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4 17:15:4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傳統文化與現代管理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引言
現代行政管理理論源于西方,我國行政管理理論深受其影響,但擁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國,行政管理制度不可能不根植于悠久的傳統文化而完全移植西方的理論。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與進步,構建一個適合目前生產力狀況和民族特點的行政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是一個必然要完成的歷史性課題。
二、中國傳統文化對于現代行政管理的重要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中包涵著豐富的管理思想,涉及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和層次,與現代行政管理有著深刻的聯系。把古代優秀文化與現代行政管理的實際結合起來,構建一個高效、和諧并具有中國民族性格的現代行政管理制度已成為一個重要的話題。
現代社會中的人,是有意識、有感情和有社會關系的“人”。每個人都有其特殊的社會關系及以此為依托的復雜的人文背景,行政管理制度在其實施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它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是世界上不多的幾種原生性文化之一,具有文化本源的意義。這就決定了中國的現代行政管理體系不可能拋開中國傳統文化而重建。只能是在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
中華文化的核心是人。正是基于這種心理品質,中華民族才有著強大的凝聚力?,F代行政管理同樣以人為中心,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中國要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取勝,政府的執政能力起著某種程度上的決定作用,就必須有立足本民族的思維及行動模式的特點,這就需要我們給予中國古代管理智慧一個全新的闡釋。
三、現代行政管理理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比較
現代行政管理源于西方,根植于西方文化,然而,其中許多基本哲理都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至深的淵源和高度的融合。
道家個人管理的目標是“內圣外王”;儒家主張通過“修己”、“安人”實現“大同”,體現了個人管理目標與組織管理目標相統一的辯證關系。對現代行政組織而言,就是要注重營造一個協調個人、群體乃至社會三者利益的目標鏈,使前一目標的完成成為后一目標實現的前提和基礎,后者的達成又是前者的印證和升華,由此循環往復而形成一個合理的目標流程網絡,促成組織最高戰略目標的實現。
任何管理目標的實現,都要靠一定的組織來完成。有效的組織應遵循目標一致、跨度合理、指揮統一、權責分明、職能明確等基本原則。早在戰國時期,中國人就已經意識到合群是人類的本性之一,而“分”又是人類結成社會群體的必要前提,沒有等級劃分的限制,群體內部就會發生爭奪?!昂稀迸c“分”是由社會分工和職業差別所導致的,也是解決各類組織矛盾的必要手段,是組織良性運轉的前提。
在現代管理理論中,領導和激勵密切相關,只有理解了人們的真實需要和行為動因,才能更好地理解激勵問題,從而實現有效的領導。
我國古代有代表性的人性理論是儒家的“人性可塑說”。西方行為科學都假定人性不是一個“變數”,管理者只有設法去適應人性。而中國傳統文化更強調后天的塑造與引導,如荀子主張“導人去偽”,孟子主張“領悟善端”,這比起單純被動地適應人性會取得更好的管理效果。
今天我們大力倡導“經營人性”,只有在“人”的意義上,才能夠對行政管理的良性、持久發展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道理很簡單:管理,只有基于對中國人內在價值觀與幸福感理解的基礎上才能收獲成功。
相對而言,西方管理學注重對物化結果或階段性成果的控制,強調控制的實效性;中國傳統文化則偏重于對人的控制,因而控制的標準模糊、不精確但更具柔性。
道家主張“無為”而治,恰是最有效的控制。這一思想被彼得.圣吉稱為“無為而治的有機管理”。給下屬充分的行動自由去實現某構想,并對所產生的結果負全責。不再通過傳統的復雜的控制系統,而是“通過學習來控制”,致力于改善思考品質,加強反思與團隊學習能力,從而達到“無為而治”的最高管理境界。
“無為而治”是道家思想中的核心命題,老子講的“無為”是達到“無不為”、“無為治’這一目的的手段。確切地說,無為管理的實質是把人的社會性減到最低限度,通過恢復人的自然屬性的方式來達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四、傳統文化與現代行政管理的共生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管理的契合絕不是一種偶然,它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西方物質文明是可以共生的。
美國通用汽車公司董事會主席羅杰.史密斯曾這樣談及他在《孫子兵法》中學到的東西:“今天沒有一個對戰略的相互關系,應考慮的問題和所受的限制比他有更深刻的認識,它的大部分觀點,在我們當前環境中仍然具有和當時同樣的重大意義。”歷史上積淀下來的諸多文化遺產瑰寶,在形成中國現代行政管理模式的戰略運籌理論過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西方管理慣用“二分法”把完整的組織劃分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兩大對立陣營。中國文化推崇圓滿和諧,認為只有組織內處處融通一致,才能形成一廣大和諧的系統。打破這一系統,組織便不得安寧。
現代行政管理是以人為本的管理,在人本管理從“以個性為本”、“以人性為本”到“以人文為本”的轉化過程中,文化對行政管理的影響權重日益增加,綿延五千年的華夏文化充分說明了我國在對文化的整合與管理方面的巨大成功。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貴“和”持“中”。注重和諧,已浸透中華民族文化肌體每一個毛孔,和諧局面的實現和保持才能趨向管理的最高境界——“無為而治”。
參考文獻:
[1]哈羅德孔茨等著,郝國華等譯.管理學.第十版,經濟科學出版社.
[2]張國慶.行政管理學概論(第二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3]宋光華,王文臣.企業管理科學化、現代化與中華文化.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長期以來,中國企業更多看重的是對西方社會先進的企業管理理論和方法的學習,而一直以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借鑒卻有所不足。本文主要討論了如何以古代中國的傳統文化來指導現代企業管理的發展。筆者認為我國古代的“民本”思想及“以柔克剛”的和諧觀念等對指導現代企業的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很值得科學合理的繼承和不斷的完善發展。
一、古代“民本”思想對現代企業管理的啟示
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也不管是管理朝代還是管理企業,管理對象中最能動、最活躍、最根本的因素是人,管理的核心在于人力資源管理,本質是“治人”即對人的管理。從管理的意義看,“治人”通過專注于人的積極修為、管理實現對事對物的管理,這種管理思想和方式與現代的“人本管理,人為為人”的人性化管理理念相一直,只有管好人才能管好物、管好事。眾所周知,儒家文化是一種以人為本的倫理文化,認為在一切事物中人居于最重要的位置,甚至認為人與自然之間關系都是并列的。從管理學的角度考查,中國傳統文化高度重視人的因素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對管理主體的重視,特別強調管理者要“修己、正身”,要遵循“為君之道”“為將之道”“愛民之道”,提出了仁、勇、信等各種德才標準;其次是對管理客體的重視,處理管理主體和管理客體的相對關系上,中國傳統文化特別強調“民本”“民心”“民意”,把“民本”“民心”“民意”看做管理行為成敗得失的根本,例如古代君主的“奉天承命”就是要尊重民意。當然,或許有人說這是迷信,應用于現代企業的管理中肯定會出亂子,這點筆者不否認,但是要強調的是對于古代的豐富遺產,我們應該抱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來面對。同樣,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理念與現代“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有異曲同工之處,一方面把人即人力資源視為企業一切資源中最重要和最有潛力的戰略資源,著力提高人的素質;另一方面強調對人的管理的首要任務是價值觀培育,努力做到增強員工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挖掘企業員工的潛力,這樣才能進一步推動企業不斷發展。因此現代企業要吸收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民本觀念,以企業的人力資源為中心,把面向企業員工、尊重企業員工、關心企業員工放在首位,充分調動企業中所有人的工作熱情和智慧,企業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因此,現代企業應高度重視人力資源在企業運營中的重要作用,把尊重員工、關心員工放在首位,通過建立以人為本的人力資源管理機制,規劃企業員工的有效配置,不斷為企業員工提供學習、培訓和進修的機會,提高企業員工自身能力素質,增強企業員工責任感、使命感。此外,在企業管理中重視員工的自身發展,也是符合傳統文化的義利觀的。作為儒家五常之一的“義”一般是指判斷是非善惡的標準和人們行為的價值標準,“利”是指社會生活中人們的物質利益和功利。“見利思義”和“以義制利”的儒家價值觀體現了中國的民主精神,引導和塑造了人們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激勵和推動了中華民族和整個國家的凝聚力。在企業管理中,如果做到“見利思義”、“以義制利”,把面向企業員工、尊重企業員工、關心企業員工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完全以企業利潤為出發點,可以增強企業員工對企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企業員工更廣泛、更積極地投入到生產經營活動當中??傊还苁枪糯寮宜枷?,還是現代國家政策,我們都應該在現代企業的經營管理中靈活運用人本思想,讓企業的管理者和員工感受到企業的溫馨和對自身的關懷,只有這樣才能夠提高員工工作積極性,才能夠讓員工有歸屬感,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企業的正常運營。
二、古代和諧思想對現代企業管理的啟示
中國傳統文化一直提倡“以柔克剛”“剛柔并濟”,強調為人處世要隨和謙讓,這其實是一種心胸豁達的思想境界。對于企業管理而言,個人與個人之間如此,團隊與團隊之間也應該如此。儒家認為,柔是自然之道、養身之道和治世之道,天地萬物按照均按照一定的規則運行,因此人必須關注自己并注重自身的修為,使人道合乎天道,順應天道。用現代語言來說,就是說人與自然要協調統一,主體與客體之間要相融相通,這就是所謂的“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的道理?!吨杏埂氛J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因此在企業管理中,管理者要從天開始,過渡到人,即管理者要以企業文化來熏陶員工,用文化的潛移默化功能促使員工的目標、行為與企業的發展方向保持和諧,培育員工和企業共同的價值觀,實現個人與企業協調發展。古代和諧思想也與今天我國提倡的可持續發展和建設和諧社會的觀點不謀而合。從管理的角度出發,古代和諧思想可以幫助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相處,因此企業管理者的實踐活動應建立在企業的可持續能力和企業員工積極參與自身發展決策的基礎上,保障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同時,促使員工的個人得到充分發展。作為中國通訊的巨頭——中興的“森林原理”和“低成本嘗試”管理方式體現企業中和諧思想的活用,這種東方的價值觀向中興企業的組織結構、研發領域、市場末端、文化氛圍等各個方面進行了滲透,并發揮了積極作用。日本企業之首——松下作為也非常推崇中國的和諧思想,認為提倡和諧就是提倡以誠、以寬、以禮待人,不偏聽偏信但又不搞折中和放棄原則,強調高瞻遠矚、全面地觀察和處理問題。所以說,古代的和諧思想運用于現代的企業管理中可以有效推動企業的發展,甚至為企業的進一步擴大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三、中國傳統文化的其它方面對現代企業管理的啟示
