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5 17:07:4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生態農業發展現狀與前景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生態農業,就是“生態合理的現代化農業”,是運用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原理、系統工程方法實現高產、優質、高效與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農業生產體系。而農業旅游是一種以農業為載體、集休閑娛樂、旅游購物、綠色消費、返璞歸真等功能于一體的新型生態旅游,是將生產、生活及生態結合為一體的旅游方式,是一種新興產業。
1現代生態農業的特點
生態農業是建立在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基礎上的一種科學性的農業,是一種注重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農、工、商綜合經營的一種綜合性的農業。
生態農業能以較少的投入獲得較多的產出,是一種優化了的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系統,是一種具有穩定和持續發展能力的農業。
生態農業是一個自我維持系統,是可持續發展的農業。
2國內外生態農業發展狀況
當前國外的生態農業技術的發展趨勢是各國正在全力探索有效替代模式和技術,重點是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高效利用技術,開發無公害農產品、有機食品和其他生態類食品。
經過10多年的發展,我國已有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生態農業試點2 000多個,其中有160多個縣級規模、10多個地(市)級規模,另有幾個省逐步發展為生態農業省。1994年國家7部委(局)聯合啟動的全國51個生態農業試點縣建設順利實施,均取得了巨大成效,并于1999年6~7月全部通過國家級驗收。生態農業建設取得的巨大成效,引起了國內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支持,國際組織對我國這一創新給予高度評價,我國已走在世界可持續農業發展的前列。
3我縣生態農業和農業旅游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縣農業旅游發展多局限在“農家樂”項目上,多數規模不大,設施簡陋,環境較差,娛樂的方式也單一。而已形成一定規模、具有發展前景的是佛建生態農業旅游園,該園位于興義鎮水天坪村,2005年被評為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主要發展生態高效農業、觀光旅游農業。規劃發展面積250hm2。2006年,園區實現經營收入2 100萬元,其中觀光旅游收入800萬元,園區實現稅利300萬元,安置就業人口120人。
隨著生態農業和旅游業的發展,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一是生態農業旅游基礎設施條件相對落后。園區根據生態農業旅游和科技農業發展要求已投入1 000萬元改善基礎設施,但生態農業旅游基礎設施投入相對薄弱,特別是觀光旅游道路、水、電、氣、綠化、排污管網等建設已不適應生態農業旅游發展需要。二是接待設施已不適應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發展需要。園區生態農業旅游因資金制約,無法滿足接待需要和達到景區規劃要求。三是缺乏改造園區的資金。四是縣里未將生態旅游園納入全縣旅游大格局總體布局規劃。五是管理機構不健全。園區涉及多個業主發展、多個部門指導、多個單位協調,導致管理力度不大,協調指揮能力不強。
4我縣生態農業和農業旅游產業的出路
4.1各級領導重視,部門支持
我縣的佛建生態農業旅游示范園有國家級牌子,區位較好、農業發展基礎較好,打造為全縣重要旅游景區和重慶市著名農業旅游景區條件適宜,應考慮將其納入全縣旅游發展大格局總體布局規劃。
4.2搞好園區規劃,進一步完善園區基礎設施,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佛建生態農業旅游示范園區為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具備農業旅游和農業旅游示范點的一些功能;但與全國其他農業旅游示范點相比仍有差距,有很大的發展潛力。要通過進一步規劃、改造、完善其基礎設施和接待功能,改造環境,打造精品,挖掘整理農業文化、農村文化、農村移民文化,豐富深化農業旅游內涵,帶動我縣其他“農家樂”的上檔升級,真正起到全國農業旅游和農業旅游示范的作用,促進我縣農業旅游產業化發展。
4.3加大投入力度
要通過農業綜合開發、庫區產業發展、移民后期扶持、旅游發展等基金傾斜園區發展,主要用于園區基礎設施和接待設施改善。
4.4按重慶市農業旅游景區和全縣重要旅游景區規劃打造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4-0034-02
一、特色生物產業發展的競爭優勢
福貢縣屬典型的立體農業氣候特征,年平均溫度16.9℃,有效積溫達5720℃,年平均降雨量1380毫米,全年無霜期達315天,氣候上屬“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的亞熱帶氣候,是云南省少有的無春旱縣,從江邊到高山有六個垂直氣候帶,峽谷立體氣候特征明顯。加之,近年來,在上級部門的大力幫扶支持下,通過全縣各族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我縣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推進,交通、電力得到了極大改善,客觀上來說,福貢縣發展特色生物產業,加快推進高原特色生態農業進程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優勢和自然資源的有利條件,特別是以云黃連、茶葉、獨龍牛等為代表的特色生物產業是最佳適生地和原產地。例如:
1.福貢的云連已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推薦發展保護和開發的63種緊缺中藥材之一“黃連上品在怒江,怒江好連出福貢”。
2.福貢的老姆登茶在2002年昆明首次舉辦的全國民營企業交易會上,曾榮獲名優產品獎,許多首次品嘗過福貢老姆登茶的外地游客,對茶質贊不絕口,甚至與“西湖龍井”相提并論。
3.福貢的獨龍牛在全國僅怒江獨有,屬于怒江生物多樣性物種中的珍稀物種,是一種野生半野生的家養珍貴牛種,是國家列入畜禽品種資源保護的珍稀物種等。
主觀上來說,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我縣特色生物產業發展歷史十分久遠,廣大農民群眾從中積累了豐富嫻熟的種養殖技術和管理經驗,有著良好廣泛的群眾種養殖基礎,產品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和市場競爭力及良好生態效應。為此,福貢縣培植特色優勢生物產業是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必然選擇和內在發展要求,發展高原特色生態農業將有力推動地方名特優農產品的發展,是壯大縣域經濟的必由之路,潛力巨大,勢在必行。
二、福貢縣高原特色生態農業的發展現狀
長期以來,縣委、縣人民政府高度重視高原特色生態農業的發展,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部署和推進農村改革的要求,緊緊圍繞農民增收目標,堅持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以市場為導向,突出特色優勢,打造福貢品牌,創新發展模式,注重科技研發,以示范基地為突破口,帶動全縣特色生物產業的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
1.全縣累計完成草果種植15萬畝,約有0.5萬畝產生經濟效益,產量為2500噸,產值達1500萬元。到“十二五”末,計劃種植面積將達20萬畝,實現產值3.9億元。
2.全縣累計完成云黃連種植6萬畝。約有2萬畝產生經濟效益,產量約100噸,產值達1500萬元。到“十二五”末,計劃種植面積達10萬畝,實現產值6000萬元。
3.全縣累計完成茶葉種植1.2萬畝,約有0.5萬畝產生經濟效益,產量為200噸,產值達2400萬元。到“十二五”末,計劃種植面積將達2萬畝,實現產值3840萬元。
4.全縣累計完成泡核桃種植36萬畝,現掛果面積3萬余畝,產量1000噸,產值達1000萬元。到“十二五”末建設核桃基地面積達40萬畝,掛果面積達8萬畝,實現產值4000萬元。
5.全縣累計完成漆樹種植11萬畝,年產漆籽50萬公斤,但由于加工環節滯后,產值僅500萬元左右。到“十二五”末計劃種植漆樹面積達20萬畝,投產面積達5萬畝,實現產值2500萬元。
6.全縣累計發展獨龍牛養殖1000頭,產值達1000萬元。到“十二五”末,計劃發展獨龍牛養殖3000頭以上,投資 3000萬元,實現產值4000萬元。
7.全縣累計發展高黎貢山豬1.2萬頭,產值達3600萬元。到“十二五”末,計劃發展高黎貢山豬養殖3萬頭以上,投資 4000萬元,實現產值9000萬元。
三、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1.群眾等、靠、要的思想嚴重,農民的主體地位不夠突出,農民積極性不高,主動性不強。
2.產業發展模式與市場資源配置不協調。
3.資金短缺,投入不足,財政投入政策機制的制約,在項目實施過中存在部門資金投入的多元化,導致資金整合難度大。
