言,有助于促進森林生態建設和石漠化治理,正確地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一、生態補償機制概述
目前,對于“生態補償機制”并沒有準確而又權威的定義,百度名片的解釋是,“以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為目的,根據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生態保護成本、發展機會成本,綜合運用行政和市場手段,調整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相關各方之間利益關系的環境經濟政策”[1]。可見。這種觀點認為,從目的來看,生態補償機制是為了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最終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從評價標準來看,是根據生態系統的服務價值、環保成本、機會成本等進行參考評價;從調整對象來看,主要是為了調整生態環境保護與利益關系;從性質和表現形式來看,這是一種環境經濟政策;最后,從手段或方式來看,主要是運用宏觀調控和市場機制兩手來運行。
與百度名片的說法相似,有研究認為,“生態補償機制是以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生態系統服務為目的,以經濟手段為主調節相關利益關系的制度安排”[2]。無論是行政干預、經濟政策還是制度安排,都表明生態補償機制是一種以市場調節為基礎的一種政策,也是一種制度安排。
那么,誰才是應該進行生態補償的責任人呢,一是由生態破壞者向生態受害者進行補償;二是由受益者向生態系統服務提供者的補償。目前,我國正在著手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態補償制度并逐步推行下去。
二、貴州石漠化概況
石漠化是我國南方濕潤石灰巖巖溶地區特有,是在脆弱的喀斯特地貌基礎上形成的一種荒漠化生態現象。有資料表明,貴州是中國石漠化災害的主要地區之一,與云南和廣西2省區一道,成為我國石漠化災害最嚴重的三個地區。
2003年9月,全國政協副主席錢正英在考察后指出:貴州突出的生態災害是石漠化,應當從可持續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高度來認識和重視石漠化問題。有數據顯示,截止2003年底,貴州省森林覆蓋率達到34.9%。對此,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長劉震認為,這個森林覆蓋率盡管是經過了國家和當地大量的投入才獲得的,但它仍然遠遠不能滿足生態環境的要求。2004年11月22日,《貴州都市報》消息:“截至目前,貴州省因強度石漠化失去生存條件,需異地移民搬遷的約有45萬人。”2004年12月8日,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長劉震在接受《新周報》記者提問時指出,目前,我國貴州省的石漠化災害是最為嚴重的,無論是災害程度還是受災面積都占有絕大多數的比例。2004年12月8日《新周報》消息,據統計,貴州省被石漠化的土地面積達35920平方公里,占貴州省國土總面積的20.39%,而且土地石漠化正以每年900平方公里的驚人速度擴展。
石漠化災害不但造成了受災地區水土流失、森林植被銳減、生態惡化,而且也加劇了當地居民的貧困,甚至直接威脅到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生態建設。2011年上半年來長江流域出現的大旱災,已向我們敲響了生態危機的警鐘:如果再不注重加快長江流域生態建設和石漠化治理,生態危機將會越演越烈。而貴州處于長江中上游地區,是長江流域的重要屏障,因而,搞好貴州森林植被建設和石漠化治理,還具有全局性的意義。
三、貴州石漠化成因
石漠化是貴州生態環境中最壞最惡劣的一種生態現象,對于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是致命的。貴州石漠化的成因,既有自然因素的作用,也有人為因素的破壞。就其實質來看,“貴州石漠化主要是喀斯特地區的石質荒漠化”[3]。在自然因素方面,主要是陽光、空氣、水災和旱災等自然因素的長期作用,形成了獨特的地質。另外,長期以來人們不合理的開發和利用,比如毀林開荒、植被減少、水土流失嚴重,使得原本就脆弱的森林生態環境變得更加脆弱,這種脆弱的生態環境加劇了人與自然的矛盾,形成了長期的惡性循環。
四、森林生態補償機制與石漠化治理
1、森林生態補償機制與石漠化治理的關系
目前,石漠化治理的對策措施不少,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通過建立健全森林生態補償機制,實現對環境的治理和恢復。
從石漠化產生的主要原因來看,是由于人類不合理的活動對森林生態進行破壞,進而導致水土流失的結果。就森林的作用來看,森林是主要的陸地生態系統,不僅能提供很多的林產品,而且還為人類提供了重要的服務功能。可見,要治理與恢復石漠化生態環境,離不開對森林生態進行治理與修復,其中,建立健全森林生態補償機制是一個重要的對策與措施。
2、森林生態補償機制就遵循的原則