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外諸多著名企業家產生過重要影響。作為現代企業管理者的職業經理人在借鑒西方現代管理理念的同時,還應從中國的實情出發,從中華民族五千年優秀的傳統思想中汲取精華。筆者認為有兩個思想精髓必須被我們掌握,一個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一個是“無為而治”的管理哲學。前者是對我們職業經理人個人素質的綜合要求和提高方法,而后者更側重于職業經理人的戰略思維。孔子在《論語·述而》中說:“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這是對中華民族剛健有為、奮發圖強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動體現。自強不息最核心的內容在于不停留不滿足于當前的自我,不斷地向“更新”的自我邁進??鬃犹岢⑴嵺`“發憤忘食”的精神,鄙視“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人生態度。如果說,這只是知識分子和上層人士自強自立、積極進取的表現,那么“人窮志不短”、“刀子不磨要生銹,人不學習要落后”等民間俗語,則反映的是自強不息精神的全民化、普遍化和社會化。沒有自強不息的精神,就會怨天尤人、自暴自棄,就找不到前進的動力源泉。這就要求職業經理人必須有活到老學到老的決心和毅力,以頑強不屈、百折不撓的精神和行動追求個人素質日臻完善。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國五千年文明發展的歷史與歷代先民不懈努力濃縮而成的精華,是中華民族以及與中華民族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人的共同精神家園和寶貴財富。在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和管理模式的過程中,要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做到“古為今用”,對我國的現代企業管理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李琦.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企業管理思想的影響[J].北京市計劃勞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2)
工程項目管理理論,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從原西德和日本傳入我國,經過數十年發展,我國繼實行施工企業的項目管理之后,又推行了工程監理制度,并逐步開展了注冊監理工程師、注冊建筑師、注冊結構工程師、注冊建造師等執業資格考試,實施了建設行業注冊準入制度,大大提升了建設行業工程管理的總體水平。工程項目管理對于不同的參建主體有不同的目標和任務,對于施工單位而言,工程項目管理總的來說就是“三管三控一協調”。具體來說,三管就是合同管理、職業健康安全與環境管理、信息管理;三控就是工程進度控制、工程質量控制、工程成本控制;一協調就是指全面地組織協調、溝通各方關系,協調的范圍可以分為內部協調和外部協調。
1 以人為本,做好三項管理
春秋中期,管仲最早提出了“以人為本”的主張,強調了人才問題的重要性。管仲《管子•霸言》中說:“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治則國固,本亂則國危?!表椖拷浝碛捎谌鄙賹M織中人的行政處分權,要想調動這些人的積極性和發揮他們的創造力,必須貫徹人本管理的思想。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人本管理思想,也有等級服從之約。人本管理就是要發揚民主,在參建各方主體之間只有分工不同,沒等級之別。
合同管理貫穿于合同的簽訂、履行、變更或終止等活動的全過程。工程項目的參建主體是由合同維系在一起的,項目組織是通過合同建立起來的組織,項目組織的運作是建立在授權的基礎上的,高效管理也是要求充分授權的,項目組織是由不同部門、單位、組織的人組織起來的,人們之間的合作是建立在對項目目標達成共識的基礎上,合同既體現了人的意愿,又服務于人的需要,人處于合同的最核心位置。所以,項目合同管理要想成功,必須貫徹人本管理的理念。
職業健康安全與環境管理,是圍繞著建設目標而動態控制展開的,而安全則是固定資產建設過程中最重要的目標控制的基礎。中國傳統人本思想主張天地之間人為貴,在人與自然、與作為自然現象的天的關系上,體現為強調人與天地同尊,而人處于天地中心的地位,強調人為萬物之靈。人本管理是指以人的全面的自在的發展為核心,控制好環境風險,做到“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切實保障施工人員的生命健康與人身安全,創造相應的環境、條件和工作任務,以個人自我管理為基礎,以工程項目的共同目標為引導的一整套管理模式。
工程項目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現代化的管理活動,更要依靠大量的信息以及對大量信息的管理,并應用電子計算機進行輔助。以人為本意味著項目組織內部各參加方的地位是平等的。在項目組織內部,項目參加各方的地位不是由其行政級別、規模、社會地位來決定的,而是由其在項目中所承擔的任務決定的,項目參加各方在地位上是平等的。由于項目的運作過程是平等透明的,在項目組織內部由于信息流通是雙向的甚至是多向的,對于參加各方來說,很少存在信息的不對稱,這就大大降低了由于擁有特殊信息而形成的權威,使得參加各方在平等的位置上進行對話和溝通,項目參加各方地位的平等也能促進各方之間的溝通與合作,確保項目組織良好的運轉。
2 易變不息,抓好三大控制
工程項目管理的三大控制包括:工程進度控制、工程質量控制、工程投資(成本)控制,這三大控制的共同特點是通過計劃制定,過程控制,對諸因素進行檢測、核驗,對差異提出調整、糾正措施的監督管理過程。這就是我們一直要求在工程項目管理中推廣應用的動態控制方法,具體來說就是在施工過程中運用定量的施工進度控制、施工成本控制、施工質量控制的報告系統地指導施工管理工作,這對于項目建設目標的實現,促進工程項目管理的科學化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古老的《易經》早就指出的“道無常居,易變不息”,說的就是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萬物,沒有一樣東西是不變的,在時空當中,沒有一事、沒有一物、沒有一情況、沒有一思想是不變的,不可能不變,一定要變的。譬如我們坐在這里,第一秒鐘坐下來的時候,已經在變了,立即第二秒鐘的情況又不同了.。時間不同,環境不同,情感亦不同,精神亦不同,萬事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中,非變不可,沒有不變的事物。易變不息,從工程管理的角度來看,事物在不斷發生變化,控制目標也就隨時會出現偏差,我們的調控工作當然也要隨之跟進,我們要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前提下順勢而為,針對不同的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持續改進,以使項目實施達到預期目標。從這個意義上看,這是與工程項目管理所強調的動態控制原理有異曲同工之妙的。
3 和而不同,搞好各方協調
溝通協調也是項目經理日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項目參建各方既有共同的目標,又有不同的具體利益追求。儒家贊同“和為貴,和而不同”,孟子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見他對人和的重視。人和作為企業倫理規范,積極倡導建立和諧的企業內外部運行環境,在工程項目管理上也一樣,在項目內培養群體意識上發揮重要作用,造就項目內部的和諧團隊精神。在項目外部關注和氣生財,良性競爭公平競爭的環境,培養與政府,與項目所在社區公眾建立和諧關系,在生態環境方面關注環保,關注項目與自然的和諧平衡,儒家文化講究人和的管理思想在這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以我公司承建的廣州市東和花園B區為例,該項目建筑面積達9.6萬平方米,屬于大型項目,參建主體以及政府監督管理機構投入了大量的管理及工程技術人員,如何協調好各方關系,對于這個項目施工順利進行顯得非常重要。為此,我們一開始就是以建立和為貴的人際關系來開展工作,在工程實踐中爭取到了各方力量的有力支持,保障了工程的順利實施。
4 結語
一、義——修煉德性
“義”者宜也,是一個事物應有的樣子,是一種相對的道德律。儒家強調“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也就是說君子走的始終是一條合適的正路,而小人一心看重私利,在一己私利趨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對于班級而言,班主任講究“義”就是要自己修心養性。班主任的品德應該是全班同學的表率。班級管理講“義”,就是要注重德育。要建構完善的、符合時代需要的德育觀離不開對傳統的反思和揚棄。俗話說,“植樹先固本,育人先育德”,“以德治班”應該是基本的班級管理理念。在班級德育教育中,主要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班主任本身的師德修煉
教育,在提升學生生命品質的同時也在提升教師的生命品質,優良的示范是最好的說服?!捌渖碚?,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這句話強調了榜樣的作用。作為班主任要時刻注意自身的品格、學識、涵養對學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要特別注重自尊、自愛、自信、自強,讓自己的良好風范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這樣才能讓學生從情感上接納你,為班主任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2.學生的行為習慣
“成功從脫鞋開始”,前蘇聯宇航員加加林的良好習慣給了我們極大的啟示。在班級管理中,學生尊師的行為,禮貌的行為,孝敬父母的行為,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的行為,都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細節,班主任應對此非常重視。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公德習慣和行為習慣等。如在2005級服裝4班和2007級文秘1班都通過主題班會(由學生演繹)解決亂扔垃圾的問題,展現同學友愛,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班級文化建設
班級文化是“班級群體文化”的簡稱。班級文化是班風形象的展示,班級環境的臟亂差,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班主任的管理水平與能力。一個好的班主任,會積極主動搭建班級文化建設的平臺,對班級成員的言行傾向、班級人際環境、班級風氣等主體標識進行有效掌握;對班級的墻報、黑板報、活動角及教室內外環境布置力求樸素大方,適合學生,突出班級特點。如在2005服裝4班的管理中,抓住服裝專業畫畫好的優勢,要求有特長的同學集思廣益,自己設計“學習園地”“信息公布欄”“八項考核評比登記欄”等墻壁文化,學生有創造性的展示往往贏得了學校的榮譽,多次被評為一等獎。然后在擔任2007文秘1班班主任時,要求2005服裝4班的同學輔導學妹,將優秀的班級文化傳承下來,形成了年級之間互幫的局面。優良的班級文化會打造一個班風純正的優秀班級,其同學之間、師生之間會有著良好的人際和諧氛圍,從而形成了濃厚的與校園文化相一致的育人環境。
二、仁——培養愛心
“仁”是一種道德范疇,指人與人相互友愛、互助、同情等。儒家的仁的管理方法:一是以身作則,以自己的行動來帶動其他人;二是無論是管理者還是被管理者,都必須要有一種愛心,而且還要知道干什么事都會遇到困難,克服了困難然后才會有收獲;更為重要的是人在一個集體中活動,一種集體主義的精神才是一種真正的“仁”。其實,一個優秀的班級正需要這樣的管理策略。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一方面,班主任講“仁”,就是要關愛學生,具體地說,就是尊重其人格,理解其追求,欣賞其亮點,激勵其進步,信任其言行,把每個學生的人生價值調動到一個最高點,能讓學生有如沐春風的感受,從而使教師樹立了“不令而從”的威信。班級管理中,我會重點關注各方面條件比較差的同學,記得2005服裝4班有一個同學特別自卑,她認為自己身上沒有任何優點,但我發現她文采不錯、喜歡寫小說、笑得真誠、頭發漂亮等,我反復表達欣賞她的這些優點,她后來也變得自信了。這正所謂“愛心最是有情物,化作春風更摧人”。另一方面,要在班級中提倡幫助他人、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的理念。2011年6月,中國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司長高洪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好的班集體是:人人都平等的集體,營造充滿尊重、和諧、友愛的氛圍,讓學生一進入班集體,就感到春風拂面,溫暖快樂;人人都是主人的集體,營造對自己負責,對集體負責的氛圍,讓學生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他人的事情幫助做好,集體的事情一起做好。當一個班集體真正成為每個學生珍藏的記憶,那是對老師和教育工作者最好的褒獎。這是我們每位教師都企盼的境界。
三、禮——追求和諧
有了“仁”的存在就可以成為真正的人了,但是“仁”還不能單獨存在,孔子認為,“仁”的實現必須通過“禮”來表達和體現。在班級管理中以“禮”為核心理念,用禮制、禮樂追求管理體制的合理化。激發學生的邏輯判斷的潛在能力,讓他們能夠自覺地從理智上求真。其要旨是追求符合天時、地利、人和的規律性,以富于人文精神,合乎人性的禮制和禮樂來規范班級秩序,用禮制約束人,用禮樂營造好學、敬人的氛圍??鬃拥闹蔚缽娬{“正名”,要求做到“名正言順,各司其職”,體現在班級管理中也就是說管理者與被管理者要各司其職,用完善的層級制度和制度的文化氛圍約束各成員。在班級管理中,我一般會一周一次班團干部工作回報,兩周一次的工作方法培訓,強調的是分工合作,注重協調,讓班團干部時刻具有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這樣效果不錯。班主任首先要把班級看作一個系統,認真研究班級系統內部諸子系統對班級整體工作的影響,從實現整體目標出發去指揮班級各方面的工作,使班級各項工作圍繞班級整體工作的質量、效率正常運轉,并通過組織、協調和綜合使家庭、學校、社會等外界影響因素與班級共同目標形成一個和諧系統,以實現班級管理的最優化。從“禮”的內涵來看,禮樂的關鍵性作用在于形成一種敬的氛圍,敬重自己的班級角色或職司,敬重老師,尊重學生,使本班級秩序井然,能成大事??梢娍鬃又蔚乐?,即制度化的組織治理,而決不是人們所附會的隨意性極大的所謂“人治”?,F代班級管理的實踐也表明,構建完善的班級管理體制和制度,以及營造好學氛圍,是和諧班級構建的關鍵。