4.由于我縣自然災害頻繁,政府和群眾所承擔的投資風險比較大,如何降低高原特色生態農業建設投資風險的問題,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四、發展思路
1.統一思想,加強領導。要做大做強高原特色生態農業,必須進一步統一思想,深刻認識高原特色生態農業對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作用。切實加強對高原特色生態農業發展工作的組織領導,健全考核制度,嚴格執行目標管理責任制。
2.充分利用地理區位和自然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高原特色生態農業產業。
3.培育種植大戶,實現規模種植。制定優惠政策,注重培育高原特色生態農業種植大戶,同時協助各村發展合作經濟組織。解決一家一戶的分散性經營,實現規模化種植、科學化管理、產業化經營的生產格局,提高市場競爭力。
4.統一技術,強化服務。健全縣鄉科技推廣隊伍,創新人才聘用制度,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認真抓好生物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等諸多環節的工作。
五、采取的對策
1.加強組織領導,提高對發展特色生態農業的認識。進一步加強對特色生態農業發展的領導,明確我縣發展特色生物產業的主攻方向和目標任務,科學制定全縣發展特色生物產業工作計劃。建立健全統一領導、分工協作、各負其責的工作機制,促進特色生物產業的發展,做大做強特色生物產業。
2.推進科技創新,提高特色生態農產品科技含量。逐步構建完善縣鄉農科機構,交流培訓一批農業科技研發隊伍,盡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備、運轉高效、支撐有力的農業科技自主創新體系。要突出抓好農產品深加工,大力扶持現有草果、黃連和漆樹等重點加工生產企業。
3.深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快“一村一品”、“一鄉一品”區域布局。堅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原則,努力加快形成“一鄉一品”、“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格局和各具特色的區域化布局。如:以匹河鄉、子里甲鄉為主的漆樹種植帶;以上帕鎮、鹿馬登鄉、架科底鄉為主的黃連種植帶;以石月亮鄉、馬吉鄉為主的草果種植帶等。
4.創新服務機制,提升特色生物產業服務水平。加快推進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健全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加快農村市場化體系建設,為農民提供市場信息、購銷對接服務。要加快發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引導和鼓勵農業龍頭企業、供銷合作社、種養大戶科技人員、返鄉創業農民等領辦或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努力提升特色生物產業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5-0013-02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和環境條件的要求越來越高。調整農業發展模式,改善農業種植結構,優化農業產業經濟,發展生態農業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趨勢,也是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開展新型農村建設的新要求。鄱陽湖地區是我國農業種植的重要區域,有著發展生態農業的得天優勢;但也存在著一定的發展制約因素。為了更好地推動該地區的生態農業發展,需要對這一地區做全面的認識分析,并制訂出行之有效的對策。
一 鄱陽湖區域生態農業的發展現狀
1.生態環境不容樂觀
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推進,化肥農藥的使用,在帶來經濟增長、農業增產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危機,農業生產用地逐漸減少,水資源明顯短缺,水土流失較為嚴重,農村環境污染愈演愈烈,生態平衡較為脆弱,嚴重影響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對生態農業的發展有著明顯的制約。
2.先進農業生產技術應用推廣受限
由于經費有限,力量不足,百姓的投資和應用意識薄弱,缺乏長遠眼光和可持續發展觀念淡薄,先進農業生產技術在推廣過程中受到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當地生態農業的快速發展。
二 鄱陽湖區域生態農業的愿景前瞻
1.立足有利條件,用好當地資源
自然條件和資源是發展生態農業的基礎和保障,必須結合當地的有利自然條件,充分利用適合的當地資源,才能真正發展好生態農業。因此,需要對當地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進行認真研究、科學分析、合理規劃、綜合開發、高效利用。充分融合當地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現代化的發展理念,對資源進行適度開發、合理利用,在注重環境保護的同時,提高農業的發展水平,建設環境友好型生態高效的農業。
2.圍繞市場需求,滿足社會需要
在鄱陽湖區域發展生態農業,必須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從市場需求出發,發展市場農業生態經濟。如果產品沒有市場,打不開銷路,生態農業產品銷售不暢,也就不能實現生態農業發展的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也就不能獲得長遠發展。因此,必須堅持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為此,需要積極獲取市場信息,準確把握市場動向,及時調整種植結構,以市場為導向,確定生態農業的產業門類、產品種類、產品質量和生產規模。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占領市場;不斷提高市場占有率,保證生態農業的高效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促進鄱陽湖區域農業的產業升級。
3.依靠科學發展,重視技術投入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發展生態農業,必須依靠科技,通過科技來不斷促進結構調整,發展特色產業,充分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轉變農業經濟的增長方式,不斷提高生態農業的市場競爭力。成立相關的科研機構,完善科研激勵機制,改革科研立項和評估體系,增強科研水平,提高科研效率,增強科技服務理念,圍繞生態農業發展做好調查、研發和服務。同時,積極引入競爭機制,激活科研,提升農業科研水平,提高研發效率,結合當地農業高校或高校的農業專業,開展產學研相結合,建立科學完善、高效務實的生態農業研發體系,注重科研成果的轉化利用,加快科技與產業的對接,使科研迅速轉化為生產力,促進生態農業快速、高效發展。
4.做好農民技能培訓,加大資金投入管理
農民是生態農業建設的主力軍,他們的生態意識和觀念決定著推廣和發展的進度和效率,他們的知識和技能是發展生態農業的保障。同時,發展生態農業離不開資金支持和投入,當地政府需要做好組織、引導和幫扶,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做好結構調整,引導土地流轉,保證資金投入。同時,做好管理和監督,保證資金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
5.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發揮生態環境效益
提高農作物的綜合利用率,挖掘秸稈、雜草的利用價值,改良土壤結構等;提高農產品的加工層次,提高產品質量,保證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6.發展特色農業,延長產業鏈條
結合鄱陽湖地區的氣候、地理和自然條件,結合市場行情,發展適合當地的特色農業,并立足特色產品,延長食物加工鏈條,開發系列農產品和特色食品,創造農業名牌。結合當地的特色生態資源,圍繞文化,增強農產品的文化價值,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形成特色產業基地,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三 結束語
總之,鄱陽湖區域實施生態農業意義重大,綜合效益突出。這既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工作,又是一項長期的綜合工作,既要做好各個方面的組織引導,又要堅持長期抓,抓出實效,
以便更好地促進當地生態農業的發展,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參考文獻
[1]晏磊.鄱陽湖區域生態經濟發展探析[J].求實,2009(2)
一、商南縣農業發展現狀及問題
(一)商南縣農業生產給環境帶來的問題