針對貴州目前生態環境惡化導致的石漠化加劇這一現實,在進行治理時,離不開實行森林生態補償機制的建設。搞好這一建設,需要堅持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則:
第一、誰開發,誰保護。開發與保護是一對矛盾,是對立統一的雙方。按照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在進行森林生態補償機制建設時,要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和誰開發誰負責的原則。
第二、法制化原則。為了使森林生態補償機制建設得到不斷的完善,應當將其制度化、法律化,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切實履行依法治國方略,這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和基本要求之一。
第三、規范化原則。森林生態補償機制,需要將補償標準、實施辦法等項目細化和具體化,與國際接軌進行規范化操作,使這一機制得到有效的運作,促進森林生態系統的治理與恢復。
第四、透明化原則。森林生態補償機制要真正落到實處,需要進行工作計劃以及預決算的公開化、透明化管理,避免出現貪污和腐敗。
3、森林生態補償機制的建設
由于森林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貴州石漠化形成的原因,決定了貴州石漠化的治理離不開森林的生態建設。而森林生態建設,離不開生態補償機制的建設。在森林生態補償機制問題上,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建設。
第一、高度重視森林生態補償機制建設
森林生態補償機制非常重要,是由于它解決了權利與義務、責任與受益之間的問題。因而,政府及相關部門領導、社會各行各業都要加大宣傳與教育,各級政府和企事業單位以及個人,都必須高度重視對這一機制的建設,從長遠和整體思維去關注森林生態的建設,形成森林建設,人人關注、人人有責、人人受益的理念。
第二、責、權、利明確
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負責的原則,森林生態補償機制的建設,需要明確各權利義務主體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義務,做到公正公平,共同促進森林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和完善,促進森林生態系統治理與恢復。
第三、加大財政支持力度
我國的稅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稅收。財政的巨大作用之一是促進環境保護與建設,因而,要建立健全森林生態補償機制,離不開政府財政的大力支持。比如在貴州石漠化比較嚴重的地區,需要轉移安置貧困群眾,需要對石漠化區域進行治理和修復,都需要巨額的資金,離開中央和地方財政的支持,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除了國家財政大力支持外,還應該呼吁社會各界積極行動起來,以各種方式籌集資金,促進森林生態補償機制的建設。
第四、重點突出,整體推進,區域聯動。
貴州各地森林破壞情況不同,因而石漠化災害情況也存在差別,在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面前,只能是集中優勢力量解決重點受災地區的森林建設,然后以重點帶動其他點線面工作的開展,從而實現整體推進。另外,就石漠化的成因分析來看,重點是要大力進行植樹造林、封山育林,恢復植被。就貴州實際來看,一個重點項目就是實施退耕還林工程,“該工程是生態建設的龍頭和核心工程,對25度以上陡坡耕地實行還林還草,以改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耕作方式 ,恢復和擴大林草植被,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和石漠化”[4]。同時,在能源供應困難的地方,要開展沼氣工程建設,修建蓄水池等措施,綜合發揮整體治理功能。
另外,就貴州周邊情況來看,貴州、云南與廣西3省區是全國森林生態較為脆弱的地區,也是石漠化受災最嚴重的三個區域,因而,這3個地區在進行森林生態補償機制建設和進行石漠化治理時,要相互聯合起來,共同合作,使資源和經驗得到共享,共同促進這三個地區森林生態補償機制建設與石漠化治理。
第五、完善生態立法
依法治國是我黨的治國方略,要使森林生態補償機制建設和運行好,離不開法律的保障。為此,“必須加強生態補償立法工作,從法律上明確生態補償責任和各生態主體的義務,為生態補償機制的規范化運作提供法律依據”[5]。通過建立健全相關法律,使森林生態補償機制與石漠化治理納入法制化軌道。
總之,搞好森林生態補償機制建設,是搞好貴州石漠化治理的重要對策與措施,對于促進貴州生態建設和反貧困建設、對于打造長江流域綠色生態屏障,都有著積極、緊迫而又現實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生態補償機制[OL]. baike.省略/view/2391788.htm
[2]李文華,李世東,李芬,劉某承.森林生態補償機制若干重點問題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7年第2期.