四、恕——講究人本
儒家強調要通過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寬容和理解,來求得人際之間的和合。一方面,在解決矛盾沖突的時候,不能只看到矛盾或沖突的一方,而應該全面地看到矛盾或沖突的雙方,消解他們之間的對立因素,找出能夠有效溝通的切合點,從而達到和諧與協調。為師者,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急躁速成,班主任在處理班級問題時所需的是循循善誘的耐心和春風花雨的潤澤。特別是對后進生犯錯時,要有更為寬廣的胸懷和氣量,用敏銳的觀察力和迅速的反映能力,冷靜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2007文秘1的一位同學,拍拖、偷手機、課堂玩手機、撒謊、燙頭發等一系列不良習慣屢禁屢犯,但我對她并沒有放棄,通過一年多的關注和與家長的聯合行為干預,最終讓她懂得做一個學生的標準行為,從而使其從不良習慣回歸良好行為。另一方面,實行“恕道”管理,必須遵守“己所不欲,勿施與人”的原則。班主任的“恕”就是推己及人,管理適度。班主任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就不要強行施加給學生,班主任明知不對的事情,就不要讓學生去做。教育家魏書生說過,“許多事情是個人無法選擇的,但你可以選擇態度”。作為學校和班主任不能選擇學生,什么學生都有責任接受,并且要做到一視同仁、盡心盡力、問心無愧,幫助全體學生共同提高。一個優秀的班級管理者,會注重在合情的規范和合理的目標指導下,忠實于學生的個性,均衡地對待每一個學生。
總之,儒家管理思想的內涵、目標、方法對現代班級管理具有現實意義。特別是孔子管理思想的核心“仁”“禮”對于現代中國社會追求和諧發展,以及我們教育的目標有一致性的內容。對我們當前的學校的德育教育和提高教師和國民的素質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所以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不僅要將其作為知識來研究,更重要的是要不斷地去應用和實踐。
中圖分類號:F2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18-0125-02
1 緒論
長期以來,中國企業更多看重的對西方社會先進的企業管理理論和方法的學習,中國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的騰飛,但一直以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借鑒有所不足。我們知道,管理,包括對企業的管理,都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是植根于一定文化的社會背景之中,因此企業管理要真正發揮作用,就必須要企業所所處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環境相適應和協調。西方的著名管理學學者德魯克曾經說過:“管理是一種社會職能,隱藏在價值、習俗、信念的傳統里,以及政府的政治制度中。管理是……而且應該是……受文化制約……管理也是“文化”,它不是無價值觀的科學?!币虼耍M一步探索中國現代化企業管理的創新,就離不開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借鑒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影響,從企業經營的實際情況出發,深入研究、挖掘傳統文化的精髓與奧妙。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精神積淀,包含著豐富浩瀚的各種思想,這些思想涉及行政、經濟、軍事、文化、家庭等社會的各個方面和層次。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傳統文化形成了儒、道、佛、法、兵、墨等諸子百家文化體系,整個文化體系以儒家思想為主體,道、佛、法、兵、墨等諸子百家與儒家思想交相輝映,極具豐富內涵。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與現代企業成功的管理理念與方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如儒家的“天人合一”、“修己安人,以人為本”、“中庸之道,以和為貴”,道家的“道法自然,無為而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都是企業管理者們值得深入總結并結合企業管理實踐進行創造性升華的基礎。中國傳統文化深厚的底蘊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民,因此從企業管理的角度出發,要經營好企業,就應該把企業管理與中國國情相聯系,做到企業管理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
本文主要通過古代中國的傳統文化來指導現代企業管理的發展,筆者認為通過古代的“民本”思想及“以柔克剛”等的和諧思想來指導現代企業的管理非常有必要,也是很值得合理繼承和深入改善的。
2 古代“民本”思想對現代企業管理的創新啟示
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也不管是管理朝代還是管理企業,管理對象中最能動、最活躍、最根本的因素是人,管理的核心在于人力資源管理,本質是“治人”即對人的管理。從管理的意義看:“治人”通過專注于人的積極修為、管理實現對事對物的管理,這種管理思想和方式與現代的“人本管理,人為為人”的人性化管理理念相一直,只有管好人才能管好物、管好事。就現代企業管理而言,這一理念也是廣受推崇的,跟“以人為本”的國策相符,我們在平時的企業管理中應當繼承這種“民本”思想,不管這是古代的“哲理”還是現代的“國策”。
眾所周知,儒家文化是一種以人為本的倫理文化,認為在一切事物中人居于最重要的位置,甚至認為人與自然之間關系都是并列的。從管理學的角度考查,中國傳統文化高度重視人的因素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對管理主體的重視,特別強調管理者要“修己、正身”,要遵循“為君之道”“為將之道”“愛民之道”,提出了仁、勇、信等各種德才標準;其次是對管理客體的重視,處理管理主體和管理客體的相對關系上,中國傳統文化特別強調“民本”“民心”“民意”,把“民本”“民心”“民意”看做管理行為成敗得失的根本,例如古代君主的“奉天承命”就是要尊重民意。當然,或許有人說這是迷信,應用于現代企業的管理中肯定會出亂子,這點筆者不否認,但是要強調的是對于古代的豐富遺產,我們應該抱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來面對,筆者相信作為企業的管理者,大家都應該有一個理智的判斷,關于這點這里就不再贅述了。
同樣,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理念與現代“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有異曲同工之處,一方面把人即人力資源視為企業一切資源中最重要和最有潛力的戰略資源,著力提高人的素質;另一方面強調對人的管理的首要任務是價值觀培育,努力做到增強員工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挖掘企業員工的潛力,這樣才能進一步推動企業不斷發展。
因此現代企業要吸收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民本觀念,以企業的人力資源為中心,把面向企業員工、尊重企業員工、關心企業員工放在首位,充分調動企業中所有人的工作熱情和智慧,企業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因此,現代企業應高度重視人力資源在企業運營中的重要作用,把尊重員工、關心員工放在首位,通過建立以人為本的人力資源管理機制,規劃企業員工的有效配置,不斷為企業員工提供學習、培訓和進修的機會,提高企業員工自身能力素質,增強企業員工責任感、使命感;深入挖掘企業員工潛力,增強企業員工對企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企業員工更廣泛、更積極地投入到生產經營活動當中,最終實現企業員工的個人價值和企業發展繁榮的雙贏目標。
此外,在企業管理中重視員工的自身發展,也是符合傳統文化的義利觀的。作為儒家五常之一的“義”一般是指判斷是非善惡的標準和人們行為的價值標準,“利”是指社會生活中人們的物質利益和功利?!耙娎剂x”和“以義制利”的儒家價值觀體現了中國的民主精神,引導和塑造了人們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激勵和推動了中華民族和整個國家的凝聚力。在企業管理中,如果做到“見利思義”、“以義制利”,把面向企業員工、尊重企業員工、關心企業員工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完全以企業利潤為出發點,可以增強企業員工對企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企業員工更廣泛、更積極地投入到生產經營活動當中。
總之,不管是古代儒家思想,還是現代國家政策,我們都應該在現代企業的經營管理中靈活運用人本思想,讓企業的管理者和員工感受到企業的溫馨和對自身的關懷,只有這樣才能夠提高員工工作積極性,才能夠讓員工有歸屬感,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企業的正常運營。
3 古代和諧思想對現代企業管理的創新啟示
中國傳統文化一直提倡“以柔克剛”“剛柔并濟”,強調為人處世要隨和謙讓,這其實是一種心胸豁達的思想境界。對于企業管理而言,個人與個人之間如此,團隊與團隊之間也應該如此。儒家認為,柔是自然之道、養身之道和治世之道,天地萬物均按照一定的規則運行,因此人必須關注自己并注重自身的修為,使人道合乎天道,順應天道。用現代語言來說,就是說人與自然要協調統一,主體與客體之間要相融相通,這就是所謂的“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的道理。孔子認為“中也者,天下之大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因此在企業管理中,管理者要從天開始,過渡到人,即管理者要以企業文化來熏陶員工,用文化的潛移默化功能促使員工的目標、行為與企業的發展方向保持和諧,培育員工和企業共同的價值觀,實現個人與企業協調發展。古代和諧思想也與今天我國提倡的可持續發展和建設和諧社會的觀點不謀而合。從管理的角度出發,古代和諧思想可以幫助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相處,因此企業管理者的實踐活動應建立在企業的可持續能力和企業員工積極參與自身發展決策的基礎上,保障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同時,促使員工的個人得到充分發展。
作為中國通訊的巨頭——中興的“森林原理”和“低成本嘗試”管理方式體現企業中和諧思想的活用,這種東方的價值觀向中興企業的組織結構、研發領域、市場末端、文化氛圍等各個方面進行了滲透,并發揮了積極作用。日本企業之首——松下作為也非常推崇中國的和諧思想,認為提倡和諧就是提倡以誠、以寬、以禮待人,不偏聽偏信但又不搞折中和放棄原則,強調高瞻遠矚、全面地觀察和處理問題。
所以說,古代的和諧思想運用于現代的企業管理中可以有效推動企業的發展,甚至為企業的進一步擴大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這點相信很多企業管理者在實踐之后將深感觸。
4 中國傳統文化的其它方面對現代企業管理的創新啟示
“修己安人”是以人為本古代先哲思想的邏輯演繹,體現了個人與組織的辯證關系。對現代企業而言,即以自我管理為起點,以社會管理為過程,在企業內部形成個人、群體的目標鏈條。個人管理在管理過程中逐步實現從自律到自覺的飛躍,通過推己及人實現組織管理的目標。個人管理目標作為組織管理目標的基礎。前一目標的完成是后一目標實現的前提,后者的達成又是前者的印證和升華。同時,組織管理目標的達成又為個人管理目標的完成創造良好的條件和環境。兩者相互作用,最終實現企業最高戰略。
先秦儒學作為“倫理—政治型”的觀念形態,“內圣外王”既是其最高的理想人格、價值觀念,也是其最高的政治目標和現實關懷。所謂“內圣”者,“內在于個人自己,則自覺地作圣賢功夫(作道德實踐)以發展完成其德性人格之謂也”;所謂“外王”者,“外而達于天下,則行王者之道也”,應用于現代的企業管理中,則是指領導者應當極力增強自身的品質修養,且注重對企業成員的素質提升和人文關懷,通過組織內在的品性修煉來培育整個企業先進優良且契合市場變遷的經營哲學,從而依托內在的自我成長和品質塑造來實現社會的物質豐盈和精神富足,使企業得以在更大程度上提高自身的品牌優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樹立起光輝的形像。
道家“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維方式是建立在彈性柔化管理方式的理念基礎之上,體現出一種自然主義的管理模式,對于現代企業管理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即管理工作應從實際出發,尊重客觀態勢,按照客觀規律辦事,實事求是制定管理方法和策略,同時管理者要以冷靜、持重的態度做事,順應自然之“道”,適時采取行動且堅定不移地實施。
參考文獻:
[1]劉春喜.試論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企業管理的影響[J].人才資源開發,2010,(8).