商南縣位于鄂豫陜三省交接地帶, 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地勢南北高,中間低,地處亞熱帶與暖溫帶過渡性地帶,境內河流廣布,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較之平原可謂山高坡陡、河谷縱橫、石多土少、土層淺薄、植被覆蓋率低,不適宜大面積農耕。近十幾年來大規模的上山墾殖,導致了整個自然生態平衡失調,引起了水土流失為中心的、以石漠化為極端的一系列農業生態環境日趨惡化,導致了以下嚴重問題:山坡耕地占總耕地的比例大、林草覆蓋率低、耕地質量差、水土流失嚴重及石漠化現象嚴重。
(二)農產品商品化率低,農民增收困難
農產品完全競爭化,并且由于實行,導致農產品產量小,市場供給少,而產品利潤和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與銷售量成正比,再加上農產品需求缺乏彈性,這就決定了農民種地幾乎沒有任何利潤而言,甚至是一種虧本的生產,土地產出屬于規模報酬遞減,基本不能獲得壟斷利潤;另外商南發展未來比平原地區農業發展未來形勢更為嚴峻,由于多山多低洼,不利于機械化作業,生產效率低,如果不轉向重點發展特色農業,即生態農業化道路,那么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將會陷于更加窘迫的處境。
二、對商南農業問題的分析
(一)發展生態農業可以避免“毀林造田”現象的發生和擴大化
發展生態農業,面向市場因地制宜轉變思想,不再“以糧食為綱”思想為指導,發展高效農業、綠色農業、種植果樹等這樣便會很大程度上避免“毀林造田”發生和擴大化,避免環境保護和農業生產之間的矛盾。
(二)發展生態農業可以發揮農業生產比較優勢,提高生產效率
利用地理氣候優勢大力發展畜牧業、綠色農業、特色農業等可以有效的發揮山地農業的比較優勢,把不利于機械化耕種的土地變為利于畜牧業,種植業等農業發展的有利地理位置,避免了山地為主的地理位置不利于規模化、機械化發展小麥、玉米種植的不足,進而避免了農業生產的低效率。
(三)發展生態農業可以提高農產品商品率,促進農民增收。
提高商南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需要發展生態農業來實現。我國的農產品處于完全市場競爭中,產品大部分無差別,就一般的生產而言,很難獲得較高利潤。另外,由于商南地區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到一畝),并且以山地為主,而與目前的產業化、規模化、機械化相比,商南農業發展未來形勢嚴峻。結合實際情況,只有加大力度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即走生態農業道路,才能使產品有差別,并且生產、銷售數量也變得較少,故對產品價格的控制力會增加,由“處于完全競爭市場中”轉變為“處于壟斷競爭中”從而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因此應該走農業產業生態化的發展道路。
(四)商南具有發展生態農業的本身優勢
(1)自然條件優勢
商南位于秦嶺南麓屬于亞熱帶季風區,森林植被覆蓋率高達62.4%;降水較為豐沛,年均降雨量為800―1300ml。復雜的地形條件和明顯的立體氣候特征,在農業生態上,由于氣候、生物的多樣性,又低緯度的特點,加上工礦企業不多,土壤中農藥、化肥、除才劑等人工合成物殘留量很小,發展生態農業前景廣闊。
(2)工業化初期的縣情優勢
陜南多山地丘陵,工業發展較之平坦的關中,尚處于工業化的初期,雖從工業進程看,這是個劣勢,但是從生態建設角度看,由于“三廢”污染少、環境被工業化破壞程度低,土壤中農藥、化肥等人工合成物殘留量很小,發展生態農業前景廣闊,有利于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更易于樹立一系列的綠色產品品牌,形成市場競爭力。加上,目前流行綠色消費,吃綠色食品的觀念,生態農業的市場前景廣闊。
(3)具有競爭力的生態農產品。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和人們環境意識日益增強,綠色消費已成為一種時尚。根據對一些市民對綠色食品消費調查可知,絕大多數市民不僅喜歡消費這種有益于健康又能保護環境的綠色食品,也愿意付出相對較高的價格;再者,綠色食品在出口方面也享受到一定的優惠政策。可見,商南一定要抓住這個機遇大展手腳,大力度發展綠色農作物,以帶動當地農業經濟發展,同時又有力保護了相對脆弱的生態環境。
三、發展生態農業――商南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發展特色農業
要在特色優勢上下功夫,力求做到你無我有、你有我優、你有我特、發展特而專、精而美的農產品。立足各地的自然優勢,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鮮明,類型多樣,競爭力強的專業村鎮,商南很有發展潛力的農產品有:辣椒、板栗、核桃;當地特色畜禽產品有,如土豬、烏雞、野雞等不僅肉質鮮美,純正,且產品質量上乘。除此幾種特色農產品外,較有發展潛力的特色農產品還有:紅薯、魔芋、紅小豆等,總之,商南特色農產品很多,有馬鈴薯,茶葉等傳統優勢農產品,還有豬牛羊肉、核桃、板栗、龍爪、杜仲、黃姜、獼猴桃等潛在特色產品,只要引導得當,開發有序,就可以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要促進特色農產品的發展,政府要積極引導扶持,發展特色產品加工,培育特色農產品銷售市場,應努力提高農民科技水平和商品意識,合理布局,重點發展,抓好良種繁育和示范基地建設。
(二)發展綠色農業
商南發展綠色農業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和生態環境條件:一是農藥化肥使用水平低,生態環境好;二是生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全縣各類植物1696種,藥用植物1192種,其中國家掛牌收購的127種;野生動物278種。這些資源為綠色農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基礎;三是氣候類型多樣,水熱資源豐富,立體氣候明顯,為綠色產業布局,資源開發和多種經營提供了良好的氣候條件。最近幾年沼氣的普及,農家肥和有機肥為無公害農產品發展創造了條件。商南還是全國生物資源豐富的地區之一,長在山坡上的蘭花、小葉竹等花卉苗木種類繁多,應該根據市場條件和氣候條件進行適度規模的發展,而從縣情看,要把綠色農業產業放在農業經濟結構戰略化調整的重要位置,應從政策和資金等給予重點傾斜。而從產業和企業的角度看,應注意以下幾點:市場定位要準,標準水平要高,運作載體要強,市場營銷要活。
(三)發展高效農業
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抓特色。要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市場前景比較好的果、藥、花、樹、茶等特 色產業;第二、抓基礎。農業基礎薄弱,尤其是道路、水利較差,要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第三、抓科技。要加強農業科研教育和技術推廣體系,動植物疫病防治體系和農村的管理工作。第四、抓管理。要提高農村的組織化程度,把合作社真正辦成民辦、民管、民收益的合作經濟組織,發揮紐帶作用。第五、抓服務。抓服務的內容很廣很多,要重點抓好農村的流通服務,要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開展農業抵押擔保貸款和農業政策型保險,提供應有的制度供給。
(四)發展循環農業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就農業部門來說,在當前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盡快制定循環農業發展規劃。“加快制定循環農業發展規劃,重點在農業資源的節約與高效利用、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農業產業鏈延伸過程中的清潔生產以農村社區“清潔化”建設等方面,提出未來循環農業發展的思路、途徑、目標和模式及相關的工程措施,重點支持領域和保障體系“。二是推進循環農業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應重點在農業清潔化生產的技術銜接、綠色生產技術和農業資源多極轉化、資源節約高效利用與廢棄物的資源化技術、循環農業技術標準規范、農村生態小城鎮建設技術、農村生活綠色消費技術等層面,開展整合與集成創新,建成相對完善的推動循環農業發展的技術創新體系與技術示范推廣體系。
(五)適度發展畜牧業
要抓好畜牧業應該重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強畜牧業綜合服務體系建設,提高畜牧業生產水平。要健全飼料供給體系,確保飼料的供應及時、充足、安全。加強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做好良種繁育規劃,建立良種準入制度。以專項資金支持地方良種發展,加大規模化養殖場的補貼力度。完善疫病防控體系建設,建立防控站點,發揮畜牧部門作用。逐步引導養殖戶建立可追溯體系。完善動物疫情控制辦法。二是健全畜產品市場調控機制,營造畜牧業結構升級良好市場環境。加強畜產品市場宏觀調控,保持畜制品的價格相對穩定,最大程度上保護養殖戶利益。不斷完善定點屠宰制度,建立定點屠宰場,完善定點屠宰場的監督政策和服務。加快冷庫建設步伐,扶持專業冷鏈物流企業的發展。
發展生態農業,既能有力避免和防止環境破壞,有力地保護好環境,又可以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以實現當地農業的發展和農民的增收是商南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2][3][5]陜西省商南縣政府網.http:///.