當前在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的影響下,從學校與社會發展的適應性、學校與學生身心發展的適應性、學校與社會環境的適應性出發,不斷地探索新形勢對學校管理提出的新的要求,使學校素質教育常規管理系統發揮其應有的功能,提高素質教育常規管理的效率,增強素質教育運行機制的活力,這是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帶有根本性的必須解決的大問題。
在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它的運行機制,其系統內部應不斷地進行協調,使之從無序向有序轉化。其轉化的直接成果表現為:學生整體優良素質的養成,教師素質的提高。對中小學素質教育的常規管理,只是學校管理的一部分,是一種基礎管理,要提高素質教育的水平、質量和效益,還應使素質教育的運行機制不斷完善,真正建立起素質教育正常的工作秩序和正常的教學秩序,這是學校常規管理的基本使命。
通過實驗研究,總結出中小學素質教育常規管理規范化的典型,以推動基礎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創造出較高水平的有代表性的中小學素質教育常規管理規范化的新模式。
二、素質教育實驗研究的設想和基本原則
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是教育領域內一場深刻的革命,也是一項復雜而艱難的系統工程。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實踐中探索、補充、完善素質教育內涵、任務、目標、運行機制等理論與實踐問題。同時要把素質教育的理論轉化為學校的辦學和改革的機制,這就要以常規管理的改革為突破口,構建以學生素質發展為中心的新型的管理模式,從管理方式、方法、內容、機制等諸多方面進行綜合改革。具體說從以下五方面實行突破:一要轉變教育觀念,充分認識應試教育的片面性弊端,堅持基礎教育的基礎性和全面性;重視基礎教育的育人功能,通過每個人的個性發展的培育實現基礎教育的社會功能;重視基礎教育對提高整個民族素質的作用。二要從素質教育常規管理和各種制度建設入手,完善保證素質教育的落實。三要改革和完善基礎教育的評估標準、方式和運行機制。四要改變教學方式和教師的行為模式,提高教師的素質。五要重視基礎教育教學內容的基礎性,真正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常規管理規范化實驗研究要遵循下列原則:
(一)社會主義方向性原則
學校管理必須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根據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從學校的實際出發,實施素質教育,改革同社會主義現代化不相適應的教育思想、內容、方法,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
(二)整體性原則
把學校視為整體,堅持統一規劃、統一指揮,合理組合,爭取最佳效果。做到把總目標分解落實到各部門、層次和個人;機構設置要合理,做到統一指揮,分工明確,協調運作;做到以學生素質發展為中心全面安排,領導統籌全局,做好協調工作。
(三)全面性原則
面向所有學校,面向所有的學校領導和教師,面向所有學生,面向學校工作的各個方面,以學生素質發展為中心來研究常規管理工作。
(四)基礎性原則
即從培養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具體基本能力,培養基本修養出發,來構建常規管理的評估體系和標準。
(五)社會性原則
學校與社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學校管理要貫徹社會性原則。學校通過溝通與協調同社會的關系,把社會上各種有利于學校教育的因素都調動起來,進行整體研究;建立家庭、社會和學校互相聯系的網絡,形成正合力;不斷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贏得社會的信譽。
(六)發展性原則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全體學生諸方面素質與個性的充分發展,只有堅持發展性原則,才能真正實現素質教育。
三、實驗研究的內容
傳統的“應試教育”學校管理模式,沒有把學生的思想素質、道德素質、智能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勞動素質、審美素質等進行全面管理,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生全面發展上,這嚴重阻礙著素質教育的實施。為此,要構建一個以素質發展為中心的學校管理新模式,在實施管理過程中,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分析、研究和評價上,對學生素質全面發展進行系統管理,建立一個綜合的、全面的、開放的、多元的管理系統,從而對學生的素質情況進行學校的、家庭的、思想的、道德的、生理的、心理的、智力的、體力的全面管理。
一是以學生素質發展為中心建立對學生的科學評價標準,并以此標準為基準,建立和完善各層次的管理職能。對學生的評價主要包括科學文化素質評價(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學習情況等),身體心理素質評價(包括體質發展情況和心理狀況等),思想道德素質評價(包括思想觀念、道德認識、行為習慣、生活能力),勞動素質評價(包括勞動觀念、態度、習慣和勞動技能等)。
二是為進行素質教育而設立相應的管理機構。要配備相應的管理人員,制訂相關的管理目標和管理制度,以及獎懲辦法方面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