影響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因素是什么? 傳統主流經濟學主要強調的是各種外在生產要素的投入: 一是資本積累; 二是自然資源的稟賦; 三是技術進步水平; 四是勞動力的投入。因此, 西方經濟學典型的經濟增長模型表達式為:g = af ( k , l , r)式中: g 表示經濟增長率, a 表示經濟中的技術進步水平, k 代表資本對經濟的貢獻, l 代表勞動力的投入量, r 代表投入的自然資源, f 表示函數關系。
由此可見, 傳統經濟學家主要是通過各種物質生產要素和技術的變化去說明經濟增長問題的。自從亞當·斯密以來,幾乎所有的經濟學家都是沿著這條路徑研究經濟問題的, 正如保羅·薩謬爾森所總結的:“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必定安裝在四個相同的輪子上,無論窮國還是富國?!?/p>
新古典經濟學家在建立以上經濟模型時, 一般把確定的制度、完全且對稱的信息和零交易費用作為暗含的假設條件, 而將人的價值觀念、倫理道德、信仰感情全部抽象掉。即使在最先進的經濟中, 這種過于苛刻的假設條件也是難以成立的, 由此導致了新古典經濟學在解釋經濟發展時, 特別是解釋發展中國家經濟起飛或停滯的原因時就顯得力不從心。美國經濟學家諾斯對此評價道: “新古典經濟學在分析經濟發展或經濟史時, 只有當它針對某一個時期或運用比較統計學, 才能很好地說明某種經濟的實績, 一旦用來說明某種經濟在整個時期的實績時, 它就不大濟事了”。因此, 當社會發展需要經濟學做出更為深入的解釋時, 將原來抽象掉的假設條件還原回去, 不僅會增加經濟學的解釋力, 而且也是經濟研究向“現實世界”的回歸。
正是在對傳統主流經濟學反思的基礎上, 20 世紀初期, 約瑟夫·熊彼特提出了以“創新”為核心內容的經濟發展理論。他認為: 經濟發展的根本現象是“創新”, 而“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于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從源頭上看, “創新”是一個“內在的因素”, 經濟發展就是“來自內部自身創造性的關于經濟生活的一種變動”。針對傳統經濟學“生產要素決定經濟發展”理論, 熊彼特特別反駁說:“發展主要在于用不同的方式去使用現有的資源, 利用這些資源去做新的事情, 而不問這些資源的增加與否”。“不同的使用方法, 而不是儲蓄和可用勞動數量的增加??改變了經濟世界的面貌”。熊彼特的“創新理論”是把歷史的發展和理論的分析結合起來, 揭示了經濟發展的真諦是資源使用方式的進步———創新。那么, 創新的主體是什么? 對此, 熊彼特亦給出了明確的答案: 創新的主體是企業家。什么是企業家? 其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按照熊彼特的觀點, 企業家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靈魂”, 是“創新”和“經濟發展”的主要組織者和推動者, 企業家是把實現新的生產方法組合作為自己職能的人。
企業家之所以能推動經濟的發展, 關鍵在于企業家具備一種不同于常人的品質, 即“創新精神”, 亦叫做“企業家精神”。所謂企業家精神, 主要包括: (1) 企業家的“首創精神”和甘冒風險的大無畏精神; (2)企業家的“成功欲”; (3) 企業家甘冒風險, 以苦為樂的精神; (4) 企業家的精明理智和敏捷; (5) 企業家的事業心。由此可見, 企業家本身的素質決定了他自始至終是實施創新的人, 他們所具有的創新精神、冒險精神恰好符合現代市場經濟的競爭需要。正是在他們的支配作用下, 不僅有創新能力的企業能夠發展壯大, 而且通過其影響產生了一批追隨者和模仿者,從而帶動區域經濟從低水平的均衡陷阱中擺脫出來,從傳統的自然經濟走向現代的工業經濟。
由此可見, 企業家精神是經濟發展最主要的動力, 是創新的精髓, 具有創新意識的企業家是一個地區經濟能否起飛的關鍵。但是, 企業家的分布是不均衡的, 如發達國家的企業家人數多于發展
二、傳統文化影響現代經濟發展的路徑:“觀念人力資本”的塑成。
現代工業經濟與傳統農業社會相比較, 兩者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具有本質上的差別: 傳統的小農經濟要求的是那種“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農民, 生產主體只要作到循規蹈矩, 模仿前人就行, 從而形成的是保守、不思進取的傳統農業文明。而現代市場經濟社會是一個優勝劣汰的競爭社會, 要求勞動者尤其是管理者必須是具有創新意識的現代人, 因為一個沒有創新意識的人, 要想在市場競爭的社會立足簡直是不可能的。一個適應市場經濟的現代人, 應該滿足以下一些特征: 具有主體意識; 思維活躍, 具有創新精神; 不因循守舊, 不滿足現狀; 具有進取精神和糾正意識; 眼界開闊, 樂于接受新事物, 不斷補充新知識; 崇尚科學, 實事求是, 不迷信書本, 不懾服權威; 講求效率, 重視技能, 具有敬業精神。由此可見, 現代工業社會需要的是具有創新意識和冒險精神的勞動者和管理者。
為了滿足現代工業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的需要,著名經濟學家舒爾茨創造性地提出了“人力資本”的概念。他主張通過大力發展教育事業, 提高勞動者的知識與技術水平, 以滿足現代經濟發展的需要。但是, 現實情況是, 很多國家通過發展教育事業, 培養了大量的大學生, 甚至出現了“知識失業”和“教育深化”的現象, 但其工業化仍然沒有實現。典型的例子如印度和孟加拉國, 其大學生在畢業后的一年內,有一半處于失業狀態; 我國落后的中西部地區目前也出現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反觀我國東南部沿海一帶, 人力資本的數量并不占據優勢, 其經濟卻高速發展。如浙江, 2001 年每十萬人擁有大專以上學歷的人數在國內排序第17 位, 但其人均gdp 僅次于北京和上海, 位居各省之首。這說明, 人力資本不僅僅是個數量的問題, 而且還有個質量和結構的問題。
根據人力資本的形成途徑和功能不同, 筆者擬把人力資本區分為“知識人力資本”和“觀念人力資本”兩種形式。知識人力資本是指通過教育培訓而形成的具有某種專業知識的人力資本。發展教育事業是培養“知識人力資本”的主要手段, 一個國家的各級教育對培養勞動者的技能, 提高勞動生產率是有重要意義的。“觀念人力資本”是指由傳統文化熏陶和潛移默化而形成的價值觀念方面的人力資本, 它是通過地域傳統文化的長期濡染熏陶自然而然形成的。“觀念人力資本”主要由一個人的觀念、信仰、習慣和思維方式等多種要素所構成?!爸R人力資本”和“觀念人力資本”在經濟發展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但二者的作用途徑是不一樣的。如果說, “知識人力資本”
主要是為經濟增長提供正確的手段、方法和途徑, 從生產力上解決“怎么做”的問題, 那么, “觀念人力資本”則主要是從思想和行為上選擇“做什么”、以及從經濟組織上解決“如何做”的問題。從二者在人力資本體系中所處的地位看, “觀念人力資本”甚至超越“知識人力資本”而居于基礎性地位, 因為只有先解決“做什么”的問題, 然后才談得上解決“怎么做”的問題。很顯然, 本文的企業家是屬于“觀念人力資本”范疇的?!坝^念人力資本”源自于傳統文化的熏陶。那么,什么是文化? 哈耶克認為, 文化乃是一種由習得的行為規則構成的傳統, 這種規則可能起始于人類所擁有的不同的環境情勢下知道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能力]
文化的經濟學界定是: 文化是指人們所習得的與遵從的特定價值觀體系, 它構成了人們的主觀模型, 人們無論是進行生產、交換、還是分配、消費活動, 總是需要一個特定的價值觀體系來幫助判斷決策。文化的內容包括最基本的價值信念、倫理規范、道德觀念、宗教、思維方式、人際交往方式、風俗習慣等。傳統文化是通過對人們一生都會產生影響的文化觀念和習俗, 來稟賦不同區域人群以不同特性, 進而通過這些經濟主體的不同行為來影響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的。
傳統文化精神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是通過對經濟主體行為的導向、規約、激勵來發揮作用的。文化精神的導向作用表現在: 文化精神為經濟行為主體提供明確的價值參照系, 告訴人們應該做什么, 把人們導向有價值的經濟和社會活動, 因此, 不同傳統文化背景下的人群會出現不同的社會經濟活動取向; 文化的規約作用表現在: 特定的文化精神構成經濟行為主體的潛在的行為規范, 告訴人們不應該做什么, 使不同文化精神背景下的人群的經濟社會活動維持不同的秩序風格; 文化精神的激勵作用表現在: 文化精神往往構成社會行為主體從事經濟社會活動的內在動力, 為他們提供克服困難、解決疑難、忍受勞苦的心理暗示與信念支撐。因此, 傳統文化對人的經濟行為的影響, 是通過經濟主體內在的價值理性認同過程和外在行為習慣重復過程實現的, 是自覺自愿的無形的過程。
一般來說, 先進的、適應現代社會的文化能推動經濟的發展; 而落后的、與時代經濟不相符的文化則會阻礙經濟的發展。在今天, 一種文化是否適應工業化社會, 關鍵是看其是否具備創新意識和冒險精神,因為優秀傳統文化中所包含的創新精神和觀念對現代經濟的主體即企業家的形成具有長久的基礎性的影響。經濟學家劉易斯在分析經濟增長的因素時清楚地意識到: “經濟增長依賴于人們對工作、財富、節儉、生育子女、創造性、陌生人和冒險等等的態度, 所有這些態度都是從人的頭腦深處產生的”。他將影響經濟增長的態度分為兩類: 一是人們對財富的態度, 他認為人們對財富的意愿是大不相同的, 這取決于積累的物質資本和文化資本習慣和禁忌; 二是人們對取得財富所需作出的努力的態度, 即工作態度, 他認為人們的不同態度往往與宗教信仰的不同有關。在這里,人們對財富的不同態度是受不同的傳統文化影響的。
典型的如猶太教對財富的渴望和追求簡直到了人生唯一目標的地步, 因此猶太人自古以來就善于經商, 猶太富商遍布世界各地; 而反觀伊斯蘭教, 其教義則認為賺人家錢是可恥的, 甚至到了今天, 大多數巴基斯坦人還認為到銀行存錢收取利息都是不對的。我國的溫州人深受浙東“功利主義”文化的影響而樂于經商, 有“東方猶太人”之稱, 而西藏人賺了錢卻樂于佛事活動, 很難有資本積累。一個人從一出生就受到傳統文化的潛移默化, 因此, 出身在一個什么樣的文化區域, 對其一生價值觀念的形成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世界各國的現代化實踐經驗表明, 技術進步、經濟發展或工業化, 都離不開人的思想觀念的更新或人的現代化。從經濟發展的歷史來看, 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的工業化道路, 都充分證明了文化的革命以及觀念的現代化是技術進步、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英格爾曾經尖銳地指出: “當今任何一個國家, 如果它的國民不經歷這樣一個心理上和人格上向現代性的轉變, 僅僅依賴外國的援助、先進技術和民主制度的引進, 都不能成功地使其從一個落后國家跨入自身擁有持續發展能力的現代化國家的行列”。從歷史上看,西方世界正是通過“文藝復興”運動, 大大地解放了人民的思想, 才有了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的緩慢變遷, 才有了“產業革命”所帶來的經濟的突破性大發展。