黃河三角洲是我國最后開發的一個大江大河三角洲,也是一個比較典型的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地區[1]。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對于東營市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于黃河三角洲地區的整體發展也具有借鑒作用。
1東營市高效生態農業發展的現狀
黃河三角洲的發展處于國家戰略的高位,強調產業結構合理、資源高效利用和建立生態發展模式,為東營市的全面發展特別是高效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空間和機遇。2016年,東營市糧食播種面積為23.652萬公頃、增長7.2%,總產為169.91萬噸、增長16.65%。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高效特色農業發展勢頭良好,水稻種植面積為約2.3萬公頃、蓮藕為4800公頃,全市休閑農業經營主體142家,經營面積8933.3公頃,年營業收入達到12.4億元。市級標準農業園區達到169家,園區化率達到48%以上。
2東營市高效生態農業發展的優勢條件和制約因素
2.1優勢分析
2.1.1區位優勢明顯
東營市地處中緯度,背陸面海,屬于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多年平均氣溫12.8℃,無霜期長達206天,可滿足農作物兩年三熟的氣候條件。東營市是黃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是環渤海經濟區與黃河經濟帶的交匯點、京津唐經濟區與山東半島城市群的結合部。隨著海陸空交通體系的不斷完善,區位優勢的積極影響將進一步擴大。
2.1.2土地資源豐厚
黃河三角洲地區為黃河沖擊而成的新陸地,是我國成陸時間最短和最年輕的土地。黃河沖擊年均造地約1000hm2,是世界上土地、灘涂資源新生速度最快的地區。隨著沿海風暴潮防護體系的逐步完善,土地后備資源還會逐步增加。[2]但是由于黃河三角洲地形地貌、水文地質以及成土母質條件,全市鹽堿地與某些特定區域等土地利用類型經常處于動態轉換之中,即使現狀是耕地也不穩定,這種現象需要高度重視。
2.1.3發展時期優勢
東營市作為一個年輕的城市,在發展中有著相當的時期優勢。在國家的發展戰略引領下,能夠迅速明確發展方向,制定規劃,激發地區的發展活力;可以充分借鑒國內外高效生態農業的發展經驗,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創新探索,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發展模式;國際交流不斷加深,可以適時把握更多的機遇,通過項目專題合作和吸引外資、人才等方式助力于地區發展。
2.2劣勢分析
2.2.1淡水資源不足
東營地區年際年內降水不均,攔蓄利用難度大。近年來,作為重要客水來源的黃河來水持續減少加之斷流頻繁,不能滿足三角洲地區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3]因河水污染,小清河的水不能直接利用,小清河以北由于海水的入侵使得淡水資源貧乏;東營南部農業區因超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同時也導致海水向內陸地區入侵,引起土地鹽堿化的問題。
2.2.2生態環境脆弱
黃河三角洲多為新生陸地,固結過程短,土質結構疏松,鹽分易升地表,草甸植被形成時間短,不適當開發很容易破壞原生植被,導致土地、土壤次生鹽堿化、濕地系統遭受破壞,進而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和生態退化。黃河三角洲區域內大面積的土地難以種植根系發達的喬木,生態環境比較脆弱,自我恢復能力很弱,難以承受開發過程中帶來的破壞。
2.2.3農業產業體制不完善
從增長模式方面,盡管東營市農業發展較快,但是資源消耗和粗放式經營的現象還是普遍存在,傳統生產方式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農業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還比較低。從產業結構層級來看,東營市的農業產業結構仍較薄弱,產業加工鏈短,且農產品附加值和優質化水平偏低。從農業科技來看,東營市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體制缺乏活力,高精尖人才不足,科技服務水平不高。
3東營市高效生態農業發展的對策
3.1做好區域農業發展的整體規劃
立足東營市獨特的資源條件和環境因素,制定高效生態農業發展規劃,持續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強化供給側改革成果,推進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組建具有發展前景的優勢產業和特色經濟,培植農業發展的新增長點,將生態環境建設作為一個產業納入農業結構調整范疇。統籌資源,科學布局,支持新一批高效生態農業發展典范,多點開花,以點帶面,逐步構建高效生態農業的格局,從而提高東營市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整體競爭力和持續發展能力。
3.2加強科學技術的支持與創新
加大農業新產品、新技術和新模式的開發力度,加強農業產業廢棄物的資源化技術、清潔生產技術的研究投入,重點做好土地資源和淡水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支持和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建立企業技術研發中心,提高農業科技自主創新水平。[4]加強新技術的推廣應用,用高新技術改造農業,提高資源高效利用的整體水平。通過科技成果轉化渠道,推動農業產業的提質增效,形成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的高效生態經濟發展新模式。[5]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服務機制,打造農業信息交流平臺,及時發現解決高效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的問題。
3.3提高淡水資源的利用效能
淡水是制約黃河三角洲地區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的關鍵因素。應適度增加該地區的調水量,提高調水和蓄水能力。鼓勵大、中、小型水庫的工程建設,提高自然風險的抵御能力。在重點農業區域,在水庫建設用地方面給以政策上的傾斜和支持。在用水方面要嚴格落實水資源管理制度,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調整用水結構,實現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做好農村供水工作,保障農村飲水安全;加強水污染治理,防止水環境惡化,不斷提高水資源承載能力。[6]
3.4推廣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模式
目前東營市的高效生態農業主要集中在龍頭企業、部分農業專業合作社等示范典型,區域性推廣并沒有真正有效的實現。在加大對龍頭企業和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區支持的同時,在當前的取得的經驗基礎上,因地制宜,加快推廣高效農業的生產模式,以點帶面,引領地區發展,并在探索發展的同時注重信息反饋,從而不斷完善整體的發展,最終形成具有我市區域特色的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毛漢英,趙千鈞,高群.生態環境約束下的黃河三角洲資源開發的思路和模式[J].自然環境學報,2003,18(4):459-466.
[2]楊萍,季明川.基于SWOT分析框架下的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農業探討[J].資源與環境科學,2012(10):9-11.
[3]崔步禮,常學禮,陳雅琳,等.黃河水文特征對河口海岸變化的影響[J].自然資源學報,2006,21(6):957-964.
[4]張高生,王仁卿.現代黃河三角洲生態環境的動態監測[J].中國環境科學,2008,28(4):380-384.
1前言
位居大理市腹地、蒼洱中軸線上的銀橋鎮,西倚巍巍蒼山,東臨淼淼洱海,是蒼山洱海的“平分百二”之地,又因自然資源富集而被譽為“金水銀橋”、“大理石之鄉”。得天獨厚的土壤環境、優越的地理區位和四季適宜的氣候為銀橋鎮發展生態農業奠定了堅實基礎。然而,近年來銀橋鎮農業發展遇到了洱海景觀房、環湖客棧經營、餐飲服務的無序發展,外出務工人員增多農村勞動力短缺導致從事傳統農耕種植業的人員及種植面積銳減,農民預期收益明顯下降,加上農村污水、垃圾、畜禽糞便和農業生產、農藥、化肥有害殘留等污染并未得到有效解決等問題。這些問題,給生態農業發展和最基本的農田保護帶來了諸多不利影響,也加大了洱海保護治理工作的難度。為此,銀橋鎮結合大理市產業發展總體定位和洱海保護治理大局,在綜合全鎮社會經濟現狀、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水平、傳統農耕文化、優勢產業等情況的基礎上,探索出一條符合銀橋鎮發展高原特色生態農業的路子,為大理市乃至全省高原特色生態農業發展提供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可參考的經驗。
2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2.1“小”——發展規模小
從銀橋鎮目前情況看,高原特色生態農業規模化發展仍存在不少問題:一是農業生產基本以戶為單位,農民以傳統的直接經驗技術為基礎,使用簡陋的鐵木農具和人力、畜力進行生產,勞動強度大,勞動生產率低,農業種植結構單一,產品以糧食為主,生產的農產品主要自給自足,農業生產基本處于自我循環狀態,農民增收緩慢,是當前銀橋鎮農業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二是土地流轉形不成規模。農民認識上有差距,土地流轉困難頗多。有的農民對土地的依賴性大,農民念土情結較為嚴重,加之農業稅全面取消后,土地收益又有提升,農民把土地看得更加珍貴。三是農業企業生產經營能力弱。銀橋鎮雖有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社,但其規模普遍較小,帶動力較弱。全鎮的農業公司、專業合作社大多為基地型,生產加工型極少,銷售靠的是單打獨斗。從產品附加值來看,大部分農產品都以原材料和初級產品直接進入市場,目前尚無一家精深加工企業。