由此可見, 在現代社會, 傳統文化影響經濟發展的路徑是: 傳統文化通過其長期積習而成的觀念, 對生活在本區域內的人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從而塑造出具有不同文化稟賦的人群。而這些具有不同文化稟賦的人群, 其生成“觀念人力資本”即企業家的概率是大不相同的, 這也就決定了各經濟區域制度創新的能力是不一樣的, 進而最終決定了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同特點和水平。
三、建立在傳統文化變遷基礎上的經濟發展的模型構思。
本經濟模型以熊彼特的“創新”理論作為立論的基礎, 認為現代經濟發展的實質就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 沒有創新就根本談不上發展。如果一個經濟體能夠實現經濟資源有效的新組合, 能夠建立起新的生產函數, 那么, 它就會實現經濟發展和工業化。
建立在傳統文化和“創新”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型公式可以表述如下:公式: g = c(i) f(t ,i)其中: g = 經濟發展水平, c = 文化類型, i = 創新精神(系數) , t = 技術創新, i = 制度創新這種建立在傳統文化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 經濟發展是一個在傳統文化熏陶而形成的企業家階層的主導下, 通過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途徑而實現的基要生產函數的上升性變革過程。這里包含著層層推進的幾層意思。
首先, 現代經濟增長的動力應該到經濟體內部去尋找, 而在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傳統文化及其所包含的創新精神。
傳統文化的塑造定形往往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其中主要包括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歷史因素、自然條件、地理環境和政治因素等。例如, 一個靠近海洋的地區, 人們由于經常下海, 要和海浪、臺風做生死搏斗, 因而往往容易形成冒險精神和開放意識。而深居內陸山區的人們, 對外交往困難, 再加上小農經濟自給自足, 不需要走出家鄉, 因而缺乏對外交流, 長此以往, 必將形成保守觀念和封閉性格。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 導致區域傳統文化形成不同的類型, 有的是具有豐富的創新意識的, 有的是比較保守的, 缺乏創新精神的。由此可見, 創新精神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個地區千百年來沉淀下來的傳統文化因素決定的。
傳統文化所凝集的內在精神對一個人的價值觀念的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一個人的創新精神的形成主要是由其從小生活于其中的文化環境決定的。傳統文化與現代經濟發展的內在淵源關系表現在: 優秀傳統文化是通過企業家這個創新主體來影響現代經濟發展的。其演進路徑是, 區域傳統文化所包含的創新意識及其價值觀念在合適的條件下, 將轉化為現代工業社會所需要的創新精神, 從而在本文化區域自發地形成大批具有現代意識的企業家群體: 由于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是地區經濟發展的主體, 這也就決定了企業家數量多的地區經濟將發展的更快, 而數量少的地區經濟將發展的更慢, 從而產生區域經濟發展上的“馬太效應”。在這個經濟發展模型中, 一個地區傳統文化中所包含的創新精神的大小是可用系數量化的,具體來說, 公式里“i”的數據, 可以通過一個經濟區域所擁有的企業家在總人口中的比例及其創新頻率計算出來。
其次, 企業家是通過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的雙重途徑來推動地區經濟發展的。
創新表現為人們在生產力、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全部領域中進行的創造性活動。從內容上看, 企業家的創新活動既包括微觀層面的技術創新, 也包括宏觀層面的制度創新和組織創新。其中, 技術創新是生產力的重要變革, 其作用在于開發利用新的資源、市場, 提高原有的經濟組合的效益, 甚至可以帶來新的經濟組合; 制度創新是生產關系的重要變革, 它既可能把閑置的經濟資源組合起來, 也可以從根本制度上實現資源配置方式的變革。從歷史上看, 經濟發展迅速的時代也就是創新活動密集的時代, 如英國的產業革命時期就是一個新制度和新技術層出不窮的時代;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經濟發展得比較好的浙江省也是一個制度創新的多發區, 正是通過專業市場、民營經濟、股份合作制以及民間金融等多種形式的生產組織和制度創新, 浙江的經濟實現了高速發展。由此可見, 人類的經濟發展史就是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相互交織、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歷史。
那么, 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的源泉是什么? 亦是植根于傳統社會基礎上的文化精神。按照新制度經濟學的觀點, 價值信念、倫理道德習慣以及意識形態等統稱為文化的東西, 往往是影響經濟體制變遷和制度創新路徑的重要因素, 制度的文化蘊含規定著制度變遷的方向。諾思在北京大學演講時曾說, 我們的社會演化到今天, 我們的文化傳統, 我們的信仰體系, 這一切都是根本性的制約因素。傳統文化從風俗習慣到觀念系統, 從心理到意識, 形成了對人際關系、價值取向、生活方式等的獨特看法: 傳統文化所確認的行為規則、社會關系、思想觀念在人們心里深深扎下了根, 已成為他們習以為常的東西, 成為他們的生活方式。作為傳統文化表現的習俗和慣例, 在制度創新中有兩種可能的作用方向, 一是成為制度創新借用的資源, 即將民間運行的習俗慣例升華為普遍有效的制度; 二是成為制度創新的障礙, 即它們屬于惟有改變方能建立新制度的那種類型。由此可見, 制度無非是文化進化的結果, 是各個小群體、個人的規則被更多的人接受而上升為社會規則。
傳統文化對技術創新的影響也表現在兩個方面,即落后的文化觀念會阻礙技術創新與進步, 這可以從中國的四大發明為什么沒有形成科技革命浪潮的教訓中得到答案: 而先進的、符合時代潮流的文化則能推動技術創新與進步, 這也可從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所造成的思想大解放對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作用得到充分地體現。
再次, 經濟發展表現為一系列生產要素組合方式的上升性變革過程。
站在落后的“農業國”即發展中國家的角度, 經濟發展的過程就是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過程, 在這里, 經濟發展和工業化是可以劃等號的。什么是工業化? 按照發展經濟學大師張培剛的定義, 工業化就是“國民經濟中一系列基要的生產函數(或生產要素組合方式) 連續發生由低級到高級的突破性變化(或變革) 的過程”。這里所說的“基要生產函數的變化”
就是熊彼德所說的“創新”。由此可見, 張培剛把工業化定義為“基要的生產函數的變化”, 實際上是承襲了其老師熊彼特創新理論的精神實質, 認為工業化就是生產要素的新組合, 而把工業化定義為由低級到高級不斷創新變化的過程。
將工業化理解為一系列基要生產函數的上升性變革過程, 實際上意味著經濟發展是在技術創新的基礎上, 產業結構、生產組織和經濟制度不斷變革的過程。由于技術進步或技術創新, 生產要素的組合方式隨之發生根本性的變革, 即在企業內部由手工勞動轉變為機械化和自動化生產, 從而導致了微觀層次上的生產組織的變革; 隨著新興產業的出現, 原來的主導產業逐漸退出, 變成夕陽產業, 由新興產業取而代之, 這就從中觀層次上形成了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最后, 伴隨著生產組織和產業結構變革而來的, 是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變動, 我們可以稱之為經濟結構創新或制度創新。從總體上看, 基要生產函數或生產要素組合方式的變化是由技術創新引起的。因此, 從一個比較長的時期看, 工業化就是一系列生產要素組合方式由低級到高級的連續變化過程。一方面這種變化過程是由低級到高級的, 是不斷前進的, 是動態的, 它既不是往返循環的, 更不是倒退的, 而是上升性的變化過程; 另一方面, 這種變化是生產技術和制度方面的突破性變革, 并不斷由低層次向高層次轉化。這種經濟發展的結果是將一個落后的以手工勞動為主的農業國, 轉變為以機器生產為主的社會化大生產的工業國。
綜上所述, 建立在區域文化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型公式所得出的最終結論是: 經濟發展或工業化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 創新的主體是企業家, 企業家是通過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的途徑來推動地區經濟發展的, 經濟發展最終表現為一系列生產要素組合方式的上升性變革過程。在這個模型中, 表面上看, 是企業家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活動對經濟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但我們絕對不能忽視的前提條件是: 企業家的創新精神的生成是植根于傳統文化基礎之上的。傳統文化雖然不能直接推動現代經濟的發展, 但它卻通過對企業家階層形成的影響間接地推動了工業化的進程。
從本質上說, 傳統文化所凝集的創新精神和開放觀念是企業家精神形成的源泉, 雖然企業家階層的形成還受其他因素如國家政策及其經濟環境的影響, 但其作用均不能和傳統文化的作用相提并論。改革開放后我國東南沿海一帶迅速生成了成千上萬的企業家, 而西部企業家卻非常稀缺已經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因此, 以傳統文化為源泉的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 而資本、勞動力、自然資源和技術等傳統意義上的生產要素, 都不過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外在因素或不可或缺的手段, 它們只能在完善的經濟制度中才能發揮出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這就是筆者對傳統經濟學的“悖論”, 亦或是對經濟發展理論的創新所在。
參考文獻:
[1 ]張培剛 農業與工業化[m] .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
[2 ]約瑟夫·熊彼特 經濟發展理論[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 (3) 。
[3 ]馬克斯·韋伯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我們都知道,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國,在我國老百姓的觀念里,已經世世代代形成了中國式的五倫“孝道”,這就是常說的君臣關系、父子關系、夫妻關系、兄弟關系、朋友關系。除了五倫外還有五德,即:仁、義、禮、智、信。個人行動也多以這些道德規范為依據,每個人都按照社會定位的角色履行自己的義務,確保“名實一致”,這樣每個人就處于等級森嚴的社會秩序中。因此,在我國民族中小型企業中,形成了以家族管理為出發點的中國傳統管理思想,傳統管理思想及實踐的文化底蘊就是中國倫理型文化傳統。所以,中國的傳統文化與現代管理有著深刻的聯系,我們要把古代優秀的文化與我國管理實際結合起來,促進管理的發展,形成中國中小型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是推動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它是企業為解決生存和發展的問題而樹立形成的,在生產經營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為全體員工所認同并遵守的、帶有本組織特點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價值觀和經營理念,以及這些理念在生產經營實踐、管理制度、員工行為方式與企業對外形象的體現的總和。在我國傳統文化形成的“家邦”關系中誕生的企業“老板”是與員工有一種父子似的共融性關系,由此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產生了一種信賴、親情,管理中也就形成了寬容、仁愛、平均為準則的倫理型管理模式。這樣的傳統文化對企業行政管理的產生較大影響:1、重形式輕效率。機構臃腫,人浮于事,決策遲緩。2、重人治輕法治。傳統文化中重人輕法,人情風盛行。3、重權威而輕民主。傳統社會的“家邦”關系使得企業行政民主難以實現。4、缺乏創新和活力。5、注重大一統集權缺乏必要的分權意識。由于中國的傳統文化及倫理觀念根深蒂固,影響著國人的價值觀念和行為取向。假如企業在管理上完全用中國傳統式家庭管理方式進行,可能在創業時期有積極的作用,但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后,它肯定會成為企業進一步發展的障礙。如果照搬西方的現代管理理論會因國人心理抵觸,其效果將大打折扣。若企業在行政思想、行政心理、行政道德、行政觀念和意識、行政傳統和行政習慣當中不革除傳統文化的不良影響,不對家族管理模式進行改造和創新,不盡快跳出“家族主義”的框架,將肯定阻礙企事業的發展。聰明的企業家應該保留和發揚優秀的傳統,在行政管理方面進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加快建設廉潔、高效、健康的行政管理體制,才能跟上歷史的滾滾車輪而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要求。
在我國做事情講究“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講的就是要把人的活動與環境條件協調起來。同樣道理,企業的管理理念從以物為本走向以人為本、走向以知識為本。所以企業生存、發展與人和環境之間存在著互動發展的關系。每個企業必須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和實際所處的環境來決定各自的發展目標,建立自己的完善的企業文化。因為企業文化是現代企業長期發展必不可少的競爭法寶,一個沒有企業文化的企業是沒有前途的企業,一個沒有信念的企業是沒有希望的企業。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文化及管理思想有積極的一面,也有其消極的一面。我們在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現代企業,既要吸取中國傳統文化及管理思想的精髓,又學習西方制度化管理的優勢,實施組織化、科學化管理, “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方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家的明智選擇。
(一)管子的管理思想
管子是春秋時期齊國最為杰出重要政治人物,他在政治、軍事和管理思想方面有杰出的才能,并輔佐齊桓公實現了稱霸諸侯的大業。其主要管理思想可概括為:
1、“自利”的人性觀。管子認為“自利”是人之所以是人的本質所在?!懊?,利之則來,害之則去。民之從利也,如水走下,于四方無責也?!惫茏诱J為,人對“利”的追求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是無可厚非的。但管子并未走極端,他認為“自利”與“利人”是可以調和,人既可以有“自利”之德,也可以有“利人”之德,惟其如此才不至于走極端。
2、“四民分業定居”的管理方式①。管子第一次提出了“國之四民”說,即士、農、工、商,并稱為國之四民。管子主張“四民務使雜處”,即四民不能雜居,應該分開。“處士…使就閑燕,處工就官府,處商就市井,處農就田野?!边@樣做即有利于同一行業的人員集聚,實現經驗的交流,提高自身專業技能,也能夠實現組織的和諧,提高專業化程度。
(二)儒家的管理思想
儒家思想是我國的正統思想,對中國封建社會的影響程度比較高。儒家的管理思想主要以“仁”為核心,特點在于關注人性本質和社會問題??鬃雨P于管理的“九字名句”②:“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闡釋了管理的核心特點。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中和”,即中庸、和諧的綜合,這是管理的最為理想的狀態。
(三)道家的管理思想
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其最高境界為“道”。“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基礎,“無為而治”的哲學思維,則是道家管理思想的最高準則。“為”涵蓋了及其豐富的管理理念?!盁o為而治”要求管理者的管理行為要順乎事物的發展規律?!盁o為”并不是沒有作為,而是不肆意妄為,這是遵循“道”的要求的??傊?,以“無為”的理念達到“無不為”的效果。
(四)墨家的管理思想
墨家是諸子百家中重要的代表之一,其管理思想在春秋戰國時期也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墨家管理思想崇尚“平等、博愛、節儉”。墨家的管理思想主要表現在一下幾點:
1、兼相愛,交相利。墨子大力提倡“兼相愛”的思想,要求大家由此及彼,力圖站在對方角度思考問題,消除相互之間的誤會,避免存在隔閡。同時,墨子認為利益的損益也是相互的,做有損他人的事情,自己也會受到傷害,因此提出通過“交相利”的方法,期望能達到兼愛的目的,實現個人利益服從群體利益,這樣才能實現國富民強。
2、貴義。在《墨子.貴義》一文中說到“萬事莫貴于義”。貴義其實與兼愛密切相關,貫穿墨家管理思想里,是墨家管理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墨家認為義便是利,這里所指的“利”并非是一己私利,而是社會公利?!傲x”與“利”是對立統一的關系。
(五)法家的管理思想
法家思想的基礎是“崇法”,提倡“人之初,性本惡”的人性本質論,并提倡法治。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韓非子,他認為“法”、“勢”、“術”三者相輔相成?!胺ā笔侵敢幷轮贫?,“勢”是指職位權力,而“術”則是指監督考核等。由定義可知,法是三者的中心,是勢和術存在的前提條件。
(六)兵家的管理思想
春秋戰國時期兵家思想非常盛行,可以用空前絕后形容。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孫子。孫子著有《孫子兵法》一書,該書是一部蘊含豐富軍事管理思想的重要著作。該書開篇就提出了“兵者國之大事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理念,該理念對現代企業管理也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在《孫子兵法》一書中提出了很多重要思想都為現代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借鑒。
二、中國傳統管理思想的架構
中國傳統管理思想既不同于西方管理思想,也不同于中國現代管理理論,它有其獨特的構架。
(一)天時、地利、人和
天和地,反映了組織的外部環境。孫子在《孫子兵法》一書中曾指出:“知天知地,勝乃無窮。”由此可知,正確判斷外部環境的重要性。古語有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梢姟叭撕汀痹谔?、地、人三者當中是最為關鍵的。荀子認為:“愛民而安,好士為榮,兩者無一焉而亡?!雹圻@正是現代管理的核心。
(二)修身、齊家、治國
管理者自身的素質的高低與組織的大小程正相關關系,中國古代“修身治平”理論認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惫芾碚咝枰邆涓呱械牡赖虑椴俸椭R素養,才能夠做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管理者必須“三省吾身”努力規避誘惑,克服自身缺點,管理者必須具備較高的素質,方可促進組織的成長。
(三)義利兩全,富民強國
中國傳統文化大多主張重義輕利,也有利義并舉者?,F在已知的最早的以“義”、“利”作對比的例子記載在《國語.晉語一》中,晉獻公準備廢長立幼,大臣丕鄭用義利觀對晉獻公進行勸說:“吾聞事君者,從其義,不阿其惑。…民之有君,以治其義也。義以生利,利以豐民?!雹堋度龂?吳書.駱統傳》中也有人提出:“財需民生,強賴民力,威恃民勢,福由民殖,德俟民茂,義以民行”。以上的義利觀都表明了義利并舉可以實現國富民強。⑤
三、傳統文化對中國現代企業管理的啟示
1、中國傳統管理思想對現代企業協調管理的啟示
和諧觀是中國傳統管理思想的精髓,依然可以解決很多對現代企業管理存在的問題。首先,樹立正確的協調觀,克服工作中的自我本位意識。其次,培養良好的工作作風,明確各自的職責,確立員工各司其職的工作思想。最后,就是建立健全企業激勵機制,才能形成良好的協同效應。
2、中國傳統管理思想對現代企業戰略管理的啟示
作為我國古代軍事典籍的《孫子兵法》,其包含的戰略管理思想也不再局限于軍事管理領域,已成為現代企業經營戰略管理的思想寶庫,為現代企業制定相應的戰略提供了具有普遍意義的參考價值。
3、中國傳統管理思想對現代企業績效管理的啟示
管子“自利”的人性觀和“誠信獲益”原則給現代企業管理的啟示主要體現在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責任等方面?!白岳辈粌H有“自利”之德,又有“利人”之德,這樣會達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四民分業定居”的管理方式為企業進行專業化分工提供借鑒,專業化分工可以提升企業的經濟效益,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更有利于進行企業績效的評價。
(作者單位:西北民族大學)
注解:
① 王澤民.管子的經濟管理思想.甘肅日報,2010.
② 張增強,張超逸.傳統文化與中國現代管理理論.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4.