2.2“弱”——基礎設施薄弱
銀橋鎮生態農業發展獲得的財政支持比重仍然較低,遠遠滿足不了高原特色生態農業發展的資金需求。優勢產業生產基地規模小而散;標準化原料基地建設滯后,符合綠色、無公害、有機的標準化基地較少,農產品單產偏低。洱海提灌設備老化、自然灌溉系統中自然水源緊張、大棚及噴滴灌系統面積還小,全鎮目前只有噴灌溉面積53hm2,大棚33hm2。全鎮無聯合收割機和播種機,農業機具還少。這些狀況制約了銀橋鎮高原特色生態農業的更進一步發展。
2.3“差”——科技支撐不足
科技支撐明顯不足,是銀橋鎮高原特色生態農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主要表現在:一是科技意識還不夠強。鎮、村兩級干部缺乏技術創新意識,指導農業發展憑經驗辦事,沒有沖破傳統農業的束縛;二是實用科技推廣力度不夠。銀橋鎮涉農的科技人員并不少,農業、農機、林業、水利、畜牧都有相關專業人員;三是農村人才培養不足。對村干部、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農村發展帶頭人等農村人才管理培養不到位,生產技能不強,制約了高原特色生態農業的發展;四是農民群眾整體素質不高。由于文化層次不高、科技水平低,他們對科學技術的接受能力和應用能力都較差。
2.4“缺”——品牌效應不強
銀橋鎮境內的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品牌效應尚未形成,特色優質農產品集中度低,帶動輻射能力不強。農產品加工深度開發不夠,主要以單一原料和初級產品為主,農產品加工轉化率低,產品的科技含量低,產品的內在質量、包裝、衛生等質量要求與省外和國外同類產品相比存在較大差距;缺乏跨地區,跨行業的大規模、高檔次、深加工的大企業和大集團。同時,銀橋鎮在農業信息化建設上仍然較為薄弱,嚴重影響了農業經濟的效益的提升。因此,銀橋鎮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上,如何有效提升農業產業化,是農業經濟效益進一步提升的關鍵。
2.5“低”——產營融合低
與全國及省內其它先進地區相比,銀橋鎮農業經濟的效益仍然偏低,農業產業結構仍然存在很多不合理。產業鏈條銜接不緊密,農產品產銷一體化的產業鏈條尚不健全。企業農戶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在農業產業化鏈條中,只有農戶生產的產品得到企業的認可,才能轉化為農民的收入,實現農民的增收。
3發展對策和措施
3.1高規劃引領,合理配置生產要素
高原特色生態農業發展首先必須明確其發展方向,建立有規模的經濟實體,降低生產成本,發展有競爭能力的農業企業,打破分散經營的小農生產模式。切實從銀橋鎮的具體情況入手,對資源、市場、技術、政策等條件進行深入分析與論證,在此基礎上選擇重點催生與發育的主導產業、產品,并對有可能形成有良好發展前景的項目進行重點選擇和大力培育。征求有關專家意見、進行市場調研,力求規劃方向和重點培育項目具有科學性、前瞻性、可行性。
3.2高額度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財政資金投入,重點進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田水利設施、基本農田保護等投入,積極完善稅收、信貸、補貼政策,引導和鼓勵金融機構、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對產業發展的投入,努力形成財政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農民投入為補充,目標統一、形式多樣、責任共擔、利益共享的產業投入新格局。
3.3高科技驅動,完善相關支持條件
農業科技是高原特色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撐。高原特色生態農業發展的生產技術包括優良種培育、有機肥料配置、高效栽培、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等先進的適用技術,通過示范廣泛展示新成果,定期或不定期開展多種形式的知識講座,長期開展農業技術培訓與推廣服務,有效地將好技術展示給農戶,讓農戶眼見為實,從心底認同新技術,愿意改進現有的落后生產方式。以提高科技素質、職業技能、經營能力為核心,提高補助標準,擴大農村實用人才培訓規模。
3.4綠色發展新實踐,開啟生態農業發展“新引擎”
中圖分類號:F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117(2012)03-0087-01
一、綠色農業的理論概述
所謂綠色農業,是指以生產并加工銷售綠色食品為軸心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發展綠色農業也是堅持可持續發展,保護環境的需要。綠色農業以“綠色環境”、“綠色技術”、“綠色產品”為主體,促使過分依賴化肥、農藥的化學農業向主要依靠生物內在機制的生態農業轉變。發展綠色農業可以發揮農業資源優勢,將農業生態環境的潛力轉化為農業經濟效益,實現第一產業高效、持續、協調發展,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數量型農業向優質高效農業轉變的根本途徑。所以,對潼南縣綠色農業產業發展實踐進行深入研究,是為制定綜合的系統發展提供可靠理論,是重慶市綠色農業產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重慶市潼南縣綠色農業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一)、重慶市潼南縣綠色農業發展現狀
潼南縣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農業發達占比高,工業滯后無污染,地貌以淺丘陵為主,沃野平壩較多,涪江、瓊江沿岸沖積壩地面積多達近30萬畝,土質肥沃,四季宜耕,既適宜多種作物生長,也適宜規模化生產。大氣、土壤、水體等環境污染小,具有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的獨特條件。潼南縣利用區域優勢以綠色有機農產品為主攻方向,以市場為導向,突出抓好糧油、蔬菜、畜牧、休閑農業四大主導產業,目前已創建省級及以上名牌農產品品牌數量9個,其中國家級“綠色食品”A級產品4個。注冊“潼南蔬菜”、“潼南綠”蔬菜集體商標和“桂綠牌”、“盤山牌”、“賜康牌”蔬菜和“天臺山牌”、“加凈牌”大米等農產品商標218個,依托30萬畝油菜基地,按照“生態菜都、休閑潼南”規劃理念,打造了“潼南油菜花節”品牌,是重慶市無公害農產品(蔬菜)生產示范基地縣、西南地區最大的七彩山雞養殖基地。
實現生態環境優化,真正做到農業“綠色”、環保。實施田園清潔工程:綜合運用環境友好技術,推廣測土配方平衡施肥技術,病蟲草鼠害綜合防治技術,秸稈再利用技術,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提高農產品質量。依托重慶市畜牧科學院、西南大學、重慶市農業科學院,培養10名畜牧知名專家,百名畜牧技術骨干,畜牧生產在西南地區首創了零排放生豬生態養殖技術,推廣了“豬-沼-菜”循環養殖技術、生豬標準化人工授精技術、林下生態養雞技術,引進了CRP豬(渝榮Ⅰ號配套系)、PIC豬、DLY豬(洋三元)、美國七彩山雞、羅曼雞等畜禽新品種,養殖場80個,年出欄1000頭的“家庭農場式”羅盤山豬生態養殖場300個。
近年來潼南縣綠色農業發展勢頭迅猛,采取“公司+專業合作社(協會)+農戶(基地)”等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重點培育生產型、加工型、營銷流通型龍頭企業。全縣有農業產業化市級龍頭企業7家,縣級龍頭企業27家。到2009年,蔬菜基地面積22萬畝,蔬菜播種面積51.8萬畝,總產量130萬噸,總產值16.4億元,生豬67萬頭、家禽226萬只,畜牧業產值達8.6億元,占全縣農業總產值的25.3%,生豬商品率75%。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5.6億元,農業增加值23.7億元,增長6.1%,增幅居全市第1位;地方財政收入5.04億元,增長31.5%。
(二)、重慶市潼南縣綠色農業存在的問題
1、綠色農產品品牌知名度不高,產業整體宣傳力度不夠,市場占有率有限,品牌知名度不高、影響力不夠,特色農產品未達到預期的品牌化優勢;2、市場開拓相對于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綠色食品加工企業規模小,企業品牌、市場開拓等專門從事綠色食品的營銷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3、潼南縣城鎮化加速推進階段,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工業污染從城鎮向鄉村轉移,加劇水體污染和土壤污染,不利于農業環境的保護和改善,造成局部地區環境污染。
三、潼南縣綠色農業提質發展對策
(一)把握市場前景,進行綠色農產品革命,建立健全綠色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認證體制,建立起消費者與商家可監督、可查詢相互依存的利益共同體。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優勢性,科學化管理龍頭企業使之與農戶形成相對穩定的購銷關系,加快其市場適應度和感知力,積極促進蔬菜加工向深加工、精加工方向發展,提高加工轉化率,增加產品附加值增強獨創意識,利用特色農產品,建立特色農業項目樹立市場品牌標桿;
(二)配套建立和完善了農技、畜牧獸醫、水產、林業、農機、信息、社會化服務等綜合服務體系。這一體系包括農業科技研發與推廣、農業科技和信息服務、人才培養等職能,逐步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打造集耕、播、收和病蟲害防治服務一體的機械化的農業專業化服務隊伍,實現農機化服務從單純的農田灌溉作業,擴展到灌溉、耕作、栽插、植保、收獲、加工、運輸等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的全過程。