(1)后現代哲學思潮的影響。國際酒店業發展到今天,除了傳統的標準化酒店外,主題酒店、精品酒店、休閑度假酒店、民居客棧、經濟型酒店、產權酒店、游輪等新興業態不斷出現。酒店業越來越注重營造獨特的文化氛圍、塑造特色和個性,擯棄傳統的“標準化”。如果說,“標準化”酒店是以工業化為代表的現代化產物,那么,這些新興酒店業態的產生與發展,則有著深刻的人文背景,是現代主義邁向后現代主義的產物。后現代哲學“作為二十世紀末最重要的一股哲學思潮”[3]5,對酒店產業發展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相對于現代主義主張劃一思維和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3]2,后現代主義強調多元、多樣、差異。后現代主義對傳統的一元論和二元對立的解構,對西方倡導的普世價值的批判,對其他弱小民族文化的關注,對多元文化的期待,對個性的關注,對回歸人的快樂天性的推崇與倡導,直接導致酒店業對工業時代“標準化”的擯棄,酒店業態逐漸走向多元化,向迎合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方向發展。“個性化充分體現了后現代主義所主張的人文主體、自由彈性的思維,深深地打上了多元化、多樣化、開放、變革、創新、‘混搭’、崇尚個性、容忍差異的后現代主義的烙印?!保?]簡而言之,現代主義把所有人看成具有相同需求的消費者,而后現代主義則更關注消費者獨特的個性需求。就酒店行業來說,不同民族都可以依托其民族文化創造出獨特的酒店管理模式。因此,作為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華文化完全可以孕育、創造出一整套現代酒店管理模式,而且也只有依托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文化才能彰顯我國本土酒店的特色、創造個性化的消費需求。可見,后現代哲學思潮對國際酒店產業從文化背景一元化向多元化,從單一的“標準化”向業態多元化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為中國本土酒店企業擯棄盲目模仿西方酒店成熟的管理體系,轉向主要通過依托中國文化打造“中國服務”提供了哲學依據。
(2)體驗經濟理論及相關理論的影響。在后工業化時代,服務經濟向體驗經濟轉變使企業產品生產與經營方式發生了巨大變革。正如美國著名學者杰里米•里夫金所說,經過了數百年將有形資源轉變成財產形式的工業產品之后,如今創造財富的主要手段是將文化資源轉變成需要付錢的個人經歷和娛樂了。根據體驗經濟理論,在體驗經濟中,企業不再僅僅提供商品或服務,它提供最終體驗,給顧客留下難以忘懷的愉悅經歷;消費者消費的也不再是實實在在的商品,而是一種感覺,一種情緒上、精神上的體驗,具有非生產性?,F代人們到酒店與其說是去住宿、吃飯,還不如說是去尋求一種精神上的享受,這種享受的根源就來自于文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客人來到酒店消費是購買文化、消費文化、享受文化。[5]顧客希望通過入住酒店體驗特色文化,因此,體驗經濟時代的酒店要做的就是創造獨特的文化體驗,通過酒店的建筑、環境、氛圍、服務、管理等方面來“講文化故事”,給顧客留下一段難以忘懷的經歷。正如美國《飯店》雜志主編杰夫•威斯廷先生所指出的:現在的人們不只是需要一個房間,他們希望能夠有一些新奇的享受和經歷。這些新奇的享受和經歷也就是體驗。在全球化背景下,經濟文化化,文化經濟化,經濟文化一體化的發展趨勢讓“本土化”、“民族化”的東西更加突顯。根據全球化理論和文化軸心理論,對于酒店產業來說,就是要通過酒店載體講述優秀的民族文化故事,營造特色文化氛圍,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要將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產業化。由此可見,國際酒店業在體驗經濟理論等相關思想理論的指導下,逐漸擯棄了工業時代的“標準化”,向依托民族文化的個性化方向發展,并且注重通過個性化的酒店產品創造特別的文化體驗。
二、本土酒店競爭優勢培育的必由之路
依托中華文化,揚長避短,取長補短,打造“中國服務”針對國際酒店業向依托民族文化特色的個性化方向發展的趨勢,中國本土酒店企業應該順應這一趨勢,探索如何運用民族文化創造特色文化體驗,培育酒店競爭優勢,塑造本土酒店品牌。具體來說,就是要以酒店為載體,以文化為靈魂,以顧客體驗為核心,通過酒店來講述“中國文化故事”,將酒店打造成中國傳統文化和優秀地域文化的“消費空間”。將顧客的住宿過程演繹成購買、消費并享受中國文化的過程,實現從文化消費到文化體驗再到文化享受的升華;從文化認同到文化共鳴再到文化自豪的飛躍。通過酒店品牌載體及其體驗過程,讓顧客尋求社會歸屬感和認同感,體現出自己的文化品味,滿足顧客的個性化消費需求。實際上,我們并不缺乏講述“中國文化故事”的各種題材,也不缺乏資金,我們缺乏的是將“中國文化故事”融入到酒店的規劃創意、經營管理、服務中去的方式方法。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薪火相傳,鑄就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留下了寶貴而豐厚的文化遺產,現在的問題是如何將這種財富轉化為酒店軟實力競爭中的優勢。
(1)盲目學習照搬西方酒店管理經驗不能培育本土酒店競爭優勢。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酒店是在改革開放以后出現的。當時,國際酒店管理公司帶來了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服務理念,迎合了當時酒店以入境客源為主的外國人的消費需求。在改革開放初期,全盤學習照搬西方酒店業成熟的管理經驗是可以理解的。這一階段的學習照搬符合當時的國情,對迅速提升我國現代酒店管理水平功不可沒。但是,隨著中國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國內客源早已取代國外客源成為我國酒店客源的主體,本土酒店應該思考如何滿足國內消費者的需求,如果繼續采取國際“標準化”的管理模式顯然不能適應變化了的市場需求。并且,如果僅僅是學習照搬,將永遠無法趕超西方。當然,也有人說本土酒店發展得不好是因為學習得不夠深入、徹底。這種觀點的潛臺詞是:既然西方酒店管理水平是最高的,管理模式是最成熟的,那么主動“與他們一樣就是對的”。殊不知,西方酒店管理模式根植于西方社會文化,是西方文化孕育出的酒店管理體系。我們的文化土壤不同,因而西方酒店成功的管理模式被我們移植過來后,“水土不服”就是必然的了。從理論上看,盲目學習照搬(追求“與他們一樣”)不符合國際酒店業在后現代哲學思潮、體驗經濟理論等相關思想理論影響下向個性化方向發展的趨勢。事實也表明,正是長期學習照搬才使我國本土酒店陷入目前的被動局面,面臨嚴峻的生存發展形勢。也就是說,僅僅靠學習照搬是不能培育競爭優勢的。
(2)以西方酒店管理模式為基準,適當融入中國文化也不是培育本土酒店競爭優勢的最佳策略。近年來,一些大型本土酒店企業喊出“國際水準,中國文化”的口號。這一口號是以西方跨國酒店企業管理水平為標桿,通過融入中國文化特色,向西方跨國酒店管理水平看齊。更深層次隱含著一種以國際(西方)酒店管理模式為基準,適當融入中國文化特色的本土酒店戰略發展思路。其主體部分是學習、模仿西方,融入中國文化是次要部分。因此,該口號雖然較盲目學習照搬有進步,但缺乏大膽創新、通過打造一整套酒店業的“中國服務”實現后來居上的雄心壯志。為什么面對西方現成的一整套酒店管理體系,還要另起爐灶,打造一整套“中國服務”呢?首先,這是在后現代哲學思潮、體驗經濟理論等相關思想理論影響下,向依托民族文化特色的個性化方向發展的必然。其次,這也是中國國情決定的。中國是一個有13億人口的大國,擁有龐大的旅游酒店高等教育規模①,人力資源豐富;擁有世界上最具潛力的酒店市場[6];最重要的是擁有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化,依托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能打造出一整套酒店業的“中國服務”。再次,是由于中國酒店市場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由改革開放初期的以入境客源為主變為以國內客源為主,變化了的市場因素必然對酒店企業的服務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即要以迎合國內消費者的需求為主而不是以滿足國外消費者的需求為主。因此,以西方模式為基準,適當融入中國文化不是培育本土酒店競爭優勢的最佳策略。
(3)基于中國傳統文化和優秀地域文化的本土酒店競爭優勢培育思路。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本文提出“中國文化特色,國際一流水平”口號。意思是依托中國文化特色,打造世界一流的酒店企業。更深層次隱含著基于中國文化的本土酒店競爭優勢培育的戰略思路。具體說來,就是依托中華民族文化,探索如何把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如儒家文化、禮儀文化、建筑文化、飲食文化等)、優秀的地域文化(如嶺南文化中的粵劇、粵菜、騎樓、繪畫、音樂、武術、慧能禪文化等)中的某些元素與酒店的經營管理相結合;如何運用中國傳統文化和優秀地域文化進行酒店規劃創意、建筑裝修設計;如何運用中華優秀文化創新酒店管理模式、服務模式;如何將中國優秀文化與西方酒店現代先進管理文化完美結合,揚長避短(即揚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之長,避現代管理經驗不足之短),取長補短(即取西方現代管理文化之長,補中國酒店現代管理經驗不足之短),以我為主,以“拿來主義”的姿態吸收西方先進管理經驗中能夠為我所用的部分作為補充。在更深、更本質的文化層面,探索如何創新本土酒店經營模式,打造“中國服務”[7],培育競爭優勢的思路。而且,這一思路完全符合后現代哲學思潮、體驗經濟理論等相關思想理論對國際酒店業發展趨勢的分析。
三、本土酒店競爭優勢培育的實踐探討
根據上述本土酒店競爭優勢培育的思路,對本土酒店競爭優勢培育的方法與途徑作如下探討:
(一)將中國傳統文化和優秀地域文化與酒店規劃創意、建筑裝修設計相結合
如果說酒店設計關系到酒店經營的成敗,那么,酒店主題規劃創意是關系到酒店設計成敗的關鍵因素,這里以主題酒店的主題創意為例探討中國民族文化與酒店規劃創意、建筑裝修設計的結合。已有的研究成果顯示,酒店主題選擇主要受市場因素、文化因素、經濟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影響[8];酒店的主題應該是地方文脈的體現,是對區域文化的概括和提煉[9];還應體現傳統氣質與現代精神的融合[10],弘揚和倡導積極健康的文化[11]。由于主題酒店是通過文化主題進行市場細分,開發新市場,迎合、滿足有某種具體的文化品味、價值取向、身份認同的人群的需要,因此,主題酒店在反映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過程中應對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有所取舍,而不是對地域文化表面的、全面的“濃縮”反映,以便主題文化精神能夠更精確、更具體地應對細分市場的需要,進而彰顯酒店特色,形成市場壁壘,取得競爭優勢。筆者認為,酒店主題文化概念(創意)成功與否,關鍵在于它不僅能反映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給人以特別的文化體驗,而且能體現人們的欲望和焦慮、對身份的訴求,還能緩解社會矛盾沖突,反映社會主流價值觀。例如,如果某酒店以三國文化為主題就過大,應該有所取舍,如果以三國文化中的某一方面,如以三國關公文化為主題概念就比較合適,關公文化所體現的社會主流價值觀是中華民族的忠義、誠實守信的文化精神,對應現階段我國的社會文化沖突是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商業欺詐、誠信危機。關公文化主題概念反映的是人們對欺詐、不講誠信的焦慮,對忠義精神的追求,觸及了社會敏感神經,很容易引起人們的思想共鳴。這樣,該酒店主題文化創意就抓住了中華民族文化(三國文化)中具體的“忠義”文化精神,人們入住關公文化主題酒店就彰顯了其對忠義文化價值觀的追求、認同。關公文化主題創意引導了消費需求,提升了人們的精神境界,倡導了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推動社會的文明進步。同樣,如果以愛情文化為主題,在杭州可以創建白蛇傳文化主題酒店,在湖北孝感可以根據牛郎織女的傳說創建天仙配文化主題酒店,分別代表對兩情相悅的愛情的追求、對世俗觀念的反抗等不同的愛情文化內涵,應對當下物質功利傾向等社會現象。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社會文化沖突(焦點)不同,我們悠久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在現階段的時代意義也不同,從這個意義上說,主題酒店是個歷史事物。我們創建文化主題酒店不是簡單地濃縮文化,更不是折射文化,而是賦予傳統文化以時代意義。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創建文化主題酒店是在傳承的基礎上創造新文化,以應對當下消費者的欲望和焦慮,緩解現階段的社會矛盾沖突,倡導主流價值觀。在酒店文化主題創意確定以后,再根據主題創意進行酒店的建筑設計、室內裝修設計等相關文化氛圍的營造、文化故事的講述、管理服務的開展。
(二)依托中國文化創新酒店管理模式,打造“中國服務”
打造“中國服務”是服務業轉變發展方式的應有之義,也是酒店業應承擔的長期戰略任務。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可以將其中的某些思想融入到本土酒店的經營管理中來,創造有中國特色的酒店管理文化。
1.運用中國傳統文化創新酒店管理模式西方酒店管理模式根植于西方傳統哲學思想。西方傳統哲學的一個突出表現是重視微觀、個體,強調個人主義。在這種思維方式影響下,西方現代酒店管理模式的突出特點是在酒店的微觀運營管理上(如成本收益)做得非常精細、精確,非常重視細節。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突出表現就是重視天人合一的整體觀。中國幾千年來濃厚的集體主義思想實際上是天人合一的整體論思想在人類社會中的反映。這種注重整體觀念的思維方式至今仍深深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是我們的主流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將這種思想融入到本土酒店管理理念中去,強調奉獻精神、團隊協作精神;讓員工以酒店企業的整體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與酒店榮辱與共,極大地增強員工的的主人翁責任感、使命感。顯然,根植于以集體主義為主流價值觀的酒店管理模式更適合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也更容易被中國員工所接受。根植于以個人主義為主流價值觀的西方現代酒店管理模式與中國人的思維、行為方式相悖,這也許是30多年來我們全盤引進西方酒店管理模式卻始終不能成功的深層原因。中國傳統哲學文化思想深邃,如同基因一樣,從根本上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行為方式,是我們的寶貴財富,我們完全可以依托它創造出一套更適合中國人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酒店管理模式。甚至連西方人都有這種想法:洛桑酒店管理學院院長魯朗先生2003年在訪華時說:“中國有自己的悠久文化,把中國哲學文化融進國際酒店經營中去,是西方人的一個夢想……”[12]
2.運用中國傳統文化和優秀地域文化創新酒店服務模式打造酒店業的“中國服務”,還要探索中國文化與酒店服務有機融合的方法與途徑。從對國際酒店品牌服務文化的學習、崇拜到創建本土酒店的服務文化,是提升酒店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方面。要在酒店服務中體現出鮮明的中國文化特色,向各國賓朋宣傳和推廣中國文化。[13]中華民族自古號稱禮儀之邦,我們的禮儀文化源遠流長,其精髓就是尊重、敬重他人。這與現代酒店服務要讓客人獲得尊貴之感相契合,而且具有中國民族文化特色的、濃郁地域風情的禮儀文化更能讓顧客感受到一種特別的、至尊的體驗。同時,中國禮儀文化的另一個方面就是富有人情味的情調式服務,特別是中國境內各民族、各地域都有各具特色的民族風俗、生活習慣、特色服飾、民族節慶等,這些都可以融入到酒店服務中去,開發體驗性的服務項目。既可以創造、引導消費需求,滿足顧客求新求奇的消費心理,又可以傳播優秀民族文化。遺憾的是,目前我國的大多數酒店都盲目模仿國際酒店標準化的服務模式,丟掉了自己的文化特色。[13]
3.中國傳統文化在酒店市場營銷中的應用電子商務是西方現代酒店企業的營銷優勢之一。西方現代酒店集團普遍建立了覆蓋全球的網絡預訂系統,這一點,我們的本土酒店企業還無法在短時間內趕上。但是,這并不是說我們在酒店市場營銷環節無所作為,我們在營銷的過程中同樣可以揚民族文化之長、避網絡預訂系統落后之短。只要本土酒店產品能真正將我們的優秀民族文化融入其中,增強飯店產品和營銷的文化內涵,打造出不同的文化賣點,走差異化競爭的道路,相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彌補本土酒店網絡預訂系統相對落后的缺陷。當然,還要不斷探索中華優秀文化在酒店市場營銷中應用的方法與途徑。依托中國優秀文化創新本土酒店經營管理模式是一個浩大的工程,需要專家學者與業界人士一同進行長期不斷的實踐、總結。以上僅僅是筆者的初步思考,以中華文化思想之博大精深來看,必然還有很多方面有待我們去發掘、運用、創新,完全可以打造出一整套酒店業的“中國服務”。
(三)中國傳統文化和優秀地域文化與西方酒店現代管理文化的完美結合
我們高舉民族文化的大旗,反對盲從西方的一切,并不是說一味盲目排外,而是要采取“拿來主義”的態度。西方現代酒店近百年發展歷程所積累的管理經驗、管理理念,甚至現代酒店建筑文化(技術)等,都是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毫無疑問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借鑒,如國際酒店通過財務、投資、人力資源、綠色酒店、電子商務、企業文化、顧客忠誠、品牌塑造、國際化發展等途徑培育核心競爭力的成功經驗,我們應該大膽吸收、借鑒。努力探索如何將中國本土文化與西方現代先進管理文化完美結合,做到取長補短,揚長避短,博采眾長,兼收并蓄,自成一家,最終實現后來居上。
1引言
現代企業的競爭除了表現在經濟收益上還主要體現在企業文化上。良好的企業文化能夠營造和諧、愉快的工作氛圍,對企業的長遠發展以及員工的切身利益均有著重要的意義[1]。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經過長期的創造所形成的產物,其包含了我們的生活習慣、民俗民風、社會倫理等內容。傳統文化則是我國的根本,每一個地區均有著自己的傳統文化,企業文化若能夠與傳統文化相融合,則能夠更好地處理企業與員工的關系,對兩者的長遠發展均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但大部分企業受外來文化的影響,片面的追求獨特、個性,忽略了我國的基本國情也拋棄了我國的傳統文化,在發展上必然會受到阻礙。因此,本文將對傳統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融合提出幾個要點,以便完善我國現代企業文化的建設。
2民族性與時代性的融合
現代企業在制定自己的企業文化時,除了要考慮自身的實際情況還要考慮中華民族的特色,將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團結統一、勤勞勇敢、愛好和平、自強不息)體現在工作之中。企業文化是亞文化,其需要一定的載體來承載,而傳統文化則給企業文化提供了發芽的土壤,其可作為企業文化延伸的主體,為企業文化的建設提供保障[2]。我國擁有五千年的歷史,傳統文化就如同一個巨大的寶庫,其在管理思想上遠比當前的企業管理者更有遠見,傳統文化的精髓不僅與現代經濟市場相通還能夠為現代企業建立更具可行性的發展目標。例如,儒家的“仁義”、“忠信”、“慈愛”、“誠敬”等思想,應用在現代企業當中仍舊可成為主要的工作思想,企業文化融入“仁義”、“忠信”、“慈愛”、“誠敬”等傳統思想可引導員工更加的愛崗敬業,對企業的總體發展而言有著不可估量的促進作用。在歷史的長河中,往往是那些誠信的企業成為了百年老店,被歷史所記載,若將仁義、忠信等思想拋棄則無法在歷史中留下痕跡[3]。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習慣在變化思想也在進化,現代化事業的發展似乎更加講究效率,但過往的歷史告訴我們無論在哪一個階段均需要擁有一批“國士”企業家,將傳統文化進行傳承。著名現代管理學家德魯克先生曾說到“管理者不能一味地依賴技術進口、人才進口,即便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需要引進那也是權益之際,不能大批量的引進,中國的管理者應該由中國創造和培養,其應該具備中國的傳統文化,熟悉自己的國家、自己的歷史、自己的人民,最終,中國的經濟建設也只能靠中國人自己完成,別人無法或者別的國家無法給予更多或者根本的幫助”。因此,在現代企業的發展過程中,除了要遵循時代給予的束縛和使用時代給予的幫助外,還要保持自己的民族性,使自身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能夠弘揚“仁、義、禮、智、信”等做人的根本準則,進而構建美好的工作環境與社會環境。
3歷史性與現代性的統一
在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要注重現代意識的融入,如市場經濟意識、發展國情、人民生活狀態等。我國的企業文化建設相對落后,因此,必須學習和借鑒西方國家的先進文化思想,體現現代文明的成果,并從中延伸出符合我國國情的企業文化[4]。企業文化最早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的西方國家,其屬于全新的學科管理理論,對人才的使用、企業的發展、目標的制定均有著科學的規劃。直至目前,我國部分企業仍舊沒有屬于自身的企業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顯得十分緩慢且收益無法得到相應的提高,也面臨著人才的流失。西方企業文化主要體現在人文精神、學科精神、民主精神上,自由、平等、人權、法制是其企業文化的主要內容,對于這類企業文化我國企業管理者應以平常心應對,這些都是人類共同的追求和生產價值的基本體現,我們應該吸收和借鑒,大膽的吸納并剔除不符合我國國情的內容。前文說到,每一個地區均有屬于自己的傳統文化,如美國,其傳統文化的代表是創新,其將創新這一傳統文化應用到企業文化當中,因此,美國企業的創新能力在全球中首屈一指;日本的傳統文化是團隊精神,其將團隊精神融入企業文化,使日本成為亞洲首個發達國家。由此可知,無論社會怎樣發展,傳統文化是無法拋棄和切割的,只有將其良好的融入企業文化當中,才能促進企業的整體發展,使自己的國家變得更加強大。值得注意的是,帶有濃重歷史色彩的傳統文化有時候并不適用于當前的社會,例如我國的傳統文化中重“人治”輕“法治”的思想并不值得提倡,在現代企業當中,已對這一傳統文化進行了調整,“依法治企”、“加強法制建設”是企業文化的主要發展方向[5]。由此可知,在企業文化的建設當中,除了要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還要剔除不適當的思想,做到歷史性與現代性的統一,進而為企業發展注入更加鮮活的動力。
4共性與個性的和諧發展
共性是指傳統文化的不可更改,也就是說當前我國的所有企業均依照傳統文化進行自身企業文化的建設,這個依照的依據是統一的,不可變更的;個性是指企業的獨特性,每一個行業均有著自身的特點,在企業文化的制定過程中需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來斟酌。企業對共性與個性的認識在某一程度上決定了企業是否能夠獲得長足的發展。因此,認清共性與個性并將兩組有效結合可幫助企業管理者找準自身的定位,減少企業發展過程中的阻礙。企業之間的文化共性應當包括最高發展目標、管理者與員工的共同價值觀、道德規范、環境標識等,個性則根據企業的自身情況所指定,一般體現在薪資待遇、個人發展規劃、假期安排、企業集體活動上。根據相關研究可知,成功的企業均能做到共性與個性的和諧發展,其企業文化除了融入傳統文化外還具有鮮明的特色,例如北京同仁堂的“濟世養生”、杭州胡慶余堂的“戒欺”、寧波雅戈爾集團的“裝點人生,服務社會”,以上企業在企業文化中既融入了行業的特點又創造了獨樹一幟的企業文化底蘊,對企業的長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5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企業文化的建設本就落后于他國,而企業文化的建設又是一條漫長且艱難的工程,需要因勢利導結合國家的發展與社會的變化。但無論如何,傳統文化永遠是我國企業文化建設的基石,脫離了傳統文化的企業文化就如同漂浮的羽毛,被風一吹就消失在無際的天空之中。因此,我國企業管理者在進行傳統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融合過程中需要重視民族性與時代性的融合、歷史性與現代性的統一、共性與個性的和諧發展,不斷完善企業文化,為當代勞動者創造和諧、美好的工作環境而努力。
【參考文獻】
【1】高振偉.抓好傳統精神與現念的融合扎實推進企業文化建設的實踐與探索[J].企業文化(旬刊),2017(05):23-24.