(三)健全農產品和農資市場流通體系。建立以各種農貿市場為中心,公司、貨棧為紐帶的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流通網絡,發揮“巴渝新農網”縣、鄉鎮、村三級信息平臺信息傳輸作用,構建了完整的農業信息傳輸的快速網絡通道。建設產地批發市場,發展蔬菜產業現代物流設施,構建蔬菜生產、市場信息網絡,實行生產基地與城市超市對接;扶持壯大蔬菜產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專業市場,完善企業與生產者的利益聯結機制及合作關系,實現蔬菜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和商品化加工、品牌化銷售,提高示范區蔬菜產業的整體效益和競爭力。
目前,經過幾年發展,長安區現代農業已初具規模,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三帶四板塊”。“三帶”主要是指南部觀光農業產業帶、西部苗木花卉產業帶和秦嶺北麓生態旅游產業帶。其中南部觀光農業產業帶主要包括陜西省陽光雨露現代農業、西安添福農業觀光園、尚耕農業、宏府農業、一品花卉等十余個現代農業園區。西部苗木花卉產業帶以細柳為中心,沿西太路、韋斗路建設,目前面積已達到933.33hm2。秦嶺北麓生態旅游產業帶以王莽鮮桃、清水蓮菜生產觀光、城郊葡萄、東大垂釣為重點,目前面積已達到3200hm2。“四板塊”主要是指西部設施蔬菜板塊、中部特種蔬菜板塊、東部瓜菜板塊和畜牧業板塊。其中西部設施蔬菜板塊包括高橋、靈沼、馬王等街道,以發展反季節精細菜為主,面積已達到666.67hm2。高橋5個百畝溫室大棚集群、馬王千畝生態農業示范和靈沼食用菌系列化規模開發是西部設施蔬菜板塊的重點建設項目。中部特種蔬菜板塊包括黃良、王曲等街道,以發展各類葉菜、韭菜、大蔥等時令蔬菜為主,面積已達到666.67hm2,形成了黃良苔韭、王曲韭菜、杜曲特種蔬菜3個特色產品。東部瓜菜板塊包括大兆、砲里等街道,以發展西甜瓜等瓜果為主,重點建設內容有設施西瓜示范、嫁接育苗、大田標準化生產技術推廣及信息服務和市場推介等工作,面積已達到1666.67hm2。畜牧業板塊包括斗門、杜曲、郭杜、黃良、東大、興隆以及沿山各街道,以發展生豬、蛋雞和牛羊養殖為主。生豬基地主要包括斗門、杜曲等10個街道,存欄量已達到11.06萬頭。蛋雞養殖園區以郭杜、黃良、東大、興隆4個街道為主,存欄量已達到130萬只。牛羊基地以沿山各街道為主,目前存欄量已達到3.5萬頭。
1.2城郊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城郊街道作為長安區西南部經濟、文化中心,下轄52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現居人口67560人,其中純農業人口為48137人。城郊街道占地面積244km2,位于西灃景觀大道、環山旅游公路、西太公路輔道交匯的黃金地段,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光熱資源條件充足,水資源豐富。種植的作物種類多樣,有小麥、玉米、果樹等。近年來,近郊旅游又帶動了農家樂的快速發展,形成了以上王村為中心,輻射環山路周邊各村及整個灃峪山區的旅游接待網絡。同時,在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城郊街道也在嘗試發展集觀光旅游、休閑度假、無公害果蔬種植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目前,城郊街道轄區內已建設成型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有陽光雨露、現代農業展示園、大秦嶺、果業中心、添福耕園、尚耕南山莊園、西安市現代農業科技展示中心等,占地面積超過200hm2。2013年還啟動了廣潤、恒瑞和景潤3家示范園的建設項目,占地約60hm2。城郊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的主要內容包括高新技術蔬果溫室、大棚和優質果樹種質資源展示區。城郊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是集現代農產品研發、種植養殖、自種自摘、旅游觀光、休閑度假、農業觀光為一體的綜合性現代農業示范園,有力地帶動了周邊農家樂產業發展,為當地農民提供近3000個就業崗位。
2城郊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典型案例的發展特點分析
2.1尚耕南山莊園現代農業示范園區
尚耕南山莊園以農業觀光旅游為核心,以文化創意、休閑體驗和養生餐飲為特點,將農業科技、農業觀光、都市休閑、文化傳承融為一體,旨在打造一個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高科技現代農業觀光休閑示范園。建成后的尚耕南山莊園將分別由文化創意生態園、生態農業體驗園、太空育種種植體驗館、餐飲娛樂服務中心、黑鳳雞產業發展中心等部分組成。南山莊園主要經營太空蔬菜、花卉種植、黑鳳雞養殖、養生餐飲服務等項目。該莊園從2010年5月份開始試營業,現已形成年接待能力20萬人次,初步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
2.2添福耕園現代農業示范園區
添福耕園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把現代農業示范園建設與城郊休閑體驗、旅游消費、農業生態保護融為一體,在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休閑度假、回歸自然需求的同時,也為當地農村經濟注入新的活力,不斷促進長安區農業增產增效,進一步提升上王村農民收入,建立起以農業養旅游、以旅游促農業的互動機制。園區現已成為長安區頗具代表性的農業生態觀光園,是加深城鄉產業互動和融合的典范。添福耕園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按功能規劃為種植區、養殖區、景觀區、活動區、服務區、關中農產品作坊體驗展示中心等,并進行具體分區。園區規劃有采摘園、垂釣池、兒童樂園、設施農業、田園風光區、生態養殖(水產/禽畜)等項目。在休閑活動安排方面,生態農業觀光園追求與游客的互動性,游客可參與的活動項目有采摘體驗、垂釣、植物組織培養、老式農耕活動等。該園區已成為城市居民回歸自然、追求野趣,體味“住一天農家屋,干一天農家活,吃一天農家飯”樂趣的理想度假園區,也是學校進行“寓教于游,寓教于樂”的科普教育之地。
2.3西安市現代農業科技展示中心
西安市現代農業科技展示中心的主題是科研基地、科技展示、農業觀光拓展、科普教育。其主要為農業科技專家提供科研育種平臺,展示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展示中心規劃為“1心5區”共6大功能區:“1心”為管理服務中心,“5區”分別為“現代化農業展示區”、“工廠化育苗區”、“新優品種展示區”、“品種選育創新區”和“休閑體驗餐飲區”。西安市現代農業科技展示中心以現代農業科技為支撐,發揮科技示范引領作用,輻射帶動西安市各區縣現代農業發展,幫助區縣建設農業示范圓點24個。工廠化育苗區為藍田、長安、灞橋、戶縣、高陵、周至等6個區縣的蔬菜生產示范點培育種苗110萬株,積極引導各示范點進行蔬菜品種的更新換代,同時與區縣蔬菜生產示范點建立合作關系。通過新品種、新技術展示,輻射示范面積達4666.67hm2以上,推廣蔬菜高效種植模式7個,有效帶動了蔬菜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自2010年以來,展示中心已組織培訓市、區縣農技干部9251人次,接待各區縣農業技術人員、高校學生、種植合作社、專業戶及游客等15萬多人次。
2.4陽光雨露現代農業旅游觀光示范園
陽光雨露現代農業旅游觀光示范園是以建設高新技術蔬果智能溫室大棚、現代農產品研發、種植養殖、自種自摘、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為一體的綜合性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園。自2009年建設以來一直圍繞“一心、兩軸、兩帶、四片區”建設布局,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科技含量”的建設理念,將現代農業與旅游產業有效銜接,將園區公園化建設理念貫穿整個建設過程,現已初具規模。該園區以現代農業為載體,集“吃、住、行、游、購、娛”于一體,打破傳統一、三產業的界限,帶動周邊農產品加工業、旅游服務業、農耕文化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當地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園區以蝴蝶形“農耕文化展示館”為核心,將農業高科技成果展示融入其中,以生態休閑的參觀環境為依托,使游人步入其中放松心情的同時,對現代農業有一個更深的認識和了解;以呈“十”字形建設的園區南北主干道和東西景觀大道為“兩軸”,將園區劃分為農業生產展示研發帶和農耕文化休閑體驗帶,在“兩帶”中又將園區劃分為高科技農業生產展示區、果樹采摘領養區、農耕文化體驗區(QQ農場)、親水種植養殖區的“四片區”總體發展布局。
3城郊現代農業的發展前景分析
城郊街道地處秦嶺北麓,距西安市中心僅30km,轄區內有西安秦嶺野生動物園,旅游也較發達,這為發展現代農業示范園奠定了良好基礎。近年來,城郊街道以發展農家樂為主體,大力發展旅游觀光農業。但隨著經營的進一步深入,農家樂變得沒有特色,“土”味喪失,客源不穩定,農家樂發展出現了潛在的危機。因此,探索以“綠色、休閑、參與、體驗”為基本特征的現代農業經營新路子,對促進產業健康持續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城郊背靠秦嶺綠色屏障,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城郊轄區內的秦嶺野生動物園、青華山、凈業寺等旅游景點是西安市民休閑度假的首選之地,城郊有著不可多得的旅游資源優勢。同時,城郊作為長安區的主要農業區,其具有發展都市觀光農業得天獨厚的條件,發展前景廣闊。
4城郊現代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4.1存在的問題
雖然在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重視、支持下,城郊街道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在提升園區建設檔次、增強科技研發水平和發揮輻射帶動作用等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兩方面:首先,整體效益有待提高。從城郊街道農業園區來看,都是以傳統農業為主,靠政策扶持來維持,從中反映出了城郊街道農業園區的科技創新能力整體不強,還沒有真正成為農業高新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孵化器,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科技園區示范、輻射、帶動作用的發揮,尚未完全顯現經濟、社會、生態“三合一”的綜合效益。其次,人才、資金、土地等要素的短缺成為農業園區發展的瓶頸。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農業園區內技術人才儲備普遍不足,科技力量薄弱,尤其缺少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復合型人才。同時,由于農業園區建設的周期長、投入大、周轉慢、回報低,籌集社會資金有限,信貸額度不高,國家扶持不足,園區建設資金缺口較大。此外,土地流轉工作推進緩慢,大面積連片土地供給不足。
4.2建議
4.2.1統一認識,強化領導
要充分認識建設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的深層意義,應以建設工業園區那樣的熱情來建設農業園區。要專門制訂扶持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的優惠政策,千方百計招商引資,引進業主。要成立園區管理機構,配備專職人員為園區建設提供服務。要轉變觀念,創新體制和機制,把由政府主導轉變為政府引導、企業主導。政府主要是增強服務職能,加強調查研究,提供信息,抓好典型推廣,在制定政策、招商引資、引進企業、引導發展方面多下工夫。
4.2.2因地制宜,合理定位
要立足當地農業和旅游資源,充分考慮農業生產要素的區域差異性,對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進行合理區域布局。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運用現代化建設和管理手段,使農業園區成為農民、市場、企業三者相連的紐帶。有目標的引進新品種,讓農業園區在新品種的引進、研發、試驗和推廣上起到農業科技孵化器的作用。要做到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并重,在致力發展農業園區的同時,要實現企業與農民的互贏。
[中圖分類號]F32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4)8-0139-02
1 魯西南生態農產品發展現狀
1.1 魯西南發展生態農產品的地理條件
魯西南地區位于黃泛沖積平原的邊緣地帶,整個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大體分兩種地形,一是低山丘陵:包括荒山嶺坡、近山階地、山前傾斜平原;二是黃泛沖積平原,包括微斜平地、緩平坡地、洼地。該區屬溫帶季風氣候,歷年平均降水量650mm左右,且降水分布不均,再加上水利工程建設進度相對緩慢,致使低山丘陵和平原旱地因缺水而使農作物生長受到嚴重影響。
從項目小組對山東的實地考察情況來看,山東地區土壤水分含量較少,土地較為干旱。這種土壤條件,一方面不利于大多數農作物的生長,而另一方面卻方便了山東發展大棚蔬菜種植。不僅如此,魯西南地區冬季普遍干旱寒冷,大棚蔬菜種植,是山東生態農業發展的新出路。
1.2 魯西南發展生態農產品的市場條件
1.2.1 市場廣闊,消費者需求大
山東省靠近北京、天津等經濟發達地區,消費人群廣闊,市場需求較大。山東的農產品不僅銷往我國東北部,更能輻射到東部發達地區,擁有一條覆蓋全國的銷售網,具有市場方面的絕對優勢。
近年來,食品安全事件頻發,尤其是“毒生姜”等問題的出現,更是給山東農業的發展帶來了一個巨大的挑戰,這就要求山東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問題,保障消費者的生命健康安全,發展綠色健康的生態農業,生產綠色健康的生態農產品。這在客觀上拉動了消費需求。
1.2.2 發展歷史悠久,生態農產品基礎良好
山東省作為我國的農業生產大省,有著悠久的作物種植和家禽養殖歷史,在過去的幾百年里,廣大的勞動人民積累下了諸多寶貴的農業生產經驗。而在生態農產品的發展上來看,山東更是走在全國發展的前沿,生態農業發展的基礎較好。
1.2.3 保鮮技術的發展以及發達的交通為生態農產品的發展提供便利
對于農產品來說,擁有良好的保鮮技術,是銷售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條件。現代保鮮技術和交通運輸業的發展,能夠很好地保證農產品的新鮮程度,最大程度的保持農產品的綠色健康。山東濟寧是魯西南地區的鐵路樞紐,不僅擁有發達的鐵路系統,近年來京滬高鐵的建設,更使魯西南地區的交通便捷水平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1.2.4 政策優惠,為生態農產品發展提供支持
國家頒布相關法律法規并出臺一系列政策優惠鼓勵生態農業的發展,省財政廳先后確定后38條強農、惠農、富農措施,以農業發展銀行、農信信用合作社等為代表的信貸機構也先后出臺相關優惠政策,支持農業發展。
2 魯西南生態農產品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主要問題
2.1 多數消費者對生態農產品了解較少,宣傳力度不足,消費者缺乏對生態農產品的信任
根據500份調查問卷的結果顯示,42%的消費者在超市和農貿市場之間多會選擇到后者購買農產品,而他們選擇農貿市場的原因也很單一 ——價格低廉。而54%的消費者表示不太接受新興品種的生態農產品,如以色列長茄,五彩西紅柿等。在蔬菜價格、新鮮程度和農產品綠色健康程度方面,40%的人較為看重蔬菜的新鮮程度,而32%的消費者更看重蔬菜的價格,重視農產品的綠色健康程度的消費者只占28%。
這就表示消費者對生態農產品的了解還不夠深入,也從側面顯示出生態農產品還有相當程度的潛在市場沒被挖掘。
另外,由于當今食品安全事故頻發,使消費者失去了對綠色生態農產品的信任。根據調查問卷顯示,超過76%的消費者對生態農產品存在質疑。
2.2 生態農產品生產成本較高,導致產品價格居高不下
據金締盈生態農業生產基地的潘總介紹,在生態生產基地的,平均每個大棚需要投入3萬元左右,而一千多畝的基地總投入上千萬元。不僅如此,普通蔬菜的生產一般是用動物糞肥或化肥做肥料,而金締盈的蔬菜生產過程中,為了保證生產環節的綠色健康,摒棄了傳統糞肥和化肥的使用,選擇使用自主調配的生態有機肥。金締盈的家禽養殖,如蘆花雞等,多采用散養的方式,這就需要進一步加強對散養區開闊地的管理,也相應增加了管理費用,進而增加了生產成本。而調查發現,在價格有區別的情況下,消費者更愿意買價格較低的普通生態農產品。
2.3 發展生態農產品風險高
生態農產品雖然借助于新興技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產風險,但生產環節并沒有完全能夠脫離自然環境。
2013年的H7N9禽流感的流行,給金締盈和山東所有從事養殖業的公司帶來了不小的挑戰,家禽的大批死亡,給養殖戶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疾病的防控,成為了養殖業的一大難題。
部分養殖戶為了提高家禽的出欄率而大量使用抗生素和違禁藥品。而以金締盈為代表的生態農業生產基地,嚴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杜絕國家違禁藥品,以保證生產出健康的禽蛋,但出欄率卻低于平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生產成本。
而自然條件下的農作物則很容易遭遇病蟲害,在不使用農藥的情況下,農產品不僅質量差,影響消費者的選擇,并且產量將大大降低,給生產者造成很大的損失。
2.4 市場未得到充分開發,銷售渠道不完善
生態農產品目前為止沒有形成一個完善的銷售渠道網,除了金締盈公司采取的品牌專賣店以及一些大型超市專柜以外,在消費者常去的農貿市場和一些中小型商場幾乎沒有生態農產品的身影,現有的銷售渠道不能夠將整個市場覆蓋。而要得到長遠的發展,占據更大的市場,采用新的營銷戰略,開辟新的銷售渠道,是一條必經之路。
2.5 管理體系不夠完善與專業技術人員的缺乏
科學的管理方法是經營發展的關鍵,在魯西南生態農業的發展中,顯然這一方面還存在很多劣勢,大多數是農民在摸索中實踐,缺乏很多先進技術的指導與管理方法,致使生態農產品發展并不理想。
在現如今的生態農產品生產基地當中,真正的專業技術人員為數并不多,類似金締盈這樣的大型生態農產品生產基地中只有2~3個技術人員。而在整個生態農產品生產領域中的生產技術人員也是相當的缺乏,這在客觀上也阻礙了生態農產品的發展。
3 對策及建議
3.1 加大生態農產品的宣傳和推廣,向消費者普及生態農產品相關知識
調查顯示,54%的消費者對生態農產品了解甚少,而58%的消費者通過網絡和電視來了解生態農業。我們應該通過大眾傳媒和主流媒體宣傳等方式,通過網絡、電視平臺進行宣傳和推廣。如利用百度推廣、百度快照等搜索方式,增加生態農產品的知名度,同時在電視上進行新聞播報和廣告宣傳等。在加大生態農產品的宣傳力度的同時,使消費者了解生態農產品的益處,進而刺激消費者的消費需求。
3.2 控制生產和銷售成本
生態農產品之所以在目前還不能被廣大消費者接受的原因之一,便是高于普通蔬菜的市場價格。而要改變這一現狀,首先要從成本控制方面入手。而在成本控制中,最有效的分為生產過程控制和銷售過程控制。生產過程控制主要指加大生態農業的研究力度,探索出更加環保生態而又節約成本的生產方式;而銷售成本控制指的是在銷售過程中減少中間商和運輸過程中的折耗,降低成本開支。
金締盈公司采用的直銷模式,在生產基地附近建立自己的品牌專賣店,直接供應市場,這種方便快捷同時又能最大程度保證農產品新鮮程度的銷售方式,不僅可以減少中間商環節,節約銷售成本,使產品價格變低,而且將包裝整齊的新鮮的蔬菜搬上貨架,更能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
3.3 加強生態農產品的疾病防控
根據金締盈公司的經驗,采用散養方式養殖,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病菌因密集籠養帶來的禽類間互相傳播,能夠很好地降低禽類間相互傳播疾病的風險,更能夠保證禽類在寬闊的空間中增強體質,再加上與定期防疫相結合,能夠很好地防控疾病尤其是禽類傳染病的發生和傳播。
而生態農作物,則可以采用大棚種植,不僅可以保證農作物生長需要的溫度,更能夠減少農作物和外界的接觸,防止害蟲的入侵。另外,還可以通過借助生態有機化肥的使用,增強農作物的抵抗力,防止被病蟲害侵襲。
3.4 建立完善的供銷渠道
現代社會,人們越來越注重自身健康,生態農業發展前景良好,但目前市場上并沒有完善的供銷渠道,因此我們應建立完善的供銷渠道,保證產品能夠更好地投入市場,同時也保證消費者能夠購買到真正的綠色健康食品。
由以上研究發現,盡管現在生態農產品在超市有專柜銷售,但是知道和經常購買生態農產品的人仍然較少。所以,建立一個較好的銷售鏈也是很重要的。針對大多數消費者喜歡去農貿市場的現象,可以在農貿市場設立專門的生態農產品銷售攤位。采用這種使人更容易接受的銷售方式,既可以增加人們對生態農產品的了解,又能促進生態農產品的銷售。
同時可以與酒店等商家建立直接的合作關系,采取直接供應的方式,在減少中間商的成本的同時,又能保證產品的新鮮。
除此之外,還可以采用展會營銷的模式,通過參加農產品展銷會來打響產品的品牌,增加產品的附加值,擴大贏利空間。2012年9月,山東濟寧鄒城首屆生態農產品展銷會開幕,這就拉開了生態農產品展銷的序幕。本次展銷會規模大、檔次高,設置展廳展位300余個,將匯集山東省內外200余家優秀的生態農產品生產加工及營銷企業。
3.5 完善管理體系,提高專業人員素質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0-0277-02
Existing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Organic Agriculture in China
QI Jing SUN Yu-tao CHANG Hao
(Anhui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Bengbu Anhui 233000)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s of organic agriculture in China,the existing problems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developing organic agriculture in China were put forward, and the prospects of organic agriculture in China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organic agriculture;present situation;problem;countermeasure;prospect;China
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我國農產品的供需矛盾基本得到了解決,但是農產品的農殘問題嚴重[1-4],食物中毒事件頻頻發生,追求“綠色”成為社會的共識。而在如今這小康社會的時代背景下,大部分人早已不需要擔心溫飽問題,他們將更多的目光放在了健康上,有機農產品應運而生。有機農業是具有嚴格標準的生態農業類型,是可持續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涵是為了建立和恢復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和良性循環,以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有機農業的產生和發展與環境、生物和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發展有機農業是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也順應世界農業發展的潮流[5-7],不僅有利于資源與生態環境的保護,而且有利于農民本身和消費者的健康,同時也可為農民帶來更高的經濟收益。現分析中國有機農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發展對策,以供參考。
1 中國有機農業現存的問題與對策
1.1 價格高
因為有機農產品的價格相對于普通農產品來說較高,所以對于大多數消費者來說,會由于高價格而避而遠之。對于相關企業來說,產品銷量低下、價格高也是當前國內有機農業發展的一個主要問題。固定的、傳統的對于農業的思維定位,使大眾從根本上認為農業的成本和農產品的售價都是在固定的范圍之內,因而人們一時難以接受新興的有機農業及其所帶來的農產品的價格問題與品質問題。
對策:應從思想角度入手,打破思維定式,為有機農業的發展清掃障礙。如組織一些關于有機知識的宣講會或是演說,讓更多的人開始“聽說”有機;再者,可以在小區或是鄉村里,由一些干部組織有機教育活動。一切旨在逐步轉變根深蒂固在人們思想里的農業觀念。
1.2 食品安全事故頻發,導致信任危機
即便有機農業被人們熟知,可是他們對有機農產品卻并不信任,隨便一點的變故都會讓他們對有機產品產生抵觸,因而也會阻礙有機農業的發展。政府機制的中立態度和有機認證機制的監管不嚴格,導致有機市場魚龍混雜,易引發信任危機。
對策:做好有機認證,用事實說話。讓事實去證明有機農業的優越性。政府應當加大對有機農業的扶持力度,同時敦促有機認證部門做好監管工作,不讓真正的有機農產品流失,更不要讓其他農產品擾亂有機市場,為有機農業的發展創造一個干凈且嚴格的環境。這樣,即使有機產品不會成為大眾化產業,也會成為一種品牌,在其市場里成為時尚。
1.3 國內有機農業與國外相比還有差距
當前,國內有機農業發展得不是特別順利和快速。發展有機農業所需的外在和內在條件使得有機農業發展得有些緩慢甚至困難,因為要想在一片土地上種植有機產物,需要3年的緩沖期來改良土壤,同時也會花費人力和財力。另外,有機農業的發展還需要適合的環境。
對策:多同國外先進有機企業交流,學習他們的技術并加以拓展,使得新技術更加成熟,然后應用于國內有機農業。同時,國內也應當積極開發各種一流技術。邀請國外專家前來指導國內的生產技術,帶動有機農業的發展。努力發展有機基質栽培技術,不僅節省了改良土壤所需的時間,同時也避免了土壤改良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保證了有機農產品的品質和產量,還大大加強了有機農業的發展力度,加快了發展速度。另外,有機農業種植區域應當遠離市區,確保環境的適宜。
1.4 有機農產品的貯藏和運輸問題
當前有機農產品大多是一些果蔬產品,為了保證果蔬的新鮮,在貯藏和運輸上還要多加注意和改進。
對策:在現有的保鮮技術上加以改進,保證產品的品質和新鮮度,在運輸時盡量采用快速運輸的方式,并確保產品在到達顧客手上時依舊如剛剛采摘下來一樣,不使用任何添加劑和防腐劑,保證純天然、無污染。
1.5 勞動力問題
由于人們的價值觀念問題,很多人都認為做農業不是一個好的出路,他們認為在如今的社會里,做農業就代表了地位低下、身份卑微,從而導致未來可能無人從事農業。勞動力的缺失是有機農業當前存在的問題。
對策:這需要從教育的角度來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人們了解到做農業并不是一種地位低下、身份卑微的表現。正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每一個職業都有著它存在的意義,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才能有效。同時,在學校開設與農業相關的專業并且提升農業的就業待遇,吸引更多的人才,讓其在短時間內出現在大眾視野,會有效促進有機農業發展。
1.6 有機農產品的單調性
有機農產品大多局限于果蔬類,特別是蔬菜類,使得有機農產品的種類單一,競爭激烈。
對策:發展其他的有機農產品,使得有機農產品豐富化、高質量化。同時,來一次徹底的“有機大沖洗”,將一些假冒偽劣、混雜不清的有機農業撤出,使得各有機產業間實現正常、合理的競爭。
2 中國發展有機農業的前景展望
回顧歷史,中華民族能夠在這片土地上世代相傳、繁衍生息,功不可沒的根本原因是天人合一,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有機農業思想的延續。因此,在現代化進程中,一定要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經濟與環境的互動必將推動中國有機農業的發展[3-6]。積極發展有機農業,不僅有利于實現我國有限資源的持續利用,解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實現發展經濟、保護環境的有效結合,提高人們的食品安全和健康意識,而且有利于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轉變,推進農業產業化與市場國際化進程,有效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能力,突破國際貿易綠色壁壘的限制,加速我國農業產業的戰略結構性調整,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
中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傳統農業基礎好,又有生態農業、生態建設的基礎,農業生產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發展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市場潛力和發展空間巨大。如果發展順利,預計在今后10年,我國的有機食品占國內食品市場的比例有望達到1%~3%[5-10],中國將成為第三大有機食品生產國和第四大有機食品消費國,中國出口的有機食品占全球有機食品國際貿易的份額則有望達到5.0%,也就是50億~60億美元的規模甚至更高,毫無疑問,開發有機食品是實現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
3 參考文獻
[1] 周澤江,宗良綱.中國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4.
[2] 楊松.云南省有機農業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07, 35(18):5573-5575.
[3] 馬卓.中國有機農業發展現狀、問題和對策[J].中國農學通報,2006(11):338-342.
[4] 單吉.從有機認證制度看中國有機農業發展[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
[5] 單吉.認證制度的建構與有機農業發展[J].學習與探索,2004(4):81-86.
[6] 李云,靳紅玉."三品"認證監管中存在的問題與建議[J].現代農村科技,2016(14):4-6.
[7] 丁長琴.我國有機農業發展模式及理論探討[J].農業技術經濟,2012(2):12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